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4:33:04

点击下载

作者:赵华剑,徐加荣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你

读你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读你作者:赵华剑,徐加荣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16619889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现象,沉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有的人把读书当成“学者”的专利,自己不“成名成家”,读书就没什么用;有的人则把读书当成了极高雅的一件事,自己一个平凡人就不去附庸风雅了;也有的人认为自己太忙了,哪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再说吧……其实,阅读应当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一件事,就像人生来需要吃饭、睡觉一样,人生来也需要阅读。

但是,现实却实在是让人爱不起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包括学习专业书)。看看我们周边国家的国民阅读量,韩国人均11本,日本人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以色列人均64本。不管抽样调查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出入,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是明显偏少的。而在校园这个最应该发生阅读的地方,真正的阅读也正在被日益增大的升学压力挤到了角落里。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福尔特尔说:“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一个没有阅读的国家,想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梦想,谈何容易;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想要培养出人格健全、能力卓越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好在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阅读缺乏的严重性并行动起来。2015年,“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如是说;习近平总书记热爱读书,不论是在出访时,还是在国内视察时,经常谈到阅读问题,强调干部要带头读书,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多读书的益处;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书,读好书。

临沂一中,一九八八年始实施素质教育,一九九三年荣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一直倡导学生阅读,打造书香校园。语文组的老师们勇挑重担,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承担国家级、省级有关阅读的课题,发掘打造阅读课堂模式,为打造书香校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2013级语文组老师更是提出了“悦读·成长”的读书口号,着眼于学生高中三年乃至终身发展的需求,虽然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但通过为期三年的一系列阅读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类书籍,让每一位学生亲近书本,好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从“阅读”转变为“悦读”,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为人生奠基。

我的临沂一中的同事们近年来很辛苦地在推动学生阅读事宜,他们使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亲近图书,走近经典,与文明对话。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成熟了心智。如今,临沂一中校园里已经有了一大批爱读书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构成了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赫尔岑说:“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我非常乐于见到一中的学生能与书为友,踏上提升人生品质的捷径。

读写不分家,要想读得深入透彻,写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同事们深知这一点,他们在推动阅读的同时督促学生养成了阅读——写作的好习惯。看到好词好句摘一摘,有了感悟写一写。时间一长,老师们手头上积攒了大量的学生习作,选择其中一部分优秀作品,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今天这本书。在成年人看来,这本书中的一些作品可能不免有些幼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充满了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读学生的作品,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阅读经典的全新的角度,读出与平时读书不一样的滋味来。

就让这本书从一个角度去检验学生的阅读质量吧,也请读者朋友们去检验一下临沂一中的学生阅读感悟水准吧。

是为序。李世良2015年9月第一辑我读我思

有的人,为读什么书而纠结;

有的人,因不知怎么读而伤神;

有的人,竟不知读书的意义何在。

其实,读书从来不必在乎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

任尔晴天雨天,管他名著通俗,

我且读去!墙角的阅读2013级22班 谢奕辰

让我们先追忆一下历史。

秦始皇烧过书,伊斯兰教军烧过书,希特勒烧过书,“文革”那会儿不仅毁了书还毁了不少人。这一脉相承的丧心病狂的行为造就当时大批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好,回到现代,没有人烧书了,读书的权利有了,有些人却不要它了。

于是有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有了微博上各种鸡汤酸文,有了读书无用论。

从广师大出版社的排行榜说起。“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本身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命名。曹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心血,怎么就被那读惯了《海子说过的令人心痛的话》的大脑给打入冷宫了?退一步讲,《尤利西斯》就算了,连《西游记》这种被祖先当作小人书的名著也有阅读障碍,这是要推翻进化论的节奏吗?

我的确曾被缥缈的《山音》绕得七荤八素。日本的物哀美学离中文的语境实在太远。可是在一个起雾的晚上,我真的听到了类似从空山中传来的啸声,当时再无睡意,深信自己就躺在六叠大的和室里,和外界只隔着一层纸门,不用起身回头看也知道,外面有夜鸦,有金松,有锦鲤,从鹿威上滴下的水是可以数出来的。所以,根本没有读不下去的书,只有暂且理解不了的书。遗弃是一种习惯,筛选才能发现好的口味,不是么?

但我的观点很明确,别把不阅读的责任推卸给作者、译者、科技、环境,围绕地球三十圈了也没回到自己身上。遑论刷微博看网文了,一个人老老实实抱着本《追忆似水年华》也不能说他就在阅读。阅读至少要带个思考的过程,但不是在微博上看到某男神发了张照片说“今天长这样”也能思前想后一小时他为什么这么帅;也不是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被作者洗脑,就认为林徽因的世界就剩下风花雪月金岳霖徐志摩。岁月静好,浮世清欢——除了浮世清欢,满脑子空空如也!把鲁迅先生的话倒过来说就是:哪里是白痴,他们只是把大家读书的时间都用在了喝咖啡上。

有些人放出狠话,称读不下书根本不必感到羞愧,很多书籍都已“过时”——他们用了一个多么有趣的词语。实际上,真正有资格将事物评价为“过时”的只有“时间”。那些生命个体的确已经不存,留下著作是对后来人的垂怜,让我们即使身陷井底也能看到月光,即使天资平庸也能将他人的精神财富悉数据为己有。我不知道唐诗宋词会不会过时,但它们历经千年流淌下来,如果在这个时代干涸,那不是作者的不幸,而是我们的不幸。那些文本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里面有人类共通的东西。

读书的确会指向孤独,因为它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难免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迷惘感。但我选择享受这份孤独,在半空中看他人疲劳喘息。人生已如此艰难,能暂时跳脱出来清净片刻,难道不是一桩乐事?

同时,多年的阅读习惯让我对“阅读无用论”也有些理解。站在某个立场上,读书当然是无用的,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从来都是哄小孩熬夜写作业的鬼话;三千本书拼不过一个爹;别人大多都喜欢“通俗易懂”的朋友而不是一起吃饭的时候还和你说马尔克斯的人。更有甚者提问“我大学里读了三百本书为什么还找不到好工作”。面对咄咄逼人的功利论者和他们“某某有什么用呢”的固定句式,我只能回应一句:“那你们对这个世界又有什么用呢?”对一切事物都考虑是否“有用”的人,他们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没考虑过自己是否有用。所以各位,还是先放弃功利论站到这边来,多读些书来对抗人世的荒芜吧。

肯定还有人问,满足精神需求为什么一定要看书呢,音乐电影旅行都可以啊,差别无非也就是性价比的占优么?卡尔维诺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来表达的成分。”

如果你硬要我解释,我只能继续烂俗的比喻:你说你想改变命运想成为魔法师,可总是说不清这样做的原因。所以你只能挥着在别人看来是木棍的魔杖。如果看到的人眼睛也发亮,那么恭喜你有了战友。如果他没反应也别伤心,还有别的人能看见。读书这件事,就像褐发碧眼的眼镜少年在念咒语,麻瓜们一定会嘲笑你傻,只有你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又强大。小院清风独伴书2013级39班 诸葛瑞昊

一落小院,木椅几许,燕子低掠,日影西斜。我愿独居于此,虽无歌舞笙箫、灯红酒绿,有书足矣。

小时,很多人对我说:“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我很困惑:好好读书就会有出息吗?稍稍长大后,书也读得多了,却始终不解那些人的话。我认为:读书就是读书,怎么与出息挂钩?

诚然,读书,其实是件很纯粹的事情。捧一本书,或在字里行间追逐作者的思想:或让心弦随着情节跌宕而跳动;或沉思体味人物间深沉的对白;亦或盯着那句让你心中涌上莫名情感的句子,静静发呆,琢磨半晌。读书便是如此,像剔透的水晶,不含一点杂质。读书,便是浏览纸张上印下的铅字,从那一行行蝇头小楷中感受情绪的起伏、跌落。至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等功利的目的,不是在读书时应该考虑的事。纵使读书具有种种功效,我们也不应扭曲了读书的概念。

读书时,有人告诉我:“你读书的效率太低,应该学会一目十行。”对此,不敢苟同。一目十行地读书,只叫浏览,不叫阅读。

读书,像沏茶。慢慢地等着白水氤氲开雾气,烫壶、温杯、高冲、低泡,之后才会有茶香四溢。这与结果无关,平心静气地等待,氤氲水汽中静默地思考,看着澄澈的茶水在杯壁上旋出花朵,才是沏茶的精髓。否则,沏出的只是加了树叶的调味品。读书,也要有耐心,才能享受其过程。这耐心要足够使你投入到书中的世界去,你虽看不见作者笔下的那路、那山、那湖水,但,你理应感受到它们的气息,感受到湖水的碧澈,小路的绵长,远山落日下朦胧的影子……一目十行,匆匆略过,于细节处无从欣赏,于情节上只知一二,着实算不得读书。若你愿读书,便静下心来,一行十目,慢慢地读。不要担心时间的流逝,不要担心繁多的课业,你要担心的,只是主角将何去何从。

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他们嘴中的“读书有出息”,和我理解的读书,不是一种东西。我的“读书”,到他们嘴中,便成了“读闲书”。

读书,哪有闲杂之分?既是书,便有它存在的价值,既是书,便无闲书。几百年前人们口中大逆不道的《水浒传》,莺莺燕燕的《石头记》如今已成国粹。那时人们若不抄誊这些“杂书”,名著安得流传?读诗,怡情养性;读史,明心见志;读散文,走近名家心境;读小说,体验百种人生;至于漫画,其中也不乏佼佼者,给我们以帮助,并不能全盘否认。记得小时,父亲是鼓励我读漫画来识字的。所谓闲书为我们开拓眼界、培养性情、积累学识、塑造品格……即便繁忙,闲暇之时偶读几页,也能调节心情。

其实,那些歪曲读书本身概念的观点,无外乎一个共同的原因——读书的功利性。正是它使人们把读书与功名利禄挂钩,它让人们过于重视读书的效率,让人们有目的地强迫自己读书。让人们只读那些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书。然而,建于功利之上的读书不叫读书,那只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重在结果,而不是过程。请放下那颗功利的心,摆脱世俗,凭着本意阅读,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

愿有朝一日,清风小院,有书相伴,既无功名,亦无世俗。雨行2013级40班 徐丛文

我们在暴风骤雨中前行。

正如一张脆弱不堪的纸牌,任由磅礴的文字和爆裂的思想在我们空白的身体镂刻下未来的预言,精雕上绚烂旖旎的图景幻境。

这就是阅读。

在瓢泼大雨中的人行道上奔跑的那种感觉大概就是阅读,一边享受感知着无限的刺激和冲击,一边在人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或者是在路沿石徘徊摇曳,一边沉浸迷失在语言的迷宫,一边在人性的道路上愈滞愈久。我们在做前者时极尽欢愉,做后者时抒尽惆怅。

这就是释放。

在光明和黑暗追逐的游戏中,光明永远在找寻在追随,黑暗先它一步在深渊的尽头等待,如此明确。曾经我们永远不会明确自己找寻的方向,目光及不到遥远的深渊。但阅读的启示能使心空明,看的到直直的前路,明确如此。

这就是明确。

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的人挂着上扬的嘴角强颜欢笑,疲倦却暴露无遗。有的人面无表情像扯不开五官的傀儡玩偶,冷酷已经显现无遗。有人愁容憔悴,在额间皱起抚不平的眉头眼睑低垂,哀怨早就围绕周身。在这个戒心重重的路口,人流中没有交流。但一本书却能让我们卸下所有的小戒心,摘下所有面具,并轻易打开了自己。阅读使我们更像一个人,有温柔的内心、真挚的笑容、友善的行为。只有这样的我们才能远离恶意,融入进这个其实本十分美好的世界。

这就是融入。

阅读的本身便就是一种力量,可以是流星烟火般的短暂惊艳,亦可以是潺潺溪流般的源远流长,只取决于你一念之间。

我曾在陈琢营造的振华路上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旧一代人的呼唤,在朝涂夕霞,雾染烟岚中摸寻着生活的脉络。一半喧嚣一半平静,在这奇妙的落差感中,体味那里简单朴素却充满诗意的生活,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

我喜欢这种明净的喜悦。

我也曾被囚禁在余华创造出的荒诞世界,接受着这位先锋作家给我带来的巨大冲击,我被先锋时期的《死亡叙述》《世事如烟》《我胆小如鼠》等作品“虐待”得体无完肤,被血腥翻滚的气息弄得心惊肉跳,异常壮观又残忍无比的暴力叙事让我跌倒在这个非理性世界。没有掩饰和伪装的人性世界充斥着罪恶、死亡和鲜血。那段时间的阅读让我感受到灰暗和压抑,看到失控的恶性河流肆意流淌。我惊异于这种直接的叙述却又十分上瘾。

后来的《活着》是那么沉郁、悲悯,却又那么坚定、顽强,没有血和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余华对《活着》的评价。它是以“地区性的个人体验来反映人类普遍生存的意义的寓言”,但是他又“不离弃苦难的世界,绝非是乐意受苦”,而是因为“人被迫漂流于无意义的生死之间,没有任何现实力量可以接济人进入纯洁的世界。”这种忍耐是人类永恒不朽的品质。旁观身份的叙事者使得故事超然冷静,比起最初读过的那种压抑,更让人心灵为之颤抖,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感伤、无奈甚至绝望的气息,自始至终笼罩在整部作品中,温暖又悲悯的感觉,让人落泪。

我喜欢这种令人痛苦的暖意。

读完一本书,或许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不同年龄读有不同的感知,不同的遍数有不同的认识。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那种感情是真实存在过的。

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阅读足以使我们人生丰富多彩,但就自身的生命历程,我们不过是沉湎于心灵生活,沉湎于心灵怀想,守望着属于自己的命运。

但命运的暴风骤雨,还未曾来临。栖息2013级44班 朱珂珂

有时,心会被杂琐繁乱之事充斥,到了深夜,心烦意乱,无法休憩,便希望心能如潮水般深邃幽静,既能柔情于波纹印着月光,又能深情于湖底笼罩着暗流。心神漫游于空透清冷的月光下,盼望找到这么一方水田。

这,就是博尔赫斯笔下的天堂——一座图书馆,一个读书的过程,一本书。

给自己的心灵一处栖息的地方,让她在冬季也可以亲吻肆无忌惮的太阳,在布满荆棘和淤泥的人群中也可以纤尘不染。即使已疲惫不堪,即使已心神劳倦,即使外在的成败已无力把控,即使停下的脚步已不知何去何从,只要你还可以端起一本书,只要你还可以翻动一页纸,就不要错过与心的对话,去邂逅那个温情的空间。在阅读中,在休闲中,领略这份似真似梦的朦胧与飘渺。

外在人心的躁动,不会波澜你的灵魂栖息。这个由自己开启,由自己修养的小空间里,充满平静安详。只有不时飞起的灵光,轻轻点触书中的文字,摩擦出共鸣的火花。它无人侵犯,也无人侵犯得了。它潜移默化,像陈年的老酒,整个身躯臣服于它,成为一种依赖。无论生活如何骚动着你,仍能以一颗平常、平和的心看自己、看别人、看世界,这是一种天赐禀赋,让难以雕琢的心灵,渐渐也融化、芬芳而不加雕饰。

千千万万的写书人,他们或绚丽飘逸,于绮丽中求忘情;或朴素自然,于平淡处寻真谛;或清新明丽,于清丽中觅怡悦,便在无意中创造了这无形的栖息地。我们不必费神,只是寻找或偶遇。

罗伯特用自己的《荒野》令自己畏惧;一辈子与病魔打交道的史铁生,最终化身入《病隙碎笔》;与孤独签订了契约的马尔克斯,也在《族长的没落》后走进孤独;沈从文也在《边城》中回到故乡。他们用自己的典雅与个性,建造出自己的栖息地,也使灵魂四处游荡的我们多了一份共鸣,不忘在心神噪杂的时候,停下仓皇的脚步,端一壶清茶,漫入谁的屋檐下,小憩一会儿,也便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

可见,每位作者留存的净土,为各方寻求心境的我们敞开。正如,一支《乡愁》隽永着几代人的相思;一曲《童年》唤来多少人的同情。站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属于你的灵魂和感知。

如今,外面的世界愈发喧豗与浮华,无数的角色面具使灵魂的躯壳千疮百孔,社会的大潮流使堆积在心灵上的尘埃无法洗净。去哪儿感受静谧深夜?去哪儿倾听风吹耳畔?去哪儿仰望深蓝的天空和明亮的星星?唯独“书”,才是一生的栖息之地,由我们守护与坚守。月留天心光映江,情留魂弦思映怀。一般清意环心绕,鲜有人知我独享。平静阅读2013级23班 刘婕

闲暇,我统计了自己高一学期的读书量,结果出乎意料:仅集结成册的书籍阅读量就一千一百多万字。这个结果令我惊喜。我阅读的书籍风格繁多,或平静或疯狂或文艺或厚重,但我总是平静地对待这些书籍,平静地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跌宕,平静地看待书籍的真实背景。

我曾经带着《挪威的森林》出入班级,并引起轩然大波。一帮青春期的学生第一次看见有女生明目张胆地拿着他们所谓“少儿不宜”的书籍并且阅读得津津有味,便纷纷起哄,然后争相借阅……在我看来,《挪威的森林》只是一部青春期少年的自我救赎,带有迷茫性、探索性。面对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同样初出茅庐的我们都将经历渡边彻所经历的,体味直子与绿子做每件事时的心情,拥有或失去某些东西。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本书,因为它出自日本作者之手,因为其中夹杂某些情欲成分,所以当我阅读这本书,引起大家激烈的反应。但在我看来,它只是一本书,只是一个人的心肝宝贝,只是一段成长经历,我们只需要平静地拿起这本书,和主人公一起感受心酸和愉悦。如此,足矣。

女孩子心思细腻浪漫,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的男生来呵护自己,于是不自觉地在阅读以帅男俊女为主角的书籍时把自己带入情节,幻想自己的故事,这就是言情小说受广大女生读者欢迎的原因。《红楼梦》为其中翘楚。

但如今的《红楼梦》却“荣登”现代人“最难阅读”书籍第一名。我无法理解和我意见相悖的同龄人,面对一部史诗大作竟然能毫不动心!难道是《红楼梦》老了吗?确实,它诞生于遥远的清朝。但《挪威的森林》中永泽曾有一句评现代新书的话:人生苦短,看这种没有经过时间洗礼的东西,浪费宝贵的时间可不行。我想这句话虽偏执却不无道理。难道是我们直爽的心思与其中官家弯弯绕绕的性格差别过大?确实,钟鸣鼎食之族不可能简明纯净。但深墙中哥儿姐儿的纯净无争也的确让人不忍心放手啊。大多数同龄人总是把教科书上“爱情悲剧”、“个性与自由的束缚”、“贵族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铭记在心,于是把《红楼梦》妄定为“不可接触No.1”,这让作为忠实读者的我极心痛。但大家只是没有平静地看待这本书而已:哥儿姐儿也是有血有肉的,也会和长辈撒娇卖萌,也会和伙伴嬉笑打闹……他们和我们差不多不是吗?所以我们不能害羞,要勇敢地搬起这部大头书,平平静静,捧一杯香茗,读下去啊。

我一直认为,只要自己摒弃杂念,就能平静地读一本书。可《极端之美》怎么能让我平静呢?余秋雨先生所讲的书法、昆曲、普洱茶都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与我这种徘徊在雅与俗间的蝼蚁真好似海与天的距离,翻几个筋斗云都无法缩短距离。毕竟我没有认真地学习过这些,所以纵使我平静地掀过了最后一页,也只是在脑海中留下了飘渺的影子,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美。

因此我开始接触这三种文化,我下载了诸多戏曲并在闲暇循环播放,到万阅城借阅了《西厢记》、《云南茶典》,翻出爷爷家收藏的茶叶茶饼,向在书法方面有造诣的同桌请教并重读《极端之美》。慢慢地,我能够想象出余先生先奉上一杯好茶、再听一些曲子、最后以笔墨收尾的意境,非吾辈作文中常用的“捧一杯香茗”可比。那是朱自清先生“密密地斜织着”“像花针”“像细丝”的雨,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春天,是《冰纹》中海岸线上漂浮的裂冰块和吹过的凛冽的风……

可见,还是没有什么书不可以平静地阅读,端看你用不用心。

对于“活泼好动”的我,坐下来长时间阅读“正经”书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才会介绍字数时标注“集结出册”。“未集结出册”的网络小说充斥了我假期的黄昏、外出的等待,还一度导致我的文风大变为矫情的文艺女青年风,而且闲时读读青春期迷茫类型的书籍也属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啦,小读怡情,大读伤身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没错的:调皮温润的藤井树、冷面贵公子谢井原、苦闷的尾随少年、挣扎在毁灭与生存间的哈姆雷特、年轻冷漠的野津、睿智有度的姚宓、久久等待的冯琬瑜、勇敢柔情的崔莺莺、伶牙俐齿的黛玉、命运多舛的苏内河……

许多被搬上荧幕的书籍人物形象不被原读者接受,那就不如我们自己平静地阅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跌宕,然后在心中勾画出俊朗或清秀的模样,藏起来,不要告诉任何人。

平静读书,不带功利眼镜和有色眼镜,拂拭明镜台上一层一层的尘迹,任凭心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去探深水之蛟,访幽谷之叟。

平静阅读,得书真味。这是诗书气韵的时代2013级35班 朱孟宇“隔着岁月的河,默默站在今世的红尘,透过一抹飘渺的云烟,却触碰不到彼岸的花开。”——《仓央嘉措情诗传奇》

一杯清茶,一卷书词,一把画扇,伴随着耳畔似有似无的琴律,一个又一个燥热的仲夏夜晚,在指尖不经意地流逝了。室内微冷的空调气和窗外湿热的空气似是在竞争着这个城市夏天的主导者,让人很难再找到一处清静的小角落。刺眼银屏上的片片文字,让人们把卷卷纸质书捆起来遗留在夹角,任灰尘落满。

这是现代科技和电子书籍的时代了吗?不!这是一个诗书气韵的时代。

我偏爱翻开一本好书飘散出的清新而深邃的气息,似是刚刚翻新的泥土发出的最原始的馨香,似是雨后花草展现的娇嫩颜色;在氤氲花香和嘈嘈蝉鸣中,在若有若无的音乐中,手捧一本书,徜徉在文字的海洋。我可以想象自己是蝶,美丽而绚烂;我可以想象自己是夜,深邃而神秘;我可以想象自己是雪,纯洁而静美。读小说,我可以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开心或失落;读散文,我可以从中感悟人生哲学和道理;读古代诗词,我可以在或绚丽或直白的词藻中,提升文学素养。

是啊,这是一个诗书气韵的时代。

龙应台的《目送》,顾名思义即是一人目送另一人离开,只这空余的一个背影,给予目送之人的却是无限伤感。亲情便是如此吧,人生在世,终有一别。目送着长大了的儿女去远方的父母,目送着风烛残年的父母离开的儿女,儿女终将长大离别父母,父母也终将老去、逝去。但他们仍是不忍离别,只得在街角目送着至亲之人离开。想必龙应台一生的作为都取决于她的真性情,“笔锋常带情感”。她的书,总会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而她温柔面的触笔,虽无华丽的词藻,只是简单叙写,却打动了一个个翻开书的人。只有指尖轻触纸卷,用心品味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龙应台对亲情深深的恋,才能直达心间,而这,是屏幕上刻板的文字所不能表达的。《论语》,一部被历代帝王所推崇的古代哲思录。孔夫子的哲学大思,历经沧桑千年时光,仍可适用于当下,小小儿童也会摇头晃脑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儒家思想对人们影响极大,孝悌之道、君子之道被中华儿女所信仰。现代人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看待先贤及其思想,倒是有了新的升华。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诗书之中延续下来;古老神圣的华夏血缘,汇聚在方块字间,神秘悠远。方块字挥洒纸上,真正有了方块字的韵味。纸装订成书,那是文化的精魂。

这是诗书气韵的时代、先贤思想和各国文化相容的时代,诙谐小说和现实主义拥抱的时代,理想梦想和笑颜亲情描绘的时代,平仄吟唱和文艺风铃协奏的时代。

所谓书香,是翻开一卷书的浓墨飘香,是身临其境的美好。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纸面也可发黄变卷,沉淀下来的,却是时光的芳香,和回不去的过往。“我找到那个清静的小角落了,”我听见他在我耳畔轻轻地呼唤,“今世红尘已去,飘渺云烟之外,清静的角落在静静等我。”

我浅笑,“愿你安好。”我听见喉咙里发出的模糊声音。我在这个时代待你们归来,这个时代终究是大家的时代。探知李贺——读《李贺诗集》有感2013级44班 杨鹏宇

在比我现在更年轻的时候,我得到过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位,去民间寻找残留诗集。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太崎岖,羊肠一般迂回盘旋,这泥泞的小路时常曲折,当然这曲折的小路也时常泥泞。我踏破草鞋无觅处,所到的农户一个比一个骄傲于自己乡里乡外存留的诗集,但结果呢,他们拿出的诗歌不外乎是《木兰诗》或《孔雀飞》,说上句我能接下句,他们有多惊讶我就有多失望。谈笑无鸿儒,往来有白丁,这群乡下汉能硬拿下里巴人充作阳春白雪。

直到我捡了本《李贺诗集》。

这四本竹简上虽沾泥泞,但还存留些淡雅的草香味,说明它被遗弃的时间不够长。我信手捡起一卷,拭去敷在上面的那层污垢。第一眼看去的,必定是整册全貌,那笔字迹啊,参差不齐,有长有幼,像是只一个人的字迹,一定是见证了这个人从垂髫到耄耋之年的字迹。再细看第一个书卷,封面赫然上书“李贺诗集”,我用手去抚摸那仿佛带有灵性的字迹,直到手指感知到了未凝结的墨水,果真有些墨迹未干,最为明显的,便是“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好奇的是,谁会这么感叹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不会被后人赏识呢。彼时朝霞初现,我便埋头书卷,等我几近读完,早已是日上三竿,烈日令我不得不停下来歇息,这么回过神来,思绪就连绵不断了。“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这又不是在皇家书院,怎么会终日辛劳呢?“落素丝”就更奇了,得是怎样的苦思冥想,才会惊落白发!李白写悲伤,白发三千尺,惟缘愁似个长;朝如青丝暮成雪,惟悲伤使高堂明镜悲白发。写诗本是消遣,若使早生白发岂不不值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不仅把千古雁门关描绘得如诗如画,还极力赞扬了为国效忠的边塞战士。而“藩镇跋扈,招纳叛亡。官家有程,吏不敢听”却是一幅苛政猛于虎、民生凋敝的画面,这分明是明显的对比,明显到显出了诗作本人心境的巨变,以何?“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出神入化般地,竟用珊珊可爱的“鸾佩”代替“月中仙女”。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之中,一个“泣”字与整句意境简直完全不合,要知道古代诗人是含蓄的,除非直抒胸臆,否则只会用短小精悍的诗句中的几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去抒发心情,似轻轻带过,却定下感情基调。一个悲观的字放在赞美诗里,简直是要让后人猜谜呢。这是意象主义呢,还是印象主义呢?

迷惘之际,他走过来,戴着草帽,手牵毛驴。“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他低声吟唱,看到我这番模样,目光变得意味深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诗便是这番意思。只有你这番眼光,才能找到好的民间诗歌;而这些书稿,只能被博学之人赏识。”“世传‘贞元末,益名与宗人贺相埒’,但过早成名显然也有坏处,首先只要是片纸只字都会被后人奉为圭臬,故下笔变得谨慎;然后就是被小人所嫉妒,在这个权力自上向下授权的封建制度下,这一点尤为害人。没科举那会儿,社会上流行以诗文投赠各界名流的做法(温卷),李贺其人因此颇受眷顾,真可谓是‘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年少时用象征的手法描写竹子,‘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截奉王孙’,借竹子自况,既写了自己可堪大用,还不忘抒发一下自己的豪情壮志。好景不长,在进士考试时,主考官却因其父亲名字不好,说他应避讳父名不中进士。哼,蛊惑人心。李贺其人听从我心啊,考试的时候写三月之景都敢表达对宫廷淫乐生活的不满,一句‘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写尽了繁华的消逝。不进进士,终不为美,当他最终重返故乡时,等待他的就确是乡里人的不理解,没有衣锦还乡,得到的感觉就和江郎才尽时的仲永差不多,怀才不遇着,又落魄寒酸着,心里的悲伤与愤懑可想而知。所以变得对诗偏执,故李贺其人,一生为诗,快乐的时候作诗,哀痛的时候作诗,骑驴作诗,上炕作诗,做梦也在作诗,他的诗用字艰涩,不少是苦吟而得,故‘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也不足为奇了。“曾幻想着,投笔从戎,改变命运,报效国家。可冗杂的世事呵,让其难展抱负;黑暗的社会呵,令其郁郁难平。这污浊的社会,从下层到上层满布着阴云,小到官吏,为虎作伥,横行不法,使‘泰山之下,妇人哭声’;上至达官贵人,生活糜烂,纵欲无度,‘将回日月先反掌,欲作江河惟画地’;甚至勇于将矛头指向皇帝,‘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就直呼本朝皇帝玄宗为‘蜀王’,讽刺其大建华清宫,批评之意溢于诗情。“他在现实世界郁郁不得志,便开始倾向于鬼神。各类神话传说,譬如西王母、东王公、嫦娥、湘妃,甚至阴风磷火无一不呈现于笔端。而亦真亦幻就更是诗的特点了,写个名妓苏小小,有真实的倾诉‘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写尽夫妻七夕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且李贺之妻早亡,这也是现实的映射;写虚幻呢,描写苏小小的墓地,‘油壁车,冷翠烛’,冷翠烛便是民间所传的鬼火了。写个乐师李凭弹箜篌,既是‘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的真实琴音表达,又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跨时空描述,更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亦真亦幻,如觥筹交错,目不暇接,何止是视觉的变幻,若真是置身密集的意象之中,便会有通感的震撼。为表达人间正道是沧桑,还要梦游月宫,‘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只有冲出这个星球,才会有这样恢宏的气魄呵。至于‘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泣’字,是人们看到一个新鲜事物的第一印象,荷花上沾水,不就像荷花哭了吗,干嘛要绞尽脑汁去选另外一个词呢,这种做法更加节省时间,更符合事物形象转瞬即逝的客观事实,这种更加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干脆就叫印象主义得了。”

长长的,一阵沉默。“这么说,《李贺诗集》有很大价值喽”,我打破这层凝固。他答:“非也,它会被后人遗忘。‘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今年我都二十七岁了,宿命难改。”

体味之际,他便远去,晃动草帽,脚骑毛驴。不一样的是,我更加注意了此人的形象,他竟素丝满头,倒骑毛驴。

天色转暗,晚霞初现,晚霞短到一会儿就消失了。白天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突然喜欢了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唯有这黑色,让陷在其中的万物生灵一模一样,消除不公,抹去差异。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蒙尘的水晶——读《水知道答案》有感2013级44班 王声傲

偶翻此书,惊艳于那一张张美轮美奂的水晶图片;大略浏览,愤慨于这满篇疯话愚弄大众的伪科学;静心研读,留给我的却是长久的沉思。犹如一块蒙尘的水晶,拨开表面那一层层杂乱的蛛网,却依然能隐隐透出澄澈的宝石光芒。这本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着实耐人寻味。

必须指出,这本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伪科学书,不管其用意何在,但披上伪科学的外衣,这一点实为画蛇添足的败笔。

读书先读人。上网百度后,知晓作者江本胜君美誉多多,在此也不加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江本君的医学博士学位并非正统严谨的现代医学,而是其中一个被称为“代替医疗学”的小分支。所谓“代替医疗学”,即一些不被大多数科研机构认可的,提倡以打坐、冥想、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的学科,其专业程度可见一斑。而且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商人,(不然哪来经费搞研究、写书?)所卖的主要产品,正是在书中他极力吹捧的纯天然水,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报纸卖药卖保健品的小广告。再点入各大书籍网站,科普作物的排行榜中,本书也赫然在列,着实赞叹作者高深的“科学素养”与强大的“说服力”。

再就书中所例举的一些论据来看,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首先,江本君严重地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庸俗化、夸张化了。严谨的量子力学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向性,可以看作物质波;而绝非文字、图片、意念等一些抽象的物质蕴含的信息也在波动。不错,人的一些大脑活动可能会发出脑波,但脑波的波动微乎其微,远远赶不上一些实质物质的波动。人的意志力对自己影响很大,但绝没大到能够影响人体之外的一些事情。否则的话,人人将具有读心术,人与人之间将没有隐私可言。至于那些用意念发出的波动使云消失、车祸反复发生形成“形象之场”等诸如此类毫无根据的言论,就更是无稽之谈。想必薛定谔等一众量子力学的元老们,若知他们毕生心血被拿来给占卜术、气功等玄乎事儿打幌子,在天之灵也会对无知无畏的江本君嗟叹不已吧。

其次,按照科学界惯例,尖端的科研报告应第一时间发给《科学》《自然》等大牌科学期刊,与同行的科学家们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后,才能为科学大厦添上一砖一瓦;然而,江本君却没有这么做,他很聪明地自己出版印刷后给一些研究哲学甚至研究未知事物的人阅读,再推之于众。原因很简单,江本君所做的实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或双盲法等任何一种实验基本原理,根本没有内在的逻辑体系。他需要先树立一个良好的口碑,借大众的力量来使自己的著作站得住脚,否则一发布就必将被真理所遗弃。

伪科学如一摊蛛网给本书蒙尘,但轻轻撩拨开来,仍可现水晶的光泽。倘若撇开伪科学不谈,这本书还是反映出了一些深刻的令人沉思的东西。

在此书序章的第四段,江本君就提出:“如今这个时代有点儿像‘太古时代’。所谓太古时代,就是宇宙形成之前所处的一种混沌、焦灼、无序的状态。”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这本书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人类讨厌黑暗,火由此诞生;人类出现败类,警察由此诞生;人类处在“太古时代”,近年来各形各色宣讲心灵鸡汤、弘扬正能量的书由此诞生,以至于出现了《水知道答案》这种借伪科学宣扬爱与信任的书。现在的世界,背叛、欺骗、仇视和愚昧恣意弥散,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小到家庭、商界的勾心斗角,大到社会的腐败与国家间的敌意,无一不在印证这个事实。

江本胜先生怀一颗赤子之心,渴望改变世界,救赎世人,字里行间无不见其焦急与痛心。他的救赎方式在文中被多次提及,即“爱与感谢”。这是物质的世界,唯物主义充斥在人们脑中。江本君敏锐地察觉到那个用宗教和哲学就能唤醒人们心中爱与感谢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巧妙地绕了一个弯,利用人们极度崇尚物质的心理,试图再次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个天使,那个真我。江本君敢于直面社会的阴暗面,躬自宣扬爱与感谢,他的行为动机是伟大的,是值得尊敬的。如同书中详明的阐论,爱与感谢的确是清除人们心灵毒素的良药,这体现出江本君先生的大智慧。但如此的智者为何会采用这么一种不聪明的手段来宣扬爱与感谢呢?这其中隐含的社会现实与作者本身的无奈,是令人沉思的。

蒙尘的水晶,诚然有其可贵之处,但它如何蒙尘,又因何蒙尘,着实耐人寻味。然而在批判与深思之外,我们最应做的或许只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懂得心中有爱、感谢生活,让“爱与感谢”成为我们心灵的根,这才是江本胜君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吧。《水知道答案》是由日本作家江本胜所著的系列书籍。在本书中,作者用拍摄的122张水结晶照片提出水不仅自己有喜怒哀乐,而且还能感知人类的感情。该书曾在日本和中国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一本“与《时间简史》同样神奇的科普读物”。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则认为该书只是无科学依据的照片小品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变更了朝代,当时的明月换拨人看2013级29班 陈文清

死寂,有人在一条叫做“明”的枯河旁漫步,裸露的河床干裂成块,裂隙如经脉般汇合又分叉。他轻轻叹息了一声,蹲下身,手抚上岸边一撮黄草,仔细地审视这条汹涌了三百年的“河”,河道两侧被水冲击侵蚀的痕迹依然触目,像是昭示它昔日的湖光山色……

他就是“当年明月”!

当我第十五次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封面,扑面而来的,除了浓厚的熟悉之外,还有久违了的真诚。对,真诚!当年明月以《明实录》、《明通鉴》、《明史》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为资料来源,因其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所以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只为证明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仅此而已!

被逼无奈,推翻这个王朝!

痛,千万条蛆虫蚀骨一般。“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当年明月将痛苦如此辛烈而直白地陈列于纸上,只道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天生具有革命性的英雄,而是一个在命运齿轮下不屈于碾压的人!当“四处讨饭,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时,在忍无可忍之时,朱元璋才选择了造反。

其实他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保留一种叫作“家”的感觉,只是想保留住父母干活回来带给他的小惊喜:有时是一个自制的竹蜻蜓,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猪头肉……想要自己的儿女,给辛劳一生、老实巴交、从来没欺负过别人的父母一个安稳的晚年,可是,什么也没有了!这些被十四世纪的蒙古人看作是奴隶的人也是会反抗的!当不满与愤恨超过了限度,反抗就是为了生存!统治阶级的腐败,不平等的阶级观念,以及元末的自然灾害不都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么?不造反就可能被当作起义军送到牢中充数!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在推动着元朝的灭亡啊!试问有谁不珍惜生命?有谁喜欢战争?有谁愿意流血?但为了活下去,只是为了活下去,这些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农民们,被迫以自己的鲜血与力量去加速这个王朝的终结。“靖难”的规则:成王败寇

闲,他本可手端瓜片,坐看云卷云舒。本可一直作他那闲适的燕王殿下。烦闷时即可出门左转,去找他的蒙古老邻居,过一把打仗的瘾!虽也黄沙漫漫,但却性命无忧;虽与皇位无缘,但却几乎无拘无束。他是绝类朱元璋的黄四子——朱棣。

漠北的纵马驰骋,漠北的吹角连营造就了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骑兵之神。朱棣虽深谙兵法,也不服建文帝,可是造反的成本着实太大了。但伴随着道衍的不断劝说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在步步紧逼之下,终于不得不造反了!

会有人认为朱棣“靖难”成功仅仅靠着兵力精锐和迷信宣传,但起决定作用的终是朱棣看待每次战役的心态。对他而言,每一次都是决战。自他起兵那一刻起,就不能再回头了,李景隆固然没用,但他可以打败朱允炆的人一百次,朱允炆依然是皇帝,可他若是失败一次,就得沦为阶下囚,“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玩一场绝对不能输的游戏!”“善守者潜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铁铉、盛庸、平安给予他重击,在经历了无数次退无可退的境况之后,他孤注一掷、直捣京都,以万军不当之势策马踏入紫禁城,江山易主!你方唱罢我登场

俗人岂知权相苦,高处不胜寒。尔虞我诈,波谲云诡,怎一个“悚”字了得!

且先说那“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二十岁进翰林院,三十二岁给皇帝授课,四十三岁就成为大学士”的杨廷和,因“议礼”栽在了会试七次落榜的张璁手中,可张璁蹦跶没一会儿,就被刚正廉洁的夏言扳倒。而更为阴毒的严嵩很快将夏言取而代之,徐阶干掉严嵩,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失势的高拱又由于神秘的“邵大侠”重登首辅宝座。却最终被更加慎密多谋的张居正铲除!

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除去张璁和严嵩,这几位都算是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怀“达则兼济天下”之志,却又在权力的争夺中心狠手辣、铲除异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圣谕中咬文嚼字,探求可以博取权力的契机;于政敌举手投足间暗喻引申,寻觅可以杀人于无形的手段!牵一发而动全身,踩在官场的刀尖上,却还时时刻刻想用手中的利刃绞杀政敌!风起云涌间,上演了一场令人扼腕惊叹的勾心斗角!运筹帷幄,一时尘土飞扬,只留得那内阁首辅的宝座,依然光洁如新!

夕日欲颓,河边的人猛地站起身,或许是蹲得太久太久,眼前一阵眩晕。当景色再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河还是那条河,枯草依然了无生机。可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不同了。他用劲甩了甩头,觉得刚才所见实属幻象,却又如此真实!他看见了,确实看见了那夜夜入他梦来的鄱阳湖,旌旗蔽空,火光映天,那场将星云集、波澜壮阔的决战;目睹了洪武三大案中,朱元璋的狠厉绝决;他旁观了朱棣“靖难”中的彷徨与犹豫,也见证了燕王的坚持与狠戾;他纪录着郑和率领着大明的庞大舰队在古里树立了一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他坐视王振、张永、刘瑾这些宦官作乱;他颂扬于谦的力挽狂澜、智勇兼备;他痛斥朱厚照的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却也证明其可以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他引出一位亘古罕有的奇才——王守仁,“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在权谋诡诈中,他静观历任权臣的缠斗。他为徐渭、李如松的军事才能叫绝,又对唐伯虎的命运黯然。他再现出明朝最能折射人性私欲的那段党争:魏忠贤、东林党的殊死对决。最终,他毫无保留地呈现被后金与起义军撕得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清军入关,崇祯在煤山自尽,作为这个王朝的终结!“还记得吗?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了”。

他抵住心中巨大的失落感,挪动了一下麻木的脚,向着只留下余晖的落日高声长啸:

粪土当年万户侯,才高八斗,板桥愿为门下狗,最是徐文长!

颖敏绝伦居高位,矢志不改,浴火灼炼始流芳,最是张居正!

谈笑敢言非胜算,纵横驰骋,梦里常忆跨征鞍,最是李如松!

洪武、建文、永乐、决熙、宣德、正统明朝十七帝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历朝的名臣将相和平凡的百姓,已如河水东流,再慢慢干涸。正如当年明月所说:“每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

他就这样慢慢说着,在枯河的尽头停下来,这突兀的尽头,又似是另一条新河的源头。他站定,等余晖隐进山头,远处掠过一群归雁……《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共7册。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浅谈美——读《谈美》后感2013级44班 杨鹏宇

朱光潜先生从《文艺心理学》中去繁化简、精思傅会成《谈美》,这个有完整构成的小册子。假若我真是有感而发,就可谓是读读后感后感,真像是胡适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哈哈,哲学史竟嵌套着大纲。那我就尽量保持其形式美,也不枉美学一场。《谈美》又名“第十三封信”,至于前十二封,不外乎是谈学生运动、作文、升学、动与静等彼时青年人所关心热议的问题,加以启迪,针砭时弊。不过那个“时”我们要明确看待,问题具有时间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些民国时残留的封建弊端及其解决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社会了,但《谈美》有其普适性,至少有着继续谈起的意义。

现在老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批评与欣赏,自然美与艺术美,美感与快感之间的矛盾老是不易调和。对同学的优秀作业或画廊里的所谓佳作,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大加赞赏,这是批评与欣赏的矛盾;就像是年长的人坚守春晚舞台,与此同时有为青年认为看春晚的最大意义只在于吐槽。文艺复兴后的绘画艺术本是平稳地发展,却在莫奈画尽睡莲后朝向超自然与超现实的现代艺术的两个极端发展,自然美与艺术美变得不容易协调了。伟人弗洛伊德有时充当了迷惘的人的知心哥哥的角色,但却提出了许多文艺作品是被压抑的性欲望化妆而得到满足感的合乎社会法则的宣泄方式的观念,故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稍稍偏向于享乐主义,混淆了美感与快感。

而且有这些矛盾倾向的同志们,往往会稍有偏执的“我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外界说的我也听不进去”独立思想,所以矛盾不易调和。美学呢,是以研究美的价值及其行为准则为基础的,以此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那什么是“美”呢?《谈美》中界定了看待事物的几种观念:假如我们打开窗户,不妨看看一棵树木,从实用、科学与审美来说,哪一种观念会被人们选择呢?人们的知觉是多样的,木商会看看这是什么品种,是不是珍稀的红豆杉呢,赶紧齐腰砍断把它卖给抗癌症的医疗组织,这是实用的态度,木商要维持自己的生活;植物学家会走近端详树干的结构,用茎的初生次生结构来推测树的生长情况,这是科学的态度,植物学家用科学来接近客观的真理;而艺术家呢,估计他会在树的背面打着手电筒,以此来欣赏独特的光与影的效果,这是美感的态度,艺术家考虑到了联想的方法。概括地说,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当然是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要求我们的注意力偏向不同,当我们心境的天平在价值观念、事物间相互作用关系、感性的直觉三者之间发生偏斜时,就在向实用、科学与美感间转变。叙述到这里,很容易看出几种看待事物角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暂时只能看出区别。

这容易指出什么是美,接着来界定下什么不是美。朱光潜先生曾留学英国,这个有着异域文化氛围的国度。他认为希腊女神的雕像与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有所不同,一是美感一是快感。看到了英国姑娘的美大多是好看,令人心生愉快,但是从美学的标准看待,希腊女神雕像的吸引力不比英国姑娘小,雕像体现的更多是线条优美,古铜色的优美更显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韵味,它还如同携带了雷霆万钧般的历史故事,这是审美角度,不偏向于科学角度,更谈不上实用角度。欣赏英国姑娘也许会偏向实用角度,也说不定呢,故这就不算是美学中的美。

距离生出美,这个独特的距离便是美学的特点。这种特点的趣味就在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赏析陶渊明的诗歌,除了抨击下他那主动避世的想法外,就是赞扬他那悠然见南山般的闲适生活,为那些农民的田园生活点个赞,拥有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天然景致,“还来就菊花,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生活方式,可谓是天子呼来不上船。但当我们走进这种世外桃源,亲自感知农民的生活方式时,那就厌倦了烈日寒风,变成了“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凉。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这还是陶潜。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没有了这个距离,就会变成了对事关切身利益的实用性大讨论,就没有心思玩味它的美妙了。如同在海边远看海雾,那是眺望夕阳的景致;在海上看海雾,海雾就变成了拖延航程或危及安全的坏事了。这是空间,而把我们放在有着高考的时间轴上,估计我是很难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境。

其实美学的现实意义,就存在于它的这个距离特点上。艺术便使用了事物区别来产生美感。音乐种类繁多,有的乐器似管弦呕哑、似琴类醇厚,有的曲谱高潮迭起、变化诡谲,有的演奏方法是独奏、二重多重,不一而足。但音乐无非是声音的大小区别,音调的高低区别而已,为什么可以恰到好处地沟通人类的情感呢?若是海豚唱歌,那我们得到的无非是显示屏上的超声波频率的变化,这说明音乐有移情作用,音乐的变化与人类的情感是有区别的,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区别,左右了人们的情感变化。虽然有一些个人心智的偏激,但舞蹈中的狂派舞蹈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梅兰芳先生在台上唱尽花旦,在台下仍是好汉一枚。绘画界也有这层道理,艺术家不是摄影师,不能在咔嚓一下这短暂的时间里表达自然,那艺术家干嘛还用大量的时间去描绘和自然界差不多的东西,去复制自然呢,所以发展的现代艺术偏向于抽象,偏向于和自然有一定差异的不自然,以此产生美。

中国的艺术,无论书画,都讲究意境。何所谓意境,不外乎放上一连串的意象去看整体效果。因为它由与自然有所差异的意象构成,所以产生意象美。“云破月来花弄影”也好,“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罢,诗人用分想的方式描摹意象,读者就可以用联想的方式体味意境,所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要求读者将画面整体来看,诗意全出,映入眼帘的,自然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若读者仅仅看诗歌的鉴赏文字,不会有这么深刻的诗境感受,因为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何不可言传呢?因为言语所传达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意象,这是分想的效果,若要联想,就要依靠美学功底喽,因为美学有“距离产生美”这个特点嘛,意象是不可能与自然无距离的(否则失去韵味),这样才利于联想。

以上三段絮絮叨叨,不过说的是“艺术美与实际人生有差别”,但《谈美》精辟在对这种差别的深入思索,即把人生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艺术美的特点是与“实际人生”有差别,但与“整个人生”无隔阂:艺术源自于生活,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于人生。而看待事物的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都是人所派生出来的情感,比如真理在三者中所占的比重偏向艺术性时,就已经成了美感的对象,多少流芳百世的方程最后就写成了简洁的、颇具艺术美的形式。这样说来,“真善美”就三位一体了,而把繁杂的事物归为一体,这种方法本身就有所追求的形式美。

掩卷思索,朱光潜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果真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正是这样渗透着美学的心境,才会促使他在有学生参观北大时,拄起拐杖,绕过园子,递给这位素不相知的路人,一枝小花。《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第二辑品读梦想

人生的梦想就如同一座山峰,也许我穷尽一生的力量都无法达到梦想中的顶峰,但只要顽强地接近,终归是一种幸运。和梦想谈一场恋爱——读《谁的青春不迷茫》有感2013级21班 谢安琪

漫漫黑夜,独守空道。空中的烟花终于绽放,似乎等了太久,绚烂夺目,瞬间迷乱了人们的心。耳后,是万人的狂欢。终究只剩我一人,和那还在耳畔回荡的声音:和梦想谈一场恋爱……

不过是梦。桌上久久放着一本书,扉页上还是昨夜的印迹,上面有力地写着:和梦想谈一场恋爱。不过是昨天看完书后随意写下的,竟出现在昨夜的梦里。

而那狂欢,是为书的作者刘同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