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2:34: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要求: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表明,国家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  )。[统考2019研]

A.教育理论

B.文化传统

C.社会舆论

D.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统考2019研]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统考2019研]

A.职业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B.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C.学校教育制度不属于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实施【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系统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部分,纵向有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横向有普通、师范、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4某国招募新兵,除体检之外,还用韦氏量表进行智力测验。有学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智力测验的平均得分,比未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高将近3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结果说明(  )。[统考2019研]

A.军营比学校更有可能提高人的智商

B.受教育水平高的新兵在军营里的智力表现更优秀

C.学校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智商不断提高

D.个体智商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实现一定幅度的提升【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社会化”的表现,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培养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但智力提升程度,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因此不是绝对的不断提高,C项过于绝对,因此答案选D。

5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不幸变成儿童的“才智屠宰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工作违背了(  )。[统考2019研]

A.直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适应性原则

D.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答案】C【解析】适应自然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其理论核心,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够真正发展人的天赋。

6在研究方法上带有明显科学主义倾向的教育流派是(  )。[统考2019研]

A.新传统派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

C.存在主义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答案】B【解析】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

7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派是(  )。[统考2018研]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答案】B【解析】A项,实验教育学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实验教育学的特点在于用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强调对研究现象加以简化,来观察实验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特点,揭示教育原理,确立教育原则。C项,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等人,主张通过儿童的经验来研究教育问题,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等。D项,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保罗·弗莱雷、阿普尔、鲍尔斯等人。认为教育从来不是公平的,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B项,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文化教育学主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要用陶冶和唤醒培养完整的人格,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当选。

8某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担心会影响孩子创造力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决定亲自给孩子上课。该事例说明学校教育具有(  )。[统考2018研]

A.正面显性功能

B.负面显性功能

C.正面隐性功能

D.负面隐性功能【答案】D【解析】教育功能的类型:①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②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③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AC两项,正向功能是积极作用的功能;负向功能是消极作用的功能,题干明显体现的是课业负担重造成的负向功能,错误。B项,显性功能是之前预测性的功能;隐性功能是指非事先筹划,也未被察觉到或预测到的功能。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后来才被人们发现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是隐性功能,错误,因此答案选D。

9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统考2018研]

A.差异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和顺序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答案】D【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有:①阶段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②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③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④个体差异性。每个儿童都有各自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上,循序渐进是依据顺序性和阶段性,这二者都说明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顺序,教育工作不可以逾越这个顺序,因此答案选D。

10农耕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者的培养。信息时代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教育的目的受限制于(  )。[统考2018研]

A.文化传统

B.生产方式

C.教育理论

D.选项空缺【答案】B【解析】不同时代对人才要求不同,而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主要的变迁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不同生产方式对当代教育目的的不同要求,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教育目的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是决定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因,因此答案选B。

11以下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统考2018研]

A.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主义的要求

B.选项空缺

C.终身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延续

D.选项空缺【答案】C【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的特点体现在: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灵活适用上。终身教育并不是哪种教育的延续,它的含义不仅仅指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还包含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因此答案选C。

12泰勒原理有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一条是课程编制原理,另一条是(  )。[统考2018研]

A.课程实施原理

B.选项空缺

C.课程评价原理

D.选项空缺【答案】C【解析】“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①确定教育目标。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选择学习经验。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组织教育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评价教育计划。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通过学习泰勒原理,其中最大的两个主题就是编制原理和评价原理,且都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参与编制和评价之中,因此答案选C。

13近代以来,我们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同时,还有其他有优越性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  )。[统考2018研]

A.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小队教学

B.个别教学、小队教学、小组教学

C.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

D.小队教学、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答案】C【解析】①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②个别教学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对教学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③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④小队教学,又称协作教学。由教师、实习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教学小队集体研究并编订教学工作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和评价教学效果的组织形式。在我们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中,分层、个别、小组都是常见的有优越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包括小队教学,因此答案选C。

14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统考2017研]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答案】B【解析】批判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观点包括:①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教育再生产了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经济结构;③批判教育学应揭示看似正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师生对自己周围的教育环境敏感起来,以此达到“启蒙”的目的;④教育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批判教育学认为权力意识形态可以建构占支配地位的知识与霸权文化,权力意识形态也会使人们在接受知识时产生对抗与转化的力量。

15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统考2017研]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答案】D【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①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②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③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16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统考2017研]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答案】A【解析】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的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17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统考2017研]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答案】A【解析】我国在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可以归纳为“两个必须”:①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8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学科,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学科,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统考2017研]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答案】A【解析】融合课程,是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基础之上,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题中,《动物学》与《植物学》这两门学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打破这两门学科自身的学科界限基础上合并形成的《生物学》,属于融合课程。

19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统考2017研]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答案】C【解析】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与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主张一致。

20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统考2017研]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答案】B【解析】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所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课程结构的改革。

2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统考2016研]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答案】D【解析】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阿普尔比照斯宾塞,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创立者和最早在北美倡导批判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阿普尔被誉为“世界上致力于批判和民主教育的最为杰出的学者之一”。代表作为《意识形态与课程》《官方知识》。

2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统考2016研]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不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是从横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23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统考2016研]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答案】D【解析】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根据综合程度,可以把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24学生出现下列哪种情形,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统考2016研]

A.认知错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错误

D.情绪失控【答案】B【解析】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过程。学生在品德发展中存在三种矛盾:犯错不知错,这是道德认知的不足,教师应给予认知上的教导;犯错不自觉,这是道德意志上的不足,教师应帮助其持之以恒地遵守道德;知错也犯错,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25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项要求属于教学目的层级中的(  )。[统考2016研]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答案】C【解析】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是关于某一学习领域的目标。题干中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要求实际上是语文这一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

26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来进行,这种观点体现了(  )。[统考2016研]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答案】C【解析】文化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①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②不同文化的内容结构影响教育内容结构,选择教育内容时应客观对待本民族文化,注意文化传统的选择;③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文化观念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题干中的观点表现了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7在我国现代学制中,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把中学区分为(  )。[统考2015研]

A.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综合中学

B.文科中学、理科中学、实科中学

C.文科中学、实科中学、职业中学

D.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特色中学【答案】A【解析】培养目标是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将中学区分为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中学、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职业中学和两者兼备的综合中学。

28强调“教学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统考2015研]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目标中心取向【答案】C【解析】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9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统考2015研]

A.《学会关心》

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答案】B【解析】《生命线》是由麦克费尔等人编制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3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统考2015研]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答案】A【解析】职业倦怠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3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生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统考2015研]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答案】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上述表述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采取最合理的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统考2015研]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答案】A【解析】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地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题干所述是教育社会动能的实现,属于正向显性功能。

3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特有(  )。[统考2015研]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答案】A【解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个别辅导是一位辅导老师对单个学生进行的辅导;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作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三种教育措施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不利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行因材施教。

二、辨析题

要求: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废除对学生的惩罚。[统考2017研]

答:(1)该观点错误。(2)理由:

①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包括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各种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和以维持与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使用多种手段与策略,惩罚就是其中一种。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手段。当学生犯错后,教师有权力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提醒与管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时,需要将其力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防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或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

合理的惩罚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所以,适当的惩罚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题干表述错误。

2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统考2016研]【答案】错误【解析】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并不是要求区别对待学生,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指要公平对待学生,并不是要求要平均对待学生,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在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统考2015研]

答:错误。

理由:教育受制于社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的确定并不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教育受制于社会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除此之外,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人的因素,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4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统考2015研]

答:正确。

理由: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个别差异性要求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5)整体性要求教育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三、简答题

1何谓非正规教育?试举两个不同类型的事例并加以说明。[统考2019研]

答: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1)成人继续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主要是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合格者可取得相应的证书。(2)社会培训及岗位培训。社会培训及岗位培训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需要转换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

以上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提升能力。

非正规教育和正规教育在人一生的教育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待二者时,应辩证的看待。目前,我国非正规教育在相关法律法规上还不够完善,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因此应推动非正规教育的发展,为终身教育发展添油加力。

2简述学校美育的内涵及功能。[统考2019研]

答: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的功能表现为:(1)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素质。(2)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3)美育有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4)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统考2018研]

答: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以及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学校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学校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③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的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①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学校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②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学校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③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4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方式。[统考2017研]

答:(1)学科德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尚无确切的学科德育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学科德育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育。(2)学科德育的特点

①德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科德育的内容主要存在于各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之中,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了学科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②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具有隐藏性:不同于直白的道德教育课,学科德育隐含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于无形中已经受到了道德教育,这种德育是内隐的,是潜移默化的。

③德育过程具有协同性:学科德育隐藏于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凭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学,无需特意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与学科教学相协同的德育过程使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畅通无阻,也避免了因直白的道德教育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④德育效果具有综合性:学科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协调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德育居于核心位置,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对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⑤德育实施具有稳定性:学科教学有着固定的时间、地点、教材、教师和课程安排。这能够为学科德育的实施提供稳定的保障,使得学科德育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3)学校德育的实施方式:

①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

②根据学科特点,建构学科德育的教学策略。

③深入挖掘各种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④注重学科知识中蕴涵的德育思想的升华。

5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统考2016研]

答:(1)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的一种有差别的教学,可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其潜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2)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长善救失原则强调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一概而论,不对学生采用整齐划一的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3)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教学不能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教育。

6简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统考2015研]

答: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其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改造主义教育家提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教育应该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合实际的社会目的,培养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不仅在口头上一致,而且在行动上一致。(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改造主义教育家看来,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行为科学,以行为科学为指导。(4)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在改造主义者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固然有其价值,但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将其所学运用于社会,此外,学生也可以从社会中学到很多东西。(5)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基于“社会改造”这个目标,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首先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统一于所谓理想社会这一目标,并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6)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四、分析论述题

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三(2)班品德与社会课的话题是“维护公共秩序”。倪老师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去过哪些公共场所,在那里干什么,进而指导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概括出七类公共场所。最后从每种类型中挑选出一个方便调查的场所,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从这其中场所的调查中概括出公共场所的一般生活规则,作为集体作业提交,并在班级里交流。

小明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七位同学,经商量决定每人调查一种场所。小明就住在剧院附近,还有亲戚在剧院上班。他自告奋勇,承担剧院调查的任务。小刚说他周末恰好会跟爸爸去看球赛,顺便可以了解体育馆的观众守则。另外五位同学则分别负责调查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超市、医院和图书馆。

小明发现其他小组采取了类似的分工,他把各组去剧院调查的同学叫到一起,组队进行调查。小明的姑妈接待了调查小组,她告诉孩子们:观众来剧院现看演出要准时入场,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必须在演出间歇进场退场。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随便鼓掌叫好,不能吃东西,不能拍照,不能接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等,剧院宣传与推广部的负责人还邀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出儿童剧,让他们现场体会看戏规则的道理所在,出了剧院,小明发现剧票的背面就写有《观众守则》,但是没有提到姑妈所说的“坐中间的观众尽可能先入座,坐两旁的观众稍后入座”之类的礼仪,一位同学说,幸亏有姑妈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书面规定之外的一些公共生活礼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维护剧场秩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明带着调查结果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和调查其他公共场所的同学一道交流,总结公共场所一般都要遵行的行为规范,大多数清况下,小组成员都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保持安静”上发生了争论,小刚说:在体育馆看球赛时不一定要保持安静,反倒可以呐喊鼓掌吹号击鼓,为球队加油助威。小刚的异议令人不快,但是大家都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实话,所以在小组研究报告中,除了陈述一般规则之外,还讲到了一些例外。

这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倪老师在班上表扬这组同学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全组欢呼雀跃,一一跟小刚击掌相庆。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多少有些嫌弃小刚,因为他调皮捣蛋,老是给小组制造麻烦。这一回,大家对小刚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小刚不同寻常的发现。他在讨论中坚持的不同意见,居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小刚兴奋得满脸通红,心里乐开了花,他突然意识到今后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赢得同学的尊重。他的父母听了他的讲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鼓励他改正缺点,用良好的表现在班上树立威信。

小刚妈妈悄悄地给倪老师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倪老师放下电话,陷入沉思,她终于明白小刚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原来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一个帮助小刚的改善计划在她的脑海里迅速酝酿……(1)结合材料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程序。(2)结合教例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效果。(3)结合材料论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统考2018研]

答:(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①材料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社会实践讨论。

②材料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开展计划-(合作探究)实践搜集资料-找到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2)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①知识与技能方面:规则制定的合理性与遵守规则。

②过程与方法方面: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

③德育方面:遵守规则。

④学生合作精神与实践方面:同学们相互学习,改变对他人看法,相互合作和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学习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⑤激励与自我觉悟方面:小刚获得了激励,更愿意自我觉醒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3)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①教育的内涵

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②教育的外延

教育的外延不仅仅只局限于狭义的教育,更包括广义的教育。有效教学应该以学校教育主导,善于利用教育的外延,渗透到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材料中的教育走出学校,渗透到社会与家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学习社会规范等,促进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从小刚的例子可发现,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够使教育产生合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质疑和挑战,或明或暗地主张“学校消亡”的观点不时出现。例如:(1)1971年,伊凡·伊里奇发表《非学校化社会文集》,引起巨大反响。伊里奇以为,学习原本是个人的一种自主活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必非得与别人的东西交换才有价值。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把只是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不但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而且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更深刻的社会两极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不再让孩子进入学校上学,而是“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主要由父母直接教育孩子。进入21世纪,全美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家上学”。家长不送子女去学校接受教育的理由很复杂,包括: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宗教信仰),家长不认同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评析伊凡·伊里奇的观点。(2)结合学校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评析“在家上学”现象。[统考2017研]

答:(1)①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正向的、促进的,也可能是负向的、阻碍的,或者是无效的。从作用的方向看,默顿认为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②伊凡·伊里奇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批评家,20世纪“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不仅揭露了学校中埋伏的种种弊端,而且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教育只有一种途径,即废除学校代之以教育网络。他的教育思想在国家教育界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伊里奇把“隐蔽课程”作为批判学校的突破口。“这种隐蔽的结构形成了一门课程。它永远不受教师或校务委员会的控制而独立存在。它永不止息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化的成人做准备;学习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会的东西是无价值的。我把它叫做学校教育的隐蔽课程,因为它构成了制度的不变结构,只有在它的范围内,所有的课程改革才可以进行。”伊里奇对学校的隐蔽课程深恶痛绝。他认为学校的根本问题就在于隐蔽课程。由于隐蔽课程的存在,学校不仅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教育职能,而且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使教育发生了异化。而且今天的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它依仗自己的垄断地位哄抬高价;所以,今天的学校教育所从事的已经不是教育,它与教育的实质和本真相去甚远。所以他提出废除学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废除体现垄断阶级利益的学校制度和机构,即制度革命;二是废除人们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对学校的简单依附,即心理革命。所以伊里奇喊出了“废除学校”的口号,提出建立“非学校化社会”的主张。

③评价:

a.伊里奇批判了社会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过分依赖学校的做法,阐释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负向阻碍作用。但他对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时,并未全面地、辨证地、发展地分析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学校化社会走向非学校化社会,只看到了学校教育的负向阻碍作用,没能看到学校教育的正向促进作用,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b.尽管伊里奇的理论带有明显的激进、浪漫以及空想的倾向,不少人也因此对他的理论持批判态度。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他对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揭示、分析和判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是学校的特权,社会不能过分依赖于学校。因此,我们在丰富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使学校不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应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将视野从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使教育突破学校的限制,走入社会的每一角落,每一机构。(2)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均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作用。但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更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家庭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有利于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②就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而言,学校教育提供了特殊的有利环境:

a.学校作为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的一切活动都体现着社会的要求,处处传递着社会的价值准则。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充当着所处时代社会规范的解释者、执行者、仲裁者等特定社会角色。学校教育这种社会化环境是其他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相对平稳、有效地实现其社会化的任务。但是学校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③就促进个体的个性化而言,家庭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a.家庭教育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发展目标,明确个性化的方向;

b.家庭教育便于因材施教,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使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c.家庭整体的文化环境,为个体个性化提供保障。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只有在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中,这种个性化发展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家上学”现象的出现及扩大,表现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怀疑与不信任。“在家上学”虽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其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远不如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形成合力,共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3材料1: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强制上学:6节课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这个死规矩是否真的必要?如果真有必要,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有200万“在家上学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如果这还不算,有一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像我们的孩子受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材料2:美国学者亚历山大·英格利斯认为学校具有以下6种功能:①修正或调解作用;②整合作用;③分析和指导作用;④分拣作用;⑤选拔作用;⑥预备教育的作用。

如此这般政府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根据约翰·泰勒·盖托著,汪小英译《上学真的有用吗?》改编。

问题:(1)结合材料1分析学校教育日趋制度化带来的影响。(2)材料2所说的六种学校教育功能中,哪些属于负功能?哪些属于隐性功能?这些功能必然存在吗?请举例说明。(3)针对材料1、2反映的问题,现代教育制度应做哪些改进?[统考2016研]

答:(1)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①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它有着良好的教学秩序,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

②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a.高度的统一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度制度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统一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阻碍了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阻碍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

b.严格的制度,使得学生失去活力,压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身心受到“修理”,过于严格的学校教育会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发展。

c.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日益呈现模式化的状态,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d.学校功能的变异,导致教育称为分门别类的工具,削弱了其真正的教书育人的价值。(2)①分类

a.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以及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材料二中的分拣作用与选拔作用,在一个方面来说属于负向功能,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如果学校教育将其目的放在分拣与选拔人才上,只教书不育人,将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

b.隐性功能是指教育预先没有明确意图或结果没有被明确识别的影响。材料二中分拣作用与选拔作用同样属于隐性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的分拣和选拔人才并不是它预先指向的,而是后期在教育中无意中产生的影响。

②教育的分拣与选拔功能并不是必然存在的。

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发展。而对于分拣与选拔功能其负面作用显然高于其正面影响,一定阶级的社会和教育者更不会以其作为自身的目的。

举例: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划分优劣班级的现象就是对教育的分拣和选拔功能的利用,而这容易导致优秀学生傲慢自负,成绩差的学生自卑甚至走向不正确的道路,给个体与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不可言喻的,因此,国家极力阻止学校中的优劣班的划分,禁止拿学生考试分数来对学生进行排名。(3)①针对学校高度制度化的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在制度化的同时更加注重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②针对学校的选拔功能,学校教育制度应该摒弃其对学生的分门别类的行为,树立教育民主的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③针对学校的指导调节功能,学校教育应该发挥其对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与调节,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走向社会服务。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和《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试述评其中有关系统知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规定及其实施结果。[统考2016研]

答:(1)1921~1925年间国家学术委员会的科学教育组编制并正式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

①主要内容

a.大纲完全取消了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而以劳动为中心;

b.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所谓劳动的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

c.他们主张废除教科书,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和“杂志课本”等;

d.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即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等。

②实施结果

综合教学大纲虽未普遍推行,但对苏联学校的教学工作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整个2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几经修改,但综合教学大纲编制的原则基本上没有改变,使苏联的教学工作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③评价

a.综合教学大纲力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彻底克服旧学校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的缺点,并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觉的劳动态度,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b.综合教学大纲实际上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2)面对国家建设的要求,以及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于1931年8月25日颁布了一项有关教育改革的重要决定,即《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个决定成为30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