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到社会——哲学与经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9:41:59

点击下载

作者:钟书豪

出版社:中国人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爆炸到社会——哲学与经济

大爆炸到社会——哲学与经济试读:

前言

当我年幼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赚大钱,想成名,想得到更多的享受。然而,我比大多数人多一个不幸的地方,我从有记忆以来就一直被死亡这个问题所困扰。我害怕死亡,我思考过人是否能长生不老。假设能长生不老了,总会有种种意外让人离世,是不是可以避免。即使这些意外都能避免,是不是有一天宇宙会面临更大的不可避免的灾难,所有生命都无法幸免。假设这种灾难真的发生,是不是可以通过时间的倒流来避免宇宙级别的灾难。假设这些都没有问题,那么人活那么长时间,记忆又应该储存在哪里……这些问题在我儿时形成了一个个不能解答的困扰,我没想到竟然会为了思考死亡问题而想象无限的时间及无限的空间。虽然这些问题对我的哲学思辨能力有帮助,但是,它们也对我形成困扰。一个人有多么地受困于一个问题,就有多么地渴望于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我学习了各类哲学,包含古希腊哲学、道家哲学、佛学等。直到我步入成年之际,我才想出一个哲学观点,一个人不管活多长时间,得到再多东西,由此得到的享受其实都不比贫困且早夭的人多。我经过再三推理,确保逻辑上没有漏洞后,我得到莫名其妙的释然,原来从享受与受苦的角度看,人类是公平的,没有人多得一秒钟的享受,也没有人多得一秒钟的痛苦。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每个人所得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多,因而在享受上不断追求,然而自以为得到的,其实根本没有得到。人们为自以为得到的东西感到开心,其实更多是因为内心的满足而感到开心。既然经历过后亦不可得,又何必执着于长生呢?这也让我更能接受人生的无常与死亡,人一旦能接受这些,就不会再对之恐惧。之后,我对富有的人不再嫉妒,甚至抱有同情。我往更深层次想,人们追求享受的原因是什么。人追求享受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为了身体感觉更舒适,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新的体验。然而旧体验与新体验的不同,更多的只是信息的不同,如果这些信息的不同我可以通过更高层次的理论推导出来,我不就可以比别人得到更多的信息了吗?而那个时候,我沉迷于对宇宙原理的了解,我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定义为了解宇宙的原理。与其说了解宇宙的原理是意义,不如说是一种娱乐,满足好奇心符合人类的本能。除了娱乐之外,我定义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是给世界带来更深远的影响。相比于享乐,这些在时间的流逝下显得相对真实,能够在时间下积累与延续,因而也就更有意义。一个人要通过政治去改变世界,需要诸多方面的条件,比如与人沟通的能力,对人的观察与了解,敌友情况的分析,周边环境的了解,形势的判断,突发情况的应对,谈判的能力,拥有的人脉资源,以及不可忽视的机遇等等。虽然我没有拿破仑的这种改变世界的行动能力与机遇,但是改变世界的方式不一定是通过这种行动。行动能力强的人,如果行动方向有误,思维观点有误,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因而看起来没有做出伟绩的哲学家,比如苏格拉底,在对人类的影响上,并不亚于一个开明的君主。而牛顿在科学领域做出的思想贡献更是把科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没有多少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一流的政治家,由于所花的时间大多在应对具体的事情上,因而没有太多时间花在思考问题的本质上。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都有具体的难处,一流的政治家必然不会只参考单方面的意见就做出决策,因而多一些信息或多一种思维做参考,会让问题的解决更加合理。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作为参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但是作为一流的政治家,除了需要信息作为参考以外,更需要理解信息的思维作为参考。对于无法置身于具体问题的人而言,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为问题解决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不同角度的思维。而且即使是一流的政治家,由于条件的受限,有时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抱负,现实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根据现实环境做出适当的妥协来完成,在与既得利益群体的斗争中,如果处理得不妥当,甚至自身地位都不保,更别提改变格局。许多事情不是说改变就立即可以得到改变的,背后的艰辛不是民众能够想象的,不是站在那个位置的人,常常不会尝试把自己代入那个角色去思考问题,不知里面的困难。美国有几任总统被刺杀,肯尼迪总统的死,幕后黑手是谁至今无人知道,可见变革的不易。思想则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沉淀下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发挥它的作用。思想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谁能把别人没有想到的考虑进来,谁能提供更多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让自己变得有钱往往也不是改变世界的方式,有钱能让自己生活变得安稳,但未必能做出多大的影响。除了在世界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有一些话语权外,大多数有钱人的影响范围就停留在自己的城市。而且有话语权不代表能改变世界,如果所做的事只是教科书上的事,那是教科书的话语权。如果所做的事只是媒体上宣传的事,那是媒体的话语权。如果所做的事只是大部分有相等话语权的人所做的事,那么不管缺少了谁对事情发展的影响都不大,因而只有做独特的事情才能让自己的贡献独特。作家即使没有阐发新思路,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不为人知的见解让大众或精英熟知,从而让这些见解重新发挥它们的作用。而企业家改变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他们实际的行动,让停留于纸面的理论成为现实,通过实际的行动,让停留于心中的理想成为现实,通过实际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一些不被大众认可的想法的可行。我没有机缘做一流的政治家去改变世界,或许也没有机缘做一流的企业家去改变世界,但我可以努力成为一流的哲学家给人类的认知做贡献,间接改变世界。一个人的哲学能力并不在于他知道多少哲学的概念,说出多少的哲学术语,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理解各行各业的概念,如果只能理解人生却不能理解科学的概念,不是合格的哲学家。理解科学的概念却不能理解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合格的哲学家。理解了概念之后,不能把理论往更深入的层次去创新,也不是合格的哲学家。如果思想仅仅是停留于纸面,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参与到实践及现实观察之中。不实践,不知自己想法的愚蠢。不行动,不知自己的逻辑有误。通过现实的反馈不断更正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更能解释现实。如果提供许多组描述狗的外貌的数据给你,你还是不能感知到狗的外貌,也不知道狗的其他信息,但是如果见过狗,并且与狗相处过一段时间,许多信息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来自官方的数据并不能代替现实的观察,虽然现实的观察得到的信息也是片面的,但能感受到的维度会更多,比如当地的交通是否便利、治安是否安全、就业是否容易、城市是否干净、办事是否便利、基础建设是否完善、生活是否容易、人民教育水平如何等等,只要在那个地方以普通人而不是以旅客或者贵宾的身份生活一段时间,与当地人交流一段时间,在当地做一些事情,就能很自然地得到这些信息。许多人用宗教的经典来理解宗教,但是现实世界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普通教徒不读经典,或对经典的理解并不能达成一致,那么用经典来理解宗教就脱离实际。因而如果不根据现实情形套用理论去理解世界,世界就会被理论扭曲。所以我们能做的不是让世界去适应我们的理论,而是让我们的理论适应世界。或许有人想,改变世界这个想法不切实际,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但是要管好自己,显然要设立努力的目标,通过改变世界的目标可以做出改变自己的努力。要改变世界,里面涉及的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涉及机缘问题,而且想法的产生也有运气成分,所以世界不一定因你而改变,但你却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不一定需要多有钱或者多有权,需要的是行动与思想。不管电影、音乐、文学还是杂技,任何事情做成一流都可以改变世界,而把自己的责任做好也是在改变世界。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使用的方式也不同。即使只是娱乐,如果专注于此,把自己变成别人的正面榜样,也是在改变着世界。而总是在挑毛病却不着手去攻克问题的人,则不能改变世界。世界上会随意评论的人多,会静下心来分析问题的人少,而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人会更少,因而本书不侧重于评论,而侧重于原理的分析与方案的提出。写书,既是一种影响世界的途径,也是一种与有缘人交流的途径。许多原著已经不再有人阅读,但不代表原著的思想就不再发挥用途。原著的思想会通过别人的转述得以流传,有一些思想会被融入电影及小说之中来影响普通民众。而且许多思想并不需要影响到大多数人,只要影响到关键的少部分人即可,比如分权制衡这个思想,在美国立国之初时,并不为大众所知,但开国的元勋们清楚这思想并用在了宪法之中从而影响大众。书的内容通过三个人物的对话把所有的思想陈述出来。我个人的经历、想法与立场,会集中在威廉上。索菲娅和戴维的经历、想法与立场,多数是来自基于现实假想出来的人物。通过对话的形式让说理显得更轻快一些,并且后期要修改或补充时也会容易一些,不至于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太大的变动,就像人聊天的时候,偶尔会来点东拉西扯。书中的许多内容违反常规观点,但这也是此书的初衷,通过新的角度理解世界。但本书内容不会为了不同而不同,许多内容是在继承制度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也会牵涉到一些生物学的复杂性原理。有一些观点虽然异类,但不是原创,只是转述了一些小众观点并进行逻辑上的完善。至于本书有哪些原创思想,我不具体指出,留给读者细心察觉。本书内容虽然杂乱,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济学之前,从第1章~第20章,虽然与经济学无关,但是里面涉及的许多概念是为后面的经济讨论做铺垫。第二部分是经济学,从第21章到第93章,讨论的是经济学原理、经济制度、经济环境等。第三部分是经济学之后,从第94章到第103章,是原创的哲学内容,是对第1章的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与延伸,虽然与经济学内容无关,但请允许我借用本书的篇幅把这思想保留下来。钟书豪2019年2月22日

1.我思故我在

戴维:请用严格的逻辑证明,一个生来就应有尽有并且无疾无痛地享受了100年的人,与一个生来就贫困潦倒并且疾病缠身痛苦了100年的人相比,并没有享受多1秒钟。我们等下要见的威廉教授在网上发布这个命题,悬赏能够证明的人。索菲娅:这个命题太怪了。我敢保证这个命题肯定是不成立的。100年就是100年,怎么不会多于1秒钟呢?逻辑上有漏洞。戴维:虽然我也觉得命题怪怪的,但我觉得威廉教授既然敢悬赏,很可能他有严格的逻辑去证明。以前笛卡尔也证明过我们没办法判断我们究竟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还是虚拟的世界之中。我们不妨在咨询他有关经济学问题的时候,顺便问问这个问题。索菲娅:你说我们没办法判断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还是虚拟的世界之中?戴维:我就用缸中大脑实验来说明一下吧。假设有一个很邪恶的教授,他趁着你入睡的时候注入麻醉剂,把你的大脑偷走,放在营养液里让你的大脑继续存活着,然后在你的大脑插入各种刺激你大脑的线路,让你的大脑出现种种现象,这个时候你能够判断你眼前的现象是真实还是虚拟的吗?索菲娅:我觉得如果我触摸不到,那就是虚拟的。戴维:你触摸的感觉来自哪呢?索菲娅:来自我的肌肤。戴维:来自肌肤的信息必须经过大脑那里处理,才能够形成触摸的感觉。也就是说你的触摸的感觉是来自你的大脑。如果给你的大脑触摸的信息,那你也一样认为你触摸到了。索菲娅:身体上所有的感觉信息不都是到达大脑处理的吗?也就是说只要刺激我的大脑,就可以模拟出我所有的感觉?戴维:虽然难做到,但是理论上是如此的。这个是思维实验,只是构建一个效果等同的情况来说明道理。所以你没办法判断你是活在营养液之中,还是活在现实之中是吗?索菲娅:我总感觉应该区别得开来,这些刺激应该是不可能模拟真实的现实的吧?戴维:关键并不在于你眼前的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拟,而是你有没有办法区分出你的眼前是真实还是虚拟的。索菲娅:我感觉好像真的是不可以。至少目前我没有办法区分开来。戴维:这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没有办法判断出眼前的世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但是我敢肯定的是必然有一个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的东西存在,那个就是我。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来源。索菲娅:哦,原来我思故我在是这个意思。我还以为这句话是鼓励我们要思考。戴维: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应该出发去威廉教授那咨询有关经济学的问题。索菲娅:好的,我顺便想问问他提出的命题怎样证明。

2.我们从哪里来

威廉:现在我手中有一颗红色的药丸和一颗蓝色的药丸,你们要选择哪一个?戴维:一个是回到现实之中,一个是继续活在虚拟之中吗?威廉:不是的,药丸只是用来给你们提神而已,你们一人一个。我将从宇宙的起源开始给你们讲起经济学。索菲娅:还有这种操作?经济学跟宇宙学没关系吧。威廉:研究经济就需要研究我们人类自身,研究我们人类自身,就需要研究我们的来源,研究我们的来源,就需要研究生命的来源。并不是说必须如此,但这样你们会对脉络更加清晰。而且,在后面讨论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会涉及不少相应的概念,比如演化、混沌、涌现、自组织等,不经过事先的说明,后面你们会一头雾水。索菲娅:生命的来源根据圣经的记载,是来自上帝的创造。如果你在沙漠中看到一个钟表,你就知道这个钟表肯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这个钟表一定是来自人的设计。所以像人那么复杂精巧的物体,一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一定是来自上帝的设计。顺便说我们基督教和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上帝是同一个上帝,我们都相信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威廉:这三个宗教区别在哪呢?索菲娅:犹太教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伊斯兰教认为耶稣只是一个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威廉:既然人那么复杂精巧是不可能自然而然产生的,上帝作为更复杂精巧的存在,不是更不可能自然而然产生的吗?索菲娅:之前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你这么一问,好像难以回答。戴维:我们佛教并不认为宇宙有开始,所有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来,比如树的生长依赖于阳光,依赖于水,依赖于土壤,这些东西的共同作用使树生长了起来。所以各种东西在相互依赖之间产生与发展。威廉:这些复杂的东西,不可能自己自然而然产生。虽然是万物关联,但是还没有解释生命的来源。问你们一个问题,是鸡生蛋先,还是蛋生鸡先?索菲娅:这个哲学问题不是一直没解决吗?威廉:只要你并不认为鸡与蛋一直以来都没有变化,就很好解决。鸡的祖先是另外一种鸟,生下来的蛋有一些变异,就变得更像鸡,长期变异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鸡。索菲娅:这不是进化论思想吗?但是凭什么说进化论是正确的呢?威廉:那我们从现代的科学起源说起。

3.什么是科学

威廉:你们都学过几何是吧?戴维:是的。索菲娅:我最讨厌的就是证明题。有一些证明题,明明看过去就是正确的嘛,为什么还要证明?威廉:那么勾股定理看起来像是正确的吗?索菲娅: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再加上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真的不直观,难道这个不是总结出来的规律吗?威廉:不是的,这个就是通过你认为很直观,根本不用证明的结论证明出来的。最直观并且不能再简化的命题叫作公理。几何的其他任何结论都是由总共不到十条的公理推导出来的,包括勾股定理。这种形式影响了现代的科学,任何结论都得由看起来直观并且不能再简化的公理证明出来。中国古代的数学更注重于算术,没有证明的传统。戴维:是不是其他的学科也可以这样子,由尽可能少的公理推导出尽可能多的现象出来呢?威廉:英雄所见略同,古人也是这么想的。亚里士多德提出重的物体下降速度比轻的物体要快,伽利略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绑在一起会怎么样。重的物体加轻的物体,应该变得更加重了,那么总体下降速度会变得更快。但是轻的物体下降速度更慢,会拖慢重的物体的速度,那么总体下降的速度会变得更慢,这样就会产生悖论。戴维:所以如果要求不产生这种悖论的话,必须要求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降速度一样快才行。在真空状态下,球和羽毛的下降速度确实是一样快的,两种下降速度不一样,仅仅是因为空气阻力。那凭着这种思路根本就不用去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下降的实验了。威廉:伽利略确实没有去做这个实验,那个故事是被人编造出来的。如果伽利略真的拿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做实验,或许由于空气阻力的原因,实验结果不会理想。牛顿在继承伽利略的基础上走得更远,用三大定律再加万有引力定律,把当时的所有物理现象都解释了,包括天上的星体运动。牛顿把自己的书起名叫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受到当时数学的影响,用尽可能少的公理推导出尽可能多的结论出来。当时的许多科学家相信,世界是由上帝通过数学设计出来的,牛顿只是相信这个想法,通过数学来一窥上帝的设计。索菲娅:哦,原来牛顿研究物理就是为上帝服务的,怪不得他花在神学上的时间多于他花在物理的时间。牛顿的观察能力太细致了,从苹果落地就能想出万有引力。根据万有引力,月球应该撞向地球才对,怎么会在空中飘着呢?威廉: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那是杜撰出来的故事。万有引力的提出,首先要有牛顿三大定律才能思考出来,里面涉及许多数学推导。月球有个平行于地球的速度,根据万有引力,再加上严格的数学演算,就得出了月球围绕着地球转而不是撞向地球,甚至还能精确地算出轨迹。戴维:是不是我们现在物理学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就是从牛顿开始的呢?威廉:可以这么理解,毕竟牛顿是与阿基米德和高斯并称的世界三大数学家。根据牛顿的物理再加上数学,就可以推出很多现象出来,精确到哪个行星在哪一秒钟出现在哪一个地方,精确到物体下降时哪一秒钟会到达哪一个地方。只要预测足够精确,你就会更相信理论的正确。索菲娅:就像算命,如果他预测的都能够验证,我们就很可能相信算命先生的话。威廉:算命先生往往会通过观察和询问,把你的情况了解后对你的现状进行猜测,通常都能猜得很准确,此时你可能会感觉很神奇而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而且算命先生所说的话可能会含糊其词,给日后的解释留下余地。当预测的数字是7,而出现的数字是9时,他可以说他的话也可以理解成9,你一听解释,也好像是。索菲娅:但算命先生有些时候预测并不会含糊其词啊,比如说去年算命先生说,今年我奶奶会过世,结果就过世了。威廉:一年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只要你奶奶已经身体很虚弱,能猜中也是挺大概率的。而牛顿的预测是能够精确到秒之内。算命先生是怎么说的呢?索菲娅:算命先生说我奶奶近些年会有大难。威廉:那么什么是大难的定义呢?什么是近些年的定义呢?这些是可以含糊的。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的定义,科学并不在于它永远是正确的,相反,我们经常会遇到科学被推翻的情形。科学最基本的性质是可以被检验真假,但暂时没有被检验为假,也就是能够被证伪的是科学。可以这么理解,能够接受考验,并且经过多次考验后尚未被证实为假的理论是科学。索菲娅: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威廉:就像那个算命先生,只要他预测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碰巧的可能性非常低,并且经过多次验证也没有发现错误,就可以把他的理论看成是科学的。比如他说你奶奶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会死,精确到这么具体的时间,这碰巧的可能性就很低,并且是可以验证的。如果他提出过的所有预言的结果都被证实为对,说明他进行预言的理论是科学的。一旦被证明是错的,就不算科学。就不像一些无赖,说的话怎么都不能够辩驳,怎么辩驳他都有理。所以科学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在于解释,而在于预测,有预测才有可能被辩驳。相对论的出现正是源自牛顿力学开始有一些地方的验证出现错误。索菲娅:一个验证出现错误就足以推翻一个理论吗?威廉:是的,越是这样的理论显得越可靠。理论是随着被检验次数的增加来增加可信度,以及随着预测精度的增加来增加可信度。仅仅做出解释而没有做出预测的理论只是事后诸葛亮,对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没有太多帮助,而且一件事情可以有上万种解释,单纯做出解释太容易了,只有能解决问题的解释才是有用的解释。并且如果不提供预测,而是进行事后的验证,就可以只挑对自己的理论有利的现象,忽略掉对自己的理论不利的现象,所以再多的证实都不足以让一个理论成为科学。戴维:这么说的话,技术也不能算是科学,技术只是一种应用,科学是一种能进行预测的解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工程都只能叫作技术,不能称作科学。或许我可以理解成科学是让自己的理论符合事实,而不是让事实符合理论,所以通过事实来检验理论,而不是让理论来检验事实,才是科学的态度,所以能否重复被检验也是科学的要求。威廉:重复被检验也算是一种预测,就是预测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与之前的相同。在这些科学中,物理的要求是最严格的,因而才能把物理作为其他科学结实的后盾,尽管化学与生物时而不精确,偶尔预测的结果还会出现差错,我们也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戴维:不是一个差错就足以否定整个理论的吗?威廉:对于物理学来说,是这个样子的。尤其是我们能够观测得到的物理现象。但是一旦走到更复杂的世界,一点点的因素就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就像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洛伦兹做了数学公式预测天气,一次偷懒把相差0.0001的数值放进去,结果做出来的数学图形刚开始还有点相似度,到后面就完全不一样。就是一点点的变化因素,最后导致结果完全不一样。戴维:我可以这么联想,尽管化学可以用物理来解释,但是从物理到化学,复杂度增加了不少,无法直接用物理解决化学问题,因而化学必须独立开来研究。尽管生物可以用化学来解释,但是从化学到生物,复杂度增加了不少,无法直接用化学解决生物问题,因而生物必须独立开来研究。从生物到生命,从生命到社群,从社群到国家都是这个样子。但至少我们有一个坚不可摧的物理做后盾,使在物理之上的所有科学尽管偶尔出错,但不至于崩塌的境地。威廉:是的,而且随着现实世界在数学上的复杂性增加,概率在这里会派上更大的用场。比如医疗药物的测试,统计的就是治愈率有多高。为了避免测试者的因素,测试者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避免被试者的因素,被试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就避免测试者和被试者的偏见。尽管科学家尝试排除现实中的种种干扰,现实的误差还是很多。戴维:我感觉经济学家用经济的数学模型去描述世界,好像也太狂妄了一点,既然那么多因素影响现实的世界,他们怎么就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好像停留在数学的公式就能够解释全世界一样。有时在现实社会经历一番或观察一遍就发现,很多数学模型根本就对不上现实世界。威廉:其实主要是这些经济学家对权威过于服从而已。许多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论没有表示过怀疑,既然没有表示怀疑,自然会在原有的数学模型基础上衍生出更复杂的数学模型。

4.中医是否科学

索菲娅:既然从物理走到医学已经跨越了那么多的复杂层级,那就没办法用物理来解释医学。西医还经常出现预测不准确的情况,凭什么就说西医是科学,中医就不是科学呢?威廉:尽管医学已经没办法用物理直接解释。但是医学使用的工具还是脱离不开物理,比如显微镜。研究医学所使用的工具还是很可靠的,在可靠的工具下,经过严谨的实验,再经严格论证,在微小之处所得的结论还是比较可靠的。况且西医也没有完全排斥中医,排斥的是中医的理论,也就是以往有人提出的废医存药。索菲娅:为什么阴阳五行就不能作为科学理论?威廉:科学所使用的数学是没有含糊的,因果关系比较明确。而阴阳五行的指向比较含糊,给出的结论不确切,偶尔一个结论还有多重解释的余地。解释太多了,等于没有解释。如果说一块铁有时有轻的属性,所以能够做飞机的机翼,有些时候有重的属性,所以放进水里会沉下去,这对铁有进行解释吗?索菲娅:好像这样的解释有点哲学化了,确实是什么都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没办法用数字量化,没办法推翻结论,也没有多少实用推论。威廉:毕竟中医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即使理论没那么可行,但是经验上还是提供了很多有效价值的,偶尔有一些疾病,西医束手无策的,中医却能手到擒来。有一些被评为绝症的疾病,到了中医那却神奇地救活了,说明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并不是浪得虚名。但是对于小病而言,有效性却往往不如西医,这正好说明了中医对病理的解释不算到位。索菲娅:但是我看许多老中医这边的有效性都很高的,甚至比西医的都高得多。我只能说是年轻的医生对理论的理解不足吧。威廉:这恰恰说明了理论的问题。科学上对理论的理解是不会出现歧义的。在相同的条件下,虽然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产生多种结果,但结果不能互为相反,不然即使给你结果,你也不知道如何做决定,因为怎么做都是对的,同时就意味着怎么做都是错的。随着经验的增长,究竟是增加了对理论的理解,还是增加了对药物还有得病症状的理解呢?有可能完全不懂理论的人,只要经验够多,也可以拿药治病。民国时期一位医生针对中医理论的欠缺写出了一本更可靠的书进行解释,把五行都去掉了。但中医有一个领域,即使年轻人也挺有成就的,那就是针灸。索菲娅:我看好像也是,用药用得好的,只有老中医,而针灸用得好的,年轻的医生也有。但好像说针灸也不在科学的范畴啊。威廉:科学暂时也没否定针灸,只是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不轻易承认。我觉得针灸只是利用了身体自身的恢复功能,让身体加快自我修复。许多病,其实你不用去治,只要身体慢慢恢复了,病自然就好了。况且针灸又不用严格对准穴位,不通的地方就痛,就直接往这个痛的地方处理就行了。关于穴位,不仅仅是中医有,印度的医学也是有的。索菲娅:印度的医学也有吗?这个我头次听。理论相似吗?威廉:大同小异。看起来许多不相同,但原理相似。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不分东西方的,牛顿力学在世界各高等学校都有学习。医学分为东西方,只不过是我们对人体的了解还不够多,所以才会各有其合理之处而并存。你只了解到有中医西医,但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医学与现代医学并存,偶尔会起到比现代医学更神奇的疗效。索菲娅:那么意思就是人体过于复杂,我们对人体的了解远远不够是吗?威廉:是的,传统医学有许多地方是值得现代医学借鉴的。上千年拿命换来的经验,不是拿几个小白鼠做实验就可以替代得了的。虽然经验是不能作为科学,但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参考的价值,而且有一些思路是值得许多医生借鉴的,比如古代有两个官员都是头痛并且身体发热,找华佗治疗,华佗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一个开了发汗药,结果两个人的病都好了。治病水平高的中医医生是不会照搬理论的,而是咨询得病的原因,再根据得病原因下药,所以即使是相同的现象,给出的药都可能是不一样。在这一方面来说,根据原因下药,比单纯的概率要科学得多。比如假设咳嗽时就直接用止咳药,这样的医学逻辑过于简单,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多种,治疗方案也要根据具体得病的原因,不能直接根据生病现象用药,只是许多中医医生还是习惯于看到现象直接用药,导致许多病治不好。戴维:我觉得中医在获得经验方面来说,其实是挺科学的,人的身体本来就能感知许多信息,身体需要进食的时候,肚子就会告诉你饥饿。身体在变坏时,说明食物对身体不好。通过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而不是单纯拿死尸来做实验,是不是会更符合身体的实际情况呢?如果身体感觉到不舒服,体检时却显示正常,是该相信身体的感受,还是相信体检的报告呢?至少我会更相信上亿年进化出来的身体感受。威廉:身体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虽然有些感觉是由于心理暗示而产生的,但多数的感觉还是能反映身体的变化的。而且这些信息是经过多个人的确认才成理论流传下来的,让这些感觉不会显得过于主观。但是体检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能敏锐地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许多身体问题也是在严重时才容易被人察觉出来。虽然体检的结果不一定正确,参考价值还是有的。而且西医在研究方面也有比中医科学的地方,比如使用对照组来做实验,更大程度地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干扰。索菲娅:为什么要使用对照组?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照不就可以了吗?威廉:有一些病,即使不吃药,身体都会自然好转,这个时候就很难判断是吃药后身体好转,还是身体自己变好的。在欧洲曾经流行放血疗法,因为部分人的病情确实是在放血后好转的,所以这种疗法一直没有受到太多质疑,尽管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就是因为放血过多而死的。后面这种放血疗法逐渐受到质疑,是因为有对照组。在相同病情下,放血的一组比没放血的一组病情好转得更慢,并且也出现更多的问题,放血疗法在这种对照实验的数据下才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索菲娅:原来如此,身体本身有复原的能力,所以如果没有与别人的对照,是很难判断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导致病情好转的。威廉: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世界上最脏的人?索菲娅:没有,能有多脏呢?威廉:60多年没洗过澡,住的还是垃圾堆。照理来说,这个80多岁的老头早也应该得病死掉了,但是他没有。不过他住的环境比较干旱,细菌不会在干旱的环境大量滋生。我自己在外旅行偶尔吃脏东西,身体也慢慢适应,没出现什么大碍,反倒是那些过于讲究干净的人更容易得病。当然这也与我会一些非药物的疗法有关。索菲娅:尼采有句话,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加强大。听说每一个对身体摧残的行为,只要能够恢复,都会变得更加强大。但是如果恢复不过来,则是对身体的一次巨大伤害,可能会留下终身的后遗症。有一些人会通过小剂量的毒药让身体更能抵抗毒物,就是利用了类似的原理。许多锻炼其实也是先对身体进行小破坏,再让身体逐渐恢复。戴维:那么蚊子从一个人身上吸取血液,再到另一个人身上吸取血液,也是一种从一个人身上吸取少量病毒注射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行为,那么这对人类的生存有帮助吗?比如避免病毒在人群中大规模地爆发?威廉: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蚊子虽然让许多人得疟疾而死,但我们对蚊子的许多方面是不了解的,这些暂不在此讨论。当时我旅游吃脏东西都没吃出病,反倒是在缅甸过泼水节的时候感冒了。那几天几乎整天都被泼一身水,并站在敞篷货车那里到处吹风,感觉那个夏天就犹如进入了深秋,之后就感冒了。索菲娅:估计是身体受寒把身体的生态平衡给打破了吧。威廉:或许吧。你看池塘的水一旦堵塞,水流不进来也流不出去,就成了死水,然后就会发臭并变得有毒。一旦通了水,慢慢就恢复原样。人体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两个指标就能体现人体的健康程度的。有时指标正常而人体已经发生病变,有时指标出现异状而人体开始好转,这些局部的数据都不能代表整体。像中医并不提倡剧烈的运动,而是强调周身都能活动到,像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太极拳也是中医所提倡的。这些都是通过身体的感受得来的结论,因而古代的许多地方的医学才会在某些方面出现一致性。索菲娅:中医的理论是怎样解释药物功能的呢?威廉:中医的药性,很多都是先有经验,再尝试通过理论去总结它。由于发现药物对肝脏有好处,再发现它是青色的,接着才说它是青色因而对肝脏好,实际与青色对肝脏好关系可能不大。因为如果药物是黑色却对肝脏有好处,就会忽略掉它的黑色是否能起作用。不能因为中医理论的不足而认为药物的疗效没有根据。而且人体是一个整体,一处地方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另外一处地方的病变。比如头疼,可能原因是因为肚子不舒服,如果把整体割裂开来研究局部,就不符合身体的实际情况。要研究整体就需要活着的身体,要研究活着的身体,很大一部分信息就依赖于个人的感受,通过自身的感受更容易知道变化的过程,减少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我们的讨论只是瞎猜想。索菲娅:我们的讨论是不是有点哲学化了?威廉:哲学与科学本来就是走在一起的,都是尝试对世界做出解释,当哲学逐渐精细化,可以精确预言时,就是科学。当科学还不能解释现象时,就用哲学来解释,以提供科学理论的思路。许多大科学家本身就是哲学家也是有原因的,没有哲学为科学提供思路,科学家就很难突破思维的瓶颈,提出新理论。所以在这里哲学讨论一番,其实也是在讨论科学。

5.宇宙的起源

索菲娅:对于科学方面大致就搞懂了,那么宇宙的起源呢?威廉:我们继续从物理说起。牛顿力学使用二百多年之后,总算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诞生了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相对论其实比牛顿力学还要简洁,但能解释的现象比牛顿力学要多。凡是牛顿力学能解释的相对论都能解释,但是相对论能解释的,牛顿力学未必能解释。并且相对论提出了一些结论,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比如速度快的物体,经历的时间比速度慢的物体经历的时间要慢,在重力大的地方经历的时间比重力小的地方经历的时间要慢。假设有两个双胞胎,在他们20岁生日那年,弟弟留在地球上,哥哥开着接近光速的飞船在宇宙旅行一天回来。当哥哥回来的时候,发现弟弟已经60多岁了,地球在这位哥哥旅行一天的时间里运转了40多年。索菲娅:确实很颠覆认知。但是相对论是正确的吗?并且相对论包含了牛顿力学,为什么我们还要学牛顿力学呢?威廉:一开始其实大家都不大接受相对论,但是爱因斯坦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毕竟除了假设的前提有点争议以外,其他的都是根据数学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爱因斯坦还给出了几个可验证的现象,最后正是这些现象的验证让大家接受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相对论要用到的数学太复杂了,不是一般学生能掌握的,而牛顿力学对于日常的物理现象已经能做很好的预测,并且使用起来比相对论容易,所以我们并没有放弃牛顿力学。索菲娅:是不是就像一个算命先生连续给出了几个预言,每个预言时间都精确到秒以内,地点精确到米以内,人物具体到穿着打扮,事情的发生人为操纵不了,最后预言竟然一一实现了,于是人们就能够接受这位算命先生呢?威廉:能有这么神奇,我也能够接受,但现实是从没有这种人去接受科学的检验。而从相对论的数学推导可以算出卫星上每天经历的时间比地球表面上经历的时间要快10亿分之三秒。索菲娅:能有这么精确,我也能够接受,那么宇宙大爆炸这个学说又是怎么来的呢?威廉:科学家通过观测,宇宙是在膨胀中的,如果把时间往前倒退,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索菲娅:可能就是缩成很小的体积。威廉:是的,这就是大爆炸理论的来源。根据相对论推导出来的质能转换公式,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能量也可以转换成质量,核武器正是基于这个公式计算出其威力的。只要有足够多的能量,它就会逐渐转换成我们日常看到的所有物质。戴维:是不是可能宇宙根本不是来源于大爆炸。宇宙中不断地产生正能量和负能量,正如1加上负1等于0,所以正能量加上负能量,等于什么都没有。正能量和负能量可能相互缠绕,但是没有触碰在一起,所以宇宙的能量实际上是不断地在增加,只是以我们目前观测不到的形式在增加,而膨胀只是因为空间自身就会往没有空间的地方延伸呢?威廉:这个猜想挺合理,但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可以观测的具体数值进行观测,而这个数学模型还必须要由基本原理推导出来。所以这只能算是哲学观点。戴维:明白,这样才能让科学变得更为可信。

6.生命的起源

威廉:既然生命不是来源于设计,那么一开始最原始的基本形态就是随机产生出来的,但是这种概率是非常小的。在固体之内,由于原子是相对静止的,原子与原子的碰撞机会非常小。虽然气体下的原子比固体下的原子更容易移动,但由于原子的密度太小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碰撞次数也非常少。相比之下,生命来源于液体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因为原子密度大并且容易移动,原子间的碰撞次数就会大许多。原子间的碰撞顺序并不是排队轮流进行碰撞的,而是同时进行的。可以把每个原子看成是单独计算自己运行轨迹的计算器,用肥皂泡做最小面积的实验,它能形成最优解的速度,甚至比超级计算机还要快。索菲娅:像眼睛那么复杂的东西要碰撞多久才能够碰撞出来呢?威廉:进化从来就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慢慢在之前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开始并没有眼睛那么复杂的东西,我们目前找到的眼睛最原始的模型是对光线比较敏感的凹下去的孔,眼睛是在这简单的模型基础上一步一步演变出来的。随机碰撞出来的生命,必然具备这两种特点,第一,它会自我复制。第二,它会产生变异。只有能够自我复制,大自然的随机碰撞才不会从头开始,而是在一次次变化的基础上变化出更复杂的东西出来。索菲娅:感觉能自我复制已经是很复杂的形态了。威廉:你看肥皂泡就可以一分为二,环境比较理想的情况下,持续补充肥皂给它,它就能持续地分裂。你看雪花的形成,水粒吸附在灰尘中形成结晶,结晶继续吸附水粒形成雪花。化学反应中结晶的形成,也是物质不断吸附形成的。索菲娅:这些现象确实看起来很复杂,大自然自然而然形成那么复杂的结构,也很令人惊叹,但是与生命的形成关系还是不大吧。戴维:想象一种化学结构,不断吸附周围的原子形成更复杂的结构,然后断裂开来,断裂开来的这两个结构继续吸附周围的原子,然后继续断裂开来。这样不就是自我复制的能力吗?威廉:近几十年兴起一个学科叫作复杂性科学,其中一个分枝叫涌现,就是专门研究简单的个体放在一起,如何突然之间形成一些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很难直接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来,但是可以用计算机按照特定的规则不断地计算演变出来。英国数学家康威创造了一种算法叫生命游戏,就是让每一个个体拥有简单的规则,最后产生复杂的类似于生命的现象出来。索菲娅:可以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威廉:大致就是画出许多相连的正方形的格子,涂上颜色的格子代表一个生命,空白的格子代表没有生命。一个格子旁边有三个生命时,那么就把这个格子涂上颜色代表变成一个生命。一个格子旁边有两个生命时,那么就维持现状。其他情况把格子变成空白的格子。单是如此简单的规则,就可以诞生复杂的现象出来,比如动物的捕猎,生物的繁衍,运动的机器等等,甚至可以做出一个计算机,在计算机里面再模拟一个生命游戏。你可以自己上网查,会给你更大的震撼,我这里的描述是不足以形成认知上的冲击。蚂蚁其实也是涌现的一个代表,单纯一个蚂蚁没有什么脑子,没有意志,也没有计划,但是许多只蚂蚁聚在一起形成的蚁群就可以构建复杂的结构,有一些负责种植真菌,有一些负责管理牲畜,他们能够发动战争,能够自我防御,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索菲娅:能举一个更加原始生命的例子吗?我觉得蚂蚁已经挺复杂的了,你看蚂蚁确实是有大脑的。威廉:或许你没见过黏菌,必须显微镜下才能够看得见,这是一种单细胞动物,这种动物就简单到没有大脑。每个黏菌个体独立行动,又相互配合,当食物稀缺的时候会聚在一起,形成类似于蘑菇的形状,这类似蘑菇枝干的黏菌会自我牺牲,顶端会形成孢子到其他有食物的地方。于是一群个体变成了一个整体。戴维:各自独立的个体,他们是怎么协作在一起的呢?威廉:通过各自发送的化学信号。每个个体只发送代表自己当前状况的化学信号,因为它们也不知道其他个体的情况。其他个体根据它们接触的化学信号的变化而自我调整,继续发出自己当前状态的化学信号。就是这么简单的动作,就形成了复杂的现象。而我们通过计算机是可以模拟出来的,简单的程序可以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现象出来。戴维:也就是每个个体只需做自己简单的动作,释放关于自己当前状态的信号,再根据自己接触的不同的信号,做相应的调整,就能形成复杂的现象吗?威廉:是的。海星就类似于这个样子,把海星切开,切开部分的细胞根据周围变化自我调整,又会变化成海星。如果把一个海星切成5个部分,那么你就能够得到5个海星。这一个海星实际上就是这些细胞涌现出来的现象。每个细胞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根据其他细胞所给的信息自行调整自己的身份。细胞不是分散开来的,而是聚集在一起,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它们在浩瀚的地方寻找食物和抵御自己。对海绵进行切割也是如此,细胞会聚集在一起,但如果不能聚集,则会各自独立,又形成许多的海绵。索菲娅:照这种情形,地球早应该被占据了吧,但没看到这种现象。威廉:切割开来,只有条件理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那么多的整体。聚在一起的分工是他们生存的最好策略,一些负责抵御,比如硬壳。一些负责消化分解,提供营养给其他细胞,比如消化系统。一些负责寻找食物,比如嗅觉与肢体,如此等等,聚在一起协作与分工,是每个细胞生存的最好方式。索菲娅:每个个体怎么就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呢?威廉:每个细胞都包含了整体的所有基因,成全别人跟成全自己是一样的。凡是不愿意这么配合的细胞,最后所有的细胞都生存不了,这样就没有一个细胞能够繁衍下来,就会在地球上灭绝。而能够繁衍下来的细胞,必然有其能繁衍的原因,虽然每个个体都没有思考的能力,但个体恰好这么做了,基因又恰好这么保留下来了,于是就有了这种整体。植物也类似于此,你把植物的任何一部分切割一小块经过消毒处理后放进培养基中,这个部分就会变成一株完整的植物。索菲娅:我知道一种种植土豆的方法,就是当土豆长高到一定高度时,用泥土掩盖它的茎。茎在泥土中重新变化成根,长出土豆。随着泥土的不断堆高,长出更多的土豆。或许这就是相同的细胞根据不同环境做出不同的表现的结果。戴维:以前我总喜欢以简单的元素组合去理解世界,似乎都可以解释,但弄得像玄学,没有可预测的能力。原来理解世界还可以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看。

7.生命的演化方向

威廉:其实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生命是越进化越低等。原始生命在地球存活很长时期,到现在都随处可见。而越高级的生命在地球存在的时间越短。单细胞动物在地球上的数量远大于多细胞动物,存在时间也远远长于多细胞动物。去最恶劣的环境,即使是恶劣到出现不了多细胞动物的地方,也能找到单细胞动物。越高级的生命越不稳定,必须通过修修补补,让自己临时适应这个环境,这个说法你们怎么想。戴维:我感觉如果单细胞生物产生变异的话,由于身体结构本身就简单,所以能够整体改变。并且单细胞生物的繁衍速度比较快,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更新一代。变异的整体化与变异速度快,对于恶劣环境确实适应得更快一些。而高级生命如人类,一点基因的变化造成的变化不是全局性的,并且人类大致20年才更换一代,基因也就只能是20年一换,现在城市人甚至30年换不了一代,基因更新速度就更慢了。这样来说,适应环境确实是单细胞动物更快。但我并不认为越高级的生命越不稳定,只是变化会慢一些。威廉:单细胞生物的生存有一个特点,如果周边都没有资源的话,那么它就容易陷入困境。生命之所以演化,就是其生存的资源欠缺。当单细胞生物的生存资源有限时,就会演化出吞噬单细胞的物种、能跨越区域寻找资源的物种、能凭方法获取资源的物种以及能把资源分解重新利用的物种。即使资源足够多,按照单细胞动物指数式的增长速度,最终资源也是欠缺的。所以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演化出更复杂的形态才能占优势,复杂的形态既具备每个细胞各自分工协作的优势,在没有资源的地方迁徙到有资源的地方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并可以对一些资源进行更好的拆解消化。恶劣的环境确实可以发现许多单细胞动物,但它是特殊的针对那种恶劣环境的单细胞动物,一旦离开了那个环境,它们就会迅速死亡。由于单细胞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度是有限的,适应了新环境的单细胞动物未必能够适应原先的环境,所以单细胞动物分布是广,但并不是同一种单细胞动物,并且只能各自适应各自的局部环境。威廉:人类到达过月球,并且以后还可能去火星,从获取资源的广度来说,是越高级的动物能到达的地方越广,只是极端的情形不如单细胞动物适应得那么好而已。而单细胞动物的特点,正好可以成为被我们人类利用的对象,对塑料不好处理的现象,只需在特定环境下繁殖单细胞动物,经过多次变异,就可能能够找出专门食用塑料袋的单细胞动物,并且不担心这种单细胞动物突然之间把全地球的塑料都给吃完了。如果培养的是吃塑料的蟑螂,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蟑螂的变异速度没有单细胞动物那么快,一旦变异成功,蟑螂的活动范围又太广了,会把许多有用的塑料也吃掉。威廉:虽然生物不分贵贱,但从获取资源的能力来说,我们确实是所有生物中最强大的。而从环境的适应角度来看,作为低等生命的单细胞动物,只要没一次性灭绝,则能继续开疆拓土。而如果要确保它们能一次性灭绝,那地球上就不会有任何生命。戴维:那么生命往更低等方向发展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假设前提就有问题。生命的演化,仅仅是在这种情形下,它能获得其生存与繁衍的资源,只是恰好因此而产生更复杂的物种。即使所有复杂物种灭绝,又将演化出复杂的物种出来。而所有获取资源的手段,最终是智力占上风,所以我猜想如果其他星球也有生命在演化的话,都会演化出智力很高的生命出来。

8.人体是细胞的联盟

索菲娅:人就是由这些没头没脑的细胞涌现出来的,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我总感觉大脑才是这个肉体的主宰者。而大脑是上帝的产物。威廉:你听说过换心脏手术吗?人一旦换了心脏,就会染上心脏捐献者的许多习性。也就是说这些习性并不是我们大脑之中所想出来的产物,也并非储存在我们大脑之中,而是身体与大脑相交互的结果。动物界有一些寄生虫和真菌,能够控制它们的宿主的行为,比如有一种真菌能够控制蚂蚁上树,有一种寄生虫能够控制螳螂跳水。当你的手碰到火的时候,大脑没反应过来,手已经缩回来了。所以我觉得身体并没有把所有的控制工作都交给了大脑。戴维:寄生虫控制宿主,估计是通过改变体内的环境影响宿主行为的变化吧。威廉:有可能。比如口渴时,人就会想水喝,这是因为身体想要水,所以告诉大脑去找水喝。身体可以独立于大脑而存在,比如有一种疾病叫作异己手综合征,就是自己的某一只手不受自己的控制,可能你在写字的时候把你写字的手推开,睡觉的时候突然之间掐着你的脖子。当你把一些物品放在你这只不受控制的手时,它可能就会忙着玩自己的,避免给你造成威胁,这就是手本身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体现,只是平常时我们的手受控于大脑而留意不到手的独立存在。还有另外一种叫作裂脑人的病状,人的大脑分左半球,还有右半球,这两个半球通过胼胝体连接,当把这个胼胝体给切除时,结果患者使用左手或使用右手时思维都不一样,使用左眼或右眼看东西时,思维也不一样,这也是两个大脑独立存在的体现。戴维:我有时会遇到见到一个很熟悉的人,却说不出名字的情况,估计是文字与图像是在不同分区而独立存在的缘故吧。以前爱迪生也有把自己的名字忘了,要问别人的情况。威廉:我们的思维是大脑的多个部分同时迸发出来的,可能你们偶尔也会感受到内疚和贪婪同时冒出你脑海的感觉,同时冒出克制与松懈的想法,同时冒出减肥和暴饮暴食的想法。有一些动作,只要我们足够熟悉,就能够同时进行着动作,同时在想着一些简单问题。这就类似于拔河,最终你的行动是胜出的那一个想法,甚至有一些想法你都不知道曾经冒出过。戴维:不是还有精神分裂吗?一个脑子里同时有许多种人格的存在,有时是这个人格,有时是另外一个人格。索菲娅:我感觉逻辑有点紊乱,大致意思就是思维是神经网络聚在一起涌现出来的效果是吗?威廉:大致就是这个意思。索菲娅:并且自然而然会有一些分工,就像蚁群那个样子是吗?威廉:差不多。索菲娅:那我估计被切开部分大脑的人,大脑的工作会自动重新分工。威廉:确实有这样的医学案例,大脑在人年轻时被切开部分之后,原本负责管理这些功能的部位到了大脑的别的地方,所以大脑并没有固定的某一部位来管理某一种行为。

9.什么是智能

戴维:通过涌现来了解智能,只是了解了智能的来源,但具体什么是智能呢?威廉:我们先从深度学习算法说起吧。为了学会识别图像,必须标明这个图像是什么,然后把这个图像送入机器神经网络。机器会猜测这个图像是什么,当猜测与实际标明的信息有出入时,机器就会重新调整它的神经网络,让猜测的答案与实际标明的信息更加接近,提高下次猜测的准确度。这就是智能最基本的标志,先进行预测,根据现实的反馈调整自己的预测的模型。索菲娅:什么是模型?威廉:可以通俗地理解成事物的理解与想法。戴维:好像深度学习被你说得太简陋了,并且你所说的智能的标志感觉太粗糙。威廉:别急,听我徐徐道来。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有一个预判,你可以认为这是偏见,但这就是每个人不自觉会进行的推断。或者你会对做某些事情有一个预期。即使你一开始没有预期就已经开始做事,你都会对过程还有结果有种种预测。但这是好事,没有预期的人,则纯粹是在做事,不会有所提升。不进行预测,就没有对比,你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错了,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威廉:当在实际行动的时候,发现现实与猜想之间有出入,就会对思维进行调整。至于怎样调整,每种生物甚至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这既受思维模式的影响,也受大脑预装想法的影响。思维模式就是我们平常时所思所感的方法与过程。而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其实大脑之中就已经预装了不少的东西,比如恐高是为了避免从高处掉下摔死,对损失的厌恶大于获得的快乐是为了避免可能带来的死亡威胁。甚至对人脸的识别都是预装的,我们天然就能辨别人脸,并且还会把不是人脸的图像辨别成人脸。威廉:如果现实与猜想明明有出入,但是没有分辨出来,那就是反馈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个企业领导觉得自己的商品销售良好,反馈的信息也是销售良好,而实际情况就是销售业绩差,这样就不会做出调整。反馈的信息不仅仅是一个指标,比如说业绩好不好,更应该反馈到具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因为什么原因而出现了问题。戴维:能举个具体的根据信息做出反应的例子吗?威廉:比如你遇到老虎会怎么做。戴维:如果它是突然出现的,我会本能地吓一跳。接着我会迅速判断我现在是安全还是不安全,如果安全我会停止我的担心。如果不安全,我会看看能不能逃跑,或者看有没有防身的武器。威廉:这就是很明显的根据信息反馈做出反应的例子。本能上的反应并不是智能,是我们预装在大脑以及身体中为了生存的反应,放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潜意识里。潜意识只是通称,把不是我们意识到却在影响着我们行动与决策的所有身体现象称为潜意识。潜意识不属于预测,只是预装的反应,比如你看到老虎的本能恐惧。判断则是属于预测,比如你会判断是否安全,能不能逃跑,有没有防身的武器等等。从周围环境得到信息,则是属于反馈,根据反馈,你又会调整你的预测,比如老虎在行动之后,你会看看老虎的情况,再根据情况行动。但现实情况可能是,当你遇到老虎之后,你就根据预装的本能一股脑地狂奔。

10.好奇与智能

威廉:为了让智能显得更加智能,我们增加两个习惯,第一个是主动收集信息,第二个是检验预测。我将尝试通过这些给你们解释许多现象。你们都有好奇心的是吧。戴维:是的,对事物的原理一直有所好奇。索菲娅:我不好意思地说,忙着工作,基本只学习与赚钱有关的事情。威廉:你没有好奇,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知道,或觉得没必要了解。但你看新闻的时候一定试过被某个标题吸引住,结果点击开来观看里面的内容。电视剧结束后,你对接下来的情节有期待。小说里设了悬念,你会想知道后面将发生什么事。突然换了新上司,很想了解新上司的情况吧?索菲娅:这个我倒是有,并且经常被电视剧牵着走,有时工作还在想着电视剧接下来的情节将会如何发展。威廉:为了让人变得更加智能,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信息给大脑学习,就像深度学习算法需要很多的数据喂养一样的。大脑对我们平常更常接触的东西会产生兴趣,因为这与生存的关系更大。小孩子对什么都好奇,但一旦变成成年人,我们会逐渐认为那些都不值得了解或自以为了解,更关心自己圈子的事情,对圈子内的风吹草动更加好奇。大脑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关心,因而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以外的事情会无动于衷。好奇会驱使我们主动去收集更多的信息。对于信息正确与否,你会非常期待结果,这就是检验你的预测的冲动。威廉:强迫症也是其中的一个体现。当你看到某个图案不完整时,你可能自然而然地就预测什么样的图案是完整的。当大脑没头绪时,你就不会有强迫症。但是当大脑认为画几笔能让图案变完整时,你就会很想下笔检验自己的预测。索菲娅:有时我会把家里的东西摆放得很有规律,没摆好总是停不下手来。威廉:进行预测的结果就是,我们会对事物做出解释。而做解释的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偏见。偏见的产生就是对事物的错误解释。偏见是每个人都有的,不然就没办法迅速做判断。我以前高中读书就不喜欢做数学练习题,每次都能根据分析把难题做出来。结果高考时就吃亏了,会做的题没时间做,别人经常做练习题的虽然对数学的理解不到位,但是起码不用多想,很快就把题目做完。现实世界也一样,很多事情没时间给你慢慢分析,你必须要有预先的想法,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行动。索菲娅:看来有偏见并不是我的错。威廉:这也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有时过于有效率了,反而会把人引向歧途,因为你在不对的方向有效率,就会让在正确方向的努力显得更艰难。比如如果你出于好奇定制了一辆倒着开的自行车,当你骑得非常有效率时,紧接着再骑正常的自行车就会感觉很困难。此时也不必急着练习正常的自行车,只要放弃练习定制的自行车一段时间再练习正常的自行车就不会显得困难。当大脑堆砌有一堆的成见时,就容易让你思考其他问题时更为艰难,把这些成见清空后再思考问题就容易许多。

11.智能与深加工

威廉:大脑对许多信息的处理都是自动的,并且在过后还会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比如我偶尔会梦中作曲,做的曲比自己下意识去作还好。戴维:我也能感觉到。有些时候一道题目非常难,想了一晚都没想出来。结果第二天睡觉醒来就会了。之前我练习开车时,刚开始不熟练,认真练一段时间,之后一个星期没练,结果反而更熟练了。索菲娅:我偶尔看完电影后,闭上眼睛放松,眼前就会自动浮现刚刚电影的人物,并且自行虚构了情节。我稍加意识,情节就朝着我意识方向而变化。当我再刻意的时候,所有画面都消失了。我觉得不管是刻意还是不刻意,大脑都在处理着这些信息,但是放松的时候更容易被意识所察觉。威廉: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处理着过去的信息,这样等到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可以立即派得上用场,这些可以统称为我们的潜意识。如果让大脑随机接受信息和随机处理信息,将会浪费大脑的许多资源,所以在潜意识之上,我们产生了统领潜意识的意识。索菲娅:所以当我稍加意识,让情节朝着我意识方向走,就是通过意识统领潜意识的一种方式是吧?威廉:确实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潜意识不好把握,所以你的意识再刻意一点,画面就立即消失。通常我们设立目标不能够坚持,是因为我们太过相信我们的意志力,而没有考虑过通过设计我们的行为去引导潜意识,从而让事情坚持得更加不费力。比如经常玩手机的人,只需把手机放在拿起来非常烦琐的地方,就会因为烦琐本身更好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大脑联想到烦琐时,就会抑制你玩手机的冲动。威廉:你对诱惑产生的联想,决定了你克制诱惑的难度,当你联想到快乐时,即使你的意识想要克制,最后很可能你会放弃。但是当你联想到糟糕的结局,并且你感觉这个诱惑没什么好体验时,此时你就不用克制也能轻松处理诱惑。所以塑造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甚至比单纯思想教育要强得多。思想教育甚至还会引起一些人的抵触,结果适得其反。索菲娅:原来我的坚持那么困难就是因为我没有设计好我周围的环境,我还自以为意志力不够。戴维:我觉得你可以不断想象自己克服障碍的情形,这样面临障碍的时候,你的想象会让你更好地克服障碍。威廉:意识掌握着潜意识的方向,当你认为某事真的重要时,你的大脑会自动处理许多相关方面的信息,你只需把你的心思放在那,时间一长,你自然就学会许多东西。但是最好还是有意识地去设计自己周边的环境,这样更容易培养好的习惯,而培养了好的习惯之后就更容易在不凭借外力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你的潜意识是不知道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的。但你在意识之中是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此时更应该下意识地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长此以往,你对重要的事情的专注会容易许多。索菲娅:我觉得做一件事情熟练了,也会转换成潜意识的一部分,比如之前我练舞蹈的时候注意力必须放在肢体的平衡上,现在动作熟练了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动作与音乐的协调上,完全不用把意识放在肢体的平衡中。威廉:是这样的。不理性的消费往往也是源自潜意识。当你时间仓促的时候,你就不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当你思绪紧张或者慌乱时,你也不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当你不去下意识思考时,你的潜意识就会为你做决定了。

12.音乐与大脑

威廉:研究物理,我们对于看不见的磁感线会放磁性粉末让磁感线更加清晰可见。尽管大脑如何运作很难感受得到,但是却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的,我们经常听的音乐就是其中一种方式。比如你们听小时候听的音乐时,会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形吗?索菲娅:如果这首音乐只有小时候比较常听,确实会这样的。威廉:这是因为这首音乐与你小时候的记忆关联在一起。所以潜意识会把一起出现的东西相关联起来。如果你想摧毁掉一首你非常喜欢的音乐,你就把这首音乐设置成闹铃,慢慢地,这首音乐就会与叫醒你起床相关联。索菲娅:确实有一些音乐我挺喜欢的,把它设置成闹铃之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地,我就不喜欢那首音乐了,又把另外一首我喜欢的音乐设置成闹铃。原来并不是音乐变得没有韵味了,而是与起床的情景联系起来了。威廉:当我们听完音乐之后,即使在做事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也萦绕着音乐,这就是潜意识对以前的信息继续加工的体现。除非你要做的事情要求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不然可能你会边做事,头脑中边萦绕着音乐,因为此时大脑可以抽空处理之前经历的事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到音乐在头脑中的回响,通常都不是完整的一首,而是片段?索菲娅:确实是这样子的,有时回想起了片段,但是如果要回想整首曲时,却好像卡住,不能形成完整的一首曲。威廉:潜意识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完整地记下来,而是会打散分散储存。所以你回想的是片段的,而不是完整的一首曲。现在创新有一种方法叫作旧的事物重新组合,但是大脑早都会做这种事情了,并且组合起来一点违和感都没有。有些时候你听到一些音乐,总会有部分地方跟其他音乐的部分地方相似,甚至连作曲者都没有下意识地想到用其他音乐的部分地方,只是在创作的时候,自然而然被引用了。戴维:这个就是所谓的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的含义吗?当你有意识地抄袭的时候就是复制,当你没意识地融会贯通在一起时就是偷窃。威廉:潜意识不会凭空想象,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过去。所有的音乐,没有一个片段是与过去的某些音乐片段是完全不同的。在潜意识的深加工之下,虽然看不出继承过去的痕迹,但是确实是有其渊源的。潜意识会把所有的过去经验模糊化,提取记忆的时候,潜意识又会自动添加东西,所以每次提取记忆都相当于是一次再创造。戴维:我觉得要有可靠的记忆,必须要记录下来,当时经历事情的时候用笔记下来,或者用视频录音记下来,避免日后记忆被修改。威廉:音乐的欣赏也与我们当前的身体状态有关,我们振奋的时候就想听振奋的音乐,宁静的时候就想听宁静的音乐。我们振奋和宁静时产生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或者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听着振奋的音乐,可能就会让自己振奋起来,也就是音乐反过来影响情绪。索菲娅:在夜里独自行走时,如果我听到阴森的音乐,我会感觉身体变寒,害怕得发抖。看来思维与身体是相关联的,没有完全隔离开来,相互之间有影响。戴维:当你一次听音乐的时间过长时,你会对音乐完全失去兴趣,就像一次看风景过多而产生审美疲劳一样,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过来。我感觉最好听的音乐是那种听起来会产生联想,但是又联想不清的音乐,或许这就是朦胧美。

13.群居与人的演化

威廉:你们看到狮子是群居动物,这是因为在非洲的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单只狮子已经非常强大,但面对也非常强大的猎物时,也要形成合作的团队。虽然大象比狮子强大得多,但狮子在食物紧缺时,也敢偷袭大象。人类群居,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策略,虽然我们拿着刀都未必能打赢野兽,但一群人一起拿着木棍都可以在野兽面前防卫。人在远古时期就是以群体为单位生存下来的,离开了群体,个体几乎就意味着面临死亡的威胁。在那个时期,我们身处在部落,人与人之间是经常见面的,为了能在群体中更好地发展,我们对别人的认可是非常在乎的,因为那个时候与现在不同,现在你得不到身边人的认同也不至于死亡,但在那个时候就有可能真的会死亡。索菲娅:原来我那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威廉:我们对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在乎,也是因为涉及在困难时期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如果遇到有困难的人都不帮,其实会破坏群体的生存能力的,最终伤及自己的利益。因为每个人自身都可能会面临困难,你这次不会面临,不代表下次不会面临,别人这次面临困难,不代表之后都会一直处于困难时期。为了生存,我们就产生了同情弱者的情绪。有些时候即使强者有理,只要弱者不会无理取闹,我们也一样倾向于同情弱者。戴维:我觉得那个时期应该是每个人的差距都不大,被帮的人很快就能回到正常情况,每一个个体的风险在群体之中都被缓冲掉,所以个体的风险变小,而群体由个体组成,也让群体更加稳固。但是如果有人因此而不断只想从群体中得到好处而不事生产呢?威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对公正非常执着的原因,对于仅仅是因为懒而造成的困难,我们往往更多的是憎恨。所以不管是同情弱者还是对公正的执着追求,都是在那个时期对于小部落而言非常有利的情绪。不然可能就是整个部落都会消失。索菲娅:我看到需要帮助者时会同情地给予帮助,但既然是会同情弱者,为什么就会有对老年人不孝顺的情况呢?威廉:从那个时期的资源匮乏情况来看,能够使种族延续是更重要的,而老年人体力弱并且脑力已经严重衰退,资源往往要优先给可以很快就能从事生产的人那里是最好,如果资源有余,则会考虑幼儿,最后考虑的才是老年人。只是当我们逐渐进入农业文明时,生产力充足了,才开始重视老年人。但农业文明时期的时间相比于狩猎文明时期的时间要短暂得多,没有足够长的时间修改底层基因,因而我们只能通过文明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现在一些原始部落也可以看到,出现整个部落的困难时,往往老弱病残的先被抛弃。索菲娅:也就是说我们进化出来的同情必须是我们认为值得同情时才会对之同情吧。难道为爱情而牺牲的人也是出于同情吗?威廉:这些不属于同情,而是对另外一个人的欣赏与崇拜而为之所付出。如果你不是真心欣赏一个人,你是不会为这个人牺牲的。其实不只是爱情,现实生活中就有人愿意为自己崇拜的偶像牺牲的。受人欣赏与崇拜的人往往是一个群体中更有能力的人,通过牺牲来让这些人存活对于群体的存活而言也是有帮助的。索菲娅:那么从众心理呢?不是说从众不好的吗?难道也是有利于那个时期?威廉: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每样东西你都不熟悉,你也不清楚当地文化习俗时,你会怎么做呢?索菲娅:别人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肯定不会因此而中毒。观察他们怎样待人接物,就会少犯错误。威廉: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模仿别人对我们的生存是有帮助的。并且如果你试过在野外群体活动时落单的情况,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无助,那种恐惧,你不知哪里会有野兽出来袭击你。只是现在信息发达了,有很多信息可以帮助学习与思考,并且也没有落单后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情况,从众就显得不好。但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参照别人的行为还是最有保障的。索菲娅:那么啰唆与好为人师也是对那个时候有利是吗?威廉:蚂蚁是怎样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协作的呢?靠化学信号共享它们当前状态的信息。啰唆是共享信息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好为人师才能把当时每个人各自得到的信息分享给大家,方便大家的决策与行动。索菲娅:这么一说,好像每个民族的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如果是这样的话,每个民族有他们独特的民族劣根性吗?威廉:其实民族劣根性是一个简单地把复杂的问题归咎于浅显原因的做法。以前纳粹分子就用这种思路认为犹太民族的种族低劣,给社会造成问题多于贡献,于是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没有去分析历史、文化、教育、习俗、政治、经济以及具体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就简单下定论,显然是不愿意深究原因的一个体现,结果也会像纳粹那样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种族灭绝,而不是从其他方面着手改进。

14.语言与进化

威廉:语言在我们生存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除了相互之间交流信息以外,也帮我们传承了一些经验。可以说没有语言,远古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合作不了的。有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我们思考需要通过语言,其实这是有误的,潜意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作语言,你们开车的时候需要头脑中有向左转这个词汇出现你才能够向左转吗?需要向右转这个词汇出现你们才能够向右转吗?戴维:这些都不用。甚至我做很多事情,凭直觉就可以做,这些我没办法用语言描述。我在游泳的时候知道怎么游泳,根本不用语言去思考怎样去游泳。威廉:语言是大家有共识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比如我说狗,对于见过狗的人而言都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对于天生就瞎了眼的人而言,我对狗进行再多的形容都不足以让他知道什么是狗。对于没见过狗,但是见过狼的人而言,我可以用类比的形式让他知道什么是狗。由于语言没办法描述完全未知的东西,所以有些时候百闻不如一见。索菲娅:我觉得像艺术音乐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接触过,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是没用的。只有接触过了,再用语言来描述,才知道语言指向的意思。我画画的时候就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巧,对于从来没有练习过画画的人,我是没办法向他们描述的,如果他们练习过画画,有了共同的经验,我们甚至不用过多的语言交流,都可以清楚彼此的意思。威廉:名词的定义是由我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所产生的,本身就体现了我们思维的局限性。比如心理学有一对名词叫作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但是一旦把这个词汇建立并定义出来了,大家就被这对名词限制住了自己的思维。戴维:我就有时被人家说是性格内向,有时被人家说是性格外向。有时不过就是想静一静而已,就被扣上了性格内向的帽子。有些时候不过就是想多讲几句或多表现一下,就被扣上了性格外向的帽子。我觉得所有人为分类的词汇,基本上都会有一些局限性,只是有一些人对词汇过于迷恋,认为这些就是思维的真相。威廉:实际上潜意识这个名词也是不大准确的,有了这个名词,有人真就以为有潜在的意识。有了第六感这个名词,有人真的就以为有第六感这个东西。实际这些名词都是在我们都还没有了解真理之前暂且使用的,许多背后的原理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只是借助这个名词方便交流。一旦被名词束缚了就违反语言的作用了。戴维:这也是为什么读再多的书都代替不了实践。并不是说实践更加重要,而是如果你没有实践过,你甚至连书中指的是什么你都不知道,因为没有一个现实对应于你的大脑,这些文字就不知道指向的是什么。

15.如何学习一门外语

索菲娅:说起语言,能来点题外话吗?听说你的英语很好,能分享一下经验吗?威廉:少背点单词,多朗读文章。少做点书面练习,多听英语。少看单词的中文翻译,多点看英文对英文单词的解释。索菲娅:少背单词怎么理解文章?威廉:以走山路为例,你走过几遍山路后,让你不看路牌也能回来。但是如果有人问你整个山路怎样走时,你回忆不了那么多岔路,是不是就代表你忘记了怎么走呢?索菲娅:不会,当我到了那个分岔口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