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改善胃功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0:41:1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建平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帮您改善胃功能

帮您改善胃功能试读:

前言

健康是福,但有很多人难以享受到健康带来的幸福,究其原因是部分人健康知识的匮乏。为了普及健康知识,帮助您建立起健康的观念,满足您改善脏器功能的渴求,我们组织各科专家编写了这套丛书。

本丛书共5册,包括《帮您改善心功能》《帮您改善肺功能》《帮您改善胃功能》《帮您改善肝功能》《帮您改善肾功能》,分别向读者介绍了相应脏器的基本知识,患病的症状、检查方法,如何从药物治疗、生活调养、饮食保健、食疗、按摩、运动等几个方面改善脏器的功能,其方法简单、有效、省时、省力。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了解疾病的康复知识,提高在康复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阻止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

本丛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无阅读障碍,既适合广大患者及家属阅读,也是基层医务人员的理想参考书,还可作为大众的自我保健读物。希望这套书能给脏器功能不良者带来福音,使其从中受益,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不当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改正。编者

帮您认识胃

胃的解剖

胃是胃肠道中最膨大的器官,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胃就像一个有弹性的口袋,充满时胀大,空虚时缩成管状。

胃有入、出两个口:入口叫贲门,出口叫幽门。贲门和幽门的作用是控制食物下送的速度和防止肠液反流至胃或胃液反流入食管。胃由前后两壁组成,前后壁相连处呈弯曲状,上缘较短,叫胃小弯,凹向右上方,胃小弯近幽门处有一个切迹,叫角切迹,是溃疡和肿瘤的好发部位;下缘长,叫胃大弯,凸向左下方。胃由上而下可分为四个部分:贲门部:紧接贲门的一小段。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以上的膨隆部分。胃体部:是胃腔最大的部分,介于幽门部和贲门部之间。幽门部:又称幽门窦、胃窦,是角切迹以下至幽门之间的部分。一般慢性胃炎多发生于幽门部或以此处为重,幽门螺杆菌也常寄生于幽门部。

胃的形态和位置

胃的形态和位置,因体形不同而差异较大,矮胖体形者多呈“牛角”形胃,称为高度张力胃,其位置较高,幽门部偏向右侧,该处发生溃疡时,疼痛多在右上腹部;强壮体质者胃呈“丁”字形,称为正常张力胃,位置在脐上偏左;瘦长体质者胃多呈鱼钩形,称为弱力形胃,其位置可下降于脐下3~5厘米;体质极度瘦弱者胃下降至盆腔(脐以下),称为无力形胃,通常称之为胃下垂。

胃壁由哪些结构组成

胃壁共分4层,自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即胃壁的最内层,它是由表层上皮、黏膜肌和肌间组织构成,厚0.5~0.7毫米。黏膜肌由两束平滑肌纤维组成,表层上皮下面为腺体和固有膜,含有结缔组织基质、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神经和血管。胃小弯、幽门部的黏膜较平滑,神经分布丰富,是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必经之路,易受机械损伤及胃酸、消化酶的作用,所以容易发生溃疡。黏膜下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组成,起缓冲作用。当胃扩张或蠕动时,黏膜可伴随这种活动而伸展或移位。此层含有较大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患胃黏膜炎或黏膜癌时,病灶可经黏膜下层扩散。肌层: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外层为纵形肌,以大弯和小弯部分较发达;中层为环形肌,在贲门和幽门处变得很厚,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内层为斜形肌,由贲门左侧沿胃底向胃体方向进行,以下逐渐分散变薄以至消失。胃的各种生理运动主要靠肌层来完成。浆膜层:浆膜层是胃的外膜,实际上是腹膜覆盖在胃表面的部分。其覆盖主要是在胃的前上面和后下面,并在胃小弯和胃大弯处分别组成小网膜和大网膜。

胃黏膜的组成

在胃镜下所见到的正常胃黏膜为橘红色,凹凸不平,凸出处称皱襞,当进食以后,胃腔扩张,胃黏膜皱襞变平坦以适应胃容积的改变,所以胃皱襞是生理的需要。胃黏膜在显微镜下分三层结构,即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层是一单层柱状上皮,此上皮细胞能分泌黏液,具有保护黏膜作用;固有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内有血管、神经、淋巴及一些腺体,这些腺体在胃的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在胃底和胃体称胃腺。

胃黏膜屏障

胃黏膜有自身保护机制。一方面胃黏膜的上皮细胞、黏液细胞均可分泌黏液,它经常覆盖在胃黏膜上皮的表面形成膜,润滑食物,使食物易于通过,防止机械性损伤,减慢氢离子向黏膜的逆向弥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具有防止氢离子从胃腔内向黏膜弥散及钠离子进入胃腔的作用,就好像在胃黏膜和胃腔之间设了一道屏障,能够防止胃酸的侵蚀,从而起到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所以称之为“胃黏膜屏障”。

胃黏膜屏障在生理状态下具有保护黏膜的作用,但当某些有害因素损害胃黏膜屏障时,可引起胃黏膜受损而出现炎症或溃疡。

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胃液是胃腺体细胞分泌的混合液。健康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为1.5~2.5升。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酸性的液体,其成分包括盐酸、消化酶、黏液、电解质、内因子等。

盐酸:即通常所称的胃酸,是由壁细胞分泌的。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胃蛋白酶发挥消化分解作用;能抑制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还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此外,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等物质的吸收。

胃蛋白酶:是胃液中的重要消化酶,由主细胞产生,先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在胃酸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自身催化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在胃液中的含量,代表胃液的消化力。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主要水解产物为和胨。

黏液:由黏膜上皮细胞、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及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黏液中含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等。黏液经常覆盖在胃黏膜表面,能起滑润作用,可防止黏膜的物理性损伤,并能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自我消化作用。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结12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如缺乏内因子,可导致维生素B的吸收障碍,12就会产生恶性贫血。

胃肠道激素及其作用

胃泌素:能促进胃酸的分泌,对调节胃酸水平有重要意义。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能引起胆囊的收缩,使奥狄括约肌舒张,促进胆汁的排放,同时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促胰液素:能使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使胰液量增加,同时还能促进肝脏对碳酸氢盐的分泌。

抑胃肽:主要作用是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对组胺等各种刺激引起的胃分泌都具有抑制作用。

胃的生理运动

胃的作用有三,即储存食物、使食物与胃液相混合、以适当的速度向小肠排出食糜。这三种作用都是胃运动的结果。生理学家根据胃的运动机能,将胃的生理运动分为以下几种。容受性舒张:胃空虚时,胃内压与腹内压相等。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可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的肌肉舒张,由于这种舒张,人在吃一顿饭后,胃内压力变化不大,有利于容受和储存食物。蠕动:是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的收缩活动。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蠕动即开始。科学家观察表明:胃的蠕动波的频率是每分钟3次,约需1分钟可到达幽门,所以,通常情况下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需指出,并不是每一波都能到达幽门,有些到胃窦就消失了。正是因为蠕动,一方面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的消化作用;另一方面,则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动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动。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通常处于持续性缓慢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胃的生理功能

胃作为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承担着其他器官无法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储存食物、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防御功能、分泌功能等四个方面。

储存食物:人每天都要吃大量的食物,而这些食物通过口腔、食管进入体内后首先来到了胃里,并通过舒张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关闭幽门,使食物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由于不同食物的消化时间不同,各种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也是不一样的,都需要在胃内储存段时间。

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当胃内充满了食物时,胃就要分泌大量的、不同种类的胃液,并通过胃的蠕动对食物进行消化。与此同时,胃内还会吸收少量的水分和酒精。

防御功能:由于胃有黏液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以及淋巴细胞等,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防御作用,能防止各种致病的微生物或其他对人体有害物质。

分泌功能:胃可以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胃液成分,以帮助胃对食物的分解消化。如果没有这些消化液的分泌,仅靠胃的蠕动是不能完成对食物的彻底消化的。同时,胃还可以分泌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激素,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老年人胃肠功能的特点

运动功能:老年人食管的蠕动性收缩减弱,约50%看不到吞咽后的食管蠕动运动,胃排空减慢。食物通过结肠时间延长,多数老年人,包括能正常活动的老年人,大肠内容物要5天才能排空,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排空时间更长。

吸收功能:老年人由于肠道血管粥样硬化,供血欠佳,或由于心脏疾病血流量灌注不足以及衰老造成的胰脂肪酶减少,致使小肠对糖、脂肪的吸收减少。

分泌机能: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60岁以上老年人胃酸降低者约占70%,而无胃酸者约占胃酸降低者的62%。由于胃酸分泌减少,胃内发现细菌者也增多,胃液中检出大肠杆菌者约占35.5%。胃蛋白酶也和胃酸平行下降。此外,胰腺外分泌功能亦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

组织学改变:胃肠道各种腺体和平滑肌纤维萎缩,胃黏膜变薄和肠上皮化生及主细胞减少,胃及结肠扩张,还易出现内脏下垂(特别是胃下垂)征象。由于肌纤维萎缩,食管、小肠和结肠等处易发生憩室。

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多方面的减退,较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易产生营养不良的问题。为此,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多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多用低脂、高纤维膳食,使胃肠道运动保持正常。必要时,还可以补充维生素、胃蛋白酶和胰酶,以助消化。

中医所说的“脾胃”是什么

“脾胃”是中医学上的名称,一般泛指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其中主要包括胃肠道等重要器官。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有受纳食物、消化和运输水谷,化出五味营养,以养全身和统摄血液等功能。人出生后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食入的营养才能消化、吸收,输运全身,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能量的需要。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受纳运输水谷失职,人体所需营养不足,以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寿命。

中医认为胃有哪些生理特点

主受纳:食物进入胃之后,经过胃的消化作用,使之变为食糜,下传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胃主受纳的生理功能常以胃气来概括。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全身脏腑之健壮,对维护人体生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胃气充足,受纳的功能正常,就会形神俱足,肌肉丰满,四肢强劲;如果胃气不足,则饥不欲食,或食而不消,或呕吐反胃,形体消瘦。故临床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护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喜凉恶温:胃为阳腑,不喜温热,热能伤津,能引起胃气浮越上逆,胃属阳,阳道实。脾属阴,阴道虚。胃病向阳道实方向发展,脾病向阴道虚方向发展。

喜润恶燥:喜润恶燥是胃的又一生理特性。因为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如果胃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甚则胃中邪热内蕴津伤则会出现口干口苦、嘈杂似饥等症状,因此临床上保护胃阴是治疗胃病的重要环节。

喜降恶升:胃的经脉下行,胃气是下行的,腑气宜通畅,否则,出现嗳气、呃逆、呕吐等症。

胃与脾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脾的生理功能在于:一是“主运化”;二是“主升”。“运”是指转运输送,“化”是指适应人体需要的变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促进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的功能。脾主升是指脾的运动特点以升为主,“升”就是上升,是保证脾气有运输水谷精微上升到心肺等器官,以营养全身的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的运化为胃的继续纳食创造了条件。脾气的上升也为胃气的和降提供了基础。脾气亏虚可以引起胃病,胃病久了也可引起脾虚。所以中医常说“脾胃不和”,就是指胃虽受纳,但脾不能升化,或脾虽能升化,而胃不能受纳,都会发生胃病。

胃与肝的关系

传统中医认为,肝脏的功能在于疏泄,而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协调脾胃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和腐熟水谷;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是脾胃升降协调的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既可以帮助脾气运化转输,使清阳之气升发,又可以帮助胃受纳腐熟,使胃气下降。若肝气犯胃,影响脾的升清、胃的降浊,则可出现呕吐、嗳气、胃脘胀满疼痛不适、便秘等。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到肝气的影响和调节。胆汁对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胃与肾的关系

古人认为,脾胃的运化腐熟,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肾阳的温煦。如果肾阳不足,可以导致脾阳不振,发生胃病。反过来,脾胃虚寒久了也会损伤到肾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脾胃同样依靠肾阴的濡养,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就会胃阴亏虚,或者胃阴不足,也可以耗伤肾阴,引起阴虚胃痛。

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通过消化摄入的食物,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学常讲:“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足以看出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人没有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肾精为胎儿生长发育供应营养物质;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给。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即使是先天非常好,如果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那也会多病减寿。“后天之本”是中医对脾胃生理功能的概括,中医所说的脾胃,出发点是整体观,就生理和病理上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范畴,不能机械地把它与西医的脾和胃对应起来。

为什么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调养脾胃

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则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强调了调理脾胃在疾病治疗和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脾胃居中土,是脏腑的中心,与其他脏腑关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而且根据五行关系,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

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平时就应该对脾胃悉心调理,有疾病时,更强调保护胃气,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胃气为养生之王……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为什么胃病的发病率高

饮食不节: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不吃早饭,爱吃辣的、烫的,偏食等各种不良习惯都会对胃造成损害,引起胃黏膜发炎或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的减弱。

精神刺激:长期精神忧郁、紧张、焦虑、家庭不和、疲乏劳累等都会对大脑皮质造成不良刺激,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胃液分泌减少,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这不但影响胃的功能,而且可导致胃炎的发生。

贪嗜烟酒:烟中的尼古丁、焦油和其他化学物质,可以刺激胃黏膜,使盐酸分泌增加,促使胃炎或溃疡的发生。而酒精对胃黏膜可造成强烈的刺激,久之可使胃黏膜充血、水肿,发生胃炎。

药物损害:不少人服药方法不当或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时,不加以保护,使胃黏膜受到损害。如有些人服药不分饭前、饭后;有的不用水送服,干咽干吞,均可对胃造成损伤。尤其是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和损害的保泰松、吲哚美辛、磺胺类等药物时,如空腹服用或是长期服用,都可引起慢性胃炎。

患有某些疾病:长期患贫血、营养不良、B族维生素缺乏症时,也容易引起慢性胃炎。患有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齿龈脓肿、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等疾病时,经常将细菌和毒素吞咽到胃里,在胃腔杀菌作用降低情况下,不但可引起胃黏膜发炎,还会加重已有胃炎的病情。

幽门螺杆菌传播:幽门螺杆菌可以传播胃炎和胃溃疡。家庭成员中混用碗筷或公共场所使用非一次性碗筷,均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疾病介绍篇

胃病的分类

炎症类:急性胃炎包括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

慢性胃炎

包括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溃疡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

肿瘤:以胃癌多见,其他恶性肿瘤有胃平滑肌肉瘤、淋巴瘤。一部分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

其他:食管下段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幽门梗阻,胃内异物,胃术后吻合口炎症,胃神经官能症等。

哪些胃肠道症状应引起警惕

剧烈腹痛:有一些腹腔内疾病所引起的腹痛短期内会发生急骤变化,处理不当会危及生命,往往需要紧急手术治疗,这类疾病在医学上称为“急腹症”,如胃肠穿孔,脏器扭转或破裂,急性肠梗阻等。对这类疾病引起的腹痛要格外重视,积极救治。

上吐下泻:突然发生的上吐下泻,多为急性胃肠道感染,严重时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细菌毒素还可引起休克,应立即到医院治疗。慢性腹泻因腹泻量多,可致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体重减轻,甚至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也应及时就医。

吐血或便血:不论出血多少都应及早到医院处理。有些疾病开始为小量出血,继而会大出血,所以不要因为出血少就不重视。

不明原因的贫血: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量为120~160克/升,女性为110~150克/升。若患者面色和甲床颜色苍白,自感身体虚弱无力,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医生按贫血治疗,长期服补血药效果不明显,应做些检查,看有无胃肠道失血,如做大便潜血试验。胃肠道肿瘤引起的慢性失血会导致贫血,要引起重视。

进行性消瘦:消瘦可因精神情绪因素和过度劳累而引起,但这种原因引起的消瘦大多是暂时性的,一旦原因解除,体重会逐渐恢复。如果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必须去医院检查。

吞咽困难:进行性的吞咽困难是食管癌的典型症状。起初只是在咽东西时胸骨后有轻微不适,并不影响进食,随病情发展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即先对固体食物而后发展至对流质饮食(如稀饭、牛奶类食物)的吞咽也有困难。如果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应早日就诊,通过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病变。

大便习惯改变:有的人长期便秘,三四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有的人经常腹泻,多年如此,这类情况肿瘤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排便习惯一向正常,短时间内突然排便不畅,或粪便变细变形,便时有肉眼可见的出血,量不多而又不是痔疮引起,特别是对年龄较大的人,要考虑结肠癌的可能。

脓血便:若出现下列情况应警惕,发病不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按炎症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症状好转后不久复发,粪潜血试验持续阳性。

腹部包块:腹部包块多由肿大的或位置异常的脏器、肿瘤、囊肿或肿大的淋巴结所形成。如果发现肚子里有肿块并逐渐增大,须立即就医。

黄疸:黄疸多由肝、胆、胰腺的疾病所引起。急性黄疸伴有腹痛或发冷发热,一般都是肝胆系统疾病引起,如急性胆管炎、肝脓肿等,要及时救治。若是逐渐发生的黄疸,日渐加重甚至大便颜色变灰白,而腹痛不明显,要考虑胆管下端或胰头癌。黄疸伴有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常为胆道结石梗阻与胆道蛔虫症。以上都必须及早到医院诊治。

患胃病时舌质常有哪些变化

舌质的变化是指舌黏膜色泽的变化,临床上分淡白、红绛、青紫三种。

舌质淡:舌质淡比正常的淡红色更淡,重者呈淡白色。淡舌常表示阳虚或气血两虚。在消化道大出血后,或胃肠道慢性出血继发贫血,以及消化道晚期恶性肿瘤伴恶病质时,常可见到淡舌。

舌质红:舌质红比正常的淡红更红。舌质红表示热象和阴虚。红绛舌为热盛。在消化道疾病中,舌红为胃阴虚,多见于胃肠道急性炎症、活动性溃疡病、胃炎、胃癌及胃出血代偿期。舌质红与黄苔均属有热,若舌红与黄腻苔同时出现,为湿热中阻,可见于胃肠炎、胃窦炎等病症;舌红与白腻苔同时并见,为胃阴不足,中焦湿滞,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见到这种舌苔。舌红而见光剥苔,为胃阴亏虚,正气受挫,反映机体机能衰退。

舌质紫:紫舌包括青紫舌和蓝舌,紫舌为血瘀的征象,少数见于阳虚、寒极和热盛重症。在消化道疾病中,慢性溃疡病反复出血及肿瘤病症中可以见到紫舌。

患胃病时舌苔常有哪些变化

舌苔的病理变化常反映在厚度、湿度与颜色上。厚度。厚苔:苔厚表示实证,有白厚、黄厚、厚腻、厚燥之分。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时,常可见到厚苔。薄苔:一般为正常苔,有病见薄苔,一般提示病情较轻浅。薄苔有薄白、薄黄、薄腻、薄润、薄而少津。剥苔: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脱,剥苔表示胃阴虚,胃无生气。剥苔伴舌质红,为阴虚有热;舌淡而光剥,为阴阳两虚。剥苔可见于溃疡病反复小量出血,晚期胃肠道肿瘤,慢性疾病及虚证,表示机体功能衰退,抗病能力降低。裂纹苔:舌中央沟明显加深或裂纹众多,裂纹舌苔一般表示胃阴不足或脾胃阴虚。湿度。腻苔:苔中含有较多的唾液和水分。苔腻为湿浊阻滞,与消化道运动功能减退,消化道分泌排出不畅有关,如消化不良、幽门梗阻、呕吐、便秘等,常见的腻苔有黏腻、滑腻、白腻、黄腻、灰腻、薄腻、厚腻、浊腻、腐腻等。燥苔:舌苔干燥,唾液和水分明显减少。常在高热、水泻、频繁呕吐之后出现。舌苔偏干,缺少津液,又称少津;舌苔干燥常表示胃中津液亏耗。颜色。白苔:白苔主寒,有薄白、白腻、白滑、白而干之分。白苔一般表示病情较轻。在胃部疾病中,慢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常可见到此苔。黄苔:有薄黄、黄厚、黄腻、黄燥、淡黄、深黄、老黄、焦黄等。黄苔属热证,胃肠道各种急性炎症、慢性胃炎、溃疡病活动期可见到黄苔。另外,在胃潴留、便秘、消化道功能紊乱、胃肠大手术后也可见此苔。糜苔:舌上有许多白色散在的糜点,多为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或伴深部真菌感染。糜苔伴舌质光红,为胃气匮乏,常提示病情危重及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低下。

胃病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各种胃病都可能引起贫血,故血常规是最基础的化验之一。大便常规+潜血试验:出血性胃病时大便潜血阳性。胃液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

X线检查。对疑有消化道梗阻、溃疡及有胃穿孔等情况的患者,均适于X线钡餐检查,且目前消化道X线钡餐双重造影技术的提高发展,也提高了诊断正确率。

脱落细胞检查。冲洗或刷擦胃壁黏膜,收集脱落细胞做病理检查,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胃镜检查。电子胃镜是目前诊断胃病最有价值的方法,胃镜检查时,还可取活组织进行病检,从而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检出率。

什么是电子胃镜检查

电子胃镜检查就是在胃镜的直接窥视下,观察食道下端、胃及十二指肠的病理变化。由于电子胃镜具有电子窥视清晰、操作安全、痛苦小等优点,现已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电子胃镜检查可用于怀疑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经过包括X线钡餐的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病变,或发现可疑病变,或病变性质不能确定时,如这些器官的炎症、憩室、良性与恶性溃疡和肿瘤等的鉴别诊断。同时可通过电子胃镜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摘除息肉等操作。

此外,电子胃镜还可用于

上消化道出血

原因不明的患者,它不但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性质,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胃镜进行胃内止血。

哪些人适宜做胃镜检查

凡疑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经全面检查(包括X线检查)未能确诊者。

胸骨后疼痛、烧灼感,吞咽困难,疑有食管病变。

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由内镜发现,随访其愈合情况,鉴别其良、恶性。

食管癌及贲门癌、胃癌可经X线发现,但内镜可做胃黏膜活检提高诊断率,发现早期病例,并可进行治疗。

内镜可诊断上消化道息肉或隆起性病变,并进行治疗。

内镜急诊查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可确定病因,并进行治疗。

上消化道慢性炎症需借内镜检查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可经内镜诊断及随访。

胃手术后病例症状复发,可经内镜发现病变并随访。

内镜检查也可发现其他少见疾病,有的可经内镜治疗。

哪些人不适宜做胃镜检查

绝对禁忌证:患者不愿意检查或有抗拒心理,如勉强检查可招致意外;降主动脉瘤患者,瘤壁薄与食管黏膜粘连或压迫食管,内镜检查可能引起主动脉瘤出血;严重心力衰竭、精神失常或其他危重病例,与上述疾病一样,均属禁忌。

相对禁忌证: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经治疗后可恢复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食管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急性病毒性肝炎等。

胃镜检查的好处

电子胃镜与X线检查胃部疾病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前者具有以下优点:

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胃黏膜颜色及形态在肉眼观察下失真度小或不失真。

可直接对胃黏膜进行特殊处理,以便观察特殊病变,如内镜下胃黏膜染色以判别胃炎、胃癌以及癌前病变等。

可较准确进行活组织检查,通过病理结果核实肉眼形态观察的诊断。

胃镜的镜身可进行任一角度的弯曲,调整视野情况,消除检查的盲区。

胃镜检查没有射线损伤,检查对身体影响不大,当然,患者主观上感觉比X线检查痛苦。

胃镜检查还可清除影响观察胃黏膜表面的物质,如食物残渣、病理性黏液等,以便更清楚地观察胃黏膜的真实情况。

胃镜检查的不足之处

侵入性检查,患者感觉痛苦,尤其是恶心、饱胀、偶有疼痛。

术后检查偶尔会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极个别患者还会有出血和穿孔的情况。

目前电子胃镜虽然管身较细、弯角增大,但胃内形态各异,且不规则,因此,仍可有观察不彻底和不理想的盲区。

胃镜只能观察到胃黏膜内表面,如果病变累及更深层的话,仅胃镜下观察不能判别病变深度和大小。特别是胃癌,更难判别出浸润的范围,除非借助超声胃镜或X线动态观察。

目前胃镜的消毒方法有了改进,但对于有传染性的各型肝炎病毒以及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镜下传播,还很难完全避免。

胃镜检查前常需咽部喷洒麻醉药,由于麻醉药可持续一定时间,因此患者有咽部不适的感觉。

胃镜检查有禁忌证,妨碍了部分胃部疾病患者的确诊及镜下治疗。当然,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共同发展,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们都在期待着更为完善和理想的新型胃镜问世。

进行胃镜检查患者应注意什么

已做钡餐胃肠造影检查的患者,最好于3天后行电子胃镜检查。

检查前一天的晚餐不宜过饱,不宜进食刺激性食物。如为第二天上午进行检查,晚9时以后禁食、禁水,不服药、不吸烟。如下午进行检查,患者可于当日上午8时前饮少量糖水,中午必须禁食。有胃潴留的患者应先洗胃,然后才能进行检查。

检查前,患者要按时注射医生配给的阿托品,排空大、小便,并提前30分钟到胃镜室,把随身携带的预约单、病历、有关的X线片等交给医生。同时,切记要取下活动假牙。

当医生给予咽喉部喷雾麻醉时,患者应张大口配合,颈部尽量后仰,以便充分麻醉。

检查时,患者应将衣领扣解开,腰带放松,取下眼镜,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取左侧卧位,颈部垫枕头稍后仰,两腿屈曲,口下放置一弯盘。

检查时,患者应按医生要求做均匀呼吸、吞咽动作、屏气动作以及咬紧牙垫等。

检查后2小时,待麻药作用消失后,才能进流质软食(如牛奶、豆浆、藕粉等),以避免饮食误入气管。做活组织检查的患者,检查后3小时方可进食,当天可吃流食、喝温开水,次日可吃半流食,如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检查后3日内,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不做钡剂检查。

检查后,患者可有咽部疼痛,有的可有声音嘶哑,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2~3天后可自行消失。如有剧烈的腹痛、呕血或黑便等,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多数患者检查后可照常工作,如病重、体弱者可适当休息,驾驶员当日不能单独驾驶。检查后3日内,避免剧烈运动。

幽门梗阻、胃内容物滞留的患者,检查前需洗胃,彻底清除胃内容物。

胃镜检查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电子胃镜较柔软,插入方便,很少有并发症。一般仅在插镜时稍觉恶心,若麻醉得好,可减轻;观察时向胃内注气,稍觉腹胀;操作后有咽部不适或轻度疼痛,过几个小时可逐渐消失。但个别病例也能出现并发症:食管胸段破裂及穿孔。多因原有食管病变、狭窄、憩室等在术前未注意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若检查前知道静脉曲张,用前视镜或斜视镜观察曲张静脉的同时进镜,即可避免。胃穿孔及破裂。多在胃有粘连、深溃疡、肿瘤时,因注气量过多而发生。活检后胃出血。多因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或肿瘤而引起。麻醉意外。因对麻醉药过敏而出现喉头痉挛、窒息等,但对利多卡因过敏者很少。心脏并发症。有心脏病者,胃镜通过咽喉部时,可出现心电图ST段变化,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房纤颤等。为防止出现心脏并发症,在检查前可服用普萘洛尔等药物。虽提到上述并发症,但只要在术前做好准备,与医生配合好,绝大多数并发症是可避免的,不必有心理负担。

做胃镜检查对胃黏膜有无影响

做胃镜检查对胃黏膜没有影响。因为胃镜只是在胃腔内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并不接触胃黏膜。胃镜前端的照明由冷光源发出强光,不含任何射线成分,此外胃镜的弯曲部能做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运动,弯曲度大,但弯曲半径很小,弯曲部的长度也很短,能在不大的胃腔里回旋而不损伤胃黏膜。

患者在做胃镜检查的过程中出现恶心现象,是由于胃镜通过咽部时发生的一种反射性反应,并非因胃黏膜损伤所引起。

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意义

确定良性或恶性病变:恶性胃溃疡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溃疡癌变,是由胃溃疡发生癌变而来;二是溃疡型胃癌,是由于癌肿本身坏死形成的溃疡。大多数恶性胃溃疡可通过胃镜检查即可初步诊断,但进一步确诊需行胃黏膜活检。

跟踪复查:据统计,约2%的胃溃疡可能发生癌变,故对溃疡周围的胃黏膜做活检,就能发现肉眼无法确定的早期胃癌。因此,对胃溃疡病患者,要定期复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胃癌的生存率。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胃黏膜活检可确定胃黏膜有无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两种变化是胃癌主要的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有6%~10%的可能发生癌变,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除及早治疗外,还须经常复查。

哪些人适宜做胃黏膜活检

怀疑胃黏膜有各种病变需要取得病理支持者。

虽然已经明确诊断,但需要进一步对病变程度分级分类,以便用药者。

对胃癌的高发人群进行筛选或者检查癌前病变者。

需要观察胃黏膜的动态变化情况或者其他的科研项目,且征求患者同意者。

以前做过活检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确诊需要进一步证实者。

哪些人不能做胃黏膜活检

患者不同意做活检者。

有血液病(出凝血时间及参与凝血的机制不健全)可能引起不容易控制的出血者。

活检后易引起大出血者。

胃镜检查时间过长,患者不能耐受者。

病变部位活检后可能诱发穿孔者。

其他从医学的角度上讲不允许做活检的项目。

什么是胃液分析检查

胃液分析检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及显微镜检查。在临床上以胃酸测定最为重要,故一般所说的胃液分析即指胃酸测定。

做此项检查的患者,应在检查前48~72小时停用一切影响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药物,如组胺、碱性药物和抗胆碱能药,并禁食14小时。检查时患者空腹取坐位或半卧位,取下假牙,从鼻腔或口腔插入胃管,抽尽胃内积存的胃液并弃去。之后连续抽吸收集胃液1小时,称为基础胃液,然后皮下注射五肽胃泌素,每15分钟收集1份胃液,共1小时,分别置于标本瓶内,测定各份胃液中的胃酸含量。正常的基础胃酸分泌量(BAO)为1~9毫摩尔/小时,刺激后的最大胃酸分泌量(MAO)应比基础胃酸分泌增加3~4倍,也有人用高峰酸分泌量(PAO)来表示,即刺激后两个连续15分钟的高峰酸分泌量乘2,其意义与MAO相同。

胃液分析检查的意义

胃酸测定的数据,可辅助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泌素瘤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价。如胃泌素瘤患者的胃酸分泌明显增高,BAO的升高更为显著,一般BAO与MAO的比值大于60%,故测定胃酸对这种患者有确诊意义。通过胃液分析,能够评定对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施行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手术效果以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抑制胃酸的效果。

大多数正常人的MAO不超过27毫摩尔/小时,但正常人和患者之间胃液含酸量的重叠范围较大,只有半数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酸量高于正常;对于胃癌和萎缩性胃炎,也有相当多的患者胃酸值并不低,所以对这些患者测定胃酸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

哪些人适宜做胃液分析检查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辅助诊断、估计预后、术前检查)。

胃泌素瘤。

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

胃酸缺乏症(如恶性贫血等)。

胃癌。

胃手术后检查。

研究药物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等。

哪些人不适宜做胃液分析检查

严重心、脑、肝、肾、肺疾患者。

食管静脉曲张患者。

主动脉瘤患者。

食管狭窄患者。

食管胃内急性大出血未控制者。

患精神病不能合作时。

口腔或咽喉部有急性炎症时。

对胃酸刺激剂有过敏反应者。

胃液分析检查前要做哪些准备

检查前2天,停止使用一切碱性药物及抗胆碱能药物。

检查前1天,停止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及饮酒。

禁食水12小时。

准确称量体重并记录。

检查前让患者了解检查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胃酸检查是无创伤性检查,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操作。

检查前避免各种精神刺激,以免影响胃液的分泌。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意义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包括食道钡剂造影检查和钡剂胃肠道造影检查。由于X线不能穿过钡剂,因此,医生可以通过观察钡剂通过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的充盈情况,从而了解其解剖、功能及病变。此项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与胃镜检查起互补作用。

钡餐检查通常分食管、胃、十二指肠三段进行。通过检查,可观察到它们的形态、弹性、活动度、黏膜皱襞情况等。具体能观察到的病变如下。食管:食管癌、息肉、食管静脉曲张或狭窄、平滑肌瘤、食管溃疡、憩室、食管裂孔疝、食管纵隔瘘、贲门失弛缓症。胃:胃癌、胃溃疡、胃石、胃黏膜脱垂、息肉、外压性改变、幽门梗阻等。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憩室、狭窄、十二指肠肿瘤、胰头癌、壶腹癌等。

通常,钡餐检查对胃形态、黏膜下或外压性病变诊断率高,而胃镜对观察胃黏膜病变较好。若钡餐不能确诊,可进一步行电子胃镜检查。

哪些人适宜做钡餐检查

上腹疼痛、饱胀等不适,怀疑有胃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

有进食发噎、胸骨后疼痛等不适,怀疑有食道疾病者,或怀疑有肠道疾病者适宜选择此项检查。

有呕血或解黑便史,现又出血且基本停止者需查明原因。

确定胃肠运动及蠕动、排空情况。可用于观察邻近组织器官病变对胃肠道的影响。

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普查。

哪些人不适宜做钡餐检查

胃肠道急性出血期有呕血、便血或黑便时不宜检查,可能会加重出血,应在止血后再检查。

胃肠道穿孔或怀疑穿孔者禁止检查,以防止钡剂从穿孔处漏入腹腔内。

完全性幽门梗阻患者由于胃内大量食物及液体难以排入十二指肠,如做钡餐造影会加重胃潴留。

肠梗阻时禁止做,否则加重梗阻,加之钡剂难以排出,会引起梗阻部位以上胃肠扩张。

急性腹膜炎、重度腹水、心肺功能衰竭、精神错乱不能合作者,均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钡餐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禁食、禁水:一般体检在检查前禁食、禁水时间要在6小时以上。胃病患者由于胃排空慢,必须禁食、禁水12小时以上。如果是上午做检查,就要在检查的前一天晚餐后不再进食,晚9时后不再喝水,确保胃内干净。如果下午做检查,早饭后不再进食、喝水。

便秘患者应在检查前一天服用缓泻剂,以减少肠内容物及气体对胃部显影的干扰。

钡餐前2小时停服各种药物,否则容易造成误诊。

有胃潴留的患者,应先用胃管抽出胃液和食物残渣,然后再造影。

检查时携带以前的X线片及病历,供医师参照对比。

什么是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

消化系统疾病常用消化道钡餐造影的方法来进行检查诊断。其通过给患者吞服或逆行灌入钡剂,利用X线不能透过钡剂的性质,在荧光屏上形成黑影,以此来分析胃肠道的形态、黏膜的皱襞、充盈的情况等,从而诊断疾病。但是对于一些微小的浅表的病变,如早期胃癌或糜烂性胃炎等则看不出来,这时可应用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来检查。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是同时应用气体及钡剂,使胃肠产生过度透光的气体和不透光的钡剂相互衬托的影像,从而使一些病变更易于显示,因而可以提高诊断的效果。其可用于诊断浅表型胃癌、浅表糜烂、浅表溃疡、线形或杆形溃疡,有时还可显示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

胃肠道对比造影的优点

胃肠道对比造影可使胃肠道处于低张状态下,注入气体可使胃肠道充分扩张,有利于胃壁结构和微小病变的显示,胃蠕动减慢和消失可避免胃内钡剂很快进入小肠而引起重叠,多种体位的摄片可显示出各种部位的病变,如俯卧位可显示胃前壁,俯卧半立位可观察胃壁上部,仰卧位可显示胃窦和胃体上部后壁,立位可观察胃体上部及胃底贲门部的病变等。

进行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患者应注意什么

检查前24小时内及检查期间不要服用影响胃肠功能及X线显影的药物,如导片等泻药、收敛剂,含碘、铁、钙、铋等制剂。不要吃韭菜、芹菜、笋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检查前一天晚餐照常进食,但应为易消化、少纤维素的食物,如面条、粥等。午夜后,不进任何饮食。

造影当天早晨禁食,包括水及药物。

检查时,按医生要求脱去外衣,摘掉金属饰物,取掉胸腹部、背部的敷料、膏药。

为掩盖造影剂的异味,可自带一些白糖,掺入造影剂中。

按医生要求吞服造影剂、变换体位,配合医生做动作。

检查中,医生推按患者腹部是为了看清胃肠黏膜,患者无须紧张。检查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诉医生。

拍片时,要按医生要求屏气。

一般服钡剂后2~3小时进行卧位复查,此时期内仍应禁食水。

检查后由医生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及复查时间,如需要,应按复查时间准时前来复查。

检查后1~2日,患者的大便会呈白色或灰白色,这是吞服钡剂的颜色,不用紧张,会逐渐恢复正常。

如有纵隔病变、主动脉病变、心脏疾病、胃肠道大出血或胃肠道梗阻时,检查要慎重。有胃肠穿孔的患者应禁忌进行此项检查。

胃动力疾病的检查方法

胃排空检查:胃排空检查所显示的是从胃容纳食物开始,至推送、研磨食物直至排出食糜的综合过程。目前认为,直接测定胃排空率是第一线诊断方法。目前已有多种能定量测定胃排空的方法,X线法临床应用十分简便、经济;核素法是测定胃排空检查的标准方法,简便实用,受射线量小,结果可靠;实时超声测定液或均质试餐排空法效果较满意,有推广应用的前景;阻抗法测定胃排空只限于检查液体排空,但此法较简单,非侵入,无放射性。

胃压测定:胃、十二指肠测压能详细记录空腹状态和进餐后的腔内压力变化,胃测压可显示肌源性或神经源性动力障碍,还能阐明胃动力障碍的部位。与胃排空检查有互补作用。

胃张力测定:胃的储存和排空功能协调一致,胃张力记录可以发现胃的储存功能是否正常。

胃电图记录:在特发性胃轻瘫或是继发性胃轻瘫患者中,胃电图记录可显示异常的胃电节律,此法在临床上有望成为一种诊断方法。什么叫胃肠电图胃肠电是指胃肠平滑肌的生物电活动。胃肠电图是采用表面电极经人体腹壁体表记录的胃肠电变化,作为胃肠功能活动的客观电生理指标。如果单是检测胃的电活动称胃电图;如果只检测肠的电活动则称肠电图。胃肠电图无损伤,无痛苦,重复性强,无禁忌证,是研究胃肠道生理、病理变化的一项灵敏客观指标。

幽门螺杆菌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是人胃黏膜内的一种螺旋状的革兰阴性菌。Hp菌体光滑,呈S形,有4~6条鞭毛。易黏附在幽门附近的胃窦部及胃体部的黏膜上,位于胃黏液的深层,不与胃酸直接接触。Hp与人之间经口途径传播,具有活力的Hp在河水中可存活1周。Hp可产生多种酶类,如尿素酶、过氧化酶、蛋白酶、磷脂酶等。其中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氨既保护细菌不受胃酶侵袭,又对胃黏膜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过氧化酶能抑制一些杀菌物质形成。而蛋白酶、脂肪酶等可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Hp产生的空泡毒素可导致胃黏膜空泡变性。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并且和胃癌的发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是否传染

人类是幽门螺杆菌(Hp)的自然宿主,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此外,Hp还存在于唾液中,可通过唾液传播。因此,被污染的食物可以传染,接吻也可以传染,有时胃镜消毒不严也可造成Hp传播。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一旦感染上,持续时间很长,甚至终生,特别是身体状况较差者感染率高。

为什么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幽门螺杆菌在我国人口中感染率很高,其感染率与慢性胃炎发病率大致呈平行关系。Hp所产生的尿素酶、蛋白酶和细胞毒素是可能的致病因子。电镜观察发现Hp能引起上皮细胞病变,如微绒毛明显减少、细胞表面不规则、胞内黏液颗粒耗竭等。在B型胃炎中Hp的检出率为60%~80%。抗菌治疗后,Hp消失的同时伴有胃黏膜组织学的改善。因此,有专家认为Hp感染至少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之一。

Hp与消化性溃疡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胃窦可检出Hp。这些人血清学检查的Hp抗体滴度也较高。一些药物(如呋喃唑酮)不仅可杀死Hp且能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复发率低。但由于在Hp仍存在的情况下溃疡也可愈合,而且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又与多种因素有关,故认为Hp可能不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而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或危险因素,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溃疡的发生、发展。

怎样检测幽门螺杆菌

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是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特异性高(敏感性可达95%以上),并能进行药敏试验。

尿素酶检测:又称快速尿素酶试验,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又方便简捷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根据Hp具有高内源性尿素酶的活性,含有丰富的尿素酶,从胃黏膜感染处取活组织放入含有尿素和pH值指示剂的试验液中时,尿素酶就会把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氨呈碱性,能使检测液变成碱性,这时pH指示剂就显色,表示为阳性,一般1~30分钟即可确定。

组织学检查:将胃镜下取得的胃黏膜经染色及切片后放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所见的细菌形态即可确定有无感染。本方法诊断十分可靠。

呼气试验:其原理是根据幽门螺杆菌在人体内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特点,用同位素标记尿素中的碳,然后口服经过同位素标记的尿素溶液,如果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尿素即被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的气体即可测得二氧化碳,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这项检测具有安全、可靠、快速、无痛苦的特点,还可作为治疗后疗效观察。

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细菌生长旺盛抗体效价高,经有效治疗后抗体效价会降低。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好,可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的感染情况。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正常胃黏膜很少检出Hp(0~6%),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很高(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哪些人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不论溃疡活动与否、出血与否。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伴明显胃黏膜异常(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病。

胃增生性息肉、胃腺瘤者。

上皮细胞样细胞增生或类癌患者。

胃癌术后(包括内镜下切除、进展期和早期胃癌术后)、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术后。

哪些人推荐或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有胃癌或消化性溃疡家族史者。

未经检查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者。

强烈要求治疗者。

幽门螺杆菌根除标准《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中明确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标准。首选推荐非侵入性方法,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幽门螺杆菌根除:1314C和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单克隆法)阴性。基于胃窦、胃体两个部位活检标本的快速尿素酶试验均阴性。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选择理想的根除方案,在停药1个月以上进行复查,阴性者判断为幽门螺杆菌根除。

大便检查

大便检查包括哪几方面

一般性状检查:也就是外观性质。如白色淘米水样便,量多应考虑霍乱、副霍乱;柏油样或呈暗褐色便,应考虑有消化道出血;陶土样便多见于阻塞性黄疸患者;患阿米巴痢疾时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若为脓性或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样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当患者大便呈细条或扁条状,上有凹道时,说明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等。

显微镜检查:主要有细菌学、寄生虫卵和原虫检查等。如肠炎时,大便中会有大量的白细胞和红细胞,说明肠道有炎症,用显微镜可观察大便中是否有虫卵,根据虫卵的形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即可诊断患者是否有寄生虫病。

粪便的化学检查:主要包括大便隐血检查和生化检查。大便隐血检查非常灵敏,每日出血量超过5毫升时即可出现阳性反应,但要注意避免假阳性结果,即检查前2天避免进食肉类、动物血、绿色蔬菜、维生素C及含铁药物。大便隐血试验是很重要的检查方法,常可为一些病变(如恶性肿瘤)的发现提供重要线索。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连续多次做此项检查,若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检查大便中的生化成分,如胆色素、乳酸,可以了解肠道或肠道以外脏器的发病情况。

粪便的病原菌培养:有些慢性腹泻或肠道感染等疾病,凭一般大便检查不能明确致病的原因,此时可做大便病原菌培养,以找出致病的细菌、真菌或原虫。对培养出的病原菌做药物敏感试验,可帮助医生选择对病原菌有效的药物。

留取粪便标本的注意事项

留取粪便标本的容器要干净,不能留有任何化学消毒液或杂物。患者可在医院化验室领取涂有蜡的油纸盒,如在家中可用服完中药丸的药盒或用刷洗干净的广口小药瓶做容器。

采集标本前不应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留取标本时,应先排空尿液,然后再解粪便,勿使尿、粪便混合。

如为水样便,可先将粪便解在干净的痰盂或便盆内(不能放水),再倒入干净的瓶中送检。

不能到便池中采集粪便标本。

粪便有异常,如为脓血样便、黏冻样便、泡沫样便、未消化样粪便等,采集标本时,必须挑选粪便的这些外观不正常的部分送检,并可多取几处送检。

留取粪便标本的量依化验检查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粪便常规检查只需留取新鲜粪便5克左右,血吸虫毛蚴孵化及服驱虫药后应留取新鲜全部粪便送检。细菌培养时需新鲜粪便2克以上,立即送检。大便浓缩找虫卵、包囊要留取不同部位的粪便标本20克左右。

粪便标本送检要及时。没经过防腐处理的标本、服泻药的标本应在2~3小时内送检。

做阿米巴痢疾检查时,一定要新鲜粪便,要求不能超过10分钟送检。冬天留取标本要注意保暖,在采集标本前,应先将盛器用热水加温,便后将容器立即送检。

患者如数天无粪便,可请医生用生理盐水或开塞露灌肠后再留取粪便标本。

急性腹泻患者,如当时化验没有大便,可请医生用肛门指检采集粪便标本。

做粪便潜血试验的患者,在试验前3天应禁食肉类、血类、动物肝脏、含叶绿素丰富的蔬菜(如菠菜、青菜等)、铁剂(如硫酸亚铁、枸橼酸亚铁等),以免影响化验结果。采集大便标本时要在粪便中央采集,注意不要把肛门的出血混入粪便标本。

做过钡剂检查的患者,1周后才能采集粪便标本做寄生虫卵的检查。

什么叫柏油样便

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胃酸和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与硫化物起作用而变成硫化铁,这种化合物使大便变黑,形、色如柏油,故称为柏油样便。柏油样便不仅粪便的外观是黑色的,有血腥味,而且由于硫化铁使肠壁黏液分泌增多,故而使其具有光泽,带黏性,一般无粪臭。当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毫升时,就可以出现黑便。

引起柏油样便的原因

柏油样便(尤其伴有呕血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食道的炎症、肿瘤、溃疡、贲门撕裂综合征、胃的急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胃癌、药物的刺激(如可的松、阿司匹林等引起的急慢性胃黏膜的病变)、十二指肠溃疡、憩室、炎症等,都可引起出血而出现柏油样便。出血速度快、量较大时可伴呕血或因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而排出暗红色血便。另外,胆道与胰腺的出血,也可出现柏油样便。空肠、回肠甚至右半结肠的出血,如果在肠道停留时间长,也可表现为黑便。服含有铋剂的药物及进食动物的血液,可出现黑便,临床上应注意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如果发生柏油样便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以明确原因,及时治疗,切勿自服药物。

胃肠病的自我检查

消化道疾病很多,但往往由于症状不明显,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如有一些典型症状,则可据此而进行自我检查。

进食时有胸骨后受阻、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反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下垂

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史可以多年,常在秋季发作,疼痛可能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常在饭后2小时开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反酸现象。在秋冬易发,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节律性,要想到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憩室。

饭后腹部胀痛,常有恶心、呕吐,偶可呕血,过去有胃病史近来加重,或过去无胃病史近期才发。且伴有贫血、消瘦、不思饮食,在脐上或心口处摸到硬块,则考虑为胃癌。

突然发作的上腹剧烈疼痛,可能有饮食不洁或受凉史,坐卧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上、中腹有硬块但不能摸,可在1~2小时后自行缓解,可能是胃痉挛。肚子板硬不能碰着可能是溃疡病急性穿孔。

行走或跑步时一侧肚子痛,被迫停下,常在放屁或揉腹后缓解,局部或有包块,不痛时包块消失,这可能是结肠痉挛或肝脾曲综合征。

吃东西不当心或受了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可能是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

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吃东西不当心就发作,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为水样,便秘时黏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数年并未见消瘦,则慢性过敏性肠炎可能性大。

腹部隐痛或胀痛,以左侧为多,过去可能有便秘,近来经常腹痛,大便常带黏液和脓血;或过去大便正常,现在经常腹泻,消瘦明显,面色苍白,要考虑直肠或结肠癌的可能。

学会为自己查胃肠病

根据最近3个月的身体状况,在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上画“〇”,检查是否患了胃肠病。常感食物堵塞胸口迟迟不下。烧心、吐酸水。饭后常打嗝,口臭明显。经常呕吐。经常腹痛或心窝痛。大便呈黑色(如柏油样)。虽无便秘,但大便细短,或扁平便。反复出现腹泻或便秘。便中混血。

即使一项画“〇”也要注意,要接受X线检查。2~6项画“〇”的人,要接受胃部X线检查,7~9项画“〇”的人,要接受肠道检查。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临床上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化脓性四类,以单纯性最为常见。

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原因

内源性因素:比较常见的内源性因素有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喉、猩红热、肺炎、扁桃体炎和流行性感冒等。

外源性因素:一些药物服用不当,常常也能引起急性胃炎,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利血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等。摄入大量烈性酒、浓茶、咖啡,过冷、过热、过于粗糙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暴饮暴食等会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

引起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原因

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原因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而发生出血及糜烂。

一些危重疾病如败血症、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大手术后、创伤、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是引起急性糜烂性胃炎的更常见的原因。

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的原因

由于误服或有意地吞服强酸(浓盐酸、硫酸、硝酸、来苏尔)、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而引起的胃壁坏死,从而导致急性腐蚀性胃炎。

引起急性化脓性胃炎的原因

化脓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扁桃体炎、产褥热、败血症、皮肤疖痈、丹毒等,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液散播至胃壁,细菌直接在胃壁原有病变(如胃癌或手术创口等)的基础上繁殖,导致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的临床特点

急性单纯性胃炎可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其胃黏膜病变主要为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表面覆盖白色或黄色渗出物,可伴有点状出血和轻度糜烂。

本病发病多急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因感染而致病者常伴有急性肠炎而有腹泻、脐周疼痛,重者可有发热、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本病病程较短,具有自限性。

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特点

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和黑粪,但出血量一般不大,且常呈间歇性,可自止。

急性腐蚀性胃炎的临床特点

本病在吞服腐蚀剂后即有口腔、咽喉部的烧灼和窒息感、舌水肿、流涎与咽下困难,并有胸骨后和上腹部剧痛,亦可有持续呃逆、呕吐、咳嗽,发热可达38~39℃,呼吸困难,严重者呕吐物呈血性,出现虚脱、休克甚至并发食管、胃穿孔而引起纵隔炎、腹膜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临床特点

本病起病急骤,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偶有脓性呕吐物。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X线检查:病变黏膜粗糙、局部激惹。

内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斑点状出血或糜烂等。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改变或萎缩性病变。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胃炎:一般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种,因肥厚性胃炎未被组织活检所证实,有待于商榷,故原发性胃炎主要指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继发性胃炎:指继发于其他胃疾病的胃炎,如手术后胃炎。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饮酒:长期饮用烈性酒,对胃黏膜细胞造成损伤,酒的浓度越高,则损伤作用亦越强。

吸烟:吸烟是慢性胃炎发病因素之一。烟草的主要有害成分尼古丁,刺激胃黏膜,产生有害作用。烟草中烟碱可引起恶心。

药物因素:长期、过量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也可造成慢性胃炎的发生,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泼尼松等。

饮食因素:经常不规律地进食、过冷过热饮食、暴饮暴食、过多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等都易刺激胃黏膜形成慢性炎症。

鼻腔、口腔、咽部慢性炎症: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性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内,对胃造成长期慢性刺激,可引起胃黏膜炎症。

胃酸缺乏:在缺乏胃酸的条件下,细菌易在胃内生长繁殖,为引起慢性胃炎的因素之一。

从急性胃炎演变而来:急性胃炎若治疗未愈,或因其他原因使胃黏膜急性炎症病变经久不愈,均能导致慢性胃炎。

内分泌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糖尿病、阿狄森病等内分泌疾病,均可伴发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功能紊乱(即幽门本身存在内在的缺陷,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主要包括有胆酸、溶血卵磷脂与胰酶)反流入胃,可使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导致胃炎发生,或使浅表性炎症演变成萎缩性炎症。

自身免疫性损伤:因各种不同原因造成胃黏膜损伤,使自身抗原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因遗传因素使抗体免疫稳定性失常,胃组织可产生自身抗体,即壁细胞抗体,致使胃黏膜发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通过污染水或食物经口感染,其所分泌的酶和毒素进入上皮细胞,使胃黏膜损害造成炎症。

胃次全切除术后还会得慢性胃炎

胃次全切除术后多数患者仍患有慢性胃炎。由于胃已部分切除,故给予一个特殊名称残胃炎。

胃次全切除术后,失去了幽门括约肌,由于已无“开关”,十二指肠内胆汁很容易进入胃,损伤胃黏膜造成炎症。

胃次全切除时胃窦也一并切除。正常胃窦可分泌一种胃泌素,除刺激胃酸分泌外,还对胃黏膜细胞有营养作用。一旦胃窦切除,则胃泌素缺乏,胃黏膜细胞萎缩而无增生,遇到损伤,因修复困难,势必造成炎症。

慢性胃炎是否遗传

有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恶性贫血的一级亲属胃体胃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严重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危险性是随机人群的20倍,其中起作用的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胃窦胃炎亦有家族聚集现象。慢性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

怀疑慢性胃炎时应做哪些检查

胃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为最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呈红白相间或花纹状改变,常有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皱襞变细或变平坦,由于胃黏膜变薄,使黏膜下血管可透见呈紫蓝色,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

胃脱落细胞检查:是一项较简单的诊断方法,在胃镜直视下,在胃内可疑处刷取细胞做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X线胃钡餐检查:在大多数慢性胃炎无异常发现时。

胃液分析: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萎缩性胃炎胃酸降低,尤以胃体胃炎更为明显,胃窦炎一般正常或有轻度障碍。浅表性胃炎如疣状胃炎也可有胃酸增高。

血清壁细胞抗体试验和血清胃泌素测定:多数胃体胃炎,血清壁细胞抗体常呈阳性,而血清胃泌素多升高。相反,胃窦部胃炎则血清壁细胞抗体多呈阴性,而血清胃泌素降低。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胃电图仪检查慢性胃炎哪个更好

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到胃黏膜呈点状、片状、条状发红,黏膜水肿及黏稠性黏液;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能见到胃黏膜色泽变淡,胃黏膜变薄使黏膜下血管显露等。胃镜能对慢性胃炎的可疑癌变部位做活检,以求早期发现胃癌。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通过口服钡剂,在X线荧屏下观察由钡剂勾勒出的胃轮廓及胃黏膜皱襞的改变,并不能真正看到胃黏膜,因此准确性不如胃镜。

胃电图仪:检查时无痛苦,但不能真正看到胃黏膜,因此,准确性不如胃镜及钡餐造影。

吸烟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

尼古丁可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使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血流量减少是破坏胃黏膜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尼古丁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运动功能失调,胆汁反流。反流到胃内的胆汁能破坏胃黏膜的自我保护屏障,造成黏膜糜烂,导致炎症。

吸烟还能增加胃蠕动和促进胃酸分泌,在胃黏膜屏障被破坏的基础上,胃酸又加重了胃黏膜的损害。

吸烟能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促进毒素的清除,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损伤的胃黏膜修复。而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导致胃黏膜的保护因素减弱,容易使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而发生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有的患者可无症状和特征,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且症状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舒),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这种上腹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腹胀,占70%。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嗳气,约50%的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黏膜急性炎症改变。其他:可有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慢性浅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阳性体征。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发病的关系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成年人常见病,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萎缩性胃炎,严重萎缩性胃炎常有低酸、无酸,并有广泛肠上皮化生,有些还合并有异型增生,与胃癌关系密切。1990年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报道慢性胃窦炎伴严重萎缩者,胃癌10年累计危险率4%~30%,慢性胃窦炎伴严重萎缩者1%~9%,而正常胃黏膜者<1%。说明慢性胃炎,尤其是胃窦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临床上较为常见,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很受医学界的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60岁左右达到高峰。

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有人对16~65岁健康人进行观察,发现16~30岁患萎缩性胃炎占9%,而51~65岁则高达53%,年龄每增长10岁,其平均递增率为14%。老年人之所以患萎缩性胃炎的比例高于青少年,除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外,尚与下列因素有关。十二指肠液反流:老年人由于幽门括约肌松弛,幽门十二指肠蠕动的异常,易致十二指肠液(主要是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炎。胃黏膜血供障碍:老年人胃黏膜微循环因动脉硬化易导致++黏膜缺血,造成黏膜的H反扩散能力丧失,导致H对黏膜屏障的破坏。自身免疫损伤: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均可使胃黏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自身抗体。由于年龄增长及遗传因素,导致老年人免疫稳定性失常,以致抑制性T细胞功能缺陷,自身反应性B细胞活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自身抗原是壁细胞的微粒成分,与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体,引起壁细胞损伤,受损的壁细胞又成为抗原进一步损伤壁细胞,从而使胃黏膜发生弥漫性病变,胃腺体被破坏而萎缩。总之,年龄越大胃黏膜“抵抗力”机能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损伤,因此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疼痛:胃脘部疼痛是主要症状之一,疼痛可以是隐痛、胀痛、钝痛,也有绞痛或剧痛者,或见饱痛、饥痛。有的胃中不适或胃中难受无可名状,除胃脘部疼痛外,也可表现为胁部、背部、腹部或胸部疼痛。可伴有局部压痛或深压不适感。

上腹部胀满、痞闷:胃胀或腹、胁、胸、背部胀满或见胃堵、痞闷,多数较顽固。

嗳气:嗳气可持续不断,频繁发作,亦有间断发作,有的声小,有的声音响亮。

饮食方面症状:可出现无食欲或善饥、食少、纳呆或进硬凉食物后即感痞胀、消化不良。

情绪症状:可见悲观厌世、烦躁、易怒、忧思焦虑,每因情绪变化病情亦随之变化,疼痛、胀满、嗳气加重,并可影响食欲。

衰弱症状:常见精神委靡,疲乏无力,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严重者软弱乏力,行走困难。

贫血:萎缩性胃炎引起胃酸缺乏使食物中的高价铁不能还原为低价铁,使铁吸收困难,时间长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另外,萎缩性胃炎可引起的维生素B吸收减少,红细胞生长停滞在巨幼红细胞阶段,12造成恶性贫血。

出血症状:可有吐血或便血,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大便方面症状:便溏尤为多见。胃病患者多见大便粗糙,呈消化吸收不好的性状。

睡眠方面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醒后不解乏等。失眠为慢性胃炎常见的兼症之一。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胃液分析: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正常或低酸。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血清胃泌素测定: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窦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免疫学检查: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测定,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

X线检查:X线胃钡餐检查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无异常发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体黏膜皱襞平坦、变细,胃体大弯的锯齿状黏膜皱襞变细或消失,胃底部光滑,部分胃窦炎患者胃黏膜可呈锯齿状或黏膜粗乱等表现。

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在胃黏膜(特别是幽门黏膜的表层及腺管)出现了肠上皮。组织病理学根据其病变程度不同,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肠化生是指在一个胃小区内偶见肠化生腺管;重度肠化生指大部分胃固有腺管被肠化生腺管所代替;中度肠化生为居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肠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变,是胃的癌前病变,应引起高度重视。

什么是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

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先有异型增生,很少可不经过这个阶段而直接从正常转化为恶性的,因此,它不同于单纯性增生及肿瘤性增生。单纯性增生只有细胞的过度生长,而无细胞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表现;肿瘤性增生则为细胞的自主性生长且伴有细胞的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应该说异型增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性病变,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主要发生在肠化的基础上,也有一部分发生于胃小凹上皮等处。按照异型增生分化程度和范围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是指炎症性及再生性良性异型增生病变;中度是指异型化较为明显,接近胃癌的“临界性病变”;重度是指异型化更为明显,形态上难以和分化型癌相区别的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是一动态过程,可以由轻度向重度发展,但也可以保持不变或逆转,而重度异型增生则不易逆转,可以发展成胃癌。因此,对重度异型增生应予及早处理。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临床意义

轻度异型增生:轻度异型增生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常出现于溃疡边缘,或各型胃炎,增生性息肉,失蛋白性胃病等,分型上多为再生型。这类病变,大多属可逆性范畴,无须定期随访。

中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比较明显,既可以出现于萎缩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等,也可以出现于癌旁黏膜。虽然有的病例是可逆的,或长期保持原状,但有的可演变加重升级,故需做定期的胃镜随访。

重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明显,有时与黏膜内高分化癌不易鉴别。这种病变主要见于腺瘤样息肉,癌周黏膜,偶尔就在瘤灶本身,故应做近期胃镜活检复查和密切随访观察,如疑为癌,应手术治疗,包括胃镜下息肉摘除或激光烧灼、碎片样息肉切除和外科切除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化,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随着萎缩区的扩大,肠化的比率也增加。肠化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也基本一致,以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由于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故临床上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以防癌变。

慢性肥厚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又称巨大胃黏膜肥厚症,顾名思义,此病是胃黏膜皱襞外观巨大,黏膜皱襞表面呈结节样或息肉样增生,常有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本病罕见,病因不明。

慢性肥厚性胃炎的症状

本病患者常有长期上腹痛、食欲不振、呕吐,体重减轻伴糜烂者可出血。

大量血浆蛋白自巨大肥厚的胃黏膜漏至胃肠道而丢失,可导致血中蛋白含量下降,出现水肿和腹水。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①黏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②黏膜皱襞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隆起的小结。③黏膜隆起的顶端常伴有糜烂。实验室检查:患者常有胃酸低下及因丢失大量含蛋白的胃液引起的低蛋白血症。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为胆汁反流。正常在胃的出口有一个“开关”,即幽门括约肌,其放松时允许胃内食糜通过进入十二指肠。如幽门括约肌“关不紧”,则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可以反流入胃造成慢性胃炎。胆汁中胆盐可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使原来分泌入胃腔中的酸反弥散入胃黏膜,造成胃黏膜的损害。胆盐在胃窦部刺激胃泌素释放,胃泌素能刺激胃酸分泌。一方面胃酸增多,另一方面胃黏膜保护机制削弱,使两者之间的平衡明显遭到破坏,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胃黏膜炎症。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胃手术破坏正常解剖关系,导致幽门功能不全,如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括约肌被切除,肠液容易反流至胃。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储存胆汁的功能消失,胆汁可持续性地流入十二指肠,使胆汁酸的肠肝循环缩短,循环次数增加,在24小时内有更多的胆汁流经十二指肠,胆汁反流到胃的机会增加。

慢性胆道疾病也易发生胆汁及十二指肠液反流,引起慢性胃炎。

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十二指肠液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本病主要表现为中上腹持续性烧灼痛,餐后疼痛加重,服碱性药物后不能缓解,或反见增剧。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骨后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觉。

胆汁性呕吐是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多在晚间或半夜时发生,呕吐物中可伴有食物,偶有少量血液。因为害怕进食后症状加重,患者减少食量,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以及腹泻等症状。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炎。胆汁反流也是胃切除术后常见的情况,如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确诊。

胃吸出物测定:插胃管后,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小于3.5毫摩尔/小时,胆酸超过30微克/毫升,则可确诊胆汁反流性胃炎。

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又称弥漫性糜烂性胃炎或痘疮性胃炎,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病因不明,且常与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

疣状胃炎的发病原因

化学因素: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利血平、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烈酒,胆汁酸盐和胰酶等。

物理因素:进食过硬、过冷、过热或粗糙的食物。

微生物因素:沙门菌属病菌,幽门螺杆菌,某些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细菌毒素。

重症疾病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较多见,如败血症,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休克,心、肺、肝、肾衰竭等。+

以上因素均可严重破坏胃黏膜而导致H及胃蛋白酶的反弥散,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而发生出血及糜烂。

疣状胃炎的症状

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空腹时疼痛,且呈季节性发作。

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不适等,严重者还可出现体重下降、全身疲乏无力等。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本病可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其出血方式多为呕血。辅助检查X线胃钡餐检查:其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X线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依据X线钡餐检查来诊断疣状胃炎应用较少。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在胃镜下可见单个或多数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多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多小于10毫米,高度约2毫米,多数隆起的中央有凹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胃镜下见到多数同质性疣状病损的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当遇到单个或2个呈不规则隆起病损时,需和Ⅱa型早期胃癌、息肉和胃假性淋巴瘤相鉴别,此时就需要胃黏膜活检协助诊断。

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发生于贲门与幽门之间的炎性坏死性病变。胃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见,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基本相同,男性稍占多数。

溃疡病有哪些类型

由于不同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不一样,所引起的溃疡病类型也不相同。

复合性溃疡:胃与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存在的称之为复合性溃疡。多因先有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幽门排空障碍而出现胃窦部滞留,继而发生胃溃疡。复合性溃疡病程较长,症状较重,且易引起出血或幽门梗阻。

多发性溃疡:一般溃疡病例只有一个溃疡,如有2~3个溃疡同时存在,即称为多发性溃疡。

巨大溃疡:如果溃疡直径大于2厘米,即称为巨大溃疡。巨大溃疡可并发胃后壁穿孔,胰腺常受累,常误诊为胰腺癌。

应激性溃疡:由于外伤、大手术、颅脑部疾患、严重感染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出血、糜烂和坏死而形成的溃疡。本病多于应激后10天左右发病,常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现呕血、黑便,发病多突然,常无前期征兆且不易止血。此外,可有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等消化系统症状。可通过胃镜检查或气钡双重造影以确诊。

吻合口溃疡:在胃或十二指肠手术后易发生,多位于吻合口,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或单发或多发,一般在手术后2~3年发生。

胰源性溃疡:主要是因为胃窦部、十二指肠的G细胞增生,分泌大量的胃泌素,而引起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为顽固性、消化性溃疡的症状,病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亦可有暴发型。溃疡为多发性,常发生于十二指肠,亦可见于胃、食管、空回肠等,可通过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影像学检查等予以确诊。诊断明确者首选的治疗是外科手术切除。

穿透性溃疡:穿透性溃疡是指溃疡较深,以至于穿透胃壁的全层,但被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所阻隔,不与腹腔相通,形成包裹或者与邻近器官发生粘连,甚至穿透入邻近的器官。发生于胃者称之为穿透性胃溃疡。

溃疡病的发病原因

遗传:在胃溃疡中,尤其是男性的亲属中,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有时可见到一些家族中的几代人都有消化性溃疡,分居两地的双生子同患本病的事例也偶有发现,揭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地理环境和气候季节的变化:本病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理环境差异,如在美、英等国,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而在日本则相反,胃溃疡的发生率比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高。气候季节的变化也与胃溃疡的发病明显相关,它好发于秋末、春初。

饮食:食物对胃黏膜可产生物理的或化学性的损害。酒精在本病病因上有无作用至今尚无定论,但多数人认为酒癖者易患本病。此外,营养不良、暴饮、暴食都可诱发胃溃疡。

情绪: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忧虑、沮丧等情绪,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调节与休息,对胃溃疡的发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影响。

吸烟:吸烟作为胃溃疡形成的一个条件和使已有的溃疡加重,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药物: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已被列为致溃疡的物质。其中阿司匹林是最主要的致溃疡药物,许多解热镇痛药及治疗感冒的药物中均含有阿司匹林,长期大量服用,可以引起胃溃疡。

某些疾病:如胃泌素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气肿、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及小肠切除过多的患者易患溃疡病,这些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肺气肿患者,可能是由于局部黏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溃疡,胃泌素瘤无疑是由于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引起大量胃酸分泌而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溃疡形成。

溃疡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秋冬之际和冬春之交复发或病情加重者居多,尤其是天气骤冷时。这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使大脑皮质正常功能失调,引起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胃的迷走神经反射可使胃液酸度增高,胃、十二指肠黏膜血管痉挛,促使胃、十二指肠黏膜受酸性消化液的侵蚀而形成或加重溃疡。因此,溃疡病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

哪些职业易患溃疡

汽车驾驶员,野外工作者,高寒山区、高原缺氧工作者,脑力劳动者易患消化性溃疡。汽车驾驶员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易患病。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兴奋状态,故患病率比其他职业高。

哪些人容易得溃疡

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容易患消化性溃疡。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刺激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由于不重视饮食、生活等方面的调节,经常出现胃痛,又未进行药物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在疲劳过度或暴饮暴食等情况下,这些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什么体型的人容易得溃疡

常常可以看到在患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以瘦高体型者为多,这一现象尤以年轻的男性为多见。但这一观点并非绝对,体型仅是易患消化性溃疡的一个因素而已,只要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胃肠的保健,完全可以避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胃溃疡的症状

腹痛: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相似,常常具有腹痛的表现。胃体部溃疡的腹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线的左侧或左上腹部;位于胃小弯高位的溃疡、贲门或胃底部的溃疡,疼痛可出现在前胸的左下部位;胃溃疡位于后壁或向后穿透胰腺时,可以出现后背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定位不如十二指肠溃疡那样局限。

体重减轻:不少胃溃疡病患者有明显的体重减轻,这是由于热量摄入减少的结果。胃溃疡病患者常于进食后引起腹痛,不进食则不疼痛,因此为了减少疼痛,患者宁可少吃或不吃。由于食物的种类和量与疼痛有关,往往使患者过于慎重地选择食品或减少饮食量。由于这个缘故,长期热量摄入不足,便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有时相当显著,如果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甚至会使临床医生疑为恶性肿瘤。

出血: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易出血,且出血量大,容易复发。

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或死后解剖时才被发现患有胃溃疡病;少数患者仅在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出血、幽门梗阻时才被发现。这些患者查体可无阳性体征。

此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食欲不振、饭后胀满、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并不一定标志着幽门梗阻的发生。

胃溃疡腹痛的特点

慢性疼痛病史:由于溃疡愈合后容易复发,所以患者常有慢性长期、时轻时重的上腹痛病史。据临床统计,病史平均长达6~7年之久,有时可长达30~50年,但也有少数患者的症状只有几天或几周。

疼痛的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发作期间上腹痛可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然后又出现一个时期的缓解。一年四季都可出现病情加重,但以春、冬季多见。一些患者经过长年累月的发作之后,似乎病情趋于严重,表现为发作周期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变长,而缓解期相应缩短。

疼痛的部位:多位于上腹中线的左侧或左上腹部。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溃疡疼痛的程度一般较轻,可以忍受,其性质常被描述为钝痛、烧灼痛、锥痛、压迫痛或胀痛。

疼痛的节律性:胃溃疡的疼痛多出现在餐后0.5~1.5小时,持续1~2小时,在下次进餐前自然消失。溃疡在胃内的部位可以影响疼痛与进食的时间关系,溃疡接近贲门,疼痛多出现在餐后半小时内,胃远端或幽门前区的溃疡,疼痛可发生在餐后3~4小时,和十二指肠溃疡相似。胃溃疡的疼痛虽与进食有关,但其规律性往往不如十二指肠溃疡那样明显,一般的规律是进食→舒适→疼痛→舒适,此外,夜间痛不常见。

影响溃疡疼痛的因素

年龄: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疼痛往往较轻,这与老年人的感觉比较迟钝有关。

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常改变消化性溃疡疼痛的性质和强度。如出血后疼痛常缓解;急性穿孔时疼痛极为剧烈;发生梗阻时,典型的空腹疼痛常被上腹胀满感或痉挛性疼痛所取代。

精神刺激:剧烈的精神刺激可明显加重或诱发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应用暗示疗法可提高溃疡病患者的痛觉阈值,从而减轻或缓解疼痛症状。

饮食:暴饮暴食可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而进餐或饮牛奶可减轻消化性溃疡疼痛。

劳倦:过度劳累可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而适度休息则可使其疼痛症状减轻。

季节影响:春、秋季节溃疡病疼痛症状加重,也有人秋末冬初气温较低的季节溃疡病疼痛症状加重。

溃疡病何时就医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疾病,还没有得到确切诊断之前,必须去医院明确诊断。疾病初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待病情稳定或缓解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治疗,但出现下列情况必须就医。曾经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最近出现下列症状之一都必须就医:身体虚弱乏力、面色苍白、黑色或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样物等。同样服药的情况下,病情(主要是疼痛)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加重。疼痛加重,并向背部转移。50岁以上的患者应该定期就诊检查。

辅助检查

X线钡剂检查:口服钡剂,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直接征象是龛影出现,胃溃疡明显,但浅小溃疡或胃底贲门区溃疡不易发现。间接征象可见溃疡局部压痛、激惹,溃疡对侧有痉挛性切迹。

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电子胃镜对诊断消化性溃疡和鉴别良恶性溃疡很有价值。镜下可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水肿,底部有白苔,有时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胃镜可根据所见分为活动期、愈合期、瘢痕期,并能发现伴随的胃炎。在直视下取活检做病理检查。

胃液分析:胃溃疡的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偏低,用增大组胺或五肽胃泌素试验,意义更大。

大便隐血检查:经3天素食后,如粪便隐血阳性,提示溃疡有活动性。

什么是无痛性溃疡

有些胃溃疡病患者并无腹痛,有些人的溃疡病只是被偶然发现,有的胃溃疡甚至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这种情况称无痛性溃疡。胃溃疡的疼痛一般与溃疡存在的部位、大小、深度及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有关。位于胃体部的小溃疡在穿透浆膜层之前常可毫无疼痛,只有轻度的上腹不适感,位于胃后壁或向后穿透进入胰腺的溃疡,可出现后背痛;胃的高位溃疡可出现胸骨下段的疼痛,这些都应引起注意。

另外,有的患者有上腹饱胀不适和上腹部沉重感,也应想到有胃溃疡可能,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人更应注意,以防长期溃疡合并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特别应警惕出现癌变。无痛性溃疡在以下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好发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胃肠神经末梢感觉迟钝,对痛觉不够敏感。用组胺受体拮抗剂,如西味替丁、雷尼替丁等维持治疗又复发的患者,药物掩盖了溃疡症状。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类风湿患者服用保泰松消炎止痛等,药物的止痛作用掩盖了溃疡病症状。对这些患者要注意大便颜色的改变。

什么是高位胃溃疡

高位胃溃疡是指近贲门的胃溃疡,常指距贲门3厘米以内的胃小弯及贲门、胃底部的良性胃溃疡。高位胃溃疡除了具有一般胃溃疡的症状外,还可有以下特点:

可有左胸疼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左下胸痛,易误诊断为冠心病。

中老年患者居多。

男性多见,其原因不明。

易伴发上消化道出血。

巨型溃疡多见,溃疡面直径往往大于2.5厘米,易误诊为胃溃疡癌变。

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胆石病、胆囊炎等。

什么是幽门管溃疡

幽门管是指幽门括约肌至幽门口长2~4厘米的一段管道,发生在幽门管内的溃疡称为幽门管溃疡。其发生率占溃疡病的10%,具有以下特点:

溃疡疼痛无明显特点。

易发生呕吐。

易并发出血。

易漏诊。X线钡餐检查不易诊断,宜行胃镜检查。

药物治疗效果不十分满意,用药时间要延长。少数内科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或导致瘢痕性幽门狭窄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哪些消化性溃疡患者需住院治疗

经过检查,如果患者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是否需要住院,应根据病情而定,但是在下列情况下应住院治疗:

溃疡面大而且较深,应住院治疗。

有出血、穿孔倾向者,应立即住院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症状明显,患者自觉痛苦,应住院检查治疗。

伴有出血、呕血或黑便者必须立即住院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或发展。

伴有穿孔或可疑穿孔者应马上住院,防止穿孔后感染进一步恶化,形成化脓性腹膜炎,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腹胀明显、反复呕吐、有幽门梗阻者需住院治疗。

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紧张难以做到身心平静者,住院效果好。

患者自制力差,常忘记服药,或难戒烟酒者,应住院治疗。

如果患者溃疡较小,症状较轻,有较好的休养环境,饮食有规律者可在家服药治疗,不需住院。但要每周复诊1次,4~6周后复查。

哪些消化性溃疡病患者需做外科手术

溃疡病合并穿孔:急性穿孔的患者,除穿孔小,临床症状轻,经内科治疗可以治愈外,一般均需手术治疗。慢性病理性穿孔、局部包裹或穿孔波及邻近器官,症状持续不缓解,内科治疗效果又不理想者。

幽门梗阻:对慢性反复发作的十二指肠或幽门部溃疡,被医生诊断为线状溃疡伴纤维瘢痕化形成,出现流出道梗阻者。

合并大出血:出血患者一般在内镜下进行局部止血和内科积极输液、输血、抗酸治疗不可治愈。如出血量大、出血不停止、休克不能用内科办法控制时,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或以往有明确溃疡病史和反复出血者,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难治性溃疡:目前由于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难治性溃疡发生率2%左右,日本文献报道在10%左右,这些少数患者,经奥美拉唑联合用药、长疗程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者,仍有胃区疼痛、间断出血或溃疡不缩小,可考虑手术。

其他适应证:包括特殊类型溃疡,如胃镜检查病理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有合并癌变可能时。

胃溃疡的复发因素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溃疡复发与以下因素有关。

病史:有溃疡病史者容易复发,可能因溃疡瘢痕引起肌肉纤维化,导致胃变形,影响胃的运动功能。

年龄:以中青年容易复发,年龄在50岁以下者,溃疡治愈后复发的危险性最大。

家族史:有溃疡病家族史的复发率为80%,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发病率为44.8%)。

溃疡部位:溃疡复发在同一部位或近旁部位者占86.8%,说明溃疡复发与原溃疡所形成的瘢痕部位密切相关。

吸烟:吸烟可使溃疡病的复发率增高,据报道,吸烟者的复发率为75%,吸烟还可以导致胆汁反流。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资料表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说明幽门螺杆菌是溃疡复发的重要因素。

饮食因素:经常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容易诱发溃疡复发。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可诱发溃疡复发。据对60岁以下复发者调查发现50%与精神紧张有关,60岁以上复发者43%与精神紧张有关。

季节因素:季节变换尤其是秋、冬、春易复发。

饮酒:溃疡病的复发与饮酒无直接关系,但可在溃疡的基础上引起胃出血等并发症。

上述因素说明溃疡病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对某个患者而言,可能其中的一种因素就可导致复发,也可能几种因素共同导致复发。

胃溃疡的复发特点

容易治愈的溃疡不容易复发,而难以治愈的溃疡很容易复发。据临床观察,溃疡3个月内治愈者复发率为35.2%,而治愈期7个月以上者复发率为55.1%。

经过强效抗溃疡药物难以治愈的溃疡复发率更高。

溃疡治愈后头2年复发率最高,可达50%以上。

季节变换,天气骤冷,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时容易复发。一般认为,秋冬之际和冬春之交本病复发和病情加重者居多,尤其是天气骤冷,大部分患者感觉上腹不适,甚至腹痛加剧。

术后复发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术后复发性溃疡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上腹部疼痛:约80%的患者有上腹疼痛。疼痛的部位因手术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胃空肠吻合者,疼痛多位于左上腹,表现为饥饿痛和烧灼样疼痛,进食可暂时缓解。出血:约50%的患者可出现术后出血症状。急性出血表现为柏油便或呕血,少数人出血量大而快,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慢性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反复阳性,时间长可出现贫血。恶心、呕吐、出现梗阻:60%的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有的可因为吻合口水肿出现狭窄,引起吻合口梗阻。其他:极少数可发生穿孔,出现急腹症,还有的形成胃空肠结肠瘘,表现为腹泻。

如何鉴别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年龄:一般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而胃溃疡则发病年龄较迟,多发于中壮年。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均以男性居多。

临床症状: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均可出现规律性上腹部疼痛。胃溃疡在餐后0.5~1小时即可发生疼痛,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门管溃疡表现更为明显,常伴见餐后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出现在餐后1~3小时,下次餐后则疼痛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疼痛现象。

体征:胃溃疡发作时患者在剑突下偏左有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十二指肠溃疡的压痛点多在剑突下偏右,缓解时无明显阳性体征。

胃液分析:胃溃疡病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

预后:少数胃溃疡病患者可发生癌变,若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严格的8周内科治疗无效,且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应高度警惕并进一步检查;十二指肠溃疡则不会发生癌变。

如不能确诊者,可行胃肠钡餐透视或胃镜检查,及早明确诊断。

怎样鉴别良性胃溃疡与恶性胃溃疡

临床特征:良性胃溃疡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大多小于40岁,有多年与进食有关的节律性上腹痛症状,并有典型的缓解和发作过程。患者无上腹包块,全身表现轻,用抑酸药可缓解疼痛,内科治疗效果良好。

恶性胃溃疡病患者多为中年以上,一般症状出现时间较短,仅6个月或1年,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上腹痛症状与进食有关的节律性消失,胃部可出现经常性钝痛和胀满,时常出现食欲减退。全身表现明显,晚期患者常有明显的贫血、消瘦,上腹可扪及包块。用抑酸药一般效果差,内科治疗无效,或暂时有效。

胃酸检查:胃酸检查对鉴别胃的良恶性溃疡具有一定价值。良性溃疡病患者胃酸正常或偏低,但无真性缺酸。如果发现胃酸缺乏,则不论是否具有其他指标,胃癌的诊断不能除外。

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电子胃镜检查结合刷取的脱落细胞和钳取的活组织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可靠手段,三者联合起来确诊率可达95%以上。活检至少要钳取6块标本,这样才能降低漏诊率。

X线钡餐检查:X线检查是区别胃良性溃疡和恶性溃疡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能清楚地显示胃黏膜的细微结构。中晚期胃癌的X线诊断率在90%以上。

粪便隐血检查:经过严格的抗溃疡治疗2周以后,粪便隐血持续或经常阳性者,有恶性溃疡可能。

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的特点

年过50岁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不论患病年龄的早晚,均称为老年性溃疡病。老年性溃疡病的临床特点为病史短、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出现并发症后死亡率高。

老年性溃疡病约半数疼痛无规律,可无痛,亦可剧痛,疼痛常放射至背部、左腰、脐部或剑突区。

巨型溃疡和高位老年溃疡的反复出血率高且不易止血,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常需输血和手术治疗。老年性溃疡病的出血特点:可无呕血,黑便亦出现较迟,有的甚至出现休克尚无呕血及黑便。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的胃肠道对血液刺激的蠕动反应不如青年人敏感。

老年性溃疡病合并穿孔、腹膜炎者多达半数,且预后不佳。

胃溃疡恶变发生率高,可达16%左右,恶性溃疡多发生在胃大弯,胃底溃疡几乎都是恶性溃疡。

老年性溃疡病治愈后易复发也是其显著特点。据统计胃溃疡治愈后,1年内复发率是10.3%,2年内复发率是19.2%,大约每年递增10%。

老年性溃疡病复发率高老年性复发溃疡多数位于原来愈合后形成疤痕处或者在其附近部位,复发率高达80%左右。老年人常患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动脉硬化、肝硬化、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均可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和调节胃肠蠕动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上述疾病常需服用利血平、阿司匹林、保泰松、泼尼松等药物,这些药物很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甚至形成急性应激性溃疡。老年人胃肠道蠕动缓慢,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多,再加上胃动脉硬化,黏膜血供减少等均会影响溃疡愈合或愈合后易复发。

如何选择正确的检查方法

消化性溃疡病患者要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检查方法,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并选择:

全身状况好、心肺功能正常、肝功能正常、能耐受胃镜检查者,又无其他禁忌证时,首选胃镜检查以确诊,其次选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消化性溃疡伴萎缩性胃炎,或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者治疗后复查及追踪,应选择胃镜检查。

急性呕血或黑便怀疑有消化性溃疡出血时,只要无绝对禁忌证,应力争选择紧急胃镜检查。出血期不宜行钡餐检查,出血停止5天后可选择钡餐检查。

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或肝功异常者,首选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对需要查明胃酸分泌情况者,选择胃液分析。

确定有无出血时,选择便潜血化验,既简便又经济。

诊断消化性溃疡最好做胃镜

胃镜是目前诊断消化性溃疡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胃镜可以了解:

食道黏膜是否光滑,有否狭窄。

胃黏膜各部位的情况,包括黏膜的颜色、光泽、分泌物的多少,有无充血、水肿,是否光滑。

贲门、幽门的开闭情况,有无胆汁反流、胃食管反流。

十二指肠各部黏膜的情况。

曾做过胃大部切除者可观察到吻合口的情况。

通过胃镜可以钳取胃黏膜组织,以便进一步了解胃溃疡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分期。

胃溃疡病患者要坚持系统治疗

选择可靠的药物:选用经过医生推荐且疗效肯定的药物,还应考虑到全身其他情况,如有无肝、肾疾病,因为每一种药物都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对老年人更应引起注意。

服用方法正确: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如氢氧化铝凝胶要求餐前或疼痛时服用,而西咪替丁则要求餐后半小时服用和睡前服用。此外,还应注意有无其他疾病的用药与之相互影响。

用药应持之以恒,按要求完成治疗: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有一些人可能会忘记服药而造成漏服。对胃溃疡而言,服药时间及剂量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时间而定的,漏服必然会影响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目前的药物都未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如果服用某种药物后症状长时间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向医生报告,查明原因,更换药物。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见于少数患者,如消化道反应、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白细胞下降等,当有这些不适时,应考虑停药并换药治疗。及时复查肝、肾功能及血象,对是否继续服用该药有重要的意义。

及时复查:目前多种抗溃疡药在服用后1~2周症状多能明显减轻或缓解,4周后治愈率在60%~90%,还有10%~40%的患者在1个月时可能未治愈。因此,复查是判断疗效的真正手段,对复查未治愈者应按要求进一步治疗。复查的另一价值是早期发现胃溃疡癌变。

胃溃疡的治疗应安排多长时间

据临床观察及资料统计显示,大多数患者经过内科治疗,溃疡在4~8周内可愈合,故安排的治疗时间以4~8周为宜。在治疗4~6周时应做胃镜或X线钡餐复查,以判定治疗效果。如果溃疡没有好转应及时修改和调整治疗方案。

胃溃疡能否治愈

溃疡是整个黏膜层直至黏膜肌层,甚至穿透浆膜层的炎性病理改变,显微镜下观察时,溃疡的基底可分为4层:表层渗出物由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其下为一层无组织结构的嗜酸性类纤维蛋白坏死物质;再下为富于血管的炎性肉芽组织;最下层为厚度不等的纤维组织和瘢痕组织,它向四周延伸,超出黏膜缺损的边界。

溃疡愈合时,基底生出肉芽组织,进而形成纤维组织和瘢痕组织,单层柱状细胞自边缘长入,终于全部溃疡为上皮所覆盖。这种修复的黏膜与正常的薄组织结构也不一样。绝大部分的胃溃疡病患者经医生指导服药,溃疡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有少数患者未服任何药物,溃疡也能自愈,胃镜检查常常看到有的患者溃疡已到了瘢痕期,而患者并未进行过任何特殊治疗。所以,也可以说胃溃疡是一个良性的病理过程,只要经过严格的系统治疗,溃疡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患有这种病的人要有信心。但胃溃疡的复发率很高,据统计在70%~80%,所以如何预防溃疡的复发是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消化性溃疡常见的并发症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占住院消化性溃疡病患者的25%,有10%~15%的出血患者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有黑便,或伴有呕血。出血前可有腹痛加重。根据失血的快慢和多少,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血表现,如眩晕、昏厥,甚至休克。

穿孔:可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急性穿孔比慢性穿孔多见且较凶险,多在饱餐后发生,表现为骤起上腹剧痛,伴有弥漫性腹膜炎征。半数以上有气腹征。有些溃疡已与邻近组织或器官黏着,故穿孔且无骤起腹痛,有局部腹膜炎征而无气腹,称慢性穿孔。介于急性和慢性穿孔之间者为亚急性穿孔,穿孔较小,只引起局部腹膜炎征。

幽门狭窄:溃疡可引起幽门痉挛或水肿,而致功能性幽门梗阻,经适当治疗,在痉挛或水肿消失后梗阻也随之消失。幽门附近的溃疡瘢痕形成的器质性幽门狭窄,占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3%~7%。狭窄发生后上腹痛的性质和规律转变,饭后立即或很快出现上腹绞痛,常伴有膨胀及由左至右移动的胃蠕动波,蠕动音和振水声明显。疼痛随着蠕动的加强而增剧,可导致呕吐而使疼痛缓解。症状以晚餐后加剧。呕吐物量大,常含宿食,带酸酵臭气。全身表现有消瘦、失水、营养不良、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常有碱中毒体征。

胃溃疡癌变:长期不愈的胃溃疡可发生癌变,其发生率不易确定,一般认为是少见的,占胃溃疡的1.5%~5%。

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原因

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可由下列因素诱发:精神过度紧张。过度疲劳。寒冷刺激或季节变换。酗酒或暴饮暴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最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征象

患者头晕必须卧床。

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

收缩压低于10.66千帕(90毫米汞柱)或较基础压降低25%以上。12

红细胞低于(2.0~3.0)×10/升,血红蛋白值低于70克/升。

急性大出血血容量减少时,首先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心率加快,其次为血压下降,而红细胞总数与血红蛋白下降较迟,故早期不能片面根据后二者估计失血的程度。

胃溃疡出血数脉搏有什么意义

一般对于胃溃疡出血的患者,除了进行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特殊治疗外,要每隔10~30分钟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数脉搏是判断失血程度的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指标,脉搏的快慢有助于出血量多少的判定。正常健康人的脉搏为60~100次/分,它是血液由心脏向主动脉射出时血管壁产生的相应的舒缩。在消化道出血时,尤其是大量出血时,由于血容量的减少,使回心血量也减少,致使心搏出量减少,反射性地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心率加快,以补充心排血量的减少,这也是一种代偿机能。所以,通过对血压、脉搏的动态观察,对出血量的多少可以做出初步估计。

如何通过脉搏次数判断出血量

通常情况下,对于胃溃疡出血的患者,如果脉搏超过100次/分,说明损失循环血量20%左右,成人失血量为800~1000毫升,表明为中度出血;如果脉搏超过120次/分,则失血量为全身总量的30%以上,成人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为重度失血。立位比平卧位时脉搏增加20次/分以上,也提示较大量出血。如果出血停止,血容量补足后,脉搏可恢复正常。

溃疡病出血并冷汗意味着什么

溃疡出血的患者出冷汗常意味着患者出血量较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是进入休克早期状态的指标,应引起高度重视。此时应立即补充血容量,如有条件,最好输新鲜全血或血浆及血浆代用品,止血药应选择使局部血管收缩而不影响血压的药物,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酸中毒,使休克及早得到纠正。同时要注意血压、脉搏变化和精神状态。

怎样通过大便判定胃溃疡出血

通过大便颜色来判定胃溃疡出血仍是现今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已经明确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如果大便由正常转为黑色时,就应警惕出血的可能,此时应找医生,做必要的检查,以明确是否胃溃疡出血。

黑便的出现,提示出血量50~80毫升。如果出现柏油样有光泽而又带有黏性的粪便,则提示出血量增多。实验中将100~200毫升血液引入胃内,发生了柏油样便,但通常如有400~500毫升就能恒定地发生柏油样便。胃内注入1000毫升血液之后,如通过迅速,4小时内会排出红色血液;如血液在肠内停留20小时,则出现柏油样便。这些观察与临床现象一致。

必须注意,少量出血时,肉眼察觉不到,必须借助潜血试验。大便潜血阳性,提示出血量约5毫升以上。潜血试验阳性的人,应考虑以下可能性:饮食和药物的影响。病灶少量出血。明显出血后的恢复期。预兆严重出血即将发生。胃溃疡活动期往往有少量出血,潜血消失说明溃疡好转或愈合,如果潜血持续1个月以上,则应怀疑恶性肿瘤。

溃疡病患者出血后为何胃痛反而减轻

溃疡病患者出血前带有胃痛加剧的先兆,其原因多系病变局部血管淤血,周围组织水肿明显,加上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引起疼痛加剧,出血后,病变部位的血管淤血及组织水肿减轻,胃蠕动减慢,加上血液呈弱碱性,可中和胃酸使溃疡面受刺激减轻。另外,血液中的蛋白质分解后,还可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因此,溃疡病出血后,患者的胃痛症状大多消失或减轻。

胃溃疡病患者在医院外出血时应如何处理

患者突然出现心悸、全身出冷汗、上腹剧烈疼痛后突然缓解等,提示大出血即将发生或正在出血。患者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及各种活动,平卧休息并立即被送往最近的医院。

出现呕血或黑便后患者及家属一定要保持镇静,应注意观察其颜色、性状、有无其他混杂物、总量等。患者应严格平卧休息,不宜突然站立或一个人上厕所大小便,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出血是急重症,如离医院较远,可请医务室的医生和护士临时紧急处理,静脉输液后马上护送到医院。

测量脉搏和血压:脉搏的次数与出血直接相关,出血量越大脉搏越快,健康成年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每分钟超过100次以上提示正在出血。

出现出血先兆,或出现呕血及黑便,应禁食,以便到医院后医生给予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准确地向医生反映病史及有关情况,患者应详细向医生说明有关病史以及出血前有无酗酒、服用其他药物等。

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上消化道出血后,如每日排便1次,3~4日后便色可恢复正常。因此,不能仅根据黑便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经严密观察病情,如有下列迹象者,可认为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可能,需及时处理。

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质稀薄,颜色更鲜红,并伴肠鸣音亢进。

经补充足够的血容量后,血压、脉搏和中心静脉压仍不稳定。

周围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经补充血容量后,尿量已正常而血尿素氮仍增高。

怎样防止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

从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调摄,做到精神放松,避免过度劳累,或在季节变换之时预防性服药。

不要过度饮酒,不要暴饮暴食。

不要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兼有其他疾病又必须服这类药物时,宜饭后服,并适当加服胃黏膜保护剂。

如何观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严密观察病情对判定出血的严重程度、警惕继续出血的可能性、早期发现出血性休克均有重要意义。观察 血压、脉搏与心率:一般每30分钟测量1次,并详细记录。出血在400毫升以内时,因体内代偿机制,血压可不下降,脉搏、心率可不增快,但可出现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变小。当出血量超过血容量的20%时,机体代偿机能丧失,会出现休克,血压开始下降,脉搏增快,心率增加。此时应做好抢救准备,以便随时配合医生抢救。观察 呕血与便血:呕血若在400毫升以上者,提示出血量大,可致出血性休克。如黑便频数、稀薄,提示在继续出血,应加强观察和护理,配合抢救。严密观察出血的性质和颜色,以识别出血部位,便于按病因不同做好抢救治疗准备。观察 皮肤色泽与肢端温度变化:如果面色苍白,常表示有大出血,应迅速处理;口唇或指甲发绀,说明出血后微循环血量不足,应迅速给氧;四肢厥冷表示休克加重,应注意保暖。观察 尿量变化及测定非蛋白氮:尿量变化可反映血容量状态。尿少、无尿均说明出血性休克严重,提示血容量不足,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应准确记录尿量,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输血、补液的顺利。同时抽血查非蛋白氮,一般出血后可有氮质血症,24小时达到高峰,3~4天内方可降至正常。如非蛋白氮在35.7毫摩尔/升以上,提示有继续出血;如果在71.4毫摩尔/升以上,则预后不良。观察 呕血及便血先兆症状:头晕、口渴、恶心等症状常是呕血的先兆;肠鸣音增强、腹胀常是便血的先兆。应注意认真观察,加强护理。

哪些因素易导致溃疡病并发穿孔

精神高度紧张:溃疡病患者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可使溃疡恶化,发生急性穿孔。

劳累、失眠:可造成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增加,溃疡进一步发展而穿孔。

晚餐:进食过饱或者饮用大量汽水可导致胃内压力突然增加,引起溃疡病穿孔。

重体力活动:突然从事重体力活动,如举重物、提重物等,也可导致胃内压力突然升高,引起穿孔。

饮酒:饮酒可直接刺激溃疡面,加速溃疡的恶化,同时饮酒后胃内局部压力增加,导致溃疡穿孔。

吸烟:吸烟的烟雾可导致溃疡愈合延期,同时对溃疡面还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促进穿孔发生。

药物刺激:溃疡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激素、保泰松等可造成溃疡恶化甚至穿孔。

如何判定胃溃疡穿孔

胃溃疡向深部发展,可穿透胃壁,为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据统计,溃疡病穿孔占溃疡病住院患者的20%~50%。所以对于有明确胃溃疡诊断的患者,如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的要考虑到有胃穿孔的可能。

患有胃溃疡的患者,一旦溃疡突然穿破,患者顿觉上腹部剧痛,难以忍受,以致被迫卧床,疼痛可放射到后背及右肩;当胃肠内容物弥散至全腹时,则引起全腹性剧痛,患者有恶心、呕吐。穿孔初期,由于剧烈的刺激,可产生神经源性休克,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速,血压下降,呼吸短促,一般历时不久即自行好转。1~4小时后,腹痛可减轻,患者能起立行动,思饮,但呼吸仍困难,拒绝牵涉腹肌的动作。经过12小时后,由于腹膜炎的发生,患者可发热、心悸、气促、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病情不断加重,以至发展到真正的休克。最明显的体征有全腹肌紧张如板状、压痛明显、拒按、有反跳痛。

腹部X线平片70%~80%的患者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有时也可借助B超和腹部穿刺明确诊断。

对于既往没有胃病病史的患者,如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也应考虑到无痛性溃疡穿孔的可能。

合并穿孔非手术治疗的指征

患者就诊时间早,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注入腹腔不多,化学性腹膜炎的表现很轻,经胃肠减压,病情易得到控制。

溃疡穿孔小或已被堵塞。

空腹穿孔,入院时腹膜炎体征轻。

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经初步处理后,腹膜炎症状减轻。

合并穿孔手术治疗的指征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明显,体温及血象均偏高。

凡有休克症状者,经紧急初步处理后,须争取时机施行手术。

经确诊有幽门梗阻者。

穿孔合并大出血者。

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

如何诊断幽门梗阻

根据以下几点可诊断为幽门梗阻:

患者有长期的溃疡病史。

常于餐后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且有酸臭味,不含胆汁。

可有典型的胃潴留症状,可见上腹隆起、胃型、胃蠕动波,且有振水音存在。

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影扩大,胃蠕动波,幽门狭窄。

当胃管抽吸后如行胃镜检查,可见幽门狭窄程度,可进一步确诊其梗阻性质。

出现哪些情况须警惕癌变

45岁以上的患者,若经内科药物积极治疗,仍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时,应考虑癌变而进行相应检查。无并发症而疼痛的节律性消失,治疗失效或减效,营养状态下降者。X线钡餐提示有胃癌的可能者。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癌性溃疡者。粪便潜血经治疗而长期持续阳性者。经1个月左右的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不好转者。

若上述情况经必要的再次X线、胃镜检查后,仍不能确诊者,应考虑剖腹探查。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胰、胆道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上段空肠等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大量出血时往往有周围循环衰竭。

上消化道出血的分类大量出血:指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毫升或循环血量的20%,往往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显性出血:指有呕血、黑便或粪便呈红色,但无循环障碍表现,不需大量输血者。隐性出血:无呕血及黑便,但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且无论有无贫血者。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

在上消化道出血中,以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为诱因的比例最高,而导致此病发生的原因又多与人们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如不严格遵医嘱长期大量服用可的松、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等。这些药物会促使胃酸分泌旺盛,导致胃黏膜屏障损害,引起急性溃疡的形成,或使已有的溃疡活动化而诱发大出血。另外,处于严重烧伤、损伤、大手术之后的患者,由于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皮质激素,而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黏液减少,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胃或十二指肠急性溃疡;此外,胃切除术、门脉高压症、糜烂性胃炎、胃癌、肝肿瘤等也可引起出血现象。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同时和患者在出血当时的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有无贫血、心肾功能状况等)有关。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呕血、黑便或两者兼有,这取决于出血量。若出血量较少时,仅有黑便而不一定有呕血;若出血量小于50毫升,则可无呕血及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且出血量较大,则两者兼有;出血虽在幽门以下,但量少,可无呕血仅有黑便。呕血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及在胃内停留时间。出血量多而停留时间短,呕血呈鲜红色;出血量少,但停留时间长,由于血红蛋白与胃酸结合变性,使血呈暗红色;血在肠中与硫化物结合则呈黑色且黏稠发亮,称柏油样大便;但在上消化道出血时,若量大、停留时间短,则可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障碍症状:出血量少或缓慢中量出血,可无明显症状或仅头昏。若出血量较大,失血速度较快,常感头晕、心悸、恶心、乏力、口渴、少尿或无尿、精神委靡、烦躁不安、晕厥等。

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随后自行恢复正常。

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匿血试验(有条件可作放射性核素或免疫学匿血测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条件应测血细胞压积。

内镜检查: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电子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检查为高,阳性率一般达80%~90%。

选择性动脉造影: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和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做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剂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急救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在马上拨打120或向附近医院电话求助的同时,立即采取以下积极措施:第一步立即让患者安静,用言语、动作消除其紧张情绪,烦躁的患者可予以口服安定。避免走动,让患者处于侧卧位,保持头低足高,以防剧烈呕吐时引起窒息。这种体位也可保证患者大失血时脑部血流的供应,避免虚脱或晕倒在地。注意为患者保暖。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第二步出血时,立即禁食、禁饮温热水,可让患者用水漱口,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窝处,病情严重者如果有条件,可立即给予吸氧。保留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并粗略估计其总量,留取部分标本待就医时化验。家中如果备有云南白药可马上服用止血,也可服用甲氰咪胍或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这些药有制止胃酸分泌的作用,也能帮助止血。也可缓慢间断饮用100~200毫升5℃左右的冷饮或冰水或冰牛奶。加强护理,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肺炎或窒息。对已发生昏迷者,应及时清除其口腔内的积血,防止血液吸入气管而造成窒息。第三步转送患者时,无论用急救车还是出租车,都应让患者平卧,行车宜平稳,防止颠簸,以免诱发或加重休克。胃下垂

胃下垂是胃的位置降低,一般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多见于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及多产妇女。

胃下垂的发病原因

正常胃、十二指肠两端是固定的,这主要靠食管的贲门部韧带的固定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在后壁的固定。如果体质虚弱,腹部脂肪缺乏;或因某种原因经常压迫胸部和上腹部,腹压增加;或腹壁肌肉损伤及多次妊娠等因素,胃膈、胃肝、胃肠韧带松弛,腹肌张力下降,而使胃的位置下移,是导致胃下垂的主要原因。

胃下垂的症状

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下垂明显者,主要症状为腹胀,饭后、经常站立位、劳累时加重,平卧减轻,伴有腹胀痛、大便或稀或干、食欲减退、乏力、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

站立时下腹垂胀,平卧后消失。上腹可扪及强烈的腹主动脉搏动,有时伴有肝下垂或肾下垂。以双手托扶患者下腹部往上常使患者有上腹胀坠减轻的感觉。上腹部压痛点可因卧位立位变动而不固定。

辅助检查胃肠钡餐造影:可见胃张力减弱,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随之下垂并向左偏移。如十二指肠球部不随之下垂,则胃呈马蹄形,球部受牵引、拉长,其上角尖锐。B超检查:饮水胃腔充盈后B超检查可测出胃下缘入盆腔。光学显微镜:有助于胃下垂的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泛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

什么是器质性消化不良

由器质性疾病引发的消化不良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常见疾病有: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消化性溃疡、胃癌、胆石症、胆囊炎、胰腺炎、肝炎、肝硬化、肝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系统器质性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电解质紊乱。药物,如酒精、非类固醇抗炎剂、洋地黄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溃疡型消化不良:以上腹中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以上腹中部非疼痛性不适为主要症状,通常伴有腹胀、早饱或恶心。

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不符合上述两种类型的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病程多在2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服用抑酸剂后可缓解。

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

腹胀:多发生于餐后,进餐加重腹胀程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

嗳气: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

厌食:早饱和腹胀往往影响患者的食欲,甚至出现厌食。

烧心、反酸:部分患者可出现烧心和反酸,烧心发生于夜间和白天的比例接近,而反酸主要出现于白天。有的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主要为食物。

其他症状:如体重减轻、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不尽感等,也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常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疑病等,目前较突出的是恐癌症,造成患者睡眠差、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头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

所谓报警症状是指近期无明显原因的消瘦(体重减轻超过3千克)、贫血、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反复呕吐、发热、黄疸、腹痛或者腹部肿块等。

45岁以下发生的消化不良症状,长期存在且稳定不变,且无报警症状,多为功能性消化性不良,可进行短期试验治疗,如无效应进行检查;如症状进行性加重,年龄超过45岁或出现报警症状等,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辅助检查

胃镜及胃黏膜活检:对于以上腹部症状为主者应首选胃镜检查,能排除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肿瘤等病变,即使胃镜下未发现明确病变,也应在胃体和胃窦部取活检,用于病理诊断和Hp检测。

X线钡餐检查:可了解有无食管裂孔疝、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

肝、胆、胰影像学检查:对疑有肝、胆、胰病变者,应常规进行肝、胆、胰B型超声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胃黏膜脱垂症

胃黏膜脱垂指的是胃壁黏膜通过幽门脱垂至十二指肠的球部。多见于30~66岁的男性患者。本病在临床不多见,但由于病情严重时黏膜脱垂可产生幽门梗阻、出血及坏死,故须积极治疗。

胃黏膜脱垂症的发病原因

胃窦部黏膜的慢性炎症、溃疡、黏膜水肿等,引起局部黏膜皱襞肥大、冗长、松弛,当胃蠕动增强时,使胃窦部黏膜脱入幽门管。

此外,本病的发生与胃蠕动异常也有一定关系,当黏膜发生病理变化如水肿、炎症等情况时,则随蠕动而挤向幽门,因而容易脱入十二指肠。同时,过量的吸烟、饮酒或幽门狭窄等,均可使胃产生强烈的蠕动,则更容易导致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症的症状

大约有1/3的患者不发生任何症状,只有经常脱垂或严重脱垂的患者,才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和体征。腹痛或胸骨下部痛:本症引起的腹痛无规律性,也无固定的部位。疼痛可在上腹部或中上腹部偏右之处,也可出现在胸骨下部。上腹部疼痛一般都发生在饭后0.5~1小时。腹痛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有隐痛、胀痛、烧灼痛或呈绞窄性疼痛,并向后背部放射。恶心和呕吐:这是胃黏膜脱垂的常见症状。呕吐物多为食物,其中一部分患者在呕吐之后,会感到比较舒适,疼痛也会随之减轻。消化不良:较重的脱垂患者,常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和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食物滞留在幽门部引起的。病程长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甚至体重日渐减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之前常有恶心、呕吐和腹痛。如出血量不大,患者的大便虽仍呈黄色,但粪便的潜隐血试验常呈阳性反应;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则可出现呕血和黑便。幽门梗阻:仅有少数胃黏膜脱垂患者有此症状。发作前,患者常有饱胀、上腹部疼痛,并伴有反复的恶心、呕吐。

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可稍低。

大便隐血:可阳性。

胃酸分析:多正常,如升高应注意有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

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胃黏膜脱垂症的依据。

胃镜检查:可发现胃窦部炎症改变。

胃癌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身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男多于女,约为3:1。胃癌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最多见于胃窦,其次为胃小弯,再次为贲门,胃大弯和前壁较少。

胃癌的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根据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的调查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外因:胃癌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食物、土壤、水源等。食物:胃癌发生与食物的配制、食用方式及其组成成分有关。如某些食物加工储藏、烹饪不当时可产生致癌物质,其中较为肯定的是亚硝胺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和食物中该类化合物的前身一、二级胺及硝酸盐分布很广,在高酸(pH1~3)时可形成大量亚硝胺或低酸时胃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使食物中硝酸盐形成亚硝胺,可诱发胃癌。高盐及腌制食品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利于致癌物质直接作用胃黏膜。另外,食物中也存在有抗癌物质,如维生素C可抑制亚硝酸盐形成亚硝胺;大蒜可抑制胃内硝酸盐还原菌进而减少亚硝胺的产生等。土壤:水源土壤、水源中的有机物或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与癌肿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如泥炭土壤、煤矿或石棉矿区居民胃癌发生率高于沙地或黏土地带居民。吸烟:有资料表明,吸烟者胃癌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内因:据统计胃癌患者家族中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高4倍。日本高发区的本土人移居美国后,其发病率仍高于当地的白种人,表明胃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癌前疾病:指能演变为胃癌之良性胃部疾病。胃溃疡:关于胃溃疡癌变问题意见不一,目前多认为可能发生癌变,但其癌变率不高,在1%以下。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其癌变率为0~10%,我国为2%左右。胃息肉:胃息肉从组织学上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后者可发展成腺癌。残胃:由于胃部分切除术广泛施行,残胃癌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胃切除后的残胃可发生癌变,但一般需10年以上。

胃癌的高危人群

40岁以上,有长期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疼痛不适者;常吃被真菌污染粮食,常吃腌制、烟熏、火烤、腐烂变质食品者;吸烟嗜酒者;被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有胃癌家族史者。在家族两三代中,每代都有癌症患者的家族,就可能有癌症的遗传倾向。如在相同的生活环境,受到类似的致癌因素危害,也可以在一个家族中发生数个癌症患者。

残胃患者。在手术切除大部或部分胃后,留下的部分胃称为残胃,在残余胃患者中,胃癌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

普查时发现的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症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患者。

原因不清的呕血、便血,或胃液、粪便中隐血测定阳性者。

胃癌的早期信号

疼痛规律改变:腹部疼痛失去原来胃病发作的规律性,明显不同于往常。

疼痛加剧:胃痛发作时,以往进食或服药后可缓解,而近来虽进食或服药,仍无济于事,甚至加重。

体重减轻:以往胃病发作,对食欲、体力、体重无多大影响,而现在却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和明显体重减轻等。

便血或呕血:出现持续性便血或呕血。

其他:手术后5年以上,有消化不良、消瘦、贫血和胃出血症状等;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胀闷、不适、乏力、消瘦等。

凡出现以上种种征兆,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做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另外,若有下述胃镜及其病理改变和X线的检查结果的应引起重视: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40岁以上的典型肠上皮化生或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直径大于2厘米的胃溃疡,尤其是位于小弯部病程较长的溃疡。腺瘤性、无酸性或直径超过2厘米,体积较大的胃息肉且伴有肠上皮化生,尤其是出现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出现上述改变的,需要细心观察,定期复查,一旦有癌变可能,宜及时施行手术。

胃癌的症状

起病多隐匿。早期胃癌可无症状,或只有轻微之上腹不适,纳差,疲倦等,局部可无体征,常误诊为慢性胃炎,直至癌肿发展至中、晚期,相继出现下述表现。

上腹疼痛:初为隐痛,后逐渐加重呈中至重度,多于饭后发生,无间歇期,服制酸剂不能缓解,但位于幽门部溃疡癌,其症状规律与消化性溃疡相似。

食欲不振:胃癌患者常有食欲不振,尤其既往食欲良好者,近期内出现食量锐减伴进行性消瘦、精神委靡、疲乏无力,均应疑及本病。

消化道出血:多为小量呕血或黑便,少数以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为首症,乃癌肿溃破累及血管所致。

进行性贫血:少数患者以贫血为首症就诊,多为癌肿所致的慢性进行性失血。

其他:因肿瘤的部位、大小、转移与否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贲门部癌可出现吞咽困难;幽门部癌可引起幽门梗阻;肺转移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肝转移出现肝痛、黄疸;骨转移出现骨痛等。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沉增快。

粪便潜血检查:多持续阳性。

胃液检查:胃液可混有血液或呈咖啡色样沉渣。胃酸缺乏,乳酸浓度多增高。

X线钡餐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气钡双重造影和多角度摄影可提高其阳性率。早期胃癌X线征较难发现,可表现为局部黏膜僵直或呈毛刷状。中、晚期胃癌钡餐阳性率可达90%,其X线征有胃壁强直,皱襞中断,蠕动波消失,充盈缺损,胃腔缩小及不规则的癌性溃疡龛影等。

电子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活检结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胃癌的诊断率。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诊断胃癌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最近已有不少研究发现特异性较强的胃癌单克隆抗体及其相关抗原,为血清诊断奠定了基础。

胃镜活检阴性有时仍不能排除胃癌

一旦临床怀疑胃癌,胃镜应为首选检查项目。胃镜检查清晰,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尤其对隆起、膨胀、溃疡型病变可同时做活检,很快明确诊断,使用价值很高。但对有些类型的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病灶很小,以黏膜下浸润为主的一部分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往往病变区黏膜层较完好,但癌细胞主要沿黏膜下层浸润,胃镜检查不一定能查出,有时会漏诊。还有一些较小的胃癌病灶(小于1厘米),临床上因口服奥美拉唑后,癌灶处黏膜会假性愈合,但癌细胞仍在迅速倍增并可造成转移。因此,对那些胃镜活检取材表浅或取材不准(未取到癌实质)而报告阴性者,切勿掉以轻心。应在3个月内定期密切随访,复查胃镜,以明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青年人胃癌的特点

30岁以下的青年人胃癌的发生率低,但青年人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多以恶性度高的未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为主,并常较早地转移至周围淋巴结、左锁骨上淋巴结及周围脏器(如肝脏、腹腔),这就使青年人胃癌往往进展快,广泛转移而失掉手术机会,预后较差。

患者常较早地表现为贫血、消瘦、黑便或呕血,甚至短期内因腹腔广泛转移而出现腹水、腹部包块等,所以青年人一旦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黑便、贫血等症状,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老年人胃癌的特点

由于老年人反应性较差,所以胃部症状常无规律性,多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上腹饱胀或上腹胀痛,且常有呕血或黑便。胃癌发生的部位以胃高位为多见,如胃底和贲门部。老年人出现以上症状,或用药治疗没有好转,就要考虑可能患胃癌,应及早做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恶性程度较低,病情发展慢,转移晚,如能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其预后比青年人胃癌要好一些。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胃或肠的功能性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神经性厌食等,多与肠神经官能症并见(合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在所有器官的神经官能症中,本病的发病率最高,多见于青壮年,女多于男。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原因

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暗示或自我暗示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如由于某种草率的诊断意见、无关紧要的化验结果或医生的举止和表情不当而造成的所谓医源性疾病,以及患者因亲友患严重疾病(如胃肠道癌肿)而产生的自我暗示均可引起本症。

此外,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可后遗胃肠神经官能症。

饮食失调、经常服用泻药或灌肠,亦可构成不良刺激,促进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胃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神经性呕吐:往往在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不费力,呕吐量不多,且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常边呕边进食,因此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神经性呕吐可伴有癔症的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症呕吐。此外,呕吐有条件反射性因素,印象不良的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些特定的情景,也能引起呕吐。

神经性嗳气: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致使不自觉地吞入大量空气而使症状更为明显,导致频频嗳气,常有癔症色彩,当众发作。

神经性厌食:主要为厌食或拒食,严重者有体重减轻。患者多数自觉良好,行动活泼敏捷,有时又自相矛盾地对食物甚感兴趣,甚至贪食饱餐,而后又偷偷呕掉。患者因长期少食,体重减轻可达原有体重的40%~60%,以致恶病质的程度。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饥饿感丧失等。

辅助检查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X线、内镜检查、胃液分析与粪便化验等手段。必要时应行超声、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腹腔脏器病变。

饮食调养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饮食新标准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营养学专家提出了老年营养饮食新标准,对老年人营养范围作了规定,上限规定的最高摄入量能预防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慢性病,下限规定最低摄入量可防止发生营养不良性疾病。

总脂肪应占膳食总热量的15%~30%,代表食物有豆油、玉米油、香油、花生油、菜籽油等。

蛋白质:应占膳食总热量的10%~15%,代表食物为瘦肉、鸡蛋、豆制品等。

微量元素锌:富含锌的食物有鲱鱼、沙丁鱼、土豆、胡萝卜、牛肉、牡蛎、肝、肾、花生仁、杏仁、核桃仁、糙米等。

游离糖下限为0,上限为10%,主要指甜菜、甘蔗中提纯或精炼的游离糖,不包括水果、蔬菜、牛奶所含的糖分。

食用纤维(非淀粉多糖类):代表食物有芝麻、香椿、麦麸、稻米、豆类、竹笋、海藻等。

食盐:上限为每日6克,无下限。

食用胆固醇:上限为每日300毫克,下限为0。

我国制定的膳食指南

我国的营养学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膳食指南,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和食物供应情况来调配自己的一日三餐。膳食指南有8条。

食物要多样:即适宜的膳食必须由多类食物组成,才能达到平衡膳食。

饥饱要适当:我国人民长期的养生之道提出“食不过饱”的主张,就是饮食适度,饥饱适度,才能达到营养适宜,避免身体超重或消瘦。

油脂要适量:多吃或少吃都对健康不利。以每人每天吃50克油脂类(包括各种食物中含的油脂)为适宜。

粗细要搭配:每天要吃不同类型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杂粮、豆类、蔬菜、水果等。

食盐要限量:食入过多食盐是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每人每天食盐不宜超6克,有高血压者减半。

甜食要少吃:多食甜食主要不良后果是龋齿,也就是通常说的“虫牙”。为了保护牙齿,吃了糖后要喝点水或漱口。

饮酒要节制:饮点酒活活血,对身体有好处,但不能无节制地喝酒。老年人每天少许喝点葡萄酒有益。

三餐要合理:每餐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能的30%,中餐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