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规划,让你在职场领先一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6:18:32

点击下载

作者:赵昂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次规划,让你在职场领先一步

一次规划,让你在职场领先一步试读:

小讲一:走出职业规划盲区,找到职场达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1.导语

为什么有规划的你会比别人先胜一筹?

你好,我是赵昂,生涯咨询师,畅销书《在人生拐角处》作者。

作为一名生涯咨询师,见证了数以千计的职场人在职业发展中所经历的困惑迷茫纠结。每次做完咨询,总会听到来询者这么说,“如果能早一点咨询,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听的次数多了,我就在思考一些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中遇到了障碍?有没有可能绕过或减少一些障碍,至少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

这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做规划不像是算命,可以一眼看出一个人最适合的职业,却可以在普适的职业发展规律中习得一些智慧,让每一次努力都高效。做规划也不像是治病,非要在职业发展中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才准备颠覆重来,而是通过一些方法避免跳进绝无胜算的陷阱。做规划更不是储备谈资,学一些可有可无的经验知识,增加一些用以炫耀的资本,而是切实带来职业改变的认知。

那么,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

价值一: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很多人的迷茫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面对机会不知该如何选择,结果,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抓不到。有位制造业中层管理者来找我咨询,说是困惑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详细问下去才知道,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老板任命,去一家新开的子公司做负责人,另一个选择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在分析了他的职业愿景以后发现,冒险与接受挑战一直是他最热衷的诉求,在解决了谋生问题之后,这次如果不创业,以后可能就再没这样的机会了。认知了自己,选择自然就不纠结了。

第二个价值: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律是反复出现的现象,在别人那里反复出现,在你这里也属于大概率事件。虽然这个时代充满变化,但变化本身也有规律。有个工作了一年的小伙子来咨询,他一年内换了三份工作,总也不满意,却不知道是哪里的问题,甚至由此产生了不自信。我们咨询中发现,他一直期待的是迅速实现自我价值,所以看不上任何一件“小事”,这违背了能力与目标不匹配的规律,也违背了职业发展的前几年更应该积累职业素养的规律。明白了这样的规律,理清了目标,他就踏踏实实寻找新工作去了。几十年的职业发展有规律,选择的结果有规律,自己的特质有规律,掌握了规律,会让一个人提前做好准备,加速自我发展。

有了规划,给你的职业带来的第三个最直接的价值是:善用资源和机遇。很多人总觉得没有机会,没有资源,有了规划意识,周围都是资源,处处都是机会。我在做咨询的时候,有一项深受喜爱的咨询内容就是分析一个人的优势,咨询的过程,就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寻找成功的规律。曾经有个为体制内职业发展苦恼的人来找我咨询,我在他的经历中发现他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于是我们一起找到了三条可以利用优势的可能性,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

接下来,在我的小讲规划课里,我会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阐述最有效的职业规划认知与方法,让你走出盲区,职业发展先胜一筹。

2.你是不是被这些信念误导着?

我在咨询中发现,很多人做不好规划,本质原因竟然是一些信念限制着自己。

01一纸规划就可以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完全掌控?

有人喜欢做规划,所以总有人拿了自己对职业的“规划”来问我,选择了这样的专业来学习,将来做这样的职业,三年内如此发展,十年后到达这样的高度,二十年后获得如此成就,是不是就是发展的好了?我摇摇头,说,这不是规划。

有人不喜欢做规划,所以就说,反正外界充满了变化,我又不喜欢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退休生活的人生,我喜欢的是每天都有新挑战,总有让人惊喜的机会,走到哪里算哪里。我摇摇头,说,这样的生活也需要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纸计划表,一旦确定了,就可以按部就班。更不要对未来的确定性心存幻想,期待可以一劳永逸,完全掌控。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考虑三个要素:(1)对于未来目标的持续升级迭代。每个人都不是在一开始就明晰未来,而是随着自我认识深入,特别是关于“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样决定方向性问题的逐渐清晰而清晰的。(2)对于资源能力的持续积累。好的规划是会发挥一个人在不同生涯阶段的不同优势,让人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持续做好积累。(3)增加在应对变化时的笃定因素。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每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都身处多元可能性之中,有规划并不是依据计划行事,而是依据变化进行调整。每一次调整的方向,正是经过规划的。而应对变化时可以依赖的笃定因素有:价值观、能力、视野、资源、规律的掌握等等。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应对外界变化,适应自我成长的智慧。

02专业要对口,职业要有延续性,真的那么重要吗?“专业对口”这件事人们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特别是这两年高考制度改革,需要提前从一些科目中进行选考,人们就开始盘算着,什么职业好就业,什么专业是与这些职业对应的,这些专业又要求考试什么科目。

这样看似正确的逻辑其实危机四伏。有一位医学博士找我做咨询,她说特别不喜欢从事于实验、数据相关的任何工作。因为最初是父母帮忙填报的志愿,她进入了医学院,而医学又是一旦进入,很难中途转型退出的领域,于是一路学出来。她自己也尝试做了调整,比如专业方面尽量不做临床,毕业之后尽量不进医院。即便如此,还是难逃研发工作。在一份不能发挥优势的,找不到兴趣的工作中,她每天的工作都很痛苦。虽然职业光鲜,收入不菲,但那也不是她所希望的生活。经过了半年的探索,一年的调整,最终她还是转到了心理学。

在我的咨询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我们把专业对口当做职业规划的一个标准时,就会忽略一个人内在成长性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的变化,对口的专业也未必能够十分如意。人们对于专业对口的期待无外乎是容易找到就业机会,但是社会发展的迅速,已经让“热门职业”的更换周期大大加速,从几十年,到十几年,再到几年,人们已经很难觅到一辈子只做一份工的职业了。职业变迁也是跟随着社会发展而来,从建筑、计算机通讯、财务金融等理工类专业,逐渐转移到管理、新闻、文创领域,再慢慢地,根本不再区分专业,而是关注职业人的自身素养和成长空间,专业对口也就无从谈起。

与此对应的职业延续性也是一样,在十年前,HR招聘的时候,还特别看重简历中呈现的职业经历延续性,也就是说,必须有类似的职业背景。五年前,这样的要求就开始松动,因为HR需要招聘一些从未出现过的职业。如今,招聘者开始在简历中寻找另外一种新的延续——价值延续性,也就是说,默认了多数人都会专业不对口,也很难延续一种职业的背景下,一个人是否能在不同职业中沉淀下来可以迁移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规划不再是固定在考学、毕业等有限的几个关键节点上,而是跟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进行的,成长的越快,就需要规划的越频繁。

03兴趣、天赋、机遇、贵人神马的真有用吗?

人们对于确定性有着天然的兴趣,特别是经历了传统教育之下的标准化训练,人们把自己的好奇心更多束缚之后,即便进入了职场,也会期待着“标准答案”,期待着“确定成功的路径”。这样的期待表现在:测试一下我的兴趣,看看符合我的职业是什么?我的天赋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总抓不住机遇?如何才能获得贵人相助?然而,在每一个确定性期待的背后,都隐藏着让自己陷入职业停滞的风险。

在职业发展中,兴趣只是一个引子,可以广泛,而且不稳定。今天看了历史典故,觉得有意思,可以聊几句,明天遇上时势热点,再聊几句国际政治。虽然众多兴趣都有大致趋同的方向,但这方向是否能作为职业发展,还要看能力积累的程度,以及对应职业的回报是否如人所愿。喜欢文字的人,最后不一定都去当作家,喜欢做手工的,也不一定都要做机械师。兴趣只是对外部探索的打开方式,可以让人获得更多选项,甚至可以由兴趣发展出能力。但是,兴趣决定不了职业。

与兴趣有类似期待的一个命题,就是关于天赋。因为相信“依靠天赋工作才能轻松获得成就”这个说法,所以,就产生了幻想:幻想着如果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岂不是就可以找到了天命,轻松战胜种种困难,崭露头角,比拼竞争者,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了?所以,在我的咨询中,总会有人问:赵老师,你能不能帮我看看天赋是什么?眼神中就像是期待着一个人生密码。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每人都有天赋,但是需要探索、历练才能发现,经过刻意练习,才能成为优势。绝不存在一个从未使用就等在那里,一经看到就如获至宝,可以助人迅速发达的天赋。即便是天才,他们训练的时间比一般人也多好多倍。

我在长期的咨询中发现,人们之所以期待通过兴趣、天赋找到成功的钥匙,而忽略了分析、探索、练习这些重要因素,很大程度在于期待着能够“通过作弊获得捷径”,“借此抢跑”,这样的幻想同样作用在了对外界的诉求上,比如期待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遇,或者某个贵人相助。

之所以说这些都是幻想,是因为违背了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这个时代的机会很多,但只有对应的资源和能力才能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比如寻求贵人相助也有一定的套路,而不是“傻傻地等待”。

有个心理学毕业做了一年运营的人,来找我咨询,想做出版编辑,根据她的素养、职业表现和平时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多次求职无果,开始郁闷,就在抱怨别人有爹可拼,自己没有机会。在咨询中,我告诉她职业访谈的方法,以及可以拓展人脉的方式,不出半年,就有职业机会主动伸出了橄榄枝。

兴趣、天赋不是必然法宝,机遇、贵人也不是可遇不可求,这些因素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也都可以进行规划。

04一技傍身的工作到底长什么样?

人们对于确定性的执着,本质上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不管是希望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找到可以“投机”的诀窍,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强大到不为外界变动所影响,都想要无视事物本来的面目:既然外界在变化,我们适应它就好了。

有一种期待也蛮普遍的:人们希望可以掌握一种一技之长。我问过很多有这样想法的人,然后呢?他们说,然后就可以持续精进,从新手做到高手,成为匠人,可以一辈子靠一门手艺吃饭,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持续获得成就感了。

醒醒吧,这样的话无异于痴人说梦。睁开眼睛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方面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新机械层出不穷,新技术的价值就在于创造性地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对人的替代。不要说过去的木匠、泥瓦匠在被机械代替,就连大量的证券交易金融从业人员也在被人工智能代替。哪还敢说有什么一技傍身呢?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分工更加精细,彼此更加依赖,同时,每个人的可替代性也更强。人们寻求的独特性一定是要限定在一定人群范围内,也要在一定时期内。

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作坊农耕时期了,简单狭隘地把“一技之长”理解为某种特别突出的技能的理念也需要调整。一方面,一种技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持续地为他人创造价值。比如,写作技能,之前的表现形式是看书看报看杂志,现在人们看微信看电子书了,但是人们依然需要资讯、观点、故事和语言的熏陶,这就是持续的价值,所以,过去的记者就转型成了现在的自媒体人。

另一方面,一种技能靠不住,靠得住的是人们在一次次技能升级过程中积累的下来的经验与认知。比如变化很大的计算机领域,从大型机到微型机,再到后来的手机移动端,硬件软件技术都经过好几代的更新,是不是过去的技术人员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不是的,他们在技术迁移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底层认知不仅没有变,而且在进行着升级。这样的情况适用于很多技术领域,原来的“技术更新恐慌”都是源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拼不动,学不动了,殊不知,经验的积累,比简单的技术迭代更有价值。

如此可知,过去的“一技傍身”已经转换到了另一个频道:价值傍身。

05走过的弯路,荒废的年龄,三十不立,还怎么规划?

85年之前出生的人,基本上没有在学校教育中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便现在,生涯理念在学校期间真正对一个人产生影响的也并不是普遍现象。于是,有些情况就很常见了:学的专业不喜欢,不知道该怎么换?初入职场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稀里糊涂过了三五年,才发现自己一直在做不喜欢的工作,怎么转?眼看着同学一路高升,发展顺利,自己却总是徘徊不前,似乎也没有什么提高,怎么办?身处一个死气沉沉、没有发展的领域、行业,不离开就是等死,离开呢,有没有什么竞争力,也不知道去哪,简直是找死,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咨询师,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一生或许只遇到两三次,我却天天都会遇到,习以为常。特别是三十多岁的人,他们的焦虑感更强:眼瞅着年龄越来越大,新人辈出,好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可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周围机会不多,资源有限。一切都像越来越确定了,再去做规划还有用吗?还能有什么可能性呢?

在过去,职业发展路径相对稳定和单一的时代,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前的积累基本能够看到后面的发展,需要等待的就是持续发展和可能的机会。而今天的不同在于,人才淘汰的速度很快,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所以,即便过了三十岁,即便认为自己荒废了一些时光,好像一事无成,也可以从生涯规划的角度进行这样的整合:

一方面,从过去的经历中发现价值,而不是否定自己,隔断过去。有一位全职妈妈,为了照顾家庭,在工作三年之后就离开了职场,结婚生子,照顾孩子。一晃到了三十五六岁,孩子大了,自己空下来,却发现缺乏竞争力,好像很难重返职场。从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情况确实尴尬,但分析下来,我发现,她有另外一个优势:学习能力。学育儿、学语言、学写作、学绘画,虽然学习的内容看似和传统职场能力并不相关,但是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却正是一些新兴领域需要的,她不仅可以和很多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可以略占优势。

另一方面,即便过去的发展不如意,也需要尽快调整,面向未来。从生涯角度来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如果因为一个阶段没有抓住时机,而像多骨诺米牌一样影响后面的发展,这一定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有个学法律的人,职业发展前六年都是各种不如意,平均每年换一份工作,他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在咨询中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一点: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排斥,让他有意无意地在拒绝发展机会。这个点调整好了,机会很快就来了,虽然之前影响了发展,但这样的调整不失亡羊补牢。

做规划没有一个起点,最佳的规划时机就是当你意识到这件事情重要性的时候。

3.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策略

01探索积累期的蓄势

从二十多岁进入职场,人们就开始了长达三四十年的职场长跑。我见过在这场长跑中处于不同阶段的人,有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也有准备重返职场的三十岁新妈妈,还有处于中年危机的四十岁职场中坚,也有打算着将来退休的五十多岁大姐。在见过了大量的案例之后,我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目的只有一个:专注于当下阶段,为未来做好准备。

第一个阶段,我把它叫做探索积累期。这一阶段大概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五年时间,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前后可以加减三年。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探索,一个是积累。国内的教育中缺乏有效的生涯教育,所以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往往还没有建立起来明确的自我认知,也没有很强的规划能力。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什么工作,将来方向如何,所以很多人进入职场之后最多的感受就是:迷茫。有人迷茫着迷茫着就焦虑了,焦虑于时间流逝方向未定;有人迷茫着迷茫着就忘记了,让自己进入了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日常生活;有人迷茫着迷茫着就释然了,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与此同时,一个人初入职场,面临一个重要的角色转换阶段:从学生转换为职场人。因为缺乏对于职业角色的体验,不明确职业角色的要求,所以也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所以这个阶段是在一边适应,一边探索中完成的。这个阶段并不轻松,而且对未来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一定要达到理想目标,但是第一个阶段却是决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起点。

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好两件事:

第一个是在不断升级自我认知的同时探索职业。每次寻找职业的之前,都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兴趣在哪里?做什么事情最能让我有价值感?在每次离职之后,也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长是什么?这份职业对我的最大价值是什么?这份职业中,我不满意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推动一个人进行自我认知的思考。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评就对自己完全了解了,而是在一次次职业经历中逐渐认识自己的。也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一个绝对理想的,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有体验,才会有反馈,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才会逐渐接近理想的职业。这个调整的过程既是对自我认知的升级,也是对职业探索之后的转换。

有个计算机专业的男生,知道自己喜欢和人打交道,但是毕业时也看不到更多的职业选项,就先进入了一家通信企业做售后工程师。在和客户打交道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自己善于人际沟通,善于理解客户需求,处理客户投诉。后来,就内部转岗做了销售。在验证了自己有这方面能力,并对人有强烈兴趣之后,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能力培训,并考了管理方向的在职研究生。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做了一次分享,很享受做培训的感觉,就继续寻找机会做培训。在进入职场之后第五年,转型成为了一个销售培训师。他在毕业的时候,从不曾想过自己会做一个培训师,但就是在一次次探索和体验中,调整着对自己的认识,也调整着自己的目标,这个过程,或长或短,必须经历。

这个阶段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每一份工作中沉淀职业积累。或许当下的工作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又会有满意的工作没有机会的尴尬。为了丰富自己的选项,为了下一个阶段能有更好的发展,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好职业能力的积累。这方面的积累包括三个方面: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比如结果思维,客户导向思维。专业能力的训练,简单说,就是能够把自己要做的工作做好,这是证明学习能力和执行力的一种方式。最后就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比如沟通表达、演讲写作、时间管理凡此种种。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能力,才会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可能。

有个在培训公司做教务的小姑娘,每次都会把繁琐简单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条,而且还会给学员创造一些惊喜。这些都被同事和老板看到了,在产品部需要新人的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她。虽然没有做产品的经验,但是产品部同事这么说,认真负责、善于学习和富于创造力,这三点是她最宝贵的品质,至于经验,都可以慢慢积累。

初入职场,需要一个探索积累期,通过有意识的探索,积累出来的,有职业能力,有对自我的认识,有经济的基本保障。

02发展成就期的跃迁

进入职场三五年之后,就需要把基本的执行能力升级到团队管理、合作能力,从而实现跃迁,实现独当一面。这是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一般来说,职场上传统的职业发展会有专业线和管理线两条路径,但是目前趋势是:管理者需要越来越专业,专家的发展需要整合资源和管理团队。这样的趋势是因为分工精细化、人才跨行常态化、一般性人才的可替代性增强。于是,能有更好发展的人才就需要具备这样的特点:

一是要有合作能力。不管做不做管理者,靠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少了,即便是自由职业者,也都很关注与各个平台的广泛合作。合作能力,需要沟通协调,需要区分工作职责界限,需要达成利益分配。

二是整合能力。随着职业经历的丰富,需要承担的责任会随着能力增强而加大,所做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工作难度增加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需要整合更多的资源,基层执行者就是“惟命是从”,完成领导交办的有明确目标的任务,而晋升之后的职业人就需要面对更多的模糊场景,整合同事、其他部门、老板、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和其他领域的资源。

三是有创新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和新技术的发展,人们不被替代的优势之一就是创新。技术上创新,经营上创新,商业模式上创新,管理上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价值。也只有富于创新的人才才对组织有价值。

四是有领导力。未来的职业世界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多,一个从基层执行者跃迁的人,势必要有看见未来的眼光,也要有善于自我激励和团队激励,一起走向未来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就是领导力。

有一个和我做过咨询的HR,在毕业的第三年开始做某大公司的HR主管。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抓住了培训方向,推动公司开辟了多种新形式的培训业务,支持了多个部门的人力资源发展与提升,在与各部门的合作中深受部门老大的信赖。参与了公司企业大学的筹建,并担任了重要角色,在企业大学走上正轨之后,又主动申请回到业务部门,进入一线,成为某个大部门的HRBP。一年后,被一家二线城市的新能源企业挖走做了HR副总,顺利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跃迁。

03收获平衡期的链接

职场人经过十年以上的积累,基本上可以在某个具体领域成为专家或者中层以上管理者了,这时候个人价值显现,需要通过链接来实现价值收获,同时因为年龄等因素,需要做好工作生活平衡,度过中年危机。

就像一年四季中的秋天,一个人在职场积累十多年,不管是职业能力、经验、对行业的洞察,还是人脉积累,都达到了一个可以不断变现的阶段。当然,如果没有经过持续的升级,此时只会有更多的焦虑,因为年龄增大,体力不再如年轻人,学习能力也逐渐减弱,同时还需要承担越来越重的家庭责任,面临中年危机。

一个制造行业的管理者,常年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ERP颇有兴趣,自己在业余时间也主动研究。他来找我咨询的时候,一直很困惑是要成为ERP专家,还是主动请缨,去开拓海外市场。经过咨询,他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不在具体的软件编程上,而是在管理经验上,即便是做ERP专家,也是积累企业管理的经验。恰好此时,有一家公司通过猎头找到他,请他做公司的副总,他就放下ERP专家的想法,准备大干一番了。

这是第三个阶段。

04开拓实现期的绽放

随着资源的丰富,成就感的满足,人们开始回归自我,实现自我之前因为资源限制无法实现的兴趣爱好梦想事业,这当然也需要规划,规划出来自我的绽放。

从生理角度来说,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是逐渐衰退的。在职场上,不管发展的如何,五十岁以后,人们也都要逐渐把关键位置人让给年轻人,而承担起方向、资源等角色。与此同时,健康状况尚好,可以发展出来除了谋生、成就之外的可能性。

有位提前内退的大姐来找我咨询的时候,就表达了想要开一家咖啡馆的想法,一面享受生活,一面用于自己的社交。一个看上去不错的设想,其实蕴含了不了解行情,错误嫁接梦想的风险。通过咨询,她发现开咖啡馆的成本太高,并且会成为一个需要大量占用时间精力的事情,于是放弃。同时,她整合了之前的工作经验,准备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本行相关,培训师是新的内容,与人分享又是她喜欢的,在不必考虑生存问题的情况,她可以通过做公益的方式进行自我实现。

4. 职场达人是规划出来的

01做规划要考虑的5种因素

做职业生涯规划,考虑的不仅仅是目标与计划,更多的是自我认知的升级与外界变化的适应。有五个因素是在做规划时一定要先考虑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他人影响、环境趋势。

兴趣是人们感知外部世界时的第一反应,敏感而多变。人们既有保持好奇的本能,又有防范风险的本能,所以,兴趣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是帮助我们打开视野的选项。至于能否拿到选项,关键还要取决于能力。能力是我们在职场上进行交换的砝码,有能力才能完成工作,有能力的人对于他人才有价值。在关键选择上,有能力的人如果依然纠结,那就需要进行价值观的判断了,也就是说,通过衡量在一个人的系统中,每项价值的重要性。

兴趣、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人选择职业,发展职业重要的三个内部因素,人们需要建立起对这三个方面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进行发展,并善于管理。

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他人影响和外界趋势也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界趋势自不必说,包括行业趋势、社会趋势,能踩准趋势自然可以获得助力,至少不要违背趋势发展。为了了解趋势,需要持续学习,与外界保持链接。而他人的影响也是外界通过内在发生作用的一种方式,榜样作用,他人评价,都会让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中出现转折。

综合了以上五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笃定地迎接变化。

02四种方式持续固化身价

在职场上混,人们经常会为一些变动担心:比如,负责了不同的业务,之前的经验积累是不是用不上了?换了一家新公司,之前的人际关系是不是用不上了?换了一个行业,之前对于行业的趋势判断是不是用不上了?但这些情况又总在发生,这让人们非常焦虑,好像总要不断清零,不断积累,不断学习。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变化是正常的,而人们在职场中沉淀价值也是正常的,大家都知道,经历得多,能力提升的也快。关键是,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一个人将自己持续增长的身价固化下来,并且容易呈现出来?

这里有四种方式:

第一种,经验口碑。一个人的简历中最能夺人眼球的部分就是曾经做过的项目,以及在这些项目中扮演的角色。做过重要项目,说明具备了可以参与其中的资格,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说明具备了被同事认可的实力。一旦积累了项目经验,并且项目完成的效果具有很好的行业口碑,那说明的不只是一个人在具体领域里的能力,还可以由此沉淀出一个人的才干品格,成为身价固化,用以迁移的重要方式。

一个做软件的工程师,常年负责企业办公软件的项目开发,做了多个大型的项目,练就了一身的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在发现年龄成为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后,就准备转型,选来选去,发现做一个效率管理的培训师、咨询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他需要持续提升自己的展示和演讲能力,但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职业经验成为了转型的重要砝码,让他能够迅速地脱颖而出,超过了很多讲了多年时间管理的老讲师。

第二个固化身价的方式是,人脉。怎么得到他人的认可呢?除了看过去做过的事情,还有一种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别人的评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大众点评”的职业环境,看上去芸芸众生,一个大城市有几千万人,但是到了一个细分领域,竟然发现大家互相之间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也是一家企业在招聘重要员工的时候,都会做背景调查,问问前同事,前老板。

职场中的朋友和客户不一样,客户是可以用价值交换来直接衡量的,而朋友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体现你的价值,帮你做价值显性化。有位自媒体人,没有过组织内工作的背景,简单说,就是写不出一份职业简历。他所能依赖的粉丝量在很多人看来不太靠谱,一旦自媒体转型,或者趋势发生了变化,或者急速掉粉,他可能就面临生存危机。但实际上,他的发展非常好,他周围有很多公司老板,创业者,这些人对他都有一致的高评价,甚至巴不得他能加盟自己的企业。随着周围人脉的扩大,他朋友们的身价成为了他固化自己身价的重要方式。

第三个固化身价的方式是,资本。这种方式我们都不陌生,动辄说,一个人身价几亿,就是在说他有多少钱。资本可以产生新的价值,资本也证明着过去的成就,看似俗气,却又最直接有效。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笑来老师,曾经有一个标签就是“比特币首富”,且不论比特币的财富如何衡量,但至少说明他是一个有钱人。所以,他讲财富自由才会有人听。他创业,然后成功了,他投资,然后成功了。一次次成功之后,积累下来财富,让人不会再以初级创业者,新晋投资人的身份来看他,更不会以“前新东方老师”的身份来看他。他的财富变成了资本,固化了他的身价。

最后一种固化身价的方式是,版权。写书的著作权,音乐制作的著作权,编写软件的著作权,课程的著作权,包括专利、商标等等,这些也都是固化身价的直接方式。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知识型工作来说,寻求自己工作成果的无形内容转化的方式就是用版权这种法律手段保护起来,保护的不是为了防止别人剽窃,更重要的是显示自己的价值,固化自己的成果。

吴晓波老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商业化的人,从做记者开始,他写出来的一篇篇文章、专栏都在无形中固化着自己的思考成果,直到他写出《大败局》一书,一下就让他价值升级,之后的《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等系列图书把他的身价牢牢地固化,这些书籍带来的不仅仅是知名度,还有他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之后的价值呈现,让他可以借此持续输出内容,整合资源,链接人脉。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果要成为职场达人,一定要有身价的概念,如果把自己当做职场上可以交换的商品,那么这件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如何体现出来?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经验、人脉、资本、版权,我们可以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

5.结语

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差别只有认知

直觉来看,人与人的差异点有很多啊。年龄有差异;性别有差异;颜值有差异;出身背景有差异……然而,这些区别终究只是认知的基础,说得更加直白一些,所有这些可见的区别只能作为资源为认知所用。

如果没有认识到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积累的能力和经验,那么青春易逝,二八会很快变成八二,谁还没有年轻过呢?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人进老年,就会孤独和空虚,原来被工作和子女占据的自我所空出来的时间并不能成为悠闲时光,而是可怕的怪兽。

财富亦是如此。不管有多少丰厚的基础,如果没有管理和经营的能力,再多的财富,也不过是游戏的筹码多一些罢了,总有game over的时候。我们再看那些逆袭成功的屌丝们,如果感叹命运垂青,那一定是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他?有财富,是否会使用,并使其增值;无财富,是否会汇集和创造。这么看来,只和认知有关。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了,人与人的区别确实有很多,但那些区别是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认知。而认知会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而,把差异变为资源。资源很重要,不管是外在的财物,还是自带的容貌年龄。只是,没有认知,资源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