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3:40:43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一、先秦廉吏

周公

劝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放言》诗。诗中所说的“王莽谦恭未篡时”,指的是王莽“大奸似忠”;而“周公恐惧流言日”,则是说周公“大忠若奸”。而古时候的忠臣和清官,又往往属于同一个范畴。

周公,姓姬名旦,史称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因其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

周公是周代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太公姜子牙同为武王的左膀右臂。武王灭商建周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将王室成员和一些开国功臣封为诸侯,让他们建立一些小诸侯国家,来拱卫周朝的中央政权。其中,周公被封在曲阜,国号为鲁。但周公为了更好地辅佐武王治理国家,竟命儿子伯禽代他到鲁国就封,而自己则继续留在武王身边。

忍辱负重,吐哺握发

武王分封诸侯的第二年,不幸患了重病,周公见其久治无效,不禁心忧如焚。他跪求上天保佑兄长康复,并表示自己甘愿代之去死。然而,上天并没有接受他的请愿,武王仍旧一命归西。

按照武王的遗愿,他死后由其嫡长子即位。但是,他的嫡长子姬诵当时还是个幼童。周公惟恐“天下闻武王崩而衅”,诸侯会来机欺负幼主,从而导致战乱,使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遵照武王的遗言,毅然摄政,代成王管理起天下大事来。

不料,周公的义举却遭到了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等人的妒忌。

管叔鲜,本名鲜,因为他的封地被定为管国,所以史称管叔鲜。同样,蔡叔度本名度,因其封地称蔡国,所以史称蔡叔度。当初,武王为制服和笼络商朝的奴隶主贵族,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也予以分封;但为了防止武庚叛乱,他又就近设立了管、蔡二国,并让管叔鲜和蔡叔度前去治理。

管叔鲜、蔡叔度都是利欲熏心的野心家、阴谋家。他们见周公执掌朝政,便四处造谣惑众,说什么“周公旦不是真心帮助成王管理国家大事,而是谋篡王位。看来,小侄子将要惨死在这位叔父手中了!”

也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管叔鲜和蔡叔度一手制造的谣言,很快传遍了朝廷内外、举国上下。于是,很多人先是窃窃私议,继而公开评论,最后发展到当面指责,竟把周公误解成了伪君子、大奸臣,甚至连足智多谋的姜子牙也有点儿相信了。

周公遭此诽谤、侮辱,心中自有说不出的苦楚。但是,他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全,为了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总是逆来顺受,一面更加勤恳地办理国家大事,一面耐心地向人们解释。他对姜子牙等人说:“我为什么不避嫌疑而出来摄政呢?怕的是侄儿年幼,坏人会乘机做乱,颠覆我们祖先好不容易才打下的江山!”

周公清楚地知道: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有一大批清正廉洁而又精明能干的人才。为选贤任能,他天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甚至洗一次头发要中断三次,吃一顿饭也要三次放下筷子。此即史书上所说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人们听了周公的解释,特别是看到周公的辛劳,渐渐对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产生了怀疑。而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其诡计将不攻自破,不禁又惊又怕。正当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武庚不失时机地跳了出来。他怂恿他们起来造反,共同对付周公。于是,管叔鲜、蔡叔度和武庚勾结在一起,又联合东方夷族,打起了叛周的大旗。

周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迅速稳定了内部,接着便以成王的名义率师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先后伐灭50多个小国家,一直打到海滨,杀死了武庚,迫使管叔鲜自刎,并将蔡叔度俘获,从而彻底平定了内乱。

革旧布新,利国惠民

周公平叛之后,为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确保周王朝长治久安,使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他首先将商朝旧都及其周边地区封给了自己最小的弟弟康叔,定国号为卫;将现在的商丘一带封给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又在宋国附近新建了陈国(今河南淮阳县)、杞国(今河南杞县)和谯国(今安徽亳县)。接着,又选择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这个地方,营建了一座仅内城面积则达81平方里的东都。然后,几乎全力以赴地着手进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建设,此即“制礼作乐”。

周公的礼乐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君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爵与谥的制度、官吏制度、法律制度,以及音乐、舞蹈的规则等等。

在周公之前,王位的承袭有的是子承父位,有的是兄终弟及,并无定式。因此,一些统治者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往往不择手段地明争暗斗,甚至互相残杀。其结果,是社会动乱,百姓遭殃。周公最先建立并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确定了王位承袭的合法秩序,抑制了一般统治者对王位的争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周公之前,无论任何人都是“生无爵、死无谥”。周公最先建立了爵、谥制度。所谓爵,是指统治者的等级;所谓谥,就是人死后所得到的称号,实际上是当权者对死者善恶功过的评价。他规定:爵位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在周公之前,商朝已建立了官吏的组织及制度。周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正、健全。据史载,周成王时,辅佐他的是“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下属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总称“三事”。其中,朝臣分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和太卜,合称“六卿”。“六卿”之外,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地方行政,分为国、邑两级。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称为“邑”。而各国的行政机构和职官设置,大体上和王室的设置一样,只是规模小一些。

至于立法,夏、商时代虽也有之,但过于侧重“天”和“命”。周公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明德慎法”的口号。所谓“明德”,是提倡政治清明,以思想教育为主;“慎法”,是审慎地使用刑罚。

在思想方面,周公改造了商代以来的传统意识,提出了“敬德”即“以德治国”的主张。他要求每个贵族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也要时时处处遵守有关制度,重视道德规范,以便“以民宁”。

周公一向认为:音乐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艺形式,而且和等级制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又为不同阶层的人作出具体规定,使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各有各的乐、舞;下不能谮上,卑不能凌尊。

为使百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他还“以九职任万民”,也就是将老百姓分为9大类:第一类是农夫,负责生产粮食;第二类为菜农,负责生产瓜果蔬菜;第三类垦荒、建房;第四类从事畜牧业;第五类制造器物、饰品;第六类经商;第七类纺纱织布;第八类从事杂务;第九类为闲散人员,没有固定的职业。

周公的改革,在当时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并由此而取得了累累硕果:使西周很快呈现出一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还政成王,退当良辅

周公在制礼作乐的同时,一面带头遵守礼、乐,努力为文武百官做出榜样;一面殷切期望成王健康成长,以便早日将政权还给他。

为利于成王将来能成为一代明君,周公为他精心挑选了最好的老师;自己也常常亲自过问他的学业,安排他接见诸侯、聆听廷议、深入民间,指导他如何做人、如何为君、如何治天下。

成王长到10多岁,周公又经常安排重臣陪他外出巡视。有一次,当成王巡视归来时,周公又亲自出迎。这时,他见百姓们都跪在道路两旁,恭恭敬敬地迎成王;而成王却心安理得地骑在马上,显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他心中很不是滋味,遂走上前一把将成王从马上拉下来,让他步行于市,还让他亲自扶起跪在两边的那些老年人。成王不解其意,问叔父:“我是周天子,百姓跪迎是天意,为什么非得这么做?”周公向他解释道:“天意就是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

待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及时地将政权归还于他。但是,周公担心他年轻气盛,治国时会“有所淫佚”,又特地作了《多士》、《毋逸》两篇诰文以戒之。在《多士》中,周公写道:自商汤到帝乙,历朝帝王无不“率祀明德”,处处顺天意,从民心,体恤百姓,所以国泰民安,四海升平;而纣王即位后,却不明天理,不恤人情,只顾自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不管百姓安危死活,以至于君臣都有罪可诛。.还写道:周文王在位时,一直是为人仁君,爱护百姓,关怀孤苦无依的人。他不嬉游田猎,不追求享乐,曾与百姓一起开路、种田。他勤劳国政,往往太阳偏西时还来不及吃午饭,因此享国50年等等。在《毋逸》中,周公又写道:离创业的时间一久,子孙很容易忘却当年之艰难,从而变得骄奢荒淫,致使家破人亡。从前,殷王中宗“恭敬畏天命”,对百姓宽厚仁慈,不敢荒废自安,所以当政长达75年;高宗武丁,因为“久劳于外”,长年和百姓生活在一起,所以即位后能顺乎民意,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结果是享国55年。而此后的殷王,却不知百姓稼穑之苦,怠于国事,迷恋酒色,只知道纵情逸乐,结果大多短命。在位的时间也不久,多的不过10年,短的只有3~4年。他谆谆叮嘱成王千万不要有“我是周天子,姑且先享受一番”的想法,更不能铺张浪费,随意糟蹋老百姓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还一再警告:假如这么做,就会失掉民心,最终后患无穷!

成王从周公的教诲中受益极大。他常常仔细阅读《多士》和《毋逸》,认真总结殷亡周兴的经验教训,小心谨慎地处理政务,时时为百姓着想,深受众臣和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因此,在他执政期间,进一步巩固了父王留下的基业,铲除了商朝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他本人也被公认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明君。

周公已去世3000多年,但他的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至于他本人,更为历朝历代所称颂。

晏婴

晏婴(?~前500),尊称晏子,字仲,谥平,后世又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据《左传》记载,他于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继其父晏弱为齐卿,随后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到景公时,由于他政绩卓著,尤其在会见晋国使者范昭和出使楚国期间都表现出超人的大智大勇,为国争了光,升为相国。接着,他又以“二桃杀三士”之计智除了威胁国君的“齐国三杰”,推荐文武全才的田穰苴接任齐国大将军,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他本人也由此而被誉为一代名相,并被史家尊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另据考证,晏婴还是我国先秦时期卿大夫中力倡廉政且躬行不怠的第一人。

以民为本

在《左传》和《晏子春秋》中,都详细记载着晏婴“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多次强调:“以民为本”、“先民而后身”。鉴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一直以恤贫厚民、敢谏尽职而名显诸侯。

晏婴相齐之初,当年齐桓公称霸的业绩早成历史,整个国势相当衰弱,北边的燕国,西边的晋国和南边的楚国,都经常犯其边境。在国内,官家垄断着大部分山林、土地、渔盐,贵族们“宫室日更,淫乐不违”,“肆夺于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情况下,晏婴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机智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尽最大努力去为民请愿。

有一次,乐不思政的景公问晏婴,自己能否像先祖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晏婴脱口而出:“桓公之时,特别注重选贤任能,以鲍叔、管仲为左膀右臂。可您呢?不但左倡右优,而且前面有进谗言的,后面有拍马屁的,这哪能成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话在景公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动。

还有一次,景公为兴建亭台而役使大批民工,虽值秋收季节也不让他们回去。民工们心急如焚,但都敢怒不敢言,只能暗暗叫苦。晏婴对此曾专门进谏,无奈景公执迷不悟,仍然一意孤行。接着,还为了亭台的开工而举办了一个大型饮宴,并令晏婴陪侍。晏婴待酒过三巡,忧心更甚,遂即席起舞,同时唱道:岁已暮矣,而禾不获,忽忽矣若之何?岁已寒矣,而役不罢,惙矣如之何?

唱着唱着,禁不住泪流满面,一些忠臣义士也一个个随之掉下了热泪。酒酣耳热的齐景公见此情景,才震惊、醒悟,下令停止了亭台工程。

又有一次,齐景公病了。他以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要大臣大举祈祷。晏婴又引经据典,劝他将祈祷上苍改为实行德政,去禁、毁关和薄敛减赋。也巧,景公恩准了他的奏请不久,大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从此,他对晏婴更加信任,而晏婴对他的劝谏,也更多、更及时、更直率。

有一年,阴雨连绵,齐国都城附近百姓的房子倒塌了许多,无数人无家可归,缺吃少穿,眼巴巴期待着朝廷救济。而齐景公却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旧饮酒作乐,甚至派人到处去找能歌善舞的人陪酒助兴。晏婴得知后,先将自己家中的器具、粮食分给灾民,然后去见齐景公,说:“现在雨水成灾,百姓饥寒交迫,而您却日夜享乐不去救灾。您的马吃着国家粮仓里的粮食,您的狗吃着一般人家经年舍不得吃的肉,您的宫女们天天都在大吃大喝,而您的百姓却在啼饥号寒。如此下去,百姓们就不愿意再拥戴您这样的国君了!”齐景公一听,连忙派人去了解灾情,发放救济物品。

此后不久,晏婴陪伴齐景公外出,见他对田野路边一具具冻饿而死的尸体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又说:“当年,桓公看见饥饿的人便给粮食,看见有病的人便给钱看病,而您却对百姓冻饿而死不痛惜。如此下去,百姓就会离心离德,去拥戴别人做齐国的君主了!”齐景公这才连连认错,并下令掩埋死尸,发放粮食,减免赋税徭役。

清廉俭约

在史书中,有多处提及晏婴“食不足”、“食肉不足”、“衣食弊薄”、“乘弊车驽马”、“布衣栈车而朝”。还说他每日的正餐,吃的是糙米饭,只有一荤一素两个菜。一天,齐景公的使者到他家正赶上他要吃饭,就把饭分了一份给使者吃,结果两个人都没吃饱。他穿的是粗布衣,即使祭祀祖先也不过将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30多年。平时上朝,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有时甚至走着去。至于住的,照景公的话说,是“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齐景公见晏婴如此清苦,便派人送给他许多钱财。前两次都被他全部退还。第三次他收了下来,将它们转赠给了贫穷的亲友和灾民。之后,他生怕景公再次恩赐,便如实向景公说明了情况,还说:“作为一个大臣,将国君的恩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应该干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来,那臣下就变成了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者是不会干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官吏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赐臣下了。”景公不解,问:“想当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赏的500个村庄吗?”晏婴便说出了“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的话,并“再拜而不敢受命”。

然而,景公总觉得晏婴乘坐的车子与其身份太不相称,所以仍坚持送他一辆由几匹良马驾的好车。晏婴再三谢绝,并坦诚地表示:“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怕他们奢侈浪费和行为不轨,一直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负担。我若乘坐好车,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弥漫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无法禁止了。”

接着,齐景公又利用晏婴出使他国之际,“毁其邻以益其宅”,为他新建了一处相国府。但晏婴回京之后,马上从相府搬回了原来低矮狭小的住处,同时将相国府加以改造,分配给了原来住在那儿的人。

后来,景公还决定将富庶的平阳(今山东平阳东北)和棠邑(今山东聊城北)赏赐给晏婴。晏婴表示感激却不肯接受。他说:“以往,由于您热衷修建亭台楼阁,致使百姓精疲力尽;由于您迷恋声色犬马,致使百姓贫困不堪;由于您动不动就对邻国兴兵打仗,致使百姓性命难保。直到现在,百姓们仍在怨恨朝廷和官府。因此,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景公默默点头,但又问:“难道您就不想富贵吗?”晏婴答道:“我以为,当臣下的首先要为君主,然后再为自己;先为国,再为家。至于富贵,人人所盼,我怎能例外呢!”景公说:“那么,我应赏赐您什么呢?”晏婴随即表示:“如果您能下令减免渔盐商人的税收,对农民实行‘十一税’,再减轻各类刑罚,这将是我想得到的最大赏赐,我也将永远感激不尽!”景公十分高兴,当即答应了他的全部要求。

晏婴到了晚年,不仅不再接受任何新的赏赐,还向齐景公提出将原来赐他的封地退回去。景公认为:在齐国历史上从未有臣老辞邑的先例,坚决不同意。但二人推来让去,最终还是晏婴说服了他,将封地全部退还,自己仅留下了一辆劣马驾着的破车。

晏婴临终之前,还谆谆告诫家人:丧事要从俭,绝不许厚葬。

孙叔敖

孙叔敖原名艹为劳敖,字孙叔,又字艾猎,春秋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西北)人。其父艹为贾曾任楚国司马,因反对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斗越椒叛乱,而被贼人杀害。为躲避灾祸,其母带着他逃回故乡种田度日。

据史载,孙叔敖外貌丑陋,但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道德高尚,后来做了楚国的令尹,在就任3个月之内,就把原来的烂摊子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楚国出现了“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的一片振兴气象。

见义勇为

孙叔敖从小就有胆有识,处处为别人打算。在他还不到10岁时,有一次他在田边玩耍,看到了一条两头蛇。据传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见者必死。所以,他一时又惊又怕。但为了不让别人再看见他,便随即捡起一旁的小木棍,竭力向蛇打去。那蛇猛地昂起头,样子十分吓人。他却就势窜上去,一脚踢在蛇头上,接着连抽三木棍,将蛇打死了。随后,又就地掘了一个坑,把它深深地埋入地下。

孙叔敖回到家里,躲在一处哭起来。母亲问其缘故,他将刚才的情况说了一遍。母亲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人常说‘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能战胜不祥,仁能消除百祸。你如此想着别人,关照别人,老天会保佑你的。所以,你不但不会死,说不定还有后福呢!”孙叔敖听罢母亲一番话,也随之破涕为笑。

此后,孙叔敖的母亲更加勤俭,节省钱米供儿子读书;而孙叔敖也求知若渴,学业突飞猛进。此事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四面八方,被越来越多的人传为美谈。

大公无私

数年后,楚国令尹虞丘子听说孙叔敖德才兼备,便微服私访,亲自考核,并确认他是位不可多得的贤才。于是,将他引荐给了楚庄王,并建议由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开始,楚庄王说什么也不答应。虞丘子说:“长久占据禄位的,是贪;不推荐贤能通达的,是虚假;不把职位让出来的,是不廉;不能做到这三点,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君王又为什么偏要把他当作忠?”说罢,又一再表示:“臣下一定要辞职!”

楚庄王见虞丘子如此态度,也不便再说什么,只好亲自核验孙叔敖的人品和才干。他问孙叔敖治国之道,孙叔敖从容作答。二人越谈越投机,竟谈了整整一天。庄王遂提出由他执掌国政,他却推辞道:“我出身于田野农舍,骤然执掌大权,怎能让众人信服呢?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摆在众臣之后吧!”然而,庄王基于虞丘子的力谏和自己的当面验证,还是让他担任了令尹。

孙叔敖上任不久,虞丘子的家人犯了法。孙叔敖经过详细审讯,毅然照律将那人判了死刑。当时,不少人都抱怨孙叔敖对不起虞丘子,而虞丘子却非常高兴地进见庄王说:“臣下说孙叔敖能治国理政,执法不偏私,现在可以证实了吧!”

施惠百姓

孙叔敖为政,注重教化,倡导勤俭,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平时,孙叔敖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要上下和睦同心,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每逢秋冬季节,又劝导人们进山采伐竹木等林产品,然后储存起来;待春夏之际,再通过河流运出去卖钱。老百姓从中受到了实惠,自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发展经济方面,孙叔敖最大的贡献是兴修水利。首先,他在自己的家乡期思一带征调民工,排除积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接着,在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建水渠,使当地农业获得了丰收。随后,又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了规模宏大的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即其残存的一部分)。有关资料上说:芍陂“陂周一百二十里许”,可灌溉100万亩农田,不仅对当时的生产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惠及后世。有关专家还评述道:芍陂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比

西门豹

筑建的漳河渠早200多年;比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早360多年。当地人民为表达对孙叔敖的怀念和敬意,特地在陂北修建了一座“孙叔敖祠”。

此外,孙叔敖还协助楚庄王训练军队,整修武备,终于在公元前597年打败了晋国,从而成为中原霸主。

清正廉洁

孙叔敖尽管爵高、权重、禄厚,但平日只“乘栈车牝马,披羖羊之裘”,连他的妻子也“不衣帛”。他的随从见他如此俭朴,劝他说:“坐新车则安全,乘肥马则行得快,穿狐裘则暖和,您应该换成新车、肥马、狐裘。”他解释道:“君子穿上好衣服更加恭谦;小人穿上好衣服更加傲慢。我没有好的品德配乘新车、肥马,穿好的衣服。”

有一次,有位名士去拜见孙叔敖,问他:“我听说做官做久了的,会遭到读书人的忌妒;俸禄丰厚的,百姓会怨恨他;地位尊贵的,君主会厌恶他。而今,您官久、禄厚、位尊样样俱占,却没有得罪任何人。这是为什么呢?”孙叔敖爽快地回答道:“我虽然身为令尹,但从心里更谦虚;每当俸禄增加,得到我所施舍钱财的人也随之增加;地位越尊贵,待人的礼数越恭谨。正因为这一缘故,才没有得罪楚国各界人士。”

鉴于孙叔敖功勋卓著,楚庄王曾多次要赐他封地,但他每次都坚辞不受,“持廉至死”。

在孙叔敖临终之前,他还给庄王上奏章说:“承蒙大王提拔,我这样一个田野农夫竟当上了令尹,可惜我无能报答您的知遇之恩。我有一子,资质太差,不配伺候大王,请让他回乡种田。”还说:“晋国虽败,但目前仍是我国的劲敌,不可小视;连年兴兵攻伐,百姓度日艰难,大王要加以体恤爱护!”庄王看罢,不禁热泪盈眶,无限感慨地对人说:“令尹至死不忘国家,实在难得!”

孙叔敖死后,其子孙安谨遵父训回到了家乡。由于家中一贫如洗,终日以种田、打柴维持生计。庄王最喜爱的戏子优孟听说后,将此情编成了歌谣,自己装扮成孙叔敖,演唱给庄王。庄王深受触动,立即召见了孙安。当他见孙安衣衫槛褛,不禁泪下,问其“为何穷到如此地步?”优孟从旁答道:“这正说明孙叔敖令尹是何等公而忘私!”庄王略加思忖,便“封之寝丘(在今河南固始境内)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西门豹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魏国人,他生卒年月不详,却“名闻天下,泽被后世,无绝已时”。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为政清廉治邺有功。

邺是当时魏国边远地区的一个县,夹在韩国和赵国之间,位于今日的河南安阳和河北临漳一带,过去一直属于战略要地。时任魏国国君的魏文侯(前424~前396年在位)是位奋发图强的君主,很注重要冲之地官吏的任用。但这里的历任县令都令他失望,致使他一度“以邺为忧”。后经人推荐,他改任西门豹做了邺县县令。

西门豹一到任,只见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市面萧条,一片凄凉景气。于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们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地告诉他:“这都是为了给‘河伯娶妇’才闹到这步田地!”

原来,邺县境内有条漳河,因年久失修,一遇暴雨,便泛滥成灾。当时有种迷信传说,说主管漳河的水神叫河伯,他法力无边,却非常贪色。若每年夏初挑选一位漂亮的姑娘送他为妻,他就会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然,便兴风作浪,冲毁房屋,淹没庄稼。为此,巫婆在每年春天便开始挨家挨户地选美女。一旦物色到合适的姑娘,便将她隔离在一个特殊的小院中,然后择“吉日”将她放在用芦苇编制的小船上,随水漂流,直到沉人河底。与此同时,三老、廷掾也借口为“河伯娶妇”而搜刮民财。他们每年索取的钱财多达数百万,绝大部分都进了他们和巫婆的腰包。也正因此,一般人家凡有美貌的女孩子,生怕被巫婆看中,不得不带着女儿逃亡他乡;而更多的人是承担不起乡绅摊派的“娶妇”钱,被迫离乡背井;即使还留在当地的老百姓,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西门豹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十分气愤。他认为:要使邺县百姓安宁,生产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河伯娶妇”问题。他思来想去,很快就有了主意,但却不动声色地对长老们说:下次河伯娶妇时,让三老、巫婆们都参加,你们也都去,我也前去为新妇送行。

到了给河伯送媳妇那一天,西门豹亲临现场,“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主持嫁娶仪式的那位祝婆,原来是个70多岁的老妖婆,有20来个女弟子簇拥着她。她正要宣布仪式开始,西门豹突然提出要看看新娘长得怎么样。老巫婆将新娘带到他面前,他打量了一下,便对三老、巫婆和围观的百姓说:“河伯是贵神,给他找的夫人应当分外漂亮,而这个女孩子看来还稍为逊色。请大巫前去报告河伯,请他暂缓数日,待找到更理想的再送去。”说罢,没等那巫婆反映过来,已“令吏卒共抱大巫妪投入河中”。在场者顿时目瞪口呆,而西门豹却一本正经地注视着河水。等了一会,又对其随从说:“看来大巫是上了岁数,办事不够利索,让她的弟子去催催吧厂说罢,即令属下复以弟子一个投河中”。又等了一会,老巫没回来,小巫也没动静,西门豹又装做不耐烦的样子说:“这个弟子无能,再派个弟子去!”接着,又一个小女巫被扔进了河里。待一连投下三个小女巫之后,西门豹又表示:可能因为大巫小巫都是女的,缺乏社会经验,遂将三老也投入河中。当然,这些人也都一去不复返。于是,西门豹又显出忧愁的样子,环顾众人说:“他们杳然无音,是不是因为他们上了年纪……”话未说完,在场的乡绅官吏、里长衙役,不约而同地战战兢兢跪在了地上,“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一个劲地求“饶命”。

这时,西门豹才郑重地对众人讲:“河伯本来是并不存在的,是一些坏人平白编造出来的。他们借以盘剥百姓,坑害民女,真是罪大恶极!我恨不得将他们统统扔进河中,让他们偿还血债!”随后,又严肃警告道:今后,谁要是再提河伯娶妇,我就派他当媒人,先送他到河伯那儿去!

此后,西门豹又派兵将三老、廷掾之流从百姓那儿盘剥来的财物全部追回,如数发还给了老百姓,又将巫婆剩下的女弟子一一配人,再不许她们装神弄鬼。

西门豹清楚地知道:若想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单靠破除迷信还不够,重要的是兴修水利,消除水患。所以,他又亲自带人察看地形,发动群众在漳河两岸凿修了12道水渠,以便洪来疏导,旱时灌溉。从此,这一带原来遍布的盐碱地全部变成了良田,亩产比其他地区高出了4倍多。而这些水渠,直到1000多年后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当然,随着各种情势的迅速好转,当初逃荒避难的人家也都纷纷重返家园,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对告别贫困的百姓,西门豹又实行起“蓄积于民”的办法,免除其沉重的赋敛,使“民人以给足富”,“河内称治”。其间,魏文侯曾特地前去视察,并为那儿的欣欣向荣而大为赞赏。

二、两汉六朝廉吏

萧何

萧何(?~前193),秦末泗水沛(今属江苏)人。青壮年时代,曾任秦沛令“主吏椽”,多次周济尚未发迹的刘邦;待刘邦起兵反秦后,又一直追随他南北转战;楚汉相争时,他任汉相,为刘邦确立了养民、致贤的方略,总理百政,广揽人才,并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当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他功劳最大,位居第一,并由此而被封为赞阝侯、相国。

萧何自幼酷爱读书,而对金银财宝却看得很淡。据史载,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无数将士都纷纷涌入秦朝府库,争先恐后地抢掠金银财帛,甚至刘邦本人也一头扎进秦宫中,贪恋金玉、犬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只有萧何异乎寻常:他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而是急如星火地奔向官府,去收集丞相、御史的法律文件、各类图书、图画、文献档案,并细心地收藏起来。此后,刘邦之所以能很快熟知天下的险关要隘、各郡县的人口多寡及民间疾苦、社会状况,都得益于他所收藏、保护的图书典籍之类。

萧何为政,以人为本。他认为:由于秦二世倒行逆施和多年的战乱,国家经济破败,百孔千疮,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确保百姓的休养生息,进而发展生产,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所以,自刘邦称帝咸阳,他便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诸如:组织军队官兵复员为民,以加强农业生产;赐军吏卒以爵位,提高政权的凝聚力;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对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自卖为人奴婢者则一律免为平民。此外,他还实行了一些轻刑薄敛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和痛苦。凡此种种,都深爱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萧何还常常为民请愿。有一次,他发现长安一带耕地面积狭小,百姓缺衣少食;而皇家的上林苑,却空置起来供养草木禽兽,便进谏刘邦,请求允许百姓去上林苑垦种。不料,疑心过重的刘邦不但不采纳,反而说萧何在拿他的上林苑收买人心;还说萧何曾接受商人的贿赂,并以受贿罪将他关押起来。消息传出后,满朝文武乃至长安百姓都为萧何鸣不平。其中,王卫尉还专此求见刘邦,劝谏道:“相国有便民之事上奏,这是他的职责。而陛下怀疑他接受贿赂,恐怕不会有什么根据吧!想当年楚汉相争时,陈豕希、英布谋反,陛下领兵在外,相国镇守关中。他若想取关中,简直易如反掌。那时的他不谋私利,连整个关中都不要,难道今天的他就会贪得一点点商人的贿赂吗?”刘邦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也确实做得太过分,这才消了气,并于当日放了萧何。作为赞阝侯,萧何食邑8000户。其后,刘邦对他又两次益封,一次2000户,又一次5000户,算得上当时最大的官僚地主。但是,他一向相当节俭:平时置田宅,只挑些穷僻之处,从不占百姓的良田。住房也求一般化,从不修高大的墙屋。他还常对家人说:我的后代如果贤仁,就让他们效法我的节俭;倘若不贤,有钱有势的人家也看不上这些穷田陋屋,也不会对他们加以欺夺。

萧何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总是首先做到。在他独掌关中时,为支援浴血奋战在前线的刘邦大军,不遗余力地征发兵员,其间,他动员了儿子萧平等子孙昆弟10多人上了前线,大大鼓舞了全军士气。

在萧何临终之前,他还推举与自己闹过别扭的建成侯曹参为相。曹参执政后,举事皆无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即成语“萧规曹随”的来历。3年后,曹参病逝,老百姓作歌称颂他:肖何作法,觏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可见,人们在颂扬曹参之功时,还念念不忘萧何的恩德!

赵广汉

赵广汉(前?~前65),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人。他年轻时担任过郡吏和州从事,因德才兼备而被推举为茂才,并很快升为阳翟县令。接着,又因政绩优异调任京畿都尉,并试任京兆尹。随后,当了数年颍川太守,又被任命为京兆尹。

名扬京兆

赵广汉试任京兆尹时,身为京兆掾的杜建是位贪污受贿又交际甚广的人。他利用监管皇陵修建的权力,怂恿家人承包工程,从中投机倒把,盘剥百姓,中饱私囊。杜建还让族人收买当地豪绅,自己也大肆贿赂朝中有权势的宦官,从而罗织了一个很大的关系网,成了京师一霸。赵广汉听说后,专门将杜建找来,对他进行了婉言规劝。但杜建不但不悔改,反而将赵广汉视为眼中钉。赵广汉一怒之下,将他逮捕归案,并准备依法惩办。

这时,朝中的宦官和地方豪绅纷纷出面干预,要求赵广汉高抬贵手,将杜建从轻处罚,但赵广汉始终不为所动。杜建的宗族和宾客见此情势,狗急跳墙,竟密谋劫狱。

出乎意料的是,赵广汉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宗族、宾客的一切动向,包括主谋者的姓名、年龄及其行踪全都被他了解得一清二楚。为避免事态的恶性发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赵广汉派差吏前往杜家,及时戳穿了他们的阴谋,并严厉警告说:“你们这么做,将会招致灭族之祸!”对方听罢,顿时呆若木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