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西方绘画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5:24:10

点击下载

作者:伊丽达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西方绘画艺术

图说西方绘画艺术试读:

前 言

西方绘画始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与其他艺术如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一起发展起来的,与人类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而在漫长的中世纪,绘画作为宗教的艺术而存在。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西方绘画从宗教艺术中独立出来。绘画在人文主义气氛中,形成了它的整体风貌。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兴起于意大利,产生了如马萨乔、多纳太罗、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绘画巨匠。至今,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仍如星空中最明亮耀眼的星星,令人仰视。人类绘画艺术史上的大师还有波提切利、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老彼得·勃鲁盖尔、丢勒、小汉斯·荷尔拜因等等,他们将欢乐、狂热、激情和才华凝于笔端,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用色彩表现出来。17世纪的巴洛克绘画,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阶段,分享着古典主义的精神遗产,将文艺复兴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表现出一种对个性情感的极度张扬和浮华矫饰,强调人生的享乐与欢快色彩,在技术上夸耀技巧与复杂,追求装饰性。这一风格风靡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的世界级艺术大师有卡拉瓦乔、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鲁本斯、委拉斯凯兹、格列柯等等。从17世纪的巴洛克绘画到18世纪的洛可可绘画,享乐与华贵的艺术时尚几乎占据整个画坛。洛可可绘画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描绘贵族男女的风流韵事和闲适娱乐生活。到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绘画已与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联系,绘画迎来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曙光。这一时期的绘画大师有华托、布歇、夏尔丹、拉图尔、格勒兹、霍格斯、雷诺兹、庚斯博罗、提埃波罗等等,他们的艺术成就,极大地丰富了18世纪西方绘画。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以严肃的题材和理性的表现手法,一改洛可可绘画的豪华繁缛,以自己的审美角度和表现方式,反映了社会的真实。这时期的绘画,既不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重复,也不是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的翻版,其先驱人物是大卫、热拉尔、安格尔、科罗、普鲁东等伟大画家。

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绘画,画家以极大的热情表现其个人感受,以独特的方式和热切的语言表现艺术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状态,极力倡导色彩语言的情绪因素和情感意识,在绘画中流露出抒情的色彩和忧郁感伤的情调。借里柯、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绘画的主将,他们的作品洋溢着激情,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艺术上摆脱了古典主义绘画的束缚,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戈雅也是欧洲浪漫主义绘画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善于运用强烈的对比、集中的光线、变幻的背景来突出主题和意境。

现实主义绘画运动兴起于19世纪的法国,库尔贝在世界名画展览会期间,自租场地展出了四十余幅作品,发表《现实主义宣言》,宣称面向生活、描绘生活真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标志着现实主义绘画成为一种自觉的绘画运动。杜米埃是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奠基人,米勒是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以法国为中心,辐射到了欧洲各地以至美洲、澳大利亚等地。

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陆续出现的西方画派。印象派画家对光和色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画家应把光、色作为表现目的,将色彩的情感表现力与写实性相结合,成功地创造了符合科学的外光画法,丰富了油画的色彩语言。马奈、莫奈、德加、毕沙罗、雷诺阿等都是印象派大师。新印象派绘画,重色彩的理性分析与科学原理,因而画面往往给人以冷漠、静止的感觉。新印象派的主要画家有修拉、西涅克等。后印象派从中国、日本等东方绘画艺术中吸收某些原理,强调主观感受,对客观事物进行随心所欲的取舍,画面有感染力,意味深长。塞尚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以自己的艺术开辟了美术史上的一个全新领域。凡·高更以火焰般的激情高唱生命的赞歌,以“扑向太阳”的姿态创作出了不同凡响的作品。高更则创造出一种装饰趣味浓厚的犹如东方壁画的绘画艺术,对现代派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

进入20世纪的现代派绘画,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表现形式,都超越了传统艺术的范畴,流派纷呈。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每一种流派的艺术精神指向和艺术语言都有着不同的特征。马蒂斯、马尔凯等是野兽派先驱;毕加索、布拉克、杜桑等是立体主义画派的轴心人物及实践者;夏加尔、卢梭、蒙克、达利等则都是不同画派的核心人物。西方绘画,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和人类精神发展同步运行的特点,表现了画家审视自然、社会和自身所持的思维观点,表现了自然和社会所透露的主观化情绪。所以,读西方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在读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在本书中循着历史的走向,介绍了西方绘画艺术从初始的岩壁画、陶画到现代多姿多态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介绍了西方不同时期的绘画流派及代表人物,对其中世界大师级的画家做了生动讲述,也是与读者一同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一同领略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和璀璨,一同开启心智,培育人文精神。

限于水平,本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外,恳请专家及读者指正。

作者

2007年2月

一、原始时期绘画艺术

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坎特布利亚地区。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

拉斯考克斯洞窟壁画

史前洞穴中最精彩的一个是拉斯考克斯洞穴,它是在一次偶然中被发现的。1940年9月的一天,四个半大孩子结伴出游。他们知道那个山坡上有个洞口,是三十年前一棵大树倒下时暴露出来的,但是没有人进去探个究竟。孩子们听附近一个老妇人说那个洞口能通到山背后的一个别墅,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决定一起进去看看。结果在昏暗的烛光下,他们发现了令人恐怖的一群动物。他们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一位退休教师,教师又汇报给有关当局,于是这个被判定为公元前两万年前的壁画才有机会被世人认识。

在这里的壁画中,原始画家用粗壮而简练的黑线勾画出动物的轮廓,并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拉斯考克斯野牛》壁画上,这头扬蹄甩尾的暴怒的欧洲野牛狂野地跑着,经过两匹小跑着的马驹身边。画的左边有一些谜一样的格子形符号,也许代表牛被驱赶进去的大门。《拉斯考克斯鹿》法国,岩画。《拉斯考克斯鹿》中,四头长着高度夸张的角的鹿,疾驰在拉斯考克斯洞窟的一面石壁上,作画者在画它们时,有些例外地用红色、黄色和更多的墨色点染出轮廓。拉斯考克斯洞窟壁画居各洞窟壁画之首,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拉斯考克斯洞穴的公牛大厅》这幅壁画,表现的也是动物的侧面像。壁画可能是充满某种交感巫术的载体。画上的动物大部分很健壮,吃得很饱的样子,有一些动物甚至露出怀胎的迹象,暗示着这些壁画有魔法似的作用:既促使动物膘肥体壮、繁衍兴旺,也使靠它们生存的人们生养繁多、体格健壮。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1808年,阿尔塔米拉洞穴被一个猎人发现,但他并未仔细观察这个洞穴。1875年,考古学家索特乌拉侯爵来这里收集化石,但仍未发现壁画。1878年,他再度来到这里继续发掘史前沉积物,侯爵四岁的女儿玛丽亚跟在父亲身边玩耍。她发现了一个低矮的洞口,便独自爬了进去。洞里很黑,她点燃了蜡烛,在那一瞬间,她看见一只公牛直瞪瞪地盯着她,吓得她大叫起来:“爸爸,公牛……”《阿尔塔米拉野牛》这些野牛形象充分显示出史前猎人对于动物所具有的解剖学知识。

阿尔塔米拉洞穴,这个被称作是“史前的西斯廷教堂”的地下秘密画廊,就这样被小孩子无意中发现。阿尔塔米拉洞穴长有三百多米,那个大壁画就画在洞穴顶部,有十四米长,上面有十五头野牛、三只野猪、三只母鹿、两匹马和一只狼的形象,多种颜色,多种动态,有的在跑,有的受了伤,有的好像被追赶,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中,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阿尔塔米拉壁画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以前人们认为艺术是几千年的事,而现在,艺术史一下子被推到一万多年之前,怎能不令人震惊?!与拉斯考克斯洞窟不同的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轮廓线比较细,而且有明暗向背的粗细浓淡变化,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通过动态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明暗起伏更为丰富,甚至感情也更细腻。《阿尔塔米拉野牛》中壁画上的这头野牛显然是先勾线后涂色的,色彩以赭红与黑为主,还带有黄和紫,用的是天然矿物颜料。颜料是用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过的。当时所用的“画笔”可能是苔藓类植物或者是兽毛。制作时间,距今至少有两万年以上了,它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即马格德林文化的中期。

由于冰河期消失,气候转暖,中石器时代的绘画由洞窟转移到露天岩壁。动物形象在绘画中逐渐减少并失去原始的野性,而人类活动开始成为绘画描绘的主要对象。

二、古代两河流域绘画艺术

西方文明兴起较晚,当希腊、罗马文明兴起之时,近东已有上千年的文明。因而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受到古老近东文明——苏美尔、巴比伦、埃及、波斯诸文明的影响,古代两河流域的原始绘画艺术经由希腊、罗马的融合吸收、加工提炼,最后成为源远流长的西方美术史的一部分。这件《彩绘陶盘》上面布满几何纹和植物纹,中间的花纹和几何纹也形成美妙的对比,其色调柔和而富于变化。

从旧石器时代而来的艺术仿佛一下子沉寂了,过了好多个世纪,陶绘艺术才开始出现,被称为史前艺术的第二个繁荣期的新石器时代艺术作品代表。陶绘艺术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开始学会用美丽的图形装饰自己的环境和点缀自己的生活了。

最早的陶绘的突出特点,是其几何形的抽象化图形。一头牛跳跃的样子,一只鱼儿游动的样子,都用简单的变形线条描绘出来。另外,陶绘中出现了一些全无形象而言的花纹,如竖条纹、斜纹、折线纹、波浪纹、漩涡状花纹、复杂的S形纹、像枝叶一样的花纹以及把点、圆、三角形、多边形合在一起的花纹。还有一些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如人头鱼身、鸟头人身以及综合好几种动物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形象。那时期的陶器显示出宁静朴素的自然之美,花鸟鱼虫、树林河流、日月星辰,蕴涵着原始社会的田园诗意。

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古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出现了定居的农业民族,到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从中亚经伊朗迁徙到此,建立了最早的城市。苏美尔绘画艺术

苏美尔人是两河地区最古老的居民之一。

现在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板上用贝壳、闪绿岩、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贺的场面,表现出征和胜利归来以及庆贺胜利的场面。巴比伦绘画艺术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的古代文明为著名的巴比伦文明。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过早消失了的文明,《圣经》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就诞生在那里。“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此后,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是正义人。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

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诺亚花了整整一百二十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七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四十个昼夜,世间的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灭顶之灾。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诺亚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后世有很多艺术家运用这个故事进行创作。这件《汉谟拉比法典》装饰古朴典雅,浮雕图案表现出作者精湛的绘画功力。

巴比伦人给世界的伟大贡献是拼音文字、数字、天文学和世界上第一个穹顶式建筑。但是这片土地由于它的肥沃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导致它最终毁灭,留给后世的仅是一些废墟和残片。

巴比伦人创造出一种纯粹的几何装饰图案,花纹极其复杂、精致,异兽形象很多,这大概出于他们的抽象思维比较发达,喜欢凭着奇诡的想象力来创作艺术。后世的拜占庭艺术、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等,都有巴比伦艺术的遗风。这件《沙玛什石碑》上雕绘着阳光、流水和椰枣的形象,画面生动。三、古代埃及绘画艺术

埃及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5000年,埃及社会出现了阶级的萌芽;公元前4000年前后,埃及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国王征服埃及,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国王被尊为法老。此后埃及经历了古王国时期(前3100~前2186,第3~6王朝)、中王国(前2181~前2042,第7~10王朝)、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5,第18~20王朝)。史前艺术,包括岩画和陶绘,是为他们当时的生活服务的。但是,当村落扩大形成社会和国家后,人类从岩洞和地穴之中走了出来,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而人类的艺术,却从为活人服务而进入到为死人服务的艺术阶段,即墓穴壁画。古王国、中王国时期绘画艺术

原始人是崇拜动物的,他们在动物身上感受到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许多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动物偶像——我们现在称之为“图腾”的动物形象。凶猛的动物既是他们的死敌,又是他们为了生存而必须猎杀的食物。当他们把一些动物的形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之时,便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动物的灵魂。可是,在这种对动物的崇拜中也有对动物的惧怕,所以,有时人类要给自己文身、画画脸谱、涂上白粉等,希望自己不被动物们认出来。原始人最初从动物身上感受到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认识到动物也有生老病死,会被征服和驯服。这时,对太阳的崇拜渐渐代替了对动物的崇拜。太阳虽有日出日落却循环不已,为大地带来光明与温暖,带来万物的生机,正符合人类希望找到的崇拜对象的标准。所以,人类开始认为太阳是超自然的神灵,世间最高统治者法老被看做是太阳神之子或特别受太阳神庇护的人,所以也受到人们特别的崇拜。这些人不仅生前要过最高贵的生活,而且死后还要隆重地葬入规模宏大的墓室。古埃及人相信人的死亡是从现世过渡到来世,等于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活着,于是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物品都带入墓穴,以便可以继续使用它们。所以古埃及的艺术——金字塔、布满四壁的绘画以及各种陪葬品,就开始产生了。人们认为艺术是可以代替生命而永远流传下去的。

人们后来发现的壁画大多是法老世界生活的写照,一个活生生的法老世界可以在墓穴中重现——尼罗河西岸美丽的风光,人们在放牧耕作,军队在行进,花园里的歌舞和盛宴,法老的亲人和侍从……

古王国时期的墓室壁画为数不多,其代表作《群雁图》,构图别致,刻画写实、生动,设色和谐,整个画面富有诗意。新王国时期绘画艺术

在中王国时期的地方贵族陵墓中,壁画逐渐流行。

壁画在程式上仍遵循古王国传统,但表现风格显得更加活泼、圆润和优美。如霍姆荷太普王子墓壁画《饲养羚羊》中,画得随意、自由。

新王国时期,壁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内容多表现墓主生前奢侈豪华的生活以及仆人们从事耕牧劳动的场面,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在常见的军事、狩猎、乐舞、宴饮等场面上,对人物姿势的描绘更为生动自如,大多具有鲜明的享乐倾向。如底比斯的纳赫特墓中的宴乐场面,其中有三个女乐师是埃及壁画中最美的形象。艺术家透过轻盈透明的衣裳,把三个妙龄少女的躯体画得若隐若现,娇憨动人的姿态、华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使画面达到了极为和谐的境界。《家畜检查图》可能是泰伯的官员内千亚曼墓中的壁画,描绘的是例行检查家畜的情形,手执绳子的牧人在大声清点家畜数目。《家畜检查图》噜可索尔西岸出土,大英博物馆藏。《贵族庭园图》是涅普阿曼墓中的壁画,中央四角形的水池周围画的是枣椰、无花果等果树,水波荡漾的池中,可见鱼儿悠游其中,忘忧树的花漂浮水面,水鸟也逍遥地游着。右上角画的是手捧侍奉墓主的水果及饮料、正倚靠在树旁休息的女神姿态。《贵族庭园图》为涅普阿曼墓中的壁画,大英博物馆藏。《狩猎图》也是涅普阿曼墓中的壁画,墓主在尼罗河上驾着纸莎草制的小船,他一只手高高地举着一条蛇,另一只手则抓着一只鹭鸶,一只猫衔着小鸟,在墓主人后面的是他的妻子,他的女儿则手执莲花端坐着。《可尔阿邪尔的草纸》包含有古埃及“死者之书”的原文。《宴会图》分上下两组壁画,上图的上半部描绘的是列席宴会的男女,下半部右侧则画有酒瓶环绕着陈列在装饰着花的橱柜中,左侧画的是女乐师及舞者;下图的上半部画有放满食物的桌子,桌子右边则是宴会中享乐的宾客,下半部参加宴会的女宾客头上还顶着香油。

壁画《运送朝贡物的西里亚人》描绘的是西里亚人一行到宫廷朝贡的情形,发现于噜可索尔西岸贵族墓群的索贝克侯泰普墓中。从壁画中人的胡子及脸上的特征可以辨识出为西里亚人,他们正在将精致的金属制品及其他各色各样的贡品放在左侧供品桌上。

进入新王国后,埃及人常把按照咒术或宗教规范所写成的“死者之书”放入墓中,以保证墓主人在到达来世后,也能得到诸神的庇护。从新王国时代到罗马时代,富裕的埃及人所放入墓中的陪葬品有草纸。被称为“死者之书”的草纸上,记载着守护死者使得永生以及去除死者肉体与灵魂所遗留下来的恐惧的咒文。

知识链接

纸莎草

纸莎草是埃及南部的一种植物,其株干为三棱形,葱绿色。在古埃及,纸莎草原本是用于制造船、帆和绳子等实用品的。后来人们发现纸莎草可用来造纸。于是,纸莎草纸便成了人们写字、绘画不可或缺的贵重物品,当时只有地位显赫的人才能用纸莎草纸书写、画画。古埃及人、希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直到阿拉伯人都曾广泛使用纸莎草纸,历三千多年不衰。据说,现代纸张最多能保存五十至一百年,但纸莎草纸可以保存数千年之久。

纸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是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书写材料。正是纸莎草纸的发明和推广,才使人类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属等材料记录文字或图画,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传播和保存。《可尔阿邪尔的草纸》这幅草纸包含古埃及最后的重要葬仪用品“死者之书”的原文。这种草纸最初是出现在新王国时代,并以更古老的“死者之书”比克涅特(装饰门)来装饰。这幅草纸描绘的是可尔阿邪尔死后经过审判仪式,由神引导他至死神欧西里斯面前的情形。《亚尼的草纸》上,中央的天秤上挂着代表形成亚尼心脏与羽毛形状的真理,负责计算的是亚努力比斯神,再由智慧之神托奇头上的托托神将其结果记录下来,左边站着的是亚尼与其妻正在等待审判的结果。《暗海的草纸》中的暗海是特贝亚曼拉神殿的一位女性神官,站在中间手里拿着乐器与蔓草的就是暗海,左侧的几幅方格图案,就是死者在死后所生活的土地上的情景。《暗海的草纸》这幅草纸被称为“暗海的死者之书”。四、古代希腊绘画艺术

地中海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源地,它是由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爱琴文明共同组成的,奠定了世界文化的基础。它所贡献的遗产,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的共同传统,至今我们仍然处在它的文明光辉普照之下。爱琴文明的文化接力

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前身,而希腊艺术又是地中海文化最灿烂的结晶,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它的成功得力于之前的米诺斯(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米诺斯、迈锡尼、雅典是三个位于爱琴海的岛屿或半岛上的著名城市。它们之间像是完成了一场文化艺术接力:当一个城市由于瘟疫或战火而遭到毁灭后,其艺术却在另一个地方复兴起来,并延续下去。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中描述过的米诺斯、迈锡尼这两个著名城市被后世的人们认为不过是神话中的虚构时,19世纪两位考古学家亨·谢里曼和阿·伊文思都将它们重新发掘出来,古老的爱琴文明得以重新为人们所知。

米诺斯人善于艺术地表现生命和活力,他们的壁画中有跳舞、运动、赛车,有美丽的花草、盛妆的妇女和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还有各种动物。《公牛上的杂技演员》描绘克里特少女翻跃牛背的图画,少女体态灵活优美,动感强烈。克里特岛的壁画作品,证明米诺斯艺术在古希腊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米诺斯文明具有某种神秘的色彩,宗教习俗十分浓厚。从墓室壁画或神坛画中可见许多妇女形象,有些女性庄重优雅,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名为《米诺斯夫人》的壁画中,这位米诺斯妇女风韵十足,眼睛大而明亮,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克诺索斯王宫的宝座》也是发现于克里特岛的湿壁画。图中两只半鹰半狮的怪兽即鹰首狮身双翼兽,蹲伏在一片芦苇地中,注视着王公的宝座,形象怪异,引人遐思。米诺斯的王宫、陵墓、陶器以及用象牙、青铜、釉陶制作的小型雕塑,同样对以后的希腊艺术有很显著的影响。

知识链接

湿壁画

湿壁画是一种绘于泥灰墙上的绘画艺术,米诺斯人是最早的湿壁画大师之一。这种创作手段是米诺斯文明中的主要艺术形式:在克里特岛,别墅和王宫的室内绘满了四面环海的米诺斯世界中的生灵,构思奇妙,富于想象。在米诺斯,壁画艺术家受到王室和富有阶层的庇护。

迈锡尼是一个“在巨人的帮助下建造起来的”高墙环绕的城堡王国。迈锡尼文化繁荣于公元前1500~前1200年。其绘画与米诺斯绘画相似,但稍嫌古板。其特点是用绘画把一个完整的场景叙述出来,如在狩猎场中,宫女们在驾车追赶,猎犬们在追逐猎物,尤以猎人捕野牛等画面十分生动。古希腊绘画艺术

古代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人们一致认为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恩格斯甚至说:“没有希腊、罗马的奠基,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

希腊艺术有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和古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前1世纪)。

古希腊人是生活在神话时代的,将其带入神话世界的是著名诗人荷马,他写的世界上两部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希腊人的想象力奠定了基础。荷马时期是根据《荷马史诗》的作者命名的。这个时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几何纹风格的陶瓶和小雕像,用于敬神和陪葬,造型简单,没有细节希腊艺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戏剧、雕塑、绘画、建筑,无一不精。它的大理石雕像最为著名,绘画也将从雕塑那里获得灵感。

知识链接

特洛伊战争

据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的描述:3000年前,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里,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因此,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加米农派兵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十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上妙计,让迈西尼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象,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做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中,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内的迈西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城就成了一片废墟。刻画。

最早的大理石雕塑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形象较呆板,如果需要塑造的形象姿态生动,石匠们就在浮雕上发挥想象力。后来,希腊人发明了青铜雕像的铸造方法。青铜比大理石柔韧性好,不易断裂,可以塑造出更加灵活自由的姿态。希腊雕塑对于绘画的意义,在于雕塑家同时也是画家,当雕塑家力图表现作品的立体感时,就要首先在平面上画出草图。

古希腊借航海之便,几乎垄断了世界的制陶业,陶器也是希腊从宫廷到民间最普遍的装饰品。这种艺术在希腊发展了近千年,陶器样式和陶绘不断有新作品推出,美不胜收。雅典和科林斯是陶瓶的重要生产中心,在古风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陶绘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

公元前7世纪的陶瓶画主要是东方风格。希腊人发明了一种像釉的黑彩,有光泽,不易干裂熔化。陶绘匠利用这种黑彩在红色的陶土底色上作画,几何图案渐渐减少,代之以从巴比伦、埃及那里流传过来的兽身人面像和花草纹样,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巴比伦的虎、狮、豹像以及纸草花、棕榈叶、莲花等纹样。

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黑绘风格,是把陶土原色覆盖一层透明釉,然后在瓶身上刻画出动物和人物的线条轮廓,并且在轮廓线内涂上黑釉,有如剪影,适合于表现动作很大、力度较强的形体,如武斗场面、动物形象。《阿喀琉斯与埃阿克斯玩骰子》是黑绘风格代表作。画的是特洛伊战争期间,两位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克斯利用战争空隙时间玩骰子的情形,两个人都低着头专注地盯着中间的小台桌。《阿喀琉斯与埃阿克斯玩骰子》古希腊最著名的雅典瓶绘家埃克赛基阿的黑绘作品。

红绘风格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末,它是在背景上涂上黑色,主体部分留下陶土的赭色,人物细部用线条刻画。这种风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在这里,线条加强了陶绘细节的表现力,成为最善于表情达意的方式。流畅的线条用于表现优雅,多变的线条用于表现灵活,简活的线条表现悠闲,复杂的线条可表现紧张、痛苦、勇敢以及感性强烈的场景。瓶画多表现情节性场面,以神话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为主。

红绘风格的代表作是绘在双耳瓶上的《迎春图》,画面上有三个人正在向空中眺望飞过的燕子,画中有文字:长者:看,燕子!

青年:是的,向赫里克利斯发誓!

少年:对,那是春天来了。《调酒杯上的红色图像》中的调酒杯由当时红绘风格艺术家所组成的先驱队领导人优弗尼洛尼奥斯所绘,仍然保留了旧有的黑绘风格中的一些色域。图中死者萨皮顿是利西亚王子,他正被长着翅膀的武士“睡眠”和“死亡”从战场中抬走。旁边是灵魂的守护者赫米兹,另外还有两个人在观看。从神话的情景中,人们可以得知一些当时的生活和习惯。《听乐师吹奏双笛》表现了一位年轻的长笛手正在为客人吹奏双笛。长笛手神韵俱肖,在床上半靠半卧的客人托着一只酒杯。画的作者用黑色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肌肉组织和衣服褶痕,使画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张与征服,希腊文化开始向东方传播,同时也有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在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内,希腊艺术与当地艺术相结合,出现了不同风格的艺术。《迎春图》无名作者所绘,燕子象征春天来临。《瓶绘》是绘制在一只体形巨大、制作精巧的花瓶上的内容复杂的图案,色彩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白色、黄色和红色发挥到了极点。公元前360年以后,由此风格发展而来的意大利那西亚风格,便不再用任何传统的红色人物而向自由画的方向发展了。

公元前4世纪~前1世纪,希腊人、意大利人、塞尔特族人、地中海东部及小亚细亚沿岸居民和埃及人之间,各自不同的传统相互影响,呈现出既富多样化又具一致性的融合。

发现于庞贝城的《希提萨斯猎杀了人身牛头兽》这幅壁画,展示了希提萨斯杀了牛头人身兽后接受获救儿童礼拜的情景。画中以年龄来区分英雄和他的随从,以图像大小、颜色深浅和不同的身体姿势,来区分希提萨斯和获救儿童。画中的英雄形象和普通人相距颇大,希腊人以此来作为他们崇拜神、英雄和统治者的方式。《猎狮图》希腊化时期著名的镶嵌画作品,画面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五、古代罗马绘画艺术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罗马处于氏族部落时期,以后经历了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前30年)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公元476)。帝国时期的罗马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古希腊艺术与古罗马艺术

公元1世纪,希腊被罗马吞并,文化中心亦随之从希腊转移到了罗马。罗马人是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但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罗马艺术有不同于希腊艺术的独特之处。罗马艺术风格渊源复杂,既受公元前8世纪由十一个城邦组成的奴隶制国家伊达拉里亚艺术的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即使在同一时期,罗马的不同地区其艺术风格各有所异。而且,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艺术风格和帝国各地区的地方艺术风格也各有不同。

希腊人富于幻想,创造出了像《荷马史诗》那样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的众多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罗马人则更务实,其艺术没有那么多浪漫色彩,具有写实和叙事性特点。希腊人的艺术用于敬神,神庙、祭祀、各种纪念活动是艺术的表现着眼点。而罗马人的艺术则是为帝王歌功颂德,满足贵族的奢华生活。希腊人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表现的是民族精神。罗马人更擅长肖像雕刻,注重人物和个性刻画。希腊人的建筑主要是神庙和剧院,而罗马人却在建筑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建筑神庙、剧院,还有凯旋门、纪念柱、圆形剧场、广场、桥梁、别墅、公共浴室、竞技场。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典雅精致的、强调共性的是希腊艺术的特点,而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宏伟壮丽的、强调个性的,是罗马艺术的特点。古罗马时期绘画艺术

古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早期绘画多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这种叙事性绘画保存下来的很少。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灰埋没了庞贝等三个意大利城市。18世纪,庞贝城被发掘出来,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画。有名的壁画《密祭》设计在深红色的背景上,密祭的场面一步步展开,那些紧张的少女、狂饮的萨陀尔和焦虑的女信徒们都处于一种肃穆、神秘和紧张的气氛中。《密祭》表现了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秘密献祭。《亚多布兰迪尼家族的婚礼图》是在艾斯克里纳斯山丘发现的壁画,图画描绘的是亚历山大与罗克莎尼的婚礼,画面中央是正在说服新娘的女神佩瑟,头戴常春藤的是引导婚礼行列之神孟海。

罗马艺术鼎盛时期,留下了大量壁画。《时序女神》这幅壁画出自斯塔比亚一处别墅的卧室。场景沐浴在柔美和谐的氛围中,有一种纵深感。年轻文静的女子正在采摘花朵,她优雅地转身离去的动作颇具神韵。女子衣裙飘动,绿色背景表现了春风吹拂下的自然景象。《古琴手和她的随从》画中坐着的古琴手身穿紫色贴身无袖袍,外罩整块白色布幔交错缠绕而成的外袍,金色的乐器放在大腿上。她坐在精美的椅子上,身后站着一名女孩。这个女孩大概是这位古琴手的女儿。人们猜测画中的这对母女可能是马其顿皇后和公主。《古琴手和她的随从》公元前40年古罗马壁画。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人们一直被认为是冷静、禁欲、威严的,但是这种印象有时会和他们留存至今的私人品味的证据相互冲突。《位于波士科瑞尔的范尼斯·席尼斯特别墅》,这幅画可以证明当时的罗马人非常重视奢侈和舒适。在乡间拥有地产的中上阶层家庭住在装饰奢华的别墅里,就像庞贝城附近波士科瑞尔别墅的豪华居室一样。

在别墅的墙壁上可以看见一排排奇妙的彩绘圆柱,用红色大理石雕成,镶上银子和珠宝,竖立在基座上,一眼望去即可看到一系列建筑物和叫人眼花缭乱的阳台。每一道长墙的中央有个神龛,摆着一尊女神的雕像。紧贴着后墙所绘制的瀑布和喷泉,把乡村风景点缀得栩栩如生。《波利菲莫斯和夏拉蒂亚》,这幅画描绘独眼巨人波利菲莫斯追求可爱的海洋仙女戛拉蒂亚却不得成功的故事。在画面左下方戛拉蒂亚骑着一只海豚,波利菲莫斯坐在一块凸起岩石的中央,跟他的几只山羊在一起,他用牧羊笛吹奏着美妙乐曲,吐露他对戛拉蒂亚的情意。戛拉蒂亚听到波利菲莫斯的歌,却和爱人亚奇斯躲起来,但最终被发现了。亚奇斯想逃走,波利菲莫斯一怒而起,丢石头砸他。

在罗马庞贝农牧神殿出土的《亚历山大镶嵌画》,描绘了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索斯进行战争的场景,其场面宏大,刀枪林立,惨烈壮观。《亚历山大镶嵌画》传闻由一幅希腊绘画复制而成。六、欧洲中世纪绘画艺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中世纪”在人们眼中有“黑暗”的含义。在宗教的约束之下,人的创造力受到损害,人的自我意识处于昏睡阶段,灵魂完全受上帝支配,而上帝又是统治者和教会所借用的奴役人的精神的偶像。早期基督教绘画艺术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早期的基督教是反对艺术的,艺术在他们眼中,是颓废的、奢侈的、享乐的,再加上他们反对偶像,不允许轻易描绘圣人像。但是,在那个文化落后的时代,文字还不能那么普及,所以最终他们不得不借助于形象生动易懂的图画来传播其教义了。

在允许画神像以后,依然不允许将基督和众使徒画得像个活生生的俗间凡人,因此中世纪绘画的一个特点是抛弃写实,多用象征、抽象、寓言的方式绘制神像。在这些画像中,人体一般是直立的,张开双手,没有立体感,基督往往被画成牧羊人,背景上画一些十字架、羊羔、鸽子等。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为了躲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后来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如约建于公元3世纪的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基督化身牧羊人肩托羔羊站立,线条简明流畅,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瓶画,四周的图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登位的基督》这幅巨制是圣普丹济亚纳教堂的镶嵌画,画面中心的基督象征罗马帝王,后面有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下部象征凡俗群英汇聚,上部象征天堂圣景。画面气势宏大,庄严肃穆,背景建筑具有罗马风格,是典型的宗教类题材画。拜占庭绘画艺术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即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改称君士坦丁堡。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而君士坦丁堡就成为东罗马的国都,史称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主要疆域正是古代希腊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昔日罗马帝国的文化也在这儿留下了踪迹。因此在拜占庭的艺术中,可以明显看到古希腊、古罗马传统的强大影响。

有人说,罗马艺术崩溃之日,就是东方艺术取胜之时。拜占庭艺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介过程,也是希腊世界向文艺复兴世界的过渡过程。由于拜占庭地处近东,对东方文化传统保留较多,所以拜占庭艺术在许多方面支持了基督教的立场,并将东方文化渐渐化为西方文化传统的一面。

拜占庭文化风格是多样的。东方式的绘画艺术,与基督教早期墓穴壁画中所流露出的艺术观念,在拜占庭艺术中得以相互融合汲取。

在希腊绘画中,画家并不重视色彩,只专心使用线条,陶瓶上的绘画往往只有两三种颜色。古罗马时期,更是只喜欢石头的自然颜色,不刻意加以涂饰。东方的绘画却喜欢使用浓烈的色块,讲究色彩对比、相映成趣的。到了拜占庭时期,色彩是第一位的,而构图则成为第二位的。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又称马赛克)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好像是小型的反射镜一样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片非物质的闪光幕帘,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拜占庭时期,镶嵌画往往占据整个教堂的墙面。教堂外是朴素的石砖结构,教堂内是金碧辉煌的镶嵌画,它反射的光芒使整个墙壁好似闪烁不定,给人虚幻和华贵之感,加重了教徒们进入教堂如入虚幻之境的感觉。

这时期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尔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与大主教马克西米安》,一边是《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人物都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他们穿着华丽的服装,珠光宝气,织锦彩缎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这些画实际上是把皇帝与皇后当做耶稣与圣母来制作的,表现了宫廷与教会的密切关系,金碧辉煌的色彩犹如宫廷生活场景,但所有的人物既没有动作,也没有变化,时间与空间也由此被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存在。《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这幅镶嵌画中,狄奥多拉皇后位于画中部,其他侍从分列两边,人物神情肃穆,庄严安详。左边有一侍从手撩门帘,他身边的一位则手持圣餐仪式上用于盛酒的金圣餐杯。作品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皇室的尊严与场景的隆重尽显其中。拜占庭时期最著名的教堂是位于现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它的内部是一个长方形殿堂,进入教堂后,人们的视线会随着西侧金光闪烁的玻璃镶嵌壁画而被引入教堂纵深处,那是一个被环绕被上升的基督世界。最终,人们的目光会凝聚在大圆顶正中,集中在耶稣身上。人们进入教堂,仿佛进入一个心灵世界,人们被引导抬眼向上仰慕耶稣的伟大与崇高。而耶稣又确实正在高高的天庭之上举起手召唤他们呢。《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拜占庭镶嵌画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拜占庭时期,画师为基督本人绘制的独幅圣像,其面孔是东方人的,脸庞瘦削,眼神忧郁,留着东方人的胡须,黑色的长发从头顶披开。这一时期的另一类重要作品不是在壁画上展开,而是绘制在手抄本《圣经》上的插图,称作“僧侣绘饰”。有些绘画是抽象纹样,式样交错,工整而又复杂。另外一些绘画是为圣经故事提供具体场景和人物,真实而生动,用简洁的线条寻求空间表现力,强调动作的节奏。《圣马太》是选自《哈里金福音书》中的插图,形式庄严华美,画面上的圣徒马太正在书写《福音》,他俯身向前,半含微笑地恭听圣音,静静地记录着。《凯尔斯抄本中的耶稣像》中的“凯尔斯抄本”是《福音书》的代表性抄本之一,用非常活泼的形式描绘传统中的动物和人物。一本书中使用数页彩图,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凯尔斯抄本绘有圣母和圣婴、耶稣被囚、第三次试探耶稣等三幅画像,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是中世纪欧洲典型的绘画艺术。《缔造者圣父上帝》画中的天父右手拿着圆规,左手托着地球,宽袍大袖,一副设计师的神态。上帝的赤脚超出了画框,表现了强壮自由的造物主的威严,也体现了绘画艺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卢森堡波恩妮的绘画》善本是当时法国皇室所喜爱的普塞勒工作坊的精品。画中讲述的“三活人与三死人”的故事,在13世纪中叶的欧洲非常流行:三位年轻猎人遇见了三位死人,年轻人和这些阴气重重的访客说话,第一位死人答道:“现在的你们就是过去的我们,而现在的我们,亦将是未来的你们。”第二位死人提醒他们,死神对富人与穷人是一视同仁的,而第三位死人强调没有人能逃过他的召唤。哥特式风格绘画艺术

从12世纪晚期开始,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开始出现了。这种风格属于法国人独创,这就是哥特式风格,它在一百年时间里占据了欧洲,把宗教艺术提高到卓越的水平,最终使哥特式成为中世纪的代表性形式。后来,哥特式风格被人们形容为在中世纪黑暗丑陋的生活中的一篇美丽动人的童话。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它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步波及雕刻和绘画。

这时的绘画成就除了体现在手抄本的《圣经》插图中,还体现在大批的彩染玻璃上。为了使教堂内部照射着连绵的彩光,于是玻璃画一开始就成为哥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哥特式教堂追求一种拔地而起的效果,它那细长的身躯、高高的尖塔插入云端,直刺青天,表现了宗教的巨大力量。它的建筑实体实际上是一个个柱架子支撑起高高的拱顶,而柱与柱之间全部都是镶嵌彩色玻璃的窗户。

教堂的外观像一个高大的巨兽,宏伟而轻巧,内部沐浴在宝石般色彩斑斓的光线中,显得深邃而脆弱。教堂的空间变大了,采光也大大改善,那些彩色玻璃制作的透明镶嵌画以及布满回廊、天顶、塔楼、门柱上的石刻花纹和圣像故事,使教堂像一部关于宗教的百科全书,而基督脸上重又浮现出微笑,艺术的想象力突破宗教教义的束缚而迸发出来。《基督》这幅巨制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两侧的圣母和施洗约翰像,与基督共称为三圣像。在三圣像上,圣母与施洗约翰转身面向基督,当基督进行末日审判时,作为说情者为信徒说情。画中基督庄严肃穆,神态非凡,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缔造者圣父上帝》13世纪法国《圣经的道德教谕》一书中的插图。《圣告》画的是加百利向圣母报喜的情景。加百利跪在地上,神态十分庄重,而圣母似乎有点害怕,用披风紧裹着身子并转头回避。人物形象优雅,画面装饰金碧辉煌,是14世纪哥特风格最完美的典范之一。

灰调法彩绘玻璃窗或嵌板是用黑色在白色玻璃上作画后,再以色彩强调出所要的图案,这种画法在14世纪最为盛行。《灰调法彩绘玻璃窗》是由卢昂圣奥恩修道院三扇不同玻璃窗上的嵌板所组成。玻璃窗上的叶形装饰图案,据说能引发人们想起“他们那时代的花园”,看起来就像“长在格子棚上的茂盛的蔓藤”。长春花的花朵、草莓的叶片、金凤花以及艾草等,都被画成沿着中央的枝干往上生长。这些彩色图样与每一窗格中央的彩色装饰图样相互衬托,显得更为精彩。此外,由银的氧化物或硫化物所制成的银釉颜色由浅黄到鲜橙色,涂在玻璃面上也加强了花草图案的颜色效果。

哥特式建筑给绘画带来的变化是使绘画与墙壁分开了。哥特式教堂没有墙壁了,那些画家们除了用小块彩色玻璃制作玻璃镶嵌画,后来开始尝试在木板上或皮革上作画了。这种单幅的画既可以挂在教堂中,又可以挂在私宅中。当绘画从教堂的墙壁上分离出来以后,就可以不为宗教而画画了,它可以独立成为单个的艺术行为。《基督》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

当一种花钱请画师为自己或家人画像的社会现象出现后,绘画从为宗教画画、为死人画画而转为为活人画画了,此前,只有神、最有权势的人、死人,才可以保留下来自己的头像。而活人画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可以在画上刻画自我形象了。随之,表达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的画作如风景画、静物画也出现了。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各大国家日益强大,开始与中世纪的黑暗作斗争,与教会作斗争,意味着牺牲、火刑、放逐,于是宗教思想和行为也都发生了变化。“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思想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一千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与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的黑暗、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

在文化领域,坚持真理、反对宗教的迷信与愚昧的代表,是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肯定现实生活中的人,对人充满信心,强调人是生活的创造者,人要享受现世生活的乐趣。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绘画上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契马布埃(约1240~1300)和杜乔(约1250~1318)。契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

杜乔是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在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1308年,他完成了多页式双面祭坛画。祭坛正面是大幅巨制《光荣圣母》,四周和背面分层绘有五十九个《圣经》故事画面。杜乔采用富丽高雅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成功地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感与锡耶纳画派的神秘性杂糅一处,突出了画面的效果。《圣母子》契马布埃创作于约1280年。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乔托

乔托(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乔托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画家,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个画家。当乔托开始出现的时候,伟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就算是拉开了它的序幕。

九岁的时候,乔托在草地上放羊,常常用在石板上画小羊而消磨时间。一天,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契马布埃路过那里,他静静地站在乔托身后看他画画。那天,契马布埃说服了乔托的父亲,让这位村子里的铁匠把儿子送到他的工作室学艺。契马布埃是一位深受拜占庭风格影响的玻璃镶嵌画高手,而乔托的画却把人从神学的牢笼里请了出来,开拓了一个新时代。

契马布埃为教皇、神父及世俗贵族画肖像、壁画等,他的助手为他磨制颜料,在他画好的图上填补细节。有一次,契马布埃出门去了,乔托在师傅画的一幅肖像画的鼻子上画了一只苍蝇。契马布埃回来后,看见那只苍蝇就去赶……

罗马教皇庞尼腓斯八世想为圣彼得教堂的圣器收藏室增加一些装潢,派了很多使者到意大利各地去把这个半岛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都召到罗马来。有一名使者走进多斯加尼一个农民画家的茅屋,这个朴实、诙谐而又粗野的艺术家画了一些描绘家乡景色的优美图画。

听到来者的要求,乔托把画笔在一桶红颜料里用力蘸了一下,随便在纸上画了个大红圆圈,“这就是我的画,你看吧!喜欢吗?”“你开的是什么玩笑?我可是为了正经事才来的。”画家耸耸肩,仿佛是说:“你爱要不要,我就会画这个。”

但教皇显然听说过这位农民画家的逸闻趣事。教皇说:“让他来吧。这个人即使不是天才,也可以让我们得到快乐。”1296年,乔托到了罗马为教皇画壁画。乔托带着一项使命来到阿西西圣芳济教堂,他要画出一组描绘这位圣贤生平事迹的壁画。当乔托拿起画笔在墙壁上画出第一道线条时,文艺复兴的序幕也被热切地拉开了。

乔托用画一步一步地表现了圣芳济生平的主要事迹。在第一幅壁画上,年轻的圣芳济面对着一个老人,老人匍匐在他脚下,预言有朝一日他会成为圣人。在第二幅壁画上,圣芳济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一个乞丐,同时接受了这个穷苦人回赠给他的衣服。从此他认识到必须作为和平大军中的一名战士。他把财产交给父亲,以此表明他放弃家庭和教会的一切眷顾和保护,只把自己委托给上帝照管。

在一幅非常美丽的壁画上,圣芳济以祈祷者的态度捶着胸膛,轻声地对上帝说,“我是您的最不足道的罪人。”跪在圣芳济身后的是弟子弗拉·利奥奈,他举目凝视上空,看到蓝天中挂着四个黄金宝座,中间的宝座比其余的都大,富丽堂皇。一个天使一只手指向空着的宝座,另一只手指着圣芳济。这个宝座正对着谦卑的圣芳济虚位以待。在一组壁画中,他画了圣人和贫穷女神结婚的一个插曲。贫穷女神以一个满面愁容的妇女形象出现在画面上,她在荆棘中行走,头上却戴着芳香馥郁的玫瑰花冠。圣芳济见到她时感到非常困窘,耶稣却在上方朝他微笑,让他和她结为夫妇。前景中有两个不怀好意的小男孩向她扔石块、投棍子;在背景上,一个男人把他的外衣给了一个乞丐;而在天上,一个天使手里拿着这件外衣朝圣彼得的门口飞去。这幅画是对于贫穷的最动人的颂扬。

乔托后来娶了一个纯朴的农家姑娘,养了六个纯朴的农家孩子,又盖了一栋舒适的住宅,盛情款待街坊邻居。1306年,一个孤独而忧郁的流亡者来到他这里要求庇护。此人正是曾经在政治生活中一帆风顺、一度富足高傲的但丁。当但丁和朋友们分享着面包,瞧着四周的客人的时候,他回忆起自己的家宅,回忆起以往顺心的日子,回忆起意大利这块土地上众多的人都曾向他表示过崇敬。但丁不禁脱口而出:“有着相貌如此平常的妻室儿女的人,怎么能在心中找到灵感,画出那么多美丽的画来呢?”

知识链接

圣芳济(1181-1224),意大利人,二十五岁时立志成圣,实践福音,历行神贫,圣德卓著,成为圣教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他革新圣教会,影响广大而深远。依诺森三世教宗称他是“肩负起被摧毁的教会的人”,比约十一世称他是“基督第二”,这位伟大的圣人,人们通常称他为“炽爱天使”。《犹大之吻》是乔托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这幅画表现了一个场景:犹大领了一队士兵,直奔耶稣跟前与他亲吻,实为指认耶稣。画面上犹大噘起嘴巴试图亲吻耶稣,而耶稣却以意味深长的眼睛迫住犹大,使犹大落入惶恐之中,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尖锐冲突。

乔托是天性的表露者,当他描绘圣徒事迹的场面时,会非常自然地将圣徒置于自然朴实的生活中去,岩石、小鸟、树木,凡是他观察到的事物,便喜欢画到画布上。在那之前,把一条河、一只狗、一只小鸟画到圣徒画中,是被看做大逆不道的。风景出现在画中,是近代艺术的一个转变,乔托为人们打开一扇窗户,人们从中看到了艺术中的平凡事物,或者说人们从平凡事物中看到了艺术的美。《约亚契姆与牧羊人》描绘在山村中绝食四十天的老人,当他与牧羊人相遇时,狗跑过来亲近他,羊群也拥向他,他却依然茫然地低着头,沉浸在悲伤中不知该如何面对世人。《犹大之吻》1305年,乔托绘制的阿雷纳礼拜堂壁画中的一幅。

在《哀悼基督》中,乔托画了刚刚从十字架上卸下耶稣的场面。耶稣面容安详,圣母抱着儿子的头部,紧盯着儿子紧闭的眼睛。耶稣平静的遗容、圣母凝视儿子的目光与周围人们的激动哀伤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乔托将整个画面置于一种冲突的氛围内,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绘画艺术中将人孤立起来的理念和手法。

乔托之前,绘画中的人物往往是在金色的背景中飘浮着的,但乔托却让圣经故事落到了地上,在人类的生活中描绘出圣经故事。在《宝座上的圣母子》中,乔托设计了一个宝座;在《天使报喜圣安尼》中,乔托为天使飞进来报喜画了一个窗户,这些细节,显示了乔托淳朴的智慧和对人性的发现。这是乔托的代表作之一。图中圣母马利亚正亲昵地抱着小耶稣,一缕光线集中在母子的身上,使脸部与手部及形体变得既富有魅力而又十分突出。画面人物写实,像世俗中的母子一样情深意长。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艺术

乔托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但他并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1434年直至15世纪末叶,佛罗伦萨一直处在美第奇家族的控制之下。美第奇家族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古代。在15世纪以前,家庭的手工艺人奠定了他们的财富、权势的基础。到15世纪30年代,这个家族出了不少艺术鉴赏家,使得这个家族与佛罗伦萨艺术的辉煌是分不开的。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用黄金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威望,庇护文学艺术的开明措施,对于其取得政治威望也起了不小作用。佛罗伦萨市中心,有一尊宙斯之子帕尔修斯高举蛇发女怪美杜莎头颅的铜像,它一直是美第奇家族的象征。

知识链接

宙斯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他以贪花好色著称,奥林匹斯的许多神和许多希腊英雄都是他的子女。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得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女神赫拉是他的妻子。他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约1401~1428),15世纪佛罗伦萨的绘画与马萨乔这个天才紧紧联系在一起。马萨乔出生于一个公证人家庭。1417年他来到佛罗伦萨学习绘画。他是第一个最典型地运用建筑学家布鲁内莱斯基发明的透视法作画的画家,增强了形象的立体感,同时注重人体结构,使画面中的人物有雕塑的效果。

1427年,马萨乔为教堂作了壁画《三位一体》。画面中,两个佛罗伦萨人正虔诚地跪在石柱门外,门内两个老人,其中一人指向门内深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耶稣身后,天父伸出手扶住十字架,仿佛要带这个儿子回到天上去。这幅画有着深远的空间感,仿佛是在一个挖在墙壁上的大门洞中发生的事。马萨乔用透视法把人们的目光引领进去,使画面与教堂建筑融为一体。

马萨乔的两幅名作是《出乐园》和《纳税钱》,都是在1428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勃兰卡奇礼拜室而画的壁画。《出乐园》讲述的是亚当与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情景,他俩含着人类的羞耻,仅以树叶遮体,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象征命运的天使手持宝剑在天上威逼着他们。作品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作者用光线从一个角度照射着亚当与夏娃,从而突现了造型的体积感和空间的丰富性。亚当与夏娃的裸体从解剖学来讲是准确无误的,动作自然,姿势富有表现力,酷似生活中的男女,表现了真实的人的思想感情。从亚当与夏娃充满生气与精力的步伐上,从他们洋溢着活力与强大生命的肉体看来,可感到人的巨大力量和人文主义的前奏。整个画面色调分明,又通过人物悲哀的动态和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画面的悲剧性气氛。

知识链接

亚当和夏娃

亚当与夏娃的典故出自《圣经》之《创世纪》。亚当与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先有亚当,后有夏娃。上帝耗时七日始造天地,在第六日里用泥土按自己的形状捏成个泥人,取名“亚当”。上帝对亚当关爱有加,让他主宰世间万物,还给他建了个园子来住,取名为伊甸园,意为“乐事,愉快”。上帝在亚当的要求下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夏娃”。亚当、夏娃在园子里过的是天堂般的生活。但是,夏娃在撒旦化身的毒蛇引诱下偷吃禁果,并连累亚当,所以上帝一怒之下把他们逐出伊甸园,惩罚他们必须辛勤劳动才能免于饥饿。《纳税钱》的画面中心人物是耶稣,一个收税人拦住他们的去路,要求纳税。收税人、湖中的捞鱼人以及画面右侧一位纳税人交税的场景都很生动。画面中央是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心,耶稣及其门徒代表正义与善良,收税人则是统治者的化身。画面背景是经过概括处理的丘陵风景,明暗交替柔和生动的线条和单纯朴素的色彩对比,都进一步加强了人物形体的表现力。《纳税钱》作于1426年到1428年,题材取自《圣经·新约》故事。

威尼斯在15世纪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整个城市充满了繁华的世俗气氛,湛蓝的海水与东方商船绚烂的色彩交相辉映,使艺术家对色彩特别敏感,世俗的题材使他们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都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演奏了一段华丽的乐曲。

乔万尼·贝利尼(约1430~1516)被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他更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即使在圣母的形象中,他也没忘记以优美的风景作为背景。而且他还将风景所造成的氛围与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紧密地结合起来。

贝利尼早年的《有小树的圣母》,一扫传统的宗教气氛,用几乎刺眼的浓烈的色彩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壮丽感受和精神状态的内在意义。在晚期作品中,他开始大胆地采用外光,色彩变得明朗鲜艳起来,流畅的线条富于音乐性,这种和谐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和发展。画面阳光灿烂、风光明媚、欢悦明朗,是威尼斯画派作品的主要特点。《众神聚宴》中表现了欢快而令人神往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画面,贝利尼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对欢快精神的向往以及对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憧憬,借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画面上表现的既是众神聚宴,也是现实人生的聚宴,是威尼斯人和平宁静、欢乐祥和生活的转喻,它折射出当时威尼斯享受人生、自由狂欢、无拘无束的社会风尚。《裸女照镜》这幅画中,持镜少女神色忧郁,青春生命与户外明媚的景色未能使她快乐。贝利尼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少女细腻的肌肤和丰腴的体态,将室内处理为暗色调,以衬托少女的纯洁与忧伤情调。窗外风景明媚,在透视中,又强调了光影效果,整幅画面统一完整。

贝利尼的学生乔尔乔内(约1476~1510)是从贝利尼风格过渡到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虽然他不幸早逝,但仍以他非凡的天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知识链接

维纳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拥有罗马神话中最完美的身段和容貌,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维纳斯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十分气恼,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为他生下了几个儿女,其中包括小爱神丘比特。后来,维纳斯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乔尔乔内最初的人物作品是《入睡的维纳斯》,这幅画传达着悄然入梦的韵味。画家让维纳斯休憩在旖旎的田园景色中,躯体优美而温柔,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她生命的活力已经融汇到自然之中。这幅画在形体、色彩、柔和的线条和景色的层次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暴风雨》是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油画,似乎寓意着一种“天有不测风云”的人与自然变化的关系。画面中的裸体母子与身份不明的男人形成一种呼应,生动的背景传递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征兆,洋溢着一种神秘的诗意。

这是欧洲绘画史上最著名、最早的一幅风景画。雷雨即将来临的一瞬,一道闪电划破了青灰色的天空,空气处于惊恐和震颤之中,纤弱的树枝不停地摆动,预示着风暴的来临。但在近景的宁静乡村景色中,一边喂奶一边看风景的妇女仿佛对即将来临的风暴一无所知,一个士兵也茫然地看着她。本应处在前景中的人物却好像处在事件的边缘,显得扑朔迷离。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精神来画宗教题材的,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僧侣画家佛拉·安基利科(1387~1455)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和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另一位僧侣画家菲力浦·利皮(1406~1469)则善于刻画人物肖像和生活的细节。哥佐利(1420~1497)是以装饰性手法表现戏剧性的场面的画家,善于控制大场面,他的画大多是宗教题材的,但又充满了浓重色彩的世俗色彩。卡斯坦诺(1421~1457)则早于达·芬奇半个世纪,就画了一幅动人的《最后的晚餐》。

15世纪的佛罗伦萨,涌现出一大批有才能的画家,除了佛罗伦萨画派之外,还有翁布里亚画派、帕多瓦画派、费拉拉画派、威尼斯画派,各有特色。乌切罗(1397~1475)是透视法的热情研究者,常以大块均匀的色彩制造空间幻觉。《圣罗马诺战役》是他的描绘战役的著名画作。

委涅齐阿诺被称为色彩大师,他的画细腻感人、清新抒怀,他的一幅《妇女像》据说是佛罗伦萨画派中最美的肖像。

波提切利(1445~1510)是15世纪佛罗伦萨最后一位值得称赞的画家,他于1465年开始学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佛罗伦萨的宫廷中度过的。他的作品多以宗教、神话和历史为题材,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地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在人物塑造以及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上找到一种忧郁的情调,他的画好像闪动着佛罗伦萨最后的华彩。

波提切利最著名的两幅画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到了晚年,由于佛罗伦萨社会动荡,波提切利的艺术又开始向宗教情绪回归,这种情绪体现在《诽谤》和《耶稣诞生》等作品中。《春》描绘万物复苏、花果飘香的树林里,诸神正翩翩起舞。维纳斯在中间亭亭玉立,蒙住眼睛的丘比特在她头上用爱之箭瞄向美惠三女神(“美丽”、“青春”、“欢乐”)。最左边是众神的使者墨丘利(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正用他的神杖驱散冬天的阴云,这是报春的象征。右边花神、春神与风神正在欢乐嬉戏。在维纳斯的花园里,挂着金黄果实的橘树环绕着美丽的众女神,洋溢着爱的温馨。《春》1478年,根据诗人波利西安的寓言诗创作。《维纳斯的诞生》中,碧波万顷的海洋上,维纳斯刚刚从贝壳中诞生。直立的树,优美的女神,着衣的男神,一切充满欢乐,一切又充满神秘。维纳斯高高的个子,脖子以及手与脚的比例也有所夸张,有一头浓密的金发。维纳斯淡淡哀伤、迷茫的神态,正是画家刻意追求的一种美。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

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时,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的多才多艺使他的同代人惊讶不已。他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他是个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解剖学家、数学家、博物学家、发明家、天文学家、舞台设计师、哲学家,一身多能。他怀有一个神灵才会有的漫无边际的梦想,但只有一个常人的有限力量。他设想过千百个计划,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我们只能用“巨人”、“文艺复兴巨匠”来形容他。人们永远无法想象达·芬奇博学的头脑中,怎么能放得下那么多东西。

达·芬奇是安东尼奥的私生子,他央求父亲让他拜一位画家为师,但是遭到父亲的反对。在那个时候,画家是被看做低人一等的。安东尼奥希望儿子继承父业,当一名律师。

有一天,达·芬奇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一个漆黑的山洞,洞里跳出一条可怕的龙,两眼凶光,张着血盆大口和鼻孔,喷着火焰和毒气。画好以后,达·芬奇把父亲请到他房里。他预先挡住了半扇窗子,把画架放在光线正好照着那条凶猛的龙的地方。父亲走进房间,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可怕的怪物正要向他扑来。他一声惊呼,拔腿就往门口退去。“不要怕,爸爸,”达·芬奇微笑着说,“这龙是画的。”然后,他又加了一句:“我认为我已经做了一件可以胜任的工作。”

知识链接

爱神丘比特

丘比特,也叫厄洛斯,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他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佛洛狄忒(即维纳斯)所生的儿子。他不会长大,总是像个小孩子,背上长有翅膀到处飞翔,和他母亲爱神一起主管神、人的爱情和婚姻。厄洛斯有一张金弓、一枝金箭和一枝银箭,被他的金箭射中,便会产生爱情,即使是冤家也会成佳偶,而且爱情一定甜蜜、快乐;相反,被他的银箭射中,便会拒绝爱情,就是佳偶也会变成冤家,恋爱变成痛苦、妒恨。

1470年,安东尼奥把达·芬奇送到佛罗伦萨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维洛契奥那儿去拜师学艺。这样,达·芬奇也就与佛罗伦萨的上流社会有了接触。黄金白银、珠宝钻石、绫罗绸缎——以罗伦佐大公为首的美第奇家族的种种豪华铺张使得他眼花缭乱。年轻的达·芬奇心里渴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因此,尽管他私下谦逊,生性简朴,却以潇洒的骑士风度与博学的大师模样出现在公开场合之中。他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光彩照人。《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在米兰时期的代表作。这是个常规题材,小约翰在天使的引导下朝拜圣母马利亚和圣婴耶稣。但达·芬奇却不像以往画家那样将圣母子置身于宝座上或是美丽的田园景色中,而是将他们安排在洞窟中。也许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从洞穴中走出来的,更可能是由于达·芬奇童年时在一处地下洞窟中迷路的恐怖、神秘的记忆,还有,达·芬奇心灵深处始终有着对神秘的、不可知事物的探究和崇敬。

画面上,一束阳光射入幽深的洞窟内,有一种神秘深邃的气氛。洞内奇石林立,年轻的圣母坐在高台之上,右手搂着跪地拱手的小约翰,左手伸向儿子,而小耶稣则向小约翰伸出手臂,竖起胖胖的小手指在示意。《岩间圣母》的画面体现着人间的温情。图中色彩沉重,亮光点缀,更显神秘气氛。在构图上,达·芬奇用的是金字塔形构图,它具有一种稳定感。圣母稍微向左侧倾,约翰的头部略低于对面天使的头部,既显得庄重,又很自然,具有古典的造型特色。达·芬奇以《岩间圣母》为题的作品有两幅,这是其中一幅。

达·芬奇在斯弗查公爵属下工作了二十年。公爵又给达·芬奇一个新的任务,就是这个任务使达·芬奇的名字成为不朽——在1498年,他完成了一幅“在人类所有的绘画中最崇高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此画在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的正面墙上。

这幅画取材于《圣经·新约》里的一个故事:逾越节前,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画面上,一张长条桌子,上面铺了一块绣着蓝色花纹的白台布,桌子后面是三扇窗子。光线从中间那扇窗子射进来照在耶稣身上,耶稣背对窗子坐着,两边各有六个弟子。他刚说了这几个痛苦的字:“你们中间有一个出卖了我。”那十二个弟子,又分成三人一小组,他们面部的表情和体态表现出对耶稣这句话的反应。有的震惊,有的怀疑,有的绝望,有的无奈,有的愤怒。

年长的詹姆士吃惊地张着嘴,仿佛在重复耶稣的话。

那个永远抱怀疑态度的汤玛斯竖起了食指,好像要提问的样子。菲力普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眼中噙着泪,为自己的无辜申辩。约翰两手握在一起,带着无助的绝望神情看着大家。彼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手里攥着一把刀子。犹大躲在阴影里,他那几乎觉察不到的畏缩态度和躲躲闪闪的眼光显现了他的罪恶。马太伸出双臂,仿佛在向他们呼吁:“不,我们决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

不少画家曾以这个题材作画,但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有独特的表现语言。在这幅作品中,他把宗教故事贯穿在人文主义精神之中,来揭露背叛的丑恶,歌颂正义者的崇高。

从现在起,直到他生命终结时为止,达·芬奇将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漫游者,从米兰到佛罗伦萨,到威尼斯,到罗马,到安布阿赛,到处寻求新的保护人、新的念头、新的梦想,到处寻求使人类少一些愚蠢、少一些残忍、少一些悲哀的新办法。不论他走到哪里,嘴上总挂着一种奇特的微笑。这种微笑之中有智慧,有悲哀,有嘲讽,也有鄙夷,其中还有怜悯。他常常把他的这种微笑转移到他的肖像画——圣安娜、圣母马利亚、施洗者约翰和蒙娜丽莎的面孔上去。《蒙娜丽莎》这幅画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蒙娜丽莎脸上那一些似有似无的微笑。数百年来,蒙娜丽莎的微笑激起了人们无尽的遐想,倾倒了无数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神秘莫测事物的代名词。《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手被认为是美术史上画得最美的一双手。

据达·芬奇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佛罗伦萨银行家的妻子因为失去了女儿陷入忧郁之中,当达·芬奇为她画像时,为了让她一展笑容,竟然请来了乐师、小丑,布置了花草,终于使一丝微笑浮现在蒙娜丽莎端庄而忧郁的脸上。这转瞬即逝的微笑令达·芬奇终生难忘。在这幅画了四年之久的画上,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忆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之倾倒,也终于用自己高超的画笔,为世人贡献了一幅巨作,让《蒙娜丽莎》成为完美的、理想化的、永恒的女性形象。然而,这只是众说纷纭中的一种说法,这位有着神秘微笑的神秘贵妇人到底是谁?仍是留给后人的谜题。

和蒙娜丽莎的神秘融在一起的,还有那幅画作中的温柔且伤悲的背景上,寥无人烟的山谷,蜿蜒的小河,它们的神秘更衬托出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的神秘。

达·芬奇即使在嬉笑的时刻也是个哲人。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见解。在生命终止以前,他写道:“丰富多彩的一天会带来甜睡,丰富多彩的一生会带来幸福的死亡。”当时只有一个人能够估量达·芬奇的伟大,他是达·芬奇的学生和朋友佛朗西斯哥·麦尔基。麦尔基写道,“达·芬奇之死,对每一个人都是个损失……造物者是无力再塑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的。”

达·芬奇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方面都有所反映。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都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

作为雕塑家和画家的米开朗基罗(1475~1564),不像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上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米开朗基罗是在一个全是男人的家庭中长大的,他有四个兄弟而没有姐妹,六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他父亲出身贵族,但十分贫困,性情粗暴,米开朗基罗一再表示要当个艺术家,这一点使他尤其恼火。他的五个儿子都得去经商,一定要像庇蒂·斯弗基和美第奇家的人那样成为银行家!于是他抓住米开朗基罗这个年轻的梦想者,想用鞭子开导他一番。可是他白费了力气。尽管挨打受骂,米开朗基罗还是决心要当艺术家。父亲无可奈何,只得把这个十三岁的孩子送到画师那儿去当学徒,自己撒手不管了。

这是使米开朗基罗感到十分自在、无拘无束的世界,在这段时期,他真是快乐之极。可是后来发生了一场悲剧,他只得终生带着这场悲剧在他的肉体和精神上留下的疮疤——米开朗基罗有一位同学性情急躁,体力过人,当某一天米开朗基罗对他的画作提出批评后,这位同学特别恼火,挥起拳头朝他的鼻子给了一下,鼻梁骨和软骨根本经不住这样的打击。

伤口愈合之后,米开朗基罗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已经破了相,从此就变得沉默而孤僻,开始以不信任的态度对待整个人类。他再也无法从外形可悲的毁损与内心同样可悲的反常之中真正恢复过来。《多尼圆形图》是米开朗基罗在架上完成的少数作品之一,作品色彩复杂。

1496年,米开朗基罗到达罗马之时,看到的是一座音乐和谋杀的城市,文明、美好和骄奢淫逸的城市,吟诗、曼舞、欢宴和毒害的城市,美丽的寺院和丑陋的牢房的城市,卑微家庭的虔诚和富豪宫殿的纵欲的城市。

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他竟然在这个野蛮的利己主义和无情竞争的城市中受到公认。他申请为圣彼得教堂塑基督和圣母像,并最终在竞争中获胜,完成了这座雕像。全罗马的艺术爱好者都蜂拥前来参观。死去的基督,手臂瘦削干瘪,横躺在一个非常美丽、比他年轻得多的女人的膝上。观众惊羡不已,他们问雕塑家为什么把圣母塑造得比儿子年轻那么多。米开朗基罗反驳道,“你们难道不知道,任何一个纯洁的女人都能使她的青春保持许多年吗?圣母从不沉湎于情欲,而且,她的容貌已经由于神圣的爱而美化了。”

在基督和圣母的雕像完成以后,米开朗基罗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雕像上。此后,他再也没有在其他作品上署过名。像大自然的山峦树木一样,米开朗基罗的杰作不需要印上创作者的名字。

米开朗基罗二十六岁那年回到佛罗伦萨,教堂庭院内一块闲置了四十多年的漂亮大理石引起了他的注意。如果给他机会,他会用这块大理石完成一件作品,他向教堂提出这样的要求。用了一年多时间,巨人雕像《大卫》完成了。这是一个体格健壮的裸体男人,有一张坚决果敢、藐视一切的男子气概的面孔,左手拿着搭在肩上的投石器,右手握着石块,准备向敌人投去。《大卫》开创了雕塑的新纪元,也奠定了米开朗基罗是有史以来最有气魄的艺术家声望的基础。

米开朗基罗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让石头说话的雕塑家,然而,教皇却改变了让米开朗基罗为自己设计陵墓的计划,不顾米开朗基罗的反对,坚持请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上画装饰画——十二名使徒的形象。以后整整四年,米开朗基罗把自己锁在教堂里,除了磨颜料的人以及教皇偶然能进去一下以外,谁也不让进。这幅画的大部分都是仰着头抬着眼画成的。这样长年累月地作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那本来就显得阴沉的脸因为劳累和疾病而变得更加丑陋了。画成以后,有很长一段时期,他因为已经习惯了仰视,还不得不把信件和书籍高高地举到头上来读。

教皇看到全幅画作时,不禁为之陶醉——只有一点他不大满意。在早期的绘画中,大多数圣人和使徒的衣服上都有大量金光闪闪的装饰。“你为什么不用金色装饰呢?”教皇问米开朗基罗。“圣父,那个时候,人们是穷苦而诚实的。他们有信仰,却没有黄金。”米开朗基罗答道。

1508~1512年之间,米开朗基罗应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表现出他在绘画上的独创性。画中,上帝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被描绘为体格健美的青年。在绘画技巧上,米开朗基罗打破了中世纪那种独立空间和单纯装饰的处理方式,并且以写实的手法完美地刻画了“人”的形象。这意味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觉醒,代表着文艺复兴绘画的经典性。

西斯廷天顶画的主题是“创世纪”,按照《圣经》里的讲述,描绘人类诞生的历史。《创世纪》气势磅礴,起初是混沌与黑暗,然后在天使的陪伴下上帝挥手隔出了光明与黑暗、海洋与陆地,之后创造了太阳、月亮和各种生物,他赋予亚当、夏娃以生命,让他们快活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又因其偷食禁果而被放逐,最后又因亚当、夏娃的后裔触怒了上帝而降下洪水……《原罪》同《创造亚当》一样,是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的一部分,描绘了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蛇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情景。这件作品全图造型严谨,构图简洁,气势磅礴。《原罪》显示了米开朗基罗的古典写实风格。

他在西斯廷教堂的墙上绘制了《末日审判》。像旧日的作品一样,他又把大多数人物画成裸体。当教皇建议米开朗基罗给那些人物画上衣服的时候,这位艺术家直言不讳地答道:“请陛下照料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吧。”《末日审判》画的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围着基督,在令人头晕目眩的动乱中回旋转动。画上的基督已经不是当初怀着对人类的爱来拯救人类的基督,他是被恶人杀死而又死后复生的基督,他曾经来拯救过尘世,尘世拒绝了他。

现在他又来了,但这一次是来审判尘世的。现在他铁面无情,令人生畏,手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在审判的时候没有怜悯,只有毫不容情的公正,令人敬畏的威严。圣母站在旁边,忧心忡忡,无可奈何,只得把眼光移开。基督挥着手臂,命令那群浑身发抖的人走向他们最后的因果报应之地——少数人上天堂,绝大多数人下地狱。《末日审判》这是米开朗基罗晚年的重要作品,从1534到1541年花费了他六年时间。

米开朗基罗在《末日审判》中表达了他对人类的态度,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巨人,他把他的力量全部引进了艺术。画面中,一群人争先恐后你推我搡地挤在基督身边,仿佛要同基督争辩什么。但基督用一个有力的手势阻止了他们。最后审判将服从的是上天的意愿。

一道闪电更加重了人类末日的绝望。在画的下方,坟墓也打开了,有罪的人要被引进永恒的黑暗,幻灭笼罩着人群。虽说审判使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得到惩戒,但整个画面透出的悲剧性气氛,却依然令人战栗。这件宏伟的作品是米开朗基罗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历史的裁判。米开朗基罗是一个非凡的巨人,他的画作和雕塑旋转呼啸着,撞击着人类的灵魂。但他仍然不满足,他渴望创造,他最后的遗言是:“我正打算创作我真正的作品呢!”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出生于翁布里亚的乌尔宾诺公爵领地,这里土质富饶,阳光温暖,雨水甜润。父亲用一个大天使拉斐尔的名字给他命了名。小拉斐尔从故乡的泥土、阳光和雨水,特别是从它的崎岖山景和艺术宝藏中汲取了精神养料。后来他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的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都得益于他所受的早期教育。

拉斐尔的童年很幸福,只是太短暂。他十一岁时就先后失去了母亲、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父亲。从一开始,这个“大天使孩子”,就注定在享有不朽的荣誉时必然经受巨大的悲痛。父亲去世以后,拉斐尔离开家乡,到最著名的画家佩鲁吉诺门下专攻绘画。十九岁那年,他离开师傅的时候,已经学到熟练的技法,为了日后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充分发挥他的天才,在二十一岁那年,他到了佛罗伦萨。年轻的拉斐尔和当时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和志士名流接触频繁。在交谈中,他的妙言巧语如宝石一般光华四射,他的翩翩风度也像他的才华一样出众,他的面貌就像他笔下的圣母像一样美好。当时他的下巴上还没有长出胡子,深邃而清澈的眼神中孕育着美丽的梦想。在他微笑的时候,甚至可以把一个专爱挑剔的批评家转变成倾慕他的朋友。意大利那些热爱艺术的贵族和商人、冒险家们,都曾把拉斐尔置于他们保护之下,鼓励他,用几乎类似父爱的感情溺爱他。他们不停地给他创作任务,给他优厚的报酬,最后,把他的作品呈献在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面前,引起了教皇的注意。

1508年夏天,拉斐尔到达罗马,来到尤利乌斯二世的保护之下,教皇对他则加倍垂青,立刻解雇了所有的艺术家,只留下米开朗基罗和布拉曼特两人。这三位艺术巨匠现在开始创造近代世界的三个奇迹——米开朗基罗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塑像,布拉曼特负责修复圣彼得教堂,拉斐尔为梵蒂冈画装饰画。

教皇性格狂暴,往往轻率地作出决定,希望在画面上都带有他自身的奔放气息。拉斐尔满足了他的愿望。他画出了基督教会的征服、异教徒所受的惩罚、众生对教皇的胜利所发出的欢呼。画面上的人物像蜂群一样嘤嘤作响,你推我挤,奔放的感情和无法抑制的热忱仿佛是一涡激流。这些画是为了歌颂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伟大和名望,他的画像在其中最重要的一幅《海利道勒斯被逐出教堂》上占着支配地位。画幅的右边,愤怒的天使们正在鞭打着海利道勒斯,把他逐出教堂。画幅的左边,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坐在宝座上,神情严厉而又满意地看着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新教皇利奥十世统治下罗马的物质环境与文化气氛中,拉斐尔得以爬上高位。他的天才、不知疲倦的精力和温文尔雅的风度,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名望的画家。无论何时,只要他走在街上,总有五十来个学生像卫队似的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有一天,米开朗基罗谈到拉斐尔的随行人员时挖苦道:“你带着一批随从在街上走来走去,活像个将军。”拉斐尔立刻回敬他:“你形单影只地走来走去,活像个刽子手。”

拉斐尔的语言有时是很锋利的,但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时候要保持谦卑。有一次,两个红衣主教在评论他的一幅画,他们打趣说,耶稣的两个弟子圣彼得和圣保罗的脸画得太红了。拉斐尔当即回驳道:“我是故意画得这么红的,两位主教大人。他们在天堂里看到你们这样的人在治理他们的教会,所以他们脸红了。”

拉斐尔长得像个天使,年轻俊秀,风度翩翩,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和很强的吸收能力,他的绘画才能简直就是天分。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位巨匠中的达·芬奇是用他的才能和勤奋绘画的,米开朗基罗的才能与他的痛苦磨炼是分不开的,那么拉斐尔却仿佛没有费多少努力就综合了两者的优势,达到了理想和谐的境界,成为完美的集大成者。

最初,拉斐尔是以描绘温柔美丽、庄重优雅的圣母形象闻名的,他笔下的圣母是美丽的平民妇女的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是所有圣母画中最有神韵最美丽的。《园丁圣母》中的圣母美艳动人,神态安详,膝下两个可爱的幼童圣婴耶稣和圣约翰活泼天真,背景广阔,画面清新。《圣母与金翅雀》中,圣母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圣婴站在她面前,她的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书。但她的目光在注视着小小的圣约翰,他拿着一只刚刚捉到的美丽的金翅雀跑上前来。圣母的眼里一片温柔,右手轻轻地把小约翰推到圣婴这一边来。圣婴慢慢地转过脸来对着圣约翰,一只脚仍然踩在妈妈的脚上,同时伸出小手抚摸着鸟儿。这一幅描写母性温柔的画,背景是草原,上面点缀着河流、桥梁、尖塔和山峰。拉斐尔懂得如何描绘人的心灵。《黎明圣母》这幅优美的画作中,却迸发着米开朗基罗式的英雄主义。拉斐尔将画中人物组织在圆形构图中,温情如故,却又雄浑凝重。在马利亚充满关切的脸上可以看到生命的激情,画面以三人组合为中心向两边延伸。马利亚覆着斗篷的肘部动势优雅地斜掠过来,随着她身体的左倾,完美地传达了爱的意蕴。《西斯廷圣母》,这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在这幅著名的壁画中,温柔秀美的圣母,怀抱着圣婴仿佛从天而降,既庄严肃穆,又亲切感人。画中人物形象逼真,小天使形象可爱,色彩优雅和谐,用笔圆润细腻。《椅子上的圣母》,在圆形框内,约翰双手合十,他的拐杖的柄端是一个简陋的十字架,暗示约翰将在荒野中多次呼叫耶稣,也暗喻耶稣将受难于十字架。圣母马利亚亲昵地抱紧儿子,以一种女性的妩媚,低眉斜视着画外。《西斯廷圣母》1515年,拉斐尔为教皇西斯托斯逝世而作的祭坛画。

在拉斐尔所创作的美丽画面上,人们几乎找不到一条太直或太僵硬的线条,也没有尖锐激烈的冲突,他的画是优美的,自然流畅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但是,如果仅以此就认为拉斐尔是无法处理宏伟壮阔的题材的,那显然又是错误的。

1510~1511年,z拉斐尔受命为教皇梵蒂冈的新宫绘制壁画,他在签字厅画的四幅壁画最为著名,它们是《圣礼争辩》、《雅典学院》、《帕尔纳斯山》、《智慧、节制、力量》。

其中,《雅典学院》为后世留下了“纪念碑式的伟大作品”的名誉。《雅典学院》也是拉斐尔最辉煌的作品。他把古代思想家与科学家的聚会,安排在一个有拱门的大厅内,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绘了当时人文主义者所推崇的许多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形象。《雅典学院》拉斐尔以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布拉曼特甚至拉斐尔本人的形象为范本塑造历史人物。

画作的中心透视点穿过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拱门两侧有阿波罗和雅典娜的雕像。画面正中央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一边辩论,一边向观众走来。柏拉图右手手指向上,像是在说“宇宙间的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而亚里士多德则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像是在说“现实世界才是我的研究课题”。在他们周围还有各种姿态的学者和科学家,都在用特定的姿态表明他们各自的身份和学说。高大的古罗马拱形门建筑背景使画面有很强的纵深感,显示了宏大气魄,这幅作品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中的最终胜利,也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密切联系。

在拉斐尔的生活经历中,谁也找不到他孕育伟大画作的经验,他没有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勤奋和精神磨难,但他好像把罗马上空的全部艺术精华于一瞬间全部汲取了,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当然,他还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然而,在三十七岁那年,拉斐尔突然去世,他死在耶稣受难日,那天是他的生日,又成了他的忌日。他的墓志铭这样写道:“拉斐尔在这里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败北的恐惧;而他一旦溘然长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威尼斯画派巨匠——提香

提香(1490~1576)十二岁时,父亲带他到威尼斯去旅行,伦敦和巴黎未开化的村落简直不能与威尼斯的水道和闪光的寺院相提并论。威尼斯是一个梦幻中的城市,千姿百态和色彩绚丽地躺在湖水之滨,银色的湖面上映现出它的倒影。对威尼斯的访问在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心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艺术家,提香将成为这种大都市气质的完美产物。

提香访问威尼斯不久,就成为贝利尼兄弟之一吉奥瓦尼的学生。他的同学中,就有风度翩翩的乔尔乔内。但是,在某一夜的胡闹后,老师把他俩赶出了工作室。他们开始凑钱租房子作画。乔尔乔内的手指犹如拥有魔力,美妙的色彩会从他笔下流淌跳跃出来。提香对他心怀敬意,拜倒在他脚下。但是后来,当提香干了大部分工作,而乔尔乔内却获得大部分荣誉时,他俩的友谊中断了。提香在色彩艺术的后来居上,对乔尔乔内的骄傲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提香离开了威尼斯,开始了漫游生活。《乌斯比诺的维纳斯》是提香的名作之一。维纳斯躺在卧榻上,居室豪华且富有生活气息。小狗卧在她的脚边,仆人在整理衣箱,维纳斯手指上还戴了一枚订婚戒指。此画中的另一位妇人,据传为一位追求生活享乐的上层妇女的形象。

若干年后,提香来到帕杜阿,成了路易基·考纳罗的座上之宾,路易基在四十五岁以前一直过着极为放荡的生活,然后才有所克制。《乌斯比诺的维纳斯》有模拟乔尔乔内《入睡的维纳斯》的痕迹,表明提香确实曾经深受乔尔乔内的影响。

提香现在到了才智成熟的时期。他遵循乔尔乔内的传统——逼真的色彩和充满人性的笔触,他画的天使看上去像加上两个翅膀的圆脸蛋婴孩,他画的圣母多是以他的女朋友为模特的,人们开始称他为文艺复兴的大师之一。

提香三十七岁时被召进意大利最富丽堂皇的宫廷,这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远祖、弗拉拉的阿尔凡赛一世的宫廷。他画出了两幅杰作——《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与《礼金》。《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描绘少女阿里阿德涅被忒修斯遗弃在那克索斯岛上,酒神巴库斯在向她救援,最终受伤的少女阿里阿德涅获得了真正的爱情。画面背景天高云淡古树参天,整个作品充满了欢乐气氛和浓郁的生活气味,表达了提香对自然美和人类力量的赞美。《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提香创作于1523年,画面色彩极其鲜艳丰富。

正在此时,有一个人又把提香的抱负向前推进了一步。此人名叫庇埃特罗·阿莱蒂诺。他们是在喝酒的时候认识的。他们初次见面时他对提香说,“你的天才加上我的门路,我们可以合作得很好。”这是有史以来最奇怪的一种合作关系。阿莱蒂诺在国外大肆宣扬提香的名字,向他在意大利各地的朋友兜售提香的画作,这些人也像他一样是有着不义之财和艺术爱好的冒险家。他甚至想方设法让神圣罗马大帝查理五世的宫廷向提香发出一次邀请。查理五世野心勃勃,是意大利自由的敌人,而提香也远非意大利爱国之士。他欣然接受了查理的宫廷对他发出的邀请。

在宫里,提香结识了一个官员,这个官员有个意大利情妇。提香为她画了一幅很有说服力的肖像,至少把查理说服到这样的程度:他下令提香为他本人画像。

然而查理五世正准备对提香的祖国发动另一次进袭。提香又一次屈服在暴力的淫威之下。上帝在创造他的时候给了他超人的天才,也给了他常人的弱点,于是这件事的结果是提香带着贵族头衔和满袋金币回到了威尼斯。

当时威尼斯还有个艺术家——一个在当地访问的艺术家。他是个伟大的人、粗犷的人,像他写在大理石上的词句那样坚强、纯洁、崇高。而他又是个无比孤独的人,用一个伟大人物的完整智力,对当时所有渺小的人物进行挑战。此人就是米开朗基罗,他所具备的品德正是提香所缺少的。当然,俩人都是最有成就的艺术家。

两位艺术家在威尼斯只不过是偶尔见见面,并没有什么友好的感情。不久,米开朗基罗就离开了威尼斯,开始他那动荡不定的远游,提香则有了一座宽敞的别墅。他坐在面向大海的花园里,聆听着海浪的音响。在1576年的瘟疫迫使他安息以前,他一共画出了一千多幅作品。

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无止境的工作为买主画肖像,也创作风景画和宗教画。他具有变色龙般的艺术灵感,他的画面上色调千变万化绚丽多彩。为了赚钱,他会根据要求把爱神维纳斯的外表装在一具丑陋的躯体上。对于那些花钱找他画像的阔太太,他的画笔稍稍动几下,就会把她们脸上的皱纹抹平,并且使她们的眼里泛起柔情。提香此时已是个世界知名的艺术家,欧洲每一个伟大的君主都纷纷邀请他为座上嘉宾。如查理五世,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法国的法兰西斯一世、教皇保罗三世,各国王公贵族、社会名流也待他如上宾,上门求画。

知识链接

酒神巴库斯

酒神巴库斯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塞墨勒被雷电击死,巴库斯成了孤儿,先为宙斯收养,后又转为伊诺和瑞亚教养,教他打猎并驯服狮虎豹为他拉车。巴库斯长大后,常驾车出外游玩。有一天,巴库斯又驾车出游,突然看到少女阿里阿德涅,立在海边的岩石上,阿里阿德涅是宙斯和欧罗巴的孙女,她曾帮助雅典王的儿子忒修斯杀死害人的弥诺陶洛斯,并深深地爱上了忒修斯,但命运女神拒绝他们的爱情,这使阿里阿德涅十分伤心,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远航离去。正在痛苦之际,巴库斯满怀激情地来到她身边,他们终于相爱了。

提香的一生送走了三个国王、十四个教皇和十四个威尼斯市长。他的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直到晚年也不忘聚敛钱财。但他又是使威尼斯画派进入全盛期的画家,是闻名的色彩大师。关于他的声望和地位,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查理五世在看提香作画时,曾经弯腰拾起了画家掉在地上的画笔,并开玩笑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给最伟大的画家捡起一支笔。”

提香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16世纪。提香的作品不像乔尔乔内那样抒情和宁静,而是显得壮丽、热情、富于想象,色彩强烈,用笔奔放。提香笔下的人物更为粗犷,更加意气风发,也更完整。

16世纪的20~40年代前后,提香创作了一系列以“酒神祭坛”或裸体女神为题材的作品,它们标志着画家创作盛期的到来。其中,《酒神的狂欢》的内容为描绘在爱琴基克拉迪斯群岛中的一个叫做安德里的小岛上的居民们正在尽情狂欢,他们饮酒作乐,谈情说爱,唱歌跳舞,以庆祝神的节日。画面右下角一位裸女像是陶醉在酒色快乐之中,她旁边一个小男孩正在撒尿。整个画面色彩浓艳明媚,体现了提香在色彩运用方面的非凡才能。《酒神的狂欢》提香创作于1519年前后。

提香的晚年的作品以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为主,他创作了大量肖像画,其作品可以说是16世纪威尼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查理五世骑马像》是提香很有名的肖像画之一。查理五世身着金色铠甲,手执长矛,骑在一匹高大威武的战马上向前冲去,像童话中的伟大骑士。《保罗三世》、《法兰西斯一世》也都是有名的肖像画,提香将这些君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并没有刻意迎合他们美化他们。

提香以表现模特的美丽、力量、青春、完美的性格而著称,同时还能捕捉更深沉的意蕴和本质,在表现女性人体方面具有非凡的才能。《维纳斯与琵琶手》虽然表现的是维纳斯美丽的身体,却很有生活气息,通过维纳斯的头部、双手、胸口形态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能获得流畅的节奏感和运动感,从而获得视觉的审美享受。《维纳斯与琵琶手》提香笔下的神话人物带有风俗画的韵味。

提香非常富有,但他从不放弃多捞一个钱币的机会。在完成了西班牙国王腓力定购的作品时,他给国王寄去账单,在信中,写道:“请陛下立刻把画款寄下,这样我才能平安地度过余日无多的残年……我匍匐在最最宽容的陛下面前,以他的仁慈的名义恳求陛下减除我的痛苦。”

但是,减除提香“痛苦”的不是腓力,而是瘟疫。1575年,一场瘟疫在威尼斯蔓延,死者成千上万,街上摆满了棺木。提香的脑子里突然有了死亡的恐惧,他开始安排自己的墓地,以防万一。他这样对牧师说,如果他们答应在教堂的墓地上免费安葬他的遗体,他愿意为他们画一幅任何题材的宗教画。牧师们接受了这个建议。提香画了一幅圣母把死去的耶稣抱膝上的习作。他即使在处理自己遗体的问题上还止不住要讨价还价。他认为,如果他把画扣住,索取更高的价格,就能从牧师那儿多搞到几尺墓地。他在这笔交易中占了上风,牧师们同意多给他一点墓地。

那一年,瘟疫没有抓住他。到了第二年,瘟疫卷土重来,这一次在北部海岸边他的别墅中找到了他。长期以来的捉迷藏游戏玩完了,他在九十九岁时终于向死神屈服。威尼斯画派晚期的大师们

委罗内塞(1528~1588)来到威尼斯时,威尼斯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期,人们抓住最后的机会享受世俗的欢乐和自由,贵族们花天酒地,宴饮享乐。委罗内塞受提香等人的影响,多用豪华宴乐场面来表现宗教题材作品,使作品充满世俗欢乐情味。由于他过分随意处理宗教题材,甚至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讯。

对于委罗内塞来说,《圣经》中的故事只是提供了一个运用豪华的色彩来描绘壮观场面的机会,他尤其努力把威尼斯的快乐和节日般的气氛留在画布上。在他的画作中,威尼斯是人间天堂,有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海水、五光十色的建筑和衣饰华贵的妇人们,天鹅绒、丝绸、宝石和金银器皿在大理石的宴乐场所交相辉映。

委罗内塞还创作过一系列歌颂威尼斯光荣历史的壁画作品,借助神话或借助历史题材,颂扬威尼斯力量和人民的爱国热情。《向亚历山大介绍达利奥家族》是委罗内塞用丰富的色彩来烘托繁华场面的极好例子。画作的背景为一条巨大的石廊,这个石廊有一座纪念碑式的拱门,耶稣坐在一大批威尼斯显贵中间。这个宴会场面被表现得十分豪华壮观,画家用绿色、柠檬色、玫瑰红、紫罗兰等颜色组成金碧辉煌的色调,来烘托宴会的气氛。画中人物丝毫不带宗教气味,其中富豪、商人、乐师、贵妇、侍从,甚至背景建筑、华贵服装、陈设器具都十分逼真。但就这幅画,宗教裁判所却谴责委罗内塞对上帝太不尊敬,罪状之一是他把小丑、侏儒以及几条狗安置在离耶稣不远处。

委罗内塞是文艺复兴时期肯定生活和现实主义传统的最后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因素,热衷于表现繁荣富足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美丽健康、服饰华丽,建筑金碧辉煌,什具器皿璀璨夺目,珍宝饰物价值连城。他还善于用闪烁夺目的银灰色调与华美色彩,营造出欢乐愉悦、豪华壮丽的气氛。而在《利未家的宴会》中,委罗内塞却将宴会场面处理得比较朴素,但画家将各种人物画得栩栩如生,反映出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了解和驾驭能力。《利未家的宴会》委罗内塞将酒鬼、侏儒、小丑也入画,惊世骇俗。《美神和战神》讲述的是美神维纳斯和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了小天使厄洛斯,此后小天使厄洛斯常常拿着弓箭飞翔天际,并射箭给需要爱情的人。维纳斯美丽的裸体与马尔斯的甲胄及锦缎战袍形成了强烈对比。这是神的爱情生活,也是凡人的爱情生活,反映了贵族享乐欲望中的对甜美的爱情的需要。

丁托列托(约1518~1594)在威尼斯画派中别具一格,曾在提香画室学画,并受米开朗基罗影响,他的艺术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他的画也是具有规模宏大的构图,善于用光与影的对比来强调复杂激烈的人物动态和异乎寻常的透视角度,创作了许多以宗教历史神话为题材的作品,如《圣马可的奇迹》和《发现圣马可尸体》、《天堂》等。《圣马可的奇迹》的画面好像能发出疾风骤雨般的音响,动态奇异的圣马可从天而降,下面骚动的人群则报之以惊奇与喜悦的神色。圣马可突然降临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富有激情,三个主要人物(即奴隶、刽子手和圣马可)被安置在画面中心,形成戏剧性高潮。画面的色调由金黄色、红色和绿色组成,这种金碧辉煌的色彩效果,是典型的威尼斯绘画特色。《苏姗娜和长者》根据希伯来传说中的一个美丽少妇苏姗娜遭到诬陷而被冤枉的悲剧故事所绘。淋浴过的苏姗娜露着美丽的身体,既富魅力,又优雅。暗中窥视的两个老者,便是诬陷她的两个色鬼。画家以饱满的笔触和恬静的境界赞《天堂》作于1588到1592年间,丁托列托在艺术上将米开朗基罗的构图和提香的色彩结合起来。

美了女性的魅力。

科罗乔(1499~1534)是与乔尔乔内、提香同时的一位大画家,在画风上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较大,他的艺术气质比较温和、抒情,画面上色调明快,诗意盎然,妇女形象美丽动人。圣经故事和神话题材是科罗乔绘画的主题,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圣夜》、《丽达与天鹅》等。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看到了巴洛克风格的前兆。《朱庇特和伊俄》是科罗乔为曼图亚公爵费德里柯·贡扎加所绘的一幅表现神王朱庇特爱情生活图画中的一幅。神王瞒着神后朱诺,化身为一朵云雾跟他心爱的山林水泽女神伊俄约会,画中的伊俄沉浸在爱欲欢乐中。为了突出伊俄肉体的丰富与美丽,人物以外的景物均以浓重的色彩描绘,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圣经》故事中的基督复活,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反复表现的题材。《基督复活》表现在幽静苍郁葱绿的山谷中,死去的耶稣复活了,一位金发少女惊讶地看到了这神奇的瞬间。耶稣安静地告诉少女,这不是梦,是上帝要他复活以拯救众生的。画中少女被处理成金色,美丽而纯洁,象征着正义与善良。耶稣则被描绘为圣者,高举左手向少女宣喻着他复活后的感知。复活的耶稣和纯洁的少女表现世间田园生活中的爱情场景。《达娜厄》中表现的是达娜厄裸体靠于床上,接受突如其来的宙斯之爱。《朱庇特和伊俄》柯罗乔作于1532年,此画在构图、用色及动态处理上蕴含了巴洛克艺术的因素。

知识链接

达娜厄

达娜厄是希腊神话中阿尔戈斯王阿克里西俄斯与欧律狄克的女儿。国王为避免自己的不幸,命人造了一座铜塔,将达娜厄关进塔内,达娜厄内心痛苦极深。一天,天神宙斯经过这里,并爱上了达娜厄。后来,达娜厄为宙斯生下了珀尔修斯(希腊神话中的另一英雄)。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

中世纪的尼德兰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尼德兰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艺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因为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使得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有比较浓郁的宗教气息,总的绘画倾向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罗伯特·康宾(约1375~1444)是尼德兰的宗教画家。从1406年起,他以擅长祭坛画闻名于各地。康宾很注意细节刻画,画上极微小的地方都描绘得极其精细。但是,他却不重视近处事物的真实感,往往近处的细节还不如远处的被刻画得清晰。康宾与扬·凡·艾克兄弟名噪一时,罗吉尔·凡·德·维登是他的出色弟子之一。

康宾长期在图尔内工作,他的名作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这些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绘画,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

这件三联屏画作经常被称为米洛德圣坛摆饰品,是因为19世纪拥有它的家族而得此名。悬挂着的铜罐象征了圣母马利亚的纯洁,如同花瓶内的白百合花一样。阳光从窗户照进,寓意着中世纪时代马利亚永远贞节,因为人们相信就像阳光能穿过玻璃而不会损害它一样,圣母的子宫也能充满圣灵却仍然贞节如昔。画中的圣母坐在地板上读书。工作室内的约瑟正在做捕鼠器,窗台上摆了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耶稣诞生图》发自于本能的信仰:世界上挤满芸芸众生,欣喜地看到圣婴的马利亚,瘦小的刚刚出生的耶稣,郁郁寡欢的接生婆,饱经风霜的牧羊人,卧在摇摇欲坠的牛棚里的牛,环绕的天使,一切都是那样坚实、可爱,充满现实主义气息。

扬·凡·艾克(约1390~1441)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代表画家,后来成为宫廷画家。他的作品肯定人生,十分注重心理描绘,在空间和光线的表达上都十分出色。扬·凡·艾克与其兄胡伯特·凡·艾克一起完成的《根特祭坛画》历时十八年,共二十个画面,当时的善男信女都想走进根特市圣巴伏教堂一睹为快。被认为是15世纪尼德兰艺术最卓越的标志,也是尼德兰绘画艺术的转折点。

扬·凡·艾克于1425年创作的《教堂中的圣母》刻画了无比亲切的圣母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扉,通过高窗射进来的柔和阳光不只冲淡了教堂内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照在圣母的脸上,使她端庄秀美的面上流露出的微笑更加亲切动人。《十字磔刑》中的一幅,描绘了基督被钉上十字架的情景;有两个强盗与耶稣一起受刑,刽子手剥光了他们的衣服,分别被钉死在耶稣两侧的十字架上。一个兵士还在耶稣的肋骨下刺了一刀。骑马的罗马兵与祭司、法利赛人等都背朝观众,显出得意的样子。前景上是耶稣的母亲和几个妇女在呼天抢地哭泣着,跪对耶稣十字架的绿袍女子是皈依耶稣的圣女抹大拉。《根特祭坛画》艾克两兄弟为根特市圣巴伏大教堂创作的组画。《最后的审判》表现耶稣死后升天,坐在宝座上审判人类的灵魂。画面最下面分成地狱、炼狱和净界。所有大大小小的死人都在地狱里,阴森恐怖。画的上半截是庄严的天国欢乐有序的场面。画面中间左右两边分别描绘了走出地狱和抛入火湖两个场面,凡从地狱出来的,天使将把他们引入天堂。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约1399~1464)也是15世纪前半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出生在图尔内,是罗伯特·康宾的学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称他是自扬·凡·艾克以来尼德兰最优秀的艺术家。维登非常注重人物环境细节描写,在肖像刻画上,他也更深刻些。《受胎告知》、《下十字架》、《最后的审判》、《一个年轻妇女的肖像》等都是他的力作。作品大部分是宗教画,少数是肖像画,他在肖像画创作中的成就尤其突出。

据《圣经》传说,耶稣被钉死后,朋友和信徒们纷纷前来追悼。《下十字架》这幅作品描绘了信徒们将耶稣放下十字架的情形。基督那僵冷无力的尸体被刻画得十分精彩。画中人物各具形态,悲泣不已,场面充满了凄怆气氛。整个中世纪,耶稣基督一直是艺术家乐于表达的话题。《基督诞生祭坛画》少了一种神秘的光环,而多了一些人的味道,好似一个普通的婴孩出生于普通人家。凡俗的风景和实物,使维登画中的宗教人物具备了人性化的色彩。

15世纪中叶,在北方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文化艺术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画派。

德尔克·布茨(约1415~1475)是北方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常画宗教内容和历史题材的油画,在构图上善于推敲,对自然景色和空间有特殊的敏感。布茨曾经为鲁汶市圣彼得教堂绘制了祭坛画,其中《圣餐祭坛画》,画家没有按照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面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此画可被视为当时尼德兰绘画中在宗教题材里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圣餐祭坛画》用色朴素,画中人物清瘦、忧郁,这与当时意大利画坛所持的美的标准很是不同。客人们坐在餐桌四周,因为要用白色台布擦嘴,因此台布的边沿出现了皱襞堆叠。室内的空间布局非常合理,看得到窗外景色,后面墙上还有两个通过墙上的小窗口向里张望的人。

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约1460~1495),其创作风格受到过前辈艺术家布茨的影响。画作中的宗教人物往往具有普通人的那种温厚气质。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幅油画《旷野中的施洗者约翰》。画面上的约翰独自一人凝视沉思,呆坐在一块石板上,衣着简朴,须发蓬散,在破旧的长衫下露出了一双赤脚。陪伴他的是一只象征圣灵的小羊羔。约翰身后是一片山峦起伏的旷野。画家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尼德兰农民形象。扬斯是一位很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甚至被认为是17世纪荷兰画派的最早奠基人。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南方的著名画家是雨果·凡·德尔·高斯(约1440~1482),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来拜》,1478~1482年画的《马利亚之死》,都是他晚期的力作。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三联式大型祭坛画《波提纳里祭坛画》,主画为《牧人来拜》,描绘了礼拜圣婴的场面,特别成功地刻画了憨厚、质朴的牧人形象,他们看到耶稣时,有的微笑,有的惊喜,面部表情丰富而真切,十分生动。

尼德兰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并且受到人们的喜爱。康坦·马西斯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他常常与风景画家帕提尼尔合作,由后者画风景,他画人物,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家联合创作的先例。

马西斯(约1465~1530)擅画人物,形神兼备,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风俗画反映了世纪转折时期尼德兰的社会风貌。《银钱兑换商夫妇》是最典型的一幅风俗画,描绘的是安特卫普出现的金融业务的最早商业形式——钱铺,它是银行的雏形。画上这一对夫妇,男人是钱铺掌柜,他正在专心地用戥子称金银,女人悠闲地翻着画册,眼睛却注意着丈夫的活动,这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桌面上有一面凸镜,镜内照出这个房间长方形的窗子,透过窗户还可以看见街上的房子与树林。《银钱兑换商夫妇》马西斯对人物面部的刻画略僵硬,选用此题材表明了画家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表达。

约阿希姆·帕提尼尔(约1485~1524)为尼德兰风景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风景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最主要的画面,即使表现的是宗教题材,人物也居于次要地位。他潜心研究风景,描绘风景,将风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此为风景画形成独立绘画科目奠定了基础。他画的风景视野开阔,以深调子为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重重叠叠的山峦、江河、森林,代表作有《圣哲罗姆》、《逃亡埃及》、《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等。

16世纪60年代,爆发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直至1609年荷兰独立,在此期间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坚韧不拔的斗争。老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的艺术产生于尼德兰革命酝酿和爆发时期。他早年曾以铜版画家身份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是尼德兰唯一的描写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意境开阔,真实动人。他自1563年直至逝世这段时间,进入了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杰作,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农民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

为了揭露侵略者在尼德兰农村中的苛捐杂税,勃鲁盖尔创作了《伯利恒的户口调查》;为了控诉西班牙统治者对尼德兰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勃鲁盖尔创作了《伯利恒的婴儿虐杀》等作品,以宗教画的形式暗示了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横征暴敛、残酷屠杀的情景。《绞刑架下的舞蹈》则直接描绘了森林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在牺牲者坟地附近有三个人在欢乐歌舞,表达了对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嘲讽,歌颂了人民的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勃鲁盖尔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从而成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死神的胜利》揭露了教会的黑暗与宗教法庭的恐怖。画面背景是一片狼烟烽火,大地呈现出血红色,到处立着绞刑架,土地荒芜,巨大的老树也枯萎了。死神骑着骨瘦如柴的战马,率领着死亡之军向人们进攻,画面左下方是已倒下去的皇帝及枢机主教,画面右下方有一对不知危险迫在眉睫、依然弹琴吟书的恋人。鬼要杀人,成了中世纪不可避免的灾难之一,一些人们还在试图跑进标有十字架记号的庞大捕鼠器里寻找“避难处”。在一片杀戮的画面中,有一辆铁甲车式的浮船满装着白衣教士,他们打着十字旗号,只有他们是魔鬼不敢问津的“天使”。

在《巴别塔》中,画家构建了宏大的富有幻想意味的场面,他还在塔顶处用云彩拦腰截去一个顶部,并在云层上画了一个隐约可见的塔顶,以示塔已建到的可怕高度。巴别塔坐落在海边,临海滩处还有停靠的船只,远处是密集的房屋。建塔总监带领了一班卫士前来督查停建的真相,此前吵个不休的工匠们都已散去,仅有几个留守人等候着总监光临,其中一个在说明事故的复杂性,但看来总监和卫兵们无法听懂他的话。塔身还有一处“塌方”,局面显然是不堪收拾的。《巴别塔》勃鲁盖尔创作于1563年,此画构图十分复杂,细节描绘相当出色。《盲人引路》画的是静悄悄的村边,六个盲人互相牵拉着走了出来,他们神态恍惚,但每个人都在侧耳细听,十分小心地探寻着道路。在他们的面前却没有路,那个带头的盲人已掉进了沟里,第二个人也失去了平衡。画面色彩凝重,人物形象生动,充满了悲哀情绪。《收干草》画中选取了农村生活中收干草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间诗意般的联系。尼德兰山区,山峦起伏,房舍点点,农民忙碌于其间,看起来快乐、平和而满足。这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田园景象,反映出画家热爱自然、热爱质朴的乡土生活的艺术理想。

知识链接

巴别塔

故事见于《圣经·旧约》第十一章:传说诺亚在洪水以后,东迁到示拿。因为人们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决定动手修筑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防水患。这座高塔要能容纳全城的人,其高度就必须达到天顶。上帝得知此事,担心高塔直通到他的宝座,于是施神术搅乱示拿人的语言。正在建塔的示拿人因为彼此不懂对方的话,工程便无法再进行下去,并且发生了许多纠纷。最后,大家只得按互通的语言为群,散居于世界各地。这座建了一半的塔,被称为巴别塔。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

德国文艺复兴发端于15世纪,这个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对人们的生活表现出关切,热心于描绘自然环境,人物的造型则强调真实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性、歌颂大自然的倾向。

15世纪~16世纪,德国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治上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从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教皇、主教、上层僧侣等特权阶层竭力用职权增加收入,生活奢侈淫逸。德国的社会矛盾集中地表现在反教会的斗争上。由于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终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与伟大的农民战争。

在强有力的社会风暴冲击下,德国的文艺复兴绘画艺术从开始形成而达到极盛时期,尤以版画达到欧洲最高水平。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丢勒祖籍是匈牙利,1486年随画家胡尔盖莫特学习绘画。他曾两次到意大利旅行,受到了以威尼斯画派为代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全面影响。他继承了德国民族美术的传统,又广泛接触过南欧、北欧的进步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即使在宗教画中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丢勒在油画和版画上都达到了当时最高艺术水平。其版画刀法严谨、线条精细,其油画气魄宏伟、色彩绚烂、精于写实。他曾精心创作了数幅自画像及德国当代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画刻画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物,他们意志坚强,充满自信,同时具有日耳曼人严峻、刚毅的性格特征。丢勒一生勤奋,为后人留下大量艺术作品,包括三百多幅木版画、一百幅铜版画、一百幅素描和六十多幅油画。《四骑士像》是丢勒最有代表性的木刻版画,描绘了四个恶魔骑士奉上帝之命来毁灭世界的内容。《亚当和夏娃》丢勒创作于1507年。《自画像》上的丢勒是一个举止潇洒、受人爱慕的青年骑士,他内穿镶着金色花边的白色百褶紧身衣,外穿绲着黑边的紧袖外套,头戴一顶带黑白条的软缎便帽,手握白手套,肩上披着一件褐色斗篷,斗篷只用缎带扣在左肩上,这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淡褐色的长发和胡须,使他的脸显得老成持重,其实他当时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背景有一扇窗子,窗外可以看到夏日的风光。《亚当和夏娃》采用了祭坛屏板的样式,把亚当与夏娃分别画在两块狭长的屏板上,是两幅男女裸体像油画杰作。夏娃左手去摘树上被禁的“能识别善恶之果”,右手扶在一棵树枝上,双脚一前一后,似在行走,姿态婀娜妩媚。夏娃的眼睛转向右侧,头部略微倾斜,右肩稍稍低垂,由此形成的身体的美丽扭动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美感。亚当的裸体形象带着明显的古希腊风格倾向。他左手紧张地捏着那只被摘下的带着叶子、枝上还挂着一只苹果的树枝。亚当侧着头,半张着嘴,头发散乱地飘向后面,由于身子前倾,右手自然地摆向后面。亚当与夏娃的两幅画,既互为呼应,又相互独立。《四圣徒》是丢勒晚年所作的最负盛名的油画代表作。这是一幅圣像画,描绘的是约翰、彼得、保罗和马可四个圣徒,构图具有宏大的纪念碑特点,笔法开阔,充满内在力量。

鲁卡斯·克拉纳赫(1472~1553),出生于弗兰科尼亚的克罗纳赫镇,青年时代曾到过维也纳。他是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画家,画过多幅充满浪漫情调的风景画,为多瑙河画派开辟了道路。从1540年起,被聘为维滕贝格的宫廷画家。《四圣徒》丢勒晚年杰作。

知识链接

圣芭芭拉

传说中,圣芭芭拉因不愿意放弃基督信仰而被她信奉异教的贵族父亲戴奥斯库拉斯斩首。她的父亲在圣芭芭拉幼年时候就把她监禁在一座高塔中。但她坚持自己的信仰,趁她父亲不在时,请一位神父化装成医生到她的房间为她施洗。父亲得知后大怒,她于是逃到一处岩洞中躲起来,但是遭牧羊人出卖,圣芭芭拉遂被拖出去斩首。

克拉纳赫以临刑前那一刹那作为《圣芭芭拉之殉教》这幅画的主题。高举砍刀的戴奥斯库拉斯身后,就是圣芭芭拉藏身的山洞,四个表情阴险的男人在旁边围观,他们可能就是企图逼她改信异教的罗马官员。

在深受人文主义者喜爱的古典文学故事中,牧羊人帕里斯被邀请来判定维纳斯、朱诺和密涅瓦三位女神的美貌,并且把金苹果献给最美丽的女神。《帕里斯的判决》中,丘比特被画在左上角,把箭头对准她的方向,暗指维纳斯的胜利。维纳斯则用手指着她的儿子,对牧羊人暗示这是爱的象征。另外两位女神仪态万方,轻松自如。克拉纳赫借着描绘这些女神,对理想化的女性裸体作了一次视觉巡礼,从三种不同的视点角度,展现女性美丽诱人的曲线。《黄金时代》画中人物造型变形稚拙,更引人注目之处是:不仅画中人物都是以男女对偶的方式出现,连动物也是以雌雄对偶的方式出现。

成双成对的裸体男女、嬉戏的雌雄动物,与花草河流及巨大的围墙构成了一个乐园。草地上谈情说爱的、水中嬉戏的、围着果树载歌载舞的人们,无拘无束地露着自然的天性,但并无狂欢般的放荡,显示出画家有节制的反禁欲精神及对人类自由天性回归的向往。《躺卧的泉源仙女》是鲁卡斯·克拉纳赫的名作之一,他采用中世纪哥特式艺术表现手法,使全幅画产生了一种奇异怪诞的景象。画面上的泉源仙女斜卧在草地上,身后是泉水从兽形雕塑口中流出。仙女一反常态地并不美丽,而是体胖、额大、眼斜,体现出一种稚拙的韵味。远处有城堡、村落掩映在绿树中,场面宏大,布局奇妙,让人产生无穷遐思。《躺卧的泉源仙女》克拉纳赫创作于1518年,此画套用维纳斯裸体画的形式。《妓女和老人》的画面是一个垂着长髯的老人与妓女在一起。老者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被刻画得十分精细,反映出贪欲的内心世界。妓女体态优美,丰腴秀丽,脸上似笑非笑,目光极力避开对方,透出无奈与辛酸。整幅画寓意深刻,准确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与失落感。

16世纪德国风景画形成了独立的绘画科目,多瑙河画派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多瑙河画派的代表画家是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弗尔(约1480~1538)和沃尔夫·胡贝尔(约1480~1553)。

阿尔特多费尔出生在雷根思堡的插图画家家庭。青年时代他曾两次沿多瑙河两岸旅行。这两次出游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他不仅饱览了多瑙河风光、民俗,还更多地接触到了其他画家和作品,开阔了眼界。

阿尔特多弗尔的《有城堡的景色》画面近景耸立着两棵参天大树,顺着树下蜿蜒的小路,远远地可以看到坐落于山脚下的寂静的城堡。城堡四周嶙峋的山石间错落生长着浓密的树木。流云激荡,将高远的蓝《躺卧的泉源仙女》克拉纳赫创作于1518年,此画套用维纳斯裸体画的形式。格外瑰丽。《基督诞生》这幅画有着细密画的风格特征,在宗教气息中保有浪漫的诗意。基督诞生的瞬间被安排在一间普通农家的破房子里,削弱了宗教气氛。画家将室内与室外、夜空与白昼、天上与人间等多个空间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体现出一种浪漫的风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