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衣工艺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3:30:12

点击下载

作者:邹奉元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衣工艺学

成衣工艺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成衣工艺学作者:邹奉元排版:亦木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5-01ISBN:9787308086561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成衣工艺发展概况

基本概念

单件服装

单件服装是指根据某人的尺寸而制作成的衣服,它的特点是做工精细,服装款式可以选择,也可以自己确定,但是价格比较贵,通常只能生产一件或者几件。

成衣(Apparel;ReadyMadeGarments)

成衣是指预先制作好的衣服,通常指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服装。相比单件服装而言,成衣尺寸是系列尺寸,可以简化制作程序,提高效率;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是批量款式一定,并对批量生产的加工工艺技术即服装生产各道工序的工艺技术有一定的标准;成衣价格相对比较合理化。

成衣工艺

成衣工艺指的是预先做好衣服的生产工艺,工厂批量生产服装的工艺。

成衣工艺学

成衣工艺学是研究服装工业化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工艺技术的一门课程。二、成衣工艺发展概况

成衣工艺作为服装生产的技术手段,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成衣产业的发展

在缝纫技术、成衣工艺从低阶段向高阶段发展的同时,成衣产业也由手工作业逐步向成批生产和专业化生产发展。

家庭作坊生产方式是指靠个人的双手,量体裁衣缝制衣服。19世纪初,英国商人将缝制成形的裤子和衬衫出售给港口船员,这可以称为早期的服装交易。1880年,确立了男式标准尺寸规格的成衣,成衣业的发展为当时的妇女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当时条件下成衣生产仍是家庭作坊式生产。

20世纪40年代,成衣产业正式形成,正是由于各类电动缝纫机的采用,使服装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小作坊式生产渐渐不能适应服装加工任务不断扩大的需要,从而形成了有专门分工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一部分人从事裁剪,一部分人从事缝纫,一部分人从事整烫,这就是服装工业的雏形。随着服装业的发展,服装分工越来越细,并相应出现了与工业化生产相对应的专门的服装设计师、样板师、裁剪工、缝纫工、熨烫工,检验工、包装工等,不同于单件制作。服装加工技术的要求更高,需要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并相应地出现了设计、制板、裁剪、缝纫等加工工序,工作更趋向于规范化、标准化。即服装加工技术由原来的简单的单件制作发展到了今天复杂的、高级的、工业化批量、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服装生产的主要设备也发生了巨大的进步,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服装计算机辅助生产CAM已在许多企业中应用,将来智能化的服装生产线也将诞生,这些技术的发展将彻底改变服装成衣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的状况。

成衣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世界各国服装产业越来越向着成衣化发展。如美国的成衣化服装占服装市场消费的99%(定做服装不到1%,但定做价格是衬衣的4倍)。我国的成衣化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服装生产与出口最多的国家。

服装设备的发展

服装加工工具的进步对成衣工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真正的成衣生产是伴随着缝纫机的诞生而开始的。

服装设备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走过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但是归纳起来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原始阶段

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逐渐学会利用动物的筋、骨制成的线和针,将兽皮、树叶等材料缝合成件,包裹身体,这便是人类最早的服装。

古代阶段

大约在14世纪,随着服装加工工具的进步,人类发明了铜针,但此时的成衣工艺仍是手工制作,直至18世纪。

近代阶段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托马斯·赛特(Thomassaint)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单针单线链式缝纫机,之前人们是用双手一针针缝制衣服;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巴特勒米·西蒙纳制造了第一架有实用价值的链式线迹缝纫机;1850年,美国人艾萨特·梅里特·胜家(Isace.N.Singer)设计了转速达600r/min的全金属锁式线迹缝纫机;1890年,开始应用电动机驱动缝纫机,成衣生产便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开始有缝纫工厂出现,但主要用于少数人量身定做);1900年,服装制作由手工进化到机械操作,缝纫工厂大量增加,成衣一词开始出现。

现代成衣工艺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起,包缝机、三针机、滚领机、绷缝机、锁眼机相继问世;缝纫机性能逐步完善,转速由300r/min逐步提高到3000r/min,甚至更高;到1965年,美国胜家公司发明了自动切线装置的缝纫机,缝纫效率提高了20%;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德国、美国等有分别发明制造了数控工业缝纫机,使缝纫工序进入程序化、标准化、自动化和专业化的阶段;各国发明制造了不同功能的缝纫机械,至今常见的加工设备和工具多达4000余种,主要有平缝机、链缝机、绷缝机、包缝机、绣花机、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缝纫机械,并有打褶机、拔裆机、粘衬机及成品熨烫机械,还有手动或自动的拉布机、自动裁剪机以及电动直剪、电动圆剪、带状电剪、模板冲压机等各种裁剪机械;此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还发明制造出许多缝纫附件,如包边夹具(蝴蝶)等,应用于生产中。

现代化成衣生产设备的应用使得成衣加工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自动化裁剪设备的应用使服装产量及其质量大大提高;自动化缝制设备的应用使技术性操作变为熟练性操作,功效成倍提高,质量可靠,例如一般的平缝机需要约1分钟40秒完成来完成开袋操作,开袋机可一次完成,只需约25秒;服装智能吊挂生产系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浮余率及返修率,控制生产平衡,缩短生产周期,减轻工人身心疲惫,从而使得流水线安排灵活可变,产量管理可靠便捷

由于新型服装设备的应用,功能服装的发展以及服装加工新技术的出现(如新型的无线缝纫技术)等,对服装加工工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服装材料、品种、款式的发展

服装材料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也推动成衣工艺不断地发展。近年来,功能性服装材料及其服装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发明研制了具有防油污、抗静电、防辐射、保暖、保健、变色、夜光、香味、免烫等功能的服装材料,与成衣工艺(成衣印染和成衣后整理等)的发展相辅相成。

服装材料的发展推动着成衣工艺的发展

服装材料种类繁多,如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及混纺交织的织物等。而新风格的织物形式、新涂料的产生,推动着各种成衣加工工艺的发展,如各种湿热塑形工艺、粘接缝合工艺。

服装品种推动成衣工艺的发展

服装品种如航空服、潜水服、各类特种服装、智能服装的发展推动成衣工艺的发展。

服装款式的流行趋势多样化发展推动成衣工艺的发展

服装款式的流行趋势不断推动着成衣工艺的发展。第2章成衣生产流程

成衣生产包括商品规划、成衣设计、生产计划、生产准备、裁剪工程、缝制工程、整理包装、仓储及流通、销售等环节。

不同的成衣加工在管理上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讲都必须要经过准备、裁剪、缝制以及整理四大部分,粘合工程可根据成衣制作的需要而进行操作。

准备工序

准备工作包括工业样板的制定面料、辅料、缝线等原料的准备及制定出正确的生产工艺文件。

裁剪工序

裁剪工程通常是在裁剪车间进行的,主要是把面料、里料、衬料以及其他材料按划样要求剪切成衣片。一般要经过验布、排料、铺料、裁剪、验片、打号、粘合等工序,其重点工序是排料、铺料和裁剪三道工序。

缝制过程

缝制过程就是选择适当的缝制工艺、适当的缝制设备和组织程序进行单件或批量服装加工的生产过程。缝制过程中,对缝制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对服装的成品质量至关重要,而对缝制技巧掌握的基础是缝制过程中对不同纱向的使用。

目前,在服装制作领域应用最多的就是梭织类服装材料,而梭织类服装材料的性质之一,就是其结构是由经纬组织所组成的。通常在行业中,将整匹衣料中的长度方向称做经向,将宽度方向称做纬向,经纬方向之间称为斜向,45O斜称为正斜。而不同的方向有其不同的性能,除造型外,在服装的加工性能上也是如此。

整理包装工程

整理工程是服装成衣生产的最后加工阶段。根据单件或批量定单所加工服装外观要求确定出的整理程序与方式。包括成品外观的后处理(如水洗、磨砂等)、后整理、整烫加工、折叠与包装等工序。第3章成衣企业组织结构

成衣工艺加工是根据不同的服装品种、款式和要求制订出它特定的加工手段和生产工序。服装款式的千变万化,使其成衣加工方法和工艺要求复杂多变,从而导致不同组织形式的出现,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成衣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为了使服装企业内的成员进行有效工作,生产过程顺利进行,这就依赖于企业内部合理的组织结构。

从上节成衣生产流程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生产一件服装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以一件长袖女衬衫为例,单缝制工序就有100多道,使用的辅料可以多到30多种,同时会涉及许多人员,以一家月产量10万件的衬衫厂为例,有职能部门人员25位,一线管理人员16位,一线操作人员280位,后勤人员15位;而且每月有可能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制单。这么多的工作和这么多的人,谁来吩咐每个人应该做什么?谁来保证每个工作位上有材料可以做?这就需要服装企业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组织结构作为基础。

成衣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作为成衣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需要制定整体战略和计划,决定企业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怎么做;由谁做;谁向谁汇报;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这就是设计组织结构的职能。

成衣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是以企业目标为依据,对企业各项工作加以分解和组合,进而设计不同职能部门、机构、职位,明确其工作内容、责任、权限及其相互协作关系,规定其任职资格、规章制度和工作顺序等一系列活动的说明。

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服装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生产和产品特点、管理能力等诸多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在尊重基本组织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专业化原则

专业化是指将管理组织的业务适当地予以划分,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由专职人员担任。首先明确职位的责任、职务和权限,其次选择担任该职务合适的人选。在经验式管理的中小服装企业中,通常存在着因人设事、因职找事的现象,从而造成管理成员不胜任工作的弊端。

职权和责任对等原则

服装企业应做到权责对等,责权一致,职权与职责对称。避免有责无权、有权无责和责权不等的现象。还应注意适当授权,即企业管理者应把自己的部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适度授权,将有利于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的才干,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及时地处理日常事务,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

岗位分解合理原则

岗位分解是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相互匹配,行形成最佳的业务组合和协作模式。同时将企业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分解,明确企业各部门的岗位或职能的划分更为科学和合理。服装生产企业按照服装业务管理流程划分为:面辅料准备裁(床)剪、车缝、后整理三大部门和环节。

有效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幅度是一个主管人员直接有效管辖的下属人员的数目,是一种水平分工形式。管理层次是组织的纵向等级数,是最高主管到基层主管之间的职位等级。管理层次越高管理幅度应当越小,如上层管理幅度以4-8人为宜,下层管理幅度以8-15人为宜。

管理层次分工明确原则

服装企业的管理层可分为三层: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三个层次之间是上下级关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三个层次各有分工,越是高层管理,其要处理的问题越是抽象、不确定和具有创新性;越是基层管理问题越具体、确定和具有可操作性等特点。

成衣企业组织结构

从目前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服装企业由于其规模、产品、经营范围等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但不同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之间都有管理学中组织结构的共同之处。

管理学中将组织结构分为两大类,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我们看到许多大的服装企业,多采用机械式结构,或者说机械式成分较大。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组织采用的越是常规化,组织结构也越是机械式的。所以,男衬衫厂、男西服厂等款式单一的服装厂一般都是机械式结构。相反,技术越是非常规,结构也越是有机。而在现实情况当中,很少有纯粹的机械式或有机式组织,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要求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

机械式组织

最多见的机械式组织结构有两种。一是通过将相似或相关职业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建立的职能型结构;二是以自我包容的自治单位来组织的分部型结构,而自治单位内部往往又采用职能型结构。

职能型结构

职能型结构可以从专业化的分工中取得效率,同类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能产生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对加工工艺及生产可以做到精益求精,同时可以减少资源如人员、设备等的重复配置。而其缺点就是各职能部门常常会为追求职能目标而看不到生产过程当中全局的最佳利益;另外,它不能为未来的高层经理提供训练的机会。职能经理很难走上高层经理职位,因为他们过于关注组织的一个狭窄的局面,而对其他职能的接触非常有限。

分部型结构

分部型组织结构比较适合规模较大的、有多个产品线的企业,每个单位或事业部一般是独立的,由分部负责人对全面绩效负责,并拥有充分的战略和运营决策权力。分布型结构的优点是强调结构,分部负责人对一种产品或服务负全部责任,这样使得总部人员摆脱了日常运营具体事物的负担,能专注于整个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和规划。所以,不仅仅是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中国达利凯地集团这些服装企业,许多国际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施乐公司、柏林顿工业公司等都是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另外,这种结构也是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有力手段,每个分部经理在运营其分部过程中,获得了全面管理的经验。分部型结构的主要缺陷是活动和资源的重复配置。例如,中国达利凯地集团,每个分部都有营业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等,使得组织整体的成本上升。

有机式组织

有机式组织结构较多见的有简单型、矩阵型、网络性和任务小组及委员会结构等。

简单结构

许多成衣生产企业在刚刚开始发展时,他们多数采用的是简单结构。设计师兼做老板管理企业,雇用一个做技术的,负责打样、推档甚至裁剪,通常会雇用一个亲属做会计,兼做出纳、仓储记录、进出货纪录、工资核算,还有一些行政事务,雇用几个车工做逢纫,雇用一个大烫,雇用一个做包装的兼做搬运。销售一般委托一些小的服装店帮助代销,通常由老板自己出面打交道。老板主持一切,做出所有的决定。

简单结构的组织,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职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是一种扁平的组织结构,纵向层次很少,通常只有两三层,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是汲取了职能型结构的专业化优势和分部型对结果的关注,而避免了分部型资源的重复配置。但矩阵结构中有双重指挥链,因而它容易造成混乱,隐藏着权力斗争的倾向,给员工造成多头领导。曾有一大型服装厂采用过矩阵结构,后因造成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结束这种结构。但是如果组织的目标明确,组织各部门有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文化是强调团队协作的企业,能成功运用这样的结构。如萧山汇丽集团,外贸生产部分就是这样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适合有多客户或多产品线的企业。

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是目前正在流行的一种新形式的组织设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网络结构被越来越多的组织采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服装业面临大萧条,他们通过全球范围打通服装供应链,将生产、运输、广告甚至销售环节外包,而聚焦于自身的核心业务:设计和策划。通过合同与制造商、代理销售上建立一种战略合作关系。

将非核心优势的职能外包,已是发达国家服装界广泛采用的竞争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许多服装生产企业采用了这种竞争策略,建立了网络结构。

网络组织结构比较适合服装企业,因其灵活性能使上做出迅速反应,另外,由于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服装的价格越来越低,需要更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网络结构使得组织能获取最低成本的生产。但网络结构由于缺乏像传统组织所具有的那种紧密的控制力,所以,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也难以与预料。

有机的附加结构

有的服装厂总体上采用的是机械式结构,但有时需要跨部门、跨职能的沟通。譬如,开发一个新产品或发展一个新客户,这时企业可以考虑用临时性的任务小组形式,该小组形式是将一个有机式结构单位附加在机械式组织之上,来完成某一特定的、明确规定的复杂任务。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解散或转换到另一任务小组,或者回到原职能部门。

另一种有机附加结构的形式是委员会结构,它将多个有经验和不同背景的人结合起来,跨职能界限地处理一些问题。委员会结构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达利公司设立了由8名高层经理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讨论和评价每年各分子公司的考核指标和业绩评定。他们也设立临时性委员会,解决员工加班时间问题、ISO9000质量体系的换版等。

服装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

什么样的服装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呢?

如果员工数量较少,又是刚建的服装厂,简单结构效果较好。规模小通常意味着重复工作少,此时,标准化就不是很有必要,所以,规范也少。规模小也使得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沟通很方便、更有效。基本上所有新成立的服装厂都采用的是简单结构。因为管理者一开始往往没有时间去发展他们的结构。简单的结构易于为一个人所控制,而简单结构的灵活性也使新成立的服装企业,对难以预见的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结构选择优点适用对象职能型专业化的经济性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客户差异少分部型对结果的责任大型服装企业;或多个产品线或多个市场简单型快速、灵活、经济小型服装厂;服装厂起步阶段矩阵型专业化的经济和对结果的责任多个产品线或有多个差异大的大客户网络型快速、灵活、经济发展初期;有许多可靠的供应商;需要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任务小组灵活性有些重要的具有特定期限和工作绩效标准或者任务是独特的,需跨职能界限协作委员会灵活性需跨职能界限的专门技能

矩阵结构具有职能型结构的专业化的优势而没有其劣势。当服装企业有多个规划或产品线时,可采用这种结构,可以设置规划或产品经理来指导跨职能的活动。但在一个官僚的企业文化的企业里,这样的结构是很难成功的。

网络结构是IT技术革命的产物。通过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一家服装企业可以从事服装生产制造而不必有自己的工厂。网络结构对于刚建的服装企业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风险大大降低。因为它需要的固定资本很少,这样降低了对组织财力的要求。但要取得成功,管理者必须能够发展和维持与供应商的关系。如果所外包的一家公司不能履行合同,这一网络结构的服装企业可能就是失败者了。

任务小组和委员会结构是机械式结构的附加手段。任务小组是一种临时性的设计,它是针对特定时段里,独特的或不多见的任务。如果任务是常见的,那机械式的设计可以取得更高效率。第4章成衣工艺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Internet技术、pDM技术、ERp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使得服装工业向着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把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富有智能化的学科和技术,如机器学习、知识工程、推理机制、联想启发以及专家系统等技术应用到服装生产中。例如应用智能化样板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款式,在智能化系统中找出与之最接近的各种部件如衣领、衣身、衣袖等等,并把与之相对应的样板调出样板库。该样板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尺寸进行自动修改。智能化样板系统不仅仅指样板的生成,还包括样板的工业化处理,如放码、由面布样板自动生成里布样板、由领里自动生成领面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服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专家知识数据库,让计算机具备服装行业的知识与经验,可以使服装CAD/CAM系统发挥出更有意义的“自动化设计”、“专家顾问”等作用。

信息化

信息化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进入国内外的公共信息网络,使企业既能及时掌握内部的各种信息,又能通过信息网路宣传自己并进行商品交易。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在现代服装工业中,服装流行周期短,服装款式和色彩变化很快。因此,正确的信息应涉及面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流行色彩以及服装设计、服装制造、批发和零售等各个方面。随着服装工业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数据处理系统已应用于辅助生产。在生产线的不同环节安装操作方便的终端,生产管理部门便可随时收集数据,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使生产内部问题能尽快得到反馈,并能正确答复客户提出的有关生产过程和交货期的问题,非常适合服装生产交货期短、多品种、小批量以及与销售相衔接的要求。

自动化

由于消费者追求个性和服装流行周期短的原因,21世纪的服装工业迫切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加以改造,以便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这种环境下,服装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服装工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同时对操作技能的要求也很高。由于有许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因此,为了保证有充分技能的劳动力来从事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服装产业就需要把自动化运用到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来。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正在研究服装的自动化生产。日本率先开展了研究和开发能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已制造出自动缝纫生产线样品。目前已有企业利用条形码来实现服装生产过程管理自动化,如采用单体跟踪技术(每个产品中的条码识别符),可以对产品在制造过程各个作业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追究具体作业人员的责任。

数字化

数字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使得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生存环境与新的发展契机,服装企业也不例外。数字化服装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对服装设计、加工、管理、展示、销售等环节中信息的收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最终实现服装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数字化将渗透到服装从面料到销售的各个领域之中。例如,如何用数字化技术来“度身定做”即MTM(MadetoMeasure),正是目前服装界致力于使用到服装设计和展示中的数字技术。第5章材料的分析及选用

服装原材料是成衣生产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系到能否保证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在进行成衣生产之前,服装企业首先应根据产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服装原辅材料。

材料准备原则

成衣是由服装原材料经过裁剪、缝制、整烫等一系列操作生产出来供消费者选购的服装产品,因此在进行成衣生产之前,既要考虑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使用场合、时尚潮流等因素,又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性、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等因素选择并准备好合适的原辅材料。

成衣生产所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准备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成衣材料的选择从体现成衣品质和性能方面讲,选用的材料要体现服装外观的审美性;并考虑穿着的舒适性、耐用性、穿用方便和易保管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2)根据本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材料的准备,要考虑设计、生产工艺以及设备情况等具体要求。(3)对于自主设计生产的服装,应根据设计的定位来选择材料,考虑产品的特点和要求、产品销售的对象、地区特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利润等来确定。(4)来料来样加工的产品,必须严格按照客户的要求在正式投产前将材料准备好,经客户确认后才能投入生产。(5)进料注意生产节奏、市场动向,掌握适时适量,快销快进,有利资金流动。(6)严格核对原辅料,如货号、色号、规格等,并做材料样卡。(7)原料的存放需按照原料的特性。如避免重压、保持通风等。

材料的选择

产品涉及材料种类很多,从构成产品的结构上可以分成面料、里料和辅料三大类,在选择时应该考虑其材料和纤维的性能特点,根据成衣产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面料的选择

面料是构成服装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按其原料来分,包括棉、麻、丝、毛及化纤面料,各类混纺、交织面料、毛皮及皮革面料以及各类经特殊处理的面料等。

在选择面料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服装产品的功能包括气候调节功能,保护身体的功能及适合身体活动需要的功能等等,不同的产品具备不同的功能,在选料时需要考虑该面料是否适合产品的功能要求。

如夏季面料要求隔热防暑,面料要求透气性好、轻薄柔软等;冬季面料要求保暖性好,面料紧密厚实、不透风,易于活动;内衣面料要求吸湿性好、柔软、透气;工作服要求结实、牢固、符合工作环境的要求,如硫酸厂的工作服选毛料、电厂的工作服要求防静电的材料等等。需要有警示功能的马路工作人员穿着的工作服,如马路清洁工的制服则会选择反光面料。(2)色泽:材料的色泽及图案、花纹等要求和设计的要求或客户的要求相一致,对于有拼接的服装除要求色彩和谐外,特别要注意拼接防止串色,因此要注意色牢度,包括熨烫与水洗色牢度。(3)工艺:不同的服装产品有不同的工艺要求,所选择的材料要符合该产品的工艺,如有熨烫工艺的服装产品,就要考虑材料的耐热性、热缩性等。(4)质感:不同的服装材料质感各不相同,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厚、薄、光泽度、材质手感等方面是否符合产品的要求,多种面料组合的款式,其材料质感是否相互协调等。(5)价格:根据产品的定位、企业的利润要求等选择合适成本的材料。(6)地域: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气候环境不同,根据产品销售地区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里料的选择

里料是服装的夹里用料,是在面料里面起衬垫、保护等作用的材料。包括里布,拖布,填充料等。

1、里布(里子):主要起保护服装面料,改善穿着性能和保护服装外观造型的作用。主要有涤纶塔夫绸、尼龙绸,绒布,各类棉布与涤棉布等。

在选择里布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里布的性能应与面料性能相匹配,如缩水率、耐热性能、耐洗涤、强度、厚薄、重量等。若缩水率有差异,根据缩水率的大小可把里子留出一定虚边,以防缩水。(2)色牢度要好,以防搭色,通常选择与面料相协调的颜色,且一般不应深于面料。(3)采用轻软,耐磨、表面光滑的织物,以减少层间的摩擦阻力,易于穿脱。(4)里料的透气性、吸湿性要好,特别是不透气的面料更要注意,如人造

革等。(5)对于有填充物的服装,选择里布时,应注意防止填充物外钻。

2、托布:一般放在面料与填充物之间,起定位、保护作用。应选择质地柔软、不影响服装外观的材料。

3、填充料:也叫填料,指面料与里料之间起填充做用的材料,主要是增强服装的保暖性,也可作为衬里增加绣花或绢花的立体感。

填充料可分为絮类填料和线类填料等种类。絮类填料是指未经过纺织的散状纤维和羽绒等絮片状材料,没有一定的形状,使用时要有夹里,并且要求面里料有一定的防穿透性能,如高密度或经过涂层的防羽绒布。线类填料是指由纤维经特定的纺织工艺(如针刺等)制成絮片的材料,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裁剪使用。

常用的填充材料包括羽绒、丝绵、棉花、驼绒、腈纶棉等等。在选择填料时,首先应根据产品的用途来选择。如冬季滑雪登山用的运动服,可采用蓬松、柔软、回弹性好、比重轻、保暖性强的羽绒材料。考虑到产品的成本,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冬季的棉服可采用棉花作为填充料。考虑到产品的使用性方面,如需拆洗的服装可选择可翻拆重复使用的丝绵,而不需拆洗的服装可选用松软、保暖性好、能拍松后使用、不需翻拆的驼毛、驼羊毛或驼涤毛做填充料。

辅料的选择

辅料是指除面料、里料以外的所有辅助材料,包括衬料、拉链、纽扣、缝纫线、花边、商标、垫肩、装饰材料、包装材料等。选择辅料时,必须根据面料特性、款式要求以及加工工艺等方面来考虑:(1)根据面料的性能进行选择(包括面料的材料特性、组织结构、工艺处理情况等)

服装面料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再生纤维、天然裘皮、人造皮革、合成皮革等材料。面料的组织结构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材料及组织结构所构成的面料性能如缩水率、热缩率、耐热度、强度、手感、质感等也各不相同;,同时面料的工艺处理也会对面料的上述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辅料时要首先分析面料的材质,根据其特性考虑与之相匹配的辅料,尤其对于衬料、缝纫线等对服装造型、形态的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的辅料。(2)根据服装的款式要求及功能进行选择

当今,辅料在服装的款式及造型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采用衬料来增加廓型局部的挺度和丰满度,不同的部位对衬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挺胸衬常采用全毛黑炭衬或马尾衬来增加胸部的丰满度,保暖衬常用无纺布类的薄型毛毡,如腈纶棉等。腰部以下的下脚衬常用棉衬或粘合衬,用于增加胸衬的挺度和稳定性。挂面衬、领衬等常用棉衬或化纤粘合衬,西服领衬常用领底呢辅以粘合衬来保证挺括。

一些辅料的设计性运用往往给服装带来特别的装饰效果,如特殊设计的纽扣、拉链头、挂钟等,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选择这类辅料时,既要注意其颜色、形状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也要注意它们的缩率、色牢度、耐热度等特性与面料相一致。

对于运动服、工作服等功能性服装,人们穿着时常常进行大量的劳动及大幅度的运动,应选择柔软、透气、吸湿性良好的材料;选择强度较高,牢固的缝纫线,其开口处最好选用拉链类的附件,便于穿脱,且防止运动和工作时钩拉脱。(3)根据制作工艺条件进行选择

如需要高温定型、高温熨烫的服装,衬料等辅料应具有相应的耐热性。

材料的配用原则

服装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一件服装产品常常需要多种材料,在选择服装材料时需要考虑各材料之间的配伍性,保证服装的造型和款式,面辅料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伸缩率合理配伍

服装使用的材料伸缩率要基本一致,对可水洗的服装,还要考虑水洗后的伸缩率,对一些缩率较大的面料应先预缩,防止由于伸缩率不一致造成起紧、起壳、起链型等现象。

耐热度合理配伍

里料、辅料的耐热度不得低于面料,防止熨烫时衬、线等辅料变质、甚至熔化,发粘。如棉布面料只用棉线,而不用的确良或腈纶线,其主要原因是耐热程度不一致,会引起烫后开缝。一般讲,呢毛料用丝线;化纤料用的确良或腈纶线。

质感合理配伍

原辅料的厚薄、质地、风格要相适应。如丝绸或其他薄料不可用质地粗糙、很硬的衬料,应与丝绸柔软、轻薄、飘逸的质感相符合。针织物最好用针织衬布。

坚牢度合理配伍

服装的使用寿命受面料、里料、辅料的坚牢度共同制约,如里料、辅料的坚牢度低于面料,就无法起到保护面料的作用,即使面料的牢度较好,也会降低服装的使用寿命,因此在选择材料尽可能使它们的坚牢度相接近,从而使服装产品的质量及经济性达到最理想。

颜色合理配伍

里料、辅料的颜色要与面料相协调,除款式设计的特殊要求外,应尽量一致。对于有搭色的款式要特别注意使用材料的色牢度,防止串色。

金属配件合理配伍

服装上会使用很多不同材料制成的金属配饰,要注意这些配件的材质、金属表面处理是否符合要求,如表面是否粗糙有毛刺,对于高档娇贵的面料容易造成勾丝,影响质量,此外要注意是否会生锈、氧化变质等。

价格和档次相配

在选择服装材料时,根据产品的定位合理选择符合其定位的价格和档次的面辅材料。第6章材料的检验与测试

检验与测试的目的

把好服装材料的质量关是控制成品质量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成衣原材料的检验和测试可以有效地保证材料的质量、掌握材料的理化性能,从而可以在生产中采取有效的工艺及技术措施,提高成衣产品的质量,提高正品率。

材料检验

服装原材料进厂后要进行数量清点以及外观和内在质量的检验,符合生产要求的才能投产使用。

规格、数量的复核

原辅料的复核是原辅料进厂要做的第一项工作。企业应对面料、里料及粘合材料等纺织品材料进行复核,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核对材料出厂标签上的品名、品号、规格、色泽、数量及两头印章、标记。(2)复核织物的匹长。

织物的长度一般用匹长来度量,即指一匹织物长度方向两端最外边完整的纬纱之间的距离。匹长通常用米(m)为单位,(国际上也有用码(yd)来度量,1码=0.914米)。

一般地,筒卷包装的材料长度在验布机上复核。折叠包装的材料,先是抽样量取折叠长度(一般是一米),再清点层数,将折叠长度乘以层数,即可复核材料的匹长是否符合要求。(3)复核织物的幅宽

织物的宽度用织物幅宽来度量,即织物横向两边最外缘之间的距离。织物的幅宽通常用厘米表示(国际上也有用英寸(in)来度量,1in=2.54cm)。

校对门幅时,需按照门幅的误差分门别类进行处理,如门幅差距在0.5cm以上,在材料上标明,校点后单独放置,如差距在1cm以上,同时窄宽长度比在2:1或3:1以上的,可裁断后按实际门幅计算,并注明幅宽和长度,以便合理使用。(4)对于某些材料如丝绸、针织类面料等常按重量进行复核

织物的重量一般用单位长度重量或单位面积重量来度量,以每米克重(g/m)或每平方米克重(g/m2)为计量单位。织物的重量不仅影响到服装材料的加工性能及成本核算,而且是正确选择服装材料,满足和达到服装服用性能和造型要求的重要参考指标。

织物类型匹长(m)幅宽(cm)棉织物30~6080~120,127~168精纺毛织物50~70144,149粗纺毛织物30~40143,145,150长毛绒、驼绒25~35124,137丝织物20~5070~140麻类夏布16~3540~75

通常依据织物的重量将其分为轻薄型、中厚型和厚重型三大类,例如以平方米克重计量:195g/m2以下的织物属轻薄型织物,195~315g/m2的织物属中厚型织物,315g/m2以上属厚重型织物。(5)对进厂的其他辅料也要进行复核检验。

复核辅料的品名、色泽、规格、数量等与实际是否相符,对于如纽扣、裤钩等量大物小的辅料可以按包装计算并抽检进行复核。

病疵检验

面料在织造和染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疵点(如织造疵点、染整疵点、印花疵点等),经砂洗的面料还应注意是否存在砂道、死褶印、披裂等砂洗疵点。这些具有疵点的面料会造成服装的降等,影响服装品质。尤其是批量生产的服装,需要多层铺料裁剪,混入有疵点的面料会造成大量的服装次品。因此在裁剪前必须对面料进行检查,在有疵点的地方做上明显的记号,以便在辅料划样时合理使用。

疵点的检验

可在专用的验布机上进行,也可在铺料的同时进行验布。根据面料的包装形式,疵点的检验方式可分二种:

①验布机上进行检验:采用标准光源,试样速度和视觉位置均有统一规定,可用于检验高档、圆筒卷装包装材料和双幅材料。

②台板检验:折叠形包装常采用台板检验。检验时将织物平放在检验台上,在标准光源下,或设在朝北的窗口(光线均匀柔和),在柔和稳定的光线下逐页进行检验。简单易行,较适用于中小成衣企业。

对于面料疵点的检验方法及允许的词典范围,国家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如2009年新发布的国家标准GBT17759-2009本色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GBT17760-2009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色差检验

色差:即面料的颜色色泽差异,由于织物的纤维组成不同,染色时采用的染料种类及工艺设备不同、加上染色加工中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产生色差的原因及表现就不一样。一般的,面料色差可分为四种情况:

①匹色差:同色号中各匹料之间的色差;

②段色差:同匹料前、中、后各段的色差;

③边色差:同匹原料左、中、右(布幅两边与中间)之间色差;

④正反面色差:素色料正、反面的色差等四种。

进行色差检验时,将织物的左右两边进行颜色对比,同时与门幅中间的颜色进行对比,每隔10m进行一次;每匹布的头、尾、中三段也需进行色差比较。此外,面料色差检验时,针对不合色样的情况,还需检验样本与产品的色差,成交小样与产品的色差。

在色差检验时,一般采用目测评定方法,按照《染色牢度褪色样卡》对照评定等级。有时也使用测色仪器进行颜色测量,评定其等级,但如果仪器测定与目光测定有差异时,以目测为主。由于检验人员的目光和目测条件不一致,判断结果常发生差异,为此检验人员之间必须经常进行统一目光,要求目测条件标准化。

色差按国家等级标准评定分为五级:

5级:几乎看不出有颜色的差别1号部位

4级:仔细看才能发觉有颜色差异2号部位

3级:明显的颜色差别3号部位或4号部位

2级:严重的、十分明显的颜色差别基本上不能做服装面料

1级:色差最严重,作为工业用布

服装的色差主要有:一件服装内部位与部位之间的色差,同一部位上下、左右之间的色差;一套服装内件与件之间的色差;一批中箱与箱色差,件与件色差。服装的色差问题主要是由于面料的色差而产生的,如服装对色差的质量要求较高,则应更换面料或在排料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3)纬斜与弓纬检验

梭织物在织造、印染、整理过程中常常受到拉力作用,若拉力不均匀,便会引起面料沿纬度纱方向发生歪斜或形成一个或多个弧形的歪曲状态,即纬斜或弓纬现象,如是条格面料,纬斜严重还会造成面料的条格扭曲,影响服装外观。

典型纬斜在整个织物宽度方向上描出一根纬纱或针织横列的标志。典型弓纬在整个织物宽度方向上描出一根纬纱或针织横列的标志。

色织格料(不包括印花面料)纬纱纱面允许倾斜的程度,即纬斜率不得超过3%,如超过就要换片或者是整纬处理(应未开裁前整纬),纬斜会给服装成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如对不准条格,烫迹线歪斜,止口不顺直等。

验布机简介

验布机是服装行业生产前对棉、毛、麻、丝绸、化纤等特大幅面、双幅和单幅布进行检测的的专用设备。

验布机的作业方法:提供验布的硬件环境,连续分段展开面料,提供充足光源,操作人员靠目力观察,发现面疵点和色差,验布机自动完成记长和卷装整理工作。

验布机的基本结构,包括:1)面料退解、曳行和再卷绕装置;2)验布台、光源和照明;3)记码装置;4)面料整理装置;5)启动、倒转和制动装置。

面料由导布辊牵引,通过验布台。验布台的采光通常使用灯光照明,以保证准确的检验工艺。经检验后的面料,由导辊卷成布卷,以便下道工序使用。定码装置通过摩擦带动记长轮转动进行记长。有些验布机在验布台前(或后)装置电熨斗,可将双幅面料的折痕烫平。有的用计算机控制同时测长、幅宽、疵点及色差。

材料的性能测试

各种服装材料,有其各不相同的性能,而服装材料与服装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服装生产厂要做出合格的服装产品,就必须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能,以便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工艺手段和技术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及材料的利用率。

与成衣工艺有关的测试项目主要有伸缩率测试、缝缩率测试、色牢度测试及耐热性测试等。

伸缩率测试

织物在受到湿、热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后,纤维的平衡状态将会发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伸缩变化,其变化的程度就是伸缩率。

伸缩率=试验前试样长度(或宽度)-试验后试样长度(或宽度)试验前试样长度(或宽度)×100%

根据产生伸缩的原因不同,伸缩率测试主要包括:(1)自然缩率试验:先将原料包拆散,取出整匹原料,检查原料长度和门幅宽度,并做好原始记录;然后将整匹原料拆散抖松,静放24h后再进行复测,计算出缩率。(2)干烫缩率试验:指用熨烫的方法,使织物受温度作用以后而产生收缩。多用于丝织及涤纶、涤棉织物之类。(3)喷水缩率试验:指将原料喷洒均匀的水雾,使之受潮后产生的回缩。(4)水浸缩率试验:又称落水试验,指让织物完全浸泡在水里,给予充分吸湿而产生的收缩程度。

伸缩率的大小是工厂制作工业样板时加放长度、围度尺寸的主要依据。要使裁片经过缝纫和整烫加工后规格符合标准,就需要确切地掌握各种需用织物的缩水率,但由于织物本身的因素和后处理中的机械因素等原因,缩率很不稳定,因此需由实际测定来确定。

缝缩率测试

缝缩是指织物在缝制时,由于缝针的穿刺动作,缝线的张力,布层的滑动及缝线挤压织物组织的关系,使织物产生横向或纵向的收缩。用缝缩率表示。缝缩对成衣缝制质量及成衣规格影响较大。为保证成衣质量及成衣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如需测定缝缩率,以便在样板设计中可作为长度和围度加放的依据之一。

如棉茄克的里子,需要跟弹力絮缝制在一起,缝制后的缩率较大,因此在里子的样板设计时要根据弹力絮的厚薄及缝制条件适当地加以放大,才能使面里料较好地缝合,达到预定的规格设计要求。

缝缩率的测试方法如下:(1)采样:取经纬向试样,长50cm,宽5cm。(2)缝制条件:将同向的两块试样重叠,按规定的缝制要求(即缝针、缝线的规格、针迹密度和底面线的张力大小)在不用手送料的情况下,缝合试样中间的直线。(3)测量和计算:测定缝制后两记号A、B间的长度(一般是下层布料的缝缩较大,故以下层衣料作为评定对象),取三块试样的平均值,计算缝缩率。

色牢度测试

色牢度又称染色牢度、染色坚牢度。是指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光照、洗涤、熨烫、汗渍、摩擦和化学药剂等各种外界作用后的染色牢固程度。根据试样的变色和未染色贴衬织物的沾色来评定牢度等级。纺织品色牢度测试是纺织品测试中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色牢度的差的产品会伤害人体的健康安全,色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中,碰到雨水、汗水就会造成面料上的颜料脱落褪色,则其中染料的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都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人体皮肤的健康。

另一方面色牢度差还会容易发生沾色情况,在穿着和洗涤时染脏其他衣物。

因织物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所受的条件差别很大,要求各不相同,故现行的试验方法大部分都是按作用的环境及条件进行模拟试验或综合试验。纵观国际标准组织(ISO)、美国染色家和化学家协会(AATCC)、日本(JIS)、英国(BS)等诸多标准,最常用有耐洗、耐光、耐摩擦、耐汗渍、耐熨烫、耐气候等项。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及产品标准来确定检测项目,如毛纺织产品标准中规定必须检测耐日晒色牢度,针织内衣当然要测耐汗渍牢度,而户外用纺织品(如遮阳伞、灯箱布、蓬盖材料)则当然要检测其耐气候色牢度。

在成衣生产中最常用的是水洗和熨烫二种方法检验织物脱色或变色的程度,此外,摩擦色牢度测试也较为常用。(1)熨烫色牢度:是指将试样熨烫,待冷却后观察其染色牢度。(2)水洗色牢度:是试样经过洗涤后,观察其变化程度,分清水洗和皂洗二种。通常采用灰色分级样卡作为评定标准,即依靠原样和试样褪色后的色差来进行评判。洗涤牢度分为5个等级,5级最好,1级最差。洗涤牢度差的织物宜干洗,如若进行湿洗,则需加倍注意洗涤条件,如洗涤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等。(3)磨擦牢度:磨擦牢度是指染色织物经过磨擦后的掉色程度,可全为干态磨擦和湿态磨擦。磨擦牢度以白布沾色程度作为评介原则,共分5级,数值越大,表示磨擦牢度越好。

耐热度试验

耐热度是指试样经过熨烫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

耐热度试验是指试样在承受最高耐热度后,进行以下操作:

①观察其原料颜色、质地、性能是否发生变化,最后得到最高的耐热温度。

②观察颜色:让试样与原样作对比,看是否有变黄和变色情况。

③观察质地:是否有硬化、熔化、皱缩、变质、手感等质的变化。

④观察性能:不降低原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如强度、牢度等。

经过缩率、色牢度、耐热度试验后,将有关的测试数据作好记录,整理成文,并通知有关技术、生产等整理部门,以便按原料性能制订有关相适应的工艺操作规程。第7章材料预缩和整理

为了保证成衣产品的形态稳定性、穿着性能等加工质量,需要在投产前对服装材料,主要是面料、里料、衬布等进行预缩和整理,

材料的预缩

面料在织造与染整加工过程中,由于承受较大的经纬向张力,导致织物内部存在内应力,加上纤维本身的湿热性能,面料在成衣前后经熨烫、洗涤后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影响服装成品的形态稳定性及穿着性能,因此在裁剪前要消除面料的内应力,即要进行预缩。

一般情况下,多数服装企业不会因工艺上的“预缩”要求而去购置预缩机,它只需要对面料供应商提出诸如缩水率等方面的整理要求就行了,预缩工艺由面料供应商去完成。但当有较高成衣质量指标要求的时候;当产品经常采用的面料(如弹性较好的织物、容易产生形变的面料等),对尺寸规格稳定性(收缩和伸张)比较严格的时候;在款式和面料变化多、批量少的场合,有面料升档和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的时候。对这样的服装厂(特别是西服厂)来说,还是需要购置预缩机,在裁剪加工前对面料进行“预缩”处理。

根据纺织材料的研究,面料的收缩效应主要可分三类:纤维弹性恢复的自然收缩;纤维亲水性的吸湿溶胀收缩和纤维化学结构上的热收缩。

预缩机理及方式

根据材料的收缩机理的不同,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预缩方式:

自然预缩

面料在加工过程中不断地承受张力,纱线和纤维产生了积累的伸长形变,张力越大,积累的应力形变就越多。张力消失后,积累形变中的弹性变形将会释放,使面料的长度尺寸变小,产生自然收缩。自然收缩也是预缩的一种方法。

在裁剪前,将织物拆包、抖散,在无堆压和张力的情况下,停放一段时间,一般放置24h以上,使织物自然回缩。生产中,有些面料(如弹性较好的面料)铺料后通常需要放置一段时间(一般为24小时)再进行裁剪,目的是给面料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然收缩。

此外,一些辅料如各类橡紧带材料,也需抖散、自然放置24h以上才能使用。

湿预缩

有亲水性质的纤维吸水后会产生异向膨胀作用,是织物吸水性收缩(缩水率)的主要原因。亲水性纤维的吸湿性越好,织成材料的缩水率也越大,表2-3为几种纤维吸湿溶胀后的变化。

纤维吸水后膨胀变粗,纱线直径也变粗而增大,干燥后,纤维和纱线又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粗细,这种“一张一弛”的结果,使面料中积累的伸长形变(又称残余变形)得到了充分地“释放”。

利用织物吸水性收缩的特性,可以采用以下的预缩工艺:

①对机织棉麻布、棉麻化纤布等面料,一般是直接用清水浸泡,然后摊平晾干。

②毛呢料:a、精纺面料采用喷水烫干,熨烫温度为160℃。

b、粗纺可用湿布覆盖在上面略微烫干,熨烫温度为180℃。

③一些缩率较大的辅料,如纱带、彩带、嵌条、花边等,也需同样进行缩

水处理。

干热预缩

某些织物如合成纤维(涤纶等)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热收缩,主要原因是当纤维的温度超过玻璃化温度后其内部超分子的取向结构和结晶结构发生了变化,宏观上表现为纤维长度的收缩,直接反应在面料上就是织物长度和幅宽的变化。因此,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进行预缩:

①直接加热、预缩:应用电熨斗、呢绒整理机等对布面直接接触加热。

②利用加热空气和辐射热进行加热预缩:如利用烘房、烘箱、烘筒的热风或红外线辐射热。

汽蒸预缩

这是一种湿热预缩的方法,一般可采用将准备预缩的材料在无张力的松弛状态下放入内通49~98Kpa(0.5~1kgf/cm2)的蒸汽压力的烘房内,让织物在湿热作用下自然回缩,然后晾干或烘干处理。

预缩机预缩

大的服装厂有用预缩机对面料进行处理。它是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下,借助面料本身的弹性收缩变形以及织物和纤维的渗透与溶胀原理,消除面料的潜在收缩,完成预缩工作。预缩机可供纯棉、化纤、混纺面料、毛呢类面料预缩用,经预缩后的面料缩水率得到了降低,一般要求收缩效应达到经纬向缩水率都低于3%,且手感柔软。(1)湿热预缩机:主要对棉、麻、蚕丝及粘胶等纤维素纤维的面料进行预缩,这类面料吸湿性大,纤维易发生溶胀使纤维长度缩短,进而影响以其为原料的面料及其混纺织物的尺寸稳定性。湿热预缩机的基本流程是喷湿-挤压-烘干,根据包覆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橡胶毯预缩机和呢毯预缩机两种代表性的设备。(2)汽蒸预缩机:在服装厂里经常使用的预缩机是汽蒸预缩机,汽蒸式预缩机工作特点是在不加压和不拉伸面料的状态下进行预缩。汽蒸预缩机也称预缩定型机。它分两种类型:适宜毛织物的连续型汽蒸预缩机;适宜合成纤维面料物的热定型预缩机。其它面料在汽蒸式预缩机上也可获得某种预缩效果。

材料的整理

材料在检验后会发现许多疵点和缺陷,如能通过整理工序给予修正和补救,对提高成衣质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是很有必要的。

织补

面料存在的各种疵点可以采用织补的方法,对面料的缺经断纬按织物组织结构给予修正。无法织补的疵点可采用调片和绣花,贴花等方法给予补救。

整纬

对于纬斜超过国家技术规定的面料,需要进行整纬。如不及时纠正纬斜,在成衣后会使衣服变形,尤其是横条或格子型的花布和色织布,变形更为明显,这将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整纬包括二种方式:

手工整纬:单件服装生产一般采用手工拉的方式矫正。

用整纬装置进行矫正,一般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进行矫正;

整纬器是纠正纬斜的通用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整纬机构的机械作用,调整织物各经纱间的相对运行速度,使纬纱弯斜的相应部分“超前”或“滞后”,从而恢复纬纱与经纱在全幅内垂直相交的状态。直线型纬斜可用直辊式整纬器纠正,弧形纬斜则可用弯辊式整纬器纠正,混合型纬斜可用混合式或其他类型整纬器纠正。

裘、革的整理

坤宽定形是裘皮和皮革的整理措施,如遇到皮板硝粉过多而太硬、可用藤棍轻轻抽打,可使皮子柔软些。

通过这些整理措施,将会大大提高服装质量和材料的利用率,并降低了成本,这对中小型服装企业也是尤为重要的。第8章材料的耗用预算

在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根据对成衣产品的分析,选择出合适的材料品种和规格后,还需对材料的耗用进行预算,作为成衣批量化生产采购做好准备,在考虑材料的用量时,与单件服装产品的制作不同,成衣大批量生产,一件衣服除了额定用料外,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做出合理的用量预算。

料耗用量的构成

产品用料消耗

产品用料消耗是指成衣产品净使用的面里料和辅料,可以根据排料长度确定面料、里料及衬布等的额定用量。

原材料损耗

材料的损耗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自然回缩的损耗

各种面料在织造与印染过程中,由于机械作用使经纬向受到较大的张力而伸长,因此在织物内部就造成一种潜在的收缩力,随时间延长,织物逐渐收缩,张力减小,这种现象就是自然回缩,即服装材料中的缓弹性变形。自然回缩的大小与织造、印染的时间有关,刚印染好的面料,则回缩越大。在计算耗用时,需在额定用量上予以加放,其他损耗如缝纫损耗、工艺回缩、缝制回缩及熨烫回缩,均应在样板设计时加以考虑,无需计算。

缩水损耗

织物浸在水中后,经纬向出现收缩的现象叫缩水。一般地讲,凡是吸湿性好的材料缩水率都大,如棉、麻、丝类织品,如果缩水率较大,须在裁剪前进行预缩处理,则这种损耗应该在标准用料基础上再加放。如是成衣砂洗工艺、成衣水洗等则无需加放,因为样板用料已加上。

织疵的损耗

面里料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疵点(织造疵点、染整疵点、印花疵点),而带疵点的面里料会造成成品服装的疵点。因此等级越低的料子,疵点越多,损耗也就越大。

段耗

铺料过程中断料所产生,用段耗率表示。

段耗率=段耗/投料长度×100%

一般地,段耗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机头布:面料两端有印章、有字或病疵导致的损耗

②余料:辅料剩下来不够排料长度又不能裁制单件产品的余料。

③断料时落料不齐而使用量增加的部门

④材料残疵由于无法借裁的断料损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