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贵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5:08:5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妙弟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贵州

美丽贵州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而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贵州省行政区划图

概况

贵州省简称黔。地处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东部,北邻川、渝,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为邻,东与湖南为界。全省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有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民族。省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13个市辖区。省会贵阳市。

地形

全境通称贵州高原,地势西部高,东部和南部低,自西向东而南逐步下降,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全省地貌为典型山区,地形切割强烈,山岭险峻,河谷纵横,小型盆地散布山间,万亩以上的盆地有19个,当地称为平坝。主要山脉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等,海拔2900米的乌蒙山韭菜坪为本省最高峰。有10千米以上河流1000多条,主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蒙江、鸭池河、都柳江、南盘江、北盘江,乌江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5。湖泊不多,西部的草海最大,面积46.6平方千米。

气候

属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阴雨天多、四季不甚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0~20℃,1月1~10℃,7月17~28℃。年无霜期210~300天。年平均降水量900~1500毫米,夏季降水占一半。夏季多冰雹,秋季多阴雨,冬季多雨凇,干湿季不如邻近各省明显。作为我国阴天最多的省份,贵阳、遵义一带年平均阴天日数在200天以上,谚称“天无三日晴”。由于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西部易春寒,东部易伏旱。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已探明的有60多种,其中储量名列全国前四位的有16种,居第一位的有汞、化肥用硅石、光学水晶,磷储量丰富;居第二位的有铝土矿、碘、稀土、建筑用方解石;居第三位的有锰、锑、水泥配料;居第四位的有煤、镓和熔炼水晶。不仅矿产种类多,且与能源相结合,适宜发展高能耗工业。

水资源具有年际变化小、分布广等优势,多发源于中、西部的河流顺地势向北、东、南分流,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121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储量的3.9%。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87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无霜期较长,全年≥10℃积温5300~6500℃。

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不少珍稀物种。全省森林面积3300多万亩,有野生植物3860多种,其中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约850种;特别是2600余种中草药植物,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天麻、杜仲、黄连、黄芪和吴萸被称为贵州五大名药。有野生动物10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30多种,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梅花鹿、黑鹤和白鹳等6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农业

农作物实行一年二熟耕作制。稻米、玉米是主要粮食产物,其次是小麦、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烟草、棉花、苎麻、甘蔗、甜菜等。

茶树分布广,以绿茶较多,主产于遵义、湄潭、安顺等地。本省是全国四大柞蚕生产省区之一,北部为主产区。

森林树种繁多,以杉松为主,是全国重要杉木产区之一,锦屏的杉木驰名。著名的林产品及药材为生漆、桐油、乌桕、栓皮、杜仲、五倍子、银耳,产量居全国前列。果品主要有黄梨、柑橘、苹果,南部红水河谷底有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及木薯、剑麻、香茅、咖啡等。养畜为农村副业,以牛、猪为主,肠衣、猪鬃为重要出口物资。

交通

形成以铁路为骨干,水路、公路、航空并举的综合运输网。

铁路:黔贵、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呈“十”字交叉,与相连的南昆、内昆等线构成全省运输大动脉。铁路营业里程2070千米。

公路:以贵阳为中心,通达省内各县。有沪昆、厦蓉、兰海等高速公路。公路里程15782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022千米。

水运:在乌江、赤水河下游开辟了机动拖轮航道。内河航运里程3442千米。

民航:以贵阳为中心,通往北京、郑州、成都、昆明、上海、广州等30多个城市。

01 印象贵州 唯尔贵州,地貌崎岖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因高原之上山地众多,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这里是一个喀斯特十分发育的高原山区,峰林、石丛、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地貌遍布,溶洞、暗河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更是不计其数,被誉为全球罕见的“喀斯特博物馆”。因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核心地带,加之复杂的地质和气候等因素,贵州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份之一。贵州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并且很难修复,因此,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件长期的战略任务。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50个民族。全省(尤其是黔东南地区)有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景观,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如今的贵州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城市与古朴的民族村寨相互映衬,历史悠久的古镇与奇特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一个美丽的山水贵州逐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山水黔地 领略别样的山水情缘

贵州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分,边缘属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是名副其实的“地无三尺平”。复杂的地质构造造成了贵州的多彩地貌,使得贵州拥有了独特的地貌资源。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与湖南、四川、广西、云南接壤,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509千米,总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秀美乌江乌江又称黔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全场1037千米(贵州境内874千米),流域面积8.8万平方千米。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发源于威宁草海,由西向东横贯黔东北后汇入长江。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

由于地质基础复杂,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加上当地的气候环境的影响,贵州地貌发育演化过程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从地貌上看,贵州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省份,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地势大致呈西高东低,从中部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800~1500米的为第二阶梯,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为第三阶梯。从面上看,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是威宁,为2166米,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区是玉屏,为541米;从点上看,最高点为赫章县的韭菜坪,其海拔为2900.6米,最低点为黎平县水口河出省界处,其海拔为148米。

这一地势特征,使得贵州境内的水系顺应地形大势由西、中部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分流,且区域地貌及地貌类型组合也随之不同,表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北部为长江流域,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约占贵州总面积的2/3,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锦江等;苗岭以南为珠江流域,流域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约占贵州总面积的1/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威宁草海威宁草海位于贵州西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海拔2171.7米,面积约30平方千米。威宁草海素有“草原明珠”之称,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与青海湖、滇池齐名。

山脉林立的贵州高原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省份,境内分布着五座走向不同的山脉,它们一起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这五大山脉为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西北部的乌蒙山、西南部的老王山和贵州中部的苗岭。

大娄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它西起毕节,东北延伸至四川,贵州境内的一段长约300千米,宽约150千米,海拔为1500~2000米,它是乌江水系和赤水河的分水岭,还是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界山。著名的娄山关,高1444米,为川黔要隘。

武陵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从湖南延伸入境,是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的分水岭,海拔在1500~2500米,贵州境内的一段由北部的梵净山、中部的老岭和南部的佛顶山三大名山组成,层峦叠嶂,河谷幽深,地形崎岖,高山周围多是起伏较小、切割较浅的低山和中山,其间杂有面积不大的山间盆地。娄山关

乌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云南延伸入黔,绵延于威宁、赫章等地,是牛栏江、横江与北盘江、乌江的分水岭,海拔一般在2000~2600米。位于东南支山脉西北端的韭菜坪,位于赫章县珠市乡,海拔2900多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此外,乌蒙山区还散布有不少盆地、湖泊,其中威宁盆地是乌蒙山最大的盆地,草海是乌蒙山区最大的湖泊。

老王山,又名郎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50千米,宽约30千米,是北盘江与三岔河的分水岭,海拔一般在1300~2600米。有人考证,历史上的“夜郎”国名就来自于普安县境的夜山和郎岱县境内的郎山。

中部苗岭,横亘在贵州中部,是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长约180千米,宽约50千米。其中,雷公山、香炉山、月亮山是苗岭的三大名山,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

喀斯特地貌发育

贵州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核心地带,出露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贵州以其脆弱的环境、多样的类型和鲜明的特色蜚声中外,被誉为全球罕见的“喀斯特博物馆”。王阳明笔下《重修月潭寺公馆记》如此写道:“天下之山,翠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一语道出了贵州地貌组合的复杂。

贵州的地貌属于岩溶化高原峡谷结构类型,在穿插于贵州大地的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等大大小小几百条河流的侵蚀切割下,贵州高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据考古研究证明,在很久以前,贵州所在之地位于古海洋之内,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抬升成陆之后,又因贵州处于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丰富,这些可溶性岩石在此条件下逐渐演变成各种形态的丘陵、溶洞、洼地、河流阶地等不同类型的地貌格局。其中,贵州中部是以溶蚀盆地和喀斯特丘陵组成的复合地貌,南部以喀斯特峰丛洼地为主,西部则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

在贵州,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喀斯特地貌,地表上有石芽、峰林、落水洞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暗河等。还有各种洞穴溶蚀形态,如被誉为“溶洞之王”的织金洞和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的马岭河峡谷,是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最集中表现。马岭河峡谷以独特罕见的地缝峰谷、群瀑悬练、碳酸钙壁挂奇观而著名;尤其是核心区天星画廊的瀑布群和钙崖壁挂,构成了喀斯特地貌最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A “天下第一缝”马岭河峡谷马岭河峡谷为7000万年前地壳运动拉开的裂缝,地缝深200~400米,包含有彩岩峡、三古峡和天赐石窟等奇特景观。B 长坝石林长坝石林属于典型的岩溶洼地边坡型石林,被专家誉为天然的地质生态博物馆,它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发育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喀斯特石林,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集科学与美学于一体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历史沿革 从古黔地到现代贵州

早在旧石器时代,贵州就有人类活动繁衍。据考古发现,贵州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多处,这说明贵州也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尤其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之一的黔西观音洞遗址,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贵州

贵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黔西观音洞遗址、威宁鸡公山遗址、盘县大洞遗址等无不诉说当时发生的一切。1964年冬,考古学家在黔西县沙井乡的观音洞发现了一处原始文化遗址。据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所生活的古人类比北京猿人生活的时期还要早四五十万年。这说明贵州高原也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贵州区域内出现了一个地方性政权——夜郎,它一直到汉成帝时期才被中央王朝的军队消灭。据历史记载,夜郎国是当时我国西南部最大的少数民族君长国,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缺乏交流,夜郎国君自认为夜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开始对贵州进行开发;但是直到汉武帝时期,唐蒙开通夜郎道,这是中央朝廷对贵州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夜郎道的开通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始,到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夜郎道才算正式建成。夜郎道开通之前,贵州境内主要为少数民族居住,由于交通的不便,境内各族与中原交往有限;夜郎道开通后,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大批汉族移民开始迁入贵州。夜郎镇为夜郎古国故地,曾是诗仙李白的流放之地。

汉末三国时期,贵州经历一段混乱时期。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贵州地区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在贵州地区开始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经制州主要在乌江以北地区施行,由朝廷派遣官员,直接掌控田亩、户籍;羁縻州主要在乌江以南地区施行,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刺史,他们代表朝廷对辖区行使统治权。羁縻州与中央朝廷维持的是一种松散的关系,采取的是一种“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政策。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共有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

五代十国时期,贵州地区实际上进入土著首领各自为政的时期,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宋代。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安抚地方土著首领,羁縻州地区有所扩大,乌江以北的思州、播州等相继改为羁縻州。“贵州”之名也始于宋代。宋开宝七年(974),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唐宋以来羁縻政策的一种变形。当时,在今贵州地区有大小土司300余个,大者称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小者称为长官司,分散的若干部落和村寨则联合成为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八年(1375),年方14岁的奢香嫁给贵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长、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霭翠为贵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纳46世孙,元末袭任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宣慰使和云南行省左丞。在婚后的日子里,奢香以其聪明才智,慢慢掌握了摄政理事的才能,并以贤能闻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的爱戴,被尊称为苴慕(即君长之意)。海龙囤海龙囤是我国13世纪军事城堡,由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依地形地势所建。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在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明永乐十一年(1413),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清代,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以后,清廷对贵州的行政区划有了大幅度的调整:首先是在贵州地区推行府、厅、州、县的行政建置,官吏由朝廷委派,同时在基层推行乡、保、甲的基层政权制度;其次将四川统属的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南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现代化贵阳全景

近现代贵州

民国时期,贵州在武昌起义和讨袁护国运动中都作出了很多贡献。

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了特区委员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建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城,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终于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支持全国抗日的大后方,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内迁,大量资金随之涌入,贵州的交通也因为战争的需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战时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据统计,1938年至1939年,从长沙、汉口、衡阳、南京、桂林、上海等地迁入贵州的重工业工厂多达101家,其他从事橡胶、卷烟、水泥、造纸、陶瓷等轻工业工厂也不下百家。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贵州开始了大跨步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的发展速度更是稳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12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6802.2亿元,是2010年的1.7倍;2013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8006.79亿元,约为2012年的1.18倍。2011年贵州GDP增速为15%,居全国第二;2012年贵州GDP增速为13.6%,居全国第二;2013年,贵州GDP增速为12.7%,居全国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掀起了贵州改革的热潮,为贵州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多民族共居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这里居住着汉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勤劳的贵州各民族人民在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创造出了无数美不胜收的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画。

多民族共居

贵州共有50个民族,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壮族、瑶族、毛南族、蒙古族、仡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8个,少数民族成分数量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9个。侗族鼓楼侗寨鼓楼,是我国少数民族侗族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外形如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从第一层到最顶层,全部依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民族构成仍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占常住总人口的36.11%。全省各地区按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排序,依次为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南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遵义市。

在分布上,汉族多分布在城镇及交通沿线附近,少数民族住在农村及远离交通沿线的边远山区,苗族、瑶族、彝族主要住在山上,仡佬族多住于山谷,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大部分傍水而居。“高山彝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苗家住山头,夷家住水头,客家住街头”等民间俗语是对贵州民族主体分布格局的概括。汉族和苗族分布在全省各地,汉族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北、黔西北。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黔西北和黔东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黔中;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和黔北;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和黔西南;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黔北、黔西北和黔中;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回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和黔中;白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瑶族和壮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畲族分布在黔东南和黔南部分县市;毛南族分布在黔南部分县内;满族、蒙古族分布在黔西北部分县内;羌族分布在黔东北的石阡、江口两县境内。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纳孔布依古寨纳孔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古寨,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者相镇,距离贞丰县城约15千米。“纳孔”为布依语的谐音,意译为田产丰收。贵州凯里南花苗寨民俗活动苗寨位于凯里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鳞次栉比,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闻名。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

贵州各族同胞在长期“大杂居,小聚居”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地域文化。

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处独具特色,民族建筑风格迥异,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瑶族的禾榔、禾晾,白族的寺院建筑,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这些都被誉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2 0世纪8 0年代,在法国巴黎的舞台上侗族一曲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震惊世界。侗族“大歌”音域宽阔,气势磅礴,如同侗族人民豪迈的性格。苗族农作时候的木鼓舞以淳朴的风格和狂放的舞姿被人们誉为“东方迪斯科”。贵州西南布依族的舞蹈若细细罗列有几十种,歌更分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并且极其注重语调的押韵,因此布依族的歌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除此之外,苗家服饰多姿多彩的图案以及其民族文化信息的承载功能,被誉为“无字的史书”,还有被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傩戏……

据统计,贵州各民族的节日,大大小小加起来,共有1000多个,一年365天,堪称天天有节日。苗族的“姊妹节”、“杀鱼节”、“踩花山”、“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仡佬族的“祭山”、“吃新”,瑶族的“祭盘王”,侗族的“祭萨”,水族的“过端”、“过卯”,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其浓郁的风情和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山山水水都是情,贵州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有人称她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贵州的民族文化自然朴素却源于生活,这种返璞归真的力量恰恰能给心灵带来最有力的安抚。A 千户苗寨板凳舞表演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已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之地。B 桂州都白市舞龙表演

多彩贵州 公园之省,资源富集

贵州被誉为“公园之省”,它以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著称,组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为主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在其复杂的地貌基础上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还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矿产资源。黎平侗族地坪风雨桥地坪风雨桥,俗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桥长57.61米,宽5.2米,该桥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其下部有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

丰富的旅游资源“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对贵州美丽山川的预言,如今的情况恰恰验证了这句话。

贵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拥有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云台山等不同类型的自然风光之外,其丰富的民族风情也是其特色和优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是贵州走向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贵州山水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进行观赏的瀑布。织金洞曾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奇洞之首”,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区,其内岩溶物有多格局、多阶段和多类型等特点,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贵州傩戏贵州傩戏主要流行于黔东的铜仁地区一带的乡土民间。傩戏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生活,也为贵州的民族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采。

此外,蕴含悠久历史文化和古朴民族风情的遵义、镇远、青岩、西江千户苗寨以及肇兴侗寨等名城古寨则是贵州的重要的人文景观。遵义是一座红色之都,记载着当年红军转危为安的艰难岁月,从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再到四渡赤水,无不在中国革命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镇远古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被世界旅游基金组织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世界十大最佳旅游胜地之一。

贵州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全世界。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言“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周恩来则赞誉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世界旅游组织前秘书长弗朗加利则称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数不胜数的溢美之词让“公园之省”的内涵更加丰满。停驻在威宁草海的黑颈鹤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全球仅存7000余只,每年来草海越冬的黑颈鹤就达到1000只以上。

生物矿产资源丰富

据统计,贵州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国家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

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39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赤水桫椤桫椤是一种古老的大型树蕨,其种群在一亿八千万年前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

贵州至今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125种,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其中,有76种(含亚矿种)不同程度地查明有资源储量,共计产地(矿区、矿段或井田)2553处。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是贵州的优势矿产。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现实经济优势明显,是贵州矿业的主体,所创经济价值高。截至2007年底,贵州有41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十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527.86亿吨(位列全国第五位),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4.74亿吨(位列全国第四位),磷矿资源储量28.68亿吨(位列全国第二位),锰矿保有资源储量8100.54万吨(位列全国第四位)、占全国总量的10.24%,重晶石保有资源储量1.18亿吨(位列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量的31.06%,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17.16亿吨,水泥配料用黏土保有资源储量10779.56万吨、水泥配料用砂岩保有资源储量9506.58万吨、水泥配料用页岩保有资源储量2687.35万吨,分列全国第8位、第11位和第11位。

贵州野生珍禽

作为拥有珍稀野生鸟类最多的省份之一,在贵州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浩渺的青山秀水中,繁衍栖息着一大批珍禽。据统计,我国鸟类现有记录共计1330种,贵州有460种,占全国鸟类种数1/3强。其中,繁殖鸟类311种(包括留鸟225种,夏候鸟86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67.4%;非繁殖鸟149种(包括冬候鸟101种,旅鸟46种,居留期未知2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32.6%。据专家介绍,贵州省分布的珍稀鸟类目前已知的有59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如白鹤、黑鹤、白头翁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50种。白鹮褐胸鹟褐耳鹰长尾阔嘴鸟白领翡翠白腹隼雕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黑颈鹤红尾噪鹛黑脸琵鹭红头咬鹃粉红山椒鸟

02 自然奇观 天地之间,山水画卷

因为大自然的青睐,贵州被誉为迷人的“天然公园”。在贵州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典型,而且分布广泛,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在这复杂的地貌上,分布着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荔波、天台山、北盘江、万峰林、织金洞等无数奇观。黄果树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清代诗人郑子尹以“白水瀑布信奇绝,占断黔中山水窟”赞誉黄果树瀑布;梵净山为武陵山脉主峰,自古以来就是黔中名山,这里保存着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态系统,生活着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织金洞规模宏大,其内石笋、石柱、石塔等广布,被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它们一起勾勒出贵州这幅巨大的水墨画。

黄果树瀑布 山峦叠起,多瀑密布

黄果树瀑布一泻千里,气势非凡,古来闻名。早在300多年前,徐霞客就曾描述黄果树瀑布“水由溪上石,如烟雾腾空,势其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具不足拟其状也”。

瀑布“园林”

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位于贵州北盘江支流的白水河上,是典型的喀斯特侵蚀裂点型瀑布,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瀑布宽81米,高74米。瀑布形成初期,因上游白水河河水沿溯源侵蚀裂点下渗,逐渐形成了众多地下河及溶洞。随着侵蚀的加剧,注入地下河及溶洞的水量不断增大,逐渐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下裂点。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导致地表河谷干涸,水流几乎全部进入地下,侵蚀作用使地下洞腔越来越大,地表随之发育出一些竖井及天窗。这些构造的不断扩大和塌陷,使河谷裂点不断向上游推移,最终形成了黄果树瀑布。

与世界最大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不同的是,黄果树瀑布并非孤零零的一个瀑布,而是以大瀑布和瀑布群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名胜区。整个瀑布风景区以雄奇壮阔的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由陡坡塘瀑布、天星桥瀑布、银链坠潭瀑布、滴水潭瀑布等风格各异的瀑布环绕周围,共同组成了雄伟壮观的瀑布“园林”。涨水时节,黄果树瀑布如蛟龙翻腾,浪花飞溅;到枯水期时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致,瀑布则分成一绺绺从崖顶跌落,如万缕银丝披挂,洋洋洒洒。

佳景难再得

黄果树瀑布将青山绿水打造成一座神秘的绿色王国,顺流而下的巨大水流,真的就如李白写过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晴天里,阳光照在白练上,还会形成彩虹,当空挂在瀑布之上,轰轰作响的水声全然不似我们平时以为“水滴石穿”的温柔细致,就像无数声惊雷,又像无数声炮仗一起作响。此情此景,词汇再丰富的人也无法尽诉心中的赞叹。那种震惊于自然之神奇、壮丽之无限的感慨用“神移魂飞”来描述也不为过。

从1977年开始,黄果树瀑布及附近地区逐步被辟为风景区。1982年,黄果树瀑布景区被国务院审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2007年5月,经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查验收,黄果树瀑布景区成为首批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一。

水帘故事,山水童话

说到“水帘洞”,基本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美猴王的居所,神话里的世界。可恰巧黄果树的神奇之处也是因为这样一个隐在大瀑布半腰上的水帘洞。传说中,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就巧用了此地的景致来描绘神奇的花果山。

水帘洞位于大瀑布40米至47米的高度上,全长134米,有6个洞窗、5个洞厅、3股洞泉和6个通道。在洞口长着青苔的石碑上,刻着美猴王的故事。

走在山道上,微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穿过水帘,一入洞中便感到凉意陡然袭来,洞内青苔密布,向外欣赏大瀑布,那景致更显得迷人。飞流直下的瀑布犹如几扇巨大的帘幕,或秀丽,或轻灵,或幽美,或妩媚,或壮阔。耳边尽是轰隆隆的瀑布声,清凉的水滴打在面上犹如轻吻一般怡人,偶尔有几点飘到唇角,只觉得凉丝丝的。

在洞里站久了,还真的会恍惚起来,仿佛眼前的白幕真的是一扇扇会流动的水帘,叫人忍不住想探手去触摸。洞中恰有一个可以零距离触摸瀑布的石台,将手伸出便可感受一下水的冲击力。在这样美景里,很容易叫人沉醉。

从水帘洞出来往下走便可以到瀑布脚下。两旁皆是美不胜收的景致,沿着石阶走到一潭清澈可鉴人的碧水旁,在此处仰头看瀑布,更能体会到瀑布的壮丽雄奇。

黄果树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适宜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大瀑布,这也是它最独特的丽质天成之处。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途经此地时,便留下“一溪悬捣,万练飞空”,“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这样的盛赞。无比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群黄果树瀑布群位于贵州省黔中丘原的镇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距贵阳市约150余千米。它是由18多个风韵各异的大小瀑布组成,其中以黄果树大瀑布最为优美壮观,故统称为黄果树瀑布群。

黔灵公园 贵在城中,美在自然

一座城市,若是拥有自己的山水公园,是多么叫人羡慕的一件事。在所有的城市介绍中,公园都被称作是城市的肺。像黔灵公园这样以景观幽美著称,更有植被丰茂的黔灵山,还有秀丽的黔灵湖,更有历史悠久的寺庙。此外,黔灵公园内还有品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被誉为贵阳的“客厅”。

难得一遇的地貌公园

黔灵公园,处在贵阳市的西北角,如今被开发成基础设施完备的公园,因“黔南第一山”的黔灵山而得名。公园建于1957年,是一个综合性的游览公园,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公园汇集山、林、湖、洞、寺、动物于一体,冠绝于世,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

黔灵山上有1500余种树木和花卉,以及1000多种名贵药材。公园内泉水溪流随处可见,还有成群的鸟类和猕猴栖息于此,行在黔灵山上,周遭都是古木参天、古洞清涧的景致。深谷幽潭、禅语声声,连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是甜的,仿佛是贵阳的一座天然大氧吧。

步行上山的话,需要经过“九曲径”,这是一条蜿蜒而上的石级小道,共三百八十余级石阶,因为多弯曲扭折,所以在当地人口中俗称“二十四道之字拐”,而每一拐都有自己得于天然的美妙意趣。由这条小路登山而上,满眼都是黔灵山的美妙。小道曲折有致,而道路边的景物则移步换形,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头顶相握,遮天蔽日,只有在艳阳高照的日子日光才能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斑点点的金光,此时翠色迷离,金影碎碎,似乎是踏着一地的金光行去。秀美黔灵湖自1954年黔灵湖建成以来,这里一直是贵阳人消暑纳凉的首选之地。

九曲径上美景遍地

黔灵山壁上多摩崖石刻,这也是许多文人骚客热衷之处。在这些碑刻中,以清人黄宗源所题的“第一山”最为著名,这三个大字精妙秀逸,似乎用雅致的字形字意勾勒出了黔灵山深藏于内的锦绣。在摩崖石刻边为著名的古佛洞,洞中供奉的是苦行佛,终年香烟缭绕。古佛洞旁是一个巨大的“虎”字草书,字高丈余,威风赫赫,相传是清咸丰十年一位名为赵德昌的文人骚客所留,距今已经百余年了。不禁令人遐想:难道这里曾经群虎出没?或者又上演过武松打虎之类的故事?

九曲径第六曲处,道路两旁皆是松海,静立在小道上,听风吹过松涛,像海浪一样高低起伏,偶尔有松鼠抱着松果从这棵树蹿上那一棵,偶尔有松针被风吹落,仿佛陡然间,你的感官都被叫醒了,看得见风来风去的影子,闻得见松果孕育中的芬芳。一旁的山壁上,四个大字“赤松归隐”藏在这古木参天的幽幽密林里,颇有字与景相互辉映的一番风趣。

再往上便是著名的“海窍亭”,此厅得名还有一个秘密——在这个地方贴在山壁穴上吹气,便可听到如海螺鸣叫的声音。山石中竟有海声,这是多么神奇的感官融合,造化神奇不得不叫人感慨。九曲径终处,是“一泉亭”,亭上高悬“洗钵池”横匾,野猴在此出没,在林间攀缘嬉戏,是九曲径上最讨人喜欢的景致。黔灵山因气候关系,特别适宜猕猴生活,所以这里也成了猕猴的乐园。麒麟洞麒麟洞,原名白衣庵。抗日战争时,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曾被囚禁于此。弘福寺弘福寺位于贵阳市黔灵山群峰中心,寺院规模宏大,又因在省城,故香火极盛,为贵州首刹。

禅房花木幽

黔灵公园中最吸引人的便是有“黔南第一圣寺”之称的弘福寺,相传在清康熙十一年,赤松和尚游历四海,经过此地时因为喜欢黔灵山风光便留了下来,向当地居民求得宝塔峰的空地一块,又四处化缘募捐,终于修建成了弘福寺。经过他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弘福寺慢慢形成了规模,殿、堂、庑、廊一应俱全的建筑群,渐渐地成为贵州的知名禅院。三面环山,禅院终年幽静,院中绿荫如盖,似乎把红尘俗世都遮挡在外了。寺院共三进,山门刻着“黔南第一山”五个镏金大字,是董必武手迹。院内有金桂两株,绿叶丰茂,待到秋天时,香气便和檀香相合,将这禅意和自然之美都融合一体,闻者忘俗。明成化五年铸成的大铜钟依然立于院中,虽不再敲响,但每到天明时分,山风回荡院中,早课声响起,便仿佛听见有力的钟声嗡嗡响彻青山绿水间。

云贵之地多喀斯特地貌,故而钟乳石也是颇有看头的一景。黔灵山上有个著名的麒麟洞,洞内钟乳石酷似麒麟。明朝嘉靖九年,曾有人在洞前修建一座庙宇,称为白衣庵。当年镇守贵州的杨金还曾经为此洞写景云:“白云深处一唐川,枕石烟萝洞口莲”,“千重岚气千峰翠,万颗垂珠万象悬”。现在,白衣庵已消逝在滚滚的时间洪流里,独留下麒麟洞和诗句,叫人追想百年前的斯人斯景。

若这公园里只有山,虽美却少了一分灵气,于是为了给黔灵山增色,人们又挖凿了黔灵湖。从高处俯瞰,黔灵湖就像是黔灵山的一面镜子,碧绿的湖水倒映着山光和天色,也将亭台楼阁的影像都纳于其中。波光粼粼,游船点点,虽不是西湖风光,却胜于西湖的闲情之美。

荔波 镶嵌在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荔波以原始、古朴、神奇、多姿多彩而著称,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这里用人间仙境、童话里的世界来形容都不为过。一汪清水,一段老桥、一层迷雾、一缕花香,藏在黔南深处,是难得一见的清澈境地。

荔波之美,始于桥梁

荔波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因为交通等问题,所以开发晚,但也因此保留了它原始的魅力,仿佛桃花源一般,吸引着染上疲惫风尘的世人。

铜鼓桥是荔波的第一景观,横跨着漳江的绿水波澜。虽是当代复建的,但因为桥两端用的是瑶山铜鼓造型,还颇有可看之处。久居于此的瑶族人将铜鼓视为神赐之物,是镇寨之宝,此桥用铜鼓是为了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尊重,也含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站在桥上,微风从两岸徐徐吹来,水波荡漾,清可见底的江水中似乎还有碧绿的水草在桥下妩媚地招摇着,绿树成荫,倒映在江面上,和两岸的人居构成一幅绝妙的山居风景画。日头下,或者斜风细雨时,常会看到当地人在岸边垂钓,站在这样的画面里,似乎时间都停滞了。A 小七孔桥

见过新桥,自然不能错过古桥。中国的桥梁建筑在古建筑史上是重要的一章,精妙之处让拥有现代建筑手段的专业人士都称道不已。这座小七孔桥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是古时候壅塞的荔波小城通往广西的商道。百余年前,每个月都有人牵着骡马、骡马驮着货物从这里经过,带来外界的消息,又带走山民们的劳作成果。这座七孔桥对于这座小城而言,不仅是一段桥梁,更是通向外界更广阔天地的连接。

桥身由麻石砌成,因为年代久远,石壁上都爬满藤蔓,形貌更加的古朴别致。桥下的碧潭,因为倒映着苍山蓝天,幽蓝水润。两岸边古木静立无言,将整座小城都衬托得空灵安静,天气好的时候,碎金般的阳光洒在潭面上,带来几分调皮的意趣。B 秀美荔波水C 铜鼓桥

水上森林,树和石的神话

荔波之行,最不可错过的便是水上森林。千百株树木,全部植根于水中顽石,又通过顽石深深扎根于河床中,水中有石,石间有树,遇到丰水期,水流湍急,坐着小舟行在深林中,会感受到水流巨大的冲击力。绿水撞在顽石上,激起一层一层的浪,抬头是古树搭起的密密凉棚,似乎风都吹不进来。冰凉的河水从深山来,干净得似乎还没见过尘埃。

一路翠意盎然,水漂过石上,树根犹在石缝中生长。不妨驾一叶扁舟,去鸳鸯湖上静静享受这小九寨赐予的片刻安宁。鸳鸯湖得名源于这里有两棵世上绝无仅有的雌雄鸳鸯树。两棵苍天巨树长于绿岛之上,雄树挺拔坚韧,雌树则身姿婀娜,它们已在这碧水之侧,缠绵了千百年,像是这鸳鸯湖的守护者,又像是这座小城的见证者。

最难忘是荔波的水

铜鼓桥过后百余米,一条白练远远挂在山间,水雾弥漫在芦苇丛里。瀑布之下,风景秀逸。瀑布旁是狭窄的山谷,溯流而上更有高低错落有致的68级瀑布和跌水。贵州之地,山河多有断层风貌,即便是瀑布也和别处的不同,一层层的山石作为叠嶂,水流从这个台阶跳到那个台阶上,犹如银珠跳动、又像大雪飞落,又似流云飘逸,水声清澈,瀑布潭水交错更迭,往前奔腾汇流成清可鉴人的响水河。

即便见过再多的美景,等到了卧龙潭,依然会忍不住为它惊呼。任何角度看卧龙潭,都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胜境。水帘犹如一串串珍珠挂在潭面之上,而潭水像是禁不住她们的美,只能任由它们溢出来。因受喀斯特岩层铜离子的影响,小七孔里的水都湛蓝如天色,所谓的天水一色,到此处算是极致了。A 水上森林B 卧龙坝

荔波之美,不仅在景美,更在这山水间的潇洒。在荔波,你会不自觉地专注在山光水色里,专注在从指间流过的时光里,专注在和自然交融的感官里。

天台山 云从此处来

“绝顶摩挲千仞石,危梁回荡一楼中。丹枫黄树秋容老,疏而微云画意浓。”一首诗道尽山奇,山峻和山险。青山高耸、绿水环绕、村舍雅致、阡陌纵横……远眺巍峨,近观怡人,这就是天台山。

平地起孤峰,山壑留云踪

贵州地势多变,山多水多峡谷多。而天台山最奇妙之处,是一座孤峰从平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远眺巍峨陡峭,近观秀色夺人。山门上有一联形容得恰如其分:云从天出天然石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天台山胜景皆在字里行间。

天台山位于贵阳平坝县天龙镇。天龙山形势陡峭,南、西、北三面的山峰皆陡峭如刀削,远眺都是悬崖,高不可攀,叫人望而生畏;山上树木葱茏,抬眼所见都是浓荫蔽道、林木蓊蓊郁郁之景。登山都得从东面斜坡的石阶而入,沿着陡峭的山壁拾级而上,体会一下“自古天台一条路”的别样风情。天台山石阶

踏上登山的石阶,唯见层林环绕,道旁参天的银杏树郁郁葱葱,这些需几人合抱的老树据说还是当日开山的白云僧人所栽,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银杏树,因为寿命长、起源早被称作地球的活化石。这些沿途的古树上记录着的是天台山的每一个晨曦和傍晚、每一滴朝露和冬雪、每一缕清风和鸟鸣。

上山需过四道门,第一道山门,门楣上写的是“黔南第一山”;往上是第二道山门,牌楼式的门上题有“天中之天”四字,把人一步步引入天台佳景;第三道为券拱门,与周遭的山石浑然连成一体,颇有古朴憨拙的意趣,山门上刻有随着石头的形意“八仙过海”浮雕,这雕琢于何时已不可考的雕塑,据说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幅佛道合一的石雕,象征着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融而为一、天下大同。在雕像下有人刻了“印中禅林”四字,非佛非道、即佛即道。

天台山上下只有一条路,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时有猿猴攀壁而上,那抓耳挠腮的样子,似乎在嘲笑人类不能飞檐走壁的无能。若是春夏时来,满山的野花藏在石阶缝隙里、草丛里,密林里鸟雀正欢,好一幅久违的山居田园之乐图景,深嗅一口这清新的空气,久违的芳香将久久回荡在鼻腔和身体里,走在山路上,似乎身体都轻盈了起来。

沿着石路一直盘旋而上,终于到了第四道券拱门,上刻有“清静禅院”四字,下面便是鼎鼎大名的“伍龙寺”了。伍龙寺山门贵州天台山伍龙寺的“八仙”浮雕和“印中禅院”四字。平坝屯堡古寺庙天台山

伍龙寺,佛道融合的文化大观

天台山本就是群山之中的孤峰一蒂,山顶的“伍龙寺”则恰像这孤峰上独独的一朵鲜花,绽放在云层上、密林中,飘逸雅致,香烟袅袅,禅语声声,将山峰中的人间美景升华成仙境佛界。

伍龙寺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后由于战火频仍,曾多次毁坏,但当地人出于对伍龙寺的尊敬多次捐资修寺,又在明崇祯、清康熙、乾隆、咸丰和民国年间多次增修扩建,最终才保持着如今的面貌。

伍龙寺建于险峰之上,故而和一般寺庙景观大为不同,山寺本身的建筑堪称独一无二。山顶建筑依山布局,结构紧凑有序,外沿寺壁都根据崖壁表面的起伏而起伏,却又在天街处留白,俯仰间都是中式建筑特有的含蓄风雅。伍龙寺的中轴线和寻常寺院不同并非完全对称,而山势呈现出空间错落之态,故而整个寺院竟然没有同一高度、大小的两个房间。房内窗户少而小,这点和周遭的碉楼无异,若是不明者恐怕仅凭这点便会断定这里与附近“屯堡人”的建筑风格一样:居高临下、砌有垛口,俨然是一副军事建筑特性明显的样貌。

在周围常见的屯堡人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中,建造年代最早、雕琢工艺最精、建筑规模最大、周遭风景最好者就是伍龙寺了。由于该地曾地处偏僻,饱受战火倾轧之苦,于是寺下随处可见被称作“碓窝”的石臼,这些都是战争年代枪林弹雨里留下来的伤痛遗迹。叫人触目惊心之余,更觉得祥和安宁的可贵。后院在山崖上建筑了坚固的石垣墙,墙上砌有用于军事目的的垛口。寺中如今还存有两道山门和两重庙门。玉皇阁、大佛殿、藏经楼、左右厢房等样貌完好。寺庙与山石浑然一体的空间组合塑造得如此完美,让人在景中生情,又在情中感慨着景致的幽雅和安静。

寺内珍藏着清初吴三桂率军去云南的途中,住宿山寺时留下来的朝笏、朝服和宝刀。天台山伍龙寺的研究价值让它在脉脉香烟中脱颖而出,成为贵州当地历史文化的物证。伍龙寺更是被专家学者誉为“高原山地石头建筑的典范”。

伍龙寺之奇,不仅在依山而建的建筑造型和半军半教的实用价值上,更为重要的是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伍龙寺虽名为寺院,属禅宗一脉,但寺中却建有宏伟的玉皇阁,佛、道在险峰上共居,二者合流,得于天然又怡于天然。

这样的天台山,这样的伍龙寺,遍天下也难寻其右者。伍龙寺摩崖石刻“大观在上”

北盘江 波澜壮阔的水墨画

北盘江全长449千米,总落差1985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9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6557平方千米。在云南境内河段称革香河,习惯上称北盘江上源。贵州省部分河段长327千米,流域面积为21288平方千米。

山高谷深,山水秀色共此时

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属于西江上游左岸支流,共长449千米,在贵州望谟县蔗香乡的双江口与西江南盘江段相汇。

贵州与广西、云南交界处多深谷、多大河。据资料介绍,马雄山麓的地下水从珠江源洞口流出,和周围山区泉水交汇,形成了北盘江。为了跨越这些天堑,江上修建了很多座桥。跨越深谷河川,嵌在山巅壮美处蔚为大观。穿梭于崇山峻岭中的北盘江

远看北盘江大桥犹如一条飘带轻盈地架在两峰之上,身处烟雾缭绕的仙境一般。但从桥上往峡谷下看去,一眼望不到底的江水和两岸的绝壁叫人顿时战栗,似乎一股寒气真冲脑门。

曾温柔细腻的山水秀色陡然在此处变了一个样貌,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山,连绵起伏,时不时可见山峰中断裂成深谷,谷中岚烟袅袅,水声赫赫。峡谷将山峰一劈为二,两岸峰峦蜿蜒,峰林峰丛绵延似大海,谷底奔腾的是汹涌不息的江水,浪花翻滚拍打石岸,山壁上一阵一阵地卷起千叠万叠的浪花。水声响如雷,连猎猎风声都像是震天的喊声。绝壁上,藤蔓攀附,古木丛生,风景又好到叫人不忍闭目。

花江大峡谷,美丽的地球裂缝

北盘江在流经关岭自治县时,形成了一条大峡谷,称为花江大峡谷。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峡谷深达千米,长约80千米,形成了许多峰林、溶洞、怪石、瀑布、暗河等。

花江大峡谷距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仅30余千米。峡谷绝壁对峙,沿途坡高岩陡,北盘江将山壁隔开,两岸俱是危崖,无限险峻,却又山清水明,草树丰茂,还能看到嬉闹的猴子,飞舞的白鹭,还有独属于喀斯特地貌的岩溶奇观,那些诗词中的美景又仿佛活了过来。A 花江铁索桥花江铁索桥位于安顺以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贞丰县交界处的北盘江上,古为黔滇交通要枢。铁索桥长71米,宽2.9米,距水面约70米,上铺数百块木枋作桥面。铁索桥紧扣在两岸人工凿成的石孔内,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每根铁链又由262个环链组成。

从山顶鸟瞰大峡谷,山仿佛是刀削斧凿过的,骨痩如铁却坚硬铮铮,岩壁上的树扎根于石缝里,坚强屹立,风雨不倒。举头是一碧如洗的天,白云近得似乎触手可及,登高凌远,千峰叠嶂,绵延起伏。此景美哉,此心悠哉。

峡谷对岸的山峦层层叠叠直涌向天边,一望无际。峰林、峰丛点缀其间,红岩白壁,崖上村寨稻田,如诗如画,红的是人家,黄的是稻田,白的是炊烟,悬崖峭壁上原来也有这样“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的田园景致。似梦非梦,似幻非幻,在都市生活中被打磨掉的生活情趣不知不觉中都悉数回来了。

沿着景区的路边走到轿子岭,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峡谷,这里离江面高度落差约580米,呈85度坡,陡峭险峻。站在这里,谷底风貌尽收眼底,原先只写在书本上的“地球的裂缝”便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心里的震撼和滔滔江水一样奔腾不息,让人不禁感慨生命的渺小、自然的永恒。

花江大峡谷景区内还有一条始建于秦汉时期的驿道,沿着江边山路曲曲折折盘山而上又盘山而下,碎石子遍布驿道,时不时脚边还会有浪花拍岸。这条古驿道是古时候从长安到贵州进入云南的必经之道。

有峡谷处多有飞崖,有飞崖处一定少不了瀑布。身在峡谷中的白练滔滔也自有它的一番意趣。此处有一水潭名为绿阳潭,其水源为半崖壁中涌出的地下河水,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澈,最有趣的要数潭边那两座奇石,它们形似鳄鱼张口,威风凛凛地立于江边。岩上苔藓深覆石上、奇石连片。峡谷中下游处,陡然向西形成了一个90度的大拐弯,拐弯处两岸绝壁高近千米,从上往下看,峭壁相互对峙,叫人惊心动魄,从下往上看,只觉壁顶几乎合拢,无论你怎样仰脖都只能窥见青天一线,故名为“一线天”。B 贵州盘江钢桥盘江钢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二战钢桥”,横跨在贵州北盘江中游,与晴隆“二十四道拐”齐名。盘江钢桥于1941年建成,是史迪威公路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沿用到1985年。如今,因为安全因素,钢桥已停止使用。C 花江大峡谷

梵净山的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演化而来。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传扬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

梵净山 十亿年前的魔幻雕塑

梵净山位于贵州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处。因其形似饭甑,以其与梵净音近,至明代已为佛教圣地,故改名梵净山。梵净山主峰为凤凰山,海拔2572米,也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

梵净山山体为穹隆状变质岩和火山岩地层。山高坡陡,峭壁耸立,重峦叠嶂,沟谷深切,溪壑纵横,悬瀑飞泻,林海茫茫。山间多云雨,湿度大,日照少,岚气弥漫。作为一处佛教圣地,山间自有不少名胜古迹,有老金顶、金顶、九龙池、白云寺、护国寺、坝海寺、梵净古迹、九皇洞、天仙桥和古茶殿遗址。九皇洞、金顶和蘑菇岩一带可见“佛光”奇景,多出现于晨光暮色中。

1986年,梵净山被辟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生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黔金丝猴是贵州省独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总数只有几百只,仅仅分布于梵净山。黔金丝猴的体形近似于金丝猴,脸部呈灰白或浅蓝,头顶前部毛基金黄色,至后部逐渐变为灰白,毛尖黑色。耳缘白色,背部灰褐色。黔金丝猴栖息在梵净山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阔叶林中,主要在树上活动,结群生活,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现象,主要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以及树皮为食。梵净山金顶黔金丝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梵净山精灵”,现存约700只,仅分布在贵州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梦幻梵净山云雾中的梵净山犹如仙境一般,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它还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A 梵净山山门B 梵净山雪景

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至今保留着200万年~7000万年前的第三纪、第四纪古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是世界上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梵净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尤以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梵净山的各类珍稀植物中,以珙桐的分布最集中,另外还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梵净山冷杉、钟萼木以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等珍稀植物分布。由于在山头和山脊分布有大量的落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因此随着季节的变化,梵净山的色彩也会不断变化。随着冬季的来临,山脊和山头的森林由上至下逐渐发红、枯黄、落叶,只见一抹深绿沿着河谷向山下退缩,当地人称这种景象为“青龙下山”;而随着春天的来到,这抹绿色又从下面逐渐向上扩展延伸,两边配上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绽放的花朵,景观更为绮丽壮观,人们称之为“青龙上山”。这是茂密的植被为梵净山制造的别具特色的活动景观。

万峰林 形态万千,天下奇观

万峰林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成功升级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上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

万峰林,中国最美五大峰林之一

万峰林分为东西峰林两部,景观各有特色,属于典型的喀斯特盆谷峰林地貌。东峰林是巍峨的喀斯特峰丛,西峰林则是高原喀斯特景观。万峰林俨然一副鬼斧神工的仙境韵味,山峰奇特各异,气势恢宏,造型自然和谐,峰林溶洞遍布。

万峰林从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边缘呈扇形展开,总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根据形态的不同,通常将峰林分为五大类型:宝剑峰林、列阵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和叠帽峰林。在南盘江大裂谷断层地带,万峰林一部分因地势低被江水淹没,进而形成了另一奇景——万峰湖。山水相连,嶙峋的岩溶石和苍劲的奇木点缀其间,动人之极。

据记载,1638年,明朝旅行大家徐霞客行至万峰林脚下,感叹自然造化之美,并写下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美丽诗句,由此,万峰林之美广为天下人所知。

赏田园风光,看万峰成林

天下田园何其多,然而类似万峰林之地的田园,绝对是天下少有。峰林与农田村庄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田园山水画,点缀于其间的布依村寨犹如珍珠一般。一条名叫“纳灰河”的河流,从农田村寨中穿过,像是一条丝线把这一切都串联了起来,泛舟于河上,河流两岸的山水画冲入眼帘。

黄绿相间的农田如画卷般展开,几个小村寨坐落其间。万峰林的农田尤为奇特,有一处天然形成的八卦田,位于纳灰寨农田中央,造型神奇。田中有三个深不见底的天然地漏,农田以三个天然地漏为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