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小儿外科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0:43:24

点击下载

作者:史雯嘉,李素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小儿外科分册

现代外科健康教育·小儿外科分册试读:

前言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由于小儿在生理发育上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特殊性。小儿外科主要收治0~18岁的各种先天性畸形、感染、肿瘤、创伤等疾病患儿,包括小儿颈部、胸部、腹部、泌尿系统等疾病。小儿是一个家庭和祖国的未来,家庭和社会对其重视度极高,从事小儿外科医疗护理领域的医务人员责任非常重大。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护理学的发展进程。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健康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根据小儿外科患儿病种多、病情变化快、急诊多、生长发育特别快的工作特殊性,如何使健康教育充满活力、达到实效,是当前小儿外科护理工作探讨的课题。护理人员良好的专业素质使患儿及其家属对健康教育产生更高的信任度,不但有助于患儿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外科创建于1981年,专家、教授凭借精益求精的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事业不懈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手术。医疗、护理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更新,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教材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对日新月异的医疗、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了解程度有限,无法给予患儿及其家属正确的引导。本书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知识,给予患儿和家属正确健康教育。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从事多年小儿外科工作的专家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涵盖面较广,结合了日常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护理新观点。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指正!编者第一章 小儿外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第一节 小儿是成人的缩影吗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在解剖、生理、营养代谢、免疫、病理等方面,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都与成人有许多不同。小儿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各个系统、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年龄越小,与成人区别越明显,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医护人员及家长需要了解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心理等各方面特点,才能有所准备地实施照顾或接受相应治疗。一、小儿生理、解剖特点

(一) 小儿呼吸系统有什么特点?

1. 生理特点

(1) 呼吸调节和呼吸节律:呼吸动作受大脑皮质的呼吸中枢调节,其调节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婴幼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尚不够成熟,尤其是早产儿、新生儿,以及出生数月的婴儿会出现呼吸极不稳定,节律不整齐,甚至呼吸暂停现象。

(2) 呼吸频率和方式:不同年龄小儿的正常呼吸频率和呼吸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表1-1),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频率逐渐减低,由腹式呼吸转为胸式呼吸。新生儿及婴幼儿以腹式呼吸为主,严重腹胀时可造成呼吸困难。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腔横径增长较快,肋骨的前端向下移动,呼吸肌不断发育,到7岁左右呼吸频率约为20次/分,胸腹式呼吸逐渐转变为胸式呼吸,耐受缺氧的能力增强。表1-1不同年龄小儿的呼吸频率和方式

(3) 潮气量和顺应性:新生儿潮气量小,仅15~20mL。当呼吸功能受影响时肺泡有效换气量即显著减少,形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新生儿肺的顺应性远较成人低,同样的压力对新生儿肺不易膨胀,如有肺不张、肺淤血时,肺的顺应性更为低下,亦更难膨胀。在正压辅助呼吸时,新生儿可用15~17cmH2O(1.5~1.7kPa)的压力。

(4) 肺回缩力和肺张力:小儿肺回缩力与胸廓回缩力比成人小,即肺处于膨胀状态。当需氧量增加时,因其缓冲气量较小,易出现换气不足。小儿肺张力小,根据年龄不同只有成人的1/3~1/2。

(5) 免疫特点:新生儿及婴幼儿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低,特别是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缺乏分泌型IgA,因此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呼吸道感染。

2. 解剖特点

(1) 鼻和鼻腔:婴幼儿的鼻和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缺少鼻毛,鼻黏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故易受感染。感染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呼吸困难及吸吮困难。

(2) 咽和咽鼓管:小儿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鼻咽部富含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前者在4个月即发育,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后者在1岁左右逐渐退化。婴幼儿咽鼓管较宽,短而直,呈水平位,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中耳炎。

(3) 喉:小儿喉部相对成人较长,喉腔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黏膜柔嫩,富含血管及淋巴组织,容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患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4) 气管和支气管: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软骨柔软,弹力纤维组织发育不良,黏膜极柔弱,富含血管。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黏液不足而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有效地排除吸入的微生物,容易感染并引起呼吸道狭窄、阻塞。儿童气管位置较成人高,由于右侧支气管较直,似由气管直接延伸,左侧支气管则自气管侧方分出,故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右侧,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5) 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少,气体交换面积不足,但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使得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炎症也易蔓延,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由于肺弹力纤维组织发育差,肺膨胀不够充分,易发生肺不张和肺气肿。

(6) 胸廓与纵隔:小儿胸廓较短小,其前后径与横径大致相等,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与脊柱几乎成直角。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加上胸部呼吸肌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呼吸,易受腹胀等因素影响,肺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使小儿的呼吸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小儿纵隔相对较成人大,占胸腔的空间较大,故肺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纵隔周围组织柔软而疏松,富于弹性,当胸腔大量积液、气胸、肺不张时,易引起纵隔器官(气管、心脏及大血管)的移位。

(二) 小儿循环系统有什么特点?

1. 小儿心脏特点小儿心脏体积相对比成人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下降。小儿心脏在胸腔的位置随年龄而改变。新生儿和2岁以下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心尖部主要为右心室。3~7岁小儿心尖搏动已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心脏由横位转为斜位,左心室形成心尖部。7岁以后心尖位置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1cm。

2. 心率特点由于小儿的新陈代谢旺盛和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故心率较快,且波动范围也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新生儿平均心率为120~140次/分,哭闹时可达180~19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进食、活动、哭闹和发热等因素会使心率加快,一般应在小儿安静或睡眠时测量心率和脉搏。

3. 血容量特点足月新生儿全身血容量约300mL,为体重的10%,如果失血60mL,就占血容量的20%,相当于成人失血900mL。随着体重的增加,血容量与体重的比值下降,到2~3岁时全身血容量为体重的8%,而成人为6%。小儿由于总血量少,所以少量出血、脱水很容易引起休克。新生儿血压为(60~75)/(40~50)mmHg,大于1岁可达(90~100)/(65~70)mmHg。

4. 血压特点小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动脉壁的弹性较好和血管口径相对较大,故血压偏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8.0~9.3kPa),1岁为70~80mmHg(9.3~10.7kPa);2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80mmHg,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2.7kPa)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为低血压。一般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约高20mmHg,在婴儿期下肢血压较上肢低。

(三) 小儿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

新生儿食管长度为8~10cm,由上颌齿槽到胃贲门长度约15cm,按比例来说相对较成人长。食管下端括约肌不发达,因而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新生儿的胃呈横形,胃的韧带松弛,因此胃容易发生变位、扭转,从而引起呕吐。其胃容量为30~60mL,3个月时增加到150mL,1岁时到250mL。婴幼儿的胃发育尚不完善,胃排空较快,并且与食物有关:水1~1.5h排空,母乳2~3h排空,牛乳3~4h排空。因此,婴儿术前4h停止喂乳即可,禁食时间不宜过久。

小儿肠管的长度随年龄而不同,一般认为成人肠管总长度为身长的4.5倍,新生儿为身长的7~8倍,婴儿为6倍。新生儿大肠与小肠的比例约为1∶6。小儿盲肠与阑尾比较游离,活动度大,因而小儿的阑尾位置容易变动。新生儿胎粪总量为100~200g,呈墨绿色,是由肠道分泌物、胆汁和咽下羊水中所含的胎儿皮脂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50%新生儿于出生后12h内有胎粪排出,24h内几乎全部有胎粪排出,以后有一过渡期,大便呈绿色,2天后转黄色。正常婴儿每天大便1~6次。

新生儿及婴幼儿对糖类和蛋白质的消化功能良好,由于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故不宜给予过多的脂肪。

(四) 小儿泌尿系统有什么特点?

1. 肾脏 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位置越低,肾脏随小儿生长而逐渐增大。出生后肾脏功能发育迅速,出生后6个月基本发育正常,2岁达到成人水平。肾脏在出生后第一年及性成熟期发育最快。

2. 肾功能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数量已达成人水平,但其生理功能尚发育不全。新生儿及婴幼儿的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及排泄功能均未成熟,过量的水分和溶质不能迅速有效地排出,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比重低、浓缩功能差。新生儿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较低,但能维持生理需要,缺乏对水负荷的迅速利尿反应,对液体过多或脱水的耐受力均较差。6个月后肾浓缩功能即可达到成人水平,但滤过功能仍较弱;到1岁时肾功能基本完善,达到滤过和回收之间的平衡。

3. 尿液 新生儿膀胱容量为50mL,以后逐渐增大,1岁时为200mL,10岁时为750mL,15岁时为1000mL。正常小儿的尿液为淡黄色,但个体差异较大。尿量与液体的入量、气温、食物种类、活动量及精神因素有关。婴幼儿每昼夜尿量共400~600mL,学龄前儿童为600~800mL,学龄儿童为800~1400mL。一昼夜学龄儿童尿量小于400mL,学龄前儿童小于300mL,婴幼儿小于200mL为少尿。一昼夜尿量小于50mL者,为无尿。

(五) 小儿神经系统有什么特点?

婴幼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出生后脑重量随身体的发育明显增加。小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较慢,兴奋性低,对刺激的耐受力也较低,易于疲劳,需多休息和睡觉。皮质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但因皮质发育未完善,对皮质下中枢不能控制,所以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容易扩散,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婴幼儿遇到强烈的刺激时,容易发生惊厥。

此外,大脑皮质对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泛化倾向,有很多不同的疾病在临床上可以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如呕吐和发热是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等。

(六) 小儿体液平衡及代谢有什么特点?

小儿体液成分所占体重比例较成人大,而其中尤以细胞外液比例更高,新生儿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45%(成人为20%),这一特点使得小儿的液体转换率更快。小儿新陈代谢率高,耗氧量大,体内糖原和脂肪的储备很少。新生儿及婴儿对禁食及液体限制的耐受性差,而且,新生儿肝酶系统发育不全,不能通过糖原异生作用产生葡萄糖,即使短时间禁食可引起低血糖及代谢性酸中毒倾向,早产儿则更易发生。严重低血糖可引起呼吸暂停、抽搐及持久性脑损害,故婴儿手术禁食时间宜适当缩短,术中应输入适量葡萄糖溶液。二、小儿病理特点

(一) 先天性畸形是什么?

先天性发育畸形患儿占小儿外科病例50%以上,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配子(精子和卵子)、胚胎和胎儿的结构或发育异常,导致机体在形态和功能代谢上的异常状态。先天性外科畸形分为畸形、变形和破坏三种。畸形是指组织形成中原始结构缺陷、异常发育、形态学上改变,如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陷等。变形是异常机械力作用的结果,常与宫内强制位或其他影响因素作用未正常发育的组织有关,如头颅畸形等。破坏则是内在的正常组织发育中断,常累及身体某一部分或特殊的器官。血管栓塞和羊膜束带形成是造成破坏的常见原因。

(二) 小儿感染有什么特点?

小儿皮肤娇嫩,黏膜屏障薄弱,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不足,对炎症的抗御反应低,炎症局限能力差,容易向周围组织及全身扩散。

(三) 小儿损伤有什么特点?

小儿活动力强,自控能力低,防卫反应能力差,故损伤的发生率高。总的说来,小儿损伤的病理变化较成人为轻。脑震荡是常见的儿童损伤,但由于儿童体重较轻,颅骨与脑质较软,弹性较大,能够吸收震力,故严重度不及成人,易于恢复。灼伤也是小儿常见的损伤,多属家庭意外,如开水、汤粥烫伤引起,其病理深度大多属于第二度,第三度灼伤较少见。由于城市交通事故和体育活动、游戏等引起的儿童骨折多见,但后遗畸形则较为少见,并能在短期内愈合和塑形。小儿损伤的病理变化较成人轻,其韧性好,组织修复能力强,有些严重损伤导致成人不易存活,但在小儿却能很快修复。

(四) 小儿急腹症有什么特点?

新生儿急腹症多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胎粪性腹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巨结肠等。

除阑尾炎以外,小儿发生急腹症的原发器官主要是以小肠为主,如肠套叠、嵌顿性腹股沟疝、梅克尔憩室、急性坏死性肠炎等。小儿由于肠壁薄,尤其是肠管在充气后,肠壁炎症和穿孔发生率较成人高。由于大网膜发育不完善,不能包裹发炎的阑尾,炎症往往不易局限而扩散,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

小儿急腹症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变化多端。因小儿年龄和智力上的差异,小儿往往不能全面描述病史,也不配合医生进行体格检查,由于症状不典型,又加之小儿耐受能力有限,导致诊断困难,很容易被误诊,一旦延误治疗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五) 小儿肿瘤有什么特点?

小儿肿瘤的病理性质与成人大不相同。小儿恶性肿瘤以胚胎性肿瘤及肉瘤为主,如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畸胎瘤、横纹肌肉瘤等。小儿肿瘤发生的部位和器官与成人也有所不同,成人以脏器为主,而小儿则以软组织、骶尾部、腹膜后间隙等处较为多见,但小儿肿瘤也常发生在眼球、大脑、肾脏等器官。

小儿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这是因为小儿本身是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机体,同时也可能与肿瘤的胚胎组织生长特别快有关系。许多小儿肿瘤具有肿瘤与畸形的双重特性,如畸胎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等。

在小儿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和良性血管瘤还存有相当高频率的自限性肿瘤退变现象,这在成人肿瘤疾病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方觅晶 史雯嘉)第二节 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当儿童住院时,由于年龄、病种、病情、住院时间的长短及个人的特点不同,因而对住院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护士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疾病的痛苦,消除或减轻情绪上的焦虑,使患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一、婴儿期

(一) 6个月内的婴儿

16个月内的婴儿对住院有哪些反应?

6个月内的婴儿住院时,如能满足其生理需要,一般比较平静,较少哭闹。根据儿童心理发育的研究结果,小儿出生后,在外界刺激的不断影响下,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起来,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婴儿在出生第2个月后,开始能对母亲做出特别的“天真快乐反应”,如注视母亲的脸、手脚乱动、微笑,母婴之间感情逐渐加深,也使婴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住院使婴儿和母亲正在开始建立信任感的过程被中断,同时婴儿所需要的外界刺激、手脚的动作受到限制,其感觉和动作的发育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26个月内婴儿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 母亲陪伴患儿住院,能够缓解患儿的不安全感。

(2) 安排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护理,多与患儿接触,如微笑、说话、怀抱、抚摸、提供适当的玩具等,熟悉患儿的习性,建立良好关系,使患儿在护理中得到感情上的温暖。

(3) 及时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使用适当的环境刺激,如颜色、声音等,帮助患儿得到感觉上的刺激以促进成长。

(二) 6个月到1岁的婴儿

36个月到1岁的婴儿对住院有哪些反应?

婴儿在6个月时一般能辨认熟人和陌生人的面孔,认识自己的母亲,并对母亲越来越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分离性焦虑是婴儿跟他们的父母或最亲密的人分开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如患儿哭闹不止,寻找母亲,避开和拒绝陌生人等。如果住院时间较长,表现出不活泼、抑郁、退缩、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46个月到1岁婴儿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 护士首次接触患儿时,不要突然从父母怀抱中把患儿强行抱过来,而增加患儿恐惧心理。应先与其父母谈话交流,使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以消除或减少陌生心理。

(2) 责任护士实施连续性护理,在护理中耐心、主动,呼唤其乳名,增加患儿的信任感,满足患儿感情上及其他方面的需要。

(3) 了解患儿住院前的习惯,鼓励家长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医院,以减轻分离性焦虑,解除寂寞,满足其爱好,使之尽快适应住院生活。二、幼儿期

此期因为动作、认识及语言技巧已有了增进,小儿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及行动。想冒险独立完成每一件事情与寻求保护之间的矛盾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并使他们变得更容易受挫折和更需要帮助。

5.幼儿期患儿对住院有哪些反应?

(1) 患儿对母亲的依恋变得十分强烈,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害怕被父母抛弃。

(2) 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缺乏安全感。

(3) 患儿语言的表达及理解能力有限,入院后在语言沟通上有很大困难。患儿的话有可能被误解或被忽视,使其感到十分苦恼。

(4) 2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探索世界,开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依赖别人的状态,发展自主性。患儿在医院里受到束缚,有可能形成羞怯、疑虑,甚至产生孤独感和反抗情绪。

(5) 患儿开始知道身体器官的名称,但不知道其功能,不知道患病的含义及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要住院等。害怕打针、手术,害怕影响身体的完整性。

6.幼儿期患儿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 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加强关心爱护,使其得到替代的母爱。

(2) 尽可能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并耐心讲解医院内的生活安排及介绍周围环境,使其对陌生环境有所了解,减少焦虑情绪。

(3) 了解患儿惯用的词汇及表达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多与患儿进行语言沟通(图1-1),注意倾听患儿的表达,以锻炼患儿的语言能力,防止因住院使患儿在语言方面的发育延迟,同时也使患儿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4) 非语言沟通方式是和患儿沟通的一条重要途径,患儿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等都能提供重要线索。同样,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语调等也会影响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5) 使患儿有机会适当地表现其自主性,如自己吃饭、穿衣或参与清理个人卫生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不过分限制其活动。

(6) 允许患儿用哭喊等方式来发泄不满的情绪,不要当面批评患儿的退行行为。在病情允许时努力帮其恢复应有的行为,如排泄习惯、语言的恢复等。图1-1护患沟通三、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好奇心驱使他们更加喜欢独立自主,设法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发展出更加熟练的活动技巧,能更加独立地扩展活动空间,语言技巧的增进使他们更能询问和幻想,而不是单纯模仿成年人的言行。

7.学龄前期儿童对住院有哪些反应?

(1) 分离性焦虑:学龄前期儿童与父母短期分离,在一般情况下反应不如婴幼儿强烈,但会感到孤独无依、失望和不安全,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与安慰。

(2) 惧怕陌生环境:医院的一切对患儿都是陌生的,生活方式和条件均有改变,感到不习惯、受威胁,产生恐惧心理。

(3) 怀疑被遗弃和受处罚:患儿不知道何时能出院,怀疑已得不到父母的爱并被抛弃,以为住院是对其的惩罚。此期儿童开始产生幻想,有时在幻想中萌生损害他人的企图。学龄前期儿童后期开始有道德观念,会认为自己有错,应该受到处罚,因而感到内疚和恐惧。

(4) 惧怕身体的完整性及器官功能被破坏。

8.学龄前期患儿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 重视入院介绍,对病房的环境及同病室的其他小病友均应予以介绍,使之尽快熟悉环境、同伴,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 使用患儿易于理解的语言说明住院的原因、手术的大概过程以及身体的愈合情况等,执行任何操作前应做好解释,以减少疑虑,使患儿确信住院不是惩罚。

(3) 创造条件让患儿参加适当的游戏、绘画、看电视、听故事等活动,以帮助减轻患儿的恐惧和担忧。

(4) 给患儿提供自我选择的机会,在许可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自我照顾,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并维持其自尊心。四、学龄期

学龄期儿童已进入学校学习,接触范围扩大,希望在众多的同伴中占有一定位置。勤奋学习,追求成功,同时又经常产生忧虑、怕失败,会有自卑感。同学和教师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对父母的依赖较少。

9.学龄期儿童对住院有哪些反应?需要如何护理?

(1) 担心失去新近掌握的各种知识、本领,会落后于别人。

(2) 与学校及同学分离,感到孤独。

(3) 忧虑自己会变成残废或死亡。

(4) 因怕羞对体格检查不能很好配合,不愿意回答个人卫生方面的问题。

(5) 因治疗需要而对其身体活动所做的一些限制,疑虑会受到惩罚,假装百依百顺。不愿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以示自己的成熟,有可能隐瞒或否认自己的症状。

10.学龄期患儿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 关心其需求,注意听取患儿的意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 创造条件使患儿有活动的机会,以减轻患儿的压力。

(3) 进行体格检查及各种操作时,需照顾到患儿的自尊心,并说明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积极的配合。

(4) 对患儿可以简要讲解疾病的知识、治疗的必要性及方式、何时能治愈出院等,开导患儿安心治病。

(5) 鼓励患儿适当进行自我护理和个人卫生工作。

(6) 帮助患儿家长了解患儿对疾病和住院的反应,促进家长对患儿给予正确的看护。

(7) 鼓励患儿与同伴、老师联络,允许来院探视,交流学习进展情况,根据病情帮助患儿继续学习。(方觅晶 史雯嘉)第三节 为什么小儿体温变化很明显一、小儿体温的相关知识

(一) 小儿体温的生理特点有哪些?

小儿时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发育不够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全,所以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产热和散热容易发生不平衡,所以体温容易波动。外界高温、感染性疾病、麻醉和婴儿固有的发汗功能不全等因素,使小儿容易发生高热。

新生儿和早产儿由于基础代谢率较低、相对大的体表面积和较少的皮下脂肪,促使热量较易散发,而且皮下脂肪酸含软脂酸较多,软脂酸在寒冷时容易凝固变硬,易于发生硬肿症。

(二) 如何正确测量小儿的体温?

小儿体温主要可以通过腋窝、口腔、肛门、外耳道和额头来测量。

1. 腋温的测量测量腋温是使用最广泛、最传统的体温测量方法。适用于婴儿或其他无法测量口温的患儿。测量时先擦干腋下的汗水,再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正中,紧贴皮肤,屈臂过胸,手贴对侧肩部,夹紧,保持5~10min取出。

2. 口温的测量测量口温是比较方便、准确度较高的一种测量方法。用口含的方法将体温计水银端置于舌下热窝处,闭口、用鼻呼吸,保持5min。注意温度计使用前必须先消毒干净,而且要确保半小时内没有吃或喝过热或冰的东西;婴儿不建议测口温,避免咬断体温计而造成危险。

3. 肛温的测量肛温的测量因密闭性好,所以测量值较为准确。测量时协助小儿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暴露肛门,润滑水银端插入肛门(婴儿插入1.5cm,幼儿插入2.5cm),握住温度计并用手指将双臀轻轻捏拢固定,保持3min。由于小儿容易哭闹扭动,而造成温度计侵入伤害,因此不推荐家庭常规使用,一般只限于在医院由医务工作者操作;插入时动作轻柔,避免擦伤或损伤肛门及直肠黏膜。

4. 耳温的测量对于婴幼儿来说,测量耳温兼顾了快速、准确、安全等因素,推荐家庭里使用耳温枪式温度计为婴幼儿测量体温。测量前,轻轻向外拉直孩子耳朵的外廓,将体温计阻塞全部外耳道,再开始测量,直到测量结果显示出来。如果小儿有耳疾,或外耳道分泌物多,会影响测量准确度。

5. 额温的测量额温的测量主要是利用红外线器械测量额头的温度。但由于额头的体表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准确度不是很高,所以使用并不广泛。但是由于其测量速度快,不紧密接触人体,所以常用于公共场所人体温度的普查和初筛,以减少疾病的传染和疫情蔓延。二、发热的健康教育知识

(一) 为什么会发热?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有利于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若小儿持续高热,会造成身体损害,尤其是高热会使小儿心血管负担加重、消化道功能紊乱,甚至因高热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出现烦躁、惊厥、昏迷。

(二) 发热程度如何分级?

正常小儿腋温为36~37.5℃,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1. 低热37.3~38℃。

2. 中等热38.1~39℃。

3. 高热39.1~40℃。

4. 超高热40℃以上。

(三) 小儿发热有哪些表现?

一般发热过程有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1. 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

2. 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3. 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四) 小儿发热如何处理?

11.不同程度的发热如何处理?

体温低于38℃时不要急于退热,在明确诊断之前,盲目使用退热药物可能会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了解、观察和疾病的诊断;体温在38.5℃以下时采取温水擦浴降温或退热贴。当体温达到38.5℃以上,物理降温方法无法降温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降温;体温在39℃以上持续高温时采取退热药和冰袋冰敷、酒精擦浴降温,防止持续高热发生惊厥造成脑损伤。

12.不同的发热时期如何处理?

(1) 体温上升期的处理:了解小儿发热的一般情况及诱因,此期小儿出现四肢冰凉和寒战时需要增加衣被给予保暖,寒战减轻时再逐一递减衣被。

(2) 高热持续期的处理:采取物理和药物降温减轻不适的症状,每半小时监测体温变化。

(3) 退热期的处理:此期小儿大量出汗,需及时擦干汗液,穿着透气的衣衫,保持皮肤干爽,防止受凉,同时需要补充水分和营养。

13.如何进行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能够通过促进皮肤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常用的物理降温方式有冰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

(1) 冰敷:将冰袋装入布套,置于小儿头顶部、前额,以及腹股沟、腋下等大血管经过处,足底置热水袋。注意避免冰袋与小儿皮肤直接接触,需用布袋包裹;冰敷时间不宜超过30min,以防产生继发反应;注意观察冰敷部位皮肤情况,若局部皮肤出现发绀、麻木感,则停止使用;冰敷后复测体温,降至39℃以下时停止冰敷。

(2) 温水擦浴:擦浴前先将冰袋置于头顶,热水袋置于足底,将小毛巾浸湿于32~34℃的温水中,拧至半干后给小儿擦浴,重点擦浴小儿颈部、腋窝、上肢肘窝、手心、腹股沟、下肢腘窝及脚踝等部位。每次15~30min,以促进机体蒸发散热。擦浴时以拍拭手法进行,避免用力摩擦皮肤;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面色、呼吸情况;擦浴后30min复测体温。

(3) 酒精擦浴:是利用酒精的挥发性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及酒精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擦浴前先将冰袋置于头顶,热水袋置于足底,将小毛巾浸湿于25%~35%的酒精中,拧至半干后给小儿擦浴,重点擦浴小儿颈部、腋窝、上肢肘窝、手心、腹股沟、下肢腘窝及脚踝等部位。每次15~30min,以促进机体蒸发散热。由于新生儿及婴幼儿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易导致酒精中毒,故3岁以下婴幼儿禁用酒精擦浴;擦浴时以拍拭手法进行,避免用力摩擦皮肤;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底为擦浴的禁忌部位;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面色、呼吸情况;擦浴后30min复测体温。

14.如何服用小儿退热药?

小儿常用的退热药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适用于3个月以上小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小儿。退热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体重、年龄、发热程度给小儿服用。每次用药的间隔时间应在6~8h,用药后注意水分的补充,并观察呼吸、脉搏等。由于退热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发汗来加快散热,从而使体温下降,加之小儿发热时,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表皮血管扩张,呼吸道、皮肤等处的水分丢失增加;所以若小儿服用退热药后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补充液体,并与医生联系。

15.小儿发热时如何饮食?

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宜清淡,少吃多餐,不必强求进食。待体温恢复、病情好转时胃口自然会恢复,再增加富含营养的食物,以补充发热时营养素的不足。发热时幼儿的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但注意少量多次,切忌一次喂得太多,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和引起恶心或呕吐。

16.如何做好小儿发热时的基础护理?

(1) 发热时小儿宜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和消耗,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新鲜,但不要让风直接吹在小儿身上,室内光线不宜太强,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以55%~65%为宜。限制陪伴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2)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由于在散热的过程中,会出大量汗液,需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3) 口腔护理: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且抵抗力低下,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出现口腔感染。故小儿发热时,每日2次以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三、小儿低体温

(一) 低体温的病因是什么?

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时很易发生低体温。

1. 受寒冷刺激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大于产热,当环境温度低于中性温度时未有效保暖,不能维持体温正常,则皮温降到35℃以下形成低体温。

2. 摄食不足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摄食不足,在生后18~24h内即可耗尽。

3. 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新生儿产热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谢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充分的氧供应,新生儿在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学产热过程常不能进行,易出现体温不升。

4. 疾病影响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由于进食减少,热量摄入不足,易引起低体温;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等影响棕色脂肪分解使体内产热减少时(如环境温度偏低,保暖不够),也很易引起低体温。

(二) 新生儿低体温如何处理?

1. 保暖

(1) 新生儿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2~24℃,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在2.5kg以下的新生儿室内温度应略高,为24~26℃,必要时置于温箱内保暖。

(2) 衣物及被褥保暖:新生儿衣物及被褥应以纯棉织物为首选,在穿着及包裹前要事先预暖。包裹时不要太紧,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四肢活动。

(3) 在给新生儿换尿布、洗澡、喂养、检查时均应注意保暖。

2. 合理喂养给予母乳喂养,保证能量供给。

(三) 如何预防新生儿低体温?

1. 做好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防止妊娠并发症,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及产伤。

2. 做好保暖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做好保暖使新生儿体温稳定,特别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保证供给足够热量。

3. 积极治疗感染针对引起硬肿症的基础疾病,如感染、颅内出血、畸形、窒息、产伤等需要积极进行治疗。(方觅晶 史雯嘉)第四节 小儿手术前要准备什么

手术是外科系统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及时帮助解除患儿的痛苦。由于患儿对手术的耐受力、自我调节及应变力较差,需要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尽可能使患儿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力,增加安全性,减少并发症。一、小儿术前评估

患儿入院后,需要评估患儿的全身、局部情况,了解病情发展状况和营养状况等,了解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了解手术目的和手术方式;评估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评估患儿及家属对手术有无顾虑和思想负担,以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正确评估,有利于在手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提高患儿及家属共同应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使患儿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二、小儿术前检查

患儿入院后管床医生会向家属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做辅助检查以全面评估,了解患儿的身体情况。检查前向患儿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患儿确信不会受到伤害,消除恐惧、焦虑,进而积极的配合。

1. 实验室检查手术前常规进行化验血、尿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电解质。准备行较复杂手术或估计术中出血较多的病例,还需要化验输血前全套,进行血型抗体筛查,在术前配血备用。

2.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胸片、B超;根据病情必要时可做CT、MRI、IVP、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3. 其他如血常规检查异常,血红蛋白含量低于9g,血浆总蛋白含量低于60g/L,白蛋白/球蛋白倒置,应在营养和贫血情况改善后再进行手术。三、小儿术前一般准备

1. 精神、心理准备手术对患儿及家属是一种极严重的心理刺激,医护人员需关心、爱护患儿,了解患儿与家属的心理状态,耐心解答各种疑虑,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建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2. 制订手术方案主管医生在术前一天仔细、全面地检查病历,查看手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和准备。手术组人员认真讨论、制订手术方案,与患儿家长进行术前谈话并签署手术同意书,详细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目的、预后以及可能的风险。严重或疑难病例还需要请相关科室提前进行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方案。四、小儿术前饮食与营养

1. 择期手术的患儿先要了解其饮食习惯,讲解营养不良对术后的影响。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如进食牛奶、鸡蛋、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少量多餐,不能无规律地进食零食。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对食欲欠佳、入量不足的患儿,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营养补充治疗。

2. 肠道手术患儿其术前的饮食应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少渣或无渣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类等,忌食含粗纤维较多的果蔬,以免影响肠道准备的效果。手术前进食流质饮食2~3天,可选择口服喂养肠道营养素(小百肽、蔼儿舒等)。营养素是要素饮食,对胃及肠道的负担小,产生的大便少,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

3. 胆道手术患儿其术前的饮食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急性发作期应注意禁食。

4.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呕吐的患儿术前给予禁食,通过全胃肠外营养补充营养。

5. 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的患儿需积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纠正营养不良及贫血,提高机体耐受力。

6. 术前常规禁食时间由于不同年龄段小儿胃排空时间不同,故禁食时间也不同。

(1) 择期手术、2岁以上患儿,术前8h禁食、6h禁水。

(2) 1~2岁患儿,术前6h禁食、4h禁水。

(3) 6个月左右婴儿,术前4h禁食、禁水。

在术前指定的时间禁食可以消除麻醉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的反流、窒息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适。需向患儿家属说明术前禁食、禁水的目的和重要性,必须严格执行。禁食时间过长,患儿可发生低血糖或高热。对于接台手术等待时间较长导致禁食时间长的患儿,应遵医嘱补液治疗,以降低因禁食、禁水时间过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五、小儿术前呼吸道准备

(1) 病室内应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20~24℃,湿度以55%~65%为宜,保持空气新鲜,减少陪伴、探视,防止呼吸道感染。

(2) 胃肠道疾病的患儿因腹胀使膈肌活动受限,影响呼吸,应积极减轻腹胀,改善呼吸情况。

(3)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较大,对缺氧耐力差,病情危重的患儿应充分给氧。

(4) 术前要做胸部X线检查以了解患儿肺部情况,如有肺部感染,应选择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5) 胸部手术的患儿应在术前指导其进行肺部功能训练。

① 练习深呼吸:a.10岁以上患儿指导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肺部及腹部吸入空气并持续吸气,不管有没有吸进空气,只管吸气再吸气,屏气4 s,然后缓缓吐气8 s,吐气宜慢且长,不中断。b.10岁以下患儿指导吹气球训练:先深吸一口气,对着气球口慢慢吹,直到吹不动为止,每次吹5~6次。如果没有气球,可在玻璃瓶中装入半瓶水,然后插一个吸管,对着吸管吹气泡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② 练习有效排痰:深呼吸5~6次,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然后轻咳,将痰液咳至咽喉部再迅速将痰液咳出。训练其深呼吸和有效咳痰,以利于肺泡扩张,掌握咳痰的方法和技巧,以防术后肺不张发生。

(6) 咳嗽的患儿要观察咳嗽、咳痰的性质,指导、鼓励患儿有效排痰;对无力咳痰的患儿,要经常更换体位、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痰液黏稠时可以选用雾化吸入;分泌物较多时,及时使用吸引器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六、小儿术前肠道准备

一般手术不需要常规灌肠,或行普通灌肠即可。结肠手术和直肠肛门手术,特别是有排便困难或反复便秘的患儿,如先天性巨结肠、直肠肛门畸形患儿等,在术前需要行结肠灌洗,以减少肠道内粪便潴留,减轻腹胀,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使结肠处于空虚状态,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结肠灌洗是肛肠疾病患儿术前准备的必要措施和非手术治疗的基本治疗手段。一般术前肠道准备需要10~14天。七、小儿术前体温控制

(1)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尤其是感染性疾病,高热是常见症状。有发热的患儿,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极差,容易引起惊厥、昏迷、休克或呼吸停止,故不宜手术。因此,术前必须控制体温正常。

(2) 新生儿术前需做好保暖,备好温箱,预防术后低体温和硬肿症。八、小儿术前皮肤准备

(1) 一般患儿手术前一天应洗澡或擦浴,手术区皮肤术前应充分清洗。清洗时注意保暖,预防患儿感冒。身体虚弱或有创伤的患儿可行床上擦浴。

(2) 头部手术的患儿应先剃去头发,然后洗净头部。

(3) 年长儿胸部、腋下或会阴部手术需先剪毛后清洗皮肤。

(4) 经脐腹腔镜手术的患儿注意清洗脐部。九、小儿术前其他常规准备

(1) 手术当日晨,测量并记录生命体征,体温低于37.5℃方可进行术前注射。若出现发热或其他变化,应及时报告主管医生。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手术需备好温箱。

(2) 胃肠道手术及上腹部大手术应留置鼻胃管,防止术中呕吐误吸。

(3) 大手术及肛肠手术前需留置导尿管,便于术中观察尿量,还可以防止手术中损伤尿道和膀胱等,同时也避免手术后尿液污染,有利于术后会阴部手术切口的恢复。不需留置导尿管的患儿术前排空小便。

(4) 建立静脉通道,置入静脉留置针,便于术中麻醉和抢救使用,注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术后需要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可进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PICC),便于术后输液治疗,保护血管。(史雯嘉 方觅晶)第五节 麻醉会影响小儿的智力吗一、小儿麻醉方式

麻醉对于手术患儿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麻醉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手术部位、性质和患儿的身体条件等,同时,年龄也是影响选择麻醉方法的因素之一。

小儿麻醉的方法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区域阻滞麻醉及椎管内麻醉。临床上多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方法来共同完成一例手术的麻醉,以达到最小的生理影响和最佳的麻醉效果。

对于小儿,年龄越小,选择全麻的越多。因为年幼的孩子不能配合手术,躺在手术台上不能安静下来,只有全麻才能使那些不能合作的婴幼儿及儿童在睡眠或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全过程。二、小儿麻醉的过程

麻醉的第一步是先给患儿戴上面罩,患儿会吸入一种麻醉气体。这种麻醉药叫七氟醚,被誉为吸入麻醉的里程碑式药物,用于儿童全麻安全、没有痛苦(图1-2)。患儿会逐渐昏睡过去,失去感觉。这时麻醉师会给患儿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插管或使用喉罩,保证患儿在整个过程中气道通畅并有足够的氧气。这样第一步麻醉诱导就完成了,患儿不会有恐惧和痛苦的挣扎。接下来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麻醉师会用药维持患儿处于昏睡的麻醉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患儿全身的循环、呼吸、血液中氧气含量等都会得到严密监控,非常安全。手术结束后,麻醉师停止给药,患儿会从麻醉中逐渐苏醒。这种通过吸入方式进行的全麻,药物代谢很快。停药后患儿很快就能从麻醉状态下苏醒过来。图1-2小儿麻醉三、全麻的影响和风险

麻醉药的作用是阻断痛觉传导,全麻药是指通过静脉或呼吸道吸入等全身给药方法,使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意识消失、对手术操作刺激无反应的麻醉效果的一类药物。全麻是一种手术时经常需要采用的麻醉方式,这种麻醉方式可以让患儿在一定时间内意识和感觉完全消失,在接受手术治疗时毫无痛苦。

麻醉药物只是暂时对神经起作用,麻醉过后神经系统运作就会恢复正常。同时麻醉机可以显示各项生命指标,严密监测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情况。目前临床使用的所有全麻药均具有作用一过性,即停止使用后经过短时间的代谢分解、排出体外后,其麻醉作用就会完全消失,也不会遗留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伤害和不良反应。目前没有任何机构以及资料表明,在正规麻醉操作下,小儿的智力发育与麻醉有直接关系。因此,家属不必担心用了全麻药,会影响小儿的大脑或智力发育。麻醉的风险在于术中一旦发生缺氧的情况,就会对脑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为人的脑神经对氧气含量非常敏感,尤其是对于儿童,持续缺氧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损害。四、小儿麻醉时机

选择麻醉时机有讲究,虽然全麻不会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智力损伤,但在选择小儿手术麻醉时机方面,麻醉医生提了几点建议:

(1) 由于小儿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与成人相比,解剖发育、生理功能和代偿能力较差,麻醉管理难度会大于成年人,即出现麻醉意外和合并症的概率高于成人,尤其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对于择期手术而言,建议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应让小儿长大一些再行手术。

(2) 应纠正“全麻比局麻危险”的误区,与之相反,适当的全麻可使患儿感到舒适,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又能提高麻醉安全性。

(3) 由于小儿麻醉需要专门的麻醉设备和监护设施,建议家长在选择就诊医院时,除考虑手术医生的选择以外,还应考虑到医院的手术室条件和麻醉的技术水平,这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五、小儿麻醉前注意事项

麻醉前需要注意的是术前禁食时间,否则麻醉时小儿呕吐造成的误吸也是很危险的。但很多父母经不起孩子撒娇,以为吃点东西没多大关系,这是不对的。因为饱食后的患儿,容易发生因呕吐而误吸、呼吸道阻塞,继而引起脑缺氧。六、术后反应迟钝

切不可将术后恢复期患儿反应迟钝,误认为是麻醉药物对智力的影响。因为,儿童代谢率低,排泄功能差,加之术中储存于脂肪、肌肉等组织的麻醉药物在术后向血液中“二次分布”,患儿血液中仍残留一定麻醉药物,表现出术后恢复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这种现象是麻醉药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只要“呼之能应”则是正常现象,无须多虑。七、麻醉后不良反应及处理

麻醉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烦躁、寒战等。

(1) 当小儿出现过敏和呼吸抑制时需迅速告知医生处理。

(2) 恶心、呕吐于术后很常见,但大部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消退,严重时(频繁恶心或呕吐)需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患儿呕吐时注意应协助其将头偏向一侧,将呕吐物排出体外,防止发生误吸。

(3) 瘙痒也可能与过敏相伴,程度不重时通常无须处理。

(4) 术后烦躁较多见,患儿表现为极度不配合,但也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步恢复。术后烦躁的患儿,可以给予适当约束,防止患儿坠床或造成更大的伤害。

(5) 出现寒战时应注意保暖。

麻醉后应重点关注患儿意识是否恢复、呼吸是否平稳(与手术前对比)、皮肤颜色是否如常。(史雯嘉 方觅晶)第六节 小儿手术后需注意什么

手术结束并不等于外科治疗结束,还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大手术和复杂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机会更多,术后需严密监测,确保患儿呼吸、循环稳定。一、小儿手术后评估

患儿手术结束经过复苏后回到病房,护理人员要全面评估以了解患儿的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引流情况,以及患儿的生命体征、疼痛程度、心理承受力等。尽量做到预见性观察和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儿的不适感觉,促进患儿术后恢复。同时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以取得配合并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二、术后病情监测

小儿的病情变化快,特别是危重、大手术后的患儿,使病情不稳定的因素多,更加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的变化。

(1)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一般小手术患儿持续心电监护24h,大手术患儿需监测48~72h至病情平稳。注意患儿心率、心律,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及方式,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情况。

(2) 术后体温的监测。①术后由于机体对组织损伤后分解产物、渗血、渗液的吸收,患儿的体温会升高,为术后吸收热,一般38℃左右,多于术后2~3天逐渐恢复正常,属正常反应,不需要特殊的处理。若体温升高幅度过大,时间超过3天,或恢复后又再次升高,应注意严密监测,并采取物理和药物降温的措施,防止高热惊厥。②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加上麻醉可抑制体温中枢的调节,使末梢血管扩张,散热增加,故术后容易出现低体温、体温不升和硬肿症,需要置于温箱(图1-3)或辐射台内保暖,严密监测体温变化,并按摩硬肿的肢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