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打开心门:赖雨姐姐谈成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6:34:10

点击下载

作者:赖雨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让孩子打开心门:赖雨姐姐谈成长

怎样让孩子打开心门:赖雨姐姐谈成长试读:

序 让爱心伴你快乐成长

王孝谦“四川省十佳残障模范”赖雨的精神曾经感动过很多人,更温暖和鼓励过很多人,这种精神的力量,我相信至今依然是很多人生活的支撑和生命的信念。

赖雨,不到两岁就因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了,虽然感觉正常,但连赶走一只蚊子的力气都没有。如果不亲眼所见,没有人能够准确地想象她的状况,自然更难理解她是怎样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的。那不仅仅需要毅力,尤其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信念不能消除困苦,却能改变对困苦的体验。赖雨的信念是什么?赖雨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爱,只是伤害!”并这样解释:“如果我爱,我拿什么证明?如果我被爱,我用什么回报?”看上去她是害怕爱和拒绝爱的,然而在她的心里,我可以肯定地说,她信仰的就是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所有与爱有关的爱,正是她形成信念的坚实基础。

赖雨的全身都不能动弹,只有头部可以左右轻微摆动,左手勉强能够写字,而现在更勉强了。她写字的方式很特别:本子横着放,然后从上到下慢慢滑动成字。那种艰难,我相信所有目睹的人都会为之动容。然而她却写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还有一本特殊的游记,以及一本由27年的日记整理而成的自传体随笔——《我心如莲》。为此,她被吸收为四川省作协会员,成为知名的残疾女作家。

赖雨曾经说过,因为残疾的局限,写作,成了她无可选择的人生路。赖雨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作为她的文友和朋友,我能体会她的无奈和辛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个足不出户的人,闭门造车,要想在写作这条路上开辟出一条阳关大道,是要比常人付出更多艰辛,经受更多磨难的。赖雨很清楚自己面临的困境,何况人首先需要解决生存问题。经过痛苦的思考,为了自救,也为了助人,赖雨选择了热线。赖雨的热线让无数的人扫除了心灵的阴霾,而她也在工作中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03年她去四川大学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6年的学习和实践,让她成长为一名自食其力、颇有建树的心理咨询师。

赖雨其实十分热爱文学,她一直渴望成为张爱玲式的女作家。从文人到咨询师,角色的转换是需要勇气的,可对于她又是必要的、无可选择的选择。不过她并不后悔这个选择,因为她在这一领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想做什么和该做什么,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矛盾。赖雨做了她该做的。

角色的转换,虽然让赖雨经历了很多挣扎和痛苦,但她终于因为别人的微笑而得到了安慰。这几年,她做了将近500个案例。赖雨说,也许她一生的经历都很平淡,没有大风大浪,但遭遇终身残疾却让她对生活、对生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为此她很能理解来访者,容易和他们产生共情,建立信任。这就是她心理咨询工作得心应手的原因。

从做门诊咨询起,赖雨就在《自贡日报》上写专栏文章,刊载关于孩子成长的案例。这本书就是该专栏文章的一个精选集。因为专栏有字数限定,本书呈现的案例不能尽兴展开,只能点到为止,但个个案例都很有代表性,都能点到家长和孩子的“痛”处。赖雨不仅擅长亲子教育,还愿意在亲子教育方面作更多的努力,因为她喜欢孩子,她认为孩子的生命特别纯净,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孩子身心健康是父母最大的愿望,也关乎我们祖国的未来,所以赖雨的选择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远见。赖雨是一个很童真的人,尽管承受着伤残,但她不允许自己被命运左右,被沧桑扭曲,她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单纯的心。照赖雨的话说:一个人情感要丰富,思想要深刻,但心灵要简单。赖雨的简单成了她的财富,使她因此更容易接近孩子,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在赖雨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她太多自然的爱,他们对她没有过高的期盼,只希望她能自食其力,能快乐。正是这种爱让赖雨天性中的优势得到了正常的发挥。赖雨认为这是一种经验,愿意跟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

赖雨的这些谈孩子成长的文章针对性强,用语朴实,入情入理,就像在和你谈心,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就进入她设下的爱心“圈套”。看看这些标题就会一目了然:《如何排解压力》、《让我们一起来谈早恋》、《遭遇挫折的孩子更需要信任和赞美》、《从小培养孩子的平常心》、《小心孩子逆反》、《如何跟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太高的期望会把孩子压垮》、《请尊重个体差异》等。读了这样的文章,作为家长可能会微微点头:孩子为什么要逆反,原来是这样啊。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尝试着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去化解。孩子看了自然也会想道:要和父母和谐相处,原来应该这样做。每一个人看后都会有所收获,或许还有一些警觉,甚或有一点痛楚,收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独特效果。

卡夫卡认为:应该去读那些咬人和刺人的书。如果我们所读的一本书不能在我们的脑门上猛击一掌,使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

读了赖雨的这本书,你就会在爱的感召中,沐浴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健康成长和助人成长的真谛!2009年8月于尚东国际王孝谦,男,1964年生于四川富顺,经济管理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作协顾问,现任四川省自贡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

怎样与孩子平等相处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生命在爱中孕育,在家中成长。如果说爱是生命的根,那么家就应该是培养生命的土壤,所以土壤的肥沃与否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生命质量的高低。当然,由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体自身因素的不同,肥沃只是相对而言,而贫瘠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贴近、最长期的老师,他们的榜样效应对孩子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做过的案例中,我对这一点体会尤为深刻,因为几乎每一次交流,我都会发现在孩子的问题后面父母是始作俑者。

有的父母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不打不成材”是真理,却不知现在的孩子成熟早、独立快、反抗意识强,所以不但不会臣服,相反,会使孩子们产生暴力心理,甚至极端行为,使他们误解为只有武力才可以释放愤怒和解决问题。而有的父母因为太宝贝自己的孩子,凡事迁就、顺从和娇宠,不愿意指责孩子,总认为“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样的家教只会养成孩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和自私自利的性格,不但无利于“小家”,更无利于“大家”。还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就寄希望于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使他们无所适从,变得没有主见。还有的父母查阅了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便自认为很有一套管理和教养孩子的办法,可因为不了解个体差异,所以常常产生错位引导。在这几类父母的家教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性格扭曲,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并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造成一生不能弥补的遗憾。

总之父母类型千差万别,孩子也是千差万别,但因为我们的受导者是孩子,他们才是主角,所以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和需要因材施教。方法正确与否,孩子最有权力判断。我认为健康的标准应该是:能够遵纪守法,并在明白自己身份的前提之下,愉快地生活,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教育重在因材施教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能更好地辅导自己的学生,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都正在为这个希望努力着。但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而导致辅导和教育失败,使希望成空,努力白费。走近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需要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还需要相当的技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有其普遍性,但不同的个体又有其特殊性。在我做过的咨询中,这样的案例不少,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太教条、太规范、太主观,而是要因材施教,讲究策略,根据不同的个体制订不同的方法。如果墨守成规,不懂得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很有可能会误导孩子,甚至会毁了孩子。比如性格外向的孩子,行为比较张扬,我们就应该在肯定的同时,加以适当的抑制;而有的孩子属于内向型,说话做事都比较安静沉郁,我们就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建议和热情的鼓励;还有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个性特征相当突出,我们一定不能动不动就对他们说,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约束和控制,使之产生叛逆心理。有了叛逆心理的孩子,几乎会否定父母的一切言行,并且办法多多,随时准备抗拒父母。你要我做的我偏不做,你要我吃的我也偏不吃,让父母手足无措,苦恼万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或者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错误地认为“黄荆棍下出好人”,直到打得孩子有心事不愿倾诉,有困难不敢求救,甚至也有了一定的暴力倾向,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有的父母期望较高,他们不停地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使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非但不能放松学习,相反产生了恐惧心理。

物极必反,我们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但有多少人因此克制了自己的言行,改变了自己无效的教育方式?其实每一种方式都是合理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更关键的是,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个体。一个非常合理的方法,用在这个孩子身上可能会很成功,但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效果就不一定好,甚至可能会很糟糕。不同的基因、生长环境、受教模式和经历,以及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方式,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管理和关爱方案,因材施教,给予恰当的引导。

总之,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希望父母和老师都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学生、某一个孩子,而是宝贵的生命。

遭遇挫折的孩子更需要鼓励和赞美

一位母亲打电话给我,说她的儿子最近一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成绩急速下滑。在学校,老师发现他总是发呆、走神,不再积极发言,甚至不愿意和同学交谈。放学回家后,父母发现他经常精神恍惚、郁郁寡欢,跟以前判若两人。到底为什么呢?老师不明白,父母更是着急和慌张。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见到了孩子。孩子只有十二岁,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以前学习很好,不但在班上而且在年级里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写得很好,字也写得相当漂亮。那么是不是升学的焦虑和压力让他变成这样的呢?我尝试着问他:“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对吗?是不是还没有准备好?是不是担心自己考不上?”

虽然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亲切自然,但孩子的反应还是很强烈,他立即提高声音说:“不是,我考得上,可我的爸爸妈妈不相信我!”

说到这里孩子开始抽泣,一开始他使劲儿憋住,但在我的引导下,他还是让眼泪流了出来。我静静地等他哭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知道你心里很委屈,你愿意告诉阿姨吗?”

孩子开始抽噎着说,前段时间他因为生了一场病,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几次测验成绩都不太理想。他的父母很不满意,经常严厉地批评他。而这个时候他们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放松,又组织了几场比赛,结果因为他一个小小的失误,他们班没有获得第一名,他很难受。想不到回到家里,他爸爸一气之下竟对他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我没有机会了,爸爸说我永远都没有机会了!”孩子哽咽着至少对我重复了十遍。

根据他的年龄,我没有完全按照心理咨询的方法去做,而是讲了一些自己病痛的经历以及失败的故事,还举了一些成功的名人遭遇挫折的例子。为了改变他的认知和恢复他的信心,接下来,我首先让他在本子上分别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结果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有很多优点。然后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脆弱的时候,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过程。最后我要孩子写几句心里话,希望他回去大声地念给爸爸妈妈听。这样可以帮助他释放郁积的情绪,也可以满足他需要爸爸妈妈理解的愿望。“爸爸,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打球也输了,但我会努力,你怎么可以说我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呢?我正在成长,我的人生路还很长,我相信自己将来还有很多机会,你们也应该相信,应该接受我的失败,给我安慰和鼓励,给我支持和赞美,不应该打击我。”孩子这样写道。

妈妈带着儿子离开了,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如何跟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足够的关怀里成长,但因为父母与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成长的时代也不同,父母的一些做法常常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

像一位女生对我说的那样:“我妈妈经常说,要和我做朋友。我觉得她好虚伪,她这样说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我,根本就不是像朋友一样和我交流。她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所谓的交朋友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目的显而易见。我曾经也尝试着相信她的话,把烦恼告诉她,把秘密告诉她,结果换来的是出卖和背叛。”女生还用了很多严厉的词来指责自己的母亲,什么“希特勒”、“克格勃”之类的……母女相处成这样真悲哀!做朋友应该是用心交心,彼此换位思考,而不是骗取对方的信任,然后利用这种信任去监视对方、控制对方。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哪怕你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不到位,都会被他们捕捉到,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走近孩子的心,和他们一起成长呢?

要引导好孩子,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不能只讲空话、大话。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多,接受能力也快,有些道理比父母还懂,所以父母只讲道理绝对会失败。他们需要的是细心的体会,是平等的交流,是以身作则。孩子最讨厌长辈摆架子,摆出一副权威的面孔,动不动就说我们当年怎样怎样,你们现在又如何如何,然后就是滔滔不绝、唠唠叨叨的一大堆说教。孩子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昨天,只要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年少时候的任性、浮躁、焦虑、羞怯和期盼、梦想,就一定会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或许也曾怨恨过父母,抱怨过父母的不理解,难道我们要让下一代用同样的怨恨面对我们吗?

跟孩子们一起成长,就是把自己变成同样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就成了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就成了他们的想法。我们也曾经在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想偷懒;曾经在管束特别严的时候想溜号;曾经在喜欢某一个异性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仅仅是认同而已,说不定当父母认同的时候,孩子已经把奇妙的感情化为平淡了。距离产生美,当你同意并支持他们彼此靠近,可能孩子就会说,哦,原来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异性好朋友。

那个女生说,她告诉妈妈有个男同学很喜欢她,当时妈妈没有说什么,可事后却去找老师,甚至找那个男同学的父母,并从此开始监听她的电话,严格控制她的课余时间。“我还可以相信谁呢?连自己的妈妈都这样。”女生流着泪对我说。

我想对所有的父母说,请回想一下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我们没有暗恋过吗?那时候我们希望的是有人听我们倾诉、有人给我们建议,而不是指责,更不是专横霸道地扼杀。

如何转移孩子的网络视线

一位母亲打电话给我,说她的女儿整天迷恋上网,不知道该怎么办。无奈的母亲有时候简直想抱炸药去把网吧炸了!

一位学者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我非常赞成这句话,孩子迷恋网络,主要责任不在孩子,更不在网络,而在于教育者和引导者。网络有错吗?网络缩小了世界也打开了世界,它使我们更轻松、更便捷地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取各种信息,所以它正好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任何事物,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接触网络和利用网络呢?这就是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成年人和孩子一起来面对和解决。

诱发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孩子可能因好奇而上网,父母不知道如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只能强行地阻止和限制,结果造成孩子更加逆反;其次就是孩子在学习中感觉到了疲惫和失败,而这个时候网络世界正好可以让他们放松和逃避,甚至找到“成功”的感觉;另外呢,孩子性格内向,人际交往不太理想,这也可能是造成他们沉迷网络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躲进网吧远离父母的啰唆、逃避家庭的纷争。

到底应该如何转移孩子的网络视线呢?

首先,做父母的不要犯急躁的毛病,应耐心地对孩子讲明网络的利弊,不要把网络当成魔鬼严加防范;然后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他们认真沟通,绝不要让孩子产生敌对的情绪;第三,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愿望。

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远离网络,而是正确地认识网络,并利用网络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智力。所以我们要做的应是肯定网络,让自己也对网络产生兴趣,并且虚心向孩子请教,并适时地提醒他学习的重要性。总之我们要采取迂回战术,先和孩子产生共鸣,然后再过渡到中心问题上。但一定要记住,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让他感觉彼此是朋友,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高姿态、权威性地限制和训斥。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门,心平气和地思考我们的建议,接受我们的引导。

让我们互相理解

“赖雨姐姐你好,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最近我的烦恼很多,特别是我的父母不理解我。”周三下午一打开QQ,就看到这样一条留言。留言的孩子只有十五岁,但她经常觉得生活没意思,甚至认为死了还好些。

十二至十五岁是我们人生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这期间,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心理冲突最为激烈。一方面他们需要父母承认自己长大了,另一方面敏感的心又特别需要援助,所以表现是矛盾的,这就造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困惑。而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不相信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和生活的能力,或者潜意识里不愿意给孩子平等的机会和地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矛盾复杂化和尖锐化了。于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做子女的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做父母的也感叹子女不懂天下父母心。其实,理解是相互的,当我们需要别人理解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理解别人,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所期许的回应。父母和孩子应该换位思考,寻找共识,最后求同存异,尽可能地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而要消除这样的隔阂,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两代人共同往一个方向使劲,也就是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平等交流、用心沟通。怎样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有三个发展阶段:依恋期、疏远期和平等期。而中学时代的孩子正处于疏远期,这时候他们心理断乳的感觉很微妙,既希望摆脱父母的羁绊,又希望父母能给予抚慰。他们要求父母不要管束太多,不要啰唆,不要把主观愿望强加给他们,他们想要自由、想要独立的空间、想要平等的权利。所以他们希望父母在关注他们的同时,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并且尽可能地和他们产生共鸣,也就是了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关怀和疏导,但不是教训和指责。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朋友和博学的导师,而不是强权,不是专制。

当然做父母的对孩子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能百依百顺,更不可以姑息娇纵,毕竟孩子还没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更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所以适当的时候,做父母的还是应该进行比较“权威”的指导。所谓权威,不是毫无顾忌地包办代替、武断处理,而是讲道理,摆事实,让孩子在感觉到平等的基础上心悦诚服。

同时做子女的也应该知道自己知识有限,经历不够,很多问题还需要父母引导。所以遇到问题,一定要主动和父母商量,诚心听取父母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抗拒父母。

不要恐吓孩子

小虎只有八岁,长得胖乎乎的,非常可爱,但他的眼神左躲右闪,很害怕的样子。我疑惑不解地看了看带孩子来咨询的母亲,做妈妈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然后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家里很倒霉,强盗好像认准了似的,连续光顾了三次。小虎本来不知道的,可后来每当小虎做错事情,他的爸爸就会吓他:“再不听话,就让强盗把你抱去。”这样一来二去,小虎开始害怕了,他先是瞪大了眼,接着是微微发抖,再下去小虎不敢一个人睡觉了。尤其是晚上,小虎会在睡觉前反复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检查门窗。更为严重的是他会半夜惊醒,并发出尖叫,即使跟父母睡在一张床上,他也不能安稳地睡觉。

我为小虎做了一个意象,闭上眼睛的小虎看到的是一间童话屋,小屋里有七张小床,小虎说那是七个小矮人的床,但屋子里没有白雪公主,也没有小矮人,只有他一个人。屋子里黑黢黢的,小虎很害怕,但他不愿意开门,他说白雪公主的后母要来捉白雪公主。我一再强调没有巫婆后母,即使有,她也不敢来,因为她来了会被我们抓住。他说不会,因为白雪公主的巫婆后母会变巫术,会伪装,我们认不出来。

小虎的情况主要是应激问题,我们只需要改变他的认知,让他知道没有真正的巫婆后母;或者让他了解巫婆后母的心理。告诉他,巫婆后母之所以要伤害白雪公主,是因为她妒忌白雪公主的美丽;还要告诉他,白雪公主最后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因为有七个小矮人保护她,还因为她自己有善良的力量,所以巫婆后母伤害不了她。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做错事情,而有些急躁的父母为了惩罚孩子,不但会说过激的话,甚至会有过激的行为,比如说“让疯子把你抱去”,或者干脆把孩子关进黑屋子里等。孩子的内心很敏感很脆弱,父母不能动辄就恐吓他们,让他们缺少安全感,认为生活里处处都是坏人。当然,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如果在生活中遭遇危险,不要害怕,要想办法战胜它。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往往无法判断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所以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千万不要像小虎的父母那样,把恐吓当做惩罚。

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一位母亲打来电话,说她的孩子需要帮助,想要来做门诊咨询。我请她在电话里简单介绍一下情况,于是她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孩子。不是谈起,是数落,整整半个小时,我没有听到半句赞扬的话,说的全是孩子的缺点,孩子的劣迹。

我忍不住打断她的话,轻轻地问了一句:“他没有优点吗?”她沉默了一会儿,犹犹豫豫地说:“应该有吧,但我不知道。”“孩子在你心里就是这样的吗?你平时就是这样批评孩子的吗?”也许是我的语气有些严厉,也许是那位母亲意识到了什么,她没有再说下去。

小明是一个十一岁的男生,性格非常倔犟,在学校里经常惹是生非,回家也从来不按时完成作业,所以成绩中等偏下,有时甚至更糟糕。父母大喊头痛,不知如何教育才好。其实孩子很善良很聪明,也很有上进心。通过父母的讲述,我觉得他之所以如此调皮,是因为缺少别人的关注和欣赏。在学校里老师把他当差生,几乎不管他,除非他惹了事或者干扰了别人。在家中,父母总是拿他和别的孩子作比较:你看人家李某某怎样怎样,你看人家张某某又怎样怎样。把孩子比得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自卑,最后破罐子破摔:“反正都这样了,我为什么还要努力?”“所有人都比我好,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我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人喜欢我”……这就是孩子的心理。当这种潜意识反映到意识层面上,他就会故意调皮捣蛋,企图以这样的方式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重视。哪怕挨打挨骂,总比没人理睬好啊。

自从我的门诊开了以后,很多孩子主动来和我交流,多数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特别讨厌父母动不动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欣赏、父母的认同、父母的赞美。他们说,我有很多缺点,但我也有很多优点,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就看不到我的优点呢?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善于发现,而且一定要真心地欣赏他,这样才会增强他的信心。包括很多成年朋友,他们到我这里来咨询,谈到童年的经历,大多都是因为父母总是拿别的孩子打击自己,才造成现在这样谨小慎微、犹豫不决的自卑心理。

你的孩子真没有优点吗?他可能学习不怎么样,但他很真诚很孝顺很阳光,更重要的是,他在进步,哪怕一点点,你看到了吗?你知道吗,欣赏的目光会让你的孩子感到温暖,并且顿时充满力量。

坏习惯非一日之寒

有些坏行为偶尔为之可能无关紧要,可一旦形成了习惯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及时发现并纠正。

晓松,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平平,而且坏习惯多多,比如做事拖拉、花钱大手大脚、爱顶撞长辈,尤其是经常惹是生非。父母为之头痛,骂也骂过,打也打过,可晓松不但不改正缺点,反而变本加厉。这天晓松又打架了,老师打电话给妈妈,做妈妈的打电话给我,脱口就是:“你看我的孩子,昨天不是刚到你那儿咨询过吗?今天就又打架。”

咨询是一个疏导、认识、提高和改进的过程。心理咨询不是仙丹,吃下去就药到病除,面目全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天长日久养成的坏习惯,绝不是说改就能改,说除就能除掉的。它需要我们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但要有细心、耐心和恒心,还需要制订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更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因为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榜样作用最为直接和有效。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许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另外,指出孩子坏习惯的方式,不是大声地教训和斥责。比如看到孩子乱扔垃圾,父母可以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有一次某某因为乱扔垃圾,害得“我”摔跤了;以前“我”也有这个毛病,吃了苦头之后再也不敢了。再比如晓松打架一事,一定有他的理由,或者他内心缺少安全感,或者他想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力量,也说不准他自己被别人欺负,所以不得不反击。那么做妈妈的首先应该了解真相,体会孩子的感受,安抚孩子之后,再告诉他打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总之孩子的每一种坏习惯都有其养成的原因以及相关心理诱因,所以了解它的根源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应针对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孩子严格遵守,并让他尝到遵守之后的好处。比如他不按时完成作业,做父母的不管心里怎样着急,先要忍一口气,一定要让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否则后果自己承担。等到他尝够了苦头,再帮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该做的事,然后让他充分自由地享受完成之后的空间和时间。久而久之,他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当然这一切需要做父母的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别忽略孩子的感受

飘的爸爸妈妈离婚很多年了,爸爸又有了新的家,而且新妈妈还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飘不喜欢后妈,所以尽管爸爸能给她富有的生活,飘还是愿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十三岁的飘正在读初二年级,很敏感的一个女孩子,个性很强甚至极端。一个黄昏,她打电话给我,直接问我,安眠药要吃几颗才会死。我吓了一跳,赶紧问她为什么。她说活着没意思,因为自己没有亲情没有友情。说着她就泣不成声了,然后抽抽噎噎地告诉我,她恨她的爸爸,因为她的爸爸爱儿不爱女,从来不重视她,而且经常骂她没有用,是世界上最笨的人,说她这样活着还不如去死。“因为这些你就要吃安眠药吗?”我问飘。她说:“嗯,我吃了两颗,可没有死,我好失望哟!”“吃二十颗安眠药也死不了,其他的方式也是这样,不能保证就真能死掉,而且极有可能因为意外落下残疾。你不要那么傻,你爸爸给了你生命,肯定是爱你的,只是爱的方式你不能理解,或者你无法接受。正因为你爸爸骂你笨,你更应该好好地活着,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一个笨女孩。何况,你本身就不笨,你能把自己的心事表达得这么清楚,我很为你高兴!另外我希望你相信,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在你身边的一定是你爸爸妈妈,绝不是别人。”

说完这些,我故意把话题岔开,问飘平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飘开始平静下来,讲她的生活,讲她的学习,讲她的父母,讲她的朋友。通过一些细节,我很委婉地提醒她,爸爸其实是爱她的。比如为她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