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5:06:46

点击下载

作者:樊荣强(著)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试读:

前言

俗话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句话点明了口才的巨大力量,而演讲作为口才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极为普遍,例如学术演讲、竞选演讲、竞聘演讲、致欢迎词、致介绍词、致祝贺词、致感谢词等。

然而,演讲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致使演讲台上常常出现一些诸如惊恐万分、语无伦次、无所适从等状况,本书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演讲入手,总结了演讲的四大常见问题:其一,演讲者的心理恐惧;其二,演讲内容偏离主题;其三,叙述逻辑混乱;其四,语言表达枯燥无味。这四个问题正是演讲者面临的“四座大山”,因为这些无法翻越的“山峰”让人们对演讲避而远之,抹杀了人们对演讲的热情和天赋。

一场精彩的演讲需要从外在表现、演讲内容、听众反映以及互动效果等多方面来评估。演讲者要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泰然自若,有组织、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观点,一定要对演讲有正确的认识,并勤加练习。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演讲的目的、意义、特点,当读者对演讲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之后,再详细讲解各种演讲技巧,例如如何做演讲准备,如何收集材料,如何设计开头和结尾,如何控场,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如何调动听众积极性等,以切实提升读者的演讲能力。

本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条理清晰。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十六章,采用板块划分和层层递进的解说模式,易于读者理解和分析。

◆案例丰富。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以让读者对演讲方法和技巧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增强了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

◆语言简炼。演讲法则博大精深,为了让读者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其内涵,本书使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实用性强。本书提供了提升演讲能力的具体训练方法,以及练习文章,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本书的策划与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曾晓丽、刘涛、卢方方、罗珩、吕中军、乔欣、谭忠秀、唐燕妮、王斐、王宏坤、杨新宇、张飞、张丽丽、章婧、朱莹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本书是很难面世的。

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愿本书能够为每一位渴望提升演讲能力的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和感悟。▶▶第一部分有自信气压群芳:气场的建立与强化

爱默生(Emerson)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得意忘形,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第一章 不要被恐惧左右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而是惶恐和错乱。虽然在演讲中,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因此克服演讲过程中的恐惧对演讲成功至关重要。要知道,重大的机遇经常始于重大的危机。演讲与日常交流有区别

一个人可以在日常交流中侃侃而谈,而在演讲时却变得张口结舌;人们乐意进行日常交流,但多数人不愿意登台演讲。演讲与日常交流同样都是在讲话,人们却抱有不同的态度,原因在于两者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

一、从表现形式上来说

日常交流更具随意性,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讲话内容可以根据讲话者的思维任意发散,另外,日常交流侧重于“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沟通,讲话者都有充分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主次之分;而演讲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取一些手法和技巧,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有着明显的角色区别,即使在演讲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听众的互动和参与,但真正的主角仍是演讲者。

二、从内容表述上来说

日常交流更具主观性,内容表述的对与错都是讲话者个人思想观念的反应,通常情况下不会产生过于激烈的反响;演讲则需要保证内容客观、公正、准确,突出演讲者对社会的积极干预力量,要能够带给听众正面的鼓舞和帮助。演讲是一项典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讲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样也会对听众的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效果。

三、从语言风格上来说

日常交流通常不使用过多的修辞方法,语调平实无华,也无需讲究氛围烘托、情境设计等条条框框;演讲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明显的社会色彩,为了满足台下听众的需求,演讲者需要保证演讲的内容层次分明,常常有意识地将“讲、述、论”和“情、事、理”相融合,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营造一种类似于表演的氛围,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四、从环境氛围上来说

日常交流的空间相对狭小,通常是讲话者与倾听者之间的私人沟通,没有过多的社会复杂条件制约,沟通环境较为轻松简单,讲话者没有沉重的心理压力;而演讲者不但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还要适时调动听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根据现场的各种情况及时调整演讲形式,努力让自己演讲的话题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

尽管日常交流与演讲存在差异,但二者并非毫无相通之处,日常交流是演讲的基础,要想提高演讲能力,消除因紧张而造成的恐惧感,可以在平日与朋友闲聊时有意识地理顺表达思路,探寻说服他人的技巧,为演讲做好铺垫。95%的人都害怕演讲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3000人做过一次心理测验,调查“你为什么而恐惧”这个问题,被调查者给出的答案有死亡、失明、疾病、毁容、离婚等。而让人吃惊的是,当众讲话成为“令人恐惧事项”之首。

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你不是特例。95%的人都对演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尽管在台下他们可能口若悬河,但是只要登上讲台,或是用演讲的架势在众人面前发言,他们仍会胆战心惊、面红耳赤,将简单的内容或是表达得冗长繁杂,或是张口结舌、只字难言。

希赛斯(Hisais)是古罗马有名的雄辩家,他曾在私下提起:“演讲一旦开始,我能感受到自己面色煞白,四肢和心灵都在发抖。”怯场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即使是看似滔滔不绝的演讲家也毫不例外,你怎么能够猜得出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没有掩藏慌张的情绪呢?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作为世界知名的政治家,也曾用“难受”一词来形容当众演讲带给自己的感受,甚至用“口中被现场塞进了厚厚的冰疙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詹宁斯·伯瑞安(Jennings Bo Ruian)是美国著名的口才大师,演讲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然而,在提及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讲的经历时,他说道:“毫不讳言,我的两个膝盖不断颤抖,不停碰在一起。”

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同样也是一位资深的演讲家。他曾戏称自己初次当众朗诵时的表现为“满口塞满了棉花”,以表达不知所云的紧张感。

英迪拉·甘地被人称为“印度铁娘子”,但是在演讲的时候,“铁娘子”同样也会害怕,对自己的初次演讲,她这样评价:“那不是在讲话,更像是在尖叫。”

上述闻名于世的演讲家在听众眼中成就卓越,他们的演讲精彩绝伦,甚至能够不断超越,他们还会害怕吗?答案是“会”。对于很多演讲家来说,登台演讲的恐惧感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尤其是在登台之前和开讲之初,恐惧感尤为强烈。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的紧张感会在演讲步入正题后中断。

对于演讲者而言,当众讲话的结果是一个未知数,听众的反应同样也是未知数,于是他们心中就“忐忑不安”,“不安”是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的导火索。对于演讲新手来说,演讲更像是面对复杂且陌生的环境,它不像学电脑或开车仅仅靠基本技术扎实就能够完成,演讲的对象不是机械的电脑或汽车,而是一群有着独立思维能力的听众,演讲者的现场表现、表述方式、表达内容都有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并且每一次演讲可能遇到的状况都不尽相同,所以演讲者才会在心中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实际上就是对后果的担忧。

尽管95%的人都害怕当众讲话,但是这种害怕所产生的后果并不仅仅是恐惧,人类天生具有应对不同寻常环境的抗压能力,适度的紧张感能够给人带来兴奋。在演讲中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脉搏加快、呼吸急促,你可以理解成这是紧张恐惧的表现,但同样你也可以认为这是自己身体对外界刺激的警觉反应,也就是说你的身心都下意识地做好了进一步行动的准备。在这种警觉下,你的演讲速度会加快,语调也会变得激昂奋进,甚至会有意外的灵感闪现,这种紧张也就称不上是常规意义的紧张了,它不但不会阻碍演讲,还会使演讲更加精彩。

既然演讲是令绝大部分人都感到恐惧的事情,那么人与人的起跑线便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演讲台上也不会有太多的优劣之别,关键在于演讲者能否不断地积累演讲经验。当恐惧左右你的时候

心理学认为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当人们处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内心产生适当的、适度的恐惧是正常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自我保护欲和创造力。然而,过度的恐惧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人们的自信心,无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会活动。

一个人一旦被恐惧左右,会下意识地放大恐惧的负面危害,像放大镜一样,尽管引起恐惧的情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投射到人们心底的恐惧却往往能够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在对恐惧诱因的调查中发现,人们对当众讲话的惧怕程度甚至超过了惧怕死亡,其厉害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当众讲话真的有那么恐惧吗?当众讲话难道会伤及身体甚至危及生命吗?还是会使我们的财富遭遇损失?亦或是破坏我们现有的生活秩序?当这些问题被提出,你或许会嗤之以鼻,发现恐惧当众讲话的荒谬性。但是,当哄堂大笑后,你成为下一个被推上公众讲台的主角,一个不争的事实又会清晰起来:恐惧是真的。追究这种当众讲话的恐惧来源,我们会发现,它绝大部分并非来自现实层面,而是人们的心理层面,这种恐惧被人为放大了。

恐惧当众讲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大方面。

一、角色期待带来的压力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若想扮演好自己承担的各种角色,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如此才能达到公众对这一角色期待的高度。当众讲话开始的时候,讲话者和听众会不约而同地将对这一角色的期待作为评判讲话优秀与否的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这种角色期待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众讲话者造成心理压力,形成诸如“讲不好”、“怕出丑”、“不能一一满足”等尴尬与无奈,最后导致讲话者踌躇不前,再加上讲台上的气氛,讲话者内心的恐惧很容易蔓延。

二、以往挫折经历的阴影

挫折经历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人们的性格类型和价值取向各异,以往的挫折经历可能会对一些人产生正面的力量,使之愈挫愈勇,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形成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之在与人沟通或演讲的时候产生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情绪,为了回避挫折,而将受挫的情绪藏匿到内心。藏匿只能使得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被暂时“遗忘”,而一旦遇到紧张、慌乱的类似情境,挫败的感觉便会迅速苏醒,恐惧心理再次占居上风。

三、因无知而诱发的自卑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自卑感,即使是名人也不例外。“我曾是病病歪歪而又笨拙胆小的孩子。年轻时,我害怕的事情真多,遇事很紧张,而且对自己的才能也没有信心……。”这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自传中记录的感受。

容貌、地位、家庭背景都是自卑情绪的诱因,自卑的讲话者常担忧自身的思想见解、语言组织、声音、仪态等不如他人,从而产生手足无措、张口结舌等情况,最终被恐惧包围,甚至将逃避讲话作为出路。

四、未知恐惧带来的惊慌

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Anthony Robboins)曾说:“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不确定的时间、易变换的地点、难控制的现场环境和思维跳跃的听众都会给讲话者带来一种难以掌控的无奈,这种无奈会衍生出压抑、胆怯的心理。

同样一段话,讲话者在小范围内讲出就比较流利,或有轻微的紧张也易于克服。例如,在熟悉的办公室中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发言,讲话者不但能够口若悬河,甚至可以适度调节氛围。然而,跨出熟悉的“小范围”,当讲话者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讲话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原因何在?因为交际场景发生了变化,不可控因素忽然增多,他们没有足够的把握驾驭这种新的、未知的局面,恐惧便会随之而生。

五、情绪传染持续蔓延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与其他情绪一样,它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于人群中传染、蔓延。演讲中的恐惧蔓延即当大多数人对当众讲话抱有恐惧情绪,各种传播恐惧的载体或渠道也会悄然形成,继而传染、影响到讲话者,情绪传染持续蔓延会将恐惧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施加在讲话者的身上。所以,一个人当众讲话是否会被恐惧左右与他所处的群体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诱因下的典型表现就是:本来自身不怕当众讲话,不明所以地就被恐惧包围了。这时候讲话者可能已经感染了“恐惧流感”。

尽管恐惧当众讲话很普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恐惧是可以化解的,因为恐惧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胆怯,而是企图摆脱困境而又苦于无力摆脱的矛盾情绪,一旦寻觅到摆脱困境的途径,那么恐惧也将会向自信的方向转移,甚至迸发出超常的力量。讲话过程中如何消除紧张

在当众讲话时应当正确对待紧张情绪,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应对不同寻常环境压力的能力。虽然一些生理上的紧张不可避免,诸如脉搏加快、呼吸急促、手脚发抖,这是紧张情绪的外在体现,但是如果当事人能够将这种生理上的紧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紧张反而能够成为使思路更清晰、言语更流畅的催化剂,甚至使当众讲话时的言辞比普通状况下的言辞更加精辟。

一次准备仓促的演讲犹如一场没有带武器弹药就奔赴沙场的战斗,失败是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做好准备是消除紧张的前提。即使一个人做了百分之百的准备,也同样无法保证演讲能够将紧张情绪排除在外,人的主观思维具有发散性,在讲话中难免顾虑重重,一方面担心自己会犯文法错误,另一方面又担心中途会“忘词”,这种反面刺激很有可能在演讲者一踏上演讲台就发挥效应,最终导致演讲者信心大失。所以,演讲者在演讲中应当尽量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分散开来,这样紧张的情绪也会被各个击破。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将主角的身份转移到旁物或旁人上,这样可使自己处于相对“安全”的位置上,不至于过度紧张。

要想消除紧张,演讲者首先应稳住信心十足的表象,在外在表现上做到自然大方,这样听众也就不会有太过激的反应,随后逐渐投入到演讲内容中,这就形成了一种初级的“外表和谐”。最后,信心就会转移到演讲者的内心,演讲者不但能够控制语速、内容,甚至还能够逐渐感受到自身修养的提升,形成一种“内在和谐”。

讲话情境中如何消除紧张?可以参考以下四个秘诀。

一、结合自身分析当众讲话紧张的主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众讲话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不习惯”。当众讲话的时间、地点、听众,甚至内容都有可能是未知数,这也成为一些人满心焦虑的原因。对于一个不习惯当众讲话的生手来说,这一连串陌生而又复杂的情境足以使其感到恐慌,要消除陌生情境中的紧张感,一个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办法是“熟能生巧”。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使各种陌生情境变得单纯而又轻松,这就是演讲经验的培养,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当众讲话或许能成为一种快乐。

二、根据具体的情境做好演讲各方面准备

不管演讲的情境多么易变,总有一些因素是可以适当控制的,演讲者应尽可能多地收集与演讲情境有关的信息。听众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演讲设备的完善与否等都应成为演讲准备的预知内容,了解这些信息能够让演讲者消除后顾之忧,也消除了不必要的紧张感。

三、在演讲之前鼓励自己

这是自我减压的过程,在正式演讲前,演讲者可以给自己打气:“我的讲话是很适合我的,它来自我的生活体验,来自我对生命的看法,也将有益于他人。”这时候,你已经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布道者,站在了平凡却又更高的位置上,内心也会逐渐平静下来,将最先有的紧张和浮躁感清除脑外。

四、在听众席位中安排几位熟人做后盾

对于初次当众讲话者,常常因为听众队伍的庞大和陌生面孔而“心里没底”,在演讲过程中目光游移、手足无措。这时候,演讲者不妨在听众席中留下几张空位给熟人,熟悉的面容能够给演讲者带来心理上的支持,也会有被认同的感受。如果这样演讲者仍然感到怯场,那么可以将目光暂时停留在熟人身上,营造一种熟悉的氛围,随着气氛的融洽再逐渐开始与其他听众进行眼神交流和语言互动,紧张感也就能够逐渐得到缓解。

另外,也有一些人习惯通过闭目养神、来回走动等形式来消除演讲的恐惧,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加强演讲的锻炼,紧张感就能够逐渐消除。突破恐惧的训练方法

训练目标

训练演讲者在各种场合的当众讲话中能够保持心态放松、自信从容、思维清晰,提升其抗干扰能力,突破内心恐惧。

训练内容

1.准备一个吸引人的自我介绍(三分钟左右)。

2.策划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3.保证登台亮相简单大方(注意目光、表情、站姿)。

4.训练忘我地表达演讲内容。

5.尝试用肢体动作来缓解演讲中的紧张情绪。

6.学习演讲的技巧和方法。

7.训练演讲时即兴构思互动场面。

客观训练

1.姿势训练(1)在登台演讲之前深呼吸,昂首挺胸、两脚平行与肩宽,双手自然下垂,肩膀紧缩上提,放松情绪。(2)有意识地与台下听众进行目光交流。(3)面部表情自然,面带微笑。

2.声音训练(1)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尽可能吸引听众,带动听众的思路。(2)演讲的音量高低控制在日常交流音量的一倍以上。(3)保持适中的语速能够消除演讲者的恐惧感,语速可在每分钟100~400字范围内调整。

3.辅佐准备(1)了解听众。了解听众的数量、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能够让演讲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消除不必要的忧虑。(2)演讲辅稿。对于初次登台演讲的生手来说,为了避免因为紧张而造成的忘词状况,可以事先准备一份辅稿,在情绪不稳的时候起到必要的提示作用。(3)视听教具。有的演讲不仅仅需要演讲者在台上进行言语传授,还需要利用视听教具。如果在演讲中出现教具故障必然会造成演讲者内心恐慌,一时难以应对,演讲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演讲者在正式演讲前检查幻灯片、投影仪、电脑装备是否运作正常非常有必要。

主观训练

以上客观训练都完成之后,演讲者的恐惧情绪就可以一扫而光了吗?这是无法肯定的,演讲者还需要对恐惧有正确的认识。

人们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对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忧虑重重:演讲的时候我的语速会不会太快或太慢?如果我在上台的一瞬间被某样东西绊倒怎么办?如果我的演讲内容不被场下听众认可如何是好?如果我被某人某事中途打断怎样应对?如果在与听众互动的环节中我被他们问住了该怎样?演讲者可以参考以下方法突破内心的恐惧。

1.让听众做主角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曾说:“当我准备发言时,总会花2/3的时间琢磨人们想听什么?而只用1/3的时间考虑我想说什么。”把演讲目标用“听众们想听什么”代替“我想说什么”,演讲自然更具吸引力。当演讲者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听众身上,就相当于为自己减压,演讲也能够变得流畅自如。

2.坚定自己的目的

听众坐在自己的席位上抱着各种目的,尽管所有人看似都在听,但是一些人的重心可能是审视演讲者,一些人可能是想要听到结论,一些人可能在心中和你唱对台戏,一些人可能心不在焉。而作为演讲者,你需要做的不是满足场下每一位听众的需求,而是对自己的演讲目的坚定不移,按照自己的思路前进,不要被外力影响,这样就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3.减少不必要的言辞

演讲者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在恐惧紧张的时候会无意中说出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话,诸如“嗯、啊、OK、所以、你知道、然后、就是、比如”等,这样的词可以起到暂时的情绪缓冲作用,但是却容易让演讲变得支离破碎,这些犹豫的声音听起来欠缺自信,甚至听众会认为演讲者在开始演讲前没有进行丝毫准备。演讲者不妨将演讲做成录音或者录像,先自我倾听,记住常出现的问题,然后改正。

4.用心去感染听众

演讲者首先应当让自己找到脚踏实地的感觉,然后放松自己,把听众当做朋友,而不是敌人,或者也可以将他们当做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真诚地微笑,他们也会回馈给你同样的表情,你的情绪就会随之平稳下来。

演讲者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观众的眼睛上,不要游移太快,尝试持续几秒目视一个人的眼睛,这样他的力量能够传递给你,你便不会感到孤立无援。

5.拥有舍我其谁的自信

你越是肯定自己,恐惧越是变得微不足道,所以你要坚信“我有控制局面的能力”,这种自信能够使你的控制力得以加强。你也可以这样想“没有人因为怯场而死掉”,所以你会觉得很安全,甚至会忍俊不禁,只要你重复告诫自己“我性命无忧,怕什么?”那么你就能够坦然应对。自信往往能够带来成功,当众演讲也不例外。

消除演讲中的恐惧心理是一件完全有可能的事,只要多加训练自然能够成功。

实践记录

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 解放你的天性

登台演讲是一种当众创作,当你面对台下众多或期待或批判的眼神时,绝对不可将自己自然灵动的天性收敛,否则,一场原本准备妥当的演讲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次干瘪的背书。

试想一下,是你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还是听众期待这样的尴尬?当然都不是,所以请解放你的天性。为什么要练习解放天性

天性是什么?想要成为演讲高手为什么要先练习解放天性?我们以演员为例,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本性天真,表演节目很容易做到自然、放松,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也有了区别优劣的能力,但是在上台演出的时候反而演不好了,总觉得矫揉造作,这是因为演员的天性受到社会生活的束缚而逐渐变得复杂,演员在演出的时候会害怕、害羞,会回避观众,会忍不住杂念丛生。与登台表演相仿,演讲者的天性也常常被束缚,从而无法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魅力,甚至不能参透“真听、真看、真感觉”的演讲七字要诀。所以,对于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来说,解放天性是必须跨越的第一步。

一、天性被束缚会出现怎样的演讲效果

天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在面对场下众多听众时,演讲者会不自觉地让自己的天性收敛,这种收敛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不见了气息的沉稳,不见了唇齿的力度,不见了思路的收放自如,一场原本精彩的演讲被毁于一旦。

演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中心问题的阐述要简练得当,一个刻意收敛自己天性的演讲者最大的损失就是他放弃了即兴评述的机会,因为独立性的缺失,他宁愿选择在他人观点背后亦步亦趋也不敢尝试将自己的思维点燃后引发一场爆炸。如果能够脚踏实地地“亦步亦趋”也算得上是一个差强人意的演讲,可惜的是,在真正踏上演讲台后,演讲者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的出现是束缚天性的深层反应,演讲者无法适应自然状态和台上状态的转换,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冲突,再看一眼场下的听众,最初的“不好意思开口”变成了“时刻惧怕丢脸”,在这种杂念的引导下,演讲者会逐渐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将侧重点放在场下听众的反应上,于是便会出现语言表达不准确、思维不清、逻辑混乱等现象。演讲者因为过于在乎外界对自身的看法而将天性束缚起来,在演讲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并非由真实思维驱动的行为活动,以至于在思维、表达以及肢体语言方面不自然、不和谐。

所以,解放天性的训练实质上并非是要激发出演讲者的能量,而是使演讲者生理和心理上相互协调,以一种纯粹自然的心态去面对演讲。

二、如何训练才能够解放天性

解放天性的训练方法有很多,演讲者在当众讲话时所遭遇的天性束缚程度不尽相同,在选择解放天性训练方法的时候应当“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一般来说解放天性的训练方法有以下三种。

1.集中注意力进行无实物练习

无实物练习是指明确演讲任务,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有效地组织有逻辑、有顺序的演讲活动,虚拟练习场景,培养演讲者的环境适应性,并逐步掌控姿态和语言。集中注意力进行无实物练习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训练成本,而且成功的无实物练习能够使演讲者在演讲的过程中坦然面对场下听众的疑虑和反驳,也不会被听众的消极反应所打断。

2.发挥想象力,尝试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是演讲中级别较高的一种,是在没有任何演讲稿提示、提前不知晓主题,也没有经过任何排练的情况下进行的演讲,这也是最能够释放演讲者天性的一种演讲模式。在进行即兴演讲训练的时候,演讲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切入点,通过想象来设定场景、听众和话题,在当众状态下自然地去再现内心观点。坚持练习即兴演讲不但能够帮助演讲者扩散思维,而且能够有效克服怯场。

3.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

简单来说,解放天性就是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敢于做自己,坚持自我。演讲者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开朗豁达的性格,也不妨在登台之前站在阳台或者高处大喊自己想说的任何想法,也可以在街上朗读或唱歌,或者在路边多与陌生人交流,亦或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你也可以在家没事就对着镜子多夸赞自己,增强自信心。只要勤于练习,天性就会成为一种自然。

对于一个演讲者来说,他的天性无疑是最能够感染听众的武器,更是演讲的灵魂所在,解放天性能够让演讲者体会演讲的角色,激发心灵深处的情感,这也正是演讲必须解放天性、卸掉心理包袱的原因。表演意识的强化

表演意识是当事人感觉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能够清晰地体现表演者对自己表演范畴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表演者对客观表演的范畴进行再认知。对于演讲者来说,并不是仅仅依靠一张嘴就能够获得精彩的演讲效果,表演意识同样不可或缺。演讲者的表演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舞台适应意识

舞台适应意识是指演讲者能够很好地处理讲台与个人内心需求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共鸣点,在长时间有意识地练习之后,演讲者可以在登台时产生一种习惯的感觉,慢慢适应讲台。

习惯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能够激发演讲者对讲台的热爱,并以最好的讲台表现力来要求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演讲者在讲台上可以尝试用举手投足、眼神、表情来传情达意,增强表现力,更好地感染听众。

二、形象美感意识

时装模特在T台上的时候总能够给台下观众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这是一种外在形象的美感,在进行服装表演时,模特们首先需要了解每套服装所要表现的风格,并用心体会其意境;其次,她们还需要保持精准的节奏感,这样的表演看起来才令人感到舒展自然。

演讲与时装秀都属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所以演讲者也需要提升自身在形象上的美感意识,根据演讲的内容确定演讲风格。例如,与职场相关的演讲可以简洁干练;与生活相关的演讲可以自然清新。

三、内外融合意识

内外融合意识是指内部积极情绪体验与外在表演相融合。一些演讲者过多地重视外在表演成分,结果导致了“空有花拳绣腿,没有实际内功”他们在演讲台上的架势很到位,但是心中却如临大敌,甚至犯下语法错误,言不由衷。另一些演讲者过多注重演讲内容和心理调节,而忽视了外在形象的展示,最终使演讲变得机械化,无法调动听众的倾听欲望。

内外融合意识能够使演讲声情并茂,既没有矫揉造作的刻意表演之嫌,也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索然无味的尴尬场景,演讲者的思路和行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情绪控制与表现

情绪能够使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变化,我们能够找出很多与情绪相关的词语,诸如兴奋、沮丧、轻松、紧张、满意、抱怨、温和、强烈,这些情绪通常被人们分类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人们的情绪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从兴奋到平静再到兴奋,对于演讲者来说,他们的情绪也是起伏变化的,很少有人能够保持高昂的情绪直到演讲结束,也很少有人刻意将自己的演讲变成一种低调沉闷的批判会,一场令人难忘的演讲需要保证情绪的张弛有度。

有一位演讲大师曾经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他让两个风格迥然不同的学生倾听彼此的演讲,并为对方作出评价,其中第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第二个人高度紧张,但是内容准备得相当充分,细细听来言之有物;第二个人能够感受到第一个人对演讲的控制力,虽然内容空洞,但是情绪相当放松、体态自然。在听完彼此的评价后,演讲大师让二人互换心得,并尝试用对方的风格再次演讲,结果二人都达到了情绪控制适度、外在表现与实质内容良好的效果。

或许你本身蕴藏着发表世界上最精彩演讲的潜力,然而你却认为自己只有结结巴巴的本领,那么你很有可能与这种天才般的演讲能力擦肩而过,因为你不够自信,更不能在演讲过程中调节情绪。

那么,演讲者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一、尽可能改变演讲环境

开阔而整齐的空间布局对演讲者的情绪稳定是有利的,心理学认为人们所处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拥挤而杂乱的环境会让人徒增烦恼和压抑,有人将这种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微妙联系解释为“类似于动物划分领地而互不侵犯的本能特性”。

一个人在面对大海、草原或各种各样辽阔无际的地方时能够感到心胸开朗,当一个演讲的场景被布置得开阔整齐时同样也有助于激发演讲者积极的情绪。通常来说,整齐的环境和安静的氛围有助于演讲者的思考和发挥,也会对他们控制自我情绪起到辅助作用。

二、用外在表情控制情绪

很多人曾经疑惑:是情绪引发了身体反应,还是身体反应激发了情绪变化?是因为忧愁而哭泣,还是因为哭泣而产生忧愁?是因为紧张而发抖,还是因为发抖而紧张?大多数人可能认同前者,其实不然。心理学家对外在反应和内在情绪之间的关系做了无数次研究,发现结果与人们预想的恰好相反,哭泣是发愁的前提,发抖是恐惧的根源,即行为引发情绪。

依据此观点,人们在演讲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控制行为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既可以运用微笑来带动自己的积极情绪,也可以使用肢体语言来尝试情绪牵动,或者可以在演讲前对着镜子摆出自信的姿势,从而心情也会渐渐舒畅。

三、改变对演讲的消极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也导致了情绪的差异化,以师生间的关系为例,面对老师相同的批评,学生们往往产生不同的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故意刁难,于是采取忤逆态度,这时他内心便产生了厌恶老师的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苦心教导,于是虚心改正,这时他内心能够感受到与老师的关系愈加亲密。由此可见,情绪的积极与否与个人对人和事的看法息息相关。

艾里斯(Ellis)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用ABC阐述了情绪的发展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也就是客观存在的演讲本身;B是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对演讲的认识;C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里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知的方式和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情绪。同样地,演讲者能否在演讲台上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演讲的认识。演讲者对演讲内容有足够的信心,对演讲风格充分肯定,对台下听众报以真心的关注,就有可能将负面情绪排除在外。

实践记录

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章 让音量、语调和语速具有魅力

声音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既可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也可让人感觉咄咄逼人,还可以让人感觉幸福、悲伤、急迫亦或舒缓。此外,一个人说话的音量、语调和语速可以反映出他的自信程度,声音也是征服听众最直接有力的工具。气息与音量的练习“谈话的腔调与嗓音因人而异,有的如破锣,有的如公鸡,有的行腔使气有板有眼,有的回肠荡气如怨如诉……这一切都无关宏旨,要紧的是说话的声音之大小需要一点控制。一开口便血脉喷张,声震屋瓦,不久就要声嘶力竭,气急败坏,似可不必。”这是梁实秋在他的散文《谈话的艺术》中提及的音量的重要性。可见,演讲者的气息和音量会对听众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决定着演讲效果的优劣。

在演讲中常见的音量语调和语速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类。

1.音量过低,发音含糊,听众不能听到演讲者完整的陈述,或给人一种压抑之感,难以激起听众的回应。

2.语调呆板,演讲者的语调缺少抑扬顿错的节奏感,无法调动听众的倾听欲望。

3.语调试探性,一些演讲者会有这样的习惯:在演讲中句末时语调变得较高,给听众造成提问题的错觉。

4.语调忽高忽低、语速忽快忽慢,没有适当的过渡,在演讲中过于突兀的声音变化会给听众带来不适。

5.快马加鞭,没有间歇,演讲者的语速过快,使得听众没有理解和思考的时间。

如果说“讲”是演讲的中心,那么“语音”便是演讲的工具。郭连柯作为法国著名的演员曾说道:“嗓音的力量不可估量,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一声叹息那样动人。”同样地,讲台上响亮悦耳的嗓音也定能增强演讲的效果,而沙哑、刺耳的嗓音则会削减听众的兴趣。

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音量,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的音量大小各异,有的人与生俱来大嗓门,有的人则习惯于轻声细语,在演讲中音量的大小也有区别,这通常与个人身体状况和用声习惯有关。

音量大小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当事人能否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来控制自己的音量。通常来说,登台演讲对于日常讲话音量高的人而言,可以适当控制气息,保证语调的平和;对于日常讲话声音细小的人来说,则可以通过胸腹联合呼吸加大气息量和唇舌力度,这样能够提高自己的音量,使得语言更显成熟自信。

对于演讲者来说,声音洪亮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音量的大小却是需要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而是会受到思想感情、听众反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那么,在讲台上演讲者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气息和音量呢?

一、在登上讲台开口讲第一句话时音量适中,语速较稳

演讲者的第一句话对听众有着重要的意义,音量无须过高,也切忌过低,能保证听众听起来舒服为宜。演讲者开口便是高音,难免会有狂妄自傲之嫌,虽然高音能够提起听众的精神,但是也容易使听众因为声音刺耳而陷入焦躁的情绪中。对于演讲者来说,开场便是高音越往后讲越会吃力,反而费力不讨好。

二、根据演讲内容的变化调整音量高低,把握语感节奏

在演讲中,思想重点、情感激烈的部分可以使用高音量,尤其是高兴、激昂、号召、排比句等处要提升音量和语速;内容次要、情感平缓的部分可以适当降低音量,例如抒情、描述、伤感、悲哀等处可以选用柔和的语调来演讲。在演讲中,演讲者出于礼貌和重视可以在引用别人的观点和事例时提升音量,讲到自己的亲身案例和观念时放低音量。

三、根据听众的层次和人数来调整音量高低,使听众便于聆听

如果听众多为长辈、上级、专家、学者等人士,那么演讲者尽量不要采用高音,语调起伏也不要太大,一方面凸显自己的沉稳庄重,另一方面也是谦虚谨慎的表现;如果听众多为青少年,那么演讲者可以采用高音量,这样既能够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又显示出了自己的朝气活力。另外,音量的大小与听众人数有关,听众较多用高音量;听众较少可适当用低音量。

四、根据会场秩序和场地条件来调整音量高低,保证掷地有声

演讲者在台上看到听众交头接耳或察觉到会场秩序不佳时,应当将演讲音量放低,语速放慢,甚至可以停顿一下,切忌提升音量试图盖住场下的喧哗。交头接耳者很少会因为演讲者音量的提高而停止他们的议论,相反演讲者音量过高可能会引起听众的反感,所以演讲者不妨冷静处理。当演讲者将音量压小后,交头接耳的声音反而变得突出,听众也会自觉停止交流,会场能够很快恢复安静,演讲者又可以掷地有声地演讲了,这种音量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场技巧”之一。

五、在调节音量高低时需要留心过渡是否自然,保证音量大小和情感升降相符

音量的高低变化中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

1.平直调:音量没有高低升降变化,语调更显平直舒缓,常用来表示庄重、严肃、悲痛等,在叙述与说明中较为常用。

2.高升调:音量由低至高,通常用于表示、号召、设问、反问、申斥等,也能够体现演讲者内心情绪的波动。

3.降抑调:音量先高后低,语势渐降,能够体现出演讲者在演讲中的自信,通常用于表示赞扬、祈使、感叹、祝愿等。

4.曲折调:音量升高继而下降然后再升高,这种曲折变化通常用于表示含蓄、讽刺、怀疑、夸张、惊讶、幽默等。

实践证明:气息上的千姿百态造就了音调的千变万化,也能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音量和气息的变化不可忽视,演讲者应当加强练习。

附:朗诵练习材料。

要求:试着朗诵以下散文,注重音量和气息的变化。《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如何让语感自然流畅

文豪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他同时指出:“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不外乎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登台演讲作为语言精髓的提炼过程,更是对语感的自然流畅提出要求。

萧楚女是我国早期的革命家、演讲家,经过平日的刻苦训练,他有了非凡的演讲口才,但是他对自己的语感仍有不满,他认为语感应流畅自然,拒绝矫揉造作才是演讲的最高境界,于是他利用在女子师范教书的机会认真研究演讲时的语感,不但将讲台变成了自己的语感培训基地,更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后山寻找僻静的地方将镜子挂于树枝之上,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演讲表情,悉心聆听山涧中自己演讲的回声,从而使语感有了飞速的提升。

有人曾将语感视为演讲质量和效率的杠杆,也有人将语感称为演讲的“纲”,其他成分则退居成“目”,演讲中纲既不举,目亦难张。语感的培养途径有很多种,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勤于诵读

这里的诵读更强调“美读”,即在读的时候倾注情感、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演讲和日常交流存在区别,很多时候需要演讲者为自己的情感“着色”,这样才能够在众人簇拥的演讲环境中凸显出自身的情感本质。勤于诵读,尤其是对优秀作品反复推敲方能培养出输入型语感,演讲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做到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的全方位柔美结合,这样便于激发起听众的内心共鸣。

二、把握整体

语感和演讲的整体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将演讲内容嚼得支离破碎,即便是在日常交流中也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必说演讲。

首先,语感并非一瞬间的感觉,它是贯穿于整个演讲过程中的语言底蕴,形成于多次语言实践之上,也是各种情感功能协调深化的产物。说话讲究“言之有物”,完整的“物”是语感形成的外在物质材料,在此基础之上还会形成记忆、联想和想象等情感语言的动力源泉和情绪导向。其次,语感需要和语表、语里、语境、非语境、语素和非语素等多项内容相结合,这需要演讲者对演讲内容有整体意识。

三、主观参与

语感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依靠演讲者对演讲作品反复揣摩方能习得,语感总是与美感互生共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演讲者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调动自身创造美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可以参考以下训练方法。

1.心态训练:每日清晨默念:“我一定要做到流畅地演讲”。

2.想象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想象自己立于公众讲台之上,声情并茂地展开演讲。

3.神态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练习微笑、手势和形态,用外在行动带动内在语感。

4.朗诵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专心诵读,着重练习关键词的发音,并寻找发音技巧。

5.呼吸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训练气息,灵活掌握呼气、吸气和换气的方法。

6.情感训练:注意在生活中发现情感细节,培养亲和力。

自然流畅的语感能够为整个演讲增色,培养语感是演讲者必行的一步,越早形成语感越能够俘获听众的心。

附:朗诵练习材料。

要求:试着将以下诗歌朗诵十遍以上,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语感,注意感情色彩。《光的赞歌》(片断)

艾青

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世界要是没有光

等于人没有眼睛

航海的没有罗盘

打枪的没有准星

不知道路边有毒蛇

不知道前面有陷阱

世界要是没有光

也就没有扬花飞絮的春天

也就没有百花争艳的夏天

也就没有金果满园的秋天

也就没有大雪纷飞的冬天抑扬顿挫的练习

语调即讲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停顿,在演讲中,富有节奏感的语调不但能让演讲内容朗朗上口,也更容易打动听众。做到抑扬顿挫不仅需要演讲者吐字准确清晰,还需要语调随着演讲内容的更迭而变化。可以说抑扬顿挫的语调是演讲者情感色彩的最直观表现,可以让听众耳目一新。

意大利有一位音乐家,他非常擅于发觉不同音调给听众带来的感受,在一次演奏中他生动地再现了抑扬顿挫的重要意义。这是一次没有任何音乐器具的舞台表演,他从容地、有节奏地、有变化地为场下听众数了一次数,从一到一百,每一个数字在他口中都有不同的发声效果,听众们无一不为之倾倒,有人洗耳聆听,有人感动得泪流满面,最后都变成了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抑扬顿挫的语调在舞台上有着特殊的效果。

然而,抑扬顿挫的演讲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有的人即使做了充足的演讲准备,也会在站上讲台的一刹那方寸大乱,下一句的演讲词是什么已然忘记,更不用说抑扬顿挫地进行词句修饰。所以说,要想很好地掌握抑扬顿挫的演讲技巧同样需要练习,在这里着重讲述重音和停顿的运用。

一、重音的运用

不只是演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运用到重音,它一方面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区别词义的效果。重音通常有以下三大类型。

1.语法重音。这是指特定的语法规律下的重音,比如某个字在词典中要求被重读,那么当它运用到某段话中的时候也当重读,否则演讲者就会犯最基础的语法错误。

2.逻辑重音。在演讲中特定的内容和重点部分可以运用重音,比如领导在总结会上进行公开讲话,讲话内容有轻重缓急之分,所以领导也多会运用重音来强调重点。

3.情感重音。演讲者为了表达自身感情和独特思想会在演讲中安排重音,这里的重音不一定重,也就是轻重音,它往往会和停顿相搭配,从而起到区别和强调的作用。除此之外,演讲者还可以利用提高音量、拖长音节、一字一顿等方法来凸显重音。

反复朗诵以下这句话,细心体会不同重音的感觉(重读部分为黑粗斜体)。

—定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定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定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定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二、停顿的运用

恰到好处的停顿能让整个演讲氛围变得自然生动,也能够给听众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至于让演讲变得拥堵急促,一般来说停顿有以下四大类别。

1.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指语法上对停顿有一定的要求,通常中心词和附加词之间应当有一个停顿,另外,标点符号处也应当有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根据符号的不同各异,标点符号按照停顿时间的长短可依次排列为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演讲者切忌犯语法停顿错误。

2.逻辑停顿。逻辑停顿也称思路停顿,它既可强调演讲内容,也可为听众提供思考的时间,当然这种停顿也能够为演讲者提供呼吸换气的时间。

3.情感停顿。情感停顿也称为心理停顿,它为情感服务,能够体现微妙复杂的心理感受。例如,“我认为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停顿)敬业、负责、甘于吃苦!”这里的停顿就能够凸显出演讲者情绪的激昂,也能够瞬间拉回听众的思绪。

4.特殊停顿。特殊停顿能够在演讲中起到特定的效果,可变含糊为明确,例如“最便宜的一套(停顿)仍然价值一万元。”这种停顿就表现出这一套物品的贵重;可变平淡为着重,例如“许久以来众人都(停顿)颇为看好他。”也可变直白为起伏,例如“在座的人(停顿)谁(停顿)都心知肚明。”还可变紊乱为整齐,例如排比句的运用。

重音和停顿作为抑扬顿挫的两大关键点是演讲者应当注意的,无论是登台演讲还是日常交流能够把握好语言的抑扬顿挫,通常都能够吸引听众。

附:朗诵练习材料。

要求:试着将以下诗歌朗诵十遍以上,加强抑扬顿挫的练习。《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语速练习

一、语速节奏练习

在演讲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语速进行控制,正常的演讲,演讲者可以将语速控制在每分钟200字左右。但对于很多演讲者来说,这样的语速并不是很容易把握的,演讲台上还是时常出现语速过快或过慢的情况。语速过快使听众无法分辨重点,也常常给人一种紧张感;语速过慢容易让听众觉得演讲者过于怯场或拖沓,也往往导致听众缺乏热情。

通常来讲,初次登台演讲者最易犯下语速过快的错误,演讲从始至终没有起伏,都是一个调子、一个速度,就像放鞭炮般噼里啪啦,即使演讲者中途察觉到自己语速过快,也只是暂时地通过提醒让语速稍微变得慢一些。做到演讲语速的急缓有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演讲语速有快速、中速、慢速之分,语速的不同主要受到演讲内容、演讲环境、演讲者心理、演讲内容修辞手法等因素的影响。演讲者应坚持“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的原则,如此才能够将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显示出来,让演讲成为一种享受。

二、语速服从演讲内容

说明性的演讲内容适宜采用正常语速,叙述性、描写性文字适合于采用较慢语速。我们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其中的语速特点:此文作于他对黑暗社会心怀不满时期,内心的苦闷让他无法安然入眠,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到荷塘散步。读者了解了该文的语境,在阅读该文的时候就应该用平缓的语调来衬托当时的情景,其文也是一边叙述一边描写,心中愁苦缓缓流出,平缓语调如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