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的爱:告诉孩子如何独立成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8:38:03

点击下载

作者:詹惠元,葛房芳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冷静的爱:告诉孩子如何独立成长

冷静的爱:告诉孩子如何独立成长试读:

Chapter1 孩子,我拿什么爱你

作为父母,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

是当你的孩子慢慢长大,他遇到各种问题,

而你却无能为力。

往往孩子越大,你就越不知所错。

我们爱孩子,但是我们不懂如何去爱孩子。

打骂不等于教育,同理,贪欲也不等于爱。

爱,也是需要战略的。

1.孩子,为了你,我成了虎妈鹰爸

2015年,一部《虎妈猫爸》火爆荧屏,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该电视剧主角“虎妈”胜男的经历,正是许多父母的写照。“虎妈”这个词非常形象:那些妈妈们为了孩子,变得凶悍、独断,用激进的手段去教育孩子,还有和虎妈一样的“鹰爸”,虎妈、鹰爸崇尚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怕“把孩子耽误了”。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得上别人的孩子,为了孩子能够一直保持优秀,用尽浑身解数,严格要求孩子的虎妈、鹰爸还真不少。

但是,孩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着自己想法的生命体,即使变身虎妈、鹰爸,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会促使新的问题产生。然而,不成为所谓的虎妈、鹰爸,又能怎么样呢?

你是否在教育孩子时,时常感到无力和茫然?

是什么时候发现对孩子的教导出现偏差的?

是什么时候发现孩子不服管,甚至开始顶嘴的?

是什么时候发现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的?

是什么时候发现孩子跟你不亲的?

是什么时候发现你已经对孩子的内心捉摸不透了?

是什么时候发现你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已经没有把握了?

虎妈鹰爸究竟是不是家长的目标?

我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试想一下,即使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是来自于小学的语文、数学,来自于初中的生物、化学,来自于高中的物理、历史?在未来,社会需要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也绝不是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只知道闷头学习、考高分的孩子。那么,孩子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家长在逼迫孩子学习时,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绝不是让孩子考个高分就完了,而是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严谨、学会世界的规律、学会理性和逻辑。学习语文的目的,也不是让孩子能够写出高分作文,而是让孩子学会感性,学会表达自我,学会了解和观察周围的世界。常常有家长问我:未来孩子所在的那个竞争的世界和时代,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幸福的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幸福的能力!几十年以后,中国会像美国一样强大,甚至超越美国,但是我们的孩子们的幸福感能不能超越美国的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能不能超越美国的孩子?

另外,父母往往很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是否正常、营养是否均衡,却忽视了和生理一样重要的心理。曾经有个孩子的爸爸,在孩子几岁的时候,和孩子妈妈吵架,没有控制好情绪,就开始摔摔打打,发出很大的声响,甚至把孩子喜欢的玩具也一起砸了,当时这个孩子吓坏了。爸爸事后很后悔,再也没有摔过东西。但是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他的爸爸妈妈才发现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一生气,就会摔东西。有什么摔什么,有时摔手机,有时摔电视、电脑,急了还掀桌子。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他最早开始摔东西,就是从他小时候他爸爸当着他的面摔东西开始的。我们是否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虎妈、鹰爸可以解决孩子的不服从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

虎妈、鹰爸可以解决孩子的生理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虎妈、鹰爸可以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但是无法助益孩子的未来。

虎妈、鹰爸,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健康问题,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创造幸福和未来。

我能做的(方法方向):拥有一颗为了孩子的成长愿意改变自己的心,怎么改变是我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2.孩子,为了你,我的世界里多了7个烦恼

在某次课程结束后,我和一位面带忧愁的家长进行了深度沟通,他问了我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詹老师,我儿子现在已经28岁了,接近而立之年,按理说不该再让我操心了。但是我对他非常失望。他性格不好,工作也不顺,作为父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儿子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我能做的就做,能帮的就帮,没想到这孩子长大了,还是什么事都需要我操心,到现在也没有结婚,谈了很多女朋友也都没有结果。我每天就为了这个事情发愁。”

这位家长对我说:他感觉现在和儿子的距离非常远,这个“大”孩子现在很孤僻,每天很晚才回家,有什么事情都不和自己说,每天闷闷不乐的。

我对这位忧虑的家长说,有六个字可以形容他现在的状态:提不起,放不下。

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国父母的心中可谓烦恼多多,难以理解的是,这些烦恼往往是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引起的。

我到底在担心孩子什么?

我担心的这些我能解决吗?

假如孩子按我说的做,我是否就不再担心了?

我知道担心不一定有用,但我为什么放不下?

烦恼1:孩子,为了你的学习条件,我豁出去了(烦恼落在学习上)

当你学习好的时候,担心你能不能把好成绩保持下去,担心自己不能给你最好的学习条件;当你学习成绩不够好时,我的烦恼就更多、更严重了,有时担心你不如别的孩子聪明,有时担心你会被我“耽误”,有时担心你会“输在起跑线”上,甚至经常担心你学习不好,以后可怎么办!

家长对孩子学业、智力的烦恼忧心,是不分孩子的年龄的。

即使孩子只有三四岁,家长也会天天担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够不够,比起别的孩子表现如何,按照现在的情况以后能不能上重点小学。

这种担心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却没必要。

烦恼2:孩子,因为爱你,我的世界里几乎都是你(烦恼落在情感上)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沟通,往往要经历3个阶段:一开始是你看他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懂得和别人交流,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父母只能看着他玩,在这个阶段,他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后来是你陪他玩,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对外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陪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在这个阶段,你的世界就是他的世界,你们一起玩,一起探索,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是最牢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你随他玩,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你,你只能随他玩,他有自己的世界。

在前两个阶段,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不断加深、升温,终生的信任在这时建立,未来的相处模式也在这个时候固定。

作为父母,如果一开始错过了看他玩的阶段,后来又错过了陪他玩、陪他一起长大的阶段,到了只能随他玩的阶段,就已经没办法走进他的内心,没办法走进他的情感世界了,隔阂也就产生了。

很多父母和自己的孩子,正是有着这样的隔阂。

烦恼3:孩子,你知道我有多在乎你的营养和健康吗?(烦恼落在健康上)

父母的第三个烦恼,是对孩子营养和健康的担心。

营养上的烦恼: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良,所以变着花样地做好吃的给孩子,并给孩子补充各种可能对孩子来说毫无必要的补品。

还有的家长怕孩子饿着,让孩子每天上学时带各种水果和零食。

健康上的烦恼:只要孩子不在自己眼前,就担心孩子会出事;一刮风就担心孩子会被风吹着,一变天就担心孩子会着凉;如果孩子此时在学校上学,那家长们的担忧就更厉害了。所以有的父母会每天让孩子多带个小包,包里放着多余的衣服和雨伞等物品。

烦恼4:孩子,只要你认真学习,钱的问题我解决!(烦恼落在金钱上)

父母的第四个烦恼,就是家庭财务状况的烦恼。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里会相互攀比,这些孩子的父母也会攀比。

孩子攀比的是花钱,是父母为其买的“装备”,是吃穿用度;父母的攀比,往往是为了让孩子不输给别人,有时还要打肿脸充胖子。

但是由于很多家庭财力有限,这些攀比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很多时候,孩子的要求是父母无力满足的。

这时父母就陷入了这样的烦恼:到底是倾尽全家的力量,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孩子身上,还是量力而行,适当地委屈孩子?有的家长跟我说,他也不想给孩子买,不想助长孩子的攀比心和炫耀心,但是听孩子说班里的小朋友都有了,就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会不会受委屈。

不要小看对孩子财务认知的教育,不富裕的家庭打肿脸充胖子实在不可取,对孩子的有求必应,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要求就应该得到满足。

有的富裕家庭更是如此,曾经有家长跟我取经,说现在家庭条件不错,所以孩子要什么都给买,从小孩子吃的、用的、玩的都是最好的,结果孩子现在就知道乱花钱,也不好好学习,反正家里有钱,他认为用钱什么都能解决,没必要好好学习。

烦恼5:孩子,为了你,爸爸妈妈尽力了,我们只有这水平(烦恼落在进步上)

前段时间,一位家长找我寻求帮助。当我说起孩子的IQ、EQ,这些现在流行的“Q”时,他非常困惑地对我说:“詹老师,你说的这些Q我都不知道。这么多年,我只知道一个QQ。”

我问:“什么Q?”

他说:“CQ。”

我又问:“什么是CQ?”

他说:“创伤啊,创伤的缩写就是CQ!我小的时候受到了太多创伤,这么多年我就是被现实摧残过来的,所以,我不想我的孩子再受到摧残。但是现在知识发展太快了,他的学习我根本辅导不了,有时他跟我讲的东西,我都听不懂,他也就不跟我沟通了。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聪明,有时反而把我耍得团团转。”

这是很多家长都有的烦恼,尤其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的世界也越来越精彩,有时他的世界太新颖了,我们不懂。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是老样子:老牛拉破车,一辈传一辈,自己教育的方式是从自己爸爸那儿继承过来的,现在根本不实用了。

这种烦恼,叫作家长“个人成长”的烦恼。你的孩子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接受最新的教育,但是家长的成长跟不上孩子的成长。

烦恼6:孩子,为了教育你,我跟你爸爸(妈妈)都吵腻了(烦恼落在夫妻关系上)

夫妻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家庭关系的核心。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关系首先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

但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常常是孩子处于第一位,配偶被放在第二位。

为了孩子,一切都要靠边站,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

如果一个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那么首先夫妻中的一方会感觉自己是不被重视的,觉得在这个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产生失落感。

一个人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有可能去外界寻找。

久而久之,夫妻间的问题就产生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夫妻俩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父母双方持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最后为了孩子争吵不断。这样的争吵,在很多家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大到孩子对未来的选择,孩子应该上哪所学校,孩子该上什么辅导班。小到孩子应不应该把饭菜吃完,应不应该自己做家务。

为了孩子的问题,爸爸妈妈都吵腻了。

烦恼7:孩子,只要你愿意,我可以放下一切来陪伴你成长(烦恼落在工作上)

我在看《虎妈猫爸》的时候,对女主角的行为是既理解又反对。理解她的一片爱女之情,却反对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以致忽视了自己的丈夫,也漠视了自己的工作。

其中有几个情节,都是女主角在工作的紧要关头因为孩子而忽视了工作。

比如说,女主角在进行一个重要的工作项目时,客户、老板都来了,她因为担心孩子(其实那个时候孩子是没有事情的),放下工作,立刻回家看孩子去。

电视剧里的女主角是典型的“母鸡孵蛋”型的母亲,这种妈妈把孩子看得死死的,孩子一时不在自己眼前,动态一时不被自己掌握,就立刻炸毛,抛下一切工作去照看孩子,恨不得拿根绳把孩子绑在身上。

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好吗?

我看未必。这种教育方式首先造成了你在工作上的失衡—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你还能留多少时间和精力给工作?

如果工作不顺心,反过来又会加重你的压力,使你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周旋,不堪重负。

这种教育方式造成的结果可以用8个字概括:疲于工作、疲于生活。

孩子,为了你的健康成长,我能做什么?

在你的学习问题上,我把心态放平(解决学习烦恼)

其实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孩子成绩好不好的问题,成绩,一方面看天赋,一方面看学习习惯。成绩好只能说明孩子有学习天赋,学习习惯也正确。

大多数孩子的聪明程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决定他们成绩差异的,本质上还是学习习惯的差异性。

家长如果能够在孩子上二三年级之前,就把孩子的基本学习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来,那么好成绩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必强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第一、当状元。“状元”这个词很好听,但是它早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古代的状元是给皇帝打工,如果你的孩子学习特别好,就可能成为受很多人尊重的人。

但是现在呢?现在的状元步入社会后,还是要给老板打工,而老板往往根本就不是状元。培养孩子的习惯、素养、综合能力,在我看来,远比考第一、当状元重要。

我要成为让你尊敬和向往的父母,再走进你的内心(解决情感沟通的烦恼)

很多父母非常烦恼:为什么我没有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进行情感沟通?

当你烦恼的时候,孩子会站在你的对面,他很清楚地知道你的烦恼,清楚你想亲近他,但是他不会给你这个机会。因为孩子已经不再信任你,甚至有的孩子会利用你的爱和信任来伤害你。

如果孩子不给你机会,你该怎么办?

唯一可以帮助他,也帮助你的方法就是:提升你自己,完成你作为家长的72变,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能够引导他、带领他的父母,成长为让他尊敬和向往的父母。

只有你成长了,孩子才会给你和他沟通的机会,才会给你走进他世界的机会。

从今天起,我要你学会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解决健康烦恼)

当我们给孩子的“营养”太多时,并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好处,反而会让孩子在这些“营养”里腻死。

对于父母的这种“过度关爱”,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关心孩子没有错,但是父母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对自己负责任?

如果担心变天、下雨,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今天可能要刮风,你是不是该多带件衣服?通过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如果孩子真的很容易饿,我们可以让孩子带一种水果,饿的时候吃。

总之,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学着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家庭财务状况(解决财务认知的烦恼)

如何解决家庭财务状况的烦恼?

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到家庭财务的真实情况。

不富裕的家庭,对孩子要实话实说。如果家里不宽裕,那么就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同时让他知道,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会尽量满足他的基本要求;如果有满足不到的地方,也不能勉强。告诉孩子家里的真实情况,也能够让孩子从小知道赚钱不容易,父母不容易,这样反而能够增强孩子的责任心。

当别的孩子都在攀比花销的时候,也许你的孩子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责任心和荣誉心。要让孩子懂得勤劳朴素,知道为家里着想,这些都是孩子能做到的。

当孩子有了责任心和荣誉心,你让他攀比,他都会觉得那种行为很幼稚。他也会羡慕其他孩子的优越条件,但是他会因此而更加努力。

现在的家庭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仍然有相对来说的“寒门”,那么,为什么现在人们都说“寒门难出贵子”?因为现在的家长太溺爱孩子了。寒门,本身是锻炼孩子的良好环境,但很多家长不想委屈孩子,不想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寒门,于是变着法儿地满足孩子的愿望,不仅让家庭背上了包袱,还失去了锻炼孩子的机会。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把整个家庭的包袱分一小部分给他,让他慢慢适应承担责任,这样他长大了步入社会后,面对社会要求的责任时,才能更好地背负起来。

对于富裕的家庭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要适时地对孩子说“不”,并和孩子经常沟通,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所有愿望。即使在富裕家庭,也不要助长孩子的虚荣心,不要让孩子觉得钱财来得很容易。

掌握财务认知上的平衡:和虚荣心一样可怕的是匮乏感。

有这样一种父母,非常怕教育出不懂人间疾苦、不懂理财、不懂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的孩子,所以每给孩子花一分钱,买一样玩具和零食的时候,都要反复教育孩子钱财来之不易,要珍惜,爸爸妈妈挣钱是多么不易……

这样的教育多了,带给孩子的是“匮乏感”。

什么是匮乏感?

永远都觉得不够,永远都觉得缺少,永远都觉得自己很穷,甚至永远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匮乏感与家境无关,即使很富有的家庭,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孩子也可能产生很强烈的匮乏感。

这种匮乏感,是孩子失去快乐能力的开始。

我认识一位企业家,他是穷苦人家出身,好不容易打拼出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他对孩子非常疼爱,但是这种疼爱是带着条件的。

他愿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去一趟香港能给孩子买好几身上千元的衣服,但是每给孩子一样东西,他都会念叨这个东西多少钱,赚钱是多么不容易,反复提醒孩子要体谅父母。

渐渐地,他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开心,给他买的新衣服他也不愿意穿;孩子以前很喜欢画画,他给孩子买了昂贵的进口颜料,孩子却再也不画了。

我和这个孩子谈了很久,发现这个孩子有非常严重的匮乏感和愧疚心。他说:“我不想要那些。我觉得我们买不起。”

原来父母买颜料给他时,也在不断念叨上述那些“经文”,时间长了,孩子便不愿意再碰那些他觉得父母根本买不起的东西了。

这就是匮乏感。如果一个孩子怎么都觉得自己家非常穷,每享受一样东西就觉得是欠了父母的,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幸福地成长、享受生活吗?

孩子,我要和你一起成长(解决成长烦恼)

孩子一直在成长,如果家长不学习不成长,那么当然就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了。

家长想要成长,可以从看书开始,而最好的途径是向你身边最出色、最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学习。

孩子,我会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不只为了你,更为了我自己(解决婚姻烦恼)

从现在起,把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孩子,虽然你很重要,但是你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应该是家庭的唯一核心。

爸爸妈妈的和谐关系,才应该是更重要的。和谐的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是让自己和孩子享受家庭幸福的唯一有效途径。

孩子,从现在起,爸爸妈妈将尽力减少吵架,尤其是因为你的教育问题而引发的吵架。我们会统一原则,按照原则行事,“依法治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想法,不断争吵。

孩子,你是我生活的重心,但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解决工作烦恼)

如果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我们的工作和家庭就会不平衡。

掌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技术。

我的秘诀是:第一,在工作时间,不想家庭。可以在工作的间隙、午餐时间、出差时分,打电话给家里。在正式的工作时间,不要惦记家里的事情,要一心一意地工作。

第二,回到家里,不管工作。只要白天努力工作过了,回到家里,立刻把工作放下。不管有多烦恼的事情,如果不是急事,那就留待明天的工作时间去解决。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3:爱也要战略:为什么我的爱会使孩子迷失?

我们用什么去爱孩子?是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财富,还是我们全部的能力?

其实,我们对孩子最原始、最朴素的爱和责任就有无限的力量。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再普通不过的父母教育出了杰出的孩子。也许这些平凡的父母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没有杰出的事业,没有多少金钱,也没有渊博的学识,但是他们就靠着那些最简单、最淳朴的东西: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自己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孩子,最终教出了杰出的孩子。

我通过调研和访谈总结出,中国家长一共有8种类型,其中4种类型使孩子正在迷失。

第1型:母鸡孵蛋型——“我爱你,我要包办你的一切”

这一类家长在现今社会占的比重最多,因为爱孩子,所以把一切都替孩子做了,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你就管好你的学习,其他你什么都不用管。”“放着让爸爸妈妈来。”

这一类家长对孩子出现问题时的反应特别快,可谓是孩子最衷心的下属、最勤快的上司。

包办一切常常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特别差。母鸡孵蛋型父母,也是所有父母类型中最喜欢指责自己的孩子是“白眼狼”的父母,因为他们的付出实在太多,所以他们也是所有父母中最容易感觉到“付出多、收获少”的。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收获匹配不上自己的付出时,就会转而指责孩子“白眼狼”、“没良心”、“白疼你了”。

做母鸡孵蛋型父母的孩子会非常累,但有的父母说:我都替他做了,他什么都不用管,怎么会累?

在成长中,孩子通过自己做事情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当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这个机会时,孩子就会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感不是源于你是谁,而是取决于你做了什么)。

孩子成长中的一切虽都是由父母领路的,但是父母不可能包办孩子一辈子。当孩子长大后,失去了父母的包办时,他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第2型:君临天下型——“你得听爸爸妈妈的”

这种类型的家长特别独裁,什么事都是自己管。“凡事都要听我的”,如果孩子不听话,要么吼,要么打,要么施以面壁之类的惩罚。

君临天下型的父母不给孩子任何的独立权利,也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意志,孩子怎么可能不迷失?

作为君临天下型的父母的孩子,往往缺乏耐性和自控力,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控制下长大,当没有人控制他们时,他们就会变得不知所措。

第3型:野马奔腾型——“我太忙了,你先自己去学习、去玩”

这种家长对孩子基本属于放养,因为自己的工作太忙了,根本顾不上孩子。要么开会,要么见客户,要么整理文件,孩子基本上就不怎么管。

孩子没有方向,自然会迷失。

第4型:心血来潮型——“想起来我就管管,想不起来就算了”

这种家长往往不够敏感细心,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心血来潮的时候就管管孩子,因孩子犯错使自己没面子的时候也会管管孩子,想不起来的时候就任孩子随便成长。心血来潮型的家长在愿意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很用心、很专业。但是这种认真的教育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当他们觉得教育孩子麻烦时就会采取“就这样吧”的随意态度,而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

家长给予孩子的方向是不稳定的,时有时无,孩子迷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你是这4种类型之一,你就要警惕了:如果你爱孩子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你的爱就是在耽误孩子。

爱孩子也需要战略。首先要从“迷失型父母”转变为“优质型父母”。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优质型父母?优质型父母也有4种类型。

第1型:以身作则型——“孩子,我就是你的榜样”

在事业上表现卓越的父母常常是这种类型。这种父母非常重视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孩子的榜样。

作为以身作则型父母的孩子往往很幸福,因为在这种父母身上,你找不到“苛求”这种行为,他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会去要求孩子。

我把这种父母叫作“行为教育家”,他们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孩子。

第2型:顺藤摸瓜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种类型的父母也被我称为“智慧教育家”,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非常喜欢动脑,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顺藤摸瓜地教育孩子。

这一类型的父母往往能够找到每个问题的根源,然后制订专业的、具体的措施去逐步解决,他们本身非常懂教育。

这种父母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给出关键观点,做出关键行为的父母。表面上看,这种父母显得比较随性,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其实每个关键时刻,他们都在发挥作用。

第3型:亲密朋友型——“我们是平等的,我还是你的好朋友”

亲密朋友型的父母,在年轻的80后父母中所占比重非常大。这类父母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相比老一辈,他们的观念更开放,更懂得教育孩子,也更愿意和孩子平等相处。

亲密朋友型的父母相比其他类型,会更理解孩子的行为,更了解孩子的心事,更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拥有这种类型的父母无疑是幸福的。

第4型:良师益友型——“我是你最好的老师,也是你最好的朋友”

良师益友型的父母是每个孩子的理想!良师益友型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能够像顺藤摸瓜型父母那样,引导孩子解决每个问题,走上正确的道路;也能够像亲密朋友型父母那样,聆听和理解孩子的心事,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朋友。

爱也需要战略:从迷失型父母到优质型父母的变身

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为人父母也是一门需要学习、思考,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学问。

意识到自己盲目的爱会导致孩子迷失这一事实,是帮助爸爸妈妈们从迷失型父母变身为优质型父母的第一步。

4:贪欲不等于爱:父母的欲望让孩子身心俱疲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症状:

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应该100%地听自己的话。

即使心里明白成绩不代表一切,但是发现自己孩子不如别的孩子聪明、学习好,马上就会感到不愉快。

嘴上说爱孩子,但是在孩子的快乐和外人的眼光之间,往往还是会选择外人的眼光。

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受自己的控制,马上就会感到焦虑。

要知道,这些都是父母的欲望啊!

父母的爱面子、爱钱、爱地位、爱逞能、爱控制等一系列欲望,让孩子身心俱疲。

父母的欲望1:爱面子

因为父母爱面子,使得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控制下长大。

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和别人比较,受别人的评判,受成功标准的桎梏,受普世价值的影响。

我们常常用别人的眼光、别人的标准去评价自己,评价自己是否成功;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也在用别人的眼光、别人的标准去评价我们的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别人的标准,我们就认为孩子让我们丢掉了面子。

如果孩子没有比部居家的小孩考得更好,我们就认为孩子让我们丢了面子。

如果孩子没有同事的孩子有才艺,我们就认为孩子让我们丢了面子。

如果孩子没有像亲戚的孩子那样热情、大方、有礼貌、人见人夸,我们就认为孩子丢掉了我们的面子!

当我们说“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是真的认为孩子确实需要“最好的”物质,还是出于炫耀心和比较心而选择了最好的物质?

父母爱面子,所以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从而让自己丢脸。于是很多父母竞相给孩子报补习班(为了成绩不输给别的孩子)、艺术班(为了才艺不输给别的孩子)、少年领袖班(为了能够领导别的孩子),还有的父母会给学校赞助,帮助孩子选择朋友,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出于功利的目的交朋友!

父母的爱面子,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一次我在温州讲课的时候,有一位妈妈问我:“老师,我的女儿太要强了怎么办?”

我说:“要强是好事啊。多少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强还无法如愿呢。”

这位妈妈说:“我的女儿太要强,我担心她太要强,会像我一样,未来婚姻不幸福。”

这句话背后至少隐藏了3个问题:

第一,好胜心的问题。孩子要强,有的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好胜心特别强,但好胜心只要用对地方,是没什么坏处的。

第二,安全感的问题。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强,其实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太害怕失败。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没有进行好的挫折教育。

第三,父母虚荣心强、父母要强的问题。从这位妈妈的诉说中,就能体现出来,很多大人喜欢以自己的感觉和标准去评判孩子,去推测孩子的未来。

一个孩子要强,其实是好事。只要你引导得好,只要你把孩子要强的劲儿放准地方,其实问题不大。

没有谁天生就要强。而且很多孩子的要强,其实是父母逼出来的。

比如这位问我孩子要强怎么办的妈妈,在和我沟通的过程中,她不断地对我炫耀她的孩子有多么好,她很得意地说:“哎呀,我这孩子就是太要强了!语文经常考98分,数学经常考100分,考一次99分都不行!而且我家孩子还多才多艺,既想练主持,又想学舞蹈,还想学唱歌。哎呀!太要强了!”

讲着讲着,这位妈妈的脸上竟然流露出因为孩子要强而产生的自豪的神情。

这位妈妈也许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她嘴上说担心孩子要强,担心孩子未来的婚姻,心里却因为孩子要强而特别骄傲。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要强不要强的问题,而是孩子父母的虚荣心可不可以少一些的问题。

父母的欲望2:爱钱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买昂贵的辅食、买最贵的奶粉、买进口的婴儿车……美其名曰,孩子需要最好的。

孩子真的需要最好的吗?还是父母需要孩子使用最好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呢?我们小的时候,物质没有现在丰富,以致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养育问题上,常常会有一种补偿心理,想把最贵的东西买给孩子。

只要最好的、最贵的东西,其实就是爱钱的表现!这是一种对金钱的无上认可,认为只有价钱高的,才能匹配自己养孩子的标准。

父母充分认识到金钱的价值和可贵,所以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都想要教育出“未来最成功的孩子”。

如果你问及什么是成功,很多父母会说“有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进一步问他们:那么孩子有自己的事业,但是赚的钱不多,可以吗?

他们马上会斩钉截铁地说:“那可不行。没钱怎么行呢?”

所以,所谓“有自己的事业”,不过是幌子。很多父母都想要教育出未来能赚大钱的孩子。

如果孩子显示不出赚钱的天分(比如学习好以后就能找份好工作、善于管钱以后可以理财、孩子的爱好也是可以赚钱的),家长就会感到焦虑。

如果孩子的爱好不符合家长的期望,家长也会感到焦虑。

父母这种爱钱的行为,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梦想。

父母的欲望3:爱控制“你不能这样!”“你必须听爸爸妈妈的话!”“这不行,那也不行!”“你为什么就不能按照爸爸妈妈的想法去做呢?”

这样的话很多孩子每天都会听到好多遍,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父母爱控制,使得孩子没有了自由成长的空间,每天被父母的管教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山西太原,有个14岁的女孩。女孩的妈妈是物理老师,所以她经常跟自己的孩子说:“你一定要把物理学好!你如果不把物理学好,让我怎么在学校待下去?别人会说,一个物理老师连自己的女儿都教不好。你看看别的学生,都巴不得让我多教教他,可是你呢?我是巴不得你问我!”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这位妈妈就采取非常严厉的说教方法,有的时候甚至会对孩子动手。

这导致她和女儿之间的关系非常僵。

这位妈妈参加了我的一个为期3天的教育班,在听完一天我的课程之后,她就决定,一定要逼着自己的孩子也来听课。

她采取的方式是,如果孩子不来,第一,打孩子;第二,剥夺孩子对猫的抚养权。

因为这个女孩有一只小猫,她很爱那只猫。所以受了妈妈的胁迫,女儿就非常不情愿地来听课了。

我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到她始终用充满仇恨的眼神看着我,那个眼神,就好像我欠了她两百万一样。

我特别惊讶:我做错什么了吗?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仇恨地看着我?

课间休息的时候,女孩妈妈就叫我:“詹老师,请您来和我的孩子聊两句吧。”

我只好在孩子仇恨的目光下,硬着头皮走过去。

这个女孩看我坐在她旁边,就把头别过去,看也不看我。我只好问:“你好,怎么称呼?”

这个女孩妈妈说:“她叫杨子欣宇。”

我问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开心?”

她不说话,然后孩子妈妈也不说话,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我。

我看到她们都不说话,只能继续说:“昨天你妈妈来听了我的课,可能她觉得这个课对你有帮助,所以今天带你也来了?看看有没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

这个女孩非常傲气地说:“我没有什么需要你帮助的!”

我感到很尴尬,僵持了一会儿,我想我需要一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我的共情能力,我要让孩子感觉到,我是理解她的。于是我转而跟孩子妈妈说:“一看就知道她不是主动来的,肯定是你耽误孩子的休息时间了吧。孩子学习压力那么大,你还非让孩子在放假时间过来听课。”

孩子妈妈说:“是的。她不愿意来,是我逼着她来的,她不来我就收回小猫的抚养权。”

我说:“我要是知道这个情况,就不会答应你让你带女儿来。你昨天一天的课程真是白学了,怎么能这样对待孩子呢?”

这时在一边听我们俩说话的女孩竟然哭了,说:“我妈就是不讲理,她非逼着我来。”

我就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的问题。但是猫的抚养权是怎么回事?”

我和女孩聊了一会儿小猫,女孩告诉我,她妈妈说了,如果期末考试进不了前十名,就把小猫扔了。

于是我说:“怎么能这样呢?这样吧,欣宇,我来帮助你,既然我们有缘分见面,那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我有办法,让你无论期末考试能不能考进前十名,都让你拥有猫的抚养权。”

这时女孩看着我,没有表态。我说:“我先和你妈妈沟通一下。”

我经过和孩子妈妈的沟通,了解到这个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都是4~5个小时。我表示这个学习时间太长了。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能不能让我做决定?”

孩子妈妈说:“可以,您全权安排。”

于是我制订了两条措施:

第一条,孩子每天回家,就学习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中,她要全神贯注地学习,不能玩手机,也不能翻冰箱找吃的。

我问孩子:“你能不能做到学习的时候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也不去和小猫玩?”

孩子说:“能做到。”

第二条,孩子每天早晨,要晨读45分钟,这45分钟,第一要专心,第二要大声。

孩子也表示能做到。

然后我对孩子妈妈说:“如果孩子把这两条做到了,期末考试不管考多少分,都不能拿回猫的抚养权。”

孩子妈妈欣然同意了。于是我们当场签字画押,达成了三方共识。

我感觉这个孩子立刻就开心了。

当然啦!现在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成绩非常好。

而且这个孩子在参加我的21天训练营时,表现出了惊人的领导能力。

虽然她才14岁,但是她在训练营中,表现出了体谅别人的感受、满足别人的需求的能力。

现在这个孩子和她妈妈的关系也非常好,她很骄傲地告诉我,在她参加我的21天训练营的时间里,由她妈妈和她的姑姑共同照看她的猫。

我对孩子妈妈还说过一件事: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我还不如你养的那只猫”。

孩子爱猫,说明她有爱的能力。当妈妈看到孩子热爱小生命时,就要和她一起去照顾那个小生命,孩子会因此更爱你,把你当成她重要的小伙伴。

爱孩子,就是进入孩子的童年,和她一起做她最喜欢的那件事。

如果让作为父母的你,现在说说你的孩子的缺点,你能说出多少?

内向、胆小、就知道玩、数学不好、自私、没礼貌、喜欢撒谎、不知道心疼爸爸妈妈、迟钝……

恨不得写满一页纸。

那么请你们回忆下自己小时候的缺点,再想下现在自己身上的缺点,你们会怎么说?

我们往往会给自己辩护:有缺点是正常的、人无完人、这些不是缺点,只是我的特点。

看看,这就是双重标准!

当孩子有缺点时,我们往往急于改造,急于用我们的权威控制孩子,却不愿意付出耐心和观察,不愿意给予温和与智慧的引导。

父母的爱控制,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我们觉得自己给予了孩子爱,其实是在用自己的贪欲控制孩子。

贪欲并不等于爱,也不能让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甚至会阻碍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自立自强的人。

5.为什么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为什么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在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国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散文——《目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匀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篇文章写得深情隽永,带着为人父母的爱和惆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这不是孩子成年后,父母和孩子的真实写照吗?当孩子长大后,父母开始期盼孩子回头,期盼孩子从他自己的世界出来,多分一些关注、时间和空间给父母。

但是“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使无数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者,潸然泪下。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子女,我们都不可能陪伴他们走完整个人生。

孩子是你的,但也不是你的。一开始是你抱着孩子走,而后是你领着孩子走,再之后,是孩子和你并排走。

但是总有一天,是孩子独自走,而你只能看着他的背影。

是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你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他对你的教导不以为然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他和你对杭,甚至甩门而去?

你一定很失落,也一定非常疑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这么爱孩子,他却接收不到?

我想,当你的孩子开始出现这些行为时,你一定很伤心。

但我要对你说:恭喜你,你的孩子长大了。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像小时候那样对你言听计从,任何时候都不会违抗你的意愿,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意愿,也没有反抗的意识,心智还停留在幼儿阶段,他还没有准备好离开你。

当孩子开始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时,说明他正在变得独立。

如果你希望未来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信、坚强、勇敢,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凭借自己的力量快乐地生活,那么一定不要阻碍他成长。

孩子小的时候,即使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他也会因为幼小而听从父母的。但是当孩子长大,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看到父母的错误,并加以反抗。

孩子往往越大就越讨厌妈妈唠叨,孩子反抗的其实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落后的教育思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再听父母的话”、“反抗父母”是一个非常正常、必不可少的阶段。

作为父母,我们会因为孩子不再听话、叛逆而感到失落,但是也应该为此高兴,并打起精神,和孩子一起面对他成长中的这个时期。

也要面对自己的这个时期:当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你能够适应吗?当孩子开始反抗你的错误,你能够诚恳、冷静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现在一切还来得及。

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

我常常说,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郑志勇的小男孩,今年12岁。

他参加了我去年的训练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个孩子属于那种顶级调皮的孩子。例如,他会含一口唾沫,像机关枪一样吐到身边所有人的身上。

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别的孩子躺着睡觉,他会站到别的孩子肩膀旁,在他们身上跨来跨去。

当他和别人说话时,如果对方有一句话没有说到他心坎儿里,或者跟他起争执了,他会用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大喊大叫。

在训练营当中,这个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绝不配合。

不管老师和教官怎么说,他都一定反着来:你让我稍息我就立正,你让我立正我就稍息;你让我向左,我就故意向右。当老师批评他时,他又故意露出可怜的表情,但是绝不会改。像这样的孩子,已经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沟通来解决他的问题了。

他时常把老师激怒。谁都拿他没办法。

但是我始终用充满耐性的态度对待他,和他沟通,就这样在训练营中度过了7天,到了第7天,我注意到他的态度稍稍有了改变。

难以想象,我竟然把这样一个12岁的孩子,像个小婴儿那样抱在怀里,让他坐到我的腿上。

当我目不转睛地、认真地、平和地看着他的时候,他偶尔也会看看我,我就对他说:“你是整个训练营中,我最关注,甚至是最喜欢的孩子,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帮到你,就能帮到很多人,我也知道,你有的时候很自卑,不敢看老师。我知道你也想改变,但是过去已经累积下来的那种感觉、那种习惯,想改变很难。你有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不觉又犯了老毛病。”

这个时候,他竟然认真地看了我好长时间。

于是我跟他说:“接下来,我们慢慢改好不好?就先从立正开始。好吗?”他同意了。

然后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仪式。

我和他一起,把他的习惯写在一张纸上:左边写好习惯,右边写坏习惯。然后从中间撕开。

他把写有好习惯的那张纸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我们在一棵树的下面,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我让他把写有坏习惯的纸条放进坑里,然后用土埋了。

我对他说:“过去那些坏习惯已经被埋葬了,过去爸爸妈妈不喜欢的语言和行为,也被埋葬了;以前老师批评的那些行为,也被埋葬了。以前我们批评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过去的那些坏习惯。现在它们被埋葬了,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

在后来的训练中,这个孩子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到训练营结束时,他简直脱胎换骨,我给了他一块小小的金牌,叫最具成长力奖,他把这个奖牌戴在了身上。直到训练结束以后很多天,他身上都带着这块奖牌。这说明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坏孩子,其实是非常珍惜荣誉的。

之所以他们会一直表现得很坏很坏,是父母以前给他们的肯定太少了!

我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小时候,一旦犯错,爸爸妈妈的解决方法就是打。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打,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爷爷奶奶打,爷爷奶奶不在的时候姑姑和姑父打。所以,他是一个被暴力侵犯的孩子,在他的内心世界,自己就是一个“小恶棍”。

而我通过让这个孩子在内心世界改变自己的形象,从而使他整个行为都改变了。

所以说,很多孩子看起来是坏孩子,其实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一步一步把他变成了坏孩子。

只要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认真、耐心、积极地面对孩子,就什么都能改变。

6.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生命,但是无法给予思想

说实话,每一个伤害孩子的父母,过去,都曾经是一个受伤的孩子。但我们习惯用自己受伤的经验,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在亲子课堂上这样说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小声地说:“所以我妈妈经常打我。”

她的妈妈没有听到这句话,而我听到了。

其实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他们己经能够像大人一样去思考,去说话,但是大人还茫然不知。当我们意识不到孩子在人格上和我们平等时,说明我们还不是合格的父母。当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应该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而不是命令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时,说明我们还不懂什么是教育。

我们国家的传统观念是:孩子是我的;孩子就应该听我的话。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就应该听你的话”。

孩子是你的吗?

孩子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个独立的人,即使再小的孩子,即使需要父母的帮扶、抚育、呵护和教导,但他在人格上也是完全独立的。

纪伯伦有一首诗《论孩子》,摘录如下: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他的身体只属于他自己;他的灵魂也只属于他自己。

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只是暂时居住在父母的家里,由父母抚育长大,但是永远不要忘记,时时刻刻,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灵魂,独立的人格。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

很多爸爸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待孩子只有爱,没有尊重。比如说,你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空间?是否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隐私和自由意志?他们是否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比如玩具,他们可以自己决定送谁或扔掉)?当你对他们的行为不能理解时,你是否会要求他们顺从你的意志?

这些问题能衡量你对孩子有多尊重。

尊重孩子,意味着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但很多父母常常不懂尊重孩子。我常常听到有父母说:“你有什么是我不能知道的?”

——这是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我不让你和她玩,你就不能和她玩!”

———这是不尊重孩子的交友权。“我不让你做什么,你就不能做什么!”

——这是不尊重孩子的民主权。“你有什么不是我给你买的,我凭什么不能处置?”

——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财产权。“你都是我生的,没有我就没有你!你凭什么不听我的话?”

——这句话最为严重,不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的人权。

当父母很轻易地说“你都是我生的,我要你怎么样就得怎么样”时,不仅是不尊重孩子,此时此刻,父母甚至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人,而是将其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去看待。

有个孩子对我说,她非常爱她的妈妈,她也知道妈妈很爱她,但是——“她不尊重我的隐私权。在她面前我没有任何秘密。她一定要知道令我开心、不开心的每件事,甚至偷偷翻我的日记。我发现以后和她吵了起来。她对我喊‘你都是我生的,你有什么是我不能知道的!’”

这个孩子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是那一刻,她在我的眼里是个魔鬼。”

魔鬼,多么可怕的词!“魔鬼”竟然和“妈妈”并排在了一起!

当父母不懂尊重孩子时,爱和仇恨就会同时在孩子心里滋长。父母永远不会明白,这种对父母爱恨交加的情感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煎熬。

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生命,但是无法给予他们思想。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不需要任何人给予。

父母有责任引领孩子认识环境,认识社会,学习知识,学习规则,学习爱,和孩子一起交流思想。

但是这种学习和交流不应该是简单的“我说你听”,而应是彼此交流,互相讲道理。

家长尊重孩子,首先要从尊重他的想法开始,人和人的相处都是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的,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更需要这种尊重来维系双方的关系。

爸爸妈妈的无奈:孩子,我该拿什么爱你?

爸爸妈妈用金钱去爱你,给你提供最好的物质和学习条件,关心你的成长和健康,也关心你的能力、你的爱好、你的特长,但只有金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金钱并不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也不能让你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爸爸妈妈用情感去爱你,呵护你、保护你、关心你,给你营造最温暖的家,但只有情感也是远远不够的。情感的爱,不能让你成为懂事的孩子,正所谓慈母多败儿,过多的呵护,会让你失去自主能力。

爸爸妈妈用时间去爱你,陪伴你,甚至忽视了爸爸妈妈彼此之间的情感,忽视了对工作的付出,但只有时间也是不够的。如果爱不够冷静理智,再多的时间也只是爱的浪费。

爸爸妈妈从金钱、情感、时间、身体、学习、心情、爱好等各个方面来爱你,为什么你还是不听话、不懂事、不成器?

孩子,我该拿什么爱你?

我的答案是:用爱、用智慧、用时间和方法去爱孩子。

有个妈妈对我说,她非常爱她的儿子,但是她和老公同样站在孩子面前(老公还站在她后面),在她张开手等着孩子来抱自己的时候,孩子却跑过去,绕过妈妈去抱爸爸。

这个妈妈问我:为什么?

其实是因为,在她的孩子心里,“爸爸更懂我”、“爸爸和我是一伙的”。

只有当你真正去了解、去认同你的孩子的时候,他才会把你看成和他是“一伙”的。

我们用爱,但应该是冷静的爱。

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常常太盲目了。我们以为爱孩子就是从孩子的身体上去呵护他,从金钱上去满足他,各个方面的事务我们都帮孩子打理好,但是这种爱是盲目的,这种爱和动物的爱没有什么区别。

从今天起,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冷静的爱。这爱之中,有思考、有方法、有科学、有责任,是我们全部智慧的结晶。唯一没有的,就是我们的贪欲。

我们用智慧,应该是饱含情感的智慧。

什么是有情感的智慧?“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我们已经见识了世界的广袤,了解了世界的规律,对人生有了自己的体悟,对社会运行的规律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是我们的智慧。

将智慧沉淀下来,并且用爱把这种智慧带给孩子,去怜爱我们的孩子,怜爱他的聪明,也怜爱他的愚蠢,怜爱他的年轻,也怜爱他的幼稚。这才是饱含情感的智慧。

我们用耐心,时间是我们的耐心。

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是耐心。

耐心地教导孩子,耐心地和孩子一起长大,耐心地宽容孩子的缺点,耐心地看待孩子和其他孩子的不同。

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2014年我去石家庄讲课,接我的司机因为临时有事,我就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