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际空间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8:09:37

点击下载

作者:吴国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出国际空间站

走出国际空间站试读:

前言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了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与太空授课任务,嫦娥三号即将探测月球表面,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启动了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让我们乘坐如彗星一样的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时代就要到了!

在21世纪,伴随着宇宙太空探索热的飞快来到,一个个云遮雾绕的宇宙未解之谜被揭去神秘面纱,使我们越来越清楚看清了宇宙这个魔幻大迷宫,向我们展现了走向太空熠熠闪烁的道路。

宇宙太空将是我们人类的最后一块“大陆”,走向太空,开垦宇宙,是我们未来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们未来涉足远行的主要道路。因此,感知宇宙,了解太空,必定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沐浴上日月辉映的光芒,也是我们走向太空的第一步。

神秘的宇宙向我们敞开了走向太空的大门,我们必须首先知道整个宇宙的主要“景点”。宇宙不仅包括太阳系、星系、星云,还蕴藏着许多奥秘,总之,宇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太空充满着我们无限的梦想,发现天机,破解谜团,是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知识素质的标杆。

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的探索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破解更多的奥秘谜团,看清茫茫宇宙,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的文明。

宇宙的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探索它,并勇敢地征服它、利用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对于那些无限的奥秘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为之不断奋斗,使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同时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继续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为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整个宇宙的科学奥秘,普及科学知识,我们根据中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书,主要包括宇宙、太空、星球、星系、飞碟、外星人、气象、大气、异度空间等存在的奥秘现象、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等诸多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

本套系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其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领略宇宙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并增加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宇宙的金钥匙。

宇宙的诞生与消亡

宇宙诞生的研究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宇宙现在的样子又是如何演变而成的呢?在很早以前人类就提出了这些疑问。这些使人类困惑千年而未能破解的重大问题直至爱因斯坦提出了一般相对论学说之后,才首次得到了符合科学逻辑的解答。

一般相对论学说,提出宇宙有可能不断的在膨胀,后来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科学家们发现远方的银河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和我们的银河拉远距离,这说明宇宙正在逐渐地膨胀着。

另外,人们还发现宇宙空间到处充满着杂音电波,这证明宇宙曾经是一个超高温、高密度的大火球。

宇宙到底是什么

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当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就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但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消长彼的潮汐现象,并不能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宇宙论”被公认为是最标准的宇宙进化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推算,宇宙诞生的时间在150亿年之前。宇宙刚刚诞生时,它的直径仅有0.1米,但它的温度和密度却高得让人无法想象。由于物质的温度和密度骤然下降,使这个宇宙之卵以爆炸性的速度猛烈膨胀。在“大爆炸”中诞生了各种元素和支配它们运动的力,也因此形成了星球和银河,顷刻间宇宙之卵便演变成了“成年”的宇宙。“大爆炸宇宙论”提出,宇宙可能是从既无空间也无时间的“虚无”之中以惊人的速度迅猛膨胀而瞬间诞生的。这种理论还提出,宇宙常常是周而复始地从诞生至消亡,再诞生、再消亡的轮回,我们现在的这个宇宙只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个宇宙中的一个而已。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宇宙的起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这还需要人类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宇宙也会死亡吗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宇宙也会有完结的一天吗?它会以怎样的形式完结?会是瞬间爆炸吗?

根据科学家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宇宙最终不会变成一团燃烧的烈火,而是会逐渐衰变成永恒的、冰冷的黑暗。然而地球人或许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因为地球人暂时还不会被宇宙“驱逐出境”。科学家又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远存在的。宇宙也许不会突然消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让人觉得越来越不舒服,并且最终变得不再适于生命生存。这种情况将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呢?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是一种冷酷的问题。

天文学家的推测

自从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以来,“大爆炸”理论一直没有摆脱被修改的命运。根据“大爆炸”理论,科学家指出,宇宙的最终命运取决于两种相反力量长时间“拔河比赛”的结果。

一种力量是宇宙的膨胀,在过去的100多亿年里,宇宙的扩张一直在使星系之间的距离拉大。

另一种力量则是这些星系和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它会使宇宙扩张的速度逐渐放慢。如果万有引力足以使扩张最终停止,那么宇宙最终会变成一个大火球。显然,任何一种结局都在预示着生命的消亡。目前,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仍然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

科学家指出,这一不确定因素涉及膨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宇宙始于一个像气泡一样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最初的膨胀速度要比光速快。在膨胀结束之后,推动宇宙膨胀的力量可能存在于宇宙中,潜伏在虚无空间里,在不断推动宇宙的持续扩张。

为了证实推测,科学家又对遥远的星系中正在爆发的恒星进行了观察。通过观察,他们认为膨胀推动力有可能确实存在。

宇宙如果继续膨胀下去,各星球将耗尽内部的燃料,逐渐变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然后黑洞遍布宇宙,它们吞噬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整个宇宙变成黑暗世界,最后黑洞也会蒸发,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会衰变,宇宙又成为一个混沌世界。

宇宙热死假说

1854年,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提出了“宇宙热死”说。他指出,宇宙只能使所有的能量转化为热,并最终处于均匀的状态,进而使宇宙陷入永恒的静止状态。这种假说也被称作“热死假说”或“热力学假说”。热死假说引起了恐慌,因为那死寂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就等于世界的末日来临。为了消除假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曾为此展开争论,后者认为宇宙并非只向一个方向变化,也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恩格斯也不同意热死假说的观点,他认为这同能量守恒原理相矛盾。由于热死假说同宇宙无限论相矛盾,主张大爆炸学说的宇宙学家则从宇宙膨胀的观点加以解决。由于宇宙的热膨胀,粒子是热平衡的,辐射也是热平衡的,但两者之间不是热平衡的,达到热平衡尚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引力作用,所以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热平衡。

然而,科学家对于宇宙热膨胀提出了疑问,把某些特定物理性质的解释都归结到宇宙初始时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人们都希望宇宙不会有热死那一天,但一直没有找到推翻热死假说的办法。

宇宙毁灭的方式

坍缩说。宇宙不断膨胀,直至某一天暗能量不足以继续推动宇宙加速膨胀,宇宙膨胀的速度变慢并最终停止膨胀,然后在星系间引力吸引之下再逐渐互相吸引,最终所有物质都被吸引在一起,又回到原点。热寂说。宇宙不断膨胀,直至某一天膨胀使各星系间相对速度达到光速,这样所有的光都不再能到达我们的眼中,星空就消失成完全的黑色。到最后,所有的原子也互相远离,物质变为均一的基本平均分散结构。目前这一学说被认可的可能性较小。时间停止学说。这种学说刚刚兴起,但其理论很有趣。星系间红移是因为时间在不断减速,所以导致我们观察到红移。因为暗能量没有被证实。这样,宇宙的加速膨胀实际上是时间的减速。若有朝一日时间减速停止,或者变得非常慢,宇宙就终结了。拓展阅读1950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这个创生宇宙的大爆炸不是通常地球上发生在一个确定的点、然后向四周的空气传播开去的那种爆炸,而是一种在各处同时发生、从一开始就充满整个空间的那种爆炸,爆炸中的每一个粒子都离开其他粒子飞奔。

宇宙的年龄有多大

宇宙年龄的猜想

马普学会地外物理学研究所和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对编号为“APM08279+5255”的类星体上所含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其铁物质含量大约是太阳系中单个星体的3倍左右。根据现有认识,类星体及其所含铁物质是在宇宙大爆炸后15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的,而天体中的铁物质是在宇宙中星体燃烧爆炸之后经过聚变反应形成的。也就是说,某个天体上的铁物质只能在数十亿年时间内才逐渐积聚起来。

现有研究认为,宇宙年龄至少为125亿年,太阳系形成的时间约在90亿年前。

因此,以太阳系天体中的铁物质含量作对比,这一新发现表明宇宙中存在一类人们迄今并无认识的富含铁物质的星体,或者表明宇宙年龄要大于此前的猜测。

宇宙年龄的测量

测定宇宙年龄的方法有很多。用同位素年代法测量地球的年龄为40亿年至50亿年,月球年龄为46亿年,太阳年龄为50亿年至60亿年,测定宇宙年龄为120亿年。

比较常用的还有球状星团测量法,它借助恒星演化理论来测算恒星年龄,用此方法计算宇宙年龄为80亿年至180亿年。

如果从测定的最老恒星年龄约200亿年来看,宇宙年龄至少应在180亿年以上。

哈勃常数测定法是基于宇宙膨胀的观测事实确立的。在一个不断膨胀的宇宙中,膨胀速度可通过测量红移量来获得。测出邻近星系与我们的距离,再由此标定红移与距离的关系,就可提供宇宙的尺度,进而计算宇宙的年龄,因此测定出邻近星系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是最为关键的。德国的科学家据此测定出宇宙年龄为340亿年。

总之,运用不同的测定方法测出来的宇宙年龄都不一样,而且相差非常远。

宇宙年龄的增加

2006年8月7日,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称,宇宙的年龄可能比原先设想的还要早20亿年。科学家们已发现一个比原先预想还远15%的邻近星系,这意味着宇宙的年龄可能至少被低估了15%。但是另一些专家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一颗阶段性改变亮度的特殊行星,已经成功测定出许多遥远星系的相对距离。

但是为了知道这些星系距离人们究竟有多远,科学家们需要直接计算银河系和一些星系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测量目前还很难进行。拓展阅读测量与邻近星系距离的方法有两种,测量出的结果也有两种,即200亿年和100亿年。还有人采用一种与哈勃常数无关的测定方法,测得的宇宙年龄为240亿年。

宇宙的范围有多广

宇宙到底有多大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宇宙大小,是指可见的宇宙,也就是以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为中心的一个球体,它的半径是从大爆炸、即宇宙作为一个点诞生,并开始向外迅速膨胀以来光所通过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宇宙很可能比这个可见的宇宙大得多。“光年”是天文学采用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光在一年中经过的路程。光的速度大约为每秒30万千米,一光年大约是94600亿千米。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且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另外的星系,离我们有数十亿光年。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至200亿光年,这是到目前为止所知最遥远的天体。

宇宙尽头在何方

在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几乎就是一切,不相信太阳系以外还存在其他星球。至20世纪,人们又认为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至于银河系的大小,当时最大的估计是宽约20000光年,其中包含20亿至30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1920年,天文学家哈洛·沙普利等人根据当时掌握的测量恒星距离的新方法,算出了银河的真实宽度是10万光年,其中包含的恒星总数达2000亿颗至3000亿颗。

同20年前的看法相比,银河扩大了100倍,而且还断定这极度扩大了的银河并不是全部的宇宙。

与此同时,天文学家又发现宇宙是由许多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集成的,每个星系由几十亿至几万亿颗星体组成。而且天文学家证明了宇宙是动态的,成群存在的星系彼此相互分离,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宇宙也在不断扩大。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等人设计出了确定星系距离的多种方法,证明即使是离我们比较近的星系,如仙女星系距离我们也有230万光年。

按照宇宙诞生之后就急速扩大的宇宙模型,可以计算出宇宙的年龄大约为130亿年。宇宙范围的测量这样遥远的距离简直无法想象,但天文学家的职责就是准确地计算、测量出宇宙的大小和范围。假如天文学家可以找到一支“标准蜡烛”,也就是某个类星体,它有稳定亮度,特别显眼,远隔半个宇宙也能够看见,那么这个问题便不再是谜。到目前为止,大家公认的整个宇宙可通用的“标准蜡烛”还没有找到。因此,天文学家运用这一基本方法时通常采取一种分步方式,这就是设立一系列“标准蜡烛”,每一步的作用就是测定下一步。近些年,远红外线观测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托里的成片星系,3种不同的“标准蜡烛”使大多数人认为宇宙并不古老,仅有110亿年至120亿年。

但是,并不能肯定这就是正确答案,因为至少有另外3个天文学家小组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其中的一个小组是以哈佛大学天文学系主任罗伯特·柯什纳为首的科学家小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宇宙并不古老,可能有150亿年。但普林斯顿大学的埃德·特纳,却测定宇宙有240亿年。至于宇宙究竟有多大,它的尽头究竟在何处,也许将永远是个谜。什么是“失落的世界”天文学家提出,在遥远的宇宙边缘,存在着一些与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它们被称为“失落的世界”。科学家们相信,这些行星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被摒出太阳系,从而成为宇宙中的“游魂野鬼”。它们那里的气候暖和而且湿度充足,足以维持生命的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行星科学家史蒂文森表示,尽管这些地球的“孪生兄弟”没有像太阳那样的恒星为它们提供热力,但它们的表面很可能有厚厚的氢气层,氢气层中蕴藏着由行星天然放射作用所发出的热量,并使这些微热得以长期保存。史蒂文森说,这些“被逐者”从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所获取的热能,即使经过几百亿年也不会耗尽。“失落的世界”理论问世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史蒂文森的论点目前还不能得到证实。那些遥远的孤星如果存在的话,也只能发出极少的放射热能或无线电波,以目前的技术而言,地球上的科学家根本无法观察到它们。拓展阅读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12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体、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直径约为10万多光年,中心厚度约为1.2万光年,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具有旋涡结构,即有一个银心和两个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

宇宙的边界在哪里

宇宙是膨胀的宇宙究竟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空间有无边界?时间有无始终?人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1 912年,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在亚利桑那州的洛厄尔天文台发现,许多星系发射的光已变红,有多普勒位移,好像它们是在远离地球。1925年,哈勃和他的得力助手米尔顿·赫马森观测宇宙时很快就发现“红移”不仅是某些星系具有的特征,而是本星系以外的一切星系都具有的特性。他们还发现,越朝远处看,星系的光谱线越移向光谱的红色一端。因此,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星系离银河系越远,其飞离的速度越快。

此后第四年,哈勃宣布:整个可见的宇宙是不稳定的,四面八方一律在膨胀。

宇宙的三种模型

基于“宇宙是膨胀的”这个由观测事实得到的论点,人们建立了宇宙的三种不同模型。

第一种是稳定态模型。认为宇宙一直在以不变的速率膨胀,新的物质不断产生,某一空间总是有同量的物质。

第二种是大爆炸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以后各星系会无限膨胀,宇宙的全部元素供应都在爆炸的头半个小时内产生齐备,再不会有新的物质产生。

第三种是脉动模型。认为宇宙的所有物质都从一团原先压紧的物质飞离,速度逐渐缓慢下来,最终停止不动,而后开始在各部的引力互相影响下发生收缩,物质凝聚到最后再度发生爆炸。在这些过程中,物质既没有产生,也没有毁灭,只是重新编排、互换位置。

三种宇宙模型共存让人们激辩了许多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爆炸模型渐趋上风,至1965年更有观测证据有力地支持大爆炸模型,从此大爆炸模型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了。

大爆炸模型的延续

大爆炸模型认为,最初的宇宙是连10厘米至25厘米也未充满的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大约180亿年前,这“一点”突然爆炸了,仅用10秒至36秒,伴随着真空相转移的过冷却现象,“一点”做了瞬间几十个数量级的膨胀。其后宇宙继续膨胀,温度从几十亿摄氏度开始下降,大约在5500万摄氏度时,由降温过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质子它们又合为原子核,这些过程仅有3分钟。约30万年后,当宇宙的温度下降至3000摄氏度时,自由电子被原子核捕捉形成原子。在随后的大约3000万年中,那些原子继续外冲,宇宙也继续冷却,到宇宙温度降至绝对零度167摄氏度之上时,原子开始化合形成稀薄气体。

此后,因密度波动、引力作用、部分收缩向新的天体进化。再经过100多亿年,显示出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成了今天的宇宙。当然,大爆炸理论认为今天的宇宙仍在继续膨胀。

大爆炸理论告诉了人们宇宙是怎样诞生的,但并未说明宇宙将怎样死亡或是否会死亡。对这个问题,人类现在还未得到确切的答案。

宇宙无边但有限

人们认为,宇宙的未来取决于宇宙的几何模型,即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

回答这个问题,要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空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为基础。狭义相对论发现了高速运动能使时间、长度和质量发生奇怪的畸变;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是弯曲的。运用爱因斯坦的理论,可以找出一种能够确定宇宙弯曲与否的观测方法。

这种方法所根据的原理是:宇宙业已膨胀,必然会自行制动,因为各星系间的相互引力一定会使各星系彼此分离的飞行速度缓慢下来。制动效应的测量方法在于过去的膨胀速度。如果过去的膨胀速度比现在的膨胀速度大得多,那就表示宇宙的膨胀已被减缓了很多,它的曲率像一个球体表面。如果制动只有一点点,它的曲率可能是零,像普通欧几里德空间。如果完全没有制动,它的曲率就是负的,像西部马鞍的表面。

到现在为止,人们对暗淡而迅速后退的星系所做的多次探测,显示出宇宙大概是正弯曲的。这就是说宇宙无边但却是有限的,它可能往四面八方无限远地伸展,而质量并非无穷。

人类对宇宙未来的认识仅仅如此。但人类已知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及银河系是无法永存的。五六十亿年之后,太阳将膨胀成大火球,那时人类的后代只有移民到银河系中别的星系的行星上才能得以续存。

宇宙为什么有限

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为研究大尺度、大质量的宇宙提供了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先进的武器。应用后,科学家解决了恒星一生的演化问题。而宇宙是否是静止的呢?对这一问题,连爱因斯坦也犯了一个大错误。

他认为宇宙是静止的,然而在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以不可辩驳的实验证明了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向外膨胀的。正像我们吹起一只大气球一样,恒星都在离我们远去,离我们越远的恒星远离我们的速度也就越快。

可以推想:如果存在这样的恒星,它离我们足够远以至于它离开我们的速度达到光速的时候,它发出的光就永远也不可能到达我们的地球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宇宙是有限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尚无定论。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霍金的观点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

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也是如此。

怎么理解宇宙比地球多了几维呢?举个例子:一个小球沿地面滚动并掉进了一个小洞中,在我们看来,小球是存在的,它还在洞里面,因为我们人类是“三维”的;而对于一个动物来说,它得出的结论就会是:小球已经不存在了!它消失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它生活在“二维”世界里,对“三维”事件是无法清楚理解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对于比我们多几维的宇宙,也是很难理解清楚的。这也正是对于“宇宙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无法解释清楚的原因。拓展阅读欧几里得空间简称为欧氏空间,也可以称为平直空间,在数学中是对欧几里得所研究的二维和三维空间的一般化。这个一般化把欧几里得对于距离以及相关的概念长度和角度,转换成任意数维的坐标系。当一个线性空间定义了内积运算之后,它就成为了欧几里得空间,欧几里得空间是无穷大的。

和谐的宇宙秩序

和谐的宇宙秩序

宇宙的运动规律与和谐似乎已成为一种万古不变的信条。从古希腊时期起,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进而指出,人类生活的宇宙正是由于这种和谐才演化至今天并且秩序井然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和谐,天体才应该是球形的,其运动也应该是圆周运动。

16世纪,哥白尼经过自己的观测,否定了传统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以太阳为中心的这种宇宙模型既符合天体运动的规律,又体现了一种“美妙的和谐”。

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非常推崇毕达哥拉斯的美学原则,把天体运动同音乐的音阶联系起来。

牛顿从力学上对天体运动做了更深入的探讨,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对运动的变化提出了更科学的解释,而且还指引天文学家发现了海王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体现出了宇宙的和谐秩序。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

这种“先定的和谐”也影响着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著名的反映宇宙膨胀的“宇宙大爆炸”假说非常具体地体现了“和谐”的原则,它以哈勃关于星系红移的观测事实为基础,并且预言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存在。这些都是宇宙和谐图景在大尺度宇宙空间上的再现。

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宇宙这种先定的和谐可给人以美感和快感,是人类一切文学与艺术创作、毅力和耐心产生的源泉。

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宇宙是和谐的;生命的历程见证了和谐常数的存在。和谐的宇宙孕育了和谐的生命,处于和谐生命金字塔顶端的人类也应该是和谐的!

长期以来,宇宙的和谐性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近年来却遭到了挑战。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萨斯、天文学家威兹德姆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整个太阳系根本无法预测,也许400万年后,牛顿学说就被证实是错误的。

他们认为,在宇宙中存在一种现象,根据某种简单的法则预测,由于许多偶然的因素起作用会导致非常复杂和无规则的现象,这就是混沌现象。

那么,宇宙的主宰究竟是和谐还是混沌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拓展阅读开普勒第三定律是指环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即K。开普勒第三定律也被称为调和定律。1619年,开普勒出版了《宇宙的和谐》一书,在书中介绍了第三定律。其中的K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围绕其运动的行星无任何关系。简而言之,围绕同一天体运行的行星所计算出来的K相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