图解庄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7:58:41

点击下载

作者:(战国)庄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庄子

图解庄子试读:

关于本书

庄子,战国蒙人,道家学派之集大成者。他用毕生之学,著成《庄子》一书。该书文采斐然,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源泉;其奇伟的哲学思想,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奠定了中国哲学之根基。《庄子》是一本深刻而有趣的书,融合了寓言的生动、哲理的思辨、生活的鲜活,读起来倍感轻松。但是,想要真正读懂它、体悟它、运用它却并非易事。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庄子》,本书采用全新的图解方式,将庄子的智慧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更为生动直白的语言帮您更轻松地读懂庄子世界里真正的“逍遥”,让您对人生的现状有另类的解读视角。

梦蝶图

庄子梦见一对蝴蝶正在梦见他(庄子)。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典故,相传为元代宫廷画师刘贯道所绘,笔法细利削劲,晕染有致。此画表现的是:炎炎夏日的绿树荫下,庄子坦胸仰卧于石床之上,酣然入睡。睡梦之中的庄子,迷迷糊糊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悠闲自在地飞舞在花丛中,忘记了自己原来是庄周。忽然梦醒,却不知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上方绘有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正好点明画题,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物我合一、自在逍遥的境界。刘贯道绘 绢本 水墨设色 元代编者序追寻自由的灵魂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竞起,学派纷纭,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诸子百家中,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哲学体系的复杂性和诡论性,超过了任何诸家。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是后世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在哲学上,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也是引发于《庄子》。另外,在美学、绘画等方面,《庄子》也影响至深。可以说,《庄子》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文化和每个中国人之间。《庄子》一书多是用寓言故事、圣哲之言和荒诞之语来表达深刻的哲理,读起来十分有趣;但由于是古文,后世对《庄子》的解读多是以注庄来解庄,带有太多的学术气味,让人进入玄而又玄之境,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使普通人很难理解其思想真谛。以至于人们对《庄子》的了解多是“逍遥”“齐物”等的概念性认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如何用这些哲理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影响我们的人生,是《庄子》最现实的意义所在。

高速运转的当代社会,让我们如棋子一样,迷失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对外在世界的执著追求和世俗的价值观,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沉重,在成功后的辛酸和失败后的痛苦中,我们挣扎着。而《庄子》中以冷眼观世的哲理,正是我们现在需要跳出世俗,为自己的心灵寻找自由的一剂良方。

为了让读者能对《庄子》有深刻的感悟,读出真正的“逍遥”,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我们出版了《图解庄子》这本书,这本书对庄子的主要思想做了梳理,将《庄子》三十三篇分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经、人间世、论大道、政治观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对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的篇章,结合当下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讲解。能够让您对庄子核心思想中的“逍遥游”“齐物论”等有总体的把握,对人生的现状有一另类视角的解读。让您的心胸更宽广,让您的思想更深邃,让您的心灵更自由。

本书最具特色且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是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解与表格,使您能够准确又轻松地掌握我们所想要传达的重点,您不会再有枯燥乏味之感。最重要的是这种全新的体验,或许会让您对这个世界看得更宽阔、更清晰。

在我们最初“图解”这本书时,也曾有过诸多的困惑。譬如:

如何重新诠释《庄子》的思想?

如何用图画和图表来解析庄子的寓言?

如何让庄子的思想和当今社会相联系?

如何让人们真正体会到“逍遥”?

作为本书的编者,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尽量广泛地搜集资料,参考各方观点,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哲理更清晰易懂。另外,结合现实生活,使庄子的思想离我们更近,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帮助。但由于编者能力水平有限,且某些资料也很难搜集齐全,我们在编写本书时,难免有一些疏漏,有些观点也有待商榷。

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享受。编者谨识2015年2月《庄子》思想结构图本书阅读导航第1章揭秘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是一位乱世隐者,看遍天下之书,以出世之态冷眼观世。他用诗人的才气,留一部《庄子》,借寓言、重言和卮言构筑起“道”之大厦,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美学等诸多门类,更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灵魂。

本章图版目录● 战国百家争鸣图● 庄子的生平● 老子与庄子●《 庄子》对道教的影响●《 庄子》之书●《 庄子》哲学的三种人格境界● 魏晋风度——庄子思想影响的见证●《 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的语言● 古今《庄子》研究1百家争鸣的乱世战国庄子的时代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也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庄子·天下》篇中论述了墨子、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共五派十子,附带叙及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等。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阴阳家的邹衍、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旧阶级之间和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过去的政府办学变成了私人讲学,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多起来。他们以“士”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是现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同时,各诸侯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各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杂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一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百家”,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杂家等等。其中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等,就是在各家的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救世的主张。儒家代表孟子先后与墨家和杨朱争辩。道家代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对儒家的学说进行了诙谐的讽刺。法家代表韩非总结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使法家的理论趋于完善,开始对儒家比较系统的批判。

在诸子百家相互诘难,进行激烈论争的同时,各家之间还有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如道家、法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道家之间都有相互借鉴之处。诸子百家的相互影响到战国后期更为明显,由于政治上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百家争鸣”渐渐转入了总结阶段,此时,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就把百家之言融合在一起,为百家争鸣的局面画上了句号。战国百家争鸣图

战国时期,各诸侯竞相争雄,为吸引人才,对知识分子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由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人物主要有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他们之间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影响,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2乱世隐者庄子其人这位曾经梦蝶而不辨蝴蝶与自己的先哲,最大的梦想是做泥塘里一只自由自在的乌龟。生当乱世,他弃漆园小吏,站在常人难以达到的宇宙之巅冷眼观世,想为人类万物求得一种合理的生存状态。留一部《庄子》,幽默诙谐中道尽人生真谛。● 白描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自幼家境贫寒,曾经做过宋国的漆园吏。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退隐;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与世无争;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强调率性。他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应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他所著的《庄子》,想象丰富,语辞华美,气势壮观,文章极富有寓意,生动而思辩性强。● 庄子生卒

由于庄子生不显赫,乃乱世隐士,所以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能够据以判断的文献资料,一是《史记》的大概说明,即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和楚威王想请庄子为相来判断。二是《庄子》的有关内证,就是以书中提到的魏惠王、惠子、宋王偃、公孙龙、赵惠文王等推断。其他还有晋人李颐说与齐泯王同时,南宋朱熹说比孟子晚几年等。近代学者据以上线索,对庄子生卒年分别画出一个大致的时限。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是马叙伦《庄子年表序》所谓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之说。● 庄子故里

近年来,河南商丘、安徽蒙城、山东东明都邀集学者开会研讨,说其地是庄子故里,真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庄子故里,最早、最有权威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子传》,说庄子为战国中期蒙人。至于蒙地在战国时属于哪个国家,或许在他看来,当时的人都十分清楚,毋庸赘言。没想到正是在这一点上,后世意见分歧,先后出现宋之蒙、梁之蒙、齐之蒙、楚之蒙、鲁之蒙诸说。庄子的生平庄子生卒

由于庄子生不显赫,乃乱世隐士,所以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近代学者们只有根据《史记》和《庄子》中的一些内容大概推出庄子的生卒之年。庄子故里

庄子是名人,又是说不清楚的人,其故里自然就有很多说法,因此就各说其由。主要有宋之蒙、梁之蒙、齐之蒙、楚之蒙、鲁之蒙诸说。3道家二圣老子与庄子今人说到儒家必是孔孟,道家则必是老庄。没有老子,就没有“道”,更不会有庄子之“道”。没有庄子,老子的影响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后来的道家文化也会是另一个样子。● 老子是谁

老子这个人和他写的书都有点神秘。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被尊为太上老君。《史记》里面关于老子有一个传记,讲得很简单。司马迁说:老子是春秋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来做了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在做史官的时候,纵观天下大势,觉得天下事已无可挽救,于是决定归隐。在归隐的路上经过函谷关,守关的尹喜知道这是一位大哲,就请他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于是老子就为这个守关的人写下了“道德之意”五千言。老子写完《道德经》以后,就从此消失了,世人再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老子》(《道德经》)五千言里所述非常难读懂。如果没有道家后来的文献,我们甚至没有办法来理解老子这个“道”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我们解读或研究《老子》,必读一本典籍《庄子》。《庄子》将《老子》的“道”发挥到极致,又自成一体,是道家的集大成者。● 老子和庄子比较

自古迄今,谈到道家,许多人自然而然便想到老子与庄子。总认为二者的道,是同一之道,并不做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事实上,二者的道之方式与后果,都大有不同,一个是智者,一个是诗人;一个是欲济天下,一个是游心天地;一个欲建立小国寡民的乌托邦,一个却是寻求姑射仙人的自由天地。老子反儒家之道而行之,欲济天下于无为又无不为;而庄子却只关心自己,不为世俗的一切所干扰。许多人认为道家就是无为而独善其身,这是不太准确的,老子还是心怀天下而跃跃欲试,庄子却不屑一顾而纵浪荒野。

老子讲“上”“下”之别和“民”“圣人”之别,从中亦可窥其深心曲致在“天下”,而庄子的文字里,讲至人,讲鄙人,全是关注于个人独立在世的方式,所以,老子关注的是社会性的道,而庄子关注的是个人性的道,天下不可或忘,他却只求“忘天下于天下,以天下忘天下”,寻求无碍个性的境界。老子与庄子老子与庄子比较

老庄时常并提,但却有不同。无论是时代、籍贯、著作,还是思想。但二者都本于道,老子之道是根,而庄子是道的集大成者。老庄妙语

老子之《老子》和庄子之《庄子》中有许多妙语,能让我们体味到人生的真谛和本真,回味无穷。庄子妙语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宁于祸福。

哀莫大于心死。

去人滋久,思人滋深。老子妙语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上善若水。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治大国,若烹小鲜。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4南华真人庄子与道教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更是被道教列为经典。南朝的上清茅山道的陶弘景就极为推崇《庄子》,后来道教更从义理上深刻地阐发了庄子的思想,并将其消融在道教养生修仙的理论与实践中。● 道教简述

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它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得道成仙。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自东汉中叶形成以来,它经历了创建期、改造期、兴盛发展期、宗派纷起期和逐渐衰落期,迄今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 道教中的庄子

道教与道家有直接的关系。名称上,道教以“道”为教派之名;思想上,道教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最高的信仰,并据之构建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人物上,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老子,成了道教的教主。庄子在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道家的另外几个代表人物列子、文子、亢桑子分别成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 《庄子》对道教的影响

汉代,学者多以黄老并称,至魏晋而盛称老庄,庄学也就大量为道教所吸收和改造。如葛洪《抱朴子》、司马承祯《坐忘论》等都利用和改造了《庄子》的思想。唐宋时,《庄子》日益为道教所重视,唐代著名道士成玄英、孙思邈、李含光,宋代道士陈景元、褚伯秀都曾为之作注疏。《庄子》对道教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本体论思想对道教义理的影响。二是“心斋”“坐忘”等修习方式对道教修炼的影响。三是“圣人”“神人”“至人”形象的描述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庄子》对道教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作为“道”之集大成者,《庄子》被列为道教重要典籍,对道教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其主要影响有三点:一是本体论思想对道教义理的影响。二是“心斋”“坐忘”等修习方式对道教修炼的影响。三是“圣人”“神人”“至人”形象的描述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5三分其书《庄子》篇目今本《庄子》是以西晋郭象本为标准的,他把《庄子》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三个部分。● 篇目概要《庄子》应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余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较为常见。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作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李颐本。其中崔、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李颐本三十篇。现在人们看到的郭象的三十三篇本,是他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学成果之后删订的。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由于他吸收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故为历代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今本《庄子》有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这是由郭象划定的。但在郭象之前,就已有内、外或内、外、杂篇之分,且篇目构成上与郭象不尽相同。至于划分内、外、杂篇的依据和标准,则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主要有根据文意之深浅、风格功用之不同和标题有无寓意来划分等观点,但都缺乏确凿无疑的证据。● 内篇与外、杂篇的对应关系

自宋代以来,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内篇为庄子自著,成文在先;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附翼其后。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说法。从古本、今本《庄子》的体例看来,全书是以内篇为基本,以外、杂篇反复阐发、补充。它们之间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完整、统一的体系。全书的结构体系就是由内、外、杂篇组成的三重回旋结构体系。外、杂篇可以与内七篇相对应,是对内七篇相关思想的再论述。《庄子》之书《庄子》篇目

现在我们看到的《庄子》一书,是由晋代郭象删订而成的。他把其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三部分,共计三十三篇。《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的对应关系

从古本、今本《庄子》的体例来看,全书是以内篇为基本,以外、杂篇反复阐发、补充。它们之间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完整、统一的体系。本书即在此基础上对庄子思想加以阐发。以下图表将《庄子》内篇与外、杂篇对应关系整理呈现。6真人、隐士、士大夫《庄子》哲学的三种境界庄子哲学是一种自然人生哲学,此一哲学体系有三大人格境界:一是与道同在的理想人格境界,又称真人境界;二是隐士境界;三是士大夫境界。● 真人境界

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与道同在者只是那些“圣人”“神人”“真人”“至人”。他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是非,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物我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隐士境界

庄子式的隐士人格境界的特征是顺天而不顺人。庄子一方面向往逍遥自由、天人合一之境界,力求在纷乱的世俗世界保持一份心灵的平静,树立起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哲学主张,为了维护心灵深处的理想境界,决不与世俗妥协,不与专制君主合作,不与缺乏操守的士人为伍。他以一种清醒的理性主义态度处世,是一位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隐士,是一位风骨凛然、人格高洁的隐士,是一位开拓出独特的精神境界的隐士,是一位建构出高明而精美的哲学体系的隐士。● 士大夫境界

从根本上讲,庄子不主张与统治者合作,反对士人入仕。但庄子亦深知他无法阻止士人进入仕途。因此,庄子替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士大夫境界。这一人格境界的内涵可用“顺人而不失己”或“内直而外曲”来概括。庄子希望士大夫在顺应专制君主的外表下,一面引导国君,使之不干或少干伤天害理之事;一面保持旷达自由的心态,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但在实践上很难操作,常使士人处于二重人格、人格分裂的尴尬境地。

前述三重人格境界,是一个整体,皆隶属于庄子人生哲学的大系统之中。贯穿其间的主旨是:天人合一,超旷逍遥。同时,此三重人格境界又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简单地说,真人境界是理想境界,隐士境界和士大夫境界是现实境界。隐士境界是庄子本人及游方外者的人格境界,士大夫境界是庄子为游方内者所设计的人格境界。《庄子》哲学的三种人格境界

庄子哲学是一种自然人生哲学,此一哲学体系有三大人格境界:一是理想人格境界,又称真人境界;二是隐士境界;三是士大夫境界。7魏晋风度《庄子》与玄学魏晋时期的士人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士人,他们的思想根基来源于《庄子》,在用庄的同时也发展了《庄子》,形成一个新的哲学派别——玄学,后世称此时风潮为“魏晋风度”。● 玄学历程

两汉经学至东汉末年已溃不成军,随着士人群体意识的自觉以及三国魏时曹氏父子政治方略的转变,清谈玄虚之风勃然而起。老、庄之学特别是庄子学说开始在文化领域乃至名士生活中扮演主角。总览魏晋二百年历史,玄学清谈大抵经历了“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和“江左名士”四段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晋风度”。“正始名士”中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更重《老子》《易经》而略《庄子》。“竹林名士”中的嵇康、阮籍等,虽然仍是老、庄并谈,但其侧重点已渐由重老转向重庄,期望以自然统率名教,使名教复归于自然。他们向慕自然、追求自由散漫的人格境界、心性情怀与庄子非常接近。“中朝名士”的代表王衍、乐广、郭象等转向自然与名教的合一,乃至推崇名教而否定自然,从而形成对正始特别是竹林精神的背离;而此期谈风,更具有脱离现实而虚无玄远的特点。东晋偏安的“江左名士”代表王导、庾亮、谢安等,身居高位,推波助澜,使得正始之音绵延不绝,庄、老之学日趋转盛。然而,随着人们对外在自然的关注以及一批高僧和兼通佛理之名士的崛起,名士风貌与玄学内容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玄学对《庄子》的影响

在玄学演进的过程中,《庄子》传播范围空前广泛,对打破两汉繁琐经学的统治、揭露名教礼法的虚伪面目起了积极作用。庄子哲学成为玄学演进的直接推动力,使得此期哲学思辨得以迅速上升;东晋名士之玄释合流、以佛解庄,则为传统庄学注入了新质。庄学也养育了自由开放、热爱自然,以颖悟、旷达、真率、放浪为特点的名士精神,拓展和提升了魏晋名士的审美天地和审美情操。魏晋名士在发展和深化庄学的同时,也对《庄子》作了不少歪曲和错误的解读,整个庄学至此基本定型,其原始义与玄学新义一起对此后千年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风度——庄子思想影响的见证玄学历程

魏晋时期,士人自由放旷,对庄子思想的运用与发挥也达到极致,产生了新的哲学流派——玄学。总览魏晋二百年历史,玄学大抵经历“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和“江左名士”四段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晋风度”。魏晋名士

魏晋玄学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许多留名青史的名士,最有名者当属竹林七贤、谢安和王羲之。相关链接修禊东晋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8多种体裁的浑沌组合《庄子》的文体形态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说:如果你要的是纯粹的文学,在庄子那素净的说理文的背景上,也有着你看不完的花团锦簇的点缀——诗、赋、传奇、小说,尽够你欣赏的、采撷的。● 奇异的散文《庄子》是一部古今罕见的、非常奇异的散文。庄子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的心理、思维现象统统纳入自己的创作,大大拓展了散文的题材。对于恶浊的现实,他以大胆、锐利的眼光,审视了造成人异化的全部文明史。他广泛运用想象、虚构的浪漫主义手法和奇肆谲怪的语言,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形散而神不散。他俯视百家,创立了一种“寓言”“重言”“卮言”相结合的新体例。两汉鸿文、魏晋风度、盛唐之音等,无不披拂着《庄子》的流风余影。● 绝妙的诗《庄子》是散文,也是诗。庄子用诗人的气质所写的人和物,无不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他以葱茏的想象力,用奇妙的象征艺术达到了诗的最高审美境界。用极其凝炼、铿锵的诗的语言创造出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意境。在行文中,有意无意间常常使用诗的语言,随着他情感的起伏跌宕,也自然形成诗的节奏和韵律。后世的感伤诗、玄言诗和山水田园诗以及曹植、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郭沫若、闻一多、毛泽东的诗无不受其影响。● 赋的滥觞《庄子》多铺陈文字,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篇章,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亦诗亦文,散韵结合,奠定了赋的特有机制。文中运用的假设问对的结构模式、对比映衬的铺陈方式、虚拟寄托的构思特点、富丽奇僻的词汇影响了赋体尤其是汉大赋的形式特征。贾谊、枚乘、张衡等赋无不与其有联系。● 小说创作之祖《庄子》中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它有奇特多样、精彩高妙的写人手法,更有离奇动人、曲折完整的小说情节和雄奇怪诞、诙谐风趣的小说语言。后世的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短篇小说都受到它的影响,近现代的鲁迅、郭沫若、王蒙、贾平凹的小说也与其有多方面的联系。《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庄子》一书的文体形态对后世散文、诗、赋和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的文学家由此创作了更多的经典。9语言大师的多面手法《庄子》的语言特色《庄子》中的语言,时而汪洋恣肆,如浩海无涯,深不可测;时而奇诡雄豪,如江河直下,动人心魄;时而空灵缥缈,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更有诙谐风趣,时不时幽你一默。● 汪洋恣肆《庄子》立足于解决“人”的问题,却从自然入手,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刻观察和体验,发现了无限、无穷、神秘莫测的大道,进而以自然来论人世。天大、地大、道大、自然大,以“大”为美,行文吞吐河海,包举宇内,尽显大开大合之势。文意层层相连、波澜起伏,有时一波三折、奇景迭现,形成汪洋之势。其文常是横空而来,倏然而逝;写景状物,仪态万方;纵横捭阖,手法多变;文采斐然,语词富丽尽显恣肆之风。● 奇诡雄豪《庄子》文章的奇诡,表现在以奇诡的人与物构成奇诡的意象,或以诡怪之人做出不可以实情揣度的诡怪之事。表现在以奇妙的比喻来说理,有时不免落于诡辩;表现在运用奇诡之语、荒唐之言来叙说、论辩。《庄子》文章的雄奇豪健,就如一个纵横驰骋于疆场之上的大将、闯关陷阵的勇士,大有不可一世之慨。颇有战国时纵横家的语言风格,充分运用象征手法,夹以排比,似议似论,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和滔滔雄辩,使人目瞪舌卷,乖乖服从。● 空灵缥缈《庄子》之文,在一大段说理之后,总会有几句议论性的语言;几经波折之后,总会归于平静,呈现出细流涓涓,于愤世嫉俗之中衬托出超俗人格。这一切,有时虽只是简单的三言两语,但足以引人深思,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将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缥缈的境界之中,得到一种超俗的享受。● 诙谐风趣《庄子》幽默诙谐的语言大多体现在故事和比喻说理中,传达出庄子内心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无奈,也表达对人物的好恶与爱憎之情。当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有意挖苦、批判对手,或用来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时,它就变成了讽刺,并且用得非常巧妙,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和社会现实的黑暗恐怖。《庄子》的语言《庄子》的语言特色《庄子》中的语言,丰富而多变化,生动而不流俗。主要有汪洋恣肆、奇诡雄豪、空灵缥缈、诙谐风趣等四大特色。《庄子》语言特色的代表篇目语言风格代表篇目汪洋恣骈拇、马蹄、天运、秋水、外大开大合,仪态万方肆物、天下奇诡雄诡怪之事,排山倒海外物、至乐、知北游、盗跖、豪之势说剑空灵缥齐物论、人间世、在宥、天地、说理后的精辟议论缈徐无鬼诙谐风讥讽与慨叹中的内心秋水、外物、盗跖、列御寇趣悲凉10在发展中创新《庄子》研究《庄子》作为诸子经典之一,研究者自是不乏其人。从战国到现在,无数的研究者已使《庄子》变得更加丰富。● 古代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注庄、解庄。战国时,荀子对庄子已有所批判,将庄子学说加以改造、发挥,以为己用。《吕氏春秋》对庄子思想和内容也多有引用。西汉前期的淮南王刘安、司马迁都对庄子有所研究,秦汉辞赋、经学也都吸纳、改造了部分庄子思想,以为己用。魏晋时期,注庄、解庄者多以零散的感悟见长,对庄子思想也能有较深的契入,缺陷是或由于体例限制而不成系统,或所作发挥不尽符合庄子原意。隋唐时期的庄学研究注重字义、音释,少重义理,并混杂神仙学说,且开佛道合流之势。宋明时期注庄之风很盛,重义理,佛庄思想进一步融合。清代庄子研究既有义理的阐发,也有校勘训诂的收获。● 近代研究

这一时期的庄学研究除了传统的训诂校释的著作外,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庄学研究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逐渐以西方哲学为参照来解庄。其长处是摆脱了对庄子思想的点线式的、直观的了解,而在形式上的体系化、内容上的理性分析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现代研究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年-1959年)是新中国庄学研究的起步时期,能够成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人很少,因此这一时期的庄学研究概括介绍的多,考辨注释的多。第二时期(1960年-1976年)比较注重庄学的阶级属性,提出了如何评价和研究庄子的问题,其特点是政治与学术结合比较紧密。第三时期(1977年至今)的庄学研究呈现繁荣之势,除了纠正庄子研究中的左倾倾向外,在基础性的工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果,一些学者还将庄子与外国思想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庄子的美学研究方面,李泽厚先生颇多创见。总体来讲,近年来对于庄子思想的研究和评价渐趋客观和精确。古今《庄子》研究《庄子》经过魏晋玄学和道教的渲染,对中华文化有较大的影响。后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2章逍遥游

人该怎么活着?庄子说:逍遥游。像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扶摇而上九万里;像许由一样,给予天下也不受;像姑射山神人一样,乘云气,驾飞龙,遨游四海之外。如何能做到?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本章图版目录● 逍遥游●“ 待风”境界●“ 乘风”境界●“ 背风”境界●“ 弃风”境界● 逍遥游的三种做法● 有功和无功● 有穷之境和无穷之境● 大树的用处● 乌龟的两种选择● 姑射山神人● 纯的境界● 实与名的关系● 名的解析● 大鹏鸟和麻雀的幸与不幸● 人类的不幸● 人类的渺小1逍遥游对自由的畅想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他用奇思妙想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精神的自由境地,让人们有了一次自由的畅想。

自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人类一次次地超越自身,在自由之路上勇敢前行,也不断给自由添加新的内涵。人类在通往自由的路上一般处于三个维度之内,即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灵魂的关系。庄子的“逍遥游”展示了人和灵魂的关系中的自由,同时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庄子的逍遥游是无限的、超越性的精神之游。古人虽然没有对无限的精确定义,然而对无限的理解却是十分准确的,是指远远超出观测对象影响范围外的大、远、高等。在这其中,庄子为我们创造了鱼变为鲲,鲲又化为鹏的高远境界。庄子不满足于麻雀等所处的境地,而向往鹏所代表的日常无法看见或体验到的宏大事物,也就是向往超越、向往无限。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游戏之游”,但它不是一般的嬉戏,而是内心的游戏。因为抱着游戏的观点,所以它不是人类通过知识和技术对外在世界的控制和掌握,不是对物的工具性的掌握。面对同一棵大树,庄子不像惠子那样只想到大树长得不够规矩,不能制作成用具,他想到的是让大树成其为大树,在旷野上自由生长,而人卧在树下也可以做精神的自由漫步。这说明他不是以普通的成年人的功利视角来观察世界,而是把人和灵魂的关系置于其他关系之上,以近于儿童又超出儿童的游戏的视角来观看、体验,从而逍遥。

庄子的逍遥游又是无待、自在的。庄子的逍遥游不是命运在某个瞬间的馈赠,它是无待的,无待于外在事物,自由自在。要想达到这种无待境界,庄子告诉我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纵使是天下,许由也不要。纵使是高位,庄子也不做。

人类对自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追求的是有一定限制因而也具有了意义的自由,它像太阳一样照耀着人类,也弄花了人类的眼睛,让人类不能轻易看到。面对庄子的逍遥游,我们羡慕不已。也许人类的自由之路十分漫长,在全体人类抵达自由之前,我们可以在某些时刻仰望星空,进入冥想世界中逍遥。逍遥游

庄子的最高理想是逍遥游。他构想鲲化为鹏后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天际。他面对送来的高官厚禄,愿做一只曳尾涂中的乌龟而自由自在。他愿把一棵大树放在无何有之乡而寝卧其下任逍遥。以下图示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五个典型形象,揭示其中的内在哲学逻辑关系。2鲲鹏展翅逍遥游的四大境界逍遥游的四大境界:待风、乘风、背风、弃风。

鲲要化为鹏,必须借助风力,但最终还要弃风而飞翔,否则就会被风力所控制,只有这时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待风:逍遥游的第一境界

鲲从小鱼变成大鱼后,也不能平白无故地变成大鹏飞走。它还必须等待一样东西才能起飞,那就是风。这正如赤壁之战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风,鲲才能飞得起来,它必须经过漫长的等待、准确的等待。

所谓“准确的等待”,是指要在准确的时间里等、在准确的空间里等,不能有误差,不能错过,要刚好风来的那一刻,这样才能趁势飞翔。

不是什么风都能飞,要最大的风才有最大的势。庄子说:“鹏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就是要借助六月的大风。六月正值盛夏,这时天清地朗,热气飞旋,正是大风最旺盛时。庄子又说:“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被风相吹而飘动。”说六月的大风像万马奔腾,又像灰尘弥漫,因为它是万事万物共同的作用,所以特别猛烈。有了这样的风,当然可以助鲲飞翔。● 乘风:逍遥游的第二境界

经过漫长的、准确的等待,终于把风等来了。但在乘风之前需要“辨风”,即辨别风向,看清这是小风还是大风,不能见风就上,要等来适当的风才能上。

理想的大风终于来了,在那时候,鲲必须全力一搏,飞腾而起,趁风的运动、趁海的运动飞起来,就可以变成鹏,昂首天外。

庄子说:“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可以得出鲲化为鹏、乘风而上的具体操作程式为:一是大风来了,大海震荡;二是鲲奋力一跃,借助风势水势飞起来,化为鹏;三是鹏飞起来后要不停地击水,借助水势参与风的运行,最后乘风上天。

简单地讲,就是先借风力,再借水势,最后又借风力。风力是远因,水力是近因,鲲的意志则是决定性因素。“待风”境界

鲲先由小鱼变成大鱼,即由鱼变成鲲。然后开始苦苦地等待大风的到来。鲲的变化与等待,暗喻大圣必先深蓄厚养方可致用的道理。“乘风”境界

鲲化为鹏、乘风而上的具体操作程式为:一是大风来了,大海震荡;二是鲲奋力一跃,借助风势水势飞起来,化为鹏;三是鹏飞起来后要不停地击水,借助水势参与风的运行,最后乘风上天。这部分意指所谓为道需合于世道,方能应运而生,进而成就宏大事业。● 背风:逍遥游的第三境界

乘风之后,鹏与风融为一体。风吹到哪里,鹏就去哪里,如此一直飞行了九万里。在这九万里中,鹏在风中,因为它刚成形,不敢妄为,不得不受风控制。但是慢慢地,鹏发觉自己力大无比,完全可以脱离风的控制自己飞行,于是它一个侧身,借风的弹力飞到了风的上面。这时,鹏在风上。

庄子说:“所以鹏飞九万里,那厚积的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阻碍,然后准备飞往南海。”鹏御风而行,完成了自我的觉醒。这是它的第二次觉醒。第一次是鲲化为鹏、脱离水的控制,通过变身获得自由。第二次是鹏试图脱离风的控制自己飞动,即通过摆脱风的约束而获得全面自由。

刚开始,风给了鹏机会。但鹏不能永远跟风走,再走下去,它就会变成风的“奴隶”。背负青天,逆天而行,从而通过以一人对抗全世界的孤独方式完成了自身的丰富,以一人肩负全世界的压抑方式完成了心灵的解放。就这样,鹏的意志不但使它飞起,还使它与造物主平起平坐,不再自卑于神灵,相反的,它要脱离一切的道自成一道,自由翱翔。

这种逍遥是自傲的,它自制一种生存方式,不是游刃有余,而是游于刃之上,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由。● 弃风:逍遥游的第四境界

这时不要顺风,要逆风,只有这样才能自由。但这种自由还不彻底,因为鹏虽然不再跟风了,风却还要跟随鹏,如影随形,很难摆脱。就算鹏轻轻一振翼,风马上就从翅膀间滑出。

依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飞翔。真正的飞翔是静止的飞翔。群星都是投身于轨道中,自然可随天运行。凡有翅膀的都飞不快。要想真正的飞就不能靠自己飞,要借助更大的力,那就是大道之运行,即大化,也即天时。

大风很大,但它自己吹不起来,也要借天时。因此,与其借风,不如借风背后的风,那就是天时,只要像群星一样进入轨道,就可以无翅飞翔,就可以真正飞翔。我们弃风而行,可以不再因乘风而狂乱,以一颗宁静的心进入永恒。

弃风是最高境界,弃风后鹏才是鹏,飞才是飞,逍遥游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一切自由自在,借天道婉转天地,实现自我之完美。“背风”境界

鹏在风中,因为它刚成形,不敢妄为,不得不受风控制。但是慢慢地,鹏发觉自己力大无比,完全可以脱离风的控制自己飞行,于是它一个侧身,借风的弹力飞到了风的上面。“弃风”境界

这时不要顺风,要逆风,只有这样才能自由。与其借风,不如借风背后的风,那就是天时,只要像群星一样进入轨道,就可以真正飞翔。3无穷之境逍遥游的三种做法要想逍遥游,就要无所依赖。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到达无穷之境。

庄子说:“若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还有什么依待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只有无所依赖,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麻雀、斑鸠和蝉达不到自由,就是大鹏鸟也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因为它们都还有所依赖,都还处在相对的境界,而在相对的境界中,就必定受相对条件的限制。

要想达到真正的无所依赖,就要按照自然的本性行事,乘着六气的变化,进入无穷的境界。只有在这无穷的境界中才能无所依赖,无所依赖就不受约束,自由也就出现了。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怎样才能成为至人、神人和圣人呢?具体的做法如下:● 无己“无己”,就是去掉主观的自我,恢复自然的本性。只有无我,才能够随物变化,一旦有我,就会执著。一旦执著,“我”就从世界中孤立了出来,站到了世界的对立面,从而就受“我”的对立面的约束,也就不自由了。人们之间的一切冲突都由于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我”、“己”,就会追求自我的利益和名声,从而就会引来祸患和烦恼。因此忘却自我,是摆脱人生困苦的根本途径。● 无功“无功”,就是不要去人为地建功立业。历史上没有好下场的人大多是那些建功立业的人。要建功立业,就要与人争斗,就要斗智斗勇。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伤害了别人,要么被别人伤害,这两种结果都是不可取的。被人所伤自然是悲剧,或遭受许多痛苦,或不能终其天年;而伤害了别人的人日子也并不好过。胜利者虽然看起来强大,但却时时受到暂时还不强大的对立一方的威胁,所谓树大招风也。胜利者正因强大而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他生活于不安和恐惧之中。而一个不去建功立业的人就可以逍遥于这双方的争斗之外,过一种安宁的生活。建功立业的实质无非是追逐名利,而追逐名利必致伤身。比如战国七雄终被秦所统一,而秦只二世而亡。逍遥游的三种做法

要想真正的逍遥游,就要无所依赖。要想达到真正的无所依赖,就要按照自然的本性行事,乘着六气的变化,进入无穷的境界。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有功和无功

有功的实质是在相互的争斗中追逐名利,而追逐名利必致伤身。无功则可以逍遥于双方的争斗之外,过一种安宁的生活。● 无名“无名”,就是不要追求名声,因为名声对人生同样也是有害的。庄子举了许多以名伤身的例子:关龙逢因尽忠进谏而被夏桀所杀,比干也因此而被商纣王挖心。他们都是以名害生的例子,是为“忠臣”这个名称所累。既然国君已经昏庸,忠谏又有什么意义呢?既不能改变昏君,也不能改变国家,只是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而已。而商朝末年至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也同样是为名所累。周朝的粮食与商朝的粮食有什么区别呢?商朝的可以吃,周朝的就不能吃?不就是换了一个名称吗?粮食还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事实上,作为一个老百姓来说,做谁的臣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紧要的,他永远是被统治的对象。对于臣民而言,改朝换代,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对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能有什么意义呢?“无己”“无功”和“无名”实际上指出了阻碍实现自由的绊脚石就是自己、功利和名誉。以自我为中心就会掉入狭隘和自私的窠臼,从而失去辨别真实的能力;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就会泯灭人性,丧失情感,甚至成为别人利益的牺牲品;过分追求名誉,甚至把名誉看成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就会举步维艰,画地为牢。

总之,“己”“功”“名”,这些东西都妨碍了人的独立与自由,对人生是有害的。一个人如果达到了这样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就进入了独立与自由的状态了。

为什么只有“游乎穷者”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呢?因为只要我们还处在有限的境域之中,就难免去比较大小多少,难免有你我之分,于是就去追求大和多,追求自我的利益。这样就永远被那些更大、更多的利益所牵制。自由也就谈不上了。人们世世代代总是争来斗去,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处于这种相对的处境中,由于有了大小、你我之分。

逍遥虽然只是庄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它却给了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当我们陷于失败之中而不能自拔,或者为一件事情迷惑不解时,不妨把它们推向极端,当混沌思想的烘炉加热到沸腾时,它就会变得清澈直白。

而当我们从无穷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无穷是超乎一切大小和你我之分的,它是一种绝对的、终极的境界。以这终极的眼光去看世界,大小、你我之分就消失了。我们日常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所得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归还给无穷。人们之间争斗的根本原因和人们所牵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而当我们放弃它们的时候,也就从斗争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就无所牵挂了。无所牵挂了也就有了自由,而只有“游无穷者”才能够无所牵挂。有穷之境和无穷之境

在有限的境域之中,有大小、多少、你我之分,永远被那些更大、更多的利益所牵制,失去自由。无穷之境中,大小、你我之分就消失了,我们日常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所得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归还给无穷。4无何有之乡寝卧树下的悠然无何有之乡,什么也没有,把大树栽在那里,每天在那里优哉游哉才是真正的逍遥。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子和庄子因为大树的作用发生了争执,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都叫它作‘樗’。它的树干木瘤盘结而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而不合规矩,生长在路上,匠人都不看它。现在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抛弃。”庄子说:“你没有看见猫和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掠夺,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机关,死于网罗之中。再看那斄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任意地徘徊在树旁,自在地躺在树下。不遭受斧头砍伐,没有东西来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庄、惠“大而无用”与否的辩论,实际上是指人的才能的社会价值意义。惠施是从功利性的立场来看的,他认为这些东西虚无缥缈,于世无补,既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庄子思想虽宏阔玄妙,但不切实际,大而无用。庄子的价值论是以他对社会的批判为前提的。他把现实中的人比喻成为了生存,“以候敖者”而“东西跳梁”的“狸狌”,把诸侯王者的贪婪与奸诈之巧智比喻成为捕兽的“机辟”和“网罟”,“狸狌”再机灵也逃不了捕猎者的追杀与残害,这就是“人世间”。个性生活在这种深重的灾难中,连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哪还会奢望价值的实现。正因为庄子看透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看破了人世间的种种利害冲突,所以,他无意于当世,不想通过任何途径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想为活命而殉利、殉名、殉天下。

庄子虽然对人的社会价值持否定态度,但他并没有轻生,也没有皈依上帝,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冥冥的神去主宰。他否定了人的功利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个体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的独特之处,即是对人生的真、善、美的理想追求,是现实生活破灭的期望在人的精神幻想中的一种补偿,即一种想象式的满足。在自由的精神追求中,虽然不能满足自己的功利需求,但却可以深入思考人生存的意义,反思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庄子价值论的意义在于,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次把自由视为人的天性。

所以,庄子因大树无用而构想的“无何有之乡”,并非虚无缥缈之处,而是他超越了世俗之境的理想的精神故乡,是他理念世界中绝对的精神自由。大树的用处

同样一棵大树,惠子从功利的角度衡量,认为大树是无用的,庄子却认为正因其无用,可以把它放在无何有之乡,人可以躺在树下自由而逍遥。借由在对大树有用与否的辨析,庄子又一次巧妙地讲述了他的“道”。5曳尾涂中自由自在的乌龟是“留骨而贵”,还是“曳尾涂中”,这是个问题。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个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说:“我希望将国内的政事委托先生!”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让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两个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庄子说:“那么请便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以上就是“曳尾涂中”的故事,它形象地描述了庄子对名利的淡漠,对权势的蔑视。反映了庄子超越功名,返归自然,酷爱自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故他宁愿像乌龟般拖着尾巴在烂泥中打滚,也不愿去楚国为官而失去自由。

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庄子选择了出世,那他为什么选择这种没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只有贫穷、寂寞的孤独人生呢?升官发财是人之常理,是应该主动去争取的,何况是送上门来的呢?其实不然,因为他已看穿了盗国盗民的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不愿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更不愿为取得功名而牺牲自己的自由天性。他以楚国神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说明:神龟为王者利用,丧失了性命,只剩下它永世不能知晓的“留骨而贵”的一文不值的虚名。如果它“曳尾涂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许真能有千年的寿命。所以,庄子决不为官入仕,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牺牲自由,徒留空名。

与庄子同时代的“留骨而贵”者,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结局。战国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对秦国进行改革,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可秦孝公一死,保守派反戈一击,结果商鞅被车裂灭族。另一个法家的代表人物吴起,是继孙武之后,既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最后,在楚国贵族的叛乱中被射死。

有“留骨而贵”者,也有“曳尾涂中”者。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任彭泽令时,因要束带迎接上级,而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归隐田园。诗仙李白,在仕途上屡屡碰壁后,吟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有诗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或许是对“曳尾涂中”的最好注解。乌龟的两种选择

庄子一生贫贱,身处穷闾陋巷,靠织草席卖麻鞋为生,而能臻于大道,得享天年。“曳尾涂中”这个寓言故事再一次诠释了庄子无待的境界,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留骨而贵者纵是荣华富贵享尽,却终身受人驱使,更有甚者为其丧失了性命。曳尾涂中者或许终生贫困,但却因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而得享天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