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人生 享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1:25:11

点击下载

作者:释定弘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验人生  享受

体验人生 享受试读:

出版说明

——

本书是定弘法师出家以来十一篇演讲的文字集结,这些讲座,深入浅出,将佛陀教育的内涵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表达了出来,能够很好地帮助普通大众正确地认识佛陀教育,解除对佛陀教育认识的误区,进而了解和学习佛陀的教诲,真正体验人生的最高享受。基于此原因,我们特将其整理成书,期待法师的法音以文字般若的方式,以利更多的有缘人。

本书在整理过程中,精简了部分口语,为了保持演讲的完整性,法师自身的学佛经历和出家经过,虽多次出现,仍予以保留。

本文字稿未经法师最后审定,由于编者德薄学浅,其中定有不妥之处,敬请诸方家仁者不吝赐教。编者2014年6月

我为什么要出家?

/编者按/

定弘法师的母亲赵良玉女士曾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早在2006年,赵良玉女士就写下了《送子拜师文》,将儿子钟茂上下森博士交给当代大德净空老法师门下,接受其谆谆教诲。她在这篇《送子拜师文》中说道:“师父上人,您曾说过一句名言:‘圣贤是教出来的。’好得很!我今天就把儿子送给您调教,希望茂森在您的指导下专心修身弘道,并效仿您当年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专一潜心治学,自度度他。我希望茂森将来能传承您的法脉,发扬光大,临终往生极乐世界,上品莲生。至于采取什么形式,或如师父上人行作沙门,或如李炳南先生示在家相,完全听从您的指导、安排。”上下净空老法师在收到赵良玉女士的《送子拜师文》后,曾经开示道:“现在钟茂森居士发心要来学,他的母亲非常难得,写了一封信给我。将来钟茂森是出家、在家由我决定,她不会有意见,这就好!我怎么想法?我让钟茂森出家,将来做个好法师,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怎么选择是自己的事情,但是选择的时候,肯定对于将来会有影响。”

201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五日),钟茂森博士出家的殊胜缘上下分终于成熟,在净空老法师的推荐下,钟茂森博士于香港圆明寺上下畅怀老法师座下剃度出家,法名定弘。九月,在河南大相国寺受具足戒。发愿“一生持戒念佛,求生净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一位年轻的金融学教授,为什么放弃高薪的工作,走上义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进而放下世间的一切名闻利养,毅然选择出家修道,立志弘法利生?2011年7月16日,定弘法师在《修行与生活座谈会》上,专门讲述了《我为什么要出家》。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菩萨、大德,大家好!

定弘今天以出家的身分,第一天、第一次跟大家见面。承蒙三宝上下加持,净公恩师的护持,定弘昨天在香港圆明寺畅怀老法师座下剃度出家。法名定弘,这是外号,内号是传道。因为畅公知道我已经在走弘法这条路了,他鼓励我一定要弘法,所以取“定弘”这个名字。我这个派,就是畅公的这个派,叫做金顶毘卢派,是南北朝宝志公禅师创立的教派,主要是弘扬华严和净土的,到我这辈是传字辈,传道。畅公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内、外号合起来就是弘道。

昨天是农历六月十五,新历是七月十五号,星期五,三个五,畅公定的这个日子让我出家。我们的净公恩师特别出席我的剃度圆顶仪式。昨天的剃度法会也非常殊胜,有七、八百人前来见证。一连好几天都下雨,大家说这可能是洒净。尤其是昨天早晨下得特别大,我想可能大概我这心地比较肮脏,雨就下得特别多,要洗得干净一点。结果法会当中天气就变得非常晴朗。

和我一同出家的还有两位,一位大陆的,一位香港的。昨天落发,除了传统的仪式之外,畅公还特别恭请我们的净公恩师给大家讲了几句话。我们三位新出家的戒子,向净公恩师顶礼三拜。他老人家嘱咐我们:“出家以后一定要为弘扬佛陀教育事业做贡献,要把佛教回归到教育上来,希望丛林(就是寺院)要回归到教学。”古时候的丛林,就是佛教的大学,每天都有讲经说法。现在讲经说法的寺院很少,师父上人劝勉我们要发愿,将佛陀的教育复兴起来。

除了恭请净公恩师开示以外,畅公还特别请家母也为大家讲几句话。其他的两位新出家的戒子,他们的家人没有来,我母亲代表家长出席观礼。我向母亲三拜之后,母亲也特别的在大众面前,读了她写的一篇《送子出家》的祝愿文。她的祝愿文是这样写的:“祝贺茂森儿六月十五剃度出家,从此走上觉者的道路。喜见佛陀教育事业中又添新兵。值此圆顶之日,母赠儿《送子出家偈》一首:‘吾儿出家三件事:一念弥陀登上品;二证本性明空有;三弘正法度有情。’”旁边我母亲特别标出来,她希望我出家之后做到的三件事,正是《无量寿经》里面的三个真实。“一念弥陀登上品”是住真实之慧;“二证本性明空有”是示以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心。真心当中空有不二,事有理无,相有性空,真正明心见性,就达到了真实之际。第三,弘扬正法,广度一切有情众生,这是惠以真实之利。尤其是净土法门,这是真实当中的真实。所以我今后其他的经论一切放下,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一门深入《无量寿经》,至少要攻十年,求得到念佛三昧,求往生把握。

母亲在祝愿文里面,借宋朝宗泽将军《早发》这首诗送儿上路。“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这是将军借物来抒发自己的心态。将军要发兵准备去征战了。发兵的时候大家静静地走,所以能听到伞坠抖动和马踏着沙的声音。一路上,水长山远,这条路很遥远的,任重而道远,坎坷、曲折肯定会有。而且路多花,花是比喻诱惑,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障碍需要去克服。“眼中形势胸中策”,自己心里有主宰、有目标、有方向,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地。要走这条路不可过急,也不能过缓,我们虽然是缓缓地走,“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这是母亲对我出家的一个祝福。

出家这个志愿,其实我很早就有了,到今天终于宿愿得成。我刚刚开始学佛,就有出家的缘。我是1990年开始接触佛法,当时还没有接触到我们师父上人的经教。那时我在广州,因为我外公去世的因缘,我母亲带着我的外婆和我走入广州光孝寺,当时是为了散散心,遇到了本焕老和尚,当时他是光孝寺的方丈。他慈悲接引我们入佛门,送我们一些书,其中就有师父净公上人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我记得是一心圆公司录制的。

当时本老见到我,跟我好像特别有缘,对我讲了不少话,两次劝我要出家,说出家,将来你要做大法师。当时我刚上大学,只想着要出国,没想着要出家。后来本老邀请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光孝寺讲《阿弥陀经》,邀请了两次。我们是第二次的时候遇到我们师父上人。我母亲当时从头到尾听了《阿弥陀经》,还做了详细的笔记。跟师父上人的缘就这样结上了。

后来在我出国留学之前,1995年,有一次随母亲跟一些居士到上海参加一个佛七。法会结束之后我们有一个很殊胜的缘分,到了徐教授(净空老法师的弟弟)家里。那时我们还不知道徐教授,是当地的居士问我们要不要去?我们说,要去,好啊!我们就去了。没想到就是徐教授家,当时我们师父上人的母亲还在,在房间里念佛。当时徐教授护持老母亲求生净土,所以外人都不能见面。他告诉我们说,老母亲在这个房间里面,拍着椅背,自己在那念佛。我们不打搅。徐教授很慈悲,送给我们母子很多师父老人家的录像带,有《了凡四训》、《认识佛教》等等。

后来我出国留学到美国,于是就找到达拉斯净宗学会,从此就得以常常亲近师父上人。在我二十四岁,1997年的时候,刚刚读博士,那年五月,师父老人家到达拉斯净宗学会主持佛七,在佛七当中有开示,我就参加了那次佛七。每天在现场听师父老人家讲开示,听得非常感动。

当时韩馆长(指韩瑛居士)刚刚过世,大家正在做追思的法会。师父上人为最后一批悟字辈的法师剃度,因为师父老人家讲,他自己是不给人剃度的,都是韩馆长要他剃他才剃,这是最后一批了。有些同修问我:“你要不要赶上最后一班车?以后没机会了,师父老人家要封刀了。”当时我就油然生起要出家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只是一种感情的,不是一种理性的。

当时是犹豫来、犹豫去,下不了决心。最后没法子了,请教师父。又不好明说自己想出家,就问师父说:“我们年轻人,现在要怎么样学佛好?”当时师父老人家在那小会客厅里面,对我特别慈悲,我当时是一个二十四岁的小伙子,大概师父老人家看到我还挺好学、挺诚恳,就给我语重心长地说了两条:第一把书读好,第二读《无量寿经》。就说了这两条。师父老人家没让我出家,让我把书读好。我在念博士,于是就继续读书!

当时我将自己发的九条孝愿

一、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于父母,倾尽所有,乃至身命,以至诚心,礼事供养,昼夜六时心不间断。若对父母,或因悭吝不舍,或贪利养名闻,不勤奉事,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二、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于父母,种种善愿,尽舍身命,悉皆实现。若生退怯,不愿成就,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三、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于父母,以种种美好柔软言辞,令其欢喜,勤事不懈。若对父母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四、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日夜常思父母恩德善行,常生信敬,起教师想,于他人前,赞叹父母之德。若于父母,伺求其过,生一念轻慢之心,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五、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以种种方便,安慰父母,令其不生忧恼恐惧,于一切境缘皆得解脱。若吝惜身命财物,生一念逃避之心,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六、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常以种种大乘佛法,开解父母,令其欢喜,生起正念,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若于父母法供养时,遇有障碍,便生退屈,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七、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护持父母修学佛道,护持父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相至,万忍相加,我护持之愿,无有动摇。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八、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广为他人演说孝道,以身作则,劝令一切众生孝养父母,受持此愿,无有疲厌。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九、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于父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圆满孝道。再以神通道力,分身无量世界,于往昔世中所有一切父母,以方便智,供养教化,开示正道,摄其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读给师父上人听,让他老人家指正。师父听完之后,点头说:“难得。”我马上请教:“那我要护持好这九条孝愿,要怎么做?”师父就告诉我:“要认真学佛。”当时,我就像很多第一次跟师父见面的佛友那种心情一样,就很想跟师父照一张相,最好是单独照一张相,就很不好意思,但又很想,于是硬个头皮开口祈请,能不能跟师父老人家照一张相?师父很慈悲:“好好,来来来。”他坐的那个沙发是两个人的座位,他是坐在中间。然后他就往旁边坐一点,让出一个座位来,说:“你过来,坐这!”我当时吓坏了,说:“我还是站着跟师父照!这个不行,我不敢坐。”师父老人家笑着说:“没关系,你坐,生佛平等。”这话我似懂非懂,反正我听懂平等两个字,那好,平等就坐!师父叫我坐就坐,于是就拍了一张照片。这照片很珍贵,第一次跟师父老人家单独合影。

然后师父也详细问了我的一些情况,我就详细汇报,广州人,今年24岁,正在准备读博士,家里的情况也跟师父一五一十地汇报。师父听完之后,点头说:“24岁,广东人。唐朝六祖大师也是广东人!他开悟那年也是24岁。”我这一听,感觉到很惭愧。真的,跟祖师比起来,连给祖师提草鞋的资格都没有。

当时师父在讲开示的时候,就说了他的一个理想,说韩馆长走之前,祈请他讲《华严经》。当时是1997年,师父就开始着手讲《华严经》,正式开讲是1998年5月。所以师父老人家开示当中讲:“希望到时候开一个华严班,有缘的同修一起来学习《华严》,深入经教。人不要多,有五个人就行了。”师父这么一讲,我又起了一种冲动,很想跟师父老人家学《华严经》。

下课之后,我就向师父祈请,能不能跟师父来学《华严》?师父沉默了半晌,跟我讲:“世出世间法,都要看一个缘分。”然后就不说话。这话我又听得似懂非懂,到底师父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还不知道,其实师父是没有意思的,我们在琢磨师父有什么意思,琢磨来琢磨去,没搞明白。

师父看我还是很诚恳,于是就送我一套《华严经》,精装本五册,我至今还保留着。师父老人家鼓励我说:“你如果能够把《华严经》从头到尾读一遍,这个功德很殊胜。”没有说让我来学《华严》。但是我当时心发了,于是想到那就等缘分,自己先好好努力,认真学佛。

我回到自己的学校宿舍里面,就发了个心。因为师父告诉我,说《华严经》从头到尾读一遍,一天读八个小时,大概读两个礼拜。我就发了愿,两个礼拜读《华严》。读也读不懂,读着读着就读得打瞌睡,困得不得了,业障很深重,读不下去,索然无味。想到自己境界太低了,只好又把《华严》束之高阁。听到师父讲让我读《无量寿经》,那我就老实读《无量寿经》算了。更何况古德讲了,《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这是清朝彭际清居士说的。于是从那时候起就一直读《无量寿经》,《华严经》只是听师父讲的时候来看一看。

后来我博士毕业,在美国德州大学教书教了四年。这四年当中我就常常带着母亲去看望师父上人,亲近善知识。2001年的时候,师父老人家在新加坡接待我们。我记得那一年是暑假,去了之后,师父单独在他的小客厅里面会见我们,就三个人,我母亲、我、师父上人。

师父就跟我讲,年轻人要有使命感。他劝我离开美国到澳洲,说:“澳洲准备成立净宗学院,你过来,我们可以一起共修。昆士兰大学送给我荣誉教授的学位,你将来可以跟我去参加国际的和平会议,将我们古圣先贤和平教学的理念传递给大家,给我做翻译。”当时我听了师父的这个呼唤也是诚惶诚恐,去澳洲很好,但是说给师父做英文翻译,自己不敢当。我英文在大学里教教金融课还算可以,讲佛法、讲传统文化我讲不出来。师父老人家当时鼓励我说:“不要紧,我们共同努力。”我听到师父的话都讲到如此,对我这样的迁就,说他跟我共同努力,我有什么资格跟师父共同努力?我们跟在后面还跟不上!但是这样的真诚,让我们感动,心里感动得无以复加。于是就下定决心要来澳洲。

刚好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在招老师,聘了我过去。而且很快,一个月之内将我和我母亲永久居留的签证就批下来了,于是我们就欢欢喜喜到澳洲。在昆士兰大学教书,也教了四年。这四年当中有幸跟着师父老人家参加各种宗教和谐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我不仅为师父做翻译,而且常常为师父赶写发言稿,翻译成英文。甚至师父到后来干脆就让我上台代他去读这个发言稿。

在跟随师父老人家的这几年当中,让我感受到师父的那种“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悲心。以及他老人家“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的威德。无论走到世界哪一个国家地区,都受到当地的上至国家领袖、宗教领袖,下至平民百姓的尊重爱戴。于是渐渐也发起要弘扬、护持正法的心。

师父老人家当时鼓励我学习讲经,当时我也不敢发这个心。讲经,我听师父讲经听了不少,知道古人有“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稍微讲错一点,就完了,后来因果不得了。所以哪里敢发讲经的心?

师父非常善巧,知道我信心微弱,所以他就鼓励我说:“你可以把弘法当作副业。”我这一听,把弘法当副业,这句话不错,反正不影响我的正业,正业是在大学里的教授工作,不影响我赚钱养家糊口。副业,想讲的时候就讲,不想讲就可以不讲,一点压力都没有。而且一开始师父就让我讲《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太空物理学跟〈华严经〉的关系》,用科学的角度来讲佛法,不是讲经,问题不是很大,所以也就可以尝试一下。

我记得2002年6月,我跟母亲刚刚到澳洲,那个时候师父就叫我讲,说:“你把你搜集到的关于轮回的科学案例给大家讲讲。”我问:“怎么讲?”他说:“在摄影棚里讲。”在摄影棚里,我从来没讲过。在大学课堂里跟学生们讲课,还可以,经过这么几年的历炼,不会怯场。在摄影棚对着摄影机,也没有听众,讲不出来。师父说:“不要紧,去讲讲,试试看。”就赶鸭子上架,把我推到摄影棚里。

我当时很认真,生怕自己讲得不好,堕五百世野狐,我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写讲稿。一小时的讲稿,用四十个小时写。于是写好了,在摄影机面前就照着念,不敢念错,所以非常地呆板,那是我第一次讲课。好像光盘后来也流通了。早年的佛友可能有看过,那时候非常地紧张,从头到尾肌肉都是绷绷的,一点笑意都没有。所以很多同修跟我说:“你怎么比光盘里的样子年轻?”我说:“可能是因为在摄影棚里面太严肃了,看起来老了。”

第二次是2003年4月,师父老人家叫我讲《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那次也是赶鸭子上架,因为太空物理学,我根本就不懂。师父老人家一开始讲:“你先帮我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我们讲《华严经》的时候能用得上。”我以为师父要,所以就搜集很多。从美国太空总署网站,从图书馆,找了一大堆资料,拿到师父那里。师父看都不看,跟我讲:“这样吧,你准备一下,到时候你给我们讲一堂课。”“不是师父要吗?怎么要我讲了?”当时我心里这么想,不敢说出来,依教奉行。就问师父大概什么时候讲?师父讲:“你过几天就上山去讲。”就是上图文巴。

我当时所在的昆士兰大学是在布里斯本,在山下,距山上大概有一百公里的路,他让我过几天去。我心说过几天,这太空物理学啃几天就能通吗?师父这么讲也不敢多说了。于是就在家里闭关,从早到晚,一早三、四点钟就起床,要啃这些物理学的资料。还要看看《华严经》,这两边对比着写讲稿。写了一个讲稿,不满意,重新再写。那几天就是一条心做这个事情,都没下过楼,后来把这个讲稿写出来了,就带到山上,跟师父汇报。

师父听了之后说:“好,那你就明天十点钟在摄影棚讲,然后还要现场直播,那是我讲《华严经》的时段,我明天不讲了,由你来讲。”我这一听,心都毛了。这也太快了,我还没准备好呢!第二次上摄影棚,第一次太紧张了,第二次更紧张。而且这还现场直播,讲错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而且学院当时还没来得及通知,说师父明天这个时段改为钟博士来讲,没有时间通知,没有预告。所以我想当时全世界的人都等着看师父。时间到的时候一看,怎么换了人?当时你就知道我心里是什么滋味。

结果我准备的讲稿不到一个小时,不到一个小时,师父是两个小时的时段,怎么办?我想了个法子,用国语讲一遍之后,再用广东话再讲一遍,所以凑够两个小时。就这样子,师父慢慢的、善巧的引导我走上这条路。

当时这个课讲完之后,心里都空白了,脑子里什么想法都没有了,不知道讲得好还是不好。中午跟师父一起吃饭,也不敢问师父我讲得怎么样。吃饭的期间正好新加坡一位居士打来电话,说突然听到钟博士在讲课。他在新加坡听了,能不能赶紧把那个光盘寄给他,他要在新加坡流通。我这一听,心里有点亮光了,大概还有点欣赏的价值。

经过这两次不同寻常的历炼,对摄影棚的恐惧感就没有了。从这以后,在摄影棚里讲慢慢也就自然了。到现在,我在摄影棚里面已经度过了两千小时了。现在讲课可以说面前有人、没人都一样,讲起课来如入无人之境。这是练出来的。所以师父老讲,你要讲经弘法,没别的,就是天天练,天天上讲台。所以我当时经过这两次的练习,就有一点发心了,弘法看来也并不那么难,就开始萌发辞职来专门弘法的这个心愿。

师父老人家也看出来了,他老人家心里什么都明白,你在他旁边什么都瞒不了他,这是我跟他多年的心得体会。你要想瞒他,就是自欺欺人而已,你心里的念头他都知道。2005年的时候,他就劝导我发心,把副业改为正业。当时我因为经过练习和师父老人家不断地带领,心就愈发愈大了,不像以前那样的卑弱,以前真不敢。师父引导我走上这条路,我就跟母亲商量决定把昆士兰大学终身教职辞去。

2006年9月27日,母亲带着我到香港来拜师。当时师父老人家很高兴,他换了新装,是别人送给他的韩国的一套服装,他穿上了,正式接受拜师。母亲带着束修之礼和她写的《送子拜师文》,祈请师父老人家收留我这个学生。我们按照古礼,先向佛菩萨三拜,然后母亲带着我请师父老人家上座,我们再向师父上人三拜。过去我们向师父上人三拜,师父总是讲:“不拜。”你要是拜了,他最多是讲:“一拜。”他不会不说的,不会等你三拜的。这次他正式地接受了我三拜。我母亲把《送子拜师文》给他恭读了一遍,他收下了。

2006年底,我将澳洲的工作辞掉。房子、汽车,卖的卖、捐的捐,这些财产基本上都清理掉了。于是我母亲回到国内,重新过上她的退休生活。她要静修,要念佛求生净土。而我就跟着师父老人家专职学习儒释道课程,学习讲经。

从2007年年初开始,就每天在摄影棚里练习,儒释道的经典讲了不少,有十几种。另外还参加海内外的各种传统文化论坛、各种弘法的活动,到现在已经是五年了。

我当时刚刚走上这条路的时候,2007年春节,师父老人家就跟我讲,说我可以发心复讲《华严经》。当时我听了也是非常地震动,把我十几年前的那个梦又震醒了。这是一个已经尘封了很久的梦,就是当时二十四岁的时候,想跟师父学《华严》,当时师父也正在讲《华严经》。现在师父主动说让我复讲《华严经》,我心里感觉到非常振奋。于是就想一心学《华严》,同时扎根,所以讲了很多扎根教育的经典。

师父在2008年回到家乡庐江实际禅寺,在那里讲《华严奥旨》。当时他让我在实际禅寺带一个华严班,十来个法师,一起发心学《华严》。先扎根,师父讲用一年时间扎根。根扎好了,再深入《华严经》,一门深入,能够开悟。所以我们大家一开始干劲十足,后来因缘不足,师父老人家不能够在庐江住,离开了。我又继续坚守下去。可是师父不在,大家就懈怠。慢慢地有的人走了,有的人也就不能够坚持原来的课程。

我跟师父请示,现在国内的因缘不成熟,要不然我还是离开,师父同意了。师父让我还是回到香港来,师父每天在这里讲经,我当然心里是很希望跟随在师父身边学习,所以又回到香港来。到现在,又五年过去了。

今年(2011年)年初的时候,我在细细地思惟,自从辞职拜师之后,到现在将近五年时间,我都在学习这些基础的扎根课程,儒释道三个根,还有《沙弥律仪》,扎四个根。到底扎好没有?今后方向在哪里?我这一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于是我就非常冷静地来思惟。

这一生自己目标很明确,最重要的,第一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了生死。第二要弘扬佛法。传统文化是弘扬佛法的一个辅助,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学佛也很难学得进去。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无不是在儒、道上面用功用得很深。蕅益大师、印光大师,这些人都是通儒通佛。师父讲:“儒和道可以代替小乘,做为大乘修学的基础。”这五年来我都是学这个基础课程。师父说:“一年就要打好根基,然后一门深入。”我学了五年,虽然是根性比较钝,人家一年可完成的,我得五年完成。但是不能老在这个上面,还得要想想终极的目标。

我想想弘扬传统文化也差不多了,名声在外,不能够再继续了,要激流勇退。如果再继续的话,古人讲的“誉高则毁来”,你的荣誉、名誉太高了,毁谤就来了,出名不是好事情。现在没法子,我们现在讲课的光盘很多到处都流通,还有很多同学都把它出版成书,印了很多,虚名在外了。自己了生死还是远之远矣。所以突然生起对无常的这种恐惧,你看人生都过了一半,今年39虚岁,能不能再有个39年,不好说。我们如果没有成就,那只是继续搞六道轮回,这一生就废了,太可惜!

所以思来想去,还是要走出家的道路。这一出家,首先自己可以清净;第二可以专心来研究佛法。

我之前一直在讲《无量寿经》,还没讲完,讲了一大半。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师父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理念讲了又讲。而我这个人真是钝根,你看听经听了这么多年,如果从头到尾算将近二十年,辞去工作专职学习都五年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还没有真正落实,还在搞大杂烩。儒释道经典是讲了不少,讲来讲去讲的什么?说得难听一点,鹦鹉学舌而已。都是复讲老师的,复讲祖师大德的,自己一点体会、一点证悟都没有。古德讲的“说食数宝”而已。饿的时候,你就说那个食品,怎么说你也吃不上。“数宝”,不是你家里的宝,你数也不是数自己的,自己还是一贫如洗。

我们即使在这个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生死还是没有把握,那有什么用?所以就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就一门深入《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是真正成就的秘诀,成就的快捷方式。那些其他的大经大论,等到开悟见性以后再讲。所以我就跟师父表白,说今后我就跟师父一门深入学《无量寿经》。师父对着我笑笑,还在考验我,他说:“要先扎好根。第一年把三个根扎好,第二年把文言文学好,文言文要背一百篇古文。”我就对师父讲:“我现在年纪大了,文言文不学了,现在我自己学的文言文,大概也能够用了,反正佛经文言文都比较白,能看得懂。再讲我只学《无量寿经》,也没有多少问题,不背文言文了。”师父还是考验我,跟我讲:“那你文言文要是不背,你将来可能后悔。”我就说:“后悔就后悔了,反正我能往生,什么都行,没啥后悔的。”

之后,我就特别给师父写了封长信,跟师父表明,辞职拜师之后跟师父学经教,也在弘扬儒释道传统文化,到现在我感觉到已经可以告一段落。这个任务不管是完成得好还是不好,反正要画句号。底下的时间就要一门深入学《无量寿经》。我还特别向师父表明,希望能够出家,大概出家的因缘能够成熟。

师父看了这封信之后也很欢喜,立刻给我安排。他跟我讲:“我给你安排。”他就找香港圆明寺畅怀老法师,请他帮忙剃度。我就跟师父说:“请师父您亲自给我剃度!”师父老人家1997年已经封刀了,就没再给人剃过。所以师父跟我讲:“不是我不想给你剃,是我给你剃了之后,你的障碍会很多。”

我当时听了之后感觉到师父非常地慈悲,给你剃也是慈悲,不给你剃也是慈悲。师父讲得非常严肃,跟我讲:“你走这条路,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个坎坷、障碍,你自己要能忍受。”当时我已经下定决心,只要能够为弘护正法,多少苦、多少辱,我都能忍。师父讲说,让我跟畅怀老法师去剃,我就听从师父安排。于是就安排昨天完成这上下个剃度仪式。畅怀老法师请了他的老友,香港观音寺的融灵老和尚做羯磨师,完成了圆顶仪式。师父上人很慈悲,全程参加了我们的剃度仪式。

当时我母亲也是很希望我跟净公恩师,在他座下剃度。但是因为师父老人家这样安排,所以她特别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剃度师畅怀老法师,说明情况。因为我是一直跟净公上人学习,现在没学成,虽然在您老人家座下剃度,希望您成全茂森的剃度仪式之后,让他还是在净公上人座下学习。这个得说好,不说好到时会引起误会。

我母亲写了这封信,我给大家读一个片段,她是这样写的:上下尊敬的畅怀老法师慈鉴:上下欣闻我儿茂森发心出家,今特来拜见您老。承蒙净空老法师介绍,您是一位在香港德高望重的佛门大德,特别推荐茂森在您的法座下举行圆顶仪式。作为茂森六十七岁的老母亲,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荣幸。我支持儿子学习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弘法利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支持儿子出家以后,以讲经说法为家业。效法蕅益大师及印光大师,坚持:一、不做经忏佛事及化缘;二、未证无生法忍前,不为人剃度,不传戒;三、不做寺院执事、住持,而专注于讲经弘法。因为茂森年纪尚轻,宜远离名闻利养,一心办道,伏望畅公慈悲护持,茂森剃度仪式最好能小范围低调进行。我希望茂森出家之后,十年之内,仍旧跟随净老学习净土经典及《华严经》,以止语、禁足、静修为主,早证念佛三昧。拜读畅公的人生经历,十五出家,有志于道。先后亲近圆瑛、倓虚等佛门泰斗,弘扬天台教理,住持倓老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及天台精舍,创立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创建圆明寺等等。为佛教事业鞠躬尽瘁,虽年至耄耋(他今年八十三岁了),仍不遗余力地奉献,深得四众弟子敬仰。由您做茂森的剃度师,茂森真是三生有幸。净老是茂森的亲教师,我做为母亲,五年前曾带茂森到香港拜师。特呈《送子拜师文》,对净老说:“我就把儿子送给您调教,希望茂森在您的指导下专心修身弘道,并效法您当年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专一潜心治学,自度度他。我希望茂森将来能承传您的法脉,发扬光大,临终往生极乐世界,上品莲生。至于采取什么形式,或如师父上人行做沙门,或如李炳南先生示在家相,完全听从您的指导安排。”现在净老安排吾儿茂森在您座下剃度,一是对您老的敬重、推崇。二是净老五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在国内外影响广大,嫉妒障碍在所难免,为了减少给青年一代这样的坎坷,所以他慈悲请您老剃度。至诚祈请畅公慈悲接纳,同意茂森以上的出家请求。我虽然今天是第一次拜见您老,但由于净老的推荐,我对您信心十足。至诚感恩您的应允。祝您法体安康,常住度生。

惭愧净业学人赵良玉携子钟茂森顶礼敬呈。2011年4月26日,于香港。

畅公接了这封信看了以后,非常随喜母亲跟我的这个志愿,一切同意。而且在这信上签了字,上面写着:“释畅怀同意茂森居士出家请求。2011年4月26日于天台精舍”。签字同意了,于是把这个信也欢欢喜喜地呈给我们净老。然后就准备出家,选定了日子。

畅公选的这个日子也主要是就我们师父上人的行程,等他在外弘法归来之后,在香港的这个时期。所以非常地感恩师父上人、家母、家人、畅公的成就。我知道一个人出家的因缘,是非常不容易的。畅公,虽然我没有跟他去学法,他是我的剃度师,净公是我的传法师,我对畅公也是非常地尊敬,他待人很真诚。

前天晚上我就住到圆明寺,先把头发基本落了,留下三小撮,在仪式的时候才最后剃除。前天晚上是十四,月亮圆了,天空也很晴朗。我晚上独自一人出来散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未来,这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当年弘一大师,他遇佛法比我晚,所以出家也晚一些,出家时39岁,虚岁。我今年也39岁。弘一大师63岁往生,二十多年的出家生涯,成就很大。他是持戒念佛的,最后往生净土。倓虚老法师四十多岁出家,也成为天台一代祖师,最后往生净土。我们师父上人33岁出家,比我早6岁,成就大家可以看到,那是不可思议的。

我今后这条路该怎么走?师父常常讲,在家要做在家人的好样子,出家要做出家人的好样子。那我到底怎么样才是做好样子?在家人的好样子,如果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孝亲尊师、五伦八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能做到这些就是在家人的好样子。出家人光是这样还不够,要怎么样?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要荷担起如来家业。虽然我自己在家没有什么成就,不能做高士。那么出家之后,就要努力向高僧看齐。我记得拿破仑曾经讲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个话我们不要从世间功利的角度去理解。这是什么?自己一定要有个志向。既然已经发心出家,这后半生,也是短短几十年,那就要认真努力,不可以枉过一生。

所以我自己在月下独自思惟,希望此生能够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做到以下几条:第一个求福、求慧、求往生,过去圆瑛大师有一个“三求堂”,这是他的三条愿望。求念佛三昧,求往生把握。开悟求不得的,你一求反而是障碍。往生能求,往生净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第二个求弘法利生。修福修慧莫过于弘法利生,师父老人家提到的,要把佛教回归到教育上。出家人就是老师,跟在大学里面教授在身分上没什么不同,只是我们是义务的工作者,在家的教授有工资、有收入,教的是世间法。我们出家之后也是当教授,教授佛法。我们生活很简单,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希望将佛法弘扬光大,利益苦难众生。因为众生的苦难都是因为迷惑颠倒而来,如果他们觉悟,苦难就没有了。

具体来讲,要把佛教回归到教育,第一个就是讲经不断。把佛教回归到教育上就是要讲经。当然我们自己学净土、弘扬净土,也希望各宗各派都有人才出现,都能够弘扬。一个人不能搞多样,只能搞一样。搞杂了,就搞不成,只能一门深入。佛法里面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希望都能有能人出现。讲《华严》的,讲《法华》的,各经各论都有人弘扬就好。讲经说法就能把佛教带起来。人才多了,大家志同道合,将来汇集在一起,恢复佛教的丛林制度,建佛教大学。师父早年的理念就是,希望佛教大学里面设立大乘八大宗派,小乘两个宗派。每一个宗派一个学院,譬如说净宗的净宗学院,天台的天台学院,华严的华严学院,戒律的律学院,每一个宗都有一个学院。天天讲经教学,树立起学风和道风,那真是佛教大学。除了修学的宗派以外,还要加上一个专门培养护法人才的学院,等于是管理学院,怎么管理好佛教的寺院、佛教的丛林。当然也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传媒学院,专门传播佛法。佛法要现代化,要弘扬必须用现代的传媒工具,普及到全世界。师父在这方面开创先河,率先用网络、卫星、远程教学弘法,收效非常的显著。

把教学带起来,把佛教大学如果能兴旺起来,还希望以后能够真正有六和僧团出现。如果我们这个世界真有六和僧团,那这个世界一定消灾免难。希望什么?每一宗都有六和僧团。因为这个六和里面,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你修的法门都要一样,你的见解也要一样。所以最好是每一个宗有一个六和僧团,那十大宗派就有十个六和僧团出现,这还得了?僧团与僧团之间,宗派与宗派之间,互相恭敬、互相赞叹,绝不互相毁谤。古德讲得好,“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相要赞叹,隐恶扬善。像昨天我们看到一个很感动的场面,畅怀老法师特别恭请我们师父上人在大雄宝殿正位上,一个和尚、一个羯磨都坐在旁边。正位上让我们师父上人坐上去,请他开示。还更特别的是,请我母亲也坐在正中,跟师父平排,也坐在正位上,也让我母亲讲两句话。他的做法我没想到,这个见地不简单,把佛法的根本显示出来了。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孝亲尊师。一位是我的母亲,一位是我的老师,他把这两个人捧上去,显示出学佛的大根大本,这个心量了不得。

不仅佛法要回归教育,每一个宗教都要回归教育,共同来挽救人心,使社会和谐。宗教要回归教育,首先宗教要和谐,共同推动共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些价值观每个宗教都相同。那么把道德、因果的教育复兴起来之后,这个世界一定非常美好。也唯有在安定的社会当中佛法才能够振兴,才能够培养出高僧大德。这是我在出家前一天晚上,月下徘徊,独自的思惟,想了这些事,也感觉到自己任重而道远。

如果没有学佛,没有接触到这些殊胜的教育,那就罢了。现在接触了,遇到明师了,又接触到了圣教,自己也有所觉悟了,理应立志以师志为己志,把师父的愿望落实。师父老人家常对我讲,要振兴佛法这个工作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了,至少要四、五代。为什么?因为佛法已经断了四、五代了,你要重新把它复兴起来也要四、五代人。我们是前期做铺垫的,希望把这条路铺好,下一代的人继续走,他们继续去努力。正如师父老人家这一生弘法,现在到晚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弘法的人才。师父老人家很谦虚,他说他也不想要多,有个五、六个学生能够成就起来,这就很了不起了。我相信,佛菩萨加持,大众要发心,是不会令我们师父老人家失望的。

弘法利生的工作要我们四众同修志同道合、心连着心、手牵着手、共同的努力、团结一致,才能够做好。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做得到的。当然弘法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本人修学要有成就。

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把佛教带回教育。我自己一生也像师父老人家那样,学习释迦牟尼佛,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生活尽量的节俭、简单。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弘法利生的事业上。可能自己还想在戒律上多研究一下,效法祖师大德持戒念佛。戒是一种保证,一个持名的助行,戒律持得好,心才能清净。同时自己能够持戒,也可以为大众做一个表率。让别人看到出家人真正的好样子,对佛法也能够生起尊重心。

自古以来,讲出家人是将相之所难为。出家可做人天师表。凭什么能做人天师表?就凭你的戒律,你的威仪。这方面我自己也很薄弱,以后要多用功。希望大家多多监督我,看到我放逸的时候,要批评我、提醒我,莫忘初心。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学习诚敬心的心得分享

/编者按/

2011年11月29日是澳洲净宗学院成立十周年的志庆,定弘法师在澳洲南昆士兰大学克莱夫博格佛中心作了《学习诚敬心的心得分享》的讲话,和大家分享了“弥勒十心”的学习体会,感人至深。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

定弘今天非常荣幸,也感到很诚惶诚恐,登上学院十周年志庆的这个神圣的讲台,跟大家来分享佛法。定弘是今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出家的,学院等于是养育我法身慧命的地方。我记得学院在开幕典礼的时候,师父上人还请我来做主持人,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现在已经出家了。出家了,这次是第一次回娘家,这是我法身慧命的娘家,我感觉到非常荣幸。当然也很惶恐,自己修学并没有什么成就,感觉到十年的光阴虚度了。今天虽然是出了家,也在弘法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年,有一点点微善,但是自己了生脱死还是没有消息,道业没有成就,实在是愧对师父老人家。

因为刚刚受了戒,今天披上这件二十五条衣。我出家之后,都布施得光光的,连买二十五条衣的钱都没有,还是师父给我的衣服。披上这件衣服,就想到师父的婆心教诲“地狱门前僧道多”!

为什么修学没有成就?我就自问自己。师父在讲经里面常常提到,就是因为诚敬心不足。印光大师曾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自问自己,这么多年佛学常识是学了不少,也能够上台讲经。特别是五年前,自从辞掉昆士兰大学的教授职位,就开始追随师父老人家学习弘法。五年下来讲了不少经,儒释道三家讲了二十多种,超过两千多个小时,但是实在讲,我自己感觉到就是师父讲经里面常讲,这是搞佛学的、搞儒学的、搞道学的,没有真正入学佛、学儒、学道的门。(大众鼓掌)大家给我鼓掌,我就更加感觉到羞愧了,因为什么?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不能够入佛法之门,原因就是诚敬心不足,或者可以说一分诚敬都没有,所以可能一分利益都得不到。我自己屈指一算,师父的经教,我是1992年就接触了,到现在头尾就是二十个整年。二十整年,感觉到自己是一事无成,非常的羞愧。

这次来,承蒙学院悟行法师邀请,让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我就请教师父上人,这次来讲要讲什么题目?师父老人家就告诉我,你可以给大家讲讲“学佛要有诚敬心”。我想这正是对治我的毛病。讲演总是要有一个提纲,大概这是我没有那种能力观机随缘开示,所以必须之前要准备一个提纲。那用什么做提纲?正好前不久,听师父讲《大经科注》,讲到弥勒菩萨的十种念佛心。这是在《无量寿经》第一品里面,弥勒菩萨他发了十种心,愿意求生净土。我想正好用来做为我的演讲提纲,因为这十种心正是菩提心。我们要求生净土,条件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两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发菩提心,甚至比一向专念更重要,没发菩提心,光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

弥勒十心出自于《大宝积经》的“发胜志乐会”,过去十多年前师父曾经讲过三遍,当时(1997年)我听了就非常的感动。那时我24岁,听了这部经之后,就发了九条孝愿。所以这部经对我特别的有教化的意义。这次又重温《殊胜志乐经》里面的弥勒十心,又非常的受用,所以来跟大家分享。

诚敬心就是菩提心,它是菩提心的体。师父讲菩提心讲了五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真诚就是体,诚敬是对自己真诚,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我们来讲弥勒十心,用这个做提纲。因为讲佛经,我们就按照讲经的方式,正正规规的讲。我们先念经文,然后逐段分享。

这是出自于《三藏法数》抄录的经文:“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

这是弥勒菩萨在大会上祈请释迦牟尼佛。《大宝积经》里就有“无量寿会”,是五种《无量寿经》原译本其中一种。弥勒菩萨在这里讲,“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肯定是之前就听到本师(世尊)讲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生起向往之心。极乐世界这么殊胜,我们大家都想去,怎么个去法?在这里弥勒菩萨着重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他说:“若有众生,发十种心。”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展开,也就是诚敬心的展开。“随一一心,专念彼佛”,这十种心,你能发出一种就十种具足,你一种没有做到,那你十种都没做到。所以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我们发起这样的菩提心,然后专念彼佛,这就跟《无量寿经》讲的宗是一样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彼佛就是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既然这十种心这么重要,我们就得留意了,看看我们这个心跟弥勒菩萨所讲的十心对不对得上号?相不相应?如果相应,你就能了解你肯定能往生,只要你愿意去,你肯定能去;但是你要是不相应,那就得要调整心态了。

第一条:“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这是十心的第一个,对一切众生都不能有损害的意念。这个“众生”包括十法界所有的众生,都不能够有恼害他们的念头,而应该生起大慈悲心,怜悯他们的痛苦,尽量让他们离苦得乐,甚至他有一念觉得不舒服,我们都应该帮助他消除。绝对不要跟任何一个众生对立、产生矛盾,甚至起冲突,这就是有损害的心。佛教的戒律,五戒、沙弥十戒,第一条都是把杀生列出来。杀心就是损害众生的心。我们如果还有损害众生的意念,杀戒就不圆满。我自己反省,我这一条确实没有怎么做好,没学佛之前不用说了,杀生害命肯定造了很多。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比较顺利,学习成绩每次考试都是最优秀的那一名26岁成为博士,然后又当美国大学的助理教授,后来又获得美国大学的“优秀杰出人才”的绿卡。然后师父叫我来澳洲,我就来澳洲,昆士兰大学又请我,又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让我当博士生导师,这一生好像都是顺顺利利过来的。这人一顺利,就容易起傲慢心。这一起傲慢心,往往跟人就格格不入,我过去都是这个样子。

我记得我是2002年6月份来的澳洲,那时澳洲一个月就给我办好了我和我母亲的PR,就是永久居留,这是非常快速的。来了以后就在大学里教书。师父老人家叫我常常跟随他参加国际会议,推动宗教的团结。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我有一半的心里想着:“你看我还是挺有能力的,师父都看得起我。”这是傲慢。没有把这样的一个机会用足,为什么?因为没有诚敬心。傲慢心增长就没有得到利益,最多是什么?得到一些阅历,瞻视师父老人家在这些活动中的风采,学到一点点他老人家的行持,顶多是这样而已。但是真实的利益没得到,就是因为傲慢心。

那时候在昆士兰大学,我的一个同事正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澳洲国家委员会的主席,是昆士兰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我跟他聊天就聊起我们师父老人家的这些理念,他听了很感兴趣。在2004年12,他就问我,能不能邀请师父老人家参加阿德雷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我说:“这太好了!你发邀请函吧!”他就给师父发了个邀请函,于是我就帮忙做些安排工作。因为当时自己年轻气盛,觉得你看这个事情我很有能力,我在安排师父老人家,我在护师父老人家的法,俨然一个护法的样子出来了。结果在安排整个事情的时候,就有点像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一样。那时候悟梵法师正好做师父老人家的秘书,悟梵法师也非常能干、非常优秀,跟着师父这么多年,人家是老资格。我是初来乍到的,竟然好像发号施令的样子。当时我做事又特别认真,就把每一个人该做什么,用一二三四五六七,这一条条全部列出来,然后给她,下达指令。这是什么?不懂做人,只会做事,没有用。当时因为师父老人家对这个会议也是非常的用心,因为这是头一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的国际会议,并且做主题演讲,所以他就让大家都要跟我配合。当时我没有那种感恩的心,更没有谦卑的心,而是用一种傲慢的心去做这个事情。当然这个会议办得挺成功的,从头到尾各方面都非常顺利。

但是事后悟梵法师当然心里就不舒服。之后我也不懂,我这人就是傻大粗,事情做完了就撂下不管,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情绪问题。所以当时师父老人家让我把他跟我这两年,那时是2003年初开始参加国际的活动,2003年到2004这两年来,老人家在国际活动上的这些理念、活动做一个总结。我就认真的写个总结,中英文的。然后我就交给悟梵法师,请她帮忙把一些相片插进去,做成一份很好的资料。当时也是指令式的,摊派工作,就没想到自己一个在家人,怎么能够对出家人好像是对手下一样的命令,这个非常的不妥当。结果悟梵法师就扣在那里,不动了。不动之后我心里当然也不高兴了,我说:“你怎么能扣着师父的工作?”就没想到是自己的无理、傲慢、不懂得尊重人,导致这个结果。结果我就向师父老人家汇报,直接就参奏。师父老人家就在我面前狠狠的批评了悟梵法师,说:“你这是嫉妒障碍,你怎么可以这样做?赶快做!”完了之后,我现在知道师父当时是恒顺众生,批评自己的人,因为我当时还没有真正跟师父很久,不能算是能骂的人,所以当时他就批评了悟梵法师。我当时觉得心里还挺过意不去的,因为他骂得挺大声的,一点面子都不给。当时悟梵法师当然也是赶紧就做了,师父都已经这么批评了,那篇报告做得很好。

这是2004年的事情。一直到最近,我在学习经教的时候,突然就反思到这个事情,觉得自己非常的羞愧。这是什么?悟梵法师往生以后,我在思考,因为跟悟梵法师也是有将近十年的工作合作,她现在一下子走了,就让我深深的反思,想起这些过去一幕一幕,就觉得非常对不起她。而且更羞愧的是自己确确实实损害众生的心就很严重,没有考虑到人家的情绪,没有考虑到人家的心理,自己傲慢、贡高就没把别人的面子、心态考虑到。师父老人家这么狠狠的骂她,那肯定主要还是我自己的问题。所以现在再反思起来,我也觉得要向她忏悔。我想她已经往生实报庄严土了,她在极乐世界肯定都听到我们在这里讲课,所以我也向她忏悔。

实在讲,悟梵法师往生了以后,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2002年6月,我在澳洲净宗学院参加佛学讲座,当时我们学院很多法师练讲,讲得非常好。我听了悟梵法师讲《阿弥陀经要解》,听得特别有受用。她讲经是不用看讲稿的,上台等于倒背如流这么讲出来,我当时就非常敬佩她。她做师父的秘书工作,也是任劳任怨,十分辛苦。所以我当时知道她往生之后的讯息,我也很难过,那天晚上我特别念佛念通宵,然后给她回向,我想全球有很多的同修也念佛给她回向。

学了经教以后,忏悔自己损害、恼害众生的意念,就是从自己周围的人这里开始忏悔。想到悟梵法师病了以后,这是半年前病的,悟梵法师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她给师父老人家做讲经的字幕,上字幕从头到尾都是她做的,给师父老人家查名词术语,查得非常好。当时我们都不知道,现在因为我在协助师父做这方面的备课工作,才体会到梵师当年是多么的辛苦。而且我都没有她能干,做不来她的工作,我们是二、三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够做出她一个人做的工作量。所以当时就特别的有感触,我就在佛像面前发愿,愿舍自己十年的阳寿回向给她,希望她如果寿命没到,业障消除,能够恢复过来,能够为师父上人继续效力,这是难得的一位才女。如果她真的阳寿已尽,也希望她业障消除,顺利往生净土。师父老人家这是用她这个教材来教化我们,我觉得她就是菩萨示现的。这是第一条“无损害心”。

第二条:“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前面“无损害心”,讲到“起大慈心,令众生快乐”。第二条讲“无逼恼心”,是令众生离苦,这是起大悲之心。念佛之人,他身心安静,这个安静很重要。我记得几年前,我刚刚辞职,踏上学习弘扬佛法这个道路,悟庄法师就跟我说:“你学佛一定首先要安静下来。”我一听,反省反省,自己确实是一个心浮气躁的人。这心浮气躁怎么来的?也是这么多年在世间名闻利养污染造成的,一直都是在世间追寻着名利,好听一点就是事业有成,实际上就是在争名争利。所以争名争利的心肯定是浮躁的,必须要把名闻利养放下,心才能安静得下来,安静你才能够得定,得定才能开智慧。所以如果不能放下名闻利养,怎么可能安静?

我自己常反省,在跟随师父老人家全职学法之前,肯定是名利汉,肯定心浮气躁。2006年底辞掉工作,跟随师父学习,这个名利心虽然一直在淡化,但是还并没有完全的清除。譬如说在海内外有很多地方请我们去讲课,有讲传统文化的,那是没出家之前,也有讲佛法的。在讲的时候,肯定就会起心动念,在分别“今天这个场地坐了一千人,真好”,讲的时候也很带劲,发挥就很好;假如是底下寥寥无几,坐七、八个人,位子空空的,那个劲头就起不来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别?就是因为对名利没放下,所以对这个得失心就很执着。自己做的事情必须要有功有成自己才会满意。如果觉得好像做这个事情人家也不欣赏,或者你做了之后人家不仅不欣赏,还不尊重你,心里就觉得很难过。这些都是名利的习气。

怎么样断?我很感恩师父老人家,他就劝我说:“传统文化论坛,你以后少参加,为什么?真正要救世,还要靠《无量寿经》,靠大家念佛。”当时我就在思索,因为师父老人家在香港常住,“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香港就得要化,怎么化?举办论坛。2009年10月份,有一位企业家,他受到我的鼓励,在香港举办了一个三百多人的论坛,也很成功,师父老人家出席了。结果我自己还觉得不是很满意,因为我自己出席的论坛都有一千多人参加,怎么现在才三百多人参加?不行,我们应该办个一万人参加的。你看,这种得失的念头就很重。结果我就鼓励一些发心的同修可以办万人论坛,然后向师父老人家汇报,这样办好不好?师父老人家说:“这个我不参加。”我说:“师父,您到别的地方都参加万人的,为什么在我们香港不参加万人的?”“不行,就是不参加,还不如念佛,我讲经重要,讲经不能断。”其实我在想,师父老人家他是在教化我,教化我什么?把这些念头得息掉,因为看到我身心都不够安静。师父对我们的期望不是只是搞什么大场面,好像弘法利生的场合很热闹,不是那个,是让我们自己真正求得念佛三昧。所以师父说:“念佛,要改成念佛。”师父说改成念佛,好,就念佛,也不知道念佛到底有没有人来?我说不如搞成三时系念,三时系念我们请悟道法师来,肯定一万人都有。但是师父说:“不行,就是念佛。”好,那只好听师父的话,他们就去搞念佛了。而且师父也不让我去参与,那我就不参与了。

现在静下来想一想,真是师父老人家对我很慈悲,怕我在搞这些活动当中就给卷进去了。因为那时虽然还没出家,但是有这个志愿,是希望这一生像师父老人家一样,专门是讲经弘法的。这个事情可不好做,你得吃很多苦头,耐得住寂寞。你搞大场面、搞热闹,当然你是会很活泼,你会很有热情,可是可能就耽误了你的光阴。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就很感恩师父老人家。所以那时候就决定出家,我就给师父写了一封信。因为师父几年前,都向大众公布,那是2007年,有一次在《学佛答问》里面,他老人家说:“我希望钟茂森将来出家,做个大法师,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我那时候没听话,2007年到2011年,四年,在外面晃荡了那么久,现在终于这心安静下来了,于是就想该出家了。今年虚龄39,人生过了一半了,不能再等了。过去弘一大师出家,39岁,他自己到晚年的时候,对自己都不满意,他说自己是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弘一大师尚且是这样感叹,我们怎么能跟人家比?现在都39了,如果还不赶紧,那可能师父老人家的愿望就实现不了了。

所以我就写了封信给师父汇报,我愿意出家,请师父老人家安排,请您老人家看看,我现在出家的时机到了没有。我想师父看了这封信,那肯定是好像等了好久好久,终于来了一个回音一样。所以他马上就上下给我安排,到香港圆明寺畅怀老和尚那里出家。本来我还想着,是不是师父会看看时机成不成熟,没想到师父立即给我安排,不知等得多么焦急了。所以成就了出家,师父也很慈悲,特别出席我出家仪式观礼。并且在仪式上讲了开示,(因为一同出家的有三个人)师父开示说:“你们出家一定要把佛法带回到佛陀教育上。”这是老人家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自己现在感叹,确实因为身心不能安静,就没有办法体会到师父老人家那种期许,这中间也不知浪费了多少光阴。

我24岁那年,就是15年前,在美国达拉斯净宗学会,那是我第一次能够有幸拜见师父老人家,和师父老人家说话,那时我们尊敬的悟道法师也在。我那个相片还留着,跟师父老人家的,跟悟道法师的。当时师父是为最后一批悟字辈法师剃度,像我们学院的悟胜法师、悟通法师、悟琳法师,他们都是那时候出家的。我正好也参加这个仪式,有人就鼓励我:“你要不要一起?师父最后一次给人剃了,以后封刀了,你赶最后一班末班车,要不以后没机会了。”当时我业障深重,没下这个决心,当时心里确实很多起伏,犹犹豫豫,还是没有出成。我就问师父老人家,我说:“您还记得十五年前在达拉斯的情景吗?那时候您给最后一批悟字辈法师剃度,那时候我想出,又没出。”师父说:“我记得。”我就问师父:“如果那时候跟您老人家出家,会不会比现在更好?”师父说:“那当然,但是你那时候不信!”所以我想想非常的惭愧,为什么?因为名利心放不下,心不安静,确确实实对师父、对佛菩萨那种期待,我们不能够体会到,麻木不仁。也更不能体会到众生的那种苦难,那怎么可能说“起大悲心,深加愍伤”?做不到。一定是要把身心安静下来。出家志求无为法,修道的人是修无为,不是修有为。我们现在修道还在搞有为,甚至把有为的那套,原来世间法那套急功近利,这样的做法搬到我们修无为法上来,就搞错了。所以只有自己心安静下来,清净下来,才能够体会到众生的疾苦,“无逼恼心”才能真正生起来。真正无损害心、无逼恼心,念念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才有第三条。

第三条:“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

这就是发心护持正法。没有真正发起菩提悲愿,爱乐护法的心就生不起来。我是十八岁,刚上大学就皈依佛门了。刚刚皈依之后,什么都不懂,就跟人家讲,我这一生发愿要做大护法人。那时候什么叫护法都不懂,到现在才明白什么叫护法。师父讲经里有提到,你必须要弘法,你才是护法。你不能弘扬正法,那你这个法怎么护?你必须让大家都来学、都来修,你才能护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才知道原来护法是这么个护法的。

出家了,我出家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为了弘护正法。如果说自己修行成就,可以不用出家。因为出家反而不一定能够像在家修行那样更清净,我想老修都有这种体会。像我妈妈,自己一个人在小屋里,她就能够自己修,她爱听经、爱念佛,她自己能够很清净。像刘素云老师,就在家里听经,听《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她得念佛三昧了,师父老人家给她印证的,她没有出家。真正你想修行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弘扬正法。我出家的剃度师父畅怀老法师,他给我起这个法名,定字辈,定弘,内号传道,弘和道是用《论语》里面的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畅公跟我们师父老人家一样,都是希望我们走弘扬正法的道路。“乐守护心”,能不能做到这里讲的“不惜身命,守护爱惜”?上个礼拜,因为香港突然变了天,阴雨天气,师父老人家有一点点伤风感冒,流鼻水。讲经的时候,师父常常拿着毛巾擦擦鼻子。鼻水有时候甚至流下来又擦掉,那是感冒了。最后讲到时间快到的时候,一直在咳嗽,都讲不下去了。我非常有这种体会,因为我在出家前,用《弟子规》的七个科: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来作为《论语》的主线,然后用《论语》讲《弟子规》,讲了三十个小时的一个专题,叫《君子修身之道》。因为赶任务,心可能也急了,结果就感冒了。感冒了还拼命讲,一天有时候讲四个小时,一个礼拜讲二十二个小时。讲到最后那个声音都讲不出来了,讲两句咳,讲两句又咳,非常辛苦。结果讲完之后,肺气都伤了,调理了好几个月才调理过来。

于是我就向师父老人家祈请,我劝请他说:“师父,现在您身体小恙,不是很大问题,您休养一、二天,把身体调过来再讲,要不然怕您这么硬撑着伤了肺气,可能拖的时间更长。”结果师父没有说话,那个表情非常严肃,又有点无奈,很不情愿的样子。这时大家刚吃完饭,气氛非常的凝重,大家都不说话。师父讲:“《净土大经》如果每天少讲两个小时,一年就少讲一百个小时了。”因为老人家是每天讲四个小时,当时我一听,眼泪就掉下来,非常的感动。师父老人家八十五岁的高龄,讲经这样勇猛精进、不疲不厌,一天四个小时。连续讲,我讲过,知道多么辛苦。我是三十多岁人,年龄还不足师父的一半大,师父老人家一天讲四个小时,你就知道他多么辛苦!所以有些时候,外地来的同修想见师父,这边护法居士好像特别的严格,不让大家打搅师父,这也是出于无奈,大家也要体恤。因为八十五岁的高龄,如果还有很多应酬,那真的会把身体拖垮。所以当时我祈请的时候,师父这么回答,我心里就很难过。一方面也希望师父老人家多讲,一方面师父老人家身体必须休息。最后师父老人家还是答应了,休息了一天半,然后又继续讲,一天四个小时。这就是“不惜身命,守护爱惜”。

这是师父给我们做示现。他这么精进,我们年轻人怎么可以懈怠?讲经的、听经的都不可以懈怠。你想想师父一天讲四个小时,我们要是听经听不上四个小时,这是不是有点太对不起老人家?老人家是拼了命,为了消灾免难,为了救度苦难众生,让我们有一个闻净土法门的殊胜因缘,每天这样讲。他知道他每天讲,就会有人每天听,所以他不能停下来。我们自己虽然不能够像他这样每天讲四个小时,那你至少得听四个小时,“乐守护心”!

第四条:“无执着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着,是名无执着心。”“无执着心”,必须要有智慧,常以智慧观察一切法,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须你要明白,你才能够没有执着,这就是师父常讲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不是口头讲讲,在日常生活中,在待人处事接物中,你得真刀真枪的练。我看到师父老人家,真的平常就给我们做表演,他老人家上台讲经是言教,台下是身教。我觉得很庆幸,在他老人家身边能够观察到,这是学习。譬如说来澳洲前一天晚上,坐半夜的飞机,23点50分,从香港起飞。结果晚上到机场都10点多了,进了海关,进了候机大楼。因为香港候机大楼特别大,要走路走到70号登机口,那路很长,要坐一段车才能到那边。当时同行的居士不少,有一位护法居士,他自己比较喜欢散步走路,他就劝师父老人家说:“师父,我们一起走过去,不用坐车了。”师父说:“好好好。”师父反正什么都说好好好。然后我在旁边就说了:“师父,那个登机口很远,要坐车过去。”但是那位居士他比较喜欢走路,他就说:“我们听师父的,师父说好,我们就走路。”我一看到这个,那就算了。但是走着走着看到不行,真的很远,而且时间也比较稍微紧张一点,得走很快才能走过去。我就又忍不住说:“师父,真的是蛮远的!”我这话不敢大声说,那位居士他走在前面,他听不到我对师父讲的。师父就跟我悄悄说:“不要紧,他喜欢走,我们就走。”当时我就特别受感动,85岁的高龄,这位老人家,你看众生有什么样的请求,他都能随顺,一点执着都没有。你喜欢做什么,我随顺你。不像我们这年轻人都不能随顺,都有这些意见。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条:“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净意”就是清净的意念,清净心。净土法门的核心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生极乐世界,要念到心清净,心不清净不能生净土。怎么才叫清净?这里有个标准,“能离世间杂染之法”。世间杂染你必须要离开,“杂”就是夹杂,”“染”是污染,这些都是妨害道心、妨害清净心的。这其中特别提到,“复于利养等事”,讲到名闻利养,因为一般的凡人都对名闻利养会执着。古人有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说有几个人能够名利一点不沾?很难!这就是我们要修的。像我这么多年在世间,虽然还算没有犯太重的罪业,但是也不轻,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造得很多。这些名闻利养一追求、一起心动念就是妨害了你的净意心。所以怎么做法?要“常生知足之心”。最大的福报就是知足,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知足就快乐。

师父老人家对这一条,可以说对弟子们是非常严格的,名闻利养常常提醒我们不能沾边。我在前两个月早上,在香港我们住的精舍那里,因为环境比较清幽,早上师父常常会出来散散步,我就跟着师父出来散步。我就问师父老人家:“师父,您讲放下名闻利养,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放下。”为什么?你看我现在已经没有银行存款了,名下已经没有任何财产,现在也出家了,除了几件僧衣,可以说一无所有。我现在基本上名闻利养都差不多放干净了。师父笑笑说:“没有。”我这一听说没有,我再想想还有什么没放下?你说财,我真的是几乎到身无分文的地步了,出门打个出租车还得协会的同修供养我,要不然我没钱。怎么办?我想想,对了,是不是还有点名,净宗学院还挂着副院长。师父老人家在我刚刚辞掉职务,2006年,5年前他让我挂这个名,实际上就是虚名,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的。我就说:“可能这属于一个名,我想把这个也辞掉,请师父准许我。”师父说:“这个你还得保留,将来你还得去,对团结宗教、参加国际的活动还是有点帮助的。这个事情我已经老了,你们年轻人得要好好的接棒,不能老让我们干。”我说:“您又不让我放下这个,那我还有什么没放下?我想不出来了。”师父老人家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你名利心的念头还有。”这一下让我肃然,这一句话真的有点像一把刀子插到我心里去。我想师父看得这么细微,虽然名利的事情已经几乎干净了,但是你还有杂染之心。师父老人家讲:“你现在100万,你可以不动心了。1000万,你会不会动心?”我就拍拍胸口说:“1000万,我不动心。”“那一个亿,你动不动心?10个亿、100个亿,你动不动心?”我就不敢拍胸口了,我说:“这个没有试过,还真不敢说!”师父说:“这个你要是不放得干干净净,你到了那个平台上,你将来难免都会堕落。”必须要认认真真的,在心源隐微处洗涤干净,把一切杂染都洗干净了,才叫净意心。我觉得这真是任重而道远。其实弘法原来还是先要成就自己,自己要真正做到,清净心现前了,你这个弘法才不会堕落。

第六条:“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

这是具体的讲,要念念求生西方净土,念念不舍佛号,不能忘失。我自己思惟,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天二十四小时,多少时间心里有佛号?多少时间又忘失掉了佛号?我们大家都好好回顾一下,就不用拿时间长的说,就说今天,今天以来大家心里有多少佛号?我的心里就觉得忐忑不安了,确实忘失的时间比不忘失的时间要多!师父讲,那你往生怎么能有把握?临命终时你忘失了怎么办?即使说你一半一半的机率,你24个小时50%,12个小时不忘,12个小时忘了,那你往生是一半一半,按这个机率来讲,这真是不可以掉以轻心!

幸好我们修净土法门,了生脱死靠这个法门我们有把握。为什么?你看师父老人家今天早上就给我们讲《无量寿经》,黄念祖老人家的批注里面有一句话,我听了之后无限欢喜。师父老人家讲,这个法门是救谁的?就是救我们这些凡夫,无功德者。凡夫,我是凡夫,我没有功德,就是没有戒定慧,但是蒙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力,他接引我们往生。怎么才能往生?师父讲一个条件,就是你真信切愿。你是不是真信了?你是不是真愿意往生?

我每次讲课讲到这个,我都会做一个调查,像我们今天可以调查一下,在座差不多一千人,你真信切愿能往生的,请你举手。真信切愿,真想往生,真好,阿弥陀佛,谢谢你们!这都是菩萨,这么多菩萨。师父老人家可惜没来看到,看到多欢喜!这句话好像答得挺爽快,可是真的吗?你真有信愿吗?我把这个话调过来问一问,你是不是现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请举手,(少了一半都不止),谢谢你们,谢谢!这怎么回事?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你真信切愿求往生,你肯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要是身心世界没放下,对不起,你那个信不是真的,愿也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要真正下功夫,还得在放下这方面下功夫,常常思惟,到底我对这个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还有什么没放下?

第七条:“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这条我做得最不好,所以今天是趁这个机会多向大家忏悔业障。我贡高我慢也很严重,尽管师父好多次,甚至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人要谦虚,不能傲慢!”他说:“你傲慢,你就会很多障碍。”我每次听到就觉得非常惭愧,让老人家这样叮咛,真是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老人家。这个平等心就是谦卑的心,自己卑下,对别人要尊重。印光大师讲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真的,你看我前面提到的,那时候对梵师我都有点看得不顺眼,没想到人家是妙觉菩萨,真是惭愧!

实在讲,对一切众生都要尊重,乃至对一个蚂蚁、一个小虫都得尊重,没有“下劣心”,不能轻慢它。我们学了佛,不杀生,这一点我基本做到了,蚂蚁不会杀了。有时候蚂蚁不知不觉就上到我手臂来了,我还会给它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以前是这样对待蚂蚁的,觉得还挺不错的,我挺慈悲,你看我给它皈依了,就这样送走了,一口气把它吹到不知多远了。你没有杀害它,但是你有没有伤着它?你自己试一试,如果是一个比你大十倍的人,一口气把你从五楼吹下去,它会不会摔伤?那你吹蚂蚁,掉到地上,它会不会摔伤?我真的就没去想这个问题。这就是什么?对众生还是不平等,还有损害、逼恼的心。后来听经教,听师父讲,对众生都得恭敬,不生轻慢。那换位思惟,假如我是那蚂蚁怎么办?我是不是很想让别人一口气把我吹到地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就不能吹它,想明白了。想明白怎么办?蚂蚁爬到手臂上刚想吹的时候,不行,得把手臂放在地上,让它慢慢爬下去。你给人尊重,你干嘛要改变人家的行走路线?让它慢慢的下去。所以这一点我也做得特别不好,现在就是改过。

第八条:“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着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

知识分子都有这个毛病,就是喜欢戏论。什么是戏论?世间言论都是戏论。乃至什么?真正对一个修道人来讲,传统文化也属于戏论。不过这个戏论对众生、对社会有帮助,我们就应该恒顺众生,不能够断了众生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但是我们自己修行不能着世间戏论,你讲可以,你讲《论语》行不行?可以,但是不能着。你执着了,你就是没有“决定心”。

我把工作辞掉了,我原来在大学教金融,那就是戏论。把那个放下了,现在出来讲传统文化,讲儒释道很多的这些课程,实在讲我也着了。我给自己列了一个很长的课程计划表,讲完一课再讲一课,讲完一课再讲一课,已经讲了二十多种了,后面还有二十多种等着讲。师父也随顺我,好,你喜欢讲,就让你多讲,每天给你录。2009年年初,我向师父老人家请示:“师父,我已经讲完了《文昌帝君阴骘文》,讲了100个小时,下面应该讲什么好?”师父讲:“那就讲《四书》。”《四书》很长的工程。《大学》讲了30小时,《论语》讲了282个小时,好了,讲来讲去,讲到最后好像不行了,怎么师父老讲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好像我走的这个路不太像,我就去请问师父。因为什么?原来我的计划书上还有复讲《华严经》,这是更长了。《华严经》它属于佛法,师父在五年前,我刚辞职以后,师父就鼓励我,将来你可以讲《华严经》,那时候他也在讲《华严经》。后来他说《华严经》不讲了,改讲《无量寿经》。师父讲《无量寿经》,我这《华严经》将来讲还是不讲?我在那想,请问师父。师父说:“都可以,你自己看着办。”你没有“生决定心”,你还疑疑惑惑,师父都不给你提醒。因为什么?师父告诉你的,不是你自己悟出来的,你不可能“生决定心”。

所以五年下来,也算是修得很多、讲得很多,终于觉得不行了,自己了生脱死一点消息都没有。你还讲什么?那不就是着世间言论了吗?于无上菩提,你有没有“深生正信,毕竟不惑”?你有疑惑。为什么有疑惑?你不能“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不肯“生决定心”,就是有疑惑。于是就痛下决心,把这些全放下,没讲完的不讲了,《四书》讲了一半,《大学》、《论语》讲完了,后面《中庸》、《孟子》不讲了。师父以前叫我讲《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老子说百病崇百药》等好几个专题,因为师父看我爱讲,他就给我讲。现在发现不行了,于是我就跟师父讲:“师父,弟子现在什么都不讲,就讲《无量寿经》,好不好?《华严经》也不讲。”师父说:“好好好!”所以出家以后就专讲《无量寿经》,到现在已经圆满了两部,就是讲了两遍,每遍都是120个小时,普通话一次,广东话一次。我讲也不是对这么大的场面,都是对着摄影机,没有听众,这是练。名闻利养你得放下,你在大庭广众讲,你这么起劲;你在摄影机前,一个人没有,你也讲这么起劲,这才叫做不二。《无量寿经》(粤语版),因为还没有,所以师父让我在网上直播,普通话的是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听,就是在摄影棚里自己录,自己录完之后自己听,看怎么改进。

我自己跟师父发愿,我说:“从今以后,尽此一生效法大势至菩萨,‘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就专学一部《无量寿经》,专念一句弥陀圣号,我这一生要示现这个榜样,好不好?”师父说:“好!”所以再也不敢有好高骛远的念头,再也不敢有所谓的出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这些念头,这些往往都是名闻利养的助缘。弘法都是随缘,自己真正成就了,佛菩萨他自然就会帮助你、护持你,不用自己起心动念,我怎么去安排,我怎么去计划,根本不需要。所以今后愿意耐得住寂寞,像彭际清居士讲的,从今以后再不敢作度人妄想了,不敢再度人了,好好先度自己。怎么度法?我们就是学讲经,讲经对我来讲就是修行,师父老人家一生就是这样修成功的,我们照着做就完了,都不用自己再发明创造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念头都不用打,这样我感觉到是最好。

第九条:“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

这里又提到不能有杂染,前面第五条“起净意心”也提到,证明念佛法门不夹杂是非常重要。不仅不夹杂世间法,连出世法、其他的法门都不需要夹杂。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修成功的,你看他跟五十二同伦,从初信位一直到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统统都是修一个法门,就是念阿弥陀佛。我们加上《无量寿经》,是因为《无量寿经》帮助我们坚固信愿。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信愿是根本,信愿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我们这次题目讲的诚敬心。你没有真信、没有切愿,你诚敬怎么能出得来?所以不能有任何的夹杂。自己要修习功行,这个功行就是自己的清净心。念阿弥陀佛种诸善根,往生净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那善根福德因缘统统都可以从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当中修圆满。

我们现在首先要把世间的杂染放下,世间的电视、报纸,我已经不看很久了,确实很有帮助。毕竟我们是初学,如果接触这些肯定难免受污染,所以不接触为宜。可是我想想过去讲课,讲儒释道传统文化,要查阅很多数据,常常上网,上网难免有很多夹杂的信息来,甚至一些无聊的新闻,自己不经意的就随着它看下去了,那都是杂染。幸好现在光讲《无量寿经》,而且是复讲,也不用太多查资料,更不用上网查资料,所以心就会愈来愈单纯。

我这次来,有好多位同修很久没见面了,见了我出家的形象,剃了头,就说你怎么愈变愈小了?就是愈变愈年轻,看你真的像个孩子似的。大概是因为现在心里杂染少了,单纯了,说得难听点,幼稚了。幼稚点好,像刘素云老师说:“傻,傻最好。”学愚最好,学幼稚,不要那么多的妄念,心里不装人、不装事、不装物。刘素云老师讲的:“不装人就少爱憎,不装事少是非,不装物少贪念。”这些都是杂染,都可以把它放下。

第十条:“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着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这个就是要常念佛,24小时慢慢的去练佛号不中断。念佛三昧怎么能得到?必须像《无量寿经》讲的,先修一向专念,你得念得专心,而且常常这么念,天天不间断。一向专念,印光大师传的十念法,非常好。十句里面能做到不夹杂,慢慢这十句不夹杂了,再来个十句、二十句不夹杂,一百句不夹杂,最后一个小时都不夹杂,是一小时成片了,再努力24个小时,这样慢慢就成片了。所以“起随念心”,就是无念中心清净了,你能够常念彼佛,这就是“起随念心”。心清净了,诚敬心就现前了。对一切人,你都真诚;对一切事、一切物,你都能恭敬。

今天给大家简单的汇报我学习师父老人家《净土大经科注》讲到的弥勒十心,结合如何来学习诚敬心,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有不妥当的地方,请诸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佛法的人生智慧

/编者按/

2011年12月2日,受澳洲昆士兰大学佛陀教育学会的邀请,定弘法师回到曾经任教的澳洲昆士兰大学,和校友们分享了《佛法的人生智慧》,法师深入浅出,分享佛陀的教诲,将佛法传播给大家。主持人:我想钟茂森博士每个人都会非常熟悉,就是定弘法师,他曾经在我们昆士兰大学任教,他是2003年进的我们昆士兰大学,当时我是看着他进的。在我们教学期间,他教学的成绩是非常的突出。因为我们在学术界要看一个学者的造诣的话,首先我们就看他在这个领域里面见地如何,当时钟茂森博士的论文,在经济领域里面确实是首屈一指的。在这之前他也碰到了佛法,也遇到我们的老师,他想在这个领域里面,多元文化教学的领域里面更上一层楼,因此在这儿经过了四年的教学之后,在2006年底的时候,离开了我们学校。他是跟随我们的老师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义务工作者。当时在他离开学校的时候,说实在我是持有保留态度的。我理由是怎么样?当时我在学校里面看到我们钟博士的前途,在教育领域里面,可以说前途非常光明。如果离开学校去走传统文化这条路,这条路难走,因为传统文化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多年,已经边缘化,包括我们,特别在我们教育系统里面、教育领域里面,真的是边缘化,要走这条路不容易,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的老师净空上人德学兼备,精通中西文化,有修有行,做为他的一个学生出去弘扬,压力是相当大的,这也是我持保留态度的一部分;第三部分,我们钟博士如果出来弘法,随着我们老法师的法缘,将是世界闻名,这对一位年轻的学者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名闻利养的考验。今年六月份,我们的钟茂森博士出家了,成为定弘法师,定,一定要定在弘法上,所以说他走的路是再加一个字,更困难!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法师,你们是老修行,带携一下年轻的法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护法责任是更重大,希望我们保护好我们的年轻法师,保护好我们的定弘法师,让他在弘法的道路上一路上很通畅。接下来我们热烈欢迎定弘法师为我们讲学,谢谢各位。

尊敬的诸位嘉宾,诸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

人生总是很多的变化,我记得在五年前,我在昆士兰大学的课堂里面,都是穿着西装、戴着领带来跟大家讲金融课,没想到五年以后,我都已经改头换面了。

这次因为跟我的恩师净空上人回到此地,回到图文巴净宗学院,参加学院十周年的大庆典礼,有一个空档时间,承蒙昆士兰大学佛陀教育学会邀请,来跟大家结结法缘,也感觉到非常的欢喜。可能在座的朋友有一部分人对我非常了解,甚至很多上过我的课。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佛法的人生智慧”,实际上这要从什么是佛教说起。大家可能对我自己的人生选择都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你原来是在昆士兰大学做教授的,现在居然走上这一条遁入空门的道路,或许很多同学有这种疑惑。我就必须把佛教到底是什么说清楚,它为什么值得我这样去追求,放弃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去追求这个。

佛教它不是一个宗教,很多人都把它误会了,可能90%的人,甚至更多的人都会认为佛教是宗教。没错,它在许多国家都属于宗教部门管的,所以它就应该是属于宗教,实际上它不是宗教。那它到底是什么,我把这两个字拆开来说一说,佛和教。什么是佛?佛是一个人,你看它是人字旁,他不是神,这是一句印度的梵文,它原音叫佛陀耶,英文叫Buddha,或者是Buddhaya,中文的意思就是觉者,觉悟的人。觉悟什么?简单的来讲,就是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经里面有一个名词术语叫做“诸法实相”,法就是宇宙一切万有现象,诸法就是一切的现象,它有实相、有真相,能够觉悟到这种真相,这个人就是佛。在觉悟的过程当中有不同的层次,如果没有能够完全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可能觉悟了一部分,譬如说他对于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觉悟了,在佛法里讲断了见思烦恼。这个见就是见解,思是思想,烦恼就是不好的东西,我们都不想要烦恼,见解里面有错误的,思想里面有错误的,都叫做见思烦恼。如果能够把见思烦恼断了的人,在佛法里面就称为阿罗汉;再进一步,还有一种烦恼叫尘沙烦恼,尘沙就是像灰尘、像沙那么多,很多很多,这些烦恼比较细微,如果能断了,这种人叫菩萨,但是他还没有觉悟圆满,他还要再断一层烦恼,叫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这个人就称为佛,或者叫佛陀。因此佛教它完全是一种教育,它教育我们懂得人生、宇宙的真相,不断的把自己的烦恼放下,烦恼放下了,智慧就能够现前。这三种层次,阿罗汉、菩萨和佛,这就好比在大学里面三个学位的名称。在大学里面,我们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属于最高学位,就算圆满了。在佛法里也是三个学位,阿罗汉好比是学士学位,菩萨好比是硕士学位,佛好比是博士学位。

我们在申请上大学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申请表上一般都会有这么一段话,不管是在美国也好,在澳洲也好,在其它任何西方国家,你都会发现有这么一段话:受教育的权利是人人平等的。我原来是在美国教书,在德州大学、还有Kansas State大学都教过有四年,所以我对美国教育体制也比较了解。他们的教育就是平等的教育,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各个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肤色,你只要符合他的录取条件,都可以平等的上大学,所以在教育里面是完全平等,就像孔子说的有教无类。佛法这种教育它也是有教无类,也是平等的,任何的种族、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男女老少,他们都可以学习佛法。而且当我们能够真正达到佛法里所说的标准,你断了见思烦恼,你就能够得到阿罗汉这个学位;你要再断了尘沙烦恼,你就获得菩萨这个学位;再进而断了无明烦恼,你就获得佛的学位。佛这个学位是人人都能拿到的,不是说只有释迦牟尼佛拿到,只有阿弥陀佛拿到,不是,是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有资格拿到佛这个学位。

为什么人人都能拿到这种学位?因为人人本性就是佛性,简单的来讲,你本来就是佛,只是因为你自己有这些烦恼而不能证得。《华严经》上讲烦恼有三大类,跟前面讲到的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烦恼相对应的,《华严经》上讲是执着、分别和妄想。执着是见思烦恼,你对人、对事、对物都有执着,你放不下,那你叫凡夫;放下执着,你就是阿罗汉;放了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完全回归自然,回归到了自性,这个人就是佛。所以学佛,跟在世间大学里学的学问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叫学道。老子在《道德经》上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就是减少,为学要增加。你们在这上课,每个学期得修多少门课,记学分的,然后一门一门累积,学分满了你才能毕业,这是为学,当然得不断增加,知识得增加,愈多愈好。可是学道正好相反,不是让你不断的增加,而是让你不断的减少,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减少一直减少,就是放下再放下,放到最后,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无不为的境界那就是相当于佛法里面讲的究竟圆满,你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切众生不光是人类,动物,蚂蚁,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其它维次空间的生命,我们讲鬼神、天人都会有,这些众生本来就具足、就具有,还不仅是具有,是具足,满足的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德就是德能、能力,相是相好。我们看到佛的相是特别的庄严,其实您的相跟他是一样的,也是这么庄严,你本来就是那样子,为什么现在不像那个样子?你照照镜子一看,有时候看到自己都不想看了,那是什么原因?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这简单几句话,我们把佛陀的教育那个大概就给勾勒出来了,它是门教育,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你认识了,认识得圆满就叫佛。怎么认识?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断烦恼,断尽烦恼了,就是一切放下了,你就是佛。就好比你那个大圆宝镜本来就是可以遍照环宇,它本来是很光明的,但是现在很多灰尘,那怎么办?你得把灰尘擦掉,天天擦天天擦,最后都擦干净了,它就恢复了本性的光明。

再来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他本师,根本的老师,这位老师他的名号就教我们应该怎么修学。释迦牟尼四个字是梵文,翻译成中文,释迦叫能仁,牟尼叫寂默,合起来,释迦牟尼就是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慈悲,对待别人我们要用仁爱的心。你看儒家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从这开始,慢慢把爱心扩大,对尽法界虚空界,对整个宇宙所有的众生,都用这颗仁爱的心,这就是佛的心、菩萨的心,这是对别人。寂默就是讲心要空寂、要清净,这是对自己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用这个名号?那就是对治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些众生的毛病。佛的教学,他所有的名号、所有的形相都有表法的意思,他不是随便起个名字。就好像父母给儿女起个名字,那都是父母对儿女有个希望。像我原来俗家名字叫钟茂森,茂盛的茂,森林的森,就是父母希望我做栋梁之材。能仁寂默的意思也是对治我们现在众生的烦恼,我们现在众生爱心非常缺乏。你看我上个月跟我们师父老人家去了一趟罗马,访问梵蒂冈,跟天主教教皇见面,结果在罗马街道上看到一起车祸,就是有人撞车伤到人了,结果那个伤者没人救他。见死都不救。这是什么?没有仁爱的心,没有慈悲的心。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慈悲,一定要仁爱,这是对治我们那种冷漠、不仁的心。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心里都不清净,很多的污染。特别是现在电子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污染都特别的严重,青少年每天都上网,身心都遭到严重的污染。释迦牟尼佛这个“牟尼”教我们要寂默,心要清净,因为心不清净,你没办法体会出快乐是什么味道。很多人可能这一辈子都没尝过什么叫快乐,他以为有钱就快乐,拼命的去追求财富,得了一亿还不够,要两个亿,两个亿不够,要十个亿,一直无止境的追求,愈追求是愈苦,我们讲“欲壑难填”。所以苦苦地往外去追求,你永远找不到幸福和快乐。幸福快乐怎么得来的?你放下就能得到。你把这个心收回来,能够享受一下清净的这种法喜,从圣贤学问当中你可以浅尝到一点点。

我们师父老人家今年(2011年)85岁,他26岁开始学佛,第一个老师是台湾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方东美教授,告诉他,佛法是高等哲学。因为方东美教授本人学哲学的,他最佩服的就是佛教里的哲学。他说《华严经》是佛法里面哲学的最高峰,最完美的一部哲学概论。然后告诉我们师父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师父当时对佛法都有误解,一听到佛教,迷信!这是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太学的,就会烧香拜拜,拜神拜鬼。你看佛教里面供那么多的神像,这是低级宗教,因为高级的宗教就一个神,拜这么多的叫泛神教、多神教,这是低级宗教。结果方东美教授告诉他,你年轻,你不懂。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我们师父听了以后,这才肯进来学,这一学进去真的就欲罢不能,一直从26岁学到85岁,你看60年,真的愈学他愈体会到这是最高享受,他得到了!现在你看,他这么大年纪身体健康、思想敏捷,非常有智慧,每天讲经4个小时,这不容易!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讲课的老师。我以前在昆士兰大学一个礼拜上6个小时课,一个礼拜才上6个小时课,其它时间就是做做研究,看看书,备备课。上课是比较辛苦,6个小时都已经觉得多了,就常常跟我们的系主任去抱怨,你少来点课,我们多点时间自己得研究研究。你想想,一个老人家85岁,一天上4个小时课,一个礼拜上28个小时课,这个工作量有多大!你就想想,那等于差不多是七、八个人的工作量,再加上他还有其它方面的应酬,还有其它的为世界和平、为团结宗教做很多大量的推动工作,他都能应付自如。这靠什么?一个是智慧,一个就是功夫,人家学佛真有功力,有定慧的功,一个定,一个慧,心定有智慧,他才能够做事情做得这么圆满。所以他这是给我们现身说法,他真得到了。

他的第二位老师章嘉大师,当时就告诉他,说你学佛将来应该发心出家,出家要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何许人也?3038年之前,在印度,他是净饭国国王的太子,家里是应有尽有,享受的是荣华富贵。可是释迦牟尼佛的灵性很高,真的就像孔子在《论语》当中讲的,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他对这衣食享受方面一点没有放在心上,他追求的是道。他在那思考,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苦?这个痛苦能不能够解脱?生老病死,国王也跑不了,父王他也得生老病死,所以怎么才能解脱?于是他就出家要找这个答案。不光是自己求解脱,而且更重要的,帮助一切众生找到解脱的方法。这是他老人家觉悟比我们一般人高。出家了,在印度当年有96种宗教,真的是古宗教之国,那个学术比我们中国还要发达,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个时候宗教里的修行人,他们的境界都很高,他们都修禅定,都能够上到禅天,所以他们能够看到六道轮回的现象。当时释迦牟尼佛叫悉达多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他出家跟这些宗教的长老们去修苦行,苦行了六年。因为当时宗教的这些长老都认为,你只有修苦行才能得到解脱。那就修苦行,修到什么?6年当中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那个肚皮贴到了脊梁骨上,这么样的苦!但是他的决心非常的坚定,真的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人家的志向立在道上,连身命都可以放下。但是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他的禅定也能够达到宗教里面长老他们的境界,他看到六道轮回,但是他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三个问题:第一个,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第二个,为什么会有这六道?第三个,六道以外还有没有境界,如何去超脱六道的境界?当时96种宗教的人都没办法解答他的问题,所以没办法,他只好自己一个人走到恒河边上,在菩提树下打坐,他发了一个誓愿,说我不把这个生死问题闹清楚,不能了生死的话,我誓不起此座。于是就在菩提树下入定,就是入到非常深的禅定。宗教里面他们的禅定都只是世间的四禅八定,但是当时释迦牟尼佛已经入到了第九定,第九定就超越了六道。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缘,他晚上看天上有明星,突然就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我们讲他的妄想分别执着一下全放下了,本性中的智慧,如来智慧就全现前了,他成佛了,拿到了佛的学位,他什么问题都清楚、明白了,然后就开始在人间教化,当时他30岁。他是19岁出家,30岁证道,就成佛了。成佛以后讲经说法49年,讲经说法就是我们办教育、办讲座。当时释迦牟尼佛49年中,大大小小的讲座办了三百多场,一直到79岁入灭,就是我们一般人说他过世了。实际上,对一个了生死的人,他知道人根本没有生死。这个生死是怎么回事?只是肉体的生灭。就好像一件衣服,我们穿上这身衣服,穿了10年坏了,坏了怎么办?脱下来再换一件。这身体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你穿了几十年,老了,没办法再用了,把它就卸下来,然后再换一件新衣服,这就是所谓的轮回。实际上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因为这个身体不是我,它是我的衣服,你说我把衣服脱下,我死了吗?没死,我不是好好的吗?我们的灵性是永恒不灭的。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原来真正的我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灵性,他证明了这点,完全觉悟了,这个人叫了生死,成佛道了。所以我们讲他涅槃或者灭度,这些都是什么?讲他不是死了,因为对他来讲没有死。他老人家这49年干些什么?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讲经说法不就是办教育吗?不仅是教育,他是办的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你看我们大学里收的学费还挺高的,对留学生还有更高的价码。这不是义务教育,但是释迦牟尼佛一分钱学费都不收,他比孔子做得更彻底,孔子收学生还有个束修之礼,他连束修之礼都不要,就是你只要肯学,他就肯教。所以他讲经的课堂也没有固定,也没有像这么好的一个讲堂,这么好的座位,还有空调,这么好的音响、灯光,他没有。他在哪讲?恒河边、菩提树下、野外,或者是有人请他,他就在精舍里,竹林精舍,或者是祇树给孤独园,这些都是他曾经常常讲经的地方,那算不错的讲堂。很多时候就是在野外,我们很多同修是读《无量寿经》的,《无量寿经》在哪讲?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在山里头讲。所以他的这个教育非常活泼,随时随地,也没有固定的课时,没有固定的时间,课时长的有22年,般若会;短的,简单几句话。所以你看《大藏经》里面,那个经长度大小不等,《华严经》很长很长,九十九卷,你从头到尾念一遍,一天念八个小时,得念二、三个礼拜,才能把整部经念下来;短的简单几句话,一页纸就没了。这是当时他老人家教学非常的活泼。他所办的就是教育,他教学的内容就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是至善圆满的教育。

从佛法里面这些称呼,我们就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它确实是教育,不是宗教。你看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他本师,根本的老师。到寺院我们见到出家师父,我们称师父,师父是什么?就是老师,老师后面加个父,就对他更尊敬,古人讲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我们自己称为弟子,三宝弟子,弟子就是学生,这是师生的关系。所以从种种的这些现象看,我们就可以给佛教正名,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认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要一开始就把它当宗教,那愈学就变得愈迷信,而且佛法里面真正的东西可能你得不到,被你这种误解、被你错误的理念给障碍住了。所以今天我们特别把佛教是什么给大家解释清楚,以后大家如果真有兴趣来学习佛陀的教育,那就非常的顺利了。你要把它当作教育来学,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

现在我们看到佛教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师父归纳了六个形式。

第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自传下来的教育的佛教,它本来面目就是教育。

第二种就变成宗教了,什么时候变成宗教?大概是二、三百年前,清朝时候。清朝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那个时候都非常清楚,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这些皇帝他们都学这个教育。顺治出家了;康熙他也是个佛学大家;他的儿子雍正更了不得,我看过雍正皇帝写的一本著作叫《宗镜录大纲》,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从《大藏经》里面汇集出来的,叫《宗镜录》,这本书一百卷,他把它重新整理,抽取精华做了个二十卷的,叫《宗镜录大纲》,一般人没办法做得这么深入;乾隆也是,他下令编的《乾隆大藏经》。所以这些皇帝都非常清楚,佛教是教育。什么时候演变成宗教?到后来大概是很多出家人经典不学,经也不讲,本来教育就得多讲课,他不讲课,大家就不认识了,到最后慈禧太后当政,她就完全废除了宫廷里面讲经教学的制度。在清朝的时候,每个朝代都是,皇帝都封佛教的这些大师为国师,请他们来宫廷里面讲经教学。慈禧就把它废除了,而且她对佛教不尊重,你看她自称是“老佛爷”,比佛还高。她一不尊重,底下的人朝野百姓全都不尊重,后来是愈来愈偏。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把鸦片带进来,同时也把宗教带进中国来,那个时候,宗教就变成正式的名词。在中国古代,它讲的是教育,儒释道三家都是教育,它没有讲宗教,宗教是西方国家讲求的。这种事情,现在我们看佛教都是宗教,一到寺院里面,和尚就会念经,就会敲法器,做经忏佛事,超度死人,那都是变成只搞仪式,没有实质的内涵。实质是什么?是教育。

还有第三,学术的佛教,就是把佛教当作学术来研究,像很多大学里面在佛教方面开了课,我们以前昆士兰大学还有一位教授也是专门研究佛教的,可惜后来病故了,很可惜。很多大学都有研究佛教史的,研究学术,但是不讲修行,更不谈怎么了生脱死,怎么成佛,不讲这个,那就是变成学术。

第四个是企业的佛教,把佛教事业当做企业来办,来赚钱。很多大的庙还盖很多分庙,像分公司一样,还有国际联网,这都有,这是企业的佛教。

还有旅游的佛教,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就搞旅游开放,寺院都开放,门票卖得挺高,赚钱!搞旅游,没有修行,也没办法修行,天天都人来人往,怎么修行?

第六个就更麻烦了,变成邪教,这是有一部分人别有用心,打着佛教的旗号,它就不是真正的佛教。

这六种不同形式的佛教,我们得认识清楚,然后我们就要选择,到底我要选择哪个佛教。我自己本人是选择教育的佛教,其它的这五个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

我也不想搞宗教,我不参加什么敲打唱念,告诉大家,我连敲木鱼都不会。出家当和尚了你还不懂得敲木鱼?我就是不懂敲木鱼,我只懂讲经说法,这个我可以,就像大学里面讲课,这个我可以,你让我敲引磬、敲大磬,那我都不懂,外行。

我也不搞学术佛教,我原来都搞了八年学术,在大学里教了八年的课,都搞腻味了,对我们本身灵性的提升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烦恼始终还是断不了,所以还是回归到教育上来,真正进入传统的回归到教育上的佛教,自己学、自己修,才能体会到那里头的喜乐。正如《论语》第一句话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这些经典,不是光是学一个理论,更重要是习,学而时习。这个习,我们在以前读中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当成温习来讲,这是完全错了!你学了之后得回家温习功课,你才能考好,那就不亦说乎。我们觉得愈温习愈不乐,学得挺苦。你看很多中学、小学的学生,一天到晚背那么大书包,他每年考这么多的试,头昏脑胀的,学校又追求应试升学率,压力特别重,不是不亦说乎,是不亦苦乎!所以为什么他苦、他没有乐?因为他学圣贤的经典,他没有去实习,没去用。你没有用到你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你就是学是学,用的还是烦恼,那就苦。所以儒家都告诉我们这点,你学了圣贤的道理,必须要用到生活当中,你才有喜悦。有了喜悦,别人看到就羡慕你,你一天到晚满面红光、满脸微笑、自在快活,怎么我们这么苦?他向你请教,这时候你就跟他分享。这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也挺快乐的,这种分享绝对是免费的。我现在讲课、讲经从来不收一分钱学费。过去不一样,我出去讲金融课程,明码实价跟他谈,一小时六千块钱,还要包机票、包食宿,招待得好。那时候都是个名利汉,追求名闻利养,跟人家谈这些事,现在想起来,那也是不亦苦乎!现在快乐,现在世间名闻利养都放下了,我是身无分文,走遍天下。我自从五年前辞去昆士兰大学这个职位,那时学校给我tenure,就是中国讲的铁饭碗,等于说只要你不肯辞掉学校,学校不能辞掉你。工作很好,工资也不错,生活也安逸,一个礼拜才6个小时课程,对我们来讲那是不在话下。而且每年暑假就有3个月的假期,还有寒假,寒假又有1个月,4个月假期,平常也没啥压力。我是在商学院教书,学院每年都希望你能出一、二篇文章,我们这个学院所有老师平均每年发表0.8篇论文,这么多老师,人均零点八篇论文。我每年都能出一、二篇文章,那算不错了,很多人1年出不了1篇文章,甚至好几年也出不了1篇文章,因为写论文是要很花时间。我自己都是这样,写文章从头到尾,从研究、建立课题、找数据、做运算等等,然后写文章、修改,平均是25个月,文章出来就是两年多,当然是好几篇文章同时进行。我当时是平均一年四到五篇文章,属于学院里面的佼佼者。我也不算很费力气,所以对我来说工作不算很难,也挺轻松的。以前我跟我母亲就住在河边那些房子,St Lucia那个区里头,每天早上太阳出来之前,我跟我母亲出来散步一小时,晚上太阳下山的时候,我跟我母亲又出来河边散步一小时,每天还做早晚课,还有听经,过得挺惬意的。为什么把这些安逸的生活放下来,追求佛陀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有的人他想不通。

刚才主持人冯老师还说,她那时候劝我,你得好好考虑,她是非常爱护我,也是因为这条路不好走。因为什么?你把铁饭碗丢了,将来没饭吃怎么办,是不是?老人家都有这个心,都会考虑,为后生晚辈着想,这学校工作不好找,你走了出去,以后再回来恐怕回不来了。Tim Brailsford,他现在是Bond University黄金海岸的校长,他年轻有为,对我也很爱护,就是他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还给我tenure,而且还对我承诺,说你再忍两年,我一定给你教授。他生怕我跳槽跳走了,让我一定得忍两年。结果没想到我忍不住两年就走了,但是不是跳槽,是辞职了。所以我辞职的时候,他想不通,他找我谈话,他说一般人要是工作没什么成绩,走投无路,走你这条路我还能理解。您现在每年发表这么多论文,学校挺器重你的,(我从2003年1月来的)2003年商学院就给你“优秀杰出研究人才”奖,2004年昆士兰大学又给你这个奖,还带着七万五研究经费给你,2005年破格提升你做副教授,给你tenure。我是2006年辞职的,他就跟我讲,您能不能够再想一想。我跟他解释,怎么解释解释不通,他没学佛当然没办法理解,这条道不一样。然后他就跟我讲,他怕我脑子出毛病,所以就跟我讲,这样,我把你的职位留一年,你这一年当中要是真想明白了,你再回来还有机会,你这一年以后你还不回来,那就没机会了。我是非常感恩他,但是我这一走就是走五年都没回头。回头是回过,但是回头是看他来的,给他点礼物,告诉他我现在很快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听了还是没明白,这没办法,人各有志。所以学道的快乐,它不是从外面,你得到名利、得到享受,好像你觉得快乐,那种快乐只能叫刺激。就好像人打吗啡、吸毒一样,你这是毒瘾来了惶惶不安,吸了毒好像飘飘然了,那是快乐吗?那是愈来愈苦。

学道不同,学道那种快乐,是从内心里面像泉水一样涌出来的,你可能吃得很简单,就像孔子《论语》上讲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疏食,吃饭粗茶淡饭;饮水,茶都没有,咖啡也没有,就喝水,白开水;曲肱而枕之,睡觉连枕头都没有,曲肱就是把手臂曲起来当枕头来睡。但是孔子能做到什么?他乐在其中。他的学生颜回,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箪食,吃饭连碗都没有,拿些小竹片编成一个小竹篓叫箪,一箪食;一瓢饮,杯子也没有,拿个葫芦瓢在那喝水;居住在陋巷。孔子讲,别人在他的处境,“人不堪其忧”,但是颜回不改其乐,孔子非常赞叹颜回。他乐在哪?他就乐在不断的力行圣贤之道,从这里得到法喜。这法喜尝到了,你对世间的名利真的就不感兴趣。所以Brailsford教授当时好心,希望我能回头,我九牛都拉不回头。这个快乐我浅尝到一点点,虽然只是一点点,那也是世间没办法比的。古人所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这种法味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喝了才知道,我告诉你这水多好,你听了只是个概念,你没有感觉、没有感受,你必须自己亲尝。怎么尝?你得去修学,学了习,学而时习。所以佛法,教育的佛教,必须是我们要通过力行来得到。所以这个课就不能不讲,经也不能不听,你不听课,你就不能明白这些道理,不懂得怎么去运用。

因为今天时间有限,佛法的大海,我只能够拿出一滴水给大家尝尝,讲起来三藏十二部是讲不完的,佛都讲了49年,我这49分钟能讲多少,是不是?所以我就给大家拿一滴海水,让大家了解了解,虽然是一滴海水,但是保证这一滴海水是来自大海的,是真的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归纳起来,它的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怎么个修学法?

你看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大家都知道吧?四大名山,第一就是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第二是普陀山,在浙江,观世音菩萨的道场;第三,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还有峨嵋山,在四川,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这四大菩萨就代表了佛法修行的课程。

佛教的教育它非常讲究艺术性,这些菩萨的形像它不是让我们顶礼膜拜,它是让我们了解它代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在瞻礼这些菩萨像的时候,立刻要想到菩萨教我们什么,你这才能学到东西,你到寺院里拜没白拜,不是迷信。

地藏菩萨代表什么?代表孝亲尊师,这是佛门的第一课。《地藏菩萨本愿经》很多同修可能读过,我也是这本经带我入门的,入佛门这部经是很好的基础课程。当时我读这本经读得非常感动,痛哭流涕,因为这个是记录地藏菩萨是怎么来的,他的来历,我们讲是他的个人简历。地藏菩萨过去是婆罗门女,那是他在因地上,无量劫前,不知时间多长远,无量劫前她也是像我们一样,是一般凡夫。她是个女孩子,是婆罗门,印度把贵族就叫做婆罗门,她是个贵族的女孩子。结果她母亲造恶业堕了地狱,她非常难过,很孝顺的一个女孩子,到佛门、到道场,当时她那时候的佛不是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有一位佛叫做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于是婆罗门女就去瞻礼佛的形像,求佛大慈大悲加持我,让我能够知道我母亲在哪里。结果她因为很真诚,她把所有的这些家里的财物都布施供养道场,道场就是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它的职能是推动佛陀教育,佛门里的术语叫弘法利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就是每天要讲经教学的,这是好事情。所以她就把自己家里的财物拿去供养,支持佛陀教育事业,功德很大!她那种诚恳、至诚心感动了佛,佛在空中现声音,没有现形相,告诉她,我是你所瞻礼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到你那种对母亲的孝心超过常人,所以特来安慰你,你想知道你母亲的去处,你就赶紧回家念佛。这是告诉她念佛号,念当时的佛,是觉华定自在王佛,她回家念佛。结果婆罗门女因为思念母亲心切,回家念佛,念了一日一夜,念到一心不乱,我们讲她得定、得三昧了,念佛三昧,达到念佛三昧神通就现前了。我们凡人说神通,实际上不是什么神的通,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通,《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能、相好,这个德能就是神通,一切众生都有,只是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没办法用它,它出不来,被障碍住了。你的心清净了,你得定、得三昧了,三昧是梵文,就是讲正定,你得定之后,自性本有的能力就现前,她就能到地狱去,婆罗门女就下了地狱。这地狱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只有两种人能去,一个是菩萨,去度众生的;一个就是造了地狱的恶业,下地狱受苦的。结果她到地狱,那里有个鬼王叫无毒鬼王,告诉她,说菩萨,你看,鬼王称她叫菩萨,说明她已经证得菩萨,证得念佛三昧那就是菩萨。就说菩萨,您来这干什么?她说我是来找我妈的。你妈叫啥名字?她报了名字叫悦帝利。“她因为她女儿孝顺,修大供养,真修行,所以这个功德已经让她生天了”。你看婆罗门女救她母亲离开地狱生天了,这是大孝。不仅是让她母亲离开地狱,跟她母亲在一起那些人都沾光,都一起生到天上去了。这个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一人成道,九祖生天”,那没错的!地藏王菩萨前身是婆罗门女,那种孝顺!教我们什么?学佛必须从孝道开始学起,你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佛法是师道、是教育,你学这门教育要想学得成功,关键所在两个字,“诚敬”,真诚恭敬。近代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怎么来的?你没有孝心就不可能有诚敬,你对你爸爸妈妈都不诚不敬,你能对谁诚敬?你向佛门里面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假的!你对自己父母都不能够爱、不能够敬,怎么可能度众生?所以第一课是地藏菩萨教我们的,孝亲,你才有尊师。佛法是师道,必须要通过尊师重道,有这种诚敬心,你才能入得门来,否则,你即使学得再多,也只是搞学术的佛教,真正法味尝不到。

第二位菩萨是观世音菩萨,他代表大慈大悲。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专门是对父母、对老师;现在观世音菩萨教我们把这种孝道、把这种爱心、把这种恭敬心扩展,对一切众生都用这颗心,这就是观音的大慈大悲。这个大是平等的意思,它不是大小有对待的那个大,有对待就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个是绝对的、平等的、没分别的这种慈悲,这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

第三位菩萨是文殊菩萨,他代表智慧。这个智慧不是普通智慧,佛法里面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般若,般若智慧。般若是什么?就是体悟了宇宙人生真相,明白宇宙是怎么回事,你才有智慧,你才对一切万法不生执着,你才能够把烦恼断除。宇宙人生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量子科学家已经给我们透露出来了,你看著名的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博士,他一直研究量子、研究原子,研究了一辈子,他得出一个结论,说世上根本没有物质存在。他说什么是物质?物质就是波动,振动产生物质。就像琴弦那个弦的振动,天文物理学有一个弦理论(String Theory),就是讲这个。所有物质分析到最后,原子核里头有中子、有质子还有夸克组成,原子核外面绕着电子;电子再往里头分,分到最后,现在能发现中微子,大概是电子的100亿分之一;再往下分就发现就只有波动,什么物质都没有。波动怎么来的?普朗克博士说,这是由于意识产生的,就是意念、念头动了。就好像慧能大师跟广州光孝寺那两个法师讲的,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您老人家心动了,才有物质发生,才有宇宙形成。你要是心不动,那就是永嘉禅师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都没有,这是真正的觉悟。知道什么都没有,你就不会执着。万法皆空,这不是让你消极,不是,那是事实真相,量子力学已经给我们证实这点,事实真相真的就是空,只有波动。只有你把念头放下了,你才能看到真的是这样,你念头不动,你才能观察动的现象。你成佛了,就是念头不动了,所以你一切的现象都了解,然后你看到众生,凡夫动,动得太厉害了,大风大浪,阿罗汉动得就很轻微,菩萨就更微细。佛是不动,就好像一湖湖水,湖水无风无浪,那是非常平静,外面的山,山色照得非常清楚,你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很了解,一目了然,因为你心不动。如果你有风有浪,那是照不清楚,所以你就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你就糊涂,糊涂你肯定就造业,造业你就会受报,你就会有苦。所以佛法讲惑业苦,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苦,受苦了又更加迷惑,就如是的恶性循环,就是轮回。什么时候把迷惑一下放下,你就觉悟了,迷惑没有了,你就不造业,不造业你就离苦得乐。宇宙人生真相你明白了,就真有这个好处。明白了以后不是说什么都不干,就是空了,干什么?有什么意义?你自己不起心动念,你自己觉悟了,那还有众生。觉悟的人明白,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他跟我一体,他不觉悟也会影响我,我就不能甘心、不能忍心看着他迷惑颠倒受苦,我得帮助他。这种帮助是无条件的,为什么?是一体。就好像我们的人身哪一个部位,譬如说手伤了,很痛,左手伤了,右手去抚摸它、爱抚它。请问爱抚讲条件吗?右手有没有跟左手讨价还价,你得给我多少钱,我才能爱抚你?没有,念头都不动,自然反应,就是去帮助它。这就是佛法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无条件,大慈悲是没有条件的,那是自然反应。佛菩萨度众生,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是自然反应。这个境界大家琢磨琢磨,左手伤了右手去帮助它,它起心动念了没有,是不是自然反应?它为什么能这样反应?因为是同体,它知道是同体。我们为什么不能帮助别人,看到人遇到车祸死在路上都不肯去伸出援手?就是因为迷惑太深了,就是麻木不仁,这个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告诉我们,你真明了了宇宙人生真相,你所过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自度度他。

最后普贤菩萨代表力行,力行就得真干!佛跟你讲了半天,你不真干,不是白说了吗?今天我们这一个多小时讲课,您听明白了吗?听明白您得真干!怎么真干?首先我得要认真学佛,我得求智能,我得听经、闻法、学习。而这个学习很关键的,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部经下去,跟一个老师学,这得师承。这种学习是最快速的,跟咱们在大学里学的方法不一样。我曾经问过我们的学生,学生四年毕业拿到学士学位,我问他你觉得学到什么东西?他看着我愣了一下,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就是拿到文凭了。你看大学四年是不是白学了!为什么学不到东西?你看他也很用功,天天早出晚归,学的东西太杂了、太乱了,东学一科,西学一科,按照学分制,四年学下来科目不少,什么都没学到,脑子就像浆糊一样,乱七八糟,没有智慧。你让他上岗去担当一个项目,管理一个企业,你看我们商学院学管理出来的能管理企业吗?不行,知识很懂,懂的理论不少,没有智慧。所以佛法要学智慧,一门深入,你一门下去,跟一个老师学,那你能够得定,因定开慧,这个智慧是从心定得来的,不是你学得愈多就愈有智慧,不是。学得多只是知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发现问题,你学知识多,你能发现很多问题,所以知识愈多问题愈多,是不是这个样?智慧是解决问题,所以智慧愈多问题愈少,这就对了。所以力行第一个要求解,这是理解,要明白佛在经里的教诲,跟老师来学习。你要是还没有真正的老师,我就推荐我的老师给您,净空老和尚,这是我这半辈子来所遇到的这么多大德里面我最敬佩的,我已经学了二十年,给大家做证明,他确确实实是难得的第一善知识。你要是还没找到,你就不用找了,我二十年给你做证明。解门你要认真去学习经教,听经闻法;行门,就是你听懂了,你去真干,听明白一点就做一点。譬如我今天听到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回家就要孝敬父母,给父母洗洗脚;父母不在身边,给父母打个电话,寄点钱;快生日了,写个贺卡;快过年了,寄个礼品,是想到父母,从这开始力行。尊师,对老师要恭敬,最重要的是老师教你的,你要领悟,要认真的学习,这是对老师恭敬。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我现在从我旁边的人开始,不仅对我喜欢的人慈悲,对我不喜欢的人也得慈悲,大慈大悲是无条件的、平等的,对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慈悲,这是大慈大悲。从这里开始落实,就是普贤菩萨的功课。

佛法博大精深,今天一言难尽,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诸位大德同修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体验人生最高享受

/编者按/上下

2012年5月,定弘法师跟随恩师净空老法师到泰国弘法,参加了在泰国举办的“2012多元宗教高峰会议”,在此期间,5月25日,法师受恩师慈命,在曼谷班哲希利公园和大众分享了学佛和出家以来的心得,题为《体验人生最高享受》。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

今天师父上人让我在此地给大家做一段学佛的分享,给我取的题目是“体验人生最高享受”。这个题目非常吸引人,我在20年前就开始听师父讲经了,那时我刚上大学在广州念书,听的师父的录音带。师父上人常讲,过去方东美老教授跟他说到,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而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我想这句话在座的诸位都很熟悉,到底我们有没有体验到,这个最高的享受我们有没有得到,或者有没有浅尝到几分?

师父上人被方东美老教授这句话带入佛门,他通过60年的学佛,真正完全的体验到这句话了。我自己也是被师父上人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可以说这句话对我非常富有吸引力,我之所以今天能出家,也是被这句话一直在引导、在带领。而在二十年的跟师父上人学习经教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的体验、不断的印证,学佛确确实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现在只能说是浅尝到一点点,大海水是那么多,我是能浅尝到一、二口了。但是虽然浅尝到一、二口,我尝到的确实是海水的味道,今天我就把我浅尝到的一、二口的味道跟大家分享。

师父讲学佛是最高的享受,我们看师父上人本身就给我们最好的表法。他老人家今年(2012年)86岁高龄,老而不衰,跟年轻人的体力精力相彷佛,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现在有句话常讲,一看这个人很阳光,脸上都透着光芒,光彩照人。你看师父上人参加多元宗教的高峰论坛,他一上台,全场寂静,大家肃然起敬。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见到师父老人家那种神采,立刻就油然而生敬意。这种威德摄受众生,我想不仅摄受人,也一样摄受天地鬼神。你看我们这次来曼谷,从香港坐国泰航班,国泰有好多航班到曼谷来,结果那一天本来天气预报是有雷暴雨,之前都是下大雨,我们的飞机到达之后,变得阳光明媚。后来同修们告诉我,这全天就你们坐的这一班航班没有误点,其它的航班全部误点了,全都是被风雨挡住了。下来之后阳光那么充足,所以我们说师父很阳光,天上也有印证。但是阳光也不会特别的强烈,你看这两天,师父上人从酒店走过来,我们大家跟着师父老人家走,都特别爱护老人家,两位同修在旁边一人打一把伞罩着老人家,发现怎么没有太阳?本来出来也是太阳很大,走在路上就没有太阳了,很阴凉。我就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不用打伞,上头有人打伞了。这都是我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师父老人家现在的境界,虽然作为跟随老人家这么多年的弟子,我还是摸不透。境界之高远,用颜回形容他老师孔子的话来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愈往上看愈看不到顶,这种境界实在不是我们凡夫可以猜测得到的。所以他的这个体验,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他完全得到了。我只有仰信而已,因为没有到他这个境界,确实你怎么可能感受?但是我们相信是真的。为什么?虽然他在很高的境界,我们在很低的境界,但是我们真的按照老人家的教导去学习,真正得到一些。所以我们相信师父老人家讲的确实是真的,他不是骗我们,学佛确确实实为你带来最高享受。这个享受到底是什么?你到他的境界就知道。但是现在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的探讨一下,到底下手处在哪里,门在哪?我们想进这个门,得找到门口。我今天给大家讲得很粗浅,只是讲一个门,下手处。这个下手处我摸着了,门我总算找到了,虽然懂得一点点,也应该完全供养给大家,要不然来一趟曼谷,跟大家没有结个缘,也是不够意思,所以要好好的跟大家分享。

师父老人家怎么得到这人生最高享受的?我们看他刚刚学佛的时候,是方东美老教授给他推荐的,他入门是在章嘉大师座下。章嘉大师第一次跟他见面,就劝导他要看得破、放得下,告诉他说,这六个字,你好好回去做六年。六年之后我们师父上人就出家了。当时我们师父听到这六个字,似懂非懂,因为当时毕竟才26岁,于是就问章嘉大师说,从哪里入手?章嘉大师非常缓慢的告诉他,要从布施下手。师父说,我没有钱布施怎么办?我生活都很紧张,工资也很低。章嘉大师说没有关系,你有一块钱就先布施一块钱,有一毛钱就先布施一毛钱,从这里开始,愈布施愈多,愈布施愈自在。我们师父老人家有个好处,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听懂一句就做一句,从布施下手,好,那就下手。所以虽然穷,但是凡是遇到做善事的时候,譬如说印经、放生、赈灾等等总是要随喜。布施到六年,他说把自己所有一切都布施得光光的,真是没有房产、没有资产,也没有银行存款,全部的家当就是身上几件衣服。结果出家的因缘成熟了,当时是有一位出家人请我们师父九次,让他出家,非常有诚意,所以师父就答应出家了。到现在五十四年了,现在境界当然远非昔日可比。我现在能体会到的是老人家昔日的境界。他出家的时候就立了愿,效法释迦牟尼佛,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其目的就是要把佛陀教育振兴起来。他在经教里跟我们讲,除非是自己不知道,得不到佛法的好处;现在得到、知道了,就有义务把这么好的东西供养给大众,所以他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法利生。我是去年(2011年)7月15号出家的,我出家也是师父上人给我安排。他在2007年的时候,在《学佛答问》里面就给大众宣布,说钟茂森的母亲现在送子拜师,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说现在茂森完全交给师父上人,就是怎么安排全听师父上人的,哪怕是将来或者像师父您老人家行作沙门弘法利生,或者是像李炳南老居士示在家相弘法利生,全由师父老人家安排。师父收到我母亲这篇《送子拜师文》,特别高兴,那是2006年9月27号,我妈妈带着我到香港拜师。我当时刚刚把澳洲昆士兰大学教授职务辞掉了,要跟师父老人家来学传统文化和佛法。结果2007年的那次《学佛答问》当中,师父就宣布了,说我希望钟茂森将来出家。他原话是这么讲的,“出家将来做个好法师,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怎么选择是自己的事情”,老人家是这样希望。后来师父又说到,“但是选择的时候,肯定对于将来会有影响”,这是2007年师父老人家讲的。我可以说是慢了很多,我是2011年才出家。当时我出家的时候,给师父上人顶礼,写了一封启请函,说弟子现在终于想明白了,真正要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还是以出家身、出家相最适合我自己,因为我没有家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弘法工作当中。

我给师父表了态。师父很高兴,立刻就派人联系香港圆明寺的畅怀老法师,这是我剃度恩师。畅公跟我们师父是35年的老朋友,1977年,我们师父上人第一次到香港讲经就是畅公邀请,在他的中华佛教图书馆讲的《楞严经》,师父在讲经当中讲了很多,这是在畅公的道场。中华佛教图书馆是倓虚老法师建立的,倓老是天台宗第44代传人,后来由畅公接管了。除了佛教图书馆以外,还有天台精舍、圆明寺,都是畅公做住持。畅公当时觉得很惊讶,问了一下我的学佛经历,他就笑,他说我们师父可能是开玩笑,怎么可能让他这么好的学生来跟我出家,送给我?然后师父老人家跟他讲,说他跟你出家,但是跟我学法。于是我母亲就按照这个意思给畅公也写了一封送子出家的信,要送儿子出家,给畅公写清楚。说我出家以后还是要在我们恩师净老座下继续学法,将来他是要弘扬净土法门,如果师父上人没有批准他出山之前,他是不会离开我们净老恩师的。看看畅公您能不能同意,如果能同意,请在这个信后面签个字,您签字同意了才让儿子出家,如果不同意暂时就不出家。畅公非常开明,就是我们师父也很赞叹,现在佛门里面难得少有的法师,他没有嫉妒心,也没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