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默默无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6:55:25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总是默默无语

你总是默默无语试读:

前言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道德的本质是扬善抑恶。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品格高尚是人生意义的必备要素之一,因为它能激发起各种各样的伟大情怀,使人增加趣味,放宽心胸,拓展视野,高贵修养。只有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具备实现人生价值所必须的情操、修养和人格,才能不断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挫折,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

为此,我们特地为青少年编辑了这套“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故事全集”丛书,包括《这土地爱得深沉》、《一起开始的旅程》、《亲吻丰收的土地》、《学习让我天天长》、《彼此拼搏的勇气》、《生命中多出你们》、《你总是默默无语》、《朋友一生一起走》、《送您一首赞美歌》和《妈妈我想对您笑》10册。

以上各册内容全部精选古今相应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每个故事简单明了,短小精炼,每篇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的人物有的仁爱、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激励完善自己的人格。

本套书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趣味性,青少年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高尚人物的感染和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貌。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格调高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礼贤下士的故事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周文王访贤遇姜尚

商朝西方有个叫周的诸侯国。商朝末年,周的国君是周文王。他很敬重有本事的人,多方延请他们来帮助治理国家,许多人都来投奔他。

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找个理由把周文王召到首都囚禁起来。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且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到礼物,便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恨。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已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为此,他四处留心,八方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之滨的一条小河边遇见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但由于不会做买卖,尽亏本。

姜尚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商朝却一直不得重用,真是岁月不饶人,一晃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但他还想找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听说周文王广求贤才,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其实是在等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论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久了,应当由贤明的君主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文王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推翻商朝,到处去寻访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

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

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城里去。

姜尚到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后来又升为国相,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向往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遵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望”字去掉,就叫他“姜太公”。

姜太公做了周文王的国相。他果然是个栋梁之材,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力量。最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全国的统治。心灵悟语亲近贤臣,国家就会强大起来,亲近小人,国家就会有危险。

周公言教身带论谦虚

周公,姓姬,名旦,是中国西周初期的伟大政治家。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所以被人称为周公。他不但帮助武王灭掉商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还由他摄政,管理国家。别看他地位很高,国务繁重,他还是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国的国君。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你不要因为当了国君就骄傲起来而怠慢了士人。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我在国家中地位是不低的,但是我还是“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哺”,兢兢业业,谦虚待人,总担心因为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而失去天下的士人呢!你到鲁国去,绝对不要因为是国君就看不起人啊!品德高尚而能恭恭敬敬者必定会发达兴旺;属地广大富庶而能节俭者,必定会安宁,官高位显而待人谦逊者,必定会愈受尊敬;兵多将强而不轻敌者,必能取胜;聪明智慧而又自以为愚者,必能不断进步;学识渊博而又自以为浅薄,虚心学习者,必定能日益增长见识。这六者都是谦虚的表现。所以《易》中说,有一种品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身,这就是谦虚啊!”伯禽到了鲁国以后,遵照父亲的教导来对待臣民,治理国家。当时鲁国君臣团结,社会风气也很好。后来,鲁国被人称为“礼仪之邦”。心灵悟语不要把自己看作一粒珍珠,因为那样会使自己有一种被埋没的痛苦。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君是战国时期一个小国的国君。一次,他为了拉拢士大夫,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便请在国都住的士大夫来参加宴会。

其中有个叫司马子期的士大夫也应邀赴宴。酒过三巡,上羊肉汤了,每人一碗,唯独到司马子期坐前,羊肉汤没有了。司马子期坐在席间,觉得很难堪,于是大为恼怒,退席而走,投奔楚国,劝楚王讨伐中山君,自己做他的向导。楚兵一到,中山君匆匆逃跑了。

在仓惶逃跑途中,有两个手持武器的人,紧紧跟随中山君左右,保护着他。中山君并不认识这两个人,就问:“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保护我呢?”

这两个人回答说:“大王您还记得吗?有一年夏天,麦子歉收,我们的父亲饿得躺在大路旁的桑树下边,眼睛都睁不开,马上就要死了。这时您从这儿路过,看到我们父亲的惨状,赶紧下车拿出一壶稀饭,很有礼貌地给父亲喝了,父亲才免于饿死。后来父亲在临终时嘱咐我兄弟说:‘中山君救我一命,你们俩要记住,在中山君有难时,一定要以死守卫中山君。’我们俩要与您共患难啊。”

中山君听完后,仰天叹息说:“给予人家的东西不论多少,主要是在他真正有困难的时候;失礼得罪人,怨恨不在深浅,在于使人伤心啊。我因为一碗羊肉汤失礼了,结果失掉了国家;因为一壶稀饭救了一个人,在危难之时得到了以死相报的两个人啊。”心灵悟语给予别人的东西不在多多少,而是在于人的品质的好坏。失礼有时会让你更伤心,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燕昭王拜郭隗为师

燕昭王(?—前279),名职,燕王哙的庶子,原流亡在韩,公元前331年即位,在位33年。

燕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的。国破后,燕昭王时常往来于废墟之间,悼念战争中死去的勇士,慰问没有父母的孤儿。他自叹能力有限,希望礼聘有才能的人重振国威。

一次,燕昭王对大臣郭隗说:“齐国借内乱攻破了我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弱,没有能力复仇。希望能得到天下的贤士,洗国耻,振国威。希望先生能助一臂之力!”

郭隗说:“大王,我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王,派近臣带千金去寻千里马。这人找到一匹死千里马,便用五百金把马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要治罪。近臣跪拜说:‘如果天下人知道死千里马您尚且肯买,那么活千里马就会接踵而来。’不满一年,他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一定想招贤纳士,就请大王把我当成一匹死千里马吧!”

昭王离座拜道:“先生的话,真乃有理。我就此拜先生为师,敬望多多教诲!”

昭王拜郭隗为师后,专门为郭隗改建了房室,对他恭敬有礼。

天下人都说:“燕昭王为人谦逊,能礼贤下士。”于是,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燕王均封为大臣,并命乐毅为亚卿。

燕昭王28年(前284年),派将军乐毅攻打齐国,占领70多座城市。此时为燕国鼎盛时期。心灵悟语不论身份地位高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秦昭王诚请范雎赐教

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辅佐秦昭王,上继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之大业,是一位在政治上、外交上极有建树的谋略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秦国历史上的贤相,也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范雎少年时就怀有雄心大志,但是苦于家贫,只好投到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希望有朝一日能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志。

但是须贾忌贤妒能,他认为范雎的辩才之能抢了自己的风光,便设计暗害他。在吏卒的帮助下,范雎才抽身逃走。后来靠着魏国人郑安平帮助,藏在民间,化名为张禄。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入魏。这时的秦国,由于变法奠定了富国强兵的坚实基础,又经惠文王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国势更加强盛。秦国有个传统政策,荐贤者与之同赏,举不肖者与之同罪连坐。因此,秦国的有识之士,时常注意访求人才。

郑安平听说秦国的使臣到来,便冒充贱役,去服侍王稽,想从中代为范雎通融。通过郑安平的引见,再加上和范雎的长谈,王稽发现范雎是个少有的贤士。便把使命交接完毕后,带着范雎,前往秦国。

范雎进入秦国,住在下等客舍,过着粗食淡饭的生活,待命一年多,仍未得到任用。他对秦国大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上书秦昭王,秦昭王见书大喜,重谢王稽荐贤之功,传命用专车召见范雎。

范雎进入秦宫,早已成竹在胸,他径直向禁地闯去。秦昭王走来,他故意不趋不避。宦官见这情况,大声斥责他:“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

范雎反唇相讥,说道:“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这话分明是刺激昭王。昭王听出话中有话,又恰恰点到心中隐痛,赶忙把他引入密室,单独倾谈。

秦昭王毕恭毕敬地问道:“先生以何教诲寡人?”范雎一再“唯唯”连声,避而不答。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乞求说:“先生难道永远不愿意赐教吗?”

范雎见秦王心诚,这才婉言作答:“臣非敢如此。未见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问而不敢作答。臣不是怕死不敢进言,臣怕天下人见臣忠而身死,从此缄口不语,裹足不前,不肯向着秦国。”

最后,范雎才点出秦国的政治弊端。

秦昭王听后,推心置腹地说:“秦国地处僻远,寡人糊涂。如今能得到先生您这样的贤才,真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事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愿先生好好教寡人如何处理,不要有什么疑虑。”

秦昭王从此重用范雎,使得后来的秦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确实比以前更加强大和富有生气。心灵悟语一个人能保持谦逊有礼,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秦穆公五张羊皮换相国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为了振兴国家,称霸天下,千方百计搜罗人才。相国百里奚,就是他用五张羊皮换来的。

百里奚是虞国人,从小家里很贫穷,到处漂泊流浪,三十多岁才娶了媳妇,妻子认为他有大才,鼓励他出外谋事。

于是,百里奚先来到齐国,想求见齐襄公,因为无人引见,只好靠要饭过日子。他流落到宋国,遇到了一个叫蹇(jiǎn)叔的隐士,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后来两个人又到了虞国,经蹇叔的一个朋友推荐,百里奚当上了虞国的大夫。虞国国君因为贪小便宜,不听劝告,被晋国灭掉,百里奚也成了俘虏。

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但百里奚不肯在敌国作官。晋献公有个女儿,嫁给了秦穆公,晋献公便把百里奚作为女儿陪嫁的奴仆,送给秦国。在去秦国的途中,百里奚乘人不注意偷偷地逃跑了。他跑到楚国,没想到刚一进入楚国国境,又被楚国边民捉住了。楚国人把他当做奸细,派他去养牛、看马。百里奚真是事事不如意啊!

秦穆公结了婚,发现陪嫁礼单上有百里奚的名字,却没有这个人,就问去晋国迎亲的公子絷,公子絷说:“他是虞国人,是个不肯在晋国当官的亡国大夫。”

秦穆公觉得这个人很有骨气,便问公子絷从晋国带回来的武士公孙枝,公孙枝说:“他是个很有本领的人,可惜怀才不遇,无施展才能之地。”

秦穆公听了更加爱惜,于是派人四处寻访,后来打听到百里奚在楚国看马,就准备了贵重的礼品打算送给楚成王,把他换回来。

公孙枝听到后连忙赶来阻止秦穆公说:“大王千万不能这样做。楚国人让他看马是不知道他的本领,要是这样去请他,就是要告诉楚王,秦国要重用他,楚王必定不放他出来。”

秦穆公恍然大悟,于是按照当时奴仆的一般价格,派人带着五张黑羊皮去见楚成王,说:“老奴仆百里奚在秦国犯了法,现在躲在贵国,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重重地罚他,为秦公出出气。”

楚成王听了也没有怀疑,就收下了羊皮,命人把百里奚逮住,关进囚车,交给了秦国的使者。

百里奚一进入秦国国境,见大夫公孙枝正在等候迎接,公孙枝陪同百里奚一起到秦国都。秦穆公看到百里奚已经满头白发,没想到这么老了,有些失望地问:“先生多大岁数?”

百里奚说:“我还不到70岁。”

秦穆公惋惜地说:“可惜先生太老了。”

百里奚说:“大王如果派我上山打老虎,我确实是老了。如果同我坐下来商议国家大事,我比姜太公还年轻!”

秦穆公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就邀请他单独深谈。经过几次长谈,秦穆公感到百里奚真是难得的人才,就要请他当相国。

百里奚十分感激,很惶愧地问穆公说:“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啊,怎么当得起你这样的看重?”

穆公连忙向他解释说:“你的情况我很清楚。你过去虽然是虞国的大夫,但虞君并没有很好地任用你。虞国的灭亡,不是你的过错。”

百里奚又说:“我是不足道的,我的朋友蹇叔要比我强得多,大王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把他请来吧!”

秦穆公听说有更能干的贤才,就派公子絷把蹇叔请了来,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蹇叔的两个儿子也有很大才能,拜为大夫。

这时,百里奚的妻子带着儿子孟明视也逃难来到秦国,和百里奚相逢了。秦穆公听说孟明视是一员猛将,也拜为大夫。秦穆公做梦也没想到,五张羊皮竟然使他得到两个相国,三个大夫。

穆公重用这些贤才,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后来称霸于西方。心灵悟语爱惜人才,国家才能兴盛,一个好的君主应该是任贤用能的能手。

刘邦敬老得贤臣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兵分两路进军关中,楚怀王心与他们约定,先进入咸阳者为关中王。

刘邦率领大军直捣秦国国都的门户——函谷关。他途经高阳(今河南杞县西边),准备消灭驻扎在那里的秦军。

高阳有一个名叫郦食其(yì jī)的老头,60多岁,酒量惊人。他很有韬略,他看到刘邦是个能成就大业的人,于是就让在刘邦帐下当骑兵的一个乡亲引见,想见刘邦,愿为他效劳。

刘邦答应了。

郦食其来到刘邦居住的驿舍,进到屋里,看见刘邦正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

郦食其故意慢慢腾腾地走到刘邦面前,只是作揖并不拜。刘邦看见来人是个60多岁的儒生,心里很厌烦,坐在床边纹丝不动,好像根本没看见有人给他作揖。

郦食其看到刘邦这样傲慢无礼,很生气,高声问道:“足下带兵到此,不知是帮助秦国攻打起事的诸侯呢?还是帮助各诸侯讨伐暴秦?”

刘邦听他说话这样随便,明知故问,也不下拜,举止故作斯文,于是大动肝火,大骂道:“你真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天下人谁没有尝过暴秦的苦头?天下的豪杰都讨伐秦,我怎么会去助秦?”

郦食其不紧不慢地说:“足下如果真心讨伐暴秦,为什么见到年长的人这样无礼?你想一想,行军打仗不能蛮干,要有好的谋略,如果您对待贤人这样傲慢,那么谁还为您献计献策呢?”

刘邦听了这番话,急忙擦脚穿鞋整衣,向郦食其道歉,请他坐在上座,恭恭敬敬地说:“先生有何良策,请多多指教。”

郦食其见刘邦改变了态度,虚心求教,便对他说:“足下的兵马还不到一万人,就打算长驱攻入秦国的国都,这好比是驱赶着羊群扑向老虎,只能白白送命。依我看不如先去攻打陈留。陈留是个战略要地,城中积存的粮食很多,作为军粮足够用,而且交通四通八达。”

这样,郦食其向刘邦献出了一条妙计。

刘邦非常高兴,请郦食其先行到陈留,然后选派一员大将领一部分精兵赶到。

郦食其来到陈留,见到县令,劝他投降,县令不肯。郦食其在酒宴上把县令灌醉了,然后偷出县衙令箭,假传县令的命令,骗开城门,把刘邦的军队放进去,砍死了县令。

第二天,刘邦的大队人马进入陈留。由于郦食其事先早已为刘邦写好了安民告示,刘邦一进城,就受到百姓的欢迎。

刘邦看到陈留果然贮有大量的粮食,十分佩服郦食其的神机妙算,于是,封他为广野君。

刘邦在陈留招兵买马,军队扩大了将近一倍,最终抢在项羽之前攻入了关中。心灵悟语有时候,普普通通的人往往是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人,能够帮助你建立国家的人,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慧眼识人的能力。

蔡邕倒履迎宾

蔡邕(yōnɡ)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公元190年,汉献帝迁都长安,蔡邕也一起到了长安。这年蔡邕已59岁了,是献帝的左中郎将了,进出常是前呼后拥,车骑填巷,真可谓才学显赫,贵重朝廷了。

当时,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有个叫王粲(càn)的人,幼年时特别喜好读书,精通古代文学以及秦汉以后的诗文,并且练就了写作基本功。王粲向人借钱买了一些纸张,在街头设案代笔,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很多家人在外做生意未归的,在边关服役未满期限的,或有打听亲朋旧友下落的,或商量两家儿女婚姻期限的,都来请王粲代笔写信。他的信写得十分出色,很擅长模拟发信人的口吻,将事情原委讲得清楚明白,读信人见信如面,亲昵之情跃然纸上。有一位弃妻出走的丈夫,在外地收到妻子的信,不禁失声痛哭,深深被妻子的痴情所感动,终于归来,与妻子破镜重圆。还有一位青年和尚,收到老母家信,信中尽述母亲度日之艰难,晚景之凄凉,顿生愧疚之心,毅然退出佛门,重返尘世以尽孝心。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说京城出了个“王铁笔”。

有一天,这事终于传入了高门大户,被蔡邕知道了。他听说一纸书信竟能使和尚还俗,感到诧异,便急忙对仆人说:“快去请那位‘王铁笔’来,我想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一天,蔡邕正在花厅里看书,仆人进来禀报说:“大人,那个人找到了!”“快请他进来!”

仆人把王粲领进来,这位50多岁的左中郎笑了:“哎呀,没想到你竟是一位少年,我还以为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哩!快快请坐!”

王粲地位低下,不敢入座。蔡邕说:“我今天以文会友,何必客气呢!”王粲连连称谢。主人一边吩咐给客人看茶,一边谈起了文章之道。在交谈中,蔡邕发现,这位少年对答如流,显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他非常高兴。当问及王粲的家世,老人家眉头一紧,缓缓地说:“我想请你答应两件事,不知可否?”“大人请说吧。”“第一件事,请你今后常来,我们可以多多切磋、商讨。第二件嘛,请你给我这个花厅写一首诗。”

王粲思索了一下,挥笔写下了一首诗,连连说:“我这是班门弄斧,献丑了。”

蔡邕看也没看,便命仆人取20两银子,作为酬谢。他这是变着法子周济王粲呢!

从这以后,他俩成了忘年交。

有一次,蔡邕设宴请客,门外车马喧闹,室内高朋满座,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不一会儿,仆人凑近蔡邕的耳朵,低声说:“门外王粲求见。”蔡邕立刻亲自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竟穿倒了。众人见主人如此慌慌张张的样子,以为必是有什么社会名流驾到,大家纷纷起立,不料来的人却是一个布衣少年!

从此,蔡邕礼待布衣,“倒履迎宾”的故事便流传开来。王粲后来成为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是个著名的文学家。心灵悟语蔡邕爱惜人才,以礼相待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令人对其刮目相看。

孙权知错认错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张子布),是个两朝开济的老臣,他在孙权面前从来是直言不讳的,因此获得孙权的信任,也因此产生了矛盾。

有一次,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派人递降表,孙权一看,高兴极了,马上派张弥、许晏两人去拜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听了,马上阻止说:“公孙渊背叛了魏国,怕因此受到征讨,所以才远道来求我们援助,归顺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了主意,打算重新获得魏国的谅解,就会杀人灭口,这两个使臣肯定回不来了。那样的话,不是白白送了他两人的性命而叫天下人耻笑吗?”

孙权说出自己这样做的想法,张昭一一加以驳斥。这样反复了几次,张昭一次比一次态度坚决,言词非常激烈。孙权说不过张昭,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变了脸,拔出宝剑怒气冲冲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则拜见我,出宫则拜见您。我对您的倚重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您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我难堪,我真担心有一天会因为不能容忍而杀死了您。”

听了这些,张昭既没慌张又没退缩,他非常镇定地说:“我之所以明知道您并不按我说的做,还满腔热忱地来规范您,是因为常常想到太后在临终时发出的遗诏,叫我精心辅佐您啊!”

说完,泣不成声。孙权见状也感到伤心,把宝剑扔在地下,和张昭相对而泣,但是孙权很固执,没有因此采纳张昭的意见。仍旧派张弥和许晏到了辽东。

张昭见孙权不听劝告,非常恼火,回府以后,就称病不理国事。孙权对他这样做很生气,干脆派人用土堵住了他的府门,表示永远不再用他为官。张昭看孙权把他家门堵了,非常气愤,他也不示弱,索性在院里用土封住了门,表示永远不出门为孙权办事。

张弥、许晏按照孙权的意图,来到辽东,公孙渊果真变了卦,把他们俩给杀了。

孙权万万没想到真让张昭言中了,他很惭愧,觉得对不住张昭,派人运走了堵在张昭门口的土,几次向他赔礼道歉,可张昭不理。派人前去,都吃了闭门羹。

怎么办呢?孙权灵机一动,派人放火烧张昭府上的大门。他想,大火一着起来,张昭还不往外跑?到那时,自己不就看见他了吗?

孙权觉得自己主意不错。可是,张昭看见孙权放火烧门,索性把大门关死,等着大火把他烧死。孙权一看这招不灵,大惊失色,真怕火着起来把张昭烧死。于是,下令扑火。

孙权在门口暗暗责备自己,恨自己办错了事,伤了这位股肱之臣的心。张昭的儿子一看再僵持下去也太不象话了,就连劝带拉硬逼着父亲去见孙权。孙权一看张昭终于出了门,就诚恳地请他到宫中一叙。

张昭来到宫里,孙权向张昭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要尊重他的意见,搞好君臣关系。张昭见孙权这样诚心诚意,满肚子的闷气顿时一扫而光,就又竭尽全力地协助孙权治理国家。心灵悟语知道自己错了,就要及时改正,这样才不会害己害人。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屯驻在新野。多年来寄人篱下的动荡生活,使刘备很难实现政治抱负。这时渴望建功立业的刘备,决心寻求有远识的人辅佐自己,以便尽早摆脱势单力孤的困境,扩充自己的实力。

一天,当地的名士司马徽对刘备说:“能看清天下大势的,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英雄俊杰。我们这里的‘卧龙’和‘凤雏’就是这样的俊杰。”刘备忙问:“他们都是谁?”司马徽说:“这二人是诸葛亮和庞统。您得到二人当中的一个,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了。”

建安十二年(207年)初春,刘备决定亲自拜访襄阳隐士诸葛亮。

当时,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正在襄阳以西的隆中隐居。这位有政治抱负的青年,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他虽然躬耕隆中,但却苦读经史,熟知天下兴衰的道理,还潜心钻研兵法,兼备将才。同时,他也时刻注视着现实政治斗争的形势。

为了拜见诸葛亮,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一连去了三次。前二次都没有访到,刘备仍不肯罢休。第三次去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在草庐见到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刘备说:“久慕大名,两次拜访,未能相见。今日如愿,实平生之大幸。”

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让我过意不去。亮年轻不才,恐怕有失厚望。”

刘备诚恳地说:“现在汉瓦解,群雄混乱,奸臣专权,主上蒙尘。我不度德量才,想伸张大义于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不过,我的壮志并未因此减退,仍然想干一番事业。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的谦虚态度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便将天下形势向刘备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为刘备筹划了实现统一的战略和策略,勾画了三国鼎立的蓝图,既高瞻远瞩,雄心勃勃,又脚踏实地,切实可行。

刘备认为诸葛亮是他所寻找的最理想的辅弼人才,就恳切地请他出来帮助自己。诸葛亮为他诚挚的态度所打动,决心辅佐刘备创建大业,实现安国济民之志,就毅然随刘备来到新野,共商军机大事。

刘备为求贤才诸葛亮,三次亲顾茅庐,求得大贤,成就大事。三顾茅庐也成为千古佳话。心灵悟语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成吉思汗重用异族贤臣

耶律楚材,字晋卿,生于燕京(今北京),契丹族,为辽东丹王突欲的八世孙。

耶律楚材生于世宦门第。他自幼勤学,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和佛、道、医卜之说,还擅长著述,下笔为文,一挥而就。

成吉思汗即定燕地,遣人访求原辽国宗室人物,于十三年得耶律楚材。他见耶律楚材相貌奇伟,美髯宏声,又颇有才识,十分仰慕,诱劝说:“辽、金为世仇,你是辽国皇族后裔,为金所灭,我要为你雪洗国仇家恨。”

耶律楚材回答得十分得体:“臣之祖、父皆曾委身事金,既为其臣,岂敢与君为仇。”

成吉思汗从话中知道他甚重君臣之分,是个恪守信义的人,因此留他在身边供职,备咨询。成吉思汗喜得王佐之材,每每昵称他为“长髯人”,而不直呼其名。

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借酬平生壮志。

成吉思汗晚年常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是天赐我家,尔后的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在成古思汗一世,耶律楚材是形影相随的股肱大臣,曾被视为“天赐我家”,尊宠至极。

窝阔台汗一世,耶律楚材有顾命之义,拥立之功,为其屹立于王廷埋下根基。但更重要的是他呕心沥血地为蒙古国运筹策,定制度,使这个新生的庞大的政权得以生存,他披肝沥胆的忠正气质,又不能不使蒙古君主肃然起敬。正是基于此,窝阔台汗把耶律楚材当成自己的偏得,国家的骄傲。

早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当面盛赞耶律楚材说:“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

窝阔台汗八年,即灭金后的第二年,蒙古诸亲王集会,大汗亲自给楚材捧觞赐酒,由衷地说道:“我们这样诚挚地任用你,是因为有先帝之命。没有你,中原就没有今日。我之所以能安枕无忧,是全靠你的力量啊!”

当时,正值西域诸国和南宋、高丽的使者前来,语多虚妄不实。窝阔台汗颇为得意地指着耶律楚材对来使说:“你国有这样的人才吗?”

来使皆回答:“没有。此人大概是神人。”

窝阔台汗高兴地说:“你们唯有此言不妄。我也猜想必无此种人才。”

正由于有这样的知遇之情,更由于耶律楚材的气质和胆略,使他能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灭金战争中,耶律楚材有两个特殊的功绩,即保全生命和收容人才。

蒙古太宗五年(1233)正月,金哀宗完颜守绪从汴梁出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南),命元帅崔立继续死守被围困的京城。不久,崔立向蒙古投降。

按蒙古的军事传统:凡是敌人进行抵抗的,克敌以后就以屠杀相报。

现在,汴京即将落到蒙古军队手中,统率围城蒙古军将军速不台,派人报告窝阔台汗,准备占领后“屠城”。

耶律楚材听到消息,急忙面奏大汗:“将士英勇作战了几十年,争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如今要是得了土地而失了人民,有什么用呢?”

窝阔台汗听后,脸沉下来,露出犹豫不决的神情。耶律楚材接着说:“大凡金朝方面的能工巧匠,以及官民富贵之家,都聚集在这座城里了。把他们都杀了,那我们就一无所得,徒劳地打了这一仗!”

窝阔台汗觉得有理,下诏除金朝皇族外,其余人不杀。当时在汴京避兵灾的一百四十七万户得以免遭屠戮的惨祸。

这一年五月,金国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金朝大文豪元好问给耶律楚材写了一封著名的信,劝他保护归降蒙古的南方士大夫,他特别开列出54个士大夫的名单,指出这些儒士“皆天民之秀,有用于世者。”

楚材感到元好问的心思与自己相通,他也早已认识到保护这些人才的重要意义。

耶律楚材向窝阔台进言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

他极力强调任用儒臣的重要性。

数年后,耶律楚材请窝阔台派人到各地举行考试,选取儒士。这就是有名的戊戌年(1238年)科举取士,有不少杰出人才入选。心灵悟语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历来君王恪守的真理。

不忽木屈己让相

元世祖忽必烈小时候有一个好朋友叫不忽木。不忽木自幼喜欢读书,而且记性很好,知识丰富。忽必烈的父亲就把他找来,让他做伴读,陪着忽必烈一起读书。不忽木利用这个好机会,读了许多书籍,懂得治国安民之道。

忽必烈登上皇位之后,想让不忽木做丞相,帮助自己巩固天下,不仅因为不忽木是小时候的朋友,而且他们都长大之后,不忽木经常在忽必烈身边,出谋划策,南征北战。他就对不忽木说:“不忽木,我打算任命你为丞相,怎么样?”“陛下,臣不敢领命。臣深知自己的韬略不足以辅佐陛下,还是任用比我更强的人为好。”“知臣莫如君,何况我们从小在一起,我对你十分了解,你的文韬武略,完全能担当得起丞相的重任,不必推辞。”“陛下,最了解我的能力的,还是我自己。我不是谦让,实在是怕耽误了陛下的大事。让我任丞相一职,绝不敢从命。”

不忽木再三推辞,忽必烈也不好勉强,就另选了丞相,而任命不忽木为尚书。后来每当丞相出缺的时候,或对现任丞相感到不如意的时候,都要请不忽木出任丞相,但是一次次都被他坚决推辞掉了。

至元二十八年春天,忽必烈平定诸王叛乱,班师回朝。侍御史彻里在陪同忽必烈打猎的时候,利用猎间休息,向他揭发了现任丞相桑格的罪行。他说:“陛下近几年常年率师出征在外,一切内政都由桑格处理。他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卖官鬻爵,安插亲信。群臣敢怒而不敢言,这种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忽必烈不仅不信,还认为彻里有意诋毁丞相,命卫士把他打得昏死在地。待彻里苏醒过来时,仍坚持说:“陛下,臣下只是为了陛下的江山,才冒死进谏。我与桑哥无冤无仇,为什么要诬陷他?请陛下明察,臣若有一句虚言,死而无怨。还请陛下问一问不忽木,他在朝中深孚众望。”

不忽木应召来到宫中,忽必烈向他问道:“你说彻里这人怎样?”“他为人耿直,敢犯颜进谏。”“你说桑哥怎样?”“桑哥专会在陛下面前阿谀奉承。陛下远征时,他把持朝政,飞扬跋扈。”接着,历数了桑哥的种种罪行,比彻里所参奏的还要多。最后他又补充说:“对一般人,能原谅就要原谅,但对十恶不赦的人,绝不能宽容!”

忽必烈于是下令查办桑哥,群臣纷纷上疏弹劾,接着又查抄他的家产。结果,从桑哥家中抄出的珍宝,几乎和国库一样多。

桑哥在事实和赃物面前,无法抵赖,被斩首示众了。桑哥一死,相位空缺。忽必烈就首先想到了不忽木,打算让他担任丞相一职,就派人召他进宫商量,说:“从前我误用了桑哥,险些坏了国家的大事,现在只有任用贤能之士,来弥补我的过失,重整朝纲。”“陛下所想极是!”“我看你来担任丞相,最为合适。”“我现在担任尚书,已感到力不从心。”“你太谦虚了。在朝中你威望最高,丞相一职,非你莫属。”“陛下,还是从比我能力更强的人中挑选吧。”

忽必烈沉吟了半晌,问道:“依你看谁最合适?”

不忽木答道:“太子詹事完泽最合适。他曾在阿合马家住过,抄没阿合马家时,抄出一本送礼人名录,那上面唯独没有完泽的名字。可见他的品格。”忽必烈非常赞赏不忽木的高尚情操,就任命完泽为尚书右丞相,不忽木为平章政事。

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但以谦虚礼让为本的人,却可以放弃它,这正是不忽木超过常人之处。心灵悟语蒙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宽广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

朱元璋求访朱升得三策

朱元璋当了红巾军主帅之后,一直攻无不克。这次他又率领义军打下了徽州。他手下的大将邓愈便向他推荐说:“大帅您不是一向想求访贤士吗?我听说,在徽州一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朱升,他住在休宁这个地方。此人饱览经书,非常有才气。大帅何不访求他一次呢?”

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就带着邓愈等人前去探访朱升。通过邓愈的带路,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朱升的住处。

朱元璋下马亲自去轻叩柴门,不久,一位老人走了出来。朱元璋马上抱拳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莫不是休宁名士朱升?”

老人打量了朱元璋一番,见他气度不凡,戎装佩剑,身边还有兵士,料定他可能是红巾军的将领,便回答道:“老朽正是朱升,不知将军尊姓大名?”

邓愈在一旁说:“这是攻克徽州的红巾军主帅朱元璋。”

朱元璋马上接道:“我本来是个平民,可是当权者残暴无比,欺压百姓,这才举起义旗的。听说先生是有名的学士,今日特来拜访,并叩问大计。”

朱升听说站在前面的竟然是赫赫大名的朱元璋,不禁大为感动,连忙把朱元璋一行引进屋内。

通过从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和国家大事的谈话中,朱元璋发现朱升谈吐不凡,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而朱升也觉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有大志,颇有将帅气度,不由得觉得相见恨晚。

朱元璋问道:“以朱老先生之见,当今天下之势,我该如何行事才好?”

通过谈话,朱升已经揣度出来,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便沉思片刻答道:“以老朽之见,大帅想成大业,要遵循三句话,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记此三条,元帅可成大业。”

朱元璋听了,连声赞谢说:“先生立言警策,重如泰山!操练兵马,积蓄实力,奖励农耕,积有食粮,讳露锋芒,勿早树敌!先生见识宏远!”

朱元璋回去之后,按照朱升的三策去做,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推翻了元朝,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不忘朱升的功劳,请他去朝中做臣。因为朱升年老,朱元璋还免去了朱升每天上朝的跪拜礼节,对他关怀备至。心灵悟语只有抛开自己的身份地位,虚心向别人学习,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毛泽东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的漫漫长途中,毛主席一贯主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自己就是谦虚的典范,这也正是作为一个领袖的伟大之所在,这里谨向读者介绍毛主席虚心接受意见的几个小故事。争吵以后的启示

1959年4月里的一天,毛主席正主持一次会议。在讲到党内民主生活时毛主席说:我这个人也有旧东西,比如有一次,我的弟弟毛泽覃和我争论一个问题……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接着补充说:“这个人已经在江西牺牲了。那次争论,他不听我的,我也没有说服他,就要打他。他当场质问我:‘你怎么打人?’事后,他还在一些人面前讲我的闲话,说,‘共产党实行的是家法,还是党法?难道我不同意他的意见就打人?如果实行家法,父母亲不在,他是哥哥,也可以打我……’”

这段兄弟之间争吵的往事,已经过去许多年,当年听毛泽覃谈过这事的人,把它作为家常事,根本没放在心上。但毛主席却记在心里,在二十年后还把它提到反对家长制领导的高度来检查,教育党内不能搞家长制领导,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对同志不能压服,只能说服,要以理服人。这是天大的好事

1940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杨家岭前面的山路上急匆匆地走来十几个人。他们是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的领导和所属部队的几位负责同志,来到杨家岭,要求见毛主席。

原来,由于我们部队的一些同志没有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驻地群众的批评,这些同志想不通,埋怨地方党组织对群众教育不够,要求向毛主席汇报。

毛主席听说这些同志来了,就说:“赶快请各路诸侯进屋来谈谈。”听了大家的意见以后,毛主席说:“我看这是天大的好事!”大家一听都愣住了。毛主席接着说:“开天辟地以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侮,他们敢怒而不敢言。

现在他们敢向我们提意见,敢批评军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这说明我们边区的民主已深入到群众中去了。……我看边区政府民主建设工作做得很有成绩。我们的军队有广大群众当老师,你们搞军队工作的就不会犯大错误了。边区大有希望!”有人骂了自己以后

1942年8月的一天,外面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

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我不是圣人

1961年8月在庐山,有一天毛主席和在他身边工作的张仙朋聊天,谈起他的志向,说他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

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

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批评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说到这里毛主席叹了一口气,又说:“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心灵悟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时刻不忘向别人学习,他的这种学习的精神永存不朽。

刘少奇鞠躬请讲真话

会场上,人们正数着人民公社、公共食堂这样好、那样好。一位老人从桌边站起来,摘下青呢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了一个躬,用地道的宁乡腔恳求道:“我给大家行个鞠躬礼,敬请大家对我讲点真话,反映点真实情况好不好?”

会场上霎时静了下来,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因为那谦虚和蔼,鞠躬施礼的老人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

这是1961年4月的一天。当时,刘少奇同志来到湖南搞农村调查,先是在长沙、宁乡,听取中央调查组的汇报,听的情况虽比在北京多了一些,但仍是真真假假。于是,他又亲自来到长沙县当时树立的一个典型大队作实地调查。哪知这个大队被人统一了口径,前来参加会的人,异口同声,歌功颂德说假话。可就在刘少奇来湖南的路上,看到了荒凉的田野,饥饿的人群,妇女们在田地里挖野菜,老人孩子在树下采树叶。可是,在会场上又听到这个大队干部、党员言不由衷,睁着眼睛说假话,刘少奇非常恼火,真想狠狠批评一顿,可他是国家主席,有火也不能发,只好忍住气,严肃地给大家鞠了一个躬,求他们讲真话。然而,就是这样,会场上也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面对如此沉闷闷的局面,刘少奇感到有点凄凉,有些惆怅。于是他在5月8日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他没有惊动区社干部和邻里乡亲,就在自己出生的房间里,搭起了一个临时床铺,把一张陈列用的旧木桌,收拾了一下,权当办公桌。第二天,他让随从人员请来了老朋友成二爷和黄老倌,让他们谈谈家乡情况,说说心里话,而后又拜访了许多乡亲们。大家看到国家主席这样平易近人,谦虚礼貌,诚恳听取意见,便讲出不少真实情况。心灵悟语你只有平易近人,谦虚礼貌,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才能亲近你,愿意与你促心交谈。

宋庆龄向小孩子道歉

宋庆龄,为人祥和、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哪怕是对待小孩子,她也十分认真、尊重。

宋庆龄十分喜欢清洁。她看到有的女孩子头发脏了,就提醒赶快洗头,看到有的孩子指甲长了,就取出指甲刀帮助修指甲。遗憾的是,有一次在提醒孩子注意卫生时,却出现了差错。

那是初春的一天,宋庆龄来到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看望小演员们排练节目。她边走边看,有时站下来点着头夸赞小演员表演逼真,有时弯下腰来询问孩子衣服合不合适,有时将耳朵侧过来,听孩子们向她讲着什么悄悄话。

当她走到小演员陈海根面前时,眉头微皱,说:“你叫什么名字?”陈海根腼腆地回答:“陈海根”。“瞧,你的脖子那么脏,快去洗”。

陈海根站在那里没有动,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宋庆龄以为陈海根不接受意见,就又和蔼地说:“只有讲究卫生,才能身体健康,不生病。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做好革命工作。”“是!”陈海根说话了,但好像带着一丝委屈。宋庆龄以为陈海根懂了,就转身跟另一位小演员讲话。“宋奶奶——”有几个小演员大着胆子叫道。

宋庆龄急忙回过头来,她一眼看到陈海根还站在那里,脸涨得绯红。她又望望叫她的几个孩子,问:“你们——”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陈海根的脖子不是脏,是黑。”“他生来皮肤就黑!”“您冤枉他了!”

宋庆龄一下子愣住了,眼里闪着歉疚的光,仿佛在自责:“我太粗心了!”

她急忙走到陈海根面前,轻轻抚摸他的头,仔细一看,可不,果然是黑皮肤。

她带有歉意地笑了,拉起陈海根的手,诚恳地说:“孩子,我搞错了,请你愿谅我!”陈海根急忙摇头说:“不,不,宋奶奶,不能怪您,应该怪我的脖子,确实太黑了,怎么洗也洗不白。”

宋床龄爱抚地拍了拍陈海根的肩膀,说:“好孩子,谢谢你安慰我。是我错了,我应该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宋奶奶——”孩子们都被宋奶奶的话语感动了。心灵悟语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尊师重教的故事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孟母教子以礼

孟子年幼的时候,他们家离墓地比较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去玩耍。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成人送葬一类的游戏。孟母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就说:“这不应该是让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就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可孟子在玩耍时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我孩子应住的地方啊!”就又迁居到学校的附近。这时,孟子在玩耍时就学起祭祀、打躬作揖(yī)的礼仪来。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让我儿子住了。”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后来,孟子有了妻室。一次,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时,将两条腿叉开坐着,孟子外出回来,一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气哼哼地去找母亲。请母亲允许将妻子休了。这突如其来的事,把母亲弄愣了。便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她坐着的时候把两腿叉开,像个什么样子。”孟母追问:“你怎么知道她坐着的时候是把两腿叉开的呢?”孟子回答说:“是我亲眼所见嘛!”

孟母严肃教导他说:“不是你妻子没礼貌,而是你没有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要进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

听了母亲的教导,孟子感到很惭愧。心灵悟语教育孩子要寻找好的方法,对待孩子要温和有礼,而不是严厉、恐吓孩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