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血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1:53:19

点击下载

作者:彭飞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调血压

调血压试读:

前言

高血压是一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千万脑血管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周围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在世界各国都很高。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高,高血压患病率变逐年增高,而在高血压病人人群中仍存在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三低现象。可见如何行之有效的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患者的必备常识、病因、高血压的药物调理、饮食调理、日常生活调理、运动调理等多种调理内容。内容翔实、文字简洁,集科学性、知识性为一体,并有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特点,是特别献给高血压患者的一本健康宝典,让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调理血压。不要让高血压成为你的包袱,调理、控制,从日常做起,甩掉包袱轻松上路,本书将是你的指路明灯,也将是你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第一章引发高血压疾病的因素饮食偏颇不节长期饮食过饱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要靠饮食来获取。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必要的。但是,长期饱食并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长期饱食对人体健康是无益的。

现代医学认为:经常饱食,会使胃肠的负担加重,使消化液供应不足,甚至会引起消化不良。

每餐饮食过饱,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相应供血不足,以致使人感到困乏,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冠心病患者还容易引起心绞痛发作。

长期饱食,摄入的营养量超过身体的需要量,不但会有过多的脂肪储存在体内,而且糖和蛋白质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储存的这些脂肪大多分布在皮下、肝脏、腹壁以及腹腔内的大网膜和肠系膜上,会造成腹压增高、腹壁肌肉松弛、腹部向外突出。这样不仅走路困难,而且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体内积存的脂肪越多,活动就越困难。

医学研究认为:长期连续饱食不但不利于人体健康,而且会使人未老先衰,寿命缩短,并会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的不利影响更大。

因此,饮食要讲科学,不宜长期吃得过饱。长期饮用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富含胆固醇的动物脂肪和其他食物的摄入量(如蛋黄、动物内脏、鱼子、虾、蟹黄、墨鱼等)。这是因为:(1)经过动物实验和人类饮食习惯的调查,证明了高胆固醇的食物与动脉硬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系。(2)进食的数量可直接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后,便容易沉积到血管壁中而发生动脉硬变。

不过,如果是年轻而且症状轻的高血压患者,几次测定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数值又都不高,加上体形也不过于肥胖,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可不必过分限制。但年龄在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即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数量不高,目前也还没有并发动脉硬变症,也应摒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荤腥食物(含动物性脂肪的食物)都或多或少含有胆固醇,对高血压病特别是动脉硬变的患者是很不适合的。但也不必视如“猛虎”,全加禁忌,而应该根据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水平及是否有动脉硬变等情况,适当予以控制。一般应选择每100克食物中含胆固醇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为好。植物油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而且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强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也有一定的好处。常食各种蛋黄

各类蛋黄中胆固醇值较高是必须注意的。胆固醇侵入血管壁,粘附在血管壁上,引起组织上动脉硬变,其结果是导致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提高。

确实,随着人们吃各种蛋类如鸡蛋、鸭蛋、鹅蛋等食品机会的增多,患脑中风、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增多起来。

无论如何,对于中老年人,各种蛋类的蛋黄以不食为宜。拒食各种肥肉

现在有些人一点肥肉都不敢吃,以为吃了肥肉会损害健康。年轻女性为了避免肥胖,保持苗条身材,不吃肥肉;而中老年人害怕得高血压病、脑中风、冠心病,对肥肉更是一点也不敢沾。其实,这些看法和做法未免失之偏颇。

营养学家提出少吃高脂肪食物,强调的是“少吃”,而并不是不吃。一般认为,成人对脂肪、蛋白质、糖类需要的比例大体应为0.8:1:7.5。

肥肉并不是多余之物,它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1)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燃料”之一,每克脂肪在体内能产生37.7千焦(9千卡)热能,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正常人每天需摄入30~40克脂肪才能保持精力充沛,体力劳动者所需要的脂肪量还要达到正常摄入量的2倍以上。(2)人体所需的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必须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吸收,缺乏脂肪,这类维生素也会相应不足。(3)肥肉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胆固醇过高自然不好,但成年人每日必须自胃肠吸收0.5克左右的胆固醇,才能满足合成细胞膜、性激素、皮质激素和胆酸的需要,才能维持免疫细胞的稳定性和白细胞的活力。(4)油脂中的磷脂是细胞的组成部分,脑磷脂更是神经细胞的重要成分,在神经功能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故有人称脂肪有健脑的功效。(5)脂肪尚有保持体态丰满、使皮肤光滑润泽、头发乌黑油亮的作用。

日本专家指出,血液中胆固醇过低,可能是引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美国科学家指出,在婴儿期和童年期,若长期胆固醇摄入不足,日后的智力将受到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低于1.5克/升的老年妇女,死亡率为对照人群的5倍,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也见升高。由此可见,绝对不吃肥肉的做法是不明智、不科学的。饮水不足或过量

无论谁上了年纪,都会患由于程度不同的老化现象导致的动脉硬变。

血管失去弹性后,血管壁变厚,血管内腔狭窄,血液循环不良。与此同时,血液本身也变得与年轻时不同,红细胞与白细胞等固体成分占的比率增高,尿素与尿酸等代谢产物的排泄不良,所以血液容易变浓,呈黏糊糊的状态。

黏度增高的血液勉强地通过动脉硬变血管的管腔,所以容易发生血管堵塞,导致脑梗死和心肌梗死。

所以说如果不能避开动脉硬变,至少应让血液循环保持一种通畅爽快的状态,这样的话就能防止血压的上升和由此伴随产生的各种疾病。

血液是由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占总量55%的含有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的血清液体成分组成的。

这其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是脂肪,多余的脂肪不仅贴在血管壁上成为动脉硬变的原因,而且血液中的脂质增加,就会使血黏度增高,使血液循环不良。

因此减少过多的脂肪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时间。要从现在立即开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地补充水分。用语言很难讲清,简单地说就是用水稀释血液,使血液恢复流畅的状态。可是,要喝多少水合适呢?一次“咕嘟咕嘟”地大量饮水的话,就会增加血液循环量,成为血压一时性上升的原因,所以,应多饮几次,每次少饮一点为宜,一天饮水总量合计在1000~1800毫升为最好。钠盐超标

人体对钠盐的生理需要量很低,成人每日摄入盐1~2克即可满足生理需要。在食盐摄入量较高人群,如日本本土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食盐摄量低的地区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中,则几乎没有高血压。限制钠的摄入可以改善高血压情况,服用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也可降低已增高的血压。钠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引起心排血量增高;小动脉壁的含水量增高,引起周围阻力的增高,都可能是发病机制。但是,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改变摄钠量和血钠水平,只能影响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个体的血压水平,故认为饮食中钠的致病是有条件的,对体内有遗传性钠转运缺陷,使之对摄钠敏感者才有致高血压的作用。研究表明,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患病率之间呈线性关系。高血压病患者中60%为钠敏感者,因此,钠盐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蛋白质摄入量偏多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蛋白质的摄入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摄入优质蛋白质,高血压的发病率就下降,即使高钠饮食,只要摄入高质量动物蛋白,血压也不升高。一些沿海地区渔民长期海上作业,精神高度紧张,睡眠时间少,长期吸烟饮酒,盐的摄入量也高,虽然存在许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是渔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却比较低,这与膳食中优质蛋白质摄入多有关。

优质蛋白质预防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钠的排泄,保护血管壁,或通过氨基酸参与血压的调节而发挥作用。

蛋白质对预防高血压有一定作用,但是从蛋白质的代谢来看,导致血压升高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在蛋白质的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具有升压作用的胺类,这些物质在肾功能正常时能进一步氧化成醛,由肾脏排出体外。但若肾功能不全或肾脏缺氧时,可导致胺的蓄积,有可能显示升压作用。另外,蛋白质、脂肪和糖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蛋白质摄入过多,热量过高,久而久之,也可造成肥胖、血管硬变,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人们应摄取适量蛋白质。微量元素失调

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有毒元素过多均会影响血压的波动。研究发现体内锌、镉的比值降低时血压会上升,增加饮食中锌元素能防止镉增高而诱发的高血压。长期接触镉的职业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比不接触镉的工人高。

饮食中缺少镁者血压易偏高,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补充镁能使血压下降。镁能降低血压可能是由于镁能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钙泵,排出钙离子,泵入钾离子,限制钠内流,以及镁能减少应激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不良生活习惯打鼾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睡眠打鼾者血压偏高。一些中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由于他们睡眠打鼾,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结果仍不理想。如果对这些患者的打鼾进行治疗,他们的血压就会比较容易地控制在理想水平。这种情况提示打鼾与高血压有关。(一)“鼾睡”似酣睡,白天爱瞌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打鼾)的患者一大特点就是白天精神不好,老想打瞌睡。这原因很简单,一个晚上多次呼吸暂停,吸入的氧气自然比正常人少很多,脑部缺氧,白天精神能好起来吗?我的室友正是这样,白天上班时经常伏案打盹,让我们看了愤愤不平:这小子晚上睡这么香,白天还打瞌睡,真是懒虫一条!

其实,我这室友并不懒惰,人也聪明,但没办法,当时的课本并没有提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几年后我偶然看到一本讲睡眠医学的书,才恍然大悟,明白当年是大大错怪了此君。(二)严重打鼾也是病

其实,治这个病倒很简单,既然是气流通过的通道狭窄,那么把这个通道弄宽就行。比如减肥,比如用牙齿纠正器、舌托,或者做个小手术,如腭垂腭咽成形术、鼻部手术等。最终目的就是让气道通畅,则鼾声自然减轻或消失,呼吸暂停也就基本无踪。但是,打鼾实际上牵涉到多个器官,治疗起来总体疗效尚不满意。

长期以来,许多人虽然对打鼾者深恶痛绝,但只会觉得这人习惯不好,基本不会想到这人有病。事实上,这个病也是近年才在医学界引起重视并单独列出的,早上若干年,你要是想治打鼾而去找医生,估计就会被对方一句“打鼾不是病,不用看”的答复打发回家了。

现在看来,打鼾当然是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年轻时夜里会吵着别人,影响同学朋友关系,甚至导致离婚;白天哈欠连连,工作效率低下,可能丢掉工作。到了中老年,情况要更糟,长期患此病的人,很可能会在睡眠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中风,甚至“长睡不起”——就此死亡。

所以,套用“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的俗话来说,“打呼噜不算病,打起来真要命!”

据调查,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有50%以上并发有高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有30%的人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间打扑克

打扑克,能给予我们精神上一定的刺激,给我们带来紧张和兴奋的感觉。有的时候具有给我们转换心情的优点。

可是太在意胜负,人就会失去冷静,会沉迷于其中,这也是极普遍的现象。可是永远取胜是不可能的,与之相比,失败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味追求胜利,往往就会完全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这样的结果,就会使血流加速,躁动不安,就会不断地使血压上升。

情绪高涨,精神紧张,兴奋传递给自主神经,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的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就会分泌。

沉迷于胜负,集中精力,握着的手心湿漉漉的。这种手心握汗的状态,就是由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的。

结果,如果高压是20千帕(150毫米汞柱),这时候就会接近26.7千帕(200毫米汞柱),低压也从13.3千帕(100毫米汞柱)上升到接近17.4千帕(130毫米汞柱)。

就连血压正常的人,都是这种状态,血压高的人,上升的幅度就更大,更严重的是,往往还会出现脑中风和心绞痛。

所以说,把扑克全部从生活叶中取消,对于小好此道的人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对于生活中没有什么变化同时又喜好玩的人来说,过分抑制增加的精神紧张,反而会带来相反效果。

鉴于此,采取不过分沉迷的方法是必要的,不拘泥于胜负是理想的。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就不要沉迷于其中。如果发现自己过分投入,就要歇一会儿,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是重要的。小能遵守这种方法,就要放弃,否则就是拿生命做赌注。长时间打麻将

打麻将是老年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它能调节精神,丰富生活,开动脑筋,减缓智力衰退,延缓机体内器官老化,对身心健康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同其他娱乐活动一样,必须适可而止。因为,老年人有着年老体弱的种种生理特点,若是日久成瘾,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同学小王常年在外工作,难得假期回家,去年春节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度过了除夕,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考虑怎么娱乐。小王的岳父、岳母是麻将迷,早已退休。无奈平日老两口加上小王太太是“三缺一”,少了一只“铁脚”,所以除了每日三餐,剩下的时间往往是在玩门球、养花种草中度过。小王难得回家一趟,刚好凑齐一桌。岳母建议小王和太太陪他们玩上几圈,过把瘾。但这一上桌,就难离开了,每天除了买菜做三餐饭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泡在麻将桌上,开始几天小王玩得还比较“欢”,接下来就感觉不对劲,坐在那里,肩、颈、腰部酸痛。为了不扫两位老人的兴,小王只有坚持着,那滋味真是“茶壶里装饺子,他心中有数”。可岳父、岳母却忍不住“哎哟哟”直呻吟。虽是这样,他们却“勇往直前”,丝毫没有歇手的意思。

正月初八深夜,岳父大人的“手气”特别好,连和几把后,突然高叫一声:“和了,清一色”,还没来得及倒牌,人却滑到桌子底下去了。一家人见状吓慌了,七手八脚把老头子扶起来一看,老头子已不省人事,口角都歪了。急忙送往医院急诊,正好我值班,听完小王的讲述,赶紧给老爷子做了脑CT检查,竟然是脑出血。而小王紧张之余,边说边晃脖子、伸懒腰。我心里嘀咕“年纪轻轻,送一个人到医院,也不至于累成这个样子。”一问原因,小王直吐苦水,还说看东西,好像视力都比以前差了。于是我顺便给他检查了一下视力。结果把他吓了一跳。回家前,他两眼视力均为1.2,现在却明显下降。唉,看来,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要乐极生悲。

对于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来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忌饭后即打。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退,饭后应稍事休息,让血液更多地供应肠胃,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放下碗筷即搓麻将,紧张地用脑,就会减少肠胃的血液供应,导致消化不良和肠胃病的发生。(2)忌时间过长。如果打麻将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一天,会使下肢血液回流速度缓慢,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水肿等症状,甚至发生下肢静脉栓塞。所以,坐1小时左右,应适当地站起来活动一下肢体。(3)忌情绪波动。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有的患有动脉硬变、高血压、冠心病等血管疾病。如果过度兴奋、紧张,则会刺激体内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容易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所以,搓麻将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应心平气和,不要为一张牌争得面红耳赤,不要把胜负看得太重,更不要赌钱。(4)忌熬夜打牌。有些中老年人的夜生活常常是以打麻将的方式消遣掉的。要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恢复,故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否则就会出现头昏眼花,精神疲劳,诱发出其他疾病来。(5)忌忽视卫生。人到老年,身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抗病力差,一旦遇到微生物感染,就容易发病。因此在打麻将前后应该洗手,中途不要嗑瓜子或用手拿食物吃,同时还应将麻将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此外,患有肝炎、痢疾、肺结核等传染病的人,最好不要去打麻将,以免传染给他人。长时间下棋

弈棋,是一种“斗智”的艺术,是锻炼智力的一种娱乐活动,它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使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增强,还能提高理解和判断能力,加强运算能力。运算能力越强,越准,获胜的机会越大。纹枰对坐,从容谈兵,奥妙莫测,“乐在棋中”,会把人带到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时,对那些智力迟钝、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老人,弈棋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但是娱乐必须适度,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切记不要下棋时间太久,或与人争执。因为下棋时间太久,势必减少活动量,使运动系统的功能减退。在“棋逢对手”,竞争激烈时,全神贯注,目不斜视,颈部肌肉和颈椎长时间固定于一个姿势,血液局部循环不良,肌肉劳损,易发生紧张性头疼和颈椎病,还可降低胃肠的蠕动,导致心肌的收缩力以及身体的免疫功能都会减弱,有损身体的健康。因此,下棋每次不宜超过1小时,消遣消遣足矣。同时有些人弈棋争强好胜,常为一兵一卒争执,乃至“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这样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动过速,血压骤升,心肌缺血。原有高血压或隐性冠心病的人,便有可能突然发生意外招致不幸。贪玩游戏机

美国公共健康中心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与儿童高血压有密切联系。科学家们曾对附近两所学校的140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询问了他们家庭的高血压病家族史。经过比较有关血压资料,结果发现,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儿童患紧张性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不玩的儿童。

研究还发现,儿童期高血压病对成年后的血压有很大影响。他们比起正常的同龄人,包括那些具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同龄人,更容易成为真正的高血压患者。因此,对家长来说,一定要控制好孩子,莫贪玩电子游戏。长时间看电视

随着电视的普及,如今看电视已成为人们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电视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据国外研究,电视机在工作时,其显像管会发射一种较强的电子束,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血压的影响更大。长时间看电视后,可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和神经系统疲劳及感官能力减退,使人的工作效率下降,连续看电视5个小时以上时,血压明显升高,此称之为升压反应。一般健康人在看过电视后不久,升压反应即消失,血压很快便恢复正常;但高血压患者的升压反应却可持续10~15小时,少数人还会出现颅内刺激症状,甚至诱发脑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等。据柏林心血管病中心研究所报告,所有高血压患者在看完电视之后,血压均上升,大约有1/3的患者的血压直至次日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关于看电视引起升压反应的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根据初步研究结果认为,造成升压反应的原因,除了精神情绪上的应激反应(尤以紧张、恐怖及悲伤的情节画面影响最为显著。)和电视机的辐射之外,闪光、声音的刺激亦是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健康和安全起见,不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正常健康人,看电视时均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每次持续看电视的时间不应过长,通常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中途应当休息片刻,到室外走走,眺望远方,活动肢体,呼吸新鲜空气。(2)看电视时,室内光线不宜太暗,最好是有较弱的侧光照明。(3)避免电视画面“跳跃”或“闪烁”,少看惊恐悲切的情节,高血压患者以不看为宜。(4)看完电视后若有不适反应时,就应及时节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5)看电视的距离以距电视机(50.8厘米)1.5米为最低标准,眼睛视线的水平于电视机屏面中心呈13°夹角为宜。

另外,儿童超长时间看电视可能导致性早熟。

昨天带着儿子小马和一帮朋友吃饭,席间朋友对儿子的乖巧赞不绝口,把他夸成了一朵花儿。我撇了撇嘴,然后告发儿子:昨天他还跟我们夫妇大闹了一场呢!朋友们不解,纷纷问是怎么回事,小马也在一旁煽风点火的让叔叔阿姨们给他做主伸冤。

我告诉他们,我昨天刚刚看了一份文献,上面报道说意大利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发现,儿童超长时间看电视将会导致褪黑激素分泌的减少,这种被称为“睡眠荷尔蒙”激素与儿童的青春期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那些远离电视、电脑的青少年褪黑激素的分泌量要比平均值高出30%。研究人员认为,长期暴露在电视等人造光源下,是极有可能导致性早熟的。所以我对小马说,以后你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这是命令。结果小家伙就不干了,哭天喊地地跟我们闹。

朋友们听了,纷纷表示回家也要对孩子发出“电视限制令”,小马一看“敌众我寡”,没有人支持他,也就只有耷拉着脑袋不再争辩了。不爱运动,常卧床休息

经常躺在床上,忧心忡忡,思想过度紧张,甚至唉声叹气,精神不振,加之脑组织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氧气、脑卵磷脂、氨基酸等能源物质,会造成大脑暂时的营养不足,以致产生头晕、浑身乏力等症状,造成体力不佳。而且长期卧床,就会降低胃肠功能,导致食欲不振,使全身营养缺乏,对身体本身和抵抗疾病都不利。严重者,肢体老是处于静态之中,可能造成肌肉萎缩、骨骼脆性增大和关节不灵活,使肢体僵化。人躺在床上长久不动,势必会造成血液循环缓慢,血液是身体一切组织器官供给营养、供给氧气的通道,如果血液循环不畅,会使全身健康受损,还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长期卧床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霉菌和发酵颗粒以及二氧化碳、灰尘等有害物,由于空气不清洁,呼吸受阻,对高血压患者极为不利。如果出外活动,使新鲜氧气参加人体的生化代谢活动,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增强免疫功能,对康复是有好处的。生活较有规律的正常人,体内的激素分泌是比较均衡的,一般白天较高,夜间较低,如果老是睡觉,就会扰乱生物钟,扰乱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工作。

总之,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专家指出,患者每天坚持3次,每次20分钟的户外活动,比如散步等,就会明显改善身体器官的功能。情绪诱病情绪激动与高血压有关吗

王师傅是高血压患者,一天下班回家后,他发现家门口有堆狗屎,忍不住在楼道间破口大骂。回屋之后,他仍絮絮叨叨,气愤难平,结果忽然陷入昏迷,再没醒过来。动辄发怒往往成为高血压发生和恶化的诱因之寡欲精神爽,思多气血衰。心平血压降,气和则安康。

情绪与疾病关系密切,且互相影响。疾病可引起情绪的波动,高血压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无论哪一期高血压,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高血压初期,血压波动很大,忽高忽低,而人的情绪往往随着血压的波动而变化,容易激动,爱发脾气。随着病情的发展,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情绪更加不稳定,更加急躁、易怒、易冲动。到了晚期,多个脏器受损,功能丧失,情绪往往变得深沉、忧郁,有时焦躁不安,还可能出现多疑、敏感,甚至产生被害的妄想等症状,也可能出现行为异常。

反过来,情绪的变化亦可引起血压的变动。激动、忧虑、烦恼、焦急等情绪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保持宁静愉快的心情,血压则下降。

高血压患者最忌的就是大喜大悲,在愤怒、悲伤、恐惧或大喜时血压骤然升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情绪的激动往往是诱发脑卒中的因素。消极情绪

在人情绪活动的同时会伴随一系列复杂的体内生理变化。如果是良好的、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有促进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增添新的力量,能充分发挥肌体的潜能。但是,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活动,虽然可以短暂地激发肌体对恶劣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但总的来说,会对肌体产生有害的作用。

高血压病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家庭史,即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由于动脉病变而造成的,但是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紧张的刺激和饮食的习惯,也会对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影响。例如人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如果这种情绪反应是短暂的,则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会很快复原,身体不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这种情绪长时期存在,并且得不到必要的疏导和发泄,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体内的生理、生化不能恢复正常,持续下去,就很容易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

实验观察发现,凡是能引起被实验者情绪波动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谈话,如涉及工作、婚姻家庭以及经济上的困难时,都会引起被实验者心电图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不良的心境如悲伤、自责和沮丧、愤怒、高度紧张、急躁好胜、激动等,都是引发高血压病的因素。要摆脱消极心境对健康的影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弥补法:对突发的外来刺激,可通过努力工作来弥补精神创伤和心理伤害。(2)转移法: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借以转移注意方向,松弛紧张情绪。(3)劝说法:扩大交往,结识良师益友,寻求安慰和疏导,以减轻心理冲突。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要摆脱不良的心境,做情绪的主人。我们应该时常这样想。心理的压力

导致高血压的原因是很多的,而情绪紧张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说持续的紧张情绪和过度的精神疲劳可产生高血压。

41岁的李先生是某公司的文员。一天,他为完成公司的一项紧急任务,从早上7时一直忙到下午下班时分,匆忙吃点东西后又回公司接着工作。晚上21时许,在老板“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中,他突然感觉脑袋里好像有一个爆竹爆炸了,“轰”的一声失去了知觉。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李先生侥幸死里逃生。原来,他是因为高血压引起了脑出血,导致右侧肢体完全瘫痪。

血压的升高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动脉血管收缩以抗拒正常的血液流动,使血压增高。另一个是由于心肌的作用,使血压升高,这多是由于长时间的、繁重体力劳动,因瞬时心跳加强加快,使心脏血管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了心血管疾病。

有人曾做过一个动物实验,充分说明了心理冲突可引起高血压症。把一只嘴馋嗜腥的猫放在一个它能看见又能抓得到的,放有鲜鱼食品盒子的地方。猫要想吃到鲜美的鱼肉就必须踏在食品盒前边的一个通电的电极上,这样猫就得忍受伤肤的电击痛才能吃到鱼肉。在这种取食忍痛,不取食难熬的情绪折磨下,使猫的心理上形成严重的冲突,猫变得愤怒、恐惧的矛盾结果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实验研究还发现,在愤怒与痛苦时,由于动脉外周阻力增加,可使舒张压明显升高;在恐惧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造成收缩压升高。国外有学者对某医学院的19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考试前30分钟,其中有51人的血压明显升高,23人收缩压一般升高1.13~2.26千帕(20~40毫米汞柱),最高者可达8千帕(60毫米汞柱)。

而在考试结束后30分钟,在51人中只有19人有轻度的血压升高,其他的人都恢复了正常。另外,有些人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恐惧而形成条件反射,造成血压升高。有位学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病例:一位飞行员患高血压病,经过在医院的休养,血压已接近正常。但有一次偶尔测定血压时,正好天空中有飞机飞过,他的血压就突然明显上升。他自己所说“我突然情绪不安,显然我已经再不应该驾驶飞机了”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刺激性的因素都可使病人形成条件反射而使血压波动。

据研究还发现,容易激动、好竞争、常觉时间不够用而有压力感的人,过于耿直的人,胆小怕事的人患高血压的机会比较多。总之心理状态的好坏与血压有着直接的关系。精神紧张

人突然遇到危险时,就会惊恐得心跳加快,血压骤升,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这是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应激反应,即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素类物质迅速增加,心血管系统使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应付在危险状态时主要脏器对供血的需要。当然,危险消除后,这个过程也就随即消失,血压也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受强烈的刺激,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他的正常生理过程受到干扰,就会转变为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引起高血压病。如驾驶员、消防队员、报务员以及工作高度紧张的科研人员等,患高血压病的可能性增大。

医学研究发现,生活在简朴而精神相对安定环境中的人群,大都与此病无缘。但同一种族者迁入环境紧张的工业化城市以后,高血压患病率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精神紧张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心理的变化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跳动;愤怒、焦虑时则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的表现。这种情绪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并且结合其他生理条件,就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紊乱,出现高血压病等。实验发现,在痛苦、愤怒和恐惧时,都容易使血压升高。因此,有忧虑、恐惧、愤怒、敌视情绪的人,最容易发展成为高血压患者。

从人格特性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患者往往是有雄心壮志,好争强,好激动,具有广泛敌意,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想在工作中有成就,而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和有压力;以及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固执、保守,过分耿直;有的则是多疑敏感,自卑胆小,常有不安全感。一般说来,对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在心理上适应良好者,血压不易变化,而适应不良者,血压则很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波动。

总之,高血压病除血压调节系统发生障碍外,社会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遗传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见,其直系亲属的血压水平比同龄非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双亲血压都正常的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只有3%,双亲血压都高于正常的儿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为45%;单卵双生兄弟(姐妹)的高血压相关系数可达55%。30年来科学家们将特发性高血压大鼠近亲繁殖培育成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它们的后代几乎100%患高血压。以上资料说明遗传因素的重要性,提示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应及早从幼儿时期起就采取预防措施,如少吃盐,不饮酒,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饮食,避免过度肥胖,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每年定期一次体检,以便做到及早发现血压异常和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肥胖

脂肪不仅是人体代谢的主要能源,而且是人类发育健康所必需的物质。然而,人体中脂肪储存过多而发生肥胖,不仅使人臃肿,行动笨拙,而且会增加心脏其他器官的负担,甚至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经10~20年的随访发现,超重者中至少有60%的人发生高血压病,肥胖人高血压发病率是同龄组体重正常者的3倍。单有超重症状的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4倍,单有高血压家族史症状的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3.6倍,二者同时存在的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13倍。

在10%~15%的高血压发病率中有10%~40%伴有肥胖或过重。超重者高血压发生率增加,尤其是在年轻人(20~30岁)高血压发生率为非肥胖者的1倍,而年龄在40~60岁肥胖者高血压发生率是体重正常者的1.5倍。随着肥胖的进行性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也增加,尤其是男性。男性超重为正常水平的125%,收缩压升高为正常水平的118%,而随体重下降到正常水平的75%时,则收缩压下降为正常水平的90%。超重者血胆固醇水平也轻度增加,在高血压的基础上易于发生动脉粥样硬变。肥胖病人脑中风和冠心病的发生率也增加。中年男性体重超过30%时,猝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脑中风的发生率是体重正常者的8倍。肥胖与高血压同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二者并存其危险性更严重。另外,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冠心病是一组相互联系,互相因果的疾病,有“五病联合综合征”之称,简称“五联征”,这五种疾病一旦联手“合作”,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肥胖往往是“五联征”的“开路先锋”。职业与年龄因素年龄

高血压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统计资料显示,40岁以下仅占总患病数的109/6左右,40岁以上占总数的90%左右。我国高血压病与年龄因素统计资料表明,4~14岁发病率为0.86%,15~20岁为3.11%,20~29岁为3.919/6,30~39岁为4.95%,40~49岁为8.60%,50~59岁为11.38%,60~69岁为17.23%。由此可见,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职业

职业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不同职业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有较明显差异。在工作繁忙而又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尤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人员,如售票员、报务员、会计、科研人员等患病率高,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城市脑力劳动者,可见高血压患病率易发生在脑力劳动的职业人群。药物的致病因素糖皮质激素类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可引起血压升高。这类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与钠离子在体内潴留有关。因为钠离子潴留,导致细胞外液增加,引起血容量、心排血量的相应增加而导致血压升高。此外,如动脉壁内钠含量增加,能促使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一)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引起血压升高的时间长短不等,短者1~2周,长者1~2年。因此服避孕药的妇女应定期测量血压。出现高血压后即应停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措施。避孕药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目前医学研究认为是药物中含有雌、孕两种激素的缘故。雌激素一方面引起血浆血管紧张素含量升高,促使血管收缩而血压增高;另一方面是雌二醇具有盐皮质激素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二)止痛药

如保太松、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血压升高,这类药引起血压升高可能与该类药引起机体水钠潴留有关;其次,与该类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血管趋向收缩有关。(三)其他药物

麻黄碱属拟交感药物,可使心脏排血量增加,小动脉收缩,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血压升高。含麻黄碱的药物如止咳定喘膏、麻黄素、呋喃西林滴鼻液等也同样有升高血压作用。另外,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第二章高血压患者的必备常识你知道高血压的术语有多少吗

高血压常用术语很多,编者列举了58种展示给读者。(1)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2)影响血压的因素。①增减血容量。②血管的收缩或扩张。③心肌的收缩力。平常我们所说的“血压”实际上指对上臂肱动脉即胳膊窝血管的血压测定,是对大动脉血压的间接测定。(3)偶测血压。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4)动态血压。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动态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等项目。(5)高血压。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异常升高。(6)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也称为“高压”。(7)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也称为“低压”。(8)脉压。收缩压减舒张压的差值。(9)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10)KPa。千帕,通常用于表示血压数值。(11)mmHg。毫米汞柱,人们用水银血压计来测量血压时用水银柱的高度“毫米汞柱”来表示血压的水平。

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

7.5mmHg(毫米汞柱)=1kPa(千帕斯卡)(12)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13)正常血压。收缩压应<130mmHg,舒张压<85mmHg。(14)血压正常高限或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5~89mmHg。(15)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6)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60mmHg(18.6~21.3kPa),舒张压在90~95mmHg(12.0~12.6kPa)。(17)肌酐。人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肌酸量与肌肉容量呈正比,以稳定的速度产生,并以稳定的速度向血液中释放肌酐,由血循环带到肾脏,从尿中排出体外。长期高血压损害肾功能,使肾脏对血中肌酐的排出减少,使血肌酐升高。(18)心脏的超声波检查。又叫超声心动图,可以反映出各瓣膜的形态、活动是否正常,各心房心室的大小及形态,心脏周围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的情况,有无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造成的心脏损害、心包积液、各种心肌病,检出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和评价心功能。(19)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占90%以上,目前尚难根治但能被控制。也叫高血压病。(20)继发性高血压。也叫症状性高血压。由于某些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肿瘤或增生和其他原因所致)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原发疾病治愈后,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占高血压患者的5%~10%。(21)高原性高血压。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血压增高(特别是舒张压升高多见),而又不存在其他导致高血压的情况,返回平原后不经降压处理,血压很快恢复正常,称为高原性高血压。(22)睡眠性高血压。在睡眠时或睡眠后血压升高。(23)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包括急进型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急进型高血压是指病情一开始即为急剧进展,或经数年的缓慢过程后突然迅速发展。恶性高血压是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最严重阶段。(24)缓进型高血压。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可达数十年,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25)顽固性高血压。少数高血压患者尽管接受了较大剂量3种或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其舒张压仍然持续增高,保持在115mmHg(15.2kPa)以上,称为顽固性高血压。(26)老年高血压。指年龄大于65岁,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者。(27)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一个人舒张压不高,仅仅收缩压超出正常范围。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如果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mmHg称临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8)肾血管性高血压。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引起肾血流量减少或缺血所致的高血压。(29)肾性高血压。肾脏血管或实质疾病,如肾动脉狭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等引起的高血压。(30)医源性高血压。医生用药不当引起患者血压升高,超出正常值而导致的高血压,又称药物性高血压。(31)白大衣高血压。指在医院或诊所环境下测量血压时,个体血压升高,而在其他场合下血压正常的现象。这也被某种程度上定义为独立的办公室高血压。(32)血压不安症。指一种主要症状为过分注意自己的血压值,一天只有多次反复测量血压,才能定下心来的病症。(33)高血压脑病。主要是在原有的高血压基础上血压突然升高,高达200~260mmHg/140~180mmHg。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引起一种变化急骤的临床综合征。(34)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结果,是发生在高血压病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综合征。(35)中风。又称卒中,医学上叫脑血管病,分为两类,一类是脑血栓形成,一类是脑出血。86%的中风由高血压引起。(3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一过性脑缺血,俗称“小中风”,指颈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脑组织一过性缺血而出现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37)脑梗死(脑血栓)。人脑的动脉血管由于某些原因发生堵塞,血管中断,使该血管支配的脑组织失去血流供应而坏死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38)脑出血。脑动脉血管由于某种原因破裂出血,血液流入到脑组织中形成血肿,同时造成脑组织的坏死,也可产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和体征。(39)高血脂。又叫高脂血症,它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血脂升高,或者血脂水平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40)高胆固醇血症。单纯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41)混合性高脂血症。既有胆固醇增高又有甘油三酯增高。(42)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泵组成:右心将血液泵入肺循环;左心将血液泵入体循环各器官。每侧心脏均由心房和心室组成。(43)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基本封闭的“管理系统”。(44)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45)冠心病。当冠状动脉,也就是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发生明显的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等造成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坏死时就导致了冠心病。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46)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47)心肌梗死。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48)猝死。心脏突发骤停而死亡。(49)肾功能衰竭。又叫肾功能小全,是指各种原因包括高血压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如不能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无法调节水盐平衡等。临床上表现为少尿、无尿和各系统受累等。(50)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长期负荷过重或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液满足组织代谢需要,以至于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或体循环出现淤血,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呈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按疾病的急缓又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CHF)。慢性心功能不全亦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按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51)心律失常。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52)降压药。又称抗高血压药,可将其分为六类:①利尿剂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l)阻断剂④β受体阻断剂⑤钙拮抗剂⑥α受体阻断剂。(53)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指高血压患者能否按照医师的嘱咐坚持治疗控制血压。(54)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55)钙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滞Ca2+经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进入胞内、减少胞内Ca2+浓度,从而影响细胞功能的药物,又称钙通道阻滞药,它们可使动脉扩张,血压下降,也可治疗心绞痛。(56)利尿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排泄,使尿量增多的药物。(5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58)药物的降压谷峰比(T/P比率)。药物效果最小时的降低数值除以降压效果最大时的降低数值。

这些术语是经常提到的,敬请读者理解,以利于自己的病情。高血压是不治之症吗

高血压并非不治之症。

高血压的治疗在于控制血压,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危险因素越多,其程度越严重,若还兼有临床情况,主要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就更高,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的力度就越大。

心血管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正常”或“理想”水平。大量研究说明,经降压治疗后,在一定的范围内,血压降得越低,危险亦降低得越多。现在的研究表明,青年、中年人或糖尿病人降压至理想血压或正常血压(<130/85mmHg),老年人至少降压至正常高值(140/90mmHg)最妥。自测血压,日间收缩压要比门诊血压低10~15mmHg,舒张压比门诊血压低5~10mmHg。高危的病人,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对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就显得很重要了。

根据高血压发病的机理,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各种危险因素。(2)改变生活方式。所有患者,包括需予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改变生活方式。(3)药物治疗。中高度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因此,如上所述,只要严加控制,并且控制在标准以下,高血压病就不是不治之症。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血压病的症状,往往因人、因病期而异。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偶于体格检查或由于其他原因测血压时发现。其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并无一致的关系,这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有些人血压不太高,症状却很多,而另一些病人血压虽然很高,但症状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1)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是一时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的妨碍思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症状。(2)头痛。头痛也是高血压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3)烦躁、心悸、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心悸、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噩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4)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为很令人苦恼,所以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5)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6)出血。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动脉脑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在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80%患高血压。

综上所述,当病人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或上述其他症状的,都要考虑是否患了高血压病,应及时测量血压。若已证实血压升高,则趁早治疗,坚持服药,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珍菊降压片为中西医复合制剂,除了平稳的降压作用外,对高血压病患者表现的头晕、头痛、耳鸣、心悸、肢麻、失眠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老年人高血压病有哪些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年龄60岁以上,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血压测量结果是收缩压≥140mmHg(18.7千帕)或舒张压≥90mmHg(12.0千帕)者称为老年人高血压病。

老年高血压病人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群体,近年来对它的研究与防治受到重视。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其糖尿病、主动脉钙化、心肌梗死、脑卒中、间歇性跛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同龄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且收缩压随年龄而增高,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较舒张压升高的危险性更大。另外,老年人高血压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老年人高血压大多属于轻型,恶性或急进型者罕见。老年人高血压比年轻者相比较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

老年人高血压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不高。以前认为舒张压增高比收缩压增高更具有危险性,而且临床上也常把收缩压升高,看成是一种由于人的自然衰老,血管弹性减退所致的良性过程。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越高,心脑血管并发症就越多,死亡率就越高,特别是脑卒中更为多见。因此,收缩压升高也是十分危险的。(2)血压波动大。由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化性病变,体内各种血压调节机制敏感性降低,导致老年人血压波动大,尤其是收缩压。血压波动不仅在长时期内较明显,在24小时内的波动也大于年轻患者。而且季节性波动较大,一般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3)体位性低血压。一般认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功能减退有关。如卧位高,坐位低;睡眠时低,睡醒时高;排大小便时高。也有人认为这个情况与老年人植物神经对体位变换的调节失常有关。(4)并发症多且严重。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障碍明显,心排血量降低,因此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老年人肾功能异常在伴有高血压时发生更早更严重的临床异常表现。(5)假性高血压。老年人间接测压法测量血压,由于气囊压不住僵硬的肱动脉,有时可有读数过高,产生“假性高血压”。

对于轻度收缩压增高者,我们主张采取非药物治疗,若非药物治疗无效,收缩压增高明显者,则应给予药物治疗。对于单纯收缩压增高者,首选何种药物为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多数倾向首选噻嗪类利尿剂。若无效则应进行联合用药或阶梯治疗方案。也有人主张用中草药制剂。

但由于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降压药的副作用。因老年人代谢和内环境平衡功能呈生理性退化,故可影响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对降压药物的选择,应尽可能选用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并且从较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是否增减剂量。不论选用何种降压药,均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同时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心、脑、肾功能,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