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永年专辑:太极内功养生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3:05:53

点击下载

作者:关永年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永年专辑:太极内功养生术

关永年专辑:太极内功养生术试读:

總序

中華民族,歷來文武并重,“乃武乃文”(《書·大禹謨》)。最初建立國家,都是以武來完成的。周武王於牧野誓師,號令:“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滅掉暴君商紂,立即“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書·武成》)春秋宣公十二年,楚敗晉師於邲,楚子明確地指 出:“夫文,止戈爲武。”接着進一步指出:“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也就是“武有七德”的説法。武,不可一日廢,但决不提倡“耀武觀兵。”

古代教學,也是文武并重。《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其中“射”與“御”,即着眼於培育國防人才。《文獻通考·選舉考·武舉》:“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爲官,名將多出焉。”《事物紀原·學校貢舉部·武舉》:“《唐會要》曰:‘長安三年正月十七日,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此武舉之始也。’”漢、唐以後,歷代相沿。雖有起落,并未中止。

當然,今天的武術運動,只是整個體育事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時代的推移,它的作用,應當賦予新的内容。在增强全民體質、提高世界武術運動水平的前提下, 挖掘整理傳統套路和鍛煉方法;研討修身養性、攻防技擊等有效成果,以之公諸同好,作他山之助。

本叢書基於上述目的,分輯陸續出版。舉凡各門派有代表性之拳、械具鮮明特色者,兼收并蓄,百花齊放,四海一家,無分軒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願八方風動,我武維揚。《中華武術大觀》編委會

序篇

一、太極内功養生術的特點

太極内功養生術,是在集柔術、太極拳和養氣功之長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它是太極棒、太極球和太極内功養生拳的總稱。

太極内功養生術是以先師的太極柔術作爲基礎的。但在後來的功理、功法的發展和形成中,運用了陰陽五行學説和中醫經絡理論,并廣泛吸取了各内家拳術之長。因此,它明顯具有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人體自我調節生理機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調整機體内在由於身心失調引起的不平衡狀態,以達到强身健體的目的這一般氣功所具有的特點;同時還具有“借力”,以“四兩撥千斤”等内家拳術的防守之術。

太極内功養生術的動作,始終要求“柔和平穩”“舒展自然”,通過做柔和緩慢的動作,誘導人較快入静,即“外動而内静”。但内静之後要使人的内三寶(精、氣、神)不致散亂,而必須順勢移意於丹田中,這是該術中比較典型的特點。

太極内功養生術着重於内養,防病健體。因此,講求“氣由神運,意在力行,勁隨脈走”,以求舒筋活絡,行血理氣。長期堅持對中樞神經系統、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統、骨骼肌肉等器官有良好的作用。由於是以意識引導動作并配以均匀深沉的呼吸,練後,周身血脈流通而不氣喘,身心舒適,精神焕發。因而對高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胃潰瘍、風濕骨痛、腰腎病等都有一定作用。經過多少人次體驗,皆獲得了較好的健體、養身效果。正如趙中道大師養生口訣所述:“一意清静日常歡,六福和合自安然,丹田有寶休多問,處境無心得延年。”被譽爲東方長壽之瑰寶。

總之,太極内功養生術是一種結構嚴謹,動作柔和平穩,意識動作統一,養生、防身兼備,側重於養生,且得到廣大演練者證實其養生效果較明顯的風格獨特的養生術。

二、太極内功養生術淵源簡述

趙中道師原名宗潘,字憲章,終生從事太極内功亦稱太極柔術的研究、鍛煉和傳授。以太極棒(太極棒原名“乾坤尺”“乾坤寶尺”“定心針”)功和球功(單雙木及石球)爲主,專練先天之氣。先師生於公元1843年,卒於1963年,享年119歲,無疾而終。

先師生前傳授了幾十年的古老健身術,世居東北瀋陽市新民縣。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著書介紹該功法。如《太極柔術説明書》(關東印書館,1928年出版)(圖一)和《太極柔術簡略説明書》(太歲乙亥年出版)以及《柔術簡章》等。

清初,先師之先祖被封正紅旗,賜姓依爾恩覺羅氏。此家族以武功馳名關外。六十多年前,庚子義和團運動中,社會變亂,不法之徒趁機騷擾,先師奮起保衛地方,常以太極内功(霑、連、粘、隨,引進落空)之功交手取勝。凡對方感覺似挨非挨之際,實已騰空傾身而出,或數十步之外,或丈餘之遠,只覺身飛如雪花之飄,毫無痛楚。此乃太極内勁發放人之遠勁。若欲致敵以内傷,則取鬆中的“抖彈”勁,此勁如放電之勢,穿透能力頗强。

先師出生之際,正值鴉片戰争以後,國人被誣爲“東亞病夫”之時。先師慨然以强國必先强身之旨,立志鑽研“太極内功”健身之術。

先師身高1.78米,面色潤澤,兩目炯炯有神。坐如銅鐘在地,立如老鬆參天。話聲洪亮,内氣充盈。鼓蕩可使腹堅如鋼,亦可使腹鬆如棉。年逾九十餘歲,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堅固。身輕似燕,健步若飛。因而被衆人稱之“趙飛腿”。除專攻太極内功——棒、球等先天氣功之法外,又練“二人合掌運動”,以霑、連、粘、隨内功之勁,剛柔相濟,步靈勁整,閃戰騰挪,變化無窮而神妙莫測。

先師在北京寓居多年,并以此内功之術而聞名於京城内外,近二十年來則又聞名於香港等地。1954年開始,在京正式成立“太極柔術健身社”,傳其術,治病救人,得愈者數以萬計,貢獻甚大。

永年於1953年助先師辦社,同時,拜爲門下,研習此功。

1957年黄緑野(號緑樹)老先生患病,雖經各大醫院名醫多方治療,毫無起色。黄老當時年近七旬,入社練功半年,諸病得消,身體轉弱爲强。後來與永年商榷,著書立説,因而編有《太極棒練習》及《太極棒療養法》等書問世。從此,太極棒之名始張。

永年助趙先師辦社之前,永年祖父與形意單刀李存義高足李文亭(字星階)曾於1928年通過天津中華武士會結爲良友,親如一家。父及二、四叔父均叩拜爲門下,習形意及孫式開合太極拳。永年既承家學,并得師伯李春華[字春白,號敦素,爲李星階之子,孫福全(禄堂)老先生之高足]指點,習練甚勤,先後共三十五年。繼而創編拳式,拳式定名爲“太極内功養生拳”,近年在北京廣爲傳練。

三、演練的基本要求

因動致静,是太極内功練功特點。本功在於練先天之氣,使其收斂(“先天之氣”係指胎兒在母體中所獲得的賴以生存之氣)。

嬰兒落地即開始後天飲食營養,肺臟開始呼吸换氣,吐故納新,完成内外氣體的交换。使後天之氣和養份與先天之氣互爲其根,構成“氣化”,作用於機體中。以先天之氣爲動力,推動着後天之氣的化生,自動補益於先天,促進身體之發育成長。“氣”是一種無形質而有感覺的生理現象。練先天氣功也屬於無形質的,只有以意“呼”和以意“吸”始能體驗之(即:心意呼吸)。它是“心意與内功”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如拳論説:“吸爲合爲蓄,吸則自然提得起。呼爲開爲放,呼則自然沉得下。”(即:動爲開爲發爲放爲呼,静爲合爲收爲蓄爲吸。)“拿住丹田練内功,離開丹田練不成”,乃心意呼吸與丹田之關係。本著所有身勢之運動,不外乎前後和升降之運式。在向前探進身時,其内氣自命門穴(後丹田)呼向前丹田(臍内穴)而促身勢向前作動。身勢向後則與此相反,當内氣自前丹田吸向命門穴時,即促引身勢向後作動。丹田似氣球,當身勢降坐之時,其球下移而致勢降,而在身勢升起時則必然球亦上升。上至百會,下至湧泉,高不逾中脘,低不逾會陰。就其演練要求是無極而太極。先師有無極、太極圖及歌訣傳於後:無極歌訣無形無像無紛拏,一片神行至道誇,參透虚無根蒂固,混混沌沌樂無涯。太極歌訣太極原從無極生,混元一氣感斯通,先天逆運隨機變,萬像包羅一理中。圖三 無極圖圖四 太極圖

兩圖均爲“圓形”,即説行功走架無不含其圓活之趣,忌滯澀及凸凹,活似車輪,主宰於腰而自如。按機體氣血運行而言,則以意助氣,氣動血行,循環無間。動則陽,静則陰,動静無端,陰陽相依,陰降陽升,生化萬物,心爲火宜下,腎屬水宜升,心腎交融,陰陽合一,方得“太極”之理。

今練之,需在意:

以臍爲中心,上虚下實,降濁(陰)升清(陽),體内陰陽相合,心腎交融,水火相濟,其息自調。復以意氣之功爲動源而形成拳勢之運勁。其拳勢舒展嚴謹,明剛暗柔,柔中寓剛,快慢相兼,虚實分明,中正圓滿,靈活勁整,陰陽交變。它隨心意而開合運動,切勿强求身法,務以中正安舒爲準則。練拳式之初,首習棒、球功數月,而後轉行拳式套路,則如車入軌道而行,自然圓活。

棒·球篇

一、太極棒、球的製作

取料:楊柳木、榆木、棗木、花椒木等均可。

尺寸:太極棒之長度25~35厘米,直徑5~7厘米,中有球三。

太極球,取料同上,也可以以石制成,其直徑均爲20厘米。

製作:均由車工車制而成。圖五 太極棒圖六 太極球

二、太極棒功

(一)平站洞功

洞——意爲空洞。利用棒的重量求得機體“放鬆”(練時有感覺),乃是術之首功。通過此功法,可將後天之拙(濁)力抛掉。行者可體驗到:由滯動轉化爲“活似車輪”之動。如生銹之輪加油使其潤滑。(1)姿勢:中正站立,兩足分開,稍寬於肩,屈膝鬆腰下勁,中脘微内收,氣息自下。(2)方法:兩掌勞宫穴相對棒如夾扣,置於胸前(圖七)。向前下方斜行放勁,如抛放其物體,至兩胳膊近直時而微停其運動(圖八)。再返動,一股勁向上提至原圖七處。如此放、提而形成運動。唯上提速度比下放速度稍慢。(3)速度:每分鐘40~50次。(4)時間:每次2~10分鐘。(5)停功:停功前,把運動的速度作適當降低以至停歇,其後散步徐行。圖七 練習太極棒時置棒於胸前圖八 練習太極棒時置棒於腹前,名“洞功”

(二)平站抖功

抖——機體全然放鬆抖動,全身内外無一不動,特别是腹間有震動感。此功有如電療及按摩術之效能。(1)姿勢同圖八“洞功”站法(圖九)。(2)方法:兩掌相對扣捧同前“洞功”。置放臍前,約20厘米,向前下斜行(與身成45°角)發鬆中的“抖彈”之内勁(初習者不易爲力,久之自現),其動幅只在3~6厘米之間。(3)速度:每分鐘抖動60~100次,視體之强弱而增减。(4)時間:每次一般5~10分鐘,不倦可達15分鐘。(5)要訣:抖動棒尺斂心神,運行抖功在内勁。洞功熟後加練抖,勿使過勞量力行。抖動可使周天通,内氣虚者宜慎用。圖九 “洞功”站法

(三)平坐抖功

在身體條件或氣質較虚不便從事站練者,可以此取代之,其效如常(功效在於内静,而不在於形)。(1)姿勢:端坐正身,鬆腰背和腹部,含胸,鬆肩,

沉肘;内氣自下,全身有下沉感;膝、胯關節屈曲稍大於90°,分足與肩稍寬而平踏於地,扣棒於大腿之上,以静待動(圖十)。(2)方法:將棒水平提升離腿,距臍下腹部12厘米許,隨即按“平站抖功”之法練。(3)速度:每分鐘抖動60~100次,視體之强弱而增减。(4)時間:同“平站抖功”。還可動静兼行,以延時練静坐之功,或復操前之狀。(5)要訣:同“平站抖功”。亦可先取平坐之式,而操練洞功後轉練此功。圖十 平坐抖功

(四)弓箭定步站抖功

在分清“體”陰陽虚實之際,可做下肢雙重之式,但其勁應由内换,或以後還自下而蓄勁於上,節節貫串。(1)姿勢:平站,任意伸前一足(左右可交替),使兩足相距25厘米左右,坐勁於後足呈三七步;端坐正身(圖十一)。(2)方法:同“平坐抖功”或“平站抖功”之法。(3)速度:每分鐘60~100次,視體之强弱而增减。(4)時間:左右换步爲同一單位時間。(5)要訣:同前。圖十一 弓箭定步站抖功

(五)弓箭起落步轉功

在前弓箭定步站式之步型的基礎上操練下肢虚實交變之法,使身體前後移位(動),取“轉動”可培養太極之内勁,綿綿之動,上下前後相呼應。(1)姿勢:前弓箭定步,兩足前後再放大至約距55厘米。(2)方法:兩掌扣捧,自臍向前上劃弧1/4圈,同時以後足蹬勁而蓄作於全身,其棒隨之而出,重心偏於前(圖十二)。續之,轉棒至胸前勿停,其身同時後坐并由後足負重,前足尖自然提起,勢停意不斷,棒續向内下轉至臍前(圖十三)。(3)要訣:在於柔化機體;疏導氣血;柔中含剛,動如車輪之勢,勢停意不斷。圖十二 弓箭起落步轉功一圖十三 弓箭起落步轉功二

(六)太極開合功

太極開合功,爲徒手之運動法。身勢與步型均同於弓箭起落步。上身隨足之起落而向前弓探和向後移坐。進即爲退,退即爲進,上下相隨,内外兼顧,開合有致,運掌不空,内外相合,陰陽至爲其根,落實交變,爲運行太極内勁方法之一。(1)姿勢:依弓箭定步式做起點,身向前探,兩掌虎口相對,自腹部向前上方劃弧,高與肩平,重心於前而成踩勁,後脚帶蹬勁而不空(圖十四);繼之,向後回坐,兩掌并於目前,隨向下回歸(圖十五)。(2)方法:一合一開,身勢隨之起落而進而退,左右脚交替進行。圖十四 太極開合功一圖十五 太極開合功二

(七)太極五弓樁

太極五弓樁,是内外皆静的功法。這裏所説的五弓,即是指兩腿(兩張弓)、身(一張弓)、兩臂(兩張弓)這五張弓。(1)姿勢:兩足平分與肩同寬,屈膝下坐如騎馬,含胸拔背,兩臂環抱,兩掌握空拳有如控物,全身蓄勁似彈簧,雙足立地如生根(圖十六)。(2)方法:以上姿勢入静,且在静中以意念找其勁。圖十六 太極五弓樁

(八)收功

練動静氣功,均以中丹田爲主。當練至丹田有“滿”的感覺時,即可加練收功之法。

在練收功時,有自丹田散發於四肢之氣,止功時,可將其收斂於丹田。初習階段無氣感時,則可免做,但要通過定静片刻——暗示於丹田中,久後自有益處。方法如下:(1)收功時,暗示丹田之氣,按順時針方向,由小而大轉36圈;然後由大而小反轉24圈。(2)女子操作與上轉向相反,但無論男女均須緩緩從事,圓轉自如,其後散步徐行。

三、太極球功

揉球功者,有單、雙木球及石球揉動之操練法。其特點猶如太極推手之功用。可擇單球與推手懂勁之功而并舉,久之妙境自得(圖十七)。圖十七 太極球功(1)姿勢:同“太極開合式”之姿勢。(2)方法:兩手展掌以指掌扶球頂或兩側;左脚在前,右脚在後,扶動太極球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左右脚前後换步後,球的轉向也隨之變反。(3)要訣:

太極球轉心意隨,内勁運行促球轉;

沾連粘隨意如膝,周身上下緊相連;

圓轉自如似推手,閃戰騰挪貴在神;

揉之既久得妙境,益壽延年不老春。圖十八 太極球功注:依單木球之法,照操石球之功,其法相同,唯身勢要下些(圖十八)。太極球的收式方法與太極棒收功方法相同。

四、注意事項

這裏所講到的注意事項,是練該功者必須注意,而且應該特别引起重視的問題。

了解了太極内功養生術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後,我們知道該功講求意識、動作統一,“意由神運”“勁隨脈走”,練後對經絡、臟腑、内循環和神經系統有着明顯的影響,不遵循規律,同樣會像練氣功樣出現偏差。爲了能順利地練好該功,故特提出注意事項如下:(1)練功地點不管是在室内還是室外,均應盡量選擇空氣比較新鮮、環境比較安静的地方,同時又要注意不要當風。(2)練功時間,以每日早晨和夜晚各練一次爲宜,時間充裕,午睡後加練一次更佳。這裏特别强調的是要持之以恒,每日堅持。(3)練功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寬衣解帶,以利氣機通暢運行;功前幾分鐘停止緊張的體力和腦力活動,穩定情緒。宜飲適量的開水,以暖其身,稀釋血液。(4)注意邊修邊積氣,以積氣爲主。但呼吸又要任其自然。不主張做後天調息功,久之息自調。(5)“意守丹田”要順其自然,似有意,似無意。意重則着像,無意則落空。(6)過飢過飽勿練功,飯後15分鐘即可練功。(7)患急病時,閃電雷鳴時勿行功,心有要事待辦勿行功。(8)練功期間,禁房事一百日。(9)練功稍久,會出現一些異常反應,如全身或局部發熱,微癢似蟲爬,四肢力增。這些是“静極生動”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現象。遇此景勿驚慮,無遇者勿追求,定心行動。

拳式篇

一、太極内功養生拳譜

1.無極式 2.太極式 3.起掤

4.落按 5.轉腰採 6.童子握拳挒

7.展掌 8.護心式 9.推窗望月

10.斜合掌 11.斜展掌 12.劈山式

13.劈山後坐 14.童子抱瓶 15.擠手①

16.擠手② 17.懶扎衣① 18.懶扎衣②

19.懶扎衣③ 20.懶扎衣④ 21.十字手

22.開手 23.合手 24.横合掌

25.單鞭 26.提手上式① 27.提手上式②

28.白鶴亮翅① 29.白鶴亮翅② 30.開手

31.合手 32.左展掌 33.右展掌

34.左摟膝拗步① 35.左摟膝拗步② 36.獅子滚球①

37.獅子滚球② 38.獅子滚球③ 39.進步搬攔捶①

40.進步搬攔捶② 41.如封似閉 42.抱虎歸山

43.右伏虎 44.十字手 45.開手

46.合手 47.右展掌 48.右摟膝拗步①

49.右摟膝拗步② 50.手揮琵琶 51.擠手①

52.擠手② 53.懶扎衣① 54.懶扎衣②

55.懶扎衣③ 56.懶扎衣④ 57.十字手

58.開手 59.合手 60.横合手

61.單鞭 62.握右拳左擊 63.退步靠劈掌

64.换式 65.右式倒攆猴① 66.右式倒攆猴②

67.左式倒攆猴① 68.左式倒攆猴② 69.提手抱

70.白鶴亮翅 71.開手 72.合手

73.左展掌 74.右展掌 75.左摟膝拗步①

76.左摟膝拗步② 77.獅子滚球 78.弓探式

79.右手展翅 80.海底針 81.三通背

82.翻身三通背 83.猛虎坐洞 84.進跟步十字拳

85.金鷄獨立 86.雙合掌推進 87.望眉展甲

88.十字手 89.開手 90.合手

91.横合掌 92.單鞭 93.雲手①

94.雲手② 95.雲手③ 96.右掩肘

97.左掩肘 98.側身十字手 99.右蹬脚

100.左蹬脚 101.偏左轉身 102.側身左蹬脚

103.左顧 104.右盼 105.栽捶

106.翻身撇身捶 107.撤步高探馬 108.扭步撮掌

109.懷中抱月 110.單起脚 111.退步靠踏掌

112.退步抹掌 113.披身伏虎① 114.披身伏虎②

115.左開飛蹬脚 116.右轉身① 117.右轉身②

118.右開飛蹬脚 119.拗步右顧 120.進步搬攔捶①

121.進步搬攔捶② 122.如封似閉 123.抱虎歸山

124.右伏虎 125.十字手 126.開手

127.合手 128.右展掌 129.右摟膝拗步①

130.右摟膝拗步② 131.手揮琵琶 132.擠手①

133.擠手② 134.懶扎衣① 135.懶扎衣②

136.懶扎衣③ 137.懶扎衣④ 138.斜位開手

139.斜位合手 140.斜位十字手 141.斜單鞭

142.退步左劈掌 143.退步右劈掌 144.右後轉身

145.野馬分鬃 146.轉身童子抱瓶 147.右拗步採挒

148.懶龍右卧道 149.左拗步採挒 150.懶龍左卧道

151.懶龍鑽天 152.左玉女穿梭 153.玉女轉身

154.右玉女穿梭 155.横裹穿掌 156.左玉女穿梭

157.玉女轉身 158.右玉女穿梭 159.退步掩襠捶

160.横向翻肘 161.雲手① 162.雲手②

163.雲手③ 164.雲手下式 165.左金鷄獨立

166.右金鷄獨立 167.换式 168.右式倒攆猴①

169.右式倒攆猴② 170.左式倒攆猴① 171.左式倒攆猴②

172.提手抱 173.白鶴亮翅 174.開手

175.合手 176.左展掌 177.右展掌

178.左摟膝拗步① 179.左摟膝拗步② 180.獅子滚球

181.弓探式 182.右手展翅 183.海底針

184.三通背 185.翻身三通背 186.猛虎坐洞

187.進跟步十字拳 188.金鷄獨立 189.雙合掌推進

190.望眉展甲 191.十字手 192.開手

193.合手 194.横合掌 195.單鞭

196.雲手① 197.雲手② 198.雲手③

199.右掩肘 200.扣掌抖彈 201.向右擂左掌

202.扣步抱球 203.右轉身扣合掌 204.十字擺蓮腿

205.十字落腿 206.進步指襠捶 207.躍身抖彈捶

208.白蛇吐信① 209.白蛇吐信② 210.白蛇吐信③

211.虎坐洞 212.虎出洞 213.擠手①

214.擠手② 215.懶扎衣① 216.懶扎衣②

217.懶扎衣③ 218.懶扎衣④ 219.十字手

220.開手 221.合手 222.横合掌 

223.單鞭 224.雲手① 225.雲手②

226.雲手③ 227.掌下藏右捶 228.馬蹄進右捶

229.掌下藏左捶 230.馬蹄進左捶 231.掛中拳①

232.掛中拳② 233.下勢按 234.斜飛勢

235.扣提雙掌 236.下勢撩握拳 237.下勢獨立撩

238.上步七星 239.下步跨虎 240.右轉角擺蓮①

241.右轉角擺蓮② 242.轉角擺蓮落步 243.雙風貫耳

244.彎弓射虎 245.雙撞捶 246.回身

247.陰陽混一 248.無極還原

二、太極內功養身拳路線圖

三、太極内功養生拳動作圖解

爲了方便讀者查對拳式方向,把圖照中姿勢的方向假定爲:面向讀者等於向南,背向讀者等於向北,面向讀者右面等於向東,面向讀者的左面等於向西(圖二十三)。圖二十三 太極内功養生拳動作方向

當讀者練習純熟後可依場地形狀任選方向,不一定把無極式從面南站立開始。

1、無極式

面向南方,自然站立;兩足平行,足尖向前,足距一拳。目向前平視(圖1)。

要點:兩臂微鬆、下垂,頦微内含,頭正,頂懸,凝神静氣。

2、太極式

重心移於右脚,左脚向左緩緩横展,稍寬於肩;鬆腰胯,膝微屈,氣沉丹田。仍平視前方(圖2)。

要點:頭頸正直,下頦微向後收,勿挺胸和收腹。

3、起掤

續以“太極丹田功”爲運動之基,以意領氣下行於兩足涌泉穴至極返上,經中丹田傳兩臂自下向前上弧形慢慢舉起,與肩同寬同高。目視正南(圖3)。

要點:兩肩下沉,兩肘鬆垂,十指微屈坐腕,雙掌背如承物狀。

4、落按

上體正直,屈膝坐胯,兩腿慢慢下蹲,兩臂下落自然帶動兩掌向下按至腹前,兩掌虎口相距同肩寬。目向前平視(圖4)。

要點:屈膝鬆腰,臀部不可凸出,身體重心在兩腿中間。兩臂下落和身體下蹲動作一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