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行政事业会计做账步步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6:44:48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朦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手把手教你行政事业会计做账步步通

手把手教你行政事业会计做账步步通试读:

前言

会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知识涉及面较广的职业;既要求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技巧,又要求及时获悉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因此,会计人员要熟悉、高效地做账,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如果有一位从事多年会计工作、具备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的老会计来指导的话,那将能让会计人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快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技巧。

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把每个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在账本中,以真实反映本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了能够让初学或刚走上行政单位会计岗位的人员轻松地融入做账这一工作中来,我们以老手带新手的模式来讲述做账的原理、实务,它能使会计人员极速掌握做账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会计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从会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基础财会知识入手,详细介绍了工作中要了解的基础财会知识,对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财务报表等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本书依据行政单位可能发生的各类经济事项,通过真实做账的方式,全面介绍了行政单位会计登记记账凭证、制作T字账、制作记账凭证汇总表、登记现金日记账、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明细分类账、登记总分类账。具有实用、完整、易学的特点,提供了较为切合实际的范例,对行政单位会计实际操作有清晰的指导作用。《手把手教你行政事业会计做账一本通》既可作为从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备的业务资料,也可作为广大行政单位进行会计培训的学习用书,同时对企业会计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价值。希望对广大会计工作者尽快熟悉业务有所指导和帮助。

第一章 预算会计相关知识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素质分析

第二节 预算会计概论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具体工作事宜简介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素质分析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内涵包括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法则的贯彻执行和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

财政部对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原则要求,主要是: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同对,会许人员还应当具备以下专业技能素质。一、按原则办理

会计记账是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要求来进行的。另外又受到税收法规、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约束,这就要求单位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否则就会违反法律法规。但每一会计单位都有其特殊性,在业务流程,凭证传递上要求各不相同,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处理时要避繁就简,在财务分析上要根据行业特点选择需要的数据,根据单位的管理要求选择需要分析的方法和内容。二、工作严谨

会计工作同科学研究相同,要严谨,而不能马马虎虎。行业的会计制度在建立时就要从互相监督和相互协调的角度建立严谨的处理程序,只要按程序工作,就不会出现问题,就会使各种关系完全对应起来。因单位的正确信息是许多决策的成败关键,财务人员只有在处理信息上认真仔细,分析财务数据时严谨周密,才能为决策提供适当的财务信息。作为一个单位的财务人员肯定知道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很多核心机密,而这些都是单位内部的商业秘密,一旦被竞争对手了解到,将对本单位形成很大的威胁,所以从职业道德出发,会计人员在任职与离职之时,都不应泄露单位财务与经营情况。三、交往能力

有些涉外业务活动是需要财务人员参与的,如筹集资金和纳税时要与金融机构、税务部门打交道,被审计和稽核时要与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发生关系,此时要将单位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因此询问与被询问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财务人员也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会计的核算内容及其方法

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也就是说,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这个过程大体是这样的:1.企业通过所有者投入(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投入(债权人权益)得到资金来源,形成货币资金。2.在供应阶段,企业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等生产储备资料和购建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从而形成储备资金。3.在生产阶段,企业的生产资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原材料等生产储备资料所占用的那部分储备资金随着生产的耗用逐渐转化成生产资金;二是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所占用的那部分储备资金以提取折旧的方式参与生产资金的运转;三是企业还需要用一部分货币资金来支持其生产(支付工资、支付经营管理中必要的开支等),从而直接转化为生产资金。随着生产过程的深入和完成,企业的生产资金逐渐转化为产品资金。4.在销售阶段,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收回资金,从而又回到货币资金。5.在资金周转过程中,部分资金开始选择退出,包括向国家上缴税金、偿还借款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会计的核算方法: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先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然后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立相应的账户,以分类地、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二、复式记账

我国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必须运用复式记账方法进行记账。所谓复式记账,是指对企业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填制和审核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

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不但可以明确经济责任,而且还可以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四、登记账簿

账簿是账户的集合,是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结的账页,是记录和存储会计信息的数据库,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登记账簿简称记账,就是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将会计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连续、完整地记人有关账簿中所设置的各个账户。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通过成本计算,可以确定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可以考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节约或超支。同时,通过成本计算,还可以确定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并保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种财产物资、货币资金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往来款项结算情况进行清查,以监督各类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合理使用。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指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特定时点(月末、季末、年末)和一定时期(月、季、年)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等的一种专门方法。

通过编制会计报表,能够对分散在账簿中的日常核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整理,提供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上述会计核算的七个方法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

实务中,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在一个会计期间,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这三个环节进行会计处理,将大量的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这个转换过程,即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出会计报表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就是一般称谓的会计循环。

由于各企业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业务数量和管理需要的不同,企业会计循环的各基本环节的组织形式也不同。这种组织形式就称为账务处理程序,亦称会计核算形式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规定了不同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方法。就我国而言,对于中小企业,最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两种。一、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以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会计核算中一种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其他各种账务处理程序都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发展形成的。

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记账凭证可以采用通用的格式,也可以按照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一般应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款、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等账簿。日记账和总分类账一般采用三栏式,明细分类账可根据需要用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或多栏式等格式。1.操作流程

第一步: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

第二步: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或与现金及银行存款收支有关的记账凭证每日逐笔序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第三步: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逐笔登记各种有关明细分类账。

第四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第五步:根据对账的具体要求,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各种明细分类账定期与总分类账相互核对。

第六步: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2.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量较少及记账凭证数量不多的企业采用。另外,此账务处理程序特别适宜于计算机处理,因为利用计算机可以弥补工作量大的缺点。同时,在手工记账下,为了减少记账凭证的数量和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可以尽量将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汇总,编制汇总原始凭证,再根据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它是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这种账务处理程序的显著特征是:先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记账凭证汇总表),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采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时,除设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外,为了定期将全部记账凭证进行汇总,还应设置科目汇总表。

采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时,应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及各种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其设置方法与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相同。1.操作流程

第一步: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

第二步: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或与现金及银行存款收支有关的记账凭证每日逐笔序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第三步: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逐笔登记各有关明细分类账。

第四步: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

第五步:根据科目汇总表分次或月终一次性登记总分类账。

第六步:根据对账的要求,定期将总分类账与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相核对,并结账。

第七步: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2.适用范围

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大大简化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而且通过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可以将各科目本期借方、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进行试算平衡,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保证记账工作的质量。一般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单位。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工作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统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在其工作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对于正确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规定。

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会计法》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但依财政部1996年6月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爱岗敬业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二、熟悉法规

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三、依法办事

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保持人格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四、客观公正

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串通作弊。五、搞好服务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把这部分工作做好对所在单位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会计工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因此,会计人员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六、保守秘密

会计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有机会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隋况,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业机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这对被泄密的单位既不公正又很不利。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也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己私利而泄露机密。

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

一、会计核算的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的科学规范。它是人们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得到会计界公认以后,就上升为会计原则,成为各个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共同依据。会计核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1.客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可比性原则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即对于同一企业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发生的相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应该采用一致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类型的经济业务,也应尽可能采用一致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3.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关的经济决策。具体说来,这一原则要求会计信息不但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4.及时性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这项原则包括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两个方面:及时记录就是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应当在本期内进行处理,不能延至下一个会计期间或提前至上一个会计期间;及时报告是指要把会计资料及时地传送出去,将会计报表及时报出,也就是说,会计报表应该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有关单位或个人。5.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也称为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帮助有关方面进行经济决策。这就要求会计信息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6.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保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前提下,要根据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来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在会计报表上予以单独反映。7.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也称为稳健性原则,它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预计时应保持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入,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各会计单位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以提供会计核算资料、进行日常监督而采取的一系列的专门方法称为会计核算方法。一般来说,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设置会计科目。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核算。6.财产清查。7.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以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为主线的一个完整的核算方法体系。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首先要编制会计凭证,并对凭证进行审核;其次,根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会计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要素的基本职能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作的基本分类,它是对引起资金运动的会计事项所引起的变化项目所作的归类,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一、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产必须是通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成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交易”是指企业与其他会计主体基于市场交易而使经济资源或资源产权发生变动的行为(如商品的买卖);“事项”是指并非基于交换,但也使经济资源或资源产权发出变化的事件或活动(如单方面捐赠财产、在企业内部把材料加工为产品)。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般来说,一项财产要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对于企业来说要拥有其所有权,也就是企业对该项资产具有产权。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对其不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也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3.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人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具有交换价值或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效益的物品,不能作为资产。4.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如果不能以货币加以计量,便难以确认和计量资产的价值,由资产转化形成的费用也自然难以确认和计量。所以,不能用货币加以确认和计量的经济资源就不能列为企业的资产。5.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企业的资产有些是有形的,如厂房、材料、现金等;有些是无形的,如商标权、专利权及债权等。由于它们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所以都属于企业的资产。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1.负债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而产生的,目前仍然存在的必须在未来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一种义务。企业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负债。2.负债能够用货币确切计量或者合理估计其金额。负债通常都有一个确定到期偿付的金额,或者虽无确定的金额,但却可以合理估计一个接近精确的估计数。3.负债存在确切的受款人和偿付日期,或者受款人和偿付日期可以合理的确定。负债将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一个时日加以清偿。4.负债需要在将来通过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予以清偿。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负债要用现金进行清偿;在有些情况下,负债也可以用商品和其他资产或者通过提供劳务的方式进行清偿;有些负债还可以通过举借新债抵补。

负债按其流动性(即偿还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长期负债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对于企业的全部资产,债权人有要求偿还的优先权,而所有者的所有权则是一种剩余权利。

所有者权益相对于负债而言,具有以下特点:1.所有者权益不像负债那样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不需要偿还其所有者。2.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优先清偿,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才返还给投资者。3.所有者权益中的基本部分可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负债不能参与利润分配,只能按照预先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收入。四、收人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特征是企业发生收入业务时,必须带来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的流入,或引起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收入是企业获得利润、实现盈利的前提条件。企业只有取得收入,并补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的各种支出,才能形成利润。

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营业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范围的主次关系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1.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不同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不同,如工业企业为产品销售收入、商品流通企业为商品销售收入等。2.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实现的收入。如销售材料的收入、技术转让收入、出租固定资产、包装物的租金收入等。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费用按其归属不同,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发生的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等。间接费用是指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人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如车间技术人员的工资等。期间费用是指应由某一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财务费用是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营业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企业的利润通常表现为企业净资产的增加额。

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两部分。1.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2.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人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净额。

会计账簿的种类及应遵循的原则

所谓会计账簿,就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延续地、系统地、全面地、综合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并以相互联系的专门格式和账页所组成的簿籍。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会汁核算的主要环节。

会计账簿的种类很多,但通常按外表形式和用途分类如下。一、按外表形式分类

账簿按外表形式分类可分为活页账、订本账和卡片账三种。1.活页账是把账面装在活页账夹内,可以随时增添或重新排列的账簿,适用于一般明细分类账。其优点是使用灵活,便于分工记账,其缺点是账页容易散失和被抽换。因此在使用时要求按账页顺序编号,在期末装订成册,添加目录,并由有关人员盖章确认,以克服其弊端。2.订本账是在启用前就已经顺序编号并固定装订成册的账簿。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分类账一般采用这种形式。其优点是可以防止账页散失或被抽掉,其缺点是账页固定后,不能确定各账户应该预留多少账页,也不便于分工记账。3.卡片账是以分散的卡片组成,放在卡片箱中,可以随取随放。一般适用于“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其优缺点与活页账相同,但不需要每年更换。在使用时,要求在卡片上连续编号,并加盖有关人员印章后存放于卡片箱中。二、按用途分类

账簿按其用途,主要可以分为日记账和分类账。1.日记账也称序时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逐日逐笔顺序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日记账还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普通日记账是把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账中;特种日记账是把性质相同的经济业务分别登记下来,常用的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转账日记账三种。2.分类账是对全部经济业务按照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进行分类核算和登记的账簿。因此,又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两种。

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按照分类账户开设,用以分类反映和监督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总括核算资料的账簿。

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用来反映和监督明细核算资料的账簿。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分三栏式明细分类账、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多栏式明细分类账、平行式明细分类账四种。

另外,会计人员在设计账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与账务处理程序紧密配合原则

账务处理程序的设计实质上已大致规定了账簿的种类,在进行账簿的具体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已选定的账务处理程序。二、与会计报表指标相衔接的原则

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编制的,报表中的有关指标应能直接从有关总分类账户或明细分类账户中取得和填列,以加速会计报表的编制,而尽量避免从几个账户中取得资料进行加减运算来填报。三、避免重复设账的原则

账簿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管理所需要的资料,因此账簿设计也以满足需要为前提,避免重复设账、做账,以免浪费人力物力。四、与企业规模和会计分工相适应原则

企业规模较大,经济业务必然较多,会计人员的数量也相应地多,其分工较细,会计账簿也较复杂,册数也多,因此,会计人员在设计账簿时应考虑这些特点以适应需要。相反,企业规模小,经济业务量少,在设置账簿时没有必要设多本账,所有的明细分类账集合成一两本即可。

影响会计人员工作的因素

会计人员工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指的是影响会计工作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经济体制、法律体制、自然环境、企业管理环境等;内部环境包括会计专业环境、会计专业技能环境、单位内部会计机构环境等。会计环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发展的方向。强化和改善会计环境,对于重塑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的。二、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尽管国家对会计工作早已立了法,会计人员执业的法治性、严肃性已有法可依,但迄今,会计人员的业务执法地位、会计监督职能仍不为社会广泛承认,仍然有人把会计人员视为机械的操作人员。会计工作听命于单位负责人的随意指挥和安排,会计工作失去应有的独立性。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职务升迁往往取决于管理当局,形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当管理者的利益和所有者乃至国家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选择有利于管理者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国家利益无法保障,有的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行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难以独立。三、实践经验

会计实务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除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熟悉所在具体行业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由于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因此,拥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是会计人员进一步优化自身专业技能素质的良好基础。四、受教育程度

现代会计吸收了统计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成果,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相关的业务技能。目前,我们的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因此,继续深化教育,提高知识层次,是优化会计人员素质的重中之重。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发现风险和评估风险大小的程序。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应该考虑相关风险的迹象,包括管理层面和服务活动层面。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应该考虑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并且应该分析风险,提供一个控制风险的基础。一、建立充分的机制以发现外生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充分的外生风险发现机制,以及时发现外部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管理者应重视以下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1.经济形势、行业政策、政治环境、同行业的行动、资金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科学技术进步、装备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二、建立充分的机制以发现内生风险

管理者应重视以下内部因素带来的风险:1.单位领导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服务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管理服务成果、资金来源等财务因素。5.稳定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三、对环境变化的管理

政治、经济、行业和监管环境不断变化,单位也在不断发展。发展和变化带来新风险。因而,单位需要一种机制以确认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风险并做出反应。四、与单位目标相关的风险确认

实现单位的管理服务的目标,是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基本前提。单位的目标充分陈述了单位希望取得的业绩和成就,并以相关战略计划作为支持。可能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大致包括以下因素:1.单位目标是否充分体现了单位期望获得成就的陈述和指导,并且此目标足够具体,与本单位的管理服务直接相关。2.单位目标是否有效地传达给了各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3.单位的战略选择是否跟单位目标保持关联和一致。4.单位的业务发展计划和预算与现状之间是否保持一致。充分保证业务发展计划和预算以及长期战略目标、与现状之间保持一致,脱离现实的计划、预算就意味着风险。5.关注具体管理服务活动目标与单位战略目标的内在联系。6.有充足的资源支持目标。7.对每个重要的经营活动目标确定了相应的风险。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管理服务活动目标和风险的对应关系,确保内部控制措施的完整性。五、风险评估方法和要求

风险评估程序应具有完整性和相关性。风险评估程序的完整性和相关性。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节 预算会计概论

什么是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

预算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具体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从学术上讲,预算会计是以会计学原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会计,同其他会计一样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2.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及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3.预算会计的客体或者对象,是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以及有关经营收支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讲,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多项财政性资金活动。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及其结果。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及其经营收支的过程和结果。

预算会计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根据国家预算组成体系,我国预算会计分为财政部门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按单位业务活动特点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一、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我国政权划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总预算会计也相应划分为五级,也就是一级政府要建立起一级总预算,每一级政府的总预算都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具体讲,在财政部设中央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设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市(地、州)财政局设市(地、州)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县(市)财政局设县(市)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乡(镇)财政所设乡(镇)级财政总预算会计。

中央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负责和指导全国的总预算会计工作和单位预算会计工作;省、市、县财政总预算会计,负责组织和指导本区域的整个总预算会计工作和单位预算会计工作;乡财政总预算会计,负担乡(镇)自筹资金的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工作。二、行政单位会计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各级党政和人民团体。

行政单位会计是指各级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专业会计。

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向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

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有些单位就其本身性质而言不属于行政单位,如党派、人民团体、协会等,但因其经费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或因其财政收支业务与行政单位类似,因而也视同为行政单位,实行与行政单位相类似的会计核算办法。有些单位虽未列为行政编制,但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也应视为行政单位。三、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包括:科研、文教、广播电视、信息、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气象、水利、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公证、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

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比较有较大的差别。过去,事业单位同行政单位采用相同的会计制度,改革后对两者已经分别制定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核算收支余额为主,有些事业单位还要进行成本核算。2.原则上实行权责发生制,有些事业单位则实行收付实现制。3.事业单位可以兴办经济实体,进行对外投资,会发生对内、对外投资和投资收益的核算。

预算会计的对象包括哪些

预算会计的对象是指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内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要组织各项收人;另一方面要安排各项支出。各项收支执行的结果又形成结余。收入、支出、结余构成了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运动又会形成各种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因此,预算会计的对象就是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入、支出、结余以及由此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具体执行各级总预算。一方面,按照核定的预算,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总预算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另一方面,按照核定的预算,将集中起来的预算资金分配出去,用于各项支出,形成总预算支出。总预算收入与总预算支出的差额,形成预算收支结余。同时,在执行总预算的过程中,由一级财政部门掌管的货币资金和债权形成一级财政的资产;由发行公债、与上下级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的应付款项形成一级财政的负债;各项结余和基金形成一级财政的净资产。二、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

行政单位为了履行其职能,一方面,从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领取行政经费并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收取预算外收人;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开支标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各项经费支出。收支相抵为行政单位的结余。同时,在行政单位资金运动的过程中,由行政单位掌管的各种财产和债权形成行政单位的资产;各项应缴和暂存款项形成行政单位的负债;固定基金和结余形成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因此,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就是各级行政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经费收支、预算外收入及其结余,以及在行政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

事业单位为了执行事业任务,保证业务活动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向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领取经费,还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组织创收,取得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开支标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各项专业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各项支出。收支相抵为事业单位的结余。同时,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过程中,由事业单位掌管的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利形成事业单位的资产;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借入、预收款项和应付、应缴款项形成事业单位的负债;各项基金和结余形成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因此,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各类事业单位在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预算会计的特点有哪些

一、适用范围不同

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适用对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所以又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而企业会计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企业。二、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

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三、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即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四、会计等式不同

预算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企业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五、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具有特殊性

在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对应;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方法;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一般没有损益的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预算的概念

预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结合管理服务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者超过一个年度的管理服务和财务事项进行相关经费、额度的测算和安排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管理体系,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考核等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二、预算的编制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拟订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组织编制、审议、平衡年度预算草案;组织下达经批准的年度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具体问题;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

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编制环节的控制,对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

单位可以选择或综合运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预算。三、预算的执行

对预算指标的分解方式、预算执行责任制的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预算资金支出的审批要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警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

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应当运用财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单位决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报告或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预算目标的全面完成。四、预算的调整

需要调整预算的,应当报经原预算审批机构批准。五、预算分析与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分析与考核环节的控制,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审计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确保预算分析科学、及时,预算考核严格、有据。

行政事业会计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国家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活动,如实、连续、全面地反映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为单位领导及时地提供确实可靠的资料,起到反映情况的作用。2.通过资金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合理地组织和使用资金,防止违法乱纪行为,堵塞浪费损失等漏洞,起到监督的作用。3.通过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资金使用效果,揭露财务管理中的矛盾,充分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不断改进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起到促进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作用。

总的来说,会计除了记录反映和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以外,还有分析经济活动情况、核算经济效果、监督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会计的基本要素

一、资产

资产是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具体有如下三种含义:1.各级财政资产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一级财政掌管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政性存款、有价证券、暂付及应收款项、预拨款项、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以及待处理财政周转金等。2.行政单位的资产

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行政单位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行政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3.事业单位的资产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用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二、负债

负债是指一个会计主体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具体有如下三种含义:1.各级财政负债。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一级财政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付及暂收款项和按法定程序及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借入财政周转金等。2.行政单位负债。

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各项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等。3.事业单位负债。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三、净资产

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是属于一级政府、一个单位所有的资产净值。具体有如下三种含义:1.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净资产。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各项结余、预算周转金及财政周转基金等。2.行政单位的净资产。

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3.事业单位的净资产。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四、收人

收入是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具体有如下三种含义:1.财政收入。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根据法令和法规所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是一级财政的资金来源。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人、基金预算收入、专用基金收人、资金调拨收入和财政周转金收入等。2.行政单位收入。

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公务或业务活动,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取得的各项拨款,以及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包括拨人经费、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等。3.事业单位收人。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五、支出

支出是指一级政府或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具体有如下三种含义:1.各级财政支出。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包括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专用基金支出、资金调拨支出和财政周转金支出等。2.行政单位支出。

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了完成公务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资金的耗费及损失。行政单位的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3.事业单位支出。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什么是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出的科学分类。每一个会计科目都要规定一定的名称、编号和核算内容,它是设置账户和归集、核算各项经济业务的依据。科学地设置和正确地使用会计科目,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条件。

资金运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来全面地反映。各会计科目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会计科目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如下: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借贷记账法下,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通常可以分为五大类: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2.按提供指标的经济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也就是按会计要素分类。实际工作中的会计科目表就是按这种分类排列的,它包括如下五大类:(1)资产类科目。(2)负债类科目。(3)净资产类科目。(4)收入类科目。(5)支出类科目。3.按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分类。

对会计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三个层次。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组成内容进行总括划分的科目。如上述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或性质的分类就属于这一层次的科目。例如,“原材料”、“固定资产”、“应付账款”等都是总分类科目。它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内容的概括性最强,每个会计科目之间相互区别,各有特性。二级会计科目是对一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即二级科目处于一级科目之下,在性质上,二级科目从属于一级科目。因而,二级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经济内容比一级科目具体、明确。明细分类科目是对二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它处于二级科目之下,一般而言,明细科目是会计科目的最低层次,在性质上,明细分类科目从属于二级科目和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相比,明细分类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内容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仍以“原材料”总分类科目为例,在其所属的“原料及主要材料”二级科目下,还可以按材料的品种、规格设置明细科目。

在行政单位会计中,要求对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基金、收入、支出和结余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并按分类的结果设置账户,登记账簿,取得会计所需的各种资料。

行政单位使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应注意以下几点:1.《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是汇总和检查行政单位资金活动情况和结果的总账科目。非经财政部同意,不得减并,不得擅自更改科目名称。不需要的科目可以不用。2.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编号。各行政单位在使用会计科目编号时,应与会计科目名称同时使用。可以只使用会计科目名称,不用科目编号,但不得只填科目编号,不写科目名称。3.各行政单位在全国统一的总账科目下,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明细科目。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具体工作事宜简介

什么是会计账户

一、会计账户及其与会计科目的区别

会计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

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区别是:会计科目只有名称,表示对各会计要素细分的类别,但没有形式与结构;而会计账户则具有形式和结构,并根据不同的命名,具有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全面记录、反映的功能。二、会计账户的结构与格式设计1.会计账户的结构。

会计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反映其经济业务内容增减变化的方式,即账户何方表示增加,何方表示减少,余额应在何方,表示什么内容等。最简单的账户结构是。“T”字形账户,即将账户一分为二,一方表示所反映项目数额的增加;另一方表示减少,余额列在表示增加方的下部。这种结构安排在会计账簿中是以平行竖列的方式表现的。2.会计账户的格式设计。

账户一般可以划分为增加、减少、余额三方,每一方再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栏次,用来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增加与减少,以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账户的设计一般应包括的内容为:(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及其内容摘要说明。(3)据以记账的会计凭证号数。(4)增加或减少的金额。(5)增减变动后的余额。

在借贷记账法下,通常把账户分成左右两方,分别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加和减少。其中,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这便形成了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在账户的借、贷两方,究竟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这要取决于账户的性质。新的预算制度将账户分为五大类:资产类账户、支出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净资产类账户和收人类账户。前两类可统称为“资产部类”账户,后三类可称为“负债部类”账户。

资产部类账户的基本结构。资产部类账户的增加数记借方,减少或转销数记贷方,余额在借方。

资产部类账户余额关系式为: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

负债部类账户的基本结构。负债部类账户的增加数记贷方,减少或结转数记借方,余额在贷方。

负债部类账户余额关系式为: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余额

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记账中必须遵循的规矩和要求。具体到借贷记账法,根据其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借贷相反的方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登记。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如下:一、以“借”、“贷”为记账符号记录各项经济业务

一般来说,“借”表示资产类账户、支出类账户的增加和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账户的减少或结转;而“贷”则表示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账户的增加和资产类、支出类账户的减少或结转。一般情况下,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用文字指明其应登记的账户,应记入账户的借方、贷方,以及记入的余额,这就是会计分录。在借贷记账法下,常以借、贷账户对应,金额相等的分录来表达每一经济业务的处理方式。二、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其记账规则

每项经济业务,如果在一个账户中记借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贷方;或者在一个账户中记贷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借方,记人借方的总额与记入贷方的总额必须相等。三、按“借方=贷方”的等式计算平衡

计算平衡指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在每个会计期末对会计核算资料先分别进行汇总后,再依据各会计要素间平衡相等的理论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方法。经济业务发生后,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来记账,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必然相等。由于发生额相等,也必然会形成一定会计期间全部经济业务记录结构的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必然相等的关系。这样也就会有会计期初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期末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必然一致相等的结果。在借贷记账法下,应以借、贷双方是否平衡为依据,来检查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

借贷记账法下试算平衡可采用发生额平衡法,也可采用余额平衡法。平衡公式分别为: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会计凭证及其分类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按照填制程序和用途,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书面证明,是表明经济业务执行和完成情况的唯一合法凭据,也是填制记账凭证的根据。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按照会计制度要求确定会计分录的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一、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由外单位填制的外来原始凭证,有的是由本单位或职工填制的自制原始凭证。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同的经济业务使用不同的原始凭证。概括来说,主要有七类:收款收据、借款凭证、往来结算凭证、银行转来的收付款凭证、预算拨款凭证、财产物资出入库单、各种税票以及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等。

会计部门办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做到收支有据,责任分明。

会计人员对各种原始凭证要认真审核,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账务核算要求加以归类整理填制的,并作为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依据的凭证。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的记账凭证主要包括三种: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可以把每天的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成汇总表,作为登记总账的依据。

为了加强预算收支管理,保证核算工作质量,对填制的记账凭证应由会计部门中指定的稽核人员进行审核。

记账凭证应按照填制的顺序,按月连续编号。月终将记账凭证连同所附原始凭证装订成册,加上封面,并在左上角装订处粘贴封签,由有关会计人员加盖骑缝印章,妥善保管。

对于不便随同记账凭证一起装订的原始凭证,可以抽出单独保管。但是应在有关记账凭证上注明抽出原始凭证的名称和数量,由保管人签章,年终随有关记账凭证一同归档。

会计账簿及其分类

所谓会计账簿,就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延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并以相互联系的专门格式和账页所组成的簿籍。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一、账簿按其性质和用途分类

账簿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1.日记账。

也称序时账簿,是按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经济业务的账簿,该种账簿按照所记录的经济业务范围的不同,又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普通日记账用来序时记录所有经济业务,特种日记账用来序日寸记录某种经济业务。例如,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都是特种日记账。2.分类账。

是按照账户分类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账簿。该账簿按其分类详细程度的不同,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总分类账簿,简称总账,是根据一级会计科目设立的总分类账户,按照总括分类记录全部经济业务的账簿。它可以提供各种资产、负债、费用、成本、收入等总括核算资料。明细分类账簿,简称明细账,是按照二级或明细会计科目设立的分类账户。3.备查账。

又称补助账,是对日记账和分类账簿中不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如租人、租出固定资产登记簿、代销商品登记簿等。二、账簿按其外表形式分类

账簿按其外表形式可分为订本账、活页账、卡片账。1.订本账。

是将账页固定装订成册的账簿。这种账簿可避免账页散失,防止损失账页,易于归档保管。因此,一般规定总分类账簿和现金日记账、镶行存款日记账等采用订本账。2.活页账。

是将账页装订在账夹中的账簿。此种账簿可根据需要增加账页,便于记账工作的分工,但易于散失或被抽损。这种账簿在使用前要连续编号,登记使用完后装订成册。明细分类账多为活页账。3.卡片账。

是将账卡装在账卡箱中的账簿。特点是比较灵活,可根据需要增添、调整,但也易于散失。

以上不同类别的账簿,由于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不同,所以其账簿的格式多种多样,不同格式账簿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是,各类账簿都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封面。主要标明账簿的名称,如总分类账、制造费用明细账、材料明细账等,还应标明记账单位名称。

扉页。主要标明账簿名称、编号、页数、启用日期、经管人姓名及交换日期,以及账户目录并经主管会计人员签字盖章。

账页。账页是账簿的主要内容,它除了要标明账户名称、总页数和分页数外,主要记录经济业务的内容,设置有登账日期栏、凭证种类和号数栏、摘要栏、金额栏。三、现金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现金日记账是用来逐笔反映现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的账簿。出纳员根据现金的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序时逐笔登记。根据现金收款凭证登记收入金额,根据现金付款凭证登记支出金额,每天结余出全天的现金收入、支出的发生额和余额,且要将余额与现金库存核对。日余额的计算公式为:日余额=上日余额+本日收入发生额-本日支出发生额

现金日记账是既登记现金收入,又登记现金支出的现金收付日记账,也可更细地分别设置现金收入日记账和现金支出日记账,现金收付日记账一般采用的是三栏式。四、银行存款日记账

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用来逐笔反映企业在银行存款的收入、支出及结余情况的账簿。

银行存款日记账按银行账户分别设置,由出纳员根据银行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序时逐笔顺序登记,每天结算出各账户全天的银行存款收人、支出的发生额和余额,且定期与银行对账单对账,编制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根据银行收款凭证登记收入金额,根据银行付款凭证登记支出金额,对于将现金存人银行和银行间转存的情况,可根据现金付款凭证或者银行付款凭证登记收入金额。银行存款日记账格式有多栏式和三栏式两种,一般多采用三栏式。五、转账日记账的格式

转账日记账是根据转账凭证逐日逐笔登记的账簿。六、总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

总分类账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的账簿,它能够全面、系统、总括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必要的资料。

各会计主体都必须设置总分类账,其格式一般采用借、贷、余三栏式的订本式账簿。由于订本式账簿页数固定,不能随时增添账页,也不能任意撕掉账页,因而在使用时应根据各科目发生业务的多少适当估计预留页数。

从上述总分类账的格式可知,借方栏和贷方栏都不专设对方科目,因而不能反映有关账户的对应关系,不便于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若在总分类账中的借方栏和贷方栏均专设对方科目,虽然记账比较麻烦,增加了记账的工作量,但它能清楚地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也便于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

总分类账的登记方法,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不同,其登记依据和登记程序也不一样,它可以直接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按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笔登记,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汇总各类凭证后,分次或一次汇总登记。每月应将当月完成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并于月终结出总分类账中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一般来说,每个账户都应该在月初列示月初余额,在列示余额的时候要注意标明余额的方向是借还是贷。另外,开设总账时,要填上一级科目的名称及目次。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作用和基本任务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国家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活动,如实地、连续地、全面地反映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为单位领导及时地提供确实可靠的资料,起到反映情况的作用。2.通过资金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合理地组织和使用资金,防止违法乱纪行为,堵塞浪费损失等漏洞,起到监督的作用。3.通过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资金使用效果,揭露财务管理中的矛盾,充分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不断改进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起到促进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作用。

总的来说,会计除了记录反映和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以外,还有分析经济活动情况、核算经济效果、监督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来看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国家财政制度的规定,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计划和预算;遵守各项收支规定、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分清资金渠道,及时地、合理地供应资金,同时应当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积极组织收入,做到国家规定的收入不多收不漏收,及时足额缴库。2.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及时、正确、完整地报送会计报表。3.按照资金管理规定,加强现金管理,做好定期结算和核对工作。4.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会计所反映的数字和有关资料,分析经济活动情况,挖潜力,查效果,揭矛盾,找差距,向领导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当好单位领导的参谋。5.严格遵守、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6.制订本系统、本单位有关财会工作的具体制度办法,指导和帮助所属单位不断提高财会工作的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类型有哪些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就是要确定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关系以及总预算对单位预算应该如何管理的问题。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所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也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全额预算管理

全额预算管理,就是单位的全部支出由预算拨款。这种管理办法,一般适用于行政单位,以及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经常、不固定的事业单位。二、差额预算管理

差额预算管理,就是单位用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预算拨款,并将收支差额部分列人预算。

差额预算又有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1.全额管理,定项补助。

就是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对单位的收支实行全面管理。根据单位收支的安排情况,对某一个或几个开支项目,如工资等由预算拨款补助,单位的收入可用于预算补助以外的开支项目。2.全额管理,定额补助。

就是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对单位的收支实行全面管理,其收支之间的差额,按照确定的定额,由预算拨款补助,在计划任务不变的条件下,由单位白求平衡。3.全额管理,差额补助。

就是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对单位的收支进行全面管理,根据核定收支后的差额,由预算拨款补助。

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办法,使单位的收支挂起钩来,有利于不断改善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收入,节约支出;同时,也减少资金的缴拨手续。这种管理办法,适用于有经常性业务收入的单位,如剧团、体育场、园林,卫生系统的医院、门诊部等。三、自收自支管理

自收自支管理,就是对有的单位或有的项目采用以自己的收入解决相应的支出。它虽不属于预算范围,但要接受预算管理,对于这些单位或项目的收支,按自收自支管理。例如市政工程部门的养路费收入,是指定用于养路工程费、事业费和其他费用的支出。

有的单位采取全额经费包干,就是由财政或主管部门核定单位的年度支出预算,由单位包干使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除因国家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改变或因其他重大特殊原因,对单位预算有较大影响需要追加追减预算外,一般不予变动。如发生超支,国家预算不予补助。年终结余在完成行政、事业计划任务的前提下,全部留归单位。对于有经常性业务收入抵补支出尚属国家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定收入、定支出、定补助、结余留用的办法,少数收大于支的单位,定收入、定支出、结余上缴,或者留归单位。

由于地区、部门、单位间的情况不同,应从实际出发,具备条件的实行全额包干,不具备条件的,实行部分经费包干,如对公务、业务费或其中一部分“目”的经费实行包干。这些经费有规律可循,便于制订定额,实行定额管理,也有潜力可挖,包干后有利于调动单位节约支出的积极性。对大修理、大型设备购置等经费也有实行专项审批、包干使用的办法,对一些特殊性项目,临时性、变化大的开支不实行包干。

预算包干结余资金是在不妨碍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和不能转嫁经济负担,搞不正当的收入的原则下所节约的资金。除主要用于发展事业,改善工作条件外,还可按规定提取一部分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提取的比例,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商定。但是国家规定的专项经费结余,因当年应办但未办完而形成的结余,只能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能从中提取各种集体福利或奖励。

试行预算包干办法,是行政事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有待于不断总结,研究改进,逐步完善,还要认真探索进一步改革的方案。对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进行企业化管理的试点。总之,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把行政事业财务制度的改革,稳步地引向深入,使之能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控制

一、预算的概念

预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结合管理服务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者超过一个年度的管理服务和财务事项进行相关经费、额度的测算和安排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管理体系,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考核等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二、预算的编制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拟订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组织编制、审议、平衡年度预算草案;组织下达经批准的年度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具体问题;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

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编制环节的控制,对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

单位可以选择或综合运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预算。三、预算的执行

对预算指标的分解方式、预算执行责任制的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预算资金支出的审批要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警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

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应当运用财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单位决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报告或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预算目标的全面完成。四、预算的调整

需要调整预算的,应当报经原预算审批机构批准。五、预算分析与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分析与考核环节的控制,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审计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确保预算分析科学、及时,预算考核严格、有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2.安全性——资产安全3.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5.风险防范——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成本小于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法则。三、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包括的要素1.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2.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3.控制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4.信息与沟通——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5.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四、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管理人员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五、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二、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三、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四、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五、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单位预算的编制方法

各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该按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达的事业计划任务和预算指标,结合定员定额的规定,编制年度预算。

全额预算单位一般没有业务收入,故不编收入预算。但是,如有经常的、固定的应缴预算收入,则应该根据历年资料结合预算年度的政治经济形势编制收入预算。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有固定的业务收入,应按照上年实际收入结合预算年度收入趋势,编制收入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一般是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其他费用三个部分所组成。一、人员经费

人员经费包括工资、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离休退休人员费用和奖助学金等。

工资,指在编人员的标准工资,以及保留工资、半脱产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等。

津贴补贴,如粮价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单位伙食补贴、职工上下班交通补贴、教龄津贴、兼课教师酬金、医务人员保健津贴、工作人员夜餐费,以及其他按规定发给在职人员的属于国家规定工资总额组成范围内的专业津贴、补贴、奖金等。

职工福利费,指拨交的工会经费、按标准提取的工作人员福利费、公费医疗经费、职工探亲旅费和由原单位支付的退职金、职工死亡丧葬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等。

离休退休人员费用,指符合规定的离休人员、退休人员的离休、退休金,以及按规定对离休、退休人员可以开支的其他各项费用。

奖助学金,指各类学校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出国留学生生活费等。

在编制单位预算时,对于应列入本单位预算的上述人员经费,要根据本单位的定员数,按照规定的开支标准计算填列。二、公用经费

公用经费包括办公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差旅费等十二余项。

在编制单位预算时,对于公用经费部分中有定额的,应该根据定员数、定额或开支标准计算填列,例如: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对于没有定额或开支标准的费用,可以根据上年度实际开支,结合本年度的实际情况,拟定本年度的预算数。至于如汽车大修理、公用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备的大型修缮费,不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零星土建工程费用及大型设备购置费等,则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和资金供应的可能,本着节约的原则,提出预算数字。三、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包括外籍专家经费、出国实习人员生活费、发给个人的抚恤费、救济费等。

编制预算时,根据实际人数和支出标准计算填列。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形式

合理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应与本单位经济业务的性质、规模大小和经济业务的繁简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应能正确、及时地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并力求简化核算手续。

目前,已有的会计核算和组织形式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多栏式日记核算组织形式;科目汇总记账核算组织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日记总账核算组织形式;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形式。

其中,行政单位常用的核算组织形式主要有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形式、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及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形式。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形式是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的核算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定期根据所有的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是:定期(一天、三天、五天或十天)将该期间内的所有记账凭证,按相同会计科目归类,汇总每一会计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并填写在科目汇总表的相关栏内。科目汇总表可以每汇总一次编制一张,也可以按旬汇总一次每月编制一张。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是根据日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的核算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基本内容是: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2.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4.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有关的明细账。5.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6.月末,将日记账与总账、明细账与总账进行核对。7.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比较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在总分类账中能具体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便于查账。但是,由于总分类账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登记总账的工作量较大。因此,这种会计核算组织形式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凭证不多的单位。三、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形式

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形式是将所有的经济业务按所涉及的科目,以分录的形式记人日记账,再根据日记账的记录过人总分类账户的核算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编制普通日记账,再根据普通记账登记总分类账。

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形式的主要内容是: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2.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分录日记账。3.根据原始凭证和分录日记账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4.根据原始凭证和分录日记账登记各种明细账。5.根据分录日记账过入总分类账。6.月末,将总分类账与有关账户进行核对。

普通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是:将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记人日期栏,有关账户的名称填入摘要栏,借方账户紧靠左边,贷方账户向右移一格,相应地借方金额偏左,贷方金额偏右。其下一行简明扼要地概括出经济业务的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形式

各事业单位可结合自身业务经营的特点和规模的大小,灵活地选用下列会计核算形式。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是直接依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的一种核算形式。它与其他核算形式的区别在于不必对记账凭证进行汇总,而是按各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账。因此,这种会计核算形式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核算形式。

在这种核算形式下,记账凭证可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但多采用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一般有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格式一般为三栏式,明细账则按单位的要求设置。

这种核算形式简单明了,极其清楚地体现了核算形式中最基本的记账程序,也便于查找账务处理中的差错。但是,这种核算形式只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记账凭证较少的单位,否则,会由于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太大而难以适应。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先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再据以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这种核算形式的特点不是根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账,而是先将各记账凭证按一定的方式汇总,再根据汇总后的汇总数据间接登记总账。也就是说,在记账凭证之间又多了一个汇总的程序,其表现形式为编制出了科目汇总表。

在这种会计核算形式下,记账凭证可采用统一格式,也可以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三种格式;一般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各种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格式应为三栏式,明细分类账按单位的需要设置。三、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定期将所有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成汇总记账凭证,然后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与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在程序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一般要先按不同记账凭证编制出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在这三种不同的汇总凭证中,汇总收款凭证以“现金”、“银行存款”的借方为主,按照对应的贷方科目进行汇总,而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则以贷方科目为主,按照对应的借方科目进行汇总,在会计期末再根据各汇总记账凭证一次性登记总账。四、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是平时将发生的各种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先登记人多栏式明细账,期末再根据多栏式明细账直接登记总账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在这种会计核算形式下,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先记人多栏式日记账,然后再过入总账;而转账业务则要根据转账凭证逐行登记总分类账,在转账业务多时,也可先根据转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再过入总账。

在这种账务处理程序下,记账凭证要设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账簿要设置现金、银行存款的多栏式日记账,三栏式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依具体情况设置。

行政事业单位上级补助收入的核算

一、上级补助收入的概述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上级单位、主管部门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上级单位、主管部门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拨给所属单位的经费,如用自身组织的收入和集中下级单位的收入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二、上级补助收入的特点

用于补助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若是指定用于专项用途并须单独报账,则称为拨入的事业经费,只能作为财政补助收入,不能作为上级补助收入。在某些行业的会计制度中,上级补助收入与财政补助收入合并称为业务补助。三、上级补助收入的确认与核算

设置“上级补助收入”科目。收到上级补助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本科目;缴回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年终结账时,将贷方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借记“上级补助收入”账户,贷记“事业结余”账户。【例】某事业单位2008年发生如下上级补助收入业务。1.疏导上级单位舶来的弥补事业开支不足的补助款20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200000

贷:上级补助收入2000002.缴回多拨的上级补助款5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上级补助收入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3.年终,结转“上级补助收入”科目。会计分录为:

借:上级补助收入150000

贷:事业结余150000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核算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核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一、预算外资金的核算

设立收入类科目“预算外资金收入”,贷方登记收到从财政专户拨回的预算外资金及核准留用的预算外资金,借方登记冲减数及年终转账转入“结余”账户的全年预算外资金收入累计数,平时余额在贷方,年终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本账户按预算外资金项目设明细账。主管部门收到财政专户核拨的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及拨付所属单位,均通过“暂存款”账户核算,不通过本账户核算。二、全额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的账务处理1.取得预算外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2.上缴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

贷:银行存款3.收到财政按计划拨还的预算外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三、主管部门转拨预算外资金收入1.主管部门收到财政专户核拨的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暂存款2.主管部门将暂存的预算外资金转拨给所属单位时:

借:暂存款

贷:银行存款四、按确定比例上缴预算外资金1.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应缴部分)

预算外资金收入(留用部分)2.将应缴部分上缴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

贷:银行存款五、按收支结余上缴预算外资金1.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全额)2.定期结算应缴预算外资金结余时:

借:预算外资金收入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3.上缴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

贷:银行存款六、年终转账时的账务处理

年终时将预算外资金收入转入“结余”账户。

借:预算外资金收入

贷:结余——经常性结余

预算外资金会计核算方法及利弊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纳入财政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专储的会计处理出现多种多样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一、将预算外资金专储作为备查项目,不纳入统一的账务处理

在预算外收入的资金存入财政专户时不记账,会计只在备查账簿上作简单登记,当财政将专户存款返回时,才增加单位的资金和预算外收入。即:收取预算外收入时,借:银行存款贷:应缴预算款。上缴财政专户储存时,借:应缴预算款贷:银行存款(收取的预算外收入由银行代收直接缴入预算外资金专储时,则只作备查登记。)财政返回预算外资金专储时,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等(实际返回金额)。

这种处理完全符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并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有的单位只有预算外收入,或者预算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大,这样处理既不能清晰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每月的收缴进度、上缴财政情况和预算外资金专储的可用余额等,也不利于对预算外收入的监管。二、将预算外资金专储视同银行存款,把预算外收入直接作为收入

一些单位把预算外资金专储直接等同于本单位的银行存款。

当收到预算外收入存入财政专户时,借记“银行存款——预算外资金专储”,贷记“其它收入”等收入类科目;

当从财政返回预算外资金专储时,冲减预算外资金专储存款,同时把财政扣缴的部分记入事业支出/行政支出,即借记,银行存款——基本存款账号,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预算外资金专储。

这种核算方法虽有利于本单位加强对预算外资金专储的管理,及时地反映每月收到的预算外收入,但只适合财政全额返回预算外资金专储的情况。然而,大部分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专储都是差额返回,只是比例有大有小,把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收入直接记为收入则虚增了收入,把财政扣缴的部分记入事业支出/行政支出,又虚增了单位的开支,并且行政事业单位使用预算外资金专储也会受到当地财政的严格限制。所以把预算外资金专储视同银行存款容易给单位管理当局一种假象:账上反映有充足资金,单位有重大用途临时调用时却存在较大困难。另外,存入财政专户的大部分预算外资金专储并不会全额返回给执收单位使用,根据预算外收入的类别和各地财政的具体政策,当地财政会扣缴各单位一定比例的预算外资金专储。既然从财政的预算外资金专储中返回的总资金不完全等于甚至远远低于原存入的资金,那么将预算外资金专储视同银行存款的做法也有欠妥之处。三、将预算外资金专储视为应收款项进行管理

一些单位将上缴财政的预算外资金专储视为应收款项,从财政返回时再冲减应收款项,财政扣缴的部分列为支出。

这种核算方法和第二种类似,当财政扣缴比例较大时,易虚增应收账款和支出。四、将预算外资金专储与应缴预算款对应,从财政返回后,冲减预算外资金专储与应缴预算款,同时增加收入

收取预算外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预算款。

上缴财政时: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算外资金专储

贷:银行存款。

从财政返回时: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等(实际返回金额)

借:应缴预算款

贷: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算外资金专储。

这种核算方法看似繁琐,但它把单位上缴财政的预算外收入通过同时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算外资金专储和应缴预算款,财政返回时再按实返数加扣缴部分冲减这两个科目,这样核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的资金流动情况,还能不偏不倚地准确核算本单位的收入和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收入如何核算

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核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国家对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实行三种管理办法,一是实行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然后再由财政部门核拨给行政单位使用;二是实行比例上缴,一部分上缴财政专户,一部分留给单位作为预算外资金收入;三是实行结余上缴,即平时取得预算外资金后不用上缴,按照计划用于预算外资金支出后,定期将预算外收支结余上缴财政专户。

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按资金性质及管理要求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专项收入。

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核算,通过设置“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和“预算资金收入”账户进行。并按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要求分别设置经常性收入和专项收入二级科目,二级科目下按预算外资金项目设置明细账。一、实行全额上缴预算外资金专户办法的行政单位

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本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等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

主管部门收到财政专户核拨的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时,通过“暂存款”科目核算。二、实行按确定的比例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办法的行政单位

收到预算外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等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预算外资金收入三、实行结余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

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

定期结算应缴预算外资金结余时:

借:预算外资金收入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年终结转时,将“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的贷方余额全数转入“结余”科目,结转后“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无余额。

第二章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实务

第一节 行政单位资产核算

第二节 行政单位负债的核算第三节 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核算第四节 行政单位收入的核算第五节 行政单位支出的核算第六节 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第一节 行政单位资产核算

行政单位资产概述

行政单位资产是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行政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资产的分类与计价:一、资产的分类

行政单位为了正确地核算各种资产,通常将全部资产按流动性及存在形态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的资产;流动资产是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暂付款、库存材料等。二、资产的计价

资产计价是指以货币计量资产的价值,包括一定时期内对增加的资产、减少的资产以及结存的资产进行计价。对增加的资产通常按“实际(历史)成本”计价;对减少的资产也应以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计价。

现金的核算

一、现金的管理

行政单位的现金指库存现金,即存于单位内部,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货币资金。在行政单位的所有资产中,现金最能够直接转化为其他资产,流动性最大。因而,加强现金的管理对保护其完整安全,防止意外或损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现金的管理要注意以下方面:1.各行政单位出纳和会计要分别管理。要设专职或兼职的出纳员管理现金出纳工作。会计、出纳要分开,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账。在这种人员分工条件下,错误可被及时发现,现金被贪污、挪用的可能性会减少。2.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业务分开处理,未经许可,各行政单位不得坐支现金。3.严格遵守银行核定的库存现金的限额。现金的库存限额,是指为保证各单位日常零星支付,按规定允许留存现金的最高数额。

行政单位为了办理日常零星开支,需要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库存备用金,但国家银行规定要进行限额管理,各单位的库存现金,必须经过开户银行核定,除核定的库存限额以外,其余必须存人开户银行,不得自行保留。库存现金限额一般为3~5天零星支付所需的现金。需要调整库存现金限额时,应再向开户银行申请报批。4.行政单位必须严格银行存款的开户管理,禁止多头开户。预算经费应由财务部门统一在同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国家银行开户,不得自行转移资金。5.严格现金收付手续,现金收支应及时入账。收入现金必须开给交款人正式收据,支付现金应在付款的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付讫”戳记。每天核对库存,做到日清月结,保证账款相符。单位之间不得相互借用现金,也不得将单位收入的现金办理储蓄。二、现金核算的主要账务处理1.现金核算使用的会计科目。

为核算行政单位的库存现金,应设置“现金”科目,收到现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支出现金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库存现金数额。

行政单位应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数、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有外币现金的行政单位,应分别按人民币、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

出纳员付款时,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并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真实性的审核。2.现金的账务处理。

为了反映行政单位库存现金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应设置“现金”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行政单位的库存现金,其借方反映库存现金的增加,贷方反映现金的减少,本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库存现金数额。

有外币现金的行政单位,应分别按人民币、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

行政单位收到现金时,借记“现金”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有关账户;支付现金时,借记有关账户,贷记“现金”账户。

银行存款的核算

一、银行存款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行政单位设置“银行存款”科目和“银行存款”账户,核算行政单位存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其借方登记收入的存款数额,贷方登记付出的存款数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行政单位银行存款的结余数额。

行政单位应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每月终了,行政单位账面结余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逐笔查明原因,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属于未达账项,应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二、银行存款的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将款项存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现金”等有关科目;提取和支出存款时,借记“现金”等有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三、外币存款的核算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持有外币的行政单位,必须按规定向当地中国银行申请开立“银行存款——××外币户”,并严格按照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

有外币存款的行政单位,应在“银行存款”账户下分别按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

行政单位发生的外币银行存款业务,应将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记账,并登记外国货币金额和折合率。外国货币折合为人民币记账时,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国家银行人民币外汇率折算。年度终了(外币存款业务量大的机关可按季或月结算),行政单位应将外币账户余额按照期末国家人民币市场汇价折合为人民币,作为外币账户的期末人民币余额。调整后的各外币账户人民币余额与原账面余额的差额,作为汇兑损溢列入有关支出。

暂付款的核算

一、暂付款的概念及其管理

暂付款,是行政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所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一般包括预付的材料或设备款、职工预借的差旅费、报销单位领用的备用金等。对于暂付款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种暂付款项,要按核定的预算或计划,根据交款单位或收款人的借款收据,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会计主管人员审核后办理。对于不符合规定,超过预算或计划的借款,会计部门应当拒付或少付。2.借款人在办事结束后,应按规定的期限结算报销,如有余款应同时交回,以后需要时另行办理手续。尚未办理结算清账的,原则上不得再借。年终,借款原则上应全部结清,不得跨年度挂账。3.暂付给所属报账单位的备用金,要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定额控制管理,平时报销后再予补充。年终时,原则上全部结清收回备用金,下年初另行办理。二、暂付款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行政单位进行暂付款的核算时,设置“暂付款”会计科目,该科目用来核算行政单位临时发生的暂付或待核销的结算款项,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其借方登记暂付款的增加数,贷方登记结算收回或核销转列支出数,借方余额反映尚待结算的暂付款累计数。本科目应按债务单位或个人名称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三、暂付款的核算

行政单位发生暂付款时,借记“暂付款”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专款支出”等有关科目;结算收回或核销转列支出时,借记“经费支出”等有关科目,贷记“暂付款”科目。

库存材料的核算

一、厍存材料的概念

行政单位的库存材料是指大宗购人进入仓库,并陆续耗用的行政用材料。如备用的修理用材料、取暖材料和大宗办公用品等。行政单位随买随用的办公用品,可按购人数直接列支,不作库存材料核算。二、库存材料核算的内容1.材料采购。行政单位所需的材料一般由采购或调拨取得。对于购入、调拨材料,要严格实行计划管理,先由用料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用料计划,材料管理部门根据用料计划和材料库存情况,编制材料采购计划,经会计主管人员审核,由单位领导人或其授权人批准后,按计划执行。2.材料收发。各行政单位材料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入出库和保管制度,坚持进料、发料有凭证、有记录,并定期与会计部门核对有关科目。材料购入或调拨时,应对凭证所列的品种、规格、数量等认真地进行验收。对于验收合格的材料,则应由保管员在原始凭证上加盖“验收”戳记,并填列入库单一式两份:一份由保管部门留存,作为登记材料明细账的依据;另一份由经办人连同原始凭证送财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对于发给使用单位的办公用品的材料等,要按使用单位设立领用登记簿进行登记和管理,应该保持规定的储备定额。3.材料保管。各行政单位材料保管要做到科学管理,存放有序,便于收发,并尽可能集中。使用材料单位一般不设库存,定期购买、定期发放、限额登记,以减少损失浪费。4.材料计价。购进材料一般按实际价格计算。购入、调入材料,分别按购价和调拨价格记账;发出、报损和清点中多出或短少的材料,按库存平均价格记账;购人材料的运杂费,均不记人材料价格,可直接列为经费支出。5.材料盘点。行政单位的材料,每年至少应盘点一次。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等情况,应当查明原因,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后,作为增加或减少当期支出处理。三、库存材料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行政单位应使用“库存材料”科目核算大宗购人的各种材料、物资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等。购人材料并已验收入库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有关科目;领用出库时,贷记本科目,借记有关支出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材料的实际库存金额。

本科目应按库存材料的类别、品种等有关项目设置明细账,并根据材料入库单、出库单逐笔登记。四、库存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1.购进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通常取得材料时,按实际成本记账。购人和有偿调入的材料,分别以购价、调拨价作为材料人账价格。材料采购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费等不计人材料价格,直接列入有关支出科目核算。购人材料并已验收入库时,借记“库存材料”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有关账户;对于数量不大、随买随用的办公用一般材料,可在购进时直接列作支出,不在“库存材料”账户核算。2.发出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

发出材料时,应由用料部门在用料计划内填制领料单,经领料单位负责人审核签章后,方可作为发料的凭证。材料管理人员对领料单进行审核后,核定实发数量,并将实发数量填人领料单的实发栏,同时由领发料双方在领料单上签章。在领料单上加盖发讫戳记,作为登记材料明细账的依据。

由于一种材料每次进料的来源、单价可能不完全一样,行政单位大多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材料的单价。

加权平均法是以加权平均计算的单位成本为依据,计算期末结存材料和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期末结存材料实际成本=期末结存材料数量×材料平均单价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发出材料数量×材料平均单价3.材料清查的主要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的材料,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等情况,应当查明原因,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后,作为增加或减少当期支出处理。盘盈时,借记“库存材料”科目,贷记有关支出科目;盘亏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库存材料”科目。

有价证券的核算

一、行政单位购买有价证券的规定

有价证券是国家和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信用凭证。

行政单位购买有价证券,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1.行政单位按有关规定,只能购买中央财政发行的国家公债,不能购买其他有价证券。新制度规定只能购买国债。2.行政单位购买有价证券的资金来源,只能是有权自行支配的结余资金,不能因购买有价证券而影响履行行政职责的财力保证。3.行政单位购买有价证券,不能列作支出预算。4.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和转让证券取得的收入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记人当期收入,反映在“其他收入”账户中,不能作为福利费处理或设立“小金库”。5.行政单位购人的有价证券,应视同货币资金一样保管,做到账券相符。二、有价证券的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设置“有价证券”账户,核算购入的有价证券。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购入的各种有价证券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出售有价证券时或到期收回债券的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兑付的有价证券本金数。

行政单位购人有价证券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借记“有价证券”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兑付本息时,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有价证券”账户(本金)和“其他收入”账户(利息)。

固定资产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加,主要有购入、调入、建造、接受捐赠等。增加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支付有关款项时: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二、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减少,主要有出售、调出、毁损、报废等。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调出、毁损、报废等,都应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审批。

固定资产减少: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同时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其他收人

发生清理费用: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三、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固定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或自然力的影响会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同时,由于某些原因还会带来损坏。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行政单位会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支付修理费:借:经费支出贷:银行存款如果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维修,例如,对办公楼的全面装修,还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四、固定资产出租的核算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如果闲置,可考虑将其出租,以便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同时还可获得一定收入。租出的固定资产不需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但需在固定资产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取得租金时,不需分期确认收入,在实际收到期间直接确认为收到期间的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五、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核算

行政单位为保证财产安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固定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应根据账面数和实存数,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情况表”,并及时查明原因,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盘盈固定资产,根据其重置完全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盘亏固定资产,根据其原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同时,取得责任人赔偿的:

借:现金

贷:经费支出

第二节 行政单位负债的核算

暂存款的核算

一、暂存款的概念

暂存款是指行政单位发生的临时性暂存、应付未付等待结算的款项。它包括外单位委托办事的资金,不明性质的资金,临时性暂存、应付未付款项。临时性暂存是指其他单位或个人存放于单位的一些款项,如存人的保证金、押金等;应付未付款是指行政单位因购进材料或其他用品,应付给供应单位而未付的款项。这些暂存和应付的款项构成了行政单位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债务关系,故暂存款被视为一种负债。二、暂存款的核算要求

对于暂存款,应及时清理结账,应转作收入的,要及时转入收入账户,应上缴的要及时上缴,应支付的要及时支付,应报销的要及时报销,年终原则上要全部结清。对其他单位委托的数额较小的代管经费,要按委托单位的具体要求,办理支付,并及时结报,事毕后全面清算结余资金交回原委托单位。三、暂存款的主要账务处理“暂存款”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临时发生的预收、代管、应付和收到不明性质的款项等结算款项。发生暂存款时,借记“现金”、“银行存款”有关科目,贷记“暂存款”科目;冲转或结算退还时,借记“暂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有关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尚待结算的暂存款累计,该账户按债权单位或个人名称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一、应缴预算款的内容

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应缴人国家预算的收入。它主要包括:1.行政性收费收入。指按照国家规定,行政管理部门为发放各种证照、簿册而向有关的个人和单位收取的工本费及手续费、商标注册费、企业登记费、公证费等。2.罚没收入。指国家各级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应上缴国库的各项罚没收入和没收物品的变价收入等。3.应上缴国库的无主财物的变价收入。4.执法机关和单位追回应上缴国库的赃款和赃物的变价收入。5.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收入。6.其他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各项收入。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应缴预算款,并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对于不足缴款起点或需要定期清缴的,应及时存入银行存款账户。任何单位不得缓缴、截留、挪用或自行坐支应缴预算款项,年终必须将当年的应缴预算款项伞部清缴入库。二、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为了总括地核算应缴人国家预算的收入,行政单位应设置“应缴预算款”总账科目。由于行政单位是先取得各项应缴预算款,在上缴国家预算之前,构成了单位与国家的债务关系,故将“应缴预算款”账户定义为负债类的账户。发生应缴预算收入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上缴财政部门时,记人借方;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应缴未缴数。年终结转后应没有余额。该账户按应缴预算的类别设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财政专户实际上是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的简称。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范围及管理办法,按国务院和财政部规定办理。

为了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应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本科目属负债类,取得应上缴财政专户的收入时,贷记本科目;实际上缴时,借记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的财政专户款项,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本科目应按预算外资金的类别设置明细账。1.实行全额应缴财政专户的单位收到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上缴财政专户时,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2.实行按确定比例上缴财政专户的行政单位,在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应按确定的留解比例计算出应上解和应留用的数额。对于应缴财政专户部分,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对于留用部分,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3.实行按预算外资金结余数额上缴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在收到预算外收入时,记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支用时,直接列作“经费支出——预算外支出”。到年终先核销已支出的预算外资金,借记“预算外资金收入”,贷记“经费支出——预算外支出”。再将结余部分转作“应缴财政专户款”,借记“预算外资金收入”,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待实际上缴结余部分时,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第三节 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净资产的概述

行政单位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所拥有的资产净值,它反映国家对行政单位的资产所有权。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行政单位的全部资产与全部负债的差额。

行政单位净资产包括固定基金和结余。一、固定基金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所有的各项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固定基金具有占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固定基金主要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拨人或单位自有的奖金购建,上级主管部门调入、接受捐赠的各项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二、结余

结余是行政单位年度各项收入(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与支出(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相抵后的余额。它包括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

行政单位固定基金的核算

一、固定基金的内容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占有或使用的各项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二、固定基金核算应设置的账户

为了总括地核算和监督固定基金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设置“固定基金”账户。该账户为净资产类账户,贷方记固定基金增加数,借方记减少数,其贷方余额表示行政单位所拥有的固定基金总值。该账户的期末余额与“固定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应保持相等。三、固定基金增加的核算

固定基金增加的主要业务有:调入固定资产、国家拨款购建固定资产、自有资金购建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盘盈。

下面举例说明固定基金增加的账务1.购建固定资产而增加的固定资产基金。

行政单位只要购建了固定资产,便形成了相应的固定基金。因此在会计核算上,一方面应反映购建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另一方面,还逝反映购建的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借记“嗣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2.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所增加的固定资产基金。

行政单位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但对于接受捐赠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关税、运杂费等,一方面应记人有关支出科目,另一方面也应补充记人“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3.盘盈固定资产所增加的固定基金。

行政单位盘盈的固定资产所增加的固定基金同样应加以反映,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四、固定基金减少的核算

固定基金减少的业务主要有:有偿调出或变卖固定资产、毁损或报废固定资产、盘亏心定资产以及对外投资转出固定资产。1.有偿调出、变卖固定资产所减少的固定基金。

行政单位有偿调出、变卖固定资产既会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也会使银行存款等增加。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除了反映固定资产减少所引起的固定基金减少外,还应反映银行存款等增加。2.盘亏、毁损、报废固定资产所减少的固定基金。

行政单位因盘亏、毁损、报废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相应地引起其所占用的固定基金的减少。根据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应做有关会计处理,即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行政单位结余的核算

一、结余的形成

行政单位年度内发生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在年末需分别转入“结余”科目进行配比。这样,行政单位一年内的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即形成了行政单位的结余,它是全年资金运行以后的余额。

有专项资金的行政单位,应将结余分为经常性结余和专项结余分别进行明细核算。

经常性结余是经常性经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是结余的主要部分。专项结余是专项经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即专项资金结余。二、结余的主要账务处理

为核算行政单位年度各项收支结果,反映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应设置“结余”科目。本科目属于净资产类,借方反映转入的支出数,贷方反映转入的收人数,贷方余额为行政单位的滚存结余。

年终,将收人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科目的贷方,借记“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将支出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科目的借方,借记本科目,贷记“经费支出”、“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有专项资金收支的单位,各项收支应分别结转“结余”,即将专项的收支分别转入“结余——专项结余”明细科目,将非专项的收支分别转入“结余——经常性结余”明细科目。

第四节 行政单位收入的核算

拨入经费的核算

经费划拨,是财政机关根据主管单位的申请,按月开出预算拨款凭证,通知国库将财政存款划转到申请单位在银行的专款户,由主管单位按规定用途办理转拨或支用,月末由用款单位编报单位预算支出报表的一种拨款办法。一、经费划拨的具体程序

主管会计单位根据核定的年度预算和分期用款计划,填写“预算拨款申请书”一式四联,一联留存,其余三联送交财政机关。财政机关主管业务部门审查复核后,由部门领导签章,总预算会计据以填写拨款凭证(主管会计单位在同城的,填写“预算拨款凭证”;主管会计单位在异地的,填写“银行汇款凭证”)一并送国库办理资金拨付手续。总会计签发支付令后,将“预算拨款申请书”第二联留存,第三联退主管业务部门,第四联退申请单位。国库收到拨款凭证审核无误后,在凭证有关联次上签章,预算拨款凭证第一联凭以记账,第二、三联转往申请单位开户行,第四联退财政机关,由总会计凭以记账。主管会计单位根据开户行的付款通知人账,并可在存款余额内直接支用或向下属单位逐级转拨经费。二、拨入经费的管理1.领拨经费的层次

领拨经费是指行政单位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行政任务,按照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规定的手续,向财政机关和主管会计单位请领经费,收到拨入的款项后,再向所属单位转拨经费的行为。

在经费的领拨过程中,行政单位应按行政建制,严密经费领拨的层次关系,不得越级或平级领拨。行政单位按其行政建制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其领拨经费的层次为:(1)主管会计单位(简称“主管单位”),与同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经费领报关系并建立财务关系。同时负责为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转拨经费。(2)二级会计单位(简称“二级单位”),与主管会计单位发生经费领报关系并建立财务关系。同时负责为基层单位转拨经费。二级会计单位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3)基层会计单位(简称“基层单位”),与主管会计单位或二级会计单位直接发生经费领报关系并建立财务关系。2.领拨经费的依据

各级行政单位领拨经费的依据,是经过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审核批准后的单位预算。

单位预算,是各级行政单位根据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和要求,结合单位的计划和行政任务,参照上年度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年度的变化数据编制的年度预算资金收支计划。各级行政单位,为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应根据年度单位预算,在季度开始前,编制“季度分月用款计划”。

各级行政单位,领取“拨入经费”,要根据财政核定的年度预算和季度分月用款计划,填写“经费请拨书”,按领报关系,经财政或上级单位审批后拨入。拨人经费应按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三、拨入经费的账务处理1.会计科目设置

行政单位设置“拨入经费”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拨人的预算经费。该科目属于收入类科目,贷方登记拨来的预算经费数,借方登记缴回经费数或核销数,平时贷方余额反映拨入经费累计数。年终结账时,将本科目贷方余额转入“结余”科目。年终结账后,本科目无余额。2.“拨入经费”的核算

行政单位收到同级财政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拨入经费”科目;缴回拨款时,借记“拨人经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平时贷方余款反映拨人经费累计数。

行政单位年终结账时,将“拨入经费”科目贷方余额转入“结余”科目。借记“拨入经费”账户,贷记“结余”账户。

拨人经费账户应按拨入经费的资金管理要求,分别设置经常性经费和拨人专项经费两个二级账户。二级账户下按2005年3月财政部颁布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中“政府预算收支账户”的“款”级账户设明细账。

行政单位设置“拨入经费——拨入专项经费”明细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收到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拨人的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结报的专项经费。“拨人经费——拨人专项经费”科目属于收入类科目,贷方登记拨人专项经费数,借方登记冲销和交回数,平时贷方余额反映拨人专项经费的累计数。年末结账时,对已完成的项目,将“经费支出——专项支出”科目的实际支出数转入本科目借方予以冲销;冲账后的贷方余额,如规定留给单位使用,则定额转入“结余”科目。本科目年终贷方余额反映项目尚待结算的未完项目的拨入专项经费数。

行政单位收到同级财政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拨人经费——拨人专项经费”科目;缴回拨款时,借记“拨入经费——拨人专项经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行政单位年终结账时,对已完成的项目,将“拨入经费——拨人专项经费”科目与“经费支出——专项支出”科目对冲,其余额如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则定额转入“结余”科目贷方,借记“拨人经费——拨人专项经费”科目,贷记“结余”科目。

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核算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为了核算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增加和减少业务,应设置“预算外资金收入”账户,它属收入类账户。贷方登记收到财政按计划拨还或经财政部门核准上缴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借方登记采用结余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下,上缴财政专户资金数。平时,贷方余额反映预算外资金收入的累计数。年终,将预算外资金收入账户贷方余额转入“结余”账户。转账后本账户无余额。一、预算外资金收入全额专户存储,财政按计划拨还的核算办法【例1】某行政单位实行预算外资金全额专户存储,财政按计划拨还的核算方法,2009年5月发生如下业务:1.取得预算外应缴财政专户款34000元,收存银行。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4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340002.将上述预算外资金34000元,上缴财政专户。会计分录为: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 34000

贷:银行存款 340003.收到财政按计划拨还的预算外资金25600元,收存开户银行。会计分录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