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实例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21:08:57

点击下载

作者: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实例研究

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实例研究试读:

前言

今天,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既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也是当前面临复杂国内外形势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研究探讨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交流经验,扩大共识,2016年7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和经济日报社在京联合举办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以“创新文化与工匠精神”为主题,积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指引。

为提高研讨会的质量和效果,会前,国资委宣传局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系统进行了论文征集活动,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工匠精神等专题收集企业研究成果。活动得到了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积极响应。不少企业从上百篇论文中精选出来2~3篇推荐。为了保证参会人员论文质量和研究水平,国资委宣传局成立了评审委员会,研究制定了严格的评审标准,对论文进行了初评。经过分类、打分、平衡等过程,最终评出了一等奖获奖论文10篇、二等奖获奖论文20篇、三等奖获奖论文30篇、优秀奖获奖论文20篇,在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研讨会上正式发布,并为获奖代表颁发证书,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创新文化建设的热情。

这些论文汇聚了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近年来创新文化建设的理念、方法和经验,不少文章对本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深入研究,主题突出、论证严谨、文笔流畅。论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总结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路径具有可借鉴性、可复制性,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创新文化建设上的最新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是研究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论文涵盖“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与管理创新”“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创新文化与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创新”等多个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从论文可以看出,创新文化已逐步融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量。

参会人员对研讨会和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文化专委会会长谢云天认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会议时间结点选得好,“创新文化和工匠精神”主题选得好,论文征集质量非常高,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祝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300多家新闻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平台刊发新闻稿件近千篇。新华社刊发通稿,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政府网、新浪、网易、腾讯、搜狐、今日头条、国资小新等纷纷以大篇幅对会议进行报道,大力传播创新等五大发展理念,倡导工匠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8月4日,经济日报社在理论周刊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题做了整版报道,引起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为了将研讨会的知识结晶传递给更多的企业,应中央企业和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将获奖论文汇编出版为《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实例研究》,供大家学习交流。在此,衷心感谢科技部创新科技司、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国资委规划局和新闻中心,以及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文化专委会等单位的友情支持,衷心感谢中国财富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付出的辛勤劳动!编者2016年12月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发展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创新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个月初召开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又讲到了创新,强调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推动创新发展等工作,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要“进一步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支撑。创新文化是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蕴含着促进创新行为、推动持续创新的基因,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个大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所必备的一种精神。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德国最多,其长寿的秘诀之一正是一以贯之、秉持传承工匠精神,有一批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间国宝”。工匠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创新文化鼓励超越,讲究的是推陈出新,但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工匠精神来自坚守,推崇的是专注和传承,追求的是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古往今来,创新文化与工匠精神始终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更改变着企业的命运。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从科技创新的情况看,据统计,2012—2015年,中央企业占国家科技奖的32.1%。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12项,其中10项由中央企业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46.1%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40%由央企获得。这些年,中央企业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4G(第四代通讯技术)通讯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与许多先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精、品质低而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而不强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重视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摆上突出位置。

我们深知,培育和弘扬一种文化和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创新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企业广大员工乃至全体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在舆论引导、政策支持、体制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更需要一种韧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 卢卫东2016年7月

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国企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全面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着重强调“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这一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研讨会的召开和即将出版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实例研究》一书,无疑将对国有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倡导工匠精神,不断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工匠精神。先说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极致严谨、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的这些内涵被视为产业的灵魂、品牌的基石,它与创新创造密不可分,是相互联系贯通的。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之下,人们对标准的制定严谨甚至于苛刻,对细节的关注精准甚至于执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圆珠笔,都尽显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新、完善的功能,努力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使用体验。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至臻品质才能成就百年品牌。历数世界制造业的那些“老店”,无不依靠深耕细作、推陈出新,才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实现了基业常青。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我国制造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总产值已列全球第一,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是大而不强、差距明显,成本、规模优势难掩质量、品牌方面的劣势。尤其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同时处于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重大任务,国有企业要发挥领军作用,要实现成功突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匠艺精进,把追求细节完美、质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解决设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质量稳定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才能实现大工业时代的精细管理、精品制造。

那么,当前我们要倡导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需要怎样的制度动力和文化支撑?这是需要探讨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前些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大国工匠》火遍全国。片子中的劳动者,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个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做到“丝”级程度,有人创造了打磨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他们凭借钻研专注、追求极致,在平凡岗位上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各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热忱、对完美技艺的执着,深深感染着观众,赢得了我们的敬仰和尊重。

一线工匠们的辛勤付出,是企业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机器是人的能力延伸,只能按照程序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创新,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当今世界,即便是制造工艺极其先进的跨国企业,也有大量高技能水平的人员从事各种劳动。“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同样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打造高端竞争优势。而要培养这样一批领军人才,除了加强教育培训,信任、理解,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同样至关重要。

重提工匠精神是一个开始,进而还要重塑工匠精神、造就合格工匠,其中,制度的呵护推动极为关键。唯有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人们才会对号召和激励做出积极反应。以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为例,为人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工匠制度,体现在职业技术培训、市场准入标准、质量监督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对精益求精者的回报和对违法违规者的惩罚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用规则制度引导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是重塑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

我们需要工匠培育体系的创新。只有良好的愿望,没有过硬的本领,造不出高品质的“中国制造”。而培养拥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进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需要长时期的专业技术训练过程。这就要求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我们需要加快新型政商关系的打造。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劳动者的要求,更是对企业家的要求,把工匠精神延伸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上去,更好地创造有效供给、开拓消费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重新校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毋庸讳言,过去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不健康的依附关系。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亲”与“清”打造新型政商关系,就是针对这一顽疾开出的药方。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竞争不再依靠“关系”,而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商业模式,企业才会产生追求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

我们需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对市场的“硬承诺”,既需要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严字当头,也需要全社会努力构建质量共治机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法规建设,严格监管市场秩序,惩治假冒伪劣产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才能防止出现“劣币逐良币”的逆淘汰,使优质高端产品得到应有的高额回报,推动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生长传承的市场环境。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任重而道远。既需要企业家追求卓越、生产者耐心坚守,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精神的培养、制度体系的激励、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中国制造”的底色更鲜明、品牌更响亮,让全世界都爱上中国造。经济日报社社长 徐如俊2016年7月

以创新理念为引领,建设创新文化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内地有94家企业进入《财富》500强,但企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这94家企业的研发强度为1.24%,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5%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2014年全球百强创新”榜单中,中国内地只有华为1家企业上榜。创新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文化为创新提供适应的环境和土壤。没有与创新体系相匹配的创新文化,企业的创新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阻碍。创新的根基,不仅在于创新投入的多少,还在于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的高低。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以创新理念为引领,汇集资源与人才,凝聚智慧和力量,构建起以创新为导向,支持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努力建设创新型企业。

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基础。如同种子的萌芽生长需要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外界条件一样,创新思想萌生后也需要精神和物质的支持,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种子”才能生长成“参天大树”。营造创新氛围,就是要形成激励探索、包容个性、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环境,让创新工作者的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从传统的框框束缚中、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解放出来,并通过实践创造更大价值,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加强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无论是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还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都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项举措落地落实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制度引导、激励、规范员工行为,拓展创新人才的成长通道,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创新激励、创新评价、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价值链,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是要建立良好的组织协调机制。根据创新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创新管理流程,配置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使创新活动得到人、财、物的充分支持。二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建立人才的吸引、培养、选拔、使用、评价体系,努力形成行业专家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队伍体系,大胆使用人才,真心保护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要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为指引,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创新激励机制。坚持市场导向,严格考核标准,细化考核流程,坚持奖惩兑现,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让创新人才在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当前,发展新经济、转换新动能、适应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旋律,党和国家正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这就要求广大企业坚持创新理念引领,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凝聚创新共识、推进创新实现中的独特作用。中国企业联合会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企业文化先进经验的研究总结和宣传推广,从发布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到创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发现和挖掘了许多企业文化先进典型,其中不乏进行创新文化建设的优秀企业。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国资委的领导下,与广大企业一道,共同探索创新文化建设规律,不断提高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尹援平2016年7月第一章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航天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 罗朝晖

摘 要:航天企业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了航天文化是富有创新特质的文化,从“凝聚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实践”四个层面总结了航天企业创新文化的职能,并从竞争形势、任务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创新文化作用发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以下简称二院)在新形势下,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推进“一个创新文化理念系统、三大融入策略、五大创新机制和五大创新平台”的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航天企业 创新文化 系统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航天企业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一方面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提供高新武器装备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了航天文化是富有创新特质的文化,从“凝聚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实践”四个层面总结了航天企业创新文化的职能,并从竞争形势、任务特点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创新文化作用发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院在新形势下,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探索和推进“一个创新文化理念系统、三大融入策略、五大创新机制和五大创新平台”的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和生产力。

一、航天企业创新文化的特质(一)创新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源泉

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现在六十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自主研发的性能卓越的航天产品,满足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保卫国家领土领空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航天产品是高、精、尖产品,中国航天战线的科技专家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已占有一席之地。航天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二)创新是航天精神丰富内涵的核心

航天文化理念中的三大精神中都蕴含着创新的基因。航天传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中“勇于攀登”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表述,“严谨务实”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以及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中“特别能攻关”就是需要用创新的精神去实现技术创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六十年的实践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已经融入了航天血脉。(三)创新是航天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

航天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坚持科技创新,航天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依靠科技创新,航天试验的成功率的提高依靠科技创新。航天试验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在航天领域搞创新的特殊性。从事航天产品研制要不断适应新型号、新技术、新装备的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同时,又要着眼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和“零风险”“零差错”的要求,确保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也是航天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二、创新文化对航天自主创新的作用

自主创新对于航天企业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航天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代表,航天企业在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上有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和责任。创新文化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凝聚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和推动创新实践上。(一)凝聚创新理念

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体现一种文化“软实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长期实践中培育起来的,是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一旦创新文化建成,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利益,把职工凝聚在一起,增强内聚力,成为职工坚强的精神支柱;把每一位职工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二)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环境的营造主要通过持续向职工灌输创新的理念,在单位鼓励冒险并宽容失败,确保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创新文化的培育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激励机制来保障,并予以规范和约束。因此,在航天企业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需要让创新成为航天企业的精神核心,创新理念真正得到广大职工的普遍认同,需要鼓励职工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让创新的思想渗透到航天企业职工的意识深处,并转化为职工的行为习惯,更加需要有宽容失败的心胸和环境,对创新失败者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三)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需要。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科技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激情与斗志,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效,需要有科学情怀的驱动、科学态度和科学理念的导航,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创新文化建设可以凝聚、弘扬创新精神,帮助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科学态度、培育科学情怀,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推动创新实践

创新文化源于创新实践活动,又推动创新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创新文化的理念指导着创新实践活动,引领着自主创新的方向。系统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可以有目的地推进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实践也是创新文化的一部分,创新文化是引领创新活动的载体和方向。

三、航天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十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些具有开创精神的创新实践对于航天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创新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管理模式、竞争形势和任务特点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制约了创新活动的竞相迸发。(一)竞争形势带来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将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面对异常激烈的全面市场竞争,航天企业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新领域、新市场拓展任务艰巨,巩固并提升战略地位、实现跨越发展难度极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主创新的发展,更给创新文化的建设带来挑战。(二)任务特点引发的考验

航天企业的任务特点取决于其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和定位,体现在发展国防武器装备与壮大国民经济领域上。承担着如此重要而复杂的高科技产品研制任务,航天企业往往是从任务研制一开始就面临着“创新起点高”“合作范围广”“质量要求严”“保密责任重”“风险投入大”的突出问题,其对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三)管理模式形成的制约

航天产品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模式必须由内部、独立、线性向开放、网络、非线性转变,必须系统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效融合。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不到位、针对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创新不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转型升级还有较大差距,以及支撑创新的激励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发展。

四、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思想,按照“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引领发展,坚持系统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探索实践了“1355”创新文化路径(见图1),即一个创新文化理念系统、三大融入策略、五大创新机制和五大创新平台。图1 二院创新文化建设(一)坚持价值导向,践行创新文化理念体系

二院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一个价值观、一组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理念系统,确定了“领跑空天防御,打造中华神盾”的创新目标;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确定了创新“铸就空天神盾,佑我中华圆梦”的创新价值观;积极倡导与创新型国家相一致并具有二院特色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于超越、勇于攀登、善于实践、甘于奉献”的创新精神。(二)坚持引领发展,创新文化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二院将创新文化建设置于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策划,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先进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1.融入规划

按照党的十八大“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二院确定了在2020年前建成“国际一流的空天防御技术研究院”的目标,将“创新驱动”和“文化兴企”确立为核心发展战略,并纳入“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同规划、同设计、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通过提升软实力来提高二院核心竞争力。

2.融入品牌

二院着力于创新品牌的塑造、营销和传播,安保科技系统成功护航平安奥运、平安世博、平安亚运、平安大运等,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大力弘扬“科技强警我争先,航天安保我奉献”的“航天安保精神”,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和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创造了“航天安保”这一中国安保第一品牌。

3.融入党建

二院党委坚持以创新思维为统领,以“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为目标,准确定位并充分发挥党委的“科学发展引领力、稳定全局控制力、坚定不移执行力、和谐向心凝聚力、攻坚克难战斗力”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创新发展把方向,谋大局,出成果,出人才。(三)坚持系统推进,建立完善推动创新的机制

1.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的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涉及航天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定位与项目技术方向选择、资金投入、条件保障等重要内容,是影响自主创新活动众多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二院探索建立市场运营决策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牵引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客户满意为需求,保证技术创新始终与客户的实际应用一致;以经营绩效为目标,加快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建立了创新项目技术风险与投资风险决策制度,定期进行项目评估,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纠偏技术路线、调整资金投入、加强资源保障,规避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建立了推行专家评估制度,规避内部决策者和战略规划制订者的偏好、有限理性、利益冲突等复杂因素的制约,在发展方向、战略定位、技术选择、合作体系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和部署。

2.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的资源整合机制

创新资源是保证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从制度上保证人、财、物的投入比例与投入方式。二院出台《二院军品技术创新自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年平均超过12%以上,远高于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平均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战略顶层导引,出台相关创新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须按照不低于营业收入总额的3%的比例安排本年度自主创新经费预算,并纳入本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3.建立完善创新项目的组织管理机制

优化、调整创新项目的组织管理是使创新组织管理运行最大限度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二院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项目持续运行和有效推进,逐步实践缩短管理链条,并根据项目大小实施“责权利”相一致的分级管理;固化的工作流程,有序引导科研创新工作的课题申报、立项评定、过程检查以及结题评定等各个环节;强化自主管理、鼓励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模式,各级各类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有效调动。

4.建立完善创新成果共享机制

创新成果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强化技术创新的经济激励,维护创新主体利益,在有限范围内扩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制度前提。二院建立创新成果共享机制,落实按要素分配制度,维护创新者的首创利益,激发创新者的创新热情和活力;落实创新成果登记制度,根据创新成果技术进步水平和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情况科学划分技术成果等级,对创新者给予一次性成果登记奖励;强化团队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创新活动。

5.推进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机制

创新激励与公正评价是保证自主创新活动能够有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二院设立创新基金奖励制度、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建立了完善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覆盖了国家创新型企业评定标准的定量指标和创新组织与管理的定性指标,定期开展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将创新工作、创新项目研发列入对院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落实创新人才福利待遇,给予创新活动的科技带头人、技术骨干、青年后备力量相应保障。目前二院45岁以下重点项目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总研究师比例已超过30%。(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推动“双创”落地创新平台

二院构建了包括创新队伍、创新研发、协同创新、思想保障和群众性创新平台的五大创新文化平台,成为推动二院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1.构建创新队伍建设平台

二院实施“核心人才工程”,打造高素质队伍,出台了首席专家选拔制度,设立了空天防御人才奖,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目前二院拥有两院院士6人,490余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型号项目攻关和高技术预研,将技术水平拔尖、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推举到带头人位置,带动团队整体能力提升。为创新团队提供项目研发基金支持,同时还给予10万~30万元的创新团队经费资助,经费的30%用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选拔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

2.构建创新研发平台

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作为新技术产品的孵化器,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二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8个专业工艺分中心等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实施统筹建设规划,近年来70余项建设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代表国家水平的测试场等一批新的高技术设施投入使用,武器装备研发创新能力条件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3.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二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军、地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和横向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合作开发、科技成果转让、共建研发机构、建立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合作,在推进军民融合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总结出了“四共同”原则,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现已成为航天系统协同创新的金科玉律。

4.构建创新思想保障平台

针对科研人员在创新项目研制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结合创新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创新文化服务与保障。在项目立项阶段,二院组织多种形式进场会,调动创新激情、推动创新立项,加强项目立项前的思想发动、沟通反馈、释疑解难,调动科研人员中蕴藏着的创新潜能;在技术攻关阶段,紧密跟踪人员的思想变化,利用《空天防御内宣》等媒体,大力宣传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先进事迹,给予科研人员有力的精神支持,协调科研群体激发更大的团队效能;在试验验证阶段,减轻科研压力、做好思想保障,设立“连心卡”等形式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特别在试验测试出现挫折时,引导科研人员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保证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5.构建群众性创新平台

二院以群众性创新活动为支撑,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人人可以创新”“创新就在身边”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二院共有各类“双创”团队600余个,设立青年创新奖,大力推进青年五小成果、青年创新项目、青年创新工作室等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引导职工的创新行为,推进了创新日常化、岗位化。2015年二院推树了三个院属单位为创新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航天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环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创新文化的建设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方兴未艾。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我们加大创新文化的培育和践行,助力航天事业实现新的辉煌。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

摘 要:本文以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多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创新文化建设调查,总结提炼了影响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最后,结合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共性问题,从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创新制度、塑造创新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 创新文化 现状 问题 对策引 言

创新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持续进步的不竭之源。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创新文化更是国有企业文化的主流文化,是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艰难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一直在加码。但是,伴随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期,国有企业迫切需要贯彻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并举。因此,深入开展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优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提质增效。绪 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被摆在最为核心位置,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国有企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企业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创新使企业获得活力,创新使企业迅速增加竞争力。

大量优秀企业的经营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文化已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制度改革一直是中心环节,却相对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出现了体制改革先行,文化建设滞后状况。当前,创新文化建设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建设国有企业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员工创新热情,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文献综述(一)关于国有企业文化的理解

国有企业文化就是国企在长期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确立的、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或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它同一般企业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明显的行政性和较高的稳定性等特点。(二)关于企业创新文化的理解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以一种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创新文化也是组织内一种奖励创新和鼓励冒险的文化,能够激励和奖赏杰出工作者,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突然出现的危机迅速作出反应。(三)关于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的概括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是国企为了适应新环境,把新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等要素重新组合,引入企业文化体系并具有新功能的创造性过程。国有企业创新文化一般包括国有企业文化理念创新、国有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理念创新等,是围绕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用新的价值观和视野来建构新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国企真正成为学习性组织、创造性组织,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理论分析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现状,提出可能存在的几点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多家国企进行了创新文化建设调查,以此证明理论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合理性,并提炼总结出目前国企创新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最后依据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探讨了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指出国企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足和困境,并就如何构建符合当代市场经济的国企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现状

一、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建立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源泉,能推动创新实现;建立企业创新文化,使企业具备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保证创新在企业内持续发展,有效增强企业活力;建立企业创新文化,对内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可传输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灵活适应型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提高;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直接推动创新的形成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二、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现状

国企大多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经历了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其经营和管理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出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创新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其创新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自身的鲜明特点,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国企的创新文化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企业间有很大差距,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着严重失衡、层次和动力不足、缺乏正确的市场竞争观念、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还有很长一段道路需要走,下面具体说明一下国企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国企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较薄弱的问题。我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00年对我国多个行业的经营者进行问卷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基本和管理者的学历成正比,和管理者的年龄成反比,相比发达国家管理者的创新意识,还很薄弱。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家均把创新作为成功企业家的典型特质,是企业家的核心精神。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二、理论研究不够

由于企业创新文化的理论欠缺,国企没有意识到要创新就必须使创新扎根于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员工都形成创新文化氛围,因为国企创新文化是最利于创新的土壤,能够加速企业创新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经营业绩提高。

三、主题不明确

许多国企员工都把企业文化的建树和创新归结为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认为他们是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实际上这是片面的认识。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应是全体员工,只有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企业内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创新氛围,从而建立企业创新文化。

四、创新资金不足

创新经费的保障是创新取得实质性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国企没有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专项经费,只对部分立项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与科研创新所需实际经费相比远远不足。企业创新经费的欠缺,使得创新成果缺乏,创新发展举步维艰,造成了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从而没有形成创新文化氛围。

五、创新环境缺乏

虽然有人具有创新思维,但由于缺乏创新文化环境,他们怕失败、怕创新不能达到既定的结果、怕在企业中提出了创新想法导致失败,使得许多创新思维在萌芽阶段就被迫流产,导致国企总体创新意识不足、创新人才欠缺、创新经费缺乏、创新成果稀缺。国有企业创新文化问题的实证评价——基于对多家国有企业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分析

笔者所在部门有幸成为大船集团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主力战队。在大船集团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上级科协组织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资源优势,借助船舶行业企业科学技术协会联席会平台,开展了诸如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很多国企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问卷调查工作。

试卷调查主要围绕“您对企业创新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所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基本情况”“所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运行体系”等核心内容开展,共发放2000份,回收1986份,回收率达99%,十分利于问题分析,效果显著,可信度高。

二、国有企业的创新价值观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大部分员工对自身企业创新文化的认知还不够,这充分说明部分国有企业对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而言,培训和践行创新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三、国有企业的创新制度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国有企业部分管理人员对自身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十分不清晰,这表明部分国企转向创新驱动型的步伐相对迟缓,创新制度构建有缺陷。而国企创新制度的完整建立,将会增强国企自主创新的动力及活力,发挥国企在全国经济建设中的推进作用。

四、国有企业的创新环境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体系或多或少存在不确定性、风险性、简单性等特点,这说明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创新环境,缺乏活动载体。国有企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市场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引入资金支持、创新氛围、新生产方法、新活动载体等创新环境,完成从产品经营向文化经营的转变这个过程。

五、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需要在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价值观等方面下足工夫。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提升策略

国企创新文化建设要适应现实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进程,是国有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结合大船集团近年来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经验,阐述一些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策略。(一)营造利于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环境

1.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政府、企业、个人、风险投资基金等多渠道进行创新和创新文化的资金筹集,解决创新发展的经费问题,促进创新的发展,加速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而大船集团非常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工作,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经费列入集团预算管理科目,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确保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2.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

期待员工每次尝试都能成功的想法是幼稚的。多多练习,创造力才能越来越强。国有企业必须营造一种氛围,即不用担心创意想法失败后会受惩罚甚至被解雇;国有企业必须创造一种氛围,让你的员工能够挑战传统的办事方法。这对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办事模式化的国有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们的管理风格相对来说是一种家长制和集权制的风格,而在这一种逃避风险的氛围中工作的员工不大可能创造出突破性的产品或服务。(二)加强利于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

1.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可以采取物质奖励、授予荣誉、升职等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的创新行为。对于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必须给予承认和奖赏。只有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从企业角度着手鼓励向权威挑战、向成熟理论质疑,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形成追求创新、鼓励创新,激发灵感,才能营造出以创新为荣的企业环境,才能激励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在海尔集团,以发明人名字命名创新成果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2.建立创新文化的人才机制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开发和释放员工个人和整体的创造能量,注重创新人才的吸引、培养、激励、运用,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服务,以营造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只有这样做,国有企业才能培育出一种创新文化,确保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3.建立开放互动的交流机制

许多创新靠单枪匹马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重大创新成果。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在国有企业内部共享信息和知识,员工们就能够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法、以配合协作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好的想法往往来自那些在一线工作、每天都和客户打交道的员工。国有企业要给所有层次员工一个创造机会,倾听他们对新产品或服务的想法。(三)塑造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价值观

1.强化企业创新文化的宣贯

国有企业加强创新文化的宣传,要在理论研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专业人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加速其理论框架的成熟。国有企业还可以在以下方面下足工夫进行创新文化的宣贯:制作创新文化理念展板,在科研、生产场区、标志性建筑物和重要会议会场醒目位置广泛宣传;开展各种企业创新文化培训;举办企业创新文化知识竞赛;利用报纸、网络、视频、微信等形式广泛宣传企业自身核心理念,使广大员工熟知并内化于心,指导行动。

典型选树是“文化大船”的闪光点。大船集团被誉为“劳模摇篮”,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3000多名市级以上劳模,通过选树劳模,挖掘创新事迹、典型案例,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诠释创新文化理念,塑造“天天有改革,日日有创新”的创新文化理念。

2.拓展企业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运行的活动载体可以多样化、扩大化,比如自立科研、技术创新、青年创新创效、劳模创新工作室、立项攻关、名师带高徒、科技承包、讲比活动、学术成果奖、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形式,有效塑造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价值观。这些年大船集团在军工创新文化建设中,大力宣传在航母建造过程的创新成果,提炼总结和宣扬了“航母精神”,进一步弘扬了创新文化价值。

3.提升员工创新意识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广泛征集创新理念、创新文化演讲比赛、编写创新小故事、创新论文征集、优秀课题研究等活动,树立全员创新意识,让员工普遍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从习俗观念上去解放思想、去习惯创新,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促使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大船集团就有一个良好的例子,充分利用文化展示中心,多次举办创新文化展,将多年的创新成果加以展示,让员工真切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创新就在岗位,以此提升员工创新意识,激发员工勇于突破旧思维的束缚,敢于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领域、新的发展思路。结 论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题力量,其创新文化建设必定要进入一个崭新的创新阶段,完全可以通过组织、经验、群众基础、人脉、载体、网络等资源,提炼宣贯创新文化理念,建立健全创新文化建设体系,引导基层单位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此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加强创新意识,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东北工业集团创新文化推动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李荣民 杨明来

摘 要: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期,国有企业迫切需要贯彻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以期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优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本文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了国有企业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构建符合当代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企业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孕育提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东北工业集团时还曾盛赞“你们的这套管理办法很好,文化理念、管理思想很系统,加以完善,很有用;好好发挥有作用”。

关键词:创新文化 国有企业 实践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现状(一)国有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国企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现状决定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不平衡。国企中既存在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领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企业,又存在数量众多、组织结构混乱、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僵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国有中小企业。(二)部分国有企业创新的层次和动力不足

很多中小国有企业往往盲目模仿国外经验技术,不能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真正做到借鉴、吸收和创新并举。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不够灵活,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部分国有企业创新缺乏正确的市场竞争观念

当前,许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战略、重产品轻品牌、重市场轻人才的问题。由于战略定位不清,导致这些国有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盲目经营,造成其核心业务领域的优势丧失。(四)部分国有企业创新缺乏有效率的经营管理体制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不少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上未受过正规的企业管理训练,管理企业基本上靠经验和自身悟性所获得,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从自身能力来看是难担大任的。所有这些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利因素造成我国国企创新文化建设的困难不小。(五)部分国有企业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一直是国企改革关注的首要问题。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分配不合理导致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有效落实并发挥作用。另外,激励手段单一,对激励的时机和额度也把握不准,这些都使整个企业必要的激励机制缺失严重。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思想仍旧在国企管理层中存在,也影响其创新文化建设的进展。

二、国有企业创新文化的提升策略

国企的创新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制度措施鼓励创新,但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成为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加强国企创新文化建设,需要从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文化的特质入手,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制度,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建构具有高辐射力、高影响力的创新文化,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及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创新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则是实现创新行为的重要前提。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环境,对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激发和推动力量。企业创新的源泉是人力资本,而各级各类人才又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和完成者。因此,要下大力气拓宽各类人才成长的渠道,为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员工不断思考和创新,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二)加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建设

创新文化的建设是以创新价值观为指导,以创新制度为保障的。现阶段国企创新制度建设尚不健全,阻碍了企业创新,制约着创新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了提升国企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员工的行为有助于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加强创新制度建设,以激发企业成员的潜力为创新服务,使创新人才得以充分发挥。

1.建立物质激励制度

物质激励是通过物质刺激的方式,达到鼓励员工工作的目的,应当把创新行为及创新思维作为重要的奖励因素,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调动员工的创新热情。在现代国有企业中,物质激励必须公正,避免奖金平均发放的现象。要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物质激励机制,对那些在创新过程中有突出贡献且能力出众的人员给予充分的承认及特殊的奖励。物质奖励标准一经制定要予以公布,并确保能长期有效地执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否则就不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2.重视精神激励作用

相对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一样是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方法。精神激励是一种正面的诱导和鼓励。与物质激励不同,精神激励是影响员工工作的内在因素,能够提高员工的觉悟,激发员工努力工作。首先,情感激励。对于许多人才来说,丰厚的物质刺激往往是其为企业效力的诱因,而自身的创意和见解获得赞赏并给予采纳则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成就感。因此,企业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与员工的感情沟通,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支持员工,尊重员工的创造精神和独特的见解,使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充分发挥员工生产工作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其次,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满足员工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积极考虑员工的意见;在创新活动中,给予创新人员足够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相对独立开展工作。通过参与,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员工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

3.促进企业管理者转变观念

首先,允许并接受内部不同的意见与建议,鼓励创新观念的产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