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6:寻找新动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0:05:58

点击下载

作者:何帆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2016:寻找新动力

中国2016:寻找新动力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2016:寻找新动力

作者:何帆

排版:JINAN ENPUTDATA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ISBN:9787503471780

本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PREFCE准备迎接更艰难的改革

何帆/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2015年中国经济,有惊无险;结构性改革,道阻且长。

2015年中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从短期因素来看,投资急剧下滑、消费提升不振、净出口长期低迷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分为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过去,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增速极快,因为在出口强劲增长时期,制造业企业迅速升级换代,带动了对投资的巨大需求。而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出口市场持续低迷,制造业投资遭受较大影响。2008年底,尽管政府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扭转了中国经济急速下跌的颓势,但随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去产能的过程,又使中国的制造业投资雪上加霜。

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房地产行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惜乎,政府盲目采取刺激政策,房地产商铤而走险,在较短的时期内耗尽了增长潜能,以致提前出局。

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为提振中国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展望十三五,中国继续实施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机会已经不多。公路、铁路、机场、码头,都已供给过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投资机会比发达国家或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都更为广阔,但已难以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势头。

与投资的下跌相比,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结构改善的一个亮点。然而,消费在短期内的增长并非易事。须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欲使消费大幅增长,必须使居民收入有显著改善,而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刺激国内消费,又将遇到国内消费结构转变的阻碍。如果去拜访中国中等收入的城市家庭,你会发现中国人其实并非刻意节俭,能买的都买了:车、房、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等一应俱全。消费无法在短期内快速大幅度提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服务的消费难以提高,其中主要是对诸如教育、医疗、卫生等重要公共服务品的供给不足,导致服务价格畸高、质量偏差,从而抑制了消费。

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然而历史数据显示,只有在金融危机前几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绝大部分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内需、投资和消费。现在的情况意味着中国经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净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另一方面是由于国际贸易规则将重新改写。美国正试图通过TPP、TTIP等区域贸易协定推动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准则,而这些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准则很可能对发达国家更加有利,对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决策者面临着三难选择,即中国决策者有三个重要的政策目标:一、经济增长;二、充分就业;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无论我们选择其中哪一个目标,都可能影响另外两个政策目标。

如果中国的决策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有效的办法是回到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政府投资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其好处是立竿见影,GDP增速会很快得到提高。然而风险并存:一是难以创造有效的就业需求,因为政府的投资大量集中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二是政府的投资可能会带来挤出效应,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更有可能带来投资的失败甚至是腐败,使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债务水平提高、不良债务增加,由此可能会增加中国经济潜在的金融风险。

如果政府最关心的目标是创造就业,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展服务业。制造业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未来的技术进步将更多地使机器替代劳工,难以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而服务业可以提供从非熟练劳动力到高端人才等各种不同的就业机会。一般来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会慢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因此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随着服务业在中国经济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随之下降。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金融业以银行为主,银行过去的主要客户是制造业企业,金融模式和产业结构完美匹配。金融业要求制造业企业在贷款的时候提供抵押品,而制造业企业有充足的抵押品。如果未来中国有更多在服务业领域的新兴企业,那么它们在申请贷款的时候,会遇到抵押品缺乏的障碍,造成更多不便。最终中国的金融体系可能将被迫承受不良贷款比例提高的问题。

如果中国的决策者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防范金融危机,防范潜在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那么最重要的事情是进一步去杠杆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等地的政府、居民和企业都进行了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唯独在中国,杠杆率在不断提高。在经济繁荣时期,高杠杆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经济下行期间,杠杆率过高将会迫使企业进行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如果政府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过于激进,有可能会触发经济硬着陆的风险,造成大规模失业。

在三难选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有必要权衡各个政策目标。一方面,保持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及早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提高市场信心,激发投资者的想象。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列出了多达两三百项、覆盖各个领域的改革目标。未来将继续沿着既定的改革路线,加快改革的步伐,选择一两个领域作为改革的突破点。

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例,推动医疗卫生行业的开放和竞争,能够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第一,医疗体制改革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投资水平。医疗行业涉及的投资不仅包括物资资本,如医院基建、医疗机械设备,也包括人力资本,比如培训医生和护士。第二,发展医疗行业有助于刺激国内的消费,因为中国消费的瓶颈恰恰不是在制造业,而是在服务业,其中以医疗、教育等行业最为突出。第三,医疗行业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必须尽早将“工厂女孩”转变为在医院和养老院的职业护工。这种劳动力市场的转移需尽早进行,也需政府引导,尽早做一些培训工作。第四,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政治支持。如果问中国百姓最大的苦恼在哪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看病难、上学难。如果本届政府能够解决中国百姓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最后,通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累成功的经验,有助于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结构性改革。

类似的改革突破点,还可以选择物流行业。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很大,但中国国内的服务业相对落后,物流成本过高是削弱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发展物流行业,能够保证和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展望2016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仍然会遇到诸多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美元加息将会进一步增加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难民问题可能会加重欧洲经济的负担;老龄化问题和债务问题是悬在日本经济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新兴市场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很多国家已经处于经济危机的边缘;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跌跌不休”,进入下行通道。在面临种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果希望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且为长期发展创造潜力,必须依托于更大胆的结构性改革。正如俗话所讲,行百里路半九十。相对容易的改革,我们已基本完成。剩下的改革,每一个都是攻坚战。这些改革,我们无法回避。如何在最后的改革阶段统筹全局、重点突破,是对中国政府的智慧、勇气和远见的考验。2016年将给我们一个难度更大的考卷,中国经济必须准备好迎接更为艰难的改革。Chapter 1|第一篇把脉十三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未来5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五大理念贯穿金融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塑造金融开放发展新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一)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发展新体制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及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强资本约束,完善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长、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巩固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成果,优化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改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和制衡机制。推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境金融资源配置权的中资金融机构快速稳健成长。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性金融健康发展,形成广覆盖、可持续、补充性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国有资本管理制度,增强国有金融资产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二)发挥金融创新功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加大金融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银行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贷联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健全的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三)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

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和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

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前瞻性。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间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让市场在人民币利率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选择和培育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中央银行沟通机制,引导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促进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结合,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制和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减少财政库款波动对流动性的冲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构建结构平衡、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协调发展是实体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我国总体金融结构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资占比仍然偏低,宏观杠杆率高企的同时经济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十三五时期,应着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功能,优化企业债务和股本融资结构,使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显著提高。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17.2%提高到25%左右,债券市场余额占GDP比例将提高到100%左右。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以充分信息披露为核心,减少证券监管部门对发行人资质的实质性审核和价值判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退市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形成包括场外、场内市场的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规则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构建产权协调、混合所有、有效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

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积极作用,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在改善监管前提下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银行业。形成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金融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三)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主流业态与新兴业态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

近年来,在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态借助网络科技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不断涌现,金融业信息化、综合化经营渐成趋势。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并规范第三方支付、众筹和P2P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审慎稳妥开展综合经营。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一)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机制

通过绿色金融再贷款、财政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和担保、对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评级等手段,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充分发挥征信系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支持以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二)发挥金融市场支持绿色融资的功能

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支持和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进一步明确绿色债券的界定、分类和披露标准,培育第三方绿色债券评估机构和绿色评级能力。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投资产品,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产品。建立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安排。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推动发展碳租赁、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金融业双向开放新体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金融资源高效配置、金融市场深度融合。(一)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提升股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序拓展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体范围和规模,扩大境内机构境外发行债券的主体类型和地域范围,放宽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会计准则、监管规则和法律规章,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深化内地与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金融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向着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加大内地对港澳金融开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海峡两岸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双向开放合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经济金融合作平台。开拓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二)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放宽企业和个人外汇管理要求,放宽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限制。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市场融资。加强国际收支尤其是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加强审慎管理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审查,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多元化运用外汇储备。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全球融资框架,实现我国金融资产全球布局。(三)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树立对人民币的信心,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进一步加强双边和多边货币金融合作,以服务“贸易投资和产业链升级”为重点,从巩固人民币计价结算货币地位,向支持人民币的市场交易和估计储备功能推进。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区域化使用的便利性,逐步向国际金融中心和发达国家延伸。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十三五末期,预期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我国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超过1/3,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

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增长。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推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国际性影响力。//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普惠金融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普惠金融是让每一个人在有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的各类型金融服务。(一)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

发展多业态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不同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开拓“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提高农村信用社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发展能够高效便捷低成本地提供融资、汇款、结算和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扩大中小企业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集合债、私募债发行。支持并规范移动互联网支付、小额贷款等创新性、专业性、社区性金融业态发展。建立全国土地当量核算和配额交易机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运用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

推进保险业市场化改革,提高保险覆盖面,增加涉农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深度和密度,改善政策性保险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推动巨灾保险立法进程,界定巨灾保险范围,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体系。通过债权、股权、不动产等多种投资渠道,促进保险资金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三)完善筹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坚持底线思维,实现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原来被高速度掩盖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未来5年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一)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借鉴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经验,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探索将系统重要性资产扩张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外债宏观审慎管理。(二)健全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

强化综合经营监管,实现新型金融业态监管全覆盖。强化对金融控股公司,以理财产品、私募基金、场外配资等为代表的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监管全覆盖。构建集中统一的货币支付清算和金融产品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系统,建设统一共享的金融综合统计体系和中央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监管机构充分及时的信息交换。加快金融监管转型,确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体系。(三)建立国家金融安全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基础,金融改革成败取决于金融安全,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具有充分信心是金融安全的基本内涵。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审查机制,健全金融安全网,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职能,建立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以可控的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全面提高财政和金融风险防控和危机应对能力。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措施,建立金融处罚限制制度,有效应对极端情况下境外对我国实施金融攻击或制裁。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降低杠杆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五大理念

杨伟民/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是中国的新规划,是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新规划的内容很多,其中的五大理念是十三五规划的灵魂,是中国发展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使中国的发展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而且,《建议》的主体内容是按照五大理念来谋篇布局的,也就是说,中国将按照五大理念决定的路径来推动发展,五大理念及其五大路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我把它分为两个部分来论述:一是树立五大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二是五大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具体内涵和重点。//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建议》指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关系着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把五大理念作为一场深刻变革,赋予了其极高的位置。就词义看,变革仅次于“革命”,我们党把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转变发展方式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可见,这次把理念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建议》起草如此重视理念先行呢?

第一,这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不能改变的、必须完成的、没有退路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必须围绕实现这个既定目标来制定。目标是既定的,但形势是变化的。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许多新变化,这又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未来5年,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六大时相比,甚至同三年前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相比,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但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种情况下,如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轻松。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但现实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不能变的既定目标碰上变化了的环境,怎么办?最主要的就是解放思想、变革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路径,路径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路径、行动和结果。只有树立符合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理念,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按照正确的逻辑推动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二,树立新的理念,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经济运行情形不断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旧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已经走不下去了,甚至既定的政策止不住经济的下行。它还告诉我们,我们的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调结构,必须做减法调结构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退路了,调整结构也没有退路了。结构调整不仅关系着今后5年中国能不能健康发展,更关系着后小康时代能不能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推动发展的思想、思路、政策、工作必须适应新常态。为什么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进展迟缓呢?主要是因为思想还停留在旧常态,没有认识到新常态,对那些产能达到峰值的产业而言,发展的含义已经变了,不再是增产了,而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排放了。再如,我们在协调某些正在拟订的改革方案时,发现有关部门开始提出的方案质量不高,看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改、为谁改,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惯性思维的束缚。如果改革方案缺乏思想上的高度、理念上的深度,就很难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总之,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在理念上破题,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才能确定新的发展路径。//关于五大理念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

第一,关于创新发展。就是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主要是针对要素驱动发展的动力明显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不强、改革作为最大动力还有待充分发挥等问题提出的。新常态的一个特征是新旧增长动力青黄不接。新的增长动力十分重要,是未来的大方向,但是,在可见的时间内还难以弥补传统增长点收缩带来的影响。

创新包括的含义很广,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形成更多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既要注意培育新动力,还要激活老动力,注意推进传统产业再创新,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要支持既有企业瞄准国际同行标杆企业,通过创新和设备更新,实现产品、技术、工艺、管理、能耗、排放、品牌价值的全面创新提升。

特别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全篇贯彻了改革精神。

第二,协调发展。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主要是针对发展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重点是补齐“短板”。

发展的协调问题,不是新问题,但是,在新常态下有新的表现和新的要求,如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要正确理解、正确看待,不是各地区、城乡之间的GDP都一个样,增长速度、收入水平都一个样才是协调,也不是不管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一味地提高福利待遇、增加免费午餐就是经济和社会协调了。促进区域协调,要在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重点实施区域发展新的三大战略,促进新的大城市群崛起,引导形成若干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我国有13亿多人口,只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是不够的,要在优化开发上述城市群的同时,推动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其中,东北地区、中原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各自都有1亿左右人口的大市场,有条件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城市群。这样,既可避免经济和人口过度集中于原有的三大城市群,又将有力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重点是城镇化。《建议》在总结十二五时期时,用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而在目标中,用的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这有很深的含义,就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在供给侧,关系着未来“谁来务工”和工资成本等问题,还在需求侧,关系着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等。而且,这个问题,既有利于稳定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

第三,绿色发展。就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绿色发展本质上是处理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新常态下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无节制单向索取自然,转向有度有序利用自然。绿色发展,近期可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远期则决定中国发展是否可持续、中华民族发展是否能永续的大问题。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确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绿色发展的内容是历次五年规划中内容最多、涉及领域最多的一个规划。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经济学是比较明确的,发展内容总体上也是清晰的,但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还在探索中,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什么、如何发展,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直至五中全会,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次形成六大领域的绿色发展体系,有很多首次提出的新亮点、新措施、新制度。如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建立空间治理体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

第四,开放发展。就是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新常态下,对外开放也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我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增大,旧常态下那种单纯扩大出口、招商引资的扩大开放的策略,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了。要以全球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胸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完善对外投资战略布局,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扩大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建立合作共赢世界经济体系。

共享发展。就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反映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部分群体民生改善面临特殊难题,发展成果共享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的。《建议》提出的“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16字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坚守底线,就是坚守“两个基本”,即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政府要承担的责任。这次定义了基本公共服务,即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

突出重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领域上,如教育医疗就业和收入分配是重点。二是人群方面,重中之重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因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就是要处理好普遍提高民生和对不同群体实行针对性措施的关系,在加强扶贫的同时,对城市低保人口、老年人口、农民工、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其他常住人口、残疾人口要实施针对性的帮扶。三是区域方面,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是重点。

完善制度,主要是讲要注重建立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的制度,要花钱买制度,仅仅是撒钱而没有制度,最终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要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引导预期,就是要人人参与小康社会建设,人人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尽力,最后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成果人人享有,所以,共享不是坐等享受发展成果。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同时,民生改善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否则会过度抬高经济成本,最终民生保障也是不可持续的。社保目标为保基本而非高福利

楼继伟/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

党的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有关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各项改革。//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作用、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作用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攻坚克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总体框架。

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十二五时期,全面建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临时救助、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涵盖各类群体、针对各类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顺利实施,解决了不同性质单位在基本制度安排上的“双轨制”问题。新农保和城居保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保障人群持续增加。截至2014年底,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亿人和4.7亿人,比2010年底增长34.8%和319.6%。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总参保率在95%以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人群不断增加。

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月平均水平2015年达到2200多元,是2010年的1.7倍。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2014年比2010年平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由2010年底的每人每月251元和117元提高到2014年的411元和231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运行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这些矛盾和问题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险制度没有体现精算平衡原则,基金财务可持续性较差。十二五时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年均增长18.6%,收入年均增长12%,支出比收入增幅高6.6个百分点;全国职工医保基金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分别高出2.5个和5个百分点。二是政府、企业、个人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收入保障和提供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职责过度向政府集中,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比较僵化。三是制度条块分割,不同社会保障政策之间以及社会保障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之间衔接配套有待加强,碎片化问题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快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改革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部署,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方针,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职责为主线,以确保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增强制度的统一性、规范性为着眼点,以促进精算平衡、强化激励约束、推动制度整合、完善筹资机制为核心,确保社会成员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立足基本国情,以保基本为优选目标,防止高福利倾向。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在总和生育率下降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不断上升,老年人口高龄化日益突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合理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个人、企业和财政等方面的承受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为目标,合理确定社会保障项目和水平。要防止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实际情况超出财政承受能力,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高保障待遇水平,避免重蹈一些国家陷入“高福利陷阱”的覆辙。

第二,必须坚持精算平衡,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防范经济社会风险。精算平衡是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从宏观上讲,精算平衡就是要根据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社会保险政策特别是待遇计发办法,确保基金中长期收支平衡。从微观上讲,精算平衡就是使参保者的缴费与收益密切挂钩,实现激励相容,调动其参保缴费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按照精算平衡的原则,对现有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科学合理设定制度参数、待遇计发办法,促进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实现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第三,必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的公平性,防止结构性矛盾和社会不公。

在坚持不懈推进单项适合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实现各项制度的有效整合和成熟定型。要按照“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参保缴费率,扫除参保的“盲点”和“死角”,防止重复参保。推动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通过优化整合制度、加强政策衔接、提高统筹层次,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问题。逐步弱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社会保障政策和待遇水平的差异,进一步体现公平性。

第四,必须注重责任分担,合理均衡各社会主体之间的责任,防止过分增加全体纳税人的负担。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作用,形成强大合力。适度均衡责任分担,市场机制能够提供的保障职能,政府不要越俎代庖;该由个人和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政府不要大包大揽,防止责任过度向政府集中,实际上是让全体纳税人担责。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以社会救助为托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社会慈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层,加强各层次之间的衔接。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为补充保险留出发展空间。合理划分政府间的社会保障事权,按照外部性、信息复杂性和激励相容“三原则”,根据养老、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事务的特点,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提供养老、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服务。

第五,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建议》围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任务。要按照《建议》提出的改革部署,全力抓好养老和医疗两大重点,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第六,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加强个人缴费与待遇水平之间的联系,做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鼓励参保缴费。随着退休人员预期余命的延长,合理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改进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办法,研究完善个人账户余额继承政策。二是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统筹考虑制度设计、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相关问题,积极稳妥推进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增强调剂基金余缺的能力。三是丰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渠道。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投资运营。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四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适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领取年龄。五是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完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扩大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六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以职工和居民收入为基础合理确定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主要因素的正常调整机制。

第七,改革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健全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建立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水平与医疗费用增长速度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合理挂钩的科学调整机制。合理强化医保个人缴费责任,增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社会保险属性。研究实施参加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缴费制度。坚持适度保障原则,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报销比例调整机制。二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大病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群,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紧密衔接,共同发挥托底保障作用,有效防止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三是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大力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复合付费方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改进个人账户,采取门诊统筹报销模式,对费用较高的慢病和门诊大病给予更好保障,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为参保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四是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理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管理体制,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步伐。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降低运行成本。五是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积极鼓励发展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个人投保的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落实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政策。

第八,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救助政策衔接,专项救助不再锁定低保对象,减少福利捆绑,针对救助对象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特殊情况提供差别化救助。实行扶贫政策和低保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整合基本生活救助制度,针对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单向叠加”、不同制度对同一困难类型或同一类救助对象重复保障的问题,统一按困难类型划分社会救助制度。制定和完善救助申请对象财产信息核查办法,建立跨部门、多层次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基本生活救助支出责任,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不同的救助项目或救助对象支出,以发挥中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方掌握信息优势的两个积极性。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十三五规划为什么不谈“三驾马车”

徐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

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全文虽然没有就十三五经济增长提出具体数量指标,但其目标已经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中央全会所做的说明中说,要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这个要求测算,如果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是6.9%,未来5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6.543%以上。如果2015年能实现7%的增长,未来5年就需要6.523%以上的增长速度。

我们仔细读《建议》,就会发现《建议》贯穿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中央《建议》通过之后,各方面都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建议》精神,一些参与《建议》起草的领导,可能会陆陆续续开始解读中央的《建议》。我的下一步工作是按照《建议》抓紧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更需要吃透《建议》的精神。

每一个五年规划在制定时,国务院都是基于中央五中全会通过的五年规划《建议》开展编制工作,这个《建议》实际上是执政党指导政府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按照中央《建议》精神具体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后,最后要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才算完成。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编制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要进一步具体落实中央《建议》提出的方方面面的要求。

我有几点主要体会:

第一,《建议》紧紧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家从总书记在五中全会对《建议》所做的说明中可以看出,关于十三五增长目标有专门介绍。但增长率不是十三五规划的唯一目标,主要发展目标是围绕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展开的。就增长而言,总书记在做说明时说,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建议》没有提出一个具体数量指标,比如:十三五时期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到底是多少。但是这个数量目标实际上已经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了,基本敲定了十三五我们经济增长到底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速度底线。按照我们的测算,如果2015年是增长6.9%,要实现翻番,未来5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6.543%以上。如果2015年能实现7%的增长,则需要6.523%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实际也是实现翻番的底线要求。这次《建议》用“城乡居民收入”,而不是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开来表述,这是统计局启用的新的收入统计口径。如果分开来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翻番,所需要的年均增长速度要高于6.5%的底线增长,因为过去几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要慢。李克强总理在韩国演讲和中央党校讲课时也都说到这个底线增速。当然,《建议》在提增长速度时,还有个前提,就是要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基础上,要在经济效益、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增长,“提质增效”是一个核心话题。这是《建议》围绕增长所做的基本阐述。

第二,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总书记在五中全会说明报告的表述,是管“总”的,我理解这实际上是未来5年发展的灵魂。所谓管“总”,就是方方面面的发展都要体现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比如说,“创新发展”本身不仅仅是创新,也有开放的问题,就是要在开放体制下实现创新,也要体现开放发展的要求;“创新”本身可能也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因为在创新内部,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之间的协调,政府和企业、科研院所在发挥作用方面也有协调关系,这涉及创新资源配置在不同创新领域的协调,所以“协调发展”不只体现在某一个方面。很多发展都涉及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部或者是部分。所以我理解,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三五规划或者是十三五发展方方面面的。这五大发展理念,从党的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提升。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理论学者去深度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到底是什么。我们过去学的发展经济学,主要是西方的,很多发展案例来自别的国家的发展经验总结,比如拉美国家等。但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9.6%左右,使数亿人脱贫,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都取得了令别的发展中国家特别羡慕的发展成就。

我在搞十一五规划时,和世界银行有紧密的工作联系,他们曾经邀请我到河内参加一个由世界银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几大国际机构主办的全球100多个国家参加的论坛,并邀请我做会议唯一的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中国的发展规划制度。我感觉,世界银行是高度重视中国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具体做法的,认为中国的这套做法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这次《建议》在“开放发展”部分专门阐述,中国除了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获得媒体引用比较多的“制度性话语权”,还第一次提出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专门提到培训咨询。我在过去一段时间接触过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他们提出希望让我们帮他们编制发展规划。现在已有中国学者在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亚洲国家等提供规划咨询。中国中铝的一个副总裁后来考了外交官,被派到一个非洲国家去做大使,他调研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国资源条件非常好,但没有很好利用优势开发发展。他组织编了一个规划并提交给该国总统,总统看完觉得很好,让他们的官员认真学习研究这个规划。我们目前的规划,实际已经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旧东西,我们的五年规划经历过一个从五年“计划”到“规划”的演变,变得越来越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和导向性。这是适应体制变化的与时俱进,但在更好发挥政府职责部分,我们具有较强的约束性。五年规划的主要发展指标因此分为两类,一类是预期性指标,一类是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主要是针对政府的,需要政府全力履行职责来实现。

所以我觉得,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理论的丰富和提升,这个判断是不过分的。下一步还会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第三,这次《建议》把“创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小平同志说过“科技是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