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人访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8:17:3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大名人访谈

北大名人访谈试读:

内容提要

北大人把生命比如一艘船,悲观是船底的污水。每艘生命之船都难免有漏隙,但只要水手不断把水抽出去,也就相安无事了。考虑看看,要沉要浮,全赖自己的选择。看看北大人怎样善待自己的。

话题一:致用

读书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东西,它就如水可以载舟,也能覆舟一样。读书与致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为的就是更好地致用。如果读书不重视致用,不重视联系实际,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一、莫效张生枉读书

在清朝时,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并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却显得很迂腐。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招集了许多兵,前去平乱。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之后,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他苦读若干天之后,就自以为能让所有的土地成为沃壤,所以他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可结果水却从四面八方的渠里流进了村子,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都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读书时不知交通,不把学与用相结合,以致于自己成为了一个书呆子。

希望你以此为鉴,将死书读活,学以致用。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顾炎武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并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朱熹也曾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与实际相脱离。

毛泽东同志在读马列主义的书时,能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掌握这种读书方法,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更大更多的收获。

也许有人会问读书为什么一定要与实际相联系,其原因就是:(1)必须在学以致用中对书上的知识正确与否进行检验。书上的知识要与实际相联系,如果与实际相联系成功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是科学合理的,如果与实际联系失败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2)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学以致用,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与实际相联系的读书,联系实际的读书,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3)如果你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相结合,变成一个全面的知识。如果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而不与学以致用相结合,是一种片面的,无用的知识。

人们为了让知识造福于人类,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但是,如果不把知识与学以致用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知识也就成为了一堆废物。“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都已十分地熟悉了。

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之于赵括,自幼饱读兵书,每每谈起兵法就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就连赵奢都难不倒他。如果是在今天,赵括至少也应该相当于一个硕士。

于是赵括就凭着自己的学识而目中无人,骄傲不已,认为自己已天下无敌了。

但是,在公元前260年之时,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开战,情况已僵持不下了。赵国的老将廉颇见秦军之势正强,就没有率兵迎战,筑垒坚守,并准备用持久战的方法把秦军拖垮。这时秦军就使出了一个反间之计,宣称秦军最怕赵括。赵玉误信谣言,不顾丞相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反对,让赵括替下了廉颇将军。

赵括初掌军权,兴奋不已。他率大军进驻长平以后,把廉颇的部署完全改变了,照搬兵书上争取主动的教条,进行出击。而秦军却佯装失败进行诱敌,把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后,重重围住。赵军的援粮被断绝了,45万大军只好全部投降,最后只落得一个被白起坑杀,而赵括也在乱军之中被射身亡了。“纸上谈兵”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再懂兵法,再晓用兵之道,不把兵法与用兵之道和实际的战争相结合,也要失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来纸上的东西为满足,那么你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之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各高校都注意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所以各高校都非常支持在校的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以致用活动,并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例如:近几年,河南某高校相继安排一部分学子到农村进行挂职锻炼,协助农村进行计划生育工作。

学子们在农村的落后地区看到一对夫妇生好几个小孩,生不到男孩誓不罢休,不管基层干部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工作。

学子们经过连续几年的实地考察,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农村干部的工作太辛苦,计划生育工作还要下大力气抓。

学子们在各高校内所受的锻炼,是无法与学以致用的育人效果相比拟的。

1.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检验和锻炼

在某校汇报会上,学子们的发言就非常耐人寻味。

例如:中文专业的学子们到各出版社、报社、电视台实习时,他们被社会中的典型所感动,满怀激情地写出了自认为感人肺腑的报道,结果编辑却说他们的文章有太浓的学子味。他们经过编辑指点后,才明白了“作文”与实用新闻之间的差异。

例如:家电维修队到农村进行学以致用时,广大的农民群众非常欢迎他们,但刚开始时却不相信他们的技术水平,于是农民们就先用一些无关紧要的电器“试”他们,试出“效果”后,才把家里的重要电器搬出来让他们修理。

毫无疑问,学子们在经过学以致用的活动后,发现了他们的不足,并针对他们的不足进行了弥补,使学子们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2.提高了是非的辨别能力

对于书上的是非讲述,学子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形态来接受,并没有真正受到心灵上的震憾,生活中的人和事才使他们受到了真正的震憾。

例如:前些年出现的先进典型孔繁森的事迹,学子们都听说过,但当他们到了英模工作的地方时,听到老百姓发自肺腑之言,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善恶美丑。

例如:某高校的学子在对天津的大邱庄进行考察时,不但看到了大邱庄经济发展的一面,也看到了禹作敏的另一面:

住着豪华别墅,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门口还有24小时值班的门卫;禹作敏所说的话在大邱庄就是“法”,无人敢说不,禹作敏就像是大邱庄的“土皇帝”。

由于禹作敏的所作所为,学于们认为禹作敏已不再像一位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共产党员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印证了学子们的感受。

3.开拓创新意识受到强烈激发

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活动中,接触到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引发了学子们的思考。学子们在总结学以致用时,分析了某些地区落后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

由于落后地区的现实激起了学子们的责任感,所以学子们不断地探讨改变落后地区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条件、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进行论证。

当大学生们走人社会后,学子们的责任感就会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除此之外,大学生们还通过挂职锻炼,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经济案例,感受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以致用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还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

二、读书要联系实际

(北京大学98级数学科学学院)王晶

美国近年国运衰落,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之中便包括了大学过多。

美国的大学,培养了许多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空想派知识分子,他们所拥有的仅是一些统计数字和一些被过滤了的资料。

有些知识分子,手上拿着的则是用了二三十年或更久的讲义,随便进行一番修饰以后,就在新的学期开始派上用场。

由于这些大学的不切实际,所以教授们的地位也日见下降。

例如有一位留学美国的学子,在读了十多年书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这位学子面对茫茫而又有不可避免的前途之时,也惟有硬着头皮出外工作。而出外工作要做什么呢?都已30多岁的人了,除了识字打字以外,竟没有一点专长,也真是人浮于事。

结果,他只找到了一份年薪15000美元左右的工作。其时,一位文员每年的薪水,大概只有12000到15000元,而这位博士又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呢?

原来,他的母校让他在学校教两个科目,每个科目6000元,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学校也不能给他太多的科目,但由于博士人不敷出,所以他又在另一间大学找了个兼职。

对于那些不赞成学以致用的人来说,确实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中出现过倒退,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灿烂、倒退到了秦汉时期的地步,最大的原因就是读书的人太多了,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病症:“仕途臃肿症”。由于学者不事生产,清谈误国。

中国历代的皇帝都很自私,他们为了巩固政权,打击天下英才,实行迂腐的教育,对于那些有精力、有造反潜能的英才则一网打尽,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才。后世对于唐太宗的歌颂,也不外是半讽半颂,其中有一句就是:“太宗皇帝真长策,天下英雄尽白头。”

在大学,人们可以将一生之中最富有挑战性、最勇敢的光阴送进图书馆。

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却在图书馆里死读书,自身的前途被大学所蚀。而有些人则相反,一边读书,一边学以致用,即活读书。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读书方法,即死读书法与活读书法。

死读书法盲目地对书进行崇拜,认为凡是书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不看现实与实际脱离,其结果就是把书读死了,成了一个地道的书呆子。

活读书法则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与实际密切地联系,对书分析批判地读,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所读之书有所发现。有所应用。

毫无疑问,前者是错误的读书方法,后者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下面以研究式读书法为例来说明。

研究式读书法的特征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读书的范围和内容,并围绕等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学与用、读与思相结合,让读书的成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体现出来。

研究式的读书法能激发你的学习动机,刺激你的阅读兴趣。但是你在读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书要与战略性的专攻目标相结合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读什么样的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当清清楚楚。

如果读书不是为了消耗闲余时间,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长远目标和奋斗方向提供工具,就应有极强的针对性。

在为研究而读书时,学的东西大都带有强迫性,非读不可。

至于要选什么作为自己的专攻目标,归结为以下“三个符合”:(1)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前社会或长远的需要。(2)必须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扬长避短。(3)必须切合所学的课程,立足于基础,为将来服务。

目标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选定的战略目标,就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内普遍关心的问题,追其来龙去脉,探求其规律。

因此,他的阅读活动,几乎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他从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以及各科教学专著中摘录、做笔记,然后编辑成40多本不同种类的专题研究笔记,写出了很多有创见的论文,被人们誉为当代“学校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所以,毛泽东选择了脚踏实地地了解中国的道路,他发现仅读二十四史,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他把科学与历史相结合,对于井田制、均田制、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都一一地进行研究,不受前人的束缚,他在读这些资料时,尽可能地不遗漏,尽可能地清算、利用这些资料,他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写下了长达几十万字的笔记,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中国的旧社会。

以上的例子,都是选准目标后就不放松,成功的研究式阅读实例的记载,我们应进行效仿。

2.坚持读书、研究和解决学习的难题相结合

这种方法也是攀登治学高峰的一条“捷径”。你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亟待处置的问题,都应成为你读书研究的突破口。

如果你不善于抓住实际的课题,就等于你失去了很多较容易作出开创性成绩的机会。

曾有一位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看到了葡萄球菌被污染的霉菌消灭的现象后,就想这个现象要怎么解决?

后来,因为他对于这个忽然冒出的课题没兴趣,所以止步了,但他也因此失去了发现青霉素的机会。

美国加州工学院的鲍林教授,与他相反,鲍林教授是个非常善于在教学中发现研究课题的人。

鲍林教授所取得的关于化学键的三种类型之一的共价键的研究成果,与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都是读书或研究解决自己所遇难题的产物。鲍林教授的作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读书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法,下面的九个方法值得你学习。(1)积极借阅和订阅学术刊物

学术刊物是反映科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国内外许多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都是通过学术刊物发表的。

学术刊物是国内外所公认,所利用的。而科技成果则反映了某一学科的水平,起着“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作用。

与图书相比,学术刊物的特点是,周期短,出版快,内容精炼。

学术刊物的种类主要有,科学普及刊物、高级学术刊物及中级学术刊物。

你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阅读刊物。阅读学术刊物对于扩大你对新兴学科的知识、专业的学习,事业生涯的拟定都有很大帮助。(2)充分利用图书馆掌握科技信息

图书馆不但是内容丰富的知识资源,还是知识的重要标志之一。图书馆,不但藏书量大,种类多,而且还有较好的阅读条件,学习条件。

你不但可以在图书馆里阅读最新的报纸,最新出版的图书,还能在图书馆里查看各种学术文集,查看各种考察报告。

你去图书馆阅览通常都要做以下三点:

①有目的或重点;

②做索引或记录;

③复习或借阅。

很多人在图书馆阅览时,不是漫不经心地乱翻,就是走马观花,使得许多科技信息都被其当做了过眼烟云。(3)不失时机地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

大学校园里经常会有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而这些学术报告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论述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者某一行业的发展趋势,学术报告里的科技信息一般都比较及时、新颖,比较有权威性。

譬如,外籍专家报告,科委领导报告和科技规划报告等等。如果有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并且和你相关时,应当前去聆听,因为听这样的学术报告能使你不出门就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4)积极参加或旁听学术会议

大学校园里,也有很多全国性的或全省性的专业学术会,这些专业学术会有综合性的、有单科性的、有专题讨论的或学术年会。

学术会议的一大特点就是倡导学术民主,鼓励新观点。在学术会议中交流的学术论文,也多种多样,有科技新秀的发言,有著名学者的报告等等,真可谓人才荟萃,知识密集。

学术会议对于交流学术思想,发现培养人才,引导科学创新都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你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始至终地参加学术会议,但是,你可以有选择地旁听。(5)参观科技博览会和展览会由于某些原因,中国过去很少举办科技博览会和展览会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博览会有了明显的增加,水平也逐渐提高。

譬如说,中国珠海在1996年11月举办的国际航空博览会,金融航空技术贸易。飞机展览、航空知识和飞行表演于一体,让参观者们掌握了很多航空科技信息。

此外,中国也出现了很多的机床展览、电子产品展览、汽车展览等。而且,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科技发明成果展览。你可以通过参观展览,掌握科技信息,开拓科技思路。(6)通过学以致用,调查掌握科技信息

所有的人都应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致用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搜集科技信息。也可以利用假期,走访一些科技情报所或高校。(7)与专家学者建立学术联系

国外把掌握科技信息的渠道分为了以下两类:

第一类:资料。报告、专利说明、科技文献和科技情报等被称为正式渠道。

第二类:科技人员间的友好交往,例如通信、相互交换资料、相互修改学术论文等被称为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也是掌握科技信息的一种有效形式,非正式渠道具有速度快,选择性强,能及时反馈的特点。

中国人的一个弱点就是,与专家学者的学术联系还有些不够,因为,大多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还不高,所以不能和专家学者进行交往。其实,专家学者都非常爱才,非常愿意与你进行交往。(8)高度重视国际三大重要索引期刊信息源

目前世界上最有可比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科技信息来源,就是美国科学情报所编制的检索工具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美国工程索引公司编制的工程索引《EI》和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三大索引每年都要从全世界各种论文中筛选较高水平的论文。《ISTP》收录的论文均为国际科技会议的论文,反映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活动。《EI》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索引,包括了全部的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SCI》是面向全部科学技术领域的索引,它所收录的论文都经过了有关专家的严格评审,具有很高的水平。

这三大索引一直被世界科学技术界密切关注,世界各国都把收录其论文的多少看为其科技论文质量的硬指标。这三大索引反映了国际水平,所以,你要逐步掌握这三大索引中的科技信息。(9)努力掌握国际互联网Internet操作

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成功最大的全球性信息网,就是Internet网。这个网把千百万个计算机用户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这个计算机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以下的服务:

传送与接收计算机文件和数据;收发电子邮件;收看天气预报、体育比赛等重大事项;检索和交换学术情报;传送或接收图片、动画和电影等。

你应通过以上所提到的科学信息途径,在学以致用中培养和锻炼掌握科技信息的能力。

此外,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科技信息敏感性的培养,瞄准前沿的专业技术和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加强信息的搜集

闭目塞听,信息不灵,会使学习或研究走上弯路。

例如:某研究所为研究“以镁代银”的工艺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在其研究成功时才发现美国在1929年就已发布了“以镁代银”专利。(2)采集科技信息要有重点范围

现代社会,信息确实非常多,但是,你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变得无所适从,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记不住。你应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相邻学科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采集重点信息。

在以上途径中,选择最有效的途径,形成长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信息源。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比较新颖,比较重要的科技信息,要进行精读深思,吸收消化。要学会科技信息的综评、分类、汇总和归纳。囫囵吞枣,过眼烟云的习惯,都不能获得有效的科技信息。(4)从表面加工到深度加工在掌握科技信息时难免会碰到重选与短缺同时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有可能会出现想要的信息没有,不想要的信息却很多的情况。

当你碰到这种情况时,要变被动为主动,从索引追踪到原文,从手工搜集到微机检索。

你必须增强科技信息意识,建立有效的科技信息渠道,总结获取科技信息的良好方法。

三、“矢”与“的”

(北京大学99级历史系)汪小春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魏源为师。

魏源,字默深,清末的进步思想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他同时还是中国最早提出要向西方学习的革新派。

魏源七岁时就开始入家塾读书,他经常“夜手一编,咆晤达旦”,可见其读书十分刻苦。魏源在十岁时因家乡遭灾,而使得家庭从此开始破落,魏源买不起书,所以他只好到私塾里去借。

魏源不但读完了“四书”、“五经”,还对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著作和一些历史书进行了阅读,这些阅读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眼界。

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他在15岁时便考中了秀才,17岁时就已在故乡邵阳颇有名气。

魏源21岁时随父亲来到了北京,拜刘逢禄为师,开始对《公羊春秋》进行学习,这时的学习奠定了他以今文经学议论时政的基础。

魏源在京读书时结识了与之思想一致的进步入士龚自珍,他们经常共同研究问题。在当时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并实行高压政策,知识分子们都死钻纸堆搞考据的情况之下,魏源却提倡“经世致用”的读书方法,号召知识界放开自己的眼界对现实进行观察,挟击时政,寻求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胆识。

魏源虽在29岁时就中了举人,但是由于他不按封建的文风读书应试作文,所以他三次考进士都未中。

从此,魏源就下决心把时间和精力都转到“经世致用”的学术研究与读书写作上。他在32岁时,江苏的布政使贺长龄听说他非常有学问,就聘请他对《皇朝经世文编》进行编辑。

魏源应聘以后,对清王朝开国以来的有关文献档案进行了大量的阅读,魏源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被人称赞为“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护,几乎家存其书”的巨著完成了。

魏源根据林则徐的嘱托,在1842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以让人惊叹的毅力开始读域外之书,他仍然用“经世致用”的方法搜集材料,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海国图志》共50卷,后来又扩充到了100卷。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魏源富国强兵的治国之道,他主张对内要进行政治改革,对外要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

而且,在日本明治维新中《海国图志》也起过积极作用。

魏源“经世致用”的读书治学方法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就是在今天,对你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我们一再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结合,是因为“知识来源于致用”。

那些给你知识,使你更聪明的书,并不会直接地生产出知识来,它之所以能够给你知识,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性的概括,是一个对学以致用的总结性记载。

譬如:

被世人称为“魔术师”的发明家爱迪生,进行创造发明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家境贫穷的爱迪生,只在小学时读过三个月的书。但是他却从小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

他很热爱科学,尤其是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试验。在他当报务员期间,他发明了一架改进的自动收报机,并获得了4万美元报酬,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辞去了工作,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为此,他常常每天都要工作20小时,只靠打瞌睡略作休息。他从来不肯闲着,每当解决一个问题以后,他便会去研究另一个问题。

他的每项发明,都需要多次实验。

例如: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及精力,选择一种既能发光又不会很快就被氧化烧掉的灯丝材料,试验的物质达1600多种。

他于1879年10月发明了“白炽发光的电灯”,使“世界之光”电灯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时他年仅32岁。

爱迪生在他84年的生命中,发明了数不胜数的重大发明,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

他先后对电报、电话进行改进,发明了油印机、蜡纸、留声机、电车、电影等。

他的发明,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并且受到了世人的崇敬,当人们称赞他是个天才时,他说:“天才,那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科学在不断发展,所以人们将有层出不穷的疑问需要进行探索,进行解决。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更多的精神财富。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强调读书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因之一。

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联系,还因为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还须通过致用来对其进行检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书中的东西,往往会瑜瑕参差,人们在学习中如果不辨真伪地对其兼收并蓄,肯定会造成读书效率的下降和认识上的混乱。

怎样才可以不接受或者少接受错误的“书本知识”呢?

只有把读书联系到实际中,把从书本之中学得的知识,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作一下检验,看看是否能经得起致用的考查。

南宋的朱熹有《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源头活水”理解为学以致用,因为书,犹如一面明亮而又能映照出“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的镜子,所以离开了学以致用,“源头活水”也会变成一潭死水。

明代的李贽就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像处女。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这首诗对那些读书史上的一种可悲现象进行了概括,也就是本来是带给人们聪明和智慧的书,却在某些人的手里变成了一个愚昧的囚笼。这并非是耸人听闻,而是有事实为证。

如三国时的马谡,自称“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是其却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句教条,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及诸葛亮的“叮咛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障、后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只落得个兵败地失、狼狈而逃,诸葛亮为了以明军法,只好挥泪将其斩首。

今天还有没有“读书死”的“书奴”呢?

有,当然有,社会中那些“高分低能”者即是。而死读书的结果,不但窒息了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断送了人的人生价值。

由此,我们也不禁联想到了当“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情景。

当诸葛亮出使东吴,力主联吴抗曹之时,就有几位死读书的腐儒之士想把他难倒,但都被他给击败了。

在这其间,诸葛亮讲了一段话即:“儒有君子小人之别……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要想读书而又不作“书奴”,其关键就是在学以致用中使所读之书活起来,并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原则。否则,任何书本上的知识,哪怕是正确的原则,也都会变成精神的锁链,眼中的阴翳,思想上的凝固剂。

这也是我们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联系的第二个原因。

强调读书要与实际相联系,是因为读书如果脱离了实际,那么人们对书中学来的知识就不容易深刻理解,就难以真正地掌握,也不会有真正的用处。

那么,如何学以致用呢?

首先,要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你不仅要从“抱着走”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学会“自己走”,还要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学会使用工具书,积累资料;总结学习经验,提出新的学习目标等等。

其次,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探索、研究的能力。

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你应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或注意那些违反常规的新奇现象。不善于观察的人,人宝山也会空手而归。善于观察的人,敢想前人所未想。

再次,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适应能力。

你要增强实干精神,克服纸上谈兵、鄙视劳动、贪图舒适、好逸恶劳的倾向。

你要正确认识自己,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学习,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完善自我,克服“目空一切”的情绪。

同时,你要在抓好学习的情况下,适当地参加一些工作。这将对你以后的科学研究及组织、谈判、演讲等能力大有裨益。

四、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北京大学98级地球物理学系)刘先民

清初的颜元是一个有名的学以致用家,他非常强调读书致用的治学方法。

他曾经以学医为例来讲读书与实际相联系的道理。他说,《金匮玉函》、《黄帝素问》等许多医道高明的书,都是为了让学医的人明了医理。

医治疾病,还必须依靠诊脉、制药、针炙、摩砭等临床实践。假设天下的医生,只是读了千百卷医书,并熟于说教,就自以为是一流的“高手”了,而视针炙。诊脉、制药、摩砭等临床的实践为一些雕虫小技,并把医书上的理论和治疗中的实践分开。那么结果只能是“死人相接”,“病人相枕”。

这种读尽天下医书,通晓天下医道而却不致用的学习方法,纵然可以把医书倒背如流又有什么用呢?

人们之所以读书、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加以利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要想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必须通过致用来实现。

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对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就是指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灵活自如地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把专业知识学好,是你最大的希望,但是怎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呢?

学的目的就在于用,因此,你在学习时,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

1.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前提,要想掌握书本知识必须经过致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在探索世界后所得出的直接经验的理论总结,但对于你来说则是一种间接的经验,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进步,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然而,要想学好书本知识,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经过学以致用。

对于此事毛泽东同志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你要知道原子的性质,你就得进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了解原子的情况。”

毛泽东同志再一次说明了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你在学习时,只有不断加强学以致用的锻炼,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你在学习时,应克服只重视理论知识,不重视学以致用的现象。

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例:有兄弟两人十分巧合地在同一所大学里学习市场营销,并在毕业后分到了同一家公司工作。一年以后,公司的主管提拔哥哥当了营销主管,弟弟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比哥哥守纪尽力,在读书时也比哥哥成绩好,而公司的主管却提拔了哥哥没有提拔自己,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领导搞好关系。弟弟的这些想法被公司的主管全看在眼里,公司的主管不动声色地在一天上午把弟弟叫到了办公室,叫他到公司主管指定的一家市场去调查一下白菜的行情,然后回来向他报告。弟弟到市场以后,看到市场上只有两家卖鸡蛋的,就回来对公司的主管报告说:市场上没有卖白菜的,只有两个卖鸡蛋的,所以无法了解白菜的行情。公司主管听后让弟弟坐下,又叫来了哥哥,并吩咐了同样的任务。哥哥走后,公司主管对弟弟说,你看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过了一会儿,哥哥向公司主管报告说:“卖白菜的已全都走了,经向其他人打听,今天的白菜每千克是0.3元,销路很普通;现在市场上只有两个卖鸡蛋的,价格为每千克2元。据卖货人讲,近期鸡蛋的货源非常充足,如果想大量购买价格还可以降低。如果您想要进一步的资料,我可以把卖鸡蛋的人找来。”还未等经理讲话,弟弟就已羞惭地离去了。

你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终究是个遗憾,这个遗憾很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危害。

所以你在学习时,一定要重视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

2.由于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书本知识也需要在学以致用中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我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直接经验总结后的结果,随着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知识也要进一步地进行完善和丰富,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形式。

牛顿在对自然界进行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了支配自然界的三大定律,并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随着研究范围的转变,人们惊讶地发现牛顿定律竟然失灵了,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最后爱因斯坦认识并掌握了微观高速世界的运动规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新规律,这种不满足现状,不迷信书本的精神,才会使人类的认识逐步深化。

随着学以致用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书本知识的不断发展,要求你读书而不迷信书,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前人的直接经验,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3.专业知识的掌握要靠相应的职业技能来体现,职业技能只能靠锻炼获得

强调职业技能,古已有之,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指各行业都有技能出类拔粹者。

古人曾在《卖油翁》中记述了卖油老人不用漏斗就可倒油的绝技。

现代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的售货员张秉贵,不用称就可以抓出顾客所要的数目等等。

目前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学子的职业技能学以致用水平较低,在参加工作后,与工作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例如:一些师范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一直被老师认为是“优才生”的学子,在真正走上讲台后,语句表达不清,字写的也不成形,50分钟的课他用20分钟就全讲完了,不但听课的学子听不懂,他本人也是“茶壶里装饺子,里边有,嘴里倒不出来”,光着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2)学校方面的原因。(3)学子自身的原因。

因此,必须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强化学子的技能培训,提高学子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其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未来职业的需要。

鲁迅曾经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譬如,城市里的人到了农村以后,大多数人都分辨不清麦苗与韭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城市里的人没有感性上的认识。而农村里的人则因为接触的多了,就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这说明书本知识要和学以致用接触并使之活起来。

典型事例就是乔治·斯蒂芬逊发明火车的经过。14岁就到煤矿做工的斯蒂芬逊在煤矿中从事的工作就是擦拭矿上抽水的蒸汽机。后来,他当上了煤矿的保管员,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机器。他感到,当时落后的运输工作不能适应正在迅速发展的煤矿业,于是他就想发明一种“强有力的运输工具”。他8岁时就开始给人家放牛,因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对机器十分熟悉,但是,有好多问题他都无法上升到理论上进行解释。于是,他下决心努力学习文化。他都11岁了,但却是个文盲,“既然基础等于零,那就从零开始吧!”他与启蒙的儿童一起在夜校的一年级就读。尽管他所面对的困难非常多,但他却从未有任何的懈怠。为了更好地进行蒸汽机的研究,他步行了1500多里来到了蒸汽机发明者瓦特的家乡做了长达一年多的工,他在工作之余,就对蒸汽机构造的原理进行钻研,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开始进行“强有力的运输工具”的发明。他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钻研在1814年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但是试车却失败了,他受到了诽谤和责难。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继续研究并对其加以改进。他于1825年9月27日在英国斯多克敦至达林敦的铁路上,对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进行了成功的试车。人们热烈地庆贺火车的诞生。他于1829年10月驾驶着新制的“火箭号”参加了在利物浦附近举行的一次火车功率大赛,并获取了胜利。

如果,斯蒂芬逊只有实践,却没有书本知识,是不能发明出火车的;但是,学到了书本知识,却不能与实际相联系,也无意于解决运输上的难题,火车也不会在他的研究中诞生。只有同实际社会进行接触地读书,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下面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据说,宋代的一位收藏家得到了唐代画家戴嵩流传于后世的《斗牛图》。此人得到《斗牛图》后欣喜若狂,时常炫耀说:“戴嵩此画,形神兼俱,真不失为大家手笔!”有一次,他又挂出《斗牛图》欣赏,连声赞道:“妙呵,妙……”“哈哈……”忽然,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回头一看,是个过路的农民正看着那幅画,脸上露出了不屑的神情。收藏家有些气恼,便问:“你笑什么?你懂画吗?”农民指指画说:“我只会放牛种地,不懂得画。牛,我可是看得多了。两牛相斗,力气全使在双角上,尾巴夹在两腿间。而画上的两头牛,看上去虽斗得很激烈,尾巴却翘得高高的,怎么可能会使上全身的劲呢?这显然是画错了,所以我不禁失笑。”

这幅《斗牛图》被收藏家奉若至宝,在熟知“斗牛”的农民眼里却成为了一个笑柄,被致用的检验所否定。

这里说的虽然是作画,但是,读书与作画其实是一个道理,优与劣,对与错,只有在经过致用的检验后,才能看出其良莠。

为了使所读之书活起来,就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勇于破疑、大胆质疑的品格。

技术上的革新,科学上的突破,都是从“疑”开始的。水开之后壶盖就会跳动,天花板上挂的灯会来回的摇摆,这是一些无人不知的“常识”,在对比之后提出疑问或许会被视为“傻瓜”、“白痴”。然而,“水开之后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这个疑问就曾为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以很大的启示,由于看到了教堂天花板上摇曳着的灯,林利略产生了疑问,他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了摆锤等时性的定律。那些对“常识”,甚至是写在书上的“知识”,勇于探求的人,才会产生有用的疑问。

由此可见,“怀疑并不是缺点”,但是“总是疑,却并不下任何断语,才是缺点”。提出疑问之后,进而深入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是最可贵的。

科学上的进步,技术上的革新,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即一个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你的事业生涯也是如此。

想要打开真理的大门,必须读书而又不迷信书。反之,抱残守缺,拘泥于书本,就不会有什么创见。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也就是说他不但博览群书,而且敢于疑古惑经,才能写出“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乎”的《论衡》。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学而有疑;科学发展的精神桎梏,就是学而不疑。

学以致用,是使所读之书活起来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一直困惑着人类的大难题之一“百慕大三角之谜”。在那里,有很多飞机、船舰进入以后,便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销声匿迹了。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过去短短的13年中,就有200多艘船舰、100多架飞机被“魔鬼三角区”所吞噬。

这种发生在“卫星上天”、“飞船登月”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的怪事,像“谜”一样久久地难以解开,以至于各种猜测,各种主观的臆断,乃至于荒诞不经之谈,接踵而来,众说纷纭。

但是,经过科学家长期的努力,最后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美国东南沿海大西洋海域的一个急流交汇的漩涡区就是“百慕大三角区”所在的位置,科学家们针对这个情况先对漩涡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在一只盆中盛满了水,然后对其进行搅动,让水涌起漩涡,再用特殊的强光,以60至75度射入漩涡中。

奇迹出现了,悬在澡盆上的一张薄纸霎时就燃烧了起来。说起来道理很简单,凹面镜聚焦点能够使物质燃烧。

同样道理,漩涡所形成的凹面水域聚焦点也能使物质燃烧,人们首次发现这个道理。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当漩涡的直径达一千米时,太阳光的人射角为60至75度时,所形成的聚光点直径可达一米多,焦点温度达上万度。

而“百慕大三角区”的漩涡直径多数都在200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这些漩涡有的维持长达60多天,由于它们在阳光人射角60至75度时,形成的聚焦点的直径可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所以它的温度足以使飞机、船舰在顷刻间熔化,即使是稍稍靠近也能焚烧或爆炸。

而且,这些漩涡形成的巨大四面镜,在夜晚时仍能将月光、星光聚集在一起,使磁场受到扰动,使船舰的仪表失灵以至使船舰失踪。“百慕大三角之谜”被人们揭开了,它是科学家们在学以致用的努力中揭晓的,揭晓以后的答案被记载到书中,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获得这个知识。

五、校园打工族风景线

对于大学三年级的王士民来说,打工并不是一个什么新奇或陌生的字眼。他在大学一年级时,就经常利用假期参与类似的学以致用活动。

当采访他时,他正在参加飞利浦电器的促销活动。

王士民的打工地点是一家位于繁华地段的电器专营店,这个店虽然不大,但店里却极尽可能地利用了空间,把各种型号的电器摆满小店,小店里频繁闪动的画面与那低沉而又富于动感的音乐交织在一起,简直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在飞利浦的专柜前,我们见到了身穿工作服的王士民,因为我们已预先约好了,再加上王士民本身爽朗的性格,所以他大方地与我们攀谈了起来。“店里对我们的要求跟这儿正式的职员一样,早上8点准时到岗,换上工作服,带上胸卡,把展柜清洗干净,再整理一下散发给顾客的宣传材料。”

他边整理要散发的宣传材料,边对我们说:“导购很辛苦,一天站下来,浑身酸疼,就连骑车回家的劲儿都没了。我现在对售货员不爱搭理人特别体谅……”

王士民正说着就有位顾客朝这边走了过来,王士民连忙热情地询问顾客想了解飞利浦的哪种电器。

当得知顾客想换一台大屏幕彩电之时,王士民便开始对飞利浦相应的电器及各自的功能和特点进行介绍。

顾客问了几个非常专业的问题,王士民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并把与之相关的资料给了顾客,顾客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听你介绍的挺不错,我回去再跟家人商量商量。”望着顾客的背影,王士民仍旧面带笑容。

王士民是学电子的,在这里打工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以致用机会。

王士民说:“在上岗之前,公司对我们进行过专业培训,再加上现在的顾客档次很高,问的问题比较专业,不会的就要去请教行家,就这样一来二去也懂了许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这也是我打工的一个收获,对了,我们还要求有一定的英语口语水平,现在我能把这些产品用英语作简单的介绍,这可是在英语书中学不到的。”

打工近一个月来,王士民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他成熟得更快了,意志也得到了磨炼,学到了许多实际的知识,当然,他的下一年学费也有了着落。

如果说现在做促销员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的话,那么在需要一些专业水平的岗位上,大学生就非常地稀少了。而有一些学有所长的学子们,对于那些能扩充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工作更情有独钟。

在那些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子公司里,也不乏在校的大学生做兼职,他们从事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展示他们的特长,谋求他们的发展空间,这已成了当代大学生打工的目标。

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曾几何时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依靠自身的实力研身于其中的学子们,又是拥有着何等的雄心。在这群对未来充满了理想的青年之中,王菲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菲是服装学院三年级的学子,女,21岁。

从大学二年级时起,她就开始为一家私人的服装公司做设计工作,她说,她的学费大多是打工得来的。

如果说生活之中的王菲是一个热情而又好动的学子的话,那么在工作之中的她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王菲认为“服装设计不能只学不用,要有一些自己的东西,不然就自学了。”

她说,她的收入与她投入的金钱和劳动正好成正比。她并不是每天都要去那家私人公司上班,她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去那家公司送一次设计图纸,于是,我们约好一起去一次。

这次,王菲共带了四张图纸,王菲推开设计室的门之后,就把图纸给设计师铺好让设计师观看,王菲不时地用眼睛观察着对方脸上的表情。

设计师终于抬起头,满意地对她说道:“这两款不错,但是领部设计还需要再进行一下处理,你现在就改吧。”

虽然有两张图纸被否定了,而另外两张图纸还要返工,但她仍然非常高兴。

王菲说:“这次已经不错啦,有一半通过了,有一次我带了七张图纸来,连一张通过的都没有。慢慢来吧!”

在每次改动之前,王菲都要先征求一下设计师的意见,在双方经过一番认真的研究以后,她才会把改动落实到图纸之上。就连一粒扣子的取舍,领口处的变动都会让她用尽心机。

由于王菲一直忙,所以她中午没有吃饭。在她改好并通过之后,别人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她非常高兴地背起画夹跑了出去,一头冲进附近的小吃部,买了两份火腿比萨开始大口吃起来,看着她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很难让人把工作时沉稳的她和现在的她联系在一起。

王菲一边吃,一边欣慰地对我们说:“打工嘛,就得按人家的要求去做,这很正常。再说人家比我经验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王菲说打工只是暂时性的,她把打工看作是能力的一种储备。她要争取在今后的服装设计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在毕业之后,她想自己开一家服装公司,让她的服装设计走向世界。当然,她现在还有许多要学的东西,但她相信,她的未来不会是一个梦。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就像象牙塔中的公主一样备受尊宠,可以伸手向家里要钱(这几乎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而当代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学子们少了很多矜持,走出了校园,到社会之中去打工,学子们自食其力已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校园的打工族也成了大学校园中的一道风景线。

但是,也有的学子以打工为时尚,走上了人生的歧途。

今年21岁的沈丽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的是导游专业。当夜幕降临之时,她们学校的门口就仿佛在举行名车博览会一样,那些令人望尘莫及的高级轿车从四面八方开到学校门口。

这时沈丽就袅袅婷婷地从校园里翩迁而至。当她走到一辆奔驰400前时,有一位小腹微凸的先生为她打开车门,拥她上了车。车子开了,他们今天的目标是一个名噪一时的美食城。

时下在交际场所流行着“学子妹”。在某些场合,请那些浓妆艳抹的“三陪小组”,就会显得档次太低;但是,请本公司的office小姐,就呈中性化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老板们便把眼光投向了大学校园,物色在校的女大学生们:“夜班office小姐。”

某位老板对“夜班office小姐”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学子妹不但清纯、乖巧,而且富有诗情画意,非常容易讨得客户的喜欢。”

所以沈丽就成了“夜班office小姐”,她受聘的是一家工程公司,老板每月给她的薪水是1500元。而沈丽的工作则是:当该公司有应酬之时,就请她去陪客人吃吃饭。

沈丽把这份工作称为“上夜大”。

沈丽说:“那是所社会大学,我在那里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室里学到的知识更具实用价值,而且还能够结识很多人士。”

这时,黑色的奔驰400已穿过了大半个城市,徐徐停泊在美食城的停车场。

沈丽则随着那位小腹微凸的老板步入了早已订好的桌位。

已经在这里等候他们的人包括:该公司的几位财务主管、行政主管,老板的两位好友以及一位记者。

在沈丽喝了半盅菊花茶之时,今天的主客才在迎宾小姐的引领之下珊珊而来。

小腹微凸的老板一般都坐在沈丽的左边,坐在她右边的往往都是客户……

沈丽的主要职责就是劝酒,虽然她通常都只捧一罐椰奶,但是客人们在这位如歌如梦的学子妹面前,又哪好意思不喝?“喝,喝,既然沈丽让我喝,我就喝!”于是,客人又是一杯。

有时为了助助兴,沈丽还会穿插上几首卡拉OK;或者独唱一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或者和客人合唱一首“相思风雨中”,如果遇到了湖南的客人,她还会亲切地唱上一首“浏阳河……”

沈丽的下班时间是午夜的11:20分。只要到了这时,沈丽就会用十分抱歉的语调向客人们告辞道:“十分对不起,学校快要关门了,我先走一步了,祝各位玩得愉快。”

然后那位小腹微凸的老板就会驾着那辆黑色的奔驰400把她送回学校。至于客人们以后还有什么活动,那就要由老板负责安排了。

虽然,学校规定晚上10点以后就锁大门。但是,由于沈丽经常给门卫一些小恩小惠,譬如说打包回来的比萨饼,一只手表,一张舞厅的门票,一本杂志……所以学校的这道大门对她来说起不到任何阻挡的作用。

现在,宿舍里的学子们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沈丽轻手轻脚地冲了一个凉,然后在学子们均匀的酣声之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像沈丽这种“学以致用”的学子如今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纪的道路,轻则断送自己美好的人生,重者断送自己珍贵的生命。这是不能不引以为戒的。

话题二:能力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他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

一、一本“无字之书”

(北京大学98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马仁杰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拼搏。

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财富、地位与能力的象征。

中国的古人曾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由此可见,读书与获取知识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你都不应让头脑迷失。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并不是通过简单地判断和理解就可以解决的。

你有很多知识,却不会应用,知识变成死的了。死的知识不但对人无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出现害处。就像前面提到的赵括一样,不但害人害己,也害了国家。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对旧式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学子们只是闭门在读一些死书的状况十分不满。

他主张学子们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从天下万物而学之”。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期间,除读“有字之书”外,还经常到农村、工厂进行社会调查,毛泽东利用一切机会对工农劳动群众进行了解和接触,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今天,你除了与自己的兴趣、职业相结合继续读“有字之书”外,还要读“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学以致用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走叉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你要想更好地、更快地读懂、读通“有字之书”,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死书”读成活书,就要善于读“无字之书”。“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鲁迅就很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大文豪鲁迅的主张。

由于鲁迅在少年时代喜欢和农村少年交朋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所以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写了许多杂文。如果鲁迅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又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历史学家张舜微在谈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道:“除书本外,还应多读‘无字书’,以扩大求知领域。”

对于读‘无字书’的重要性张老的亲自体会更有说服力。他早年读《说文》麦部时,其中有句“秋种厚埋,故谓之麦”。开始时,他并不怎么理解此句,后来,当他亲眼看到秋冬之季种麦,都是先用锄深深地把土挖出,然后将种子放下,再盖上厚厚的土。人称“挖麦子”,这种挖麦子与其他的谷类种植方法不太相同。

张老通过这件事才真正体味到了书中“厚埋”的真正意思。

徐渭、牛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对于“有字之书”的精研,都是齐白石平生所推崇的,但是,他更重视“无字之书”,其画之所以会不断开拓,创造出独特不群的书画风貌,是他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开拓艺术生涯的必然结果。

当人们翻开他的画册时,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鱼虫,欣欣向荣的草木,刻意求工处恰如雕镂,粗扩豪放处犹如泼墨,真可谓是“形神兼备”。尤其是他的水墨画虾,更是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令人情不自禁地要赞声好。但又有谁会知纸上的画有多少画外音!

就水墨画虾来说,由于齐白石对各种虾很早就感兴趣,所以不知观察了多少遍。

他在学画时,为了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光是虾就画了几十年,他在70岁时才觉得自己已赶上了古人画虾的水平。

他严谨的创作态度更表现在不看“无字之书”不肯下笔作画之上。

作家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白石老人作画。

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因对“芭蕉叶卷”的实际状况不熟悉,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无实物可进行考证,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左到右的,还是从右到左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对其进行过细心观察,说不出准确的答案。

最后白石老人就没有作“芭蕉叶卷”画。人们虽觉得遗憾,但他却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之所以“不能大胆敢为也”,是因为“未曾见过”。

徐悲鸿画马也是如此。他在一生之中画了上千匹马,出自于他笔下的奔马令人赞叹不绝。

他的奔马丰阔而不臃肿,刚劲而不瘠,稳而不坠,奔而不飘。特别是那幅四蹄腾空,马尾舒展,长鬃飘拂,充分表现出了挺拔奔放、自由不羁精神的《奔马图》。

他为了把马画好,在留学法国时,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馆里进行素描练习,并常以两块面包充饥,这一切都是为了准确把握马的造型。

无论在哪里,他只要见了马,就会细心地观察。

这也难怪当有人在向他投师学画之时他会深有感触地说道:“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画马必须以马为师。”“无字之书”只有到五彩的“社会大学”之中去读。

凡是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会知道,这位大文豪只读过几个月的书,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这个苦难的学徒工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辛酸。不过,他在流浪飘泊之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高尔基在社会的底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增强了他对俄罗斯社会的浓厚感情。他从伏尔加河码头的搬运工们那儿学得了劳动习惯,从流放的政治犯那儿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从面包师那儿学到了人生哲学。

高尔基曾这样说道:“这个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师们更透彻。更明白地为我讲了当时的国家机构。”

这一切,都成为了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

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之中均有体现。

在《童年》之中,记载了阿辽沙童年时代的甘与苦。该书在写到阿辽沙当轮船厂房小伙计之时,有一位心肠非常好的厨师借给他书读,并告诉他:

读吧,一本书,你假如读不懂,那么就再读一遍!你如果读到一本好书,你便可以懂得很多道理。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愚蠢的程度不同。有的人非常聪明,有的人则比较差一点,有的人则是一个傻瓜。人为了要聪明一些,只有读书。

书,可是重要的呀!

他的《在人间》不但对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愚昧、野蛮进行了揭露,还指明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他在《我的大学》之中,记叙了一个一只胳膊并且患有麻痹症的残疾人,残疾人所开的小杂货铺里有一个秘密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经常会有大学生来聚会。

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指头戳着书页喊叫,各人说各人所喜爱的真理”。

在这些大学生的影响之下,阿辽沙也用自己做活儿赚来的钱,再加上向那位残疾人借的钱,买了他收藏的“第一本象样的书”——《警世箴言》。

在“社会大学”的“无字之书”中确实培养出了很多像高尔基这样的人才。

例如:当托尔斯泰在基辅公路上散步时,每当他遇到熟识或者不熟识的农民,就主动与他们进行攀谈,并时时在小本子上记下些什么,因此,托尔斯泰就把这条公路称作他的“大学”。达尔文对在剑桥大学所学的专业“神学”毫无兴趣,于是,他除了听生物课以外,就参加科学考察的活动,向社会上的教师、农夫、工人学习。达尔文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得来的。”虽然,达尔文同时上了两所大学,但是,“社会大学”给他的知识要比剑桥大学给他的知识多。毛泽东曾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之中这样说道,社会调查“这是比较高明的学校”,而那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可敬可爱的先生。”由于米丘林热爱园艺工作,所以,他说他的果园是他的“最高学府”。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早期的杰出理论家蔡和森也主张到“社会大学”中去读“无字之书”。在1924年,他主编上海《向导》周报时,经常抽出时间深入到群众之中,听取群众的呼声。当他调到北方工作以后,曾多次到唐山煤矿的矿井之中进行考查,他因此获得了很多真知和灼见。他不但强调“这册书要经常读,这功夫要经常练”,还认为“要打好稳立做事之根基,了解社会这就是基本功。”列宁,大学还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而他却幽默地将他在监狱中学习的经历称为上“特殊大学”。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能感动“学以致用”赐予你新的知识。

譬如苏拭曾写过一篇游记(《石钟山记》),文章通过他亲临绝壁深潭实地考察而纠正了唐代李勃因石钟山有两块石头“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得名的说法;对于北魏郦道元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说法进行了肯定。

又如:书上所写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是依物体本身的轻重决定的理论,学者们都没有加以证明就全盘地接受了。

而在一般的学者心里,除了上帝以外,亚里士多德这位希腊圣人就是最对的。

但是,年仅25岁的枷利略却因善于读“无字之书”——通过进行试验把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理论给推翻了。

为此,他不但遭到了教会的“异端裁判所”审问,还遭到了嘲弄和谩骂。

可是,“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红楼梦》的第三回描写了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形,“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于是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因此观察到了贾府很多“与别家不同”的地方。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它“无字”,所以不为人注意,甚至是明摆着,人们也因为司空见惯了,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知识”。

所以,读“无字之书”,必须别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科学上的发明,艺术上的创造,科学真理的发现,往往是由于“有心人”受到实际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启示,引发了某些联想,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最后才得以揭开奥秘。

譬如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就曾经从石狮子的雄伟体态中受到了触发,继而琢磨后,提炼出了舞台上既矫健而又英武的身段;他从香烟的袅袅飘动中,产生艺术的联想,并演化出了妩媚的舞姿。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宝藏,却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珍宝”的。

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于平凡之中见其奇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

那些不愿意付出心血,对生活漫不经心的人,是绝不可能从“无字之书”中获取知识的。

读“有字之书”必须上正规大学,而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

如果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

善读书,而不惟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的一条准则。

二、文凭与人你信什么

(北京大学98级光华管理学院)陈礼

你有了文凭之后,自然会成为抢手的“奇货”,自然会成为所谓的人才,别人会自动地为你送上工作。

然而,光有文凭而没有工作的人却也不在少数。

这说明,文凭并不是最重要的。

以往人们说到能力时,尤其是说到大学生的能力时,常常把能力同大学生的文凭划成等号,似乎有了文凭,就有了能力。

随着人事制度的逐步深化,人们已开始把能力和文凭区分开了:

文凭在人们的眼里只是一个受教育程度的标记,它不再和能力是等量的,一个人是否有能力,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接受检验。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治军和治国方面都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绩。诸葛亮之所以会成功,主要是因为他选拔了大量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将。

诸葛亮在总结其选贤任能的标准时,归结了以下的一段话:“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咨之以谋以观其识,临之以利以观其廉,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期之以事以观其信,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诸葛亮以上的一段话把人才的基本能力素质概括得非常全面,这段话不仅是古人选贤任能的标准,对于当代人才的选拔,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青岛举行的化工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答辩会上,答辩委员会由7人组成,这7人之中除了指导老师、资深教授之外,还有齐鲁石化公司的科研负责人范涛等人及青岛橡胶集团的总工程师。在答辩的过程之中,来自企业方面的评委们就工艺生产之中的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频频提问,然后让毕业生们画出图表,定出模型再予以解答。

青岛化工学院的赵树高教授说,以往毕业生的答辩评委全由在校的老师组成,只要是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一般都可毕业。而现在,只有5-7人的答辩委员会之中,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就占了2-3人,如果毕业生的论文在学以致用这一关通不过,答辩也就通不过了,学位也就拿不到了,即空谈的研究生难毕业。教育界的有关人士认为,请企业界的总工、科研界的负责人来对学子的能力进行考核,将会使毕业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更符合实际,在企业生产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也更易解决,所以这种校方与企业联手的作法非常值得提倡。这个案例说明,人比文凭更重要。在两三千年前古老的中国,就已存在这一问题了。公元前2300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当时有7个诸侯国,这7个诸侯国分别是楚、韩、齐、魏、燕、秦和赵。这时有一位魏国的年轻人,闻听赵国有发展的机会,便想前去尝试一下。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转换工作是件比较容易的事,绝不会出现损失年薪、违约、退休金等等。所以这位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前途,便到赵国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去了。也许是人离乡贱吧!这个年轻人由魏国到赵国去寻找新的机会,不但要走一大段距离的路,还要将一些有关的书带在身上,的确非常辛苦。而当时又没有印刷术和纸,所以当时的所有文字都要刻在竹筒上。而有学问之人,到底又有多少书呢?这很容易知道,光是看着有学问之人身后载书简的车子,就清楚了。然而,就连学富五车的孔子都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采纳他所提的建议,何况是魏国的年轻人,年轻人经过一番努力后最终也没有在赵国找到机会,但是这年轻人却在偶然间遇到了机会。他碰到了景监,此人不但是秦孝公的贴身太监,而且还是秦孝公跟前的大红人。而这位年轻人则是在人类历史上进行第一次改革的商鞅。商鞅深深地明白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便将自己的道理向景监进行介绍,并强调自己有可以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学识。商鞅终于见到了秦孝公。他不但把所有可以证明自己学识的书都搬了出来,想以此对自己的学识加以证明,而且对秦孝公大谈“帝道”,然而秦孝公却好像“其不开悟矣”。根据《史记》的记载:“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商鞅这次只落得了一个失败而归。但是,商鞅在五日之后,又找到了一次与秦孝公见面的机会,这次见面比上次见面时的情景要好一些,可是商鞅凭借的还是自己的证明,以此来展示自己在学识上的才华,大谈“王道”,这些根本都引不起秦孝公的兴趣。商鞅又一次失败了。这两次失败,主要应归因于商鞅把自己的学识都归结在了书本证明之上,不能把证明的束缚抛开,吸引秦孝公的兴趣。不久,商鞅又要求见秦孝公,而秦孝公却不肯,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秦孝公第三次接见了商鞅。商鞅这次终于把证明其学识的书抛开了,商鞅在这次千载难逢的会面中,提出了一份“霸道”的建议,并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在现代社会中,有个叫做李清的人,读书非常多,手上还经常拿着一些不同类型的证书。同时,他还喜欢挂名担任一些单位的干事,都30多岁的人了,却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与李清第一次进行接触的人,肯定会对其投以尊重的眼光,因为他会给人一种很有才干的错觉。

有了先入为主的“尊重”印象,如果你与李清接触,肯定会希望得到更多的了解。

可殊不知李清名片上所印的头衔除了印在上面以外,一点用处都没有,真是令人望而生厌。

所以,人们最大的失误就是以为自己手上有了几张可以示人的证书文凭便以为自己非常有才干。

受教育少的人,可能会在心里存在着一种退缩感,遇事没有信心,发展起事业来会处处受到限制。而受教育多的人,又盲目地相信手中所拿着的几本文凭,因而才会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

其实真正的教育,并不仅仅是从学校课本中得来的,也不是靠文凭就能证明的,它要从学以致用之中获得。那些受过教育的人,也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掌握了几种寻找学问的门路,如果不在学以致用之中进行一番提炼的话,那么他们所学的知识是不能进一步深化的。

人情世故的练达,办事才能的训练,并不是非读书不可。《红楼梦》里的王熙风并不识字,又有谁能否认她那高超的管理才能和人情世故练达的学问呢?

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也并不是非读书不可的。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就没有上过学。

如果我们进一步地追根溯源,那么“尧舜以前,又有何书可读”?

在人类蒙昧的时代,原只有一部“无字”大书。

但是,我们如此说并非否认读书,因为我们生活在书浩如烟海的时代,而不是“尧舜以前”,我们强调知识与才干两者兼得。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青年人从学校中毕业出来时满肚子都是知识,然而独独缺少了一种能力。

不论男女,如果不曾在实际能力上下功夫,是不能真正毕业的。

在高级学校中更应如此,在自己没有熟悉普通的社会原理以前,就把自己送入人海中去,真是误人误己的一种举动。

许多学识丰富的少女,在父母突然去世,而家务要由她承当的时候,总是不能处理家务、不能自谋生活。

许多女子,假使丈夫突然去世而遗下重大的商业负担,她们总是不善处理。

这时候,她们的全部财产、公司的命运,就握在律师或公司代理人的手中;假使所托之人是恶人,他们会将她像小孩一般玩于掌中。

要知道,社会中有一类人,他们的生活与幸福的基础就是建筑在大众社会人士对于职业情形愚昧无知上的。

这类居心不良的人总是利用了那些不知怎样去保护自己财产的人的弱点,而骗取他们的金钱。

他们在骗取他人的金钱中间生存,他们知道,一种夸张的广告,一种措词巧妙的传单,一种迷人的说辞,可以将那些忠厚的人辛苦得来的金钱装进自己的钱袋。

一个坚强刻苦的人,一个不断同贫穷奋战的人,一个每一分金钱都用血汗换来的人,舍得让自己辛苦积下的金钱从自己的手中漏去,漏到那种最不可靠的投资地方吗?

他们舍得将自己的金钱,送给相隔千百里而自己不曾谋过一面,除却奸滑对于其人的行为毫不熟悉的人们吗?

许多人因为将“代理”的全权赋与律师或商务代办,而得到悲惨的结局。

大多数不通世故的人都不明白“全权代理”的真正意义与重要。

所谓“全权代理”即是赋予别人以任意处理你的财产,像处理他自己的财产一样的权力,即使别人代表你的人格。

受你委任的人可以为了任何理由而代签你的名字;他可以任意地搬弄、支配你;

他可以从银行中支领你的存款,他可以代表你做一切业务。

至少,在处理业务上。事实上、法律上,都是全部代表着你。

所以即使要委人以全权代理,对于人选也必须十分审慎。

为了你的家庭幸福,为了你的心境平安,为了保护你辛苦得来的钱财起见,不管你从事何种事业,千万不要忽略掉一种健全而完备的职业和知识训练!

它可以使你免受他人的欺骗,免尝许多负累、痛苦与艰辛;它可以使你免受家道中落、财产荡尽的苦味;可以使你免为奸诈骗子的傀儡。

假使每个人,都能受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处世训练,则许多阴险奸诈的骗子就会因无所施其伎俩而不能生存了!

保持金钱、储蓄金钱,比赚取金钱要难得多。挣到了金钱之后,怎样去处理金钱、保持金钱,对于深谙商业知识的人来说尚且是一件难事;而对丝毫没有受过处世训练的人来说又能怎样?

能力训练,是你知识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这种训练可以让千万个家庭免于败落;大多数人都可以过快乐、安康的生活而不致长期处在贫穷愁苦之中了。“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在近几年才逐渐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所谓能力,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本事”。而实际能力,则就是你运用知识和智能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

能力是在积累的知识上形成的,知识在能力的指导之下“活化”;如果能力缺少了知识就是低层次的,如果知识没有了能力就是“僵死”的。

近几年,“能力”的地位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些人则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还比较模糊。

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得到。

大学生的能力,有其所特有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经过特定的途径或方法才能对其加以培养和提高。

就人类的总体而言,尽管目前世界各地上还都有“文盲”存在,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读书了解人类已经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经验,要想去进一步认识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无字”大书必须凭借“历史的经验”。

以往,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如果他们有某种贡献,他们的名字及其所做的贡献都会被识字之人记录到史册之上。

可见,书虽然诞生于人类文化之后,可书的诞生,却成了一面人类文化的“镜子”。要想照见整个人类文化的面影,必须透过这面镜子。当今世界,如果无人读书,社会将充满愚昧。

人虽是万物之灵。但是,当今时代的人要想不读书,仅仅凭借自己的天赋和自己的聪明是不会参透人生社会这部“无字”大书的。

因为这部“无字”大书,早已被许多聪明人读过了,且经无数个明亮的心灵镜子观照过了,并把他们的认识变成了“改造世界”的行动,输入到了“无字之书”中,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有字之书”。

如果有人说,书是一面聚集人类智慧之光的镜子,那么没有人会对它置疑。

如果说个人的智慧是一面小镜子,那么书就是集许多小镜子于一体的大镜子。

如果谁想拥有整个世界,那么他就必须读书,通过读书把聚集着前人智慧之光的大镜子里的智慧之光反映到个人这面小镜子之中来。

当今,如果有谁想不读有字之书,凭借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白手起家”,直接去读“无字”大书,那么他不是狂妄,便是愚昧。

三、能力架构透视

现代科学的高度相关性、集约性、综合性、协同性要求社会把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起来,把科学知识和学以致用经验及个人密切联系起来,把现代文化知识与科学相结合。

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知识的物化劳动在知识的劳动过程中所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你增加知识的物化劳动能力。

科学性的探索已开始向人自身聚焦,这就为你增加现代能力、适应新世纪增添了高度的可能性。同时,文化的不断延伸,也把你带进了大文化的时空。

在21世纪,千禧之交的时刻人们不仅面临着科技发展的机遇,而且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机遇。

世纪之交,是一个千载难逢、逢世创业、业绩留世的大好时机,由于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使金融、资本、信息和物质资源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通和转移。

此时,唯一不能流通和转移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美国的《先驱论坛报》认为:美国从土地中开发资源时,是一个富国,从头脑中开发资源时,却成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美国要想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革教育,必须培养出一代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英国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则认为:随着知识日益成为货物和价值的主要因素,国家财富将越来越依靠它的人民的知识和能力。

中国在对世纪的发展战略中,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要点包括:

1.思维能力

因为你的思维能力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是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反映。所以,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在你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

由于你的思维品质包括了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度、思维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广度。

所以你按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思维的独创性,可以把思维分为一般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世纪,你的才智也将在21世纪的各个领域内得到创造性的运用,你可以通过成功实例,进行新的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生活。

你的思维能力与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进行想象、综合、概括、研究、分析,激发创造思维。

2.人际交往能力

你在校时热心追求真理,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并不像学校的人际关系那么单纯无邪。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进行交往,在交往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但如果你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你就可以在领导和同事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你只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心情舒畅。

虽然社会上有虚伪、奸诈的小人,但是善良、诚实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将心比心,以诚相待”。

你还应与基层员工打成一片,不可以“才子”自居。虽然基层员工很直爽,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粗鲁,但是基层的员工却心地善良,基层员工最瞧不起那些本事小、口气大,大事做不好、小事不肯做的人。你只要尊重基层员工,他们也会尊重你。

你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应反应灵活,为他人着想,不能总“较真儿”,否则你就会碰钉子。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这是你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你在每个矛盾面前都要较个高低,就会贻误“战机”。对矛盾的筛选——原则问题,遇到何种情况都要坚持;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问题,你不妨暂时做一些退让。否则双方互不相让,就可能会把观点的分歧发展成感情的分歧,甚至会带来工作上的损失。

3.表达能力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的交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表达能力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表达能力就是指你以语言或者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表达能力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

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交流思想、阐述观点等等,如果你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那么不论你的角色和办法多好,都会因你表达不清楚,而影响你才能的施展。

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两种:即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必须流畅、灵活并具有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必须有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

你的演讲能力并不仅仅表现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能力上,它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能力的互补上。

表达能力在生活中表现为知识结构的更新、语言的修辞。谈判与辩论、演讲、朗读、写作等能力上。

对于你来说,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工作岗位上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不但需要有才学的人,还需要有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的人。

有些人虽然满腹经纶,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让他写东西,他根本不知从何下笔,好不容易写出来点东西,却文字不顺,没有逻辑性可言。

你应该明白,不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肯定会在将来的工作中吃苦受罪。

因此,你应利用更多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你要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专业书刊,还要读中外名著,以便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虽然口头的表达方式很重要,但从理论上掌握文字更重要,只有通过反复的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你的演讲和写作技巧。

你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培养自己的思路、讲话的表现力等,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你要不断地学习写作和阅读,写些读书心得,做些读书卡片,认真写好实验报告、论文;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并在各种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

当然,表达的效果不仅仅是口才问题,还要看你是否勤于思考,是否有真知灼见。

表达能力不是一日之功,也无止境,只有经过反复的学以致用,才能提高这种能力。

4.生活能力

你不仅仅需要工作,更需要愉快的生活,而且,工作和生活都需要一定的技能。

这种技能就是你所指的生活自治力,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虽然社会生活是丰富多采的,但是,有的人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却是很差。床铺不整、不善理财、有一定的惰性等等,这些都是你生活自治力差的具体表现。

当你走向工作岗位后,不但意味着你开始独立生活了,还意味着你将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收入支出等,所以你应注重生活自治方面的能力培养,要学会自己生活,学会自己安排。

5.心理发展能力

有人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但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今天,你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多,例如:恐慌、嫉妒、自私、悲观……

要想具备良好的现代能力,心理发展能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只有你的心理发展非常健康时,你才能神清气畅,变得善解人意、充满激情。

心理学对于能力结构、影响能力的因素和能力问题的研究,非常有助于拓展你的心理发展能力。

我们所讲的心理发展能力包括你的认知能力与领悟能力;你的自律能力与自立能力等。

你的心理发展能力与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发展能力主要得益于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心理发展能力的拓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演进。

6.时空运筹能力

在21世纪,你将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时空之中,经济的变革。科技的飞跃、文化的建树、社会的发展等等,都会使你增强时间观念,磨励时间心理,提高时间运筹。

一般科学方法的移植渗透,时间运筹方法的总结以及各种科学方法的“综合放大”,不但使你增强了时间的运筹能力,还产生了世纪之交的时间效应,促使你科学地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在今天这个强调空间意识的时代,空间观念也开始觉醒了,由于空间筹划要求的不断提高,你开始对择业空间、文化空间等问题进行群体探索,对空间心理、空间智力、空间方法等问题进行攻关……

7.综合能力

国家的强弱,关键要看其综合国力;人的优劣,关键要看其综合能力。

21世纪,全球性经济接轨的可能性更大,这就要求你不但要有认识系统的综合能力,还要有处理复杂系统的综合能力。

系统综合能力外化被钱学森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被人们称为系统工程。

第二点:技术科学层次的运筹学及控制论和信息论,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

第三点:系统学就是那些再次表现为系统科学中的基础科学。

这一论述实际上就是对系统综合能力进行了分层表述,这一表述从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的高度对如何系统地整体把握与总体进行了概括。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多种多样,但综合能力中主要包括了信息处理能力和资讯能力、撑握机遇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等等。

你如果想培养综合能力,就要从现代科学技术整体蓝图的变革处着眼,就要从思维方式的时代性出发,就要从学科方法、理论方法和思维方法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协同,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化逼进,其内容主要包括:

进行不同程度的协同;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化逼进;增大现代科学研究的难度。

以上七点能力是现代能力构架的基础。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能力,所以,现代能力不但需要理性的认知,还需要科学的导向。你对于能力的结构、作用、地位以及提高能力的途径到底应该有何认知呢?

下面是一份对中国某高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式调查,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1)对于“你认为大学生‘独立’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回答为“在思想和行为上完全独立,但在生活方面还需要父母的照顾”的人,占了15.5%;回答为“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有自己的主观性”的人,占了83.5%;回答为“独立居住、生活,不再需要照顾”的人,占了6.0%;回答为“在经济上独立,不再依赖父母”的人,占了13.0%。(2)对于“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主要取决于哪几种能力”这一问题,回答为“思维能力”的人,占了83.5%;回答为“判断能力”的人,占了70.5%;回答为“决策能力”的人,占了89.0%;回答为“综合能力”的人,占了84.0%;回答为“观察能力”的人,占了79.5%;回答为“想象能力”的人,占了31.0%(有些学子选择了多项回答)。(3)对于“你作为大学生是否知法、懂法、守法”这一问题,回答为“懂得道理与实际做起来是两回事”的人,占了60%;回答为“法不责众,不强出头就行”的人,占了75%;回答为“大学生应带头知法守法”的人,占了82.15%。(4)对于“你认为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应从何时开始”这一问题,回答为“要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的人,占了90.5%;回答为“要从大学三四年级开始”的人,占了9.5%。(5)对于“你最欣赏哪种能力型的人物”这一问题,回答为“金融家”的人,占了51.5%;回答为“知名人物”的人,占了19.0%;回答为“国家干部”的人,占了19.0%;回答为“成功的企业家”的人,占了85.0%;回答为“教授学者”的人,占了565%;回答为“明星”的人,占了15.5%。(6)对于“你在遇到挫折时通常会采取什么方法”这一问题,回答为“求助于他人”的人,占了13.0%;回答为“让时间冲淡一切”的人,占了14.5%;回答为“自我控制,尽快克服”的人,占了78.0%2回答为“从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的人,占了0.5%。(7)对于“你在即将走人社会之际,是否对你未来的前途有把握”这一问题,回答为“不知所措”的人,占了14.5%;回答为“非常有信心”的人,占了43.0%;回答为“没有信心”的人,占了8.0%;回答为“听天由命”的人,占了22.0%。(8)对于“你认为恋爱的成功,取决于何种能力”这一问题,回答为“良好的外形吸引力”的人,占了29.0%;回答为“表达能力”的人,占了33.0%;回答为“情感的交流能力”的人,占了74.5%;回答为“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的人,占了70.5%;回答为“内涵的吸引力”的人,占了76.0%;回答为“良好的表现力”的人,占了35.5%(有些学子选择了多项回答)。(9)对于“你认为今后应如何待人处事”的问题,回答为“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的人,占了7.0%;回答为“要有自己的个性”的人,占了19.5%;回答为“原则要坚持,方法要灵活”的人,占了82.5%;回答为“八面玲拢,不得罪人”的人,占了6.5%;(10)对于“你认为你取得自己满意的学习成绩主要靠哪种能力”这一问题,回答为“阅读能力”的人,占了50.0%;回答为“默写能力”的人,占了15.05%;回答为“分析能力”的人,占了94.0%;回答为“理解能力”的人,占了92.5%;回答为“综合能力”的人,占了87.15%;回答为“背诵能力”的人,占了55.5%(有些学子选择了多项回答)。(11)对于“你认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这一问题,大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笔者大致归纳一下为以下诸点:“创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时机的把握能力”、“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挑战的能力”、“提意见的能力”、“领导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组织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基本综合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的能力”、“受挫不屈的能力”。“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专业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控的能力”、“外语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抵御诱惑的能力”、“适应的能力”、“应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法律方面的能力”、“竞争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全新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克制忍让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等,共50多种能力。(12)对于“你在毕业双向选择时,会怎样”这一问题,回答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决不委曲求全”的人,占了15.9%;回答为“搞关系,保险系数大一点”的人,占了5.5%;回答为“没关系,寄望于学校和老师的推荐”的人,占了7.5%;回答为“靠自身条件去应聘”的人,占了76.0%。(13)对于“你如何选择职业”这一问题,回答为“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不怕变动”的人,占了24.5%;回答为“选择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职业”的人,占了50.5%;回答为“选择比较稳定的职业”的人,占了18.5%;回答为“选择有挑战性的职业”的人,占了28.0%。(14)对于“你碰到学术难题时,你会怎样”这一问题,回答为“请老师帮忙,以便尽快得到答案”的人,占了8.0%;回答为“独立思考,自己想法解决”的人,占了54.0%;回答为“不懂就算了,反正老师会讲的”的人,占了0.5%;回答为“与人一起研究思考”的人,占了39.0%。(15)对于“你与他人进行交谈时,你往往会怎样”这一问题,回答为“喜欢与人争论”的人,占了6.5%;回答为“听别人讲的时候多,自己说的时候少”的人,占了34.0%;回答为“喜欢你一言我一语热烈交谈”的人,占了52.5%;回答为“喜欢别人听自己说”的人,占了7.5%。(16)对于“你认为你在走上社会后,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为“机遇”的人,占了57.5%;回答为“能力”的人,占了88%;回答为“人际关系”的人,占了36%;回答为“学历”的人,占了20.5%。(17)对于“你认为靠什么能力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这一问题,回答为“公关技巧能力”的人,占了68.0%;回答为“心理辐射能力”的人,占了78.5%;回答为“情感催化能力”的人,占了84.5%;回答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占了73.0%;回答为“书面表达能力”的人,占了29.0%。(18)对于“你在处理事务时,是否有计划有条理”这一问题,回答为“不做计划,做到哪算哪”的人,占了19.5%;回答为“计划与做起来是两回事”的人,占了18.0%;回答为“大致有计划,按轻重逐项处理”的人,占了70.5%;回答为“临时抱佛脚”的人,占了2.0%。(19)对于“你参加课堂讨论时的态度”这一问题,回答为“喜欢与众不同”的人,占了24.5%;回答“随大流,应付了事”的人,占了4.0%;回答为“参考其他人的观点后,归纳自己的观点”的人,占了67.5%;回答“揣摩老师的意图,以求获得老师的好评”的人,占了4.5%。(20)对于“你在班里的自我感觉如何”这一问题,回答为“成绩好,人缘好,受学子欢迎”的人,占了7.0%;回答为“不管别人,只要自我感觉好”的人,占了34.0%;回答为“不想出风头,只想过着平平淡淡的学子生活”的人,占了54.0%;回答为“人缘好,玩得转,在学子中有一定威信”的人,占了4.5%。

上述调查的数据,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能力认知的缩影,它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能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大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以下情况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例如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在攻读本科时,还在自学第二学位,有些工科学子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自学经济、管理类的第二学位;有些文科、外语科的学子,也在自学第二学位课程。而外语、计算机课程,是学子们自学最多的学科。

大学生非常明白,掌握了外语和计算机并能熟练地操作,就会在市场竞争之中,如虎添翼。所以,大学生们对于这种智力投资,知识充电完全是自发自觉的。一些大学生也非常注重人格魅力与多能素质的修养。

经过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趋向协调,对于升学和择业的能力已接近于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自我开拓能力也向着更新、更高、更丰富的方面发展,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自我能力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你是否也该加入到这种时尚中去呢?

你也许会问,能力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这个问题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在此没有必要详加论述。

下面仅以语言表达能力为例:

从人们的语言能力来看,读书可以奠定写作的基础,是一个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所指的就是通过大量阅读,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因此在写东西时就得心应手。

马克思在其一生之中写了很多著作,他运用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他的这种能力与他对读物的广泛阅读是分不开的。

他能背诵出许多海涅和歌德的诗句,并可以在谈话中对他们的名句加以引用。

他最爱读莎士比亚的(忧伤),他对该剧的人物非常熟悉,为了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曾多次对摩尔根的名著《古代社会》进行研读,并做了非常详细的读书笔记,经过大量的研究,马克思才写出了很多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关的巨著。

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从小就博览群书。他最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庄子)《楚辞》,最喜爱李白与柳宗元的诗。在外国文学之中,他最喜爱海涅、泰戈尔、惠特曼的作品。

大量的阅读,使他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营养全部给吸收了,对他的创作活动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他曾说“惠特曼的自由诗使我的创作欲望受到了暴风雨般的煽动,我的《凤凰涅般木》就是在他影响下做成的。”

四、合作能力修炼

从21世纪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来看,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培养人的合作能力。

合作也是一种交际能力,与人相处,包容他人,已是对世纪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那种同行是冤家,隔行如隔山的观念已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目前,中国有许多学者在呼吁,要突出学以致用在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的教育模式曾经是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以致用的应试教育模式。

从这一点看来,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存在以下几种危害:

1.伪化了智育,僵化了智育

智育模式阻碍了高级人才的大量涌现:

首先,就是不尊重人才的个性化。

其次,就是不尊重人才的智能,人才之所以会被称为人才,并不仅仅因为他有出色的表现,还在某些方面表现为他有弱项。

他可能在刚刚上学时会有一门或数门的功课非常出色、但是他也会有不想学或根本就学不好的功课。

譬如,长大后成为数学家的学生,小时的文科成绩未必就很好;长大后成为著名作家的学生,小时很可能数理化学的非常不好。

即使他们小时各门功课都非常好,但在他们特殊地提高了某项才能时,往往会遗忘了其他的知识,而他们考试的唯一标准又是“总分”。

人才不应该是知识单一的重复者,而应该是知识的生产者和知识的学以致用者,这才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占有知识的目的所在。

2.笨化教育手段,扼杀教育的主动性

应试教育必然会为学子们带来大量的加厚教材和作业。粗看上去应试教育似乎提高了教育的水平,其实,应试教育最容易掩盖和助长“笨化”的教学手段。

某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都以学校的升学率高引以为豪,但是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根本没有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有些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列名次,离校时与人校时,没有大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没有变化,而学以致用的能力则降低了很多。

3.破坏了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的生活和教育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教育的生动活泼包括了智育的生动和德育的生动等等,但是目前已有很多大学生把大学生活视为枯燥无味的。

把培养知识人才和培养“知识机器”等同起来,这是我们在教育认知上的重大失误。

我们可从一些小学生们的夏令营中看到中国的小学生们与其他国家的学子们在同样条件下受挫时,中国小学生们的脆弱、动手能力差、自私自利等等短处,从而暴露了中国的学校和家长们在培养孩子学以致用能力时的弊端。

有项调查非常说明问题:某厂的职教处处长曾对该厂的所有职工做过一项调查统计,新到厂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几乎全部不能适应工作。

究其原因,其主要原因就是知识的表面化,大学生们只懂得知识的理论,不懂得学以致用。

中国有很多教育家认为:在21世纪人才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1)学以致用;(2)理论的修养;(3)计算机的应用。

学以致用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因为你只有在学以致用中,才能明白探索与前进的真正意义;只有在学以致用中,才能培养出抗挫折能力。

由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所以教育就要更接近生产实际,那种先学、再干的教育程序已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了,如果想使大学、企业和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就要开放办学,使中国的学子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只有和英国的“三明治教学”一样,中国的学子才能真正提高学以致用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你成为一名参与全球性竞争并善于合作的人,成为能主动适应,推动社会前进而又学以致用的人。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人际关系的需要受到阻挠或威胁的话,它往往会成为你心理甚至生理失调的重要缘由。你的许多烦恼,往往来源于人际交往的不满足。(1)常见的社交心理障碍

孤僻心理

如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言行怪僻,使别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你的交往。

封闭心理

把你的真实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心怀戒备,隔断了人际交往。

恐惧心理

你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敌意心理

讨厌他人,甚至仇视他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也有的则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陷害自己,从而逃避与人交往,甚至表现为攻击性言行。

于涉心理

专爱打听、传播或干预别人的私事、秘密,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厌恶。

自傲心理

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使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令人难以接受。

嫉妒心理

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嫉妒、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逆反心理

对与之交往方的言行抱着不加分析地抵制、批判、反抗的态度,从而难以互相协调。

害羞心理

在社交场合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阻碍了彼此沟通。

自卑心理

表现为人际交往中把成功想得少,失败想得多,缺乏自信,总感到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2)社交心理障碍的调适

掌握调节方法

运用心理科学,借助于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指导,可以克服、矫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改善个性品质

个性缺陷是导致人际关系困难的重要因素。要培养热情。开朗、真诚、善良、宽容、尊重人。理解人、富有责任心、自强自立、乐于助人等一系列优良个性品质。

调整认知结构

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善意的认识,是良好交往的基础;反之,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虚伪、冷漠、演戏、不可信等,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学习交往技能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譬如适度地、真诚地赞赏对方,善于倾听,设身处地,宽以待人,增加主动性,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求大同存小异等。下面是一份合作人缘测试卷,请客观地回答:(1)你在对朋友的生活、工作方面,总是:()

A.不但赞扬他(她)们的优点,还批评他(她)们的不足。

B.仅仅赞扬他(她)们的优点。

C.仅仅批评他(她)们的缺点。(2)你是否会对在精神、物质等方面帮过你的朋友,总是:()

A.事过之后,抛在脑后。

B.你认为朋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不用太客气。

C.你会感激在心,并时常提及此事。(3)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幸时:()

A.只有你非常知己的朋友前来安慰、帮助你。

B.了解你情况的朋友,几乎全都来安慰或帮助你。

C.你的朋友几乎都没有登门安慰、帮助你。(4)你对于朋友的隐私总是:()

A.有时会感兴趣,并进行传播。

B.一点也不感兴趣,也从未进行过传播。

C.非常感兴趣,并热心进行传播。(5)你通常交友的途径都是:()

A.通过接触进行结交。

B.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了解后进行结交。

C.通过别人的介绍。(6)你和那些气质、性格不同的人相处时总是:()

A.你几乎很难或者不能适应。

B.你能快速地适应。

C.你适应得比较慢。(7)你对异性朋友或同事,总是:()

A.你几乎和他们没有任何交往。

B.你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去接近他们。

C.你能与他们进行正常的交往。(8)你和朋友进行交往时一般持续多久:()

A.根据情况变化决定,可能不断更新。

B.不固定,有长有短。

C.很久很久,并且时有来往。(9)你在编织人际关系网时希望把哪些人编进:()

A.诚实、心地善良的人。

B.上司、拥有权势者。

C.与你地位相同或地位低于你的人。(10)你在情绪不好,工作非常忙时,朋友求你帮忙,你总是:()

A.尽力而为。

B.十分的不耐烦,断然拒绝。

C.找借口推辞了。(11)每当到了一个新的场合,你对于那里原本不认识的人总是:()

A.不想与他们成为朋友,因此对他们的姓名也不太注意。

B.很快记住他们的姓名,并与之成为朋友。

C.尽管想很快记住他们的姓名并与之成为朋友,但是却很少能做到。(12)当你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总是:()

A.你很少向人求助,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请朋友来帮忙。

B.凡事都喜欢向你的朋友求助。

C.从不求助人,无能为力时也如此。(13)你对于朋友、同事们的劝告或批评,总是:()

A.非常乐意接受。

B.难以接受。

C.接受一小部分。(14)如果你的朋友做了一件让你不高兴的事,你会()

A.从此对你的朋友敬而远之。

B.宽容、原谅你的朋友。

C.对你的朋友以牙还牙地进行回敬。(15)你结识朋友的动机是:()

A.朋友们都非常喜欢你。

B.朋友能让你生活愉快。

C.朋友可以帮你解决困难。

请在下表中比较你的得分:

人缘最好者得A(15-29分);人缘中等者得B(30-57分);人缘比较差者得C(58-75分)。

如果你的得分不尽理想,请按下表内容进行调控:

最后,你可按下表内容进行合作能力修炼:

五、当今思考的问题

20世纪上半叶科学还处于分化阶段,但是,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科学发展已呈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体的趋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渗透、溶合的势头最为明显。

当今思考的问题有其复杂性和综合性,人们也非常习惯整体认识把握客观世界了。

这一问题在客观上,主要表现在教育部门在培养人才时有高层次、高品位的设想,并要求学校从整体上按市场经济培养大学生。

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各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人才,但是,中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有一定程度的“三重三轻”现象,三重三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授技,轻育才。“三重三轻”现象使得中国各高校在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尤为薄弱。

例如:有些理工科的学子对于人文科学、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有些文科的学子对于数理化及科技发展的现状知之甚少。而且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缺乏独立性、创造性;有些理工科的大学生,甚至写不出通顺的语句,更不用提写逻辑性强的报告和设计说明书了。

一位学者曾对中国今天的大学生作了一个评价,即ABC和XYZ虽然都非常好,但只熟悉美元和英磅,不熟悉《论语》(孟子)等中国历史。

坦率地说,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不足,但各国却早已开始进行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了。

西方某些大学的作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譬如说:美国很多大学都有明文规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最少都要学会一件乐器;哈佛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让大学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外语等,并明文规定,这些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3。

中国各高校的领导一致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刻不容缓,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各高校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性。

这正是中国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作出的自我完善的决策,中国各高校要想进入世界竞争,也只有这样做才行。《中国教育法》曾在“总则”中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高校作为培养高层人才的基地,一要教会学子做人,二要教会学子思维,三要教会学子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邓小平就曾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他对现代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高度洞察力,对教育的深邃展望。

正是邓小平的战略眼光,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和依据。

如今,科学技术和各国的竞争在新世纪之初突飞猛进,其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

对一个国家来说,财力的不足,资源的匮乏,并不是真正的贫困,真正的贫困是人才素质的贫困。

综合国力的较量,就是人才素质的较量。拥有了优秀素质的人才的国家,就是占领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

因此,素质培养已不能再用传统的知识范畴评定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评估变为综合型评估了。这对培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优秀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学以致用。

这就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内涵所在。你只有了解了人才素质的内涵,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以致用。

要知道,能力素质的提高,会受到很多制约。

一般可把这些制约分为宏观外部环境和微观人文环境两种。宏观外部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能力素质,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你生活在社会之中,就要与集体或个人发生联系,进行交流,并在这种微观的环境之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你能力素质的提高,与你接触的微观环境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能力素质的形成,就你的生活环境而言,与你父母的接触最多,但是邻居、亲友、朋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古人曾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虽然你的生活环境未必会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是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是谁也不能否认的。而且生活环境中的亲邻学友的影响差异性是很大的,影响大的,能超过其父母、夫妻;影响小的,则不会发生什么作用。

例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文学大师鲁迅和霍秋白的同怀知己之论,管仲与鲍叔牙的朋友之交,都是这方面典型的事例。亲邻学友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更不容你忽视了。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小时无书读,但他与一位书店学徒交上了朋友,他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每天在书店下班前把书借出来,第二天还回去,富兰克林就是这样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优化微观环境及和谐的微观环境,是提高你能力素质的必要条件。

提高你的能力素质最重要的时期是你的大学时期。大学这个社会往往是由班级这个基础细胞构成的。因此学子在校期间与班集体是密不可分的。班级环境的好坏与每个学子都有着密切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代大学生广交朋友,旨在追求那些志趣相投、相互理解的朋友,在于获得知识、进行感情交流、不断地完善自我。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微观人文环境的和谐与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为:

有40%的大学生认为在学校里交朋友能进行感情交流,提高社交能力;有3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互补知识;有2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交友可以为日后拉下关系网;有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在现在的朋友中找到自己的伴侣。

此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改善微观人文环境,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已从以往的仅仅追求异性朋友变为广交朋友,寻觅知音。

大学生的这种转换,不但是市场经济导向,还是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需要。

大学生崇尚友情,渴求进行人际交往,并刻意追求一些良好的微观人文环境,在动机上来讲是纯净的。

大学生的这种动机源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因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离不开微观人文环境,所以,各高校应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的天地,他们可以通过交往丰富精神生活,可以通过交往学会处事待人,可以通过交往逐渐地成熟。

大学生将在大学生活、学习4-5年,这4-5年就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班级环境,对于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良好的微观人文环境应具有以下几点:

苟子曾就诚实守信这一美德说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诚实在你的交往过程中,非常重要。你只有与人坦诚相见,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

与人进行交往还应坚守信用,因为人无信而不立。

宽容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常说:“心诚则灵”,“心诚则灵”指的就是真心待人。

因为,虚伪待人只能骗取一时的友谊,要想得到永久的友谊就必须真诚。

1.诚实守信,宽容坦诚,真心相待

真诚也是在竞争之中不败的秘诀。

曾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要在一个企业进行面试,可他在去面试时,却因公共汽车晚点而迟到了几分钟。但是,学子在面试时,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设想方面与企业都谈的非常投机,企业的总经理对他很有好感,双方交谈了将近两个小时。学子的自我感觉非常好,踌躇满志。可是学子却在几天后接到了不予录取的回函。原来企业的总经理在面试之后,看到学于那种踌躇满志的样于,觉得他有些行为不良。

由此看来,不论专业水平,智慧和才干多么优秀,离开了做人的根本,还是要失败的。

2.尊重理解,互助互爱,平等相处

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不但是两心相通的桥梁。还是建立和谐人文环境的基础。

尊重是双方的,而理解则是对别人的经历、处境体谅或支持。

被人理解和尊重可以满足人心理平衡的需要,而理解尊重别人是自身修养水准的体现。

只有那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可以接受对方差异的人,才能和平相处。

那种自以为是、优越感流于言表的人,不但会损坏个人的形象,还会影响人际交往。

那些襟怀豁达、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人,就可以与人为善,保持良好的关系。

3.团结友爱,互补互助,和睦相处

尊重、理解是良好微观人文环境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关心和帮助,这个环境就谈不上和谐。

关心与帮助,表面上看似是一种利他行为,但其实质上却是一种双向行为。

当你在别人有困难或麻烦时,主动地帮助他。他就会在你有麻烦时,帮助你,所以说关心和帮助实质上是双向的。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互补也非常重要。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气质、性格、能力不同的人在相互配合后,能把工作干的非常出色;而两个能力都很强的人却不一定能相互配合。有时两个能力很强的人可能会产生力量相抵,互相进行内耗的情况。

不同的人相互配合也是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之中最常见的一种搭配。由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你应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综上所述,良好的微观人际关系确实对于你的全面发展有益无害,这一点,你应清楚地认识到。

你在人际交往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但要与普通人进行交往,还要与异性朋友进行交往;不但要与同龄人进行交往,还要与老一辈人进行交往;不但要与同性朋友进行交往,还要与异性朋友进行交往;不但要与专业学习的人进行交往,还要与娱乐性学习的人进行交往。

在以上的交往中,如果你有了扎实的交往能力将会显得得心应手。

所以,你不但要多读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阅历,注重自身的修养,掌握社交的本领,培养良好的作风与优良的品质,还要博采众家之长,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提高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保持自己端庄的仪表,举止大方,让人在与你交往后对你有个良好的印象。

其实,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仍是学以致用的问题。因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今天已是不可能的事了。“温室”里不可能让你成功,只有不断地经受磨炼,增长能力,才能在学以致用中成功。

学以致用强调与实际相结合,利用机会锻炼自己,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巩固知识。还可以在社会活动中,接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接触到外面的天地,在学以致用中,初步了解复杂而又多变的社会,并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之中,丰富知识,调整自我价值,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同时,你要珍惜生命,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你应充分利用时机,向有经验的人员学习请教,用他们的致用经验来充实自己,把他们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

如果你充分重视了这一环节,你就会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和锻炼你的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你的创造思维能力、工作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同时,你可以通过所学专业学以致用,体会到它的真正价值,提高自己对读书的兴趣。

你还可以通过学以致用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要求以及自己在学以致用中的作用,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找到自己再学习、再努力的方向。

此外,你在学以致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的能力并不能全从书中得到,还要在学以致用中得到培养。

你应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学以致用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真才实学。

你不但要认真设计好自己的知识大厦,还要在设计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这座大厦,这就要求你在设计时,全面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能力。

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但要适应还要改造,要集适应与改造为一体。

适应就是进行自身的改变以迎合客观的环境。改造就是进行客观环境的改变使客观环境符合自身的要求。人们过去在谈到人和环境的关系时,往往只片面地讲改造而不讲适应。

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之中,人改造环境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人对环境的改造和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改造离不开适应,因为改造要立足于环境之中,你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进行环境改造。

由于社会的复杂和多变,因而你的生活环境也经常发生变化。

因此,如果你想在工作岗位上有所进步,就必须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以便在新环境中迅速获得成长。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需要大批务实型和实用型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能力,必须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是,中国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属于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学子分配时不能“适销对路”。

同时,你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所看到的都是高等学府“欢迎你——未来的XXX”等标语,这些标语让你自我陶醉。

所以你入学后,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根本不了解社会的情况,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环境。因此,你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

现在许多人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参加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例如:某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实用英语和国际市场等五个实用技能培训班,并采取了自费上夜校的学习方式,结果仅三天的时间,报名参加实用技能培训班的人数就突破了该校的计划。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除该校学子外,还有很多附近高校的学子。实用技能培训班,之所以会受到在校学子们的青睐,就是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为学子们择业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位学子说道:“我已快毕业了,现在大家都说分配难,而我学的又是机械专业,可能不会大受单位欢迎,但是如果我能在学院的夜校内学到些实用技能,不但对我毕业分配有好处,还能增强我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出现的计算机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我们仍以大学生为例。

如今,各高校已越来越重视学子们的学以致用活动了,中国还每年举办一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很多大学生在参与和组织课外科技活动时,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大量的学以致用可以证明,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不但促进了学子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提高了学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不但能融会贯通已学的知识,还能增强学子们的求知欲,而且还使学子们在组织管理、独立工作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上有了一定的进步。

据有关资料显示,那些参加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学子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并在工作中独挡一面,有些学子在工作几个月后就被单位送到高校继续进修,有些学子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单位破格提升等等。

下面是一份学以致用积极性测试卷,请你客观地回答。(1)如果你的单位需要一位管理负责人,你又自认可以胜任,那么你会:()

A.当仁不让,积极进行争取。

B.让干就干,不让干也没有任何不满。

C.没有一点兴趣,单位让干也不太想干。(2)你对于工作(学习)抱着什么样的希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