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5:38:36

点击下载

作者:曾鑫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

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试读:

一、行者无疆——职业成长路

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周末,同学的婚宴上,久违了的老同学齐聚一堂,围着大学时的辅导员坐了一圈,八个人的桌子,硬是挤了十二个人。平常大家都忙于工作,各自的生活又有太多的琐碎事,难得聚在一起,回忆往事、叙旧感怀就变得那么自然。

席间,大家聊到对大学的记忆。很多人说,对于自己在大学里上过的课,听过的讲座,大都记不清楚了。工作以后有的同学没有从事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甚至连专业知识都丢得差不多了。倒是辅导员开年级会讲过的一些话,带我们做过的一些活动,现在谈起来却是记忆犹新。有位女同学还说,那时候,老师常领着我们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自己是每周都去。现在毕业了,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虽然不像学生时代那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公益活动,但是自己每次看到老人上公交车都主动让座,看到有老太太在路边摆摊卖袜子鞋垫什么的,尽管自己不缺,也总是想去买一两双。

听了她的讲述,大家都觉得很有触动。仔细想起来,自己现在的一些想法和某些价值观,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大学时期形成的,并且与辅导员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就像这位女同学一样,大学时候的福利院之行,就是辅导员在她心里用公益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给她留下了一种对人、对这个世界的人文关怀。这让现在身为辅导员的我,产生了思考,我不禁向自己发问: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又能够给这些成长中的孩子留下些什么呢?

最近,我承担了我校“1+1+1”人才培养计划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训学校”的一个小班的班主任工作,主要任务是带领学员开展以“理论沙龙”和“实情研究”为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同学们围绕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热点展开讨论,深入社会开展实际调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写青年责任,抒发追梦情怀。

这种探索式的实践育人带给我出乎意料的收获,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身上所迸发出来的对于改革的关注和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接受到了理论的熏陶,同时也主动地将自己融入到对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思考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化”的过程,这种探索式、实践式的育人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和价值判断的锻炼,是一种胸怀和情操的培养,从长远来说,前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阶段性的,而后者则是深入骨髓的。

问题的答案似乎就在这里。对于教育而言,它体现在人身上的效果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短期的教育效果如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训练习得,也可以通过考试检测,其效果取决于训练的时间与强度。但教育的长期效果,体现在对人心灵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升,则需要通过熏陶的方式来获得,而这才是关乎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决定因素。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本身不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知识的传授也许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却是关于一个人未来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未来走向的事情。对于我们的学生,在保障其取得学业上的收获之外,我们更应该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撒播一些关乎人性、道德、责任和真善美的种子。我们的教育应当与生命、青春、生活同步,与社会同轨,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同脉搏。我们应当给学生打下善良的底色,应当更多地体现生活的主题,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中的喜悦”,去体验“生活中的感动”,去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去审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辅导员能够努力去给学生留下的一些东西吧。回音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和“授业”解决的是“知其然”层面的问题,只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所发生的“物理性”的延续,给予学生的是“鱼”;而“解惑”解决的是“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重在催化出学生无穷的潜力,给予的是“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除专业课老师外,学生们还有一个专属配套的人生导师——辅导员。这是一段存在于师生心里的特殊的、物理距离与化学距离不相一致的路程。请假、谈心谈话、策划活动、各种表格签字盖章,辅导员办公室几乎是所有学生踏入次数最多的一扇门,也是最熟悉的物理路程。但当毕业时,又能有多少学生心中能留下一段引起“化学反应”的人生教诲?作为一名辅导员,作为一名老师站在学生面前时,你就注定将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启一段短暂却又深刻的影响年轻生命的旅程,它是神圣的,同时也是细致入微的。德育的真谛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非要为它树立一个准则,我想,那一定是:不要辜负那方兴未艾、勃发生机的千万种生命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并为他们的成长垫一锹肥沃的土壤。(郑州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戴国立)

辅导员的关注圈和影响圈

最近,有学生在年级会后给我写纸条,上面说了这么一个问题:“想要的太多,超过实际,供需矛盾,内心不静,沉不下心来做眼前的事。”

正好,前不久刚读到了一本畅销书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提到有关关注圈和影响圈的观点,于是就索性借来用用,用关注圈和影响圈的理论对学生做了一番如下的分析解释。

心不静,往往在于你关注的太多。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想要的很多,比如要学习好,要身体健康,要有一份美好的感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要有好的学习环境,要有好的人缘,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要健康,要快乐,要拿奖学金,要……我们暂且将这关注的一切都划入关注圈。在这个关注圈内,有些是可以被我们掌控的,比如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好好读几本书,发展一个兴趣爱好,好好把握身边的友谊,珍惜身边的人……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它们形成一个较小的圈子,叫做影响圈。而有些则超出了我们现在的范围,比如强大的经济实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其他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圈之外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地专注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和扩张。这样就会收获很多,而如果把很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关注圈之内,紧盯自己的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就会越来越怨天尤人,自怜自艾,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所以,关注并踏踏实实地做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在对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解释之后,我不禁也想到了自己。所谓医者不能自医,有时候,我们在替局外人答疑解惑时,其实自己也常常陷入类似的困境。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工作中也常常陷入静不下心来做事的困境。除了被日常事务所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想得太多,做不到宁静致远。有时候,我们常常陷入到关注圈之内,想要更好的工作环境,想要更好的待遇、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想要自己的工作得到同行的赞誉,想得到上级的认可……我们想要的很多。但有时候你越是想就越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就越容易陷入难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的困境。反倒不如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影响圈里。比如,我们不妨利用这些空想的时间多转转学生宿舍,多与学生谈谈心;不妨认认真真地写好那些原本以为不甚重要的工作日志和谈话记录;不妨多与老辅导员谈谈心,学学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不妨静下心来码码字,写下自己的工作感悟和对学生的寄语;不妨对自己的工作多加梳理,认真规划,扎扎实实地做出一些亮点。总之,一切行动都比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来得实际。所以,我们辅导员也应该对自己的关注圈和影响圈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建立脚踏实地、扎实实干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回音壁

面对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我们是在两个圆中间的空白地带胶着不堪,还是用力把自己能够掌控的影响圈慢慢向外扩充,这是一个人们常常忽视却又在其中兜转的哲学问题。心理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的核心竞争力一般都来自不紧不慢的事,读书、锻炼身体,以及业余爱好。”与其艳羡他人的天空斑斓,不如埋头耕耘自己的土地。人们最关注的往往是最不重要的,而忽视的事情却是当下最要紧的事。静心,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那些你期盼的未来,就会如约而至。用来源于做成一件事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铺设阶梯,然后站在高处俯视远方,可能空白处已在不经意间被填满。(郑州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戴国立)

辅导员气场论

最近几年,“气场”一词开始流行起来,人们纷纷表示,在人际交往中“气场”很重要。很多时候,大家也拿“气场”一词来形容一个人魅力大、稳得住阵脚,“霸气侧漏”作为形容气场大的一个衍生词,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一直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随着气场影响力的不断发展,逐渐有许多人开始研究气场,一时间身背各种头衔的国内外作家、学者开始撰写、出版“气场”方面的专著,有美国人皮克·菲尔博士撰写的《气场》一书,还有号称美国当代著名职场培训师、心理咨询师的大卫·希尔(David Hill)的《气场之最新实战》。当然,在“气场”研究的相关著作中,也少不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渝京海的《气场大全集》、成杰的《气场》等著作在各大网上书市卖得也挺火热,一时间,“气场修习术”似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居家、职场必备神器。

其实,要论“气场”的来源,这些著作都未免有些太嫩,早在南北朝时期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容止》里就已生动描述了气场现象。话说,三国时期,匈奴使者觐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形象不帅气,就让一表人才的崔琰装成他接见,自己则扮成武士提着刀站在床头。会见完毕曹操命人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说魏王俊美,气度非凡,但床头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崔琰虽然仪表堂堂,但是气场强大的曹操才是真英雄。此“代人捉刀”之典故,形象描绘了气场的力量所在,一个人的非凡气度,是外力所难以掩盖的,他往往会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辅导员工作中,气场也十分重要,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其气质和行为表现出来,形成辅导员的独特气场,直接影响他所教育的学生,影响着他所带年级的班风、学风和整体风貌。所以,辅导员研究点气场修习术也是很有必要的。综合前人的经验以及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带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我觉得,辅导员修炼气场,重点要养好“五气”。

第一,辅导员要练好底气

辅导员气场修炼的第一步是要练底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以人为对象的工作,我们做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首先就要求我们自己有足够的储备。俗话说,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想教育别人,就先要提高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不断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育人底气。

第二,辅导员要弘扬正气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定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坚守正气,弘扬正气,传播正气。一方面,从思想引导上来讲,辅导员要注重在学生中宣传社会正气,引导学生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事务的处理中,辅导员一定要坚守正气,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以正服人。

第三,辅导员要充满朝气

朝气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青年学生风华正茂,正处朝气蓬勃之时。作为辅导员,练好朝气,是融入学生的需要,也是做好工作的需要。一方面,只有辅导员自身充满朝气,才能更好地融入学生、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不断进取;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需要我们饱含激情,如果一个辅导员被长期的工作磨灭了激情,丧失了朝气,就容易陷入暮气沉沉的境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最终会误人子弟。

第四,辅导员要饱含锐气

锐气,是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就是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这就告诉我们要勇于探索实践,想别人没想过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式和情况来看,我们的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上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就需要我们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推动我们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五,辅导员要长接地气

在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安泰是海神和地神的儿子,力大无比,百战百胜,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一旦离开大地,离开母亲的滋养,就失去了一切力量。他的对手刺探了这个秘密,设计让他离开大地,把他高高举起,在空中杀死了他。后来,在管理学上人们把这种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在辅导员工作中,安泰效应就像一座警钟,它警示我们,学生就是辅导员成长的大地,学生就是辅导员的群众基础。辅导员只有深入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所以说,我们做辅导员,一定要长接地气,一旦脱离学生你就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回音壁

很多团队的成功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四宝: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制度化规范人,以人格魅力征服人。作者所提及的“五气”正是辅导员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很好的途径。其中“底气”是“五气”的根基;“正气”是一名辅导员的为人师表;“朝气”是一名辅导员的力量所在;“锐气”则是辅导员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而接“地气”则是每一个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不二法宝。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应该是一名“杂家”,应该具有广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要练就担当“人生导师”的风骨和气场。作者所提的“辅导员气场论”,是对于我们辅导员自身素质修炼的一个精练概括,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郑州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苏伟)

辅导员的快乐事

又到教师节了,和往年一样,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又聚到了一起,前往看望我们大学时候的辅导员。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事,老师跟我们几个学生在一起,又把从前的那些人那些事翻了个遍,还包括谁谁现在在哪工作,谁结婚了,谁家有孩子了,谁最近来看过她,谁取得了大的成绩等等情况。虽然大家已经毕业,老师对从前我们的事还是如数家珍,依然不变的还是那份亲切和满足。

每年9月的相聚,已经成为我们毕业后的约定,每次临走了,老师都会说上一句话。她常说,做老师最快乐的事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最幸福的事就是同学们记得来看我。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似乎有所感,却又难以道出个一二三。而今年的这句话,则因为自己角色的改变,多听出了一些意味,因为今年也是我自己做辅导员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听了老师的感慨,我似乎逐渐明白了辅导员的那些快乐事。

A同学是我大学时候的铁哥们,那时候家里穷,连饭都吃不起,老师时不时地资助他,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有一回其父病重,老师二话不说就借钱给他。A同学毕业后事业做得一帆风顺,最难忘记的就是老师。生活中的喜庆欢乐都第一时间与老师分享。“老师,我买车了”“老师,我今年评先进啦”……老师每次听到这些消息都由衷地感到幸福和高兴。还有一位小C同学,上学时也是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毕业后经常跑过来看望老师。有次闲聊,看见老师总是手腕疼,就非得拉着老师去看医生。第二天专程请假,开车把老师从办公室接走,陪着她转了一天医院。还有每次参加同学的婚礼,老师没到就没人敢开席,每次老师一到场,现场气氛都要被推高许多。

这些都是我老师的快乐事。以前自己做学生,难以体会到这种快乐所带来的体验是一种什么层次的享受。现在,我自己做了一名辅导员,虽然带学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这种快乐的所在。有时候,年级里发生一些事情,当有同学不理解,工作陷入僵局的时候,猛然间收到学生安慰和理解的短信,心中瞬间也会升起一股暖暖的感动。有时候,看到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获得了出色的成绩,自己也会感到由衷的骄傲。还有天气凉时来自学生添加衣物的提醒,教师节时收到来自学生写的卡片和平安夜里那象征着平安的apple,这些简单而温暖的举动,常常给人带来由衷的快乐。

当我逐渐领略到这种快乐的滋味时,我便开始回味和思考我老师所说的那种快乐。其实,这一切快乐的根源都没有那么神秘,它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真诚的付出。试想,一个普通的辅导员何以能够得到如此珍贵的尊敬和想念。原因就在于她对待学生从来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和关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今天我们从事辅导员工作,如果我们一心为学生的成长着想,处处以学生的利益为先,那么我们的这种付出也一定会得到学生们的回应,我们也将收获那沁人心脾的快乐!回音壁

就像许多优秀辅导员说的那样,做好辅导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照着自己学生时代心目中优秀辅导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辅导员工作是一件良心活,作为一名辅导员,能够对学生全心全意地付出,能够将立德树人的责任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才能够在这条道路上收获那些沁人心脾的快乐。学生是老师一辈子的财富,学生每个阶段的成长,学生每次的交流回应都是我们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一次次“高峰体验”。(郑州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苏伟)

辅导员如何传递正能量

所谓“为人师表”,是指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生导师,处处都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其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作用。所以,有句话说“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辅导员的影子”。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辅导员带学生四年,在这长期的相处中,辅导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态度、行为方式会作用到学生身上,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从而影响和塑造学生。因此,我们做辅导员的一定要认清楚自身的责任,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发声筒,一定要发出充满正能量的声音。

一、在坚定信仰中积蓄正能量

正能量代表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同时正能量也源于我们的思想和认识,它是我们在传播思想、表达观点时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首先需要自己充满正能量,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向大学生传递。而这种正能量的积蓄和储备又源于哪呢?我想,主要源于我们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指引者,必须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熟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先做到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三个自信”,在坚定信仰中磨砺意志,增强承担责任和重担的勇气,不断积蓄正能量。

二、在深入学生中吸取正能量

辅导员的群众基础永远是与其关系最紧密的学生,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做。所以,我们做学生工作,不仅要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视学生为亲人,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而且要在深入学生中不断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事迹,拜学生为师,从青年学生中吸取正能量。因为这些青年学生中散发着正能量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代表,本身就来自学生群体,没有距离感,但却有说服力,具有同辈示范的效应。

三、在网聚人心中传播正能量

网络是青年学生表达思想,参与讨论社会、国家大事的聚集地,网络阵地既有充满正能量的红色地带,也有负能量集聚的灰色地带,甚至黑色地带。辅导员传递正能量,需用好网络,网聚人心。第一,辅导员不能脱离网络,当学生都在微博、微信活跃时,我们做辅导员的没有理由不去占领这个阵地,最起码你得在那里待着,然后择机适时发出正面引导的声音。第二,辅导员网络发声要善用网言网语。在网络这片自由而活跃的土地上,辅导员再去撒播传统的种子,企图用“社论体”“说教式”的言语来传播正能量,则在当前的网络土壤上已经没有长期存活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观察,用心去听,去感受,然后再用同学们喜欢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巧妙地传播正能量。第三,辅导员网络发声要真诚,有理。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切忌空洞和口号,一切理论和观点都要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撑,不能只是空喊,这样没有学生会买账。我们的发声一定要真心实意,有理有据。就如前段时间网络热传的爱国文章《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从阿拉伯世界政府的倒台,层层论证,用事实和逻辑证明,没有国家的稳定,百姓幸福无从谈起,文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很快赢得网友的传颂,正能量遍布网络,这值得我们学习。回音壁

一个辅导员所面对的群体,往小了说是一个个学生,往大了说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力量。我们的工作对象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事业。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体现我们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我们所传递的一定是满满的爱和正能量。尤其是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飞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将传播正能量的意识深入人心,而且要科学研究和把握新媒介下的传播规律,让正能量得到有效传播、高效传播。(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冯慧)

新辅导员如何快速融入院系

辅导员的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在我们高校辅导员都是采用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的方式,一方面辅导员统一归学校学生处管理;另一方面,辅导员主要负责院系某个年级的学生工作,又由院系管理。所以,对于一名新辅导员来说,快速融入院系,既有利于为做好工作打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职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融入院系,也是一个技术活,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和技巧。

一是要用好一个“谦”字。作为一名新人,刚分到一个新的单位,谦虚谨慎总是没错的。在新的环境里,人生地不熟,要面对小到办公设备的配置,常用办公用具的领取,学生有事盖个章办个证,大到一般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学院常规工作、重点工作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事情处理,一个新人对这些肯定是不熟悉不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带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去用心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融入新单位的一个切入点,常主动跟同事们请教,学业务、学规章、学院系文化,通过学习请教,快速适应学院环境,掌握业务,并且拉近与同事们的关系。

二是要用好一个“勤”字。在中国的行政文化里,对于新人我们总是喜欢用压担子来锻炼和考验他。其实有时候,这种压担子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老人对新人的使唤。有些辅导员年轻气盛,觉得不能接受。其实仔细想想大没有必要。我们作为年轻人,精力旺盛,身体也好,多干点活,勤跑跑腿,也是应该的事情。况且在这种干活和跑腿的过程中,我们还能趁机熟悉业务,加深与同事们的业务联系,并且还能够给予同事们方便,树立自己爽快、干练的形象,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要用好一个“干”字。谦虚、爽快、干练都是树立形象的基础,人最终还得靠业绩来说话。所以,真抓实干,敢想敢干,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才是快速融入院系的突破口。新辅导员分到院系一定要本着真抓实干的精神,在了解熟悉院系情况、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工作。掌握工作要领和工作方法,既要做好常规工作,又要勤于思考,要根据所带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打造属于自己的学生工作品牌,然后等待一段时期的积累而产生比较明显的效应,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果。但是切记在这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防止为出成绩而说大话,放空炮,做表面文章。一定要讲究实干,把工作做扎实。

四是要讲究一个“推”字。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很快,人们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和时间来了解一个慢热型的人,适时适度地向你的同事们介绍自己、推介自己,让大家了解你的工作,了解你的为人,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比如,辅导员与学院任课老师的关系:任课老师承担着教学工作,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向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候也需要将学生的诉求反映给任课老师,还有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专业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离不开任课老师的支持,当然,我们辅导员自身在学院的发展也需要任课老师们的支持。所以,于公于私,无论是对于做好工作还是促进自身发展,我们都要同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加强沟通。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做法跟任课老师们交流,请他们提意见,提建议,将任课老师的力量也吸收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共同促进我们的学生工作。

总而言之,新辅导员快速适应院系,融入院系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职业发展的需要。新辅导员不仅要真诚实意地与人相处,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方法,树立谦虚谨慎、肯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和形象,并且要适时推介自己,打开工作局面,创造良好氛围。回音壁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是辅导员开展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如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刚入职的辅导员所存在的共同困惑。作者所提炼的“谦”“勤”“干”“推”四个字为新入职的辅导员指明了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尤其是一个“推”字提醒新人不仅要实干,还要学会适时“发声”,以工作业绩和良好素质适时提升自身的显示度和影响力。(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冯慧)

新辅导员如何消除演讲中的“晕台反应”

在辅导员工作中,登台露脸讲话必不可少。年级会、动员会、总结会都需要辅导员发言讲话,有时候给学生活动做评委、当嘉宾,少不了要对学生表现点评几句。另外,有时汇报工作,作为代表发言等等,都需要我们公开上台讲话。这个公开演讲的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项挑战。曾经有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讲的就是关于国王公开讲话的事情,还有美国励志大师卡耐基的畅销名著《语言的突破》讲的也是专门教人们怎样在公开场合讲话。可见,对于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够轻易做到游刃有余。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辅导员来说,由于刚刚经历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角色转换,实践历练的机会还不多,岗位技能的积淀还不够深,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有时难免发生“晕台反应”,出现神情不自然、思维迟滞、动作杂乱、语言失准等现象。这不仅影响辅导员的讲话效果,也影响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要尽快消除和避免这种情况,关键还在于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一是要调整心态,建立自信。辅导员登台讲话的压力大都来自不自信,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三怕”。一怕讲得不好,有失颜面;二怕自己年纪轻在学生面前压不住阵;三怕自己资历浅,在同事们面前不敢班门弄斧。对于这些顾虑,我们应该有清楚的认识。首先作为一个新辅导员初上台就想一鸣惊人,语惊四座,本身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好口才”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科学调整对于演讲这件事情的心理预期。其次,在学生面前,一开始,我们不要太奢求效果轰动,说事情的时候把该说的事情表达到位,表达感情时做到真情流露就好,我想人们大都不会轻易拒绝接纳一个真诚的人。在打好基础之后,再慢慢寻求进步,切不可急于求成。再次,当一个年轻辅导员面对资历老的同事,也大可不必畏首畏尾,要做到既谦虚低调,又落落大方。当你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时候,说不定下面看你的人心里正在嘀咕呢:“跟我刚上班时候一样”“比我刚上班时候强多了”。每个初入职者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初出茅庐难免略显青涩,但这种青涩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所以,对于新辅导员在同事们面前发言时,不妨落落大方地真实展现自己想法和观点,其他的就交给别人去评判吧。

二是要注重积累,增强实力。演讲这件事,表现的是口才,展现的是实力。只有实力强才能底气足。而实力则来自积累。一方面是短期的积累。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主题的演讲,你实力的强弱取决于你准备的资料有多少。比如要给学生做一个“中国梦”的演讲。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前做好功课。围绕哪些点讲,每一点准备用哪些材料支撑,怎么引入话题,怎么总结话题,提前准备并且吃透这些资料,在演讲时就能够恰如其分地“抖包袱”,做到有备无患,令演讲一气呵成。当然,除了临场准备,我们更多地还要注意长期积累。毕竟,即兴演讲也是常有的事情。这就要靠我们平常的积累了。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想在讲台上一展才华,赢得喝彩,就要做到平时多学习,多总结。平时广采博览,兼容并蓄,演讲时就能够做到“腹有诗书,信手拈来”。

三是要降低调子,多接地气。辅导员上台讲话,有时候话说到一半难以继续,台下学生反响一般,自己也顿时卡壳,多半是因为调子定得太高,内容空洞,听者没味,自己也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在演讲时,不妨将调子定低一点,讲大道理时不妨也将语言生活化一些,多讲实在话、贴心话,少讲官话、空话。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体察他们的思想脉搏,掌握他们的所思所虑,努力使自己的讲话做到“量体裁衣”“贴船下篙”。回音壁

登台演讲,多数人可能都不敢轻易说拿捏自如。特别是对于新辅导员来说,在讲台上出现的“晕台反应”也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许多新辅导员的通病。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可谓“病灶找得准,药方开得好”。不自信和积累不够是出现“晕台反应”的最主要原因。演讲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按照作者的药方学会自我暗示,增强自信,不断积累素材,假以时日,“晕台反应”定会药到病除。(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冯慧)

年轻辅导员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

讨论人脉这个问题是要经过一番考虑的,作为一名辅导员,特别是一名年轻辅导员,我们所信奉的是踏踏实实干工作,如果论起人脉来似乎就有点投机取巧、热衷于搞关系的味道了。其实,这种看法纯粹是对人脉的误解。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独木难成林”,都是说人们要想干成事,就必定要有做成事的人脉系统来支持,况且,“人”字本身就是一撇一捺,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我们在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脱离不了“人脉”这两个字。辅导员的人脉非常重要,他常常影响着我们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常常能够带领我们跳出思维的限制,寻找到新的工作的突破点;还有一些时候,它甚至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赢得发展的机会。一个年轻辅导员,从工作开始就注重积累人脉,对于其工作的成效和职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也有利于我们长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拓宽社交,广交益友

在学生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让刚接手工作的年轻辅导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有经验的老同志能够在困难时多给建议,希望有相关能力的朋友能够伸出援手。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最能感受到人脉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就要注重积累,要以宽容谦逊的心态来结交朋友,常看到别人的长处。比如专业课教师,我们做辅导员的切不可忽视了这一力量,要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真诚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使之成为我们做好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储备。辅导员的社交圈应该不断拓宽,不能总围绕在学生工作这个圈子,而要多方面发展,多结交各行各业的人才,这样工作起来才更加省劲、更加轻松。

二、乐于助人,心怀感恩

一个热心的、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总是能赢得别人的青睐,而一颗常怀感恩的心也更容易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年轻辅导员一定要树立一种乐于助人和心怀感恩的心态。有时候,在上百人的辅导员群里,当有人抛出问题求助,如果你能在第一时间给予热心而准确的指引,这种印象肯定是令人深刻的。而冷漠和旁观,则只会让你永远潜在水底。而当你获得别人热心的帮助时,你也需要对别人心存感激,这样的人脉关系才能够长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也是成全自己,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常怀慷慨之心,常怀感恩之心,这样才会有效削减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从而帮助我们有效建立和维持良好人脉。

三、以心换心,凝聚人脉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们很容易被真诚的东西所打动。在建立人脉的过程中,我们拒绝纯技术交流,而要真心投入,做到以心换心,从而凝聚人脉。很多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做锦上添花之事,更要成雪中送炭之举。当我们的学生、同事或朋友遭遇困难或不幸时,第一时间送去温暖,送去关怀,在能力之内尽量帮助别人,这就能够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彼此的关系更近,在工作上就能够更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同事之间更加齐心,更加团结,从而推动我们的工作进步。

四、心系学生,赢得信赖

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你对学生付出的有多少,你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就有多少。所以,辅导员最重要的人脉其实是学生。作为一名年轻辅导员,我们首先最需要的就是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信赖。首先经营好学生这一重要人脉,才能为我们的工作打下基础,所以,说到底,辅导员最重要、最根本的人脉还是学生。回音壁

讨论辅导员的“人脉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人际关系问题”,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就明确指出,“辅导员要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告诉我们,辅导员的工作不是单干,不是蛮干,学生工作需要一个整体的好环境。在创造这个环境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良好的“人脉”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形成教育合力,这对于我们辅导员个人的职业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然,文章在最后点明了我们辅导员“经营人脉”的根本,那就是——学生是我们最重要的“人脉”。人脉问题回到学生这个根本,就不会脱离方向,变了味道。(郑州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岳林强)

辅导员如何降低烦恼指数

曾经有一首歌叫做《最近比较烦》,用这首歌的歌名来描述辅导员的心情状态,常常会很准确。做辅导员的,经常会碰到一些烦心事,如学生“不听话”“不好管”,班里闹矛盾,学生干部执行力差,几个调皮学生老惹事,工作没起色,职称评不上,论文没处发,待遇不太好等等,有时候,遇到一些烦心事,难免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作为辅导员,我们就要学会调整情绪,尽量降低自己的烦恼指数,避免陷入恶性循环。

一要掌握自我发泄。现在我们的学生工作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我们也常常为学生提供发泄压力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其实,我们辅导员同学生一样,自己本身也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只是这些压力难以为外人所理解。就如社会上看待学生一样,有些人认为现在大学生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好好学习,还整天想着这问题那问题,纯粹是胡思乱想想多了。殊不知现在大学生压力也很大,学业、人际交往、恋爱、经济、家庭情况、就业方面都有很多压力,只是我们自身的角色不一样,每个人关注的角度不一样,就难以体会到他们的辛苦。同样,辅导员的各种压力也很难为别人所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一种较为合理的发泄方式。处于消极状态的辅导员,一方面组织上的关心必不可少,学校相关部门也要重视学生工作者本身的心理压力问题,要及时地为辅导员创造合适的宣泄机会和条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主动向组织或者亲密的值得信任的人倾诉心中的苦闷,排解烦恼。

二要经常换位思考。辅导员的不良情绪有时候是自己抱怨别人产生的。比如有时我们抱怨待遇低,有时抱怨学生不懂事,抱怨同事不体谅,抱怨领导不支持。可你会发现,越是抱怨,就越是招抱怨。这其实是缺乏换位思考造成的。我们不妨常常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待遇低了,我们就多想想组织对我们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心;学生不懂事,我们多考虑一下,毕竟学生还是孩子,要耐心教育和培养;同事不体谅,也许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领导不支持,也许是有其他更加合适的考虑等等。对待问题,我们尝试着去换个角度,往往就能够改变我们的抱怨情绪,从而一扫我们摆在脸上的糟糕状态,让我们整装待发,重新投入工作。

三要多用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一种很好的情绪管理方法,通过语言暗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不良情绪。比如有时候明明想发脾气但也要不断地暗暗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冷静,先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别一时冲动,做下难以挽回的消极决策。特别是在学生面前,辅导员万不可随意表露自己的脾气,有时候依自己的脾气随性而行,容易对学生造成大的伤害,也可能会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破坏自己形象,也不利于我们控制形势的变化。

四要学会逆向转化。对于一个真正的强者,往往是不惧怕压力的,因为他总是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作为辅导员,当我们遇到工作、生活的低谷,大可不必灰心,因为我们自己时常也教育学生,说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总有起起落落的时候。一旦我们自己陷入这种起伏的境地,就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告诉自己,目前的一团糟只是暂时的,我一定能够顺利走出去。积极地去给自己创造一个乐观的心态,这样就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前进。

总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于其能力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从工作的性质来看,辅导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也不可忽视,辅导员有效降低“烦恼指数”,也能够有效提升我们工作的“成效指数”。回音壁

辅导员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辅导员也有自己的职业苦恼,也有自己的生活苦恼。相信读罢此文,每一个辅导员都会感同身受,但烦恼不应该成为生活的主流。每一个人,都会遇到问题,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很好地去面对问题。“医者不能自医”的困顿有时候也会发生在我们辅导员自己的身上。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面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路的“烦恼事”,我们更多地需要依靠心态的调整,正如作者所言,适时“自我发泄”、经常换位思考、积极自我暗示和逆向转化,掌握这些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个内心强大的,积极向上的人。(郑州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岳林强)

让辅导员高效地忙起来

辅导员工作忙,这一点,所有辅导员都深有体会。但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一整星期一整月的在忙于处理各种事情,感觉自己整天忙忙碌碌,恨不能分身,但忙一阵过去自己坐下来想想我这些天都在忙啥,都干了啥事,有什么明显的成果时,却也数不出个一二三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是一声叹息:“唉,辅导员工作就是这样。”

可问题是,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忙碌吗?事实上我们还是有些办法可以去想的。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学会统筹安排,熟练掌握一心两用,一心多用的工作方法。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这句话在辅导员身上,是万万不行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各种类型的事情,比如学校要开紧急会,临时通知辅导员一定到场,这事不能不去吧;可偏偏这时候又有学生干部来与你商讨晚上活动流程的一些问题;旁边还有过来想跟你谈谈考研问题的学生在一旁等候;正当你为难该如何安排的时候,电话又响起了,前两天网上订的书已经到了,快递让你上午下班前去取。这种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几件事情缠绕的情况,在辅导员的工作中是很常见的。还有,有时候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好几件工作都挤到一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统筹安排。会议马上开始,不能不去,那你就跟学生干部讲,某某学长举办活动经验很丰富,你可以先跟他一起讨论一下,开完会回来,我们再做商定;而对于咨询考研问题的同学则可以让他坐在你的电脑上先百度一下专业相关的考研方向,自己动手整理一些资料,也好加深了解。而那个快递的事嘛,开完会顺便带回来就ok了。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统筹方法,关于这个问题,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华罗庚写的一篇专门的文章论述,对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要学会借力用力。其实辅导员对付忙碌最大的一个法宝就是“偷懒”。怎么个偷懒法呢,就是要学会借力,要借助学生的力量来分担你的工作。这是一个双赢的行动方案。一方面减轻你的工作负担,培养好了,很多事情可以交给学生去做,你甚至可以培养专门处理某一类型事务的学生团队来做,使你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谋划一些有利于改进自身工作,促进学生成长的事情;而另一方面,给学生压担子,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实现能力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给自己找帮手,并且这种帮手不仅仅是擅长某些事务的单个学生,也可以是一个学生团队,让他们在你的指导下能够出色地按照你的设想完成工作。

三是要重视撰写工作日志。有人可能会觉得好笑,辅导员本来就忙得不得了,现在你还弄个工作日志来加重负担,怎么能说工作日志能够缓解忙碌呢。其实,工作日志的确是提高我们辅导员工作效率的一个利器。印度人讲,人走得快了要停下来,等等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做工作也是一样,要时常回头看。有时候,忙的事情多了,就要停下来常常检视自己,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哪些事进展到什么程度,哪些事情完成了效果怎么样,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有什么新的想法,对于前段做的事情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每天工作结束后都利用十来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简短的要点整理和记录,就好比等等自己的影子,而不至于偏离方向,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

总而言之,尽管辅导员很忙,但是我们仍然拥有能够从忙碌中解脱的机会,仍然拥有能够让我们的忙碌变得更加高效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必要的方法管理来提升我们忙碌的层次和效率。回音壁

作为辅导员,“忙”字可能是我们描述生活状态时最常使用的一个字眼。很多辅导员都会深陷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千头万绪,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可回头一看,却往往发现效率不高、成效不足。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抓住重点,没有分清条理,没有统筹安排。忙,是一种状态,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成了一个困局。破解这个困局最重要的是要科学规划自己的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理顺关系、做好分类,统筹安排,会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让辅导员高效地忙起来,这是我们每一个辅导员都需要去解决的问题。(郑州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岳林强)

领导错了怎么办

领导错了怎么办?貌似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但却是一个常常出现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各种不同的角色陷入到这个问题之中。比如,辅导员工作日志。学校给每个辅导员发一个工作日志记录本和一个辅导员谈心谈话记录本,要求我们辅导员将每周的工作情况和与学生谈心谈话情况都详细记录在册,并且与年终考核挂钩。每到年终考核的时候,辅导员们都要对这个工作日志记录本和谈心谈话记录本制度吐槽一番,认为这样做纯粹是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我们的工作本来就千头万绪,十分繁杂,现在还要天天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对于辅导员而言实在不是一项什么好制度。在这件事情上,肯定是领导头脑发热了。这种怀疑,就将我们陷入了一个“领导错了怎么办”的问题之中。可问题是,领导真错了吗?当大家都还在对工作日志和谈话记录“吐槽”时,有些辅导员却在认认真真地执行着工作日志和谈话记录这项貌似不合理的制度。他们用心经营,通过工作日志反映了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足迹,也记录了自己与学生的一次次感人的心路历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有时候,因学生出现严重问题而使家长对我们工作产生质疑时,详细而具体的工作日志和谈话记录,又成了我们工作尽职尽责的有效书面证明。可见,一项制度的推行,领导错没错,并不仅仅取决于制度本身,同样也取决于你对待这项制度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

同样的情况也常常以另外一种角色反转的形式出现。有时候,辅导员在年级推行一项新的制度,一开始,学生干部不理解,认为这样做不合理,这个时候就又一次回到了“领导错了怎么办”的场景。不同的是,在这一场景里,你从纠结的人一下转化成了被质疑的对象。

所以在工作中,做辅导员的我们有时候会想:“领导这样安排行不行得通,我要不要按照他的执行?”

同样,学生也常会想:“老师这样做错没错?我要不要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执行?”

其实,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领导错没错,我们先执行。乍一看,这似乎有溜须拍马的嫌疑,其实这却是正儿八经的管理科学。原因有二:第一,由于我们和领导所处的年龄层次和业务层次都不对等,因此,二者之间就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职位越高、阅历越丰富,拥有的信息量就越大,决策的科学性相对越强。所以有时候领导的决定在你的位置和阅历上看来是错的,但实际却未必是错的。反倒是我们的质疑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和阅历作支撑,多数时候都不那么正确。而第二个原因,则是我们在实践中经过多次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性规律,那就是——因为不服从领导指挥而受到的损失远比领导错误决策的损失要大得多!

因此,科学地讲,不要问领导错了怎么办,我们最好先干。回音壁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作者所提及的“领导错了”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的是组织程序和执行力的问题。在正式的科层制组织中,下级服从上级,这是一切政令通畅、提高行政效率的必要前提,这并不是不允许有所怀疑和疑问,但事实证明,从组织效益的最大化来讲,先执行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当然,我们可以适时地以适当的程序和方式提出我们的疑问和意见。(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宏建)

辅导员要有“春晚导演”的心态

30多年来,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已经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新年俗”,成为亿万国民不可或缺的“年夜饭”。但近年来春节联欢晚会也因为质量、品位等问题而饱受争议。在民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下,春晚已经成了一个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烫手山芋”。

在这样的形势下,冯小刚导演顶着压力挺身而出,挑起马年春晚的重担,这一重磅消息就好比一剂兴奋剂刺激着广大观众的神经。然而面对民众对小刚上马后“马上有惊喜”的期待,冯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出人意料地道出了这样一番心态,“导春晚本就是挨骂的事”,“骂春晚”现在渐渐也成了一种习惯和时尚。冯导一句“无论春晚弄成什么样都会是挨骂”的直言,让人颇有几分意外。但仔细一想,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毕竟,众口难调,不同群体的观赏水平和娱乐诉求各有差别,要想把各年龄阶段各观众群体都照顾得面面俱到,肯定难以实现。所以,“挨骂”似乎成为必然。既然谁当导演都难以避免,不如索性就实话实说,降低姿态甚至树立坐等挨骂的心态,一方面降低民众对冯氏春晚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排除“盛名之下”的干扰,一番“挨骂”,换得观众和冯导双双平心静气,这也不失为一种务实和理性。

冯导作为春晚导演的挨骂心态,让我想起了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些“烦心事”。众口难调和无辜挨骂的忧虑不仅只有冯大导演有,我们做辅导员的其实也常常遇到。基层工作,哪有不听怨言的,虽同为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生活,但学生的个性和经历,思想和诉求也是各有差别,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前段时间,我就经历了这么一件烦心事。学生专业课实习分配,要将100多名学生分到几个不同的医院,与以往一样,按照学号一路分配下来本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分配结果在网上贴出来后,各种怨言就贴在了后面。有同学认为实习医院里有三级医院也有二级医院,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被分到了二级医院不公平;还有的同学觉得有些医院离学校远,有些医院离学校近,被分到了远的医院就不满意;还有的同学甚至在听闻某个师兄师姐的实习攻略之后,知道有些医院对实习生要求严、管得紧,有些医院管得松,分到管得紧的医院就不满意;还有的同学觉得不应该按照学号分,因为学号按姓氏字母顺序排,进而大呼这样分配是“姓氏歧视”……总之是各种抱怨风起云涌,一地鸡毛。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学生宿舍的分配,四人间、六人间、八人间,价格不同,楼层不同,布局不同,条件也不一样,学生各有所需,但资源有限,在实现学生自选宿舍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分配起来也是众口难调。更棘手的还有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等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稍微考虑不周,学生就有可能对辅导员发难。

有时候面对这些状况,难免心态失衡,觉得自己工作已经很努力了,可为什么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呢。有时候,甚至因此而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学生面前处理事情变得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工作变得更加糟糕。其实,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做辅导员的,大可不必太过于纠结。毕竟,众口难调是现实情况,学生有时候不理解,甚至公然对辅导员“发难”也大都是情有可原。就像冯导一样,虽然挨骂难以避免,但也丝毫没有影响冯导认真准备春晚的职业态度和实干精神,冯导为了搞好春晚睡在排练场没回家也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可见,面对“挨骂”,我们重要的破解之道就是真心实意地干事,以务实精神对待学生的诉求,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全心全意地用心投入,这样,久而久之,总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打是亲,骂是爱”,有时候,骂也是一种关切,也是一种鞭策,从“骂声”中发现学生的诉求,重视学生的诉求,我们的工作也将会得到更好地提升。回音壁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辅导员也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如何做学生发展的好“导演”也成为众多辅导员心中的困惑。在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中,以学生为本是核心,但往往学生的诉求众口难调,使得辅导员常常陷入“好心不落好”的尴尬局面。因此,心态对于辅导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恰恰能从“春晚导演”的心态联想到实际工作,并且将学生的“骂声”视为前进的动力,相信日久见人心,辅导员的这份情终究被学生所理解。(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宏建)

辅导员职业发展要谨防“青蛙”心态

在辅导员职业路上,“职业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常常要处理许多琐碎事务,从早忙到晚,有时候节假日加班也是常有的事,手机24小时畅通,特别是带新生,深更半夜接到学生电话也是家常便饭。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辅导员难免产生疲惫感,加之当前各地区、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有些辅导员的职业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将辅导员作为长期职业的信心还不够坚定,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这对于我们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来说,特别是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谨防“三蛙”心态,避免掉入职业倦怠的怪圈。

一要谨防“温水蛙”心态“温水中煮青蛙”效应我想大多数人都知道,人和青蛙一样,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待惯了,就容易放松警惕,对自己的要求自然降低,以致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最终自然成为队伍中的落伍者。在辅导员工作中,这种温水效应表现得比较明显,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对于一般学生事务都能够有效安排、自然应对之后,就难免对自身工作放松要求,不自觉地降低了工作标准,放松了学习,对于新情况新问题也疏于关注和研究,最终导致工作实绩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精神懈怠的危险,避免沦为“温水中的青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