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1:24:44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亲情故事

亲情故事试读:

前 言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典故在今天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家族不断壮大,是因为它语言凝炼、涵义丰富,每个典故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或耐人寻味、或沁人心脾的故事。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词海》解释: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偏重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典故运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一是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人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二是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三是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浩如烟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很多典故虽然大家用惯熟习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丰富的中华典故吧!

本套书全部精选中华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亲情故事》、《感恩故事》、《美德故事》、《爱心故事》、《心灵故事》、《修养故事》、《勤俭故事》、《习惯故事》、《处世故事》、《交际故事》、《读书故事》、《学习故事》、《成长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爱国故事》、《军事故事》、《英雄故事》、《智慧故事》、《谋略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本书编委会2009年1月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指夫妇之间互相敬重的关系。

此典出自《后汉书·梁鸿传》:“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东汉时代有个叫梁鸿的读书人,字伯鸾,是太学的学生,博学多才;学成以后,因为家贫,在上林苑里养猪为业,但为人很有志气。一次,邻居把饭煮熟了,叫他趁锅底下还有余火,抓紧时间去做饭。他却说:“我是不依靠别人的热,沾别人的光。”他一面说一面把锅底下的余火灭掉了,然事又重新烧火煮饭。

不久,梁鸿的名气大了起来,一些有钱人愿意将他招为女婿,他全部拒绝了。同县有一个姓孟的富家女儿,生得又丑又黑,而力气却大得惊人。虽然她相貌丑陋,却有古代女子所应具备的美德,所以仍有很多人向她求婚,但她不肯随便嫁人。一直到三十岁,父母问她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什么打算,她说:“要我嫁人,除非像梁伯鸾这样的人才合我的心意。”梁鸿听说了,倒很有知己之感,就把她娶了回来。但婚后七天梁鸿一直不肯理睬她,因她仍然穿着绫罗,一派富家小姐的装束。妻子知道以后,脱下绫罗,穿上粗布衣服,辛勤劳作,这时,梁鸿才高兴地说:“这样才真正是梁鸿的好妻子了。”两人先隐居在霸陵的深山里面,丈夫耕地,妻子织布。空闲下来,就在一起读书弹琴,你敬我爱,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后来,他俩离开故乡,路过洛阳。梁鸿看到当时朝廷腐败,便写了一首《五噫》歌,抒发他的愤慨。不料皇帝见了,非常生气,下令要拘捕他。他只好隐姓埋名逃到吴地,替大户人家皋伯通舂米以维持生活。每次干完活回家,他的妻子预备了饭食,总是恭恭敬敬把饭盘举得齐着眉毛送给他吃。皋伯通看见了说:“一个工人能够使他妻子这样看重他,一定是个非同寻常之人。”从此就请他在住宅里住下。

令人发指

“令人发指”比喻愤怒到了极点。

此典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末期,秦国打算统一全国,并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消灭其余六国。当秦国的军队到达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河边的时候,燕太子丹异常恐慌。于是,他找到一个叫荆轲的武士,派他到秦国去刺杀秦始皇。

太子丹假装把燕国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国,让荆轲去给秦王送地图,并把一把匕首藏在图卷里,以便让荆轲见机行事,刺杀秦王。

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荆轲带着一个随从前往秦国。太子丹和荆轲心里都很清楚,这次去秦国是凶多吉少。于是太子丹带着一批官员穿上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临别时,荆轲悲切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们见荆轲唱得如此激昂、悲壮,一个个都睁大眼睛,连头发都直竖了起来。

六神不安

“六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此典出自清代李宝嘉著的《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一天更不曾睡觉,替他弄这样弄那样,忙了个六神不安。”《官场现形记》是清末李宝嘉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六十回。小说以谴责晚清官场黑暗为主题,描写了当时的贪官污吏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矛盾,在思想上流露出改良主义的倾向。在这部小说的第二回“钱典史同行说官趣,赵孝廉下第受奴欺”中讲到:有一个人叫赵温,中了举人,赵家设宴庆贺,连续忙了几天。派到县里的教官传下话来,让赵温即日赴省,填写亲供指写明年龄、籍贯、三代和身貌,并由所属的教官出具保证,证明属实)。赵温的爷爷看过皇历,选择了黄道吉日准备送孙子前往。临行的前一天,赵温的爷爷、父亲,忙活了一天一夜,帮赵温整理东西等,忙得六神不安。

六月飞霜

“六月飞霜”借指冤狱,或用来比喻冤情感动天地。“六月飞霜”也作“五月飞霜”。

此典出自《后汉书·刘瑜传》:“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

战国时期,齐国临淄有一个人叫邹衍,精通阴阳之道,他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书,论述时世的盛衰兴亡都随金、木、水、火、土这“五德”为转移,他的论说宏大不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邹衍游历各国,宣扬他的学说。他到达燕国时,燕王修筑碣石宫请他居住,向他请教。于是邹衍就在燕国做官,对燕惠王尽忠效力,然而,燕惠王身边的人都向燕惠王进谗言,陷害他。于是燕惠王听信谗言,把他关进了监狱。邹衍仰天大哭,感动了上天。那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然而却遍地下起霜来。

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比喻恐惧不安、很不自在。

此典出自《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汉朝,有一个人叫霍光,他是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汉武帝时期,霍光做奉车都尉。他出入宫廷二十余年,谨小慎微,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汉武帝死后,八岁的汉昭帝即位。按照汉武帝的遗诏,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辅佐汉昭帝处理政事,因此许多大事都由霍光决定。汉昭帝死后,霍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但是刘贺荒淫奢侈,不理朝政,被霍光等人废掉了。然后,霍光等人又立刘询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初登帝位,去朝拜高祖庙,大将军霍光陪坐在旁边的一辆车上,他看到霍光不苟言笑、威风凛凛的样子,汉宣帝的心里特别害怕,好像针芒刺在背上一样难受。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乘的时候,汉宣帝感到从容不迫、非常轻松,甚是安定和亲近。等到汉宣帝羽翼丰满、临朝听政以后,就收回了霍光的兵权,并以谋反罪处死了霍光,夷灭了他的宗族。为此,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威高震主的人不能被容纳,霍光的灾祸源自于陪乘。”

目光如炬

“目光如炬”形容非常愤怒,也用以比喻见识深远。

此典出自《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

南北朝时,宋国有位大将叫檀道济,金乡(今山东济宁)人,是一位非常有谋略的军事家,官至太尉(相当于宰相)。他随宋武帝伐秦国,随宋文帝伐魏国,屡建奇功,声名远扬;不但国内的老百姓敬慕他,而且敌国也非常敬畏他。皇帝见他威信日高,便对他猜疑起来,后来找个理由将他杀了。

当檀道济见到差官拿着皇帝的命令来逮捕他时,怒不可遏,张大了眼睛,两道目光像火炬般射过来,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半天,命人拿出酒器,一下子喝了一斛(古量器,十斗为一斛,此处形容其多也),喝完,便将头上束发的布带解下,扔在地上,大声道:“嘿,这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万里长城!”

难兄难弟

“难兄难弟”原意是恭维人家兄弟们品德、才能都好,难以分出高低。但是现在却被人们引申开来,意思转变为刻薄的用话,形容同恶相济。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汉朝太邱的县令陈实有两个儿子,大的名纪,字元方,小的名谌,字季方,兄弟二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而且文才都很好,远近的人都知道他们兄弟二人的声名。

有一天,元方的儿子长文和季方的儿子孝先,争论起他们父亲的优劣来,到底是谁优谁劣,争论了一通,两方各执己见,无法得出结论,于是他们就一起去找祖父陈实,请祖父评判一下谁优谁劣。陈实说:“他们俩的本领都是一样,没必要论优劣,季方这个做弟弟的也不容易!”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形容人愤怒到了极点。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一天,赵惠文王问蔺相如说:“秦王想用十五城交换我们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蔺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得不同意。”赵王说:“我给他和氏璧,如果他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很难说,如他不给城,他就失礼;如果我们不给和氏璧,我们就失礼。权衡这两种选择,倒不如答应他而使秦国失礼。”

赵王采纳了蔺相如的建议,仍感到为难。他说:“这样,使者的任务就重了!谁可以担任呢?”蔺相如立即回答说:“如果大王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替大王前往。如果秦国的城市划入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愿意给我们城,我就把它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出使西面的秦国。

到了秦国,秦王高高地坐在章台上,蔺相如奉璧献上。秦王非常高兴,自己把玩一阵之后,又递给身边的宫娥彩女观看,然后再递给臣下。众臣都高兴得呼喊万岁。

秦王这种傲慢的态度激怒了蔺相如,他知道秦王根本不想按约划城给赵国,就向前说:“大王,璧上有一点儿黑斑,我想指给大王看看。”于是秦王把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紧握着璧向后退去,倚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向上冲动了帽子。然后,作势要将和氏璧击碎。秦王怕击碎了玉,连忙缓和下来。后来,蔺相如终于机智地巧施计谋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害死了丈夫武大。武松向官府告状,催逼知县抓人。谁知知县贪图贿赂,不肯主持公道。武松决定亲自报仇,于是就在家里摆下酒席,要当场杀死潘金莲,请来街坊邻居作证。对门卖冷酒店的胡正卿,原是吏员出身,见此事干系重大,坚决不肯来作证?武松不管他,硬拉了过来,安排坐定。武松请到四家邻居,加上王婆和嫂嫂潘金莲,共六人。武松拢条凳子,却坐在横头,叫士兵把前后门都关了,那后面士兵只是来筛酒,武松只是客套一番,也不说干什么,士兵只顾筛酒,弄得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酒过三杯,胡正卿便要起身告辞说:“小人太忙了。”武松大声说道:“你不能走。既然来到这里,再忙也要坐一会。”那胡正卿心神不定,心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中暗想:“既然是好意请我们吃酒,为什么又这样对待,不许我走开?”胡正卿害怕武松动怒,只得坐下。接着,武松审问潘金莲、王婆,让胡正卿一一记录在案。武松杀了潘金莲,又去杀了西门庆,终于报了杀兄之仇。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形容礼物也许很轻微,送礼的人却怀着一片真诚,其中的情意是很值得珍重的。

此典出自宋代·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杳》:“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唐朝时候,有个地方官得到一只天鹅,他连忙派了手下一个叫缅伯高的人赶赴京城,将天鹅献给皇帝。

缅伯高在去京城的路途上,精心照料着那只天鹅。一天,他来到沔阳湖。经过几天不断地赶路,人和天鹅都很困乏。见到碧波荡漾的湖水,缅伯高精神一振,天鹅更是扑着翅膀想冲入水中。缅伯高心想,不如在这里休息一下,让天鹅在湖里洗洗澡,快活快活。

于是,他就把天鹅放进湖水里,用手紧紧抓住,让它在水里洗澡。谁知天鹅见了水,高兴极了,拼命地扇着双翅。缅伯高一不小心松了手,让天鹅挣脱开去,他赶紧去追赶,天鹅却展开美丽的翅膀飞到了天空。缅伯高追了一阵,什么也没捞到,只拾到了天鹅身上掉下来的一根雪白的羽毛。天鹅飞跑了,可吓坏了缅伯高。他不敢回去见他的上司,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京城,向皇帝献上一根鹅毛。皇帝和满朝文武见他送上一根鹅毛,都觉得非常奇怪。缅伯高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还顺口念了几句诗道:“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听后,觉得其情可恕,诚心可嘉,就没有处罚缅伯高。

切齿拊心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了极点,恨不得剖其心、食其心之意。

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跑回去后,看到秦国大将王翦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一直打到燕国的南边国境。燕太子为了摆脱困境,就请来了荆轲,一起商讨对策。他对荆轲说:“秦兵将要打过易水了,到那时,即使我愿意长期陪伴先生,也不可能了。”荆轲说:“听说秦王悬赏捉拿樊於期将军,谁捉到赐金千斤,封侯万户。今樊於期将军避难投奔了燕,如果我们把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非常高兴地接见我,我就乘机刺死秦王以报答太子。”太子丹说:“樊将军因无处容身才来投奔我,我不能为了私利而伤害长者,请荆卿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荆轲知太子不忍伤害樊将军,就背地里去见樊於期说:“秦王让你遭受的祸害太深了。父母宗族都被他们杀光了。现在秦王要以金千斤、万户邑来买你的脑袋,你看怎么办呢?”樊将军仰头呼天,泪如泉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每次想起这些,都会痛入骨髓,却总想不出个办法来。”荆轲说:“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燕国之患,又可以报将军的深仇。”樊於期连忙凑近荆轲问:“你有什么办法?”荆轲肃然,对樊於期说:“愿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然后我就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以匕首刺杀他,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的耻辱也洗脱了,将军觉得怎么样?”樊於期卷起袖子,凑近荆轲说:“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意思是:这是我白天黑夜咬牙捶胸的恨事,但不知如何能雪此恨,而今才得你的教诲。)

樊於期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这句成语通常与“两小无猜”连用,形容男女幼童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俊逸高畅,并且富有情感;有人曾说他,像天上的神仙,谪居在人世间一般。他有一首诗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机的情形,其中有二句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两句诗中得来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感情非常好,很少会发生打架、争吵等事情。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也作“柏舟之誓”,人们用它表示妻子在丈夫死后誓不改嫁。

此典出自《诗经·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àn)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春秋时期,卫国的共伯去世了,他的妻子共姜悲伤不已。父母逼迫她改嫁,共姜坚决不愿意,并写下《柏舟》一诗表示拒绝。诗中写道:摇着柏木造的船在河中泛游。那个小伙子青发下垂、中分,向两边梳成双髻,真的可做我的丈夫。可是,我到死都不会改变志向,叫声娘呀叫声天,为什么对我不体谅!

班姬团扇

“班姬团扇”用以形容失宠遭受冷遇;也用以表现孤寂冷落、凄婉哀怨的情感。

此典出自《汉书·外戚传》:“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西汉时期,一班姓女子,容貌美丽、多才多艺,擅长写诗作文。汉成帝刘骜即位时,她被选入宫中,深受汉成帝的宠爱,被封为婕妤。

后来,汉成帝宠爱美人赵飞燕,班婕妤受到了冷落,甚至连许皇后也失了宠。赵飞燕为了稳定自己的专宠地位,就在汉成帝面前进谗言,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在后宫暗行巫术,诅咒汉成帝。汉成帝一怒之下,便将许皇后废掉。班婕妤再三申辩自己无罪,皇帝才没有处罚她。但班婕妤想到赵飞燕飞扬跋扈,时间一长定会遭到她的陷害,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于是她请求去长信宫侍奉太后,离开了皇帝身边。

班婕妤去了长信宫后,回想当日在皇帝身边时的繁华热闹,对比眼前的寂寞凄清,心中愤愤不平。她写了一首《怨歌行》,抒发胸中的怨恨。诗中写道:“裁开白如霜雪的丝绸,做成圆如明月的团扇。出入于君王的怀中袖里,摇动时微风轻轻袭来。然而常常忧虑秋节到来,清凉的秋风将炎夏驱赶。团扇便被弃于箱笼之中,从此与主人情绝恩断。”

悲不自胜

“悲不自胜”的意思是,悲伤得自己承受不了。

此典出自《周书·庾信传》:“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庾信(公元513~581年)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作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他生活在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的时期。六世纪三十年代,在北方形成东魏(公元534~550年)和西魏(公元535~556年)两个封建割据政权,同割据江、淮以南的梁(公元502~557年)政权三足鼎立。后来,东魏改称齐,西魏改称周,即北周。庾信十五岁起就在梁宫廷中做昭明太子的侍从官。后来梁都江陵被西魏攻陷,梁王朝名存实亡,于是庾信在魏、周两朝都做起官来。

当西魏的将领常山公于谨等率兵攻陷江陵后,庾信的母亲、妻子也被俘押到长安。江陵沦陷的悲惨情形,使他终生难忘。晚年,他在北周当官时,追忆往事,写成了著名的《哀江南赋》,凭吊故国,感叹故乡父老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感。他在《哀江南赋》中写道:“我庾信头发花白,刚刚步入半老之年,就遭到了丧乱之苦,拖着瘦弱的身躯,孤单地四处颠沛流离,现在已到了晚年。江陵沦落前,友人王褒写了一篇《燕歌行》,描写北方苦寒的情形,我也与他和了一篇,从此天各一方,令人极度悲伤。”

悲心更微

“悲心更微”用以比喻引起人们感情强烈反应的事物、第一次出现给人的刺激是最深的,如果重复出现,感情反而会淡薄下来。

此典出自《列子·周穆王》:“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有一个燕国人生在燕地,长在楚地,老回燕地。

一天他路过晋国,同行的人欺骗他,指着城对他说:“这就是燕国的城。”他顿时脸色凄然。随后又指着土地庙说:“这就是你村里的土地庙。”他不禁唏嘘叹息。然后,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幢房子说:“这是你先人的房屋。”他于是流泪啜泣。当指着一个坟墓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他再也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同行的人哈哈大笑,说:“我刚才是骗你的,这是晋国呀!”那人感到羞愧万分。

当他回到燕国,真正见到燕国的城郭、社庙,见了先人的房舍、坟墓,他悲痛的感情反而变得淡薄了。

髀肉复生

“髀肉复生”亦作“髀里肉生”,比喻岁月蹉跎而一事无成。

此典出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公开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四月,曹操挥师北上迎敌,揭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曹操打败袁绍,率军南下,攻打刘备。刘备大败,走投无路,就打发麋竺、孙乾与荆州刺史刘表联系,准备投靠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以上宾之礼对待刘备。然而,刘表却只让刘备带少数军队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一旦曹操的军队南下,刘备就首当其冲。刘备心里很清楚刘表的用心,但由于力量不足,只好暂时忍耐。后来,刘备占领了樊城(今湖北襄阳东),屯兵樊城。不过,部属只有数千人,势单力薄,也无法成就大业。

刘备在荆州屈居刘表麾下,一住就是几年。一次,刘备与刘表同坐,起来上厕所,见大腿内侧的肉长厚了,禁不住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回到坐位时,刘表看见刘备的样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刘备说:“以前,我常常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都消下去了。这几年不再骑马,大腿内侧的肉又长厚了许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即将老迈,却还没有建立功业,因此感到非常伤感。”

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它的本来意思是,不寒冷而发抖。后来,人们用它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此典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汉朝汉武帝时期,有一个执法严酷的官吏,名叫义纵。少年时代,他就干了很多打家劫舍的勾当,行为非常恶劣。他有一个姐姐因医术高明,得到皇太后的宠幸,于是义纵因沾了姐姐的光,居然当了官。义纵当定襄太守的时候,下令把押在狱中的二百多名犯人和私自进监狱探望囚犯的二百多人全都定为死罪,全部加以杀害。

这一天,义纵把四百多人全部杀掉了。消息传出以后,定襄地区人人胆战心惊、万分恐惧。那些刁民和官府的爪牙、狗腿子之流也变得循规蹈矩了。

不见之怨

“不见之怨”形容埋藏在心底的怨恨。

此典出自《宋史·范纯仁传》:“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

范纯仁(公元1027~1101年),字尧夫,是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考取进士,曾任京西、陕西转运副使。

有一次,范纯仁应召回京,神宗向他询问陕西路一带城邑、兵器、粮食贮存的情况。范纯仁回答道:“城邑粗略建成,兵器也刚修好,粮食基本上贮存完。”神宗感到很惊奇,不满地说:“我非常倚重和信任你的才干,然而,你为什么谈起这些重要事情时,都说‘粗略’、‘粗略’的呢?”范纯仁回答道:“所谓粗略,就是不够精细的意思,能够做到粗略完成,也就行了。希望陛下千万不要想在边境一带打仗立功,如果边境的文臣武将心存怨气,采取观望的态度,日后将会成为意料不到的祸患。”范纯仁被拜为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他又上书奏道:“王安石改变祖宗立下的法度,用苛税搜刮民财,弄得民怨沸腾,人心惶惶。《书》说:‘怨恨不一定都表现出来,要消除那种埋藏在人们心底、表面看不见的怨恨。’希望陛下消除人们没有表现出来的怨恨。”神宗还不理解他的话,问道:“什么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怨恨呢?”范纯仁进一步解释向他说:“唐代人杜牧说过:‘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说的不见之怨,就是这个意思。”神宗对他表示赞许,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堪回首

“不堪回首”表示回忆往事,痛苦难忍。泛指不忍回忆过去的惨痛经历或情景。

此典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是五代南唐的国君。宋灭唐后,他便成了俘虏。李煜既爱好书画,又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尤其是填词。他前期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描写宫廷的享乐生活之风,风格柔靡;后期的词,表达了他怀古伤今、感叹身世和亡国隐痛的复杂情绪。《虞美人》就是他亡国后身为宋俘虏时的佳作。他身怀亡国的隐痛,对冬去春来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虞美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词的开头就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是没完没了的啊,美好的往事、又涌上了心头。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那和暖的春风,昨夜又一阵阵地吹拂着我的小楼;看到那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我的南唐故国。唉,我精神上的痛苦啊,怎么能忍受得住。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表达同生共死的意愿和深情。

此典出自元代·关汉卿《单刀会》三:“俺弟兄三人在桃园中结义,宰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是汉王室的远房子孙,这年他二十八岁,正赶上幽州太守刘焉招募义兵。他遇到志同道合的关羽、张飞两人,他们决心集合乡勇共同应征,为国家做出贡献。张飞说:“吾庄上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就在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刘备、关羽说:“这个主意很好。”于是第二天,他们在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品等东西,三人焚香再拜而发誓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就是有名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从此以后,三人忠实于誓言,忠实于兄弟之情,后来他们也的确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难,成为历代结义兄弟的榜样。

誓词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关汉卿《单刀会》中,被简化为“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也成为结拜兄弟誓词中的必有之言。

长歌当哭

“长歌当哭”表示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此典出自清黄宗羲《亡儿阿寿圹志》:“儿卒于乙未之除夕,长歌当哭,遂以哭儿者为之铭。

观《红楼梦》:‘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宝玉与黛玉正在论琴。黛玉说:“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才不会辜负这琴……”当他们边谈边往外走时,只见秋纹带着小丫头捧着一小盆兰花送来。她说:“太太那边有人送了四盆兰花来,因里头有事,没有空儿玩他,叫给二爷一盆,林姑娘一盆。”黛玉看时,却有几枝双朵儿的,心中忽然一动,不知是喜是悲,便呆呆的傻看。宝玉走后,黛玉回到房中,看着花,心想:“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只好像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催雨送!”想到这里,不禁又流下泪来。

黛玉正愁得无法排解时,只见宝钗那边打发人送封信来。黛玉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黛玉看毕,不胜伤感。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表示凭着一时的兴趣或怀着某种希望兴冲冲地赶来,兴趣完了或感到失望而灰溜溜地回去。

此典出自《晋书·王徽之传》:“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安道邪?”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聪明伶俐,喜好交游,性情豪放,生活十分浪漫。

有一次,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夜晚,他看到月色清朗,长空无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会弹琴的朋友戴逵。他想:如果戴逵在身边,琴声伴月影,友人话衷肠,岂不是很令人心旷神怡的事!他兴致突发,不能自已,于是立刻乘小舟前往剡溪拜访朋友。由于路程较远,直至天亮才赶到。然而,到了戴逵的家门口,他却不进去,反而转桨而回。后来,有人就问他原因,说:“你深夜急急忙忙赶到戴逵家去,为什么到了他家门口又马上转身回来了呢?”王徽之非常潇洒地说:“我本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楚囚南冠

“楚囚南冠”形容困居他乡,怀恋故土;或指被囚禁的人。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春秋时期,郑国在晋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俘获楚大夫钟仪。郑国就把钟仪献给了晋国,但后来郑国又依附楚国疏远晋国,晋楚之间发生了战争。

有一次,晋侯到军府视察,看见了钟仪。他诧异地问:“那个戴着南方人帽子的囚徒是什么人?”一个官吏回答说,此人叫钟仪,是郑国人献给晋国的楚国俘虏。想到郑国从前对晋那么友好,现在又反目为仇,晋侯感叹万分。他下令将钟仪释放,并召见了他。

钟仪非常感激晋侯的宽宏大量,两次向晋侯下拜行礼。晋侯问钟仪的身世,钟仪回答说世代都是乐官。又问他是否会奏乐,钟仪说:“这是我家祖传的职业,我不敢做其他它事,只会奏乐。”晋侯命人拿来了琴,让钟仪演奏。钟仪弹起了楚国的民间乐曲,声调异常伤感。晋侯问起他楚王的情况,钟仪没有正面回答,只推辞说:“君王的事,我怎么会知道呢?”

后来,晋侯将见到钟仪的事告诉了范文子,文子十分感动地对晋侯说:“这个楚国人说起祖业来如此恭敬,不敢违背。让他奏乐,他奏的是本国音乐,不忘故国。君侯灵什么不放了他,让他回去为晋、楚两国的友好关系出力呢?”

于是,晋侯就放了钟仪,并备了厚礼让他带回国,谋求两国的和平。

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的本意是,因高兴而物我两忘。后来,人们用它形容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

此典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恢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唯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公元165?~212年),字元瑜,才华横溢,在魏国任丞相掾,有很高的名望。阮籍容貌奇伟,志向恢弘远大,自视清高,狂放不羁,并且涵养很好,喜怒不形于色。有时闭门读书,几个月都不出门;有时登山临水外出游览,几天不回来。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庄子》、《老子》。酷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当他得意的时候,有时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忘掉了。当时,人们都说他呆痴,只有同族之兄阮文业经常感叹,表示佩服,认为阮籍比自己强。因此,大家都赞扬阮籍,认为他是个奇才。

咄咄书空

“咄咄书空”的意思是,在空中比画“咄咄怪事”四个字。人们用“咄咄书空”形容出乎意料之外,使人惊异;也可用形容内心怨愤极大,难以表述。

此典出自《晋书·殷浩传》。

殷浩(公元?~356年),晋代陈郡长平人,字深源。见识广博,气度恢弘。青年时就有很大的名气,对佛、道宗教的义理很有研究,谈起来头头是道,许多人都非常崇拜他。简文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殷浩担任中军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等五州军事,并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率师北伐,结果战败,军储器械全都丧失了。这时,他的政敌桓温听到这个消息,就上疏弹劾殷浩,说殷浩屡蒙皇恩,官居高位,却不能竭尽职责,为皇上效力。北伐以来,身负重任,却没有为国雪耻的志气,争战不力,导致全军大败,军械尽失,给江山社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严厉惩处殷浩。结果,皇帝大怒,把殷浩废为庶人,流放到东阳的信安县(今浙江衢县)。

殷浩虽然被废黜流放,但心中却从无怨言,神情自若,听天由命,谈笑吟咏也不因此而中止,即使是他的家人也看不出他有流放的忧愁。只是整天在空中用手指虚写字形,别人偷偷地观察,发现他不过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殷浩有一个外甥叫韩伯,殷浩十分喜欢他,也跟着殷浩来到流放地。过完年以后,韩伯回到京城,临行时,殷浩一直把他送到水边,口中吟咏着曹颜远写的诗句:“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说完,殷浩哭了。后来,桓温想叫殷浩任尚书令,发信通知殷浩,殷浩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他打算给桓温写一封答谢的书信,封好后,又担心信中有不妥之处,开信、封信数十次,最后竟然寄出一个空信封,这件事大大触怒了桓温,从那以后,桓温就不理殷浩了。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殷浩去世了。

干啼湿哭

“干啼湿哭”形容哭哭啼啼的样子。

此典出自《北齐书·尉景传》:“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尉景,字士真。他的妻子叫常山君,是齐高祖高欢的姐姐,也就是说,尉景是高欢的姐夫。高欢有一个儿子叫高澄(齐世宗文襄帝),所以,尉景就是高澄的姑夫。

尉景曾经有一匹果下马,即一种矮小的马,据说只有三尺高,骑着它可以在果树之下行走,所以叫做“果下马”。这种矮马,是很少见的。高澄向尉景索要这匹马,尉景不舍得给他,而且不高兴地说:“泥土互相粘合才能筑成墙,人们互相扶持才能称王。可是,我只有一匹果下马还养不成,高澄硬向我索要!”齐高祖高欢听到这个消息后,气急败坏,当着尉景和常山君的面,杖打高澄。当姑姑的常山君着急了,在一旁哭哭啼啼,哀求不要再打了。尉景说:“高澄这小儿,已经习惯于离开父母了,把他派到外边当心腹之用,也挺好的,你为什么哭哭啼啼不让打呢!”

故剑情深

“故剑情深”比喻结发夫妻情义深厚;也指不喜新厌旧。

此典出自《汉书·外戚传》。

汉武帝时,发生了一次因迷信而起的“巫蛊之祸”,很多人受到了牵连。皇后卫子夫、皇太子、皇太孙都因受此连累而死,只剩下一个襁褓中的皇曾孙。汉昭帝(武帝幼子)死后,大将军霍光立皇曾孙为帝,即汉宣帝,封宣帝做平民时所娶的妻子许平原为婕妤(女官名)。这时,公卿大臣们商讨要替宣帝立皇后,都认为霍光的幼女非常适合,霍光也自以为权高一切,将自己女儿立为皇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汉宣帝心里实在不情愿,一是他们夫妇感情深厚,不忍抛弃;二是他不愿娶霍家幼女,以免受霍光钳制。但是他又不敢公开反对。于是宣帝亲自下了一道命令,要寻求以前做平民时的旧剑,大臣们知道他所指的是旧时的妻子,于是便立许婕妤做皇后。

霍光的妻子霍显看到女儿做不成皇后,心里充满仇恨,趁第二年许皇后生产后小病,买通女医,将许皇后毒死。于是霍光便将自己女儿立为皇后。

黄雀衔环

“黄雀衔环”表示知恩图报。

此典出自《续齐谐记》。

汉代有一个人叫杨宝。传说他九岁那年,有一次从华阴山北面经过,看见一只猫头鹰追赶一只黄雀,黄雀被猫头鹰抓伤后,掉在了树下。

杨宝赶紧过去一看,黄雀浑身伤痕累累。不能动弹,十分痛苦。杨宝很同情黄雀,小心地用手将它捧起,带回了家中。

回到家后,杨宝将黄雀放在一只小箱子里,每天都精心地照料它,用洁净的清水和新鲜的黄花喂养它。慢慢的,黄雀身上的伤口好了,吃的东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大约一百天以后,黄雀的伤痊愈了,羽毛也重新长得丰满光滑,它终于又能在天上高高地飞翔了。但黄雀不舍得离开杨宝,它每天白天飞到外面玩耍觅食,晚上又飞回杨宝身边。几天之后,黄雀终于飞走了再也没回来过。

一天夜里,杨宝读书到了三更时分。忽然从门外走进一个穿黄衣服的童子,向他跪拜行礼。杨宝异常诧异地地问他是谁,来干什么。童子再次下拜,毕恭毕敬地对他说:“我就是你救出的那只黄雀,本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我奉王母之命出使蓬莱,途中不慎被猫头鹰伤害。若不是你以仁爱之心救治我,我早已死于非命。纵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说完,他取出四个白色的玉环赠给杨宝,并对他说:“祝你的子孙如这玉环般洁白,位居三公。”说完他就立即消失了。果不其然,后来杨宝的后代都做了大官。

屐齿之折

“屐齿之折”形容沉着镇定,有大将风度;也可用以形容高兴到情不自禁的程度。

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即罢,还内,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谢安自幼就聪敏过人,文才秀逸,青年时代就名扬天下。官府屡次征召谢安做官,谢安都拒绝了,意在山水之间,吟咏游历,他不想做官。四十多岁时,才答应征西大将军桓温的请求,出任司马。不久被拜为侍中,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简文帝病死,桓温阴谋篡夺东晋政权,打算除掉谢安和另一个大臣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就向谢安请教脱险的计策?谢安神色不变,镇定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举。”他连忙和王坦之一起去见桓温,王坦之被吓得汗流浃背,笏板都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就座,质问桓温说:“您为什么在壁后埋伏刀斧手,是想杀害我们吧?”桓温笑了,说:“我必须要这样做啊。”谈笑了一会儿,桓温没有杀害他们,篡权的阴谋未能得逞。孝武帝即位后,谢安和王坦之尽心尽力地辅佐,朝廷转危为安。

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西晋十六国之一)皇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下令出兵攻打东晋。平民每十丁出一兵,富家二十岁以下的从军子弟,都给羽林郎官号,富家子弟来从军的有三万余骑。苻坚命令苻融率慕容垂等带领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令姚苌率蜀兵顺流而下。谢安派弟弟谢石(公元327~388年,字石奴)和侄子谢玄(公元343~388年,字幼度)率兵抵抗。

后来,苻坚自己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军队首尾长一千里,号称百万大军,驻扎在淮河、淝水一带,东晋京都上下全都震动恐慌。朝廷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进见谢安,询问退敌的方法,谢安神色自若,毫无惧意,回答说:“已经另有旨意。”然后就一言不发了。谢玄不敢再问,就叫张玄再去请示。谢安却叫仆人驾车去山间别墅,让亲戚朋友都到此集会。谢安要和谢玄下围棋,以别墅为赌注,比赛输赢。其实,谢安平时下棋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心里恐慌不安,棋下得不妙,与谢安势均力敌,不能取胜。谢安回头对他的外甥羊昙说:“把别墅给你吧。”于是,谢安去登山游玩,直到深夜才回来。对将帅发号施令,面授机密,给他们都分派了职务和责任。谢玄等人击败苻坚之后,驿站飞马送来了文书。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完文书后,就顺手放到床上,脸上没有流露出一点儿喜悦的表情,还和原来一样下棋。客人问他前方战况如何,谢安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下完棋,谢安走回内室,跨越门槛时,因为心里异常高兴,连木屐齿折断了都不知道。他就是这样善于掩饰自己的感情,以安定众人的人。

疾恶如仇

“疾恶如仇”的意思是,憎恨坏人坏事,如同势不两立的仇敌,人们用它形容人的正义感极强。

此典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前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海浮,奉公不饶,疾恶如仇。”

观《晋书·傅咸传》: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

晋代,有一个人叫傅咸,字长虞,他是司隶校尉傅玄(公元217~278年,字休奕)的儿子。晋武帝咸宁(公元275~279年)初年傅玄去世了,被追封为清泉侯。傅咸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被拜为太子洗马,又升迁为尚书右丞、司徒左长史等职。

当时,西晋统治集团的各级官吏荒淫奢侈,以致天下民不聊生。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任用亲戚当官为宦,弄得天下民怨沸腾。傅咸屡次上书晋惠帝,斥责为非作歹的官吏,请求晋惠帝罢免他们。因此,傅咸得罪了一批人,这些人联合起来,要求罢免傅咸的官职。但是,傅咸毫不畏惧,与他们斗个不停。

傅咸为人坚强正直,善于处理存亡安危的大事,能抓住重点要害。风格严正庄重,聪明颖悟,正义感十分强,憎恨坏人坏事,如同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又推举贤才、乐善好施。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这个典故比喻自己的东西(或文章)虽然不好,却是非常爱惜它的。这谚语发展到后来,压缩为四字成语:“敝帚自珍”。

此典出自汉·刘珍等《东观汉记·光武帝纪》:“一旦放火纵兵,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东汉初,汉光武帝派大将刘禹去攻打一个城池。城池的守将竭尽全力防守,使刘禹军损失很大。包围、攻打了几个月,城里粮食断绝,只好投降。刘禹一怒之下,不但杀了投降的官兵,而且放纵士兵屠掠城池,杀光了老百姓。汉光武帝知道了,暴跳如雷,写信谴责他道:“这座城池已投降了,满城妇女孩子数万人,你却纵兵放火杀人。‘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别人连一把破扫把也是异常珍惜的,你却这样不爱护我的子民的生命财产。当我听到这件事时,连眼泪都流下来了,你为何如此残暴呢?”于是他立即下令撤了刘禹的官职。

结草报魏

“结草报德”也可写作“结草衔环”。原是古代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抗)杜回。”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大夫叫魏武子。他有一个小妾,很受宠爱,没有生过儿子。魏武子生了病,觉得自己活不够久了,就向家人交代后事。在谈到这个爱妾时,他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就让她改嫁”。魏颗满口答应。

后来,魏武子病情越来越严重。病危的时候,他又提起小妾,并对魏颗说:“我死后,就让她为我殉葬。”

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将那女子活埋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按父亲临终遗言办时,他说:“人在病重时神志不清,说话不应当算数,我应当遵从的是父亲清醒时的嘱托。”

后来,魏颗与秦国的军队作战,遇上秦军著名将领杜回。在打得异常激烈的辅氏大战中,魏颗眼看抵挡不住,情势非常危急。这时,突然阵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抛出一条草编的绳子绊住杜回,让晋军最终魏颗取得了胜利。

夜里,魏颗梦见了那位白发老人。他对魏颗说:“将军是否记得,你曾将你父亲的一个妾改嫁出门,救了她一条命。而我,就是那女子的父亲,所以我特来报答你的恩德。”

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的意思是,像寒天里的蝉一样寂寞无声。人们用它比喻胆怯得不敢说话。

此典出自《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不亦万分之一乎?”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杜密,字周甫,颍川阳城人。为人沉着刚毅,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司徒胡广推荐他当了代郡太守,后来又当了北海相。每当官宦子弟犯了法,杜密就丝毫不留情面,将他们一一缉拿归案。因此,他有较好的名声。

后来杜密曾经辞官回家闲居。他每次去拜望太守时,都要谈到许多人和事,拜托太守妥善处理。同郡人刘胜也从蜀郡辞官回乡,刘胜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门前连来访的车迹也没有,不过问任何事情。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季陵(刘胜字季陵)是一个清高的人士,公卿们都荐举他。”杜密明白这是王昱在暗示自己,叫他以后不要多管闲事。杜密回答道:“刘胜身居大夫之位,受到上宾的礼遇,可是他知道有才能的人不荐举,听到恶行也不表态,只是不断地隐瞒真情保护自己,像冬天里的蝉一样不能发声,其实这是罪人啊。如今,对于有志气、怀忠义、身体力行的贤人,我极力推荐他们;对于违背道义、丧失气节的人,我极力纠正他们。使您这位高明的郡府太守赏罚适当,让美善之事能够传扬,我不是也能起到一点作用吗?”太守王昱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惭愧,深感杜密言之有理,因此同他的交情更加深厚了。

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指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此典出自《晋书·王羲之列传》:“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乎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献之有个哥哥名叫王徽之,两人情投意合,感情很好。

王徽之生性散漫,自恃有才,非常任性,做事情喜欢我行我素,不喜欢做官。开始他在大司马桓温手下当参军。他整天蓬头垢面,不梳洗整理,官袍子穿在身上连带子都不系,别人看见他这副模样,就常常嘲笑他。后来他给车骑将军桓冲当骑兵参军,仍旧是不闻不问,只顾自己读书吟诗,寻找乐趣。一天,桓冲问他:“你是管哪种差事的呀?”“好像是管骑兵战马吧?!”王徽之答道。“那么你管多少马呀?”“连马我还不知道呢,哪里知道马数?”“马死了几匹?”“未知生,焉知死?”

桓冲看他这种如呆似痴的样子,只好叹着气走开了。

有一次,王徽之听说有一户人家院里,种了质地优良的竹子,便坐着车子去观竹。主人把院子打扫干净,摆上椅子请他坐,可他只顾看竹子,根本不理睬主人。别人对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

王徽之与弟弟王献之关系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读书、作诗。王献之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后来到朝廷做了中书令。

王徽之晚年弃官回到故乡,正赶上弟弟献之重病卧床。他非常伤心,便求巫师说:“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死人,我的才能不如弟弟,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借给他,我替他去死,让弟弟再活几年吧!”

巫师说:“不行啊,你的寿命也到了限数啦,无法给别人的。”

没过几天,王献之去世了。家人悲痛欲绝,但是王徽之却不哭。他坐在灵床上,取下王献之的琴弹起来,但无论如何也弹不出个调子。他长叹一口气,哀伤地说:“呜呼,献之啊,人死了,琴也死啦……”说完,便昏厥过去。由于过分悲痛,王徽之背上的疮痈溃裂不愈,一个月之后他也病死了。

人神共愤

“人神共愤”形容民愤极大,达于极点。

此典出自《北齐书·高乾传》:“今社稷阽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

又见《旧唐书·于襣传》:襣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于襣,字允元,在唐德宗(李适)时期曾经做过湖州刺史。他任职期间,可以说也曾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西湖,是南朝时凿的,灌溉良田三千顷,但年久失修,废弃无用。于襣下令筑堤挖塘,重新修复,使当地百姓获得鱼米之利。后来,他又改任苏州刺史,他下令疏通沟渠,修整街道,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吴地流行敬奉鬼神的风俗,于襣认为,花费大量的钱财去敬奉鬼神,却荒废了生产农业,这是非常荒谬的。于是,他下令拆掉神殿庙宇,只留下伍子胥等少数人的庙宇。他虽然做了一些好事,但是比较专横,甚至连唐德宗都得让着他。唐宪宗(李纯)即位,令行威严,于襣收敛了一些。唐穆宗(李恒)即位时,于襣已经死了。他死的时候,被赠以“厉”的谥号,然而,他的儿子于季友觉得“厉”的谥号不够合适,请求唐穆宗改赐号为“思”。可是,大臣们却都反对,主张不要更改。太常博士王彦威上书说:“于襣晋升很快,拥有象征皇家权力的符节,不为朝廷效劳,却肆行无忌,残酷暴虐,连百姓和鬼神都怒不可遏,为国家的法令所不容。”

太常博士王彦威建议穆宗,千万不要改赐为“思”,不然的话,“圣政”就会受到损害。但是,穆宗对王彦威的上书置之不理,同意了于季友的请求,把于襣的谥号改赐为“思”。

如丧考妣

“如丧考妣”表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难过和伤心。

此典出自《尚书·舜曲》:“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观《孟子·万章上》: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鲁国有个名叫蒙丘,是孟子的学生。有一次,他去拜见孟子,问孟子道:“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便是这样的人。舜做了天子之后,尧率领诸侯去朝见他,舜的父亲瞽瞍也向北去朝见他。舜看到父亲瞽瞍来朝见,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就很危险啊!’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尧活着的时候,舜没有做天子,只是尧老年时叫舜代他履行过天子的职责。《尧典》上说:‘二十八年之后,尧死了,老百姓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各地都停止了娱乐活动。’孔子为此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天子。’如果说舜在尧死之前就已经做了天子,这岂不是同时有两个天子了吗?”

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形容着急到了极点,弄得坐卧不宁;也形容坐卧不安的情景。

此典出自《晋书·杜锡传》:“舍人杜锡……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晋朝时,有一个姓杜名锡的人,他是杜预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以学识渊博而远近闻名。先被长沙王请去做文学侍徒,经过几次升迁,最后被调去做太子舍人,侍奉愍怀太子。

愍怀太子是个不求上进的人,行为乖张,做事也常不合情理。杜锡既天天在他身边工作,对太子这种作风非常看不惯,便常常向太子劝告,希望他能改进。杜锡的言辞非常忠实恳切,但愍怀太子却认为他多管闲事,很不高兴,便派人悄悄地在杜锡经常坐的毯(毛织成的毯,可用来作地毯或坐褥)中插了许多针,杜锡毫无觉察,坐下时被刺得流出血来。过了几天,愍怀太子问杜锡说:“前几天你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杜锡说:“我喝醉了酒,什么事都不知道。”太子打砂锅问到底,还说:“你喜欢责备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事呢?”杜锡被问得狼狈不堪,哭笑不得。

食肉寝皮

“食肉寝皮”比喻仇恨极深。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齐将殖绰、郭最)者,譬于禽兽,臣(州绰)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春秋时,鲁襄公十八年,晋国攻打齐国,晋国的州绰用箭射中了齐将殖绰,并俘获了殖绰和郭最。

三年后,州绰因躲避祸难逃到齐国。齐庄公对他说,殖绰、郭最是如何如何勇猛。州绰说:“他们和野兽差不多,早被射死了,肉已经被吃,皮已经被做成卧具,怎么能说他们勇猛?”

碎尸万段

“碎尸万段”形容对仇敌最解恨的惩处。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汝时,碎尸万段!”

蜀汉建兴七年的夏天,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展开大战。司马懿令郭淮、孙礼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阳平,并从蜀兵后面抄袭,让他们自乱阵脚。在行军路上,郭淮问孙礼:“司马懿、诸葛亮谁强?”孙礼回答说:“诸葛亮远远胜过司马懿!”郭淮接着说:“诸葛亮虽高明,但司马懿这一计却有过人之智。蜀兵如果正攻打武都、阳平,我们抄到他们后边,岂不是不打自乱了吗?”二人正在谈论,忽然哨马来报:武都、阳平已被蜀兵占领。郭、孙听到这个消息,刚想退兵,蜀军已经来到,喊杀连天。二军交锋,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躲到山上逃脱了。

郭、孙失败后,司马懿又唤张郃、戴陵各引一万精兵,趁诸葛亮去安抚武都、阳平百姓不在营中之时去夺蜀寨。司马懿的计划早已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而张、戴还没出手即被蜀兵包围。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张郃,你们二人乃无名小将,我不杀你们,赶快下马投降!张石戚闻言大怒,指着诸葛亮骂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你时,碎尸万段!”说罢,纵马挺枪来战蜀兵。由于诸葛亮早有准备,结果,张郃、戴陵战败而去。

铁锁横江

“铁锁横江”的意思是,用铁锁链横截在江面上,防止舰船通过。后形容严加防卫;也可以借用“铁锁横江”感慨朝代兴亡,抒发怀古之幽情。

此典出自《晋书·王氵睿传》:“太康元年正月,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王氵睿(公元206~285年),字士治,晋代弘农湖人。他博学多才,一表人才,但却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因此乡里人都讨厌他。后来,他变得豁达大度,立志高远。建起一座宅院,门前留下数十步宽的道路,有人说,道路修得太宽了。他说:“将来,我当了将军,这里可以容纳长戟幡旗。”人们嘲笑他不自量力。而他却说:“秦末的陈胜说过,燕雀怎么会了解鸿鹄的志向呢。”不久,州郡任命他为河东从事,征南大将军羊祜发现他有才能,任命他为车骑从事中郎,又荐举他当了巴州刺史,后改任益州刺史。

当时,晋武帝(司马炎)计划平定吴国,下诏命令王修造舰船。王积极造船,准备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从成都出发,率领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沿长江顺流而下伐吴,一直打到丹杨,攻下丹杨后,活捉了丹杨监军盛纪。东吴人异常恐慌了,在长江的险峻要害之处设下防御工事,在江面上横拦着铁锁链,又做丈余长的大铁锥,偷偷地放置到江中,企图以此阻拦王的舰船。此前,羊祜抓住了东吴的间谍,已经完全弄清了东吴在江中布防的情况。于是,王下令赶做几十只大木筏,有百余步宽,上边绑着草人,草人披着铠甲,拿着武器,与真的士兵差不多。王命令会水的军士驾着木筏,行驶在舰船的前头,木筏遇到铁锥,就将铁锥带走了。同时,又做了许多很大的火把,长约十多丈,粗有数十围,灌上麻油,在舰船前开路,遇到铁锁链,就点燃大火把,焚烧铁锁链,不一会儿工夫,铁锁链就被烧化、断绝,舰船能够前进了,畅通无阻。

这一仗,晋军直抵石头城(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