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难处--操运男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20:32:28

点击下载

作者:烨子

出版社:中国艺术文化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男人难处--操运男人

男人难处--操运男人试读:

第一章为什么一等人创造环境

假如你现在有伟大的构想、新奇的创意,使你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前所未有的产品和计划,使你能够改善别人的生活,带给别人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不 管任何点子在你脑海里面,都应该立刻去行动,而且坚持到底,因为一等人创造环境。

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一等人?当然是,他当初看到满清政府腐败,于是出来革命,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环境,改变了5000年来人们的旧习惯、旧社会;毛主席是不是一等人?当然也是,同样又为我们创造了新环境,才有新中国;邓小平当然也是一等人,他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改革开放”,都在他的精心策划之下实现了,创造了一个人民越来越富裕的环境,以及越来越好的生活,他们都是敢于把思想变成现实的人。

换句话说,只要你头脑里面有这个想法,并且付诸实践,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然而,等而次之的人,要跟随环境,改革开放了,有人抓住机遇成功,你就应该立刻跟随这个环境,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走向成功。

假如你连环境都不跟随,那你只有呆在单位里面永远过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历经四五十年你仍然只能抱怨环境,抱怨自己机会不对、没有贵人帮助、条件不好等等。

一等人创造环境,二等人跟随环境,三等人抱怨环境。顶尖级人物创造环境,非常成功的人愿意跟随这个成功的环境,而失败者不跟随成功环境,他反倒要跟随失败的环境。

假如你认为自己现在太老,无法成功,就看看还有人比你更老,然后才成功的。肯德基快餐连锁店的创办人,创办肯德基的时候已经52岁,当时国家发给他的第一笔退休金只有100多美金,非常生气,他为国家奋斗了一辈子,结果得到这样的下场。他下定决心创业,但是他发现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他只会炸鸡,拿去卖给快餐店,可是每一个人都觉得非常难吃。300多家快餐店都使用他的炸鸡秘方,于是他索性自己创业,从而造就了现在的快餐王国。

麦当劳的创始人当年在创造麦当劳连锁店的时候,也已经65岁。他在经过一家经营汉堡摊子的时候,发现汉堡生意非常好,于是他向麦当劳兄弟买下了麦当劳摊子,没想到他创办了全世界最大的连锁餐厅。他们都是城近古稀之年开创自己的新事业,并且快速成功,他们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呢?

假如你自己认为太年轻了无法成功,那么 就看一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比你更年轻的成功者?孙中山先生立志推翻满清的时候,才20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创建微软公司的时候也才19岁;陈安之回台湾开始演说的时候才23岁,当他不到30岁的时候就成为亿万富翁。他们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很多人很年轻就成功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当年16岁时候开始做推销员,18岁时成为公司的业务经理,20岁时成为公司的总经理,22岁就创办长江实业。他们都比你年轻,可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呢?成功与年龄无关。

不要告诉你自己太年轻,还要计划几年才开始创业,几十岁的时候才开始成功……,这是借口。很多人说他们自己才20岁,太年轻,不敢创业;到了30岁又说资金不足,还是不能冲动;到了40岁又说有家庭的牵连,妻子、孩子都需要他,所以他不能出去创业;到了50岁,又说太老了,他们一辈子从来没有一天是成功的。

成功一定要先付出,只有付出,就会有获得。想要收获什么,就要看你先付出什么?这是永远不变的成功定律。

拿破仑·希尔年轻时是一名记者。当他访问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时候,卡耐基要求他在20年之内访问所有的成功人士,花一些时间去研究成功者的秘诀,却不付给他一分钱的薪水, 问他会不会做?

拿破仑·希尔考虑了29秒后答应了卡耐基。这时卡耐基拿起他的手表说:“假如超过60秒,你即使答应我,我也不会要你,因为你对付出还在犹豫。”

后来他在成功学著作《思考致富》中着重强调了这一点:永远比别人多走1里路。

世界激励大师金克拉有一句名言:“只要能帮助别人美梦成真,就能帮助自己心想事成。”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付出,一定要先给别人最大的利益。

要先让别人成功,自己再成功,永远要思考别人要的是什么,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体察事情。只要你不断地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因为成功者就是付出者。

没有一个人不付出就可以成功,假如有人不付出就可以成功的话,他可能是在危害社会。

每个人都要以身作则,影响别人,每个人都需要先付出,才可能 会有回报。假如不想付出就想得到回报,应尽早放弃这样的想法,要不然你就放弃成功。

假如你觉得在健康方面不很理想,请开始付出一些时间去运动,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假如你在财富方面觉得不是很理想的话,那表示你没有在理财方面付出;假如你觉得人际关系不是很理想的话,那表示你没有好好经营朋友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付出。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以付出为目的。只要你也能这样想,你这辈子不但过得非常快乐,同时你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否则的话,就是在走弯路,就是在犯错误。第二章为什么模仿卓越是成功的捷径

人们一直很想知道,如何才能达成心愿?在很久以前,人们就相信那些卓越者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会留下痕迹。人们深信,如果能分毫不差地学习别人的做法,就能够做出和他们相同的成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好像有人能够临危不乱,从他处事的观点和做法去学习,就能比以前更沉着。如果有一对夫妇在结婚25载之后,依然一往情深,就可以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出他们相处之道,并运作于自己的婚姻里,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在过去,沙莉曾应用相同的方式减肥。当沙莉决定减肥后,就向一个瘦子学习,看他吃什么,怎么吃,有何饮食之道。结果在沙莉身上产生相同的结果,减掉了30磅的肥油。不但在减肥方面如此,在财物收入上及人际交往上,模仿亦有同效。向名人学习,罗宾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为了达成目标,世界顶尖潜能大师罗宾使出了浑身解数去寻找秘方。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宾 发现了神经语言(Neuro Linguistic Progranmming)学科,简称NLP。顾名思义,神经与脑子有关,语言就是意念表达,课程是过程的安排。简单地说,NLP就是研究语言——不论是有声或无声——对神经的影响。我们的能力是奠基于自我控制的神经系统的能力。那些表现不凡的人,就是通过神经系统传 送特别的信息,以致有不凡的成就。

NLP研究的是人们用什么传送方式,能使自己达到最积极进取的状态,进而采用最佳的做法。虽然神经语言只是学术理论,但它的功效之大是以往闻所未闻的。在以前,只有精神病医生和少数从事预言占卜的人知道。

当罗宾第一次看到它的功效时,立即就认定那是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东西。当时有一位NIP的专家正在为一位患恐惧症有三年之久的妇女治疗。不到45分钟,她的恐惧就消失了,令罗宾不觉愣住,决定要一窥究竟。有时上述治疗只需五到十分钟 。NLP提供一个有系统的架构,能控制头脑,使我们不仅能掌握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也包括旁人的。说的更明白些,它就是一门告诉你如何善用头脑,达成心愿的科学。

安东尼·罗宾又告诉我们,NLP完全提供了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让头脑握有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得知为何某些人能够不断地作出最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像有些人能够在早晨清醒并且朝气蓬勃,他们是怎么办到的?既然要先有行为以后,才会有结果,那么是哪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行为,能于清晨产生清醒的神经生理过程?答案就在NLP里。NLP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人人的神经系统都是相同的,如果某个人能做某样事,只要你用相同的方式去运用你的脑子,那么你就能做同样的事。

这种从他人身上准确地找出他们达到特殊成就的不寻常过程,就称之为仿效。

安东尼·罗宾认为,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同样能够做到。这跟我们的意愿无关,只涉及到所使用的方法,也就是参照那人怎么去做。如果某人是拼字高手,那么他必然有一套让你也成为此中高手的方法,只要四、五分钟便可学习。如果有位你认识的朋友,与子女沟通很在行,你也可用相同的方法做到。同理也适用于使你在早晨清醒,只要学习别人控制神经系统的方式。比较复杂的 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模仿和复制。不过,在你不断调整和变更过程当中,你若有强烈的意愿和十足的信心,那么任何人、任何事都可学成。许多例子显示,有些人之所以能达到目标,是靠多年之中历经无数失败,才找出一套特别之道。但是你可别走他们的老路,只要走进使他们成功的经验中,不需花费像他们那样多的时间,也许不用失败就可以达到像他们那样的成就。

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如果你看见某个人做出令你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代价,也就可以做出相同的结果。如果你想成功,只要能找出一种方式去模仿那些成功者,便能如愿。找出成功者的做法,尤其是他们运用脑子和身体的方法。所以,如果你想成为受欢迎的人、有钱的人、好父母、优秀运动员、成功的商人,那 就快去找一些卓越的模范来。但可惜的是,世上关于模仿的著作太少。

能推动和震撼世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长模仿的人,他们精于学习的艺术,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而不是贸然向前闯,因为他们知道生也有涯。在平日生活中,若你留意畅销书排行榜,排名前几位的,绝大多数的书里包含一些教你能表现更佳的模式。例如彼得·杜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就指出要做一位杰出企业家及创新者所需的特别做法。他说得十分明白:“创新不是一 条非常特殊且微妙的过程,而做企业家也有 神秘与神奇之处,别以为他们是天生好手,那可是经过训练而学会的。”别怀疑他的话,他就是因强调模仿的技巧而被视为现代企管实务之父的。另外,像《一分钟经理人 》一书,就是有关人际沟通、简化并有效管理人际关系的典范,书里列举了很多美国最杰出经理人的范例。再如《追求卓越》一书,是提供最成功企业的范例。

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希望你不单学会这些成功模式,更盼望你能超越他们,创立自己的模式。

学好成功模式,我们可以教一条狗改进,也可以教一个人。但安东尼·罗宾更希望我们能了解它的过程、架构和法则,这样才能在复制成功上,无往不利。不要只学会各种模式,要不拘一格,不断地寻找更多新而且更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你的心愿。

要模仿卓越,你要像个侦探, 像个测量员,不断地质疑并找出得以成功的痕迹。

安东尼·罗宾曾找出手枪射击更准的模式,提升了美国陆军第一射手的射击水准;曾观察空手道高段的想法和打法,从而学会了其中的精髓;他也帮助过职业及奥运选手,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一切成效,都是从他们历次超水准的表现中找出模式,并告诉他们如何运用,再现佳绩。

人生最有绩效的学习就是从他人的成功里汲取经验。在科技领域中,无论是工程或电脑设计,每往前跨一步,都是循着先前的发现和突破。在商业世界里,不向前人学习,就会像经营创作艺术的公司,必然消失。

然而,在人类行为的世界,却是依然使用过时理论资料的少数领域之一。我们中有许多人,还在那种19世纪心智行为的模式中打转。例如把某件事命名为“沮丧”,我们就真的沮丧了。那些理论还是毫厘不爽的预言家呢。不过,本书可要教你立即可以实现美梦的技术。

模仿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困难,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孩子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体坛新手是怎么跟前辈学习的?一个有抱负的商人又是怎么成立公司?全是模仿来的。举个在商场中简单的模仿例子。现代社会有个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适用。所以在商场有些人能够赚大钱,就是通过模仿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开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巧克力糕饼店,在达拉斯也会成立相同的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经营一家专门供应奇装异服以达到宣传效果的生意,很有可能在洛杉矶和纽约也会有相同的生意出现。所以有很多人事业成功,就是在市场尚未饱和之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样画葫芦的搬到乙地去,就这么成功了。类似同样的情形,你可以撷以别人证明有效的方式再复制一个。如果可能,再加强一下,要成功就有如探囊取物了。

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应首推日本。日本令人目眩的经济背后是什么?是了不得的创新?可能有一些吧,但是如果你翻开过去二十年的工业历史,就会发现很少有重大的新产品或先端的科技是发源于日本。日本人只不过剽窃了 美国的点子和商品,从汽车到半导体的一切东西,再加以巧妙的模仿,只保留精华,改进其余 部分。

有许多人公认卡耐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吗?很简单,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 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的信念,模仿他们的做法,就有了今天。为何米契尔不但活下来,且能够从别人所无法忍受的打击中振作起来?当他还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好友就为他念一些曾经度过重大难关者的事迹,这让他有模仿的对象,使得奋发的意念压过他所遭受的悲惨经历,他也有了今天。所以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他的境遇,而在于他选择什么角度去看自己,从哪些方面去着手行动。

通过相同的模仿程序,你让你自己,也帮助他人很快地得到所求的结果后,仍继续寻找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杰出成就的其它思想与行为模式,整理成一个体系,称之为“最佳绩效技巧”,而其做法就构成本书的主干。虽然书中介绍了许多模式,但再次强调,希望各位不仅熟用这些模式,而且能不断开创属于你自己的模式和做法。有句话说得好,对任何事别太过自信,否则总有失灵的时候。不错,NLP是件有力的工具,但那只是让你用来拓展你自己的方式、你自己的做法、你自己的透视力,没有任何做法是能永远畅通无阻的。模仿有助于发挥潜能,有助于取得成功。

模仿绝不是一件新事物,每一位伟大的发明家都是本着他人的发现找出新东西 来的,每个孩子也是从他周围的事物去模仿的。

但是,值得各位注意的是,我们中有许多人是漫无目标、胡乱模仿,往往随意地向某甲拿一点,向某乙取一些,结果却失落了更重要的。有时从这里模仿了些好的,却又从那里模仿了些坏的,虽然有心向我们所尊敬的人学习,但却不知何处下手。“何谓运气?就是先积极准备,再碰上机会。”

请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它会帮助你专注模仿到更精确的地步,使你能留意人生中一直在进行的某些事。

在你身旁包围着你想象不到的动机和方法,希望你能像个模仿者一样开始思考,经常留意那些有杰出成就的模式。如果某人表现突出,心里要立刻跳出一句话:“他是怎么办到的?”希望你也能不断地追求卓越,从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里挖掘特点,并学到实现的做法,那么只要你愿意,便能有相同的成就。

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程度与方式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能够填平,甚至可能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无穷无尽……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每个人的潜能从没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任何限制,都是从自己内心开始。大自然赐给每个人以巨大的潜能,但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智力训练,每个人的潜能从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并非大多数人命里注定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任何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人人都是天才,至少天才身上的东西都可以在普通人身上找到萌芽。

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科学巨匠。

他死后,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他的大脑的体积、重量,构造或细胞组织,与同龄人一样,没有区别。这充分说明,爱因斯坦成功的“秘决”并不在于他的大脑与众不同,用他生前的话说,在于超越平常人的勤奋和努力以及为科学事业忘我牺牲的精神。

世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身上也都蕴藏着一份特殊才能,那分才能有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着我们去唤醒它,而这个巨人即潜能。上天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上天会给我们每个人无穷无尽的机会去充分发挥所长。只要能将潜能发挥得当,我们也能成为爱因斯坦,也能成为爱迪生。无论别人对我们评价如何,无认我们年纪有多大,无论我们面前有多大阻力,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能,就能有所成就。事实上,世界本来属于我们,我们只要抹去身上的灰尘,无限的潜能就会像原子反应堆里的原子那样充分发挥,就一定会有所作为,创造奇迹。

一个人编织梦想,学习新知识,甚至改变生活型式都永远不嫌太迟。

不要让别人的评价左右你的潜能,超越缺陷就能发挥潜能。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来算作资本。任何一个傻子都会这样做,但真正重要的事是要从你的损失里获利。这就需要有才智,而这一点也正是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傻子的真正区别。

愈研究那些成功者的事业,就愈加深刻地感觉到,他们之所以能发挥潜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开始的时候有一些阻碍他们发挥潜能的缺陷,促使他们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大的报偿。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我们的缺陷对我们有意外的帮助。”

很可能密尔顿就是因为瞎了眼,才写出动人的诗篇,而贝多芬就是因为聋了,才作出优美的曲子。

海伦·凯勒之所以能有光辉成就,也就是因为她的瞎和聋。

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么痛苦—— 而且他那个悲剧性的婚姻几乎使他濒临自杀的边缘——如果他自己的生活不那么悲惨,他也许永远不能写出那首不朽的《悲怆交响曲》。

如果陀思妥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样曲折,他们可能也永远写不出那些万古流芳的小说。

哈瑞·艾默生在《洞视一切》的书中说:“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人有一句俗话,我们都可以拿来鼓励自己:北风造成维京人”。在历史上,一个人的性格和幸福,来自各地不同的环境:好的、坏的,只要他们肩负起个人的责任。

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历史上最激励人的成功事迹,多半是身有缺陷或遭遇困难,但仍勇往直前的人谱写的。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布尔有一次在巴黎举行演奏会,一曲未终,一根弦突然断掉,他不动声色,继续用三根弦奏完全曲。事实上,这就是人生——只要你对潜能有强烈的信念,就能用其余三根弦奏完人生。

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和逻辑学的最新发现证实,人具有巨大潜能。一旦科学发展能够深入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为储存在脑内的潜能震惊,人平常只发挥了1/10的潜能,甚至还不到1/10,如果人类能发挥大脑一半的潜能,将能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

每一个人,即使是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巨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自己大脑的潜能也不过1/10。

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别看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却包含着100多亿个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的周围还有1000多亿个胶质细胞。人脑的存储量大得惊人,在从出生到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大脑足以记录每秒钟1000个信息单位。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只用了自己大脑的1/10的功能,绝大部分脑细胞仍处于待业状态。而且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人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外语就会容易许多。人的一生中,仅仅运用了头脑能力的1/10,甚至连1/100也不到。毫不夸张地说,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当我们考虑,完美的人在完美的社会环境中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回头看看现实世界,不禁会悲观地想到柏拉图理想中的共和国。我们不能确定,人类是否能够提供一个他自己能够生存的世界。也许英国哲学家霍伯士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描述是对的——孤独、愚昧、污秽、残忍、短浅。所谓理想,可能会被氢弹爆炸带来的目眩神摇所粉碎。或许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类却发明了破坏的体制。

换言之,你我所处的时代,给予我们一个冠冕堂皇无穷无尽的远景,却完全不能保证我们及后代的安全。这个世界充满了原子弹和火箭,具有精神病倾向的国家至上论,生物战、化学战、还有尚未发明的政治领导技巧,不断地在各处喧腾。这是由于人类为自己塑造的形象在某些方面不正确所导致的,在现有的人类形象中,缺乏人类能够发现智慧和自控、自信、想象等良好属性的典范,从而没有让人能实际了解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从而导向了潜能的自我毁灭。

有人能发挥潜能,走向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就是成败的差异。人生是好是坏,不由命运来决定,而是由心态来决定,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态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极心态看事情,但积极心态激发潜能,消极的心态抑制潜能。人生成败关键在于心态。第三章为什么沟通能双赢

现代人要成功,一定要学会沟通。

各位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大概都可以体会到它在你生活中的分量和重要性。

有一个反败为胜的英雄叫艾柯卡。他在克莱斯勒当总裁时的名言是:“我从来不用主管评价为‘不善与人沟通’的人。”意思是说:如果部门主管对员工考评,“这个人不善于与人沟通。”那么艾柯卡就不会继续用这个人。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沟通的重要。

在今天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要学会情感沟通,政党与政党之间要学会政治沟通,夫妻之间要学会沟通,甚至亲子之间,也要重视亲子沟通。沟通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生活领域之中。

沟通,英文词叫communication。为什么讲这个英文词呢?因为,这个英文词里有玄机。如果你去查一查“沟通”这个词,大概可以查到一百多个定义。

这个词有两个主要的意思:一个叫to share ,去分享;一个叫to make com-mon,建立共识。

真正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内容占不到7%!这就是常常说的:“内行的长内痔,外行的长得跑不及。”

如果你是内行的人,你会知道在人际互动里面,在你跟别人互动的过程中所送出去的讯息,包括你的脸色、口气 ,这个比例占得非常高。

要创造双赢的沟通,首先要学会什么?

你要学会见到人的时候,怎么样让人感觉很亲切。有好的面腔,脸色,还要什么?还要笑脸、嘴甜、腰软、肢美。这一些肢体语言能够让你很容易与人家打成一片。叫做亲和力。叫做人很随和嘛。所以,我们说要跟人家分享——你要分享什么?不是只有分享我们说话的内容。真正会沟通的人,他首先给人家分享的,就是他的态度、他的笑容、他的肢体语言。 这个占多少?它的重要性超过55%。

其次,比如说你问人家:“你吃饱了没有?”和你问人家说:“你撑饱了没有?”“吃饱”跟“撑饱”差很多——“吃饱了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很客气,“撑饱了没有?”意思是说“你吃饱了,不会饿了!”所以你应该知道,在这里面,语气、口气跟内容,给人直接的感受都不相同。声音的部分,音调的高低,占整个沟通的内容,超过38%。而真正沟通的内容,只占7%。

我们要与对方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互动,这叫做“沟通的活动”。

除了刚才讲的要注意到面腔、语气、口气、表情、动作这些所谓非语文的信息以外,还要注意怎么样去和对方分享语言信息。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验,如果你对他所输送信息的意义不了解,就根本没办法分享。

如果你碰到家人,而你不会讲客家话,要分享很困难。人家如果说日本语,你也听不懂。人家跟你说德国话呢?你也听不懂。

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就是说分享,你先要想到“You orientation ”,要“你”导向的,不是以“我”为导向。这里面有玄机。

communication 这个字:com-muni, u 在i的前面——不是在分享的时候,要先想到对方的特性,他到底懂不懂这种语文?他是否能听懂我讲话的意思?他的性别是什么?他过去的经验背景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所学的专长在什么领域?他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甚至他是哪里的人?北方人,中西部的人,还有南部人,他们连面腔都不一样。他们的笑容,跟他们每天笑的比例都不相同。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办法创造双赢的沟通?就是因为光讲分享就出了问题。

我们男生经常到美容院洗头发,常常很难分享那些美容院师傅所讲的行话——他们“行内的 话”。比如说我们去了,他就叫什么?“劳驾来了。”然后去“劳洗”——把洗头叫做“劳洗”。洗完按摩一下叫做“劳按”,按完了送去“劳改”。劳改就听不懂了。

分享,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你如果没有,You orientation,以他人为导向,不是 I orientation,不是以自我为导向,你如果没有这种概念的话,分享就出问题了!

再举第二个例子:现在很多亲子之间的沟通,为什么有障碍?

最近段考刚考完,很多妈妈急着到校门口去等孩子,一出来,瞳孔放大,表情马上很紧张!

她紧张什么——

她问:“考几分啊,有没有考100分啊?”

像这种情形是什么呢?这种情形就是这个做妈妈的人,她 I orientation,用我为导向,不是孩子为导向,所以这种沟通,注定要失败!为什么?因为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甚至会跟她讲:“妈妈!你考考看,你也考不到100分,还说我!”叫做“囝仔人穿大人衣,大件输得累累又不合。”好像“火烧甘蔗园,不合。烧得没有叶子了,不合。”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意义”三个字是重点。这涉及到我们不但要分享,还要能跟对方to make common。

要建立对问题的共识,共同的看法。

有意义的人际互动最难的挑战点在哪里?就是“我认为有意义,对方不见得认为有意义。”常常变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人际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

要和对方进行双赢的沟通,永远要先想到,我所输送的信息,怎么样才能让对方觉得有意义?善于沟通的人,常会想到:我送的信息,对方是不是能够直接感到有意义? 而且他的意义与我要送的意义是一模一样的,叫做You send the right message ,and be re-ceives the right message 。我送正确的信息,对方接收正确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你要学会语言学的一些理论。

我们在语言中进行沟通的内容,通常同时送出去四种语言——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

朱高正演讲,就是四种语言几乎同时都送出去。他每次讲到激动的地方,“我们各位乡亲!”从下面用手势往上比“我们各位乡亲!”

朱高正这种演讲的动作代表什么?

说话语言。

说话语言里面把情绪语言也送到他的面腔,包括他的语气、口气。

他的肢体语言非常明确。

所以你可以了解我们在与对方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互动时,绝对不是单单在送说 话语言。

内行的人要是对这个有很彻底的研究,你跟人家沟通的时候,就自然而然非常顺畅。你送了说话语言, 还要送情绪语言,因为我们讲话的时候,情绪就伴随我们的信息送出去了。对方为什么没有办法与我们感受一样的信息内容?原因就出在情绪态度。因为我们的情绪态度,有时候自己感受不到,对方 就更不容易感受——当事人都不容易感受,何况是对方呢。

很多人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讲话喜欢指着人家,这叫做指摘的手势,有人讲话很喜欢手叉腰,有人讲话喜欢插在口袋里。

有一个科技公司,赞助舞团3年4500万元的经费,,这个舞团的负责人在记者招待会时,就把手插在口袋里面。

这叫休闲的肢体语言,一般私底下大家在聊天时可以,但是在正式场合,绝对记住不能够手插口袋。

以前在学校,学生实习当老师,我都用录影机把他录下来。为什么?什么姿势都有啊!你如果跟他说,他会说:“老师!姿势随人家罢,胡须随人家留。”——教学不能这样啊!何况,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互动,也不能这样啊!

最难的是第四种语言,叫做潜在语言。你光看那个潜在,那个潜水艇的“潜”,潜在语言就是看不见的语言。

比如一位学生去问老师:“老师,请问我这一次月考的成绩怎么样?”老师这么回答他:“怎样!哼!哼!”这样眼尾也扫一下。你知道吗?那个老师的情绪,老师的态度,就跟着那个“哼”出去了:平常不用功读书,还敢来问我考几分。——你就知道考得不好。

这个老师用的是什么?是潜在语言的沟通。

类似这一种潜在语言,我们在跟人家互动的时候,几乎同时把这第四种信息通通送出去。而我们偏偏一直在关注说话的内容,而忽略了说话的方式,偏偏方式最容易得罪人。

一位部长在接受质询的时候,眼泪就掉下来了。“男人有泪不轻弹”,他眼泪掉下来,都为之动容。“啊!做一个部长,内心的痛苦谁了解!”这叫做潜在语言。他就是那个动作,让人家直接地去感受。

非常好的情侣,人家为什么能看出来?这里无声胜有声啊。他出来穿情人装,走路又两个屁股互相推挤,不但这样,两个人还手牵手,有时候还搂着腰走路,甚至眉来眼去,眉目传 情,两个人到麦当劳,在哪里K牙打屁,两个人非常顺畅,水乳交融,他们很多动作都是心意交会。沟通得很顺畅,双方眼尾扫一下,就知道说“约会在老地方!”这是不必要说的,以免人家知道,针孔摄影机如果带去,都录下来。

创造双赢的沟通,首先对沟通理念要非常清楚。

要和对方做有意义的互动,一定要先扩大与对方之间的相似性,才能够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基础。这个理论叫做“类同感理论”,英文叫the commonground theory 。

类同感理论很重要,不但对人际关系的增进非常有帮助,对沟通的效果更是有帮助。

类同感理论,首先,入乡要随俗。

有时候,沟通要顺畅,你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用心。这是类同感理论第一个重要的重点。

其次,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态度和价值观。

这比较难,但也不是非常难。主要是各位平常要多和对方互动。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叫做“沟通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就像我们谈判的“谈”,——讲话讲到发炎叫做“谈”。这叫“喜欢吹”。沟通也是一样,没有一次就成功的。我们要了解对方的态度,对方的需求,对方的价值观,必须多次接触,才能够越来越了解他。

这就是为什么说“成功总是躲在挫折的后面”。而且要多次地和顾客去接触,带着两个会听的耳朵,加上会看对方的眼睛,然后,再加一张嘴巴。多去听对方,你才更能够知道,他的需求在哪里,这样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是你所提供的服务,才更能够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是类同感理论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重点。

第三,要扩大和对方之间的相似性。如果你发现两个人过去是同学,这一同了;不但同学还同事,就两同了;不但同事还同行,就三同了;同行以外还什么?还同道,就四同了;同道还同年,五同了;同年以外还什么?同乡,六同了;同乡以外还什么?反正一大堆同。最多的是二十几同。二十几同那可以说是穿同一条裤子的。穿同一条裤子的——两个人简直像得不得了!甲想到什么,乙就想到什么。

真是不得了啊!所以,类同感理论告诉我们,善于沟通的人能够知道怎样跟对方类同,而不是你先想到自己,人家要来跟你类同——是你去跟对方类同。

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年访问中国大陆,就运用类同感理论入中国之乡,随中国之俗。

尼克松在美国就学中国话,学中国人的习俗喝茅台酒。来到中国大陆,在人民大会堂欢迎他的国宴上,他主动先拿起茅台酒,讲一句中国话:“干杯。”他马上拿双筷子。我们拿筷子没有什么,老美拿筷子就是奇迹。——西方大学的指导教授拿筷子,去中国餐馆吃6次才学会。尼克松拿起筷子,挟一片北京烤鸭,送到嘴里,眼睛又眨一下:“好吃。”说了第二句。

第二天中国很多报纸通通用最大的篇幅报道这位最了解中国的美国总统。露这么两招,能够做好国民外交。这就是类同感理论,入乡随俗。

有一个上班族小方周休两天,邀请同事到家里打牌。打到傍晚肚子饿了,他是主人嘛,就说:“各位好同事啊,晚餐我招待各位,随便吃一下,重点在后面——到KTV去唱歌。我们一个礼拜来,工作压力很重,唱唱歌,正可以缓解压力。”他一讲完,同事老王就反对,他说:“KTV唱歌!噢!你都没有看报纸,常常闹火灾,我这一条命,才不想到KTV被烧掉!”他不愿意去。

另外一个同事小吴听到,就很讨厌他:“老王,你讲什么话嘛,又不是你要请客,你不去就算了!你不去就回去嘛!对不对?你不去我们去嘛!还诅咒我们有火灾,万一真的火灾,被烧死也是命中注定啊!”

所以怎么样?小方说:“两位都是我的好同事,今天到我家来做客,为了晚上唱歌的事情,让两位起了小冲突,我内心感到很不安。其实我发现,两位都是好意的。”两同啊!你看,两位都是好意的。“老王嘛,我感觉你的意思并不是不想去。”这个感觉就是要造成有意义的互动。“我听来的感觉,老王他强调唱歌的地点,要特别注意安全——这一点看法,我跟老李的见解完全一样。”三同!“所以我选的歌厅地点,特别事先注意去查看过,它的前面就是警察局,万一有不良少年闹事,警察一叫就过来;右边是消防队,万一有火灾,消防车一叫就过来。而且我还特别选在一楼,为什么?因为,我发现中间有个大水池,万一火灾发生,跳下去也不会死。所以这个安全问题,我的考虑跟老王完全一样的。”三同。“至于小吴,他认为周末唱歌,是缓解工作压力最好的一种娱乐,这一点看法跟我完全一样。”四同!“两位其实见解都完全相同,实在不必要为这种事情冲突,我想经过这样分析,各位一定愿意跟我去吃饭,去唱歌了。”大家当然跟着去。

所以,用类同感理论来解决人际冲突,非常适当。

又比如,在会上我们常常要做会议管理,我们运用类同感理论,先找出大家有共 识的议题,有共识的议题先让它通过,这就是同类感。

没有共识的议题找共识。这里稍微有 点哲学,会开会的人,他常常会用这种方法。表面上看,大家对这个议题好像没有共识,但事实上,异中还可以求同,那个同一找出来,真的就好同了。在会议管理方面,教我们开会的技巧所用的理论,就是类同感理论。

类同感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做有意义的,信息互动的活动,而这种要做有意义的,信息互动的活动,你要先想到对方导向,而不是自我中心导向,要先想到对方的特性,对方的性别,各种专长不同,经验背景不同,甚至还要先想到我送出去的信息——包括我的情绪、我的表情、我的肢体语言、我的语气、口气、我的态度,是不是对方能够了解?还是有误 解?

在有意义的互动中,我们在人际沟通,在语文沟通上,要怎么样能够容易让对方去了解所说的内容跟意义?

一般人大概会谈到你讲话要具体、清楚、简单、明了,还要正确。但事实上,真正能够把你说话的品质提升,能够让人家印象深刻的话,还要讲到幽默的问题。

具体、清楚、简单、明了,都是很大的问题,可是在这里面,如果有人当老师 的话,我愿意给各位补充一些在教学中容易碰到的解决困扰之道。

教学活动是一种沟通的活动,在沟通的活动中,有时候老师会碰到一些困扰——比如说,以前老师教《论语》,讲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浴乎沂”市面上竟然还有翻译成“在沂水沐浴”。孔子够神勇的!暮春三月,北方河水结冰干涸,孔子竟然还能够下去洗三温暖,所以老师要给学生介绍课文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它正确的问题。

沂叫做沂水,是孔子的故乡,它是洙水与泗水的汇流处,朱熹写了一本纪念孔子的书,叫做《洙泗传习录》。这个“浴乎沂”,就是学生在拍老师的马屁,叫做“浴乎沂之德”。

我们接受老师的教导,如沐春风化雨啊,收获很多。——很会拍马屁?所以孔子才会讲,“吾与点也。”——“我认同点的看法。”孔子也喜欢人家拍马屁啊。

这种例子在教学中不胜枚举。

有一次,复 旦大学 与台大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大学辩论赛,两 队辨认的题目是“孔子的思想能不能抵御西方民主的潮流”。复旦大学的学生就提出一个论点,他说孔子非常专制。哪里可以证明孔子专制呢?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面问题就大了,台大的学生竟然忘记抓住这个要点,来给复旦大学致命的一击——因为这一句话,不能去断定孔子专制。如果照复旦大学的讲法就是:民可使由之——“老百姓只能让他们照着做”,不可使知之——“不可以让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孔子不是这样的,因为,以前标点符号不清楚,这一句话本来是,“民可”要一个标点,老百姓行的话“使由之”,就让他们照着做,“不可”再一个标点,不行的话要“使知之”,要教育让他们知道。多民主啊!哪里是专制呢,所以台湾大学的学生与复旦大学的学生在辨论的时候,他们就没办法去抓包啊!抓包如果没抓到,当然辩输啊!我们在跟人家沟通的时候,都要常常注意。要特别注意信息的变化所带来意义的改变。如果不懂,最好不要吹。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会说话的人想着讲,只有不会说话的人,才抢着讲。

举一个例子,是时代变迁带来意义的改变,这是张继的一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我们老师解释的时候,前面两句是写意的,后面两句是写实的。前面两句他怎么翻呢?一个中文系毕业生,竟然还用以前那一套。他说,这个“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渐渐地落下,代表心境的凄凉,然后又看到乌鸦在叫,地上铺满了霜,很凄凉嘛。江枫渔火对愁眠:因为心事重重,所以难以成眠,眼睛大大的,看着枫树和船上的灯火。——这样通不通啊?你不能讲它不通,但问题是,跟后面写实的配不起来,后面是写实的,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个就是表示姑苏城外,有一座寺庙叫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个寺里面,他们的钟声传到做客的船上来。

后来有一个日本人亲自到现场去观察,结果发现说,“月落乌啼霜满天”那个“乌啼”,原来是个地方,有一座桥叫乌啼桥,月亮落在乌啼桥上,桥上布满着霜。写实的啊!然后“江枫渔火对愁眠”,说“愁眠”,不是晚上睡不着觉,是对面那一座山叫“愁眠山”,所以变成江边的枫树,还有船上的灯火,照着对面的愁眠山。

我们在与人家沟通的时候,要做到用正确语言沟通,很难,但是至少不要太离谱太脱线。万一有争论的地方,尽量证据并存,同时提出,让他自己斟酌,不必主观偏见太重,说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自我主观的执着与偏见,是沟通的最大障碍。第四章为什么人杰特性富有启示

我一直深深沉迷于探索一些杰出人物的生活奥秘,虽然认识会有改变,但这些人始终是我最崇敬的。我了解他们的生活,研读他们的著作,访问认识他们的人,尽一切可能深入地探究他们的伟大而且通常是神秘的头脑,以期揭示出这些杰出的头脑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在追录这些杰出头脑的过程中,我获得的一些教益是十分特殊的,比如拜读玛莎 ·格雷厄姆的笔记本、欣赏巴勃罗·毕加索的写生簿等,那种直接的感触是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替代的。这些教益往往具有共性,虽然这些杰出者出现在不同的年代(如沃尔夫甘·莫扎特和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不同的地方(如毛泽东和罗斯福)、甚至不同的领域(如维吉尼亚·伍尔夫和玛格丽特·米德),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有大量共同的特点。写这本书使我有机会表达我从这些年的研究中学到的东西:创造性、智慧、领袖才能,以及其他一些“杰出的头脑”的特性。

从弗洛伊德身上,我们容易总结出普通人可以从杰出者的生活经历中得到的3个教益。首先,这是因为弗洛伊德本人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反思他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抉择。而且,作为精神分析方法的创始人,他将这种对个人经验和梦的反省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创造的分析方法就好像给个人独白的舞台装上了一个传声器。

其次,弗洛伊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非常有自知之明。对那些他比较欠缺的地方,他明智地避免触及,而将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于那些他确信自己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心理障碍的研究;心理病症的临床调查;以令人信服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发现;发动知识领域的变革运动等。

我们对前人的经验非常重视,把它们视做值得学习的楷模和奇迹,尽可能 回避他们曾经犯过的错误,或者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继续他们的事业。弗洛伊德对于那些还没有被挫折彻底击败的人来说是一个极佳的楷模。弗洛伊德事业的早期阶段充满了足以令一个意志薄弱的人丧失斗志的打击和失败。他个人也对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而感到失望,他并不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但是弗洛伊德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失去信心,他深信自己终究会对科学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没有因为遭到拒绝而放弃,而是将它当做刺激自己再次发起攻击的动力,他进一步将自己千丝万缕的智慧之火综合成一个关于人类头脑的完整理论体系。在他的伟大发现正处在关键时刻时,他在给弗里斯的信中写道:“如果我俩注定还要这样默默无闻地努力数年的话, 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这方面给后代留下一些有经验……没有人怀疑梦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希望满足……在向这里的神经学界阐述我的思想时,我处于相当孤立的境地。他们简直把我当做一个偏执狂,但我深信不疑,我已经触及到了人性中最伟大的秘密。”

一个创造者必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斯特拉文斯基坦然面对人们对他的清唱剧《种星之王》的全盘否定和对他的革命性作品《春之祭》的愤怒指责;毕加索里程碑式 的作品《Les Desmoiselles d'Avignon》最初得到的反应令他深感惊恐,以致于他把它藏了很多年,但他并没有停止朝立体主义前进的步代。弗洛伊德也同样能够坦然接受别人的排斥——虽然这种感受并不愉快,也并非没有痛苦,他将受到拒绝看作未来成功的必经之路。反过来,对于成功的经历,弗洛伊德也抱着怀疑的态度,毫不吝惜地找出其中的问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卡尔·荣格来到美国,游历了美国的东海岸,四处鼓吹他们的精神分析学。他热情奔放地打电报给他的掌门人,欢呼道:“精神分析学已经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弗洛伊德立即给他回了一个电报,问道:“你漏掉了什么吗?”

到底是什么使少数人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而其他那些与他们同样训练有素、同样具有责任感的人却没有做到呢?对于这个问题,运用“积极的不和谐性”(fruitful asyn-chrony)这个概念似乎很有说服力。

在研究神童现象时,学者们多半注意到了一些巧合的存在——即多种积极的因素同时降临一个至少在一个领域中才华出众的孩子身上。研究创造者的特征时,我惊异地看到另一种情形。我尝试着援用积极的不和谐性这个概念,以揭示那些创造性的人物如何从与他们同代同领域的人中脱颖而出。

从很多方面来说,弗洛伊德都是一个“局外人”。他是一个犹太人,生活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而且充满反犹太思想的社会。他选择了一个并非充分符合他的才能和天赋的职业,但仍然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而当他开始转向他自己提出的关于人类精神的新思想时,他更进一步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甚至失去了最亲密的合作者约瑟夫·布鲁尔的支持。

因此从很多角度来说,弗洛伊德和他所处的环境都是不和谐的。许多次他都处于暂时或永远地与社会隔绝的境地。(事实上,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差一点因此而精神崩溃。)但是,弗活伊德决不会让这些不和谐因素击败自己,相反,他还聪明地利用了它们。他从犹太教义里和他被隔离的家族成员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他洞察出整个人类关系的本性;他摒弃那些他不喜欢的或者不是他长处所在的科学领域。但他开始具有影响力的时候,他尽可能充分地发挥了他的长处,他的光芒甚至刺痛了那些曾经与他最亲密的伙伴。

没有人能选择是否遭到隔离,那主要是环境造成的。可以选择的是对待这种不一致的态度。善于总结的人能够积极地利用不和谐因素 ,而普通人却可能被这些因素击败。

在各种杰出类型中,弗洛伊德确实最符合创造者的特征,但是,如果因此而以为弗洛 伊德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创造者,那将是不公正的,对我们的研究也是一种误导。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德语的语言大师——1930年他曾获得享有盛誉的歌德文学奖,从精神分析学在他的时代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一直延续到我们的时代)来盾,弗洛伊德同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影响者。弗洛伊德直接地通过他的口头语言、间接地从他创立的学术组织、以及通过他伟大的著作对其他人施展 影响力。

另外,弗洛伊德深刻地洞察了他自己和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他也是他那个时代最卓越的内省者之一。从这一点来说,他的作品在英国由另一个伟大的内省者维吉尼亚·伍尔失出版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当晚年的弗洛伊德四处逃避纳粹的迫害时,也正是包括伍尔夫在内的一些知识分在英国接纳了他。

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遭遇失败,而作为具有庞大的任务(同时也有着相对强大的“自我”)的影响者,通常也随着特别巨大的失败风险。我所研究过的领袖人物都经历过许多失败与打击,有时是小小的挫折,有时则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在30岁时,斯大林和希特勒都还是无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任何人认为他们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级的领袖,因为那样的想法实在显得太滑稽可笑了。毛泽东在30多岁时失去了整个支持他的基础,但最终他还是成为与丘吉尔、戴高乐一样影响世界的人物。

许多原因会导致领袖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他们不如自己渴望的一样有说服力;可能是因为外部环境不恰当;也可能是被对手(或者合作者)抢 占了先机。通常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超越了适当的尺度从而被同样强烈的反作用力冲击。有些人,比如马格丽特·撒切尔,总是不断地挑战命运,总想突破极限,直至最后他们亲手建起的摩天大厦轰然倒下。追随者们并非总是对领袖心怀感激,尤其是对那些给过他们巨大压力的人物,所以丘吉尔和戴高乐在二战后不久就先后被赶下了政治舞台。具有英雄色彩的人 物往往以他们最平庸的状态走下历史舞台,因为他们满足于以前作为强大的影响者获得的光荣桂冠而停滞不前。幸运的是,甘地争取来的自由印度遇到一个能干的领导者——尼赫鲁。甘地对其他社会的影响力可能比在他自己的国家更大,比如对南非、联合国,以及美国的民权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杰出人物的种类中,有3个至关重要的特点。首先,不同杰出人物最初的兴趣爱好可以分为两种:有些人的兴趣指向在他所处的社会中受到肯定的知识领域;另一些人的兴趣就直接指向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一个首先对某个知识领域发生兴趣的人和一个最初就直接对人类发生兴趣的人是截然不同的,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出现,而且通常会延续终身。两个典型——莫扎特和弗洛伊德就属于与知识领域关系更密切的类型:莫扎特是音乐艺术领域的杰出学生;弗洛伊德则是心理学领域的探索者。我们的后两位典型则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更密切:伍尔夫是向内审视她自己;甘地则是向外影响着他人。

第二个特点是他们对待变革的态度各不相同。比较弗洛伊德和莫扎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区别。作为一位神童,莫扎特倾向于在音乐领域里已经存在的流派中创作最完美的作品,和济慈、托尔斯泰、乔治·艾略特一样,莫扎特最大的成就是他在一个艺术门类中掀起了一个高潮。而作为一个创造者,弗洛伊德尝试了他所处的社会中现存的各种不同领域并发现它们都有所欠缺,最后只有创造出一个新的领域才能满足他的愿望,然后他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在新的领域中耕耘,等待人们最后的评价。对于那些以人为主要对象的杰出者来说,这种“接受”还是“超越”一个领域的区别就不是非常明显了。但我们的两位典型伍尔夫和甘地倒恰巧都是最富革新精神的人:不论他们背离传统的出发点是什么,但事实上,伍尔夫(不同于艾略特)对当时的小说的表现手法发起挑战;而甘地(不同于撒切尔)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形式。

因此可以说,一个杰出者在有意无意之中必然要做出两个选择:第一,是集中对人还是对物;第二,是投身一个领域去攀登其中的高峰还是尝试着去超越它。

第三个特点则是关于创造者以及其他杰出类型的人成为杰出者的方式。不论是心理学家还是外行人士,总是把创造性看作是某些人头脑先天具有的特性——因此我们常说某某人富有创造性,或者某某人缺乏创造性。幸亏塞克泽恩米哈伊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他提出创造性的出现涉及到三方面的因素:具有天赋的“个人”,个人所选择的工作“领域”,以及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的“受众”。

下面将这三个因素扩展一下,或许更容易理解一些。个人可以延伸为家庭和周围社会环境的代表;领域可以延伸至整个文化体系的疑聚点;受众则可以延伸至整个社会公众。这三个层面交互作用于一个人,影响着他(她)的工作的性质。

在关于家庭和大的文化环境的知识基础上,从这三个层面,社会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大量研究,帮助我们界定那些杰出的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杰出类型之间的关系。

下列举几个例子。一个莫扎特式的神童生来就具备某种与一个现存领域非常吻合的天赋 ,像莫扎特,他的头脑生来就注定是最适合当时的古典音乐领域的。而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创造者的天赋则更适合于一个 尚待发掘或者还未建立的领域。维吉尼亚·伍尔夫则生为就具有对人的世界——包括从她的家人到后业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的朋友的特殊兴趣。另外,她首先是成为写作方面的掌握者,然后逐渐演主烃成新文学流派的创造者,她参与了一片更适合女作家的天地。甘地的兴趣同样也主要在人的世界,但其范围从家 庭的周边人群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像伍尔夫一样,他的某些影响力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即通过他强有力的符号性的写作实现的。但更多的时候他超越了这种文学的形式,直接和其他人打交道。他身先士座地奉行定下的原则,投身于高难度的公众事业之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