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中的摆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5:28:02

点击下载

作者:詹杜固仁波切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佛海中的摆渡

佛海中的摆渡试读:

作者简介

尊贵的詹杜固仁波切选择在最恶劣的环境砖石,以履行他的前世誓愿,帮助那些最需要他的人。他面对了呗遗弃、破碎家庭以及被虐待,甚至于以暴力剥夺他接触佛法的机会等挑战。然而,凭借坚不可摧的信仰和坚持,仁波切最终成为当今备受爱戴的精神导师和心灵知己。詹杜固仁波切具备独特的说法能力,是一位稍有能够以西方语言讲释东方古老智慧的珍贵上师之一。亲身见证仁波切振奋人心的讲法,渊博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他跟与日俱增弟子朋友之间充满慈悲的接触后,你将不难相信仁波切净化人心的无限能力。

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们经常听到或读到,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可以改变周遭的一切。从客观上来说,外在的一切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原来的自己,因为心灵的修行改变了我们的观点及看法,所以一旦心灵产生了变化,世界的一切也随之改变。可以那么说,世上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性,心灵的修为是至高无上的。

佛陀教诲的奥妙就在这里,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待人处事、说话的方式;我们的心情、喜怒哀乐;我们的烦恼、妒嫉心;我们的成就、动机以及我们的热情等,一切都产生了变化,但在同一时空,外在的一切事物却依然保持不变。基本上,心灵修行就是修习观点的改变。那些厌恶灵修、没兴趣灵修及懒于灵修的人,他们的生命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不是生命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他们没有去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当我们要为生命赋予意义时,我们不能单凭以获得外在的需求与财富来衡量,它与外在财富或外在的改善无关。

大部份人类终其一生都在永无休止地追求一样又一样的东西。我们不断地追逐着所谓的“目标”,并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浸在每一个追求过程的乐趣之中。一旦某个阶段的目标达到,我们便奋不顾身地继续追求下一个更高、更新的目标。在这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我们不但失去了时间与青春,我们甚至还失去了朋友、伴侣或最亲近的人,失去了生命中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因此,在我们追逐这些目标的同时,我们务必要了解与反思,这些众多的追求是否合情合理,它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持久不变、永恆的快乐,是否值得我们不断地沉溺去追求。

心灵修行的要旨在于你的一切都在改变,而最玄妙的是什么也没改变。为什么呢?在灵修的这条道路上,当你的灵修(真正的修行、转化心灵的修行)越来越精进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已变得更加轻盈、快乐和清明。即使是接触佛法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你也会察觉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包容;有些人甚至只要短短的几天或几个星期,心灵就会渐渐变得开阔与豁达。一些我们平常不能容忍和承受的事情,也变得不再沉重。更奇妙的是,一些你曾经认为你做不到、不想做也不去做的事情,在你用心和智慧去聆听与学习佛法后,即使只有短短一个星期,你可能也会改口说:“这没什么,我完全可以接受”。这是因为佛法敞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有意或无意地把佛法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所以那些以前我们做不到和接受不了的事情,现在都能够一一接纳与承受。

也许你依然会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你本就不想承受太多的事情。其实这只是你的想当然尔,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当你的生活有保障,能得到别人很好的照顾,生活在安逸的状态时,事情当然很简单。问题是,你能永远保持原状吗?就算我们在物质方面有所保障,但精神方面呢?也一样有所保障吗?物质上的保障也许不会改变,但在精神上的如:我们的人际关系、亲情或友情,这一切是否也能保持稳定?假如不能保持稳定,那么那些外在的东西如我们所拥有的豪宅名车、锦衣美食、舒适生活,世俗的所谓保障,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们的内心毫无准备与空泛的情况下,一旦有人霎时离我们而去,我们整个世界将会垮掉,一切理想也将随之粉碎!当我们蒙受巨大的金钱损失,我们的世界就垮了!别人说了我们不爱听的话,我们就精神崩溃!有人给我们摆臭脸或出言不逊,我们的理想就破灭了!当我们的理想假象破灭,身边的每一个人可能也要跟着遭殃,我们这时的言语行动,会伤害每一个人,并造成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弥补,甚至永远无法弥补。

修缮心灵,改变观点及看法,周遭的一切也将随之改变

心灵修行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灵,但是该如何改变呢?这不能只是依赖更多的祈祷、禅修或研读,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改变我们的态度、观点和看法。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可以改变周遭的一切,但在客观上,我们什么也没有改变,我们还是原来的自己。我们的身份、性别、国籍;我们喜欢的食物、作息时间;我们的衣着、打扮等,这一切外在因素都维持不变,只是你对它们的看法及态度彻底改变了。也许在二十年前,我们的衣着发型及外在仪表等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引诱他人、获取利益和征服异性。现在,我们的打扮还是为了引人侧目,不过目的不再是为了原来的那些,而是为了给人留下一个端庄印象、为了有所成就。如果我们从前的打扮是为了追求异性,现在则是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以维持家计。打扮本身的内容没有改变,吹洗剪烫、肥皂香水洗发露依旧,改变的只是打扮的动机与目的。因此,心灵修行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观点与对事情的看法。

在心灵修行这方面,咒语也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力量,这是佛陀亲口发出的特定语言,它可以凝聚我们体内的能量与气。佛陀为世人设计了一些特定的禅定姿势、大手印、动作、呼吸、调气、身体及心念,以帮助我们,并把我们带到一个能够轻易改变原来看法的境界。这就是咒语与禅修的目的。

除此之外,研习禅修的书本、经文及佛典也具有同样目的。我们还要明白,研究佛法不是佛法、祈愿不是佛法、建佛坛与做供养不是佛法、是否追随上师不是佛法、是否拥有佛教中心也不是佛法。那么佛法到底是什么?就是彻底改变我们的态度、看法和观点。其他的一切,只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而已。在一切没有改变当中,改变了一切。

佛法无所不在,处处皆佛法。它超越了时空的局限,适用于佛陀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的社会,无论你是处在佛陀的那个时代,住在没有水电供应、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脑的某个村落中小茅屋里,抑或住在当今那些设施齐全、豪华舒适的现代楼房里。佛法超越了种族与肤色、国界与阶级、等级及出身。

外在的一切实相,都是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当一个人自以为拥有了一切,有舒适的生活,感觉愉快且沉醉于幸福当中,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假象而已,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旦这些生活的实相发生了意外的变卦,我们的整个世界观就会垮掉,快乐和幸福感也会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于一个不求上进,终日无所事事,不想改善自己生命的人,他们终其一生也许只有面对不停的失败。他们之所以失败并不能只归咎于外在因素,他们是败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以及被禁锢在自己所塑造出的精神世界里。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聆听佛法,以从中获取不一样的观点。我们会因它而了解得更多,因为佛陀有着更深切的亲身体验与经历,熬过了我们人世间所会面对到的种种困难与问题。佛陀也更有智慧、善巧,有更宽阔的视野、思想观念及方法。

经过千年的论证,基本上很难在佛法里找到错误的观点。所以,听闻佛陀的教诲,研读佛法、敬供佛像,能够帮助我们洗涤与修缮心灵。不过我还是要再次强调,佛教的修行不仅仅是指修建佛坛、供佛像,顶礼膜拜、净水供养以及佛教与慈善工作等这些行为或形式,明确的说,那是要改变自己的观点。

古往今来,有许多佛教、基督教、兴都教等的信徒们,他们的行为可说是十分恶劣的,但是他们却熟悉宗教仪轨,勤于上宗教课,诵念经文等他们都非常地在行,不过一经与他们接触,也许就会发现他们的待人处事与最初接触佛法时的言行举止根本就没什么长进。另外一些人,当他们第一次接触了法,在初期听闻他们的牧师、神父、上师、宗教师或瑜伽大师谈到真理后,他们的内心在短时间内就起了转化,他们变得能够承受平时所无法面对与难以忍受的事情了。

包容的能力来自心灵的转化

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都已经能够忍受上师对自己的百般“折磨”,那些“折磨”本来全都是我们早前无法容忍的事情。或许你可以自己回想:从你第一次遇到你的上师至今,你如何渡过了被他或引诱贿赂、或吆喝训斥与威迫利诱地去做你平常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美妙的事情却在这一切的“磨难”发生了之后,你晋入了一个能够承受一切、透视一切、接受一切的境界。你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不再是负面的能量,你所散发出来的正面能量,让每一个接触了你之后的人都会心生欢喜。

通常,当你接触一些非常有智慧的人物时,你也许会感到自己像个傻瓜;也有一些非常严肃的人,当你和他靠近后就会不自觉地自我拘谨起来;还有一些无厘头的人,靠近他可能会让你感到丈八金刚摸不着脑袋。可是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我们与他相处后会觉得非常愉快。这是因为,当我们接触一个人后的感受,正是代表了那个人的心识状态,以及他对你的潜在动机,这反映了他内心所处的一种状况。

假如我们在接触一个人时,感到困惑,这就表明他本人当时也是处在一种困惑的状态。还有,如果我们和某些人相处之后感觉不好,与他交谈过后,我们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反而还使我们原本的高昂士气,瞬间萎靡得像泄了气的皮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身上充斥着负面能量,令我们意志消沉。甚至还有一些人,我们一经与他接近,听了他的观点和谬论后,嘿嘿,就会当场气到七窍生烟…

然而,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我们和他相处后如沐春风,感觉非常愉快。这绝不是因为他们的幽默和笑话,而是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观点、开拓了新的思维与方向让我们去思考,继而令我们感到愉快。

当我们有机会听闻了佛法,一次、三次、数十次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心识已在渐渐扩展。只要有关的佛法与传承是妥当的,师生双方的动机也是纯正的,它肯定会带给我们心灵上的转化。有些人,本来带着满腔怒火来听课,离开时感到心平气和;有些人充满着焦虑来听课,离开时感到轻松自在;一些人怀着忧郁的心情来听课,离开时感到心悦神怡;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心本来感到很困惑与迷惘,来听完课后,离开时他们感到天地顿时豁然开来。

我们虽然不能够批判任何人、不能干涉任何人的生活、也不能够评论孰是孰非,但佛陀当然可以,假如佛陀也不可以,那么大家何必皈依佛陀呢?请不要以你目前的心识水平来代表所有人说话,你不能批判他人,因为你尚处于无明之中。而一些与你层次不同的人,例如班禅喇嘛来到你面前,对你说:“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那样做”,你却顽固的回应说:“你无权批判我!”。也许,这只不过是显示了你不了解每个人的生活与心灵,有着不同层次的领悟。佛陀当然可以批判我们,不过这并不是西方人的那种责难方式。或许“批判”是一个负面的字眼,应该改口为指导,提醒我们该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

上师的任务又是什么呢?上师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然后谆谆善诱地指导我们,不辞劳苦地帮助我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我们都知道,寻求上师的原因该不会是为了要和他作对,也不是为了和他无休止地争拗是与非,更不会是要他给你痛击或对他进行勒索、威胁和欺骗的企图。这些绝不应该成为我们对上师的态度,因为他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新观点。

想想最初接触佛法,初闻佛陀神圣教诲的你,一路走到现在,假如你的心灵有在扩展,能够忍受原本忍受不了的事情,那种奇妙的能力就是佛法的力量。无论是你的亲朋好友抑或左邻右里,还是任何不相干的人,无论这些人有没实践佛法、修不修行,甚至行迹恶劣,你都能一一包容,能够继续与他们快乐相处,这种绝美的能力,正就是佛法。

修行是为了他人,不是基于他人

所谓的佛法,指的并不是你来到一个友爱的社交团体,每个人都对你很友善,与你关系很美好,每个人都是觉悟者。相反的,是要你把自己调整到无论其他人怎样对你,不管他们学佛与否,你都不会心灰意冷。因为,你的动机是为了他人。假如你的出发点是“如果他们修行,我就修行”,那你的心情就会随着他们的变化而起伏。反之,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他们,那么不管他们是高昂或是低落,你的士气永远都会高亢,因为你需要帮助他们提升得更高。

修习佛法,最初的动机纯正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是为了利他而研读佛法,禅修与祈祷,你就能忍受艰苦,不会感到失望、生气,也不会放弃。这就好比我们爱我们的孩子或兄弟姐妹,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拿走我们的钱、破坏我们、毁了我们的名声…我们都不会放弃他们,因为我们爱他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他们。我们希望他们幸福、过得好,我们要他们实现理想。即使在我们将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我们都要叮嘱他们:保重自己、规范行为、择友谨慎。

你有看过一位母亲在临死前还会督促后辈不要坏了庄稼、要记得浇水这些话,然后才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吗?肯定没有。为什么?因为她爱的是孩子,是为了孩子而活,不是为了那些庄稼而活的。我们也一样,为了他人而活与基于他人而活,我们的态度是大有不同的。

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他们见识了佛教团体后也许会说:“噢,这些都是圣人,我还是不参加了”、“我要离开这个团体,因为他们的修行太好了”、“他们的程度太高,我还是离开好了”、“这里的人都不修行,我还是先走为妙”等这些话。其实,这类态度都是错误的,因为你不能基于他们而修行,而是应该基于对他们的慈悲,为了他们而修行。还有,如果你抱有谁人对你呼呼喝喝,你也同样回敬他们的态度,这也不是修习佛法时所应该持有的消极态度,因为这样也不能为自己或他人带来好处。

假若我们要进行心灵修行,我们就不能老是抱着心猿意马的心态,在心里盘算着“假如我有这个,假如我能得到那个、如果那个人或团体这样,或是那样等…”经常有一些人,为了一些小事就放弃,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表明了这些人的修行不为自己,也不为任何人,或许他们只是为了某些目的如:社交、商业利益、学术交流,甚至只是为了凑热闹。真正为了别人而修行的人,他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不容易感到气馁,即使面对困难也不会心灰意冷,纵然受到肉体上的酷刑,也不会放弃佛法。

正如那会儿我们在尼泊尔的时候,有幸遇到了萨瓦普陀仁波切,他是一位具有极高成就的仁波切。他曾被关在牢里二十年,在那段日子里,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而被委派清洗厕所,但他却告诉我他做得很愉快。我曾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承受了三大寺的痛苦,甘丹寺、色拉寺及哲蚌寺。”他告诉我,在牢里的时候,他每天醒来都会发愿,愿三大寺的僧侣与高僧们,以及弘扬佛法所要面对的种种障碍都算到他头上去。每一次他受到拷打、被狱卒责骂或吆喝、或被指派清洗厕所时,他都很愉快地去承受它。

这是因为他认为他在这么做的时候,他吸收了他们的痛苦与业果,也承受了佛法的障碍,所以他都一直都这么做着。他还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可以一直保持清醒、愉快,并持续念咒的原因。有好多次我因为修习仪轨和念咒而遭受到殴打的惩罚,因而学会了一些技巧,躺下来装睡,练习不动嘴唇的持咒及祈愿方式。”我问了他是否会因此而感到痛苦呢?他承认会有一点不方便,不过并不感到痛苦。我知道他没有说谎,因为他当时的面庞发光发亮,且精神奕奕。萨瓦普陀仁波切并不需要坐在法座上来说法,通过他的切身经历与行动已是最好的现身说法。

当你改变了态度,为了他人而修行,你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回避退缩,你能够忍受所有的煎熬,无论别人对你说了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甚至是要失去亲人、放弃亲人,你也会在所不惜。佛陀就是为了信念,为了追寻佛法的真谛而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妻子以及祂的宝贝儿子罗睺罗。在古印度,作为王室长子可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但祂都一一放弃了。祂离开了绝美的妻子耶舒陀罗和众多的妃子,祂放弃了王位权利、青春财富、健壮的身体和华丽的服饰,还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大象以及可以从父王那儿所继承的一切!

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父母

在当今的社会,如果我们出生在经济富裕的家庭,也许我们就大可坐在那里等着去继承父母的财产,所有的日子都在等候中渡过。一旦父母归西了,顶多连续闹个四十九天的居丧期,一句再见妈咪再见爹地,再加上一声:“唵嘛呢叭咪吽,永别了,祝你有好的转世,我为你订制一尊佛像”,转过身心里也许就在惦念着什么时候可以拿到遗产了!钱一到手,我们就可以还清账单,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去追求情人,去澳洲、美国、纽约、去檀香山,去我们一直想要去的地方。更甚的是,某些人也许还会在心里暗自窃喜:幸亏他们死了,我终于有钱了,等都等不及了!

也许大多数人并不承认心里有这种负面的想法,不过它却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无数个前世里都是这么想的。我们惯于依赖他人而生活、我们不愿承担责任、我们有诸多的要求,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这并非邪恶,这只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反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曾经依赖我们的父母来生活。

每个人都曾当过我们的父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父母,我们有必要回报前世、今生与来世父母们的恩德。还有什么人会像父母们般对我们那样好的?如果我们前世、今生与来世的父母们都对我们如此的好,我们该如何回报他们呢?那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态度,通过造福他人。能够这样做,一来可以累积大量的功德,不制造恶业;二来还可以将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从而回报他们的恩情。

我们的每一次的觉醒就是一种回报、每一次的控制愤怒,也是回报了每个人的恩情。是的,就是这样,Melvin曾经是我的母亲、Kandarohi曾经是我的母亲、 Milly也曾经是我的母亲,我从Milly肚子里出来,是她哺育我、Fat Monk也曾经是我的母亲,她为我换过尿布,擦过屁股…这都在很久很久以前,我都不记得了,但我的确是欠了每个人的恩情。因此我修习佛法,是为他人而修。(以上人名乃詹杜固仁波切的弟子)

当你有了这种利益他人的想法时,你就不会轻言放弃,不会遗弃他人,这就好比你不会遗弃你自己的孩子、配偶和你的父母。你的心灵也会渐渐升起了一种“宇宙责任”观,那就是决心要把快乐带给每一个人,无论用什么方式,要放弃或者要牺牲什么,他人都比自己来得更重要的观念。这正就是我们佛教中心成立的宗旨,我们一直致力于协助他人获取改变观点的智慧,无论他们是否为佛教徒。一旦观念改变之后痛苦也会随之减少。

由于在过去无数世我们纵情于歌舞、狂欢于舞会,也许现在要规定你们多读一些佛书、听闻一些佛法时,可能会有点难度。这就好比要正在舞会当中随着音乐节奏尽情舞动的你,截然退场与停止所有扭动旋转,开始静坐下来,这难度的确不低。不过,我们真的太有必要去为他人而修行,大家务必要记住这一点。

当你认真地开始在为他人而修行时,就不要再有“他那样对待我,我不干了”,“他们指责我,我不去了”,“他们没有组织,没做好准备,他们没有钱、没有系统”,“他们很麻烦、很无礼”等类似的诸多抱怨。你能够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你如果不修行就未免有点太傻了!因为你再也找不到任何地方会有这种完美的修行情境了!如果我们可以改变态度,那么一切都即将变得完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可成为一种修行。

像我们这样的修行者,如果要改变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命运,首先就应该在困惑和嗔怒中成长、在行径怪异的人群中成长!这些都是针对我们对于耐力的最佳考验,我们终将都会感激他们,感激他们不会再扰乱着你的心。请仔细想想,在认识佛法前与后的你,你对他人的容忍程度到底提升了多少?也许在认识佛法前,每当有人惹怒了你,你必会挥拳相向、给他们一记耳光、或把他们教训一顿;当认识佛法以后,也许你还是想扇他们耳光,但你却不会再动手;也许在修习佛法多年以后,你这种想法会消失全无,你只会感慨那人的可悲与可怜!

佛法是非常美妙的,当我们接触了佛法后,它甚至能够每时每刻都保护着我们,防止我们继续造业及伤害他人;当处境越是困难,它越是有机会让我们学会如何去承受及转化。当我们皈依了三宝,就会向佛陀起誓:“我愿吸收他人的痛苦,我将承受他人的痛苦,我欣然接受一切。也许我会跌倒,但我还是会顽强地站起来!”这就是皈依的好处,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一切都是为了佛法

我非常享受与你们分享佛法,这也是我个人最为热爱的事情之一。无可否认,我的确非常喜欢佛法,也喜欢阐释佛法,但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了不起的佛法导师。这只是出于某种原因,令我对佛法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这些记忆都很清晰,并且有幸接受多位上师的传授。我非常乐意将我全部所学传授给你们,即使你们还没有机会遇见这些喇嘛,也或许不会再有机会,因为他们当中一些早已离开人世。

我很期待也很享受去做这些事情,它让我感到兴奋,因为我觉得我是真正在做好事。每一次结束佛法课后回到家,这兴奋与快乐的心情都可以让我持续了好几天。顺此声明,后续动作如制作VCD、CD,创立佛教中心等,都是我对这份热情的延伸。我很乐意我的讲座被录成音像和发行,这也包括了招募人员、设立佛教中心、开克切拉文物商店等动作,只要是任何能够把佛法宣扬的方法或途径都会令我很欢欣。在写作小组里我也鼓励大家这么做,因为我要把佛法给发扬光大。

再次澄清,我绝不是为了想要成为明星,要是我是做如此想,那早在二十年前我已有许多更好、更快、以及更容易的途径可以达到了,就在我那个身体各部位都还没受到地心吸力影响的时候。

我非常愿意和那些热爱佛法的人士交流,这不只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我更钦佩的是他们有慈悲心,他们让我从中得到激励。当我们在为佛法工作时,我们必定全力以赴认真投入,我们绝不轻言放弃,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人怀有慈悲心。纵使只剩下独自一个,并且身患重病,我也不会在意,我还是会继续给于别人忠告和协助,期望他们有一天能把佛法再次传授给更多的人。能有这么一天,我的愿望就算达到了,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如何改变和造福他人,扩展我们的观点。我非常欢迎那些积极主动、带着满腔热忱的人士前来参与,他们都很真诚和负责任,不被动,也不需被督促。当你不需要任何的推动与督促就能把事情做好时,正是显示了你的慈悲心,你回报恩德的诚意;如果你在做这些事情时,还需要被推动或督促,这表示你的慈悲心还不够。人人都必须要有慈悲心,因为慈悲就源自慈悲心。假如你以任何并不合理的理由,作为不学习和修习佛法的借口,你就是基于某些理由,而不是为了某个理由去做。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

学佛不需要改变什么

《事师五十颂》里面说到:“为了我的上师,我可以放弃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的财富、我的一切!”

但是现在,也许一位上师还得对弟子说:“你能不能一个星期拨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听佛法?每次大概四个小时?”有时,甚至还需要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苦苦哀求他们;将他们棒敲棍打装布袋里,强行拖来这里强逼他们坐下;讲笑话娱乐他们、请他们喝咖啡、给他们安装有冷气的舒适房间及庄严佛坛,为的都只是要让他们来听法。这就是当今一位上师为了要让人听闻佛法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可是一项大工程,而且这些动作都只是针对个人而已,如果人多的话你还必须得付出加倍的功夫。我们都晓得,每个人都有一百零八个以上的理由来推搪我们的上师。上师问你说可不可以开十分钟的车来听佛法,你也许不会马上拒绝,但会推塞说正在某个离这儿车程要五小时以上的地方,有些人刚好患了“禽流感”,所以不能来;有些甚至还会说因为还没吃饭,不能来…嘿嘿,诸多该死的借口!

想想上师要你来听法时需要花费多大的功夫?这只是针对你一个人而已,如果是佛法讲座,也许你可以去慢慢计算他还要再多花多少倍的心力?他还要应付多少人?要发出多少短讯和电邮?为的也只不过是要帮助学生们而已。虽然如此,这些都只不过是小事一桩而已,要是上师劝你们为佛法而放弃妻子、放弃丈夫,真不敢想像那是又要遭受多少巨大的负面反应了?

在佛陀的时代,当上师走过,弟子们都毕恭毕敬的踮着脚尖;现在,上师反而要在弟子身旁踮着脚尖。假如上师根据佛法指正你们的错误,要求你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可能会遭殃。不要说叫你们放弃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就算单凭表面逻辑或通过占卜和佛法都可以清楚知道的错误,上师发现你们走错了方向而指正你们,你们也会抬出一百零八个理由来维护自己的做法。你们会给上师脸色看、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会不停的抱怨与投诉…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不是为了他人,而是基于他人做事。“假如我有这样、假如我有那样,我就会做。”

这些想法和行为,根本不符合佛法的修持,因为这其中没有观念的转化。这些人并非不好,但当发生问题的时候,他们将无法招架,因为他们不是为了他人而修行,而是基于他人而修行,这两者间有很大的差别。

没有人能够检视他人的所作所为,去比较或批判他人的生活,但是上师肯定能够指引你们正确的方向。否则,将不会有佛陀的存在,没有上师、没有证悟者,也没有觉悟,也就是说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人会得到证悟。那么,你们何必要有上师?何必再向比你懂得少的上师顶礼?我想,这些都是错误的态度。

今天的佛法课,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吸取佛法知识,在一切都没有改变中,去改变一切。

贪“德”无厌

人类一般上对许多事物都有追求的慾望,我们会不断地贪求食物、金钱和名誉地位。相对于累积功德,我们更应该要秉持着孜孜以求、永不疲倦的精神。

功德可以带来快乐,功德也是幸福的泉源

今天我会对你们的提问都做出解释,希望你们明白后,就大胆地放开脚步开始去实践,不要只是光说不练。提出疑问——学习——实践——再提出疑问,这就是一个获得知识,得以进步提高的完整过程,我们大家需要去认真遵循。

假如你真懂得了慈悲、宽恕,那么你就更要去实践。当你已经明白了宗喀巴大师的修行法时,就不要再给自己借口说:“我还不够明白,我还不能去实践。”其实正是你那紊乱的心,在指使你不要去实践。众所周知,了解和研读佛法的益处良多,所以请不要再说:“我无法完全理解,所以我不要再读了。”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因为你不读,所以你才不会了解。不能只是因为心情好了才去实践,不要到了面对危机的时候才实践,等到问题来了才临时抱佛脚。学习金甲衣护法法门也不能只是为了祈求庇护,你必须每时每刻都在认真求进步地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你们也非常有帮助。

今天,我要在这里回答一些你们常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很怕死,我不想这么年轻就死去,我该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似乎应该毫不倦怠、孜孜以求地

累积功德

。但是,假如我们所进行的慈善活动与佛法无关,没有佛法的动机,纯粹为了帮助别人,我们是否也可以累积功德?

首先,我非常感谢与欢迎大家踊跃提出问题,这些疑虑都是你们想要了解的。传统的佛教原本不鼓励提问,它要求学生们保持完全的静默来聆听老师把课讲完。但是,在我讲课的时候,我较喜欢以互动的形式来与大家进行探讨,所以我恳请大家都不必忌讳什么,要勇于发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然后再去实践,这就是要圆满修行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即使你不修行也应该去了解,因为当你了解后,就可以和不同种族、文化及宗教的人和睦共处,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这样说不是要使你们都成为佛教徒,我只是想与大家分享知识。累积功德

有关累积功德的问题,我将以佛教徒的观点来诠释,因为这个问题与佛教有关。累积功德要有孜孜以求,永不倦怠的精神。我们对很多事物都显得贪得无厌,我们贪求食物,一些人看到自助餐,就一头栽进食物里,直到吃完方才罢休;有些人贪爱华服、崇尚名牌,当LV一有新产品上市时,他们马上出现在商场通宵达旦地排队轮候,只为等大门一开便可以捷足先登。一些人喜爱谈论汽车,只要有新车面世,立刻上网研究,仔细阅读手册,对它了如指掌。还有的人贪爱手表、异性等等。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贪求,没什么不对,我们只是贪心而已,这是我们的习惯,我们也习以为常。

那么现在,就让我要求你在这些贪求的内容里再添上一项,就是你应该贪求功德。这不是为了下一世,还有下下一世会怎样,我不认为我们当中的哪个人,能够在下世纪或下一劫成佛,我们都将得在这个星球上继续游荡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孜孜不倦的累积功德,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满足呢?

答案是——当你已获得了证悟、能够控制你的转世、掌控你的命运;当你不再受苦、无需再面对生老病死、不再恐惧病痛或厄运;当你充满悲悯与善意的心不会再动摇;当你有了神通,能够透视他人的内心与想法,知道如何可以造福他人,如何釆取适当的行动来帮助他们;当你能够调伏身语意、摆脱死亡、有大悲心;当你可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时候,你才可以停止累积功德。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由于前世所聚集的善业及善行,你今世得以享受很多福报,不过,这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一样,总会有用完的一天。许多曾经非常有钱的人,他们也会有破产的一天,这些例子我们也时有所闻:麦克杰逊破产了,他一年赚九千万美金。我本来想求他捐出一百万美金来作为克切拉中心的职员基金,可惜太迟了,他已经没有钱了,连梦幻乐园也得卖了。我把他用作例子并不存在着任何恶意,这只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谁,他的故事早已通过CNN被传,众人皆知。

我们可以想想,像他那么有才华和富有的人都会破产,更何况是我们?我们的财富随时也可能消失,这不是佛陀在惩罚我们,也不是护法神在惩罚我们,他们都不会惩罚我们,这只是我们自己在造的业。基于这些理由,我们必须尽可能地累积功德,功德它将支撑着我们的一切。根据宗喀巴大师修行法,我们应该认真地修持,以正面的态度,为我们自己、为下一世,竭尽所能地聚集功德。我们更需要为了利益他人而贪求功德。

假如我们有更高层次的心灵,我们更应该为了利益他人,而去大量的累积功德,但这也只属于中等层次。最高层次的想法该为累积无限的功德以求获得证悟,然后我们就可以帮助众生达到他们的需求与愿望,这是累积功德最为高尚的动机。

所以,累积功德的动机大致可被归纳为以下三种:(一)希望自己今世及来世得到快乐。(二)希望自己及他人的今世与来世都幸福。(三)最高的动机,彻底摆脱轮回。

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我在这里可活得很好,我不要成佛,我不要去极乐世界,在那里我将失去许多乐趣。请相信我,成佛的乐趣要远远比这儿更多。假如你是佛,你可以保留住你所得到的一切,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生活会更加的多姿多彩。试想一下,你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转世、可以投胎成任何形体和色身、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财富,聆听喜欢的音乐、你不会生病、你可以逢凶化吉、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受到赞赏,每个人都很喜欢你。

总而言之,成佛的乐趣有很多,不要总选择留恋在这里,应当选择成佛。成佛以后再回来这里,享受更多的乐趣。现今的情况是,每一次你回来这里,每一次你的死去,就像是一场豪赌。怎么说呢?就如你去大型赌场,有多少次你是赢钱的?如果你不实践佛法,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就好像在赌场进行一场豪赌,赢的可能性总是少得可怜,这的确是非常可怕的。我也曾经到过云顶赌场,我投入了几个钱币,结果很快地我就输掉了十块钱。当然,我没有亲自下手,因为我不能赌博,这可是要犯戒的,所以我只请别人代劳,不过我祈祷如果让我赢钱的话,我会把钱都捐给佛教中心。几年前我确实这么做过,奈何却没有效果,因为佛陀洞悉了我的动机。祂知道如果让我赢钱的话,也许我就会很快地消失和熘到日本去,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为所爱的人孜孜不倦地累积功德,要贪求功德,你要想到他们的来世,来世的来世…对于父母及那些爱护我们的人,他们的恩情我们无以为报,我们唯有竭尽所能地为他们累积功德。请不要说我已经为叔叔建了一座佛像!这是远远不够的!假如你的叔叔对你很好,你要继续为他不断地做下去。至于你的父母,你更必须为他们付出更多。你要知道,当你把功德回向给他人时,他们只能得到一部份,他们不能得到全部功德,因为付出的不是他们。所以,我们要孜孜不倦地累积功德。

无论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慈善活动与佛法有无关联,有没有佛法的动机,例如布施食物、捐献或协助慈善机搆(盲人院、聋哑中心、癌症中心、狮子会或临终关怀中心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善举,你不一定要在佛教中心才能累积功德。假如我说,除非你支持佛教,协助寺庙,捐助及帮助僧侣,否则便不能累积功德的话,这就是完全不对的,佛陀的教诲也从来没有如此说过。

当你能够乐意地进行或参与任何慈善工作如:照顾癌症病患、艾滋病病患、盲人、聋哑、残障、小儿麻痺症、飢荒、被遗弃的临终老人或孤儿等等,你以任何的方式行善都是美好的。我们虽不把这些称为佛教事业,但实际上它就是佛法。何谓佛法?佛法所强调的并非你是否为佛教徒。法,所指的是正确的行为,意即去帮助别人。当你能够进行慈善活动去帮助别人,这不但非常有意义,而且你更应该一直不断地做下去。

但是,当你在进行与佛法无关的慈善活动时,你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怀有佛法的动机。什么样的动机?不花费多馀的金钱、不浪费多馀的力气、不伤害自身与他人,尽所能地带来更多的利益。比如说,你每个月捐一千块钱给临终关怀中心或是照顾小孩,你这么做的话报纸就会刊登你的照片,你可以出名,在移交支票的时候,你把支票高举展示十分钟,坚持到他们拍完照片为止;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博得好名声,为自己打广告,招徕更多的生意,赚更多的钱。假若你怀有此种动机的话,表面上看来你是在布施,实际上却是另有企图。这样做虽不是太坏,因为你依旧帮助了他人,但就功德上而言,那可能要成为业力,而这其中的善业成份也会变得淼小。业力往往只能带来很小及短期的效果而已。

功德与业力的差别

功德与业力的差别在于,当你获得了功德,就好比将钱存入银行,你能够定期获得利息,每个月都有钱入账,你无须动用母金;当你在消耗业力时,就好比把钱放入银行,没有利息,你一直在动用母金,直到用完为止。当你做事带有良好的动机时,你聚集了功德,这是你下一世可用的利息;要是你积的是业力,你只有母金,当母金用完你也就一无所有了。这就是两者间的差别。

假如你原本打算每个月捐一千块钱,那你更应该进行一点禅修、做一些祈愿、修习一点宗喀巴大师法、观想你的布施是为了真诚地协助他人、发愿未来可以利益他人,并祈愿能够一直这样做下去。假如你是以这种想法而布施,它会成为功德。如果你的动机只是为了面子和名誉,期望得到更多的生意…这虽然也不坏,只是你却不能得到最高的利益。

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都期望得到最高的利益吗?至少我是这么希望着的。这不叫贪心,这是聪明;这不是狡猾,这是智慧;这不是取巧,这是在为来世绸缪,俾能造福众生。

所以,假如你要布施,那你就尽可能去获取你所需的布施,无论那是珠宝、鲜花、饼乾或钱财等,任何形式的协助都无所谓,你只需转换为纯正的动机即可,不需要更改行动。至于你布施于佛教的机搆则有点不同,当你布施给佛教机搆时,假若他们那些具备资格的人员以正确的祈福及宗教仪式来接受你的布施,在一般情况下,你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功德,这关键在于你所布施的对象。比方说,无论我们是否了解佛陀的力量,但每当我们捐献一两块钱来供养曼陀罗、供养佛陀时,由于有着佛陀的加持,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功德。如果能再加上我们了解其好处、具有好的动机,我们所获得的功德也将会加倍。

反之,如果你所布施的对象是非宗教机搆,所靠的也纯粹是自己的心念力量而已,这也是可行的。我这不是在试图区分宗教与非宗教机搆间的差别,我只是在告诉你事实。当你布施给佛陀,加上动机纯正,你将可得到加倍的功德。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布施于宗教机搆,比如说供养佛陀,但是你的动机却很淼小很卑微,你只是为了扬名、为了显示你很虔诚很美好,那么你所得到的也将不是功德,那只是业力。为什么?虽然你布施对象的力量很强,可是你的动机却不好,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也就很小,或者是介于业力之间,也可能只是业力,这得视动机而定。

总的来说,布施的对象、动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这三者对于我们是累积功德或是业力,的确是有很大的差别,也对我们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假如你布施给非宗教机搆,但你有很好的动机,你一样会有很好的效果,很好的功德。如果你布施给宗教机搆,但是动机却很小很卑微,比如说有些人前往寺庙或到金甲衣护法面前去请求:“请杀了我的敌人!”,然后他们供养牛奶与献上供品,这可不是什么功德,这是恶业。当你怀着纯正的动机,布施于正确的对象,功德就可以加倍。因此,布施的行动不是问题,布施的对象也不是问题,数目更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动机。

要如何生起动机呢?在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一些努力去培养心念,然后再付诸于行动。如果我们能不断地修习,能专心地研读佛典、祈愿、转化内心,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心里的动机会油然而生。到时你无须再费任何力气,它每天会自动生起,起初或许每天一次,到了更长时间,会出现五次,甚至十次之多。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再也不需要任何动念,就可以自然地生起利益他人的动机,为了利益他人而累积功德。

累积功德不是自私的行为,这是为了使你得到更好的转世、更高的证悟,使你怀有更高的意愿去帮助别人。比如说,特丽莎修女、班禅喇嘛或台湾的证严法师等伟大人物,他们肯定是在过去世作了许多祈愿,并把大量的功德回向给这一世,因此他们能拥有很多的财富以及崇高的地位,方便他们利用这些财富和地位来利益他人,他们的善业也得以日益成长壮大。为什么伟大人物如班禅喇嘛、证严法师及特丽莎修女只要轻轻的一句话,就能筹获千万捐款?而当我开口,如果要是能得到一个两块钱的红包就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很显然,这就是因为我在过去世做得不够多,所以,在这一世我决心要去改变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做更多的好事。

功德是幸福的泉源

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极限。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可能把金钱耗用在毒品、喝酒、女人和珠宝等物质上,也许他们本质并不坏,他们只是不懂,他们正在消耗业力。什么是消耗业力?业力大致可被分为几种,假如一部份的额度用完了,你就必须填补它。如果你尽把业力用在生活享受上,当这部份的配给用完了,你的问题就会浮现。比如说家庭不和、车祸、死亡或发生误会等等。当业力用尽时,很多的不幸就会接踵而来。也许你有很好的配偶和孩子,表面上一切都很完美,但你却赚不到钱,因为你的业力都用在家庭幸福上,没有盈余分配其他了。同样的,也许我们有钱有权有地位,不过你和家人及朋友的关系并不好。另一方面,也许你和家人及朋友关系良好,不过无论你做什么、身在何处,都会招惹别人误会。这是为什么?因为你的业力只够耗在某些方面而不是全方面。明显的,你就是没有足够的业力来支持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因此,当生活中的某一个部份、或两三个部份出现了空白,这就是业力不足的缘故。

功德可以带来快乐,功德也是快乐的养分,功德更是幸福的泉源。假如功德不足,我们也许拥有外在的幸福与快乐,不过内心却依然空虚,因为那支撑的力量还不足够,这是佛经上所记载的。你想想它是否合乎逻辑?是否适用?假如它适用于你,你也不要觉得自己没有做好,你应该说:“我终于明白了前因后果,我会避免重蹈覆辙。”这就是智慧。

也许你有很好的丈夫,他总是照顾着你的生活,但是假如没有足够的功德来支持,你就算把全副精神都耗在这方面,那么在你生命里的另一些部份也将呈现空白,到了某个时候生命也将遭逢厄难或挫败。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很多的朋友,即使他们再有钱、有再好的配偶,我还是奉劝他们要努力修持某种法门、要闭关禅修、或供奉某个本尊,我有时还会给他们很多的功课,我这是为了帮助改善他们的命运。如果他们信任我,我就可以帮助他们。不过,倘若我给了他们指示,为他们做了占卜,而他们却不愿意听从,那我又要如何去帮助他们呢?这就好比当你肚子饿时,我只能给你提供食物,但却不能强迫你去吃东西。这在佛经上也是有所记载的。

当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同时也可能会失去一些;或许你并没有失去什么,不过你所拥有的却没有足够的保障,总有人会试图从你身上去夺走些什么,经常令你增添许多麻烦。这说明了什么?请不要再把问题归咎给哪个人、哪个处境、哪份工作…回头看下你自己吧!为什么会面对这个问题?它的缘由何在?这肯定都是因为功德不足的缘故。假如你早前都把全副精神放在世俗的活动上,你拼命赚钱,忙于照顾配偶和孩子,这也很好。不过,若想要维持这种状况,你也必须再去不断地累积功德,因为那才是真正幸福的源头。

功德来自何处?

功德来自何处?功德来自于供养三宝、供养净水、水果、鲜花和香烛,而且也要每天不间断地进行你的禅修与祈愿。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经常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因为我们要维持这种幸福的生活。同样的,如果你要维持你的幸福、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功德,那你就必须进行每天不间断的禅修,因为它是成功的要素。如果你总是飘浮不定和吊儿郎当,时而修行时而不修行,那么你的成就也将会如这波动一样,时好时坏。你也不要说:“我已经赚了很多钱,我已经很满足了。”不!你必须还要去顾及你生命中的另一些方面。佛法确实能在这方面能给予你很多的知识。

我在这里与你们分享佛陀的教诲,祂拥有广大的智慧与浩瀚的知识。因此,我们要认真去思考,这确实很有道理,它将改变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你知道什么是奇迹吗?奇迹并非在我讲课后天空中所出现的彩虹,也不是我们在供养金甲衣护法后空气中所传来的清脆铃声。奇迹到底是什么?奇迹就是当你坐在这里,在为自己、为佛法、为家庭,为你所要成就的一切去付出的努力;当你听闻了佛法后,你把佛法适当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你因此而得到了成效,你的内心开始转化…这就是奇迹!你因为佛法而作出的改变,你的行动及成就,不会就这样的结束。

假如你爱你的家人,爱你的配偶及孩子,你爱惜你的生命,你追求幸福生活,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做——恭听佛法、应用佛法、鑽研佛法。每当我们与家人一起听闻佛法,一同祈愿,这将会是非常有力量的。我们与所爱的人共同分享美好的佛法、分享纯净的佛法,没有一丝的负面情绪,这实在是太有意义了!

总而言之,追求佛法要孜孜不倦,要贪求功德,请你们大可尽情的贪心,不过贪的时候要有好的动机,而这动机也将决定着它的成效。这就如同一般的世俗情况,人们的动机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事业。比如一位没有好医德,只为了赚钱的医生,在开始的时候他的收入也许会很好,但当人们知晓了真相后也就不会再找上他;相反的,如果一位和蔼可亲、充满爱心及医术高明的医生,由于常常帮助病人和提供免费服务,在短期内也许他的收入不会很好,不过到了最后,他的名声将会更远播,到来寻诊的人也必定会越来越多。因为动机的不一样,成就也就会有高低。

如果你觉得在进行任何行动时,都很难去调整你的动机,这可是我们的内心正发出的一项讯息,它正在警告我们必须在业力耗尽之前去多做一些努力。你虽然有着舒适的生活和遇事顺利,但这也不表示你有功德。舒适的生活及宽裕的财富并不等于和平、和谐与快乐。

简朴不代表没有贪念

贫穷与没有钱并不等于你很简朴,你的要求不高与不贪心,也许只是因为你得不到。难道因为你的生活简单、住小房子、开小车,就代表你很简朴吗?你没有诸多的要求,就证明了你不贪心吗?要是你能得到这些的话,你还是会贪心的。我们可以去找一群所谓简朴的人,然后我从高处抛下一万块钱的钞票,看看有谁可以袖手旁观不去抢的?恐怕那些所谓简朴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扑了过去。

不要随口说你满意简单的生活,你的内心始终还是会产生奢望,那是因为你得不到的缘故。所以,我从不去赞扬那些穷困或者所谓简朴的人,但我也不去赞扬那些有钱的人,因为因果就好像钱币般有着正反两面。你不需要对我编造故事,说你不去追求成功是因为你不贪心,你很满意简单的生活…算了吧,要是说穿了,你这就是懒,或者是你又懒又贪,你只是懒得去满足你的贪念而已。

所有人都一样,我们都希望快乐与喜欢和谐,我们也都需要爱和渴望被爱。无论你或富或贫、或高或矮、或胖或瘦,你住高级住宅或穷乡僻壤…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分别。你贫苦、你生活简朴、你要求不高,这并不表示你很了不起,所以你也没有必要到处宣扬你的朴素。这些话我可听过太多了——你看轻那些成功、有钱、有名车的人,你到处破坏说他们太贪心、他们欺诈,而就只有你与众不同和要求简单?难道你拥有的不多,就表示你很朴素与简单?绝大部份都不是;难道你很有钱,你就有很多功德?这也不见得会是,因为这并不代表你会继续富裕、你很快乐、你在来世将会过得很好,那不太可能!

那么,要如何去确保你的现在与未来都如意呢?唯有通过转化内心,吸取佛法知识,理解佛法,然后去实际修行。享受你所拥有的,并且坚持修行!尽力追求你的目标,继续修行!通过好的动机来达到成就,还是修行!你要珍惜你所拥有的全部,也不要疏离真相,不要轻易放弃佛法,因为人生境遇终究起起落落,你终会有需要它的时候,要是放弃了到时候可就后悔莫及了。很多人在顺境的时候,不需要佛法,不需要修行,不需要思考,一旦逆境来临时则哭丧着脸到处去求助。你知道吗?有一些人我实在是不想去帮助他们,但我不敢,因为护法神会用异样的眼光猛盯着我。你们可知道这些护法神有三只眼吗?祂们总会给我一种“凶煞”的眼神要我去帮助他们。我眼看着这些人正在受苦,表面上我只好说:“噢,你好可怜!”但我也只能在内心里认为他们活该!“唵嘛呢叭咪吽,可怜的人,我们要对他们慈悲。”

是的,有时候我也会很可恶,我并没有告诉你我是佛,所以我没能坐在祂的法座上。假如我是祂,我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有些人实在是让我受不了,他们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错误。看到他们那副德性,我偶尔就会想,假如能有一个星期没有业力的约束那该会有多好。放一个星期的假,没有业力的约束,那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任何事情。如果真有那么样的一个星期,抱歉,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去打抢银行,这样我就可以更快的兴建我的禅修中心,当果报成熟时,我还有一个新的中心可以用来抵偿嘛!接着,我也许还会拿出一张尽是一连串我所讨厌的名单,夜里穿上忍者服,到他们家里去把他们统统都给杀了。至于那些欺骗我的人,我就打电话给我的官员朋友,请他们为我解决。就因为这时段里不会有业报,过后我还是可以回到这里继续奉献,对功德丝毫无损。

可惜事实上却没有无业力周,你相信吗?如果佛陀真要宣布放假一周,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为非作歹。奈何我们只能凭想像,偶尔幻想一下…你看,每个人是多么地开心,每个人都在笑。噢,千万不要这样做,这太恶劣了!

如何为死亡做准备?

大家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大伙儿都是一样的。无论肤色黑白、高矮、胖瘦,我们心中所想要的都一样,我们也面对着相同的生活状况。就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有过高的自我或自尊。我们也不要贪生怕死,每天醒来都说:“我没有死!我还没有死!”是的,你还活着。但是你知不知道有些人差点就遇上了严重车祸、有的人在操作电器与机械时受了伤、有的人差点病死、有些人去了落后国家,回来时患上了传染病而被送进医院,差点就一命呜呼!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候,无论年轻或年老,你都可能遇上车祸,你在驾车时就可能见鬼,结果人仰车翻,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里,蒙受重伤。有时候你认为,你很健康,你有运动,每星期上五次的健身房,你也可以爬山,来回五十趟地爬,你很强壮!让我告诉你,也许你去泰国的时候,在某一个地方,你乘搭的巴士突然撞毁了。也许你去印度朝圣,半途遇上车祸,你回来时少了一只手。或许你会说:我不去那么远的地方,可以了吧?于是你去附近的城镇,与一个自比为赛车手的疯狂司机共车,结果差点发生意外…

不要以为表面一切看来顺利你就可以安然无事,其实没有一件事情是恆常的。每次你与死神擦身而过,你都会心有余悸。那时你会想:如果下一次是真的那我该怎么办?很可怕,当你一闭上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没有了!与其恐惧死亡,不如每天发一个好愿,每天皈依你的本尊,每天做金酒供养,供于你的护法神。最重要的是,要原谅你的敌人、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宽恕那些欺骗你的人。每一天你要学习宽容,你要学习放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些都会对你很有帮助。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你转化了你的内心,你就不会再累积恶业。第二,当你有了这种想法时,恶业就不会再困扰着你,那么当你修习净化业障,你就可以得到好效果。当你不断地放下负面的想法时,就像吸尘机一样,能够将所有的污垢与尘埃都一一清除。

导致你陷入困境,使你受苦,令你烦恼的是你的嗔怒、你的悲伤、你的不守纪律、你的没耐性、你的不觉醒。这一切都会令你不平静与心绪不宁。是你的心让你陷入了这种局面,因此,如果你能够调伏得了你的心,你可说就是在为死亡做好准备。

若要培养这种心念,只是供奉佛像来祈祷、供养鲜花和敬香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只是初步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学会原谅他人。要如何原谅?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学习佛法、研读佛典、恭听佛法,以获取调伏心念的法门,这就是佛陀所要教导的。宽恕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人,学习以德报怨,使内心自在与清明,那么当你面对死亡时,你就没有问题。不要试图去对欺骗我们的人釆取报复行动,做生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也只不过是为了维持生活;不过,我们自己也不要在生意中去刻意欺骗、伤害及破坏他人。要是能如此这般地做,渐渐地我们就可以转化。假如我们努力这么做,再加上从禅修、供养、请佛像、协助建造寺庙或禅修中心、帮忙打扫、做义工、协助中心的成长以利益他人等,这些都将让我们累积更多的功德。

这些善行,都可以累积功德而后转化心念,使你的内心更加自在。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维持这种心念,不要再说“我忘了”、“我不知道”等。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没有付出努力,就这么简单。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很好,那是因为我们付出过努力。假如我们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我也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什么事都做不好,那是因为他们好吃、好说是非、好说闲话,也善于撒谎、善于找借口、善于自圆其说,他们经常自赞自夸,他们样样是专家,他们应该可以出书赚很多钱,书名就叫做《如何骗人》!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些专长,我们能做得好的原因只有一个:勤于练习。因此,不要再企图去寻找理由,假如你事情做得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努力、没有觉醒,如此而已。有些人很擅长与人争论或争辩,凡事都嚷着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的道理把他们挫败。那是通过什么呢?就是通过修行!

因此,我们所想所专注的皆来自修行。通过修行你可以转化内心,假如你能达到我所说的境界,那你就是已为死亡做好准备。在死亡降临之前,我为你祈祷,我希望你有幸福的生活,内心清明,你与你所爱的人和谐相处。如果我们要这些幸福,我们就必须坚持修行。

以上我为你们解释了要如何累积功德、为何要贪求功德、功德与业力的差别、布施对象,布施者及布施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为死亡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宗喀巴大师的修行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