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就是家庭CEO(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9:13:22

点击下载

作者:熊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好妈妈就是家庭CEO作者:熊莹排版:昷一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5-01ISBN:9787111626046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不断成长的父母,养出赢在未来的孩子

我有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母亲。

她是一位对孩子全心付出的母亲,为了我的成长倾尽所有。当年她为了给我找个好的补习老师,冒着大雨徒步走了20 公里;我大学生病,她把工厂卖掉来照顾我。

她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母亲。她没有读过书,二十几岁开始学认字,但在80 年代就已经成了我们当地的第一个万元户。在新东方创建初期,我们的房租、印刷成本都是她一分钱一分钱地跟供应商谈下来的。

她是一位心有大爱的母亲。我把她接到北京生活,她会把自己赚的钱和我给她的钱都拿回家乡修路、修桥、办学校。她给我写信都不忘叮嘱:“娘一生做好事,做到家里有一斤米,给人家分一半,这是做人的本质。”

她不仅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在我们当地也威望极高。每次我们回乡祭祖,她常常会被请去裁决四邻八乡的纠纷。

我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位母亲。我最基本的人生准则都来自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她用自己的方式把智慧、勤劳、善良、坚韧这些优秀的品质传递给我,这些既促成了新东方的成功,也促成了我今天的成功。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可具体该如何做,才能养育出真正赢在未来的孩子呢?这是值得深究的学问。

所以,当我读完熊莹这本新书的时候,我既开心又欣慰。

熊莹在书中分享的这些事例,正是时下中国家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而熊莹所提出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案,也正是我思考良久但是一直没能付诸实践的事情。我非常认同熊莹的观点:家庭才是教育主场,先要有不断成长的父母,才会有赢在未来的孩子。

我也非常喜欢她提出的新概念——家庭 CEO。因为在我心中,我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家庭CEO”,而我本人就是她所描述的这种家庭的受益者。现在,熊莹创造了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式,让成长可以通过学习来建构,家庭幸福与繁荣生发于无形。

我觉得,任何一个父母,不论孩子有多大,都可以抓紧时间读读这本书,我也期待能够尽快看到这个系列的下一本书。

希望更多的妈妈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成长为优秀的家庭CEO,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从这样的家庭中获得成长的力量,成为赢在未来的成功者!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2019 年春自序以终为始的家庭教育之路

我在教育领域的耕耘,即将步入第20 个年头。在我的微信里满是正在就读或者已经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学校的了不起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我可爱的学生。看到他们在阳光下的幸福模样,和那些跃跃欲试要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倔强表情,我都会从心底生出温暖的笑意。这就是一个老师的秘密花园吧。

在过去的20 年中,我和我的团队服务过上万个家庭。截至2018 年,我们的学生拿到了1782 个常青藤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世界顶级名校就读的学生超过我们学生总数的91%。学生们的进步和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果实,我们更喜悦的是在这背后一个个家庭的建构和成长。

很多父母希望把自己童年缺失的东西都补偿给子女,在无形中成为自己童年渴望的父母,代偿性的奉献之余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还有一部分父母唯恐孩子犯错而过度介入,不知不觉中错失了让孩子学习自律的机会;还有少数父母陷入救火模式,旧问题刚被“扑灭”,新问题又“烧着”了。这些常见的养育困扰,即使在最优秀的家庭里也比比皆是。

在我们“GM成长型家庭构建训练营”的实践中,我们亲自见证了参与培训的父母是如何获得新视角,学习新知识,采用新策略,一点一点地为家庭营造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并导向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一整套被我们称为“以终为始”的教育方法和哲学,我将在本书里仔细讲述。

出于作为母亲的私心,这本书是献给妈妈们的。因为我深知妈妈们在家庭教育上的付出和决心。润物无声的爱,最需要智慧。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最常听到妈妈们对我说的话是“如果早知道就好了”,不论她们的孩子年龄多大。于是我精选出妈妈们都应该更早知道的家庭教育的理念、观点和做法与大家分享。

当然,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有妈妈一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本书里,我提出了“好妈妈就是家庭 CEO”这个理念,即妈妈不仅是家庭的首席教育官(Chief Education Officer),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我在书中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本书将打破妈妈们原有的自我认知,赋予妈妈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意义。妈妈们在家庭中承担的重要职能理应得到自己和家人的认可与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妈妈们才能继续构建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战略,搭建出一个互相信任并且有明确家庭愿景的超级团队。为了让这个超级团队更加强大,妈妈们还需要学习并掌握搭建正向、积极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的技巧和智慧。当妈妈们像家庭 CEO一样带领超级团队建立共同的家庭愿景,并且为实现这样的共同愿景积极努力的时候,就会深刻体会到家庭赋予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这些,才是我们建立家庭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在本书中将会重点阐释的内容。另外,我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可以“拿来就用”的解决方案,帮助妈妈们解决在日常生活中要应对的种种焦虑和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本书还梳理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孩子成长的黄金时刻,希望为妈妈们在创建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毕竟可以复制的模范家庭并不存在,你才是自己幸福家庭的缔造者。愿你在阅读之后,可以淡定、从容地成为家庭教育的“专家”,也成为你自己家庭的领航人。

另外,如果没有我的合伙人的督促和帮助,这本书不会这么快和妈妈们见面,我要诚挚地感谢乐静、苗瑜和曲冰,你们是我最好的团队成员。更需要感谢的是在这20 年里,和我真诚沟通的每一位妈妈,是你们促使我不断思考,给了我无数的启发和灵感。你们身为母亲的智慧,都已凝结在这本书中。

最后,也要感谢我的两个孩子。每天下班进门,他们笑着跑向我要抱抱的时候,我深知,我比他们更需要这个拥抱。作者 熊莹引子提高爱的质量——致那些精疲力尽的妈妈们

当个妈妈可真累。

我见过不少妈妈,都处在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中。

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大沙发,可以让来访的妈妈们舒服地窝在里面。但是常常是一两杯茶之后,她们就会扫一眼手机,说:“呀,孩子该下课了,我得赶紧去接他了。” 然后急急忙忙地离开。

看着真让人心疼。

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些会在我办公室逗留很久的妈妈们。因为通常是她们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需要长时间的沟通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所有的妈妈,都心甘情愿地为了孩子倾尽所有:爱、时间、精力、金钱……可是即使倾尽所有,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想要的结果。

陪孩子五六年,学完钢琴练冰球,最后却被数学题打败了

小贤除了上班时间都在陪孩子。小的时候陪孩子玩,大一点就陪孩子上各种课外班。

她相信,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孩子学钢琴,她拿着小本儿在旁边记,回家后照着记录督促孩子练琴;孩子打冰球,她除了在冰场边上写训练日记、拍照,每个月还会定期拜会教练,讨论孩子下一步的训练计划。就这么陪了孩子五六年,小贤已经把自己训练成了优秀的钢琴助教和冰球助理教练。

三年级,孩子开始学奥数。一学期不到,小贤就败下阵来。不论是上课讲的内容还是下课的习题,都已经超出了她可以辅导的范围。

小贤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可没想到这一天竟然都没撑到孩子小学毕业。

一起成长绝不等于全科陪练,即使再全能的妈妈,也没有这个超能力。

小贤想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出发点并没有错,错在她陪伴的方式——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失败的全科教练。

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小贤一样,已经开始意识到,或者说在现实情况下不得不意识到: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和心智都会超越父母,父母已经没有办法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知道他们所有问题的答案,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答案。

孩子有孩子成长的路径,父母有父母成长的方向。父母不是孩子的同学,不需要陪着孩子去学同样的知识。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引导、改进孩子的行为模式进而反观自我,获得更多的是心智的成长。与此同时,孩子获得的是父母在侧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监督和调教。

只有给陪伴注入新的意义,父母才不会在陪伴的路上败下阵来。

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读初三的孩子说“妈妈,你怎么像个老妈子,烦死了”

小静辞职前,已经是管理20 人团队的部门经理。孩子生下来时,家里的老人年龄太大帮不上忙,她又舍不得把孩子交给保姆。于是小静辞了职,做起了全职妈妈。

一个孩子加一个家,能有多大工作量?

7×24 小时,全年无休。说实话,这可比部门经理的工作量大多了。

小静真的是个很有奉献精神的妈妈,这样的日子竟然一过就是十五年,比当部门经理的时候还兢兢业业。家里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老公的职位越升越高,孩子也一路从本市最好的小学升到最好的中学。

只可惜,老公和孩子跟她的话越来越少,忙着中考的儿子终于有一天不耐烦地跟她吼:“你能不能别唠叨了,跟个老妈子一样,成天没别的事儿,就会看着我,烦死了!”

小静向老公求助,老公只冷冰冰地扔过来一句:“这还不都是你惯的。”

小静以为自己对家庭的奉献和牺牲会换来家人的尊重和感恩,到这个时候才意识到那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

小静曾经是个优秀的管理者,虽然回归家庭,但本质上还是在以部门经理的工作逻辑对待家庭问题。她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细节和流程上,而不是在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建设上,所以才会出现“事都理得顺,但无法赢得人心”的情况。不论是孩子还是老公,都认为小静理所应当承担这些:事情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不好也是小静一个人的问题,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小静就需要把自己从执行者、管理者提升到一个领导者的角色,把孩子和老公变成自己的队友和追随者,让一家人望向同一个方向,为了同一个愿景而共同努力。

花了300 万移民,陪着女儿去美国读书,最后丈夫说我们还是离婚吧

叶子结婚的时候,大家都羡慕她找了一个好丈夫。她的丈夫除了一表人才,家底也非常丰厚。

结婚没两年生下千金,叶子一心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孩子刚上幼儿园,叶子就开始找人办美国移民,孩子上小学前刚好办完,随后就买了美国学区房。孩子在国内读完幼儿园直接进了美国一流的私立小学。

这么小的孩子,叶子当然得去国外陪着。移民花了不少钱,丈夫没法跟着去,还得留在国内继续给孩子挣学费。于是叶子一家就变成了“大雁家庭”——一到假期,一家三口就飞来飞去,或者干脆找个中间地去度假。不出两年,全家人都飞成了航空公司的 VIP。

叶子计划着,等孩子念到九年级,能上寄宿学校了,自己就可以放心回国陪丈夫了。女儿很争气,如愿拿到排名前三的寄宿中学录取通知书。叶子回国想给丈夫个惊喜,谁知丈夫早已经在北京有了第二个家,他的儿子都已经六岁了。第二个家的女主人倒是很随和,对孩子和家庭的要求都不高,说儿子在哪上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要在一起。

叶子不能接受现在这种状况,那就只能离婚了。叶子拿了一笔可观的抚养费,回美国继续陪女儿读书。女儿拿到康奈尔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打电话给我,哭着说现在她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可做的了。

一个漂亮的开头,却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叶子以为自己必须得在孩子和老公之间做个选择,其实一开始她就搞错了命题。

经营家庭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过程,并不是老公孩子二选一的单选题。先有了两个人的爱,才有了家,才有了爱的结晶和生命的延续。当爱情慢慢转化成亲情,不代表我们的另一半就变成了隐形人。在家庭面前,最大的从来都是整个家,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不论是事关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能是一人决定、一票否决、只为一人。关于家庭的任何决策,也不应该是“我以为”“我想要”“我觉得”,而是“我们同意”。可惜,叶子一直到家庭破裂,都没想明白这个道理。

小贤、小静和叶子,是我这么多年见过的非常典型的好妈妈。她们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愿意倾尽所有牺牲自我,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对自己感到失望,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这也是典型的好妈妈的困局:如何真正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如何让自己在家庭中的贡献更有意义,如何教育出优秀孩子的同时还能保持家庭的和美……这个社会给好妈妈的挑战还真多。

三位妈妈的问题出在哪里?在我看来,她们对妈妈这个角色,做了降级处理。

一个好妈妈,必须是家庭 CEO。这个 CEO里的 E,既代表着首席执行官里的“Executive”,也代表着教育“Education”。所以一个好妈妈,既是家庭的首席执行官,也是家庭的首席教育官。

而小贤、小静和叶子把自己定位成陪练、监工、后勤主管、项目经理,甚至是独狼。在思维和行动上都自我降级的妈妈,难以得到孩子、家人和自我的认可。

妈妈们如何摆脱困局?

如何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位置?

如何解决家庭教育的终极问题?

这是我每一次和前来求助的妈妈们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本书的宗旨。

妈妈们,请和我一起,开启你前往家庭 CEO的旅程吧。第一章角色 从现在起,你就是家庭CEO对!你就是家庭CEO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正视妈妈这个角色吧。

新家庭创建伊始,孩子还没有降生,你和丈夫仍处于一种二人世界微妙的平衡态里。也许是爱情的荷尔蒙还在发挥作用,也许是家庭的职能尚不够健全,总之,这个二人世界里的分工不会那么清晰。

谁做饭?要么凭手艺,要么凭心情,要么凭谁爱得更深,实在不行,还有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做你们强大的后盾。周末怎么过?赖床也好,大扫除也好,购物也好,做运动也好,只要感情深,做什么都会相看两不厌。

家里爱打游戏的可能是老婆,爱研究美食的也可能是老公;养个小猫小狗、小花小草都很好,显得生机勃勃的;就连吵架也都是一对一,凭的都是各自的实力。

两个人,只要心意相通,无所谓谁管理谁,谁领导谁,谁协同谁。老一辈也都在忙着过自己的生活,只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明里暗里地提醒一下你们:也该要个孩子了吧。

于是,终于有一天,“哇”的一声,家里多出了一个孩子,二人世界的平衡态瞬间被打破了。

伴随着孩子的到来,家庭多出的不仅是妈妈和爸爸这两个角色,还会多出一些人、一堆东西和很多事儿。

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起与孩子有关的决策和选择。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上什么幼儿园,买不买学区房,需不需要换个国家生活,还有各种需要执行的细节:谁早起给上学的孩子做早餐,谁开车送孩子去上学,谁下午请假去接孩子,谁暑假陪着去逛海洋馆,谁代表全家去开家长会……

家庭关系也会变得复杂很多。夫妻两个点只能画出一条线,而多出来孩子这一个点,会连接上很多其他的关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月嫂、保姆、各种老师……单纯的直线关系很快就变成了多角关系。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未来谁来建设,谁来负责?

一个家庭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所需要的周期比很多公司存续的时间都要长;其中涉及的细节和要动用的资源,至少不会比开一个私人工作室少;要做的管理决策,更是需要宏观的眼光和超前的视野。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项目,如果还是仅凭夫妻两人意气用事来处理,一定会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这个时候,家里有一个家庭 CEO,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所以,当你接受求婚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踏上了成为家庭 CEO 的道路,而在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的那一瞬间,你就自然升任了家庭 CEO。

家庭 CEO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 Education,教育,所以家庭 CEO的第一个职能是作为家庭的首席教育官,教育的对象当然是孩子。实际上,所有家庭成员最终都将会成为家庭教育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受教者。而首席教育官要做的就是带着家庭成员找到适合自己家庭发展的教育策略,选择正确的教育路径,以及解决问题并落实执行。

说到解决问题并落实执行,这就是 E 的第二层含义:Executive,执行。教育一直都是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决策在执行的时候一定会占用大量的家庭资源并且影响到家庭的其他方面。比如,买学区房或者举家搬迁到心仪的学校附近居住,这种层面的执行,涉及的绝不仅仅是教育,而是家庭事务的方方面面。所以家庭 CEO的 E,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对家庭教育方案的执行,而必然涉及家庭其他事务的决策和执行。家庭CEO为什么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首先,这是个自然选择。

孩子作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角色,在出生前就和妈妈建立起了自然的依恋关系。在孩子没有学会语言,甚至还不能使用身体语言的时候,哭是他们唯一与成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他们巩固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唯一手段。

如果你还在为了丈夫晚上装睡不起来帮忙给孩子喂奶或者换尿布而耿耿于怀,那你可能真的是冤枉他了。他不是在装睡,而是确实听不见。或者说,爸爸对婴儿哭声的敏感度远远低于妈妈。这都得怪他们大脑中的灰质更少,眶额皮层体积更小,同时他们的杏仁核以及前扣带回皮层对婴儿的哭声也反应更弱。科学家解释说,女性特殊的脑结构使得她们在情绪加工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她们更好地承担抚育婴儿的职责。

现在,如果你半夜被孩子的哭声惊醒,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给孩子换尿布喂奶的时候,真的不需要怒气冲冲地把打着呼噜的孩子他爸踹醒。这是大自然赋予妈妈在养育过程中的先发优势,你坦然接受并且好好加以利用才是最佳策略。

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先发优势,妈妈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个性,观察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的需求,从而为孩子后续的成长和发展找到正确的起点。

其次,这是个社会选择。

因为性别差异导致的家庭分工不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女博士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在她的畅销书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PrimatesofParkAvenue)中,描述了在美国房价最高的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家庭教育实景:“当下比较普遍的 ‘丧偶式育儿’,在纽约上东区也是常态。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里的男性只需要提供金钱,而最终的教育职责都会落在妈妈的身上。和大部分中国家庭一样,在纽约上东区,妈妈们负责接送孩子,聚集在各种与孩子相关的场所,形成妈妈圈的社交。与此同时,男人们则在工作,穿梭于以男性为主的公共与商业世界。”

这种情况,和我过去近20 年观察到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别无二致。在我办公室的来访者里,爸爸绝对是个“稀缺物种”。超过80%的家庭,爸爸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个别的爸爸会在一些教育选择的重要节点上露面或者参与意见;绝大部分情况下,和我反复沟通的都是妈妈,偶尔在谈话中会闪现出爸爸的影子。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爸爸们在经济方面的支持远远超过其他方面。

所以,不论全职带娃还是身在职场,“妈妈”这两个字,除了家庭赋予我们的身份外,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养育、培育、教育下一代的重大职责。

自然和社会因素都把养育一个孩子的责任放到了妈妈的手里,无论它与妈妈的自我认知是否相符,成为家庭 CEO都已经成为妈妈无法回避和推卸的使命。所有的超级英雄,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前就已经是了

很多新手妈妈,在重新审视并且接受自己的家庭角色时,都会对未来有那么一丝担忧。她们常常怀疑:我有能力承担这么重要的家庭职责吗?

相信我,你有。

每一个妈妈,内心都住着一个超级英雄。

我有一个朋友,是近些年时常出没于金融新闻中的风云人物。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他时不时地就会说起自己的妈妈,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曾在课堂上讲了无数遍的吃鸡的故事。

他小时候,一家人住在东北一个小村子里。家里有一只全村闻名的老母鸡。鸡之所以会全村闻名是因为它一周下六次蛋,其中五次是双黄蛋。这就是他们一家人的主要营养来源。

有一年冬天,他这个倒霉孩子又生病了,发高烧。据他自己说,他一感冒就发烧,但是只要一喝鸡汤,立刻就退烧,病就好了。这一次又发烧了,可是家里除了全村闻名的老母鸡,已经没有其他鸡了。刚好赶上下大雪,家人也没法去附近的镇子给他买只鸡。

可是第二天早上,他还是喝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里面还有个大鸡翅。倒霉孩子喝完鸡汤、吃完肉才想起来:鸡哪来的?然后他就看到屋子里站着一只独臂老母鸡。

原来,他的妈妈当时在村子里当兽医,情急之下给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做了一次截肢手术——卸下一支鸡翅膀并成功止了血,让生病的儿子喝上了鸡汤,退了烧。被截肢的老母鸡仍旧还是一周下六次蛋,五次是双黄蛋。

每一次,我的朋友都拍着大腿赞叹:“我妈这才真是生性彪悍,太牛了!”

当然,这位彪悍的老太太,还有很多相夫教子的传奇故事,每一个听起来都和给老母鸡截肢一样精彩。

在我朋友的婚礼上,我期待万分,终于要见到这位流传了多年的“彪悍”的英雄母亲。谁知,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瘦瘦小小、其貌不扬的退休老太太,像每一个“东北妈妈”一样,招呼我们要吃好喝好。

当年的我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失望,但是后来就想通了。这太符合超级英雄的设定了: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展示出强大的力量。在平时,英雄们装扮得和正常人一样,隐身在平凡的人世间,好好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

每一个妈妈,都有超级英雄的潜质,虽然偶尔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面对自己的超能力,有过不解、怀疑甚至否定。

在美国迪士尼电影《超能陆战队》中,机械神童小宏在哥哥遇难前,只会运用自己的天才头脑制作机器人去地下格斗赛中赢钱。在失去支持他的哥哥之后,小宏才成长起来并和哥哥留下的机器人大白一起,组建了一支高科技超级英雄团队。

而在美国漫威电影《雷神》中,来自神话世界、天生神力的雷神托尔直到他的雷神之锤被死神捏爆,才发现这只他从不离手的锤子根本不是他的力量来源,而真正的神力就藏在他的身体里。他本人就是雷霆之锤。

超级英雄们从来不是因为先拥有了英雄的头衔,才拥有了能力。

恰恰相反,所有的超级英雄,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前就已经是了。

而每个妈妈,在决定孕育新生命的那一刻,就已经依靠着天赋的勇气,开启了自我的英雄成长之路。因为我们生下孩子,把他们养育成人的过程,就是守护幼苗、静待花开的过程。然后我们受到启示、战胜困难,将新的经验带回大家族。这也正是妈妈建造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过程,甚至就是人类自身繁衍、生生不息的隐喻。

所有故事都源自于人类对美好生活朴素的向往。神话和传说代表着人类心理最深层的渴望。超级英雄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这些故事传达的英雄精神能够激励我们,更重要的是,这些“英雄历险故事”正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上演。而每一个妈妈,都是这些“英雄历险故事”的主角。

认清—接受—认可—认同

高中生彼得·帕克发现自己意外拥有了蜘蛛一般的特殊能力,最初自己并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种变化。直到几天之后,他一念之差放过的那个小偷打死了养育他的伯父,他才意识到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他的伯父的那句经典台词,也是所有超级英雄的精神内核: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我们认清自己具备的“超能力”,坦然接受要成为家庭 CEO 的使命之后,我们也只是完成了就任前的一半工作。对于妈妈而言,我们要承担的责任可不仅仅是生育和抚养孩子,而是建设一个家庭,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家庭。

世俗的看法是,那个夜以继日赚钱的人对家庭贡献最大,至少对家庭财富贡献最大。其实,家庭真正的财富从来都不是金钱。任何一个家庭,最主要的家庭资产都是家庭成员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才华、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一个成功家庭所必须拥有的“共同愿景”。

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成功家庭,需要正确的人来管理家庭财富,这个人同时还要管理家庭情感、文化和精神生活,而后者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前者。特别是在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上,建设一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甚至比创造更多的家庭财富更为重要。连法国伟大的政治家拿破仑·波拿巴都承认:“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这双手,属于要成为家庭CEO的妈妈们。

所有的大宅门后面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祖母。在欧洲建立了家庭银行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也不例外。这位家庭CEO名叫古特尔·舒纳珀(Gutle Schnaper),她在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区拥挤不堪的小巷里养育了11 个孩子。作为一个节俭、朴素且严谨,但又不乏温情和慈爱的妈妈,她建设了一个团结、负责的家庭。这个家族在接下来的200 多年里成功地实现了财富的持续增长。她在96 岁高龄去世的时候,所有在世的儿子都在身边。

多好的家庭 CEO的典范:她为所有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精神家园,她的家庭成员创造并延续了一个成为传奇的大家族。

与超级英雄的成长路线有所不同的是:妈妈们不能是,也不会是孤胆英雄。

认清和接受自己作为家庭 CEO 的职责仅仅完成了一半的准备工作,妈妈们还需要获得家庭其他成员的认可和认同,需要有同盟、帮手和支持者。家庭想要发展,夫妻就需要和睦,双方需要对家庭愿景、生活方式和对下一代的培养计划具有相对一致的看法。

家庭本身是一种从“我”到“我们”的过程,从独立到共存可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具有挑战性、最艰难的部分。这种共存,并不意味着完全对等的关系,总要有人想得更远一些,总要有人对家庭的照顾更多一些,总要有人为了家庭的未来打造物质基础,总要有人去建设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一个团队,需要分工合作,需要领导者,需要管理者,需要执行者,需要追随者。这是“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比共同努力去达成愿景更能满足一个家庭。

如果在结婚前你们根本没有机会深入探讨这么重要的话题,那么现在也不晚。是时候和你的另一半仔细谈谈“你们的家庭要走向何方”了。这次谈话,也许不能马上带你们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谈话的目的本身就不是要寻找答案,而是开启找寻答案的旅程。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家庭,夫妻双方一方面要齐心协力,另一方面又要“各司其职”。这种谈话,是要让你的另一半理解你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可见的未来里他要如何和你携手合作,并且认可你的付出,认同你的价值。不做管理者,做个领导者

在正式开始行动之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明确一下:

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

还记得在本书引子中出现的小静吗?放弃事业发展,回家相夫教子,最后被孩子嫌弃、被老公漠视的那一位妈妈。

小静来见我的时候一肚子的抱怨:“孩子越长大就越不听我的。以前让学啥、干啥都很听话,现在稍微一说就怼我‘你懂啥,啥都不懂就别跟着瞎指挥了’。同样的话,老师说、同学说都比我说管用。老公也不管,说管孩子都是我的事儿;有的时候还跟着儿子一起怼我,说我不够‘与时俱进’,也得多学习学习。我忙活了这么些年,为的不都是这个家、这个孩子,怎么就都看不到我做了什么;孩子嫌弃我,想想还能忍;老公不帮忙,还总这么个态度,真的受不了。”

我问她:“你当部门经理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不听话的下属和看热闹的同事?”

当然会有。

职场里,再优秀的管理者都遇到过和小静一样的状况。即使业绩再好,总会有那么几个下属,打心眼里不认可领导,又不愿意或者不能离职,所以一边干活儿,一边嘟嘟囔囔抱怨领导有多没用;而其他部门的同事,要么事不关己,懒得伸出援手,要么是站在一边冷眼旁观。

妈妈们如果像小静一样,还是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处理家庭问题,自然也会陷入类似的境地。因为管理者拥有的是下属和同僚。管理者和下属的关系,是发出指令和服从指令的关系,也就是听话。而下属之所以愿意服从,愿意听话,是因为管理者许诺了回报和奖励。简单地说,是工资和奖金这样的物质刺激或者精神鼓励决定了下属会不会好好干活。而管理者和其他管理者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竞争带来的是相互比较和负面评价。有多少部门经理会从同级的部门经理那里得到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呢?

回归家庭的小静,仍旧是个“部门经理”,所以她在家里得到的,只能是不听话的“下属”(儿子)和看热闹的“同事”(爸爸)。

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得改变视角,站到领导者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领导者拥有的不是下属,而是追随者。追随者的产生基于信任,而信任会带来忠诚。

怎么制造出追随者?以下是家庭 CEO们需要关注的关键词。

重视愿景

管理者关心目标,而领导者重视愿景。

作为家庭 CEO,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这学期期末应该考到多少分,他要考进什么样的初中,将来能不能考进“双一流”大学,这些都不过是你家庭未来愿景中的一些阶段性目标而已。它们都要服务于你们的家庭愿景。你的关注点始终应该是愿景,是如何帮助你的团队成员在家庭愿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定没有办法理解抽象的家庭愿景,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你的关注点。孩子们会从你对目标的每次解读中体会到,你看重的从来不是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或者他们外在的表现,你想要带着他们前往的是他们更好的明天。你对他们未来的期望会引导他们进入你描述的那个画面,他们知道自己是那个画面的一部分,从而会成为你的支持者,并且愿意主动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至于你的另一半,作为这个愿景的共同缔造者,他当然会更加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以实现家庭共同的长远目标。

欢迎改变

管理者害怕变化,而领导者带来变革。

大部分家庭追求的是井井有条,沿着既定的路线稳定发展——这的确是管理者追求的最佳状态。

很多家庭把当下的井井有条当成了最终目标,目标一旦实现就不知道该去向何方,只好一边努力继续维持稳定状态,一边觉得生活怎么越来越索然无味。

而领导者要实现的是未来的愿景,所以会因为更长远的目标乐于迎接甚至创造改变。尽管这么做会带来风险,但领导者仍旧会选择迎难而上,承担风险。对于家庭 CEO 来说,变革源自更长远的目标,要达到未来的目标,就需要对当下稳定但有碍实现长期目标的状况做出变革。

在我们一次次的沟通后,小静也和她的先生一起制定了家庭愿景。其中有一条涉及孩子的教育规划,小静和先生一致同意要让孩子在大学期间就去海外读书。基于这个愿景,孩子的整体学习路径就都得做出调整:中考不再成为当下的主要问题,英语才是,孩子当下的时间和学习重心都需要转向英语;与此同时,高中就不再以重点高中为唯一目标,而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变化,在最开始让一直沿着传统教育路线按部就班往前走的孩子很不习惯,甚至产生了一些对抗。去美国高中深度学习一个月之后,孩子回到家里主动要求妈妈给他找更好的英语老师,也开始跟妈妈聊未来想要去美国哪所大学读书。不爱表态的先生也在孩子成功拿到美国大学录取书之后的家宴上,第一次当着家人和亲戚的面,表示自己最大的运气就是娶了小静这个好老婆。

为了更好的未来,主动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领导者能够砥砺前行的最佳路线。

精于学习

管理者易于故步自封,领导者善于不断学习。

管理者更易于专注于他们已有的、已经精通的、已经帮助他们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技能和行为。

就像辞职回家的小静一样,她会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给孩子制定学习进度表,也会做好并且执行家里的财务预算,但她的关注点只停留在家庭这个小范围内。孩子和老公是她跟我沟通时的所有话题,老师和其他家长是她的社交圈主体,而各种家长群是她最主要的育儿和教育信息来源。

聊起她之前的工作,我发现小静甚至在对于她所从事的行业的理解和对项目管理的很多概念认知,都停留在十五年前的状态上。小静有很多次不好意思地说:“我天天在家,和原来的同事也都不怎么联系,好像和社会有点脱节。”

真正的领导者都是学习的高手。他们会利用各种方式来不断学习。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内化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更新自己的视野和眼界,领导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未来的大画面,从而清晰地看到家庭和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和轨迹。

所有的领导者都是优秀的管理者,但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成为领导者。

如果你和曾经的小静一样,还只把成为优秀的家庭管理者作为自己的目标,请停下来,再仔细想想你所拥有的能力和你要承担的使命:

你,是一个妈妈;

你,是一个要建造家庭和家族的领导者;

你,是一个超级英雄;

你,就是自己家庭的 CEO。第二章视野 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家庭 CEO,妈妈们先要理清一些关系,搞清楚一些大问题。

我们首先要理清的就是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从本书的一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醒父母要为孩子的教育承担起责任。看起来,似乎有一个重要的部分被忽略了,那就是学校和老师。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家庭教育,并不是因为我对学校和老师失望,而是因为我早就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有句英文说“A child educated only at school is an uneducated child”,意思是说只在学校受教育的孩子,仍旧是无知的。从古至今,成功的人很少是单靠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

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在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之前,就认真地跟他们谈了两个话题:

· 他们为什么要上学?

· 他们要不要听老师的话?

我觉得,这也是所有妈妈在把孩子送入学校之前就需要想清楚的问题。否则,你就会像很多父母那样,把学校当作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以学校的标准为唯一的标准;从而在孩子最终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发现孩子不但知识没学透,在性格和能力方面也有一堆的缺陷;然后抱怨学校只教知识,其他的都不教。这其实跟学校没有关系,学校做了该做的事情,反而是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学校?

首先,孩子们需要系统地学习知识,重点是“系统”这两个字。

虽然科技的进步已经让获取知识简单到通过点击查询就可以完成,但这种方式提供的仍旧是碎片化的知识,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近些年,我听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说,小学或者中学老师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还不如自己的完整、清晰,怎么能把孩子教好?说实话,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这么认为,甚至认真考虑过是不是应该在家里开个私塾,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以免给耽误了。

在我认真研究了各种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美国home school(家庭学校)的教学体系后,我就再也不纠结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这个问题了,甚至去什么样的学校都不再重要了。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学校,都有非常完备的系统知识体系,并且有足够的资源帮助孩子搭建这种知识体系。而且,99%的父母,是不可能比学校更稳定并且更高效地完成这个任务的。

有一次,有个朋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跟我说:“我发现,身边孩子某个方面有特长的,都是父母在外面找地方上课学习或者父母自己带着学的,学校里怎么不管培优只管补差呀?”

那是当然,学校是按照孩子的平均水平来搭建知识体系的,会兼顾到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但这个标准已经足够可以为孩子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剩下的事情,也就是按照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更精细的学习资源和帮助,这应该是父母的工作。父母要做的也并非亲自上阵,而是帮助孩子甄选合适的资源,让更专业的人提供帮助就够了。

其次,学校是协助习惯养成的好地方。

时间管理本质上就是个生活习惯养成的问题。上学去,就意味着每一年和每一天都有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表,孩子会按照这个时间表做到按点儿生活,到什么时间就干什么事儿。

我在给妈妈们上孩子的时间管理课时,有妈妈在课后说,孩子的时间管理有问题,是因为可供管理的时间太少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被消磨掉了。可是从时间使用的角度看,学校的时间表非常清楚。实际上,全天待在家里的孩子,即使有父母的监督,也很难做到严格按照时间表来作息。学校已经把大块的时间做好了分配,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其实更容易帮助孩子掌握时间概念,理解时间分配,练习管理自己的时间。

所以,智慧的妈妈会在学校已经解决了框架性的时间安排这个基础上,帮助孩子完成小的核心习惯的养成,比如说早睡早起和每天阅读。

再次,学校是交朋友的好地方。

学校的社交作用也常常被父母忽视,而这一点,恰恰是家庭教育无法独立完成的地方。在我还沉迷于开设家庭私塾的那段时间里,唯一找不到替代方案的就是这件事:如何帮孩子找到同龄的朋友,并且学习和陌生人建立长久而深厚的关系,比如友谊。

恐怕没有比学校更好的地方可以让孩子们去体验群体生活,并且反复练习怎么正常地和同龄人打交道了。 孩子们未来在成人社会中会遇到的各种状况,在学校都有预演的机会。所以每天孩子放学回家,我最关心的一般不是他的学习,而会问他:“今天在学校碰到什么好玩的人或者好玩的事情了吗?”

只可惜,不少父母只关注学校的学习功能,而忽略了社交功能,也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去解决他们在社交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我的父母回忆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说,我弟弟是因为初中开始交友不慎,所以才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的。可是,他们也从来没有教过我们该如何去挑选朋友,成绩好坏是他们判断我们的玩伴是否值得交往的唯一标准。现在,应该还有不少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一边强调孩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就够了,别的不要多想;一边抱怨这孩子怎么就会死念书,一点都不会和人打交道。

所以,在我的孩子上学之前,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反复跟他沟通,一起建立了对于学校的三点基本认识:

学校里会教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所以要去;

既然去就要遵守规定,要按时上学放学,早睡早起;

同学中一定会有值得交往的好朋友,但要用心找,也要用心交朋友。

孩子要如何正确对待老师说的话?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告诉孩子的:

第一,在学校要遵守规则。

规则之所以要遵守,并不是因为它是老师说的,而是因为它是整个学校都认可并维护的一种秩序,是对大多数孩子都有用的规矩,所以我们才需要遵守它。

谁说出来不重要,要判断的是:事情对不对,规则对不对,道理对不对。对就遵守,有没有人说都要遵守。

第二,老师说的话不总是对的。

不论谁说的话,并不总是对的。老师也是人,和爸爸妈妈一样,会说错话、做错事。所以如果你觉得老师说的或者做的不对,要回家和父母讨论。

听起来我像是在孩子还没上学之前就在想方设法地降低老师的权威感。实际上,我是想引导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老师”这个角色。很多时候,“老师”是个被过度渲染了的名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心里。有多少父母跟我感慨:“怎么我们当父母的说什么都没有用,老师说点什么就跟圣旨一样!”

那还不是因为从上学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在孩子耳边反复唠叨:“要听老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

坦率地讲,我在教育领域从业20 年,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这孩子就交给你了。”

不管父母这么说属于客套还是真心就这么认为,我都忍不住想问:凭什么?

特别是一些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凭什么做父母的花了十几年把孩子养成这个样子,然后找个老师或者教育专家,希望他几十分钟、几天或者几个月把孩子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他又不是魔法师!

然而,大部分父母的确就是这么干的。学校和老师在他们的心里,拥有无上的权威。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本地最好的学校,跟孩子说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啊,然后就万事大吉,期待孩子会自动成长为父母想要的样子了。

即使是在《哈利·波特》(美国电影)中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哪怕教课的都是真正的魔法师,他们也只能传授魔法,并不能确定学生使用这些法术是去干好事还是作恶,伟大的邓布利多校长也没法让马尔福从他父亲和家庭的影响中摆脱出来,成为第二个罗恩。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最终的成长方向

老师就是老师,能把要教的知识讲清楚说明白就是个好老师,学校只是孩子系统学习知识和进行社交的一个场所。这两者永远无法替代父母,也不应该去承担父母应尽的职责。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独立生活之前,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远多于和任何一位老师或者同学待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孩子们不太听父母的话,但却很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的方式是极其生活化的,并且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教育孩子,就是为人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父母选择生孩子,就同时选择了要承担这份责任,孩子养不好教不好,不要推给学校和社会。他们没法代替父母,他们不需要也不能够对孩子负责任。

认清了这个现实后,我们必须勇敢地直面自己身为父母的责任了: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足够优质的家庭教育,才能让他们最终成为赢在未来的人。面对选择,要事优先

来找我咨询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中,爸爸一直是个比较稀少的存在,通常他们都在忙于赚钱养家,很难抽出时间来讨论孩子的教育规划问题。所以当一个爸爸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时,他的孩子很可能碰到了非常严重的学业问题。

有一位在五百强企业做副总的爸爸,在跟我长谈了两个小时,深入分析完孩子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后,给自己做了个总结:“熊老师,我能成为这种级别的公司副总,你能想象我得在工作上花了多少时间。但要如果知道,因为我对孩子关注比较少,孩子会遇到这种问题,我少出几趟差,晚几年升职,少赚点钱,多陪陪他又有什么关系?可是现在,我就算抽出时间来,也没办法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我真是个很失败的父亲。”

我理解他的挫败感。

他并不是一个把家庭和孩子抛之脑后而只顾自己逍遥快活的爸爸。他给家庭和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孩子的生活受到妈妈和佣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也很关心孩子每个学期的考试成绩和进步情况。他也绝对是个愿意为了孩子做出牺牲的爸爸。要知道,他是刚刚结束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从机场直接赶到我的办公室的。

但是从孩子上小学起,他就没有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没有送孩子去上过一次学,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朋友。在我的追问下,他承认孩子长这么大,他从来没有跟孩子有过一次超过5 分钟的一对一的谈话。“实在太忙了。”他诚恳地说。

确实,时间是个大问题,也是判断什么事情对我们更重要的最佳标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把时间都放在了什么地方。

我们心里认为,家庭和孩子对自己很重要,但时间分配会残忍而真实地把我们心里对事情的重要程度排出顺序来。家庭和孩子通常不是如我们心里期望的那样,排在靠前的位置上。即使只针对妈妈们做这种时间排序,我们也常常遗憾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妈妈,分配给家庭和孩子的时间并非最多。

家庭和孩子很容易让位给重压下的工作。但是无论我们从事多么重要的工作,那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职位,只要我们退出,那个位置都会有其他人顶上,我们所在的公司、机构都还会继续运作。而我们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永久存在的,没有人能替代。所以家庭里可能会有缺位的父母,但从来没有退休或者辞职的父母。

如果我们执迷于工作赋予我们的临时职位,而缺位于我们在家庭中的永久身份,那么在某个时刻,就一定会有一些未尽之事让我们追悔莫及。

那位身居五百强副总的爸爸正是如此。对他而言,家庭和孩子并非不重要,只是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他从来没有把家庭和孩子放在首位。

好在,他还有足够的时间。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开始花时间来修复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每天早起一个小时,绕路送儿子去上学,顺道和儿子聊天。他儿子最初很不适应,跟我吐槽:“我爸最近怎么这么闲,有心情来管我的事儿了?”

差不多四个多月以后,儿子终于打开了心扉,跟爸爸聊起了自己的问题。

差不多一年后,我问这位爸爸和儿子聊天到底是什么感受。像很多含蓄的父亲一样,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嘿嘿,这个臭小子,竟然有一天说‘爸,这是咱俩之间的秘密,别让我妈知道’。”

我感受到了他含蓄回答后充盈的满足感。这一刻,他再也不是个挫败的父亲,他满足了自己对于父亲的定义。

给家人更高效的爱

在家庭中被需要、被认可、被赞同的感觉,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持续不断的满足感,这是只有家庭和家人能够给予我们的幸福感觉。

多赚钱当然可以给家人和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方式,孩子可以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好的医疗条件。但谁会把我们的孩子抚养成人?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能够教给孩子对他们一生的快乐和成功都有影响的原则。但前提是,我们需要留出时间给我们的家庭和孩子。

我们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我们只是没有把家庭和孩子放在首要之事的位置上,并且坚持“要事优先”的原则。

做到要事优先,其实是为了给予家人更高效的爱。

更高效的爱,不需要我们放弃在职场为了家庭的打拼奋斗,而只需要给家庭和孩子留出特定的时间,在重要的时刻为他们做对选择。“如果一周中你没有时间跟家人聚上一个晚上,甚至一个小时,那么家庭就不是你的首要之事。”这是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给她的观众提出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个简单可行的建议。把家庭和孩子放在首位。至少,你可以从这一点开始做起。眼光放长远,心态自平和

在过去的20 年里,我都会问来访的妈妈同一个问题:“你们想过孩子在将来是什么样吗?在他25 岁的时候,他会在哪里生活,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再想远点,35 岁的时候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0 年来,我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哪里想得了那么远的事儿呀。”“唉,我能撑着活到他那个年龄就算不错了。”“别比我们现在混得差就行吧。”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大部分妈妈在处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的时候,陷入的状况则是:从无远虑,只有近忧。

在前面文章中,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件事:妈妈,作为家庭 CEO,是一个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我们要带着孩子和家庭看到更远的愿景。如果没办法把这个愿景构架得更宏大,那我们至少有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可以做:认真地想一下,孩子在35 岁的时候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想象孩子在35 岁的时候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确实不会马上减少我们在他小学二年级磨磨蹭蹭不做作业时满腔的怒火,但这种想象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让孩子学会什么,是那道简单的数学题,还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两件事情,学习的方式和要花费的时间可完全不同。

每个妈妈都非常清楚以上两者哪个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更大,可是大部分妈妈仅仅是因为还没有想那么远的事,就极有可能在当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这些错误,构成了妈妈们焦虑的主要来源。

过度焦虑的父母是麻烦制造机

妈妈们的育儿焦虑大到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以至于都出现了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和《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报告》。我们能看到所有焦虑的着眼点都在眼下,从胎教到校园,从家庭到社会,父母都在为眼前各种有的没的问题焦虑。很多时候,孩子根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父母就已经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客气地说,过度焦虑的父母才是家庭教育的麻烦制造者。

过度焦虑的父母有一个典型的特点,他们期待孩子赢在每一个当下,或者在每一步上都不能掉队,否则孩子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坠落之路。所以他们每天着急地看各种信息,然后急吼吼地让自己的孩子“快点,快点,再快点”。

这种情况就好像每天逼着孩子去参加一场百米赛,还期待每次比赛孩子都能顺利晋级。这是连飞人刘翔都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想想看,刘翔是怎么获得比赛胜利的?即使他的目标是在世界大赛上拿金牌,他也不可能靠每天全力跑上10 个100 米来提高成绩。他每天做的无非是基础的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心理训练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好好休息。张弛有度又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他在比赛前得以充分准备,然后发令枪一响,他就拼尽全力跑。而且,他也不会每次都赢。但偶然的失利并不影响他下一次再拼尽全力跑上一回。

无谓的焦虑还可能带来我们根本意想不到的后果。当我们紧张焦虑的时候,大脑会转入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即使紧张焦虑的情绪消失了,它还是会继续影响我们的大脑。简单来说,紧张焦虑的时候,我们的神经会绷得很紧,大脑的情绪敏感性就增强了,但大脑总资源有限,一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的功能就会被减弱。在情绪更敏感的同时,精准辨别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处理恐惧的大脑回路——杏仁核得到了更多的大脑资源,而负责观测信息的海马体就得做出牺牲。所以过度焦虑不仅会损害到一个人的前额叶功能,严重的话,还可能引起认知功能上的损害。

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显示,父母的过度焦虑损伤自己大脑的同时,还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也会因此升高。但是孩子的脑发育还没有完成,持续的焦虑状态会给孩子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科学家们还发现,孩子各部分的大脑发育速度不同,处理恐惧的杏仁核比负责推理和执行控制的前额叶皮质要提前发育很多,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感知焦虑的能力非常强,但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调节情绪,特别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而在这个时期,孩子又往往处在青春期,难以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现在,你还想用焦虑为孩子铺就一条成长之路吗?

要避开焦虑的漩涡,最好的办法就是抬起头来,往远处看。脚下的路和坑也许还在,但因为目光放在更远的前方,路途中的小坑洼就不会再那么令人烦扰。目光放长远,就不会那么焦虑

对快乐教育的误读

我们要努力做灯塔式的父母,给孩子指出他可能驶向的更远的地方。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船长,陪着孩子这艘船在黑暗的海上寻找方向。那样不仅不能帮他避开所有的风浪,在终有一天,这艘小船要离开我们去寻找自己的航线时,没有了我们的指挥,他该要驶向何方?

有个妈妈这么回答我:“驶向何方不重要,只要他快乐就好。”

真的是这样吗?

看来,我们需要好好谈谈“快乐教育”这个话题了。

有些妈妈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另一些妈妈则一头扎进了“快乐教育”的陷阱。“快乐教育”成了一个躲避当下焦虑的避风港,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为孩子眼下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的父母。“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应该有快乐的童年。”“把孩子弄得那么累干什么,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

我听过太多的父母这么说,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快乐教育”的呼声就越大。但是,我见过更多的中学生父母在我的办公室里后悔不已:“小学的时候没好好学数学,现在花了那么多钱,补了那么多课,数学还是不行。”“孩子学什么都是学一半,觉得苦就不想练了。我们也从来不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