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武学集注——太极拳学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7:04:47

点击下载

作者:孙禄堂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禄堂武学集注——太极拳学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

孙禄堂武学集注——太极拳学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试读:

太极拳学序

太极拳学,王宗岳论之精矣。其术以柔曲为体,以刚直为用。盖巨力之至,非柔曲不能化之灵;彼力既化,非刚直不能放之远,故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练习此术,在气沉丹田,纯以神行,不尚后天之拙力。而御敌制胜,如行所无事,虽甚巧而有至道存焉。《老子》[1]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原谱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人取我与之意也。《庄子》[2]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原谱所谓“气如车轮,行气如九曲珠”即得其环中之意也。故其术专气致柔,盖合于道家,非数十年功力不能用之精纯而皆宜。禄堂先生作《太极拳学》成,命为序文,曾则于斯术未窥门径,略赘数言,不知其有当否也。己未冬月蕲水陈曾则书注释

[1]《老子》:即《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

[2]《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序

太极拳相传创自张三峯[1]氏。承其流者,虽支分派别,互有异同,要之不离动静、分合、虚领顶劲者。近是顷,孙禄堂师以所编《太极拳学》见示,余反复参观,见其中颇有与老氏之旨相合者。形上谓之道,吾无间然矣。太极拳贵空虚,忌双重,非老子之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者乎。太极之劲断而意不断,非老子之绵绵若存者乎。太极之随屈就伸,意在人先,非老子之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者乎。故吾谓:“有欲以观其窍者,即太极之十三式是也。无欲以观其妙者,即太极之炼气化神是也。无人无我,妙合自然,气足神完,庶近于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学者息心求之,庶不负著者之苦心也夫。吴心榖书注释

[1]峯:“峰”的异体字。历史上关于“张三峯”“张三峰”“张三丰”的说法莫衷一是。

自序

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是为后天而有象。[1]先天元气,赋于后天形质;[2]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3]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4]。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5]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火也),七情[6]所感。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7]。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祛[8]其病,静坐以养其心[9],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10],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其虚灵之气[11]。迨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12],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焦悴,[13]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14]作《易筋》《洗髓》二经[15],教人习之,以壮其体。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16]注释

[1]乾坤……有象:是概括说明天地开始生成情况。先有元气,元气一名浑元之气,又名大化之气,又名太始,又名太极。初本一无所有,无物无象,是为先天。元气渐渐流动,而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或动或静,或分或合,即是天地,天地遂生万物,是为后天而有象。

[2]先天……形质:谓先天元气,授给后天万物的形质。赋于:古同“赋予”,授给。后天形质:是指后天万物的形象与性质。

[3]后天……元气:谓天地既由元气构成,是为后天,那么后天所生万物的形质,自然也包括先天的元气。

[4]故人为……形体也:这是根据上文的说法,可以说人的形质实际是先后天合一的形体。

[5]人……渐长:谓人自有了知识和情欲,就要各按其不同的知识情欲,安排其生活,这样必有阳刚阴柔和偏刚偏柔的千差万别,于是先天的元气逐渐消失,后天的气质逐渐增长。

[6]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7]迭生:变换地发生。

[8]祛:遣,排除。

[9]静坐以养其心:心神烦劳,静坐可以调养。

[10]而又……互为用也:是承接上文,恐怕静坐时间过多,不能发挥动静交相配合的作用。

[11]以求复其虚灵之气:是说运用拳术中的进退相随、刚柔相济等等作用,以求恢复人体原有的虚灵之气,即前文所谓渐消的元气。

[12]迨达摩……少林寺:迨,等到。达摩:南北朝时印度名僧。与梁武帝谈佛理,不谐,渡江往魏,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禅宗第一祖。少林寺:在河南嵩山,相传是达摩创造少林拳的地方。

[13]恐修道……形容焦悴:是说达摩祖师创练身炼气的原因。修道:不论道教与佛教的修炼皆可谓之修道。久坐:静坐能养神,但坐久也能伤神。焦悴:与憔悴通用,瘦弱多病貌。

[14]故……元气:是承上文,运用顺逆阴阳之理,以调整先天的元气。“顺逆”二字,练拳而能悟道(拳道、拳理)者所常用。人体自有阴阳,人皆知顺其阴阳,但当阴阳相背时,则须逆转,是谓之“逆中行顺”。故知顺之为顺,而不知逆之为顺,是不知道。故《八卦拳学》第十八章说:“无为之妙,在乎逆中行顺”。弥纶:犹言调整。

[15]《易筋》《洗髓》二经:书名,相传是达摩创作,是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16]至宋……发源也:谓至宋岳飞进一步根据二经的形式与内容,创造形意拳法,以适应易筋洗髓之用。后来的八卦拳之理也包含在二经体义之中。这便是内家拳术的发源。内家拳:拳术家有内功外功之别,内功者,功蕴于内,不露形貌,不尚拙力,纯任自然,不伤后天之力,专以善养人之浩然之气为主。

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17]见修丹之士[18]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19]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炼气化神耳。[20]其中本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21]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22]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23]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24]三才[25]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26]五行[27]者,即进、退、顾、盼、定也;六合[28]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29]者,掤、、挤、按、採、挒、肘、靠,即八卦也;九宫[30]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31]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32]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式,至前清道、咸年间,有广平武禹襄[33]先生,闻豫省怀庆府赵保镇[34],有陈清平[35]先生者,精于是技,不惮远道,亲往访焉,遂从学数月,而得其条理。后传亦畬[36]先生。亦畬先生,又作五字诀,传郝为真[37]先生。先生以数十年之研究,深得其拳之奥妙。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会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式虽不同,其理则一也。[38]惟前人只凭口授,无有专书,偶著论说,亦无实练入手之法。余自维浅陋,不揣冒昧,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派各编辑成书,书中各式之图,均有电照本像,又加以图解,[39]庶有志于此者,可按图摹仿,实力作去,久之不难得拳中之妙用。书中皆述诸先生之实理,并无文法可观。[40]其间有舛错不合者,尚祈海内明达,随时指示为感。民国八年十月河北完县禄堂孙福全谨序注释

[17]元顺帝……武当:张三丰究系何朝代的人,籍贯何处,都莫衷一是,连张氏会不会拳法之说,也是存疑的问题。从《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张氏梦中习拳之事,显系荒诞,但后来以讹传讹,张氏创拳的说法却流传颇广。武当:山名,在湖北省均县,武当山道士皆练内家拳,号为武当派。

[18]修丹:即炼丹。修丹之士:指道教之徒。

[19]故遵……养身之妙:谓张三丰遵照二经之义,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形,取河图洛书相传之理,先后改易多次,顺应自然之理,创作太极拳法,阐明养身妙道。周子:指周敦颐,宋道州人,字茂叔,号濂溪。为宋代理学开祖,著有《太极图说》。太极图之形:谓图形。老子说:“始卒若环。”河洛:指河图、洛书,是古代纬书。相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遂据其图以画八卦。又传大禹治水,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之,以成九畴。河洛之理:犹言自古相传之理。

[20]此拳……炼气化神耳:是说练此拳在于借重后天的形式,不要用后天的拙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其意就在于炼气化神,归于自然。原文“练”此处改作“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合道”等为内丹术术语,皆应作“炼”字,后同,不另注。

[21]其中……奥义:谓此太极拳中有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深奥内容。

[22]始于……一之数也:是说太极拳始于一理,终于九宫,九之数虽繁,归终要还原于一之数,是谓之“始终如一”。

[23]一理……太极是也:指太极拳术起点时腹内中和之气,其气浑然寂静为一体,是为太极。

[24]二气……两仪是也:原指两仪,即天地,此处指阴阳。因为人体动静也表现为阴阳,故练拳者要求掌握调整阴阳二气。

[25]三才:原指天、地、人,在拳中指头、手、足,即上、中、下。

[26]四象……右盼也:原指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里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原文“盻”,音xì,仇视,怒视,用于此处误,改为“盼”,后同,不另注。

[27]五行:原指金、木、水、火、土,这里指进、退、顾、盼、定。

[28]六合:原指天、地、东、西、南、北。

[29]八卦:原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里指掤、、挤、按、採、挒、肘、靠。

[30]九宫:一般指曲中宫调有九。这里指八手(挤、掤、、按、採、挒、肘、靠)加中定,是为九宫。

[31]先生……太极拳术:是说张三丰先生以河图洛书为太极拳之经,以八卦、九宫为太极拳之纬,又以五行为太极拳术之体,以七星八卦为太极拳术之用,创造这种太极拳术。

[32]其精微……详矣:是谓山西王宗岳先生论述太极拳术的精微奥妙,颇为详尽。

[33]武禹襄:原文“武禹讓”,当作“武禹襄”。武禹襄(1812—1880年),名河清,直隶(今之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从河南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学太极拳,后创武氏太极拳。

[34]赵保镇:“保”当作“堡”。

[35]陈清平:河南省怀庆府赵堡镇人,一名青萍,陈氏太极拳十五世传人,因入赘于赵堡,所传拳的格式虽与老架同,但突出了运动圆形的特点,人称赵堡架。

[36]亦畬:李亦畬,名经纶,清代(1832—1892年)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之甥,为武氏太极拳传人。

[37]郝为真(1849—1892年):或作为桢,名和,为真乃其字,河北永年县人。亦畬先生弟子,有郝氏太极拳传世。

[38]将夙昔……其理则一也:谓将过去所习练的形意拳、八卦拳,与近从郝先生所学的太极拳合三家拳法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三派名虽异,形式也不同,而其实(理)则相同,由一而二而三,又由三而一。会合,同“汇合”。

[39]书中……图解:谓所著《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三书中各式均按本人相片制版,本人又加以图解。

[40]书中……可观:谓此书中,皆是阐述武禹襄、陈清平、李亦畬、郝为真诸先生练拳的实理,质朴无文。

太极拳之名称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1]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2]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3]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4]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以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5]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6]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7]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注释

[1]人自……是也:是说,人自先天赋予生命后,身体内部就藏有养生的元气,叫作中和之气。赋:授予。赋性,是先天授予的性能。含生:是说含有生机。中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真阳:与生俱有的元气。

[2]其气……流行不息:是说这种中和之气,充满在全身各处,内外一气,时刻流行不息。洋溢:由充满而扩散。浸润:渐渍使之变化。

[3]于是……即太极一气也:说明拳中的开合、动静、放伸收缩都是由此一气(元气)生出的。开合就是一气运阴阳。

[4]太极即一气……即太极是也:是说太极就是一气,反之一气就是太极。以体言为太极,以用言为一气。阴阳,上下活活泼泼,有无并立,都在太极的运用上。这一点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体,是道体,道体本来无形,是为无形之体,言体是太极,无法用语言明示于人。用是一气,也是太极,也难笔之于书。有无不立:“不”,据上下文意,当是“并”字之误。

[5]学者……虚实之理也:是说,学拳的人要在开合动静相交处,即在欲开而未开,欲动而未动之时,悟澈太极一气之本,就可以在各个拳式的虚实之中求得妙用。圜:指天,是虚体。研:谓审究,为实体,圜研相合就是虚实相合。

[6]其式……不凹不凸:是说,在拳式中有虚有实,虚实相间,太极一气周流无阻,绵绵不断,圆而无方,无处不到。空即是虚,不空即实。

[7]放之……于密:见《礼记·中庸》,意思是此气可大可小,大可以充满天地四方,小则可以收在心灵之中。

凡例

○ 是编分为上下两编,提纲挈领,条目井然。上编次序,首揭无极太极之学,内含阴阳、动静、五行之理论,以无极式为之根,以太极式为之体。斯二者,乃拳中万式之基础也。由第三章懒扎衣至九十六章双撞捶之式,为太极流行之体也。又由无极发源之始说起,以至九十八章无极收式为太极之式还原终。是为上编之条目。

○ 下编标举太极化生万物之道。以掤、、挤、按,为採、挒、肘、靠各式之纲,以五行、八卦、十三式为太极之用,又为万法之纲也。上编单独练习,是全其体;下编对手,是全其用。以二人打手分甲乙上下之式,各开门起点、进退伸缩、变化诸法,一一详载。打手时,凡一动一静,按此定法,不使紊乱,则此拳之全体大用功能,庶几近于道矣。

○ 是编,上编一气流行,一动一静,分合上下,内外如一,谓之练体,为知己工夫[1]。下编二人打手,起落进退,左顾右盼,纵横联络,变化无穷,谓之习用,为知人工夫。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之谓也。

○ 是编拳术不尚血气,纯任自然,不能伤其后天之力,专以善养人之浩然之气为主。

○ 是编专讲究为修身而作。凡我同胞,无论何界,男女老幼,皆可习之。身体过懦者,可以使之强;过刚者,可以使之柔。或有身体极弱及有劳伤病症者,或因他种拳术,非血气之力不能练习者,亦均可以练之。将气质驯致中和,气固而神自完,却病延年,可操左券。

○ 是编将拳中功用、名称源流、动作次序、始末诸法贯为全编,一一说明,使学者虚心研究,方知拳中一气贯通之奥妙。

○ 是编每一式各附一图,使太极拳之原理及其性质,切实发明,以达太极拳之精神。能力巧妙,因知各式互相联络,总合而为一体,终非散式也。

○ 是编虽粗浅之言,可以明拳术极深之理、简约之式。可以通拳术至妙之道。

○ 附图均用电照本像,使初学者可以按像模仿。虚心练习,久则玄妙自见,奇效必彰。世有同志者,余将馨香祝之。注释

[1]工夫:同“功夫”,后同,不另注。上编 太极拳第一章 无极学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1]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2]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致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3]惟至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4]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一气者即太极也。十三势者,掤、、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5]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以掤、、挤、按、採、挒、肘、靠言,谓之用。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6]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手足动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7]先达[8]云:终朝每日长缠手[9],功久可以知彼知己[10],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注释

[1]无极……浑然者也:是说人在未练拳时,思想意识处于寂静状态,混混沌沌。一气浑然:是指天地未分之前,大自然间只有浑然的元气,别无所有。浑:大。

[2]夫人生于……元气:是说人生天地之间,秉承阴阳之气,自然就包含有先天的元气。这是道家自古相传的说法,并非科学的论证。

[3]但为……无可如何者:是说人体内在的元气为后天各种情欲所掩盖,加以内修外养不得其当,以致阴阳不合,物极必反,阳尽阴生,阴极必死。修:修炼。养:调养。

[4]惟至人……气贯丹田:是说惟独修养最高的人,能运用逆中行顺之道扭转阴阳、调合气运,能用后天的人力,即经过修养锻炼,使阴阳失调的气质,回复先天浑然的气质,改变其拙气拙力,引其中和之气归于本原,即达于丹田(在脐下三寸处)。至人: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也归于真人一类。

[5]于是……八卦之理也:按上文意,要求后天返先天必须依靠拳中的十三势发挥作用,反复锻炼,要求一气运行,往来伸缩,周行无滞。此即“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十三势:即拳中掤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四正方:即北、坎、掤;南、离、;东、震、挤;西、兑、按。四斜角:即西北、乾、採;西南、坤、挒;东北、艮、肘;东南、巽、靠。五行:金,盼也;木,顾也;水,退也;火,进也;土,定也。

[6]其中……体用一气而已:说明练架子是体,实际应用为用,五行为经,八卦为纬。总之是说练太极拳时,前、后、左、右、横、竖、正、斜都要运行到家,内外要一气贯注,不可散乱。

[7]以练架子……灵活不滞:是说练架子为知己工夫,练二人推手是知人工夫。练拳时精神贯注于全身,手足俱要送到,动作灵活不滞。

[8]先达:谓先我而达道者。指先圣先哲。

[9]长缠手:长,副词,经常。

[10]知彼知己:原文误作“知彼知已”。第一节 无极学图解

起点: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往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根[11]亦不用力蹬扭,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朕兆[12](图1)。图1 无极注释

[11]后根:“根”亦作“跟”。后同,不另注。

[12]朕兆:事物发动之前表现出的苗头,谓之朕兆,此处因无任何发动,所以说无朕兆。第二章 太极学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1]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2]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3]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4]注释

[1]太极者……则为道:谓太极从无极中来。练拳的人先要寻求其自身原有的一种最中和最虚灵的元气,此气或隐于内,或现于外,在内为德,在外为道。德:谓修养而得之心,故在内。道:谓事物当行之理,行于外者谓道。这是说内外兼修,使之阴阳调合,内外一气,达到周身虚灵无滞。

[2]内外……基础:接上句是说做到内外兼修,一气流行,就可以正天地之位,含阴阳之气,也就是说阴阳调和,这便是练得内劲的作用,所以此内劲实为人身的基础。

[3]在天……名之曰太极:是说太极一气,无处不存在,随处各有其名,各有其用。在自然曰命,在人类曰性,在事物间曰理,在拳技中曰内家拳术,亦名内劲。名不同而理则一,所以名太极。

[4]古人云……延年寿而已哉:这一段是说,若能贯通运用由无极至太极,不仅在拳术上能起到上述作用,推而至于儒家的执中(执守中道),佛家的圆觉(圆满清澈的认识),道家的谷神(调养性灵至虚空不测之变化),各家所用名词虽殊,要皆用此一气流行的结果。故此内家拳术实与道家之道相表里,道理至深,岂仅止于健身!执中,确守正中,无过无不及。谷神:《老子》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者养也,人能养神所以不死。谷是形容空虚,神是形容不测的变化。执中、圆觉、谷神分别是儒、佛、道三家各自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第一节 太极学图解

起点:两手下垂,两肩松开,右足尖向里扭直,与左足成为四十五度之形式。头与右足向里扭时,同时亦向左边扭转,两眼向斜角看去。将心稳住,气往下沉。腰用意塌住,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塌劲。头扭之时,要与心意、丹田、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舌顶上腭,谷道[5]上提。如此则谓之转乾坤、扭气机,逆运先天真一之气,[6]此气名之曰太极。先哲云:“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观此,则圣贤仙佛以及内家拳术,无不当有其极,无不当保其极,更应无所不用其极,不然而欲修至身体轻灵,内外一气,与太虚同体难矣(图2)。[7]图2 太极注释

[5]谷道:肛门。

[6]如此……真一之气:接上所述意,是说做到上面所要求的动作,便能调剂阴阳、通畅气运,将后天的拙气拙力化为中和之气,返于丹田。

[7]观此……难矣:承接上文说,不论儒、道、佛哪一家和练内家拳者,都应当修养而有此气,都应当保住此气,应当在任何场所都能运用此气,如此才能修到身体轻灵,否则要想轻灵是不可能的。圣贤:儒家。仙:道家。内家拳术:指练内家拳取得最高成就者。第三章 懒扎衣学第一节 懒扎衣学图解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画两条弧线,画至离丹田处即小腹二三寸许(图3)。图3 懒扎衣第二节 懒扎衣学图解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画弧线。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画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返画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1]曲。弯至里曲圆满,上下似半月形。腰要塌住劲昔人云:“以腰为主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此意也。两腿里根同时往回缩劲,右足后根极力往上蹬劲语云:“劲起于脚根”,亦此意也。[2]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将两肩松开,再将气力用意往回收缩,用神逆运于丹田,则心自然虚灵矣(图4)。图4 懒扎衣注释

[1]弯:原文“湾”,此处当作“弯”,动词,意折,使弯曲。后同,不另注。

[2]腰是贯通上下肢体的枢纽,运动中以腰发力,传于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又是身法技巧的关键,旋转、俯仰、伸缩、收放,全赖腰来主宰,故有“刻刻留意在腰间”之语。第三节 懒扎衣学图解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根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即是松开两肩。两股前节要有力。以上蹬顶伸缩,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先哲云“虚灵顶劲”[3]是也。又云:“不丢不顶,引进落空”,是打手用法之意,不在此例。右足于两手伸时,亦同时向前跟步,足尖着地。离前左足二三寸许,停住。左足于右足迈时,亦渐渐满足着地。两手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眼随着两手当中看去(图5)。图5 懒扎衣注释

[3]虚灵顶劲:虚是实的反面,实易滞,所以非虚不能灵;顶者,头顶。虚灵顶劲是敛神于顶,这样才能提得起精神;能提得起精神,身体自然轻灵。第四节 懒扎衣学图解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4],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神气收敛入骨,是此意也。再将两手,一气往右边,如画平弧线,右手画至与右肩平直,左手心与右胳膊里曲相齐。左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如螺丝[5]轴之意。左足尖与身手同时向右边旋转,右足根亦同时徐徐着地。两眼望着右手看去,不可停住(图6)。图6 懒扎衣注释

[4]腹内要圆满虚空:是说腹内充满元气,中心泰然自然虚空。

[5]螺丝:原文“罗丝”误,改为“螺丝”。后同,不另注。第五节 懒扎衣学图解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根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如转一圆圈相似,转至两手心向外,左手心离着右手里腕二三寸许,两手再一气往前推去。两胳膊略弯曲点。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离右足二三寸许。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两足尖均对斜角。两眼仍看前右手,微停。腹内要虚空即是松静,舌顶上腭,谷道上提。腰要塌劲,足蹬劲,头顶劲古人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此意也,两肩、两腿里根缩劲仍如前。亦皆是用意,不是用拙力。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学者不可忽也(图7)。图7 懒扎衣第四章 开手学第一节 开手学图解

即将两手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两手大指离胸前一二寸许,平着往左右分开,开至两手虎口与两肩尖相对,两手五指俱[1]张开,微停(图8)。图8 开手注释

[1]俱:原文“具”通“俱”。后同,不另注。第五章 合手学第一节 合手学图解

即将右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亦如同螺丝轴旋转之意,向着左边扭转,扭至足正直。身子扭转要一气,不可有忽起忽落、间断之形式。劲要和平,不可有努力乖戾气象。再两手于右足扭时,要同时亦如同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往一处合,合至两大手指相离寸许,两手心空着,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腿要弯曲,右足着地,左足后根欠起,足尖着地,停住。两眼看两手当中。身体动作,阴阳要得宜。手足扭转开合要自然,周身不可有一毫勉强之力(图9)[1]。图9 合手注释

[1]关于第四第五两章开手合手的练法,目前与原书练法稍异。即接第三章五节懒扎衣式,将左足落实,右足以脚跟为轴向左转,边转边开,右足落实,左足跟欠起,足尖着地;同时,两手心相对往一处合。学者愿习何式,无大关系,知之可也。第六章 单鞭学第一节 单鞭学图解

先将两手腕往外扭,再从心口横平着,如长竿往左右徐徐分开到极处,两手心朝外,两手掌直立,两手指与眼相平。两眼看右手食指梢。左足当两手分开之时,亦同时往左边迈去,斜横着落地。右足横直着,左膝与左足根成一垂直线。两腿里曲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身子仍要直,两肩要松开,两腿里根亦要松开缩劲。两肩两腿里根均松开,腹即能松开;腹松开,气即能收敛入骨,神舒体静。腹内之气不可骤然往下压力,要以意运气,徐徐下注于丹田。《道德经》云:“绵绵若存”[1],亦是此意也(图10)。图10 单鞭注释

[1]绵绵若存:绵绵不绝之意,徐徐下注于丹田,即不绝如缕慢慢下注。第七章 提手上式学第一节 提手上式学图解

先将全身重心移在左腿上,腰塌住劲。随后将左手手心朝外着,如画上弧线,画至手背靠着头天庭处停住;右手与左手同时,亦如画下弧线,画至大指根,靠着丹田气海处即小腹停住。右足亦与两手同时往左腿处合并,两腿似挨未挨,足尖落地,与左足尖相齐,两足相离半寸许,两腿弯曲似半月形。身子仍直着稳住,两肩两腿里根,于两手两足动时,俱要松开。腹亦松开,内中之气不可用压力往下沉,要以神贯注。身子形式虽停而意仍未停。再换式总要一气贯串,学者不可不知(图11)。图11 提手上式第八章 白鹅亮翅学第一节 白鹅亮翅学图解

再将左手从头部往下落,落至心口下边,肘靠着胁,大指根靠着腹,停住。右手腕往外扭,扭至手心朝外,从小腹处与左手同时,自左手外边往上起,起至头部,手背靠着天庭处。右足与两手同时往前迈步,足后根着地。两足之距离,在自己酌定。右足落地时,身子直着,不能移动重心为至善处。腰塌住劲,两肩两腿里根,皆用意往回缩劲,然不可显缩,头顶不可显顶,心中虚静,空空洞洞,要无所朕兆,不着意思,自然稳住,方为神妙(图12)。图12 白鹅亮翅第二节 白鹅亮翅学图解

再将右手大指根,离着右边脸面,似挨未挨着,从头处往下落,落时肘要直着往下坠,左手从心口下边,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靠着身子微微往上起,起至心口,与右手相齐,两手大指,相离寸许。右足与两手起落时,足尖徐徐着地,将重心移在右腿上。左足后根与右足尖落地时,亦同时欠起,往前跟步,跟至右足根后边,仍足尖着地。腰塌住劲,两手与身子一气着,徐徐往前推,推至两胳膊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眼看两手当中,停住(图13)。图13 白鹅亮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