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用土单验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9:53:39

点击下载

作者:高尚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庭实用土单验方

家庭实用土单验方试读:

前言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单方治大病”,这是流传于群众中赞美单方疗效的口头禅。

单方之所以享有如此盛誉,是因其具有用药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奇特的特点。编者早就有志于此,平日凡及单方概加择录,经筛选编成是书,编写中力求使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和可信性。书中所载方剂皆出于现代、尤其是近几年公开发行的各种医药期刊、取材极其方便,制作非常简单,使用绝对安全,并详细介绍了临床疗效;某些方剂后还择要介绍了对使用本方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病案。凡虽有疗效,但取材较难,或制作复杂,或安全度较差,以及现代出版书籍所载单方因疗效不详而概未选入。为使其具有启迪性,故适当选入了部分古籍中的单方,并介绍了这些单方现代临床疗效,以此启发人们更好地挖掘祖国医学这一伟大宝库,提高使用、验证古单方的信心。

是书,医者得之将为济民救疾添一法门,单用亦可,合理地配入复方使用更可提高疗效,若能触类旁通、巧妙组合还可创新。习医者得之能使其顺利步入临床,提高信心。患者得之,如能使用得当亦能起大疾沉疴。普通群众得之,可增长一些医药常识。

心愿如此,但因本人水平有限,猎及资料不多,书中疏漏一定很多,缺点错误亦属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志士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充实材料,使之更加完备。编 者一九九〇年仲夏内科上呼吸道感染1.蒲公英煎

药物及制用法:蒲公英30~60克,水煎,加白酒少许,温服,每日2次。或将蒲公英粉碎,压片,每片含原生药1.5克,每次服4~8片,每6~8小时一次。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00例,在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80例。另外治疗102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炎、6例急性支气管炎,亦取得与上述相近疗效。摘自(《浙南本草新编》)2.大青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大青叶20~3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临床疗效:治疗326例,其中流行型感冒133例,均有效。(见1960年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药科技简报》)3.鸭跖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鸭跖草30~60克(鲜者60~12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临床疗效:治疗130例,痊愈109例(1~3天体温降至正常),无效21例(体温在4天以后降至正常)。此外用本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亦有较好疗效。(见1971年总后卫生部《卫生简报》)4.罗布麻煎

药物及制用法:罗布麻500克,加水5000毫升,煎至2500毫升,加防腐剂,每次50~100毫升,日服2次。

临床疗效:治疗120例,痊愈107例。以中医辨证论治观察:风寒型的疗效优于风热型,部分有气喘者,服药3天后气喘即有明显减轻或消失。(见1972年总后卫生部《医学技术资料》)5.醋熏法

药物及制用法:在流行性感冒流行区,关闭门窗,取适量醋(每立方米空间用2~10毫升),用1~2倍水稀释后加热蒸熏:每次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3~6天。

临床疗效:某部队于某年在13个连队发生流感,其中12个连队经用此法后第2天即控制了流行;而另一个连队未曾应用,结果2天后有60%的人染病,于第3天应用此法后便很快控制了蔓延。此外,在“流脑”流行期间,曾对84例带菌者行食醋蒸熏,每日2次,连续10天,结果带菌者全部为阴性。(见1972年《全国防治感冒慢性气管炎药物新苗头选编》)6.贯众煎

药物及制用法:贯众10克,桑叶4.5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周连服2天,共服3周。

临床疗效:在感冒流行区,服药者671人,发病者占3.56%;对照组(未服药者)649人,发病者占8.32%。

另外,此方亦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方法为:将贯众制成片剂或散剂,成人每次服2克,10岁以下1克,1岁以下0.5克,每日服1次,连服2周,59例咽拭健康带菌者,用药后,复查皆为阴性。(见1972年《绍兴卫生科技资料》)细菌性痢疾1.毛腹水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毛腹水草(干品)30~60克,加水800毫升,煎至400毫升,每日服4次,每次100毫升,儿童酌减。或将全草碾细末,压成每片重0.35克的片剂,每次服4片,每6小时服一次,儿童酌减。

临床疗效:用上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300例,治愈28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治疗慢性者16例,治愈11例,好转3例,无效2例。(《中华医学杂志》1978年第10期。)2.番泻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番泻叶10~15克,儿童酌减,加水200~300毫升,用文火煮沸(时间宜短),或用开水冲泡,日服2次,服药后大便呈咖啡色,不要误认为肠道出血,部分病人有轻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副作用,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临床疗效:共治急性细菌性痢疾100余例,均治愈。(《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6期。)3.木槿花煎

药物及制用法:木槿花30克(小儿酌减),水煎服,临服时兑入白蜂蜜少许,日服2次。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忌食酸冷。

临床参考:据报道,用木槿花洗净晒干,研末备用。每服2克,小儿酌减,每隔2小时服1次,3~5天为1疗程。治疗300例,症状控制者96.3%,一般于服药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大便于2~3天内好转,直至正常。(见1960年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医药科学情报》)4.三颗针煎

药物及制用法:三颗针适量,水煎成40%的药液,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3次。

临床疗效:治疗123例,痊愈113例,好转4例。(《黑龙江医药》1972年第2期)5.鲜铁苋菜汁

药物及制用法:鲜铁苋菜(又名海蚌含珠),去其根和老茎部分,洗净。成人每日量1000克(幼儿用量酌减),加冷开水100毫升,将草捣烂绞取汁,分2次口服,3天为1疗程,重症者须2疗程,如伴严重脱水和酸中毒当配合输液和纠正电解质平衡。

临床疗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33例,治愈31例,无效2例,两年后随访23例,其中20例治愈后无复发。3例治愈后一月曾轻度复发。(《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第6期)6.白木耳羹

药物及制用法:白木耳(亦称银耳)30克,加水适量,文火炖烂,加入红糖或冰糖,1日1剂,分3次服用,小儿用量酌减。

临床疗效:治疗20例急性菌痢,显效18例,好转2例。(《四川中医》1985年第6期)7.杠板归片

药物及制用法:杠板归茎叶,晒干或焙干,研细末,压成片剂,每片0.5克,每次服4片,每日3次,儿童酌减。

临床疗效:治疗74例急性细菌性痢疾,痊愈71例。(《中医杂志》1984年第9期)8.鲜侧柏叶酒

药物及制用法:新鲜侧柏叶浸于18%酒精中,提取制成流浸膏,每次服50毫升,每日服3次,7~10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114例,痊愈100例,治愈率为87.7%。(《中华医学杂志》1973年第8期)9.大蒜糖浆

药物及制用法:大蒜剥去表皮50克,捣烂后浸于38℃左右的温开水100毫升中2小时,然后用消毒纱布过滤,加入适量精白糖浆,冷藏一周不致变质,成人每次服20~30毫升,每4~6小时1次,直至痊愈。

临床疗效:治疗急性菌痢数百例,治愈率在95%以上,体温平均在1~2天内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在2~5日消失,大便平均在2~4日恢复正常,一般不会引起便秘。(《哈尔滨中医》1964年第3期)10.车前草汁

药物及制用法:车前草捣绞汁一盅,入蜜一合,同煎二沸,温分二服。《圣惠方》

临床参考:据报道,鲜车前草叶煎成100%药液,每次服60~120毫升(可多至200毫升),每日3~4次,连服7~10天(慢性者可延长至1个月)。治疗88例,痊愈63例,好转11例,无效14例。其中急性者43例,经1~2疗程治愈35例,好转7例,无效1例;慢性者45例,经1~2疗程治愈28例,好转4例,无效13例。(《中华内科杂志》1960年第4期)11.凤尾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凤尾草全草25~30克(最多可60克,小儿酌减),加水200~250毫升,煎至约100毫升,加适量食糖,分3次服。

临床疗效:治疗80例,多数在2~7天内退热,腹痛及里急后重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及性质恢复正常,大便细菌培养转阴。(《江西医药杂志》1965年第8期)12.艾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艾叶,水煎制成20%的水煎剂,每次服40毫升,每日4次。

临床疗效:治疗21例,均获痊愈,疗程平均为5.5天,治疗过程中个别病例曾适当补液。(《浙江医学》1960年第3期)13.石榴皮煎

药物及制用法:石榴皮,以水煎成浓度为50%或60%的药液,每次服10~20毫升,日服3~4次,7~10天为1疗程,慢性者连服二周,停药一周,再服二周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急性菌痢50例,经1疗程治愈者49例,进步1例,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3天,腹痛、里急后重消失时间为4.8天左右,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在4.6天左右,粪便镜检恢复正常时间为5.3天。(《哈尔滨中医》1962年第7期)14.鲜生姜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生姜45克,红糖30克,共捣成糊状,每日3次煎服,7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50例,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山东医刊》1960年第6期)15.水葛蒲丸

药物及制用法:水菖蒲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次服3粒(小儿减半),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

临床疗效:治疗42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急性肠炎,效果显著,但服药后易产生心呕吐反应。(见1970年《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以下均简称:全展选编)传染病第一分册)16.万年青醋

药物及制用法:万年青根,切片,每20克加醋100毫升浸泡3~4天,首次服5毫升,以后每次3~4毫升,每天3~4次,5~7天为一疗程。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有两组报道,一组治15例,一组治疗10例。前者获得80%的治愈率,后者全部治愈。绝大多数病例于1~2天后退热,3天内大便次数恢复正常,脓血便于1~5天消失,粪便培养于1~5天内转为阴性。(《福建中医药》1960年第4期)17.山楂煎

药物及制用法: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3~6克,红痢蜜拌,白痢红糖拌,红白相兼蜜、红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治痢疾赤白相兼。《医钞类编》

临床参考:据报道,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用20%山楂煎剂,加糖矫味,每日服200毫升(小儿酌减)。或用山楂60克煎服,治疗轻型及中型急性菌痢。亦有用生、熟山楂各30克,加水煎煮5分钟,分2次服,小儿用量酌减,治疗急性菌痢,均有效果。(见1971年山东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医药学报》)18.马齿苋煎

药物及制用法:马齿苋,鲜者500克,干者250克,煎成50%的药液,每次50~100毫升,小儿用量酌减;或用鲜品煎成100%的药液,每次40~70毫升,日服3~4次。

临床疗效:本方有效率:急性者在90%以上,慢性者60%以上,其疗效与磺胺脒、合霉素等疗效相仿。(《中华内科杂志》1961年第2期)19.胖大海茶

药物及制用法:胖大海15克,开水200毫升泡开,红痢加白糖15克,白痢加红糖15克,服汁并食胖大海。

临床疗效:本方系民间验方。经验证治疗200余例,屡获良效,一般1~3剂可愈。如治一67岁男性患者,患菌痢

·2天,每天脓血便10~15次不等,脉浮数,舌苔黄腻,用本方治疗2天而愈。(《中医杂志》1987年第9期20.鲜萹蓄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萹蓄30克(干品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半碗(约200毫升),加入红白糖各适量,温服,每日1剂,服药后卧床休息半小时。

临床疗效:治疗120余例,均获满意效果,一般服药后1~2剂发热、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症状即可消失,本品无毒副作用,无论成人、小儿均可使用。(《新中医》1975年第5期)21.柞树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柞树叶,以水煎成50%浓度的药液,每次服100毫升,每日服3次,7~10天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181例,用药1个疗程治愈的为69~74.7%,累计1~2个疗程的治愈率在85%以上。(《辽宁医药杂志》1960年第5期)22.茶叶煎

药物及制用方:茶叶10克,煎水100毫升,每次服20~40毫升,日服4次。

临床疗效:此方可治疗急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据上百例的观察,急性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者一般在85%以上,但症状消失较慢。(《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年第6期)23.蛇莓丸

药物及制用法:蛇莓全草,晒干碾碎成细末,制成水泛丸或蜜丸,每次服10克,日服3次,5~7天为1疗程对高热、脱水、腹痛严重者可常规对症用它药处理。

临床疗效:治疗50例,治愈46例,好转1例,无效3例。治愈病例多数在1~2天内退热(最短24小时,最长6天),2~3天内症状及体征消失(最短1天,最长6天),大便在3~5天内转为正常,培养转阴,用药最短2天,最长11天,有少数病例出现上腹部不适。(见1972年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教学参考资料》)24.葎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葎草,以水煎成每毫升含生药3克浓度的药液。1~2岁每次20毫升,2岁以上每次30毫升,日服2次,4~6日为1疗程。成人可每次服50~60毫升。

临床疗效:治疗42例,35例治愈,4例进步,3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1.6天,大便外观复常时间为2.3天,大便镜检转为正常时间为2.6天。(《福建医药》1972年第4期)25.鲜橄榄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橄榄连核100克,加水200毫升,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煎2~3小时使成100毫升,过滤,成人日服3~4次,每次25~30毫升,连续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日1~2次后停服,一般疗程为5天。

临床疗效:治疗49例,服药后平均12小时退热,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2.8天,大便性状改变为3.8天,大便培养转阴时间为4.1天。(《浙江医学》1960年第3期)26.墨旱莲煎

药物及制用法:墨旱莲120克,食糖30克,水煎,温服。

临床疗效:通常服1剂后开始见效,续服3~4剂后可痊愈,无副作用。(《中医杂志》1965年第5期)27.老鹳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老鹳草,以水煎成100%的药液,每次40毫升,日服2~3次,或用老鹳草60~9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临床疗效: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114例,痊愈84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大多数病人服药后2~3天症状好转或消失。(摘自《临床实用中药学》)28.鲜椿根皮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椿根白皮30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临床疗效:治疗82例,治愈81例。(摘自《临床实用中药学》)29.鲜金樱子根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金樱子根,洗净切片,每500克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然后加红糖60克。1岁以下每次服10毫升,2~5岁服15毫升,6~8岁服20毫升,11~15岁服80毫升,日服1~2次。(见1962年内蒙古《医学科学参考资料》)30.枣树皮煎

药物及制用法:老枣树皮,晒干研粉,每次冲服1克,每日3次,儿童酌减。

临床疗效:大部分患者服1~3天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腹痛消失,2~6天临床痊愈。(《天津医学通讯》1970年第4期)31.忍冬藤煎

药物及制用法:忍冬藤100克,切碎,置瓦罐中加水200毫升,放置12小时后,用文火煎熬3小时,去渣加蒸馏水使成100毫升,每日每公斤体重服1.6~2.4毫升,一般可服20毫升一次,每4小时症状好转后,改为20毫升,一天四次至泄泻停止后2天为止。

临床疗效:治疗菌痢60例,急性肠炎90例,除4例无效,其余146例均获良好效果。(《江苏中医杂志》1961年第7期)32.苦参散

药物及制用法:苦参研粉,每服8~10克,以温水调成糊状做成药饼,敷脐部,盖以油纸或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

临床疗效:治愈率在80%以上,与口服煎剂相仿,平均治愈日数在1周左右,尤以临床症状改变较好,敷脐后腹部发热感,肠蠕动增加,排便通顺,腹痛、便次及里急后重逐渐减轻,同时出现多尿现象。(《河北新医学》1972年第4期)33.地锦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地锦草,水煎成100%浓度的药液,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儿童酌减。

临床疗效:共治疗急性菌痢1135例,急性肠炎1940例,治愈率在95~98%。(《福建中医药》1963年第3期)阿米巴痢疾1.石榴皮煎

药物及制用法:石榴皮,以水煎成60%浓度的药液,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连服6日为1疗程,如无效可再服1个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40例,经1疗程治疗后追访半年,均无任何症状,其中有36例连续粪检3次均阴性。(《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第7期)2.铁苋菜煎

药物及制用法:铁苋菜全草(干品)30~60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5~10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27例,用药2~6天症状全部消失,2~9天大便镜检转阴。另外亦有用本方治疗110例均获显效的临床报道。(《福建中医药》1956年创刊号)3.大蒜液灌肠

药物及制用法:大蒜剥净,捣烂后浸于38℃左右温开水中2小时,其比例按每10克大蒜用水100毫升。取浸出液70~100毫升按常规灌肠法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大蒜一颗分三次生食。

临床疗效:治疗10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治愈率为88%。治愈病例为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给生食大蒜1~2个月,实践证明紫皮大蒜效力大。(《东北医学杂志》1951年第2期)4.荜澄茄胶丸

药物及制用法:荜澄茄研粉,装胶囊,每丸1克,每次服2粒,每日4次,连服3~5天。

临床疗效:治疗60例,其中42例治疗后大便镜检转阴性,症状消失,4例无效。未复查大便的18例,治疗后16例症状消失,2例无效。(摘自《临床实用中药学》)伤寒1.大蒜丸

药物及制用法:大蒜烘干,研粉,制成丸,每丸0.5克,每次2克,每4小时服1次,服至体温降至正常后再继续服7~9天。

临床疗效:治疗12例,除1例并发肠穿孔外,其余11例均在服药后12~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94.5小时,临床症状亦随体温下降而改善或消失,实践证明大蒜的降热效果并不次于氯(合)霉素。(《南京第一医学院学报》1960年第3期)2.凤尾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取细叶凤尾草(干品),成人每日120克(小儿酌减)加水2500毫升,煎成750毫升,首次服150毫升,以后每隔2小时服60毫升。

临床疗效:治疗5例(轻型2例,中型1例,重型2例),4例治愈,1例重型患者因发热持续不退,改用合霉素治疗。(《广东中医》1959年第8期)黄疸型传染性肝炎1.凤尾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取鲜凤尾草,以水煎成浓度为100%的药液,服时加适量白糖,成人每日100~150毫升,分2~3次服,连服7天。

临床疗效:治疗143例,均辅以维生素B、C。结果除1例病情出1现反复,20例显著进步,其余病例均痊愈。(《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8期)2.山楂粉

药物及制用法:山楂研粉,每服3克,每日3次,连服10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急性者36例,慢性迁延性者34例,共服2~4个疗程。结果急性者治愈30例,好转3例,迁延者痊愈26例,好转4例,服药对降谷丙转氨酶有较好作用,对肝脏肿大、疼痛、纳差及便溏等亦有显著改善。(《人民军医》1977年第8期)3.车前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车前草60克,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临床疗效:治疗85例,总有效率达98.5%,平均5~7天食欲恢复,14天左右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率为96%。另外亦有本品治疗219例治愈率达95.4%的临床报道。(《新医药通讯》1976年第2期)4.矮桃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矮桃草(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红根排草)干品,水煎服,成人每日120~240克,水煎浓缩至400毫升,分4次口服。小儿为2.5克/每公斤体重,水煎浓缩至200毫升,分4次口服,治疗期间病人宜吃清淡饮食,忌服油腻。

临床疗效:治疗31例经肝功能化验,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结果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7天,平均为4天。肝功能恢复正常30例,基本恢复正常1例,住院时间12~42天,平均为25.4天。按197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订的有关急性肝炎疗效标准,本组病例治愈30例,显效1例。(《中医杂志》1983年第8期)5.夏枯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夏枯草60克,大红枣30克,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煮,捣枣成泥状,煎取300毫升,去渣,分3次服,重症病例可增加剂量。或每日用夏枯草60克,猪瘦肉60克,各加水1200毫升,分别煎煮1小时余,再将两者合并,用文火煨至300毫升,3次分服,一般均以3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停药2~3天后行第二疗程,并可辅以维生素B,C及少量葡萄糖。

临床疗效:治疗75例,其中有62例达临床治愈标准,治疗过程中未见副作用。(《山东医刊》1964年第11期)6.威灵仙煎

药物及制用法:威灵仙根,烘干,碾成细末,每次取10克与鸡蛋一个搅匀,用菜油或麻油煎熟后服用,每天3次,连服3天,治疗期间忌食牛肉、猪肉及酸辣。

临床疗效:治疗15例,治愈14例。(见1970年《全展选编》)7.鲜毛茛发泡

药物及制用法:取鲜毛茛茎叶捣成糊状,每次用10~20克敷于列缺穴,或敷于脐下或臂部10数小时至24小时后,如局部已发泡即除去毛茛糊,用消毒纱布包扎,水泡过大用针刺破,或用注射器吸出液体,一般只敷1次。或用新鲜毛茛洗净,切碎,加食盐少许,捣成糊状,装入直径约4厘米的酒杯内或链霉素瓶的橡皮盖凹内,以平口为度,然后倒扣在所选穴位上,用脱脂棉围住周围,以胶布固定。取穴为列缺、肝俞。上臂三角肌范围内、足三里。任选一组穴位(部位)或交替使用,敷药20~60分钟后局部有刺激感,进而产生烧灼感,此时即可除去上药,如发泡不必刺破,任其自行吸收,发泡大的可用注射器抽去泡液,用无菌纱布覆盖,1~2天揭去。

临床疗效:治疗375例,用药1~2次后临床治愈者192例,显效131例,有效4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6%。(《四川中医》1986年第8期)8.鸭跖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鸭跖草(全草)30~6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5~20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100例,仅有8例因食欲差配合静滴葡萄糖液2~5天,其余均用本品治疗。结果全部达临床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好转平均为6天,巩膜黄染消失时间平均为14天,肝脾肿大30天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平均为42.5天,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黄疸指数15.4天,麝香草酚浊度30.5天,谷丙转氨酶23.3天。(《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2期)9.瓜蒂散

药物及制用法:甜瓜蒂研极细末,每以0.1克吹入两侧鼻孔内,每日1次,3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时间3~7天。

临床疗效:治疗188例,在保肝用药的同时加用本方,结果显效153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8%,而不加用本方的106例,总有效率为48.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因本方对鼻腔粘膜有刺激,故应间断使用,或用纱布包裹塞鼻,儿童、高龄及体弱者不适用,发热及鼻部有疾患和局部易出血者,亦不宜用,孕妇忌用。(《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3期)10.白茅根煎

药物及制用法:白茅根(干品)6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临床疗效:治疗28例,临床治愈21例,好转7例,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治疗后有80%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摘自《临床实用中药学》)11.虎杖煎

药物及制用法:虎杖根30克(鲜品加倍,儿童酌减),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30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3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约在80%以上,平均治愈天数约34.7天。(《中草药通讯》1973年第1期)12.泥鳅粉

药物及制用法: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泥鳅炖豆腐食。《泉州本草》

临床参考: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取活泥鳅放水中养1天,使其肠内容物排净,然后放干燥箱烘干,研粉,每次服10克,1日3次。治疗40例,24例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8例明显好转,各种化验检查亦有明显好转。本方对促使黄疸消退及转氨酶下降作用比较明显,尤以急性黄疸性肝炎更为明显,对肝功恢复要比一般保肝疗法为快,对慢性肝炎亦有辅助治疗作用。(《黑龙江医药》1972年第3期)慢性肝炎、肝硬化1.山辣椒敷

药物及制用法:山辣椒(即毛茛科毛莨属茴茴辣椒)全草或根捣烂,敷于肝或脾区,面积约为5×5平方厘米,厚度为1厘米左右,上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敷药时间10~12小时,见局部皮肤发红起泡即除去,常规消毒后穿破水泡放液,涂龙胆紫以防感染,15天后可敷第二次。

临床疗效:治疗50例,临床治愈24例,显效23例,无效3例。(《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疟疾1.桃树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桃树叶6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间日疟18例,均获痊愈,用药2~5剂后疟疾症状未再发生,血涂片镜检3次均未查到疟原虫,随访半年无复发。另外亦有用鲜桃树枝5~8枝,于疟疾发作当天清晨或于发作前2~3小时煎服,据60例观察多数服药1次即控制发作,必要时可连服2日。(见1972年福州军区卫生部《医学资料》)2.青蒿煎

药物及制用法:青蒿,鲜品120克,干品60克,儿童减半。

预防:每隔10天服1次。

治疗:每日服3次,连服3~5天,最好在发作前2~3小时服。(《广西赤脚医生》1978年第10期)3.艾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干艾叶15~30克,切碎,加水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取药液,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

临床疗效:治疗53例,控制症状有效率在89%上下,血检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宜现配制现用,每日用30克的疗效较好。(《山东医刊》1962年第5期)4.鲜水蜈蚣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水蜈蚣(莎草科,水蜈蚣属)30克(干品6~10克)洗净,加水400毫升煎煮,于疟疾发作前1小时与发作时两次分服,1日1剂,连服3日。

临床疗效:治疗255例,服药1剂痊愈者182人,2剂痊愈者36人,3剂痊愈者25人,无效12人。(《新中医》1975年第3期)5.蜂蜜

药物及制用法:蜂蜜15~30克,白酒适量(随患者饮酒量酌情增减),将两者冲匀,于发作前半~1小时服用,如发作时间掌握不准,可以在发作的当日连服3次。

临床疗效:治疗423人,经1次治愈者367人,2次治愈者56人,复发者15人。(《新中医》1975年第2期)6.泽漆煎

药物及制用法:泽漆10~12克,加水浓煎,加红糖顿服,1日疟连服二天,间日疟、3日疟连服3天。(《中医杂志》1986年第4期)7.地骨皮煎

药物及制用法:鲜地骨皮30克,茶叶3克,水煎,于发作前2~3小时顿服。

临床疗效:治疗150例,其中145例均控制发作,有的服1剂即见效。(摘自《临床实用中药学》)8.生半夏敷

药物及制用法:生半夏:6克,捣烂置胶布中心,于疟疾发作前3~4小时贴于脐部,可控制发作。(见1970年《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9.鲜苍耳子煎

药物及制用方法:鲜苍耳子90克,洗净捣烂,加水煎15分钟,去渣,打入鸡蛋2~3个于药液中煮熟,于疟疾发作前将鸡蛋与药液一起吃喝完,如一次未效可按法于下次发作前再服。(见1970年湖北中医学院《中草药经验交流》)10.鸡蛋酒

药物及制用法:鲜鸡蛋1个,取鸡蛋清和入白酒20毫升中,调匀1次口服。

用于预防:每周1次,连服2~3天。

用于治疗:剂量加倍,于发作前1~2小时顿服。

临床疗效:预防3593人,服药后半年中新发病224人,发病人数占服药人数的6.2%,与同年上半年比较成梯形下降,与上年同期比较也有大幅度下降。

抗复发治疗:治疗456例,服药后随访,复发44例,占服药人数的9.7%。

治疗现症病人113例,痊愈94例,有效率83.2%,副作用为服药后有轻度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可自行消失。(《新医学》1972年第12期)11.徐长卿煎

药物及制用法:徐长卿(干品)9~12克,煎水,一次口服。

临床疗效:治疗122例疟疾患者,其中服药后2~3日内作血检疟原虫转阴,临床症状消失,连续一月未复发者占88.5%,血检不转阴,但能在三周内控制疟疾不再发作者占4.9%,症状依然发作,血检阳性者占6.6%。(《新医药学杂志》1975年第6期)肺结核1.大蓟根煎

药物及制用法:干大蓟根10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如加猪瘦肉或猪肺同炖更好,连服3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未愈者停药,服本方后停用西药抗痨药。

临床疗效:治疗26例,年龄19~71岁,病程10天~1年,用药1个疗程的20例,2个疗程的6例。结果痊愈4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11期)2.夏枯草膏

药物及制用法:夏枯草60克,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或夏枯草10公斤,加水煎至5000毫升时,滤去渣,加红糖1公斤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毫升,1个月为l疗程,服药后咳嗽、胸痛、咯痰、发烧、咯血等症状均见消失或减轻,病灶亦见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中医杂志》1961年第4期)3.蜈蚣散

药物及制用法: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口服,每次3~5条,每日2~3次。

临床疗效: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核病,包括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颈淋巴结核等,均治愈,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山东医刊》1957年第4期)4.百部丸

药物及制用法:百部晒干,研末,以童雌鸡(未产卵的小母鸡)加水煨汁,调和为丸,每次10克,早晚各服1次,20~30天为1疗程,视病情可继续服用。

临床疗效:治疗153例,多数服药至1~2疗程后症状改善,X线复查亦有不同进步,尤其对慢性发作的肺结核及长期间用西药抗痨药物效果不显的病例效果更显著。(《中医杂志》1959年第3期)5.白及粉

药物及制用法:白及研粉,每日用6~30克,一般用12~18克,分3次口服,可连服数月至2年。

临床疗效:治疗60例经抗痨药及治疗无效或疗效缓慢的各型肺结核,加用白及粉后能收到较好疗效,用药3个月后有42例临床治愈,13例显著进步,5例无效。(《中国防痨》1960年第2期)6.天葵子

药物及制用法:天葵子120克,放在一只猪肚子里煮烂,去药,吃猪肚及喝汤,连吃三只(《贵州民间草药》)7.白果

药物及制用法:鲜白果,去外壳浸入生菜油内100天,每日早、中、晚各服1粒(小儿酌减),饭后服,视病情可连服1~3个月,服药后部分病人的发热、盗汗、咳嗽、气喘、咯血、食欲不振等可见不同程度的好转。(摘自《临床实用中药学》)渗出性胸膜炎1.夏枯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夏枯草500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1200毫升,每次口服30~50毫升,日3次,必要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但不加西药抗痨药物。

临床疗效:治疗9例,除2例好转后自动出院外,余均痊愈,平均住院36.5天,退热时间为7.7天,积液吸收24.7天。(见1972年重庆医学院《新医学》)肾结核1.荠菜

药物及制用法:荠菜250克,煎汤,或煎鸡蛋,或包饺子等。

临床疗效:曾以本方治疗一例53岁的女性患者,患双肾结核,尿中毒,经长期抗痨药、止血药、支持疗法及中药治疗2个月,病情时重时轻,面色萎黄虚浮,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用本方治疗1年左右,经静脉肾盂造影:肾结核灶愈合,放射性同位素检查,肾图示双肾功能正常,上尿路通畅。(《新中医》1986年第7期)肺结核咯血1.童便

药物及制用法:取12岁以下无病男孩或病者本人的新鲜中段尿,加白糖矫味,趁热服,每次150~300毫升,日服2次,血止后再连服2~3天以巩固疗效。

临床疗效:治疗24例,服药后有22例血止,平均为2.8天。(见1962年福州市《医药卫生通讯》)2.接骨仙桃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接骨仙桃草3~10克,研末服,或煎服,每日2~3次。

临床疗效:治疗肺结核咯血,有一定疗效,此方亦治其他内伤咯血。(《江西医药》1965年第10期)3.地榆煎

药物及制用法:地榆片3公斤,加水煎煮二次,过滤得浓缩液12000毫升,成人每次30毫升,1日4次,儿童酌减。或以地榆煎出液制成流浸膏压片,每片含地榆生药1.5克,成人每次5片,1日4次,待咯血停止,续用2~3天,以巩固疗效。服药期忌食蛋白类饮食。

临床疗效:治疗136例不同年龄的咯血患者,其中各型肺结核130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脓疡1例,病程1~15天,咯血量每日100~400毫升,结果服汤剂74例咯血停止者72例,无效2例;服片剂62例中,咯血停止者60例,无效者2例。有效的132例中,于1~3天咯血停止者67例,4~7天者45例,7天以上者20例,平均止血天数4.2天,并有镇咳去痰作用。上述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对原发病灶进行相应的治疗,但不使用镇静剂和止血药。(《中医杂志》1984年第8期)4.地锦煎

药物及制用法:地锦草10~12克,煎服,早晚各1次。

临床疗效:对中、小量咯血效果较好,大咯血效果较差,无副作用。(见1972年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结核病》)5.百草霜

药物及制用法:百草霜1.5~3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4次。

临床疗效:治疗14例,其中以肺结核为主,结果11例在用药后1~3天咯血停止或显著减少,对中小量咯血效果为优,对大量咯血则效果差,未见副作用。(见1972年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结核病》)头痛1.望江南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望江南叶30克(无叶用子30克),纱布包,瘦猪肉100~250克,不加盐或加适量盐,水煎烂,服汤,每日1剂,猪瘦肉可以随意食用。

临床疗效:治疗偏头痛一般服3~5剂即见效。如治一34岁女性患者,自述自生育后继发偏头痛,疼痛局限在右侧,发作频繁,痛甚每至呕吐,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满意,曾服麦角胺咖啡因及肌注安定针不能控制,乃以本方治疗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9期)2.向日葵花盘煎

药物及制用法:干向日葵花盘60~90克,加水400~500毫升,砂锅煎至150毫升,去渣取液内服,分2次服,每日1剂。

临床疗效:治疗2例偏头痛患者获满意疗效。(《天津医药》1978年第3期)3.全蝎散敷

药物及制用法:全蝎研末,每取3克,置于太阳穴以胶布封固,每日一换。

临床疗效:本方原为名老中医之验方,经报道者验证3例获得满意疗效。如治一右侧偏头痛5天,胀痛剧烈,呼叫不已,彻夜不眠,伴烦躁易怒,心欲吐,大便时干,小溲黄赤,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而数,予平肝潜,去风定痛之剂,配合西药止痛镇痛治疗三天无效,遂用本法治疗,敷药后1小时疼痛明显减轻,换药1次痛未再作,随访年余,未见复发。(《江苏中医杂志》1986年第11期)4.玄参煎

药物及制用法:玄参50克,煎浓汁500毫升,待温后1次内服。每日1剂。

临床疗效:凡辨证为风热头痛者,屡用皆效。(《中医杂志》l987年第4期)5.白芷散畜鼻

药物及制用法:白芷60克,冰片0.6克,共研细末,每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

临床疗效: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神经衰弱性头痛1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一般在2~7分钟内显效。(见1970年广西医学院《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慢性支气管炎1.徐长卿煎

药物及制用法:徐长卿干品9~12克,1次口服,每日1剂。

临床疗效:疗效满意。(《中草药通讯》1970年第4期)2.侧柏果壳煎

药物及制用法:侧柏果壳(柏子仁壳)60克,水煎分2次服,连服15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277例,有效率为80%。(《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第2期)3.了哥王根煎

药物及制用法:了哥王根5公斤,加水30公斤,煎煮4小时过滤去渣,药渣再加水10~15公斤煎2小时再过滤,将2次滤液合并,文火浓缩至6000毫升,加适量防腐剂及食糖,每天服3次,每次服20毫升,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半个月。

临床疗效:共治疗120例,1个疗程的总有效率为72.5%,近期控制9例。副作用为:个别有胃病患者服药后可出现胃痛发作或头昏、心等现象,一般不需停药。(见1972年广西医药研究所《医药科技资料》)4.巴豆

药物及制用法:青橘皮一个,展开入刚子(巴豆)1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各1盅,呷服治痰寒气喘。《医说》

临床参考: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性支气管炎,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水蒸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及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哮喘者临睡吃,小儿酌减,个别患者服后可能有轻微腹泻。(《辽宁医药》1971年第1期)5.椒目油

药物及制用法:椒目3~6克,为末,生姜汤调下,治喘不止。

临床参考:椒目榨油,制成胶丸(含油量约为15~30%),每丸含生药200毫克,每次服600~1000毫克,每日3次,儿童酌减。经千例的临床验证,证明椒目治喘有如下特点:(1)起效时间快,半数以上病人在给药后5~10分钟左右,自觉症状即开始缓解。(2)临床疗效好,总有效率为78.5%,显效率为59.3%。与复方氯喘片相比,有效率相接近,而显效率以上率及起效时间则明显优于复方氯喘片。(《中医杂志》1987年第12期)6.桃南瓜

药物及制用法:每日用桃南瓜(又名看瓜)1个,约500克,在其顶部⅓处切1小圆口(切掉部分保留作盖),然后取冰糖27克,生蜂蜜30克装入瓜内,将切掉部分盖上,放在大碗内,置锅内隔水蒸熟(约1小时)后趁热食用,除硬皮、瓜子壳外,其余子瓤均须吃下,连服7~10天为一疗程。第1~5天每晚睡前1次顿服,5天后根据哮喘消失情况2~3次吃完1个,吃后可喝些开水。

临床疗效:治疗30例,多数服后可控制发作,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有些患者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未见复发,尤其对急性支气管哮喘效果最好;有并发病者也有一定疗效,但不显著。7.猪胰散

药物及制用法:猪胰三具,枣百枚,酒三升,渍数日,服二、三合,至四、五合,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不瘥。《补缺肘后方》

临床参考: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将猪胰绞碎,在摄氏60℃以下减压干燥,加少量甘油搅匀,再加淀粉,制成丸剂,每丸重5克,含鲜猪胰10克,早晚各服2丸,中午服1丸,10天为1疗程。治疗117例,总有效率为88%,本方不仅对单纯型、喘息型有较好疗效,且对合并肺气肿者亦有疗效。(见1972年沈阳市卫生局《医药学资料》)8.淫羊藿丸

药物及制用法:干淫羊藿(仙灵脾),以其总量的80%煎取浓汁,20%碾成粉,两者混和为丸,每日服相当于生药30克,两次分服。

临床疗效:治疗1000余例,1个疗程的有效率为74.6%,近期控制和显效率为22.1%,单纯性的疗效优于喘息型,年龄大者疗效较差。(《湖北卫生》1972年第7期)9.雄黄丸

药物及制用法:雄黄500克,白糊为丸1000粒,成人每次服1丸,10~15岁每服½丸,5~9岁每服⅓丸,2~4岁服¼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临床疗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9例,其中喘息型者19例,支气管哮喘11例。结果治愈(症状消失,未再发)16例,显著好转(症状消失,但感冒或劳累过度时仍有轻微症状)14例,症状减轻9例,无效5例(均合并肺气肿、支气管扩张),中断治疗6例。(见1971年河北新医大学《新医药研究》)10.丝瓜藤汁

药物及制用法:丝瓜藤(干)90~240克,切碎,浸泡后煮1小时后过滤,药渣再入水煎1小时,两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00~150毫升,加食糖适量,每次服50~100毫升,日服2~3次,10天为1疗程。或于秋季于丝瓜藤近根约30~60厘米处剪断,将断端插入瓶内收集所滴出之液体,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服3次。

临床疗效:治疗1000余例,总有效率在70%以上,显效率在30%左右。(见1972年江苏省气管炎协作组《防治慢性气管炎科研资料》)11.侧柏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侧柏叶3700克,水煎浓缩成1:2稠膏,另加侧柏叶粉300克,调匀烘干,压成片,每斤重0.5克,每日3次,每晚服4片,饭后服,连服10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538例,近期控制28例,显效70例,若加等量佛耳草制成片剂,可提高疗效。(见1971年《全国防治慢性气管炎有效方药选编》)12.石韦煎

药物及制用法:石韦45克,小儿酌减,水煎,加冰糖30克左右,分3次服用,3日为1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11例,服药后喘息消失7例,减轻2例,无效2例。(摘引自《临床实用中药学》)13.茄根糖浆

药物及制用法:茄子根,洗净,切碎,制成每毫升含生药2克的糖浆,每次服50毫升,每日服2~3次,10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68例,近期控制22例,显效21例,好转19例,无效6例,本品去痰作用较好,平喘作用较差,对肺部罗音消失不够满意,无副作用。(《汉中新医学通讯》1972年第1期)14.枣树皮丸

药物及制用法:枣树皮,研成细末,制成丸剂,每次服1克,每日服3次。

临床疗效:治疗686例,于春季3、4月份服药,近期有效率达84.6%。(《天津医学通讯》1971年第9期)支气管哮喘1.海螺蛸散

药物及制用法:海螵蛸(乌贼骨)500克,焙干研粉,红砂糖1000克,混合拌匀,成人每次服15~24克,儿童酌减,日服3次。

临床疗效:治疗8例慢性哮喘者,病史在3~27年不等,均曾经中西药多次治疗而无效,服药后7例得到控制,经多次气候变化均未见复发,1例好转,症状减轻。一般用药2周见效。(1965年第2期《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2.黄约子煎

药物及制用法:黄约子,切片10~15克,加水400毫升,冰糖适量炖服,每日2次。

临床疗效:治疗78例咳嗽患者,痊愈69例,好转7例,无效2例,一般服药1~2天即可奏效,顽固咳嗽无痰者可连服4天。(见1971年总后卫生部《卫生简报》)3.蝙蝠散

药物及制用法:蝙蝠除翅、足,烧令焦研末,饮服之,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摘自《肘后方》)

临床参考:治疗支气管哮喘,取活蝙蝠1只,或用死蝙蝠置瓦上焙焦研末,再加等量葡萄糖粉拌匀,压片,每片重0.5克,每日12片(相当于一只蝙蝠),两次分服。共治15例,服药7天后明显好转4例,好转4例,无效7例。(见1971年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年报)4.胎盘粉

药物及制用法:胎盘,烘干研粉,每日6~15克,分3次饭后服用。

临床疗效:治疗2例,均获近期治愈。(摘自《临床实用中药学》)肺脓疡1.金荞麦根酒

药物及制用法:天荞麦根(又名金荞麦、金锁银开)切片晒干,每250克加水或陈黄酒1250毫升,置陶器中密封(以竹叶最好)隔水蒸3小时,得净药液1000毫升,一般病例采用水蒸剂,对持续高热,臭痰排不出,经久不愈者用黄酒,根据年龄及病情轻重,每次服20~30毫升或40毫升,每日3次。

临床疗效:治疗232例,治愈率为86.2%,服药后多数病人热度回升,咳嗽增剧,随之排出大量臭脓痰,如无并发症可逐渐缓和而愈,恶寒发热一般在1~2周内消失,臭痰亦多在此间排尽,X线透视或摄片,病灶全部吸收消失者200例,好转者32例,住院天数最短者5天,最长者69天,平均22天。(见1970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铁脚将军草治疗肺脓疡232例总结》)

另此药用于治疗小儿脓胸、肺炎也有一定疗效。(见1971年苏州医学院《科研资料》)2.鲜鱼腥草汁

药物及制用法:鲜鱼腥草100克,捣烂绞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初服时可有泛感觉,但能促使排出大量脓痰,如连服几次泛感觉消失,症状亦随之改善。(《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3.生豆浆

药物及制用法:黄豆经冷开水浸泡发胀后,石磨磨细,滤去其渣,即得生豆浆,每日服3次,每次约300毫升,初服觉甜,服至感觉豆浆之腥气味难以再下咽时,即可停服,小儿酌减。

此外令患者生嚼生黄豆,如觉味香而甜者多为肺脓疡,若觉味腥臭者多非肺脓疡。此法亦可作为疔疮走黄的试诊。(摘自《千家妙方》)大叶性肺炎1.石椒草煎

药物及制用法:石椒草干品1000克,加水3000~4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加防腐剂,置冰箱内保存,每次服30毫升,每日服3次。

临床疗效:治疗25例,年龄15~51岁,病程1~7天、体温在38.4℃~40℃之间的大叶性肺炎患者,结果痊愈19例,无效6例。有效病例中体温、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16小时~5天,平均5.7天,肺部体征及影阴消失时间平均为3.6天和9.8天。(《四川中医》1985年第8期)2.大蒜糖浆

药物及制用法:大蒜,水煎成10%或100%的糖浆,每次服15~20毫升,每4小时1次。

临床疗效:治疗9例,治愈6例,3例效果不满意。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天,症状及体征均于退热后迅速改善或消失,X线胸部复查均在3~5天后阴影逐步减退或消失。(《中华内科杂志》1960年第1期)肠炎1.茶叶煎

药物及制用法:茶叶,以水煎成50%浓度的药液,每服10毫升,每日服4次,小儿用10%的水煎剂。1~5岁15~20毫升,5~10岁20~30毫升,10~15岁30~40毫升。

临床疗效:治疗70例,服药后症状于1~2天内消失。(《江西医药》1965年第4期)2.石榴皮煎

药物及制用法:石榴皮制成100%的水煎剂,烘干研粉装入胶囊,每日服3次,每次1~2粒。

临床疗效:治疗肠炎、胆道感染、急性气管炎、肺部感染、慢性阑尾炎、多发性疖肿、淋巴结炎、外伤性感染等415例,结果痊愈305例,基本痊愈57例,好转36例,无效17例。(见1971年吉林东米县拉拉河公社卫生院《通讯资料》)3.猪胆汁胶囊

药物及制用法:鲜猪胆汁100毫升,加入绿豆粉500克,混合拌匀,制成药丸,成人每次6~10克,儿童每次1克,每日服3~4次。

临床疗效:治疗急性肠炎31例,治愈28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急性细菌性痢疾26例,治愈24例,好转2例,慢性肠炎4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4例,治愈3例,泌尿系感染13例,治愈12例,好转1例。(《赤脚医生杂志》1970年第4期)4.巴豆丸

药物及制用法: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丸,水下,食前服。治夏月水泻不止。《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临床参考:据报道,治疗急、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用巴豆适量,去内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铁)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6克,研成泥状备用,另将蜂蜡6克熔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丸,约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0.075克,成人每次服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时服。8~15岁每服2丸,5~7岁每服1丸,1~4岁每服半丸,6个月以上每服⅓丸,6个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满月婴儿及孕妇忌服。

临床疗效:治疗急性肠炎13例,慢性肠炎4例,慢性痢疾4例,均治愈。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腹泻亦效。(《广东中医》1959年第6期)5.茅莓根皮丸

药物及制用法:鲜茅莓根皮(蔷薇科植物)洗净,剥取根皮,焙干,研末,装入胶囊,每粒重0.25克。成人初服10丸,以后每隔6小时再服1次,一般服一次即效,无效时酌情加至15丸,泻止后再服1次,以资巩固。小儿可酌量服用散剂。

临床疗效:治疗83例急性肠炎及消化不良等,治愈80例。(《中医杂志》1984年第6期)6.翻白草敖

药物及制用法:翻白草(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根或带茎叶,晒干,研细末,成人每次6~10克,每日3次,小儿每次1~3克,每日3次。

临床疗效:临床使用20余年,其中包括急、慢性肠炎、久治无效的肝硬化腹水引起的腹泻等都有显著疗效,一般服药1~2天即能止泻。如治1患者11个月,腹泻20余天,初为粘液状稀便,后为蛋花样水泻,每天10余次,无明显发热,曾经治疗无效。入院后予翻白草粉,每次1克,每日3次,喂服,配以口服葡萄糖盐水,1天后大便次数减至5次,3天后止泻。又如1位78岁的男性患者,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呕吐1天,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局限性腹膜炎,予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炎药物治疗,三日后开始腹泻频繁,难以计数,化验检查为涕样便,有革兰氏阳性菌,予氨基苄青霉素治疗无效。中医诊见:神清倦怠,闭目不语,目眶下凹,脉弦而数,舌质偏红,苔薄白干,予翻白草粉,每次3克,每日3次吞服,西药仍以原药配合输液,服药2次后,大便次数顿减,次数仅5次,第3日痊愈。(《中医杂志》1988年第7期)7.薏仁粥

药物及制用法:薏苡仁60克,饭锅巴(以焦黄黑色为佳)60克,加清水适量,放入锅内同煮,待苡仁煮熟烂成稀粥,食之,以之代食,每日3次,连服1~2天,不放油盐,药量可随患者食量增减。治疗期间忌荤腥、油腻、粘食。(《中医杂志》1981年第8期)

注:本方治疗慢性肠炎。8.葎草煎洗足

药物及制用法:鲜葎草500克,洗净,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倒盆内待温洗脚,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临床疗效;治疗慢性腹泻50例,痊愈43例,好转6例,无效1例,8年后随访到31例复发2例,其中1例为治疗不彻底而停药者。(《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滴虫性肠炎1.炒使君子仁

药物及制用法:使君子仁炒黄,嚼服,或为末服。1岁以下每日3克,分1~2次服,1~3岁日服4.5克,成人日服15克,3~5天为1疗程,间隔3~5天,无效时可再服1~2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7例,均治愈。(《江苏中医》1964年第10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