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章次公学术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7:56:36

点击下载

作者:王羲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章次公学术经验集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章次公学术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章次公学术经验集/王羲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

ISBN 978-7-117-25006-1

Ⅰ.①章… Ⅱ.①王…  Ⅲ.①章次公(1903-1959)-生平事迹②中医内科-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K826.2②R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64569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章次公学术经验集

主  编:王羲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006-1

策划编辑:崔长存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编委会

总 主 编 严世芸

常务秘书 徐 燕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庆其 王羲明 邓跃毅 朱生樑

    孙增坤 严世芸 李其忠 何立群

    陈丽云 胡鸿毅 袁灿兴 徐 燕

    蒋梅先 韩 政 潘华信主编简介

王羲明(1930—),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肿瘤科主任。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授、香港中华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擅治呼吸系、消化系、血液系、内分泌系疾病及其肿瘤病的术前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化放疗后血象减少、胃肠肝肾功能不良。尤善用膏方防治良恶性疾病。荣获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 “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奖”,国务院授予 “突出贡献医学专家”证书,享有我国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历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内科代表性传承人、海派中医丁甘仁流派章次公研究基地项目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孟河医派传承学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丁甘仁学会会长等职。内容提要

本书是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 “海派中医传承流派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海派中医流派复兴、加快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了弘扬、传承章次公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缅怀其丰功伟绩,通过多方搜集,我们将章次公生平传略、主要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论药物特色、说验方效能、讲诸家医案精华、述自家医案经验,以及中医教育、人文艺术、流派传承、大事记、重要论著等汇编成册,作为对章次公先师永恒的纪念。

本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海派中医研究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彩插章次公(1903—1959)编委合影前排左起:朱为康、李雁、王羲明、赵凡尘后排左起:梁婷、黄柳柳、颜仲仪、殷晓聆、王琍琳、周奕阳、李树芳、陈旻、陈东林、孙俊杰左起:王冠廷、王羲明左起:章兰兰、吴景贤、王羲明、王冠廷、李树仁章次公先生遗训(1938年书)(门人朱良春提供)章次公先生40岁诞辰时,门人沈济苍、刘笃公敬献纪念印章总 序

鸦片战争以后,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设立租界,列强割据,华洋杂居,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和文化侵蚀的一种政治权利形态,但也冲破了封建传统文化羁绊,促进了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使上海很快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远东商贸中心,以及城市人口85%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移民城市,是公认的世界四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上海发展形成的人文特点及对医药需求的增长,给中医医疗和中药实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中医流派、地方医派的贤才和中医学子纷至沓来,汇集沪上,成为人文荟萃之乡,名医辐辏之地。在上海城市环境和文化土壤的催化下,孕育和造就了海派中医,出现了学术思想交融,学术观点争鸣,中医西医汇通、医疗技艺交流,中医医院与中医学校林立的生动局面,形成了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鼎新而变,领风气之先”的鲜明特色,为我国中医的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泽周(字甘仁)先生,顺潮流而动,于19世纪80年代来沪寻求发展。丁家三世从医,先生承家业,学医于江苏武进孟河镇,初学于纡塘马绍成,继则师承一代宗师马培之,并时与族兄丁溪松问学。学成之后,始悬壶于孟河,后客寓苏州,再东迁沪渎,设诊于上海仁济善堂,问道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名家,过往甚密,撷取各家之长,轩岐之学得以交融升华,造诣日深,医道大昌,一时煊赫,名噪海上。

丁甘仁先生孜孜矻矻,追学不倦,勤奋严谨,一丝不苟,深得同道赞誉。其重理论而崇临床,精专博学,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点:尊经典,博众长,融时论,援古证今,别开生面;破 “寒”“温”对峙格局,倡 《伤寒》《温病》统一法门;杂病证治,主以 《伤寒》《金匮》方论,兼采各家,首重脾胃调治;外感热病证治,宗 《伤寒》之法,而不拘仲景之方,攻补相宜,肺胃同解;重痰湿致病,擅用化解痰湿诸法;崇尚和缓归醇,常变有度的临床风格,用药重辨证,贵轻灵;不囿临床分科,内、外、妇、儿、喉各科兼长,堪称典范。此外,先生虽繁忙诊务,却着意立说,著作颇丰,有《医经辑要》《脉学辑要》《药性辑要》《喉痧证治概要》《丁氏家传珍方》《丁甘仁医案》等多种著作刊行,皆脍炙人口之作,深得同道青睐。先生乐善好施,孙中山先生曾以总统名义赠予 “博施济众”的金字匾额,其大医精诚,可见一斑。

丁甘仁先生不仅是中医理论家、临床家,而且是近代中医教育的先驱者。1913年,先生会同夏应堂、谢观诸同道在全国医药联会上提议筹款集资兴办中医学校。经反复与当局请愿,成功立案,于1916年8月23日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挂牌,成为我国第一家经由政府正式注册的中医学校。学校请谢利恒任校长,汇集一大批医理精深、学问渊博、临床高超的中医名家担任管理和教学工作,并就课程体系、教材、教师及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探索和实践,开创了中医近代学校教育的先河,使中医人才培养走出了单纯家传师承的狭小天地,为我国近代中医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洋洋千言的办学 “宣言书”中,详述了创办中医学校的目的,计其大要有四:“国粹之可虞也”;“生命之攸系也”;“气质之不同也”;“利权之外溢也”。发出了 “唯有争胜,奋起振奋”“竞争乃出,优胜劣败”的呐喊,表达出了 “昌明医学,保存国粹,中体西用”“要求中医之发达,必先陶铸中医之人才,要陶铸中医之人才,必多设中医之学校,使本正源清,而后有良好种子”的办学宗旨,并立 “精诚勤笃”校训。凡此,抒发了丁甘仁先生及其同道面对欧风美雨,中医危亡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和忧虑,以及与之抗争的决心和韬略,其心系国粹的中医情结,由此可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办学凡32年,共30届,869名毕业生。1926年先生谢世后,由次子丁仲英、长孙丁济万,以及夏应堂主持学校工作,并于1932年改名为 “上海中医学院”。学校硕果累累,桃李天下,如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王一仁、许半龙、陈存仁、张伯臾、沈仲理、裘沛然、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等等当代名医,皆师出丁甘仁门下,承丁氏之学,蔚然有 “丁派”之誉,是海派中医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在丁氏内科流派诸多弟子之中,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中医学院第一、二任院长者;有成为国家卫生部顾问者;有成为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员者;而成为上海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上海市及全国诸多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机构的资深教授、主任者更是不计其数;有的弟子更是名噪港台、海外,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医学术方面,他们砥砺潜行,锲而不舍的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和体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守常善变,取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在各自的临床领域中,形成了自身的学术风格和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的学术内涵,深刻影响着上海乃至海内外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同时,他们也为高等中医教育、各级中医院的建立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为中医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其功莫大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重启了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并与高等中医药教育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对地方医学流派的继承、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在市政府、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组织领导下,领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对上海中医学术流派——海派中医的发掘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各学术流派的基地建设,其集流派学术特色研究总结、流派团队培养、流派优势病种特色门诊的设立、流派相关文献的集成等等为一体,促进海派中医各学术流派学术经验特色的弘扬和发展。丁氏内科流派在先后二期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市政府的重点支持,并通过论证,根据是否具备研究条件的实际情况,遴选了丁氏内科流派内六个分基地建设项目(黄文东、严苍山、张伯臾、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以及六个学术思想研究项目(丁甘仁、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陈存仁、裘沛然)。尽管遴选过程中,不乏存在遗憾之处,有些较有影响的丁氏内科流派的医家因找不到传人或缺乏可查考资料而未能立项研究,如许半龙、王一仁等,殊深痛惜。然而,就当前研究项目而言,大致已能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特点及其发展的基本面,尚属幸事。

在近六年的研究中,各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均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寻根访踪;焚膏继晷,爬罗剔抉、穷搜冥索,搜集遗秘,补苴罅漏,集腋成裘;刻苦研究,译慎不拘,刮垢磨光,去粗存精,全面总结,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凡此,其有耗于呕心沥血,无累于名利得失,专心致志,几经寒暑,编著成以。其中,旧居家貌、传承谱系、先贤年谱、医案医话、医论学说、经验特色、文献影像,一应俱全,于继承与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功不可没。

200余万言,计12分册的煌煌著作——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将付剞劂,面市问世。该书是首部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医学全貌,又切合实用而富有研究价值的集成性著作,为今后深入研究、总结、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奠定了基础。于此,心存感激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创导,上海市政府、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鼎力支持,也深切感动于丁氏内科流派研究团队全体同道的不懈努力,成就该书的铸成。纵然我们付出了艰辛,但深知遗阙错谬之处尚属难免,祈同道仁人点拨赐教,以臻完善。严世芸二〇一七年八月前 言

章次公(1903—1959)先生是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医史家、革新家,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曾任我国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首任主任等职。他治学严谨,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他广览群书,知识渊博,学贯古今中外。提倡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双重诊断,一重治疗”和 “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等主张。冀发展中医药学,整理文、史、哲、医古籍,结合现代科学,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高实效。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培育中医药优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改革创新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为了弘扬、传承章师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缅怀章师的丰功伟绩,我们谨收集了章师亲友师生照片、亲笔手书的真迹墨宝,生平传略,师出名门,主要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论药物特色,说验方效能,讲诸家医案精华,述自家医案经验,从大事记到重要论著索引,汇编成册,作为对章次公先师永恒的纪念。

当前,适逢 “海派中医丁氏内科”丛书的编写出版是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 “海派中医传承流派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海派中医流派复兴、加快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章次公学术经验集》一书能够适时地编写和顺利地出版,这与严世芸校长的鼓励、指导和精心策划的确当、有力、周全是分不开的。同时,“丁氏内科疗法”项目获得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认定,以及我王羲明本人被推荐和认定为 “丁氏内科代表性传承人”的盛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在上海市中医发展办公室领导下和严世芸校长的督促下,把 “海派中医传承流派研究基地”工作推动前进、建设得更好。王羲明2017年8月上篇 生平史略一、章次公生平

章次公先师,生于1903年7月28日,为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医史家、革新家。小名合子、吕光;学名成之,字次公,号之盫。章师从事中医临床,学验精深,讲究实效,追求真理,有创新精神。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父亲名峻,字极堂,曾在清末参加江苏省新军第九镇,原属革命志士赵声(伯先)部下,为同盟会员,后来赵声被两江总督端方所排挤,极堂先生也因此而返居故乡。1915年,先兄端甫卒业于同济大学之预科,返里省亲,撄热病烦渴,仅7日而殁。极堂先生惨然伤感,乃令次公于文事之余,兼攻医学。1916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长。

1921年(18岁)考入我国第一所中医院校——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受丁甘仁先生的教导,由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敏悟过人,居同辈之冠,深得丁师的喜欢和器重。亦闻江阴曹颖甫先生之议论,提倡仲景,不敝于俗,犁然有当于心,执贽门墙,出入数年,对经方之学受益匪浅。于1925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后,教授药学于母校,并兼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之职。

章师尚觉学业短浅,见闻未广,时就宗人余杭章太炎先生而质疑古今医学源流,得益颇多;于远西医学亦勤求之,尤注重于察事辨理、判别真似之术,间从太炎先生讲受因明,恍然五行六气之说,虚无难稽,绳以三支轨式,无一而可剪辟之心益坚切矣!

1927年10月章师与王一仁、许半龙、秦伯未、严苍山等同学设立中国医学院,拟编新教材,着手于中医学制的改革。章师编著 《本草》一书,载药石之所宜,通闭解结,致之于平,因撷其菁华,汰其浮词,旁采东人之学,参以远西之说,为其基调。还剪辟宋元以来借阴阳五行支配药效,一也。剖析古医籍中药效,二也;博采民间效方,三也;根据科学,说明药理,四也;炮制方法,斟酌改善,五也;研究生药之种植,六也。凡所叙述,务反世俗玄黄之论,欲以移其风气。同此志而言行者,仅川沙陆渊雷。无如守旧、维新,趋舍殊途,意见纷如,其为雷同所排,固其宜也。

于是在1929年1月,陆渊雷、章次公与挚友武进徐衡之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以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校训,热心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中医后继人才。章师教授 《药物学》《各家医案选读》,由于教学取材恰当,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答疑解难,启迪后学,得到众多学生们的接受和欢迎。如此奋斗五年,旧染污俗,日渐湔除,百蠹千穿,日臻完善。卒受 “一·二八”抗战之影响,学院停办。李棻医师著 《近世伤寒病学》,章师促其修正补充得到丁济民先生赞同(章兰兰提供)

章师曾在1928年2月,受聘任职于上海世界红卍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初则醉心于仲景,薄宋后方剂,非西医疗法。临诊既久,疏方用药,每感下笔踌躇,遂探讨时方,征之科学,颇多著效,理亦相谋,始悟时方可以效法者亦多也。自后常与邓源和、李邦政、陈端白、李棻、唐瑞源诸医师相切磋,于远西疗治,亦多彻悟。使病在危急时刻,治苟有法,汤液固足以疗病,若临事迟疑,致病者不能服药,或虽服药而消化器官已不能吸收,国医于此,则可谓至无术矣。西医尚有注射可施,膏药络缠,希冀万一,是足以补中医疗法之未备。从事中医者,当具有更为高远的志向,更加博大的胸怀,择合而从,融会贯通。医药所以救疾疢、免夭折,苟有良法,何分中外今古?皆当研究采用,不可以门户之见存焉!

章师深感中土医学之理解,皆凭臆测,故其命名、病理、诊断诸说,辄与远西相悖。至于治疗,药虽歧异,而愈病实同。盖药治之适应于人体变化则一也。于是据此论述,提出 “双重诊断,一重治疗”主张,其意义尽在“治病求本。应从中医整体着眼,以传统四诊八纲、辨证析义为主,参合现代科学诊断仪器完善、盘查病灶鉴别为助,明晰精微,判定病证实质。执传统积验便廉方药,击中要害,从而提高中医疗效为目的”。章师这一主张,对于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能为后来学者指明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所应走的道路和努力方向。

章师记忆力强,过目不忘,虚心接受名家治病特色经验的熏陶;又能刻苦自励,钻研古今医籍,传承各家医技专长。由是学贯新旧、兼通中外,博采众长,明辨真伪,融会贯通,学识超群。

章师于1937年间,开始设立诊所于斜桥地区,这在当时称为平民窝的地段,离红卍字会医院较近,便于患者求诊、学生传承教学。他医术精良、医德高尚,体贴病员,诊金很低,对贫寒患者,常送医给药,开的药方,均取价廉而效捷者,便于减轻病人负担,所以就诊病人甚多。他身体力行,为学生们树立起处处要为病人着想的好榜样,故有朋友们称他是 “平民医生”等美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上海市卫生局第五中医门诊部特约医师之职,兼任上海中医进修学校之教职。同时兼任华东疗养院医生,参加高干保健工作。曾感慨地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也就没有中医前途和我个人前途”。

1955年冬,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赴京工作,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兼任中央保健局中南海老干部保健医生,曾多次为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看病,疗效显著。1958年秋,兼任北京医院中医科首任主任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1959年4月,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等职。任职期间,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尽心尽力,为党为国和人民的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章师平素精研 《内经》和张仲景著作,重视历代各家学说及晚近医家特色专长,并参合现代科学知识,倡导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成为我国开创传统医学革新的先驱者,采取现代学理谋求科学发展中医药学的创导人,最先应用现代检测方法证实我国传统医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努力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在中医界享有崇高的盛誉。

章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医均有精深的涉猎。章师素以书法著称于医林。他力摹颜真卿,临池端正,境界高雅。有著作 《药物学》六卷,多发前人之未发,补古人之未逮。撰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叶桂(天士)传》《中国医药学史话》《诊余抄》《各家医案选集》等医学论文。又与徐衡之合辑 《章太炎先生论医集》。并由弟子整理出版 《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等医籍。

在京期间,原拟晚年时修订 《中国历代医籍考》和校勘 《内经》,并拟整理总结多种疾病的防治规律,为复兴中医药事业作更多贡献,但不幸罹患肺癌,经多方诊治无效,于1959年11月6日逝世,享年56岁,壮志未能实现,殊属憾事。

章师一生,极为辉煌,为了大家更能具体了解,就下列方面给予补充说明。(一)秉性耿直,淡泊名利

章师处世敦厚,真诚坦率,秉性耿直,淡泊名利,从不作名利之争。但为了学术、为了真理,从不曲从,也不奉承,却能仗义执言,坚持据理力争,尤其在京任职时,仍能保持其独具性格,得到党的信任。何时希曾说:“他是一位诚朴质直,胸中毫无欺诈心态的大学问家。”即是十分真实的描述。章师对待贫病患者富有同情心,不收诊金外,再免费给药;对不能起床就诊的重病患者,邀请就去,不收出诊费,深受众多贫病者的欢迎。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为孤岛,避难到上海的亲友,常来诊所食宿,从不拒绝,故有“当代孟尝君”的雅号。接待同道和朋友,非常珍惜和友爱,有请教等事,必详情指导;如患病前医未效而来就诊时,必索阅原服药方,倘辨证尚合,便略作调整前方,即可获效,并告患者,前医用药不错,可就近请他继续看病,以免长途跋涉,前医亦觉得感动,此后有结成师生或朋友者。章师忧国忧民之心,十分强烈,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民不聊生,非常不满。有一次去亲友处宴会,酒酣耳热时,说了 “国民党不亡,似无天理”。第二天就遭到特务上门,翻箱倒柜、恐吓、盘问……差一点被关进牢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师的心情感到非常宽松和愉快,常对子女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前途,没有中医的前途,也没有我个人的前途。”鼓励子女们都要好好学习,跟共产党走。章师有子女9人,从医有3人(教授1人,研究员2人),其余都是教师,均有成就,不负父母希望也。(二)积学精深,博览群书

章师积学精深,博览群书,融会古今,广记博闻。章师在中医药学得到丁甘仁、曹颖甫诸名家之传授,造诣深厚,既精研仲景之学,又广集明清温病学说,能采寒温于一炉,而无门户之见。又曾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国学打下坚实基础。章师治学不盲从,不迷信,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他曾说:“吾人生当科学昌明之世,但问其学说之是非,不问其人在历史上地位为何。苟仲景学说有背科学,则其罪当与庸医同科;若铃医有一方之效足录,则位亦与仲景同等,当以科学之尺度衡量之,然后始有持平之论。”可见其胸中毫无成见,纯以事实为依据。章师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广读博学,所以广集百家,融会贯通,明辨真伪,见识超人。1956年毛泽东主席有过两次约其畅谈中医药事业至终宵达旦,主席博通古今,看过很多中医书籍,曾提出过不少难题,章师口才很好,都能一一对答如流,主席高兴地说“难得之高士也”。(三)辨证明晰,用药精练

章师常能自出新意,学淹众长,临证触类旁通,多有巧思,推究病因,细致入微,辨证辨病,抓住要点,疏方遣药,不落俗套,用量或轻或重,恰到好处,令人耳目一新。病案书写,简洁清新,出于古人,又不同于古人,参以新知,而无斧凿之痕,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地。所以 《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于201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出版后,大家争相购买,竟一销而净,受到中医同道之好评和欢迎,成为近代医案中之翘楚。曩昔章太炎先生对章师医案的简洁精练很赞赏,他以章师身材相对稍矮,因而有 “笔短如其人”之评,一时传为佳话。正是由于章师医术高超,诊治不少重危病证,疗效较好,到京不久,正值林伯渠同志术后病危,呃逆月余不止,诸医束手,周总理嘱请卫生部新来中医顾问章次公会诊,章师用三剂中药逆转危局,呃逆被制止,震惊了中西医务界,周总理得知消息,讲了三句话:“中医好,西医亦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从此以后找章师会诊的病例日益增多,整天忙个不停,连星期天,门前小汽车也排成长队,在京的学生都去襄诊,认为这是学习、传承章师医术的最佳时机。(四)皇古融新,传承发扬

章师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学习,力求两者之间的沟通,针对当时中西医相互攻击的状况,曾慨然地说:“如果依然深划鸿沟,相互攻短,那无异是开倒车,阻碍医学的发展。”他曾经这样比较过中西医:“中医的诊断有些地方不及西医,但也有其突出之处,不但诊断如此,中医的一切都是从综合、整体着眼的,不同于西方医学过于重视局部的变化。如果既从整体着眼,又注意局部病灶,则辨证论治当更为精切,更接近于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些论点,在今天来说,仍然是非常确当的。章师据此论述,提出 “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主张,为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以及后来学者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对前人留给我们的大量医技资料、实践文献,章师认为既要继承,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依样画瓢;更要推陈出新,敢于改革创新;多做发扬中医实效工作,才能推动中医药学的前进。(五)热心中医教育,培育优秀人才

章师除治病救人外,还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育优秀人才。章师自从学校毕业后即留母校任教 《药物学》,随后于1927年与王一仁、许半龙、秦伯未、严苍山诸同学创办中国医学院,1929年又与陆渊雷、徐衡之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以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校训和教学主张。章师讲 “药物学”课,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推翻陈腐之论,大胆树立新观点,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所以学生最喜听他讲课,得益也最多,往往能给人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感。除教 《药物学》以外,还选《各家医案》,加以分析点评,使学生接受前人之成熟经验;更为难得的是将自己失败的病例编为 《道少集》,引用 《史记·扁鹊传》“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之意,将自己不见效和失误病例,加以分析,成为事后检讨,作为前车之鉴。章师指出:“对待别人固可隐恶扬善,若以对待他人之法而原谅自己学术上之错误,此必沦为无用之庸医。”这种严格要求自己、不讳己过的崇高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六)总结

综上所述,章师确是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医史家、革新家,对中医药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了继承发扬他的崇高精神,传承发扬他的高尚医德和医术经验,缅怀这位中医界的一代宗师之盛德和对中医药事业所作的卓越贡献,具有深远意义。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沿着章师的光辉足迹,崇扬章师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的凌云壮志,奋勇前进,以告慰章师在天之灵!(王羲明 整理)二、师出名门

章次公于1921年(18岁)考入我国第一所中医院校——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第5届毕业生,在学校内接受多位教授的良好培育,由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敏悟过人,已经迅速成长为名列前茅的有志中医。其中对章次公最有影响力的是丁甘仁、曹颖甫、章太炎三位老师。(一)孟河丁甘仁

丁甘仁(1866—1926)先生,又名泽周,是江苏省武进县通江乡孟河镇人,早年勤学深研孟河诸医家专长,擅治外感病多创套方,轻灵中不乏重剂;对杂病调治崇尚和缓醇正。精于内、外、妇、儿兼治,多学科全擅的独到诊治经验,显效卓著,成为一代宗师,海派名医,多年来致力于振兴中医事业及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将其主要成就,总结如下。

1.医道高明,荣获 “博施济众”称号

丁甘仁先生成长于孟河,先期学医于同族丁松溪,后向马培之学习,私淑费、巢诸家医术,善于闻道博学,广泛阅读古今著名医家书刊医案,钻研医道,吸纳精华,学业有成,术益精深。初悬壶无锡、苏州等地,后经巢崇山推荐,至上海仁济善堂施诊,医道大行,常与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张聿青诸同道交往,博采众长,尝谓“学无止境,见闻宜广”,习医者理应善于通晓和吸纳古今医家的特色心得。由于丁氏理论联系实际,亲身实现博学多能、贯通古今医道,并且乐善好施,深得劳苦大众的爱戴和欢迎,故于1924年得到孙中山大总统题颁 “博施济众”的荣誉称号。曾编写 《孟河丁氏医案》《喉痧诊治概要》《药性辑要》《脉学辑要》《诊方辑要》等专辑和著作,广为传颂。

2.博采众长,开创 “寒温统一论”先河

丁甘仁先生于临证经常综合应用古今南北医家的经方与时方学说于一炉,开创 “寒温统一论”的先河。对仲景 《伤寒论》最有研究,精通六经传变之道。丁氏认为凡是临证看病,必须 “先定六经”,然后 “按经辨治”。他曾教导我们:单单阅读 《内经·热论》是不够的,必须熟悉 《伤寒论》和 《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各家学说和著作,因为这是全面掌握急性热病辨证论治基本理论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只有悉心研究,深入领会,结合临证实际,才能有所收获。还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 《伤寒论》与温病学说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因人制宜。例如他在治疗伤寒时,邪传阳明,舌苔转为灰腻,中焦食滞,湿浊互阻不化时,除用经方葛根汤透解阳明之经邪外,还采用时方藿香正气散宣化中焦之湿滞;在治疗风温时,除用时方清肺化痰、生津增液外,颇多应用经方的麻杏石甘汤和白虎汤;在治疗湿温时,除用时方上下分消、宣化湿邪外,亦常结合应用仲景的经方如小柴胡汤、理中汤等。尤其在攻克时疫喉痧(猩红热)病流行时,颇多采取内外同治的方药,得到较好疗效,为后学者树立了读书风气和榜样。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成为德高望重的 “中医泰斗”。

3.办学兴医,广育中医发展英才

丁甘仁先生悬壶上海,技业精深,蜚声中外。但他认识到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加速培育中医人才,主张传承中医精湛医术、需设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单靠传统带徒方式,诚难实现愿望,于是立志兴学,在1916年集资创办中医教育,1917年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广育人才;又建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除广开慈善事业外,还可作为临诊实习场所;以后又一度创办上海中医女子专门学校(后合称上海中医学院),办学坚持中医传统特色,同时适当配备现代医学基础知识,以迎合时代之需要,从此各省市求学者闻风而来,其中如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张伯臾、章次公、秦伯未、严苍山、许半龙等传承丁派医术最有盛名。如此苦心经营数十年,先后完成学业共有30届,累计培养了近千名的毕业生,桃李盈门,人才辈出,自然形成 “丁氏学术流派”,为开拓和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

丁甘仁先生的卓越成就为后来学者作了好榜样。丁甘仁先生是章次公的中医启蒙老师,章次公入校后是因亲受丁甘仁先生的教导,所以得到丁甘仁先生最真实和最亲密的教导。丁甘仁先生开创 “寒温统一论”先河,以及温病寒化而用参附龙牡汤等临证经验,均对章次公的医疗实践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直接的影响。(二)江阴曹颖甫

江阴曹颖甫(1866—1937)先生,又名家达,别号拙巢老人,1919年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经方学》教授和教务主任。平素即以经方治病,次公先生闻曹师之论述,犁然有当于心,执贽门墙,课余到曹师家,曹师还教授新城之诗,桐城派之古文,出入数年,反复问难,相得也。时曹师应诊于同仁辅元堂,次公先生侍诊三月,见曹师用经方四逆汤(生附子、炮姜、炙草)重剂治愈垂毙霍乱病五六人。一妇人病干血已久,予抵当汤(桃仁、大黄、水蛭、虻虫)凡数服,桃仁用至七八钱,斯妇经行后,复抱子。后次公先生每遇重证,往往以曹师为法,以经方大剂起沉疴、愈顽疾,时人有 “曹派医生”之称。次公先生在 《仲景经方学》方面有深渊的造诣,乃曹师之教也。曹师亦得意地说:“众多门人中,得我心传者,唯次公一人而已。”曹师著有《伤寒发微》 《金匮发微》两书及 《汉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梅花诗集》各若干卷,均为平生精心绝诣的佳作。(三)余杭章太炎

余杭章太炎(1869—1936)先生,为晚清国学大师,治学朴实无华,亦渊博精深地熟谙岐黄医术。他对张仲景学说推崇备至,认为 《伤寒杂病论》极为重要。他反对废止中医,同时也反对中医完全守旧,认为中医务求 “自立”,还须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医学,并写有多种阐述中医的著作。次公先生认太炎先生做老师,因为同姓,又认做本家,让次公先生既执弟子礼,又执子侄礼。次公先生过从甚密,经常前去请教,质疑古今国学与医学源流,太炎先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每次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解3~5小时左右。次公先生治学作风朴实,得到太炎先生的赏识,因次公先生身材比较矮小,便戏谑地称他 “笔短如其人”。次公先生有国学的雄厚基础和中医革新思路,实深受太炎先生的颇多影响。此外,太炎先生还教导因明学(因明学是印度的逻辑学。“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学术的意义。就是 “舍似存真”之学)的研究,有助于察事辨理水平的提高。(王羲明 整理)三、章次公神妙救治林伯渠的故事

1955年冬季,章次公先生调京不久,正值当时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央四老又称 “长征”四老之一的林伯渠(另外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患前列腺肥大症,尿流不畅,做前列腺摘除手术。

据 《中华外科杂志》1956年12期报道:患者在腰椎麻醉下行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后第36小时开始发生呃逆,呃逆的深度及持续时间逐渐加重,每日呃逆次数曾多达20余次,最长延续时间达90分钟,影响睡眠。在呃逆发作最高峰时,每日睡眠仅三四小时。呃逆并伴有呕吐。在呃逆发作的第10日呕吐物及大便呈黑色,潜血试验阳性。7日后症状不断加重,呕吐物中存在新鲜血液。X线钡餐检查,发现食管贲门部痉挛并有浅层溃疡。

患者自呃逆发生以后,即由中西医名医师与苏联医学专家等多人悉心会诊与治疗,术后呃逆不止达47天。除用西药、针灸以外,进服中药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均无效。当时林老已69岁高龄,久病体衰,加之手术以后频频呃逆,不能进食,也不得休息和睡眠,生命危在旦夕,曾两次下过病危通知。

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亲自组织专家组抢救,到林老呃逆延续月余不止,病情十分危重时,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不久的章次公先生临危受命,参加了林伯渠同志的抢救工作,总理责成章次公担任抢救小组组长。

经章次公仔细查看病案,诊了脉象。

总理问道:“林老的病怎么样?”

次公先生说:“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总理接着追根究底地问:“根据是什么?”

次公先生答:“从四诊分析,神不散,气不竭,脉不乱。”

总理又问:“这病怎么治?”

次公先生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说:“呃逆不止,是由于胃气上逆。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胃主受纳,熟腐水谷。今胃气久虚,升降失常,呃逆频作,水谷不进,后天之本已衰。当务之急是养其胃气,恢复和增强胃的功能。但光靠镇逆不行,需扶其正气,徐徐调之。”

于是,由章次公拟方:用独参汤(大剂上品别直参),并守候在病床边,亲自煎煮炖汁,参汤煎好之后,林老因为不能口服,口服则呕吐,滴水不进已经多日了。章次公就让人用棉球蘸上参汤,然后对着林伯渠的嘴挤;他又嘱咐用新米熬成稀粥。人们都感到奇怪,不吃不喝已多日,熬粥有何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一滴一滴的参汤进到林老的嘴里,当晚,呃逆逐渐减轻,林老逐渐睡着了,等醒来后,叹出了一口气,说了声:“好饿啊!”赶紧拿来已备好的新米粥,嘱护士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到舌面。参汤、米汤交替着喂,并慢慢吞咽,林老又渐渐地睡着了,第47天,呃逆被止住了!经他治疗后,林老呃逆很快得到控制,再用了3服中药,转危为安,病情平稳下来。“简直是奇迹!”人们小声地议论着。但是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治疗之前,章次公竟然可以断定林老将会产生饥饿感,竟然那么早就准备好了新米粥!周恩来总结:“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

当时正在开会的总理得知此消息,十分高兴。他认为:这样的医术,的确不一般,指示要召开一个病例讨论会,总结一下经验。

会议如期进行,却难以得出结论,中医的专家按着中医道理讲,由于元气、胃气、正气不足地说了一通;西医的专家则表示不服,说如果没有西医输液,怎么会支持那么久?章次公的治疗不过是一个偶然病例,算不得什么经验,更难说是普遍规律。

双方争执不下。都是 “御医”,主持会议的人收不了场,就报告给了周总理。总理尽管日理万机,本来不需要过问一个医学病例的讨论情况,然而,事情是他布置的,而且对于将来的领导同志救治工作还有重要意义,因此,他放下手边的工作,来到了病例讨论会场。

总理来参加会议,立即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双方简单地汇报了看法,周总理半天没有说话。他环视会场,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医好!”

稍作停顿,又说话了:“西医也好!”

紧接着又说出了第三句话:“中西医结合更好!”

后来这段话便成了中央指导中国医学界工作的至理名言。毛泽东赞誉:“难得之高士也。”

治愈林伯渠的呃逆后,章次公的名声传进了紫禁城,亦传到了毛泽东那里。

那是中央办公厅一位同志在闲谈时对毛泽东说:“卫生部最近来了一位老中医章次公,从上海来的,那医术可神了……”将林老案例讲给毛泽东听。毛泽东本来对中医就有好感,因此高兴地说:“是嘛,我早就对你们讲过,中医并不比西医差嘛,你们还不信呢!”

毛主席当时正在考虑中医以及医疗工作的重大问题,他让周总理介绍一位有学识的中医人士,前来叙谈叙谈。周总理就推荐说:“卫生部新来的章次公章老,有学问,也有见识,可以一谈。”因此,毛主席让卫生部安排会见的事情。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徐运北找到章次公:“章老,你明天就不要上班了,好好准备一下,明天晚上有活动。”

次公先生以为是要出诊,还用得着休息吗,去就是了。但是,他见领导这么安排,肯定不是寻常的出诊,就去理发室刮了胡子,穿上中山装。很多人见他如此一反常态地 “盛装”,都问他要出席什么重要会议。他说:不知道,只是跟书记去会诊。到了晚上早早吃过晚饭,六点钟徐运北的车就来了,章老带上出诊的包上了车。车子一进中南海,他就知道是给首长看病,就问:“哪位首长不舒服啊?”徐的纪律观念是很严明的,说:“到了你就知道了。”

临下车,徐才凑过来小声说:“毛主席要和你谈谈有关中医的问题。”章次公心里咯噔一下,紧张起来。

工作人员把章次公领进了毛泽东的办公室,见主席正伏案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工作人员小声说:“您先在这里坐一下吧。”章次公就在那里安静地坐着,没有任何声音,光线也不太亮。

过了一会儿,主席看完了文件,放下手中的笔,抬头一瞥,发现了他,虽然陌生,可怎么也没有联想到自己要请的章老竟是眼前的这位穿干部制服的中年人,因为他想象中的章老应该是像蒲辅周那样鹤发童颜的老者。倒是眼前的陌生人使他想起请 “章老”叙谈的事来,于是随口问了一句:“卫生部的章老来了没有?”章次公赶忙站起来,回答说:“我就是卫生部的章次公!奉命前来拜见主席!”毛泽东握着章次公的手,大出意料,于是细细打量着眼前这位比自己矮了很多的年轻持重的名医,很快主席就笑了说道:“你还不老嘛,年纪还没有我大,怎么让人家叫你章老啊?我可不喜欢人家称我毛老!”说罢哈哈大笑起来(当时毛泽东62岁,章次公52岁)。主席态度的平易随和,消除了章次公的拘谨。这一谈,就谈到了天亮,6点钟结束谈话,一共进行了将近10个小时!毛主席与人长谈10小时,这是绝无仅有的。也许,章次公渊博的学识,有问必答的见解,不小的烟瘾,无障碍的交流,使他们忘记了彼此的身份,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而且,此后不久,谈兴未尽的毛泽东,又邀请章次公谈了一个晚上。毛主席在学问上博古通今,这一点世人皆知,同时也看过不少中医书,毛主席提了许多问题,章次公均对答如流,毛泽东会心地说了一句:“难得之高士也。”毛泽东与章次公叙谈,至今一直传为美谈佳话。

后来,毛泽东有身体不适,就指名要请章次公为他看病,章次公的高明医术和朴素形象深印在毛泽东的脑海里。四、章次公传承人简介

章次公重视教学工作,曾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学校等多处中医院聘为教学工作。他的课,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很多学生愿意听,接受他的教育,成为他的忠实弟子。由于参与教学较多,忠实学子亦多,日后就很自然成为他的代表性传承人,如沈济苍、范行准、谢诵穆(仲墨)、何任、王玉润、朱良春、陆广莘、王冠庭、王羲明、张云鹏等,其中有不少是医学专家、教授、名老中医、国医大师(见本书的传承脉络部分),现将仅存的著名海派医家介绍如下:王羲明章次公先生手迹(门人王羲明提供)

王羲明(1930—):男,上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87年),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为本项目负责人,海派中医丁甘仁流派章次公学术思想研究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历任上海市卫生技术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1990年),国务院颁发 “突出贡献医学专家”证书,享有我国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中国特色名医”(2005年)。早在1945年学医于丁甘仁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第29届(1949年)毕业生。师从丁济万、章次公等中医名家,在丁济万先生定居香港后;于1948年初,到章次公医室助理医务工作,相随章师10余年,深得老师真传,具备传统中医理论的精湛造诣,传承运用章师方药治病,常获著效。收藏章师学术讲稿、临证验案等诸多重要文献论著。曾于1952年考取中央卫生部办第一届中医药研究人员班送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习,得到王叔咸、马万森、钟惠澜、汪绍训等教授专家的悉心教导和基本操练,技业日趋精良,成为我国由国家培养的首批精通中西医术的高级医药专业人才。1957—1962年担任北京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讲 《中医内科学》、为讲师,兼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内科临床医师职务。1962年至今担任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87),创建肿瘤内科、肿瘤研究室为首任主任。从事中医内科、肿瘤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疗效显著,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奖”与 “20余次先进工作者”等奖项。王羲明主编 《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章次公药物学纲目》《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实用消化病学》《肝胆证治广纂》《现代中医药应用和研究大系·肿瘤》《中医治癌秘诀》《实用中医肿瘤手册》《胃肿瘤治疗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实用消化系肿瘤学》《中华现代药膳食疗手册》《肿瘤药膳》《中国中医药年鉴》等著作10余部。王冠廷

王冠廷(1929—):男,1946年学医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为第14届(1949年)毕业生,这时曾在章次公门诊室接受章师临诊传承教学,得到很多启迪、教益和收获。又于1958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原山东大学医学院)本科医疗系。历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消化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特约门诊专家。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疑难疾病,重点研究中西医诊治晚期胃癌。王冠庭主编有 《中西医结合实用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实用消化系肿瘤学》等专著。张云鹏

张云鹏(1931—):男,江苏启东人。起初从师吴安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徐福民主任推荐,又从师章次公,侍诊于上海市卫生局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得其传承。1959年进修于上海中医学院。1986年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历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老中医经验及民间医药研究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上海市名中医(1995年)。撰有 《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等4部,协编 《心脏病基本知识》等7部。(陈东林 赵凡尘 李 雁 任建琳 整理)中篇 学术钩玄一、章次公在学科领域的独特见解“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的治学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凝聚了传统科技精华和中医药学伟大宝库,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和智慧结晶。章师初学中医,好学不倦,聪慧过人,能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医籍,博闻广记,深入理解,基础扎实,成为既能博采众长、又善讲求实效的中医药家。故在治学理念上,提出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

1.贯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主张

章师善于勤求古训,尤擅吸收新知,不厚古薄今,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中医领域的传统学说、理论,善于区分和解析。有实效价值、能指导临床者,应当首选整理并予提高;对临床毫无意义的空洞言词者,需另行看待。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医界处于生死存废大辩论时际,章师等有识之士就极力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主张。所谓 “发皇古义”,即要重视经典论著,研究、探索和阐明中医传统实效理论精髓,使之发扬光大,并要很好地传承下去;所谓 “融会新知”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新兴学科内容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地充实到有实效中医药学的内涵之中,并逐步提高到崭新层面上来。这一主张,成为章师一生所奉行的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并为后来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发挥 “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作用

针对当时崇洋西化致中西医间相互攻击的状况,章师曾感慨地说:“中西医间如果依旧深划鸿沟,相互攻短问难,那无疑是开倒车,阻碍中医药学的发展。”章师曾对中西医间作过比较道:“中医的诊断,有些地方不及西医,但也有其突出长处,不但诊断如此,中医的一切都是从综合、整体着眼,不同于西方医学片面地过于重视局部的变化。如能既从整体着眼,又注意局部病灶,则辨证论治当更为精切,更接近于了解事物的本质。”于是章师据此论述,提出 “双重诊断,一重治疗”主张,其意义尽在 “治病求本。应从中医整体着眼,以传统四诊八纲、辨证析义为主,参合现代科学诊断仪器完善、盘查病灶鉴别为助,明晰精微,判定病证实质。执传统积验便廉方药,击中要害,从而提高中医疗效为目的”。章师这一主张,对于促进和完善祖国医药学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章师一生坚持贯彻中医科学发展方针,乃是弘扬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并能为后来学者指明了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所应走的道路和努力方向。

3.重视 “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内涵

章师指出:“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虽然不同,而其研究对象与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防病治病,增进人类健康,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同疾病进行不懈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发展中医药学,如能参合现代医学知识,如西医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注重实据,确有独到之处,应取长补短,采取 “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当然,亦要坚持中医特色,“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只有具备中医药学的科学实效内涵,才可免除 “全盘西化”的弊端。

4.实现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

由于章师一生贯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治学理念与事业宗旨,于是,章师杰出地成为我国开创传统医学革新的先驱者,采取现代学理谋求科学发展中医药学的创导人。章师是中医界最先使用体温计、听诊器进行临床检查、诊断疾病的第一人,最先应用现代检测方法证实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奠基人。因此,章师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东西方融会贯通新医学的康庄大道。寒温统一论——据辨证相承,统一寒、温学派之争

温病、伤寒学说之争,为我国清代以来中医界之一大公案,至今犹纷纭未已,说法不一,仍有争论不休之趋势。现叙述其源流与章次公寒温统一论的观点。

1.中医界寒、温学派之争

对于急性热病,中医界存在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前者以经方家为代表,后者以时方家为代表,多年来争论不休,互相排斥,各不相让。夫温病与伤寒,其证象之异,在伤寒恶寒,温病不恶寒耳;治疗所异者,伤寒用药宜辛温,温病用药宜辛凉耳。仲景方剂,有麻、桂之辛温,治恶寒发热;温病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之辛凉,治不恶寒发热。章师虽服膺曹颖甫先生应用经方的经验,但章师在临床上是主张博采众方的,因而不为所囿。章师曾说:“曹师治病非仲景方不用,予虽立程门,有负期许。”

2.消除门户之见,发挥互补实效专长

章师认为各学派本身,均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寒温两家,各有所长:分之则各自偏执一端,抱残守阙,受到前人一方一法的限制;合之则用其所长,随宜而施,不但没有经方、时方的门户界限,早就胸怀宽广地兼收并蓄,互用处方,互补用药,博采众长,便能活泼泼地得心应手,显示各家互补的实效专长。

3.寒、温学说同讲辨证相承,应予统一立论

章师说:“读古人书,切不可割断历史,最需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前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增加治疗的疗效。”章师又说:“仲景书确是大经大法,它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不但为热性病的治疗定出了许多处理方法,而且也可以推广运用到具有同样证候的某些杂病,为中医整体疗法奠定了基础,在医学上的贡献极其伟大。自叶天士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成为温病学派,他充实了许多辨证方法与治疗方药,这本是经方的进一步发展,他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纲领,也并没有离开仲景辨证论治的规矩准绳,因此必须肯定伤寒、温病学说之不可分开,温病学说原不反对使用仲景方,也并不务求清淡轻灵,说明经方、时方的界限原不存在,把两项学说在矛盾中求得统一,才能使多种热性病的辨证与治疗,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把两项学说对立起来,各立门户,判若鸿沟,在现时代里不应该再存在下去。”综上所述,章师是根据伤寒、温病两项学说同按辨证治则而创立,应以一脉相承的观点予以统一,完满地解决了这一多年来存在的学派争论矛盾。树立面向人民大众的医疗服务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以中医药学是伟大宝库,为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和智慧结晶。章师医德高尚,济世救人,认为作为一个人民医生,应效法走方郎中的面向人民大众,验、便、廉原是铃医的服务方针,若能贯彻验、便、廉的方针,就能提高医疗质量。

1.“验”是讲求实际疗效

章师平时除精研各家方书外,还留心民间的单方、验方。章师说:“若铃医有一方之效验,其位亦与仲景同等。”章师有时深入农村,遇农民来求诊,便就地取材,常用马齿苋治赤痢、百草霜治泄泻、仙鹤草治失血、天竺子治百日咳、车前草治浮肿、竹沥油涤痰通便等而可获良效。章师又认为中药里面有许多丸散膏丹,它们的治疗范围宽广,疗效很好,取用方便,值得广泛应用,但人多鄙弃不用,很是可惜。章师对大部分慢性疾患没有成药可用时,便开给散剂、丸剂常服,收效既较煎剂良好,也可节约许多人力、物力。章师又认为同样一个处方,煎法、服法亦很重要,如果运用得法,就能增加疗效。例如桂枝辛香,必须后下;大黄涤热,宜乎浸渍;鲜生地止血,应捣汁吞服;阿胶珠止血,噙化较入煎更佳。章师治高血压中风,以及肺出血不止者,常用冷罨法。章师亦重视外治法,称西医的冰袋治高热神昏,其实中土早有此法。章师又认为当一个临床医师,汤头必须熟读,经方、时方须择要选收,随时编成歌诀,烂熟胸中,随证加减,便无驳杂拼凑之弊,但熟读汤头,又必须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方是由博返约之道,若以汤头歌诀视为行医的捷径,便是舍本而逐末了。

2.“便”是便利病家

章师主张在疗效相等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方便之法和易办的药品,反对过去那种舍弃简便良方不用,大开其药品难觅和手续繁复的处方,造成病家不必要的麻烦。章师认为这些故炫神奇的做法,不足取法。

3.“廉”是减轻病家负担

章师反对过去那种迎合有钱人心理的作风,无原则地滥用贵重药品,便是处方动辄二三十味,使病家产生 “廉药不灵,药贱不好”的错觉,流风所及,便无端加重了病家的负担,既浪费了药材资源,更对病人毫无裨益。

章师于1937年间,开设诊所于上海斜桥地区,贯彻验、便、廉方针,所开方药,均取价廉而效捷者,减轻病人负担,得到了广大病员的欢迎。(王羲明 整理)二、章次公经典(研读与阐发)论著选辑

章师生前除忙于医治疑难杂病和传承带教学生外,若有所得,便勤于著述。由于章师崇尚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故这本书所刊载的文章都是章师出自胸中的专心创作,含有独到的论点,精辟的言词,鲜明的见解,确凿的根据;尤其对经典理论的研读与阐发方面,更有独特的论述,使我们获得很多启迪和教益。

中有 《从太炎先生 ‘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文章,经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争论,这可作为章师一己之见。我们本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一仍原文照录,不作任何改动。(王羲明 阐述)论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从张仲景与叶天士的学说到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

中国医家主要的有两大派系,其主角一为经方派之张仲景,一为时方派之叶天士。这二人在一般中医心目中,觉得绝对不能调和的,今天我把他们放在一起,好像陶岳谢寇莱公书中所说韩非与老子同传似的,不免引起人家不伦不类之感。

其实他们二人的学说,原则上并无异致,只因有清中叶以来,天士之说盛行南北,又以其方药多取平淡之药,好似与仲景方截然两样,因而存着一种成见,天士之说是不足道的,然事实上却多沿用天士之方。

实际上,他们都不曾研究两家根本学说之故,仲景 《伤寒论》中所用的药,除少数的一二种药外,天士的 《临证指南》中亦莫不用之,而且天士在其方案中,引用仲景的话怕亦不少于自号为经方派的医家。

再说他们两家所用的治法,多合科学的 “逻辑”的。我们知道,一切基本的科学方法,不外 “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演绎”“证实”等六种。这六种方法,简单合并起来,却又仅有两种,即除演绎外,其余的五种,并是归纳法。中国医学缺少的,只有证实这一项,至实验的方法,亦不完全,这都是时代所限的缘故。

中医看病,传统的只有望闻问切,仲景书上这样说,天士书上也这样说。这是属于 “观察”方面的科学方法,其次便是治法了。我们用以治病的是服药、针灸等,但没有像现在用物理及化学等等的方法为人工的尝试。至于 “比较”,即是辨证的方法,中医在这方面,是非常注意的,但在工具方面,却又非常欠缺,他们几乎仅能做到理论上的文章。由这类辨证所得的结果,即分做各类的病候,这恰合于分类法。更由是推断何病,那便是演绎之法了,至于将这 “观察”“实验”“比较”“演绎”四项的工作,反复推敲到千百次,以求其无误,这在中医可说是很少的,就是有的话,也仅是形式的,而缺少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