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23:22:29

点击下载

作者:米虹静

出版社: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养生保健一本通

中医养生保健一本通试读:

前言

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项完美的医学,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国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这门古老文化,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养生保健,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开始,养生的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黄帝内经》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是顺应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年益寿目的的整套理论和方法。先秦时期,诸子名家就开始将养生作为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加以研讨,观点五彩纷呈,奠定了我国养生认知的基础。

魏晋时代,养生观念进入了大融合时期,如嵇康倡导“清虚静泰”与“呼吸吐纳”结合,葛洪主张“藉众术之共成”以“内修形神”、“外攘邪恶”。六朝时期这些观念又得到了发展,到隋唐时期,养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将养生观念与保健相融合,如《千金要方》所录“老子按摩法”就将导引术与按摩结合在一起;司马承祯的“养生操”则糅合了梳发、叩齿、行气、按摩、导引诸术。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前代养生资料得以汇集整理,涌现了更多的养生保健专著。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但真正理解养生保健知识的人并不多。本书挑选出我国养生保健类古籍文献中对现代人来讲实际有效、便于操作的养生保健常识,分为情志养生、食疗养生、身心养生三部分,介绍了情志养生学说与方法、情志美容、食疗养生的好处、药酒养生法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养生等各方面的内容,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最后,愿所有的读者朋友们都能够在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达到强身健体、身心愉悦的效果!作者

第一章 情志养生

●第五节 精油分类●第四节 情志美容●第三节 情志养生学说与方法●第二节 健康情绪有益身心●

第一节 情志致病的机理

第一节 情志致病的机理

一、何为情志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相对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人的七种情绪正式列为致病内因。其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

1.损伤脏腑《黄帝内经》(包括《灵枢》与《素问》两部分)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具体地说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临床上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多脏,又可多情伤一脏。如思虑过度可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样悲、忧太过亦能影响脾,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又如“大喜伤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一切不良情绪都能影响心,而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受伤,人体的整个功能皆会受损。

2.影响气机

气机,是气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正如《素问·举痛论》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七情太过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说“百病生于气”,即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皆与七情刺激引起气机失常有关。

3.精血亏损《灵枢·本神》中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这里的精时自下,即是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阴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此外,过分思虑,既会耗伤心血,又会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亏损。

4.阴阳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而中医认为阴阳协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七情致病必须加以重视。

5.先伤神,后伤形《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说明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魂、魄都是属于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魄是一种本能的、非条件反射性的感觉和动作,包括听觉、触觉、视觉、痛觉以及肢体某些动作,与精关系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种活动形式,如果离了神的支配而单独活动,便表现为梦游、幻觉等。由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别于外感六淫,六淫伤人多伤形体,而情志致病,多先伤人神气,再伤形体。

七情太过,导致神经系统的严重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和强迫症。极为严重的,还可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所谓反应性精神病大都是这样引起的。它是由强烈的、突然的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范进屡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后突然考中,暴喜之际,突然昏倒,继则到处乱跑,狂呼乱叫,众人都说:“新贵人欢喜疯了!”《儒林外史》中的这个故事,再生动不过地说明了七情太过导致精神错乱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也相当敏感。据研究统计,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因情绪不良而致病者占70%~80%。诸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过敏、腹痛、腹泻等,皆属于此。早在20世纪,有位名叫奥尔夫的医生,就发现几乎每一分钟胃的机能都能受到情绪的影响。他报道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9岁的孩子,因食管严重烫伤,瘢痕收缩闭塞了食道,于是被迫在腹壁开口,将食物经漏斗进入胃中。医生借助仪器观察其情绪对胃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病人发怒时,胃黏膜就充血发红,胃的运动加强,胃酸的分泌量增多;当病人忧伤悲痛时,胃黏膜变得苍白,胃的运动减弱,胃酸的分泌量也减少了。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亦有影响。当受到较大的打击,心理失去平衡时,可引起胸闷、气急、心率改变、面色苍白、头额冒汗、哮喘等。当换气过度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则可出现手指发麻、肌肉颤抖、头晕,甚至昏厥。

对于内分泌系统来说,强烈的刺激可导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等病。过度紧张、长期焦虑等精神负担,是诱发甲亢的重要因素。从甲亢病人就诊时的主诉可得知,升学、出国、晋级、升职等,可导致情绪波动,而工作、学习过度劳累引起精神持续紧张,与发病更有密切关系。农村的甲亢病人就较少。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与心脑血管疾病一起,号称“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种癌症的病人高达两千余万,每年数百万人死于癌症。引起癌症的原因尽管很多,但近年来大量科学实验证实,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刺激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这一点已为动物实验所证实。将狗分成两组,一组使它们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状态,另一组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结果前组六条狗中有三条狗死于癌症,而后组四条狗安然无恙。现代心身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郁悲伤可以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抑制免疫功能。

当前人们的竞争意识日趋强烈,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与人们结伴而行,万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击在所难免。一旦思想认识不当,死钻牛角尖,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进而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从现在疾病谱的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因素致病的广泛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情绪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各种情绪对应各个器官,比如喜则气缓伤心,怒则气上伤肝,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忧思则气结伤脾。懂得了这个规律,在生活中就应注意,不要产生过度的情绪。没有人是完美的,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应该抱着从中吸取经验的心态,继续努力,能伸能屈,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生活态度都应该处之泰然。热心帮助别人,与别人关系融洽,如果要真正快乐,受人尊敬,在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应以平常心看待,不要太过于主观,也许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同时音乐也可以缓解人的情绪,让人产生愉快的心情。汉朝司马迁《史记·乐书》云:“音乐能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魏晋时期阮籍《乐论》云:“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可乐也。”《论语》中有孔子喜欢韶乐,忘我学习,以至于三个月不知肉的滋味的记载。中医的五行音乐:肝,其音在角;心,其音在徵;脾,其音在宫;肺,其音在商;肾,其音在羽。总之,音乐影响人体气机运行,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用快乐的情志养生心态,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

二、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情志是中医学病因学说中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指出:“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口问》也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后世据此创立“三因学说”,其中的内因便是七情致病,把情志致病与外来邪气并列为人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七情致病的特点,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并且重视到七情致病所发生的病理变化。

七情是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而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突然或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1.喜是心的情志的体现

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高兴的时候,就会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畅。因为它能促使气血流畅,营卫通调,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是健康人正常的情志活动。但是,如果过度喜乐,不仅无益,反而使心气散乱,精神不能集中,即所谓“喜伤心”。过分的喜,不仅伤心,而且能伤肺,因为心肺同属上焦。

2.惊是心的情志的体现

惊即惊恐,是突然遇到意外之事而精神紧张的一种表现。惊恐对心的影响最大。一般受惊,并不至于使心的功能紊乱。但是,当人突然受到惊恐时,会使心神受伤,功能紊乱,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惊慌失措,甚至神志错乱,发生痴呆之症,即所谓“惊则气乱”。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心神怯弱,最易受惊。小儿受惊,轻则惊悸、大哭大啼,严重时可出现“惊风”或“癫痫”等症。

3.怒是肝的情志的体现

肝气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也不能过于愤怒。若过度愤怒,就会伤肝,使肝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横逆、上冲,所谓“怒则气上”,症见面赤、头晕、胁痛、胸满、纳少。严重时可导致血随气逆,蒙蔽清窍,引起昏厥。愤怒不但能伤肝,而且能伤脾,因为肝病最易累及脾脏。

4.忧与悲是肺的情志的体现

忧即忧愁,也就是心情愁闷不愉快。当忧愁不解时,多感到肺气不舒,胸闷气短,颓丧懊恼,精神不振等,这是忧愁过度损伤肺气的缘故,即所谓“忧伤肺”。这就是说,忧愁太过使气机不利,脉道闭塞,升降失常。忧愁不仅伤肺,而且也能伤脾。因为脾居中州,上焦心肺之气受伤,势必影响中焦。

5.悲是心的情志的体现

悲哀太过,则意志消沉,导致肺气耗伤,所谓“悲伤肺”、“悲则气消”。悲不仅伤肺,有时也伤心神,除了心肺同居上焦外,因为心主神志,一切情志变化等精神致病因素都有可能伤及心神。

6.思是脾的情志的体现

思即思虑,也就是集中精力对事物分析和考虑的一种表现。分析和思虑属于精神活动,精神活动影响着内脏的气机。若过分思虑或思虑久而不解,就会出现精神消沉,使气结于内,阻滞不畅,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使脾胃运化无力,所谓“思则气结”、“思伤脾”。另外,长期思虑不解,必然扰伤心神,引起怔忡、健忘、精神萎靡不振,所以临床上又称“思伤心脾”。此外,思虑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心脾病变影响于肾之故。

7.恐是肾的情志的体现

恐即恐惧或恐怖,是由于内脏功能不足所产生的。虽然胆气虚和血虚之人都会产生恐惧,但恐对肾的影响最大,即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或长期恐怖可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二便失禁的现象,即所谓“恐则气下”。恐惧不仅伤肾,也能伤心,使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神志昏乱。

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但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尤其“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心脏的功能,然后犯及其他脏腑,出现种种不同的功能失调。

合理利用七情。由于七情为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变化,是无法人为抛弃的本能之一,所以中医养生保健要正确认识七情、对待七情、合理利用七情。七情作为人的生理功能本无所谓利与弊。所谓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利与弊,关键是情绪的发生能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中国文化中,儒家讲求中庸之道,《中庸》就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就是要合乎度,有所节制,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就要力行中和之道。合理运用七情,则不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对人体起到良性的调节作用,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反之,七情过度,如“喜怒不节”、“大喜”、“暴怒”、“大惊恐”、“悲忧多恚”,则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

1.七情之利

既然人的情志活动和生理功能互为影响,那么,适度利用七情可以调节脏气的运行。如适度的发怒能够调节肝的疏泄、调达功能;但不能无节制发怒,否则可能导致肝气横逆。其他运用七情调节五脏的功能以此类推。养生家有主动运用情志配合呼吸导引锻炼五脏气的功法,其理论基础一概源于中医对情志的认识。通过主动运用情志,因势利导,减少情志对人体的损害。如过度的怒本为致病之因,但在某些情况下,发怒又可以宣泄气机,使郁结之气得到宣发而缓解。人们在面临实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公之事时,感受委屈、不满甚至愤恨,若隐忍在心,则怒带动气机向上,可导致心胸憋闷,胁肋胀痛,甚至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极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如果不能从根源上克除怒气,一味控制,不利于身体的健康。若是用适当的方法把怒气宣泄出来,反而感到身体舒畅,则身体不适的症状也会得到缓解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怒不仅不是致病之因,反而成为调心、调身的有效手段。又如,当遇亲友亡故,人每每产生悲伤欲绝之情,这时尽情地号啕大哭一场,让心情得以舒缓,往往比强忍对身体有利。这时悲伤也成了一种调节身心的手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恼怒和悲伤毕竟是一种不良情绪,不宜过度,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七情之弊

七情的变化是在“心神”的主持下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应答反应,是机体随精神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一种生理适应性活动。情志变化导致疾病时,往往是由于情绪发生的程度、持续时间、表现形式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气血运行的紊乱而发病。如暴怒、狂喜、大惊、卒恐都是突发性强烈的情绪变化超过了人体生理的应急能力,导致突发疾病;而久悲、过忧、久思、长期郁怒等情绪虽程度不甚,但却是持续性存在,亦容易使人气机不调,积久成疾。

三、情志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属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说明五脏精气是产生五志的基础。所以,情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1.心神和五脏精气是情志产生的生理基础

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主藏精气,精气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又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脏精气充盛,气血和调,则能养心神安五脏,从而使精力充沛,心情舒畅,五志平和。五脏与五志相应的归属关系,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由于心为一身之主,精神所舍,具有“任物”之用,所以外界的刺激,必在心神的统一协调下,各脏气血产生不同的变动,五志由是而生。

2.五脏精气失调影响五志

由于五脏精气是产生五志的基础,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必然会影响情志。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与肾则恐。这皆说明脏腑精气虚实、气血失调是决定情志病变的内在因素,而情志异常则是五脏气血失和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因此,脏腑气血的病变是情志失常病证发生的根本所在。根据五脏与五志的相应关系,五脏有病,会产生相应的情志改变。如心病则喜笑不休,肝病易怒,肺病易悲等。心主神明,肝藏魂,调节情志变化尤为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心肝两脏在情志病变中的重要作用。

3.情志致病伤及五脏精气

情志变动超过一定限度,可以伤及脏腑精气。七情本属人之常性,不会伤人致病,情志和调反而有利于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但当情志变化过激或持久不解,则会伤及五脏,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发病。情志病变对脏腑精气的损伤,既有其一般的对应规律,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黄帝内经》有“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之说,也有怵惕思虑伤心、愁忧伤脾、悲哀伤肝、喜乐伤肺、大怒伤肾的记载,说明情志伤人,致病机理错综复杂,有常亦有变,不可一概而论。同时,《黄帝内经》又强调情志所伤以心首当其冲,所谓“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即是突出心在情志病变当中的地位,此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一重要的生理功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四、情志与心神的关系

1.情志是心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人类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的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迹的一种“应答性反应”。中医学在心主神明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心是情志发生的物质基础,即外界的各种刺激首先作用于心,通过心再作出相应的反应,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志变化。这与心的功能特点及其在脏腑生理活动中的主宰地位是分不开的。

2.心神主持调节情志变化

心主神明,司五志,调节控制情志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总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对情志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可以缓和过激的情志变化。而人的情绪变动往往以思想认识和意志为背景,并受其影响。故怡神养心,则志意和,精神定,五志不乱。

心神对情志的调节作用,还表现在协调五脏气血阴阳,使机体内部处于完整统一、平衡协调的状态,从而避免和消除过激的情志波动。由于五脏产生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又影响五脏;人处社会之中,喜怒哀乐,在所难免,加之脏腑精气有盛衰盈亏之异,情志活动则难免经常波动。人体欲维持自身的协调稳定,就须自我调节,这一调节、协调的机能,由心主持,赖五脏共同完成。因此,心神能调情志和五脏,心神健全,意志坚强,能够耐受一定的刺激,并及时进行调节,不致造成气血紊乱,脏腑失调,出现异常的情志变化;另一方面,因心为脏腑之主,心神功能正常,则人体脏腑气血和调充盛,能承受一定的刺激而不生病。

3.情志刺激首先伤心

情志为害始于心。情志致病,虽然可以损伤各相关的脏腑,但常由心始。情志分属五脏,但皆由心而发;而外伤情志刺激,先由心受。故情志过激首先伤及心,而后分别损及五脏,产生各种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动及形体的病变。各种不同的情志刺激皆可伤心。

综上所述,情志活动是外界刺激作用于心,进而通过心神的调节使脏腑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五志惟心为主,而情志致病心神必先受之,心神因而失去主持调节之职,五脏相互协调的机能状态发生改变,继而出现各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变化作为致病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而在疾病之后,又与疾病的进退密切相关。

1.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改变导致发病。七情内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从病因学的角度讲,情志过激是疾病产生的内源性因素。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功能失常的病理过程。而情志的变化根基于脏腑,是在气血阴阳和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情志与五脏均有密切的关系。在疾病状态下,必然会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情志刺激可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又常常表现为精神抑郁,闷闷不乐的情志改变;若肝郁化火,肝火内扰,则出现急躁易怒,心烦不安。脏腑功能盛衰不同,则情志变化有别。

2.病理状态下情志对疾病的影响

情志对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情志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疾病的转归也会产生影响,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情志舒畅,可以遏止疾病的发展,促其向愈。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为基础,又反过来影响五脏。在病理状态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损伤,此时必伴有情志的异常改变。这种情志改变属于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同时,由于患者的社会地位、科学知识、经济状况及亲人的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有区别,在患病后会表现为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情志变化,或为悲观失望,或盲目乐观,或惊慌不安,或茫然无措,等等。这些产生于疾病认识的精神、情志变化,又会对机体业已存在的病变产生极大的作用。如果能得到适时的、恰当的调护,消除不良的情志波动、心理反应,就会减少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促进脏腑气血调和畅达,使患者能以愉悦的心情和科学的态度正视疾病,积极配合医疗活动,从而促进疾病的痊愈。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良的情志反应可以加速疾病的进展。这是因为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必然受伤,因此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易为各种致病因素所伤。故不良的情志刺激,加重了业已存在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损伤的病理变化。如情志抑郁,脏腑气机不利,气血滞涩,阴阳乖逆,其病必进。临床常见失眠的患者,因为精神刺激而失眠加重,甚至彻夜不寐,以致病情加重,缠绵难愈。胃痛的病人,常因精神刺激、情绪波动致使胃痛加重,甚至呕血或黑便。而臌胀患者,肝脾肾受病,气血水瘀积腹中,每因不良的精神刺激而诱发昏迷的发生。

在疾病过程中,情志异常又常常是疾病复发的诱因。如郁怒伤肝,或五志过极,心肝火盛,火扰气逆,挟痰淤蒙蔽清窍,阻滞脉络而发为中风病,临床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㖞斜为特征。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就必须十分注意调畅情志,不可使之过激,否则每每导致复发,或第二次发病,使中风病病情明显加重,造成治疗困难,甚至死亡。

情志刺激影响治疗效果。疾病的治疗,不论用药或其他方法,都以脏腑功能对治疗措施反应的敏感程度为基础,愉快的情志能协调脏腑,调畅气机,调和阴阳,则治疗易于取效。所谓“三分治七分养”中的养,就包括精神情志调摄在内。反之,精神情志活动失常,必然加重脏腑功能的损害,影响治疗效果。如消渴病患者,往往因为剧烈的情绪波动,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加重,表现为血糖迅速升高,用常规量的降血糖药难以控制,必须加重药物用量才能取得通常的治疗效果。

疾病过程中的不良情志刺激,又会因为损伤脏腑,影响气血阴阳的协调而使原有疾病病理变化更趋复杂化,由此导致病情缠绵,甚至难以根治。如临床常见的癫病,病起于情志刺激,肝气郁结,心气被抑,表现以情志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静而多言、语无伦次为特征。本病起于情志刺激,表现有精神失常;病程中却又对情志刺激反应十分敏感,每因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致病情发生波动,以致因病而情绪改变,又因情志变化进一步影响病情,如此循环,病期淹缠。

总之,在疾病状态下的情志改变,对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精神状态,愉悦的情志,能促进疾病的痊愈;反之,则会使病情加重、反复,病程缠绵,影响治疗效果。

六、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理论

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因七情致病后,医者依据患者之致病情由,而促成患者产生另一情志加以治疗,消除由情志偏激引起心身疾病的方法。

情志相胜疗法,又称为以情胜情疗法、五志相胜疗法、情态相胜疗法等。情志是中医对七情、五志的简称,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其中喜、怒、忧、思、恐称为五志。中医认为,情志是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情绪活动的正常反映,但又在持续或过激的情况下成为致病因素之一。根据情志的五行归属、五行相克理论,提出了情志相胜的基本内容,即“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情志致病损害脏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情志活动为脏腑所发,而过于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对脏腑造成损害,即“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怒伤肝,是指过度愤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耗伤阴血等;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二是情志通过影响人体气机而使脏腑致病。《素问·举痛论》中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论述。怒则气上,是指盛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并走于上;喜则气缓,是暴喜过度,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悲则气消,是指过度忧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耗伤肺气;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气陷于下,精血耗损;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致气机郁结,脾运失司。

按天人相应观,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自然的运行变化协调一致。自然界有五行变化,五脏亦因应于五行的特性,根据取类比象的方法,依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将五脏归于五行。中医认为,五志为五脏所主,即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根据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五志归于五行即喜属心火、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悲(忧)属肺金、恐属肾水。

根据情志的五行归属,按照五行相克规律,可以推出五志相胜关系,即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喜克忧、忧克怒,从而形成情志相胜基本疗法,即悲胜怒疗法、恐胜喜疗法、怒胜思疗法、喜胜忧疗法、思胜恐疗法。

1.怒胜思疗法

思为脾志,五行属土。脾的主要生理作用为消化食物,化生气血。思伤脾,思虑过度可导致脾失健运,血化生不足,出现饮食乏味、脘腹闷饱,甚而纳呆厌食、神疲懒言、失眠健忘、四肢怠惰等症状。肝志为怒而主疏泄,肝气疏泄有助于脾气的健运,以宣散气结;怒则气上,有助于肝气升发,促进脾之升清。怒属木,木克土,故可以利用愤怒情绪来克制过度思虑,恢复脾的功能。

2.思胜恐疗法

恐为肾志,五行属水。肾主藏精,主水,司开合。恐伤肾,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则伤肾精,使气机下陷,出现惶惶不安、提心吊胆、二便失禁、遗精、腰膝酸软、孕妇流产及面色苍白、头昏,甚至昏厥等症状。医生应针对患者恐惧畏怯心理产生的原因,采取诱导的方式开启其思,帮助患者逐渐摆脱惊恐畏怯的心理状态。思则气结,亦可抑制精气的下陷或外泄。思属土,土克水,故说理开导,促使患者神志清醒,理智思维,以此逐渐克服恐惧情绪。

3.恐胜喜疗法

喜为心志,五行属火。心主神志,主血,推动血液运行。喜则气缓,喜有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但过喜令人心气涣散,无力推动血行,故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健忘,或嘻笑不休、状若癫狂,甚至突然昏仆等症状。恐则气下,可抑制心气之浮越散乱,抑制心气涣散;故有“恐则气怯,骤然施予平素畏惧之事物景观,恰似以水折火”之论述。恐属水,水克火,故可以采用恐惧情绪来克制过度喜悦的情绪。

4.喜胜忧疗法

忧为肺志,五行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布散水津,外合皮毛。过度悲忧则气消,意志消沉,致宗气生成不足或肺气失宣,可见形体憔悴,悲观失望,沮丧厌世,长吁短叹或咳嗽气喘、生痰,久则可致毛发不荣等症。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以欢喜之事或可笑之言行,分散患者集中于忧悲之事的注意力,宽解心怀,可使忧悲患者振作精神。喜属火,火克金,故想方设法使病人感到欢快喜悦,可有效地消除悲伤与忧郁的情绪。

5.忧胜怒疗法

怒为肝志,五行属木。肝主升发,主疏泄,能调畅情志;主藏血,为血海。过度愤怒,怒则气上,气推血行,气血沿肝经并走于上,情绪失调,故可出现烦躁冲动、打人毁物、面红耳赤、头晕目眩、吐血、昏厥等症状。悲则气消,悲忧之事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患者嗔怒之际,医生若能以忧悲之事挫其锐气,则怒气多可得以抑制。人若怒气当头,乃肝木升发太过,气有余便是火,故怒气亦俗称“火气”,若被提及心中内忧之事,忧悲令人气消,则火(怒)气亦降。悲忧属金,金克木,故悲忧情绪可以平抑肝木,消除怒气。

七、情志伤及五脏的调养

中医古籍对情绪和脏腑有如下记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人体五脏失调会引起不同情绪反应,反之,情绪又会影响五脏。所以保护身体,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惊、不忧、不恐,可以从懂得原理开始。

1.喜对应脏腑——心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心经或心包经腧穴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内服中成药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等。

2.怒对应脏腑——肝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盛怒”、“暴怒”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则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肝气逆行,使得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腧穴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畅达,使得情志舒畅。可以自制枸杞梅菊饮,配制方法为取枸杞15克、乌梅10克、菊花10克,开水泡服。

3.忧对应脏腑——肺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愁忧、情绪抑郁导致肺气闭塞。忧愁的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气机闭塞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肺气阻滞,导致胸闷、气短、呼吸不利,进而出现喘促咳嗽等症。

4.思对应脏腑——脾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它是指思维长时间高度集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胃经腧穴可以强健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保证气血在经脉内正常运行。尤其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疗效显著。可用中成药越鞠丸、参苓白术丸等。

5.恐对应脏腑——肾

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惊恐不是直接伤肾,而是先通过心的感受,继而由肾承受。前者多伤及心神,后者则多伤肾气。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恐惧不仅伤肾气,还直接损伤肾精,惊伤心神,使诸脏气血失调,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神经衰弱、人体免疫力紊乱或低下、心悸甚至休克、痴呆等症。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肾经腧穴和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全身强壮穴能调补肾精,有效延缓衰老,更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心理承受力。

可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也可自制金樱子茶,即取金樱子10克、淮山药20克、五味子10克代茶饮。

八、冠心病与情志

社会的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社会压力的增大,也使人们的情绪易于波动,愤怒、焦虑、烦躁常常交织而来,于是脏腑开始出现功能上的失调,进入“亚健康状态”,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持续时间过长则积久而成病。根据五行学说,五志配五脏,五志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相应脏腑发生疾病;另外由于五脏又配五行,五行相克则脏腑相克,因此一种情志为病不只引起一脏疾病,而引起几脏同时为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即是一例。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是其主要发病因素。其中气滞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肝受气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明代《薛氏医案》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心主血,肝藏血,心之行血功能与肝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疏泄功能失常可影响胆汁的分泌,胆汁排泄不畅,亦可影响肝之疏泄功能。《沈氏尊生书》亦谓“七情之由作心痛”,皆表明本病由肝及心与肝气郁滞有关。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除了应用药物治疗外,一定的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自我调节是很好的方法,要放松心情,不要整日想着自己的病情有多么严重,是不是无药可治了,而使自己陷入终日焦虑的状态,应该想一些愉快的事情,保持心情愉悦。另外,医护人员或家人可以通过与病人的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及行为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转移患者对局部痛苦的注意,中断其疾病与情志的恶性循环,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移易精气,变利血气,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的进步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无论是对患冠心病的患者,还是患其他疾病的人,甚至是未患病的人来说,放松心情、调节情志、平衡心态,是防病、治病的关键所在。

九、情志养生,因时因人

1.不同季节的神补

四季的进补首先是精神方面的调养,使人精神条达,情绪稳定,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肌体的稳定性。(1)春季的神补主要是畅神,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阳气生发,天地俱生之时,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人在此时的调神养生,应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外向生长的特点,注意陶冶情操,晚睡早起,披开束发,宽衣解带,散步于庭院之中,以使形体舒缓,神气畅达从容,保持愉悦之情,切忌感情抑郁,以逆生理。这里所说的“生”、“予”、“赏”皆指神气的活动,应当顺应春季阳气生发之势,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以使志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春天可以通过散步、踏青、赏花、郊游等来舒畅自己的情志。居住在城市的人限于条件,已不可能“广步于庭”,但可以在寓所附近的公园或绿地散步,使四肢、肌肉、关节适度地运动,使气血流畅,功能协调,精神振奋。周末,全家老小或朋友可以到郊外踏青、赏花、游览,使人精神焕发,心情愉悦。(2)夏季的神补主要是充神,以使志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为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天气炎热,阳气旺盛,万物盛长,生机勃勃,争芳斗艳,大地阴阳之气交合,开花结实。就人而言,夏令正值人体阳气旺盛外浮之时,人宜晚睡早起,切勿厌恶长日,以使阳气充盛,人之情志精力充沛饱满,充分得以抒发,处于外向状态,保持欢快之情,切不可恼怒。心情舒畅,神气向外,阳气得神而不郁,脏腑气血自然安和。夏季神补可以从改变居室的环境、赏花、纳凉聊天、避暑旅游等方面进行。在居室增加淡绿、浅蓝的冷色调。案头摆上一盆文竹,有条件的可以在庭院或阳台养上两小缸荷花或两盆栀子花。如此竹影疏斜,荷叶滴翠,栀子香浓,手摇纸扇,凉风习习,怒气自然难以产生,何愁心志不畅。(3)秋季的神补主要是敛神,以使志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阳气渐趋收潜,阴气逐渐旺盛,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渐呈清肃之景象。肃杀之气降临,人体之阳气开始收敛。此时对神的调摄,亦当顺其自然,宜早睡早起,神志保持清静、安宁,使神气内敛,处于内向状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以免秋令肃杀之气的伤害。秋季的调神当与秋天的阴升阳降、阳气始敛的自然规律相适应。赏月则是绝妙的方法,中秋之夜于湖畔池边,举目望那明月渐上中天,水面月影摇曳;或置身于松林石径,月光透过松影,点点片片,洒落于小路,如雪似霜,微风阵阵,松林轻语,此情此景当会让人神敛志收。(4)冬季的神补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寒气笼罩,万物闭藏,阳气潜匿,阴气盛极,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阴盛寒冷之景象。此时人体之阳气亦潜藏于内,所以此时的调神,当以收敛为是,使心情处于心满意足之状态。以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神气不被扰动。同时注意,早卧晚起;志意内藏而不外露,若有隐私之状;不使皮肤开泄汗出而伤阳。冬季的调神,当顺应阴盛阳衰的天气变化,符合冬令之规律。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尽情地获取大自然的给予,享受那曝背之乐。夜晚避免过多的夜生活,尽可能早早将息,以此收敛、养神、藏神。

2.人各个生命阶段的神补(1)婴幼儿的神补:夫妻恩爱,和睦互助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这样家庭的孩子精神放松,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与人相处和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当和睦相处,同时还应经常与孩子嬉戏娱乐,出外游玩,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以保持孩子的童心、童趣和求知欲,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得以健康成长。(2)青少年的神补:重点是要引导孩子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校,既要培养青少年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又要防止只重视智力教育,放松道德和意志力的培养。在家庭,父母与孩子要友好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氛围。(3)中年人的神补:中年人由于社会责任重大,工作任务繁忙,又有家务的拖累,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所以这一阶段的神补要注意做到以事业为乐,以苦为乐,同时要努力培养和保持自己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人际相处要以诚相待,宽以待人,多为别人着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相和谐。碰到问题和矛盾时要及时排解。日常生活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和保持一定的兴趣爱好,以缓解因事业、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带来的紧张情绪。(4)老年人的神补:因退休、机体功能的衰退,容易产生无所事事、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这一特点,老年人应老有所学,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充实生活,心态上保持年轻。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为社会再做奉献,做到老有所为。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与人同乐,保持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乐趣,逗逗孙子,学学烹饪,种花养草等,从小劳之中获得无穷乐趣。

第二节 健康情绪有益身心

一、三分钟笑等于十五分钟体操

据挪威的科学实验表明:三分钟的笑能够代替十五分钟的体操。这说明,良好情绪可以促进人的健康,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当你碰上某种不顺心的事而情绪低落时,你可以一个人站在镜前,观察自己的脸,全神贯注,忘掉所有的事,然后把嘴角往上提起,就仿佛是在笑,一次,二次,三次……通过仪器就可以测量出你情绪的曲线在上升。这种做法说起来有点像笑话,其实心理学已充分证实:情绪激动的范围和肌肉的活动范围紧密相连,借助于肌肉可以激发情绪。用这个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你的情绪。

德国生物学家农涅以科学家的幽默讲述了一段饶有兴味的话:“也许,你们不一定都知道,一个人皱一下眉头需要牵动三十块肌肉,而笑一下只需要牵动十三块肌肉,所以消耗的能量比皱眉头少得多。”现代医学也认为,笑与人们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笑的好处是:增加肺的呼吸功能;清洁呼吸道;抒发健康的情感;消除神经的紧张;使肌肉放松;有助于散发多余的精力;驱散愁闷;减轻“社会束缚感”;有助于克服羞怯心理;助人们适应环境,乐观地对待生活。

笑有笑的学问,笑有笑的艺术。春风得意的时候能淡淡地一笑,这是一种境界;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地一笑,这是一种修养;受到挫折面对危难之时能坦然地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地一笑,这是一种豁达;碰到尴尬事或处于窘境的时候能自嘲地一笑,这是一种智慧;无奈的时候能达观地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地一笑,这是一种自信;失恋的时候能轻轻地一笑,这是一种洒脱。笑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帮助,是一种态度。笑能创造和谐。请记得多对自己笑,多对别人笑。笑具有穿透和征服一切的自信魅力,它像是一抹阳光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心烦意乱时,别人一个鼓励的笑会使你走出颓废的低谷。

而对于养生来说,微笑则是一剂良药,“笑一笑十年少”,“笑十笑百病消”,“一天笑三笑,胜吃神仙药”,说的都是笑对身体的益处。笑是保健养生的秘诀,更是与生俱来不需要花钱的最佳天然保健品。这些话虽然夸张,但却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能治疗多种疾病。笑能牵动人们脸上约13块笑肌,能使长期被闲置的大脑右半球因受到刺激而得到开发和利用。美国某医院在给出院的病人医嘱中,要他们每日笑15分钟。一些老人院让老人定时阅读幽默图书、诗,看动画片、电影等喜剧性的演出,并称此为定时服用“笑剂”。曾有一名患有脊椎病的患者,医生告诉他没有治疗的希望了,但他每天要求护士放一些喜剧影片给他看,结果发现10分钟的大笑在他身上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使他能安静地睡上两个小时。因此他安排了生活三部曲:吃饭—大笑—睡觉。10年过去了,他的身体越来越好。英国某医生将一名靠特别呼吸器呼吸的病人带进了喜剧院,病人每笑一声,就能把呼吸机的电流切断一会儿,如此反复,病人竟能自主地持续呼吸40分钟。医生高兴地宣布:“这是通向正常呼吸的起步。”笑带给人健康,它使情绪紧张的人变得平静镇定,使没有胃口的人食欲大增,使失眠的人安然入睡,使人延缓衰老、精力充沛,使人增强免疫力,减轻疼痛感。

保健专家认为笑是一种类似于在原地跑步的良好锻炼方法。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养生之道,喜笑颜开,气恼酿成病,快乐延寿命,笑是人的欢乐情绪的表现,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全身运动。笑能使你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笑能减轻痛苦,医治疾病,因此老年人常笑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在生理方面,笑能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增智益脑,促进食欲,改善睡眠;能加速血液流动,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能消耗热量,起到减肥作用;可刺激大脑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类似吗啡的物质,能缓解关节、背、头、胸等部位的疼痛,并使心情变得舒畅,情绪昂扬向上,是天然的镇静剂和麻醉品,是最好的简易体操;能使面肌运动,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腹肌收缩,使身体得到锻炼。在心理方面,笑能调节大脑神经功能,消除紧张情绪,释放宣泄压力,解除疲劳,排除忧虑烦恼和不快;能沟通相互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系顺畅和谐,使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头脑清醒,激发生活的动力和工作上的创造力。笑是人类良好心境和美好情感的外在表现,更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至宝。

二、哭是健康的良药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哭泣不仅仅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同时可导致肾上腺素或促乳激素增加,使人变得更加健康。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科学家认为,眼泪是人类为了与他人产生感情联络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人类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的脆弱,这种信号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生物学家奥伦·哈桑指出,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印证了这种观点,作为一种传达顺从和需求的信号,眼泪的确已成为人类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纽带。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罗文组织了80名性别年龄不同的大学生参与一项实验。该实验要求大学生们对一些展现悲伤面部表情的照片作出评价,这些照片中有一半是面带泪水的,另一半则是虽然悲伤但却未哭泣的表情。实验结果显示,所有的参与者们都认为面带泪水的照片更能传达悲伤的感觉,而那些并未哭泣的照片有些看起来是在表达惊讶或担心的情绪,并非纯粹的悲伤。这个实验更加印证了这样的观点:眼泪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悲伤的情绪。

那么哭泣究竟会为人类健康带来什么好处呢?美国圣保罗·拉姆西医院的专家对比分析了人类在情绪波动时和在切洋葱时流出的眼泪成分,发现前者含有更多的肾上腺素或促乳激素,这些化学成分能够提高兴奋度,使人类感到愉悦。因此,哭泣能够释放这些化学成分,之后人的情绪往往就会变得更愉快。这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女性比男性爱哭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有研究认为女性体内储存的促乳激素含量比男性高60%。生物化学家威廉·弗雷在他的《泪水之谜》一书中精确地指出,女性哭泣的次数通常是男性的四倍。

有一首歌曲的词是这样写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哭对男人有好处,男子汉大丈夫宁可流血不可流泪,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搞得男人似乎很“坚强”。其实,如果身为男子汉真的从来不会哭,那么换来的则是胃溃疡、结肠炎等疾病。男人也是人,哭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如果该哭不哭,一味地忍,闷在心里时间久了,心中的压抑就会越积越重,精神负担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出现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叹息不止,导致失眠,影响食欲,出现悲观厌世甚至轻生的念头,反应性抑郁症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心理学家把委屈了却不会哭的现象看成是一种情感障碍。女孩子很多时候都喜欢哭,但她们是幸福的。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说,眼泪经证实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女人比男人少得因神经紧张而诱发的梗死和中风。医学研究证实,情绪性的眼泪和别的眼泪不同,它会有一种有毒的生物化学物质,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通过流泪把这些物质排出体外,对身体自然有利。据观察,长期压抑,不流眼泪的人,患病率要比常流泪的人高一倍。的确是这样,例如有一种叫神经性胃炎的消化道疾病,当情绪紧张的时候,胃就开始一阵阵痉挛性地疼痛。这实质上是胃在“消化”你的紧张情绪,医学上把这些疾病称为心因性疾病。心病须由心药医,如果这时你能大哭一场,把委屈连同眼泪一起挥洒掉,这个病就会不药而愈。此外,人在哭的时候,会不断地吸一口口短气和长气,这大大有助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这启发了医学家创造了一种“带哭的呼吸”的呼吸运动,用于对症治疗一些气喘和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泪液的分泌还会促进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不让其形成肿瘤。不过,哭,也要适当。压抑的心情得到发泄、缓解后就不要再哭了,否则对身体反而有害,受害的同样是你的肠胃。因为人的胃肠机能对情绪极为敏感,忧愁悲伤,哭泣时间过长,胃的运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酸度下降,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炎或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的还会诱发麻疹。因此,心理学家主张哭不宜超过15分钟,哭的时候,只宜轻声啜泣,不宜大嚎,同时想象痛苦和委屈连同眼泪一起流出的情景,把委屈宣泄出来以后,身心就会更健康。

三、适度紧张有益健康

传统医学都认为人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会使人致病,相反,若没有正常的情志反应,则属病态。至于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七情之发贵乎“中节”。所谓“中节”,就是注意不要超过精神活动的“临界度”,如七情过度可伤神,神伤则致百病。古人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寓有“中节”的意思。《黄帝内经》提出“生病起于过用”。情志活动、房室劳逸、饮食五味等,均须“动而中节”,不可过用,过用则病。七情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地、反复地刺激,突破了人体承受能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的根源。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节奏、高竞争、高效益的现代化轨道,人们在不断地改进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心理负荷日渐加重,心理情绪的紧张程度也随之增加。适度的紧张能增强人的大脑兴奋程度,提高大脑的生理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减缓衰老。

最新的研究表明,若没有适度的紧张,对身心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适度紧张时,人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大脑和相关的器官组织供血量增加,新陈代谢旺盛,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同时,工作和学习需要一定的紧张度和压力,否则会松松垮垮、疲疲沓沓,降低工作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结果表明,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公司经理,其生病的机会比工作轻松的同事要少得多。而相反,一些人退休后整天无所事事,却可能精神抑郁,病象丛生。

上海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专家战淑坤指出:适度的紧张能增强人的大脑兴奋程度,提高大脑的生理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减缓衰老。另外,一个人处于适度的紧张生活和工作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排出更多的血液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的需要;而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也随之改善,对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抗病能力,防止过早衰老是有益的。

一定紧张度的工作和生活不仅能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健康。这是因为:(1)提高大脑活力。适度的紧张情绪能增强大脑的兴奋度,提高大脑的功能活动,使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加快。(2)改善心血管功能。当一个人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的工作和生活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来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全身各个器官、组织。这样血管的收缩功能随之改善,从而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3)促进身体的功能。适度紧张是一种经常性的健身运动,人们在生活或工作紧张时,往往需要手动得勤一些,腿跑得快一些,身体各部位肌肉活动也随之增多,而这些活动本身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增强,使关节的功能活动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对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增强免疫能力。适度的紧张可使人的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适度紧张的情绪可以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健康的激素、酶类乙酰胆碱,从而将神经系统的各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有效预防多种疾病。

四、保持乐观情绪防“秋愁”和“秋悲”

古人云,秋季易伤怀。有些多愁善感的人,在风起叶落和绵绵秋雨季节后,心中常易触发凄凉、孤独之感,产生悲秋的情绪,致使其精神不振。这是由于秋分后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下降,秋风阵阵、秋雨绵绵的天气往往使人的情绪产生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这些闷闷不乐的心情可以通过适当的身体锻炼,科学的膳食结构,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等方式来预防,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心。一般患有抑郁症的人在秋季必须特别关注他们的心情状况,对于这类心理本来就敏感、多疑、焦虑的精神病患者来讲,更是一个危险期。国内曾有人对精神分裂症初发病例及其相应的气象条件作了分析,发现气温、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等气象要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明显的影响。实际上,精神病患者一般都不同程度地伴有“气象过敏症”,这类病人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秋季抑郁症。秋季天气的变化对人体一般能产生下面一些影响。

1.生理方面的影响

从炎热的夏季转变到清凉的秋季,这是大地万物在为寒冷的冬季做准备的过渡阶段,大多数生理指标在秋季都有一定的波动,这些生理变化有的有利于健康,但是人体在秋季时分免疫力下降,易生病。一般在秋季容易感染感冒、腹泻,慢性疾病有加重趋势,这时必须严防身体受凉,做好高血压、心脏病等预防工作。

2.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

患有“气象过敏症”的人对季节变换很敏感,由于秋分后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下降,花木凋零、草枯叶落,秋风阵阵、秋雨绵绵的天气往往使人的情绪产生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所以更易产生伤感和悲秋的感觉。甚至有些人一到秋季身体就感觉特别疲惫,比平时明显多吃,睡眠质量下降,而且时间也比较长,并且赖床的习惯格外明显,精力难以集中、性格消沉、情绪低落、白天感到疲乏、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在秋季时分生理原因导致大脑底部的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它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欢。所以,秋季要适时调整情绪,保持“神态安宁”,多做一下户外活动,减少秋季的不利影响,发挥秋季的有利影响,从而增强体质,健康地进入冬季。

3.运动方面的影响

夏天人们因为一动就出汗而不运动,而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的大好时机。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1)防运动拉伤: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伸展度降低,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2)防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3)防运动过度:虽然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适可而止,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打太极拳、气功等一些养生功。最简单的就是每天坚持走步,同样可以锻炼身体。(4)防干燥:秋天天气干燥,温度较低,是肝气偏衰的季节,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运动后还要多喝开水,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功能,防止咽喉肿痛。

4.生活起居的影响(1)睡眠充足:秋季应早睡早起,一般保持8~9个小时睡眠,老人可以适当增加,如晚上睡眠不足,可坚持午睡1个小时;但睡眠不宜过多。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风的侵袭,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疾病等。忌蒙头入睡,应开小气窗通风。(2)皮肤保养:保持皮肤滋润,科学洗浴。秋初湿热并重,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秋冬季天气干燥气温低,忌洗浴过勤、水过烫、揉搓过重,忌浴液碱性太强,否则皮肤更为干燥,易发痒、皲裂。浴后可涂擦甘油、止痒霜、润肤露等,以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干燥、脱屑。(3)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气温变化较大,不要贪凉,夜温低要盖好被褥,以免受凉,日间衣着不宜过厚,以不着凉为度。适当少穿点,适当冻一下,利于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冬季注意衣着保暖和室内温暖,预防寒冷侵袭,尤其注重足的保暖;但忌暴暖、过度烘烤。外出时注意手、足、头、面部防寒保温,预防冻疮。(4)环境舒适: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室温保持在22~28℃,湿度在50%~60%。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室内燃煤取暖时要注意防止煤气中毒,如果这段时间怀孕要注意怀孕初期症状。

第三节 情志养生学说与方法

一、儒佛道三家养生学说的共同点——清静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甚至可以说,不了解儒、佛、道三教及三者之关系,就不能全面把握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文化,从而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思想史。可见其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佛以治心,道以修身,儒以治世。

佛家主张了脱生死,寂照涅槃,证得无上等觉。佛家修行其实不侧重在养生上而是无生,养生只是修行中的附加品,不是佛家的主要目的。佛家重在炼心,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的境界高了,也就能调节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家可以说是养生的专家。道家修行多是性命双修,当然其间功夫偏于命功、性功或其他的分支派系很多。一般都由明师教导,从先命后性的功法开始修炼,按筑基、起火、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或粉碎虚空的步骤来炼,其中炼气还神以前的步骤都是命功后才是性功。命即生生之本,生命;性即与生俱来的本心、本性,是形而上的东西。

祖国医学认为,人身体上分布有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十二经脉正常,则人体正常无事,否则轻则生病,重者夭亡。一般的吐纳导引、健身运功多是只能调节十二经脉达到卫生的目的,是谈不上养生的。养者有滋养、增加的意思在里面,道家命功修炼的目的不是疏通十二经脉,而是打通能够调控十二经脉及生命的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在中医上也提到,但其病理就没有记载了。道家有言,凡夫只能用十二经脉,而仙家则能开通运用奇经八脉。

儒家养生直接谈的很少,都是融于生活规律之中。时时保持君子之风、儒雅姿态,则心自净,气自伏。有点中国佛教禅宗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意味!其养生代表应该是孔子教颜回的心斋方法,所以儒家的养生是从行往坐立饮食起居上调节的,相对佛道两家不是很方便。

儒佛道三家学说有其特点但又互相可以印证,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若讲三家养生学说的联系,清静是共同特点。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这也正是所谓的情志养生。学会清静,是人们健康长寿的一大秘诀。

二、养生先“清心”

古代不少诗人深得“清心养生”之要旨,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王”,说的都是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朱熹的“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告诉我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那么“清心养生”有哪些方法呢?(1)静思冥想法。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人可在心烦意乱时,独坐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环境安静的房间里,双目微闭,深吸气后再慢慢呼出,反复几次,让放松的情感传遍身体各部。然后,运用想象让自己处身于一个令人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尽量体验想象环境中的美好,如海风轻拂、鸟语花香……使自己从声音、颜色、气味各方面体验出舒适,然后再慢慢睁开眼睛。(2)聊天健脑法。聊天既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又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在节假日及茶余饭后,亲朋好友相聚,阖家团圆,吹吹“山海经”,侃侃家常话,无疑是做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脑力保健操,使大脑在和谐氛围里得到一次“健美锻炼”。聊天还能消除积郁,忘却愁苦,使人得到快乐,而乐能怡情,乐能使人长寿。(3)精神胜利法。人际交往并非处处都阳光灿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要尽量学会从光明面看问题,要善于为自己找“下台梯子”,要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愉快、轻松的方面,使自己变得心安理得,乐观开朗。(4)治身养神法。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举贤能安邦兴国,养神可益寿延年。诸葛亮把治身与治国相提,将养神与举贤并论,足见养神之重要。中医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总括,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我国古代医家和思想家在养生益寿的认识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和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与亡。“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神是养生之本。(5)情志调节法。七情可以致病,同样也可以治病。情志调节法便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调节情绪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形成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使其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顺理法;运用激情和应激情况下所导致的生理、病理改变,以收到治疗之效的激情刺激法;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治疗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疗法等。(6)静坐澄心法。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友渔斋医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前明道林蒋先生偶抱疾病,岁乙亥病益甚,哕血几不起。先生乃弃医药,借寓道林一室,只以一力自随。闭目迭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沉疴已霍然去体。”(7)言语开导法。该方法源自《灵枢·师传》:“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告、语、导、开便是言语开导的基本要领。《普济本事方》记载的一个医案,就是通过给患者分析病理病机,使其心悦诚服,没有服药,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病功效:“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魄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夕通无寐,更数医而不效。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予曰:‘以脉而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董欣然曰:‘前此未之闻,虽未服药,已觉沉疴去体矣。’”(8)移精变气法。该方法属于中医祝由疗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即通过语言、行为、舞蹈等祝由形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局部痛苦的注意,改变其恶性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血气,以调动人体本能的力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1.从容的养生心态

从容,即做事不急不慢、不躁不乱,面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不气不怒、不惊不惧,这种从容不迫的人长寿者居多。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气度、修养、性格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符合健康生理、心理需要的,有规律的,和谐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也是情志养生的一种心态。

从古到今,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处世从容。庄子曾经一边卖着草鞋,一边就他对世界的看法侃侃而谈;苏东坡仕途坎坷,即使在遭贬的路上,也不忘把肉烧得有滋有味;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一生历尽艰难,却曾写过一副对联用以自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从医学上探根求源,从容之人能相对地保持心态平衡,较好地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因此,从容之人的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也显著减少,气血冲和则百病难生,这是从容者多长寿的奥秘所在。从容的态度不仅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确是安享天年的灵丹妙药。保持一种从容的心态,可以达到情志养生的目的。

2.谈养心方法

所谓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但是具体又该如何养心呢?

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易性养心。“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勿使太过、勿令太久。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的良方。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

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三、闭目养神有好处

闭目养神是我国先民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讲究养生的人常常闭目养神,闭目为的是心静,避开眼前烦恼。人的疲劳都表现在面部和眼睛上,人体消耗的全部精神活动中,眼睛消耗占25%。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闭目可以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有暇之时,将眼肌放松,再放松面部,心胸放松,精力就会从面部肌肉喷涌而出,眼睛就会有神。闭目养神和睡觉是两回事,闭目养神是在调节精神,睡觉重在休息。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

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闭目养生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闭目静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处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2)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耐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3)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尽量默忆、想象能愉悦身心的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4)闭目意驰。当事不如意、若有所失、心中烦闷时,闭目抬头,臆想浩渺广阔的天空,你就会如释重负、精神振作。或静立于高处,闭目俯视人间万景,定会使人心旷意驰。人身犹如沧海一粟,何堪忧虑,奈何患得患失、庸人自扰。(5)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形式:第一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为梦境思维形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形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意想联翩。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6)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人们在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后(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有数据表明,当身体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30%;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又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之中,它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患有肝病的人,建议饭后闭目养神10~30分钟。(7)闭目养气。“人活一口气”,这“气”就是心气,是精神状态,是活到100岁的动力。老年人常感到气不够用,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人,闭目静养以培补元气是十分必要的。(8)闭目赏乐。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或引吭高歌,或弹奏乐器。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9)闭目解乏。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当体力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疲乏了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10)闭目释烦。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开之时,不妨闭目静养,既能洗目清心,闹中取静,消除烦忧,又能偷空养生,何乐而不为?(11)闭目养阳。古人有曝背之乐,老年人适当地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实为养生一妙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血压症,经常晒太阳就能够降低血压。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科学家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一组服维生素D,一组接受光疗法。一段时间后,服维生素D的患者血压没有出现变化,而接受光照的患者血压有明显的降低。(12)闭目动形。老年朋友们不妨试试,找一处清静之地,双目微闭,全身放松,以尽可能慢的动作打一套太极拳,充分体会缓慢柔韧、圆活连贯的要领,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13)闭目强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记忆力日渐衰退,常常会遇到要记起某个人、回忆某件事,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为此抓耳挠腮,甚是痛苦。其实此时不妨闭目静养几分钟,待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或许会灵机一现,豁然开朗。(14)闭目神游。静坐闭目,给想象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攀泰山华山、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旷神怡,心灵与大自然窃窃私语,人天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人到老年,不能日行百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15)闭目静息。老年人瞌睡少,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时睡不着,或半夜醒来再也难以入睡时,千万不要心烦意乱,不妨闭目养神,以静己心,或许不久就能安然入眠。即使不能入睡,静息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四、清心寡欲能长寿

清心寡欲包括了健康长寿必须具备的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那就是有良好的心境和适度的生活程序。清心寡欲虽为长寿秘诀,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却不易。但做到生活有节,克除贪欲,淡薄个人名利这几点还是可以的。

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人的意志清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虽劳,但不过度,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则“半百而衰”。这些话的意思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饮食应有节制,起居要有常规,不可过劳,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从而活到应该享受的天年,否则将危害健康和寿命。恬淡虚无,就是指清心寡欲。

在这方面,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也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他认为如果能去五难则可延年益寿。明代名医张景岳说:“人之长度有限而情欲无穷,精气之生息有限而耗损无穷,因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者,百中果得其几?残损有因,惟人自作。”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对有限的生命资源作无穷的消耗,就不可能健康长寿。张景岳还认为:“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欲望愈大的人,愈容易自寻烦恼;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缠身。物质上的清贫,可以拥有精神之乐;欲望上的清贫,可以舍去烦恼之苦。清心寡欲是一种境界。因为欲望不大,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无怨、无悔、无忧、无虑,自得其乐,自然有益身心健康。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当代作家冰心也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科学家认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个人欲望不大,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为争名夺利而苦恼,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机,防治了心理疾病。由于精神轻松,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抗病力强,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有一位老寿星,活到103岁还耳聪目明、口齿清楚、思维敏捷,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说:“内心清静自然能长寿。”可见,清心寡欲同健康长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心寡欲,说的是要做到内心清静,节制嗜欲,头脑里没有非分之欲、邪恶之欲、有悖于法律与道德之欲。古人讲过:“寡欲者,其志洁;多欲者,其心贪也。”寡欲之人,不仅对自己生活享受要求较少,清贫朴素,而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的富有。道德高尚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精神富有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因素。孔夫子说得好:“大德必得其寿。”诚然,我们所说的清心寡欲,并不是说脑子什么都不想,什么欲望都没有,如金钱欲、权力欲应该少些再少些,而求知欲、工作欲,还有与疾病作斗争的求生之欲,健康长寿之欲,那是不可少的。

五、神的养生法

1.神“神”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表达形式有多种,如“神气”、“神明”、“精神”、“神机”等,其意义均类同于神。中医学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由心所主宰。神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养老奉亲书》中说“主身者神”,说明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这就是说,人的形体运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在同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身心遭受的损害会比意志薄弱者轻得多。可见,养生必须养神,既要注意形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健康。然而,在20世纪以前的长时期内,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一直未受到重视。一说健康,似乎就是指身体健康。甚至有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所谓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的正常生理状态,而且还指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养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在动与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静是躁动的主宰。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极力主张要“致虚极、安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而不杂;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恬淡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精神训》里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说:“养静为摄生首务。”他主张神宜相对的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而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

从上述论述可知,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另一方面,人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静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从思想高度认清了静神的意义,才能克服种种干扰,做到“静以神藏”。(1)抑目静耳。眼耳均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目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老人由于阅历万千,思虑易起,故神更是易动难静。《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抑目静耳二者,对于神气来说,抑目尤为重要。《老老恒言·燕居》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关键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2)凝神敛思。《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反之,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3)多练静功。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养生四要》也说:“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见,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锻炼方法,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常练静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4)“不时御神”。《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御,驾御、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意思是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

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此谓“精神内守”具体运用的最好说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然而适应;和者,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5)“高下不相慕”。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的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6)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此即《黄帝内经》中所主张的“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红炉点雪》则强调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够安静下来?《太上老君养生诀》里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

3.治神

所谓治神,是指用方药、针灸等疗法治疗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斋遗书》说:“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说明精神疾患与躯体疾患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针灸、中药不仅可通过调治躯体方面的病症,而达到解除精神负担的作用,同时方药针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起作用。如《养生论》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明合欢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实际上,中药对神情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还有很多,如人参“养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神”;龙眼“主安志,……久服强魄聪明”;龙骨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可治“大人惊痫”;牛黄能治“掠痫寒热、热盛狂痉”;远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有“养心气、益智宁神”之功。以上说明,中药里确有不少具有对神志病变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此外,由这类药物为主组成,能够治疗神志病变的中成药也有很多。现简介如下:(1)天王补心丹:能补心安神,主治神经衰弱、烦躁失眠、思虑过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钱(15克)或片剂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灯芯红枣汤或淡盐水送服。(2)柏子养心丸:能清心养血安神,主治心血亏损、失眠健忘、夜多怪梦、心悸怔忡、神志不宁。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钱(10克),早晚用温开水送服。(3)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适用于肝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钱(5克),用温开水或灯芯草煎汤送服。(4)安神补心丸:能养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鸣,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剂十五粒,温开水送服。(5)安神补脑丸:能养血安神,主治肝肾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遗精多梦。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钱(15克),温开水送服。(6)妙香丸:能补心固肾、镇静安神,主治元气不足所致的心悸不稳、惊恐怯弱、喜怒无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7)更衣丸:以芦荟、朱砂酒制为丸,主治因大便燥结而引起的心烦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2.5~5克。

至于用针灸治疗情志病症,事实证明,亦很有效,这里就不多说了。此外,气功对于神志方面的病变有突出的疗效。这是由于气功疗法强调“存神”、“凝神”、“静思”、“宁神”、“神敛”、“调心”、“定志”、“入静”、“意守”、“瞑目存想”等,都是强调以静心调神为要务,并据此而实现调节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阴阳的作用。通过练功,可排除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人体情绪变为平静、稳定,体内气化处于协调和顺的旺盛状态。尤其是气功中的“以意引气”,可通过各种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锻炼,调动正气达于病所,以驱邪愈病。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枢·枕中》亦引孙思邈的话说:“瞑目内视,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则愈矣。”这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自我暗示疗法。如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独特的心理治疗法,称作“内视心象疗法”,其方法是让病人想象的白细胞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人靠这种方法恢复了健康。这与气功中所说在“意念”、“内视”的导引下,气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从来”,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

总之,养生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养生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也必须牢记“以恬愉为务”,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

六、音乐养生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音乐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这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了。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解释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这就是说,音乐首先感受于人心,而心在中医生理学中又主宰着人的神与志。

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活泼的乐曲能使人振奋精神,激发情趣;一首优美雅静的乐曲让人畅志舒怀,安定情绪,相反,一曲悲哀低沉的哀乐却能催人泪下,悲切不已。这就是所谓外因通过内因来调节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因此,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康复情志、娱乐养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理指出,人是天地自然之子,人的生命活动和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相和相随的,此所谓“天人相应”、“天地人合一”。天布五行(木、火、土、金、水),生五音(角——3[mi]、徵——5[sou]、宫——1[dou]、商——2[ruαi]、羽——6[lα]);地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育五化(生、长、化、收、藏);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生五志(怒、喜、思、忧、恐)。天地五行、五音、五季、五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的情绪、情志、心态和健康的变化。

中国早有“五音疗疾”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指出,角为木音,徵为火音,宫为土音,商为金音,羽为水音。这就表明五音(角、徵、宫、商、羽)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应,进而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黄帝内经》记载: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这就是五行音乐能响人体气机运华,能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原因所在。

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为春音,主生,通于肝,能促进体内气机的上升、宣发和展放,具有通肝解怒、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用于养生保健,可养肝畅气,肝不足者,春季宜多听;用于治疗,则可防治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胁胀胸闷、食欲不振、嗳气泛酸、腹痛泄泻、性欲低下、月经不调、胆小易惊、心情郁闷、精神不快、烦躁易怒等。

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为夏音,以徵音为主音,主长,通于心,能促进全身气机的上炎,具有养阳助心,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提升、调节心脏功能,兼有助脾胃、利肺气的作用。用于养生保健,可养心阳、助心气,夏季宜多听;用于治疗,可防治心脾两虚、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头晕目眩、神疲力怯、神思恍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情绪低落、形寒肢冷等病症。

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的特征,为长夏音,以宫音为主音,主化,通于脾,能促进全身气机稳定,调节脾胃功能,平和气血,具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的作用。长夏宜多听。用于治疗疾病,适用于脾胃虚弱、升降紊乱、恶心呕吐、腹泻、饮食不化、脘腹胀满、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虚气短、小便短少等病症。

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为秋音,以商音为主音,主收,通于肺,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敛,调节脾气的宣发和肃降,具有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之作用。秋季宜多听。用于治疗疾病,适用于肺气虚衰、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晕目眩等病症。

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为冬音,以羽音为主音,主藏,通于肾,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的作用。冬季宜多听。用于治疗疾病,适用于咳喘呕逆、虚火上炎、心烦失眠、夜寐多梦、腰酸腿软、性欲低下或阳痿早泄、肾不藏精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第四节 情志美容

一、何为情志美容

情志致病,亦能治病。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情志与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过极的情志能够损伤形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内脏功能、气机升降、精血盛衰亦有积极的影响,故可以通过精神因素调动机体正气以达到扶正祛邪、延年益寿、美容驻颜的目的。

所谓情志美容,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心理学说指导下,通过心理治疗或心理调养,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良情志对人体的影响,以防治疾病,健美神形的一种美容方法。

情志,即七情五志,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五志则是七情与五脏一一对应的喜、怒、思、悲、恐五种情绪。人之七情,与生俱来,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刺激在情志方面的正常反应,没有这些情志活动,人体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七情当发即发,不但不会伤人,还可使人阴阳气血调和,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疾病恢复,惟有长期持续的忧愁思虑,或暴喜大怒,才会内伤脏腑,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速病情恶化。如《医醇剩义》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因此,正确地把握情志活动的限度,就可以既充分享受情感活动带来的欢乐与情趣,又可以避免情志失控产生的痛苦与疾患,从而避免疾病带来的外形外貌的损害,并且美得更加优雅,更加和谐,使美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中医心理学则是用中医理论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实际运用规律的学科,是中医科学与心理科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帝内经》对阴阳五行、心主神明、五脏情志等的论述形成了中医心理学理论思想的雏形,更为重要的是,它论述了过极的情志对人内心和外形的伤害,为今天的情志美容打下了理论基础。晋至隋唐时期,通过以孙思邈为代表的医学家们的努力,中医心理学思想得以向纵深发展,在心理病机及心理调养等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到了宋金元时期,陈无择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论”,把情志病因明确为七情,标志着七情学说的成熟与定型。此时期老年养生受到重视,一些医家分析老年人的心身特点提出了收心养心、调养神明的论点,强调节欲以养阴精,淡泊以涵神气,从而达到益寿驻颜的目的。明清时期,中医心理学在唐宋时期奠定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尤其在心理治疗方面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为后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现在中医心理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为情志美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心理治疗和心理调养是情志美容的主要方法,它们都与中医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以及某些损美性疾病(如斑秃、黄褐斑等)的方法;而心理调养则是指修身养性,保养精神,保持心理健康,从而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防病益寿驻颜的目的。

二、香味养生

香味养生,或称为大家更熟悉的“芳香养生”。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留意并应用香气于生活当中了。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中国和印度等古文明发源地就已经知道利用植物薰香来清洁空气、驱逐邪灵。时至今日,香味不但可为生活增添情趣,还能让人生理和心理的状况更完美。香味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可让鼻子享福,并且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宁、幸福的感觉,这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类的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两侧总2面积约5cm。由于它们的位置较高,平静呼吸时气流不易到达。因此在嗅一些不太显著的气味时,要用力吸气,使气流上冲,才能到达嗅上皮。嗅上皮含有三种细胞,即主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主细胞也称嗅细胞,呈圆瓶状,细胞顶端有5~6条短的纤毛,细胞的底端有长突,它们组成嗅丝,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嗅细胞的纤毛受到存在于空气中的物质分子刺激时,有神经冲动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同一动物对不同有气味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类嗅觉可以识别出数千种香味,其精确度比味觉强1万倍。当我们呼吸时,空气中的香气分子会进入鼻腔,嗅上皮和有关中枢的神经细胞将香气分子特有的化学物质转变成神经传导信息,直接送到大脑前叶的嗅觉中枢,触动了脑部边缘的“情绪神经系统”因而引发情绪反应,影响个人的思想、行为和喜怒哀乐心情。我们的鼻腔究竟是怎样感受并区分出多种气味的呢?目前有研究分析了600种有气味物质和它们的化学结构,提出至少存在7种基本气味,其他众多的气味则可能由这些基本气味的组合所引起。这7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腐腥味。研究发现,大多数具有同样气味的物质,具有共同的分子结构有特殊结合能力的受体蛋白(理论上至少有7种),这种结合可通过G-蛋白而引起第二信使类物质的产生,最后导致膜上某种离子通道开放,引起Na+、K+等离子的跨膜移动,在嗅细胞的胞体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后者在轴突膜上引起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发放,传入中枢。用细胞内记录法检查单一嗅细胞电反应的实验发现,每一个嗅细胞只对一种或两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还证明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细胞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嗅觉系统与其他感觉系统类似,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相对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非基本气味则由于它们在不同线路上引起的不同数量冲动的组合特点,在中枢引起特有的主观嗅觉感受。

香味是指令人感到愉快舒适的气息和味感的总称,它是通过人们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感觉到的。除了通过嗅觉,香味也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或口腔的黏膜进入人体。在深入皮肤组织结构后,香味的微分子(精油分子)会渗透入人体表皮层与体液混合,然后进入附着在真皮底层的血管系统里循环到有关器官及各大系统,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这些精油分子到了某些器官部位就会产生刺激作用,从而激发情绪治疗或养生的功能,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刺激效果会更明显。

许多精油的性质与人体激素一样,植物精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作用于人体。(1)呼吸系统:植物精油分子通过鼻息刺激嗅觉神经,嗅觉神经将刺激传至大脑中枢,大脑产生兴奋。一方面,支配神经,起到调节神经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泡,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血液直接输送到全身各部位。(2)神经系统:通过亲和作用直接进入皮下,植物精油分子一方面刺激神经,最终调节神经活动及内循环;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内环境等稳定状态,使体液活动加快,从而改善内环境,进一步达到调节整个身心的作用。(3)代谢系统:通过亲和作用迅速改善局部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使其新陈代谢加快,全面解决因局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些问题。(4)促进交换:通过亲和作用进入皮下组织,又经体液交换进入血液和淋巴,促进了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精油分子除了经嗅觉或其他器官进入身体之外,也会通过四个途径排出体外。

第一,皮肤。精油分子残渣可以通过附着在皮肤表面的汗腺和皮脂腺排出来。

第二,肺。呼出的二氧化碳能够把精油分子残渣从肺部呼出来。

第三,肾。肾脏中的精油分子残渣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第四,肠。精油分子残渣可以经大肠和直肠中脱水后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三、精油为何物

在常温下能挥发出香味的物质称为香精。香精按来源分,可分为天然香精和合成香精两大类。天然香精通常指从动植物中提取出的香精。合成香精通常是利用化工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而生产的香料。

精油来自于植物的不同部分,是一种存在于植物的花朵、叶片、果实、根茎、树皮、树脂中的有机化合物。它们是纯天然的植物精华,没有经过添加、过滤或人工加工合成过程,通常只有些微的含量,所以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才能提炼出来少量的精油。可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此种挥发性芳香物质。精油未经稀释一般最好不要直接使用。精油的挥发性很强,一旦接触空气就会很快挥发,也基于这个原因,精油必须用可以密封的瓶子储存,一旦开瓶使用,也要尽快盖回盖子。

所有的植物都会进行光合作用,它的细胞会分泌出芳香的分子,这些分子则会聚集成香囊,散布在花瓣、叶子或树干上。将香囊提炼萃取后,即成为我们所称的“植物精油”。精油可由50~500种不同的分子结合而成。在大自然的安排下,这些分子以完美的比例共同存在着,使得每种植物都有其特殊性。每一种植物精油都有一个化学结构来决定它的香味、色彩、流动性和它与系统运作的方式,也使得每一种植物精油各有一套特殊的功能特质。也因此精油对人体的奥妙作用是无比宽广的。

1.纯天然的植物精油都有以下主要功能

气味芬芳,自然的芳香经由嗅觉神经进入脑部后,可刺激大脑前叶分泌出内啡肽及脑啡肽两种荷尔蒙,使精神呈现最舒适的状态,这是守护心灵的最佳良方。而且不同的精油可互相组合,调配出自己喜欢的香味,不会破坏精油的特质,反而使精油的功能更强大。

精油可防传染病,对抗细菌、病毒、霉菌,可防发炎,防痉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及细胞再生,让生命更美好。而某些精油能调节内分泌器官,促进荷尔蒙分泌,让人体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获得良好的发展。

精油较为人所熟知的功效,不外乎舒缓与振奋精神这种较偏向心理上的功效,但是精油的功效不仅于此。不同种类的精油还有各种不同的功效,对于一些疾病,也有舒缓和减轻症状的功能。精油对许多的疾病都很有帮助,配合药物的治疗,可以让疾病恢复得更快。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消毒、杀菌的功效,同时可以预防一些传染性疾病。

2.精油对疾病的疗效

对于内分泌系统、新陈代谢、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性病,妇科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皮肤疾病,身体的症状与疾病,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眼、耳、鼻、口腔、牙齿疾病,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血液循环系统方面的疾病,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有很不错的疗效。(1)对循环系统。加速血液、淋巴循环,降低血压。(2)对皮肤系统。杀菌作用,抗炎作用,愈合作用,除臭作用,镇静作用,驱虫作用,柔润细腻皮肤。(3)对呼吸系统。加强呼吸道的免疫功能,抗过滤性病毒作用,发汗或解热作用,化痰作用。(4)对消化器官。止痉挛作用,开胃作用,祛风健胃、促进消化作用,促进胆汁分泌保肝。(5)对免疫系统。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细胞防御作用,排毒作用,抗霉菌作用,驱虫作用。(6)对肌肉与骨骼。抗炎性,抗风湿性,净化作用,舒缓肌肉组织,排毒作用。(7)对神经系统。刺激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镇静及催眠,兴奋提神,调整精神状况,抗忧郁,缓解心理压力,修复神经系统。(8)对内分泌系统。刺激肾上腺及甲状腺,抗糖尿病,降低血压,平衡各分泌系统之间的作用。(9)对女性生殖系统。抗痉挛作用,调经作用,催乳作用,调整乳汁分泌,影响荷尔蒙分泌,强化子宫作用。

3.精油养生

精油养生,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从古埃及艳后克丽奥佩托拉七世用玫瑰铺满寝宫、我国唐代杨贵妃用鲜花浸泡沐浴,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奥妙。今天的香薰精油疗养,与古代有着质的区别。历史上的“香薰”注重形态以及嗅觉,使用材料是植物本身,今天的“香薰养生”使用的是植物中提炼出来的精油,并增加了美化肌肤、治疗心疾、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其中的原野香薰则是香薰中的最高境界,附之以听、触、嗅、视、味、情的六感疗法,让你听着轻柔悠扬如天籁的香薰美容音乐,在柔和的香薰灯光下,在飘逸着沁人心脾的原野芳香环境中,接受专业美容师的按摩护理,最终使你的容颜明媚动人,全身肌肤细腻紧实,令你心迷神醉,尽情享受原野的滋养,释放身心的疲惫和压力。

第五节 精油分类

纯精油:全称为百分之百纯天然植物精油,分单油(单方)、复合油(复方)、基础油(底油)三种,价格昂贵。

配制精油:用大量廉价的合成香料加少量纯精油配制而成,价格低廉。

汽化精油:用95%异丙醇和5%纯精油中的单油配制而成,价格适中。

除此之外,依照功能来区分,精油可分为舒缓与振奋两大类;若以气味又可分为柑橘类、药草类、香料类、花类、树脂类、异国风味类与树类;而以植物的种类划分,可分为八大类:柑橘类、花香类、草本类、樟脑类、木质类、辛香类、树脂类以及土质类。以植物的种类来划分的精油又称为单方精油,是从具有香气的部位提取单一植物精华,不是任何植物都可以萃取的,是必须具有药疗性的植物,通常以该植物名称或植物部位名称命名,一般具有较为浓郁的本植物气味,并且具有特定的功效及个性特点。

一、柑橘类

1.佛手柑

佛手柑属于常绿乔木树类植物,属于芸香科柑橘属。其精油是从佛手果皮中压榨而得的,质量较好的佛手柑精油是以手工的方法压榨提取的。这种精油味道清新淡雅,类似橙和柠檬味中略带点辛香和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