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2:20:0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黄河中游一带的中国古代建筑

这里森林茂盛,木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2.南北方中国古代建筑的差异(1)在寒冷干燥的北方

①房屋朝向南,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②使用火炕与较厚的外墙和屋顶。

③建筑外观厚重庄严。(2)在温暖潮湿的南方

①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

②在房屋下部采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③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竹与芦苇。

④墙壁薄,窗户多。

⑤建筑风格轻盈疏透。

3.其他地区的中国古代建筑(1)山区

在石料丰富的山区,使用石块、石条和石板建造房屋。(2)森林地区

①森林地区多使用井干式壁体。

②为了防御野兽侵袭,也有使用干阑式构造的。

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中国古代建筑的萌芽与成长阶段(1)萌芽阶段

①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

②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2)成长阶段

①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商朝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②春秋时代,城市的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夯土台上。

③木构架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④出现了建筑等级制度和“司空”,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

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战国时期

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彩画和许多重要的建筑制度。(2)东汉时期

①成组的斗栱大量使用,木构楼阁增多,砖石建筑和砖券结构有了较大发展,城市分区方面有所改进。

②在汉朝,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

3.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阶段(1)建筑呈现新发展

从晋朝建立到南北朝结束为止,中国建筑有不少新的发展。如北魏洛阳都城的皇宫位置偏向北移,城外设立东西二市。(2)佛教建筑的传入

统治阶级利用道教和佛教作为精神的统治工具,因而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大量兴建,出现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4.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高潮(1)隋朝

隋朝首都大兴城的规模宏巨、分区明确与街道整齐,都超过了前代的都城。(2)唐朝

①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②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在布局或造型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③唐代建筑是中国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5.中国古代建筑的重大转变时期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影响以后元、明、清二朝的建筑。(1)宋初期

中等城市的数量较前增多,城市生活较前更为繁荣。(2)北宋时期

①建筑群在布局上出现新手法,艺术形象趋于柔和绚丽。

②装修、彩画和家具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出现新途径。

③木、砖、石结构有了新发展,制订了模数制,使木构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规格化。

④颁布《营造法式》,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1)元朝

元朝在宋、金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建筑上呈现出新的趋向。(2)明清时期

①砖瓦的大规模使用

增建长城、南北二京和中都,县城用砖包砌,民间建筑也使用砖瓦。

②官式建筑、民间建筑和各民族建筑的发展

a.官式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褥,组群建筑的布局与形象颇富于变化。

b.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提高。

c.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

③皇家和私人园林的发展

其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一些新手法,留下了若干优秀作品,明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结构(1)木构架结构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①木构架结构的分类

a.抬梁式木构架

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最显著的是: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栱。

b.穿斗式木构架

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

c.井干式木构架

井干式木构架是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d.密梁平顶结构

西藏、新疆等地区还使用密梁平顶结构。

②木构架结构的优点

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在平面上可以形成方形或长方形柱网,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荷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穿斗式木构架的柱网处理虽不及抬梁式木结构那样灵活,可是在承重和围护结构的分工方面仍然一样。

b.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只要在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便能广泛地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

c.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由于木材的特性,以及斗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木构架结构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d.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在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内,木料比砖石更容易就地取材,可迅速而经济地解决材料供应问题。(2)砖瓦结构

①周朝初期产生了瓦。

②战国时代出现了花纹砖和大块的空心砖,一开始就生产质量较高的青砖、青瓦,

③汉代已有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砖穹窿墓,墓内还使用贴面砖。

④从元朝起开始用砖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

⑤明朝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以砖拱与木构架结构相结合建造的韵城楼、鼓楼和方城明楼等。(3)琉璃瓦结构

①北魏宫殿开始使用琉璃瓦。

②北宋用琉璃砖建造开封祜国寺塔。

③明清两代的琉璃瓦、琉璃门和琉璃牌坊,材料质地坚致,颜色多样化。

④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标志着当时琉璃技术的成就。(4)石结构

①自汉以来,建造了许多墓、阙、塔、幢和桥梁等石建筑。

②隋朝建造的赵县安济桥,首创世界上敞肩式拱桥结构,说明了中国古代匠师在石结构方面已具有高度水平。

2.组群布局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其平面布局的组织规律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1)间

①一座建筑的间数,一般都采用奇数。

②各间的面阔,主要有三种方式:各间相等、中央数间相等而稍间稍窄、明间较阔。其中明间较阔最为普遍。(2)单座建筑

①特点

a.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使用者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和功能方面的要求,从而殿阁、殿堂、厅堂、亭榭、与一般房屋的柱网有很大的区别。

b.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以殿阁、殿堂最为整齐,殿堂与厅堂的混合体较为灵活自由,厅堂以次至于一般房屋则变化很多。

②以殿堂方面为例

a.唐以前早有内外槽布局的方式。

b.自唐以来,中型殿堂有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单槽、双槽等不同的柱网布置。

c.五代、宋、辽、金、元出现了殿堂与厅堂结构的混合体。

d.中、大型的殿堂或前廊较深,或内部采用减柱和移柱法,使梁架发生变化,成为内部艺术形象的因素之一。(3)庭院布局

①三合院或四合院

a.三合院

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横轴线以次要建筑相对峙,构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

b.四合院

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

c.优点

第一,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第二,保证安全、防风、防沙。

第三,在庭院内种植花木,造成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四,灵活布局,满足不同性质的建筑在功能上和艺术上的要求,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影响。

②廊院

a.做法

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系为一。

b.优点

第一,起到收到大小、高低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

第二,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

③廊庑

廊庑保留了廊院的一部分特点,且使用面积较大,比廊院更切合实用。(4)组群布局

①纵向扩展的组群

a.它是最广泛使用的布局方法。

b.其特点是沿着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

c.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院划为二组或二组以上。

②横向扩展的组群

特点为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组或二组,而在各组之间以夹道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

③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

故宫从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和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的纵向扩展,与内廷左右的横向扩展部分相配合,形成规模巨大的组群。

④对称的组群

在纵横二轴线上都采取对称方式的组群,其特点是:

a.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外用附属建筑、走廊或围墙构成外廓。

b.其前部再加纵深组群。

c.对位于不同轴线上的群组,以弯曲的道路、走廊、桥梁作为联系。

⑤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组群

依据特殊的地形,建造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组群,如拉萨的布达拉宫,依山势自下而上,用曲折的磴道和参差错落的平顶房屋与院落,烘托中央具有轴线和覆有屋顶的主要殿堂。

3.艺术形象(1)单座建筑的艺术处理

①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

②屋檐轻巧活泼

汉代出现了向上反曲的屋檐,晋代出现了屋角反翘结构,使屋顶呈现出轻巧活泼的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的特征之一。

③屋顶形式复杂多样

a.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屋顶式样及其组合形象。

b.故宫和颐和园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艺术感染力。

c.南方民间建筑的屋顶处理也比较灵活自由,构成了复杂而轻快的艺术形象。(2)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

中国古代组群建筑的形象是自外而内、逐步深入的,分为序幕、高潮和尾声三个部分。如北京故宫以天安门为序幕,外朝三殿为高潮,景山作尾声,是中国宫殿建筑的一个重要范例。

①序幕

明清皇城天安门前后建华表,寺庙与大型衙署在正门外建牌坊、照壁、石狮等,构成了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

②高潮

宫殿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纵向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并且建筑物的形体逐步扩大,使人们的观感由不断变化中走向高潮。

③尾声

正殿之后建若干庭院,最后用高大的殿阁作为整个组群的结束。(3)室内装饰

①商、周至三国时期

由于跪坐是主要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是室内的主要陈设。

②汉朝至宋代

门、窗施帘与帷幕,几、案比较低矮,屏风用于床上,地位较高的人在床上加帐。

③五代到宋

a.高形坐具、高形桌、椅、高屏风已经定型化,屏风作为布置厅堂的家具。

b.房屋空间加大,窗可启闭。

c.从宋代起,室内布局及其艺术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

④明至清初

a.统治阶级将房屋结构、装修、家具和字画陈设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但家具和装修使用大量美术工艺堆砌,违反了原来功能上、艺术上的目的。

b.宫殿的起居部分与其他高级住宅的内部,使用固定的隔断和隔扇、可移动的屏风和半开敞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对于组织室内空间起着增加层次和深度的作用。宫殿与许多重要建筑还使用天花与藻井。

c.一般民居的室内处理与家具布置比较朴素、自由,符合实用和经济的原则。(4)色彩

①春秋时代宫殿建筑使用强烈的原色,注重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②南北朝、隋、唐间的建筑开启了后代“剪边”屋顶的先河。

③宋、金宫殿注重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该方法在元代基本形成,到明代已制度化。

④在南方,房屋色彩形成秀丽雅淡的格调。

4.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以自然风趣为原则,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1)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园林是在统治阶级居住与游览的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

①汉代

帝王营建离宫、苑囿,少数贵族、富商营建园林。汉武帝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影响了后代园林的山池组合。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形成一种崇尚自然野致的风尚。东晋太元初慧远开后代寺观园林之先河。

③唐代

园林增多,贵族官僚利用自然环境营建别墅,官署中也有园。

④五代至宋

园林进一步发展,筑山叠石之风盛行,出现专职匠工。“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⑤明清二代

江南成为私家园林最发达的地区,出现《园冶》,有些画家成为著名的园林设计者。(2)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

①布局方法

中国古代园林兼具游览观赏和居住之用,因而其布局是在山池花木之间建造很多亭台楼阁,并连以走廊。

②布局效果

房屋比重过多,与创造自然风趣的园景发生矛盾。(3)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池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风趣的园林。(4)中国古代园林的风景

①风景的布置是按照人们游览过程中“动”和“静”相结合的要求设计的。

②对于停留时间较长的观赏点,根据对比与衬托的原则构成各种对景。

③对于动的对景,风景要有层次、深度,有含蓄不尽之意,既可远眺,又耐近观。(5)中国古代园林的游览路线

①小型私家园林的游览路线

大都采用以山池为中心的环行方式。

②中型园林和苑囿的游览路线

游览路线比较复杂,除主要路线以外,还有若干辅助路线,使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不断地发生变化。

③名胜区和风景点的游览路线

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名胜区和风景点,沿用一般园林的划分景区与组织游览路线的方法。

5.城市

城市的布局以宫室为主体,辅以官署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建筑以及城垣、濠沟等防御设施。(1)城市的规划原则

①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都城将宫室置于中轴线上,具有规划严整的街道和控制居民的闾里制度。

②西汉

首都长安的主要街道为丁字或十字相交,以水沟划大街为三道,建设阊里和市场,采用规则式平面布局。

③东汉

a.首都洛阳的宫室、苑囿自南而北位于城的纵轴线上,阻碍了东西方向的交通。

b.汉末邺城将宫室移到纵轴线的北部,城内交通才比较方便。

④魏晋南北朝

在邺城的布局方式上增加东西二市。

⑤隋唐(长安)

a.布局

将宫室、坛庙和官署等位于南北纵轴线上的北端及其两侧。

b.坊

城内以道路网划分为若干个“坊”,坊分为专供商业贸易的坊和供市民居住的坊,在地形较高的坊内还可以建造官署寺观。

c.城中绿化

汉以来在主要大道两侧植槐,而洛阳从隋朝起以樱桃、石榴作行道树,河岸则植柳。

⑥宋代至明朝

a.北宋采取住宅和商业混合的街道形式,都城布局仍力求方整和对称,并以建筑物的体量和色彩来强调宫室为主体的城市中轴线的作用。

b.元、明宫室、坛庙、官署位于京城的南部,整个规划仍以对称、整齐为基本原则。

c.南宋临安和明南京等少数都城的平面呈不规则形状,但仍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与建设。(2)城市的布局方式

①北方城市多位于平原,所以城市平面和道路系统多为方整规则。

②南方城市结合依山傍水的地形,常常形成为不规则的布局,但道路系统仍力求整齐。

6.工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主要是掌管城市以及组织管理与建筑相关的一系列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建筑的“标准化”。如《营造法式》的编著就是工官制度的产物。(1)发展历程

①“工”一词首见于商朝的甲骨文卜辞中,即当时管理工匠的官吏。

②《周官》与《左传》中记载有掌管营造工作的司空。

③各朝代都在中央政权机构内设置工部和工官。

④《考工记》称主管具体工作的专职官吏为匠人,唐朝称其为大匠,主要工匠称都料匠。都料匠从事设计绘图,又主持施工。

⑤明朝少数匠工出身的人成为了工部首脑人物。(2)工官的职务

①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

a.汉朝初期已有图样。

b.隋朝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图样和模型,且将中央政府所定式样,颁送各地区按图建造。

c.从隋朝到清朝一直保持着“以图样和模型相结合,在三度空间内研究建筑设计”的优良传统。

②管理估计工料及组织施工

由于历代营建都城与宫室,都须于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程,因而采取大规模的施工组织,除了常设的专职匠工以外,往往征集各地匠师、民夫和军工等。

③负责征调、采购和制造主要建筑材料

a.从唐朝起,除了大规模征调匠师、民工以外,已有雇匠人的方式。

b.明中叶以后,雇用的方式逐渐代替了征工,并出现了私营的包工商。

c.到清朝,政府直接掌握的工匠数很少,出现大量的包工商。这是中国建筑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转变。

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_____”,清代用“_____”作标准。【答案】材分制;斗口制

2.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答案】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3.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_____观念不无关系,也是_____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答案】阴阳五行;砖石

4.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_____观念不无关系,也是_____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答案】阴阳五行;砖石

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答案】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有工官制度,历史上著名的工官有(  )。

A.隋代的宇文恺,宋代的李诫,明代的计成

B.隋代的宇文恺,宋代的李诫,明代的蒯祥

C.宋代的李诫,明代的蒯祥,清代的雷发达

D.隋代的宇文恺,明代的计成,清代的雷发达【答案】B【解析】根据建工版《中国建筑史》绪论“工官制度”一节提到隋宇文恺、宋李诫、明蒯祥三人。

2.下列哪种民居采用了木构抬梁的住宅构筑类型?(  )

A.壮族干阑式住宅

B.新疆阿以旺

C.福建客家土楼

D.北京四合院【答案】D【解析】A项,壮族干阑采用穿斗式住宅构筑类型。B项,新疆阿以旺为生土做法。C项,福建土楼采用穿斗、版筑法土木混合建筑类型,土楼在建筑局部、单层祠堂等采用抬梁做法。D项,北京四合院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的住宅构筑类型。

3.在江南私家园林中作为主体建筑与构图中心的是(   )。

A.亭子

B.厅堂

C.楼阁

D.游廊【答案】B【解析】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以厅堂为主,《园冶》因此有“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之说。江南私家园林的厅堂主要有四面厅、鸳鸯厅、花篮厅等形式。

4.中国古代用于分隔建筑室内空间的固定木装修隔断称为(  )。

A.幕

B.屏

C.罩

D.帷【答案】C【解析】屏和罩均属木装修隔断,而屏可活动,罩则是固定的。

5.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处于第三阶段的是(  )。

A.盛行高台宫室

B.雄伟前殿与官苑相结合

C.纵向布置“三朝”

D.严格对称的庭院组合【答案】B【解析】中国宫殿建筑四个阶段发展顺序依次是:“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以及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6.我国古代在建城选址上的首要原则是(  )。

A.具备“天人合一”的理想景观模式

B.具备交通优势

C.具备良好的防卫性

D.具备方便的用水及防涝条件【答案】D【解析】古人在建城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因为城市用水对于一个几十万至100万以上人口的都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关于城市的排水问题,历代实践和记载也体现其建设的重要性。如清世袭承揽沟渠疏浚的董姓承包商“沟董”,即绘有北京内城沟渠图。

三、简答题

1.中国木构建筑在封建社会时期有几次发展高潮?各是何朝代?

答:中国木构建筑在封建社会时期有四次发展高潮,分别是:(1)汉代

汉代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形成期。秦汉时期,木构架的结构技术已日趋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作为两种基本的结构方式都已基本成熟。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其形式也多样化,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屋顶也形式多样,以悬山和庑殿的数量为最多。(2)唐朝

唐朝的木构架建筑体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趋向定型化。当时的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和用料都已规格化。(3)宋朝

北宋木构架建筑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不少新的发展。首先,房屋面阔一般从中央明间起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其次,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而斗拱相对地减小,同时补间辅作增多。此外,这一时期还颁布了《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度。(4)明清

经过元朝的简化,明朝的木构架建筑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成为了纯装饰构建,不再起结构作用。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明代宫殿、庙宇建筑的墙用砖砌,屋顶出檐减小,挑檐搁置于梁头上。清朝建筑技艺在明朝基础上仍有所创新发展,清朝官式建组在明代定型化的基础上,用官方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

2.写出五个不同形式的建筑屋顶名称。

答:(1)庑殿

庑殿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是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宋称为“五脊殿”、“吴殿”;清时称为“四阿殿”;姚承祖的《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因为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庑殿建筑成为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一般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而其他官府及庶民不许采用。实物以诸汉阙和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为早。(2)歇山

歇山式屋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所以宋朝九脊殿,清朝改称歇山,又称九脊顶。它多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建筑中,而常使用无正脊的卷棚歇山还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3)悬山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悬山(又称挑山)式建筑的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天翔”,这是它与硬山的主要区别,充分显示了汉族文化特色。(4)硬山

硬山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做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在山面做出搏风板、墀头等。硬山墙在宋代已有,它的出现可能与砖的大量生产有关。明、清以来,它在我国南、北方的居住建筑中应用很广。(5)攒尖

攒尖是古代汉族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形式。宋代称为撮尖,清代称攒尖。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其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依其平面有圆形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在瓦没有发明以前,宗庙、宫室都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夏商两代宫室仍处于“茅茨土阶”阶段。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二里头与殷墟中区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图0-1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平面图(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宫室遗址已经出现瓦,但数量不多,可能还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瓦开始广泛用于宫殿,各诸侯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例如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淄(山东临淄)、赵故都邯郸(河北邯郸)、燕国下都(河北易县)、秦都咸阳(陕西咸阳)等。高台宫室的遗风延绵达2000多年之久。图0-2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图(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规模空前的宫殿,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水之北有旧咸阳宫、新咸阳宫和仿照六国式样的宫殿,渭水之南有信宫、兴乐宫和后期建造的朝宫——阿房宫前殿,骊山有甘泉宫,还有许多离宫散布在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所遗夯土基址东西约1km,南北约0.5km,后部残高约8m。西汉初期仅有长乐、未央两宫,文、景等又辟北宫,武帝大兴土木建造桂宫、明光宫、建章宫。未央宫是汉帝的主要宫殿,现存前殿台基残高达14m左右。图0-3  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商周以降,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汉、晋、南北朝都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备日常朝会及赐宴等用,三者横列。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唐高宗迁居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元大都宫殿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应是蒙古习俗的反映。明初,朱元璋刻意复古。南京宫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在殿前作门五重。图0-4  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平面图

2.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答: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园林布局

①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每区各有主题,形成多样主题景观。

②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

③欲扬先抑。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④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从曲折中求得意境深远的效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⑤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

⑥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

⑦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扩大空间与景域。(2)水面处理

①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水面分隔多采用桥、廊、岛。这些都是小园设计中扩大空间感的巧妙手法。

②小池则宜用浅岸。池岸可曲可直,宜于曲直相济。桥宜架于池一侧或一隅,使水面划分有主有从。桥的高度更应与池面相称,曲桥低栏是最适合的办法。(3)叠山置石

①可看、可游、可居。假山的高度和体量都和观赏距离有关。假山上须设山径供盘旋游览。其中山洞、石室可设石桌、石凳供休息、对弈,是为“可居”。

②塑造丘壑。要用有限的基地和石料,塑造出一个峰峦起伏、洞壑开合、虚实相抱、意境丰富的整体需要有山水空间的构想与组合能力,也需要对假山结构的成熟思考。

③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要参考真山的地质构造,用小料拼成较大的体块,形成石壁、峰峦、洞穴等景象。参考国画的皴法对叠石也是很有帮助的。

④用石得当。用石必先选石,好石料用于看面,丑石料用于背面或下面。

总而言之,造假山必须像真山,否则就是失败。(4)建筑营造

在我国古代园林中,建筑物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山池是园景的骨干,而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通常是在建筑物内;同时,建筑又与山、池、花木共同构成园景。所以,建筑物既可作为观察对象,又可作为风景观赏点。(5)花木种植

私家园林一般种植花木以单株为主。园林中以老树为难得,略有几株,能使园林显得苍古深郁。

五、绘图题

1.云南昆明一颗印住宅平面图[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图0-5

2.北京四合院平面图[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图0-6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1.1 复习笔记

一、原始人群的住所

1.早期(1)北京周口店的天然山洞。(2)距今约五十万年前,是北京人所居住的洞穴。

2.中期(1)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2)距今约五十万年到约五万年,是“古人”所居住的山洞。

3.晚期(1)广西的柳江、来宾,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等天然洞穴。(2)距今约五万年前,是“新人”居住的山洞。

二、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1.背景

在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仰韶文化的氏族,地处肥沃的黄土地带,从事农业生产,定居下来,从而出现了房屋和聚落。逐步形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2.遗址(1)遗址分布

①河流两岸的阶梯状台地上。

②两河交汇处比较高亢平坦的地方。(2)分布原因

①地势高,没有泛滥之患。

②土地肥美,有利手农业、牧畜。

③近河,渔猎、交通方便。

3.聚落布局(1)居住区

①位于临河高地,布局合理。

②中心部分为举行公共活动的较大房屋。

③居住区周围还分布用于防卫的壕沟、公共仓库、公共墓地、窑场等。(2)特点

①充分反映了氏族社会的社会结构,说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集体性质和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②集中的大面积的公共墓地,除了反映氏族制度以外,还表明当时存在着原始的宗教信仰。

4.住房形式(1)方形住房

①多为浅穴,内转角一般做成弧形。

②门口有斜阶通至室内地面。

③住房中部以四柱作为构架的骨干。

④壁体和屋顶铺敷草泥土或草。(2)圆形住房

①圆形房屋一般建造在地面上。

②屋顶形状可能在圆锥形之上,并建造一个两面坡式的小屋顶。

③房屋内部地面上,挖有弧形浅坑作火塘。

三、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后,墓葬的随葬品已有贫富差别,且分布更为广泛、密集。

1.遗址(1)房屋结构

多数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室内多为白灰面的居住面。(2)结构形状原因

适应父权家庭生活的需要,跟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生活的需要相适应。

2.聚落布局(1)居住区

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内外两室具有分工左右,保暖更好。(2)制陶区

单个地靠近专门制陶的家族住房之旁。窑室容量扩大,制成灰陶蛋壳陶,制陶直接或间接对建筑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3.其他地区建筑特点

中国氏族公社的发展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建筑都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1)长江下游地区

①地势较高区

a.位于平坦的岗地上,住房面积不大,毗邻成群。

b.土质特点为粘性大、排水慢、含水量大,多在地面上建造窝棚式住房。

②地势较低区

a.位于平原或湖泊与河流附近,地势低洼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

b.房屋下部采用架空的干阑式结构,在密集的木桩上建造长方形或椭圆形平面的房屋。(2)山东半岛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地区

以石棚为形式,其中海城县石棚为典型范例之一。大约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在形式和结构上和朝鲜北部的石棚具有一定的关系。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_____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答案】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

2.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_____、_____。【答案】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建筑

二、简答题

简述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及其特点。[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研]

答: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1)成因

①适应多雨潮湿的地理环境。

②防范蛇虫猛兽。

③用来饲养家畜、堆放杂物。(2)特点

①采用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分为中堂、左右两厢。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②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可以建房,满足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的问题。

③出现带横撑的五梁、五柱干栏式建筑。

④干栏式建筑的装修内容有室外走廊的栏干安装、室内地坪平整处理、苇席铺设和进出口及室内中柱,横撑构件上的刻花装饰等。

第2章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2.1 复习笔记

一、夏——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1.诞生背景(1)中国黄河流域氏族社会的晚期,私有制已经萌芽。(2)贫富不均的现象已经出现,氏族成员间有地位的差别。(3)氏族部落内部经济的发展和部落间的战争掠夺,促进了阶级分化与奴隶社会的形成。

2.诞生时间

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3.夏朝(1)夏朝的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中心在河南西北部与山西西南部。(2)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并且有规则地使用土地,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人们积极地适应自然,整治河道,防止洪水,挖掘沟洫,进行灌溉,以保障生命安全、农业丰收和扩大生产活动范围。(3)禹是夏朝先人。(4)夏朝修建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造监狱,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灭亡

夏朝修筑宫室台榭,引起奴隶的痛恨和反抗,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为商所覆灭。

二、商朝的宫室和陵墓

1.商朝

商朝(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它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一带为中心,东达山东,南达湖北,北达河北,西达陕西,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奴隶制国家。

2.文化(1)青铜器

到商朝后期,青铜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留到现在有兵器、礼器、车马具等。铜器形制精美,花纹繁密而厚重。(2)文字

商朝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象形文字,文字数目已达四千以上。(3)建筑

①从一些建筑相关字中,可以推测当时房屋下部有些在地面上建台基,有些则使用干阑式构造。

②在郑州发现商朝的夯土高台残迹,用夯杵分层捣实而成,可见夯土技术已相当成熟,夯土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一件大事。

3.宫室概况(1)结构

①洹水南岸

商朝宫室的所在地。

②洹水北岸

迤西约3~4公里处是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

③洹河以东和宫室的西、南、东南

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墓地和炼铜、制骨器的作坊等。(2)遗址

①北区,大小基址有十五处,大型朝东,小型朝南,分布较分散,没有人畜墓葬,可能是王室的居住地区。

②中区,大小基址有二十一处,布局较北区整齐,北端黄土台为主要建筑遗址,自此台往南,轴线略偏西。是商朝的宗庙与处理政务的地区,也是王宫的核心部分。

③南区,大小基址有十七处,以北端方形基址为全组的中心,此区内牲畜埋于东侧,牲人埋于西侧,整齐不紊,是商王的祭祀地区,建造年代比北区和中区为晚。(3)特点

商朝宫室是沿着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为较大的建筑群。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式布局方法,在奴隶制的商朝后期宫室中已经略具雏形。

4、穴居与陵墓(1)穴居

在殷宫室的附近发现若干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平面的穴居,穴居和宫室相比较,充分说明阶级差别对建筑的深刻影响。(2)陵墓

墓内有人殉,这是中国早期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并发现井干式墓室——椁。从椁的构造来看,可知当时房屋除了使用梁柱构造方法以外,还有井干式构造的壁体。

三、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

1.西周(1)政治

①西周建立了东都洛邑(河南洛阳),并分封王族和贵族到各地建立若干诸侯国来统治全国。

②西周时期的疆域西至甘肃,东北至辽宁,东至山东,南至长江以南。(2)经济文化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继承了商朝的成就而继续发展,已有少量铁器。(3)平王东迁

①背景

a.阶级矛盾的发展。

b.国内的变乱。

c.戎族的侵扰。

②东迁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迁都到洛邑。中国历史上称此以前的周为西周,以后为东周。(4)建筑概况

②据战国流传的《考工记》记载的周朝都城制度,虽待实物印证,但现存春秋战国的城市遗址例如燕下都、赵邯郸王城等,有以宫室为主体的情况。

③《左传》与汉初所传《礼记》曾叙述周朝宫室的外部有为防御与揭示政令的阙,有五层门和处理政务的三朝,阙、五门、三朝均被后代沿用和发展。

④西周青铜器中往往反映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图2-1)。

⑤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这种瓦嵌固在屋面泥层上,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图2-1

2.春秋(1)时间

东周的前半期自公元前770年起到前476年止则称为“春秋”时代。“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萌芽的时期。(2)背景

①各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能维持城市人口的消费,财富也集中于城市。

②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用夯土筑城自然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3)建筑概况

①各诸侯国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城,其中少数城址已被发现,并正在探掘中。

②据《考工记》所载,筑城活动增多,形成一套筑墙的标准方法。

③宋以来许多学者,根据《仪礼》所载礼节,研究春秋时代士大夫的住宅,已大体判明住宅前部有门。

④春秋时代出现了有名的建筑匠师鲁班,传说鲁班曾造攻城云梯和九种攻城器械,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是(  )。

A.夏代

B.商代

C.战国时代

D.南北朝时期【答案】B【解析】汤武革命后建立起的商代,在不同时期建设的都城显示了城市建设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城市基本形制在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中已显雏形。建于商代晚期的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则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强化了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是下述何人勘测定址的?(  )。

A.召公和周公

B.伍子胥

C.范蠡

D.宇文恺【答案】A【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是周成王派召公和周公相宅,营建东都洛邑。

3.我国古代城市雏形形成于下列哪个时代?(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春秋战国时代【答案】B【解析】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封地中心(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安阳的殷墟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

二、名词解释

三朝五门[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

答:三朝五门是指古代宫殿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殿堂与门楼。“三朝五门”一词语出郑玄注《礼记》。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以清代为例:三朝,对应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三、论述题

谈谈《考工记》“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1)“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段话的意思是: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2)对后世的影响

这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第3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280年)

3.1 复习笔记

一、战国到三国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1.战国

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代,中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背景

①春秋以来各诸侯国间的长期混战,到战国时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②铁工具的开始普遍应用,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分工,商业与城市经济都逐步繁荣起来。

③士阶层的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引起了文化上的空前活跃和发展。(2)建筑概况

①大城市的出现,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的兴建,以及瓦的发展和砖的出现,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

②斧、锯、锥、凿等铁工具的应用,提高了木构建筑的艺术和加工质量,加快了施工的速度。

③在工程构筑物方面,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水利灌溉工程主要有西门豹的“引漳水溉邺”,秦修郑国渠和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

2.秦(1)背景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2)政治措施

①秦废封藩,置郡县,全国政令出自中央。

②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律令、度量衡和车辆的轨辙。

③修筑驰道,通行全国。

④开鸿沟,凿灵渠,建万里长城。(3)建筑概况

①秦始皇大量征发“罪人”的强制劳动,集中了全国的巧匠和良材,在首都咸阳附近建造很多规模巨大的寓苑建筑。

②秦朝修建的宫苑模仿战国时代各国的宫室建筑,使当时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和不同的技术经验初步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3.汉(1)西汉

①背景

a.经过秦末的农民起义战争,继秦而起统一中国的是西汉。

b.在公元前二世纪后期,西汉开辟了通过西域的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c.封建经济进一步巩固和工商业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繁荣,出现了大地主、大商人。

d.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礼制,以巩固皇权,形成了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②建筑概况

a.汉朝都城的规模更加宏阔,宫殿苑囿更加巨大和华美,未央、长乐两宫是汉朝都城的大建筑组群。

b.礼制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都城、宫殿和祭祀建筑的布局以及住宅的等级制度。(2)东汉

①背景

经王莽的短期代汉和农民起义,东汉统一全国,建都洛阳。

②建筑概况

a.在工程技术方面,平面和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日益减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且大量使用了成组的斗栱。

b.木建筑的结构方法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

c.木椁墓已逐渐减少,而空心砖墓、砖券墓、石板墓和崖墓等不断增多,此时正处于砖石结构技术迅速发展的阶段。(3)结论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4.三国时期(1)背景

东汉末年,在农民大起义后,出现了军阀混战,中原地区遭到巨大破坏,东汉灭亡后,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国。到公元280年西晋又重新统一。(2)建筑概况

公元216年曹操建设的邺城与后来魏文帝营建洛阳宫殿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二、城市的发展

1.春秋以前

城市是周王和诸侯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统治的核心,城市里的手工业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商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

2.春秋战国(1)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在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作用。城市日趋繁荣,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著名的城市有齐的临淄、赵的邯郸、周的成周、魏的大梁、楚的鄢郢、韩的宜阳等,都是人口稠密的工商业城市。(2)战争频繁,各城市都筑有坚固的城墙。目前发现比较完整的城市遗址有战国时代燕国的下都和赵国的邯郸等(如图3-1)。(3)近年在淮南、焦作等地发现了韩、魏、赵、燕、楚等国的小型城址。这些城址多位于河流附近,平面作方形、长方形或依地形建造。图3-1  河北易县燕下都城遗址及建筑遗迹实测图

3.秦

首都咸阳,建于战国时代的中期秦孝公十二年。秦始皇灭六国后,在渭水南岸建造大批宫室和骊山陵,并徒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宫苑规模十分宏大。

4.汉(1)手工业城市有产盐的临邛、安邑,产刺绣的襄邑,产漆器的广汉,产铁的宛和临邛。(2)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洛阳、邯郸、宛、成都等,临淄则在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以产丝绸和商业繁盛著称于当时。(3)长安是西汉的首都,是当时中国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也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如图3-2)。(4)东汉光武帝因长安残破,建都于洛阳。洛阳除宫苑,官署外,有里闾及二十四街,街的两侧植栗、漆、梓、桐四种行道树。图3-2  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平面实测图

5.三国

东汉末年,曹操建设邺城,在今河南安阳东北,北临漳水。南面开三门,北面二门,东西各一门(图3-3)。图3-3  曹魏邺城平面想象图

6.战国到三国期间以宫室为主体的都城规划的特点(1)首都的选择

秦与西汉时统治者都以关中为根据地,洛阳为前哨据点,利用关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有利条件来统治全国。(2)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布局

除西汉的长安就秦旧离宫建设,因而形成不规则的平面,其他均继承了战国在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的布局方法,后来南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规划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集中的市场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产生,它们是构成宋以前各代都城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闾里

据文献记载,春秋至战国间,各国都城已有以闾里为单位的居住方式。西汉长安有闾里,到曹魏邺城才分区明确不相混淆了。

三、秦、汉、三国的宫室

1.秦(1)宫室建设顺序

①在渭水南岸建起一座信宫,作为成阳各宫的中心。

②由信宫前开辟一条大道通骊山,建甘泉宫。

③在兴建信宫与甘泉宫以后,又在北陵高爽的地方修筑北宫。

④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兴建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2)宫室用途

①信宫是大朝,咸阳旧宫是正寝和后宫,其他宫室是妃嫔居住的离宫。

②甘泉宫则是避暑处,并为太后所居。

2.西汉(1)宫室概况

①未央宫,大朝所在地,位于长安城的西南隅,利用龙首山岗地,削成高台,为宫殿的台基。殿呈狭长形,是这时宫室建筑的一个特点。

②长乐宫为太后居住地,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隅,内有长信、长秋、永寿和永宁四组宫殿。

③北宫,在未央宫之北,是太子居住地点。

④建章宫在长安西郊,是苑囿性质的离宫,其前殿高过未央前殿。(2)宫室特点

①汉代“宫”的概念是大宫中套有若干小宫,而小宫在宫城之中各成一区。

②宫室自立门户,并充分结合自然景物。

③宫殿的规模与所占面积之大,说明汉朝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其庄严的格局和宏伟的气魄,又是为了表示皇权专治的威严。

3.东汉

东汉洛阳宫室根据西汉旧宫建造南北二宫,其间联以阁道,仍是西汉宫殿的布局特点。这时期已很少建造高台建筑。

4.三国

三国时代,魏文帝自邺迁都洛阳,在布局上,不因袭汉代在前殿内设东西厢的方法,而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

四、住宅

1.规模较小的住宅

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也有三合式与日字形,规模稍大的住宅以墙垣构成一个院落,此外,明器中还有坞堡,是东汉地方豪强割据的情况在建筑上的反映。

2.规模更大的住宅

其布局分为左右二部分,右侧有门、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则是附属建筑,多为当时官僚、地主或富裕商人的住宅。

3.贵族的大型宅第

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两侧低,其旁设小门,便于出入。院内以前堂为其主要建筑。堂后以墙、门分隔内外,门内有居住的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后再建饮食歌乐的后堂的。这种布局应自春秋时代的前堂后室扩展而成。

五、陵墓

1.先秦

商和西周的墓葬是否累土为坟已不可考,在结构上,战国墓仍继承商、周以来的木椁墓和深葬制度。春秋战国间的墓则不仅累坟,而且植树。

2.秦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是中国历史上体形最大的陵墓。

3.西汉

西汉继承秦朝制度,初期仍广泛使用木椁墓,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坟的形状承袭秦制,累土为方锥形而截去其上部,称为“方上”。陵旁往往有贵族陪葬的墓,并迁移各处的富豪居于附近,号称“陵邑”。汉朝贵族官僚们的坟墓也多采用方锥平顶的形式。

4.东汉

东汉墓前还有建石制墓表的。墓表到南北朝时代,仍为南朝陵墓所使用。由于砖墓、崖墓和石墓的发展,商、周以来长期使用的木椁墓逐步减少,到汉末三国间几乎绝迹。

六、秦万里长城和汉长城

1.背景

战国期间各诸侯国间战争频繁,秦、赵、魏、齐、燕、楚等国各筑长城以自卫,而靠北边的秦、赵、燕三国为了防御匈奴统治阶级的骚扰,又在北部修筑长城。

2.秦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把北部的长城连成一个整体,西起甘肃,东至辽东,建造了大规模的长城,长达三千余公里。

3.汉

西汉为了保护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除修秦长城外,又加建了东两两段长城。(1)西段

经过甘肃敦煌一直建到新疆。(2)东段

经内蒙古的狼山、阴山、赤峰东达吉林。

七、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1.在材料和技术方面(1)战国时代的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战国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砖的种类除装饰性质的条砖外,还有方砖和空心砖。从战国、西汉到东汉,墓室结构由梁式的空心砖逐步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穹窿。(2)秦汉两代的圆形瓦当,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3)石料的使用逐渐增多。从战国到西汉已有石础、石阶等。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完全用石结构的石墓。在中国南部,房屋下部多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木材丰富的地区则用井干式壁体。也有同一建筑采用这两种结构的。(4)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栱,到了汉朝不仅见于西汉文献,还见于东汉的石阙、崖墓和明器、画象砖上的建筑中,它不仅结构机能多样,也是建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5)汉朝由木构架结构而形成的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还出现了由庑殿顶和庇檐组合后发展而成的重檐屋顶。(6)战国时代的木椁已有各种精巧的榫卯,为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和多层楼阁式建筑创造了条件(图3-4)。(7)除了木材砖石之外,夯土也被广泛地采用。宫殿的台基、墙壁、城、城门等都是夯土筑成的。图3-4  战国木构榫卵

2.在建筑艺术方面(1)建筑结构和组合的变化

①商周以来的木构架建筑以台基、屋身和屋顶做为一座房屋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层房屋及高大的台榭建筑。

③战国、秦汉建筑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多数采用对称方式,以强调中轴部分的重要性,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风格。(2)建筑风格的变化

①商朝后期宫室已有的纵深的庭院布局方法,到汉朝,高级建筑的庭院以门与回廊相配合,衬托最后的主体建筑更显得庄严重要。

②以低小的次要房屋和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搭等,衬托中央的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和富于变化的轮廓。

③明器中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楼阁和望楼,每层用斗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阁划为数层。

3.中国古代建筑的突出特征(1)利用屋顶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装饰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2)门和窗都被利用为装饰部分而加以艺术处理。门的上槛上显示出门簪;门扇上有兽首含环,称为“铺首”。(3)汉朝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各种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组合,成为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