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1:09:4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守连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态文明视域下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研究试读: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

早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要求明确指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然而近年来,雾霾长期笼罩北京上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公共空间尤其是旅游景点在游客散尽后遍地各式垃圾仿佛成了不可缺少的点缀,过街天桥、电线杆子、人行道上双面胶小广告似乎成了怎么都除不掉的橡皮糖,地铁站、公交站上下班以及旅游高峰期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一望无垠的拥堵问题,广场舞大妈那每天固定来袭的高分贝喇叭声和社区居民那对宁静生活渴望的激烈冲突,小商小贩、违章建筑对公共空间的全面侵袭,人们在完全意识到公共空间蓝天、绿地和洁净的地面对自己生命所起的正能量情况下却仍然残酷麻木的走在破坏生态公共空间的行列中,在对公共空间生态化管理政策严重缺失情况下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管理和践行生态理念中的严重不作为,等等……,这都是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在走向习总书记所积极倡导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课题通过生态文明理论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问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的阐释,深入和加强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与管理,促进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而为实现把北京建成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本课题重点探讨如下问题:

第一,在梳理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当前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二,通过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找出其与城市公共空间问题的内在联系,阐明其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指导北京城市空间的优化管理实践。

第三,通过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寻求解决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问题的现实路径,为进一步完善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与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聚焦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基础上,我们从生态文明角度,就如何提升对公共空间的管理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第一,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核心是树立科学生态观。北京要实现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建设目标,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生态公共空间管理与利用实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公正、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正、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公正,注重“责任原则”、“公平原则”、补偿与惩罚统一等原则的应用。

第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应强化政府、单位生态行为文明。明确北京行政部门的角色,集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众之力共同开发、管理城市公共空间,构建各个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管治制度,实现公共空间管理管辖权与经营权之间关系的有效整合,完善管理模式和保障手段。

第三,公众参与是公共空间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凝聚公众之合力建设生态型公共空间,普及和提高城市市民的整体素质、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培养公众自觉的生态意识,让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生态公共空间的建设。

第四,注重“人文北京”指导下的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在管理中应注重内涵与品质,挖掘和提炼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同时,重视首都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强化作为首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

这样,本研究便具有了如下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如何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体系,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新的理念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生态文明的视域来研究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管理问题,在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注重生态优化,既拓展了对城市空间问题研究的视野,又为北京城市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实践意义:北京作为一个容纳三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不仅是一个文化中心,不仅是一个经济中心,更重要的它是广大北京人民生活的一个大型有机体,它是我们的肺,它是我们的血管,更是我们的氧吧,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文化进步的标志,如何使得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在北京生态化进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正能量,这对我们公共空间的管理实践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从公共空间本身发展和及对其管理需要适应城市生态化的要求,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实现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理论上提出三重生态观,逐步实现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健康持续发展与圆融和谐发展。“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把生态文明置于贯穿五大文明建设的始终,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总书记在2014年初视察北京工作又提出了要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尽快实现这个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2015年4月底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这里明确指出了要优化空间结构,这就使得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优化管理问题显得异常紧迫。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一般是指由公共权力创造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载了城市形象表达,还集合了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及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它跨越了单纯的建成环境的范畴,体现出微妙但重要的实体环境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人文价值,成为东西方学术界关注重点议题。

在国外,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了“公共空间”的概念;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则对公共空间的认知理论进行了揭示:一方面,它突破了以往对环境认识仅仅建立在研究者和专业人员主观审美基础之上,指出对环境的认知是环境中的人的普遍存在的体验;另一方面,它使本来单一的以客观实体环境作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研究拓展到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扬·盖尔在其代表作《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步行交通和公共生活,为城市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切实地以“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集中研究阐释公共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布局的调整,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方面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代表性成果有:罗巧灵等:《宜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新思路》、杨震、徐苗:《创造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实践价值观,和谐城市规划》、重庆大学孟侠的《人性化空间环境的创造——关于城市外部空间》、重庆大学徐煌辉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建》、李晓琼:《和谐理念下的城市发展:以城市公共空间微视角》、陈水生:《失落与再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总体来看,国外和国内学术界重点侧重于研究公共空间中的视觉景观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层面,较少侧重于生态文明视角把公共空间作为有意义的场所、人们活动和交往平台、维系社会文化意识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空间媒介等方面进行研究,即使有个别学者侧重生态文明角度,也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管理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从其健康和持续发展意义上,摒弃工业文明时期粗放式发展,唯效益至上的错误影响,着眼于城市结构中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在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优化角度,从人与环境和谐和长远发展角度上,从政策到意识,从社会群体到个人,对城市公共空间强化生态优化管理理念以及监督实施,以保证真个城市有机体和城市中的每个人的绿色健康发展,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共荣。

本研究将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问题。由于篇幅和精力所限,这里不得不说明的是我们在研究中重点选取的公共空间类型有博物馆、公园、广场、地铁、车站以及过街天桥等作为研究和调查的对象,希望以点到面借助生态文明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全面分析和解决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问题,为美丽北京与和谐北京建设提供参考和决策建议。

(三)创新之处

第一,选题角度:本课题突破工业文明时期经济效益之上,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解读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问题,学术视角新颖而独特。

第二,研究方法:突破了单纯的文献史学研究的框架,采用了案例法、社会调查法,同时也运用管理学、城市规划学理论加以分析,从而实现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

研究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对策,适应生态北京发展需要;探索用生态理论解决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管理问题的现实路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研究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存在问题及管理现状,北京作为首都就有特殊重要地位,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迅猛,城区面积急剧扩大,常住人口突破两千多万,再加上一千多万的流动人口,使得作为城市流通的重要的北京公共空间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更加凸显了以前的许多老问题以及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本研究重点解析北京公共空间优化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研究目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法方案。

第二,将生态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利用与管理。生态文明作为后工业文明的一个必然趋向,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生态文明对于大到整个地球,小到每个人的生存空间的重要意义,而近年来的城镇化不断扩展,大量人口不断涌现城市,北京作为首都,其独特的位置,成为人口涌向的主要地段,作为城市脉络和主要场所的公共空间在管理上能否更加优化,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是北京作为一个巨大有机体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生态文明理论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利用与管理的价值,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态建设内涵,即生态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历史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生态文化构建等理念等。

第三,研究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问题的现实路径。一是理念层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态优化对公共空间管理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在行动中践行生态文明优化管理的要求,从而从单纯追求抑制环境污染的发展途径转向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是政策层面,探讨政治生态化,如何通过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制定生态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起到硬性指导作用一个杠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对于公共空间的生态化发展起到坚强的壁垒作用,所以本课题从管理角度结合北京发展,从政策层面提出生态优化的具体路径;三是社会层面,北京是一个大社会,由许多社区、单位组成,是一个群体的空间,因此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社会整体能否注重生态理念的贯彻,能否真正遵循生态优化管理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本课题侧重研究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行为符合生态平衡原理,体现公共空间管理和利用的真正的公正和可持续性;四是从个体层面,群体是由个体组成,只有真正把群体的意志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才能使得生态文明理念在公共空间管理中真正落实,因此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培育市民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素质以及生态文明行为。

二、生态文明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理论解析

(一)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

1.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内涵

人类在不断追求科技进步,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而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的现象,比如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以及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后,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地球资源原来也不是无限的,地球也不是可以肆意开发的,于是逐渐出现了重视生态建设的生态意识。

截至目前,到底什么是生态意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究其共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生态意识,就是在思想意识深处要树立一种生态观念,具体来说就是科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自己所处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关系的意识。其核心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以及行为取向。同时,这种认识、判断、态度和行为取向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具体到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则主要是指运用整体思维,不仅把整个公共空间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有机体,而且它把人、社会和环境整个的作为一个大系统来拷量,期中不仅考虑到人的发展问题,而且考虑到社会的发展问题,同时还兼顾公共空间环境的发展问题,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强调的是整体发展,是系统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也不是单方面的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公共空间之间共同发展、和谐共荣。2.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特点(1)生态意识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在工业文明之前的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简单和低下,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和原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基本上没有什么环境污染,再加上人口较少,所以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那个时期人们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也不存在因为环境污染而遭到地球的报复现象。那个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主要还停留在原始的生存价值观念上。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出现了城市,也正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现,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随之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巨大进步,于是出现了以效益至上的工业文明,尤其体现在人口密集、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城市,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在经济效益至上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盲目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具体到城市来说就是对公共空间的生态的极大破坏,因而遭到了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

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即出现了注重环保,注重生态,注重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即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价值观。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经济、社会和整个自然发展的整体可持续性,成为了人们现在在公共空间里明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生活等领域所首要考虑和遵循的价值观念。(2)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动态化特征

生态意识不仅关注浅层问题而且关注深层公共空间问题。呈现出由浅入深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刚开始出现小范围的污染问题,比如一定区域的、一定范围的污染现象,这种污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后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开始意识到这种污染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逐渐开始呼吁减少污染、惩治污染,这就是从浅层次上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个时期,人们往往还是以自己的健康、利益作为轴心,换句话说这个时期人们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的程度和规模愈演愈烈,比如出现了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光把人类作为整个的中心,必须把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也作为问题的中心,也就是说在城市里面的公共空间的设置、规划以及各种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到人类的利益和发展问题,同时要考虑到整个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问题的深层次考虑,人们意识到了应该把人和整个公共空间都作为中心来考虑,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留下一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公共空间。这样,人们从治理污染的理念也逐步过渡到了减少甚至是摒除污染的理念上来,更加注重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生态保护,更加注重人类与公共空间的共同协调发展。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超越传统科学模式。传统科学模式侧重对生产领域减少污染的理念,注意力集中在发明减少污染的技术和装备上,而生态意识则在对生产领域减少污染的基础上,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追求更加自然的生活状态,使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贯彻生态理念,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而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注重生产、消费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愈来愈注重提升人口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因此在注重更加生态环保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生态意识更加注意到了人口因素对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人口增长过快,总量过多,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从而形成了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威胁,所以应该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口质量,尤其注重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态环保意识,必然会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3.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价值(1)提高人们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从少数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到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觉醒,再到生态意识的树立,人们逐步意识到了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意识到了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在生产和生活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以生态文明的要求来衡量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高低,以实现人与公共空间和谐共赢作为发展的目的。具体到微观层面上在具体制定生产计划、流程设计以及消费理念和行为中,乃至人的教育和发展中都树立生态文明的原则,注重节约、环保和整体生态发展规划。这样在在心中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超越利益至上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活中能够更加简约和自然,更加尊重自然,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不仅能够减少生产和消费污染,而且能够从源头上注意到全球资源的紧缺,从而树立忧患意识,注重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共存。(2)推动城市公共空间资源节约与环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的树立,一方面能够引起各级政府的注意。使得他们在制定城市公共空间政策时不仅要能够考虑到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且能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整体生态发展的要求,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环保理念的具体政策。

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民众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观念的树立和生态行为的践行。政策制定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执行,执行力度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执行者对生态理念的理解程度,因此只有民众内心真正意识到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发展重要性,意识到人与城市公共空间和谐共荣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起生态意识,人们在具体的经济行为中,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才能够真正践行城市公共空间环保政策,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环保政策真正能够落地得到真正的实行,从而才能真正保护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4.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实现途径

建立生态意识关系到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荣,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的建立应该从青少年时期抓起

青少年作为新生力量,代表的是未来,代表的是希望,好的习惯和思维的树立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因此,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们意识到地球资源的紧缺,意识到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人与城市公共空间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学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观念,从小处的一点一滴严格要求,从而长大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时才能够由内心到外在的真正践行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2)加强全方位的全民立体化宣传和教育

把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当前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公共空间问题频发,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的宣传已经处于迫在眉睫的形势,因此从国家上层建筑层面上来说,国家以及其附属组织都应该积极在具体政策层面上给予积极推动和监督。同时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在经济层面上来说,各种城市公共空间的经济活动都要树立生态意识。树立城市公共空间的树立,首先要转的是思想状态,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文化活动中,从意识形态的宣传到具体文化活动等都要紧密围绕生态意识的宣传制定各种具体的措施和手段。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总体上基础比较薄弱,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总的来说不仅孩子,而且成年人,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在树立环保意识上都还只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环保和生态意识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的建立必须全民宣传,同时应该加强立体化宣传,借助各种媒体和途径,从纸媒到网媒,从生产中到生活中,从公众到每个人,从国家到社会组织,从社会组织到个人都必须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还必须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3)应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保护的实践和制度推动

人类与自然能否协同发展,人们与城市公共空间能否和谐共生,不仅要有生态理念,更重要的是遵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在制定政策和管理中,树立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从制定到具体管理过程都坚持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发绿色技术(或生态技术)及其在公共空间各种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转变城市公共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产品制造中严格按照生态保护原则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从活动前一直到活动后都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坚守生态保护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中积极树立节约环保的意识。

国家及各级政府机关的生态政策是城市公共空间环保意识能否落实的重要保障。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积极制定各项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政策,这种制定是指不仅要单独制定环保政策,而且在制定其他政策中要考虑到环保生态的要求,贯彻和反映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次,要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政策的及时有效的宣传,只有加大政策的推动,才能真正保证政策的落地实行,所以各级政府机关要注重全面深入宣传各项生态政策,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的提升。最后,加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政策的监督和反馈调节,要建立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通过实时监督以保证生态政策能够得到执行,通过反馈得到具体执行情况,并且反过来看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相关问题,以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政策不断完善和发展。

此外,要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立法和执法力度。要保障生态意识的真正树立,保障环保政策的真正落实,则必须建立严格全面的城市公共空间法律体系,并严格执法。法的作用就是一种强制执行,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政策宣传工作,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但总是有违反环保政策要求的现象发生,总是有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对这种现象和行为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态意识伦理理念层面上的宣传和教育,而是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惩罚,警示或者停止违法活动,在以后的活动中树立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遵守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政策和法律。

(二)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

1.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空间规划理念

生态规划是指将生态意识相关理念和方法综合运用到规划活动中,使整个规划活动符合生态原则,以协调所规划的各要素之间协同发展,围绕着一个目标——整体和谐发展,是在建设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其宗旨是保护环境,注重生态化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则重指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融入生态规划的理念,按照生态规划的要求来布置整体空间以及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强调系统生态优化,不仅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考虑整个环境及其中要素的共同生态化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的多学科、整体规划理论,其中涉及到规划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伦理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无论在生态规划设计还是在生态规划实施过程中,比较注重整个规划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综合平衡、协同发展,在规划方法中无论总目标还是各级自目标都追求最优化,这种最优指的就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2.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目标

城市空间生态规划总目标就是引导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符合生态化要求,使规划系统中的各要素——人、建筑、动植物、空气等综合协调有机融为一个生态有机体,在发展中能够使整个系统呈现出和谐共荣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特征,建设生态城市。这里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的目标可分解为如下子目标:其一,是在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上达到合理有序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其二,实现公共空间内的建筑与周围大系统总体一致,符合生态美学的要求,其三,对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各种绿色植物物种等实现合理搭配,使之相得益彰符合整体生态要求,其四,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内,人能够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实现城市公共空间里的人能够安逸舒适,诚实公共空间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这里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分目标都必然是动态渐进的方式。3.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原则

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共生原则。其一整个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范围内的一切元素互相之间要和谐共生,均要在有限的公共空间和资源里面合理吸收到一定的营养成分,不断向前发展;其二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也要和谐共生,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合理的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二是城市公共空间动态规划原则。城市公共空间要做到生态,整个公共空间内部的诸要素本身就是流动的,并且整个空间与外部也是不断的流动的,所以在生态空间规划过程中要用动态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规划过程。

三是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内的要素自身要做到生态要求,各个要素之间发生作用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运行发展以及其同空间外的交流都要注重可持续原则,这就要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置与管理上要有开放的指导思想。

四是城市公共空间规避风险原则。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因为关联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关联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关联到人们的幸福感受等问题,所以应该注意规避风险。一方面在规划前要多方考察,多方论证;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要及时反馈,及时调整。4.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路径

其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降低污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在城市公共空间在进行生态规划中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力量,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减少各种因素带来的污染,以确保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性。

其二,增加绿化建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生态文明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绿色,因此为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必须大量发展绿色,充分运用绿色来增强空间的生态性,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具体可以利用绿色植物来美化空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绿色装饰物来装饰城市公共空间等。

其三,注重人性化打造有机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注重人与自然共同发展,所以规划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人性化的设计,即在整个空间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使各种建筑和设施和人的一种紧密关系,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要走集约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环保路子。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水污染问题,水是人们的生命之源,总体上整个地球处于缺水的状态,因此必须注意节约用水,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二是垃圾的及时回收和处理,公共空间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容易出现垃圾成堆问题,因此必须及时处理;三是改善燃料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严重的燃料的使用,尽量使用环保型燃料,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5.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方法

一是调研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生态文明是文化的表现,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所能具有的历史人文特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历史人文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展开,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能够起到具体实用的作用,而且能够富含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人的文化特征和信息,更加适宜人居活动之地。

二是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模型通过实验进行测试。在规划中不断建立各种模型,测试污染指数,并根据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建立一个生态化模型,然后再在空间中进行应用,这样可以降低财富的浪费,并且能够根据模型运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优化设计。

三是制定城市公共空间后期生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的监督关系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能否持续保持,关系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的存在问题,关系到在规划中所投入大量财富的利用效益问题,因此必须在设计中及时制定后期的监督机制,包括具体管理中的承担责任和利益分配问题,以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保护

1.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1)城市公共空间大气污染严重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污染物飘散到大气中,使得原来洁净的空气由于混入了污染物而导致对人和动植物乃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到人的健康,影响到动植物的成长,影响到自然环境的洁净,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正常生存条件,影响到整个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大气污染会形成一下不良影响:其一,大气污染危害和动植物的健康成长。污染物在大气中不断扩散,达到一定的浓度,吸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内会形成各种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污染物长期作用于人或动物的肌体,有的会引起人体的各种不适,有的会导致癌症等严重疾病,有的甚至会改变人的基因结构,造成人类遗传学疾病,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当然植物也会因为空气污染中的细小颗粒的附着而不能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势必会对茁壮成长形成非常有害因素。其二,大气污染最终会形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在空气中悬浮一定的时间后,在碰到降雨或降雪时,会沉淀到水中和土壤中,进而污染水质和土壤,这样会严重威胁到水和土壤中的各种物种的生存。

当前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雾霾现象已经成了近年来最主要的污染,导致北京的天空中总是“阴云密布”,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2014年1月4日,国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城市公共空间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行动,一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应对空气污染,另一方面,相关执法部门对污染大气的行为进行到布防,如有污染则严格执法处理,再者要加强绿化,增加绿色覆盖面积对有效防止空气污染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没,最后还是要用环保科技来发展经济,减少和逐渐杜绝污染型工业,建设环保产业链。(2)城市公共空间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是指河流、湖泊和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资源,受到化学产品等的侵袭,从而改变了洁净水中各种物质的结构和比例,导致水变质,不再适合人的饮用等。这种污染主要来自于工厂的废水排放,城市生活的污水,乃至农药化肥等对水资源的污染。我国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水污染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首先,会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饮用水的安全,从而危及人的身体健康;其次,对城市公共空间各种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长期污水进地灌溉污灌,使得污灌区土壤遭到污染,从而渗透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用水安全。最后,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水污染严重的地区,一方面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长期污灌,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填、农牧渔产品等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污染了各种农副产品,而城市公共空间是这些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和消耗地,人们无论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买了这些污染产品,抑或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饭店等吃了这些污染产品,都会对人体健康已构成了严重威胁。(3)城市公共空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如塑料、电池、油漆、化学药品和剩饭等。生活垃圾中的各种塑料产品很难分解,电池以及化学药品都会极大的损害土壤结构,会极大的破坏土质呵污染水资源,剩饭等会滋生细菌等的繁殖,从而严重危害环境。垃圾的处理从填埋到焚烧等技术多样化,但往往是形成了对空气、水资源和土壤的二次污染,所以,最终影响到人们身心健康和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由于人流量较大,人口密度大,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垃圾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也就很大。尤其是在旅游景点的旅游旺季,这种生活的垃圾的污染就更加严重。目前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往往只是简单的焚烧,这种处理方式只是及时处理了比较紧急的问题,但往往焚烧过的灰尘等排泄到河流、土壤或者空气中往往对环境形成更大的污染,所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比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范化管理,比如垃圾分类回收,加强监管等。(4)城市公共空间噪音污染严重

噪音污染是指人类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干扰周围人类和动物生活环境。城市公共空间到噪声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其二是工业生产,有的工业生产能带来很大的噪音对周围的空间形成很大的污染,其三是建筑工地噪音,许多建筑工地为赶工期等往往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形成很大的噪音污染,其三,公共空间的一些宣传噪音等,许多商家为了销售利润,往往会采用高音喇叭等扩音设备来进行循环的播放宣传其产品等,其四公共空间中密集的人群往往会有人大声喧哗、吵闹等,也会形成一定的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不仅滋扰环境,而且也是公共健康的一大威胁。”WHO欧洲地区总监雅克伯(Jakab)反复强调这一点。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在欧洲地区,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程度仅次于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城市公共空间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

首先,城市公共空间噪音污染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心理疾病,比如使人感到烦躁,影响人的睡眠,可能让人产生愤怒、失望、不满意、无助、抑郁、焦虑、分心、疲惫等负面心理,从而进一步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其次,城市公共空间噪音污染能够引起人的各种身体疾病,比如学习障碍、耳鸣、高血压、中风等;最后,严重的城市公共空间噪音污染能够影响到人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引起他们突发病症,导致影响生命安全。要想消除城市公共空间噪音污染,一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对城市公共空间噪音污染的监管,另一方面要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意识。(5)城市公共空间不文明现象破坏环境严重

城市公共空间是大家共同的空间,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相关规定,维护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文明。但在现实中,城市公共空间存在大量不文明现象,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文明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乱贴乱画乱写毁坏市容,在公共场所中到处都充斥着小广告,电线杆子、墙壁上、天桥上、地上到处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广告,对公共空间的整体清洁等都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其二,公共场所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排队现象频发,违反公共场所的各种行为规则等而导致秩序的混乱等;其三,公共场所不文明用语和行为,比如说脏话、打架、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损害公物等。2.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一要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合理建设生态公共空间,根据城市公共空间的容量,合理控制公共空间的人口,控制污染排放等因素的总量;二要积极处理公共空间到生活垃圾等,及时科学处理;三要增加绿化和相关生态性建设。

北京作为首都,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集中了约三千万人口,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而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交往的场所,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仅是人们活动的空间,而且是人们心灵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空间的生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彻底解决,那么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北京人民的各种诉求的有效展开,甚至会影响到城市的各种功能的顺利实施,从而给城市公共空间人民生活带来重大不良影响。(1)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生态问题,首要的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的关系。北京城市经济发展和公共空间到环保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之间有对立性,存在着矛盾,另一方面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统一性,有一致之处。经济发展容易产生生态问题,但是生态问题的解决往往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为环保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环保问题的解决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根据公共空间的环境容量,有效控制各种污染的总量,增加生态绿化,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进行转变,以减少污染释放量。另一方面则是在为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问题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也要注合理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到生态化提供经济物质基础。总的来说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但同时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照顾到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化建设,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2)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随着人们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不断的实现自身的解放,也正是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违背了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而经常受到规律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统治者征服异民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保护过程中,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规律的要求,使之朝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在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化过程中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开发、利用和管理生态空间过程中严格树立生态标尺,这样才能保证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共生,保证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1.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涵

历史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芒福德(Lewis Mumford)说:“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的交往的程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储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秩的风俗和交往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建筑物、保管库、档案、纪念性建筑、石碑、书籍),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代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这一点一直是城市给人类的最大贡献。与城市复杂的人类情况相比较,我们现在储存和传播信息的精致的电子机器是很粗糙的,有局限性的”。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记载了一个城市的兴衰更替,记载了一段段悲欢离合的历史剧的展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精神文明的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共空间里面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各种博物院、名人故居、古建筑、文物以及特色饮食等,这些历史遗产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发生发展的活化石,必须加强保护。2.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

当前,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实现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化保护,首先制定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总体上要做到遵循保护优先,在处理经济效益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优先考虑的应该是保护。其次加强宣传引导,对公众进行大量的各种样式的责任意识宣传工作,给大众普及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常识,让大家意识到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让大家意识到目前对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最后加强对破坏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的处罚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3.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是有生命力的,是历史化的化石,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活动轨迹,思想印痕,而且是当代人生活的地方,也就留下了当代人的特征,所以便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印记,对后代人的生活也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假如城市有生命,那么城市历史遗产就充分体现了城市区别于其他的自身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价值,对于后代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彰显城市个性,寄托人们情感,发展地方经济是也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人们情感的寄居地,有着重大的情感依托价值,是同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息息相关的重要载体。

北京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张,出现了很多对历史文化遗产破坏的严重现象,例如在旧城改造,公共广场的变迁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可恢复性破坏,尤其是破坏了公共空间中许多历史遗产的生态化建设,很多有特色的街区及公共空间遭到了无情的破坏,人们的精神家园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加强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遗产与文化是每一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当代人在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前提下,没有权利剥夺后代人享有他们需要的能力,这便是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

(五)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很多全球性问题时,所意识到自身与大自然的正确关系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效益和生态保护并重,注重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指为了确保生态文明的落实,确保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的科学建设,而制订的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具体指各种规范性、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制订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建设和发展,比如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制度建设、生态化环境保护等。通过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建设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目的就是增加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硬性保护,以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两个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执法者角度所定义的管理、治理和责任制度,执法者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管理、治理和责任制度,二是从参与者,即公众角度定义的参与制度,毕竟公众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所以只有公众真正参与了,那么才能真正的实现各种制度的价值,否则没有公众的积极配合参与,制度就形同虚设了。2.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化的意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风俗、习惯、说教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固然有着重要意义,但这种约束属于软约束范畴,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不能进行量化的考察,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很难发生有力的保护作用,所以为了增加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护自然一体化进行,实现整个地球的和谐永续发展,则就不能仅仅考软性的约束,不能仅仅靠理念层面的宣传进行保障,而必须依靠制度进行硬性的规范和约束,才能让人们在观念中树立生态文明是有保护制度的,违犯了要受到惩罚,从而减少对生态文明的破坏,最终实现对生态的保护。3.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有:

一是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法制化。法律作为调整人类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