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我知道什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8:44:58

点击下载

作者:鲁瓦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莱坞(我知道什么?)

好莱坞(我知道什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好莱坞(我知道什么?)作者:鲁瓦约排版:KingStar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0-10-10ISBN:9787100021500本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我知道什么?》丛书出版说明

世界闻名的《我知道什么?》丛书,是法国大学出版社1941年开始编纂出版的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该丛书选题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已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丛书作者都是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故每本书都写得深入浅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至今,这套丛书已印行3000余种,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被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我知道什么?”原是16世纪法国哲人蒙田的一句话,它既说明了知识的永无止境,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一代人渴求知识的愿望。1941年,法兰西民族正处于危急时期。法国大学出版社以蒙田这句话为丛书名称出版这套书,除了满足当时在战争造成的特殊形势下大学教学与学生读书的需要外,无疑具有普及知识,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振兴法兰西民族的意义。今天,我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全国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有选择地陆续翻译出版这套丛书,对于我们来说也会起它应有的作用。

这套丛书的翻译出版得到法国大学出版社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帮助,我们对此表示真诚的谢意。由于原作为数众多,且时间仓促,所选所译均难免不妥之处,个别著作持论偏颇,尚希读者亮察。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5年5月导言

好莱坞这个与洛杉矶毗邻的居民点和加利福尼亚生活方式的象征,在美国的文化中有着重大的转喻价值。诸如日落大道、贝弗利山、圣费尔南多河谷、圣莫尼卡和马利布海滩等享有盛名的地方,其地名确实充满了现代神话。这就是说,在四分之三世纪里,好莱坞已经在它的最初地域之外获得了世纪性的声誉。这个自成体系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按照霍顿斯·鲍德梅克的说法,与美国电影的诞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好莱坞是“梦幻工厂”。尽管由几家大制片厂分享的工业实力受到过美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的影响,但是美国影片的生产和发行制度依然长期决定了产品的性质。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都在一个关系网中逐渐成长起来,这个关系网体现了一种悠久的自由主义传统的种种要求。而且,好莱坞的声誉从来没有受到过政治势力——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损害,尽管电影资本与赫伯特·胡佛先繁荣后萧条的资本主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约翰·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罗纳德·里根——入主白宫前在好莱坞的后宫里培养起来的演员——更加不容置疑的自由主义的关系可能千变万化。

由于好莱坞成功地促进了传媒文化,名人和明星在公众的眼里往往成了一个现代奥林匹斯的象征,有时不免陷入一种好出风头的追求轰动效应。实用主义、遵循惯例和革新的好莱坞看来不是一个矛盾的焦点,除了它的神经官能症,这种属于一种制度的病理状态,其综合症状是自我陶醉和狂妄自大。

许多变迁当然给这个“浮华的城市”留下了印记,接二连三的危机在这个世纪的历史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成功、进退两难和失败。因此,这个自成体系的好莱坞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回避审查制度、宪法赋予的权利、颂扬或根据情况批评本国的价值观念。这是美国的反映、映像、折射、扭曲或秘密?好莱坞不断地引起人们对它在精神面貌方面所起的意识形态、美学甚至新陈代谢作用提出疑问。尽管娱乐观念已经基本上占了上风,但是各制片厂的许多尝试也表明,它们作了种种努力,以便把梦幻工业及其神奇的胶片提高到高级艺术的地位。在这个系统的工作人员那里,也正是商业利益和个人灵感的种种妥协导致把一些特殊的类型片或“程式”定义为音乐喜剧或西部片。因此,好莱坞电影要依靠一系列已知的条件,例如技术革新、行为方式、公众的反应、“明星制”的作用,以及生产的国际化。各制片厂的文化战略表现为建立规则和规范,使生产服从既严格又可以变化的标准。由此而引起的选择自然会产生某些限制,这些限制促使某些人叛逆,而导致其他许多人屈从。

为宣泄或激发感情服务的好莱坞,至今保留着某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人们在其中可以很容易辨认出一种带有坚持救世主降临说色彩的历史观和挫败根深蒂固的清教禁忌的能力。

归根结蒂,正是这种灵活性也使制片厂能对高科技和工业转轨接二连三提出的挑战作出反应,正如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过渡到彩色片和从电影过渡到电视所证明的那样。好莱坞电影今天已从初期起就投入国际市场过渡到制片厂受国内外集团公司的控制。作为美国资本主义的模式或小捣蛋,好莱坞已在世界各地展现了它绚丽多采的面貌。因此,在它的传奇背后,不仅要分析它的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而且要确定它的功能的性质和在视听革命时代它的目标的多样性。第一章 位置

19世纪末,电影放映机首先在纽约出现。1896年,托马斯·爱迪生在新泽西州他的实验室里制成了“维太放映机”,使好几个人可以同时观看一个影像,后来,制片人便向公众提供片长十几分钟——相当于一盘胶卷——的故事片。放映无声片的场所起先是在改造过的商店里,票价五分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让位于设备更好的放映厅。

托马斯·塔利于1902年在洛杉矶开设了一家名叫“电力剧院”的放映厅,有200个座位。在1905年到1907年的发展时期,门票五分钱的电影院(镍币影院)不排除歌舞剧、情节剧或滑稽剧等大众喜爱的影片。爱迪生对生产的霸权表现为对非法使用他的发明采取恐吓和诉诸法律等手段。他吸收了一些独立制片人,从而取得了“电影专利公司”的控制权,并把它办成一个托拉斯。在法国,梅利埃和帕泰兄弟也屈从于爱迪生对影片发行和电影院经营的垄断。

人们对电影的迷恋促使与托拉斯合伙的制片人去以低廉的成本大量生产。冬天,他们还把导演、摄影师和演员打发到加利福尼亚或佛罗里达去,以便找到取景所必需的亮度,在室外拍摄各种场景而无需借助于聚光灯。南加利福尼亚千变万化的景色和稳定的气候吸引了东部和中西部的制片人,但是芝加哥仍是年轻的电影工业的中心之一。尽管洛杉矶一年里保证有300多天充满阳光,但是冬天的雨却可能下得很多,倾盆大雨有时使影片的拍摄中断。

好莱坞在1900年时只不过是一个人口稀少、离洛杉矶市中心十几公里的小镇;洛杉矶原来是墨西哥的城市,半个世纪前加利福尼亚被纳入美国后才成为美国的城市。圣莫尼卡山脉在洛杉矶的西北,太平洋在西南20余公里处。好莱坞位于卡洪加山谷,那里的气温从来没有降到零度以下。房地产商哈维·亨德森在1887年建立了这个于1903年成为市镇、1910年成为洛杉矶郊区的社区,他懂得保存这块地方的安宁,例如,不铺设煤气管道,不建设屠宰场。周围的山岗覆盖着羽扇豆属植物、虞美人和蒿属植物,隐藏着兔子、郊狼和响尾蛇。一、最早的开发区

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博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按照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威廉·塞利格公司制定的“多镜头”方法拍摄《基度山伯爵》。塞利格租用了一幢大楼的最高一层作为摄影棚。1909年,纽约影片公司在洛杉矶市北面几公里处的伊登代尔建起了一幢新大厦。这幢大厦于1912年被马克·森内特的基斯顿剧院占用,后来在30年代又被共和影片公司占用。当时出现了两条主要的马路。好莱坞大道和日落大道平行地自东向西伸展。日落大道两边是木结构的平房、田地和一排排柠檬树,一直延伸到圣莫尼卡海滩。后来,在东边的银湖建起了其他制片厂。1911年,新泽西的内斯特影片公司在日落大道和高尔街交汇处租用了一家小酒馆,大量生产情节片和西部片。

从1909年起,著名的制片人D.W.格里菲斯在好莱坞以天然背景为比奥格拉夫制片公司拍摄了好几部影片。1911年,纽约电影公司为了拍摄美国电影创始人之一托马斯·英斯的西部片,在圣莫尼卡的北面买下了一大片土地,维太格拉夫公司也在附近安顿下来。为难以满足的观众生产投资少、成本低的单本影片,吸引了十几家小企业。1912年,卢宾制片公司在日落大道和胡佛街交汇处成立,卡尔·莱姆利的环球制片公司在日落大道和高尔街交汇处的几个摄影棚中安顿下来,这些摄影棚后来被世纪剧院占用。杰西·拉斯基艺术片公司于1913年租用了一个谷仓,后来在塞尔马大街和葡萄街交汇处建起了一个制片厂。塞西尔·B.德米尔就在这里拍摄了他的《印第安女人的丈夫》(又译《异种婚姻》,1914年),这是好莱坞的第一部长片。这个制片厂与阿道夫·朱科尔的“明星”公司合并后扩大,从此就叫“明星”——拉斯基制片公司,一直活跃到1927年。只有一层的建筑是为避免地震后果而设计的,包括几个有顶棚的巨大空间,其中有演员化妆室、办公室和拍内景用的宽大平台,外面修建了各种背景。不过,第一批制片厂大多数是露天拍摄,或者在马路上,或者在桔园里。1914年,互助三角公司掌握了位于日落大道和好莱坞大道之间的彩色电影制片厂。两年前,查尔斯·乌尔班在这里安营扎寨,生产出第一批彩色影片。D.W.格里菲斯在这里建立了他的格里菲斯美术制片厂,导演了《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和《党同伐异》(1916年)。

然而,房地产投机限制了那些新来者更大规模地在市郊发展。1915年,莱姆利越过好莱坞的群山,在圣费尔南多山谷为合并了内斯托公司的环球公司建立了一个电影制片联合企业。哈罗德·劳埃德、哈尔·罗奇和哈里·艾特肯的三角公司搬到了位于洛杉矶和太平洋之间的卡尔弗城。当米特罗公司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时,威廉·福克斯买下了塞利格在伊登代尔的制片厂,第二年建立福克斯影片公司。1918年,查理·卓别林在日落大道上有了他自己的地盘。1919年,托马斯·英斯在卡尔弗城建立了一个制片厂,后来为雷电华公司的塞西尔·B.德米尔和戴维·奥·塞尔兹尼克所拥有,后者在那里拍摄了《乱世佳人》。

1918年,路易斯·B.梅耶来到好莱坞。他先是占用了塞利格制片厂,后来在洛杉矶的东部建立了它自己的制片厂。后来,在他的统治下,米特罗—高德温—梅耶(米高梅)帝国在卡尔弗城扎下了根。1919年,道格拉斯·范朋克选择了定居贝弗利山,给当时的演员们指明了道路。在那里,他与玛丽·璧克馥和卓别林合伙创建了联美公司。1920年,哈里·科恩和杰克·科恩脱离环球公司,建立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不久又建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总部设在高尔街。20年代,在北至日落大道、南到梅尔罗斯大街、西至高尔街、东到西方大街这块地方,集中了大部分制片公司。

1925年,朱科尔在梅尔罗斯大街和马拉松街之间的一片土地上建起了“明星”—拉斯基制片公司。若干年以后,这个制片公司取名为派拉蒙影片公司。二、扩大和城市化

这些制片公司通常都保留它们在纽约或芝加哥的总部,那里靠近几个大的金融市场,离制片厂四天火车路程。对它们来说,除了不需要负管理的责任,另一个决定性的好处是没有工会,往往可以用当地人扮演一些小角色或充当群众演员,他们可以在星期天或节假日工作而无需额外的报酬。由于人口日益增加和由廉价的独立小屋构成的不太符合标准的城市化,木工、泥瓦工和裁缝等行业中求职的人很多。给他们的工资比纽约低一半。洛杉矶及其郊区的居民从1910年的5000人增加到1920年的3.6万人、1925年的13万人、1930年的25万人。

集中和调整避免了小制片厂过于分散。维太格拉夫公司离开了圣莫尼卡来到好莱坞的展望大街,后来被哈里·华纳公司合并,于1923年建立华纳兄弟公司。

建立在圣费尔南多山谷伯班克的第一国民制片厂于1928年被华纳公司收买。好莱坞北面这个新区的迅速城市化就肇始于这些类似的安排。不久,共和影片公司在那里占了一块可以通过一条经贝弗利山穿越群山的公路而到达的地盘。沃尔特·迪斯尼的制片厂在好莱坞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度过了几年之后,也在伯班克安顿下来。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在圣费尔南多山谷的发展则是在很久以后的1972年。

1928年,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使制片厂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福克斯公司在日落大道南面的韦斯特伍德建立了它的有声电影制片厂。取代砖木和玻璃结构厂房的是钢筋水泥建筑物,以保证较好的音质。配音领域内的投资逐步增加,引起了许多制片厂所不能承受的技术突变。影片的摄制更经常地在室内进行,因此加利福尼亚的阳光和千变万化的天然布景便退居第二位。1932年以后,彩色影片的拍摄才重新利用蛮荒的美丽和天然景色的光辉。事实上,美国其他任何地区都不可能有如此多样化的景色,例如,北面的卡梅尔峭壁或南面的乔拉峭壁、东北面的莫哈夫沙漠和东南面的博雷戈沙漠、东面的棕榈泉绿洲以及东南面的帕洛马尔山及在桔园上方的松林。由于外来植物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所以植被总是丰富多采,但是再往东就让位于亚利桑那的仙人掌了,尤其是那种形状像枝形大烛台的仙人掌,早已给那些用天然布景拍摄的西部片留下了它的印记。三、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洛杉矶大大地向好莱坞扩展是必然的结果。利用声音的结果是通过声波延长了影片的吸引力。许多影片都有例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出版的无线电广播版。由于广播电台的增加,男女演员们从摄影机镜头前来到麦克风前,通过声音出现在每家每户。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38年在日落大道建起哥伦比亚广场,给无线电广播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全国广播公司也照此办理,为大交响乐队建起了巨大的播音室和录音棚。华纳兄弟公司也建立了它自己的广播电台。于是,位于太平洋之滨的好莱坞在无线电广播方面成了纽约的竞争对手,直接保证了影片的推销。

电影工业的声望把一大批或多或少与制片厂有联系的人集中在洛杉矶西北的一片土地上。新闻界也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总部,伺机收集有关明星和他们的制片人耸人听闻的消息。像赫达·霍珀这样一些专栏作家,专门在杂志的闲话栏里为热衷于知名人士真实或虚构生活的公众提供各种丑闻。与日落大道平行的好莱坞大道,长期来一直是一条繁忙的商业大动脉,布满了旅馆、饭店和电影院,其中,格劳曼的中国剧院以举行盛大的首映式而闻名于世。沿着这两条交通干线,开设了许多由化妆品工业资助的美容院,例如“马克斯·法克特”美容院就是证明,它的招牌无处不在。

许多企业围绕着电影业运转:电器材料、照相馆、服装店、舞蹈学校、朗诵学校、理发馆、菜馆、出版社以及为制片厂提供建筑材料的商店。

这个影像帝国的广场在大众文化中具有了某种神话的价值,诸如“真主花园”、“马蒙特城堡”、“日落大厦”等大饭店和公寓大楼以及贝弗利山和西面布伦特伍德、韦斯特伍德、贝莱尔等地的豪华住宅增强了这种价值。出了名的演员和导演在洛杉矶以东100多公里的沙漠中涌现出来的棕榈泉建起了他们的第二处豪华别墅。在海边,马利布成了好莱坞的豪华移民地。

电影社团是封闭的,与这个城市的其他社会群体很少交往,生活在一个受到保护的环境里。这是许多明星心理脆弱的标志,他们的飞黄腾达不能不干扰他们的性格。

因此,电影工业的繁荣昌盛很快就把一个几乎是荒漠的地带变成了新世界的拜占庭。在这里,明星们的宫殿都是仿照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的豪华住宅建造的。众所周知,威尔斯是滑稽地模仿了报业巨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城堡。面对这些古怪的人,第一批居民——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南部和中西部的清教徒——起先相信了那些昙花一现的制片厂,后来便对某些制片人、演员和导演——更确切地说是一些流浪汉和生活放荡的人——表现出有礼貌的敌意。但是在20年代,这些人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经常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相互交往。他们远离了留在纽约的金融家,表现得放荡不羁和不落俗套。作为献身于娱乐事业的社团的成员,这些好莱坞的居民由此发明了一些社会礼仪,把这些礼仪当作他们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的标志。他们的生活水平仿效他们的百老汇同道,然而他们感到这种生活水平不牢靠,因为要看票房收入的多少。在奢华的背后,享乐主义的文化也可能变成寻找人间的天堂。四、建筑空间和胜地

20年代,好莱坞也像那些大城市一样喜欢高大华丽的电影放映厅。1922年,图坦哈蒙墓的发现启发了锡德·格劳曼,他建起了他那有狮身人面像、壁画和柱廊的埃及式高大华丽的放映厅。1927年,他在好莱坞大道开设了他的中国剧院。玛丽·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以及后来的诺玛·塔尔梅奇在剧院广场还没有干的水泥地上留下了他们的手印和脚印,明星们的这个传统举动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剧院举行的盛大首映式使民众有机会目睹那些知名人士乘着他们的豪华敞篷汽车到来。

第三家大电影院是华纳兄弟的电影院,1928年建在好莱坞大道和威尔科克斯大街交汇处。后来,这家电影院为了放映全景电影而改建得相当大。1930年,在离此不远的地方开设了以业主亚历山大·潘太奇斯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电影院。1949年,这家电影院被雷电华公司收买,它的巨大的观众厅在后来的10年里接待了奥斯卡奖(学院奖)的颁奖仪式。

1920年,由舞台艺术联盟公司设计的一家露天电影院建在一个山谷中,因为地形是向内弯曲的,所以取名为“好莱坞之碗”。1926年至1929年期间,巨大的工程把它改建成圆形剧场,它的舞台好像被置于一只巨大的蚌壳上。从此以后,音乐会、宗教祭礼和季节性的清晨庆典或夜晚的演出都相继在这里举行。这里还有一个文化中心,举办过一次莎士比亚节,再现过一次《圣经》上的情节。1926年,上尉剧院在好莱坞大道开张,它的舞台有40米宽。1942年,派拉蒙公司收买了这个剧院,并把它改建成电影院。

20年代中期,房地产开发商们打算把商业和制片厂中心以北的群山和峡谷城市化。开发商之一的哈里·钱德勒在俯瞰好莱坞的卡洪加山的山坡上竖起了一块发光的巨型招牌,上书“好莱坞乐园”,每个字母的高度超过15米,里面都装了许多电灯泡来照亮,但是在战争期间没有得到维修。后来市政府依法接管了这块一副可怜相的招牌,第一个字母H已被狂风吹倒。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好莱坞

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以后,许多地方被军队征用,于是市中心的制片厂又重新活跃起来,因为各摄制组都放弃了天然背景,尤其是夜景,以避免被敌人测出方位。因此,导演们利用好莱坞的各个街区,把夜总会改造成异国情调的豪华住宅,把公园改造成热带丛林。进口的限制也促使技术人员节约材料,更细心的排练可以节省大量胶卷。当时,各制片厂的24000名雇员中有4000名重新入伍当兵。

位于北新月高地的好莱坞同业公会和安妮·莱尔士兵俱乐部是休假军人的避风港,它们可以同时接待近千人。蓓蒂·戴维斯和约翰·加菲尔德在卡洪加大道建立的好莱坞士兵俱乐部于1942年10月开张,战争期间一直开门营业。诸如埃迪·坎托、鲍勃·霍普和杰克·本尼等一些当时的江湖艺人联袂演出。名演员们出售国库券,拍卖他们的鞋子或领带,军人们兴高采烈地竞相购买这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本尼·古德曼和格伦·米勒在电台鼓动一些管弦乐队到部队驻地和兵营去巡回演出。长期来一直受到保守人士指责的好莱坞通过这种爱国热忱与本国的社会打成了一片。六、战后的机遇

在盟国取得胜利后的20年里,依然点缀着大牧场和大农场的圣费尔南多山谷迎来了房地产开发的飞跃发展。为了更方便地进入好莱坞和群山以南的地带,当时修建了好莱坞高速公路。这是一条15公里长的战略公路,于1945年建成。作为公共交通遗迹的红色有轨电车也不见了,让位于川流不息的私人汽车。

在好莱坞的中心,“日落之旅”成了夜生活的焦点,诸如“西罗”和“莫坎博”等夜总会都集中在这里。战时专门演出场面豪华的歌舞剧的厄尔·卡罗尔剧院和好莱坞保护神剧院,从60年代起又重新放映电视片。

与电影同时发展的是以格伦·沃利奇斯的卡匹托尔唱片公司为首的唱片工业,它那13层的圆形塔楼从1956年起就俯视着葡萄街。3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唐·李电视台座落在卡洪加山上,后来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收买。美国广播公司于1948年收买了华纳公司的一块地皮后,在展望大街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制片厂,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则于1952年在费尔法克斯大街建立了它的新的总部。最后是全国广播公司扩大了它在葡萄街上的设施。

60年代初,好莱坞的景色全都变了样,电视蚕食或兼并了一部分电影机构。公众失去兴趣和金融危机影响了制片厂,使好莱坞感到不安,它看到了衰落的迹象,于是采取了一些旨在恢复这块胜地的往昔豪华的措施。在一次新的典礼中,人们把明星们的名字和一颗铜制的星镶嵌在一条“光荣之路”的马赛克墙上。于是,在过去的30年里,大约有2000名影星的名字刻在了葡萄街和好莱坞大道上的墙上。同样的首创精神自然为旅游业作出了贡献,从此以后,游客的人数每年达到几百万。

1960年,好莱坞的人口大部分还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但是市中心逐渐让给了那些在马路上游逛的人,而在西郊发展起豪华的住宅区。好莱坞一度有失去它活跃生命的危险,于是房地产开发商们投资修建了一幢幢塔楼和办公大楼,例如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办公大楼以及银行、商业和律师事务所大楼。福克斯公司在出售了它在韦斯特伍德的地皮之后,在贝弗利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名符其实的新城——世纪城。为了吸引公众,1963年在日落大道上建起了白色圆顶的全景电影院。1953年,好莱坞的人口为15.8万,10年后,由于郊区的扩大,人口增加到了19万。七、从嬉皮士到雅皮士:新的面貌

随着反主流文化的骚乱,风俗习惯的解放和审查的放松导致那些很少有人光顾的电影院变成了色情电影院,这类电影院在好莱坞大道周围越来越多,附近还有性用品商店、按摩院和脱衣舞表演。毒品买卖增加了不安全性,因此那些豪华的夜总会全都搬到了拉斯维加斯。加上“地狱天使”这帮骑摩托车的团伙敲诈勒索和嬉皮士们经常出没在日落大道上的潘多拉魔匣剧院周围,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60年代中期,好莱坞大道上的商店常常出售假首饰和其他小玩意儿。最严重的亵渎行为是,“地下”影片在“16”艺术电影资料馆找到了一批观众。反主流文化有自己的报纸《开放的城市》和《自由新闻报道》,它们来自洛杉矶,与《好莱坞记者》日报相抗衡。但是资本主义并没有失去它的权利。收买了环球公司的美国音乐公司(MCA)集团在山岗上修建了它的黑色塔楼。哥伦比亚公司离开了日落大道,于1972年重返华纳公司的所在地伯班克。派拉蒙是唯一没有挪窝的公司。

随着摇滚乐的流行,好莱坞利用多尔斯和弗兰克·扎帕就在洛杉矶之便,成了摇滚乐唱片的主要产地。在卡匹托尔唱片公司之后,A&M唱片公司也在拉布雷阿原来卓别林的制片厂里安顿下来。在莫汤唱片公司从底特律迁来之前,好莱坞吸引了来自纳什维尔、纽约和芝加哥的一些专业人员。电视网利用包括葡萄街剧院和TAV名人剧院在内的这些便利,制作它们的节目。

墨西哥和远东的移民浪潮必然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1970年初,拉美裔和亚裔人口占六分之一,不到30年就占了总人口的35%。当时人口达到25万;由于大洛杉矶市的发展,1990年人口大概有35万左右。60年代就已经形成的建立一个电影博物馆的计划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财政问题,赞助委员会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1971年的经济衰退影响了制片厂,其中有许多关了门,或者变成了网球场,或者出租。前此零星发生的失业,这次达到了令人不安的规模。“性泛滥”侵入了日落大道周围,而犯罪行为在1969年至1975年间增加了8%。但是,1973年露出了一线希望的曙光,当时洛杉矶城市规划部门受托改造居民区。由于有了用于改建的信贷,潘太奇斯电影院于1977年变成了一家大杂耍剧院。山岗上那块上书“好莱坞”几个闪光大字的牌子被洛杉矶文化遗产办公室于1973年宣布为历史文物,但是直到1978年才由《花花公子》杂志的老板休·赫夫纳和歌星艾丽斯·库珀出资修复。对1978年来加利福尼亚观光的900万旅游者来说,好莱坞是仅次于迪斯尼乐园的优先选择。在过去的10年里,最吸引人的是环球公司制片厂的休闲公园:在一大片开阔的土地上,不仅有拍摄电影的场地、特技摄影和旧布景,而且有《精神病态者》中起火的房子、《大白鲨》中的鲨鱼,还有《十诫》中在摩西面前分开的尼罗河河水。向这一部分阳光地带蜂拥而来的人群重新引起了房地产热。今天,当少数民族几乎占这个特大城市总人口的一半时,贝弗利山和贝莱尔的房价上涨了10倍。技术专家控制制片厂引起了雅皮士们的到来,他们与艺术家群体和平共处。讲究排场虽然还不太过分,但依然是衡量个人成就的尺度。

从此以后,洛杉矶、好莱坞和圣莫尼卡形成了一个演出的连续统一体,因为各种艺术活动分别在音乐中心、洛杉矶戏剧中心和威尔特恩剧院举行。此外,除了上面提到过的潘太奇斯剧院,还有圣莫尼卡的梅费尔音乐厅、世纪城的舒伯特剧院和杂耍艺术中心。80年代,西尼普莱克斯电影院老板加思·德拉宾斯基相继在贝弗利中心和环球城开设了装饰艺术风格的豪华多厅电影院,从而与30年代的豪华电影院重新接轨。

好莱坞的神话通过森林草地(好莱坞山)的公墓流传下来。被有历史意义或浪漫色彩的背景所包围的明星墓形成了一条通道,旅游者沿着这条通道在陵墓、录音棚、古式雕塑和纪念品商店之间穿行。旅行社的大轿车也沿着贝弗利山通往过去或现在的知名人士住宅的道路开来开去。

某些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制片厂过去曾组织过拍卖。1970年,朱迪·迦兰在主演《奥兹国的魔法师》(又译《绿野仙踪》)时所穿的鞋、《人猿泰山》中泰山的缠腰布和1959年查尔顿·赫斯顿所主演的《宾虚传》中宾虚的战车都被拍卖了。同年,米高梅公司卖掉了几公顷土地,只保留了最初的几个摄影棚,这些摄影棚也在1986年卖给了洛里马电视制片厂,从而放弃了在那里扎根62年的卡尔弗城,而且拆除了在地平线上显示出轮廓的狮子雕像。相反,洛杉矶地区的地价上涨却保住了过去20年里接替那些制片厂的房地产企业的财富。福克斯公司在马利布拥有土地,米高梅/联美公司在文图拉县拥有土地,迪斯尼公司在洛杉矶南面的阿纳海姆拥有土地(迪斯尼乐园)。

好莱坞如今成了一种文化积淀,充满了与20世纪美国的艺术、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的演变混在一起的一段历史的各种形象。好莱坞好像一幅加利福尼亚镶嵌画,除了各大学给它送来诸如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或约翰·辛格尔顿(南加州大学)等新的天才外,与各种“亚文化”的相互影响也比这个特大城市的其余部分多。通过制片厂可以从贫民区上升到贝弗利山。第二章 制片公司一、大制片公司的诞生、构成和发展——从开始到6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电影工业就已经征服了国际市场,欧洲的电影遭到削弱。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其中有许多是东欧的犹太移民——摆脱了爱迪生的监护。他们自己招聘演员,保证了大量和经常的生产。许多企业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导致了几家大制片公司的改组和势力的巩固。第七艺术的这些实力人物当时被称之为“泰斗”。他们控制占优势的制片公司直至50年代,尽管遇到过多次重大的危机。五家最大的制片公司制定了它们的规则,窃取了生产、发行和放映影片的垄断权。

1.派拉蒙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老板阿道夫·朱科尔于1916年收买了由杰西·拉斯基、塞西尔·B.德米尔和塞缪尔·高德温领导的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后来又收买了派拉蒙影片发行公司。德米尔被任命为董事长。经过几度更名后,公司于1930年成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公司。它的实力由于利用华尔街的信贷收买了一些电影院而大大增强。B.P.舒尔伯格领导生产直至1932年,那一年,在一次导致制片厂破产的严重金融危机之后,拉斯基离开了公司,朱科尔也失去了他的大部分权力。在巴尼·巴拉班的领导下,派拉蒙影片公司在1933年至1936年期间重整旗鼓,同意朱科尔回到管理委员会。1946年,公司的利润达到了创纪录的数字——3900万美元。当时,派拉蒙公司在政府决定的强制下把它的电影院卖给了国家。1966年,公司更加不景气,被海湾+西方公司收买,由查尔斯·布卢多恩担任董事长。朱科尔保留了一个名誉职位。

2.米高梅公司——马库斯·洛是洛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于1920年收买了米特罗制片公司,后来又收买了高德温公司,最后与路易斯·B.梅耶制片公司合并,组建成米高梅公司。路易斯·梅耶当时得到从环球公司跳槽来的欧文·塔尔伯格的支持,领导生产。洛氏公司保留了电影院部分,米高梅公司则负责制片厂。在洛氏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担任董事长之后,塔尔伯格重新成为制片人,并吸收他的女婿戴维·奥·塞尔兹尼克参加制片。塔尔伯格于1936年去世,3年后米高梅公司推出《乱世佳人》。在米高梅公司大大扩大了卡尔弗城的制片厂之后,1948年由来自雷电华公司的多尔·沙里领导生产,梅耶在1951年辞职前仍对制片厂负责。当时被提升为制片厂厂长的沙里于1956年退休。申克于同年辞去董事长职务。当时,管理上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影响着米高梅公司,金融家柯克·柯克里安于1969年接管了公司。

3.福克斯公司——威廉·福克斯的福克斯影片公司于1917年在好莱坞成立。1927年,公司把资金投入开发,尤其是投入福克斯有声电影的工艺增加音响效果之后,与反托拉斯法发生了法律纠纷。1929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后又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威廉·福克斯去世后,公司在1935年与达里尔·F.扎纳克和弗兰克·申克的20世纪制片公司合并。这就使得扎纳克后来能取代温菲尔德·希恩领导生产。斯派罗斯·斯库拉斯于1941年被提升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董事长。在第一部立体声宽银幕电影《圣袍》(1953年)取得成功之后,扎纳克于1956年成为独立制片人,他所摄制的影片由福克斯公司发行。福克斯公司于1962年重新请他回来担任董事长,以便整顿投入巨额资金拍摄《克娄巴特拉》(又译《埃及艳后》)后公司的财政。扎纳克于是指定他的儿子理查德担任副董事长,负责生产。由于财政上遇到了新的挫折,扎纳克父子在福克斯公司的领导地位于1971年被丹尼斯·斯坦菲尔取代。

4.华纳兄弟公司——华纳四兄弟于1923年组建华纳兄弟制片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吞并维太格拉夫公司,并投资其子公司维太风公司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开发的音响技术。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1927年)耗尽了萨姆·华纳的心血,他于同年去世。公司于1929年(原文如此。——编注)收买了第一国民公司后,在伯班克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董事长一直由杰克·华纳担任。达里尔·扎纳克领导生产(1929—1933年),后来被哈尔·威利斯取代,后者保持这个职位直至1944年。除了反托拉斯法的限制,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冲突也影响了华纳兄弟的管理,于是他们在50年代转向生产电视片,由杰克·华纳的女婿威廉·奥尔负责。1957年,杰克·华纳只保留了华纳公司的少量股权,1967年被七大艺术制片公司收买,1969年又被金尼国民服务公司收买。伯班克的公司由史蒂芬·罗斯领导,重新命名为华纳通讯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其电影、唱片和电视部分保留华纳兄弟公司的名字,由特德·阿什利负责。

5.雷电华公司——雷电华是最年轻的制片公司,诞生于1928年由戴维·萨尔诺夫和约瑟夫·肯尼迪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安排的一次合并。戴维·奥·塞尔兹尼克于1932年被任命为副董事长,负责生产,次年他又重回米高梅公司。弗洛伊德·奥德伦控制雷电华公司的财政直至1948年,董事长由乔治·谢弗担任,后由多尔·沙里担任。诸如沃尔特·迪斯尼、奥逊·威尔斯和塞尔兹尼克等独立制片人都加盟雷电华公司,为公司的成功作出了贡献。1948年,公司被古怪的飞机大王霍华德·休斯所控制。1955年,雷电华公司被一家轮胎公司的子公司托马斯·奥尼尔的通用远距无线电公司收买,把几百部影片的摄制权让给了可口可乐公司;1958年,在女演员露西尔·鲍尔的主持下,在德西露制片厂内恢复生产电视片。由于休斯的古怪行动,雷电华公司由此从好莱坞的景色中消失。

6.环球公司——卡尔·莱姆利在合并了几家企业后于1912年创建环球制片公司,并于1915年在环球城安顿下来。年轻的欧文·塔尔伯格在1919—1923年间负责制片厂。在30年代的财政困难时期,莱姆利于1936年去世,环球公司被奇弗·考丁所领导的一个财团收买。公司在引人注目地恢复元气后,于1946年和国际制片公司合并。当时,环球国际公司由威廉·戈茨领导;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取得了部分控制权;1962年,环球国际公司被卢·沃塞曼担任董事长的美国音乐公司收买。

7.联美公司——191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别林、玛丽·璧克馥和D.W.格里菲斯创建,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领导,1926年起由约瑟夫·申克领导。在申克去世(1935年)前,联美公司于1928年取得了创纪录的收入。在此期间,公司由于萨姆·高德温、戴维·奥·塞尔兹尼克和英国制片人亚历山大·科达的临时合作而发了财。经过彻底的改组,阿瑟·克里姆和罗伯特·本杰明于1951年取得了联美公司的领导权;1967年,公司被金融集团泛美公司收买。

8.哥伦比亚公司——1924年由乔·布兰特及哈里·科恩和杰克·科恩兄弟在1920年建立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基础上创建。哥伦比亚公司由于弗兰克·卡普拉(1927—1939年)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哈里·科恩于1931年成为董事长,在萨姆·施皮格尔的支持下管理公司直至1958年去世;1946年,由于《乔尔逊的故事》一片,公司在财政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功。尽管有英国来的超级巨片,哥伦比亚公司还是遭受一些损失,这些损失导致它走向破产的边缘;1973年,公司被艾伦·赫希菲尔德和戴维·贝格尔曼收买。二、纵向合并和垄断

好莱坞的电影业形成了卖方市场,直至40年代末。它受几家大公司的支配,集生产、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五大公司是:派拉蒙、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和雷电华。这是几家最大的制片公司,但是它们的主导地位取决于它们所掌握的发行渠道和它们对75%独家放映的影片的控制。尽管涉及的电影院不到总数的15%,但这些电影院在居民区所占的位置依然使它们可以指望获得巨片(甲级片)收入的一半。这些大制片公司的经济实力正是来源于这种收入的集中。它们还建立了一个同业公会——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旨在协调价格、电影院排片的方针、演员的出借和电影工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这些大公司有权指定一些电影院首轮放映它们的影片,这就把那些独立制片人排除在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之外。因此,那些不属于这些大公司的电影院如果想要得到最卖座的影片的话,便不得不接受它们的条件。由于超级巨片的预算费用大,有一定的风险,五大公司中没有哪一家生产出足够的影片来满足它们自己的电影院的需求,因此它们也共同合作以确保它们的市场。

这些大公司在纽约都有一家享有盛名的电影院。福克斯公司的电影院集中在西海岸,华纳公司的集中在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派拉蒙公司的集中在加拿大、新英格兰和南方。这几家大公司给自己的电影院优惠待遇,也在自己的电影院里放映三家小公司的影片。哥伦比亚公司、环球公司和联美公司大量生产所谓的“乙级”片,以补充郊区或市区电影院里巨片的不足。

这种联盟的力量使大公司向独立经营的电影院提出并强迫它们接受“整批订片”、“不看样订片”、“规定放映日期”和“按区订片”等条件。

30年代末,向国外发行影片带来35%的收入。影片出口由1918年尼利—佩廷吉尔法授权的一家卡特尔管理。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的国际部于1945年变成电影出口协会,是唯一有资格与外国政府谈判限额和关税的代理机构。三、财务政策

纵向合并的始作俑者是阿道夫·朱科尔。他从1919年起就控制了派拉蒙公司的发行和明星—拉斯基制片公司的基金。他向600家电影院投资,迫使独立经营的电影院接受“整批订片”。在他的模式的启发下,第一国民公司、福克斯公司、洛氏公司和环球公司也把它们的力量集中在影片的放映上。同样的财政约束要求那些大公司与华尔街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它们所要做的就是使银行家们了解一种工业的经济前景,这种工业由于种种丑闻断断续续地震撼着好莱坞社会而得不到报刊的好评。不过,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前的扩展年代却有利于向不动产投资。

1924年和1925年期间,派拉蒙公司获得了500万美元利润,而福克斯公司和华纳公司则试图向它的优势提出挑战。米高梅公司利用它在1924年与高德温和梅耶的联盟,由于生产出第一批场面豪华的影片,终于在1926年与派拉蒙公司势均力敌。福克斯公司和华纳公司也取得了第一批重大成就。1928年至1931年期间,向音响技术大量投资使这些公司的雇员股东增加了两倍,而且大量被有声片所吸引的公众看来一下子也承受不了1929年危机和后来的大萧条的冲击。1931年以后,那些大制片厂遭到了重大损失,这种情况预示了此后几十年里市场的波动,因为亏损被转嫁给这些制片公司自己所掌握的电影院。五大公司的债务使它们处于受高额银行利息支配的状态。米高梅公司由于在经营电影院方面比较谨慎,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还能不断地发放股息。只有它一直坚持下来,而它的三个竞争对手(雷电华公司在较小的程度上)要到40年代中期的扩展时才与它并驾齐驱。哥伦比亚公司和环球公司的发展就不那么令人注目,要到50年代和生产电视片时才和联美公司一起达到大制片公司的水平。在此期间,雷电华公司由于没有稳定的领导班子而消声匿迹,尽管把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巨片委托给了一些独立制片人。

40年代初,大萧条对这些制片公司还有一些负面影响,尽管它们每年生产的影片达500部左右,但是成本如此之高,所以很难用拍摄的数量来减少巨大的预算。

30年代初,在摩根银行的支持下,音响效果促进了华纳公司的发展;由于隶属洛克菲勒财团的蔡斯国民银行的支持,雷电华公司得以跻身于五大制片公司之列。由于谨慎的协调,这些大制片公司鼓励为一般民众生产影片,避免20年代的那种调和论。

这五家大制片公司共同保证影片发行的赢利和它们投资的三分之二的电影院的独家放映权。它们所保证控制的影片租金考虑到通常的票房收入。它们的三分之一收入来自影片租金,其余的来自它们自己的电影院以及子公司的股息。这种制度保证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但损害了独立经营的电影院,因为它们没有安排影片放映日程的权利。

洛氏—米高梅公司的例子说明了制片公司的组织对生产的影响。它从影片的租金中得到它70%的利润,因为它的影片价格比其他大公司高。这涉及到生产公众需求很大的场面宏大的巨片。再说,洛氏公司下属的电影院数量最少,只有139家,而派拉蒙公司有1239家,华纳公司有507家。因此,它必须通过从发行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来弥补放映方面的投资不足。纽约的董事们根据放映部门的需求确定用于生产的预算。他们根据影片的类型和选择明星的意愿来分配财务开支。尽管这些安排可以和制片公司的领导谈判,但是生产的方针是由系统中最能赢利的部门来决定的。

明星们的报酬是根据他们的知名度——财务上取得成功的保证——来调整的。这种报酬可以达到生产预算的50%。不过,这种高昂的开支可以使独立制片人不敢问津场面宏大的故事片。他们往往只能拍摄乙级片——用于复映或季度电影周的补充;有独家放映权的电影院通常只放映一部影片。由于不是唯一的利润来源,所以生产部门一直是最稳定的。严格取决于预算的好莱坞社会一直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公众的三心二意和票房收入的不稳定可以引起停滞,更糟的是引起电影从业人员的破产。制片公司把一部影片一年后降价80%、两年后完全从银幕上消失的做法,使这种担忧更加严重。因此,这种急功近利的愿望放弃了实验,而实验可以巧妙地调和传统与革新,选择符合文学或戏剧类型并适应新的功能的“程式”。这就是音乐片、黑色片、西部片或恐怖片。如果这些程式能使票房收入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同时使公众的口味正常化,那么制片人就能在面对华尔街的那些庸人时保卫这第七艺术。四、从银行到制片厂

好莱坞是构成其产品特异性的各种形象、观念和幻觉的发源地。因此,那些电影泰斗们保持着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的价值和秘密,其映像和象征对公众和电影中的人物及情节来说都具有重要性。正是这一点使他们合情合理地独立于东海岸的金融势力。如果说金融巨头们建议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那么只有这些电影泰斗才被认为有发明的天才保证生产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处理好不合情理的和无法预料的事,同时利用他们的嗅觉预感公众的口味。因此,塔尔伯格在米高梅公司获得了一贯正确的声誉。米高梅公司以相当于年利润20%的奖金奖励它的生产人员。达里尔·F.扎纳克是1935年与福克斯公司合并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有功人员之一。好莱坞社会强化了围绕着它的神话,同时创造了一种日常情节剧的气氛,这种气氛后来给诸如《夕阳林荫道》(派拉蒙公司,1950年)等影片提供了机会。好莱坞越出了它作为文化中介的范围,使电影工业具有吸引公众并使他们成为忠实观众的形象。非政治化、正统、求助于民族或家庭价值和没有论战,使好莱坞影片具有双方满意甚至普遍满意的形象。电影泰斗们本身一心想要保证受到资产阶级的尊重,同时为电影争得民主艺术的地位。中产阶级的类似担保远不是在默片时代获得的,当时的种种放纵行为使美国深感不安。五、垄断的结束

30年代末,独立放映人控制着美国电影院的三分之二,他们施加压力,要求减少卖方市场的特权。1940年11月国会的决议(两造同意的判决)只使他们部分地感到满意。尽管这项决议把“批量订片”限制在5部影片,而且禁止制片公司建立新的电影院,但并不涉及从生产到放映的纵向结构。好莱坞的托拉斯始终不让独立制片人涉足有利可图的产品。三分之二的产品实际上是供不受卡特尔控制的电影院放映的二流影片。尽管1947年有277家制片公司,雇用了3.4万人,但是八大制片公司生产的影片却占了总数的75%。大多数知名的导演和演员与它们签订了合同。长片的产量保持在每年450部左右,大大少于默片时代。每家大制片公司每年生产40—60部影片,而戴维·奥·塞尔兹尼克和塞缪尔·高德温等独立制片人每年只生产8—10部。发行的90%控制在那些大制片公司手里,它们负责五分之四影片的出租。由于独家放映和对首轮影片的垄断,在1.8万家电影院中,有3000家属于卡特尔,它们的收入达到总数的70%。

电影工业的这种一体化使大制片公司几乎瓜分了市场,而且建立了大量子公司来限制独立制片人的发展。

1.“离异”——根据1888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从1938年起就受到控告的那些大制片公司由于1946年纽约法院对派拉蒙公司的判决而受到极大的打击。这项判决后来得到最高法院的批准,迫使这些大制片公司停止它们的纵向合并,把它们在生产和发行方面的利益与对放映的控制分开。这种被称之为“离异”的非卡特尔化的结果是大制片公司的分裂。派拉蒙、华纳、洛氏和雷电华等公司卖掉了3000家电影院中的1300家。哥伦比亚、环球和联美等公司也被禁止任何垄断的做法,其中包括“批量订片”。由于生产上的损失再也不能用放映方面的利润来弥补,这些大制片公司便解雇一部分工作人员,集中它们的发行网,很快就达到固定开支大于营业额的极限。

这些大制片公司通过它们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生产乙级片,曾控制了制片厂、资本和明星。1948年以后,独立制片人大量开展活动。他们的人数从1947年的70人增加到1957年的165人。从此以后,他们便直接为那些曾在卖方市场时代限制过他们的大制片公司工作。

2.对危机的反应——另一些原因也说明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动荡,这种动荡将导致它的暂时没落。从1949年起,30—60岁这个年龄段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下降到战前的55%。许多原因引起公众对电影失去好感。最重要的原因是电视进入了家庭。驾着汽车外出兜风的诱惑力是另一个原因,还有生育高峰期时代对天伦之乐的爱好。

年轻人大体上仍然忠实于大屏幕,每星期要去好几次电影院。而且,50年代得到发展的“免下车”电影院使观众可以在露天屏幕前戴上耳机,坐在他们的车上看电影。回到传统的电影院确实只是60年代初的事。

1951年,电视进入了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当时,一条同轴电缆把东海岸和西海岸连结起来。1960年,电视联播网在整个美国领土上播放它们的节目。塞缪尔·高德温在1950年就预言过,电视将成为最大的影片供应者。电视迷引起了那几个大联播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所不能满足的需求,于是它们转向那几家大制片公司,后者可以把它们影片库里的片子拿出来卖,尤其是乙级片。应该说,小屏幕是(罗伊·罗杰斯和霍帕龙·卡西迪)为青年人拍摄的西部片的最大消费者,还有侦探片。那几家太制片公司不仅建立子公司来出售老产品,例如哥伦比亚公司的分公司“荧屏宝石”,而且还以系列片的形式生产它们自己的电视片。1957年,电视片的生产成了好莱坞特有的生存手段,新一代导演使它飞跃发展起来。从1961年起,好莱坞为小屏幕生产25%的节目。

尽管所有的制片公司都受到危机的影响,但是反应各不相同。米高梅、哥伦比亚、环球和联美等公司,尤其是派拉蒙公司,“离异”前拥有大量电影院,在1948年特别受影响,但在50年代又重新获得成功。为了制止危机,好莱坞电影工业选择了少为大屏幕生产影片,而把力量集中在拍摄超级巨片上,以便表现电视机的狭小屏幕容纳不下的场面。1952年和1954年间,新的彩色技术与宽银幕同时出现,后来是全景电影。

好莱坞各制片公司的新面貌就始于这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电影工业而采取的措施妨碍了出口,由于配额的限制,五年里积累起来的库存就不易被消化。为了弥补外国客户的美元不足,美国的资本家就投资到欧洲去拍电影,例如在意大利的西尼西塔制片厂摄制了《宾虚传》。由于在好莱坞摄制巨片成本很高,制片人到全世界去为他们的历史画卷选择拍摄地,大大损害了加利福尼亚同业公会的利益,所以它指责这种生产是“背信弃义”。六、联合经营的时代

过去20年的调整改变了好莱坞电影业的面貌,如今由七家跨国公司控制。

1.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在比格尔曼和赫希菲尔德离去后,于1978年任命弗兰克·普赖斯为董事长。1982年,公司被可口可乐公司收买,任命年轻的英国独立制片人戴维·普特南为董事长,他于1987年当公司与三星影片公司合并时离去。从奥利安公司跳槽来的迈克·梅达沃依和《蝙蝠侠》的制片人乔恩·彼得斯及彼得·格鲁伯进入领导机构。哥伦比亚公司于1989年成为第三大制片公司,占有15%的市场,同年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收买。

2.福克斯公司于1974年任命小艾伦·莱德领导制片厂,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1979年。1981年,公司被石油大王马文·戴维斯收买,他把他的一半股份让给了澳大利亚报业巨头鲁珀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于1989年处于第六位,占有6%的市场。

3.米高梅公司于1973年受到财政上的限制,不得不放弃发行并减少生产。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团泛美公司所有的联美制片公司,组建了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1985年和1986年期间,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老板特德·特纳收买了制片厂,后来又卖给了柯克里安,只保留了影片库。当时小艾伦·莱德进入了领导班子。意大利人姜卡尔洛·帕雷蒂和他的控股公司帕泰通讯公司在时代/华纳公司的帮助下,于1990年收买了米高梅公司,并没有引起包括法国在内的金融动荡。1989年,米高梅/联美公司占有6%的市场。

4.派拉蒙公司先后有几任董事长:1971年是弗兰克·雅布兰斯,1975年是罗伯特·埃文斯。布卢多恩于1983年去世后,马丁·戴维斯领导了包括制片厂在内的海湾+西方集团公司。弗兰克·曼库索从1984年起任董事长,生产助理是巴里·伦敦。作为第四大制片公司,派拉蒙通讯公司于1989年占有14%的市场,并且试图收买时代—华纳公司,但在一场官司后失败了。

5.环球公司属于沃塞曼的美国音乐公司集团。它于1976年由内德·塔南领导,1982年起由弗兰克·普赖斯领导,1986年起由西德尼·申贝克领导,他的助理托马斯·波洛克负责生产。后者后来成为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环球公司于1990年被日本的松下公司以60亿美元的代价收买,后者打算占领录像机和高清晰度电视机市场。环球公司1989年处于第二位,占有17%的市场。

6.华纳公司于1980年由罗伯特·戴利任董事长,不得不在1983年和1984年面对一场严重的财政危机,其结果是由它的子公司阿塔里电子游戏机公司来承担损失。特里·西默尔和负责生产的马克·坎顿进入了领导班子,由于《小妖精》和《蝙蝠侠》而引人注目地恢复了元气之后,他们为华纳公司取得了在大制片公司中排名第一的位置,占有19%的市场。与此同时,时代公司进入了华纳通讯公司集团,日本的东芝公司也于1991年加入。

7.迪斯尼公司是大制片公司中的小弟弟。它是米老鼠之父沃尔特·迪斯尼于1925年创建的,专门为儿童生产动画片和其他影片,1984年与试金石公司合并后也为广大公众摄制影片。来自派拉蒙公司的迈克尔·艾斯纳担任董事长和杰弗里·卡曾贝格负责生产后,给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1989年排名第四,占有14%的市场。卡曾贝格现在担任董事长的职务。

由于有影片库和有线电视网,这些集团公司实施庞大的多样化计划,在唱片、出版、消闲公园和录像等行业中有无数子公司。它们在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还有地皮。这些多样化的活动使它们可以减少损失、安排投资,同时使它们处于优势地位来征服今后几年里出现在地平线上的视听新技术市场。

独立制片公司——它们是和那些大公司同时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没有发行渠道,所以未能在这些大公司中占有一席之地。不算其他许多有时联合起来的公司,王冠、使馆、卡罗尔、洛里马、奥利安和大炮等独立制片公司生产的影片和电视片由米高梅公司发行。独立制片公司比那些大公司灵活,是储存人才的地方。他们提出一些影片的拍摄计划,并“一揽子”承包摄制。因此,在1982年,有55%的长片是由独立制片公司生产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