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不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9:05:04

点击下载

作者:王求(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声声不息

声声不息试读:

作者简介

王求,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党组书记、台长。1992年9月,作为海峡两岸开放后大陆首批赴台湾采访记者,采访张学良将军新闻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10月被评选为第三届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论文加“强和改进对台广播,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获第五届对台港澳广播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2012年5月起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对策建议”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王 求(2014年)

自序

在新闻媒体从业三十多年,直到离开工作岗位,从未想过要把自己写过的东西集结成书。一是因为新闻工作本身节奏很快,我自己又不善总结;二是感觉自己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东西,拉拉杂杂不值得留世。所以,当全国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找我时,还有些犹豫。由于政协委员文库系列丛书是为政协委员量身打造,自感压力不大,所以我答应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入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刚刚涌起。彼时的传统媒体,顺应大势,叱咤风云,跟随国家的脚步,创下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我个人也从一个助理编辑成长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这三十多年,我做过当班的新闻编辑,也参与过重大新闻事件和人物的采访,既是阶段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媒体兴衰的见证人。近十年来,在新兴媒体的强力冲击下,传统媒体由盛渐衰,被动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时代。而我自2007年任中央电台台长以来,恰好又亲历了这样一个五味杂陈的复杂局面。站在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媒体改革发展,不仅应该尊重新闻规律,更要关注国情特色,否则将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如中国的广播电视,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情确立了“四级办”体制,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得以迅猛发展,但同时也为当今困局埋下了伏笔。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不仅在人才、资金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体制机制的掣肘更成为巨大的障碍。

在传统媒体当中,广播的地位有点特殊。历史没有报纸长,却是第一种电子媒体,而与电视相比,它虽然也是电子媒体,却无图无像只能传音。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平面媒体受到的影响最大,电视电影也遇到了强劲对手,唯独广播,正因为它只靠听觉,所以无论互联网还是手机终端,似乎都能自然融入,尤其车载平台,广播大有舍我其谁的独霸优势。在汽车保有量即将超过两亿辆的当今中国,广播虽也身陷困境,但前景看好,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人在局中,必有所思。这本书中所选文章内容,除少部分是早期论文,多数为近年来针对广播媒体改革发展如何破局的思考。在集纳本书内容的过程中,一方面深感因积累不足而必然的缺憾与尴尬,另一方面又庆幸还有一些东西值得回味,因为它们经过我的经历记录了一段媒体发展的真实轨迹。2017年3月25日于北京辑一改革发展广播的出路

从20世纪电视的兴起到21世纪新媒体的流行,世界和中国的传媒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中,传统广播路在何方,成为当代广播人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英国桑德兰大学传播学教授安德鲁·克里塞尔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郑重发言:广播不会消亡,广播这个老战士将长久地活着!这是个让广播人欢欣鼓舞的论断,但如何让广播长久地活下去,活得更精彩,还需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广播界的龙头,近年来在探索改革发展的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挖掘传统广播资源、发挥传统广播优势,在研究新媒体规律、寻找广播与新媒体的契合点,在打造广告经营模式,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均经历了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理念、重新规划、大胆实践并在实践中及时修正的过程。一、审时度势,革新观念,在变局中认识并定位传统广播

百年广播如今的真实境遇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来自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以及由此带来的传输方式、传播形态、接收终端等诸多革命性变革,也来自其他传统媒体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诸多革命性举措。机遇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原有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被打破,这让在近年来的媒介竞争中不占优势的广播受到的冲击较小,而在与新媒体融合这一点上,广播与其他强势传统媒体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机会难得。具体到中国广播,国家鼓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让我们大有文章可做。但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广播人首先要明确,哪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即坚持党的喉舌定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而可以变革之处当从以下着眼:

其一,从广播的特性上看,其解放眼睛的伴随性特质尚未发挥到极致,其在伴随中提供服务的能力还有待继续建设,其在提供服务中满足情感需求的功能还有待继续开掘。广播在社会层面的聚合力和在社区意义的互通性上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其二,从广播的属性上看,其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明确定位促使我们必须在广播产业发展上拓展思路,找到办法,搭建可资发展的平台。

其三,从广播和新媒体的关系上看,二者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广播大可借助新媒体扩大自身的受众规模和传播影响力,在产业发展方面亦有良机可寻。

由此,广播传媒集团的概念浮出水面,传统广播把它的触角伸向了新媒体,伸向了产业,伸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大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本着“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将中央电台建设成现代全媒体传媒集团的目标。国内其他广播电台也纷纷着手进行打造传媒集团的规划与尝试。尽管试水阶段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沿着这条路,广播人正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广播人审时度势的选择。二、再寻规律,再造流程,在竞争中创造传统广播新的增长点

传统广播电台之间的竞争在我国很多区域都呈白热化之势。专业化频率的大量涌现也使得频率之间同质化竞争加剧。中国广播频率之间的竞争应该算得上是“红海之争”了。为在竞争中取胜,各个电台、各个频率都在进行着或大或小的改革。回望中国广播,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界的改革就从未停止过,改了30多年,是否还有可改的空间?答案是肯定的。究其原因,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受众的变化促使传媒理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近几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统广播业务板块围绕着广播内容与听众需求的对接,回答了一个频率满足不同人的一种需求、一个频率满足一类人的所有需求、一个频率满足一类人的一种需求的问题,即用播出内容定位频率和用收听人群定位频率的问题。中国之声主打新闻,满足不同人对新闻的需求;老年之声服务老年群体,努力满足老年群体对信息、对娱乐、对心理慰藉的所有需求;音乐之声窄播流行音乐,满足“窄众”——年轻人群体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根据频率定位及其特点,中央电台进行了对内深度挖潜、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机制,对外加强合作、强化公共服务广播、塑造频率品牌形象等一系列工作。(一)创新管理机制、再造节目流程,理顺各种关系,为节目改革提供制度支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播的节目好不好、时效强不强,其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广播电台内部是否有制度保障。2007年10月,中央电台新领导班子组成后,形成的改革思路中有这样两条:一是以人事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二是以流程再造为特点,推进新闻改革。这两条落实到频率单位,反响巨大,效果显著。1.打造节目标准化生产模式

2008年,中国之声创新“板块+轮盘”模式,全天候不间断直播新闻,实现新闻的“随进随出”。根据新的节目架构,中国之声对频率的部门设置及工作流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各档节目由不同部门自编自采、相互之间缺乏互动协作的局面,打造了“策划—指挥调度—采编—播出”一条龙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全面实现了新闻节目的标准化生产。这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新闻产品的产出速度,提高了集团作战能力。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010年,经济之声提出“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实现24小时全财经广播。经济之声作为中央电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先行推出了行政管理体系与业务运行体系并行的双轨运行管理体系,创建频率业务运行编委会制。编委会是频率业务最高管理机构,全面发挥指挥功能。实行业务首席制改革和栏目主编负责制,形成竞争机制。

梯形双轨岗位晋升通道的构建使管理岗位与业务体系做到互联互通,双轨运行、互相补充,实现行政管理高效化、节目管理专业化,为广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新途径。3.试行制播分离改革

本着解放思想、遵循规律,先行试点、建立模式,不断完善、逐步推开的原则,中央电台从2008年12月起开始制播分离改革。音乐之声率先开启了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公司化管理模式尝试;2009年6月,中央电台分党组决定对都市之声、文艺之声、老年之声、娱乐广播4个北京地区广播频率进行整合,实行制播分离,成立北京广播中心,负责4个频率“播”的环节,由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全资子公司央广都市文化传媒公司负责4个频率节目“制”的环节。2010年,央广财经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建立,经济之声与之形成部分节目制播分离的运营管理模式,即央广财经公司制作节目,经济之声频率通过向公司派驻节目监制,负责节目质量把关和终审,确保节目导向正确与播出安全。目前,央广财经公司承担制作的节目已达到经济之声节目总量的46%,其制作的《天下公司》等已逐渐成为经济之声的名牌栏目。

体制、机制、流程的改革,打破了固有的行政格局,改变了固有的工作模式,激发起了员工的热情和主动精神,为节目提升质量、更好地服务听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坚持公共服务,在日常报道和突发事件中彰显国家主流媒体的价值主张和权威影响

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国家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直遵循的传播理念。中央电台在日复一日的报道中践行着这一理念,更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中将此理念发挥到极致。以下仅以中国之声为例。1.常态节目以信息快速更新、全面多元和舆论监督服务社会

中国之声全天滚动新闻栏目《央广新闻》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采制、插播和解读新闻。全部内容每半小时滚动刷新一次,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舆论监督节目以锐利的眼光和负责任的态度触及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众多舆论监督类报道在中国之声首发、持续关注下,引发全国众多媒体的跟进报道,形成强大舆论监督态势,体现媒体为民说话、为民解忧的职业追求;以华人视角观天下的《全球华语广播网》播报全球要闻、追踪国际热点,带给听众宽广的新闻视野和新鲜的收听感受。2.重大报道以权威信息服务百姓

中国之声始终紧随时代步伐,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传递重大新闻,用权威的信息服务百姓,也树立了自身值得信赖的主流媒体形象。中国之声的“两会”及“党代会”报道年年创新,拉近听众与国家大事之间的距离;对一些可以预见的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中国之声成立专门报道小组,提前组织、自主策划,不断提高中国之声以新闻服务百姓的水平。3.突发事件报道打破节目常规运行框架,用电波架起生命通道

在突发和灾难事件中,广播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得最为充分。当电视不能收看、报纸无法送达、网络失去互联、手机信号中断时,广播成为唯一可用的传播工具。在灾难降临之后的日日夜夜,天空中的电波甚至等同于生命通道。在2008年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之声表现突出,成为各级政府信息发布的首选平台,成为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工具,成为受灾群众最及时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灾区民众获得心灵抚慰的重要手段。

多位权威专家回顾总结2008年中国媒介业态发展时认为,中国之声2008年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的一系列创新报道举措,标志着中国广播发展进入一个“拐点”,中央电台广播重新进入影响力时代。(三)打造频率识别度,塑造国家广播专业、权威、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

近年来,品牌建设在中央电台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各频率根据自身定位、自觉开展各类品牌推广活动。2010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其全新的品牌标识系统,标志着中央电台的品牌建设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中央电台主品牌和其旗下子品牌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得益彰。1.以地面活动推动品牌呈现

经济之声定期举办投资理财报告会等活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频率对听众的黏性,使经济之声的品牌深入人心。

音乐之声“我要上学”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并帮助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义卖、慈善募捐、慈善晚会等一系列活动,至今已持续8年。

2011年10月央广都市推出话剧《频率》,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广播人工作生活的舞台作品,由央广4个频率的十几位主持人亲自出演,场场爆满,扩大了央广都市的影响力。

娱乐广播平均每月举办一场相声专场合作活动,扩大娱乐广播的影响力,拓宽娱乐广播的知名度,弥补中波频率覆盖有限、收听效果较差的缺憾。

老年之声主打健康类节目,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健康类讲座,组织医学专家面对面为社区群众义诊,有效地进行了频率宣传。2.借助其他媒体宣传品牌形象

2008年11、12月至2009年1月,中国之声在贺岁片前以贴片广告的形式进行品牌推广。在北京地区一共放映10500场,这也是中央媒体第一家投放影院广告;投放中国之声地铁灯箱广告,在北京公交车上推介新版中国之声,第一次走向地面广告的中国之声引起了业界和受众的广泛关注。

都市之声通过广告发布、资源置换等方式打造频率形象,如在北京市地铁站投放10万份宣传品,在52个公交站投放站台广告,在商场大屏幕播出频率宣传广告等。3.多媒体推广中央电台名牌主持人和记者

近年来,中央电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名牌主持人和记者,他们的跨媒体展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央电台及其各频率品牌形象的知晓度。

在中国广播网各频率网页,记者、主持人的信息被置于显著位置。记者、主持人的微博也吸引了广播听众以外人群的关注,个人粉丝最多的已过百万。

2006年,中国之声为其著名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出书,分别出版了《听青音》《我是向菲》《缺氧日记》,成功呈现了主持人和记者“背后的故事”,赢得广泛好评。

音乐之声的主持人先后参与了电视、电影、话剧、网络专栏的主持和演出工作,在国内演艺界和年轻群体中享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尽管品牌推广活动风生水起,作为中央电台的管理者也积极鼓励,但说到底,广播频率的品牌建设还要依托每天每时传送到听众耳边的声音,即广播节目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在随时随地塑造着品牌形象,传递着品牌内涵,节目才是构建品牌形象的主体。因此,还要在做好节目上动脑筋。就广播传统的报时而言,中国之声做的是“公益报时”,经济之声做的是“报时中国经济”,音乐之声以“艺人整点报时”。这种符合频率定位的品牌建设是值得提倡的。

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是广播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受众、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广播谋求更好发展的必然路径。(四)加强合作,借力发展,扩大广播的整体实力

有学者说,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合作能力是生存能力的标志,合作能力的大小是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前提。在以合作促发展的理念支持下,中央电台启动了全方位的“外联”工作。

一是与部委及央企合作。中国之声、经济之声、华夏之声、民族之声等频率加强、加深了和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信息来源,而且拓宽了报道的范围。从单纯的根据部委发布的新闻信息采写报道,转变为主动策划、事前沟通、深度合作、建立日常协作机制和新闻发布会直播机制,突破了众多禁区,获得了大量一手权威的信息。

二是与地方电台合作。中央电台与地方电台的合作由来已久。2009年,中央电台发起成立了中国广播联盟,共有132家电台参加,现在这一数字已扩大到186家。广播联盟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对于所有成员台的舆论引导能力、内容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都是极大的促进。

三是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合作。中央台各频率与相关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合作,与著名专家、学者签约,建立专家库,成立特约评论员队伍,专业机构和专家对专门领域的深刻解读大大提升了中央电台广播节目的品质,更满足了听众对新闻背景和意义的知晓诉求。

四是与其他媒体合作。中国之声等频率加强与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力度,通过信息互换,通过引入合作媒体的声音,既丰富了广播的听觉元素,更扩大了信息来源,逐步走向音频通讯社的发展道路。

检验广播改革成效如何要看听众是否满意。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所做2009年全国听众收听调查显示,全国广播听众规模近4亿人,比2007年有所上升。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深受听众肯定,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选择收听广播的人数仅低于电视,远远高于报纸和互联网。而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日常收听率数据显示,中国之声在北京本科以上学历的听众构成比例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9.4%上涨为2012年的28%;管理层听众比例从2008年的4.4%上升到2012年的17.1%;听众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个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听众比例从2008年的76.5%下降为2012年的27.2%;5000—10000元收入听众比例从2008年的0.1%上升到2012年的13.7%。经济之声的数据走势与中国之声相同(经济之声在北京本科以上学历的听众构成比例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7.3%上升为2012年的27.4%;管理层听众比例从2008年的7.2%上升到2012年的20.2%;5000—10000元收入听众比例从2008年的1.6%上升到2012年的9.9%)。三、整理资源,拓展思路,在探索中寻找与新媒体的契合点

如今,“受众”一词因其适用范围更广泛而逐渐取代“听众”;而“用户”一词又因其能体现新型传受关系中传播内容接收者的定位,而日渐成为传媒界的语汇。词语的变化显性地反映了传统广播向新媒体转型的内在轨迹。

在充分盘点传统广播自身优势、深刻理解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广播的技术特质、声音特质与新媒体有着天然亲近性,易于与新媒体融合;而新媒体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的劣势、扩展了广播的影响力。对于广播与新媒体融合,我们有以下判断:第一,传统广播节目通过互联网可实现重复收听、点播收听,广播节目的“生命”得以延长;第二,全球化的网络广播扩展了传统广播的传播空间,传统广播能够借助互联网覆盖全球、联通世界;第三,网上广播借助多媒体技术,集文字、数据、图表、影像和声音于一体,实现了声音、文字、画面、视频同步传输,使信息的传播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第四,互联网的实时交互特征丰富了传统广播与听众的沟通渠道;第五,网络广播吸引了长于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和社会精英,这为受众群多为中老年人的传统广播拓展了新的受众群体,也为广播的产业发展带来商机;第六,广播与其他新媒体终端合作,将自己优质的内容通过不同渠道播放,可以自身投入的低成本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

由此,中央电台开始了多媒体发展格局的搭建。(一)实施“台网一体、全台办网”战略

2009年2月,中央电台召开加快新媒体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台网一体、全台办网”战略,为新媒体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上的协作与融合,将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建立全台多媒体信息采编、制作、存储、传播平台,实现对文字稿件、图片、音频、视频的综合处理和新闻资源的有效增值,形成新老媒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中央电台台网一体,实现传统广播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生产流程、生产标准、生产机制统一,加快重大议题、重大典型、重大主题、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力求台网一体采集、策划、传播无缝链接、实时联动,最终形成量化、标准化的传播流程。

从2008年开始,中央电台与中国广播网形成台网一体合署办公机制,台网一体统一策划、统一采访、统一编辑、统一跟踪后续报道,独家原创新闻第一时间落地。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台网互动形成了“1+1﹥2”的传播合力。(二)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不断拓展1.互联网业务

中国广播网以打造“全球最大的音频门户网站”为目标,依托于母台独家新闻和内容资源,已成为各大互联网站的重要新闻来源,被转载稿件数量高速增长,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互联网站全球排名从2010年的4315位升至2011年的1000位,位列12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第5名。

由央广新媒体公司负责承建的“中央银河互联网电视集成运营平台”和“央广TV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于2011年11月10日顺利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使中央电台具备了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电视机或机顶盒提供视听服务的资质,为中央电台实现从单一广播媒体向跨网络、多终端的互动视听媒体转变,构建一流全媒体传播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2.手机视频业务

在“台网一体”新媒体战略指导下,中央电台在手机新媒体领域重点发力。由央广视讯公司负责运营的央广手机台已经形成多渠道经营的业务布局。

央广手机台在中国移动视频基地开设央广专区,截至2011年10月,品牌业务使用用户已达882.6万人,总体呈上升趋势;与中国联通视频公司合作wap和iphone业务,分为直播、品牌、垂直三大板块,业务类型不断丰富;在中国电信上海视讯中心开设央广专区,目前已有超过100万用户,分账收入排名第一。

在非运营商业务拓展上,央广视讯公司先后与Apple、Nokia、K-touch等手机厂商以及技术厂商和方案商达成合作,推出并完善了新版Apple客户端,成为NokiaOVI商店独家视频合作伙伴,并开始研发基于Symbian和Android系统的数十款客户端。3.有声阅读业务

为充分开发利用中央电台音频节目资源,抢占移动时代阅读消费市场,2011年,央广传媒公司多渠道整合台内节目资源,通过对台内节目资源进行编目整理,加大对中央电台节目的确权及开发力度,全年央广传媒提供授权节目892部,3048.6小时,为央广之声公司推进有声阅读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9月,中央电台与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央广之声公司正式成为电信阅读基地的主内容提供商(MCP)。

此外,以中央电台名牌栏目《小喇叭》为核心而延展出的“小喇叭”动漫业务也正在稳步推进中。(三)多媒体业务技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为促进传统广播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中央电台对技术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全媒体的媒资平台,还完成了“多媒体业务分发平台”等项目技术方案的设计及专家论证等工作,为中央电台拓宽业务阵地,应对未来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挖掘潜力,把握商机,在创新中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事业和产业是中央电台的两翼,任何一翼不丰满都难以让中央电台飞得更高。在推进公益性事业建设的同时,中央电台加快发展经营性产业。2007年底,中央电台确定了产业发展思路:以改革经营体制为切入点,将可经营性的产业从事业中剥离出来,建立以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为核心的统一经营平台,面向市场,开发产业。

截至目前,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旗下共有8家子公司、4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10.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广告收入5.78亿元,比上年增长37.6%。(一)明确思路,扩大版图,多业务板块共同发展1.建立产业化运营机制

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主要体现为:

(1)内容生产社会化、交易市场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媒体播出的内容(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实行制作与播出分离,节目的采购、集成、审核由媒体播出机构负责,节目制作交给台属公司或社会公司,实现制播分离,产品生产实现社会化、产品交易实现市场化。

(2)生产经营组织的企业化:媒体内容生产、经营实施企业化运营,而不是“自产自销”。为了实现媒体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遵循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由中央电台授权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进行经营开发。

(3)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媒体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内容的生产和产品的营销,通过吸收社会资本、成立公司,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加快媒体产业开发的步伐。

(4)产业经营的集成化、规模化:媒体经营的内容产品在实现数字化制作、存储之后,便于同类内容的集成和在不同播出平台之间进行转换,可以做到一个产品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多个平台上播出,以达到规模化经营。2.实施规模化经营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央广传媒已形成以传统媒体业务、新媒体业务、电视购物业务为支柱的收入格局。

传统广播节目制作业务方面。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旗下各子公司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开展了承担中央电台频率节目制作工作以及与地方台合作输出节目的尝试。如央广都市公司继2010年与四川省南充市广电局进行了探索式合作后,2011年,又先后与宁夏、成都等20多家地方电台达成合作意向和协议,央广都市公司以“专业制作、定制输出”为核心竞争力,打造节目制作“中央厨房”概念,即提供专业、高水准、规模化生产文艺节目,并根据地方电台的不同特点与需求,调配出特定的节目产品,供地方电台播出。

新媒体业务方面。2011年,央广传媒对新媒体业务板块架构进行重组,形成以中国广播网为运营基础的新媒体产业集群。整合后的新媒体业务板块紧紧依托中国广播网和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CNBN)两大平台,围绕个人电脑、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电视机“三大终端”,系统开发“四类业务”,即互联网广告业务、信息服务业务、技术服务业务、版权服务业务。作为央广传媒新媒体业务发展的排头兵,央广视讯公司2011年实现收入7000万元,税后利润2000万元,在三大运营商的信息费收入、利润总额和用户数排名第一。

电视购物业务方面。央广购物频道自2010年6月开播至今,发展迅速,完成了对湖南、湖北、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安徽、辽宁等13个省67个城市的信号接入谈判,基本完成在华北、东北、华中及华东地区的战略布局,超过3300万户观众可以观看到央广购物频道。2011年,央广购物频道全年收入达3亿元,财务指标逐步呈现良性态势。央广购物频道新会员增长率为22%,会员重购率达到18%,2011年,会员总数达到36万,基本达到了一流购物台的领先水平。(二)创新理论,细化市场,广告经营水平跨越式提升1.改革广告经营管理体制

长久以来,中央电台采用的是“自营+外包”的广告经营模式。2006年起,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自营广告业务开始引入全行业代理制度;2009年,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广告运营中心成立,以“集中经营、集中管理”的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全台广告资源整合管理。2.构建全新营销模式

中央电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独创了广播广告的碎片化营销理论、甲方数据营销理论、剩余时间销售理论,创造出价格—饱和度—收入数字模型、梭形产品阵列模型等,付诸实践后,广告收入飞速提升。

央广传媒公司多业务板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竞争力大幅提高,为未来由规模增长向效益提升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上从四个方面梳理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情况。对于我们而言,一切都是进行时。敢问广播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唯有跳出广播,才能清醒客观地看待广播,唯有不局限于广播,广播才能真正拥有未来。(原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04期)新形势下中央广播科学发展走向初探

根据中宣部2013年2月做出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调研工作部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于3—4月对江苏、北京等地的省、市、县(区)级广电机构及新华社、央视等进行实地调研,重新梳理“十六大”以来中央广播取得的规律性认识和成果。以下是我们根据调研情况,结合中央电台近年来改革发展实际做出的一些分析判断。一、中央广播面临的形势变化、发展特点及改革现状(一)中央广播面临的形势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广播面临的发展环境出现了三大深刻变化,一是中国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转向所有制、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二是传播主体的性质和运作模式,由单一的事业财政型,转变为事业、产业、商业混合型。三是传播技术由模拟、单向、线性传播,发展为数字、移动、互联、即时。这些革命性变革深刻影响着媒体格局、信息传播方式和中央广播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央广播的发展呈现六大趋向:一是广播规模实力迅速增强,向多媒体、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节目产品丰富多彩,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三是传播手段更加先进,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四是媒体经营从无到有,向产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五是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向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六是办台模式日益开放,向合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这个大趋势里,中央广播机遇与挑战并存,成果与困难共生,发展与问题同在。(二)中央电台改革发展现状

十七大以来,中央电台提出了“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实施了建台以来无论深度广度都是空前的新一轮改革。将新闻宣传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媒体产业经营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整合手段进行体制机制的合理性建构,实现总体战略转型,即发展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两手抓,传统媒体的升级改造与发展新媒体并行推进,走多媒体融合集成之路,实现广播的“可听、可视、可读”,把中央台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国家传媒机构。战略转型给中央电台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播生产力。

一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发展事业,强化新闻立台。建立以频率类型化、内容专业化、服务对象化为核心的广播专业化频率宣传体系,集全国广播、区域广播、对象性广播、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城市广播等国家公共广播服务体系于一体;积极参与推进已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积极参与“西新”工程、“东南”工程建设。

二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媒体融合竞争态势,加速战略转型。建立包括传统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报刊、音像出版等多终端、多层次、多渠道互动的多媒体传播体系;实施“台网一体”战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广播网,国际排名由两年前的第3000位已进入全球前700位。央广视讯手机电视,收费用户数量在国内5家集成牌照运营商中排名第一;微博、微信传播得到整合。

三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提升传播力,确保安全播出。建立国内第一家比较完整的、具有智能管理水平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保障体系和媒资服务平台。实现了新闻信息的高速播发、安全播出和版权同步存储。

四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外联,拓展合作空间。建立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战略合作机制;建立全国180多家电台参与的中国广播联盟;加强世界40多家华语广播机构参与的全球华语广播网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及全球华语广播机构的新闻信息采集网及报道协作网。

五是尊重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加快产业发展。整合全台可经营性资源,成立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拓展业务范围,推进产业升级,经营收入实现了5年翻三番。

六是适应事业发展新格局,以人为本,推进内部管理科学化。形成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信息化、数据化、动态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经过改革创新,目前中央电台已拥有16套专业化广播频率,全天播音336.5小时;已形成广播、电视、互联网、平面媒体的多媒体业态传播格局;2012年总收入17.8亿元,成为全国高级专业人才最多、收入规模最大的广播电台。二、中央电台及广播行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

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央电台也遇到一些瓶颈与障碍,不仅制约着中央电台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中央广播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进一步实现。这些问题有的需要中央电台通过自身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去解决,有的则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上进行一定调整方能化解。通过调研发现,这些问题也是地方广播普遍面临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相当的行业代表性。(一)现行广电“四级办”管理体制日益束缚广播的进一步发展

广电行业现行管理体制是“四级办”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适应和释放了广播电视的生产力,对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及文化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媒体发展出现显著变化,媒介融合趋势增强,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四级办”已明显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影响广播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广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四级办”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带来了资源配置错位,从而产生利益纠纷,并造成不同层级广播之间的矛盾

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央广播的无线覆盖无法正常实现。中央广播的无线覆盖工作主要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负责,地方广播的无线覆盖由当地负责。目前全国共有调频和中短波广播的发射台站总计约12230座(全国100瓦以上的大功率调频和中波的发射台站总计2418座),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管辖的中短波及调频发射台全国仅有38座(主要是中短波),而地方发射台全国则有11912座(大功率的发射台站有2380座)。这种数量上的天然劣势,使得中央广播的无线覆盖必须依靠省以下各级发射台站才能更好地实现。但由于频率资源、广播时段的稀缺性以及广播电台的属地管辖权等原因,导致有的地方随意切断中央电台节目,播放自己的节目,有的地方将本应转播中央电台节目的大功率发射机改为播放本地电台节目,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占用中央电台预留频率资源,播放本地节目。原广电总局曾对10个省份12个地市占用中央电台频率资源的情况进行过清理,中央电台也曾就部分省市清退频率资源问题进行协调,清退工作虽取得不小进展,但遭遇很大阻力。覆盖问题严重影响中央广播到达率的实现,影响中央电台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2.“四级办”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制约着广播规模化效应的实现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27座、广播电视台2120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且这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整合和合理利用。调研显示,江苏广电在实力增强后受限于体制无法实现跨区域发展,最终只能拓展非洲等海外市场;在南京城上空,江苏电台的15个频率和南京电台的10个频率展开“空战”,进行同质化竞争,但因分属不同层级,资源无法整合;全国百强县江苏昆山,经济实力雄厚,有条件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但在现有体制下也无法走出现有行政区域。而苏北经济落后地区的多家县市级电台,传播效果差,正在逐年萎缩;即使是首都北京,远郊区县的电台经营状况也不甚理想;这些县市级电台参与广播行业纵向整合的意愿虽然强烈,但在现行体制下几乎难以实现。

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鼓励突破传媒业不同形态媒体相互分割的产业壁垒,鼓励、促进传媒业以资本、业务、市场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实行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但事实上,由于缺少执行细则及配套改革措施,中央电台难以参与地方媒体之间的竞争、整合。此外,合作通道的梗阻还制约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及作用发挥。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运行机制为“统一联动,平战结合”,而现行机制会增加大量沟通、运行成本,影响其效能的最大化和反应的敏捷性。(二)广播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缺项严重

广播作为一个独立行业,理应与电影、电视一样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而在2000—2012年有关部门涉及广播影视的8份综合文件、规划中,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广播发展的文件,也没有专门针对广播发展的条款,广播仅仅成为其他广电行业发展规划、政策中的名义配搭。比如,电影、电视的数字化已进入普及发展阶段,而广播的数字化还停留在标准制定、技术研究和试验阶段,距实际应用和大规模推广尚有很长的距离。(三)对公益性广播事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作为国家电台,中央电台广播频率具有极强的公益服务属性,随着事业建设逐步发展,亟须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仅举一个数字,近些年来国家仅对数字电影的投入近70亿元,对数字电视的投入也近50个亿。然而,2007年以来,国家对中央电台财政拨款规模没有显著变化,基本支出财政拨款规模基本执行零增长。中央电台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支持和维持相关事业的发展和运作,长此以往将减弱中央广播的喉舌作用。中央电台虽属“内宣”媒体,但其实承担着大量“外宣”任务。比如,中央电台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其听众多为跨境而居的民族,目前国内听众2500多万,国外对象听众近1亿人,但中央电台至今未被纳入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体系”。尽管如此,中央电台一直自觉履行国家电台公益职能,在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播出了大量公益广告。仅2012年全台共播出公益广告7300条次,时长5700分钟,每套节目每日公益广告播出时长都高于商业广告时长的3%。(四)地方广电合并客观上使得广播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

一方面,由于电视在体量上的强势,一些地方在合并之后对广播注意力和重视度逐渐下降,对广播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减少。比如广告市场,此前广播和电视是一种平等竞争关系。合并后,广播广告招商往往受行政要求而向电视让步,或者只是作为电视的附属部分出现。而在对财务实行统一管理的地方,广播资源被统筹流向电视的情况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广电合并也会影响广播自身规律的运行和独特作用的发挥。广播的一大优势在于“快”,但是在合并之后,节目制作往往遵循电视的节奏,为了保持进度统一,广播往往就得“等”,传播优势完全丧失。两台合并后,优秀广播人才逐渐向电视流动,导致广播节目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相对下降。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采用地方电台供稿为例,近年来,受广电合并的影响,一些地方电台向中国之声供稿总量呈现逐年走弱的趋势,比如大连电台,在为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供稿的城市电台中,节目数量、质量均排名第3位。大连广播电视台成立并实际运转后,这个名次在2012年下降至第30位,而到2013年一季度则骤降至第220位。(五)配套政策跟进滞后,事业产业协调发展遭遇瓶颈

当前,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前提下,广播电台普遍实行“以事办企,以企哺事”的运行方式,大力发展广播媒体产业。然而,这种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为基本特征的运行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调研中,江苏广电总台表示,“目前的体制机制还存在明显的事业体制痕迹,不能充分利用市场观念去运作”,北京广播电视台则认为“现有的体制机制不进行进一步改革,产业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综合来看,广播媒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立法有待跟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广播发展产业首先要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广电领域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效力层级最高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也仅是一部行政法规,且没有关于广播媒体产业经营的任何依据。以经营手机音、视频业务的牌照为例,牌照的所有人是具有事业身份的广播电台,具体运营的又都是企业。而这种牌照实质上是一种行政许可,理论上说是不允许转授权另一个独立法人的。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解释,使得广播电台及其下属企业在牌照的使用上存在法律风险和政策顾虑。2.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广播电台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总体体量小,资本有限。2011年全国广播广告收入仅123亿元,尚不及中央电视台当年一年的广告收入。即使是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持,往往也只能专款专用,资本无法得到顺畅流通和有效配置。此外,资本进入广播行业的政策门槛高,对外融资缺乏渠道,同时自己的事业经费又无法用来投资,资本运作空间狭窄,导致广播媒体产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来扩大再生产。在两台合并、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的产业劣势恐怕会更加明显。3.产业反哺受限

发展广播媒体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广播事业。按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标准划分,广播电台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在现行体制下,对相关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一直存在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模糊不清的问题。以中央电台为例,目前收入主要分为事业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部分。其中,经营性收入要纳入事业化管理,上缴财政部后再以划拨的形式返回台里。这种管理模式时间成本高,且须专款专用,极大地限制了资金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造成产业对事业的反哺受限,成为长期困扰中央电台的一大问题。4.需要政策支持

在财政投入不足、市场经营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广播的事业产业发展本已捉襟见肘。而2007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对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免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致使中央电台每年需纳税额度较大,负担加重。此外,中央电台为促进广播媒体产业发展,近年来不断探索扩大覆盖,及分频、分播、合作办台的新路径,并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些探索缺乏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属“摸着石头过河”,处于政策许可的灰色地带。(六)广播发展新媒体亟须国家财政与政策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十分迅猛,正在日益改变着信息生产、传播格局和大众心理。目前新媒体可划分为40多个子类,用户数量日益庞大。仅以互联网为例,2012年中国网民突破5.3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39.9%。中央电台与其他传统媒体一道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从20世纪末开始涉足新媒体业务领域并在近年来逐步拓展新媒体业务发展维度。然而,包括中央电台在内的传统主流媒体,在发展新媒体业务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障碍,主要表现在财政扶持和政策规范有待进一步强化。1.财政投入不足

传统主流媒体所办网站实力明显不及主要商业网站。目前,在关于互联网公司市值、访问量、用户、品牌价值的国内排名中,前20名均无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榜。除时政新闻外,其他所有信息的首发权均被商业网站垄断或买断。在经营方面,2012年仅腾讯网一家全年收入超过438亿元,相当于全国所有广播电台广告收入总和的3倍还多。而广播电台所办网站目前则多处于亏损状态。传统媒体在手机等其他新媒体领域的应用开发上,更是处于落后状态。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时间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且发展资金不足,而商业网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起步并且获得大量社会资本支持。同时,商业网站市场化程度高,除广告外,其收入更多地来自出售技术、资讯服务、游戏娱乐以及开发诸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产品上。广播媒体具有伴随性、便捷性、贴近性等天然优势,而这些优势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更容易被放大,有助于扩大广播在新媒体传播阵地上的发展空间。然而,广播目前发展新媒体的资金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更无法通过建立商业网站的商业模式在市场上获得更多资本。

以中央电台旗下中国广播网为例。中国广播网在原创发稿率、落地率、转载率方面已位列中央媒体网站第二,仅次于新华网,但没有被纳入国家发改委财政支持的国家互联网新闻宣传体系之中。2010年8月中国广播网即被批准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却一直未能享受到相关的任何财力支持。由于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而其母体中央电台资金短缺、投入非常有限,致使该网站面临一系列自身无力应对的压力,包括由于网络规模提升而带来的运行经费投入压力、由于流量迅速增长而造成的带宽压力、由于设备扩充及运行时间增加而造成的维保费用压力以及业务扩增造成的人员成本投入压力等。2.政策有待规范

从宏观管理上说,对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的管控政策有待明朗。目前,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尚无明确法律规定,无法完全纳入管理体制,处于管理依据弱或无管理依据的状态,容易导致管理力度、尺度不一。最明显的就是,商业网站无论在市场进入、资金吸纳、机制运行、人员聘用等方面都更灵活、更优惠,而传统媒体发展的新媒体业务从本质上来说,执行的还是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一管控模式,在与商业网站的竞争中完全处于被动。

从发展策略上说,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业务需要有序引导、科学规划。面对新的媒体竞争格局,各级各地广播转型升级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力发展新媒体战略。“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连北京市丰台区这样完全依靠财政拨款的区县级广电中心自己也在发展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全国的广播电台均呈现出了“新媒体”面孔。无论中央广播、地方广播,无论条件是否具备、自身有无能力,都在竭力发展新媒体,相同的组织架构、相同的节目样态,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投资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更使得本来就比较弱小的行业力量得不到集中,与商业网站的差距越拉越大。三、关于促进中央电台及广播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着力提升广播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针对广播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央电台拟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一)建议在媒介竞合与媒体改革中,尊重并遵循广播自身发展规律

无论时代和传媒业如何发展变化,广播媒体在媒介特性和产业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媒介特性方面,广播作为及时性媒体,在内容传播上可以永远保持现在时和服务性;广播作为互动性媒体,在收听形式上可以始终保持移动性、伴随性和互动性;广播作为听觉媒体,在信息接受上可以做到同步理解,一听就懂,在所有媒体行业中是唯一靠听觉接收信息的传播系统。在产业发展方面,基于广播媒介特性衍生出来的广告经营、节目制作以及其他新业务的开发,也与包括电视在内的其他媒体有着本质区别。这些特性意味着广播的发展有其独有规律和运行模式。任何媒体改革都应该在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否则将不利于广播行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我们建议:1.增加对广播的关注度和投入

广播的特点和国家的要求,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大于经济属性。广播无法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足够的实力,在事业产业发展方面难以实现完全自给自足,国家的继续投入是广播与其他媒体齐头并进的重要保障。同时,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应给予广播更多的重视,消除广播名义上与其他媒体具有同等地位但实际上被弱化甚至视为可有可无的现象。2.保证广播相对独立性

在媒体改革中,特别是广电合并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广播及时快速、灵活机动、移动伴随的特点,将广播“第一时间”“在现场”“能同步”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组织机构设置尤其是财务管理上,应进行广播和电视分类管理、独立运行的设计。(二)建议改革现行广播管理体制,进一步解放广播生产力1.建议循序渐进,适当突破现行“四级办”体制,做大做强广播

具体来说,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建议在现行“四级办”管理体制框架内通过政策扶持,加强媒体间合作,实现广播媒体的联合发展。如以中国广播联盟等现有合作组织为平台,允许各成员台之间在频率资源上进行一定规模的统筹、整合,深化广播媒体间的合作。第二步,尊重广播媒体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以广播媒体产业为突破口,允许、支持广播电台所办企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实现广播媒体产业集群化。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允许并鼓励广播媒体所办企业间以资本、业务为纽带,采取收购、租赁、入股等多种合作方式,将分散的广播媒体真正融合起来。第三步,切实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适当突破“四级办”管理体制,通过合并、兼并等方式,形成真正以广播为主体的大型现代传媒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整合市、县级广播,按现有行政区划组建中央及省级区域性广播大台。2.建议调整和优化相关广播管理机制,更好地促进广播发展

针对广播的发展制定专项发展政策和具体实施规划,包括结合广播的传输覆盖数字化、中央广播(尤其是应急广播)的全国同频播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等项目,制定明确专项发展政策与规划,进行立项扶持;适度增加公益性广播事业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国家投入有一定比例增长,切实增强对中央广播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力度,包括对中央广播的技术覆盖、运维、改造、建设等的资金支持、补贴力度;制定法令法规有序清退地方占用的中央广播频率,实现中央电台多套公益性频率全国覆盖,并建立完善的覆盖监测体系;将中央电台纳入国家“国际传播能力体系”建设中,支持中央广播“走出去”;在广播媒体投放公益广告,应通过政府购买或专项补贴的形式予以适当补偿。(三)建议跟进配套政策,促进广播事业产业依法有序发展1.建议进一步健全广播媒体产业经营法律法规

应尽快制定更高法律层级的《广播电视法》,或对现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将广播媒体产业经营的目的、依据、条件和限制情况进行明确。同时,尽快推动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涉及广播事业产业部分的解释工作。2.建议拓展广播媒体产业融资渠道

国家财政支持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专项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绩效奖励等多种方式,对广播媒体产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银行贷款方面:以广播电台经营的新媒体业务为突破口,在互联网、动漫、广播剧、整体品牌方面扩大融资品种,并完善银行授信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允许符合条件的广电企业进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并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广播电台所办企业发行债券,鼓励保险公司投资相关债券和股权。3.建议分开管理广播事业性收入与产业经营性收入

将当前事业单位以“身份性质管理为主”的资金管理机制变为“以资金来源管理为主”,对事业资金与经营收入分开管理。对于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仍然执行现行政策。对于通过企业经营取得的收入,应当允许广播电台自收自支,灵活分配,保证产业链上下游资金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4.建议对广播媒体产业发展给予一定政策扶持

继续执行原有税收优惠政策,将中央电台的广告收入继续按不作为计征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处理;在财政不能满足覆盖投入的情况下,明确允许中央电台以市场合作方式分频分播,探索覆盖新模式和各级广播合作新机制。(四)建议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优化管理机制,促进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1.建议国家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广播发展新媒体

将中央电台中国广播网尽快纳入国家发改委财政支持的国家互联网新闻宣传体系之中,并及早落实国家对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资金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对广播电台所办网站的带宽费、运营费用予以补贴或者减免,鼓励广播电台发展手机、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业务。此外,目前国家对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业务的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申报项目方面,建议增加配套政策,形成制度化、持续性的长效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