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知识与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2:50:39

点击下载

作者:蔡松伯

出版社: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就业知识与技巧

大学生就业知识与技巧试读:

前言

摇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扩招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已从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接受人才市场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越来越高,这也给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给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环境,国务院和教育部在圆园员猿年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圆园员缘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圆园员远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自此将创业工作提上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然而,高等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以及大学生本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该如何做呢?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设置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如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大学生求职信息的收集与筛选、如何做好面试准备以及如何掌握面试技巧,主动出击,以积极的心态走向就业市场,走向社会。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掌握就业的基本技巧和基本知识,编者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主编:蔡松伯、金晶、吴颖;圆园员缘年怨月出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修订并编写了本书。《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大学生就业为主体,从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方法、技巧来组织体系。本书阐述了就业的环境、政策与法规、求职的途径及信息采集、面试的准备和应对、求职技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就业心理解析等基本内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内容框架基础上,本书突出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重点及要求,更新当前就业的政策与法规,增添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增加“拓展阅读”拓宽知识内容,并将职业素养理论案例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贴近就业市场,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和透彻。

本书的修订,借鉴、参考了大量就业指导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近几年出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出版物,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6年春第一章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指导

励志名言:

在职场中,太多人分不清楚什么叫作理想,而什么又叫作梦想。理想是理智的梦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需要一步一步去完成。——杨石头【案例1-1】

大学生就业,啥时能松口气儿

学生家长:我女儿去年考上了重点大学,全家都很高兴。我们普通家庭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我在家务农,收入也不高。全家都盼着她将来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每年都很紧张,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业更加困难,我们很担心她将来的出路。大学生找个工作怎么就那么难呢?

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变、经济增速减缓、人口老龄化更加凸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就业观念、职业能力、家庭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离不开整个就业的大环境。大学生就业择业之前,必须要了解总体就业形势,并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章节要点:

学习目标:了解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及早做好求职准备。

重点: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难点:正确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一节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影响因素

我国恢复高考30多年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制度、“双向选择”制度改革为“自主择业”制度。在新的就业制度下,由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我国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社会需求的现时状况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促进政策。这对于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1.毕业生总量有增无减,就业趋势呈现新变化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人,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我国2007—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如图1.1所示。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正在转变,但难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进的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还需要大规模转移。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就业多样性和波动性增加;二是就业本地化趋向增加;三是毕业生更加追求就业质量。图1.12007—2015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

2.一些就业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还没有破除

在就业市场上,外地大学生受到地域或户籍限制的问题并没有完全破解。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由于涉及公共财政、行政力量等因素,待遇问题、成长与发展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至今也还没有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其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3.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区域性就业不均衡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急需高素质的大学生,这些地方有着较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但事实是,多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到这些地方就业;这些地方人才的缺乏,又制约了这些地方的发展。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地区或大型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单位却面临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或“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矛盾是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写照。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会起到正面的影响——鼓励和推动学生就业;有些会起到负面的影响——让学生产生就业畏难情绪,害怕就业。所以提早认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对于大学生健康就业能发挥积极作用。本书对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阐述。

1.宏观层面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宏观层面因素是纷繁复杂的,既有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

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成为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6年我国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预测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6.7%。我国经济仍将处于由之前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阶段,经济增速的变化主要来自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性变化。传统增长动力的减弱将给整体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三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这是我国当时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孩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再到最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虽然会在短期内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是对于将来却利于新生劳动力的持续供给。

四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要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比农业和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慢于制造业,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降低,反过来又会制约总体的就业增长。

2.微观层面

职业能力、就业观念、就业理想及个人的家庭环境等微观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当前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脱节,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及区域条件的优越,重地位、重名利,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微观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职业能力影响的是你是否能够做好这个职业。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和非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特指影响你做好一份职业、影响你在职业上发展的能力,而非指个人的所有能力。如你能很快地做好九宫格题,就说明你拥有运算能力,但这个能力不一定能转化为职业能力。只有当你的这个能力对你所做的工作有影响时,才可以称作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由具体的一个个职业所客观要求的,就是说如果你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具备这样的最起码的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而能力是个人在后天形成的,它会有很多项。职业能力的另一个来源是企业通用的商业运作能力,就是说,企业在经营运作中会形成一些必要的、基础的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商务写作能力等。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要考虑自己具备的通用职业能力,只有当其要在多个职业中选择具体职业时,专项职业能力才会派上用场。

二是就业理想与观念的影响作用。职业理想决定的是这个职业对实现理想是否有最大的支持。理想是不需要多说了,可理想是怎样影响择业的呢?如果理想可以明确为职业理想的话,那么大学生择业时就要依据于职业理想。买个三室一厅的房子是生活理想,而成为人力资源总监就是职业理想。那么在择业时,大学生毋庸置疑要选择人力资源职业,因为这个职业是实现他人力资源总监的职业理想的最直接职业。可是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职业理想,他们只有一些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如帮助更多的人)。此时他们要将生活理想换算为一般等价物——钱,然后依据其要获取的收入来筛选职业。注意,这个是在几个职业中确定职业,而不是单纯地选择职业。社会理想会决定你要从事哪一行,如你要帮助更多的人,直接的目标就是去非政府组织。也就是说,职业理想可以直接影响你选择一个具体职业,诸如生活理想、社会理想等理想只能左右你选择的行业,这是一个大方向的影响。传统的就业观念强调大学生只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才称得上是就业,找到一个不稳定的、临时的、没有单位依托的工作,难以被视为就业。许多大学毕业生片面地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而较少地考虑自身的择业期望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发挥特长及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区位优势,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及偏远的地方工作。

三是家庭及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家庭环境对于就业也是有影响的。父母的背景、亲人的背景以及父母、亲人的发展前途和社会关系都会影响学生就业的方向。有些家长就会利用自己的关系给孩子安排工作。但是并不是所有安排的工作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这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生活环境方面,某一个城市的生活习惯,或者校园文化的熏陶都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当大学生出现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别人做的事、别人的选择多少都会影响自己就业的决心、方向和目标等。在生活中,在某些群体中,大学生身边的其他人,尤其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对于自己的择业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大学生需要认识到的是其他人的选择只能作为参考。第二节就业指导的内涵及意义

就业指导作为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后来,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学者帕金斯在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1911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我国,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出版的《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了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一、就业指导的内涵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各高等学校加强学习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对大学生个人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也日益突显。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发展。为此,指导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是指求职者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顺利、及时、满意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无不与其就业观念的误区紧密相连,不科学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制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贯穿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始终,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就业制度的演变以及国家主要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大形势,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以及就业趋势,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当代大学生的科学就业观,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做出合理的就业定位,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即职业的胜任力。大学生要学习了解相关职业对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意志品质的要求,掌握提升就业能力,以及培养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大学生要具体分析已确定的职业目标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技能以及自信、自立、责任心等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不同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和素质。

3.求职过程

求职过程内容的设置是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而有效管理求职的过程。内容主要包括:①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及运行规律,掌握进入大学生就业市场并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程序,为合理制订就业计划、顺利就业奠定基础。②通过学习撰写求职自荐材料以及了解面试与笔试的过程与注意事项,掌握求职过程的应对要点,提高求职技能。③通过了解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掌握适合大学生的心理调适方法,使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压力。④要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树立就业维权意识,防范就业陷阱,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职业适应

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是人一生中重大而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大学生毕业从学校走入职场,面临的是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大学生需要建立对工作环境客观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准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大学生与职业人角色的不同,了解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掌握其对策,掌握作为职业人需要培养的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引导学生顺利适应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就业指导的意义

就业指导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层,一层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另一层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1.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明确个人未来的奋斗目标,端正大学生就业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其就业观念正确。一方面,职业指导可以增进大学生个人对自身、对职业的了解,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愿望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主动到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最需要的岗位去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功能。就业指导能培养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健康积极的就业风气;使大学生懂得,就业绝不是一次求职和跳槽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自己一生必须认真对待并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敬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过程。

二是有利于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促进个人成才。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就业。在这两个相互连接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就业指导给学生以具体引导,把早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前的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起到了促进作用:促进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使人尽其才,同时有助于协调社会职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是有利于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服务好待就业群体,即在校毕业生。学校通过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力度,将职业指导从一对一,发展到大课堂、媒体宣传、网上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就业服务活动,组织召开各类岗位、技能对接会,开展网上招聘,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提高其就业成功率。

四是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现在大学生就业通过“供需见面”进行“双向选择”,而学校的就业指导在这个阶段起着连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例如,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收集需求信息,组织校园招聘等各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等。

2.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和谐社会。就业指导可帮助政府部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评估、统计与分析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用工登记和缺工备案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开展订单培训,通过就业网上平台实现全市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举办好各类大小型招聘会,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如2008年年底,为化解金融危机影响,就业指导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保增长就是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的意识,积极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确保“帮企业、稳就业、促稳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有利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学校通过就业指导向社会介绍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推荐毕业生;而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可以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及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反馈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环节,便于学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第三节正确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案例1-2】

就业,你准备好了吗?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他在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他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大学生完成学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尽快适应社会,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表明,由学生到社会职业角色转换比较快的人,容易更早地获得单位的认可,更快地寻找到新的起点,也就更容易享受到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喜悦。因此,高校毕业生应正确面对社会,正确处理工作与人际关系上的诸多矛盾,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尽快适应环境,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呢?大学生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要坚持有效择业原则,少走弯路;要选择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应对压力,更新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竞争过程中,出现焦虑和不安现象是正常的。面对来自社会以及竞争对手的压力,适度的紧张与焦虑可以催人奋进、培养自信,使人趋于成熟和坚强。大学生从自身来更新就业观念,端正择业动机,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善于推销自己,勇于展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心理承受的压力不超过最大负荷,增强“挫折”意识,使“抗挫力”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把就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随时更新:并不一定薪水最高的企业就是最好的企业;也不一定名声最好、最热门的职业就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才是最好的。所以,大学生不要把就业单位的选择目标只放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转向基层、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瞄准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也许适合你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更有利于发挥你的才能。二、调整心态,提升能力

积极的心态是应对就业压力的主要对策,甘于吃苦的精神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就是心态上的不同。同一个问题,心态不同,往往看法各异、结果迥然。心态的好坏决定着就业的成功与否。成功者的心态虽包含众多的层面,但最重要的是自信心。实际上,当你走近心目中那些佼佼者时,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具有有别于常人的特质:不屈服于一时的压力,始终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并甘愿为此忍辱负重,行动果断、奋发向上、工作努力、生活严谨、勇于进取、求真务实。作为职场的新人,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很快适应工作。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仍需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大学生只有放下架子,虚心学习,才能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才能逐渐完善自我。三、挖掘潜力,追求目标

当下大多数人总发现自己活在犹豫之中。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选择了合适的职业或目标呢?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在人生的坐标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自己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职的话,那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永远沉溺在卑微和失意中。因此,对自己的一技之长保持兴趣是相当重要的,这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

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事先设定一些限制条件,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带给你多少利益。你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选择能使自己全力以赴投入的职业,如何选择能使你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这样,你才不至于日复一日地与索然无味的工作为伴,你才会经营自己的长处,为自己的人生增值。四、调整择业期望值

择业期望值是一个人要获得的职业岗位对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是否受尊重、受器重,能力特长可否得以发挥,个人抱负能否施展等。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份可以较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但是必须认识到,择业期望值如果脱离现实而一味拔高,就有可能导致择业失败。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防范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倾向:

一是防范脱离现实需要和自身能力。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现象;有的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工作”,对于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都缺乏考虑。其结果往往是自己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择业屡屡失败;另一种是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

二是防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部分毕业生为了物质利益,只从收入高、待遇好的角度去考虑职业选择,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抱负。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很快会发现自己的精神并不愉悦,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在锐减,很快就会进入职业危机期。

三是防范盲目消极择业。由于就业压力剧增,部分大学生就抱着不管工作好坏,先随便找份工作安顿下来,以后再慢慢挑的思想,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择业期望值过低造成大学生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这样的盲目就业行为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大学生表面上好像学了不少东西,可是一样也不精。没有一技之长,他们今后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拓展阅读

立足实际,做好就业规划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一方面,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双重压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的。

大学生求职难的真正原因在于不能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就业定位,给自己制定一个就业规划。目前,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而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后再去找工作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共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高达1000万人。如何能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杀出重围,找到一方立足之地,是历届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就业专家强调,风暴袭来有危险也有机遇,把危险化为机遇才是重点。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大学生们都应避免产生恐慌心理,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都无益于成功求职。走出象牙塔的职场新人们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争取各种机会,用慎重、真诚和勇敢的态度面对职业中的第一次选择,成功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反思体验】

1.简析本章第三节的案例,说说小刘同学工作不能落实的原因。它带给你什么启示?

2.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论述个人发展方向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你对就业环境有什么新的认识?就自己而言,择业时更注重待遇、发展空间还是其他因素?并说明原因。第二章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法规

励志名言:

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佚名【案例2-1】

了解就业政策的重要性

南方某师范学院毕业生小魏,一心想在长江三角洲工作,但自认为来自农村,要想留在大城市很困难。因此,从大三开始,她就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就业问题不能像一些有“背景”的同学一样靠家里帮忙了,只有依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小魏对自己的状况做了以下客观的分析:认为自己虽已大三,但对就业问题一无经验,二无资料,千头万绪,该从哪里开始呢?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告诉了大家许多注意事项。经过分析,小魏决定先按老师说的从掌握就业政策入手,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调查研究一番,再做决定。她首先用一段时间到图书馆把长江三角洲各地的报纸找到,然后在网上查询资料,再通过其他一些渠道,把凡是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就业方面的信息,都收集起来分析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的心中慢慢有底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比较熟悉了。

到了寒假,小魏决定不回家,留下来到各地参加供需见面会,亲自调查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小魏对省一级的供需见面会不抱什么希望,但还是决定要去看看。她了解到这类会议主要是对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有利,而且用人单位在会议上往往又抬高条件。果然,招聘现场、各用人单位都表示只收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小魏一份推荐表也未投出去。她于是把重点放在各市的供需见面会上。

从毕业前的2个月开始,小魏参加了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区的供需见面会。在杭州,小魏看到很多教育单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条件,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接收本地生源。对此她虽有准备,可还是感到心凉了大半。在杭州、南京和上海受挫后,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把眼光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结果,她从众多的资料中发现在宁波、扬川一带仍然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机会。那些地方上一年的人才需求表明,今年仍需要一些教师,并且那里的人事政策仍容许接受部分外地毕业生。经过艰苦的努力,小魏确实在新会一所中学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

小魏回到学校后,在班会上谈体会,说了一段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话:“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对于就业政策及其他一些知识,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掌握。”

分析: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魏求职的成功经历也充分证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要积累,需要对信息和政策的积累。小魏从“大三”时就开始收集就业的有关资料,对政策方面资料的掌握采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策略,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所以她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对长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就业和人事政策了如指掌,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在一些求职择业的关键时刻,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政策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各地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对包括生源、层次、专业等方面的要求都要做一定分析、对比,从中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政策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活动。这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何把握政策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取得求职成功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小魏自己说的,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就业的相关政策对于毕业生求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规范,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环境下,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章节要点:

学习目标: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就业中涉及的手续、签订劳务合同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在就业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重点: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

难点:了解并掌握就业相关手续。第一节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目的日益增加,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未来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面对就业环境的巨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让大学生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这些政策能为广大应届毕业生和失业者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一、基层就业政策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单位就业,也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大学生村干部、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200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的通知》,向社会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以指导各地做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这批发布的岗位目录共分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基层市政管理,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以及其他等9大类领域,包括在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监察、农业、扶贫开发、医疗、卫生、保健、防疫、文化、科技、体育、普法宣传、民事调解、托老、养老、托幼、助残、公共设施设备管理养护等相关事务管理服务工作的50种岗位。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各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2)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3)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4)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5)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6)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

拓展阅读

中央有关部门实施了哪些基层就业项目?

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5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包括: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业部、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从2103年起组织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一)“三支一扶”政策“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的简称。2006年,中组部、原人事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主要安排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011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决定继续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11年起,每年选拔2万名,五年内选拔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工作。

1.公开招募与组织管理

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国家从2011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选拔2万名,五年内选拔10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成立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负责这项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和指导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落实本地区基层服务岗位,负责组织报名、招募、审核、体检、培训、派遣及相关材料的上报等工作。

2.招募对象和条件

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生应具备以下条件:(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2)学习成绩合格,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3)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4)身体健康。

3.招募原则和程序

招募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并有一定比例的名额招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体招募工作程序为:(1)汇总计划。每年4月底前,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收集、汇总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并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2)组织招募。每年5月底前,各地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和实际情况,采取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招募。(3)确定人选。经审核、体检确定人选后,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签署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申请书,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名单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备案。(4)培训上岗。各地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上岗前的集中培训。大学生于每年7月底前到服务单位报到。

4.服务期间的管理(1)户档管理。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户口统一由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指定的有关机构管理,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人事档案原则上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人事部门,党团组织关系转至服务单位。大学生在服务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由乡镇一级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2)日常管理。服务单位负责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承担其日常管理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积极为其提供业务培训机会。团县委在每个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的乡镇择优选拔1~2名条件适宜的大学生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并负责协调落实相关任职程序。(3)考核管理。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三支一扶”大学生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的考核工作。凡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大学生,由团县委会同乡镇党委负责考核其担任团干部期间的工作情况,并将考核材料汇总报送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考核情况存入本人档案,并报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备案。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经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核,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作为大学生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三支一扶”大学生应按照规定期限完成服务工作,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须经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批准,并履行有关手续。(4)经费保障。“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

5.服务期满后的相关政策及就业推荐

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职位专门吸纳这部分毕业生。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应届毕业生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工作,服务达到国家规定年限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三支一扶”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的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于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项目的,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

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由接收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职务工资标准;其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详细要求请见各地区人事考试网)(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从2003年开始,国家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1.8万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拓展阅读

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享受的优惠政策

根据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定,参加中央部门组织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毕业生,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公务员招录优惠:国家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也可报考其他职位。(2)事业单位招聘优惠:国家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从2009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3)考学升学优惠:“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4)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5)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6)其他: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详细要求请见各地区人事考试网站)二、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

1.国家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中“大学生”的界定

这里的“大学生”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全日制普通本科、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已被普通高校录取但未报到入学的学生。征集的大学生以男性为主,女性大学生征集根据军队需要确定。

2.公民应征入伍需要满足的政治条件

应征入伍的公民必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军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决心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而英勇奋斗。征兵政治审查的内容包括:应征公民的年龄、户籍、职业、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现实表现以及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成员的政治情况等。

3.公民应征入伍的基本身体条件

公民应征入伍要符合国防部颁布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有关规定。其中,有几项基本条件:

身高:男性162厘米以上,女性160厘米以上。

体重:男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

女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1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

标准体重=(身高-110)千克。

视力:大学生右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6,左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5。屈光不正,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半年以上,无并发症,视力达到相应标准的,合格。

内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阴性等。

4.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大学生的年龄规定

男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年龄为年满18~22周岁,高职(专科)毕业生可放宽到23周岁,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可放宽到24周岁。

女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年龄为年满18~20周岁,应届毕业生放宽到22周岁。

5.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程序

有应征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可在夏秋季征兵开始之前登录“大学生应征入伍网上报名平台”(网址为http://zbbm.chsi.com.cn或http://zbbm.chsi.cn,下同)进行报名,填写、打印“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和“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申请表”(以下分别简称“登记表”“申请表”),交所在高校征兵工作管理部门。

6.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除享有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四个优先”政策,家庭按规定享受军属待遇外,还享受优先选拔使用、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退役后考学升学优惠、就业服务等政策。具体优惠政策以当地武装部或高校武装部当年公布的文件为准。

拓展阅读

大学生士兵退役后享受哪些就学优惠政策?(1)高职(专科)学生入伍经历可作为毕业实习经历;(2)退役大学生士兵入学或复学后免修军事技能训练,直接获得学分;(3)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后三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指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4)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业后,免试入读普通本科;(5)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后报考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招生时,教育考试笔试成绩总分加10分;(6)国家为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加强政法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2008年开始重点从部队退役士兵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为基层政法机关特别是中西部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级以下基层政法机关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7)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出现役后一年内,可视同当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向原就读高校再次申请办理就业报到手续,户档随迁(直辖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三、高校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政策

公务员,全称为国家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高校毕业生要报考国家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工作,须参加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国家机关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公务员录用。

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除政审合格、身体健康等一般条件外,还需符合以下条件: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学习成绩优良(各科学习成绩平均不低于80分),基础理论扎实,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具有招考职位要求的具体条件。

公务员录用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科目有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和综合知识。行政能力测试主要测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觉速度和准确性、言语理解及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申论主要测试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分析与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知识主要测试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知识面,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中国近现代史常识、自然科学常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知识四个方面。面试由各用人部门分别组织,主要考察机关工作人员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个人基本素质。毕业生只能报考一个部门,但在一个部门内可选择2~3个专业要求相近的职位作为报考志愿。

志愿服务西部和参加农村服务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在报考公务员时给予笔试加分;在报考事业单位时也可以适当增加分数,给予其他优惠政策(如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事业单位报考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个人报名。报名人员登录指定的报名网站(各地人事考试信息网),如实填写、提交相关个人信息资料。应聘人员在资格初审前多次登录填交报名信息的,后一次填报自动替换前一次填报信息。报名资格一经招聘单位初审通过,不能更改。报考人员不能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部分地区及岗位采取现场报名。(2)单位初审。招聘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资格初审工作,在报名期间查看本单位的网上报名情况,根据应聘人员提交的信息资料,对前一天的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并在网上公布初审结果。如果招聘单位在几个工作日内(各地方规定不同),未对报名人员信息进行处理,则视为初审通过。网上报名期间,招聘单位会公布咨询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提供咨询服务。对通过资格初审的人员,招聘单位应留存应聘人员的报名信息,以供资格审查时参考。报名人员在网上提交报考信息后,可在第二天至查询时间截止日之前登录网站,查询报名资格初审结果。通过资格初审的人员,要于规定日期前登录当地人事考试信息网,进行网上缴费,逾期不办理网上缴费手续的,视作放弃。缴费成功后,应聘人员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一般在考前一周可以打印)。(3)资格审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贯穿招聘工作的全过程。进入面试的应聘人员,在面试人员名单确定之后,需按招聘信息公布的要求,向招聘单位提交本人相关证明材料。取得面试资格的应聘人员在面试前3天仍未向招聘单位提交有关材料的,则视为弃权。经审查不具备报考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后,取消其面试资格。因弃权或取消资格造成的空缺,按笔试成绩依次递补。(4)笔试。笔试考试采用百分制计算应聘人员的成绩。笔试设定最低合格分数线,由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主管机关根据应聘人数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