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全新升级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9:44:18

点击下载

作者:罗大伦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全新升级版)

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全新升级版)试读:

让孩子长得高、胃口好、不感冒的特效推拿、食疗方 速查速用

再版序愿大家受益更多

有一天,我去当当网看我所出版图书的读者反馈。相当一部分读者好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大多数读者都反映,他们用了书中介绍的方法以后,改善了体质,并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这实在太让我感动了。

这上万条的读者留言,说明我写的这些书,确实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帮助,让大家在自己和亲人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我觉得特别开心。

如果有人问我,这辈子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把实实在在的健康知识分享给大家就是特别有意义的。这样的事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现在,这几本书出版也有三四年了。这几年,我又积累了新的经验,收获了新的知识,还收集到了来自各方读者提出来的反馈和需求。因此,我在原版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些之前书里没有的新内容来满足大家的需求,希望大家受益更多。

改版后的这几本书,其实就是原作的升级版。我既希望它们能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又希望大家都能够继续学习中医知识,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成为全家人健康的守护神。2018年1月24日前言不伤孩子的脾,别伤孩子的心

现在,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问题,比如爱感冒、咳嗽、鼻炎、积食,还有不长个,都与脾胃不吸收有很大关系。而中国古代的名医们特别重视脾胃——人的后天之本,认为如果孩子的脾胃伤了,那他的发育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然而,当代社会孩子伤脾的原因实在太多了。现在食物的种类太丰富,食物的质量却经常出现问题,家长又溺爱孩子,所以容易让孩子养成吃饭时的不良习惯,或者吃了不应该吃的食物,或者所吃食物营养结构不均衡。最后孩子的脾胃受伤,更多地出现外感、发育不良、鼻炎等问题。然后家长看到这样的结果就焦虑万分,不知道怎么办……

每次碰到家长向我咨询孩子问题的时候,我都发现与孩子的脾胃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着重强调的是:如果要让孩子不生病,少生病,生病后尽快痊愈,最少复发,就要好好保护孩子的脾胃。

实际上这本书是我上本书——《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的前传。意思就是:只要把孩子脾胃搞好了,那么包括外感引起的发烧、咳嗽、积食等在内的很多常见小毛病就都没了,少了。

要想让孩子的脾胃不出问题,家长还要记住一点:不要伤孩子的心!我们现在碰到的太多严重的小儿疾病,实际上都与伤了孩子的心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认为,心实际上是咱们讲的情绪,因为现在的小孩好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难免会纵容、娇惯。久而久之,当孩子的一些要求在家里、幼儿园或学校里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产生一些情绪失调的问题。

孩子情绪失调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的失常,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甚至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所以家长爱护孩子,除了要保护好他们的脾胃,更要保护、调整好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总是保持一个好的、积极的心态。首先,对孩子不要溺爱;其次是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心失衡了,就把压力加到孩子身上,否则孩子的身体很容易出问题。

我认为,孩子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父母的问题,跟父母的不良情绪有关。像父母之间的冲突,或者父母的压力等,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孩子,先是情绪失常,引起气血运行的紊乱,然后身体也会失常。

所以,不要伤孩子的心,不要让孩子时常处在情绪失常的状态里。其实,这是一个从根上不让孩子生病,让孩子身心都特别健康的大诀窍。

对家长来说,他们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情绪失常还可以让孩子生病这个事实。孩子生病了,家长往往第一想到的就是这孩子该吃什么药了,下意识地觉得一定有哪种药可以把孩子调整过来,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孩子老爱生病是因为自己家的气场不好,自己的情绪恶劣。

简单地说,善于和不善于修心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神志,特别是孩子的脾胃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一个对孩子长远负责的家长不仅是要管好他的吃喝拉撒,还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修心养性对孩子一生健康的重要性。

愿这本小书能给当今父母一点儿小小的启示。2014年8月15日于当归中医学堂第1章你是孩子合格的:保护神吗我与家长分享中医育儿知识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教大家在疾病来临时怎么去对付,而且还要让孩子根本不生病。只有让孩子一年到头不生病,那才是家长真正的成功。1.不知医的妈妈“为不慈”

古人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诚不我欺也!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曾经在海外生活很多年,刚回来的时候,还带着一些国外的生活习惯,而且她原来并不是中医的粉丝,也没学过中医育儿知识。因为有我这个中医朋友,所以她孩子身体一有不舒服、小毛病什么的,就给我打电话:“孩子又发烧了”“孩子又咳嗽了”……

她孩子发烧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我说:“你怎么不学点中医育儿知识呢?我的书里写得那么清楚,很多家长都受益了,你好好学学,就能少操好多心啦!”她说:“那还要你这个朋友做什么呢?我打电话问你不就行了吗?还学什么啊!”

那么,大家想想,她这样做有没有问题?我有的时候在微博里面讲帮助朋友的事情,大家都很羡慕,都说如果和罗博士做朋友该多好,可以随时解决问题。可是,和我做朋友就能真正解决问题吗?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当孩子生病了,已经开始发烧了,变成肺炎了,此时才处理还来得及吗?

答案是:来不及,因为已经错失了最佳的调理时机,所以要用更大的力量才能恢复孩子的健康。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这个看病的医生水平没问题,孩子的病情也很简单,但是因为在孩子发病的最初阶段,家长不懂医学知识,错失了解决疾病的最好时机,小火苗已经变成了熊熊大火。当医生来治疗的时候,孩子已经嗓子红肿化脓、发烧了,甚至已经肺部感染了,此时,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中医西医,都会感到棘手,要花更多的心思去治疗。

所以,即使有最高明的医者做你的朋友,你也不可能24小时都依靠他们。如果自己对医学知识毫不了解,在疾病还是小火苗的时候没有扑灭,就会错失很多治病良机。所以,当孩子病得严重的时候,向医生朋友求助和去医院没有什么两样。

而且,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生病之后再处理,这难道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吗?因为在孩子发病的最初阶段,家长如果不懂一些育儿知识,错失了解决疾病的最好时机,等到去找医生治疗的时候,孩子已经病到一定程度了,治疗时往往要费比较大的劲。这对孩子、家长的身体和精神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再说回到我的那位朋友身上,她因为头疼孩子经常生病,再加上我的劝说,于是开始自学中医育儿知识。慢慢地,她可以处理孩子的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了,比如,一发现孩子嗓子疼,当天处理好,就没事儿了……现在,孩子的体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什么改善呢?在孩子妈妈学习中医育儿知识前,她孩子的个头在幼儿园的女孩里面几乎是最矮的,当时她很焦虑,但却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是因为这个小朋友的脾胃比较弱,问题出在喂养不当上,也有幼儿园吃得太好的关系,总之孩子的脾胃不好,结果孩子的个子就长不高。

后来,在学习了一些中医育儿知识后,她开始每天认真地给孩子捏脊,再让孩子多运动、多吃补脾的食物,只用了1年的时间,孩子的个子就开始“噌噌”地长,成了幼儿园同龄女孩里较高的。而且,这孩子调理前经常感冒发烧、打针吃药,现在通过妈妈调理后,孩子很长时间都不发烧、不感冒了,几乎不受外感的侵害,开始健康起来了。

现在我朋友很少问我孩子生病的事了,孩子过得更加健康、快乐。我还观察到,这个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是带着其他孩子玩的,当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哭闹的时候,她却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这是很了不起的。

比如我朋友的母亲情绪不好了,这个孩子会和她说:“姥姥你要快乐,要有正能量。”孩子讲这些东西,是为了让姥姥快乐点儿。她说的话不像她这个年纪的孩子会说的,这就是她有自己的判断力。当家里有什么负面的事情、气氛不好时,她就会很冷静地引导别人走向积极。一个孩子能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这个孩子就被培养得很好。我对朋友讲,你养育孩子的方法是正确的,孩子不仅身体好了,心灵也越来越强大。

我现在越来越真切地看到了实践的结果,这个孩子明显是个快乐的孩子,她的气血通畅,身心都很健康。

大家看一看,这就是家长自己做孩子保护神的重要性。

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妈妈学了中医之后,在孩子身体一有点儿风吹草动时,马上就给孩子调理,确实取得了特别明显的效果。比如,在当归中医学堂参加学习中医育儿课程的好多妈妈们学完以后,原来她们的孩子在1年中感冒10次,现在只感冒2次,8次都被阻截住了,她们做得非常好!

我比较感动的是,有一次,当归中医学堂举办三周年聚会庆典,来了一个妈妈代表,我和她聊天,问她:“你学得怎么样了?孩子感冒了,自己都能治好吧?”结果她的回答让我特别惊喜:“不是治好了,是现在孩子根本就不感冒了!”我一听太高兴了,她已经把对孩子疾病的提前战打得特别好了,等于做妈妈的根本就不让自家孩子感冒,而不是说怎么治感冒了。

我认为,这就是妈妈们学中医育儿知识的根本目标!

实际上,我与家长分享中医育儿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让妈妈学会修心和获得正确养护孩子的智慧。不仅是教大家在疾病来临时怎么去对付,而是让孩子根本不生病,不是疾病来10次,家长打回去8次就行了,如果是这样,就永远没有尽头。只有让孩子一年到头不生病,那才是家长真正的成功。

正如《黄帝内经》讲的,不要等到打仗的时候才去铸造兵器,不要等到渴了才去挖井,那是不行的。

家长靠自己的所学来帮助孩子战胜常见疾病的例子,在我的微博私信或者留言里,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我觉得,一个懂中医的妈妈真的是幸福和自豪的,因为她终于有能力真正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了。2.治病的最好时机在“将病未病”阶段

我有一个朋友,关系特别好,大约有五六年的时间,她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小问题都是由我来调理的。这姑娘很孝顺,有段时间,她妈妈因为发烧住院,她马上停掉在美国的公务飞回北京。

当时,她妈妈在医院用了20多天最好的抗生素,但烧始终退不下来,实在没有办法,医院说:“只能停药,靠她自己的抵抗力吧,我们没办法了。”

这期间正好我回北京,就去医院看望她,说:“既然停用抗生素了,就用中药试一下吧。”吃了中药后大约3天,老太太的烧就退了,第5天就出院了。回家后有的时候体温正常,有的时候稍微有点儿低烧,但都靠中药把烧退下去了。

这件事让我很感慨,我已经给她妈妈调理有5年的时间了,但如果她再早一点儿认识我,如果她和家人早一点儿学中医知识,知道在疾病的早期干预的话,她妈妈的病情不至于发展到这么重的阶段。

为什么?因为疾病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一定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会发展到严重的阶段——当时,我一下开了5个方子让她母亲慢慢退烧。但是如何让她的体力恢复过来,这需要在未来花费很大的力气。如果早期进行了干预,不让身体进入到这样严重的状态,调理起来则会容易很多。

一般来说,医生给老人看病会吃力些。为什么?你再有本事,都不能够阻止老人走向衰老。而孩子一旦生病,即使不怎么用药,也常常恢复得特别快。

我每天看到那么多的孩子生病,到医院打点滴,还有的孩子病得很严重,是几个人抬来的,就觉得特别痛惜——怎么能让孩子病到这种程度呢?我觉得太痛心了!如果家长懂一些中医育儿知识,能够早点儿调理的话,好多问题甚至自己都可以解决,绝不至于让孩子病得这么重。这是谁的责任?是家长们的责任!

其实有些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医生可能想尽力都帮不上忙。所以,大家一定要在疾病的萌芽阶段,把它遏制。要知道,跟着病走的方法都是亡羊补牢,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别让孩子进入生病的状态。一定要提前打“预防针”。3.让孩子不生病比治好孩子的病更重要

如何做到让孩子不生病?家长一定要学习,要变成智慧型家长、学习型家长。因为如果你不懂这些医学知识,实际上你就对孩子的健康没有根本的把控能力,你不知道什么会引起孩子生病,不知道孩子生病怎么办,只有睁大眼睛求助于别人,永远都是被动的。

好多家长整天在网络上到处哭求:我的孩子老咳嗽怎么办;我的孩子总感冒,每周都要感冒一次,怎么办……总是在向外求助。

有智慧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呢?是掌握了中医育儿知识以后,知道孩子的病是从何而来,然后主动去调整。

第一,他们不慌张、不抱怨,知道首先要把自己的情绪和家里的气场调好,彼此互相帮助,那么孩子在这种气场下就会心情愉快,心情愉快以后气血运行就正常。也就是说,要让孩子不生病或者生病后最快痊愈,不再复发,父母先要学会养心。

我看见现在很多父母并不重视养心,压根不知道养心对自己和孩子有多重要。就像我在微博上写一个孩子的感冒方,一下子转发几百、上千,但我如果发一篇关于家长养心的文章,转发的人就只有几十个。家长会觉得,自己养不养心和孩子生不生病有啥关系?实际上,他没有想到养好心对自家孩子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有智慧的家长对人体的功能、疾病发生的各个阶段会有基本的了解。现在,大多数家长连孩子鼻涕的黄和白都分不出来,孩子感冒是风寒还是风热完全搞不清楚,这样完全可能耽误孩子治病的最好时机。

所以,我建议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身体的机能,比如脾胃的功能是什么、对孩子有什么作用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不仅对孩子,对自己和家里的老人都是有好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未雨绸缪,疾病来了也不慌,更知道怎么办。而如果不懂这些的话,孩子有什么病,你根本不知道怎么来的,还可能让其病情加重而不自知,最终耽误了孩子。

很多家长可能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觉得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自己还有必要去学一些中医育儿知识吗——对付着过,孩子也能养大,自己从小不也是这么对付着过来的吗?但是要知道,如果你真的因为无知造成了一个错误,可能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到那时你再怎么求医问药也调不过来,再后悔也都来不及了。

比如说,有的人不懂食物也有药性,觉得孩子身体有点儿虚弱,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不及别的同龄孩子,就给孩子吃补药,结果孩子性早熟了,这时你想让他变回来可就难了。孩子已经发育了,你怎么让他变回来呢?无知的结果就是在透支孩子的生命啊!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一次去南方一个城市出差的时候,一个家长找我,说她的孩子不断生病,身体也非常瘦弱,希望我帮助分析一下孩子的身体情况。我当时正在宾馆,他们带着孩子就赶来了。

我一看到这个孩子,就觉得他确实比较瘦弱,于是我开始仔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孩子的妈妈满脸不安的神情,让她坐,她也不坐,一直局促焦急地站在我的面前。在描述孩子病情的时候,这位妈妈甚至紧张得声音都发抖,她不断地描述自己孩子的各种问题:“我的孩子这方面也有问题……还有,我的孩子还有一个问题……”其中有孩子各种不爱吃饭的情景、各种身体虚的表现。

在后来我分析孩子身体状况的时候,她不断插嘴:“山药可以吃吗?鱼可以吃吗?海鱼可以吃吗?牛肉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类似的问题,问了几十个。同时,她还向我介绍了给孩子吃的各种药、保健品等,当时我很无语。

此类家长,并不是个例,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家长。

起初我认为是孩子身体不好,才使得家长紧张,后来我发现,这两者是相互刺激,最终形成互动的恶性循环。这位家长,是属于那种容易紧张型的性格,为了把孩子养好,她甚至辞去了自己让人羡慕的工作,然后把望子成龙的激情和压力加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稍有问题,她就紧张,赶紧给孩子吃药。她自己虽然不懂,但却固执地认为所有的药都是有用的,于是就多给孩子吃,之后孩子身体更不正常,她便更紧张,再给孩子吃更多药,如是恶性循环。

现在她的状态,真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

对于这样的家长,我就说她是没有智慧的。其实孩子的身体很容易自己恢复,可是她这样焦虑,会引起孩子的不安,而过度用药,又会引起孩子新的问题。

这次,在帮助分析孩子身体的问题之后,我特意用了很长时间来教育这个家庭的成人,告诉他们,必须放松自己,学习健康知识,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现在每个家庭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要想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定要特别慎重地、特别智慧地对待孩子的成长。这不是心里想想,更不是凭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本能之爱就能做好的,对孩子的健康,一定要提前做好医学知识储备才行。4.家庭气场不好可能会让孩子患上很严重的病

对情绪引起的疾病,我感到很恐惧,因为不知道这对孩子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很多孩子的重病,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坏气场引起的。

我现在碰到的越来越多的孩子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孩子家里的氛围相关。父母老有焦虑的心态,压力大,等等。孩子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如果再受外感等因素影响,本来很小的毛病就可能容易往广处、深处发展,有的是抽动症,有的是其他病。

父母不和可能会让孩子患病

曾经,我到河南出差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带着她18岁的孙子追到高铁站来找我咨询。老人告诉我:“这孩子晚上睡觉老出汗。”当时,我一看这孩子坐在那儿,就知道他不是简单的盗汗,因为他每隔二十几秒钟、三十几秒钟,浑身就剧烈抽搐、扭动一下,尤其是嘴和脖子,会向一侧猛地扭动,过一会儿又抽搐、扭动,这孩子看人的眼神是直直的,表情也比较呆板,一点儿都不丰富,他奶奶说他打小就有这毛病。

我判断这就是某种类型的抽动秽语综合征。

我对他奶奶说:“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发病原因比较多,但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有三点:

第一,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好,老吵架、打架,会影响孩子。

第二,孩子的家里婆媳关系不好,长期的这个冲突会影响孩子。

第三,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比如在学业上,要求孩子必须考到多少分,排第几名这类的。”

说完后,奶奶不说话,旁边随着他们一起来的一位妇女叫了起来:“哎呀,你这比算命的还神了,天呐,他们家这三点全占齐了。”

我说:“这跟算命一点儿关系没有,一点儿不神奇,我就是见得太多了,差不多都跟这三条有关系。”

当然,他们有可能在这三条里边只占一条或者两条,但是没想到他们家三条都齐了。

此时,孩子的奶奶坐在边上一阵沉默,一起来的妇女说:“从小孩子父母就没有一起带他出去玩过,都是单独带他出去。他爸妈不在一起住,打架、闹离婚,但还没离……”

确实,这么长时间家里差不多天天冲突,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伤了他的心,最后导致气血异常,身体出这么大的问题。

我告诉他们:“中医认为这个抽动是肝风内动,是脾胃有问题。总之,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逆乱,都跟情绪失常相关。”

那么怎么调整呢?我和他们说,回家后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等家长一定要开会,要统一思想,调整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不然这孩子的病很难好。因为我们见过很多患抽动症的孩子,吃药起一定作用,但是情绪的调整也至关重要。

后来我发微博说了这件事,引起了反中医人士的关注,说中医和算命的是一回事。其实这件事真的不是算命。那么我为什么说得这么准呢?因为这种情况我天天都能看到。例子中的这个家庭,父母从来没有一起领着孩子出去玩过,孩子从小就看到爸爸妈妈一直闹离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影响,导致他的气机紊乱,最后演变成抽动症。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生了病,他的家长基本上把国内的知名中医都走访遍了,谁都没办法,而西医对这个孩子的治疗方法就是给他吃镇静剂。

这个孩子的病严重到什么程度?他不是一般的抽动,是边抽动,边喊叫,就像李小龙打斗时那样喊、怪叫,每隔30秒就这样抽搐、喊叫一下。当时我们是在一个饭店里,白天的时候只有几个客人,这几个人看了一会儿就跑光了。不夸张地说,把人都吓坏了。

这么小的一个男孩,我坐在对面都没办法给他号脉,因为孩子控制不住自己,边抽搐边喊叫,声音特别恐怖。

那么,我是怎么判断这个孩子的病是情绪引起的呢?他妈妈说孩子会变魔术,而这个孩子在给我变魔术的过程中,特别安静,有条不紊,一点儿问题没有,变完魔术以后,把道具往桌上一放,又开始抽动喊叫了。我由此判断,这个孩子的病不是身体的病,而是情绪的病。我又观察这个孩子的脸,都是青的,面色灰暗。

我说:“这个孩子家里气场不好,怎么回事?”他妈妈没和我讲,我说:“这样吧,你可能不方便讲,你给我写个邮件吧。”

后来我收到邮件,一看,我的天哪。我为什么说父母关系不好,会导致孩子得重病,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就是这样的。孩子的爸爸有外遇,和他妈妈离婚了。这位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特别严,学习必须考前几名,而且还不自觉地把所有的气都撒在孩子身上。孩子之前身体是特别好的,结果现在怪病越来越严重,课都没法上,已经休学几年了。

这样的情况要怎么治?我和这位妈妈说:“你要彻底地把自己调整到好的状态,你调整不好,孩子的病会越来越重的。”他妈妈说:“我放弃行不行?我要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我实在受不了了!”“为什么呢?”“这孩子每天要到晚上3点钟才睡觉,一直在抽动!我都没法睡。西医给他吃什么药你知道吗?是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药,就为了让他睡觉。”

其实,这种药根本没法治孩子的病。我劝她说:“中医调理这条路很长,但是效果很好,你如果有信心,有坚强意志的话,就要先调整自己,再治疗孩子,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他妈妈现在打算放弃了,只想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她说自己都要崩溃了,都没法上班了。

还有一个孩子长得很瘦小,他的家人找到我,我就肯定地说这孩子家里的气场不对,怎么看出来的呢?因为孩子鼻梁是青色的,嘴周围的一圈也都是青色的,所以我断定他一定是家里气氛不好。后来知道了,这个孩子的父母经常打架。

像这样的事儿我接触得太多了。甚至还有的孩子是被抬过来的,只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导致孩子得了这么重的病,多可怜!

再生气也不要打骂孩子

曾经有个相声演员和我说过他朋友孩子的一件事,孩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特别好,但有一次父亲生气了,上去做了一个要踢这个孩子的动作,表情特别狰狞,孩子一下子就吓到了。从此,这个孩子每过几分钟就抽搐一下。

虽然这个孩子现在长大了,已经学会开车了,但要是有人坐他车的话,就会发现他开车时,过一会儿就会向一侧抖动一下,旁边坐着的人看了都害怕。这位相声演员的形容有可能略微夸张,但我相信大致的情况应该是如此的。

孩子因为一次被“踢”就吓成这样,可能是偶然现象,那么,我看到更多的是什么情况呢?是长期的家庭气氛不好,比如父母把在工作单位积攒的焦虑情绪带回家,虽然很难说清是怎么传递给孩子的,但只要你把焦虑带回家,即使你在孩子面前强撑起笑脸,但还是会把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父母不和引发的孩子的身心问题太多了,后果往往是父母、孩子都遭殃。

这样的人间悲剧我确实见过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很多家长压根就想不到,自己的坏情绪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多大的恶劣影响,但是,一个负责任的医学工作者会看到结果前面的原因,并把两者联系起来。

大家看看这样的病是怎么来的?是父母之间出问题了,然后导致他们的情绪出问题,最后全转移给孩子了。

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大家一定要用特别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要明白,自己在养心上面下多大的功夫,孩子将来就有多大的幸福。5.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卫孩子的健康

首先,我把孩子的身体调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疾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可以用药,但是原则是药量尽量小,点到为止。因为药物皆有偏性,容易伤到孩子,所以我们要尽量用最少的药味数,最少的分量,不可贪多贪大。

很多家长在找到我的时候,一般都会带着以往的病历,我翻开病历,看到很多方子,上面药物的味数和分量比大人的还多,这让我很担心。

我仔细问这些家长,原因往往是这些药物服用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效果,试想:这些药物没有起到治病的作用,那么会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呢?

第二个阶段:在疾病的平稳期,尽量采用食疗的方式,尽量采用推拿、按摩等方式,这样平稳,而且可以在平缓之中,见到日日改善的效果,这是我最推崇的调理孩子身体的方式。

需要提醒各位家长朋友的是,治疗一个孩子,如果按照时间来分配的话,可以这样说,一百天里,可能只有五六天是在治疗急症,服用了药物,剩下的九十几天都是在食疗的,都是通过外治或者锻炼的方式来调理的。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的是,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家长都需要通过食疗、推拿、锻炼等方式来调理孩子的身体。

这个观念家长们一定要牢记,否则会有很多孩子长期服药的。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要通过食疗来调理呢?

因为我发现,在找我调理身体的孩子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脾胃出现问题的居多,这让我很费解。很多非常复杂的病,最后诊断再三,还是从脾胃那里找到发病的根源。

这种现象让我逐步形成了一个调理思路,就是在看到患儿的时候,本能地先从脾胃方面寻找诊断依据,寻找病因病机。结果发现,疗效往往出人意料的好。

举个例子,曾经有位朋友找我,他的孩子是鼻炎,总是感觉鼻子堵、有鼻涕。其实,当他把孩子带来的时候,我反倒没有关注鼻炎的各种症状,只是注意看孩子的脸色——这是向望诊大师王鸿谟老师学习的思路。这个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脾胃不足。虽然看着他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感觉精神头儿很足,但是他的脸色告诉我,他的脾胃有问题。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孩子贪玩,他们的生机很强,所以总是很活泼,这不是正气是否足的依据。很多脾胃不足的孩子,一样多动。一般如果孩子蔫了,那除了急症,就是真的出大问题了。

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调理,就是开始的时候用了点儿通窍的药物——没用几天,后来就直接调理脾胃了。结果,调理了一段时间,我的这位朋友告诉我,孩子的鼻炎基本没有什么症状了。

这样的情况很多,这样就促使我去总结脾胃和肺的关系。

现在让家长最头疼的,往往就是呼吸系统的问题。当然,感冒谁都会得,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感冒好了,呼吸系统的问题也就好了。可是偏偏有的孩子,感冒之后,往往还是有各种复杂的呼吸系统问题,什么鼻炎、哮喘、顽固性咳嗽等,不一而足。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往往就是脾胃不足导致的。在中医里面,脾胃属土,肺属金。在五行里面,土生金,也就是说,土是金的“母亲”。这样,脾胃和肺的关系就明晰了,原来脾胃是肺的“母亲”。中医里面有个说法,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按照这个治疗原则,如果肺虚,那么就要补肺的“母亲”——脾胃。

这就是中医的奥秘。很多人问,如果直接补肺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先补脾胃呢?

原来,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聪明之处。您想,一棵树,叶子枯萎了,是先浇树根,还是先浇树叶呢?就是这个道理。要滋补一个脏器,我们先滋补它生发的源泉,这就是一种智慧。

还有脾胃和肝的关系。钱乙说得好,“土虚则木摇”,这是很多肝经问题的一个方面。很多肝经的问题,如果追溯,都可以找到脾胃的问题。

还有脾胃和肾的关系。这两者一个是后天生化之源,一个是先天之本;我们肾里面的肾精,是从先天继承来的。但是,在出生之后,就要靠饮食吸收的精微物质,和呼吸吸入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结合先天之精,来形成肾精并储藏在肾中。这是我们生长的根本。所以,如果脾胃虚弱,则会影响肾精,导致孩子生长缓慢。

那么,该怎么调理脾胃呢?

我主要是使用食疗的方法,因为脾胃本来就是运化饮食的,所以食疗更加合适。在中医里面,有很多药食同源的好东西,这些东西,既是药物,也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所以比较平稳。

脾胃出现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积滞,一是虚弱。

所谓的积滞,就是指本来应该运化的食物,没有完全运化,结果形成了积滞。这种积滞,是一种病理性的停滞,并不一定就是食物停留在脾胃中了。

有的家长问我,孩子吃得已经非常少了,怎么还有积滞?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积滞并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可能还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产物。有的孩子食积的表现就是胃口不好,不吃东西,面黄肌瘦,肚子大;而有的孩子则表现为非常能吃。

明代有位著名的医学家叫薛立斋,我曾经写过的。这位是太医院的院长,他的父亲也是御医。他父亲之所以入太医院,就是因为擅长儿科;他们家传的,就是宋代名医钱乙的学术思想。可以说,薛立斋对儿科是非常精通的,他在他的儿科专著《保婴撮要》中说:“凡小儿积滞或作痛,皆由乳哺不节,过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滞中脘,久而成积。或因饱食即卧,脾失运化,留而成积。”

他说孩子食积是因为喂养不当。比如过去讲究哺乳之后不能马上喂食,喂食之后不能马上哺乳,就是说不能混食;又比如孩子最好不要多吃生冷,现在很多孩子从冰箱里拿出东西就吃;薛立斋还提出,不能吃饱就躺着睡觉(饱食即卧),这个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这样会伤脾的。让小孩子吃饱了就睡觉,这恐怕也是很多家庭的习惯吧。

调理这种食积的药食同源之品,可以用“焦三仙”。这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的合称,如果加上焦槟榔,就叫“焦四仙”。另外常用的是莱菔子,就是萝卜籽,它具有下气导滞的作用,还可以化痰。有的时候,我还会使用鸡内金。这个鸡内金如果生用,化瘀的力量比较强,所以我们通常给孩子用炒的鸡内金。它作为中药的名字就叫炒鸡内金。

您看,再伟大的中医大师,用的也就是这么多药物。最后讲究的,可能就是用哪味药、用多大分量。只要辨证准确,大的方向就不会出问题。我在书中介绍的方中所用药材、食材都比较平和,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药食同源之物,所以用来给孩子调理是比较合适的。第2章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都是脾虚惹的很多家长都没有发现脾虚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它不仅会让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甚至会让孩子患上鼻炎、抽动症、抑郁症、肥胖症……1.为什么自家的孩子老爱生病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孩子的身体问题,大部分都是由脾胃的问题引起的呢?这要看孩子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其实,孩子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外感类疾病,另外还有发育迟缓、瘦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脾胃虚弱有关。

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常常到各地讲课,当地的朋友往往会把孩子领来,问我各种孩子的身体问题。有一次,我到广西讲课,课后主办单位的一位员工,就把孩子领来,对我说,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身体总是那么虚弱,风一吹就感冒?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同样在一起玩的,人家什么事儿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总是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当时我一看孩子的脸,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因为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了,这是现在孩子的一个通病。

那么,我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当时我看了一眼,就发现这孩子的下眼袋比较大,呈红紫色,这是典型的脾阴虚的情况。再对照他的嘴唇鲜红,我觉得情况比较吻合。于是,我问这个家长:“孩子是不是喜欢吃肉?”

当时孩子父母频频点头:“对啊,这孩子就喜欢吃肉!管不住。”

我又问:“孩子是否一感冒,就容易咽喉肿痛?”

他们俩又忙着点头:“是啊,就是这样的,总是嗓子肿痛。”

我说:“孩子经常外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吃肉吃得太多,经常积食,导致脾胃虚弱,最终才让身体弱下来的。”

他们当时面面相觑,似乎完全没有想到,经常患外感和饮食有什么关系。

其实,现在太多的孩子就是因为脾胃出问题才引起身体虚弱的。2.脾胃失调,孩子就容易得外感

为什么饮食和外感有关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外感。外感属于呼吸系统的问题,多是肺气不固、外邪入侵导致的。肺气强壮的孩子,能够把外邪抵挡在体外,这样就不至于外邪入侵。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肺气不固呢?中医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胃之气的状态。在中医看来,脾属土,肺属金,按照中国的五行理论,土生金,也就是脾土生肺金。

有的朋友会不理解,什么是脾土生肺金?难道脾胃里面有土,肺脏里面有金子?其实不是的,中医里面的五行,就是借用五种元素的关系,来标示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行只是一个坐标系统,一个标示系统,你把它换成1、2、3、4、5也可以,只不过没有那么直观而已。

而“脾土生肺金”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脾胃功能的强壮,可以令肺功能强壮。可是,现在很多孩子,因为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吃不健康的食品等原因,脾胃受伤了,这样,肺就会出现问题,这是孩子容易得外感疾病的一个根本原因。

对于喜欢吃肉的孩子,因为脾胃的运化能力有限,吃了那么多的肉,根本无法运化,所以会积食。积食以后,胃中会出现阻滞,这样胃气就不能下行。

正常情况下,人的胃气下行,然后心火也跟着下行,这样上焦才不至于太热。可是,如果胃气不能下行,则心火也无法下降,被阻塞在上焦,这样,上焦一定会越来越热。此时,孩子如果一感冒,立刻就容易咽喉肿痛。

孩子感冒时,家长一定要考虑,是否存在我们现在讲到的这种情况。

孩子的外感,多数情况下,很可能都是由于脾胃出了问题导致的。我常常说:在儿童的每一次外感的背后,可能都会找到脾胃失调的影子。这是现代儿童疾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儿童的生长,更是离不开脾胃。因为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要脾胃吸收并运化到全身,如果脾胃失调,无法吸收运化营养物质,则身体的成长,会受到很大的干扰。3.脾胃强大,孩子的抗病能力才强大

首先,家长要知道防护身体的是一种叫“营卫之气”的东西。“营气”是在经脉里面行走的,“卫气”是行走于经脉之外的。“营气”是液体状的营养物质,等于是“弹药”;“卫气”是一种气,是人体体表的“防御系统”。营卫和谐,协同作战,就能保卫我们的身体。

营卫之气是从哪里产生的?这是从我们的脾胃化生而来的。脾胃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然后向上输送,经过肺,再由肺输送到全身。

实际上,我们身体内的营养物质要转化成营卫之气并输送到全身上下,变成强大的的防御系统,是由肺来负责的!因为“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气,所以肺在营卫之气向全身运行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产生、供应营卫之气的“生产基地”是脾胃。

中医理论里面讲:脾胃属土,肺属金,因为 “土生金” ,所以“脾土生肺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中医怎么这么玄啊,又是土又是金的。

中医当然很“玄”,在中国文字里,玄是什么?玄是黑,是深不可测。大海玄不玄?大海深处的东西我们现在探索清楚了吗?没有!所以,不要拿现在的标准去轻易否定以我们目前的智慧还判断不了的东西,那可能会妨碍我们生命的进步。

话说回来,“脾土生肺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脾胃功能的强壮与否,决定了其肺功能的强壮与否。当脾胃强壮,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那么肺的强壮就有保障;当脾胃弱,没有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物质,那肺的防御能力也会相应弱下来。这是一个模式,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如此。

当我们脾胃好的时候,吃下去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很快就能转化为我们的正气——防御部队。正气运行得快,能够有力地抵御外来的任何病邪——细菌、病毒等,拒敌于体表之外。

归根到底,只有人的脾胃强大,人体的防御部队——营卫之气才会强大,才不容易得病。为什么古代大医说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真的是大道至简啊!4.什么是脾虚、脾胃不和、积食

在给大家分享中医育儿知识的时候,常常有家长问我:“罗老师,既然孩子的大部分疾病都是脾虚造成的,但脾虚、积食、脾胃不和这几个中医概念我闹不清楚,它们说的是一回事吗?”我说:“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脾虚、积食、脾胃不和,它们之间是互相重叠、互为因果的。”

什么是脾虚

脾虚就是身体吸收、运化食物的功能出问题了,实际上这主要跟我们身体正气不足有关,它会引起营养无法吸收,最终导致正气不足与营养无法吸收的恶性循环。

中医讲很多气,宗气、肺气、肾气,等等,它们都和脾胃有关。因为只有脾胃吸收、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将吸收的食物营养转化为这些正气。

脾虚会出现什么问题

吸收的营养会变少,没法运输到全身;四肢秉受的营养不足,所以四肢会无力,肌肉会减少,因为脾主四肢、肌肉;另外,人的肺气也会变弱,因为“脾土生肺金”,肺气是脾胃之气生发的,而“肺主皮毛”,那么人体体表的这些防卫系统——皮毛功能就会变弱,出现头发没有光泽、掉发、皮肤干黄等症状……

什么是胃虚

就是人受纳食物的功能有问题,比如你吃了东西马上就胃胀,也就是吃不下去了,不能消化了,呕吐,呕酸水等,这都是胃虚、胃气上逆的表现。

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和胃,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的,在中医看来,它们本来是相表里的(互为表里的还有肝和胆、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肾和膀胱)。

如果脾胃不和了,比如说胃强脾弱。胃亢进,胃口特别好,特别能吃,但是吃了不吸收,不能运化——脾弱了,吃了就腹泻或者吃了以后肚子越来越胀,这就是胃强脾弱。

脾胃不和就是说脾胃两个不能合作了,它们一个是管接受的,另一个是帮助吸收的。如果能接受不能吸收,不能运化,不能向全身输送,就是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通常还指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不能协调,比如肝气不舒、情绪不好也会引起脾胃不和,严格地说,这种脾胃不和叫作肝脾不和。

还有一种情况,是脾胃和外界不和。比如说你突然到了一个地方,水土特别不服,吃了什么东西,喝了比较硬的水,之后闹肚子,这也叫脾胃不和,是脾胃跟外界不和,跟当地的环境不和。

什么是积食

积食是脾胃虚弱里边的一个类型。积食会引起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又会引起积食,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积食,有的是积在胃,就是吃东西多了,导致胃堵了。比如说孩子吃鸡腿,一下吃了3个,接下来不想吃别的了,有时甚至会往上呕酸水。

那么积在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积食长期地积在胃后没有被消除,慢慢地,脾就被伤到了,会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如果积在胃里,可能吃点儿山楂之类的就消掉了,没事了。但是当积在脾以后,脾的功能被伤了,这是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形成的,是积食发展到后来的更严重的后果。

积食到了这步,孩子总爱腹泻,或者经常大便干燥——大便前边是硬的,后边是软的,不成形,吃一点儿东西肚子就爱胀,严重的孩子肚子会胀得像球一样,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四肢比较消瘦。这是因为肌肉缺乏营养来源,然后孩子会没有力气,经常出汗、气喘等,都是因为脾功能受伤了,它运化不了食物,就全部堵在那儿了。

脾积是长期形成的,因为胃积一两次,是不会导致身体状况改变的,但如果脾伤了以后,孩子身体状况就会改变。

积在脾的表现可能没有积在胃那么明显,因为如果积在胃,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症状,比如口中味道大、突然食欲不振,甚至不消化、呕吐酸水等。

但是,积在脾,却往往是慢性的过程,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开始变得虚弱,正气不足。因为脾积不是突然出现的,往往没有胃积的表现那么明显,但脾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一些。

总的说来,脾胃虚、脾胃不和、积食对孩子身心的影响都比较大。一般来讲,在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由积食引起的多,最后多半会导致脾胃不和、脾虚。

如果孩子脾虚,家长一定要特别予以重视,因为脾虚已经是进入一个慢性疾病的状态了。普通的积食多是急症,只要一消,可能第二天就好了,但脾虚不是今天补,明天就好的,它要一点一点地调养。

分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和关系,对我们调理好孩子的身体有很重要的意义。家长只有能够清楚分辨孩子处于什么状态,才能对症及时调理。5.孩子脾虚是父母惯出来的

基本上,绝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问题,都与饮食不当、脾胃失和有关——正气不足,外邪才来侵袭。表面上看是感冒、咳嗽、鼻炎……但究其根本,是因为家长喂养失当。

如果我们家长懂一点儿最基本的中医知识,那么,通过自己对孩子脾胃的调理,就可以保证孩子长得高、胃口好、不生病……

现在,为什么胃口不好的孩子非常多呢?我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家长太纵容孩子

只要端到面前的菜不符合孩子心意,孩子就不吃了。有一次在一个饭店,我亲眼看到边上一个妈妈喂孩子,那真是叹为观止。这个孩子大约四五岁,这么大的孩子,妈妈基本上是每一口都要追着喂,从吃饭开始:“来,宝贝吃一口,给你讲一个故事。”孩子不吃,妈妈就一边求着一边满桌子追,然后这个孩子就躲。

吃这一口饭要花上五六分钟,甚至十分钟的时间。最后稍微吃饱一点儿,孩子噌的一下就跑去玩了。其实这个孩子根本没正常吃饭。

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妈妈娇惯造成的,就是没有给孩子形成一个条件反射。所以,请妈妈们记住一个规律,孩子吃饭一定要到点就吃、做什么就吃什么,要形成这样一个规律。

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家长们一定不要纵容,要是不改变的话,就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孩子每次都勉强吃半顿饭,但凡吃饱一点儿,他就去玩了,但是很快就会饿,饿了以后怎么办呢?没有饭了,就吃零食,比如各种小饼干之类的。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含添加剂的,不是正常的饮食。常常这么吃,孩子的身体一定会更受伤,这是恶性循环。

实际上,孩子认不认真吃饭,与家长会不会做饭也有很大关系。

孩子体质太弱也会导致胃口不好

比如孩子曾经吃过什么苦寒的药、用了过多的抗生素,都会导致脾胃功能弱。我曾经见过一些这样的孩子,生病时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是长期吃药性苦寒的中药,结果脸色青白、身体虚弱、胃口不佳,连长个子都出现了问题,这是生发之气被伤害的缘故。

孩子吃某种单一的食物突然吃多了

比如说孩子喜欢吃大鸡腿,家长就给买好几个,孩子就使劲吃,一下就吃多了,结果积食。之后脾胃不和了,功能下降了,这时你再让他吃,他就吃不下去了,因为没胃口。

吃太多不健康的食物

很多孩子喜欢吃各种零食,喝饮料。现在很多此类食品、饮料,都添加了一些人造物质,有些对人体是有影响的,甚至有的影响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而孩子一旦喜欢上这些食品,可能对主食就失去了兴趣,导致饮食规律紊乱,这也会令孩子的脾胃受伤。

对于以上这些情况,咱们中医其实是有很好的调理方法的。6.给孩子吃得过多、过好会让孩子脾虚

我觉得,家长有一个心态很有问题:宝贝太可爱了,我愿意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你。美好的东西最直接体现在哪儿——好吃的东西,一定要把各种各样好吃的都给孩子。孩子的脾胃天生比较弱,家长又难以掌握节律和尺度,所以一不小心就会给孩子吃得过多。吃多了就把孩子给伤了,造成积食。

孩子的各种身心问题及其症状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这么说,往往都起始于脾胃失调。

每个家长一定要统一思想:我们不需要给孩子补充那么多的营养。全家都要明白脾虚的病理和严重性。

孩子吃东西控制不了自己,经常一吃多点儿就糟糕了,为什么?就像电脑死机的原理一样,我们都知道,电脑开一个文档没问题,开一万个就不行了。孩子也是这样。

不知道为什么,好多家长都这么认为:我家孩子正在长身体,或者天生体虚,得多吃点儿好的、所谓营养丰富的东西——比如说大鸡腿等富含营养的食品,这样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但让孩子多吃这些东西,往往会吃出问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虚”的概念所吓住,不要总认为自己孩子虚,而给孩子多加营养。

以前农村的孩子能吃到什么?就是玉米、高粱米,没吃那么多肉,身体却很结实。你给孩子吃很多的肉,反而出问题了,为什么?

很多企业家的食谱中,海参、燕窝、鱼翅……应有尽有,营养足够丰富,但是他营养好吗?往往这样的人营养是最差的。为什么呢?肥甘厚味将脾胃堵了,身体不吸收营养物质,结果反而血虚了。所以我给这些企业家讲课的时候,发现他们吃得特别好,却贫血了。因为跑到他肚子里的营养已经超过身体能承受的底线,反而不吸收了。

父母一定要记住:不要把你认为好吃的东西给孩子吃,粗茶淡饭、五谷杂粮其实是最好的。现在,我们的孩子在饮食上可选择的太多,但是这样的选择往往会出问题。7.食品不安全,孩子吃了也会脾虚

说实话,现在我们以为好的东西,往往对身体,特别是孩子的身体并不好。以生日蛋糕为例,过生日时大家都爱买,但有的孩子吃了过多的生日蛋糕后第二天就发烧、咳嗽、哮喘。为什么?生日蛋糕是什么东西做的?除了面粉,还有各种人造的添加成分。

有一次,我在某个大学给企业家讲课时,随便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做蛋糕生意的?”大家全看向一个同学,我说:“肯定是您了,讲一讲,蛋糕是什么做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吃完就发烧、咳嗽?”

这位企业家投资了很多蛋糕店,他说:“说实话,我要是全用天然成分的原料来做蛋糕的话,我竞争不过人家。人家卖200块钱,我也必须卖200块钱;人家用人造的东西来做,我也得用人造的东西来做。但是,我劝同学们买来生日蛋糕之后,把上面的奶油刮掉扔了,只吃下面的蛋糕……”

他跟左右的同学这么讲:“你们买我的蛋糕,要把上面白的部分全都扔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人造奶油做的,里面有反式脂肪酸,这种东西对人体不利。

其实蛋糕里除了反式脂肪酸,还有各种香料,这些都对身体很不好。所以,家长们最好学会自己做蛋糕,只有自己做才能尽量使用天然材料。

要让孩子习惯吃天然的东西。否则,孩子知道香料的美味,总想吃的话,只用几次就能把孩子的脾胃吃垮了。

还有各种让孩子眼花缭乱的零食,里面添加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记得我在2007年读博士的时候,翻译过一篇英国某个期刊上的文章,说英国科学家研究证明: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饮料喝多了以后,会导致孩子多动症的发生。

另外,现在各种各样的养殖方式非常糟糕,养殖的过程中添加的药物比较多,所以未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我希望家长如果有条件,要尽量给孩子吃无公害的肉类食品。

我走遍大江南北,反复和大家探讨,什么肉干净,最终一致觉得可能羊肉好一点儿。因为羊吃东西比较小心谨慎,又很难圈养,必须放养,所以羊肉相对安全一点儿。而且羊肉是甘温的,吃了不上火。但是我们烹饪的方法有问题,在做羊肉的时候,往往会加花椒、大料等各种调味料。

我们知道新疆人经常吃羊肉,但他们是不上火的。好多回族人和我探讨:“为什么你们吃羊肉上火,我们天天吃都不上火啊?”因为我们爱吃加佐料的红焖羊肉,而他们就是清水煮羊肉,而用清水煮的羊肉是很平和的。

为了孩子的脾胃,我建议大家在有机农夫集市去买健康的肉,现在很多地方都在饲养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禽畜。在我的老家东北,我们吃的有机肉全都是安全的,我父母吃的青菜也都是尽量买有机的。

食品安全一定要过关。有了这个意识,孩子脾胃的健康在食物入口前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8.父母的坏情绪和压力也会让孩子脾虚

前面已经说过了,脾虚是导致孩子大部分疾病的原因。这里,我还想提醒大家:家长们自身的坏情绪也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危害,其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除了现实中屡见不鲜的例子,我们也可以在中医理论中找到原因。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和五行是对应的,其中,脾胃属土,肝属木,那么木和土是什么关系呢?木是克土的,就像大自然里树会把泥土给固定、控制住,植树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的道理一样。

在中医里,肝属木,像树一样生长。如果一个人老是情绪不佳,无处生发的话,就会肝气不舒、郁结,那肝就会憋闷、瘀滞,然后向其他方向爆发,这叫横逆。横着长,不是纵向长了,结果会怎么样?会克脾土。

也就是说,一个人情绪不好,一定会引起其脾胃系统出毛病,就是这么一个关系,中医用“肝木横逆克脾土”这几个字来形容。

很多人反中医,说五行是什么东西。以前我在微博里讲:肝气不舒会引起身体的各种病变。然后有一个人就很不理解,他说:“什么是肝气?你把肝气拿出来给我称一称。”

肝气是什么呢?肝气不舒又指的是什么?实际上,肝气不舒是中国古代上千年以来中医沿用的一个词。所谓肝气不舒,就是指情绪不好,郁闷,和西医讲的肝不完全是一回事。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肝是指一个具体的脏器,而中医学意义上的肝比其含义要丰富多了,它的范围要大一些。

肝气不舒(情绪失常)会引起脾胃系统的失常,在西医系统里也是这么认为的。比如说一个人得了胃溃疡,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个人焦虑、紧张、压力大,所以往往会容易得胃溃疡。

现代医学在做小白鼠实验、做动物造模的时候就发现是这样。什么叫造模呢?就是造出一个模型来。比如说我们要研制治胃溃疡的药,那么我们要先给小白鼠吃,看是否有效。那小白鼠怎么会患上胃溃疡呢?就不断电击它,吓唬它,时间长了以后,把小白鼠解剖了,发现它已经患上了胃溃疡,这说明存在于它精神系统里的恐惧和压力会导致脾胃失衡。

现代很多人脾胃不好就是焦虑、紧张造成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吃饭的时候生气,胃就在疼,而且以后再生气,胃也会疼,这实际上就是情绪失常引起了脾胃系统的病变,是肝木横逆克脾土的结果。

所以,情绪不好,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胃发紧,肚子也不舒服;还有的人每临考试的时候就想上厕所,腹泻,这都说明脾胃实际上和情绪密切相关,甚至有的人说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他焦虑、紧张,那么这个孩子的脾胃系统就会失常。失常以后身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就会下降,生长、发育就容易出问题,从而引发各种各样我们后文将要说到的疾病。因为脾胃没法吸收食物里的营养物质了,身体的正气就不足,正气不足,抵抗力就不足,就容易生病。

所以,有的时候你发现孩子最近学业压力大了,突然上火了,然后就感冒了,为什么?就是肝气不舒引发脾胃系统失常造成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治疗效果往往就很差。但如果这时能够把情绪调理好,让肝气疏达,或者稍微用点儿泻肝火的药,脾胃功能正常了,有可能这个感冒就好了。9.孩子学习压力大就会脾虚、不长个

有一次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向我咨询问题,家长问我:“孩子怎么不长个、胃口不好、瘦瘦的?”我一看,这个孩子确实如他所说。我就问家长:“孩子平时上学的压力大不大?”他说:“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晚上要做作业到十一二点。”

我听了真的很吃惊,孩子才上小学,而且还是在北京一个不错的学校——可能越是好学校,孩子的学习压力就越沉重。

孩子压力大,没有什么快乐,所以他的表情与内心阳光的孩子都不一样。我当时觉得特别遗憾,这一定是孩子负担过重,导致情绪不畅、气血紊乱,把脾胃伤到了,所以就胃口不好,也不爱长个。

我就开解这位家长说:“按你们家的条件,孩子将来有很大可能会出国学习,既然他将来不在国内上大学,现在给他这么大的压力,他拼命地学习、考重点,也没有什么大用。不要让孩子把身体搞垮了,身体垮了,再学什么也学不好,现在就让孩子放松地玩吧。”

好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会跟别的人比,“我的孩子学习多好”“我的孩子这样拼命地学,将来才会有保障”。他们是体会不到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根本就没有真正意识到到底是孩子的健康重要,还是孩子的学业更重要这个问题。

家长要真正想通,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天大。如果只想把学习搞上去,不顾孩子的压力,那么当他的情绪、身体出了问题后,可能连普通的水平都跟不上,那就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了。10.脾虚的孩子贫血、脸色差

以前,我在北京同仁医院上班,有一次,冬天早晨起来坐地铁,当时天都没亮,我看到一个孩子背着很大的书包,由家长带着坐地铁上学。一看那孩子瘦瘦小小的,脸色苍白,仔细看苍白中还透着铁青。我心里感慨,孩子负担也太重了,后来发现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

其实,正常上学本来是快乐的事,但现在的孩子学业比较重,除了正常上学以外,家长又会给孩子报很多课外辅导班,让孩子一直陷于不断学习中,这个时候孩子的身心就会受到桎梏。

家长要明白,学习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责任、对生活拥有积极态度的一个过程,所有学的东西都应该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终极目的。比如说,学习跆拳道是培养孩子勇气的过程,但是你非要把它练到多少段位,这就变成了一件功利的事,忘了学习的根本目标。

再比如,学钢琴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是陶冶性情,完善生命的过程,但一些家长就为了孩子在择校时加分或为了显摆,要求孩子必须练到多少级,孩子就觉得这是苦差事,他不但欣赏不到音乐之美,还会觉得这是件巨无聊的事。关键是这样还会伤孩子的心,人为扰乱孩子的气血,最终伤到孩子的脾胃。

有一些孩子刚上小学,写作业就要写到半夜12点,这样的孩子压力很大,肯定情绪不好、肝气不舒,于是乎,“肝木横逆克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