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1:36:00

点击下载

作者:李雪,梁馨元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广大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以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成为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时代的主题和任务。

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偏离了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普及学校素质教育,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升级丛书”图书,分为《怎样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观念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形象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创造素质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成功素质教育》10册,本套书详述了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即他们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外在素质即学生的能力、行为和成就等方面的培养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可供各级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有关人员长期阅读和参考,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

第一章 学生的智力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智力与智力素质教育的涵义

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构成智力的五种因素(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影响智力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2)早期经验。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美国布鲁姆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把5岁前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其余30%是4~7岁获得的,另外20%是8~17岁获得的。(3)教育与教学。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运用分析和概括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时,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掌握了把这种方法作为思维的手段,如果把这种外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内部概括的思维操作,这方面的能力便形成了。(4)社会实践。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爱迪生的启蒙教师是自己的母亲,但实验是他创造发明的基础,是他才智形成的重要条件。(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无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多么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点,即醉心于自己的事业,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顽强与困难作斗争。如果没有这些,他们也只能是平庸的人,既不可能取得成就,能力的提高也无从谈起。

智力素质教育

智力素质教育就是对智力的开发教育。智力素质包括六种,它们是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智力素质就是对注意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开发教育,这是当前学校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教学任务。

2.学生素质教育对智力开发的意义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领域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那么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有哪些意义呢?

学生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独特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教学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对症下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无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讲,学生听”的教育方法,无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因材施教原则的。

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些学生则完全无效,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因不能得到适当的培养而僵滞、萎缩,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评价观

评价是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由于受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把学科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更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多方面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放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3.学生素质教育与智力开发的关系

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各种相对独立的智力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的,例如,同样具有较高逻辑一数理能力的两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正是这种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智力差异性,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看起来都“与众不同”。

语言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节奏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数理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空间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动觉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自省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交流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近年来加德纳又提出了一种自然智力,即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如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地质特征和气候。这种智能在旅游家、航海家、猎人等身上有较高的发展。

4.素质教育对学生智力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环境对人的智力影响划为两类,一是自发因素,二是自觉因素。教育即属于自觉因素,是人为设置的、有目的的环境因素。这种环境与一般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智力的一种方式。

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绝对重要的两种形式,对促进大脑素质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起主导作用,决定一个人的成才速度和成才方向。

家庭教育的作用

婴儿从降生开始,就处于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中。父母是天生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语、行为也是一种对子女的有目的教育,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白日嬉戏、夜数星月,桩桩件件,都包含着父母望子成才的心愿,体现着引导孩子兴趣志向的努力。孩子的成才方向,往往在学龄之前就被父母塑成雏形。不仅如此,孩子未来的道德、行为、思想,甚至性格,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人们常常用美国的两个家族为例,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两个家庭都是维持了八代以上的大家庭。第一个家族的祖先是著名哲学家爱德华,他不仅自己德高望重,深受人们景仰,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子孙。在他的八代子孙中,有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 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1位副总统。而第二个家族的祖先是臭名昭著的酒鬼和赌徒,名字叫珠克,他自己是一个万人不齿的恶棍,在他的“熏陶”下,八代子孙中,“涌现”出了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60多个盗窃犯。从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多么重要,多么深远。这尤其要引起当代父母的警觉。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发展有着更强的目的性,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孩子智力的场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在幼儿园,都有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知识的教师;都有系统的教材、教具;还有必要的学习环境、图书资料、仪器设备,这些条件,在科学的益智理论指导下,在教师们的努力下,遗传因素所造就的一个个大脑,就会被诱导、被激发,各自向不同程度的最优化智力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促使遗传因素最优化、家庭教育系统化、社会教育明朗化、环境因素知识化的智力发展因素。

教育的过程是平凡的、艰苦的,但教育的效果却是神奇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再聪明的大脑也会变得愚笨;经受过有效的长期教育,遗传素质一般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天才。“狼孩”或“猪孩”也许原先有着正常人的大脑,但没有正常人的教育,他们便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据说100多年前有位外国的王子,小时候聪颖超人,天资不凡,是王位的最佳继承人,但被恶人绑架,与世隔绝十几年,到重见天日时,已经变成愚痴之人。虽经百般努力,尽心施教。智力进步仍不明显。死后解剖发现,他大脑的浮浅而简单,连类人猿也不如。——这就是缺乏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与此相反,教育改变人类生理,使凡人成为天才的故事更是不乏其例。

著名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哲学大师黑格尔等人,从小都被认为智力平庸,没有培养前途。教师曾给贝多芬下过结论,指明他不可能成为作曲家;黑格尔被人们称之为“木头人”。然而良好的学校教育加上刻苦自学,在付出辛勤的劳动之后,他们却成了伟大的天才。

早期教育的作用

科学研究证明,学习某些知识,有各自的最佳时期;而绝大部分知识的最佳启蒙时期是在4~8岁。六七岁以前所学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绘画、音乐等形象性、知觉性的知识,在4岁左右最为敏感,这时候最容易培养或发现绘画、音乐苗子;而朗读、外语则在小学低年级时进行启蒙教育更有成效?因此,要求全社会重视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智力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遗传、环境、教育是关系智力发展的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打个比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同一棵树木的成材,遗传因素是树的种籽,种籽的优劣决定着这棵树能不能成长;环境因素是培育种籽的土壤,土壤的优劣决定着小树的根基能否扎牢,也决定着树的营养充裕与否;而教育则好比阳光、雨露和肥料,它决定着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树木生长的质量。

当然,这三种因素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善他们,使之有益于智力的提高。例如,可以通过父母之间的优化组合、采用优生方法、医学方法以及胎教方法来改善遗传因素;通过优化环境、改造环境来构筑环境因素;利用教育的技巧来加强教育因素。

5.学生的智力素质教育与记忆的本质

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因素,研究智力问题必须解决记忆问题。认知心里学家们运用养两窝老鼠的方式作试验,发现记忆在大脑的物质支撑是形成了相应的神经元,现在人们都认同了这个观点。然而,光有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能指导人们更有效地去作用或应用记忆。我们通过近三十年的智力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记忆的本质是形成了相应的目标神经心律。目标神经心律是由目标、神经元、心律这三个要素组合起来的。

目标性

人们经常讲要实事求是,这个实事是什么?比如在这个超市里,哪些是实事,是人,还是商品?是房子,还是柜台?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目标”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脱离了目标来谈实事是没有意义的,就象脱离了目标来谈人才一样。记忆是实事以及实事在心里加工后的反映,因此,也就不能脱离目标来谈记忆。这一点十分重要,脱离了目标去研究记忆肯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也就是说尽管客观上存在着没有目标的记忆,但我们在研究记忆时,应该把所涉及到的记忆都归纳到相应的目标上来。

神经元性

记忆在大脑中的物质支撑是神经元。但要注意到作用于记忆的神经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起着显示映像作用的神经元,另一种是起着操作作用的神经元。这两种神经元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交错地连接在一起的。操作神经元不单单在大脑中,或者说主体操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大脑中的操作,还有胃部、胸部、喉咙、心脏等部位的操作,是浑身操作的过程,比如牵肠挂肚、胸有成竹、心想事成等这些成语都是指主体在想问题时所涉及到的部位。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时,学生经常会出现上述部位的反应,只是不同的学生反应的部位或程度不一样而已。长期以来认知心里学家们围绕着主体是在大脑里还是在心里争论不息,其实主体是由大脑因素和心里因素组合起来的,不能分开。

心律性

先来看一个例子:下雨天,山上的水会往山下流,流多了就会形成流水沟,以后碰到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着流水沟往下流。记忆与此类似,当主体对某一事情进行反复记忆时,就会形成定向操作运动或习惯操作运动,我们把这个定向性或习惯性称为心律。也就是说当神经心律形成时,主体就可以顺着这个心律把相应的记忆事情反应出来。在这里要注意到有两个概念。

神经心律对应的是流水沟的轮廓,流水沟有深浅之分,流水沟的深浅度对应的是神经心律势。也就是说当神经心律势大时记忆的事情就容易回忆出来,反之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是神经心律势概念。第二个概念是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可以互相转换。山上流水运动都是被动的,在记忆反应中除了被动运动外,还有主动运动,而且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可以互相转换。记忆反应时是主体借助被动运动为反应方向,然后把被动运动转化成主动运动,接着又来寻找反应方向,就这样复而往返的进行着。

6.素质教育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开发学生的智力。

正确认识智力及其因素

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发现、转换、建构的能力。属于认识范畴,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组成。

智力的生理素质及其开发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是由130亿至160亿具有5000万种不同类的神经细胞组成的。要想开发智力就必须充分认识脑力活动的规律。(1)为人脑提供刺激,创设大脑进攻目标

脑力活动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有敏捷的思维。现代医学对脑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的神经细胞,在接受一定能量的刺激时,才能处于兴奋状态进行思维。当脑神经细胞高度兴奋时,神经通道畅通,思维敏捷,可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以探究实验为先导,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大脑,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兴奋脑细胞,激发大脑向新知识出击,使大脑一直处于有进攻目标,乐于搜寻的状态,充分施展其能力,高效的接受知识,理解并灵活运用。(2)让学生心理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放松

人脑的活动,实际上对信息的存贮和加工。通过脑电波表明人脑处于松张状态时,脑电波稳定而有节律,学习效果高。因此,为了提高智力就要克服紧张的学习心理障碍。

紧张会使人六神无主,心慌意乱,造成遗忘,思维颠倒,丢三落四,紧张使人变的愚蠢、迟钝。放松使人思路开拓,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有目标,使人变的聪明。(3)开发智力最有效的方法:静坐静思法

中国古代人提倡“定能生慧”,定就是入静,与印度的瑜珈功的静坐法异曲同工,通过静坐,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诱发大脑进入最佳状态,使心情舒畅,注意力提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高效率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

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年轻时,在日本留学,用脑过度,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头疼失眠,记忆力严重下降,苦恼中几乎自杀,他后来开始练习静坐,早晚各半个小时,不久,奇迹出现了,他的记忆力又回来了。

静坐的方法很简单,在教学中让学生闭目收心,集中注意力,老师则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概要,提示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等等,然后在正式开课。四季坚持,慢慢的学生就习以为常,从中收益。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早晨起床静坐3、5分钟,有头脑清醒,冷静的感觉,上课精力集中,上课前,做作业前,考试前,睡觉前,等等,都可以静坐3、5分钟,可以使心情舒畅,让紧张的情绪放松,保持大脑的灵活。静坐可以健脑健身。

在教学中,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大脑的活动,使他们更好的接受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

7.素质教育中发掘学生智力的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并不是教师把智力“移植”“转送”给学生。智力是不能从一个主体直接传递给另一个主体的。智力的发展是借助于语言工具和非语言符号等物质媒体,掌握知识、技能,经过一定的脑力锻炼而实现的。知识、技能是人类的智力活动的产物,蕴藏着人类的智力;知识、智力都是心理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通过物质载体得到固定和概括。教学中学生正是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学习知识、技能,在吸取人类智力成果过程中,使自己的智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思维结构过渡到另一种思维结构的过程。数学知识是进行思维训练的结构“材料”,数学教学从智力发展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发展,使原有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思维转化。

指导学生智力发展应贯串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备课、钻研教材、上课、答疑、辅导、组织考试、批改试卷和作业都应当分析学生思维过程,考虑发展思维的教学措施,这里仅从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原理以及应用知识的实际操作等方面来说明。

在形成科学概念中锻炼学生智力

科学概念是一类对象的概括知识,以词表示,任何概念都是人类长期实践中智力活动的成果,体现着人类智慧。概念是智力结构中的基本成分,是认识客观世界之网上的纽结,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新概念的提出可能导致科学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就个体发展而言,新概念的形成,便成为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逻辑思维工具。没有概念这样的思维单位,便不可能产生判断、推理等形式的智力活动,也谈不上智力发展。教学中学生新概念的形成,给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影响相应的智力结构的变化。学生在形成科学概念过程中,接受、吸取了包含于其中的人类智慧。指导学生智力发展,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思维活动,指导他们掌握正确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概念形成过程当作主体智力活动得到锻炼的过程。

为智力的继续发展提供生长点

在掌握科学原理过程中,为智力的继续发展提供生长点。科学原理是由科学概念构成的命题、判断,表现为公理、定理、定律、公式等形式,其语言形式是句子。判断是对两个以上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应注意揭示对象的各种关系,如全体与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动机和目的的关系等。通过这些教学,学生有可能进一步掌握人类智力成果。

学生在掌握科学原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力活动,而科学原理的掌握就变为进一步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教学中学生认识活动不同于自发的认识过程,在于教师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脑力活动积极性,有计划地授予系统的科学知识。在揭示科学原理实质过程中,还教给学生运用智力的方法,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智力。

应用知识过程中形成智力结构

在应用知识的实际操作中,形成、巩固新的智力结构。使学生把已掌握的概念和科学原理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操作,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形成调节活动的心理结构,因此知识的应用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

在应用知识过程中,由练习而获得的技能和熟练本身是一种能力,它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因素。知识用于实际是从内部的智力动作向外部的完成实践任务的实际动作的转化,另一方面又是外部实际运用物体的动作转化、改造为内部观念的动作。智力的发展正是外部活动内化、简化为内部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不论通过练习进行的实际操作,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操作,都不仅要用脑而且要用手,手脑发展相辅相成。外部运动动作发展成词的逻辑思维,即由外部对象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动作。

教学中学生通过领会和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外部活动内化不断形成新的智力结构,不断在应用中得到巩固,改善自己智慧品质,从而使智力不断发展。

8.提高学生智力教育的实施步骤

智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就必须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主体发展活动中发展智力

在教学方面,要主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的知识和认识事物规律,如数学科实验教师教学新方法和新规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法则进行再发现、再创造,语文科实验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创造识记方法,在自学指导中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等。

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活动、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都与活动密不可分。学科教学要充分体现“活动”这一特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演示、表演等活动中去观察、想象、思考。如数学科实验教师通常采用摆、拼、切、割、做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形变、量变、结构变,从而发现新知识。语文实验教师常采用先活动再表达、先活动再联想创造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和作文,英语教师常采用创设情景记忆单词、句式等方法。学生在直观教学和主动参与活动中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主体发展包括学生主体评价。我校数学学科在实验中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在单元目标教学过程中,在单元知识整理、单元知识测评等方面,大胆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完成,收到良好效果。

个体优势智力促进素质发展

我们重视人的优势智力类别和差异,而不刻意去比较学生之间的智商高低。我们重视幼小衔接,根据学生兴趣和幼儿期所展现的某种兴趣爱好,在一年级时为学生进行特色课程编班教学为学生在诸如舞蹈、声乐、器乐、棋类、美术、书法、手工、田径、球类、计算机等方面进行优势智力引导开发。并从一年级起就让学生自愿参加学校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小学生兴趣不稳定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允许学生更换兴趣班、更换特色班学习。

通过观察学生在自愿参加、喜欢的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并发展其优势智力。我们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优势智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呈现优势的学科,适当提高要求,不受统一要求的限制;对不属于个人优势的学科,只要求达到合格程度;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可再降低要求,以真正实现有差异的全面发展。

为让学生自主发展优势智力,我们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现优势特长的成功机会,有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有对家长对社会的表演活动;还有学生自报自评的特长展示活动,由学生自报特长名称,自己组织材料加以展示。

学科教学中优化非智力因素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起着相互促进作用。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智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教学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

教学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要求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新课引入新颖有趣,有强烈的吸引性,教学过程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好启发性的问题,深入浅出,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入,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2)学习过程中好习惯培养

重视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学习目的教育,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自觉性,个人责任感和毅力性格培养。如在作业书写中培养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个性品质,在观察活动中,培养细致、认真的态度,结合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深刻性。(3)引导学生智力学习活动

注意引导学生把在某些单方面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迁移到一般的智力学习活动中去,如学生在舞蹈、音乐、美术中所表现的专注,在体育训练中所表现的顽强,在手工创作中所表现的细致,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热情和主动,都可引导他们迁移到其他智力活动的领域,发挥个人优势对个人全面素质发展所起的作用。

智力教育的实验效果分析

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是:以最优的教育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使教育成为促进人本发展的外部条件与人自身发展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通过对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达成最优的教育效果,把学校办成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优质化的新型学校。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研究的直接效果是通过各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实现了实验初期制订的目标,绝大多数学生在智力发展过程中获得明显效果。研究的间接效果是学校教育思想、教育质量、师资素质都有了较大变化。(1)学生的个性和潜质得到充分发展

特色课程、兴趣活动、各种各样的学科展示活动使学生按自己的优势主动发展。毕业时每个学生都会一两种乐器,有一种以上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有一种以上学科特长。(2)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做到了轻负担、高质量,毕业会考和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稳居镇市前列。(3)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良好变化

学习过程变得更为主动,更为自觉,探索创造欲望更为强烈,对学习更有兴趣。(4)教师队伍得到发展和提高

实验过程中,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听讲座,分析、论证、总结、交流实验情况,开展实验和撰写实验论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开展教育实验的操作技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智力教育的实验效果讨论(1)创新改革对发展学生智力有明显作用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发展学生智力有明显作用,今后的教学必须进一步体现启发性和学生主体性。教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学的重点是在老师引导下自我发展。(2)实践活动对学生智力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方面教和学的过程应尽可能成为学生多种感官感受和动手操作体会的活动过程,另一方面,生活实践应成为学科教学的具体背景,学习不脱离生活,生活联系学习。今后的教学有必要把活动和实践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智力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教师在小学生心理上具有很高的威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因而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竭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发展个人的优势智力。(4)各学科教学存在学科差异性。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知识、自我评价方面具有操作性,示范性强的优势。其他学科的自主评价在标准掌握、操作模式方面给学生带来的难度会大一些,需要针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策略。

9.智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智力素质

在学校的班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各科成绩都好,有的学生各科成绩都差,这是怎么回事呢?从普遍上看,就是前者的流体智力素质比后者要强。流体智力就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的流体智力素质是有差距的,然而却有不少人对提高流体智力素质认识不够。

智力训练与体力训练是同样的道理。列个举重的例子,随便挑选一个正常的人去进行举重训练,几年功夫后,这个人举起一百公斤是没有问题的,而没有经过训练的、有几个人能够举起一百公斤呢?恐怕很难找出这样的人。下面看智力训练的情况,做一个十位数乘两位数的心算题,一般的人怎么做也需要五分钟,有些人用再多的时间也算不下去,而参加过珠心算训练的人只要几秒人,这种差距是很大的。在我们举办的智力培训班中,有一种提高做作业速度的训练,起初我们认为学生在两节课里最多可以做完五张试卷,事实却大大出乎意料,通过半年的速度训练,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可以做完十张试卷,而且不跳书写步骤,正确率很高。由此可以说明,流体智力素质不但可以用训练法来提高,而且可以翻倍的高出没有参加专门训练的人。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学生的流体智力素质差不多,好的也只是好一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原因是他们所接触的学生、没有人参加过正规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智力是靠学习知识而提高的,或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这样发展壮大的智力素质当然不会有好大的差距。这就与同年级的学生其力气差不多大是一样的道理。

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智力速度的训练,应该放在比较熟悉的知识领域中进行,也就是相应的训练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是受训者比较熟悉的,如果在新学的知识领域中进行,那么不但练就不到速度,还会挫伤受训者的积极性,甚至会给受训者带来身理伤害。二是速度只是智力素质的一个内容,仅仅有速度还不够,还要提高其他的智力内容。至于智力速度是怎样提高的和怎样提高其他智力内容以及提高智力素质的原理是什么,我们在后面会讲到。

发展学生智力必须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根基,让全体学生在发展智力过程中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发展”研究即定位于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先天潜质和智力优势类别全面地、主动地、不同步地发展智力,在发展智力的过程中促进全面素质发展。

多重智力原则

受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瓦德·葛德纳博士的理论启发,我们认为每个正常的儿童都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成果的潜力。但每个儿童智力分类组合不同,智力优势有别,学生之间只存在智力差异,不存在智力优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着力发现、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并以优势智力的发展促进全面素质发展。

主体活动原则

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的。这样的学科教学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发展智力,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智力。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成功地完成学习活动,主动和谐地发展个人智力,必须有在学习活动和智力发展活动中的浓厚兴趣、高度热情和顽强的毅力以及谦虚、自尊、自信的性格特征等非智力因素起作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过程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二者协调发展。

10.素质教育对不同智力学生的教学要求

学生在智力发展上有差别是客观存在,统计材料表明:少年儿童中一般情况下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者各约占3%。西方国家通常采用智力测验的方法来鉴别智力发展水平。

测定智商的公式

智商在140以上者为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在20以下都为低能儿童。显然,智商的测定是否科学关键在于心理年龄怎样测定,某些测验的合理程度这里不去讨论,而一般认为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者是极少数,这是符合实际的。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神童”的记载和报道。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曹植幼年写诗受人称赞,唐朝李贺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外国有大诗人但丁七岁开始作诗,大音乐家莫扎特五岁开始作曲,数学家高斯在四五岁时就能纠正父亲算题中的错误,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四岁能大量阅读,九岁读高中,十四岁达到大学毕业水平。近年来报刊上对“小画家”、“小书法家”、“小发明家”等时有报道。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是对早慧少年进行特殊教育的成功一例。自1978年创办少年班,前12期在全国各地选招457名少年大学生。入学时年龄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只有十一岁,原来读书年级最高的是高中二年,最低的小学五年,经少年班的特殊培养,毕业生232人,其中有189人考取了国内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7.2%。

智力超常的成因是研究中的课题,一般认为:良好的先天素质是发展的前提,但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智力超常的儿童少年都表现出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动脑好问、主动学习、有自信心、意志坚强、兴趣稳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

对智力超常学生进行教育的要求

首先,要注意早期发现、早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少年被早期发现则可能培养成才,不被发现就必然被埋没,只有早期发现才能不失时机,进行及时的培养。其次,在培养过程中要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人特长。要实现优势成才,必须有较全面的基础,德、智、体各方面都要有良好的发展,知识面不可过窄。在全面打好基础的同时又要坚持发展个人特长,放弃了特长便失去了成长的优势。另外,要引导智力超常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坚持刻苦学习,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树立“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的思想。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对智力发展缓慢及弱智儿童的教育,同样是应该特别重视的。除设立弱智学校、弱智班进行特殊教育外,在普通学校教师对智力发展较晚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针对其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耐心施教,逐步促进其智力发展。

11.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素质教育,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热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即智力的开发是人们普遍关心和努力探讨的问题。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计谋的多寡取决于智力的高低。智力的高低除了先天因素外,后天的开发尤为重要。智力的开发与思维的发展是同频共振的。所以,教师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维,教之以思维方法,导之以思维习惯。

投石击水,激起思维浪花

智力的开发,首先在于思维的启动,思维不启动,智力就没有开发的基础,因为先进的机器只有发动起来才能做工。思维的启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设疑问难能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智力的萌发。

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一位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述了“田忌赛马”的典故,然后问学生:“田忌赛马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有的学生说:“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其排列组合的不同,必然引起质变。”在这里,学生显然混淆了“必然性”与“可能性”的区别。为此,教师进行了如此的质疑:“事物的任何排列组合的不同都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由此激活,并展开了争论。争论的展开,实质上是一系列的智力较量的过程。但在争论中谁也说服不了谁。老师适时指出:“如果田忌最好的马也不如齐威王最差的马,其结果会怎样呢?田忌能取胜吗?”学生豁然开朗:如果这样,即使重新排列组合,也不会发生质变。因此,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只是其排列组合不同,也能够引起质变,但不具备质变的必然性。到此,教师又提出:“田忌赛马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有的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认为这一故事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但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教师对此给予了肯定。有的学生指出“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运用巧妙的方法就能成功。”这显然忽视田忌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有的学生根据前面对其必然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发现了这一提法的片面性,并给予了纠正:方法的正确只是办事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其充足条件。通过这种迂回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由单向到多维。由此,学生的思维被启动,智力在思维的启动中得到开发。

适时点拨,教给思维方法

智力的高低、智力的差别是通过计谋的多寡优劣、反映事物的速度、办事成功的秘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策、谋略、方法、技巧的训练与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而使学生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政治课教学要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在结构、内在体系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完整有序地思考政治课的知识点,引导他们学会理清各知识的脉络,构筑起整体的知识结构。在这里,恰当适时的提问、反问、追问,引起联想,形成方法,利用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都是必要的。如教师在讲“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时,提问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答出:“因为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再追问:“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能够理解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教给方法,学生就会想到“意识的能动性”,从而理解这个观点,这种联系实际上是利用知识迁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与策略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进入未知领域的钥匙,自由地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提问的方法也要注意。如讲“社会主义制度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条件”时,采用这样几个试探性提问方式,效果就会好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能不能实行按“资”分配?能不能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能不能像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实行按需分配?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就必须对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与了解。这种试探性提问带有“求证”的性质。求证的过程是思维与想象的高度调动,智力像鼓起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通过这种试探性提问,学生既准确完整地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实践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的思维方法的示范与训练,这样比交给学生千百个完整的答案,意义要深远得多。因为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才能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智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创设情境,养成思考习惯

智力的风帆已“鼓动”,停下来是可悲的。只有借助思考的习惯,才能在不断思考的海洋里永不停息、持续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认识的发展、品德的升华、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有意创造良好的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讲“等价交换的贯彻”问题时,把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呆板的理论中,带到具体、广阔、生动的市场。首先创设一个“买者众”“卖者多”的闹市,再把他们带到“单卖”“众买”的邮电市场和“众卖”“单买”的粮棉收购市场,然后把他们带到“酷暑”的棉被市场和“严寒”的空调市场,让他们感受到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因时、因地、因物、因人而异的,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理解我国为什么既要求发展市场经济,又要强调宏观调控的道理。

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要使学生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思考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习惯,善于进行广泛的联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在思维的习惯中,智力将得到升华。

思想碰撞,唤起探索欲望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力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与新知之间具有冲突性的情境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与其旧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紧张感”。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学习者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这种认知不平衡所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并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对认知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有力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形成困惑、矛盾的心理,从而拨动其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的热情,唤醒智力开发的内在动力。

如教师讲“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时,不必忙于讲课,可以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9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有位小伙子在家门口焦虑地徘徊。原来是他正准备结婚,女方却要他拿出10000元彩礼钱,否则一切免谈,而他仅有6000元。此时社会上正掀起炒股热。他再三考虑,决定把这6000元全部买了股票,以期搏回那4000元。”这青年的结果怎样?什么是股票?股票能改变他的命运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室骤然出现紧张的气氛。学生睁大双眼,耸起耳朵,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一起一伏的提问,一步一步地探索、思考,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唤起,可以预料这堂课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养成勇于钻研、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面对问题,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求证。对待学生的发言,老师也不要马上表示“是”或“否”的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影响学生勇跃回答问题的情绪,那样可能熄灭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造成“惟师独尊”的依赖心理而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教师更不要急于出面代理,而是适当地启发、诱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学生的智力在强烈的探索欲望中得到发展,它是形成智力发展的内在要素。

鼓励求异,培养批判精神

探索欲望是思维主体情感的内在需要和智力开发的内在动力。但思考什么,是“好主意”,还是“馊主意”,是由思维的客体是否具有新奇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辟学生思维领域新天地的好方法。鼓励求异,就是鼓励学生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敢于超越,不断创新。科学史表明,求异思维与批判精神往往是创造的开始。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这一修道院老师的讲课求异,于是就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富兰克林由于对“雷公用神斧斩妖而打雷闪电”这一奶奶讲述的故事求异,于是就有了避雷针的问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甚至“胡思乱想”。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如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教学中,老师讲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就有意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把这个成语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果然,就有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且响应者越来越多。他们纷纷举例辩驳老师的说法。最后,老师在肯定自己观点正确的一面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同学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环境与人才”问题,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辨论,正方的辩题是“逆境出人才”,反方的辩题是“顺境出人才”。在一场唇枪舌战之后,学生对课本知识就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深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批判精神,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分析、去判断、去思考、去探索,对现有的方法和结论允许持怀疑、否定、批判的态度。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探索,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墨守成规、照抄照搬谈不上智力的开发。因此,学生的思维不应静止、刻板、僵化。求异思维与批判精神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智力发展的外在要素。

综上所述,智力生长于思维的沃土上,成长于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在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雨露滋润下,乘借探索欲望与求异批判精神的合力,参天的“智力”之树必将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12.数字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既应做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强,保证教学质量;又应克服贪多求全的心理,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彻底挣脱“题海”的束缚。

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能力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对人们指出了知识需随时更新与换代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让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些公式或定理等结论或仅用于解数学题的解题术,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更何况绝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很少用上高中及以上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知识大部分都会忘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就会把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相关专业领域中去,在工作中把这种数学能力转化成其相关的工作能力。并用思维这把“钥匙”去打开其未知的知识宝库,适应科技更新与换代的需要。因而开发智能资源,必须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思维主要依靠理论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应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进行。

解决某个未知的数学问题,开始时常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这需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大胆探索,这个探索过程正是思维能动性的表现。一个复杂的问题,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广义上讲,一切解题的方法都是探索法。探索,应从审题开始,即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由各个条件和结论分别展开最直接的联想,提取并产生大量信息。如题目与哪些知识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甚至初步估计命题者的意图等。探索应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将已有的信息重新编排和归类;探索还应从简单的或熟悉的开始,正如做某事,需找人帮忙,你会首先想到你的亲友或邻近的人,一个看似复杂或陌生的问题总有它简单或熟悉的“配件”,以简单的情形作突破口,大胆尝试,经过运算探索后,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探索是有目的的,有些问题本就有明确的结论,这种题,在分析问题和试探每一步路时,必须时刻关注结论,做到“有的放矢”。即使无明确结论的开放题,往往也可以先“粗略估计”或猜想出结论可能是什么。尤其对理论性很强的数学科学更有效。通过此探索过程逐步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见方法,待各种方法明朗化后,学生解决问题时靠“碰”、靠“撞”的偶然性还很强,还需把这种偶然的成功转化成必然的成功,故需再根据问题的不同需要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总结问题的“危险点”,使学生不受错误方法“先入为主”的影响,能从错误思路中退回来,从而培养思维的目的性和批判性。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设计更深层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与综合、类比与联想中,既能全面分析问题,又能分清主次,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在解决问题的各层次中,学生必能发现一些巧解或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应借此思维惯性,适度进行一题多解、多变、多用,从而在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及问题的变化中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在熟练和积累中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精心构建教法,分步实现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或证明等,通过教师讲评而听懂后,往往条件反射式地把“重心”转移到结论本身或利用结论解题上去,对数学方法也往往只注意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而对此方法的依据不重视。学生最初虽听懂了,但并未彻底掌握,更因以后“重心”转移而遗忘。如正、余弦定理,绝大部分高中生已能较熟练地运用,但若问如何证明,高三大部分学生短时内都反应不过来,等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是中学生学习的共性,故教师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大部分知识或方法,过程不清就无法解题或直接影响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应淡化结论,把过程讲透,并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反复强调和运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恰当设问,创设思维情境,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到过程上来。

有一部分知识,其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在学习和运用的初级阶段作用偏小,但其结论很明,且运用结论在解题或学习相关知识中的作用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也较浓,形成过程不够清楚对近期学习影响不大。这种情况下,不妨先满足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对教学确立一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先“走马观花”式地拖一段教学进度,学生对结论已熟练,需转入较深层的研究时,再回过头来,采取有意识设置“陷阱”让学生先错,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研究动机,引导学生自觉由结论向过程转向,进一步解决问题。

如此分步确立教学目标,再逐步深透、逐层解决的方法,比一步到位或枯燥地强调注意过程的效果应好得多。总之,开发智能资源,既不是电视娱乐中的脑筋急转弯,也不能设想用几节单一的智能开发课来解决问题。而应是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

建立数学思想,指导学习方法

开发数学智能,还在于建立数学思想。没有思想,则近乎于木偶。“重技巧、轻思想”是中学生学习的又一共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解题技巧,或来自于课外读物,或来自于少部分优生的发现与创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赞赏之后,应紧接着分析其使用的条件,对其中常规、常用的应加以推广,但对部分过余特殊化的,则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巧解或“灵感”是知识和方法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思维的“火花”闪现,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巧解,而应把重点放在“通性通法”上,并将这种熟练程度再上升到一种近乎于“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一种高于技巧的技能。

弄清教材程序,了解编者的意图或介绍数学各分支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想。如解析几何中“前言”这节课,可适当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发展史,明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是为了通过坐标系把代数与几何两大领域联系起来,并可借恩格斯对笛卡尔工作的评价帮助学生把运动和辩证法带入数学,进一步认识变量数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解析法,也有利于学生重新理解前面的函数知识与方法,从而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深钻教材及大纲,开发教材例、习题及数学语言的应用等潜在功能,适度改造与深化教材,变更必然题为探索题或开放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并进行规纳猜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直觉能力。这样通过“重内容、轻形式;重思想、轻技巧”的引导,使学生从具体方法依据中升华到数学思想上来。

要搞好教学这个双边活动,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天才在于积累”。数学虽主要依靠间接思维,但首先必须储备、积累丰富的基础知识等前人的直接经验,故而也要记忆。数学概念或方法的名称往往与字面上的含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内含和外延,因而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遗忘规律,结合科学的记忆方法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过程与关系,重视理解记忆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交叉的记忆方法,以提高记忆能力。

指导学习方法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注意能力。针对数学科的特点,可通过以数学规范性的教育来实现。它包括思维过程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要做什么,应先有什么,因果关系、逻辑推理不能混乱。不少学生的解题过程总给人一种拼凑起来的感觉,正是缺乏这种规范性的原因。数学规范性还包括数学语言的规范。“数学语言是数学水平及素养的重要反映”,不会语言,等于是一个哑巴,思维也无从依靠。

配合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要成材,先成人。”教书要育人,管理出效益。老师参与或配合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搞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结合其学科特点、社会需要、生活实践、学生个性特点及个人需要,对学生进行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前途、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健康、全面发展。否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数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其本身内容的丰富性、逻辑的严密性及思维的灵活性均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数学研究的对象及数学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高考题的研究和开发等等,都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材料。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闲谈也能富有教育意义,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管理、天文、军事、公安、体育、三峡工程等话题,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的美学情趣万物皆数,与第一次数学危机,到20世纪初数学家的惊叹:“惊人的巧合:万物皆数。”让学生从这个历史经历了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伟大作用。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正是当前这一主要矛盾推动了现行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符合教育三个面向及民族的需要,不是仅为了考试而教学,就不会走向应试教育这一弊端。

处理好教学与考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不考的内容是否一定不教学。如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列部分出现了由线性递推公式推证通项公式的习题,超过了高考“考试说明”控制了的难度要求,而处理此问题所用的待定系数法及等比数列等知识又是必须要求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故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处理线性递推等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因而不考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而又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也可安排教学。当然这要求把握好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内容也不应过分膨胀,并应分清主次。

另一点是要考的内容又如何去安排教学。如近几年高考数学考试中出现的应用解答题,涉及到的淡水养鱼与市场价格,人口增长与土地流失,汽车运输费用与速度等,均是当前经济与资源等热点问题的解决。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具有数学应用意识,考察学生把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日常教学中注意了对相关能力的培养,解应用题必会水到渠成。因而要考的内容也应以知识、方法及能力为核心而教学,而不应是围着考题的形式而打转。

总之,教学改革既不是照他人的样而依样画葫芦,成了东施效颦;更不是墨守成规,只按惯例或教参课时安排教学。而应是在广泛吸取传统和他人教学营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教学原则,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高素质必好成绩,高分也必高能。

13.美术教育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智力是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各种能力的综合产物,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合自身素质需要的心理结构。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高科技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智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智力开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快慢。在学校教育中,以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同样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

从1919年我国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的影响。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等被广泛引入,使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美术教育走入学校是从民国期间,蔡元培先生主张的“美育代宗教”说开始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教育、让他们对世界有审美的基本能力、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

学校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专业的画家,而是在于培养一个乐观、自信、敏锐、健康的民族。

美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视知觉能力

从开发智力的意义方面考虑,美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视知觉能力。每一个人的视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体给不同学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可能是体积的美、可能是线条的美,所以,同样的物体,不同的人去感受、去画,会出现不同的风格,所以,在美术的表现手法上,出现了不同的美术流派。美术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视知觉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审美的收益,而且,直接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学生再对物体进行观察的同时,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因为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写生,还要求命题作画。在美术教育中写生就是让学生现场观察物体,进行描绘,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而命题作画,就不像写生那样对照物体进行描绘,而是,凭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观察后记忆所描绘的,要求有很强的记忆力。形象的储存能随时满足人的智力或创造活动的需要。所以美育也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开发。

美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是智力的成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创造不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教育中很注重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初中一年级下册的美术课中有几节课主要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天趣盎然的根雕艺术》、《泡塑雕刻动物》、《仿制画像石》,还有几节设计课,都是围绕着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展的,让学生在思考和设计的同时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术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力

美术教育使学生的概括、分析和判断能力都得到提高。因为在美术学习中决非以画的像为最高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比例、透视、结构的前提下,去高度的概括对象的形象特征,摄取本质的精神特征,如在画一个蓝色的衬布时,上面有许多黄色的小点,学生训练中就把它们概括为绿色的色块。在绘画中还要懂得取舍、疏密关系的处理,这些都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判断能力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受心理多维结构的控制,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聪明才智,不但需要发达的智力,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在美术学习中一方面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智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非智力因素来开展学生的智力。在美术学习中智力开发的途径约有以下几方面:(1)重视双基学习,增强理解能力

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基本技能是美术学习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智力开发的主要途径。美术学习内容中的透视、解剖、构图、色彩、鉴赏、美史及各种美术技法理论都是美术学习的基本知识,各种操作性活动都是美术学习的基本技能,美术基础教育是通过造型技术的训练方法传达一种造型思维方式实现的,这些方法和方式只有被主体的知性和悟性过滤,调动起主体能动性才能使人的潜能的以启动,反之就起干扰作用,丧失自己的直觉能力.(2)重视知识应用,提高创造能力

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于使其应用于欣赏,写生、创作和设计等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世界艺术大师马蒂斯曾说过:“准确的绘画不等于真实。”教师在进行辅导时,通常都是纠正学生技巧方面的错误。如造型不准、比例透视有问题,哪里应该暗、哪里应该亮一些等等,如果这种技术性的指导,没有和画的情感表达目的结合起来,就会给学生一种暗示,高超的技巧是准确地描绘客观的脑力,而非客观准确的真实是先有情感体验,而后找到一种真实表达它的方法。(3)重视风格不同,促使形象转化

美术的形式是多样的,形式不同的风格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例如:凡·高的绘画技巧在同时代的画家中不属于优秀者,也不被人们所欣赏,但凡·高的绘画技巧最有效地表现出他的情感。这就达到了目的。在美术的学习中还有丰富表达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等等。

总之,在美术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对智力的发展最注重的一个方面,在学校中发展美术教育实质,在学校中发展美术教育是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希望全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为美术的发展,也为全民族能迅速的发展,把美术教育进行到底。

14.体育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关于智力的概念,众说纷纭。我们所说的智力,是指人们在熟悉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熟悉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功能的心理特征和总和。关于智力的概念,众说纷纭。我们所说的智力,是指人们在熟悉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熟悉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功能的心理特征和总和。主要由注重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五个基本因素有机结合而成。一般地说,智力是先开遗传素质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相结合的产物。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于体育锻炼与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家们所注目的问题,从古至今,莫能例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练习须在智力练习之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在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

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所以智力的发展是以人脑的机能状况有直接关系的。而人的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大脑的健全又依靠整个身体的健全、有的研究已初步证实,记忆力和智力是一种化学物质特性,由细小的蛋白质分子:多肽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的运动与大脑的机能状态有关,工作条件愈适应、愈良好,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就愈快,储存也就愈牢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沟通也就愈灵活,信息的显示就愈鲜明,对信息的辨别也就愈精确。大脑是高度复杂的物质所组成的,它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美物质,这必须由充足的血液来供给。人的脑重只有体重的1/40左右,但供给脑部的血液却占心脏排出血量的1/4左右,耗氧量占全身的1/5左右。在繁重的脑力劳动时,大脑还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比较高。中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新生儿脑重是成人脑重的25%,六岁时已达成人脑重的90%,十二岁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可见,青少年儿童大脑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很快的,供给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十分必要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改善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这对中小学生大脑的发育是有良好作用的。由于生物的进化,人类经常处于竖立和坐姿,使大脑处于高于心脏的水平位置,因而大脑所需要的血液完全靠心脏“泵“上去是不可能了,这还需要靠血管的弹性和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来完成。全身长期处于安静状态,是很不利于大脑供血的,不利于大脑的生长发育的。因此,中小学生假如缺乏充足的体育活动,将会导致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的,也就影响了智力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20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学习落后,乃至留级的学生,85%不是由于思维迟钝,而是由于身体虚弱、健康不佳所致。

体育锻炼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同性质的动作,能给大脑神经细胞提供各种刺激信息,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1)体育锻炼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许多种体育活动,要求参加者通过观测空间大小、方位,距离和目标;有些活动还要求参加者能迅速准确地观察和判定对方的动作和意图,快速作出正确的反应。于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2)体育锻炼能培养中小学生的注重力

参加体育活动对参加者的注重力要求较高,无论是赛跑的起跑,还是球类运动的起动前,都要求全部注重力集中在即将发生的动作上。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时刻要求注重自己的动作(协调、准确、优美)、注重他人动作和环境的变化。此外,注重力的集中与分配,注重力的广度与转移等能力,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培养和锻炼。(3)体育锻炼能增强记忆力

参加体育锻炼,需正确记忆各种动作名称、技术结构、动作要领等,这种明显的体育文化传递性质,直接培养了记忆力。此外,体育运动中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在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支持下实现。所以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们直观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4)体育锻炼能丰富想象力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们不单纯进行机械模拟,而且有许多创造性的活动,游戏、比赛中更为明显。(5)体育锻炼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任何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运动条件反射的完成与实现。这除了靠自己过去的运动经验和模拟他人的动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积极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练习。只有动脑,开动思维机器,才能提高动作学习效率,更高质量地完成动作。有人做过实验:让从事球类运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完成同样一件事,前者用的时间是8.19秒,后者却用13.24秒。科学工作者对出生六个星期的婴儿脑生物电流测量中发现,长期对婴儿进行右手的屈伸练习,能加速大脑左半球语言区的成熟,练习左手则相反。又发现一个以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其大脑左半球的语言机能占优势,体积也是左侧大于右侧。(6)体育锻炼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感情、意志和个性。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感情,锻炼意志,培养性格,这已众所周知。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们发展智力必不可少的素质。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假如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乐不知倦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意志和性格在把握知识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爱迪生认为:创造的成功是1份的灵感和99份的血汗。(7)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适宜时间与数量

美国赫瑟灵顿研究认为,一天适宜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苏联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天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

因此,苏联、日本和我国等先后提出中小学生天天应参加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苏联学者研究认为,中小学生的上午第二节文化课以后,参加20分钟左右的课间活动,能明显提高第三、四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下午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感到精神轻松愉快,头脑清醒,有利于晚上的学习等。

15.劳动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在普通教学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环节。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小学的劳动教育尚未普遍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许多人眼里,劳动就是干活,使得小学劳动教育徘徊不前,举步维艰。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更重要的是在劳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往往忽视又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

劳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人与动物的区别正是在于劳动。劳动是一个复杂的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大脑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劳动中用什么工具,用什么作原料,怎样去设计、去加工,劳动产品派什么用途等等,这些都需要人脑的思考、判断和推理。劳动过程是人使用双手,促进脑的发展,并将脑的智慧物化为成果的过程。因此,当我们面向需要不断创新的新世纪,为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而设计更好的开发人脑功能的劳动教育时,我们不能忘记人类发展的这条规律,即劳动创造了人,正是使用双手的劳动才促进了人脑功能的不断发展。

现代智力观认为动手操作技能是智力的一种基本成分。因为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器官或外在部分,通过形象思维在人脑中形成的技术方案或制作模型,必须由大脑皮层神经网络控制下的动手操作才能外化为可见产品。外化的产品在操作过程中,还要经过脑与手的多次“信息反馈”才能最后形成。一方面脑的活动要纠正手的操作,另一方面,手的操作也能修正脑的思维。这样多次反复,手的动作才能越来越熟练和准确;同时,也使外化的产品变得越来越精细。俗话说“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

早在200多年前,瑞士教育家、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裴斯泰洛齐就主张“使儿童心、脑、与手和谐发展”的教育。他认为:“智力的发展主要来自运用我们的感官和四肢”,“实践技巧的萌芽存在于孩子身上,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发展成熟。它要靠感官和四肢的实际运用,但其进步直接与心智的生长有关,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必须永远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从教育发展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的这些理论,是合乎人的发展和人脑发展规律的;对我们今天的劳动教学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

劳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操作探索,可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1)自主参与,操作探索,挖掘创造潜能

在手工制作课中,我常常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材料、用具,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了解其性能,思考其用途,使学生心中有数,不至于上课时手忙脚乱、心情紧张。如让学生利用废物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拿来了瓜子壳、树皮、鸡毛、鸡蛋壳、零碎布等,由于已根据废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质地,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想象和设计,再经过学生的精心剪贴、美化,这些地地道道的垃圾废物变成了各种美丽的工艺品,尽管有的做得比较粗糙,但比模仿制造的更有价值。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信息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操作的过程,这种在操作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复思考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

例如,在上《制作风筝》这一课后,学生提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操场上试飞,怎么会飞不起来呢?试着调整一下提线的角度,哦,飞起来了!但风筝飞不平稳,一会儿又掉下来了,怎么办呢?试着在风筝的左边粘上一块橡皮泥来保持平衡,又怎么老打圈圈,经过多次思考、改进,终于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放飞在天空,孩子们脸上的表情真的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在不断改进风筝的整个放飞过程中,思维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探索之中。所以我们劳动课教学就是要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让劳动课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建树的殿堂。成功之乐将引导学生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大胆,从而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2)加强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据对“神童”研究的发现,往往儿时的“神童”和“分数好”的学生,其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很强,但由于他们缺乏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当他们成年之后,大多数趋于平常,相反,凡是在人类发明史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是勇于实践并且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人。

例如众所周知的爱迪生,直到8岁才上学;且因学业成绩差,小学三年级就退学了;但他幼时就爱动脑和动手,其母因材施教,针对他爱思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鼓励和支持他动手做实验并参与社会实践,后来他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在劳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多动手操作和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智力。

劳动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三种类型。课堂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运用从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能独立地进行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实践内容,达到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的目的。课堂实践使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实践,形成良好的实践氛围,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好的作用。具体内容有:针线活类、小制作类、自我服务类、手工艺类。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构图、着色、裁剪、粘贴、包扎等一系列的尝试,完成一件件作品,其中的每一步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劳动,而且学生最容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付出更多的智慧。

在劳动课中,有许多内容属于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课堂上一时无法实践的,或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实践比较困难,但对于学生的生活非常有用,则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为家庭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这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学生在家庭中多次实践,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生存的能力。具体内容有:家政类的、自我服务类的、生活常识类的、关心体贴长辈类的。为了将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应建立和完善评价反馈制度。通过此类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具有生活的技能,学会生存,并在家庭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劳动课中有许多内容要求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学习、锻炼、实践、成长。教师可以集体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去看看、问问、做做,也可以按居住区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价值。让社会来检验我们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来健全学生的人格,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能力。

劳动课与学生的发明创造结合起来

发明是智力活动的最高境界,发明创造来源于劳动实践。劳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劳动实践和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有利条件,这些都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劳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使它与学生发明创造结合起来,就可使人人都能从小参与发明创造,从而改变原来那种“发明创造只是少数人的兴趣活动”的错误认识。

如在教《制作磁吸式擦玻璃器》一课中,要求在聚苯板外面包上纱布,然后缝制好,学生在使用中发现效果并不好,其中的一块磁铁老是掉下来,怎能样提高它的使用效果呢?有的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玻璃窗从上擦到下,让两块擦板只作左右和上下移动,就不会掉下来;有的学生提出改用磁力更强的磁铁,课后,同学们通过改用磁铁,效果果然不错。擦玻璃器经几次使用后,学生发现其擦净效果变差了,原来纱布沾尘严重,自然影响效果,而纱布缝在聚苯板外,聚苯板又需防水,不便清洗,怎么办?学生说,将纱布的缝制改用透明胶粘,既方便拆洗又不影响磁力。对每一位学生来说,这既是一次创造活动,也是一次内部动机的激发。

面对新世纪,应大力弘扬以发展智力为特色的劳动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架起一座七色彩桥。

第二章 学生的智力素质教育与升级故事推荐

1.必需的好奇心

有个科学实验是这样的:刚开始,有五只猴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喷水装置,猴子若想拿香蕉,马上就有水喷出来,使五只猴子变成“落汤猴”。猴子们全都尝试过拿香蕉的后果后,达成一个共识:只要其中有一只猴子拿香蕉,全部猴子都会遭殃。

实验人员慢慢把猴子换掉。新猴子A加入后,马上想要拿香蕉,其他四只吃过亏的旧猴子就把它痛扁了一顿。新猴子心有不甘,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打得满头包。

又有新猴子B加入,换走了一只旧猴子。B看到香蕉,就急得想拿,结果也被其他四只猴子扁了一顿,A还特别用力地揍它出气!后来每只曾被水喷过的旧猴子都被换掉了,但还是没有猴子敢动那串香蕉。猴子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想拿香蕉就会被打得鼻青脸肿。

这个故事,说明了“传统”的由来。

我们和猴子一样都属于灵长类,或许比它们聪明,但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动不动就搬出传统的人,往往从来不曾弄清楚传统的内涵,莫名其妙受了苦的人,一旦看到新的叛逆者出现,反而可能变本加厉地打压他。

人类的文明进化其实不是建立在传统上,而是建立在传统与反传统不断蜕变的交替过程中的。还好,人不是全像实验中没被水喷过、只被扁过的猴子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制止后来加入的猴子。否则,我们现在可能还停留在钻木取火的年代。

好奇心加上创造力,推动文明向前迈进。企管作家Jack-Mingo曾指出我们所酷爱的许多产品,都是靠直觉、猜测和幻想做出来的。它们的发明人不但特立独行,在旁人看来甚至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这是因为,要创造全新的东西的确需要全然不同的眼光,全然不同的眼光,就是好奇心。然而,观念上的传统,比科技上的传统更不容易更新。

一个真正的乐观者,必然是一个会思索何谓传统、何谓未来的人,总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鲜和陈旧的事物。曾经为历史创造新篇的人,靠的都是不愿全然把自己送给传统的心。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没有特别的天分,只是好奇心十分强烈而已。”

2.聪明人的眼光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一位眼光敏锐、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智者。

有一天,林肯独自一人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那时还没有电视等先进媒体的传播,他只要稍加改装,就不会被人认出来。忽然,他发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于是他也好奇地凑了上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醒目的几个大字:“不许向里看!”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一本《智慧》杂志的广告画面。

林肯总统觉得这家杂志社很有创意,回来就吩咐秘书为自己订了一份。果然,《智慧》杂志不论内容编排、版式装帧、封面设计,还是印刷质量,都堪称一流,颇受林肯的喜爱和青睐……这天,林肯处理完一天的公务,顺手拿起一本新到的《智慧》杂志翻阅起来,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本杂志的中间几页没有裁开。林肯很是扫兴,顺手将杂志放到一边。晚上,林肯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了这本杂志:这既然是一份大家喜爱、风行全国的杂志,在管理方面应该是十分严格的,按常理绝不会出现这种连页的现象。他由此联想到杂志社在墙壁小洞上做广告的事,难道这里面又有什么新花样?他翻身下床,找到这本杂志,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开了它的连页,发现连页中的一节内容竟被纸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好奇心驱使林肯又用小刀一点点儿地撬起了糊纸,下面竟写着这样几行字:“恭贺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杂志退还本刊,我们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 《智慧》杂志编辑部。”

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极其欣赏,便提笔写了一封信。不久,林肯总统便接到新调换的杂志和编辑部的一封回信: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都采取了将杂志寄回杂志社调换的做法,看来您的确是位真正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这本杂志,就是至今仍在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在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机遇就摆在300人的面前,但绝大多数人熟视无睹。只有8个人抓住了机遇,还不到总数的2.7%,为什么只有8个人在“平凡”之中发现了“非凡”,获得了奖金?

大地回春向万物发出了请柬,但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机遇在人群中穿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去奋力捕捉。机遇的确时有时无,但与其抱怨没有机遇,倒不如历练发现机遇的眼光。变革年代,是一个机遇特别多的年代,也是特别需要有一双能发现机遇的眼光的年代。

3.发挥你的想象力

美国家庭日用品制造厂艾比士公司制造出心形塑料水桶,在美国市场上造成抢购的热潮。一般消费者长期受“水桶就是圆形”的观念所限制,新制造出的心形塑料水桶当然会大受欢迎,心形水桶不仅外形可爱,使用时也可以得到许多乐趣,同时心形尖端是水的流出口,非常实用。

冰淇淋的容器多采用圆筒形,但日本雪印乳品开发的“亚特利”冰淇淋,以流行的容器包装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亚特利”冰淇淋采用了带着漂亮花饰的椭圆形容器,每年3月和9月,都会根据当时的趋势,改变容器上的花样。

日本一家小公司老板藤野中道因工作关系,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他请不起留守公司负责听电话的职员,就利用电话答录机接受客户订货。但很多时候等他出差回来时,听到电话答录机的订货、交货日期已经过了。为此,藤野很苦恼,于是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把打到无人公司的电话转接到指定场所的转送电话业务。很快,这种电话转接业务被日本企业界视若至宝,出现了专项转送电话服务公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