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7:36:51

点击下载

作者:张国强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丰,天下富。县域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子系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县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都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献以及省、市、县重要会议、文件都一再提出指示和要求,而且各地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和举措,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加速发展和跨越提升。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研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面对这样一个课题,本书不是从理论角度进行一般性研究,也不是就全国的情况进行总体性研究,而是选择沧州市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近年来,沧州市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活力凸显,成为全省第三个所有县(市、区)财政收入超亿元的设区市,涌现出“中国汽车磨具之乡”“中国裘皮之都”“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扣件铸造之乡”“中国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五金机电产品进出口基地”等诸多特色产业集群地带,并培育出“小洋人”乳业、“怡嘉琦”服装、“国欣”棉种、“海浩”管件、“南风”汽车装备等1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沧州市经济快速崛起、跻身全省三甲的重要支撑力量。

研究沧州市县域经济,不仅包括对总体情况的概括和解读,更主要的是结合沧州市14个县市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把每个县市都分解开来,单独设章,或围绕其主体战略,或针对其特色产业,或侧重其发展经验,进行具体的分析、归纳和思考。本书试图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县域经济发展个案中,找出其特点、亮点和优点,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以便进一步探寻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路径。这样,对沧州各县域是总结、提炼和升华,对沧州之外的县域是参照、借鉴和提高,不仅便于全面认识和把握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对县域经济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实践功效。本书包含了作者多年来对县域经济问题特别是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关注、跟踪、调研和思考,主要是把所积累的素材进行系统和梳理,把个人的些许心得进行沉淀和融入,以期与您沟通交流,特别是对热心县域经济的研究者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者们有所助益和鉴用,这便是本书写作的目的和动因。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有关论著、文献资料等研究成果,在此对其作者表示感谢。在实地调研中,得到了沧州市及各县市一些部门和领导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当然,县域经济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拓展和深化,本书的写作只是一种尝试,由于所掌握的资料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漏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012年7月

第一章 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解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活则全局活,县域强则全局强。近年来,沧州市县域经济迅猛发展,对沧州市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和晋身全省三甲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沧州市市域总面积14360平方千米,总人口720万,其中,14个县(市)陆域面积14177平方千米,人口670万,分别占全市的98.7%和92%。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为2046.1亿元和202.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8%和62%,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各县市纷纷出台切合自身实际的战略思路和对策措施,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县域经济集聚化发展加快,高增长产业集群不断崛起,涌现出管道装备、电线电缆、弯头管件、裘皮制品、汽车模具、包装机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县域特色品牌,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18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省重点产业集群5个,培育出“小洋人”乳业、“怡嘉琦”服装、“国欣”棉种、“海浩”管件、“南风”汽车装备、“妙恋”乳业等11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渤海新区被确定为河北沿海地区重要增长极之一,为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加有利的机遇和条件,但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发展方式粗放、总体竞争力不强、开放程度低、思想不够解放、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困境和问题,急需进一步理清思路,谋划对策,促进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和跨越。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认知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规律,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县域经济”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一直没有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措辞,而是采用“县级经济”的表述。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术语。此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其核心观点基本一致。概括地讲,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县域内外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流发挥整体功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要准确地理解县域经济的涵义,必须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县域经济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地理空间的区域性。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地域边界明确,是县域行政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地理空间上,它表现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重合,具有相对固定性和分割性。县域经济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密切关联。

(2)地位与功能的基础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国家、省级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起着连接城乡、沟通各业、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经济活动的系统性。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县域经济可以看成一个个功能完备的子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自身又形成一个系统,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同时并存,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相互交融,组成县域经济的各子系统,又是由下一层次的子系统组成,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4)资源配置的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它必须与周边城乡紧密联结、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参与广泛的市场竞争,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一体化的市场配置资源,因而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和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执行国家的宏观政策,接受行政干预措施,并在国家的调控中扬长避短,寻求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合作和积聚的发展,区域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县域经济还要承接更大区域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二)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聚集了多种资源要素,既有城镇经济,又有乡村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工业、服务业经济。因此,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板块,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有利于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为推进县域城镇化提供充足动力。2.县域经济是落实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中间体“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域2860个,其中县级市381个,市辖区830个,县1649个。除去市辖区,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为905.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4.3%,县域内GDP为40498.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8.65%。一方面,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基层组织向县级政府负责,一些微观层次的事务需要县级政府去处理。另一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需要通过县级政府向下贯彻实施。因而县级政府作为中间层次,承担着中观调控功能,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3.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催动之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创造财富的速度快速提升,市场结构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过去的“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随之国家不断出台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刺激国内有效需求扩大和经济稳定增长。比如降息、培育汽车和房地产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等等。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截止2010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910.6亿元,内需不足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群体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县域总人口为9.552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4.37%。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居民尤其是县域中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必将大幅度提高。因而县域是我国国内市场拓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和重点。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002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用13个字概括出中国“三农”问题之后,“三农”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然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因此,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1.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优势分工是区域在考察区内、区际市场的情况下,根据本区域的现实能力所选择的专门化生产,应该最有可能使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最高。所以,为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益,各区域应进行合理的分工。区域分工的依据在于找到依托本地资源和长期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优势培育。因此,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理论是研究县域经济问题的起点。2.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的特点如下: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具体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打造区位经济增长极和产业经济增长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3.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是依据增长极理论,并吸取其他一些相关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而提出的又一种非平衡区域发展理论。所谓点轴开发是指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及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市进行重点开发和发展。随着最初开发地带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就会愈来愈多的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使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的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轴确定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通过点轴开发,既能保证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又能通过不同梯度地区之间的产业推移和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4.城乡一体化理论

当前比较公认的提法是,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从而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点和规律

县域经济发展是道“多元方程”,受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人文环境、政策制度、区域范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不是在实验室里封闭完成的物理实验,而是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1.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选择特色主导产业

从区域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本质上就是特色经济,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条件、区域的内外环境等密切相关。实际上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必须以区域特色为基础构建区域产业,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产业竞争优势,选择好特色主导产业,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以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着力点,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域流动和集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企业集团,持续提升县域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农业大县首先要做大做强农业,在农业产业化上下工夫,在此基础上壮大工业,搞活服务业。工业大县首先要做强工业,在做大支柱产业、做好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结构调整上下工夫,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2.不同县域经济之间要实现错位和联动发展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存在形式,但又不同于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省市或更大范围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既需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取得立身之地,又需要有效融入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借助、依附并存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往往从省级甚至是国家级战略的高度确立产业发展方向、经济结构布局、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等,它的经济发展主体明确,目标明确,途径明确,政策明确,从宏观上给出了发展方向。县域经济需要接受区域经济的引导、辐射和带动,结合自身的情况研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产业、途径。区域内的县域因其地缘关系往往具有同质性,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环境等方面相差无几,发展时一定要注意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即围绕区域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上寻找定位不同的发展目标。这方面沧州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围绕装备制造业,盐山重点发展管道装备,孟村重点发展弯头管件,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互补,完善了管道装备这个大链条,实现了各自的特色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3.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谋划

县域经济的层次高低,速度快慢,与政府服务引导作用的发挥紧密相连。县域经济不同于区域经济的地方在于它既有经济范畴,又有政治意味,既受自身拥有的区位、交通、资源、人文环境等条件因素的影响,也受地方政府行政决策等因素的影响,县级政权是县域市场的调控主体,它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能动性。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内在配置与推动,也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规范与引导。比如各地开发区或产业园区之所以能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主力军,都是政府引导推动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政府的任期是有限的,经济发展要保持稳定性、长期性,就要求政府在更迭时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连续性。一个地区的发展最忌讳“一任领导一个战略”、“一任领导一套规划”、“一任领导一套口号”。把前任确定的工作思路继续实施,变成现实,把前任没有做完的工作继续做下去,做出成果,照样是创造成绩,而且彰显政德,这是县域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4.县域经济发展要注意对外部环境的利用和调适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本地局限,放开视野,高站位、高层次谋划,积极融入区域、融入国内、融入国际大市场,进行分工协作。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主导产业时,要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宏观形势,既要看到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和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把握住国内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又要关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局势,找出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应对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寻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良机。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分析把握好国际宏观形势尺度、国内政策尺度、自身发展阶段尺度,及时调整发展中的具体措施,以适应宏观形势变化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影响。5.县域经济发展有其阶段性和成长规律

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到发展的表象,根本的是要揭示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一般都经历这样的过程:民间自发——政府引导——外资推动——资本技术输出。借助区位、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的优势和延伸,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是从民营经济发展开始的。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使政府对民营经济愈加重视,但民营经济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和不足影响了其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予以引导。本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迈向更高层次,非借助外力不可,招商引资便成为各地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不二选择。当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水平后,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等就会积极寻找外地市场,形成资金和技术的输出。因此,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集约、从区域到全国直至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发展的方式方法,政策措施,面对的域内外环境形势等都是不一样的,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加以推动。

二、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一)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沧州市县域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和转变。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改革开放的沧州》一书记载:1978年底,全市工业企业个数只有912个,大都从街道、乡镇的小手工作坊转变、改造而成,且大部分分布在沧州市区及泊头市,其他县(市)几乎没有什么企业,县域经济基本上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带来的体制能量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的凝固和僵化,压抑已久的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县(市)生根发芽。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市乡(镇)办、村办企业形成了一批按区域划分的产业集群,泊头铸造、河间线缆、任丘摩托车配件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县域经济的羽翼日渐强壮。

进入新世纪以来,沧州县域经济掀起了新的发展高潮。孟村、盐山的弯头管件,肃宁的裘皮制造,东光的精细化工及包装机械,泊头的汽车模具,黄骅的五金加工及塑料模具等优势特色产业,保持了较强的发展扩张态势。2006年,沧州各县(市、区)财政收入都突破亿元,成为全省第三个所有县(市、区)财政收入超亿元的设区市,标志着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加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三五八十”(销售收入或总投资在3亿、5亿、8亿、1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项目)、“四大两升一换代”(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培育大园区、快上大项目,推动产业升级、企业升位,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再造、创新、创优”(鼓励企业上技改、增投入、扩规模,建设研发中心,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三大工程等方式方法,培育了一批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了泊头“中国汽车模具之乡”,肃宁“中国裘皮之都”,盐山“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一批区域特色名片,培育了“华”字牌钢管、“国欣”棉种和“怡嘉琦”裘皮服装等中国名牌产品和“小洋人”、“桥防”、“怡嘉琦”、“三井”等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支撑各县(市)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和重要引擎,推动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二)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快速发展,沧州市县域经济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县域特色产业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保持了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的扩张态势,县域经济集聚化发展加快,高增长产业集群不断崛起,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整体质量显著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培育出了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优势骨干企业。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1年,14个县(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6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02.4亿元,按现价计算分别是2001年的4.5倍、17倍、14倍和10倍,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201倍、490倍、2078倍和103倍。14个县(市)财政收入都超过3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6个,财政收入最多的为任丘市,突破80亿元;最少的为海兴县,刚刚突破3亿元。2.工业经济持续壮大

改革开放之前,农业一直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还多。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县域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并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沧州市县域经济特色凸显,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品牌建设不断创新,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4亿元,比重达到78.5%。形成了盐山管道、孟村弯头管件、黄骅化工、南皮五金机电、献县扣件、河间电线电缆等6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肃宁的裘皮制革和纺织服装、东光的精细化工和包装机械、任丘的石油化工和铝型材、泊头的汽车模具和铸造、青县的机箱产业等都形成了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并保持了较强的扩张态势。东光化工、河间新宝丰、肃宁华斯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56家,占全市的90.3%,完成增加值784.7亿元,占全市的75.4%。泊头、肃宁、盐山、孟村、献县、东光、青县等县(市)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汽车模具之乡”、“中国裘皮之都”、“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扣件铸造之乡”、“中国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和“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3.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多项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效益快速提升。全市粮食总产连续8年丰收,2011年首次突破100亿斤,比上年增长5.3%,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25倍。棉花、蔬菜、果品,以及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快速发展,涌现出河间国欣、泊头东方果品、青县小洋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4.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比200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随着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县城建设步伐加快,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主题公园、星级酒店、大型商场、文体场馆等成为县城建设的靓丽风景。5.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村逐步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生活的迈进。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进城或就地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4元,是2001年的2.57倍。

三、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一)经济发展模式是发展路径和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经济发展模式,指在一定区域、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取决于县域自身的不同特点和政府的战略倾向、决策水平,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一时一地可随意改变和生成。东南沿海地区曾相继出现了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比如,在江苏出现的以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苏南模式”;在浙江出现的以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温州模式”,以兴办专业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义乌模式”;在广东出现的以中外合资为发展起点,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的“珠江模式”;在福建出现的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外向型特征为主的“晋江模式”,等等。

(二)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从沧州市实践情况看,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约化,虽然大致思路相同,但每个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的市场机制和动力源头却各不相同,因而形成特色各异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分析,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以任丘为代表的“依托资源”型发展模式

即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条件,世界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支撑。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在农业经济阶段和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人类经济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或资源型的产品进行开采和初步加工的情况下,自然资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任丘市的发展就是依赖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典型代表。海兴县依托丰富的土地、海盐等自然资源发展本地经济也属此列。2.以黄骅、青县为代表的“承接辐射”型发展模式

即以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园区或示范区为载体,全面开发开放,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不断紧密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形成与中心城市的错位发展。承接,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引进对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投资者。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复制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重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以园区或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化与接壤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是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是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渤海新区、青县依托与天津接壤的优势,主动承接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3.以肃宁、盐山、孟村为代表的“自发内生”型发展模式

即以初期民营企业的自发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根植于县域,民营企业的特点是自主性强、极具灵活性。随着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更新,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进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自我完善,企业的规模等级和组织形态不断升级,由此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肃宁、盐山、孟村县域经济的发展即是典型案例。肃宁毛皮由最初的个体散养加工,发展到以尚村为中心、以华斯为龙头的全国著名的毛皮基地,盐山、孟村由最初的个体弯头管件加工,发展成以宏润重工、华洋钢管为龙头的高压管件、高频弯头全国著名弯头管件基地,都是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4.以泊头、东光为代表的“产业提升”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入手,以传统产业的产品更新换代、技术改造为契机,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高技术化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泊头模具铸造业是传统产业,随着汽车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模具铸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市场需求,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传统的模具铸造业焕发了生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东光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抓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化工、包装机械、塑料等特色产业积极与京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校企合作,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华戈集团与天津大学联合成立的“河北省染料与颜料中间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鑫田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包装机械研发中心”被列入沧州市十大企业研发中心。纸箱机械产业积极整合行业资源,被中包联评为全国首个“中国包装名县”,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东光纸箱机械产业展销会暨纸箱机械产业论坛”,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之一。目前,全县有11家企业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著名商标达到16个。5.“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即以新兴产业的崛起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一些区位、资源、产业集聚等较好的县市,以自己的比较优势引进、承接或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在各县市都在积极寻找机会,大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虽然模式不同,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表现出同样极具活力的态势。但总体上讲,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低端产业多、发展方式粗放、竞争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由于发展模式不同,其所具有的特点也不一样,因而各自进一步提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依托资源”模式面临着结构调整、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拉长问题;“承接辐射”模式面临着确立支柱产业、科学布局问题;“自发内生”模式面临着结构调整、加快转型问题;“传统产业”模式面临着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问题;“新兴产业”模式面临着人才短缺、引进、培养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中解决。

四、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一)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优势

1.沿海临港优势《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渤海新区被确定为河北沿海两大增长极之一,为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全市14个县(市)都在沿海规划范围内,都在港口覆盖范围之内,都是黄骅港最直接的腹地,都受到了国内外投资者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随着港口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海运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港口对临港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将不断增强。2.环京津优势

目前,北京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地价成本的不断上升,工业企业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必然向附近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同时,沧州与天津直接毗邻,已进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各县(市)到北京都实现了快速通达,为沧州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3.交通优势

沧州市境内有京沪高铁、京沪铁路、京九铁路、朔黄铁路和在建的邯黄铁路,京沪高速、大广高速、石黄高速、保沧高速、沧京高速、沿海高速、津汕高速和在建的邯黄高速,5条干线铁路和8条高速公路可以实现与各省市、省内各市的快速连接,便捷的公路、铁路、水运综合交通优势将为各县(市)加快开放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吸引、配置要素资源提供有利条件。4.传统优势

沧州有许多传统优势项目,如棉花种植,吴桥、东光、河间等县(市)的棉花种植历史悠久,而且产量较高,质量较好,可以充分利用棉花优势进行深加工。沧州还是全国的“鸭梨之乡”、“金丝小枣之乡”、“武术之乡”、“杂技之乡”,可以利用借助特色资源、特色文化来吸引投资,发展第三产业。

(二)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初,江苏、山东,包括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沧州市大体相当,这些地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与沧州市各县也没有多大差距,基本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以及东部沿海县(市)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与先进地区相比,沧州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1.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差距大

沧州市县域经济不仅总体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内部不平衡问题也很突出。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位中,江苏江阴、昆山2个县级市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江苏张家港、常熟、吴江和福建晋江4个县(市)超过千亿元;全部财政收入,昆山市超过600亿元,江阴、张家港2个市超过400亿元,常熟、吴江2个市超过300亿。而沧州市县域经济实力最强的任丘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08亿元,河间、黄骅刚刚超过200亿元,有8个县(市)在10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南皮、孟村、吴桥、海兴均在70亿元以下,其中海兴县尚未达到30亿元。全市14个县(市)中,财政收入最多的任丘市超过了80亿元,有5个县(市)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有8个县(市)在10亿元以下。而作为地方可用财力的一般预算收入,超5亿元的仅有4个县(市),其他10个县(市)均在5亿元以下,其中排在后三位的吴桥、孟村、海兴分别为1.999亿元、1.965亿元、1.445亿元,地方可用财力不足成为影响沧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沧州市各县域2011年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比较见图1-1、图1-2。图1-1 沧州市各县域2011年生产总值比较图1-2 沧州市各县域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比较2.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1年的35∶43∶22调整为2010年的10∶60∶30,尽管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但与高级产业结构所要求的“第一产业低于10%,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且呈现出低水平结构,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发展迟缓,处于非主导地位。二产比重虽高,但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且产业层次偏低,产业大而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高端市场扩展不足。在现有产业链体系中,现代物流链、信息服务链等关键体系比较薄弱,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不强,使制造业向两端延伸不足,在微笑曲线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运转模式依然存在。2011年昆山市工业总产值达8000亿元,江阴市达6400亿元。而沧州市县域工业总产值仅为1200亿元,存在巨大差距。3.投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投资的作用更加明显。在发展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只有依靠大量的投入,才能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沧州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不健全,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从投资总量来看,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弱,资金外部来源渠道狭窄,内部挖掘深度不够,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规模不大,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长期偏小。4.企业人才相对匮乏

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人口素质较差,影响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推广应用。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知识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缺乏且难以引进,许多中小企业既缺管理人才,又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优秀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匮乏造成产业、能源、人力结构失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健康发展。5.县域经济开放程度低

县域出口和当年直接利用外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沧州市14个县(市)出口总额共计13.4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1.39%,其中出口总额超亿元的仅有5个县(市),分别是黄骅2.05亿美元、青县1.63亿美元、肃宁1.59亿美元、任丘1.40亿美元、孟村1.33亿美元。14个县(市)当年直接利用外资总额共计2.07亿美元,占全市直接利用外资总额的71.55%,直接利用外资最高的任丘为6042万美元,最低的海兴为193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在1100万美元以下的有8个县(市),占县域比重为57%。6.思想解放和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一些传统农业大县和发展缓慢县市,受传统农耕经济和封闭保守观念的影响,一些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许多县域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行政审批需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职能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集中,县级政权被从中央到地方条块分割的体制所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县域中小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和直接支持相对较少。

五、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沧州市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县这个总目标,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沧州建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走在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前列。

(一)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阀门”,县域不同,所占据的区位,拥有的资源、人文,面临的域内外环境等也有所不同,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问题。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思想解放程度高,什么时期经济发展就快;哪个地方思想解放程度高,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哪个地方的思想先解放,哪个地方的经济就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的率先发展就印证了这一点。一个区域的思维意识、观念,或称之思想解放程度,积累起来就是经济发展成果。思想解放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这个阀门打不开,再好的优势也变不成经济发展的胜势,再好的发展机遇也有可能流失。腿走不到的地方眼睛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走到,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沧州作为沿海欠发达市,长期以来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档次较低,财政实力较弱,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沧州从“欠发达”的实际出发,提出“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就是要从内陆走向沿海,从封闭走向开放,就是要实现思想的大解放。黄骅市在九十年代开展的思想大讨论,带来了黄骅今天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沧州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热情和干劲,正是得益于从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努力在解放思想上开拓新境界,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实践证明,越是在困难和落后的情况下,越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二)培育县域精神,以文化建设储备发展后劲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只是物质方面的有形发展,更要有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无形发展。经济的发展,决定因素是人,人总是要由精神、思想、文化来支撑的。精神、思想、文化是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当今国家和区域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政治的较量,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生产力的比拼。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比投资、比项目,更要比精神状态、比文明程度以及文化软实力。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几乎使每个县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催生出一个地方蓬勃发展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带动一个地区文化、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吴桥杂技大世界杂技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992年吴桥与香港国旅投资1亿元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万人次,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13届,杂技大世界成功入选河北省振兴文化产业30强。杂技文化的开发利用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传播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不懈精神。

(三)以项目和园区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从全国百强县发展的路径看,几乎都是走的工业强县之路。从沧州市各县(市)实际情况看,经济强县基本都是靠工业支撑。所以,一定要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抓好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不断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1.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项目是投资和发展的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有项目才有投资、有发展、有就业、有税收。过去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项目建设,今后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同样离不开抓项目建设。抓项目要有的放矢,选准突破口,选准主攻方向,要紧紧围绕大项目和重点项目,认真搞好项目谋划和建设,确保一批立市兴县的大项目、好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向。在经济转型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原来谋划的一些重大项目,有的可能已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此应当及时作出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和充实项目库,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配套产业,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谋划新型产业,以应对主导行业市场风险给县域经济带来的冲击,提高县域经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把大园区、大基地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沧州市每个县都具有了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下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特色主导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依托园区推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是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而实施集群带动战略,把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链条做长做粗,就必须构建特色鲜明、基础完备、产业集群、产品成龙配套的大园区和大基地。沧州市已有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这些园区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平台,要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在园区和基地建设上,既要用内力,更要用外力,特别是要把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招商引资发展到现有阶段,各地优惠政策相差无几,已经不是吸引投资者的首要条件,产业集群、产品配套、要素完备、高效便捷才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筹码。战略投资者需要完备的配套企业支持,中小企业需要大企业的技术依附,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把园区平台构筑好,把产业基地建设好。同时,要大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增强园区经济的带动支撑能力,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3.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

要加快发展县域工业,深入实施“四大两升一换代”、“三五八十”和“再造、创新、创优”三大工程,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每个县至少培育1-2个县域特色工业集群,增强竞争力。在抓好产业集群的同时,要把培育优势骨干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既要做存量,又要做增量。鼓励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强强联合以及技术改造等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打造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型优势骨干企业。

(四)强基固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综观先进县(市)发展,其中不乏山东寿光等农业特色县,即使是依靠工业经济、商贸流通发展起来的县(市),也从来没有忽视发展农村经济,而是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加快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经济规模和效益。沧州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很大,必须坚持强基固本,牢牢抓好农业生产,全力促进农民增收。1.确保农业稳定增长

确保粮、棉、油、菜等基本农产品供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要重点抓好以提供良种为主的农技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质量,保证粮、棉、油、菜等基本农产品供应充足;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着力抓好水库、水网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要以畜牧、果品、蔬菜、棉花为重点,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强、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以发展销售和加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手段,把更多农民吸收到合作组织中来,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经营效益。

(五)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培育五大特色县域板块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有特色产业,农业也有特色产业,形成了特色,产业就有了竞争力。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都是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著名的纺织城绍兴,发挥传统的轻纺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目前,沧州各县(市)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还应当在规模、质量以及品牌打造上狠下功夫,重点抓好五大县域特色板块,推进县域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服务型、外向型转变。1.盐山孟村板块

以建设全国最大的管道管件装备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管道装备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高、新、特、精”产品战略,推动管道装备企业联合重组,搭建管道装备产业的检测、技术研发、物流等服务平台,使管道装备产业向国际化、集群化、标准化、创新化方向发展。2.东光吴桥板块

以对接临港产业、壮大特色产业为指向,加快企业进区入园步伐,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包装机械、棉花加工、塑料制品、杂技文化等五大产业群,抓好东光工业开发区、吴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梁于棉产品工业集聚区、宋门工业园区、吴桥杂技大世界等产业载体,打造“棉产品加工名城”、“包装机械基地”和“世界杂技之都”。3.献县肃宁板块

以机械装备、轻工纺织为特色,培育发展献县城东、城南工业园和肃宁县工业区、针纺工业区、电器电料工业园,巩固和提升食品加工、毛皮制品、纺织服装、渔竿渔具、机械装备、电器电料、印刷发行等轻工纺织产业群,扶持培育生活用品制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群。建设好“中国裘皮之都”,打造“冀中南轻纺基地”。4.泊头南皮板块

以机械加工、五金机电为特色,打造北方知名的数控机床基地、模具基地、五金机电基地。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工业向沿路聚集,大力发展铸造及机械制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五金机电、纺织服装及玻璃制品等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泊头市工业区、泊头机床产业聚集区以及富镇、交河、四营、寺门村镇工业区和南皮县城东、乌马营、付庄、穆三拨和刁北等工业聚集区。5.河间板块

以电线电缆、新型材料为特色,打造中国北方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加快改造升级电线电缆产业群,提升产业层次,不断增强竞争力。抓好河间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间工业园区等“两大六小”园区建设,大力培育新型材料、汽车配件、通讯器材、家居家饰等产业群,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延伸线缆产业链,发展线缆附件、线缆设备和线缆材料,培育节能保温、隔音、防水、密封、摩擦新材料产业链。

(六)大力扶持民营经济,以经济民营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广泛性、多元性特征,民营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机制灵活、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激活生产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培育壮大民营经济。2011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0亿元,民营经济占到62%,同时有14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连续13年位居首位。浙江吉利集团,原是一家以生产冰箱配件起家的民营企业,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2010年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如果说民营经济在省域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那么在市域经济、县域经济层面,可以说是担当了主角,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遗余力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1.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要抓紧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搭建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园区建设、行政服务、环境优化等平台,让民营企业放心发展,健康发展。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用地指标、市场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融资等难题。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2.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筛选一批产品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强的重点企业,从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其与国内外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标,全方位提升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响区域品牌,实现由“草根经济”向“大树经济”转变,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3.努力推进全民创业

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倡导自主创业,催生一批创业主体。要全面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鼓励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县域经济与生俱来就有底子薄、实力弱的劣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上受到很大局限。冲破这种局限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借助外力,走开放兴县之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开放是最重要的途径。江苏的昆山、浙江的绍兴、福建的晋江等百强县,都是通过对外开放来聚集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就沧州市而言,大多数县(市)没有特殊资源优势,要加快发展,聚集资金、技术、人才,就必须走开放兴县的路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外来资本的大量参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要抓住全面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抢抓外资内移、南资北移的机遇,深入推进和大力宣传“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战略,争取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通过领导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和“一对一”小团组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南资北移,不断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外来项目落地生根,推动县域经济扩张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充分发挥本地优势,重点围绕产业链条和园区功能定位开展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够立市兴县的大、高、外项目,突出引进产业链高端项目和产业链功能缺失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板块,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发挥毗邻京津优势,利用京津科研院所多和人才密集的优势,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积极引进一批产业转移和高科技项目。3.强化招商引资实效

要注重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发扬“死盯死守”的精神,选准目标,派常人驻守,随时跟踪,最大限度地吸引项目落地。严格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机制,对招商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大力营造招商光荣、招商有功的浓厚氛围。

(八)大力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承载功能

城镇化是实现强县富民的有效结合点,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载体。每一个百强县的发展轨迹,都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阶段。沧州各县(市)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力争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5万以上,每个县(市)都培育几个3万~5万人的中心镇。1.加快县城建设

县城是县域工业的聚集地、服务业的中心区。没有城镇化的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城建设的好,城区经济繁荣活跃,不仅可以带动就业,促进城区规模扩张,而且可以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进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而且城镇化本身也能创造出很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因此,要树立抓城建也是抓经济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抓好县城建设,着力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完善县城功能,提高县城品位,增强对资源和要素的吸纳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2.抓好一批中心镇建设

要根据城镇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重点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镇、特色镇、产业镇。对于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的镇,要依托城区辐射,积极打造城市功能的拓展区,建设一批卫星镇;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特色镇,要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人口聚集,提高发展层次,形成一批特色镇、产业镇。任丘的苟各庄、泊头的交河等一批小城镇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应当加快推进特色镇建设。3.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按照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三化联动”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规划、产业发展一体化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社会事业的一体化推进、现代文明一体化传播,切实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九)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破除瓶颈制约

1.破解融资难题

要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探索和创新融资途径。一是围绕国家投资政策,及早抓好项目论证与包装,进一步充实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扶持。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构建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将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商业银行,壮大县(市)城建开发公司资产规模,支持企业发行债券、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要逐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和联营等方式参与投资。2.破解用地紧张难题

在遵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坚持“五措”并举,即:争列重点项目“要地”、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收地”、盘活破产企业“换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新民居建设“腾地”、节约集约用地“节地”,最大限度地破解用地难题。同时,各县(市)要利用好省级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土地优惠政策,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在产业发展中都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拥有一支能够把各种优势发挥出来的企业家队伍和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却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充分条件。要着力培养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和一批高级管理人才,打造优秀管理团队,既要眼睛向内,更要眼睛向外;既要培养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更要吸引接纳外来企业家。要加强舆论宣传,及时总结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成功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出台激励政策,激发民营企业家持续创业,谋求长远和更大发展。引导民营企业虚心学习大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培育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家文化,为成就百年基业打好基础。

(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县域政府部门必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摒弃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努力创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1.让企业动心的政策环境

一方面应认真清理整顿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凡是有碍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与国家现行政策不一致的都要进行清理,坚决废止。另一方面,在不突破法律、政策底线的前提下,能放宽的坚决放宽,能优惠的坚决优惠,能让步的坚决让步。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从市场准入、经营范围到用地、税费、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的政策条件。2.让企业安心的创业环境

要坚持以管促优的原则,通过组建民间联合经济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管理。盐山县为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竞争行为,避免恶意竞争,成立了管道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有力地促进了管道装备制造业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创业环境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商贸物流、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搭建平台。3.让企业放心的服务环境

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树立“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的思想,增强自觉服务、主动服务的意识,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尊商、扶商”的浓厚氛围。要严格规范审批制度,切实开展好“全程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推行政务公开和部门承诺,广泛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对评议不合格的职能部门,实行末位淘汰制,从而充分调动各行各业服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章 任丘市“石化兴市”战略的绩效与跨越

任丘市原为华北平原中部的一个农业大市,经济实力多年落后全省平均水平。20世纪中后期华北油田的开发建设,带动任丘市经济建设实现了第一次跨越,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任丘市实施“石化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升,跻身于全国百强县市之列,财政总收入名列全省前茅。进入“十二五”以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河北沿海区域发展规划双双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大广高速京冀段的开通,为任丘市经济社会发展二次跨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任丘市决定顺势而为,围绕把任丘打造成一个有着百万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有千万吨炼化能力的石油化工基地、成为京津两地重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三大目标,进一步提升发展定位与策略,确立有效路径和举措,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任丘市资源条件和产业概况

(一)资源条件

1.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任丘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属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开放带,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市,具有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优越区位优势。市区北距北京151千米,东北距天津135千米,交通条件便利。京九铁路纵贯全境,106国道和津保公路纵横穿越市区,大广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使任丘市进入了北京一小时经济圈,更加便于与北京对接合作。全市总面积1012平方千米,总人口为83万人(含华北油田13.7万人),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6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13个行政村。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千米,市区人口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5.1%,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县市前列,是河北省第一个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县级市,是沧州市境内仅次于沧州市区的区域次中心城市。2.矿产和地热资源丰富

全市共有耕地6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国家大型企业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驻在市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1985年探明石油储量9.3亿吨,天然气16亿立方米。油田自1976年开发建设以来,最高单井日产原油达5400吨,最高年产量达1733万吨,为全国原油产量形成第四次增长高峰和年产量上亿吨做出了重大贡献。地热是任丘的优势资源,以中低温地热开发为主,出口温度分别为40℃和70℃。3.白洋淀景区旅游资源优良

白洋淀素有“北地西湖”和“华北明珠”之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位于任丘市区西北10千米处,总面积366.6平方千米(任丘辖水域64.8平方千米),正常年份蓄水量达4亿立方米。淀内水产资源丰富,现有鱼类31种,盛产鲤、鲫、鳝、鳜、莲藕、芦苇等。任丘白洋淀景区景色秀丽,妙趣天然。淀边的千里堤如长龙卧波,堤外有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庙”(明、清两代)的鄚州庙。白洋淀历史上曾以“白洋夜月、枣林晚渡、长堤烟柳、十里荷香、水月桃花、金沙落照”等六大名景著称于世,是集观光游览、民俗风情、体育健身、科学探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产业概况

自“九五”以来,任丘市综合实力一直位居河北省“十强”县市前列,并连续多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市之列,形成了石油化工、铝型材、摩托车、石油钻采设备及石化装备制造、铁路机车及电器配件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1.石化产业

任丘是华北油田所在地,石化产业是任丘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共有石化企业850多家,从业人员8500多人,分布在该市开发区、新华路、永丰路、西环路等14个乡镇及油区,初步形成了以华北石化公司为龙头、大型企业为骨干、一批下游加工企业关联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集科研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为一体的,较完整的石化产业链。该产业年生产能力达550万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60多亿元。相关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石油炼化企业。代表性企业有: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主要生产各种牌号汽油、柴油、液化气和聚丙烯等,全部产品达到欧Ⅲ标准,部分达到欧Ⅳ标准,销往全国各地。2010年,华北石化公司加工原油437万吨,生产汽、柴油29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利税16.2亿元。现在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华北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项目为龙头的任丘石化基地建设正在进行当中。二是石油产品延续生产企业。代表性企业有:河北任大塑胶有限公司、京开塑业有限公司、任丘市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华北石油光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塑料部件、丙纶短纤维、PVC管材、无纺布、编织带、聚丙烯酰胺及其他塑料制品。2.铝型材产业

任丘市铝型材产业现有铝型材生产企业和铝制品加工企业13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分布在辛中驿、石门桥、北汉、青塔和于村,是全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获得“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称号。铝型材生产企业23家,从业人员1510人,拥有挤压设备100余台,产能达到18万吨,电泳、阳极氧化喷涂、木纹转印等工艺一应俱全。规模以上企业12家,获得省著名商标企业3家,省名牌产品企业5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5家。主要产品有建筑铝型材和工业铝型材两大系列,销往山东、山西、河南、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三省及本省各地区。产销量占全国北方市场份额的10%以上,占北京市场份额的70%以上。2010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增加值20.6亿元,上交税金5211万元。代表性企业主要有任丘市华铝铝业有限公司、任丘市信达铝业有限公司和和任丘市华美铝业有限公司,年利税均在600万元以上。3.摩托车产业

任丘是“中国三轮摩托车产业基地”,目前共有摩托车及配件生产企业1200多家,从业人员1.3万余人,主要生产摩托车整车和链轮、仪表等配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三轮摩托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5%,在省内达97%,链轮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5%以上。产品还出口东南亚、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2010年,摩托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7亿元,年营业收入50亿元,利税4亿元。在整车制造方面,河北省共有7家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获得市场准入,任丘有5家。代表性企业有:河北珠峰大江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河北恒胜金河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产品包括三轮摩托车、货车、助残车和封闭式包车等。2010年以来,5家整车制造企业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均新上了电动车生产项目。在配件生产方面,全市共有摩托车配件生产厂家1100多家,从业人员11200余人,总资产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利税2.2亿元。链轮企业主要集中在石门桥镇的8个链轮生产专业村,以贴牌生产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的格局。其他摩托车配件生产集中在长丰、吕公堡、梁召等三个乡镇。共有企业183家,主要产品有灯具、仪表、油箱、整车套件、前后桥、车斗等,相关产品有纸箱、木托、螺丝等。4.石油钻采设备及石化装备制造产业

目前,全市共有石油钻采设备及石化装备制造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市区三个办事处和于村、梁召、长丰、议论堡、石门桥、辛中驿、北辛庄等乡镇,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主要生产油井防喷器、抽油机、钻杆接头、泥浆泵、油管等五大系列23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大油田,部分产品出口加拿大、俄罗斯、印尼、泰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税3.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利税2.1亿元。全国共有6家防喷器生产企业获得中石油准入,任丘就有2家,分别是华北石油荣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铁虎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华北石油荣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生产规格最全、销售数量最多的防喷器制造企业,年生产量达2000台(套)以上,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在中石油统计的全国23家重点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企业中,综合排名第2位。5.铁路机车及电器配件制造产业

全市共有铁路机车及电器配件制造业企业36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主要分布在开发区、梁召、辛中驿、麻家坞、议论堡等乡镇,从业人员9800多人,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产品主要有铁路接触网用绝缘子、机车电器碳刷、电线电缆、电力金具、变压器、整流器、高低压电器开关、稳压器、调压器、电力安全工具等,销往全国各地及国外,其中电力金具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2010年,该产业完成营业收入54.8亿元,增加值16.1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代表性企业有:河北新华高压电器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输变电线路用复合绝缘子系列、直流超高压复合绝缘子系列、交流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复合绝缘子系列于一体的综合性制造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0万标准支,其中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系列复合绝缘子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特高压复合绝缘子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4月,投资9000万元实施“特高压交流1000kV复合绝缘子技术改造项目”,被选为河北省工信厅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任丘市双楼电碳制品有限公司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民营电碳制品有限公司,是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铁道部定点生产厂家,主要生产铁路机车电刷、工业电机电刷、电动工具电刷等。

二、任丘市“石化兴市”战略的实施绩效

近些年来,任丘市委、市政府在国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强烈的大背景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化危为机,强力推进石化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绩效和辉煌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稳居全省前列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9.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6.2%,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87万元提高到4.94万元;全部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达到81.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4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9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1.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完成50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6万元提高到6.1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8.3亿元,比2006年增长1.7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4亿元,比2006年增长9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1.4亿元,比2006年增长1.1倍。近些年来,任丘市综合经济实力一直稳居河北“十强”县市前列,连续三次入围全国百强县市之列。

(二)石化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石化工业强市具备坚实基础

任丘市着眼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石化兴市战略,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从2007年谋划千万吨炼油项目开始,坚持把石化基地建设列为头号工程,举全市之力一招不让、锲而不舍地强力推进华北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等重大项目建设。经过艰苦不懈努力,石化基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2009年12月31日,总投资100多亿元的华北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项目成功奠基,改写了河北省没有“大炼油”的历史。目前,千万吨炼油项目已经完成全部行政审批手续,基础设计已经全面开始,正在进行长周期设备订货,2012年4月份全面开工建设,河北省第一个千万吨炼油项目正在由蓝图变成现实。2010年7月1日,总投资30.69亿元的任丘热电项目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与千万吨炼油项目配套的任东北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和高压线搬迁工程已经完工。总投资263亿元的百万吨乙烯项目被列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支持项目,标志着乙烯项目正式进入了实质运作阶段。同时,加强与华北油田公司、华北石化公司的合作,启动了总投资40亿元的精细化工园区建设,提高了地方经济与石化产业的关联度,延伸了石化产业链条。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使任丘市实现了从石油资源大市向石化工业强市的战略转身,朝着转型发展目标迈出了具有决定性的一大步,一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快速崛起。

(三)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

坚持把增投资、上项目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引擎,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和定期督导调度制度,采取有效方法,着力破解用地难、融资难等项目建设瓶颈,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继开发区扩区通过省政府审批之后,2011年,雁翎工业园区又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任丘市成为全省两个拥有2家省级开发区(园区)的县市之一,为项目建设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6.7亿元,在建和竣工投产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84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5个,省重点项目31个。按照“主攻苏浙粤、拓展台港韩”的招商策略,依托石油化工、摩托车、铝型材、石油钻采设备及石化装备制造、铁路机车及电器配件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小团组、一对一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任丘-温州项目推介座谈会和深圳(任丘)项目洽谈会,引进了温州工业园、香港薄膜太阳能模块生产线、香港联塑集团有限公司增资扩建、白洋淀温泉会馆和轻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引进外资项目26个,合同利用外资2.4亿多美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一批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对未来发展形成支撑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达效,全市经济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飞跃。大广高速正式竣工通车,使任丘市一举跨入了首都“1小时经济圈”;聚龙淀整治改造工程项目获得省水利厅批复,使任丘市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可持续的水资源支撑;永基光电太阳能、联塑市政管道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进一步提升了任丘市的产业档次和规模。

(四)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上项目、建园区,培育石油化工、铝型材、摩托车、铁路机车及电器配件、石油钻采设备及石化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全市形成了“一大多强”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任丘市被命名为“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和“中国三轮摩托车产业基地”。“京东”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任丘市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空白。引进新上了一批大型旅游、商贸、物流项目,任丘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开发被列入国家规划,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对石油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的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开展环保“利剑”行动,加大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力度,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根据石化产业产品丰富、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对石化产业环境容量和水、电、气的统一综合使用等进行科学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料、废气、废水,发展和延伸循环节能型产业链条,打造上下游产品相互利用的集约化循环生产模式,在充分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2011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3.6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了省定“双三十”重点县市年度任务目标,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五)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大为增强

2011年,任丘城市化率达到56.7%,获得河北省人居环境进步奖。五年来,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供热、旅游等20项专项规划。累计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共实施重点城建工程50多个,道路畅通工程共新建改造市区道路12条,大广高速2条连接线和津保南线绕城线项目顺利进入立项审批阶段,旧城改造工程共新建高标准住宅小区80多个。启动了第二轮城乡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镇村体系规划,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市)。累计投资5亿元,完成了农村危桥三年改造、农村城市化供水三年改造、农村电气化改造等惠农工程,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连续5年实现稳产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7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45元,年均增长10.9%和12.6%。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对经济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三、继续推进“石化兴市”战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丘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是靠1976年起实施的华北油田建设会战而快速成长起来的。最初享受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便利,现在面临新的形势,需要大树下面更图强。任丘正是把这种形势转化成了机遇,一方面给石化基地建设提供支撑,促进石化基地大规模扩产扩能;另一方面发挥区域主观能动性主动与石化基地对接,发展延续和配套产业,从而有利于形成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相关产业协调并进的新态势和新局面。

(2)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把华北石化炼化一体化改造、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开发、聚龙淀整治改造等项目列为重点支持项目,为任丘充分发挥“两环”优势、打造沿渤海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有利于任丘更好地对接京津,接受辐射,融入环首都经济圈,实现借力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任丘利用渤海新区产业大开发的契机和丰富的土地优势,实现在石化、港口物流等方面的对接合作,甚至产业的转移扩散,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建设。

(3)国际产业重组和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南资北移”也呈加速趋势,为任丘扩大开放、借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任丘更好地引进项目、资金,承接产业转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开发区建设和产业聚集,不断提高产业的外向度和知名度。

(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石化产业仍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还处于上升发展期,所以任丘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石化产业前景广阔,推进“石化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仍然大有可为。省、市党委、政府高度关注任丘石化产业发展,明确要求全力推进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有利于任丘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更好地扩张产业,聚集要素,为打造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全市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安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思稳定、促和谐,为推动“石化兴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油地双方紧密协作,合力推进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任丘热电、精细化工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掀起了“二次会战”的热潮,为任丘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对“石化兴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是强力推动,有利于实现任丘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腾飞”。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产业结构“一油独大”,服务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尚需优化,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2)产业布局分散,聚集程度低,企业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低,产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3)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支撑能力减弱,生态环境容量减少,土地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经济转型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尚需提高。

(4)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的程度有待提高。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征地、拆迁等热点难题问题亟待解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程度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创新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5)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个别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等等,需要直面问题,认真解决。

四、继续推进“石化兴市”战略的路径选择

作为一个依托石油资源开采而兴起的城市,任丘正处在产业和城市双重转型的历史性蜕变之中。结合现有的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任丘市提出要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全面打响继上世纪70年代油田会战之后的“二次会战”,确定“十二五”时期要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打造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全省重要石化产业基地、京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为目标,继续强力推进石化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755亿元,年均增长13%;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4%和15%;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城市化率达到60%,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居全省前列。因此,在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和具体举措方面要有新的提升和跃进。

(一)以石化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石化产业基础

石化产业是任丘优势之所在、希望之所寄、跨越之所依,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石化兴市”战略,做大“油头”、延长“化身”,把石化基地建设作为促进石化产业集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优势的重要举措,把任丘打造成为产业延伸度高、产业关联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石化产业规划

以开发区扩区、雁翎工业区被列为省级产业聚集区为契机,与石化基地对接组成石化板块,聘请国内权威机构和专家,从石化产业链的纵、横两个方向,统筹谋划炼油项目的下游产业和产品,形成科学、完整、清晰的石化产业“路径图”,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要依托华北油田,加快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相关石化产业发展,把任丘打造成为产业衔接配套、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不断提高石化基地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石化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扎实推进石化产业聚集。到2015年,石化基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2.强力推进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

以华北石化炼化一体化改造工程被列为《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项目为契机,突出抓好华北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等一批石化产业及配套项目建设。继续加强与中石油的沟通,尽快完成项目基础设计、长周期设备订货等工作,完成施工图纸设计,推进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确保总投资100.05亿元的华北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项目2013年竣工投产。要扎实推进村庄居民搬迁及其他配套项目建设。按照“和谐、稳定、有序、统一”的要求,同步推进村庄居民搬迁、安置新村(小区)、任丘热电、任东北220千伏变电站等配套项目建设,为千万吨炼油项目竣工投产创造条件。尽快完成东西八新村住宅楼和学校幼儿园、村委会主体工程,做好周边城市居民搬迁安置小区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完成协议签订,为产业项目建设铺平道路。任丘热电项目要尽快完成铁路专用线施工,确保2012年建成投产。3.加快推进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进程

以该项目被列入国家规划为契机,继续发扬“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理清千头万绪”的精神,积极跑办省和国家有关部委,加强与中石油和旭阳集团的沟通联系,开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为项目早日开工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认真谋划芳烃、苯乙烯、橡胶等下游延伸项目,为石化产业发展增添后劲。4.全面推进精细化工园区建设

科学编制精细化工园区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尾气综合治理、中石油华北区域油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壮大石化产业规模。同时,完善油地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油田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严厉打击干扰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优化油田发展环境,推动华北油田实现“二次腾飞”。

(二)抓好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积蓄经济发展动力

1.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抓好谋划。全面对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重点在石化基地建设、城市建设、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开发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产业支撑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抓好调度。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对联塑市政管道扩建、河北凯华制药等计划开工项目,搞好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资金不足、土地短缺等问题,促其早日开工;对永基光电太阳能、华港燃气等在建重点项目,加强督导检查,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早日投产达效。三是抓好申报。将申报省级重点项目作为破解土地、资金瓶颈的突破口,大力推行重点项目代理跑办制度,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包装和跑办工作,争取把更多的项目列为省级重点项目,获得上级更多的支持。2.着力抓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路、电、水、气、热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用足用好上级支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园区扩区升级力度。加快推进路、电、水、气、讯、污水处理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企业入区即可具备建厂和生产的条件。工业园区建设要在集约节约上求突破,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集中、创新要素向园区汇集。把经济开发区和雁翎工业园区2个省级园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12年底,两大省级园区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和100亿元。力争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燕南工业区成为省级工业聚集区。开发区要以千万吨炼油项目为依托,启动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发挥久久工贸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引进新上一批石化产业上下游项目。雁翎和燕南工业区要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标准和条件,立足资源和现有产业规模优势,积极开展“对标创建”活动,引进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强的大项目。

(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1.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作为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按照“内涵扩大为主,改造提升并举”的思路,引导骨干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摩托车、铝型材等传统产业,促其由粗转精、由低转高,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河北珠峰大江节能电动三轮摩托车、河北鸿美铝业年产5万吨节能铝型材等技改项目建设,提高产品档次。把任丘建成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生产基地和长江以北重要的铝型材生产基地。2.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在规模扩张上见成效。要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大对石油钻采设备及石化装备制造、铁路机车及电器配件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使其成为任丘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3.做优现代服务业

坚持把做大做强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按照“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优势互补”的要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深度开发白洋淀旅游业,重点抓好大口子旅游码头整治改造、白洋淀温泉度假村、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京津生态休闲养生度假旅游中心。着眼引进国际知名连锁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商贸综合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完成庆丰五星级国际酒店、东风美食一条街等项目建设,提升“购物任丘”、“美食任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抓好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粮食增产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化、市场化、集约化的目标,瞄准京津市场,在特色上做文章,在高效上找出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肉鸡以及水产品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新建一批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提高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抓好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努力搞好招商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加强宣传推介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首都第二机场即将开工建设,任丘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更加突出。要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吸引资金、项目、人才。要立足区位交通、油气资源、白洋淀旅游等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搞好包装宣传,着力提高任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任丘、关注任丘、投资任丘。2.改进招商方式

围绕石油化工、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组织举办一批高水平的主题招商活动。依托石化产业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的合资合作,争取引进一批石化产业延伸项目。大力推行小团组、一对一招商,切实提高合同签约率、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3.加强与京津对接

依托开发区和雁翎工业园区,推进与京津全面对接,积极开展与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央企的交流与合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努力把任丘打造成为京津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4.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的合作,尤其是进一步提升与华北油田共同合作、共谋发展的油地一体关系,把华北油田作为最大的外商,建设一批兴市立市的大项目、好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窗口作用,完善功能,强化服务,增强对项目、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紧盯重点市场,力保重点企业,不断扩大石油钻采设备、通讯器材、橡胶制品的出口规模。

(五)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发展坚实平台

1.推动城市发展上水平

围绕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高标准、大手笔建设城市,每年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城市建设工程。以提升城市功能、强化精细管理为目标,推动城市建设上水平。一是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会战道区片、城市新区、106国道市区段改造建设工程,打造城市中心商务区、综合功能区和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促进城市聚集能力上水平;建成以“一楼五馆”(行政办公大楼、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体育馆、游泳馆)为主的一批精品工程,促进城市风貌出特色上水平;着力推进以“三线三网”(大广高速连接线、津保南线绕城线、石港高速任丘支线、污水管网、供热管网、供气管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承载功能上水平;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推动城市形象上水平。二是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坚持建管并重、综合治理,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把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组织好、安排好、管到位。做好数字规划、数字城管、数字住房等工作,推进各系统的对接整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城市意识、市民意识,提高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城市管理上水平。深入开展国家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坚持以水为脉,以绿增韵,启动城市水系建设,推进市区主干道绿化景观改造和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靓丽城市。2.加快重点镇建设

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任丘市应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长期趋势,以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促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群众意愿等条件,把辛中驿、北汉、出岸、议论堡、鄚州五个镇作为重点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资金、土地等难题,加快建设进度,利用两到三年时间,把每个重点镇建设成为3万至5万人的区域中心城镇。通过重点镇建设和拆村并村,盘活大量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工业园区,满足民营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迫切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一轮腾飞。在大量转移农村人口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全面改善水利条件。启动聚龙淀整治改造工程,完成隔堤建设;按照“引得来、蓄得住、用得好”的要求,结合引江引黄项目,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启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配套工程。做好地表水厂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实施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白洋淀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水利闸桥改造、粮食万亩示范方、沼气联户等8个农业项目。组织实施幸福乡村计划,年内维修改造农村公路危桥7座、乡村道路10条,新建改造5座变电站,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10个,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及与市区道路和市域主干道的对接,形成快捷、通畅、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

(六)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减排,紧盯重点领域,加强工业、建筑、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能耗监管,严控能耗反弹,实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大幅削减。深入实施减排工程和环保“利剑”行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防“十五小”、“新六小”企业反弹。严格落实各项奖惩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新上“两高”项目,引导鼓励发展“两低”项目。加强对能耗大户的跟踪监管,完善节能减排措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切实加快雁翎工业园区南区污水处理厂和北辛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造纸、化工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废水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围绕玻璃纤维、铝型材、造纸等行业,谋划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燃煤总量。推广绿色建筑节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高标准建设3~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提高农业污染减排能力。

(七)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1.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入推进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让思想在实干中实现大解放,让理念在实践中实现新调整,真正做到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破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弊端,全力为创业者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大的支持、最佳的平台。2.进一步强化扶持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努力打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企业创产业”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放宽民营资本准入条件,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民营经济税负,在土地供应、金融信贷、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集中力量扶持壮大优势企业,使其成为销售收入超10亿元、超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进一步优化环境

提高行政效能,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增强政府执行力。完善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部门分包责任制、考核奖惩制等制度,严厉打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重奖创业功臣和优秀民营企业家。鼓励多层次开展全民创业,努力形成民间资本活力迸发、民营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深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财税体制改革,要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提高市本级可用财力,增强乡镇、办事处、开发区活力的新途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新增财力更多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等领域。2.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村级集体财富积累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努力探索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路径,进一步健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发展。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3.积极构筑科技人才支撑

围绕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健全完善人才资源服务平台,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为实现任丘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章 泊头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各种制造工业的总称,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与实力的体现。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泊头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和“汽车模具之乡”,有着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正是立足自身优势,泊头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部署,就如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聚集效应的国家级机械制造产业化基地进行了有效的工作,对促进泊头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深入探讨,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泊头市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层次和水平。

一、机械装备制造业及当前政策导向

(一)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其他国家或组织并没有提出这个概念。它是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国内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对装备制造业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即:8分类法、7分类法和6分类法。8分类法将中国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武器装备制造业;7分类法不包括8类中的武器装备制造业;而6分类法不包括8类中的金属制品业和武器装备制造业。

(二)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特征

就目前研究而言,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品范围广、门类多。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既包括主机,也有辅机和配套件;既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既有传统装备制造业,也有高新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但是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2)产业关联度大。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可以分化出众多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制造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可以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

(3)就业功能强。机械装备制造业虽然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但它不同于普通的流水作业,而是组装式工业,具有劳动密集性,可以直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且通过带动相关产业而增加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

(4)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各国都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省能源资源的高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型产业。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工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

(三)当前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导向

1.国家层面的政策

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扶持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与实力的体现。因此,机械装备制造业是目前我国集中优势发展的产业之一,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国内外市场对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机械装备制造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逐年增长。机械装备制造产品已成为我国迅速崛起的出口产品群,是我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充分体现的重要领域,也是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点。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目前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保持机械装备制造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其核心思想主要有:落实自主研发重大装备国内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购制度,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一要对进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费;二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三要制定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的政策,特别对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2.河北省的相关政策

河北省出台《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大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共涉及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等6大类,装备工业产品涵盖17个行业,2010年,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产销增速达到38%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总体规模跃居全国第10位,进入装备制造业大省行列。

根据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按照省政府统一安排,结合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实际,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省发改委研究提出了《河北省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河北省装备制造优势特色产品、努力培育新增长点的方向和重点。要着力做大做强整机装备,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推进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推进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建设,构建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撑。

同时,主要从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与大集团战略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产业聚集、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加强金融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明确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我省的支持力度。

二、泊头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泊头市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自身产业基础、国家产业导向和河北省的发展布局,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优势。

(一)良好的区位和产业优势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泊头市历史悠久,因运河漕运兴起而得名,始建于东汉,初兴于隋唐,建镇于金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自古就是大运河畔的商埠重镇之一。她地处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面积1006平方千米,辖12个乡镇、3个街办处、657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耕地面积95万亩。

泊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京、津、冀、鲁的中心地带,距北京250千米,距天津160千米,距石家庄190千米,距济南210千米,距天津港180千米,距黄骅港80千米。境内有京沪铁路及客货站,京沪、石黄两条高速公路和104、106两条国道。北依京津,东临渤海,处于京津冀大经济圈内,环渤海经济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既可接受京津辐射,又能承接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国外及南方产业和资本。

1986年,泊头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列为环渤海开发开放地区,1998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综合改革试验县(市)。近年来,又先后荣获“全国鸭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9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泊头市工业基础雄厚,素有老工业基地的美称,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尤其是泊头铸造业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近代曾与佛山、无锡并称为中国三大铸造基地,是中国近代铸造工业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保设备产业和汽车模具产业相继从铸造产业衍生、发展壮大。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泊头以铸造机械、汽车模具、环保设备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得以进一步扩张,形成了以铸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为支撑,机械、纺织、服装、电子、化工等为补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3000余家,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铸造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0多亿元,年铸造设计生产能力400多万吨,产品有机械机床、模具、园林、汽车配件、冶金、工艺品等十多个系列、几千个品种,出口到欧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雄厚的发展基础和突出的发展业绩,泊头市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汽车模具之乡”、中国铸造协会命名为“中国铸造之乡”、省政府命名为“环保产业试点城市”,并成为河北省“舰船用泵开发生产基地”和“舰船用铸锻件生产基地”。泊头市生铁冶炼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5月8日,在第十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上,泊头市被中国铸造协会授予“中国铸造名城”称号。这是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城市,为泊头铸造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向更高层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因此,泊头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有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影响力优势。

(二)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有利机遇

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和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内相关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众多商机。泊头的优势在工业,发展在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到泊头工业强市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大局。因此,泊头应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强力推进集群化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就现有的产业优势而言,特别是适应国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泊头市有信心有实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环境完善、聚集效应明显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基于此,泊头市出台了《关于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意见》,着力打造以宏业、京良、贝广为龙头的铸造机械装备业基地,以瞳鸣、新科环保公司为龙头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制造基地,以恒盛、远东泵业为龙头的华北泵业生产基地,以兴达、兴林、京泊为龙头的中国汽车模具制造基地。《关于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意见》围绕建设“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定位,特别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对调整产业结构的组织领导,成立泊头市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各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工促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大力优化环境,提高效率,实施“减负”措施。由市纪委牵头,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该减的减,该免的免。三是加快产业规划调整步伐。实施《铸造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汽车模具产业发展规划》。四是加大财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亿元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业项目、特殊贡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奖励。筹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积极培育品牌、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依托区域内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落户泊头,培育独具特色的泊头品牌资源。加强城市品牌经营能力建设,营造与培育、发展、引进知名品牌能力相适应的支撑环境。实行引进人才与培养、培训相结合的战略,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到2012年专业技术培训人数要达到万人以上。实现以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人才的聚集,以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

(三)泊头工业区为机械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园区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的有效手段。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基于县域实际,促进产业集聚,不断构建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园区经济代表着实力和精华,是要素和产业聚集的载体,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推进县域经济走出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通过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而且可以为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联系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乃至行政成本,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培育,还能够带动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人口的集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新型城区的崛起,加快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为县域经济发展打造越来越优良的载体和环境。

河北省确定的发展园区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城镇为依托,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利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特色园区,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生态示范园区,建立生态旅游度假园区,打造贸易物流园区。通过特色鲜明的园区建立和发展,引导产业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有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的特色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基地,成为推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和新增长点。

泊头市打造产业集群的集中地是泊头工业区。泊头工业区坐落于泊头市市区东北部,西临104国道、京沪铁路,东接京沪高速公路,总体规划面积为20平方千米。泊头工业区始建于1992年5月,2003年实施二次开发,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较高的产业聚集度,2008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产业聚集区,2011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工业聚集区,给泊头工业区提质增速、转型升级带来了有利机遇。以此作为新起点,泊头工业区提出打造“百亿园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园区“五纵三横”路网体系,改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大提升了园区综合承载力,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冲高”打牢坚实平台。泊头工业区以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突出“做大新兴产业和做强传统产业”两大主攻方向,加速产业向高端转移,在提升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以数控机床产业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扩张产业集群。现在,工业区内已形成机床产业园、铸造产业园、汽车模具产业园、环保设备产业园四大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千米。合作伙伴遍及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丹麦、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

(四)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泊头市充分利用危机的“倒逼”效应,引导企业抓住市场调整机遇“弯道超越”,加快转型升级。计划三年内将现有铸造企业由目前700家减少到500家,铸造、环保、汽车模具三大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实现工业产品从“大、笨、粗”向“高、重、精”的转变。为此,泊头市组建了专门机构,统筹全市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是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高科技机械装备设备,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市财政专门出资550万元设立“产业升级奖”,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品牌包装、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档次等。在政策引导下,许多企业不断引进万吨以上自动造型、浇铸流水线,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数控机床产业正逐渐崛起,增强了泊头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后劲。

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通过共建技术中心、项目攻关和技术引进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2008年以来,泊头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在当地及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新增研发中心20余个,与5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专门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机制,先后引进各类产业技术专家1200余人,成为泊头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打造“绝活”的“外脑”。

通过开放式的自主创新,泊头市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授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嘉隆公司原本是一家减速机配件生产企业,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开发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减速机整机,并通过美国指定验质机构的114项指标检测,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张孔杠铃公司生产的男子187千克(原185千克)包胶比赛杠铃、女子182千克(原180千克)包胶比赛杠铃产品成功打入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后投资2000万元研发的残疾人比赛杠铃,又成功入围2012年伦敦残奥会举重比赛器材库。

(五)加大项目建设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是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强力支撑,泊头市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信贷投放、专项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发展。同时,加大项目建设考核力度,将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建立台账,纳入项目库,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观摩”。此外,还与北京铸锻造协会签署了《提升泊头制造产业,承接北京铸造企业转移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引进战略支撑项目。

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带动着泊头工业区“从零件到部件、从部件到整机、从整机到整套”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了工业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数控机床为引领,精密铸造、汽车模具、环保设备三大传统产业迅猛发展的新格局,为泊头市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强力引擎。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9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7个。三井公司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贝广电力设备公司电力设备项目、胜达机械公司大型输送设备项目、兴达车身制造公司汽车模具项目、建新工量具公司机床整机装配项目、万雉园公司百万只无公害蛋鸡养殖及蛋品加工等7个项目列入河北省重点项目计划。德道汽车零部件公司汽车模具及零部件项目、瑞恒机械公司外套筒及阻尼座系列产品项目、隆泰模具公司汽车模具及大型水泵项目、京良电力设备公司高铬耐磨铸钢件项目、兆发机电公司数控机床项目等一批“三五八十”和外资项目进展顺利。

以承接北京外迁企业为重点,吸引贝广电力设备等9个京津外迁项目落户泊头,总投资10多亿元。以机床产业招商为重点,先后赴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开展专题招商,泊头巨人重工公司与鲁南机床、成都广泰机床合作的数控机床项目已正式签约,北京考利特电器公司精密数控机床项目已完成选址、立项、环评等前期工作。以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贷款、争取政策为重点,争取各类中央投资8253万元,涉及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社会事业等10个方面29个项目。2011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10万美元,引进内资16亿元,出口创汇9436万美元。

三、泊头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泊头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条件,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或集群效应并不明显。纵观目前发展形势,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看到一些差异,从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有效的策略,为泊头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破除困难和障碍。

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泊头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较为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用“小、低、散、弱、差”来概括:“小”表现为大企业不强不大,小企业不专不精;“低”表现为产业集中度不高,设备新度系数低;“散”表现为企业组织结构“大而全”、“小而全”;“弱”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弱,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与低端产品供给过剩并存;“差”表现为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差,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不够

泊头市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整体实力较弱,缺乏先进经营理念,大企业规模也不大,对行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弱。长期以来泊头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再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化组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存在较多无序竞争,这种散兵游勇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行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导致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同时,泊头工业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效应尚不明显,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起步建设中,泊头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推进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工作,并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由于产业园区发展尚不成熟,一大批重大项目还处在准备阶段,配套的下游协作项目短时间内难以实质性启动,因此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际上尚未形成。

(二)产业链不够完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链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辅以众多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服务组织,共同完成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的链条式关联系统。泊头的装备制造业虽然涵盖了机床、铸造、汽车模具、环保设备等产业,但由于生产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导致成套设备的研制能力不强,因此往往工业产品以零件为主,缺乏整机制造,对行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弱,没有形成有机的、强大的产业链,这是制约泊头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形成的装备制造业已能生产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是缺乏具有系统设计、成套生产和工程总承包的大公司,大量的产品配套无法在本地实现,因此会有“肥水外流”的现象。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泊头装备制造业与全国的普遍情况类似,缺乏技术标准高、竞争力强的高附加值产品,急需推动产品结构向高、精、尖、特、专方向转化。

(四)自主研发能力低,设计和制造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下,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于引进国外的技术。大规模企业往往也会产生改造研发投入低,造成技术研发后劲不足,大量企业把资金用于技术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造成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现代化的设计往往是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但由于受到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自主开发设计能力普遍不高。

(五)资本结构过于单一,企业运行无保障

装备制造业除涉及国家安全的部分之外,是鼓励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的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往往机制僵化、运行效率低,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都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企业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回流困难,同时银行放贷偏紧,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困难,这对于装备制造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链过于紧张。一旦资金链中断,企业就无法保障正常运行。

(六)人才缺失,特别是研发人才匮乏

“工以才成,业由才广”,良好的人才储备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研发经费和人员少,而且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高校,企业并未真正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主战场,因此难以给技术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加之前些年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低,员工待遇低,导致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纷纷出走,加之泊头市县级市的层次和地位,吸引人才存在先天不足,新毕业知名院校学生大多不愿来泊头工作,从而导致泊头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打造,面临严重的人才瓶颈制约,技术型人才队伍萎缩,人才结构失衡。

四、泊头市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

泊头市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泊头市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强力推进。

(一)立足现实,强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和地理集聚的特征,它把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便捷性交易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氛围,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实际上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产业集群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色,如小产品创造大市场,小企业引发大合作,小集群造就大效益。这些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等都有鲜明的产业实例。

就泊头市的发展实际而言,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加强产业整合,培育龙头企业

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为目的,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围绕扩张产业、延伸产业链,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乡镇、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集团,使之成为在同行业具有引领地位的龙头企业。鼓励泊头市机械装备制造大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鼓励行业内企业围绕技术互补、产品互补、市场互补的兼并、重组,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源配置。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发展引擎

近年来国内外投资出现了不再单一向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群方向转移的趋势,产业聚集优势已逐渐替代低成本优势而成为影响资本流动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泊头市已形成的产业集聚雏形的初步优势,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做大新兴产业和做强传统产业”成为泊头市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两大主攻方向。

一是做大数控机床产业,使之成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冲高的“引擎”。泊头市抓住国家有政策、市场有前景、产业有基础的碰头叠加机遇,把发展数控机床产业作为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第一主攻方向。他们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按照“扩大产能、壮大规模、聚集产业、打造品牌”的思路,强力打造以中高档、精密、高速数控机床整机生产为核心,“高、大、精”通用数控机床与“专、特、稀”专用数控机床错位互补发展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有路通机床、隆创机床等总投资达27亿元的10个前期、在建数控机床项目落户泊头,另有在谈数控机床项目9个,拟投资23亿元。精达公司新研制生产的全省跨度最大的数控龙门式钻铣复合机床,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项技术填补省内空白。泊头数控机床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机械装备制造业“含金量”加速提升。

二是做强传统产业,加足机械装备制造业冲高的动力。泊头市按照“提升优势产业、壮大核心企业、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设立了产业升级扶持基金,力促传统产业对接央企、靠拢军工、上市融资,在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装备提升中增投入、调结构,加速迈向高端、精端、终端。在将铸造产业由700家精简到300家的同时,以项目为载体,调优存量,做强增量。3.加强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基地的总体布局、发展规模、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服务水平。立足现有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特点,重点规划发展沿主干通道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其他相关产业向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基地集聚发展。在编制工业区20平方千米总规基础上,投资5亿元启动了功能服务区建设,并规划建设了“中航工业精密铸造工业园”、“中小机床产业园”、“承接京津外迁铸造企业工业园”等3个“园中园”,重点培育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战略支撑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中航工业集团并购宏业公司,将总投资50亿元,在泊头打造以生产航空航天、电子、船舶用各类优质铸件为主的精密铸造生产基地。位于泊头工业区正港路南侧的“数控机床产业园”于2010年11月15日奠基开工,首批入园开工的京泊机床、路通机床、巨人重工、利升机床、精达机床、沈阳机床4S店等6个项目,总投资16.8亿元。这些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3亿元,利税7.8亿元,同时拉动泊头机械装备制造业整体提升。

(二)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1.构建泊头市大装备制造业体系

按照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方向,围绕泊头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积极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专项工程和装备制造业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借“十二五”之际,加快组织规模以上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制订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进步五年计划,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大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铸造业是泊头的看家产业,也是泊头的立市产业,汽车模具、环保设备的快速发展,与铸造业的兴旺发达不无关系。2009年上半年,泊头市淘汰年铸造能力1000吨以下的高耗能铸造企业21家,淘汰小型冲天炉105台。一步“壮士断腕”般的“好棋”,泊头市淘汰落后产能2万余吨,减少能耗折合标煤近万吨。在对铸造业“大动手术”的同时,泊头市对汽车模具、环保设备也并未“偏袒”,专门做出规定,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必须淘汰。2.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持续上升。具体来讲要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进行联合开发设计,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向国内尖端水平和国际水准靠拢。并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探索建立推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机制。加快发展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3.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泊头市立足本地实际,在辩证把握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鼓励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委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制订了《泊头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明确机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把数控机床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培育新兴、提升传统,发展整机、强化配套,建设基地、集群发展,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实现工业产品由“泊头零件”向“泊头整机”跨越,全力打造“华北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机床被称为“工业之母”,机床制造能力尤其是集高新科技于一身的数控机床制造能力,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工业实力。为此,泊头市在现有30多家机床配件生产企业的基础上,把数控机床产业作为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第一突破口,以台湾绮发数控机床、巨人重工精密机床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技术研发、开发一流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通过引进先进的大型数控加工中心,汽车模具产品已由中低档皮卡车领域,打入经济类轿车内外板市场;铸造行业中工业品的比重由2007年底的58%上升到79%,附加值显著提高。

泊头市还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促成河北宏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航工业贵州安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签订《并购框架协议》,安吉精铸公司以增资扩股模式并购河北宏业公司。借助并购后的军工平台,宏业公司将在现有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打造军民结合型企业,最终建成国内最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铸造企业集团。

(三)加强和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

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当前全国2/3以上的省、市、自治区都把装备制造业定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加以推动的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装备制造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入直接影响其产品研发能力、自身装备水平和企业、行业的发展。为此,建议市财政在年度投资安排中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对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企业给予扶持。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融资渠道。如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装备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有效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争取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等。2.制定和用好扶持政策

要不断出台和利用相关政策,扶持和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方面,落实好国家、省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行优惠政策。如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河北省《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所提的政策支持等,及泊头市出台的《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意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结合河北省实际,将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再向前推进一步,加快研究制定出针对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分别给予支持的政策内容。基于此,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为重点,泊头市财政每年出资550万元设立“产业升级奖”,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品牌包装、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档次等。对于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专门制定《泊头市机床产业招商活动实施方案》,并对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数控机床项目、年产量10万吨以上机床铸件项目,在限定投资强度的基础上,实行“零地价”,并给予增值税、所得税地方收益部分5年财政返还的奖励;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到5亿元数控机床项目的有功单位和人员,给予2万到10万元的奖励,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的,给予特别奖励。继续完善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加快设备、技术、产品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调整升级,做大做强。3.建立育人、引人、用人、留人的良性机制

应坚持不懈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吸引工作,加大对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和创新项目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激励力度,实行“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才政策。企业还应定期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修,培养造就科研开发能力强、水平高的技术拔尖人才。同时,可利用企业有利条件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到企业任职、兼职,并及时核拨编制及经费,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建立健全集群服务支持体系

一是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发布产业导向目录,落实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泊头市工业区对入区项目实行“一站式”办理,“保姆式”服务,设立了集政策咨询、行政审批、收费审查和行政监督于一体的项目手续代理中心,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程跟踪服务”的方式,形成了入区项目前期审批“一条龙”,中期在建“全方位”,后期投产“经常性”的服务模式。二是充分发挥泊头市的地域优势,加快发展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建设一批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基地。三是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的自主、自律和协调能力。通过建立四大特色产业协会,制定完善各行业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尽量避免和减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实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各产业协会分别组织企业赴无锡、河南、长春、天津、湖北、成都、浙江等30多个知名龙头企业考察学习,15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来泊头参观、考察、指导工作。四是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积极创办“政府主导型”中介服务机构,作为企业间网络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市场调查等各项服务,加强集群企业联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从而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

第四章 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在沧州冀中南工业集聚区,优化发展以精品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近期,河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继钢铁产业之后河北省又一个支柱产业。黄骅市的汽车装备制造业有着良好基础,这一产业的发展既符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又是拉动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火车头”产业,且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应作为渤海新区与黄骅市整合后的一个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加以培育壮大。因此,透视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的过去、现状、前景,围绕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全面分析当下汽车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客观条件,认真探索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的路径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及对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一)国际环境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制造业的总称。它包含门类多、覆盖面广、产业带动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汽车装备制造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但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汽车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世界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新调整、新变化,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趋势。1.汽车产业发展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各汽车生产国均将汽车产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走出衰退的重要力量,纷纷出台措施力促汽车产业发展,发展重点也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着力提高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2.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汽车生产大国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到国家战略,为之提供巨额财政支持,以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各大汽车制造商也加大资金投入,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和生产上实现突破,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今后企业开拓市场的拳头产品。3.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成为竞争的关键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汽车产业已处于成熟期,产能过剩、市场饱和、能源紧缺、环境保护已成为困扰汽车产业发展的难题。因此,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安全性能、个性化设计和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产业已从数量扩张型向技术制胜型转变,产业竞争已集中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4.企业联合重组大潮再度兴起

金融危机后,以资本关系为纽带、以品牌扩张为主导、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以竞争压力为推动力的企业兼并重组明显加快,资源配置将更倾向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将是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战略。5.世界汽车产业重心向新兴市场转移速度加快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已基本饱和,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发达国家汽车生产企业采取出售品牌、产权重组、转移产地等措施,以维持其竞争优势和地位。而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消费需求规模大、增长快,成为拉动世界汽车工业增长的主体,而且各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愿望强烈,措施有力,成为国际汽车大集团转移产能和争夺市场的主要目标。

(二)国内环境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2009年更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装备制造业作为汽车产业的相关行业,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我国要实现由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对汽车装备制造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汽车业在“十一五”末到“十三五”初将至少投入1.5万亿元人民币的巨资进行技术改造,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将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超级的巨大市场。今天,作为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核心已经由欧美、日韩转移到中国,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有着太多的生意机会。这种生意机会不仅仅包含制造和销售汽车,也包含了为汽车的整车企业提供配件与服务,更包含了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相关设备。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已经由导入期转为普及期。201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7500万辆,每千人保有汽车达到58辆,但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8辆,而且较美德等发达国家的950辆相差更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汽车消费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据有关专家预测,当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6亿辆时,汽车需求将趋向稳定,届时,汽车的普及率将达到每千人200辆,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受能源紧缺、燃油价格上涨、环境保护、交通拥堵等因素制约,特别是2011年以来,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取消,各地又出台的治理拥堵方案以及石油价格上涨,致使汽车行业由去年的增长引擎变为今年的减速冠军,因此汽车装备制造业企业也受到巨大影响。今后几年,我国汽车产业增速将趋于平稳,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左右,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汽车消费将会普遍增长,成为推动产销量增加的主要力量。预计2015年全国汽车产量将超过2500万辆。随着汽车生产企业的不断扩张,产能过剩将日益突出,汽车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新产品、新技术以及重点消费市场成为竞争焦点。激烈竞争将促使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注重开发应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高安全可靠性技术、新材料及轻量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自动化工艺技术,成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联合重组、合资合作,也将在更大区域、更宽空间展开。

(三)汽车产业发展变化对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汽车装备制造技术是汽车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撑,汽车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质量。同时,汽车装备投资是汽车制造企业的主要投资,占汽车制造企业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制造成本和企业效益。可以说,汽车装备制造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汽车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步入由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历程中,对汽车装备制造业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对汽车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1.高效

汽车装备应当具有较高的效率,主要指高端的高效专用设备、现代高效柔性自动生产线及高效制造技术等。面对国内巨大的汽车市场,高效的汽车制造装备可以为汽车企业提高效率,扩大产能,在汽车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2.高精

汽车装备应具有较高的精度,主要是以现代发动机总成为代表的高精零部件制造、精密模具制造、汽车电子制造所需的高精度设备等。高精度设备决定了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先进的汽车产品要求以先进的汽车装备为支撑。3.可靠

汽车装备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可靠性,汽车行业的生产特点是量大、持续,一旦因为汽车装备故障问题停滞,将对汽车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用损失。4.集成

汽车装备应具有大批量生产的各种自动生产线和制造单元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水平。具有将工艺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等集成为柔性自动线的能力,具有将各种现代制造技术按照精益、敏捷理念集成为新一代柔性自动线的能力,以应对新产品投放市场周期的缩短。5.同步

汽车装备是为汽车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服务的,因此,汽车装备应与汽车产品同步发展,满足汽车新产品的要求,尤其是汽车行业需求的热点,例如目前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装备。

二、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始建于改革开放初期,以“五小”企业居多,大多数从农机修配起家,属支农、支渔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黄骅造船厂、五一机械厂等企业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工业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时期,成为当时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极大地拉动了全市工业的发展。由于受机制、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从1995年开始,该市机械工业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停步不前,有的甚至陷入破产境地;另一部分善于把握机遇、开拓市场的企业却迎合了市场经济大环境,顶住了市场压力,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在黄骅市异军突起,连年打新牌,连年出新高,逐步成为黄骅市的支柱产业。

2010年,国内第五大生产汽车厂商北汽集团入驻黄骅,黄骅汽车产业园项目启动,对黄骅汽车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巨大推力,加之本地固有的专用汽车、工程机械、汽车零配件生产三大汽车装备制造格局,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集群效应逐步凸显,呈现出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截止2011年底,黄骅市共有汽车装备制造业企业183家,从业人员7597人,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润9640万元、税金2827万元。

(二)重点发展领域

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专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生产和汽车零配件生产三类。1.专用汽车制造

这一行业,缘于黄骅的“倒油”业,从小规模的焊油罐、焊大箱起步,到2003年进入正规化、专业化、快速化发展阶段,目前有企业50家,年产能2.6万辆,在河北省专用汽车制造业中占半壁江山,2011年实现产值14亿元。其中有规模企业7家,又占黄骅市专用汽车制造业总量的近70%。产品主要包括罐式运输车、普通栏板半挂车、仓栅式运输半挂车、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粉粒物料运输半挂车、化工液体运输半挂车、自卸车、水泥专用车、场地车等十几大类,在国家发改委公告的目录产品就有黄骅市4家企业152个。相对于全国同行业600余家规模企业,黄骅市在整体产能、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均处于北方中上游,其中罐式运输车年产销量4300辆,约占全国市场的3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罐式运输车生产基地。宏泰公司已成为北方奔驰、陕汽、重汽的委托改装厂;昌骅公司C2压力罐车项目在全省仅有3家同类企业;亚峰公司的水泥泵车在全国仅有几家大型国企具备生产能力;昌骅、宏泰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3C”认证,“昌骅”、“宏泰”商标成为省著名商标,2008年两公司又获得了整车出口资质,2011年,黄骅市共出口液压罐改装车500余辆,目的国家涉及中东、南非、俄罗斯、东欧等地。参见表4-1。表4-1 2011年黄骅市四大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统计表资料来源:根据黄骅市发改局、统计局相关材料整理2.工程机械生产

目前,这一行业只有羊三木乡的小犟牛轻型装载机、黄骅镇的五一机械厂两个项目。小犟牛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80亩,2008年5月份投产,2011年生产各类机械3000台,产值8000万,税金102万元。五一机械厂2011年产值6258万元,税金351万元。3.汽车零配件生产

汽车配件生产是黄骅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现有企业近100家,主要集中在常郭、滕庄子和齐家务,其中规模较大的20余家,2011年这一行业实现产值6.13亿元。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二、三级配件供应商,主要产品有:汽车座椅、刹车总成、减震器、前后保险杠、滑道、防尘盘、汽车灯具、反光镜、桥壳等,以冲压、焊接、注塑工艺为主。滕庄子乡的文达汽配公司是济南重汽、一汽、二汽系列冲压件、紧锢件专业生产单位,年产后桥壳盖1万套。常郭镇的长生灯具、荣昌汽配、华泰配件等企业与北京光华汽车配件公司(一级配件供应商)联合为北汽福田供货,借助对方的市场渠道,建立了稳定的销售途径。

此外,黄骅市汽车配套服务业发展也较快。北汽、一汽、二汽、上汽、陕汽、重汽等近20家国内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在黄骅市设立了特邀维修站,河北汽贸、济南重工、冀东机电、北汽福田、山东鲁铧等6家汽车销售企业在黄骅市设立了经销站。由黄骅市技术监督局从省局争取的省级危险化学品罐车检验站项目建在黄骅市,该项目投资1350万元,占地100亩,2012年底可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不仅可以解决黄骅市改装车要到沧州检验的问题,还将辐射沧州东部县区车辆来黄骅市检测,预计每年检测车辆6000部。以上这些,都将对黄骅市的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三、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共性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步入创新和引进相结合的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但是与我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多问题。1.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过于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汽车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0年以上,尚不能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称身激光焊接自动线、大功率激光器、热冲压等核心技术上过分依赖国外。我国产销量排名前十的整车企业所用的生产装备90%以上都是进口,我国汽车装备制造对外技术依存度达70%以上。随着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汽车产业对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装备精度、效率、可靠性、成套性等方面不高,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因此,很多汽车企业关键设备为国外设备,一些精度要求低的设备才会考虑选择国内装备。2.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由于汽车装备技术基础较弱、研发所需投入金额大风险大、企业利润率低下等多种因素,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在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缺少技术创新成果。另外,国内企业本身技术能力不够,往往停留在引进与仿制上,或者对非关键部件进行技术改造,而不是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后进行二次开发。因此,难免落入“不断引进,依然落后”的怪圈内。3.服务意识与水平落后

汽车装备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一次投资金额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且汽车产品生产对连续性要求高,汽车装备的停机与维修很容易对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汽车装备的售后服务对顾客再购买有很大影响。国内汽车装备制造业在售后服务意识和水平方面的落后,也影响了他们的整体销售。与国内汽车装备制造业仅提供售后服务不同,国际汽车装备供应商已经开始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即不再以简单地卖装备为目的,而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成套的、综合的方案,以帮助用户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总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汽车产业将会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要满足汽车产业的要求,国内汽车装备制造业必须要把握好未来15年的战略机遇期,瞄准汽车装备市场的潜在需求和核心技术,一是做好对前沿科技的引进,完成引进——吸收——二次开发的过程,利用后发优势,逐步弥补国内装备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招收高科技人才、进行产学研合作、组建汽车制造装备研发中心等,尽可能提升科技研发水平,研发出适合国情和市场的新产品、新工艺;三是汽车装备企业应与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及时跟踪用户的需求,既要做到技术上的同步,又要做到服务上的周全。

(二)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的自身问题

尽管近几年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但除了上述中国汽车产业的普遍性问题外,自身还存在许多滞后性问题。1.规模企业少,整体实力差

目前,该产业还没有整体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基本呈自然发展状态。专用汽车制造企业虽有50家,但规模企业只有7家,其余都没有国家资质,有的连工商登记也没有,靠倒买正规厂的合格证或以挂靠名义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大”而不强,“小”而不精,整个产业的经济绩效不高。零配件行业多数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层面,缺少龙头。总体来看,尚未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中低端技术水平的装备多,高技术水平的装备少,信息化程度低,高端设备与产品缺乏核心技术。2.产品层次不高,配套能力差

整体技术、工艺水平落后,制造水平大多仍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同类制造业的水平,缺乏信息化对机械化生产的渗透,产品技术含量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设备和精密检测设备严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分布缺乏规划,企业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同时,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没有形成一整套企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衔接程度高、设备管理机制完善、成套配备能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尚处于“模仿型”的生产模式中,产品设计、研发、试制水平较低。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主要是为品牌车头加上装部分,技术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缺少核心技术储备。汽车配件产品仍以大路货居多,多数企业是为大厂搞配套加工,没有自己的品牌,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大部分企业尚不具备较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大部分关键设备与技术依赖进口,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缺乏,特别是集成创新能力较弱。与全国工业、原材料价格涨势对比来看,汽车装备制造产品出厂价格上涨艰难,涨幅一直远低于全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从2011年全年看,汽车装备制造产品出厂价格涨幅分别低于全国工业、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涨幅5.7、8.99和9.18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下滑。参见表4-2。表4-2 2011年黄骅市与全国部分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情况对照表资料来源:根据黄骅市发改局、工业促进局相关材料整理3.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不完整

企业小而全,产品雷同,相互竞争激烈,为本地企业配套率不足10%。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服务等相对薄弱,提供全面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还比较弱,一些具有优势的产品难以成套供应,导致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影响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4.专业人才匮乏,人员流动快

生产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管理和营销人才,目前缺口至少在600人左右。专业人才的匮乏造成企业人才频繁“跳槽”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稳定发展。装备制造业中高精尖人才缺乏,甚至一些企业出现研发人员大量流失。而且,对技术工人培养不够重视,忽视技术工人的重要性。高级技工已成为目前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的“稀缺资源”。5.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许多重要产品技术来源依赖国外,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产品更新周期长,响应市场的速度慢、时间长。研究开发费用不足和吸收消化能力差也是制约创新能力的因素。6.企业融资、用地有困难

如亚峰公司与河北工大联合开发的水泥泵车市场前景非常好,已获得生产资质,但由于缺少资金,项目至今还未启动。常郭一些中小汽配企业位置差,建设乱,出卖价值和抵押价值都低,难以置换出新厂建设资金,即使有少量可用地也多是窑洼坑地,选址不理想。

四、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的条件与前景分析

(一)优势条件与有利前景

1.国家政策环境带来的优势

振兴装备制造业已列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政策环境优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2009年,国家又制定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黄骅市发展壮大汽车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2.黄骅市自身比较优势

一是有区位条件。黄骅市距离亚欧大陆桥新桥头堡黄骅港20千米,20千米正是以港兴城的黄金距离,黄骅港是河北省中南部以及鲁北、豫北、晋北和陕西、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陆路运输距离最短的港口,从沧州黄骅港经省会石家庄、山西太原、宁夏中卫,由新疆出境,途径中亚、欧洲到荷兰鹿特丹,将形成世界上最短的被称为超级地理现象的亚欧大陆桥最新通道,它比原亚欧大陆桥要缩短500千米,亚欧贸易通过此通道比远洋运费节省20%,时间节省40%,是一条极富潜力的国际贸易“黄金走廊”。黄骅综合大港腹地范围覆盖冀中南、晋西南、鲁北、豫北、陕西、内蒙古等部分地区,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涉及43个设区市,330个县(市),1.4亿多人口、2万多亿GDP,占全国经济总量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石黄高速、朔黄铁路以及正在筹建和建设的邯黄铁路、邯黄高速、保沧高速横贯东西;津汕高速以及建设中的沧津沿海高速纵贯南北,七纵四横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黄骅市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二是有产业基础。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起步早,有一批生产企业、一批成型产品、一批技术人员、一定的市场销售网络和一定的产业影响力,具备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

三是附近区域产品市场需求大。我国北方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散、杂、液、重类产品汽车运输占大宗,专用车用量大;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日趋活跃,货物运输物流增长迅猛;黄骅市境内拥有丰富的石油、原盐、煤炭资源,石化、盐化、煤化工业发达,无论是资源产品运输,还是深加工产品运输,运量都很大。目前黄骅市境内共有5吨以上大型载重货运车3700辆,其中危险化学品运输车2000辆,年运力达300万吨,黄骅已经成为辐射冀晋蒙陕豫鲁京津及东北地区重要的油产品运输基地,6小时内可以完成天津港一艘10万吨油轮的接卸任务;黄骅港作为重要的出海口,辐射冀中南、晋中南、鲁北、豫北、蒙西和山西、陕西大部,黄骅市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对货物运输车辆、货物装卸车辆将产生巨大的需求。

四是生产成本低。黄骅市处于北方钢铁产业密集区和汽车制造带的中部,渤海新区中钢、中铁距市区只有百里,专用车生产企业可实现原材料“家门采购”;接受京津、山东、东北等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的辐射空间距离近,为其配套零部件方便、快捷、运输成本低。3.国际产业转移优势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使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有可能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从世界制造业地域结构的演变来看,“二战”以前,世界制造业中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二战”后,首先是日本崛起,继之以东南亚“四小龙”、拉美国家和东盟地区梯次跟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大陆获得迅猛发展。这体现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规律,即人均GDP在1120美元至2100美元的发展阶段,即重工业从初期向中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增长率最快,所以这类国家和地区就成为制造业集中或转移的对象国家和地区,而且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产业梯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的梯度转移。

我国由于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市场潜力巨大、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等原因,具有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明显比较优势,积极、有选择地接纳转移是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跨国公司的对华战略是利用我国相关企业的加工能力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事关产业发展前途的研发和市场营销控制权,则绝不会轻易向我国转移。我们要趋利避害,谨防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力求避免被固化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尤其要限制接纳污染型和资源消耗型的加工业。4.国内市场空间优势

一是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呈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全国汽车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达到2970亿元,预计2012年将维持近20%的增速,行业产值将达到3564亿元,而且东三省和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汽车装备制造产业的聚集和迅速增长区。国家实施大规模的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必将带动物流和工程施工业的大繁荣,进而拉动专用汽车和工程机械的旺盛需求。据预测,2012年全国专用汽车年新增量将达100万辆,专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70万辆。

二是行业拓展空间大。专用汽车,国外有800个大类属种,国内目前只开发了80多个系列,该行业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零部件产业发展潜力也很大,中国国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未来几年世界汽车巨头的零部件采购计划中70%订单也瞄准中国。5.产业成长优势

一是汽车装备制造业向链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展领域和机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过的规律现象正在我国上演。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规模经济向世界通行水平接近;市场主导下的专业化分工趋于成熟,产业集聚迅速发展;系统集成商、设计公司、工程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等产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将成为与制造加工并列的支柱环节之一;资本结构继续调整,国有经济比重将继续下降,非公经济在行业总量中的主导地位将增强,内资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将继续提高;信息化、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已成为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二是汽车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起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汽车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我国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快发展。从组织结构看,一方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增加;另一方面,新的企业不断诞生,老的企业在提升、转型和淘汰。这种转型升级为我们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6.大规模企业入驻黄骅带来的优势

北汽集团是全国第五大汽车集团。2010年,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暨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车桥工厂项目在黄骅经济开发区正式奠基。作为黄骅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聚集效应最强、带动能力最广的战略支撑项目,该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集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出口、汽车销售、物流、展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先期开工建设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齿轮及车桥项目,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齿轮和车桥厂房、公用动力配套设施及办公生活用房。项目一期建设车桥加工及装配生产线,形成60万套螺旋伞齿轮及10万辆份车桥生产能力;二期在一期的基础上再形成90万套螺旋伞齿轮、10万辆份车桥和10万套变速箱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最终形成150万套齿轮、20万套车桥和10万套变速箱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

(二)劣势条件与面临挑战

1.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的任务仍很艰巨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在河北省汽车装备制造业中确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已成为汽车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产业活力明显增强。但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和扩大开放。2.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趋于强化

随着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其所需原材料、能源和资金亦相应增加,而资源、资金及环境承载力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同步增长。目前汽车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大,加之整体上受科技水平不高、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影响,近期内很难改变“廉价超量出口”的态势,其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将会抑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汽车装备制造业市场具有高度开放性,国外境外同业也加紧了渗透和争夺,中低端装备供过于求所导致的过度竞争将成为长期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3.汽车装备制造业自主化面临严峻挑战

普通装备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国际市场,有望成为世界主要供应基地。但在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产品上,既受到自身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所限,引进技术又遇到发达国家的诸多限制。外商投资也从参股向控股、从合资向独资、从占据市场向垄断市场转变,国内资本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面临严峻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虽面临一些挑战,到机遇和优势更为明显,易于推动汽车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易于做大主要是由于北汽集团牵头带动,专用汽车生产规模企业联合,汽车配件企业集群,可使产业的年产值达100亿元;易于做强主要是由于能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拉动钢铁、模具、塑料、皮革、贸易等众多相关产业发展。因此,黄骅市应该把汽车装备制造业作为全市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

五、加快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确定产业名称

建议定名为“汽车装备制造业”。一是与国家行业分类相对应。按国家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共包括七大类,其中一类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该行业又包括铁路运输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自行车制造等9小类,汽车制造中又包括汽车整体制造、改装(专用)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及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修理等子类,所以定名为汽车装备制造业符合规范,又能体现产业特点。另外,河北省、沧州市都提出发展装备制造业,这样定名与上级产业定位吻合;二是比汽车改装业范畴大。汽车改装业仅限于改变汽车外观、改动汽车音响、做车内装饰等行业,汽车装备制造业则包括汽车及工程车的生产、改装、配件、维修、销售等众多联系紧密的相关产业,易于产业链的纵向拉伸和横向膨胀。2.编制产业规划

汽车工业既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应由黄骅市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尽快编制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黄骅市专用车生产优势,以扩大现有汽车装备生产规模为基础,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加强企业联合为重点,鼓励开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品种,率先把专用车做大做强,以专用车带动整个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争取利用5年时间,形成年产专用车10万辆、零部件300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5亿元。3.出台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和技术研发两个方面。在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方面,鼓励企业加速扩张,靠规模化降低成本、靠规模化增强实力、靠规模化占领市场,靠规模化提高影响力。在技术研发方面,鼓励专用车生产行业向叉车、水泥泵车、消防车、高空作业车、清障车等高端车型发展,自主研究储备专用车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鼓励零部件企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线束、座椅、车桥、轮毂、保险杠、自动变速箱、安全气囊、三元催化转换器等,通过优化结构,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在具体政策上,加大对汽车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确保主要生产发展项目所需的建设资金、流动资金的支持,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并作好装备租赁业务。政府每年设立500万元的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年增加值超1000万元新上、技改项目和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产品的奖励;对规模企业除按黄骅市2006年出台的“六项奖励的暂行规定”进行年度奖励外,对当年实缴税金同比增长30%以上的,将超出部分的30%返还企业等等。

(二)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1.加快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项目建设进程

该项目是集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整车制造、汽车销售、物流、展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作为黄骅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聚集效应最强、带动能力最广的战略支撑项目,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整合了黄骅市良好的区位市场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优势和北汽集团在汽车产业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要将北汽项目作为黄骅市的“一号工程”,加快该龙头项目进度,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加速形成以整车制造为龙头、专用汽车为龙身、汽车零部件为龙尾的日益完备的汽车产业链,有力带动黄骅市及周边地区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将黄骅市打造成华北地区最大的汽车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2.整合培育产业链条

专用汽车(改装)行业要向与车头生产企业紧密联合方向发展,零配件行业要向零部件方向发展,工程机械生产行业要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模具、五金、塑胶等行业要开发汽车装备类产品,整个汽车装备制造业加强左右联系、上下合作。同时,大力开发汽车销售、危化品罐车检验、保养维修、保险租赁、配货等汽车“后市场”行业,筹划钢材和汽车及零配件市场,加快推进省级危险化学品罐车检验站项目建设,为汽车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3.加快汽车装备制造园区建设

汽车产业关联度高,规模生产效益明显,宜向园区聚集发展。应突出抓好羊三木专用汽车制造和常郭汽车部件两个专业园区。羊三木园区以专用汽车制造为主,兼顾工程车辆生产;常郭园区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对两个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鼓励汽车装备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同时,包装宣传两个园区,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吸引国内大型汽车装备企业和配套企业入园,形成集群。通过装备制造业在园区集中发展,避免布点分散、占地量大、成本增大、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弊端,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按“体现特色、有机链接、形成集群”的原则,提高园区总体规划水平,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方向对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定位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使引进的项目能够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链条上的“缺位”,拉长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形成综合服务能力。4.扶持壮大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

依托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打造新205国道沿线以汽车制造、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物流为主的汽车产业带。加强昌骅、宏泰、光华、亚峰等企业与北汽集团对接合作,联合兼并中小配套企业,促进提档升级。确保省级罐车监督检验站建成使用。完成市造船厂破产重组,加快壮大船舶修造业。推进五一机械厂与水利部新华投资公司合作,做强“大禹”牌水工机械。5.组建行业协会

由黄骅市政府牵头,筹建黄骅市汽车装备制造行业协会,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方面,对外加强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零部件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业务联系,争取加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并积极申报“中国专用汽车制造基地”称号,树立产业形象。另一方面,对内组织企业定期召开产业研讨会或年会,并适时举办一定规模的汽车产业展;组织企业“走出去”,参观学习,寻求合作,促进企业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力争尽快把汽车装备制造业做成黄骅市的特色支柱产业。

(三)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

1.培育引进人才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行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工人的技术培训,改善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采取定向培养模式,在黄骅市职教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开办汽车专业课程和制造技术培训班,并在规模企业设立焊接、冲压、机床等实习基地,对外引的专职或兼职专业人才给予工资、医疗、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照顾。对已与市内企业签定3年以上用工合同的技校在校生,黄骅市财政给每人一次性补贴1000元;对当年实缴税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黄骅市财政为企业高级工程师、研发人员发放奖励补贴总额20万元,逐步解决当前企业人才匮乏和用工难问题。2.加强科技交流

企业不仅需要硬件条件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更需要软实力的支撑。“软实力”不仅指技术能力,而且包括质量保障能力。为此,业内骨干企业不但要培育“攻高端、夯基础”的技术能力,而且要培育全员的质量意识和对工艺要求一丝不苟的执行力;要以持之以恒的努力,打造优质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京津都市圈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仅天津市就有高等院校44所,研究机构400余家,科技人员27万,大力开展科技交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应该作为黄骅参与京津经济圈协作的重要内容。

第一,企业要更加自觉地加大科技投入,把握好固定资产投资的正确方向;不仅要关注生产条件的改善,更要重视研发队伍和试验室的建设投入;加强企业间联合生产、联合研制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第二,推动黄骅市企业与天津市的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支持装备制造业相关设计、研发中心的建设,推进装备制造“产、学、研”发展计划,建立产学研的联合体,努力使产品的创新、研发及工业化项目列入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第三,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发布,科研项目的对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产业化的步伐。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活动,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第五章 河间市“三化一新”战略的实施与突破

河间市是一个拥有20个乡镇78万人口的县级市,面积1333平方千米,人口总数和占地面积在沧州各县市中都排名前几位。近些年来,通过实施“三化一新”战略,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11年,河间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1亿元,是2006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2.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5亿元,是2006年的3.56倍,年均增长28.9%;全部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51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9%。虽然河间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任丘、黄骅等几个县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急需全面认识河间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深刻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难题,在更高标准和层次上推进“三化一新”战略的实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水平。

一、河间市概况及经济发展历程

(一)河间市概况

河间古称瀛州,地处冀中平原腹地,居京、津、石大三角中心,属环渤海经济区,距北京189千米,距天津183千米,距石家庄176千米。辖20个乡镇,61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36万亩。1990年10月撤县设市。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地热等资源。106国道、保沧、廊泊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在境内相互联接,京九、朔黄铁路交汇境内,规划的石港、任德高速公路,保港铁路穿越河间。

河间历史悠久,河间之名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汉代许多帝王至亲在此做河间王,东汉张衡曾任河间相,宋代名臣包拯做过瀛州知州,汉博士毛苌曾在河间传授《诗经》,并以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流传于世。境内束州(今束城,曾为束州国)为春秋名相鲍叔牙封地,东武垣旧址(现行别营东)为汉武帝钩弋夫人(汉桓帝之母)故里,刘守村为金代“四大名医”刘完素故里,诗经村为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祖居之处。唐代大诗人刘长卿、现代著名作家刘流、俞林,艺术家姜妙香、李多奎、金素秋、赵玉峰、赵连甲、冯巩、李国盛等均祖居河间。河间是西河大鼓和“实事求是”的发源地。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河间市县域经济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78-1985年家庭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工业以遍布全县的家庭工厂和个体企业为主。到1985年个体经济占据全县国民经济总量的80%。为此,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河间依靠家庭工厂带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曾连续七天刊载河间的经验做法。

(2)1985-2000年的特色产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特点,能够带动富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先后崛起了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通讯器材、餐具加工、工艺玻璃、化工、橡塑制品、建筑建材、台布制造等10个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尤其是电线电缆,产业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曾占据过“半壁江山”。1993年6月,河北省股份合作经验交流暨培训会议在河间召开,推广河间股份合作经验。1995年和1997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两次特色产业经验交流会,对河间市委、市政府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河间经验再一次在全省推广。1996年,河间市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特产报社联合命名为“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

(3)2000-2011年的集群集约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传统产业提升为重点,深入推进“三化一新”战略,以提速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做强产业支撑,强化项目拉动,突出开放带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统筹协调,规划建设了市新区、米各庄工业园区、束城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入园、工业入区、项目集聚、集约发展,河间县域经济步入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阶段。

二、河间市实施“三化一新”战略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河间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三化一新(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新农村建设)”战略,综合实力实现大幅提升,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工业经济发展增势强劲

到2011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15575家,从业人员135684人。完成营业收入455.2亿元,增加值132.7亿元,占到全市GDP的78.7%;上交税金4.53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3.5%,涌现出年营业收入超百万元以上企业680家,超千万元的90家,超亿元企业18家。发展起高科技型企业4家,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95家,出口创汇企业36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20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线缆、新材料、汽配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精细化工、家居家饰、信息设备三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形成了以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柱,三大新兴产业为依托的集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3+3”产业体系,其中电线电缆、保温材料集群被认定为河北省省级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产业集群8个,超10亿元以上的4个。2011年集群经济完成营业收入240亿元,占到民营经济总量的52.7%。2.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到201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1家,完成增加值49.1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6%。河北乔联钢铁公司、河北京丰电力设备公司、新宝丰电缆公司、天津银龙预应力集团公司河间分公司、康洁家具厨俱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生产经营形势良好,连续三年保持高位增长,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建成企业研发中心25个,凯瑞、京丰等4家企业被命名为省高新技术企业。3.工业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几年来,河间市规划发展了“两大六小”工业园区,为民营企业搭建起广阔的发展平台。“两大”即:河间市新区和河间市工业园区,“六小”即:以沙河桥镇、行别营乡为中心的电线电缆工业区,以米各庄镇为中心的汽车配件工业区,以束城镇为中心的新材料工业区,以齐会大街为轴线、以留古寺镇、时村乡为中心的信息设备工业区,沧保高速河间北出口工业区,故仙工业区。成立了园区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各个园区进行科学整体规划,确定功能、产业定位,部分园区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六通一平”,吸引项目落户园区。工业园区已成为项目发展的“孵化器”、企业集聚的“新高地”和外商投资置业的新平台。河间市新区成功跻身省级工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规模日益壮大,两大园区入驻项目达到59个,总投资128亿元。4.资本运营初具规模

2007年组建了沧州市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担保公司——东方信联投资担保公司,通过融资扩股,注册资金已由初建时的2000万元扩充到10100万元。以此为带动,又新组建了银联、久融、冀瀛等三家注册资金超亿元的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2011年,共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融资担保730笔,担保金额累计10亿元。2008年组建沧州市首家农村金融机构——隆昌小额信贷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累计为500余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总额达3.35亿元。会友公司2009年9月已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一次性融资4000万元,成为河北省首家在天交所挂牌的企业。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推进公司上市的奖励办法,引导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含量、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上,现已创出中国名牌产品一个(国欣),中国驰名商标两个(会友、国欣),全国免检产品3个(沈志、乾通、会友),并创出“康洁”、“大桥”、“天尊”、“争风”、“孙大灯”等河北省著名商标31个。以名牌企业和名牌为依托,打造了整体“河间品牌”,带动了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进档升级。

(二)城镇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围绕三年大变样和三年上水平,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北方水城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定位,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23个专项规划,城市规划面积由25平方千米扩展到3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由13.6平方千米扩展到19.5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达到18万人。从2006到2012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110亿元,大力实施拆迁拆违、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商业开发、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品位提升等工程,新建、翻修城区道路23条,建成住宅小区24个,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城市水系景观、汽贸城、教育园区、河间府衙复建、广电文化艺术中心全面建设,基本形成了东部工业区、南部教育服务区、西北部商贸物流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信发商厦、同创商业广场、红太阳商厦、信誉楼等建成营业,供销大厦与盐百成功联营,全市营业面积超20000平方米的商场达到5个,在沧州各县市中首屈一指,沧州西部商贸中心基本形成。瀛州国际酒店投入使用,城市商务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三)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不断突破

对接京津、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招商活动,坚持以小团组促大招商,内资外资一齐抓,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洽谈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康洁、腾源、安凯特、润恒物流、中糠化工等一大批投资额度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其中,投资7000万美元的康德鑫项目、投资3.5亿元的康洁二期项目、投资3.2亿元的柏鸣化工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3.6亿元的德国安凯特公司收购新华集团线缆项目已到位8000万元。从2006到2012年,累计利用外资5931万美元,引进内资80亿元。会友线缆集团正式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凯瑞化工、新华、宝丰、国欣四家公司正在加快上市步伐。鼓励企业办理外贸经营权,全市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餐具、砂轮、工艺玻璃等产品出口稳步发展,电线电缆国外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全市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进出口总额完成5500万美元。

(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河间是传统的粮棉主产区,农作物品种丰富,具有优越的农、林、牧资源条件,盛产小麦、玉米、油料、棉花及杂粮,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是“天津鸭梨”和“沧州金丝小枣”的重要生产基地。现已培育起优质粮棉、速生林、畜牧、酱菜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其中速生林种植规模达到20万亩,优质棉种植规模达到27万亩,异地植棉50万亩。抢抓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机遇,持续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跑争力度,共争取上级惠农资金1.16亿元,先后完成了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3万亩土地整理、5万亩标准良田建设等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7个。国欣农研会的转基因抗虫棉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成,使标准化栽培面积达6万亩,增收6127万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全市规模龙头企业发展到6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35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欣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国欣”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欣”牌棉种。中亚养殖、新兴鸭业、中鸿农产品等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2006到2012年五年中,共修建农村公路324千米,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硬化农村街道504千米,全市615个行政村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硬化。完成了147个村14.6万人的联村供水工程。完成并实施了12个乡镇规划和《河间市市域镇村体系规划》,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