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3:33:08

点击下载

作者:夏红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资银行学

投资银行学试读:

前 言

F O R E W O R D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学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从事投资银行学教学多年的高校教师,有义务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这场危机中投资银行的得失成败进行理性分析。通过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本教材立足于投资银行是什么,围绕资本市场中投资银行所做的核心业务及其内在逻辑展开阐述,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上市、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并购、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基金管理、风险及其监管等,在撰写过程中,我们总结了投资银行在业务运作中所创造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针对这次金融危机,特别强调了监管部门对这些“创新”的“监管创新”。

我校金融专业开设投资银行学课程已经十几年了,以夏红芳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投资银行学教学团队,依托投资银行学理论和实践科研项目,在资本市场、证券发行、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均做出了一定成绩。作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材的编写计划得到专家好评,获得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资助。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有关课程的教材,也适合金融从业人员以及社会读者使用。我们相信,本教材一定能够给有志于投资银行事业的学子以教益,引领他们成为未来新一代投资银行业的领军人物。

本教材由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部分教师参与编写,参编教师均在我国各名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夏红芳拟定总体写作大纲和撰写重点章节,各章撰写作者如下:第一、二、八、九、十章,夏红芳;第三、六章,涂琳琳;第四、五章,武鑫;第七章,张红。在写作本教材时,作者参考了国内外已出版的相关教材、著作和论文,其中主要部分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内著名文献未列入,并引用了部分作者的部分资料,在此特向所有被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表示感谢。

在教材写作过程中,金融学院研究生梁涛、王文岗承担了资料整理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深表感谢。浙江财经学院领导和金融学院领导对本教材的编写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也希望同行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共同进步!编 者2010年8月于杭州▶▶第一章投资银行概述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各类金融活动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为了提升金融活动经营效率和竞争力,通过非银行体系筹资的直接金融比重大大超过了通过银行体系间接筹资的比重。投资银行作为活跃于金融市场上的一类重要的金融机构,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参与资本市场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成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引导资金流向,节省交易环节和交易费用,实现了资本的高效配置。本章主要介绍投资银行发展基本情况及组织结构。第一节 投资银行的概念与功能

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纵观经济发达国家,其健全的金融体系都包括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其中,投资银行由于现代经济的高度发展,尤其是证券行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繁荣而更显示其活力和重要性。目前,理论界对投资银行尚无一致定义,实践中各国也存在差异。“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在世界各国有多种不同称呼,投资银行主要是美国的叫法,同时又称“华尔街金融公司”(Wall Street Firms),那是因为它们大多集聚在纽约华尔街金融区;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称为商人银行;德国称为私人承兑公司、全能银行;法国称为实业银行;日本称为证券公司(Security Firms);泰国称为金融证券公司;新加坡称为商人银行或证券银行等;我国称为证券公司。虽然这些金融机构在各国业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一、投资银行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早期的投资银行在市场扮演资金中介角色,作为投资人和发行公司资金融通的桥梁,其主要业务为股票和债券的承销,但随着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投资银行将业务多元化,推出了层出不穷的新业务,从并购、创业投资到利率互换及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新业务的开展使得对投资银行的界定就变得较为困难。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对投资银行有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描述:(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作投资银行。这是针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经营公司。(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一个次广义的定义。这里所说的资本市场是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即指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市场。因此,证券承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证券投资咨询服务、资产管理、创业资本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应属于投资银行业务。(3)较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诸如承销业务、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如基金管理、创业资本、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排除在外。(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筹集资金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做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各国投资银行正在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不合时宜)。

罗伯特·库恩认为,上述第二种观点最符合美国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因而是目前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但是他根据“以为公司服务为准”的原则,认为那些业务范围仅限于帮助客户在二级市场上出售或者买进证券的金融机构不能称为投资银行,而只能叫做“证券公司(security firm)”或者叫证券经纪公司(brokerage firm)。由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为各种投融资主体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

根据投资银行的定义和业务经营范围,我国证券公司就是广义上的投资银行。在我国,证券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证券发行承销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兼并与收购、理财业务、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以及《证券法》规定的其他业务。我国《证券法》把证券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综合类与经纪类,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有所不同。二、投资银行的功能

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不同的金融或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不同的金融服务,因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但作为金融机构的一种,除了在刺激投提高融资数量、提高投融资效率、完成中介职能作用以外,投资银行具有其独特的作用。虽然投资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等传统信贷机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的出现对金融的繁荣和经济的推动作出了独特贡献。

1.直接融资媒介

投资银行通过帮助资金需求者发行证券等所有权和债权凭证,将其售给资金供应者,把资金供需双方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银行充当了直接融资市场上重要的中介人。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有更多的有利条件:(1)直接融资可以有期限的多种选择,并容易提供中长期资金。从历史上看,投资银行最初的业务就是在商业银行无法提供中长期贷款,而市场有旺盛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资本市场中,资金的供给者希望将多余的资金转让给资金的需求者以获取收益,资金的需求者则希望筹集到所需资金谋求自身的发展。但在复杂的经济体系中,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相互之间是互不认识的,当然在少数偶然条件下也有双方认识的情况,但资金需求方希望寻求供应方的条件与资金供应方希望寻求需求方的条件往往难以满足,真正能够相互匹配的情况是非常偶然的。这就客观上要求有一个专门机构承担起相互沟通、寻求匹配的融资中介的作用。于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就历史地、客观地担当起了这样的角色。然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看似都是金融中介机构,其所起作用的方式和重点却大相径庭。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充当存贷款中介,投资银行则充当直接融资的中介。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沟通互不相识的资金供求者之间的纽带和媒介。一方面,它为资金盈余者提供合适的投资机会,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多余的资金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它又帮助资金短缺者获取了资本来源,对长期资本的形成起到了组织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促使零星的分散资金转化为巨额资金、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闲散资金转化为创造价值的生产资金。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融资功能,但其功能的实现途径却截然不同。具体区别见表1-1。表1-1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2)直接融资将资金使用的风险分散给广大提供资金的投资者,风险由众多投资者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资金供应者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条件,使不受银行青睐的融资者更容易筹到资金。投资银行不仅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资金融通渠道,而且为投资者和融资者降低了投融资风险。通过多样化的组合投资为投资者降低了风险。投资银行在其资产管理业务中,将多个客户的资金聚集起来,再用这些聚集起来的资金购买多种债券和股票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单个客户资金难以达到的。通过这种投资组合,投资银行有效地降低了每一个客户的风险。同时,投资银行通过提供风险中介的功能,也为融资者降低了风险。因为投资银行利用其对金融市场的深刻了解,为融资者提供了关于资金需求、融资成本等多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各种证券的承销大大降低了融资者的风险。但从总体上看,直接融资的风险高于间接融资,投资者需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3)直接融资使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能够在金融市场上便利地交易,直接融资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完善资本市场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从事证券发行买卖及相关业务的一种金融机构,最初的投资银行产生于长期证券的发行及推销要求,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目前,投资银行除了证券的承销外,还涉及证券的自营买卖、公司理财、企业购并、咨询服务、基金管理等。在当今世界上,投资银行已成为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时时处于市场之中,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从一级市场来看,证券发行是一项非常繁复的工作,证券发行者必须准备各种资料,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提供各种技术条件,办理复杂的手续,因而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向投资者发售证券不仅成本很高,而且效果也往往很差。所以,证券发行工作总是要依靠投资银行的协助方能顺利完成。作为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为证券一级市场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证券发行过程中,投资银行充当了承销商的角色。具体来说,投资银行在辅助构建证券一级市场发挥了以下作用:①咨询。投资银行在为证券发行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对于证券发行者,投资银行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向其建议发行何种证券、按何种价格、在何时发售等,并为其提供有关行业、企业、市场的分析资料,作为其发行证券时的参考。同时,投资银行还向投资者提供不同证券的资料,建议其投资何种证券。②承销。证券发行者在确定将发行证券的金额、种类、时间等基本因素后,往往需要对其即将发行的证券进行承销(一般是包销)。这样,证券发行者就可以将证券发售不出或必须降价方能售出的风险转嫁到投资银行的身上。一旦该证券没有完全售出,投资银行就有义务买入所有剩余证券,从而使发行者的风险和成本都大大降低。③分销。在承销证券之后,投资银行还利用自身的分支机构组织一定规模的分销集团及销售网络,向投资者出售其承销的证券。④代销。有时投资银行可能认为某些证券具有很高的风险,不愿进行承销保证,而仅仅是尽最大努力为之推销,但并不承诺买入未发售的剩余证券。⑤私募。在证券的私募发行中一般也需要投资银行联系发行者和投资者,设计证券发行的各种条件,使发行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没有投资银行,就不可能有高效率、低成本的规范的证券一级市场。

第二,就证券的交易市场即二级市场而言,投资银行以做市商(market maker)、经纪商(broker)和自营交易商(trader)的身份参与二级市场,起着重大的作用。①做市。在证券承销完毕后的一段时间,投资银行经常作为做市商,维持其所承销证券上市后的价格相对稳定。②委托代理。在二级市场中,如果证券交易在证券持有者和购买者之间直接进行,必然会造成交易活动混乱不堪,效率低下,安全性没有保障,因此,需要投资银行以经纪商的身份接受顾客委托,进行证券买卖,提高交易效率,维持场内秩序,保障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③自营交易。投资银行以交易商的身份活跃于二级市场中,搜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吞吐大量证券,发挥了价格发现的职能。投资银行的证券交易业务还方便了客户买卖,活跃了市场交易,保障了证券价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三,无论其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投资银行是金融领域内最活跃和最积极的力量,它们推陈出新,从事金融工具的创新,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业务领域。通过这些新业务的开展,从主观上讲,投资银行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自身风险,更重要的是靠革新证券设计和包装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客观上还使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各种金融市场得以在衍生工具的辅助下更加活跃,发展更为迅猛。【专栏1-1】摩根·斯坦利发明股票权证

1969年,由于扩张需要大量融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需要发行一笔超过10亿美元的债券。10亿美元的债券是美国当时证券市场上最大的发行规模之一,而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还是一个政府垄断型企业,这要求承销商不仅要有非凡的声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调控有度地组织发行,还需要谨慎地定价,因为监管者不希望对投资者过于慷慨。此项目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摩根·斯坦利的承销能力,不仅是声誉、关系和市场判断方面的能力,还有金融创新方面的能力。

摩根·斯坦利的应对之策是提出了一项金融创新。它将股票权证(equity warrants)附加在债券之上,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在未来将权证换为普通股的机会。此项目由摩根·斯坦利的罗伯特·鲍德温(Robert Baldwin)负责。在项目完成之后,仅债券一项募集奖金就高达1.6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债券发行之一。

第四,投资银行作为一个资本市场的中介组织,还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息机构。现实生活中,任何人想要投资于某种资产,首先要了解有关该企业、该证券的信息,收集、加工信息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称为信息加工成本;谈判、撰写合约也要花费时间,称为合约成本;同时还包括监督和管理合约履行的成本。由于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和其业务多样化,因而成为人才、知识、信息的高度密集地,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提供咨询、介入交易,投资银行极好地促进了各种有关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传播,使信息更迅捷、更客观地反映在交易之中,保障了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和信息公平。同时,投资银行还可以雇用经济、金融、会计、法律等各方面的专家来完成这些工作,投资银行通过规模效益、专业化和分工来减低信息成本。

总之,投资银行在创造货币财富的同时,聚敛着大量的信息财富,并将其向市场发散。特别是超一流投资银行,其业务网络遍及全球,大到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动态密切关注,小到对某个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的详细分析。投资银行上述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其信息中介作用的发挥。

第五,投资银行在自身的进步成熟中推动了整体资本市场的运营。投资银行自身的成熟和壮大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资本市场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投资银行在这个平台上的优异表现为资本市场运营效率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投资银行作为连接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其优良、高效率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了市场运作成本,使整个资本市场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促进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银行在一级市场提供的服务,使筹资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快速地筹得所需资金,投资者以自己愿意接受的价格获得证券。在二级市场上,投资银行为投资者提供迅捷的低成本交易服务。同时,投资银行还通过代理发放股息、红利、债息,代理偿还债券本金等业务,使投资者及时获得投资收益,并成为投资者与证券发行者沟通的重要的中间环节。一定程度上成为投资者与证券发行者沟通的渠道,降低了有关成本,提高了资本市场整体的运营效率。由此可见,没有投资银行就不可能有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

以投资银行的典型代表华尔街为例,华尔街的经纪人只是在一个稳定、公正的证券市场中寻求他们自己的利益,但他们在这样做的同时,客观上为美国经济工业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融资渠道,而美国也很快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务最强的经济实体。在这一过程中,华尔街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获益更多的是美国,它作为一个国家获得了空前繁荣。

3.优化资源配置

投资银行在经营中开展的诸如证券发行和承销、管理投资基金、并购等业务,均为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总是向效益高的部门流动。当社会经济资源都能在相应的部门发挥出最佳效益时,就被认为达到了经济理论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投资银行正是通过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

第一,投资银行通过其资金媒介作用,使能获取较高收益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来获得资金,同时为资金盈余者提供了获取更高收益的渠道,从而使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福利得到提高,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投资银行在一级市场中承销证券,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向广大投资者作充分的宣传介绍,同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证券发行价格。证券发行以后,又在二级市场上形成了更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社会经济资源依照这种价格信号的导向进行配置,促进了效益高的部门获得更快发展,限制了低效或无效部门的盲目扩张,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第二,投资银行的兼并收购业务使社会资本存量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如果说投资银行一级市场的发行承销业务是对社会增量资源的配置,那么,投资银行的兼并收购业务就是对社会存量资源的重新配置。投资银行的兼并和收购业务促进了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被兼并或收购,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的社会化。通过企业购并,使被低效配置的存量资本调整到效率更高的优势企业或者通过本企业资产的重组发挥出更高的效能。这种社会存量资产的重新配置使社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势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社会整体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投资银行为企业向社会公开筹资,投资银行帮助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不仅使企业获得了发展和壮大所需的资金,并且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置于广大股东和债权人的监督之下,有益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以及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从而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加快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产权的明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从而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原有经济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投资银行承销了大量政府债券的发行,使政府筹得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部门的投资,缓和了这一领域资源紧缺的矛盾。同时,国债流通量的增加,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流通量,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投资银行便利了政府债券的发行,使政府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加强基础建设,从而为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借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

还有,投资银行的风险资本业务为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初创阶段风险很大,很少人愿意投资或贷款,许多尚处于新生阶段、经营风险很大的朝阳产业的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往往只能通过投资银行发行股票或债券以筹集资金求得发展。投资银行的风险业务正是在于其敢冒风险,通过为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或直接进行股本投资的方式,促使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发展以获取高额利润。

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高度社会化必定会导致产业的集中和垄断,而产业的集中和垄断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经济的前进。投资银行一方面通过推动企业兼并与收购促进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通过发展风险投资业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尔街的发现和推动。在投资银行的初期发展中,其业务从汇票承兑、贸易融资发展到政府债券、铁路债券的发行和销售,以及企业收购和兼并,企业创立与改组,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的著名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参与和推动的企业购并业务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投资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企业兼并与收购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并购时间、并购价格及进行针对并购的合理的财务安排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料、专业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这是一般企业所难以胜任的。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的兼并与收购活动是通过证券二级市场进行的,其手续更加烦琐、要求更加严格、操作更为困难。没有投资银行作为顾问和代理人,兼并收购几乎不可能进行。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投资银行促进了企业实力的增加、社会资本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成为企业并购和产业集中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投资银行通过参与并购与产权交易,影响企业组织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的发展中,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既要有符合大规模社会生产的垄断性企业,又要求有高度专业化、多样化的小型企业参与竞争。经济发展到现代,企业兼并、收购重组成为时常发生的现象,不仅制造业,金融业、通讯业、运输业等行业也纷纷掀起并购热潮,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投资银行活跃于并购的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和融资安排。投资银行家在并购中对资金运作的惊人能力,造就了一批批企业的整合重组。【专栏1-2】JP摩根公司与美国铁路集中

20世纪初,JP摩根公司(当时是全能型投资银行)以其拥有的占全美三分之一的金融资产,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在促进当时美国的产业集中方面,JP摩根公司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当时任何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19世纪,铁路是高科技行业,自从1828年美国巴尔的摩和俄亥俄州铁路公司成立以来,美国投资界对铁路的热情不断膨胀,铁路投资在19世纪40年代大约是3亿美元,到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8.4亿美元,而到19世纪80年代,铁轨已经遍布全美国了。但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铁路行业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不仅“轨满为患”,分散经营的铁路公司众多,而且各自为政,管理十分落后,效率也相当低。根据美国州际贸易委员会统计,当时有192家铁路公司无力还债,约占全国铁路资本的四分之一。那些勉强维持下来的公司也是摇摇欲坠,整个铁路行业混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著名的投资银行JP摩根公司开始进入铁路行业。在随后的几年里,JP摩根公司对铁路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和重组。到1900年,经过收购和兼并的铁路公司恢复了正常,铁路市场的格局基本确定,曾经被资本市场抛弃的铁路证券也再次成为抢手货。在这次铁路大规模的并购重组结束后,美国铁路总长的65%已经掌握在JP摩根公司手中,美国的钢铁石油、行业也经过了这样的历程。

5.风险管理

提供风险管理是投资银行的重要功能之一。投资银行从不同的层面、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为市场参与者管理金融风险。

当新证券发行时,受市场环境和投资者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证券的交易价格可能偏离其合理价格,投资银行会采取价格稳定技巧,如运用超额配售权以维持新证券价格的稳定,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提高了市场接纳新证券的信心。

投资银行以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财技能,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这种金融工具,将募集的资金投资于多样化的资产组合,为小额投资者和缺乏理财知识的普通居民分散投资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中,投资银行通过设立专司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和资产的真实出售,在证券化基础资产和原始权益人之间建立破产风险隔离机制;通过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现金流重组,实现对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结构的重新配置和组合,以及运用信用增级机制,为投资者控制和管理资产证券化风险。第二节 投资银行产生及发展

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与各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欧洲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商品经济发展领先于世界各国。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随之出现,投资银行业在其产生之初形式为商人银行。一、投资银行产生于欧洲

投资银行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出现的金匠;当时的货币主要以贵金属为主,所以,金匠能够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商人进行资金融通。此后,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日渐兴起;许多商人不仅累积了财富,而且也积累了许多专业商品和国内外市场的知识。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金融意识的不断启蒙,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商人开始为工商业提供有利可图的融资业务,并不断拓展以融资业务为核心的其他金融业务,于是,这些商人便演变成为汇票经纪人或银行家,他们与金匠家族联合而成为早期的商人银行。

到了18世纪的后期,伦敦成为欧洲和国际的贸易金融中心,它的核心地位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在这一时期,英国对商人银行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英国向海外殖民地扩张势力,发展对外贸易,客观上需要有与外贸业务相适应的融资服务机构,商人们已经无力负担贸易中拓展市场的财务风险,由此产生了许多金融商号,这些商号由一些出色的商人主持,专门承担出口业务中的财务风险,这就是商人银行的雏形。最初,商人银行只是商人家族的家庭式企业,主要承兑汇票,进行国际贸易的资金融通。由于起初从事承兑业务的机构是从事经营贸易的商人,因此,这类机构就被称作商人银行。

随着伦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商人银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最早出现的商人银行是巴林兄弟公司,巴林兄弟最初进行木材贸易,由于与荷兰公司的密切联系,逐步转向金融业,巴林兄弟公司从1717年就开始从事商人银行业务。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商人银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欧洲大陆的战乱使大批寻找发财门路的富商来到伦敦建立了不少商人银行。1814年的英法滑铁卢战役中,洛·希尔通过资助威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赚到第一桶金,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因提前得知战争结果而在国债市场上获得巨额财富。19世纪的欧洲,一些有能力影响和控制各大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大投资银行,如巴林家族、海姆布鲁斯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贸易持续发展,从事承兑业务的商人银行逐渐成为贸易商和海外私人客户的顾问,许多国家的政府在发债时也向它们咨询,伦敦因此成为主持发行外国政府债券的世界金融中心,使得英国商人银行以及欧洲各国债券市场规模空前扩大,各种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蓬勃发展。与此对应的是,商人银行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和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欧美大陆铁路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英国商人银行;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为外国筹集了6亿英镑的铁路资金,其中40%由商人银行募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下降,外汇控制以及海外银行进入全球贸易市场竞争;使得欧洲政府转向依靠美国银行发行债券,英国商人银行的地位随之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商人银行的发展。英镑作为国际通货已经无法实行自由兑换,作为国际贸易工具的伦敦票据交易量也在萎缩。英国政府对资本发行和外汇交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禁止伦敦继续作为外国债券的发行中心,而这些业务都被纽约全盘接收,欧洲商人银行没有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将业务拓展到迅速发展的美国证券市场,致使其最终失去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王者地位。二、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投资银行发展

跨越大西洋的英美贸易在18世纪得到快速发展,日益繁荣的英美贸易也推动了商业、贸易和银行业在美国的发展,为美国投资银行业快速崛起创造了有利环境。但是,美国投资银行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路径与英国又有所不同。美国政府出于战争,以及铁路建设等基础工业设施发展的需要,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和铁路债券来筹集资金,这是推动美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强有力因素。美国投资银行业产生后,加入了与英国等欧洲老牌商人银行竞争的行列。美国的投资银行不仅从事贸易、承兑汇票、持有汇票和为贸易融资的业务,而且在19世纪70和80年代中,开始大量进入政府债券、铁路债券的发行和销售业务,在迅速占领本土市场后,它们又向英国乃至欧洲大量派出投资银行家,设立分支机构和营运场所,这些美国投资银行后来发展成为立足美国的国际商号。1826年由内萨尼尔·普莱姆创立的普莱姆·伍德·金投资银行,一开始就从小小的经纪人转为证券批发商,取得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员资格,大量承销企业债券和股票。19世纪中叶的杰伊·库克则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多次买下大量政府债券,由公司成员及时地推销到全美各地。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库克继续把他的证券推销术运用到铁路、桥梁等大的项目建设中,从此进一步敞开了投资银行业作为证券推销商的大门。此后相继成长起来的纽约雷曼兄弟公司、克鲁斯公司和库恩·洛布公司、费城德雷克塞尔公司、波士顿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等,也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此间,美国最杰出的投资银行家当数成立于1880年的JP摩根公司。1879年,摩根公司利用与英国的天然联系,在伦敦为拥有美国最早铁路主要股票的范德比尔德家族所控制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包售25万股股票,此举不仅使摩根公司得到推销费,而且受持股者的委托还获得了拥有在中央铁路委员会中的代表权,并在金融事务上提供咨询和指导。从此投资银行家纷纷仿效这种做法,拉开了金融控制工商业的时代帷幕。

在美国,早期投资银行有的是与商业银行相融合,但更多的是保持独立形态。这种分离不是依靠法律规定,而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业务较明确,前者经营业务是较典型的资金存贷和其他信用业务,后者主要是证券承销等业务。在20世纪初,美国金融市场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也经营投资银行业务。20世纪20年代经济扩张以前,曾经有过一段经济衰退时期,但随着经济复苏和发展,公司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资本扩张,商业银行的融资作用下降,从资本市场筹集的长期资本成本较低,此时投资银行利润最大的业务是发行债券,不仅为国内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而且为外国公司和政府发行债券。这种债券就是即所谓“扬基债券”,外国公司或其他国家用美元借款,由美国投资者认购其发行的债券。在当时自由主义经济盛行之时,投资银行家的这种业务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经济福利水平,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20世纪20年代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证券发行和承销,在为投资银行家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这是因为美国的投资银行不仅为国内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而且为外国公司和政府发行债券。但是这些投资银行拥有外国顾客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由于信息的不完整必然为未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而大危机的爆发对经济的打击是灾难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投资银行帮助协约国在中立的美国发行债券20多亿美元,美国参战后,投资银行业积极参与并领导了“自由”债券运动和“胜利”债券运动,同时还为生产战争物资的私营公司销售证券。1929年之前,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经纪活动迅猛发展,金融家尤其是商业银行家充分利用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贷款与股权投资参与竞争主承销商地位,并在证券经纪市场上大刀阔斧地投入和赚取财富。可以说,这是一个证券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大举挺进的时代。

本来商业银行是不允许承销股票的,但从1927年开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始从事股票发行业务,所有银行都尽量从其银行总部借款参与股票炒作。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炒作活动不是为了投资,而是在股市中投机,或者为了私人目的。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务大力扩张,并直接担任证券承销商,投资银行也四处筹措资金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业务,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在业务上融为一体。它们各自具有无限的权力,除了结婚、举行宗教仪式及举行礼拜仪式之外,似乎能做一切事情,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进行狂热的证券投机,此阶段金融业的主要特点是:银行业务综合化和自由化,银行业务从存贷、结算、汇兑、信托到有价证券买卖到发行银行券、代保管钱物,无所不包,银行经营活动自由,政府很少进行限制。商业银行介入投资银行领域的原因是:证券业持续高涨长期繁荣和来自于这种业务的高额利润。一旦公众被调动起情绪参与到股票炒作当中,股票价格飞涨,远远脱离其内在价值。1929年以前的投资银行可以概括为:(1)投资银行是在与商业银行“融合—分离—融合”中产生和发展的。(2)投资银行业务为债券和股票承销以及证券批发零售,与商业银行形成鲜明对比。(3)世界经济发展使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为投资银行业务飞跃发展提供了条件。(4)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初期的回报很高,既可获发行差价,又可得到佣金。高额利润驱动使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大刀阔斧地闯进投资银行领域,两者融为一体。(5)商业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企业贷款或股权投资,参与竞争企业债券、股票发行主承销权;并从银行信贷和股权参与部门中分划出证券推销部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其后证券推销部门独立出来成为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仍然保留银行称谓与此有直接关系。(6)为了业务竞争和争夺高额利润,各银行机构在四处罗织资金大肆拓展各类业务,当时的证券金融机构成了业务万能的机构。

在1929年以前,由于美国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因此在其后几十年里,许多行业垄断公司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投资银行参与催生和运作,投资银行控制了这些公司的债券和股票发行,成为不可一世的金融寡头。据美国国会1913年发表的《货币托拉斯调查报告书》统计,摩根财团控制着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器公司等53家大公司,其中包括金融机构13家,资产30.4亿美元,工矿企业14家,资产24.6亿美元,铁路公司19家,资产57.6亿美元;公用事业公司7家,资产14.4亿美元,所控资产总额高达127亿美元。在同一金融实体中,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混合在一起必然带来隐患,证券市场的迅猛扩张和膨胀背后必定潜伏着萧条和危机。首先体现在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是贷款和投资,而主要资产业务的规模、期限和结构等受到主要负债业务存款和借款的限制,在资本金只占总资产4%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受制于以储蓄存款为主的主要负债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最禁忌的是将短期资金来源作为长期资金使用,然而在竞争压力和利益驱动下,商业银行业务最终还是跨出了禁界线。为了争夺对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的主承销权,商业银行竞相向企业贷款和股权投资,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了在二级市场上获取证券差价暴利,不惜大量投入资金以低买高卖股票。这样,一方面商业银行短期资金大量涌入证券市场,造成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和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的盈利产生了示范效应促使更多的居民纷纷到银行提款投入证券市场,银行被迫采取抛售所持证券和收回老贷款等办法来缓和资金紧张,从而又造成证券市场上价格暴跌和信用链的断裂,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场狂跌浪潮如决堤洪水冲击着金融业与世界经济,“泡沫”破碎了,繁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破产、挤兑、倒闭、失业、自杀,终于导致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在经济大危机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值从897亿美元跌到156亿美元,其中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每股价格由292美元降到21美元,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股票价格由310美元降到70美元,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92美元降到7美元,而有些声誉较差的公司股票则只好摘牌。许多靠炒股成功的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又变成了穷光蛋,破产倒闭的金融机构不计其数。

从1929年末到1933年末,美国商业银行数目由23695家减少到14352家,其中停业银行7763家,合并银行2322家,4年之内净减近万家银行,出现了世界金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惨状。这场由证券市场大崩溃引起的西方经济大衰退,严重地打击了整个世界经济。沉重的代价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对证券市场和银行业务活动进行精密的调查之后,美国政府认识到银行信用的盲目扩张和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卷入风险很大的股票市场,是1929年股市大崩溃的罪魁祸首。一旦处于全国经济核心的银行倒闭,整个经济便不可避免地陷于崩溃。因此,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其中主要条例是集中地对证券投资活动的布局和渠道做了大规模调整,制定了证券投资活动的根本原则,这些原则通常被称作《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 Steagall Act),它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截然分开,从而根本上确定了投资银行的地位。同样,在认识到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的缺陷之后,英国在1933年也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分开,并进行分业管理。从此,一个崭新的、独立的投资银行业在经济大危机的废墟中崛起。

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之后,许多既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又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JP摩根公司根据1933年银行法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必须分离的决定,于1935年决定维持原有的商业银行业务,而部分高级合伙人和职员退出公司,成立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证券公司,由此,前者成为专业的商业银行,后者成为专业的投资银行。还有些银行在两者之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成为专门的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 Brother)、美林公司和高盛公司等则选择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专业的投资银行类金融机构。

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在罗斯福新政政策措施的刺激下开始复苏。1934年,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世界证券市场逐渐从“黑色星期一”的阴影中走出,沉寂多时的投资银行又重新活跃起来。可惜不久以后,欧洲和日本便陷入了战争的灾难之中,其证券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相反,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美国的证券市场则在日趋完善的法律护航下平稳地发展了数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证券市场更是突飞猛进。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股价和交易量同步增长,1963年的股票交易量首次超过1929年的水平,使1963—1968年交易量增长了三倍。在此过程中,美国投资银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为其成为世界上最具典型性、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别在证券领域和信贷领域,为美国经济发展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证券交易额的大幅上升,证券交割制度的落后就愈显突出,从而对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伤害。1968年12月未交割金额达41亿美元,清算的差错率高达25%~40%,人工交割的落后和未交割业务的堆积使100多家投资银行因此倒闭。这次投资银行危机促使了证券业电子技术的普遍运用。此外,美国政府于1970年颁布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设立了与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类似的“投资银行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协会”(Securities Investors Protection Corporation, SIPC)。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同其他金融机构竞争,投资银行不断在市场上推出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产品以争取顾客。例如,抵押债券、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及其相关金融产品;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等等。投资银行开拓性的工作,使得金融行业尤其是证券行业变成了变化最快、最富革命性和最富挑战性的行业之一。同时,金融创新的突飞猛进,也反映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储贷机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正在绕过传统的严格的分业管理体制的约束,互相进入对方的地盘,金融竞争越来越趋于白热化。面对这种形势和不断加剧的来自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实行分业管理的国家都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金融管制政策,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再度融合趋势。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投资银行规模发展空前,世界排名前十中有七家是美国公司。高盛集团、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大型投资银行集团均以骄人的业绩活跃于业界。

2007年以来,始发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愈演愈烈,随着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收购,危机逐步演变为全面的金融风暴。投资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甚至有人认为投资银行业的风险直接导致了这场危机。

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得投行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大量从事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投行悄然变成了追逐高风险的对冲基金。例如,高盛公司在近年内,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所获占到其总收入的80%左右。出于竞争压力,其他投资银行也在做类似的转型。在对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量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但同时,这些投行也拆借了大量资金,“钱不够就借”,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负债权益比率也超过20倍。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进行足够的控制。一方面,由于杠杆率较高,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会使其亏损程度远远超出资本金;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的。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一家对冲基金倒下,就掀起了金融市场的轩然大波,而现在这么多投资银行实际上在变相从事对冲基金的业务却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潜在的风险可想而知。

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反思:

首先,是要对美国投资银行运作模式的缺陷深入分析。近年来,投资银行纷纷开始由传统上以服务为主、靠赚取佣金的业务模式转向以资金交易为主的经营模式,大量涉足衍生品交易、对冲基金这些风险较高的领域,变相成为对冲基金,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控制又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其纷纷陷入困境。

华尔街金融机构过度强调短期回报的激励机制也是危机产生的诱因之一,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没有与机构的风险管理、长期业绩相挂钩,形成了较高的“道德风险”,促成管理层短期行为倾向较重,为迎合追求利润的需要,投资银行不断设计复杂的产品以至于其自身都难以对这些产品的风险加以判断,也就难以进行风险控制了。

此外,此次危机暴露出投资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和运营模式的缺陷。未来,全能银行是否会成为投行业务的唯一“宿主”?独立的投行还会不会有存在的空间?如果有,如何修正现有的投行的经营模式,是否需要对投资银行的资本金设定更加严格的要求?是否应该考虑将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剥离成为独立子公司?高盛和大摩申请成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意味着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束,可能更多的是投行业务管理模式的转型,以及对过去一段时期激进风格的修正。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可以互相借鉴对方的管理模式。但与此同时,并入或转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如何切实做到有效监控风险?与商业银行的文化冲突如何协调?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第三,如何对金融创新实施有效监管值得我们反思。此次危机表明,在证券化产品风险充分暴露前就进行大规模推广存在一定问题,也不符合审慎监管的原则。全球化和金融混业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如何强化监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主观判断和裁量的权利,同时又能保证这种裁量的科学性及防范可能的道德风险?如何建立一个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市场的有效金融监管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三、其他国家和地区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日本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从废墟中迅速崛起,日本投资银行也异军突起,成为国际投资银行界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1948年5月,日本颁布第一部证券交易法,采用美国的银证分业经营模式,从而确立了证券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949年恢复和成立的东京、大阪等证券交易所又刺激了日本证券市场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对证券公司的管理,提高公司质量,扩大公司规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投资银行进入业务创新和规模扩大阶段,证券公司经过分化改组,出现了野村、大和、山一、日兴四大投资银行巨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中,随着日本证券市场市价总值雄居世界第一,野村等日本投资银行也在规模上傲视全球同行。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日本证券市场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以四大投资银行为首的日本投资银行界也陷入困境,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1997年和1998年日本投资银行界出现了行业性亏损,1997年甚至出现多家证券公司破产的事例,引发日本战后最大的金融机构倒闭风潮,先是11月3日,名列日本第七的三洋证券因其债主拒绝把200亿日元债务的还款期限推迟而被迫向法院申请保票令,成为日本金融史上第一家宣布破产清盘的投资银行,后是11月24日,第四大投资银行山一证券在成立百周年之际突然宣布破产,负债高达3.2万亿日元,成为日本战后规模最大、负债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倒闭事件。为了改革迟暮的日本金融业特别是证券业,提高其效率和国际竞争力,1996年11月开始,日本公布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这场被称为金融大震荡的改革以“国际化、公平化、自由化”为原则,允许各金融机构业务相互渗透,允许股票交易手续费自由化。这场改革,在日本投资银行界引起商业银行、国际投资银行的激烈竞争,能否使日本投资银行业以大量证券公司倒闭为代价带来效率的提高,事关日本投资银行业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在国内金融市场日趋饱和的前提下,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积极向新兴证券市场如墨西哥、新加坡、韩国、印度、印尼等国乃至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的证券市场进军,并取得了可观的利润。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上半期,投资银行都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新的金融工具、新的业务领域、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体制使得投资银行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革。

和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相对应,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立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的资本市场的称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投资银行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批新兴市场和活跃于这些新兴市场的投资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处于东南亚的东盟各国纷纷引入投资银行。新加坡的第一家投资银行是创立于1970年3月的渣打投资银行(Standand Chartered Merchant Bank Limited);泰国的第一家投资银行是于1969年3月成立的泰国投资证券有限公司(Thai Investment and Securities Co. Ltd)。由于国际货币市场的充分流动性、东盟国家旺盛的贷款需求以及新加坡、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金融机构涌入东盟各国。不过,其中绝大多数机构由于受到东道国对国外资本控制权方面的限制,采用了购买持有东道国其他投资银行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方式进入东盟各国的金融市场。东盟各国的投资银行业在1973年至1974年发展至阶段性顶峰,以后各国都开始限制新进入者的数量(新加坡例外)。

在其他新兴市场,以国内业务为主的投资银行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在亚洲,这类投资银行发展最为成功的是韩国。韩国最大的本土证券公司大宇证券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的东洋证券公司,1973年被大宇收购,1983年与三宝证券公司合并,实缴资本从1970年的5000万韩元增至160亿韩元,成为韩国大宇集团的核心成员机构。1996年大宇证券公司资产达到26.88亿美元,按资产计,列全球各大投资银行的第22名。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大宇证券和其他韩国本土投资银行一道受到沉重打击,1998年开始,韩国证券业全面对外开放,目前,韩国的证券交易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在拉丁美洲,本土投资银行最为发达的是巴西和墨西哥;在中东是约旦;在非洲是尼日利亚。四、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1.投资银行发展历史沿革

从1987年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开始,证券公司呈现出持续高速的发展格局。回顾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0年。这一阶段是证券公司发展的起步期,其特点是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零的突破,证券公司数目增加较快,但各公司的资产规模较小,业务很单一。1987年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证券公司。此后,为了配合国债交易和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陆续牵头组建了43家证券公司,同时批准部分信托投资公司、综合性银行开展证券业务,初步形成了证券专营和兼营机构共存的局面。到1990年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30余家,总资产仅50多亿元人民币。

第二阶段:1991—1998年。这一阶段是证券公司的快速增长期,其特点是证券公司的数目大量增加,资产也同时迅速扩张。1991年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证监会成立,同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以银行为背景的华夏、国泰、南方三个全国性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开始全面开展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业务,证券营业网点逐步由地方走向全国。这些证券公司股东的背景都是地方政府、银行或有关部委,业务包括证券承销、经纪自营和实业投资等,此外信托机构也兼营证券业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