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8:28:38

点击下载

作者:王威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龋齿

龋齿试读:

一般知识

健康需知识医理是真知

什么叫龋齿

龋齿,许多人习惯称之为 “蛀牙”、“虫牙”或 “虫吃牙”,相信每个人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指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牙齿本身的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发生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龋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定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这并不是指龋病像癌症、心血管病那样危及人们的生命,而是指其发病广泛、人类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言。据我国第二次口腔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全国约有龋齿20亿颗,按补一颗牙最少花费30元计算,20亿颗牙将花费600亿元人民币。而且,在这同时,新的龋齿还在不断地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龋齿的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而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使龋齿的发生得到了控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儿童和成人的龋病发生仍然在呈上升趋势,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一定有关龋病发生、治疗和预防的知识,全社会共同努力,控制龋病的发生。

人的牙齿是如何分类的

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必须在口腔内经过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等工序,才能完成咀嚼作用。正常人的恒牙列 (图1)有28~32颗牙,根据其在咀嚼过程中的功能不同分为四类。牙齿的形态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因此这四类牙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图 1 人的恒牙列

1.切牙 位于口腔前部,左、右、上、下共8个。主要功能为切断食物,不需要强大的力,因此一般只有一个牙根。

2.尖牙 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犬齿。位于口角处,左、右、上、下共4个。其特点是切缘有一个突出的牙尖。主要功能是穿刺和撕裂食物,故牙根长大。

3.双尖牙 左、右、上、下共8个。有一个咬合面,其上一般有双尖。有协助尖牙撕裂及协助磨牙捣碎食物的作用。

4.磨牙 左、右、上、下共12个。其中第三磨牙即通常所说的智齿。有些人的第三磨牙未发育或因骨量不足未萌出,因此口内只能看见8个磨牙。这样全口牙齿数即为28~32颗。磨牙有一宽大的咬合面,其上有4~5个牙尖,牙尖之间为窝沟。磨牙结构复杂,可以磨细食物。一般上颌磨牙为三根,下颌磨牙为双根。

龋病的发病有什么特点

龋齿的发病不分种族、地区、年龄、性别。无论乳牙或恒牙,萌出后不久即可发生龋齿。龋齿发病最活跃的年龄阶段是11~19岁,此期发病率最高;成年时期的发病比较稳定;老年时期发病率又有所升高。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龋病的发生更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牙齿和不同牙面在不同时期对龋的易感性不同。恒牙列中磨牙的患龋率最高,其次是双尖牙和上切牙,下切牙和尖牙的患龋率相对较低。牙齿的咬合面窝沟最易患龋,其次是邻面和牙颈部。不同牙面对龋的易感性随年龄而变化。少年时期咬合面龋的易感性最高,成年以后咬合面龋的易感性有所降低,但邻面龋的易感性相对升高。龋齿患病还有上颌牙比下颌牙更易患龋和两侧对称性的特点。

另外,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容易产生不易清洁的间隙,有利于龋病的发生。因为这些地方容易积存食物和细菌,也就容易产生龋齿。因此,牙列不齐的人更应该认真刷牙,并结合牙线等专用工具,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态。

龋病有什么危害

龋病的进展是较缓慢的,在其缓慢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不会引起什么症状。另外,龋病以及由龋病引起的其他继发疾病,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因此龋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得不到早期治疗。也正因为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这样就更加重了龋病危害的严重性。龋齿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牙髓病变,产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所谓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民间俗语正是由此而来。有些时候,由于治疗不及时,还可能会发生根尖周脓肿甚至颌骨骨髓炎,乃至败血症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此外,它通过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降低了咀嚼功能,影响消化,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在儿童中,龋病的发生率很高,而龋齿对于儿童的危害更甚于成人。

乳牙龋病不用治疗的观点对吗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乳牙。他们认为,乳牙迟早要被恒牙替换,因此乳牙的龋齿不用治疗。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乳牙龋病的危害既影响局部也影响全身,特别是乳牙龋造成的后果,有时比恒牙龋更为广泛,更严重。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影响咀嚼功能 由于咬合面龋坏,患儿咀嚼食物时发生疼痛,因此不敢用力咀嚼,致使食物不能很好地嚼碎,影响患儿的消化吸收。邻面龋坏破坏了牙齿的正常接触关系,造成纤维多的食物塞牙,因此有的孩子拒绝吃蔬菜,使儿童的营养失调。

2.影响恒牙发育 乳牙龋坏如果治疗不及时,发展到根尖炎症,会对其下方的恒牙胚发育造成影响。常见的影响有恒牙釉质发育不良和含牙囊肿,严重时还会使恒牙胚不发育或造成始基囊肿。

3.影响恒牙萌出 由于乳牙起着恒牙向导的作用,继承恒牙沿着乳牙的位置萌出;如果乳牙因龋坏早失,会使邻牙发生移位,使继承恒牙因间隙不足而萌出位置异常或萌出困难,导致恒牙列拥挤错位。

4.全身感染性疾患 由龋齿引起的急性牙髓炎,使患儿疼痛难忍。当炎症发展成急性蜂窝织炎时,不仅面部肿胀,而且引起体温升高,甚至造成急性败血症。在慢性根尖炎症时,有时形成感染病灶,引起全身免疫性疾病,如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风湿病等。

5.影响颜面发育 颌骨的正常发育需要咀嚼功能的生理刺激。当咀嚼功能降低时,颌骨发育不足;而且,当患儿由于龋齿疼痛而偏侧咀嚼时,常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咀嚼侧颌骨发育良好或发育过度,废用侧颌骨发育不足。因此,颜面呈一侧大、一侧小。

6.影响美观和语音 龋齿造成的牙齿缺损或缺失,特别是前牙,影响美观和发音,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因此,对于乳牙的龋坏,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也应该注意教育儿童养成认真刷牙的好习惯,预防乳牙龋病的发生。图2 人的乳牙列

附:乳牙和恒牙萌出时间

乳牙萌出时间

恒牙萌出时间

龋齿的病因

病因搞清楚预防好保护

龋齿真的是“虫吃牙”吗

对于龋齿发生的真正原因,开始人们没有认识清楚。现代医学也是经过一段时间才统一认识的。许多人习惯将龋齿称为 “虫吃牙”或 “蛀牙”。其实龋齿的发生是和虫子没有任何关系的。那么,这种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因为,患龋齿的牙齿表面一般会被腐蚀出一个个小窟窿,形状非常像被虫子蛀过。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文献记载着龋齿是由虫蛀引起的。另外,有一些非法行医者利用人们缺乏相关的知识来行骗。他们从被骗者的患牙中挑出 “虫子”,实际上,这些虫子是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形状非常像小虫子的东西,作为他们行骗的道具。如果了解了有关牙齿的科学知识,这些骗术也就会不攻自破了。龋齿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口腔中的产酸细菌与食物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产生的酸与牙釉质发生反应,使牙釉质表面脱钙、软化,于是出现了牙洞。

什么是龋齿发病的真正原因

那么,龋齿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现代医学认为,龋齿是由三种原发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即:宿主 (牙齿和唾液)、细菌和菌斑、饮食中的糖。许多继发性因素也影响龋病进展的速度,这就是所谓的龋病发生的三联因素学说。这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只有在三种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龋齿,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参与都不可能发生龋齿。除此之外,有些学者认为时间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因为龋病发病的每一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由此在三联因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四联因素理论 (图3)。图3 龋病的病因——四联因素理论

哪些细菌能导致龋齿

人的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细菌。但是,并非所有的细菌都具有同等致龋力。口腔中致龋的细菌主要有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口腔放线菌,各种致龋菌对牙面有一定的选择性定居。如在窝沟点隙龋中,以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最多;平滑面龋以变形链球菌最多;在牙根面龋中最容易找到的是黏性放线菌。这些细菌都属于产酸细菌,当它们与食物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用时,就产生酸。这些酸会与牙釉质发生反应,使牙釉质表面脱钙、软化,于是就出现了牙洞。细菌在牙齿表面的附着主要依靠牙菌斑,它可以看作是细菌的生态环境。细菌在此生态环境中生长、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什么是牙菌斑, 它是如何形成的

牙菌斑是由附着于牙面的黏性基质和细菌组成的。菌斑的形成过程可分为获得性薄膜的形成、细菌附着和菌斑成熟三步。在牙面彻底清洁后几分钟就会有一层薄膜开始形成,其厚度为1~15微米。一旦形成获得性薄膜,几分钟之内唾液中的菌斑就会很快地附着上去,并且菌斑会逐渐增厚和成熟。

饮食中的糖与龋齿有关系吗

近代人类患龋情况比古代人严重,这与近代人食糖量的增长有一定关系。据流行病学调查,1949年上海市小学生龋齿发生率为53.7%;70年代为68.7%;20世纪90年代有些地区大中城市学龄儿童的患龋率已高达90%以上。

糖的致龋机制:当人们食用蔗糖或其他糖类食品后,这些糖可以进入菌斑。菌斑内的致龋菌使其发酵,分解,产酸。当菌斑的pH值下降到5.0以下时就会发生硬组织脱矿。

在口腔中,淀粉经过唾液粉酶的作用而变成双糖,双糖经过转化糖酶的水解作用而变成单糖 (葡萄糖),单糖经口腔细菌的作用生成酸类,而纯糖食品 (蔗糖)是糖类中对龋齿最有易感染性的。

各种糖类致龋能力也不相同,纯糖食品 (蔗糖)在糖类中致龋力是最强的。其顺序大致是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山梨醇糖>木糖醇。一般说来,固体的、黏度大的糖类比糖溶液具有更大的致龋性,黏软的糖果、糕饼等容易在牙齿间隙或沟缝内沉积下来,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更长,成为口腔微生物的发酵培养基。也能被牙菌斑中固有的微生物所同化,引起龋坏。因此,奶油软糖 (如太妃糖)的致龋力较大。

如何科学地吃糖

许多孩子都喜欢吃糖,但是,糖也是龋病发生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掌握科学的吃糖时间和方式有利于减少龋病发生的机会。试验证明,在两餐间给糖类食品,其致龋力远远大于进餐时吃糖。因此,随时吃糖类零食是不利于牙齿健康的。有些孩子喜欢睡前吃糖或者口含糖果睡觉,这些习惯更容易造成牙齿的龋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食物与龋齿有什么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注意到食物与龋病有一定的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瑞士的一个村子的居民有85%~90%不患龋病,而另一个村子的人则100%患龋。调查结果显示前一个村子的居民的食物是粗制食品,食物中含矿物质、纤维和维生素较多;而后一个村子的居民的食物则经过精细加工。这表明食物的物理性能与龋齿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食物中的纤维素,可增强口腔的咀嚼作用,并可清除附着于牙缝间隙的食物残渣与糖类,使口腔细菌失去繁殖的环境,减少患龋的机会。凡硬度小、黏性大的食物残渣更容易滞留于牙面或牙间隙中,不易清除。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如蔬菜)有助于口腔卫生和防龋。粗制食物除了成分 (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等)不同于精制食物外,在咀嚼时需要更大的咀嚼力和时间,这种机械摩擦作用也使牙面更容易清洁。精制食物中的面包、蛋糕、饼干、果酱、糖果等容易黏滞在牙齿窝沟和牙缝里,糖发酵产酸,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钙。乳牙的牙组织比恒牙脆弱,更容易被细菌侵蚀。

食物的化学性能同样也会影响龋齿的形成。有些食物含有较多的酸 (如柠檬、苹果、果汁等),因而更易使牙釉质脱矿。软饮料中含有大量的蔗糖,并且我国的大部分软饮料由于含有大量的碳酸和磷酸,pH值在3.0~3.5之间,因此也容易致龋。另外,食物的化学性能及成分会影响唾液流量,唾液流速快更具碱性,则更易抗龋,而且有利于冲洗清洁口腔及牙齿。

牙齿有哪些组织结构

要了解牙齿结构与龋齿的关系,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牙齿的组成结构。牙齿生长于牙槽骨内,当牙齿完全萌出后,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在牙槽骨内起支持作用的是牙根。牙冠和牙根的外形随其功能强弱而异。

如果将牙齿纵向剖开,我们可以看见牙体由三层硬组织及一层软组织组成 (图4)。构成牙冠表层的、半透明的白色硬组织是牙釉质,它是牙体组织中最坚硬的组织。构成牙根表层的、色泽较黄的硬组织是牙骨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的是牙本质。在牙本质内层有一空腔,称为牙髓腔,充满牙髓腔的软组织叫牙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牙神经。每个牙根的末端有一个小孔,叫根尖孔。牙髓通过此孔与髓腔外相连。图4 牙齿的结构

牙齿的结构与龋齿有关系吗

牙齿主要由羟基磷灰石组成,但在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中的晶体大小、排列、晶体间隙有机物的构成比例却各不相同。有机物多、排列疏松者龋病发生、发展的机会则相对增加。

牙齿咬合面窝沟是龋病的好发部位,尤其是儿童的乳牙和年轻恒磨牙。这与窝沟的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咬合面窝沟一般直径为10~170微米左右,上下粗细不等。探针尖难以进入,但细菌及一些食物残渣可以嵌塞停留,且难以清除干净,发酵后会对牙体硬组织造成侵蚀。另外,窝沟沟底的深浅不一,最深的沟底接近釉牙骨质界,而且沟底处牙体组织矿化度低,因此成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图5)。

牙釉质钙化好,抗龋能力就高,反之,抗龋能力就低。牙釉质钙化不良使牙齿上产生点、隙、裂沟和牙齿排列不整齐,都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如不注意牙的清洁卫生,就产生细菌繁殖的温床。这些结构上的缺陷,容易发生龋齿。

若牙齿形态不好或牙冠凸度不好,牙齿排列不整齐,自洁能力差,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容易附着,就会导致龋齿。图5 常见的窝沟形态

唾液与龋齿有什么关系

唾液的组成成分很复杂,其中大量是水,此外还有细菌、少量无机物和有机物。唾液对牙齿,特别是刚萌出的牙齿有相当大的影响。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有清洁牙面的作用,可以不断冲洗附着于牙面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减少菌斑的聚集,从而减少患龋的机会。每人每天的最大唾液分泌量为700~800毫升,当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造成唾液分泌量大大减少时,如头颈部经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及干燥综合征患者,其龋病发生率大大增加。此外,唾液中的某些成分,也对龋病产生抑制作用。

龋病的发生与营养有关系吗

经常有患者询问: “我的牙齿龋洞多,是不是由于营养不良呢?”实际上,营养对牙齿组织的影响主要是指全身性的影响,包括对牙齿发育和修复的影响。营养不足会导致牙齿发育障碍,进而有利于产生龋齿。在胚胎第92天时,乳牙开始发育,至194天时,牙釉质和牙本质即已形成。恒牙的发育多在出生之后。因此,出生前和出生后发生营养障碍,都可能影响牙齿发育,造成牙齿发育障碍。但除了全身或局部用氟能降低龋病发病外,目前尚不能证实,在牙齿萌出后,营养物质对人牙患龋敏感性产生的影响。

龋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系吗

龋齿具有遗传倾向。研究成果证明,口腔的各个方面均具有遗传性,如牙釉质结构,牙齿的形态、大小及其牙列、牙弓形态,牙齿咬合面裂沟深浅,口腔唾液含量及其缓冲力,以及弓冠凸度的自洁作用等,它们都与龋齿的发生有关。许多人发现,父母与孩子的龋病发病有显著关系。父母患龋率高时,其子女的患龋率一般也较高。因此人们认为龋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实际上,由于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所以很难估计龋病的发生在多大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的研究认为还是环境因素对龋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但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注意到,不同种族的龋病流行情况有所不同。但不同饮食结构、微量元素的摄入量、不同生活方式、甚至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影响,都可能是造成种族间龋病流行差别的外在原因。因此,外界环境因素 (特别是饮食)比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易感性更为重要。

影响儿童牙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1.出生前

母亲在妊娠期营养缺乏,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如维生素A、D和钙、磷、铁等的不足,直接影响胎儿牙齿的发育。母亲孕期缺铁性贫血可造成胎儿乳牙釉质发育不良。

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在早期,受病毒、化学药物、环境污染、X线照射等因素的作用,均可影响胎儿牙齿的发育。

2.出生后(1)早产 早产新生儿,由于母体内外环境的骤然变化,适应能力差,常常引起发育的骤然停顿,造成乳牙釉质的发育不良。(2)营养失调 婴幼儿期由于喂养的不合理或肠胃疾患,容易造成营养缺乏或营养不良。文献报道恒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患儿,60%以上在婴儿期 (从出生到第一年末)有营养失调的病史。(3)疾病 新生儿及幼儿期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及乳牙根尖周病等,对恒牙发育的影响有明显的相关性。(4)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影响 儿童牙齿发育期服用四环素族药物,可造成四环素牙;饮水或食物中含氟量过高,可导致氟斑牙。(5)机械外力 机械外力持续作用于正在发育的牙齿,可以导致牙齿畸形,如融合牙、弯曲牙。外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不同,所造成的牙齿畸形也不相同。(6)内分泌 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内分泌激素,有甲状腺激素、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及甲状旁腺激素。当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可导致身高、体重不足,也可造成牙齿的萌出迟缓。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儿除身体矮小外,也可有小牙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使牙齿结构发育异常。

容易与龋病混淆的几种疾病

1.牙釉质发育不全 也有牙体组织的缺损,常有变黄或变褐的情况。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原因是牙齿发育过程中,由于疾病等原因造成牙釉质发育障碍。表现为牙釉质表面出现深浅不等、大小不一的窝或沟。甚至有更大面积的牙釉质缺损。但与龋病的最大区别是缺损面较硬且缺损多为对称性。

2.楔状缺损 是牙齿唇 (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磨耗所致的缺损。由于这种缺损常呈楔形,因而得名。该病好发于前牙及双尖牙的唇、颊面牙颈部,且多见几个牙同时发生。它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中仅次于龋病的常见病。单纯的楔状缺损没有软化的腐质,如果缺损部位经常有菌斑附着也可能形成龋坏 (图6)。图6 楔状缺损

3.氟斑牙 主要表现为牙釉质颜色的改变,呈黄褐色、白色相间的花斑。严重时牙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缺损。而且病变发生于同一时期发育的牙上。

4.牙本质过敏 指牙齿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化学以及机械刺激等引起的酸痛症状。特点为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持续时间短暂,是许多牙体疾病共有的症状,凡是使牙釉质受到破坏、牙本质暴露的各种牙体疾病都可以引起牙本质过敏。

疾病信号

病发有前兆贵在发现早

怎样知道自己得了龋病

龋病早期不出现

牙齿疼痛

龋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在龋病发生的早期,牙体硬组织的破坏较小,患者本人基本上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很难通过自我感觉发现自己开始得了龋病。但还是有一些信号提示龋病的发生。如白垩斑、色素沉着及龋洞形成。为了能够清楚地介绍这些变化,我们要了解龋病病变的基本过程。

龋病病变的基本过程可以有三个环节。(1)变浊和变软 当牙体硬组织发生龋病时,早期都会有变浊和变软的改变。所谓变浊就是牙齿组织失去原有的光泽和透明度。它是龋病变化的第一步。牙釉质是覆盖牙冠最表层的组织,矿化程度高。由于菌斑产酸的作用,菌斑下的釉质开始脱矿,这样病变的部分釉质就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呈现白垩斑。这种白垩斑发生之初往往见到牙齿表面仍然完整,但用放大镜观察可见白垩斑表面粗糙不平,失去光泽,呈粉笔样白色。这是由于牙釉质内的羟磷灰石晶体遭受破坏,晶格排列紊乱,折光度改变,透明度减低而造成的。由于牙釉质内部羟磷灰石晶体的溶解和紊乱,病变部位的牙釉质结构破坏了,牙釉质的硬度就减小了。龋病病变在牙釉质内部的进展是很慢的,有人曾经测量过,从牙釉质的表面破坏到釉牙本质界一般需要两年半左右的时间。(2)色素沉着 患龋的牙釉质表面的完整性遭受破坏,产生很多裂缝和小孔。外界的色素物质可以通过这些裂缝或小孔进入,因而使早期牙釉质龋变为褐斑。当病变进入牙本质时,病变过程除了脱矿外,牙本质内的蛋白质也发生破坏和分解。同时,由于外界的细菌产生的色素物质侵入病变的牙本质,加上牙本质本身蛋白质分解也产生色素物质,这样就使病变的牙本质变为褐色、黑褐色甚至是黑色。龋病病变在牙本质内进展较快,这是由于牙本质内含的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的缘故。(3)组织崩溃 龋病病变加重时,病变部位在咀嚼压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崩溃,从而形成龋洞。牙齿疼痛

在龋病发病的早期,牙体破坏仅限于牙釉质,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主观症状和痛苦,在遭受温度变化或酸甜食物刺激时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当龋病进一步发展,病变到达牙本质时,即开始对酸甜食物较为敏感,对过冷过热的饮食也能产生酸痛的感觉,特别是对冷的刺激尤为明显。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有的时候由于个体感受性不同或患牙内的反应不一样,这种酸痛的症状并不明显。

病变进一步发展,达到牙本质深层。此时龋洞较深,洞底的牙本质较薄,接近牙髓。因此遇到冷热和化学刺激,尤其是温度变化的刺激,能够产生比较严重的疼痛,而且由于有些龋洞开口较大,会有食物碎屑落入洞内,当有较硬的食物嵌入时,由于龋洞深,接近牙髓,食物会压迫牙髓使牙髓内部压力增加,产生剧烈疼痛。

在个别情况下,有些人龋洞很深但疼痛并不明显,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龋病不会产生自发性疼痛。

如果在龋病阶段未得到及时治疗,病变进一步发展扩大,影响到牙髓组织,发展成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则会产生更加剧烈的自发性疼痛及夜间疼痛以及咬合疼痛,这时的疼痛持续时间要比龋病的疼痛时间延长,且疼痛为阵发性甚至为持续性,令人难以忍受。

总之,当自己发现牙齿表面出现变色 (白垩色、褐色和黑褐色),或感觉对冷热酸甜食物较为敏感时,应该警惕有患龋病的可能性。当发现牙齿表面的洞形缺损或出现明确的冷热酸甜刺激痛或咬合痛时,更应考虑到患龋病的可能性,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增加痛苦和治疗的时间及费用。

龋病的预后

龋病一经发现应该立即进行治疗,这样可以防止牙齿遭受进一步破坏,引起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浅龋和中龋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恢复牙齿外形和生理功能。如果在此阶段未及时治疗,龋洞就会进一步扩大,发展成深龋。深龋是龋病的晚期阶段,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明显,出现对冷、热,特别是冷刺激敏感,食物嵌塞及嵌塞后疼痛,多数患者在此期就诊。深龋经过治疗后一般可以恢复牙齿外形及其功能,但当牙冠破坏严重时,牙齿外形不易恢复,可以考虑进行冠修复 (即大家通常所说的牙套)。

深龋如果再未及时治疗,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是可以引起牙髓炎症和根尖周病变,产生剧烈疼痛,造成牙髓坏死及根尖周组织的破坏;其次是龋洞本身将牙体的形态和功能破坏很多时,会造成食物嵌塞,以后又进一步引起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破坏,同时影响邻牙易患龋病;咬合面的破坏还会造成咬合关系的紊乱;残破的牙冠形成的锐利边缘可能对舌头及颊黏膜产生刺激;如果患牙无法修复拔除后造成牙列缺损,同样会影响咬合功能。

有些时候,由于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生根尖周脓肿甚至颌骨骨髓炎乃至败血症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是龋病未经及时治疗后最先出现的疾病,也是绝大多数未经治疗的龋病引起的最常见的疾病。

深龋如果未及时治疗,最常见的后果是造成牙髓的感染出现牙髓炎。由于牙髓局限在四壁坚硬的牙髓腔中,一旦发生炎症,便很难康复,常常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炎症过程,最后发生牙髓坏死。牙髓坏死后,感染继续深入,通过根尖孔引起根尖周组织的急、慢性炎症。更严重者会继发颌骨骨髓炎或成为病灶,引起身体其他远处器官的疾病。下面介绍一些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常识。

1.牙髓炎

牙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此外一些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也会引起牙髓疾病。其中从深龋洞发展而来的最为常见。深龋洞是一个相当缺氧的环境,非常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当龋洞发展到接近牙髓、覆盖牙髓的牙本质厚度小于3毫米时,龋洞中的细菌产生的毒素便会刺激牙髓,引起牙髓炎。如果龋洞更深,与牙髓间隔的牙本质厚度小于2毫米时,细菌也可以进入牙髓,引起牙髓炎。

牙髓炎的主要症状是具有一定特性的疼痛。牙髓发生病变的初期,牙髓尚处于充血状态,冷热刺激可以引起极敏感的一过性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可以很快消失,而且疼痛范围局限,这时还没有出现自发性疼痛,牙髓只是处于充血状态。这种牙髓充血病变一般是可以恢复的。但病变发展到牙髓炎时,不仅冷热刺激疼痛加重,还会出现自发性疼痛,这种自发痛为阵发性发作,发作时间和间歇时间的长短不定,一般夜间症状明显。疼痛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患牙,而出现一定范围内的放散性疼痛,许多患者无法分辨出自己是哪一颗牙齿疼痛,甚至有时连上下牙的疼痛都难以分辨,有时患者的主诉就是整个半侧面部疼痛,而且牵涉到头部疼痛,往往需要医生来检查诊断才能确定患牙的位置。还有一些慢性牙髓炎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同样需要依靠医生的检查来确诊。

2.根尖周炎

根尖周组织包括根尖部的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根尖周组织疾病是继发于牙髓病产生的。牙髓病变产生的刺激,特别是牙髓中的感染通过根尖孔,作用于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病。病变主要表现为炎症,在机体抵抗力较强、或治疗不彻底时,可转化为慢性炎症;当机体抵抗力低时,又可由慢性炎症转化为急性炎症,急性根尖周炎有剧烈的疼痛、肿胀,甚至伴有全身反应,使患者十分痛苦。

急性根尖周炎在初起时,患牙有轻度疼痛,以后逐渐加剧,咬牙时,疼痛可以稍有缓解,这是因为咬合压力暂时将充血的血管内的血液挤压出去之故。炎症加重后,则咬合患牙反而更痛,患者自觉牙齿伸长浮起。随着根尖部炎症渗出物逐渐增多,患牙浮出和伸长的感觉逐渐加重。轻叩患牙和用患牙咀嚼都会引起疼痛,因此影响进食。由于牙周膜神经受到刺激,疼痛是自发性、持续性的。如果炎症继续发展,则会出现脓肿。患牙区剧烈持续性跳痛,牙齿明显浮出,不能咀嚼。病变进一步扩大时,可使邻近牙齿也产生疼痛,出现局部肿胀及局部淋巴结肿大。上前牙患急性根尖周脓肿时,常伴有上唇肿胀;上磨牙患根尖周脓肿时,可在颊侧或腭侧出现肿胀,颊侧肿胀时可见面部随之肿大;下前牙根尖周脓肿时,可使下唇、颏下区肿大;下颌磨牙根尖周脓肿时,下颌区及颌下区肿大。此时,患者可以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烧,体温37.5℃~38.5℃,甚至更高。急性根尖周脓肿未得到控制时,可以向深处蔓延,到骨髓内可以引起颌骨骨髓炎,到组织间隙时可引起疏松结缔组织炎,甚至可能并发菌血症等严重后果,对健康和生命都可能造成威胁。

慢性根尖周炎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的只在咀嚼时有不适感或轻微疼痛,有的则完全没有自觉症状,但是在自身抵抗力降低时,可转化为急性根尖周炎,因此,慢性根尖周炎常有反复疼痛肿胀的病史。

慢性炎症的不良变化特点是骨质破坏,在根尖部破坏骨质的区域形成炎症肉芽组织,还可能存在脓灶。骨质破坏区逐渐增大,骨质也受到更多的破坏。这种慢性炎症病灶可以成为病灶感染,引起远隔器官的疾病,对患者危害严重。

常用名词

1.自发痛 在没有任何刺激时,忽然发生疼痛。自发痛的剧烈程度受病变性质、范围等的影响,如化脓性炎症或病变范围较大时,疼痛较剧烈。当牙髓病出现自发痛时,说明牙髓已有明显的炎症。有的急性牙髓炎患者疼痛发作时,其剧烈程度可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2.夜间痛 在夜间,入睡后因疼痛而醒来,或因为疼痛不能入睡。其原因是夜间,尤其是平卧时,头部血流增加,牙髓腔内由炎症引起的压力增大,因此夜间疼痛较日间重。

3.阵发痛 疼痛为阵发性,即疼痛发生时,有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但疼痛一段时间后,有一段无痛的间歇期。疼痛发作与间歇的时间长短不定,严重者,疼痛发作的时间长,间歇期短。当牙髓组织发生严重的化脓性病变时,疼痛非常剧烈,可能为连续不断的疼痛,但仍具有轻重程度的交替间隔,即在一直疼痛的情况下,有阵发性加重的现象。

4.放散痛 (牵涉痛) 疼痛部位不只局限在患牙,而是放散到颌面部、头颈部较广的范围。有时上颌牙齿发生牙髓炎,而患者感觉是下颌牙痛;前牙疼痛,也可能感觉后牙痛。这种特性增加了判断患牙位置的困难。放散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受其主观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同。据观察,全口任何一个牙齿疼痛都可以放散到颞部;前牙痛可以放散到后牙,后牙痛也可以放散到前牙。放散的范围与患牙疼痛程度有关,牙痛剧烈时,放散区的范围广泛;牙痛减轻时,放散的范围缩小。

5.冷热刺激痛 患牙髓炎时冷、热刺激都可以引起疼痛,在疼痛发作时,冷热刺激可以加重疼痛。有些化脓性牙髓炎或部分牙髓坏死的患牙,对热刺激极为敏感,而冷刺激却能缓解疼痛,常有患者口含冷水前来就诊。

就医须知

有病应求医治病要积极

龋病应该何时就诊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龋病,应该马上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实际上,对于牙齿疾病来说,有时疾病初期并没有自觉症状,由于条件及专业知识的限制,自己很难早期发现疾病,因此,最好定期 (比如半年)到医院做口腔检查,由口腔医生对您的全口牙齿情况做全面检查,这样可以发现早期龋坏并及时治疗,避免影响牙髓并尽可能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

另外,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对于早期发现的龋齿,龋洞较小,一般不会影响到牙髓,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只需要一次或两次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治疗,而不需要做牙髓治疗,治疗所需的费用也较低。同时,这种治疗患者所受的痛苦也较小。如果此时患者未发现或者发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