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知识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20:41:55

点击下载

作者:宋涛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动物知识百科

动物知识百科试读:

前言

《青少年百科》是我社最近推出系列长卷之一,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青少年全面修养的良师益友。

该书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点,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向青少年既全面又具重点的介绍国际博览、政治政党、军事天地、经济发展、法律浅析、历史大观、人物追踪、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哲学理论、文学广场、艺术天地、体坛巡礼、课外娱乐、科技漫游、身边科学、天体目击、气象纵横、地质探秘、地理科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名胜典故、海洋探索、生物密码、动物世界、植物王国、不解之谜、名物知识、奇闻趣事等多方面、多领域、多科学、大角度、大范围、大场面的基础知识。该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青少年百科》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划分20大卷,中内容专业性强,同时又易于理解和掌握运用。每个知识点阐述的方法本着从原理、历史到现在,尤其从现实的实际作用上论述、讲解透彻。该书内容从古到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人类起源到社会发展,包罗万象,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本书时代感强,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适应青少年阅读水平。

该书编撰得到了各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从该书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专家、学者都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由于成书时间有限,疏漏之处望专家、读者指正。编者

第一章 多彩的动物世界

许多人使用动物这个词时,脑中想到仅是哺乳动物。但是动物包括着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以及种类多、数量大的无脊椎动物。科学家已经鉴别了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动物细胞的多少及身体的形态结构,分为20多个不同的动物门。其中,种类较多,在进化上有一定地位,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在这11门动物中,节肢动物占85%,它们不仅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而且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

此外,在些科学家认为,可能还有1500万种无脊椎动物未被鉴别。

一、动物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把生物做了不同的分类。一群动物的相同特征越多,对它们的分类就越精确。因此,所有的动物都属于动物界,分类顺序从大至小分别为界、门、纲、目、科、属、种。通过这些分类可以了解动物是如何通过进化相互联系的,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所属问题。例如,人在生物分类中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种。

下面以东北虎为例,介绍如何对动物进行分类。

动物界

这是对动物综合的分类——植物界、细菌界和真菌生物都是独立的门类。动物界形成了四大界中最大的界,所有成员的身体都是由细胞组成、能自由移动的有机体,它们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东北虎属于动物。

动物界又分成40个小一些的类群,叫做门。门是界的主要部分,它包括那些具有相同身体结构的动物。例如:甲壳纲动物门——包括那些长着有关节的腿和两对触须的无脊椎动物。东北虎属于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包含所有的脊椎动物。

门再分为更小的类群,叫做纲。它包括那些有共同的重要特征的动物。脊索动物门可分为鱼纲、鸟纲、哺乳动物纲、两栖动物纲和爬行动物纲。东北虎属于哺乳动物纲,这一纲包括所有哺育后代的温血脊椎动物。

和其他的类群一样,哺乳动物纲可分成很多目。东北虎被列入食肉目,因为它们是吃肉的温血动物。哺乳动物还包括:灵长目、鲸目、奇蹄目、偶蹄目、食虫目、有袋目、啮齿目、贫齿目、长鼻目等。

目下的分类是科。这个类群的成员经常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猫科包括大猫类,如狮子和老虎;小猫类,如美洲狮和猞猁。它们是靠捕猎为生的动物,有灵活的身体、带爪的足和长长的尾巴。东北虎属于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可以分为更多的属。它包括那些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的动物。同一属的动物非常相似,但不在一起繁殖。在虎属中,虎是由多种类型的组成,如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

种是一群在形体上非常相像,在野外环境下共同觅食,结群繁殖的动物。这时候,东北虎的归属被锁定了。

双名法

在生物分类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必须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早先人们以通俗的名称为常见的动植物命名,这些名称通常只描述它们的外形、发现或利用情况,很不科学。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发明了为生物命名的方法,叫作双名法。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物种都自己的名称,这样既鉴定了物种,也标明了它在整个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例如,生叶常春藤名为CymbalarisaMuralis,前一个单词的意思是“钹状的叶子”,后一个单词的意思是“长在墙上”。

林奈

卡尔·林奈。瑞典著名生物学家,他发明了双名法,并对大量动植物进行了鉴定,命名和分类,从而为生物的科学分类奠定了基础,他也给人类命名了一个科学名称:Homo-Sapiens。著有《自然系统》和《植物哲学》等。

二、动物界

动物界是五大生物界中最大的界。它们多种多样,但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所有动物界成员都是依赖食物的有机体,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吃植物或别的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有感觉器官。因为活动频繁,动物们都有直辖身体的神经系统,很多动物都有循环系统,帮助它们吸进氧气、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科学家根据相同的身体特征,把它们分成小的科和属,整个动物界被分成两大类: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柱动物。

无脊椎动物

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是脊柱动物的二十多倍。无脊椎动物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的动物种系,它们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仅仅存在一点相互有别的亲缘关系而已。有许多种类的动物,人们只能在海洋里才能发现它们,但某些种类如昆虫,却生活在陆地上,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大约有1万种,有几种生活在淡水中,但多数生活在海水中。这类水生动物身体中央生有空囊,因此整个动物有的呈钟形,有的呈伞形。腔肠动物的触手十分敏感,上面生有成组的被称为刺丝囊的刺细胞。

甲壳动物

甲壳纲动物是节肢动物,有坚硬的外壳包裹着身体。甲壳纲动物包括海洋生物,如螃蟹、龙虾、小虾、对虾和生活在陆地上的土蟹等。

软体动物

所有的软体动物,它们柔软的身体都被体外坚硬的外壳保护着。包括陆蛞蝓和海蛞蝓、枪乌贼、章鱼、石蟹、蛤和淡水蜗牛等。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躯体较硬,长有外骨骼,具有分节的身体和有关节的步足。它们靠八条步足行走。蜘蛛和蝎子也属此门。

棘皮动物

这种动物皮肤上有多刺的外皮,身体展开的图样为圆形平面图。棘皮动物包括主要的海洋生物如海星、海胆、海参和毛头星等。

脊椎动物

尽管脊椎动物在动物王国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们都是人类所熟悉的。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是有脊椎或骨脊柱,内部复杂的骨架使脊椎动物适应性强,无论生活在陆地或水中都可以。科学家把脊椎动物分为五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鱼类

鱼类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种:鲨鱼、鳐和盲鳗都有由软骨而非骨头组成的骨骼,它们也有多达5~7个能分别张开的鳃裂。硬骨鱼的外形各异,包括从大而小的鳗鲡到多刺带鳍的丽鱼科鱼以及像两栖动物的肺鱼。

两栖类

两栖类动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但它们通常在水中繁殖。它们大部分有可以行走的四肢和可以呼吸空气的肺。但它们不长鳞片,皮肤疏松,潮湿的皮肤可以吸收氧气帮助呼吸。

爬行类

爬行类最先是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与两栖类相比,它们有减少水分流失的干燥鳞状皮肤,它们的蛋有一层厚壳,可以产在陆地上,多数爬行动物生活在地球的热带地区。

鸟类

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此时爬行类的前肢变成了翅膀,鳞状皮肤变成了羽毛,这不仅有助于鸟类飞翔而且可以帮助维持鸟类的恒温。由于会飞,鸟类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生存。

哺乳类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温血动物,用母乳喂养后代是它们的特征之一。哺乳动物包括象、大猩猩和人类等。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某些特征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现象。牛会生出牛而不是绵羊,苹果的种子总是长出苹果树,这些都是遗传的结果。遗传不仅使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异,而且使同一种类的动植物之间也会有较小的差异,从而造就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染色体

染色体是细胞内部一种结构,主要由链状的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是一些微小丝状物,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亲代的特征主要就是通过染色体遗传给子代的。染色体携带了决定细胞乃至整个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全部信息。一个细胞内有许多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以成对形式排列。由雄性的一个染色体和雌性的一个染色体组合成对。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的染色体数量也不相同。例如人类的染色体有46个,排列成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有一对是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

单倍体和二倍体

同一个物种的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都成双成对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水稻的细胞中都有24条染色体,每种染色体为2条,配成12对,把12种形状的12条染色体看作是完整的一套,水稻细胞中就有两套染色体。在生物学中,把具有两套染色体的细胞及由这种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二倍体,而只有一套的,则叫作单倍体。

基因

基因是一种连串排列在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生物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每个基因都携带着生物某一特征的信息。各种各样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各自特定的位置。每个基因由不同排列顺序的许多核苷酸组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制造过程,不同的基因只对不同的蛋白质起作用。

性状遗传

每个生物体的性状都取决于它所携带的基因。在有性繁殖生物中,每个生物个体都是两性细胞结合的产物,在结合过程中,性细胞提供各自的基因。其结果是产生出一个组合体,该组合体在很大程度或很小程度上显示出前辈的特征。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生物体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从它的亲代那里获得的两个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显性基因是指那些生物体内只要有它存在就总是呈现出它所控制的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当与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其性状会被掩盖的基因。只有当生物体内没有相应的显性基因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DNA结构

DNA分子由两条平行的链组成,两条链互相绕成螺旋状,称为双螺旋。每条链都由称为脱氧核糖的糖分子与磷酸在交替连接而成。每个脱氧核糖分子又与称为核苷酸的分子相连。两条链是核苷酸基之间的化学键联结钮合的。核苷酸基共有四种: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胸腺嘧啶。DNA分子中,核苷酸基只能以特定方式连结:腺嘌呤只与胸腺嘧啶接合,而胞嘧则只与鸟嘌呤接合。

基因突变

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或基因组合的突然改变称为突变。突变的结果可能造成植物和动物外观与行为等方面的改变。生物体内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其中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上的突变影响最大,因为其所造成的突变物质会延续到下一代。大部分的突变都是有害的,会造成植物或动物在发育初期死亡。但是有些突变是有利的,而且会代代相传。这就是生物发生进化的一种方式。经过突变的植物或动物个体,称为突变体。

遗传定律

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和连锁遗传是遗传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它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存在的。独立分配规律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和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所谓连锁遗传定律,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遗传性状。在子代中常常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四、进化

人类自从开始研究自然就注意到,生物的身体构造都非常适合它们的生活方式。如鸟喙的形状很适合啄食种子,而牛羊的嘴则适合咀嚼草类。物种的这些差异并不是专门制造出来的,而是物种逐渐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过程就叫作进化。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物种可能多达3亿~10亿。这么多的物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进行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进化过程。

进化的理论

数千年多,人们对众多生物的来源迷惑不解,提出了种种解释,最终认识到生物是通过不断进化而来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观察到动物进化得愈高级,它的生理机能也就愈高级。然而,直到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学哲学》一书,提出了他的进化学说,才奠定了现代进化论最初的基础。最重要的阐明生物进化的理论则是19世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学说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进化论,唯物地阐明了生物进化的机制,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随着遗传学和生态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深入到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论的证据首先是化石。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生物与后来的生物进行对比,找出其进化的证据。另一个证据是通过对不同动物相应器官的对比,如人的手和鸟类的翅膀,虽然表面不一样,但结构和起源却相同,来说明人和鸟类在远古时代有共同的祖先。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生物的胚胎进行研究,找出它们在发育学上的共同祖先和依据。

化石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的化石是机体自身完好的保存,有的是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有的是生存时留下的痕迹。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石有几百万种,大部分是海中生物的化石。通过研究这些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历史时期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进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化石的形成

古代生物的种类很多,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保存下来变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古生物被泥沙掩埋后,遗体中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动物的粪便和脚印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成为化石。

生存竞争

生存竞争包括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对环境的竞争三种情形。种间竞争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如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种内竞争指同种生物为抢夺食物而竞争,如当草很少时,动作慢的兔子就吃不到草;对环境的竞争指有的生物具有能适应恶劣环境的优势。

适者生存

在三种竞争关系中,种间竞争最为激烈,这是因为同种生物间的需求完全一致。在同种生物间,同性之间又有着非常激烈的争夺配偶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生物繁殖产生的新个体数量很多,常常超过环境所能容纳的程度,过度的繁殖就会引起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使得某些适宜生存的个体成为环境的适者。

五、进化史及分类

目前世界已知13万种古生物物种,已知200多万种现生物种。面对如此多的物种科学家们不但要研究古生物的年代、特征,还要给现生生物命名、分类,并弄清新旧物种间的进化、繁盛情况。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用同位素方法来计算岩层的年龄,被称为绝对地质年代,用距今几百年、几千万、几亿年等表示。另一种方法是依据地质、岩石、古生物和古地磁等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将地质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或时期,称作相对地质年代,根据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用宙、代、纪、世等单位表示。

标准化石

在众多的古物类中,有些门类在反映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被科学家们称作“标准化石”,它们被用作划分地层时间时往往起主导作用。例如三叶虫,它们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显,在古生代不同时期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属种代表,是著名的标准化石。

太古宙(40亿~25亿年前)

细菌和藻类出现,最早的生命现在大约3.8亿年前左右,代表化石:细菌化石。

元古宙(25亿~5.7亿年前)

蓝藻和细菌开始繁盛,无脊椎动物出现,代表化石:蓝藻化石。

古生代

寒武纪(5.7~5.1亿年前)

大量多细胞生物快速出现,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代表化石三叶石化石。

奥陶纪(5.1~4.38亿年前)

淡水无颌鱼出现,代表化石:无颌鱼化石。

志留纪(4.38亿~4.1亿年前)

有颌鱼类出现,代表化石:有颌鱼类化石。

泥盆纪(4.1~3.55亿年前)

脊椎动物飞跃发展,硬骨鱼出现。代表化石:硬骨鱼化石。

石炭纪(3.55~2.9亿年前)

蟑螂、蜻蜓类等陆上昆虫繁盛。代表化石:古昆虫化石。

二叠纪(2.9~2.5亿年前)

两栖动物繁荣,裸子植物出现。代表化石:两栖动物和裸子植物化石。

中生代

三叠纪(2.5亿~2.05亿年前)

最早的恐龙出现并繁荣,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并发展。代表化石:恐龙化石。

侏罗纪(2.05亿~1.35亿年前)

恐龙的鼎盛时期,鸟类出现。代表化石:恐龙和始祖鸟化石。

白垩纪(1.35~0.65亿年前)

恐龙完全灭绝,被子植物出现并兴盛:鸟类发展并开始分化。化表化石:恐龙和被子植物化石。

新生代

古今纪(65百万~2.4百万年前)

哺乳动物和鸟类进一步发展,早期的马、大象和熊类出现,猴子出现。最早的狼类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分布广泛,代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

新近纪(2.4百万年前~1.6百万年)

动植物都接近现代

第四纪(1.6百万年前~现代)

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分布到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代表化石:现代人遗骨。

第二章 无脊椎动物

人们一想到动物,通常想到的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鱼类。但这些动物仅占动物王国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且恰恰是属于34个主要动物门类中的一个——脊椎动物门,其它33个门类都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动物体系,它们没有什么共同特征,仅仅存在一点相互有别的亲缘关系。有些无脊椎动物为人们所熟悉,也有令人难以察觉或难以计数的,很多种类生物学家还未能命名。估计有300万~1500万种的无脊椎动物,这超过4万种左右的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却能够运动和进行一切生命活动。这一个细胞内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来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纤毛是草履虫的运动器;伸缩泡是排泄细胞器;口沟是摄食器等等。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很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一般认为,这类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多数生活在液体环境和潮湿的土壤中,有寄生生活的,如疟螈虫、阿米巴原虫,也有自由生活的,如草履虫、眼虫和变形虫等。

单细胞动物

当生命进化到真核细胞以后,便有了动物和植物之分。最早的动物叫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的个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的动物之所以被称为原生动物,意思是指它们生来就具备了各部分分化和必备的生活机能。当生命进化到多细胞动物后就称后生动物,即谓卵细胞要经过胚胎发育变形阶段后才能出生的动物。后生动物范围很广,它包括二胚层动物、三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随着生命的进化阶段,这些动物都将讲解。尽管如此,原生动物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活体,拥有作为一个动物应具备的主要生活机能,如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和繁殖等,它的体内有了原始的分化,各具一定功能,形成了类器官。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在250微米以下。有绝灭的,也有生活在现代的;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土里,也可以生活在动、植物身体里,根据运动“器官”的有无,本门动物一般可以划分为鞭毛虫纲、纤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纲。

1、变形虫

变形虫是无固定形状的单细胞原生生物。

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动物变形虫的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特别的运动器官,但因细胞膜极富弹性,所以身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任意改变体形以移动或捕食。虽然变形虫被视为最低等的原始生物之一,但生存上所必需的条件样样都具备,这一点和高等生物没有什么不同。变形虫能生存在淡水、海水和动植物体内,种类繁多,可分为有壳和无壳两种。

有壳的变形虫

虽然变形虫是单细胞,但也有许多种类具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外壳,称为有壳的变形虫,如蕈顶虫。这些变形虫壳的一端通常有开口,它们的伪足就从开口处伸出来运动或捕食。

捕食方法

变形虫主要以细胞、单细胞藻类和小型原生生物为食。当周围有猎物出现时,变形虫像长了眼睛似的,先朝猎物的方向伸出伪足,然后两端渐渐伸长,直至将它们包围在其中。即使是行动快速的原生生物,也无法逃过这种捕食方法的包围和攻击。变形虫将捕获的食物摄入体内,形成食泡,周围的细胞质会分泌出消化液,渗入食泡内消化食物,消化后的养分由细胞质吸收,剩下的残留物从身体后端排出。

变形虫的运动

变形虫通过改变形状而产生运动,变形虫没有足,当它们身体的一部分液化而膨胀时,液态质就流入,使这个部分更为伸长而突出,形成所谓“伪足”。此时,身体后部的胶态质不断地液化,以补充液态质。这样,依靠细胞质从身体后部快速流向伪足尖端,变形虫的整个身体就可以朝着伪足伸长的方向移动。

2、草履虫

草履虫属于原生生物中的纤毛虫类,身体表面长有许多细小的纤毛。虽然它们只由一个细胞组成,却具备了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结构。从草履虫这个名字来判断,人们一定以为它长得像草鞋,又扁又平。其实草履虫的身体细细长长,像法式面包棍。它整个身体表面所布满的纤毛可以作规则性的波浪状运动,从而使身体轻快地移动。

独立生命

这种微小的拖鞋样的生物体被称为草覆虫,它生活在池塘和水坑里,仅有0.25毫米长。虽然它只有一个单细胞,为了生存,其适应性很好。它搅动其细小茸毛,四处突进,如被侵袭,它能射出很粘的丝线。草覆虫以细菌为食,细菌被席卷进位于细胞一侧的沟槽里。

搅动的茸毛

草覆早周身布满了许许多多极微细的茸毛,称之为鞭毛,它们像小船桨一样搅动。它们也不是全部一起摆动,而是有节奏的波浪式移动。

草履虫的运动方法

当草履虫摆动全身的纤毛时,身体前端就会从口部开始扭曲,当纤毛斜向后方摆动时,身体便会随之回转并前进。如果前进时,碰到墙壁或水草等障碍物,纤毛先反方向后退,然后再改变方向前进。此外,碰到同伴时,也是同样先后退再换方向前进。虽然草履虫没有神经系统。但从它碰到物体会后退再改变方向看来,它必然上有类似神经系统的机能。

草履虫的分裂

草履虫的分裂,整个过程约需1~2小时。

1、细胞核先伸长呈细长形状,再像折断般地分裂。

2、细胞核分裂成两个时,细胞中部开始产生裂痕。

3、细胞的分裂趋于明显,先分裂的核开始移向两边。

4、细胞分裂的痕迹逐渐加深,可以看出即将裂成两个。5、细胞完全分裂成两个时,分裂即告完成。

5、分裂成两个独立的细胞。

3、其它原生动物

原生生物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生活于池塘、湖泊、海洋和土壤中。原生生物至少有5万种。

有孔虫

有孔虫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长有伪足,大多具有矿物质形成的硬壳,壳上多有口,壳壁上还有许多小孔。有孔虫的身体由一团细胞质构成,细胞质分化为两层,外层又薄又透明,叫作外质;内层颜色较深,叫作内质。外质围绕着壳并且伸出许多根状或丝状的伪足,主要功能是运动、取食、消化食物、清除废物和分泌形成外壳的物质。内质包在壳里,有一个或几个细胞核,且还含有食物泡。绝大多数有孔虫都是海生的。有孔虫通常有两种生殖方式,在发育过程中交替进行,即世代交替。无性生殖是由成熟的有孔虫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体,配子母体成熟后又大量放出带鞭毛能游动的配子,有性生殖是两个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再发育,长大成为新的有孔虫。

眼虫

身体呈梭形,能分出前后来,前端有一根鞭毛,靠其搅动能在水中游泳,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个能感光的“眼点”,故叫作眼虫。它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寻找泥里的有机物为食;另一种依靠自己体内有叶绿素,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后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在某些环境下它是植物,这说明在原始最低等动物中,动、植物之间的界线还并不明显。

纺锤虫

纺锤虫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动物,生活在大约100米深热带或亚热带海底。它有钙质壳,壳体随着虫子的长大不断增多,并随着它的演化而不断增大,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最小的它不足1毫米,而大者可达20~30毫米。它最早出现在早石炭纪晚期,早二叠纪时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种类繁多,构造也变得复杂,但到了二叠纪末期就全部绝灭了。此类动物分布时间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更因其体形小,在二叠纪地层划分上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标准化石。

放线虫

放线虫是一种具有硬质骨骼的原生动物,它的身体呈放射状,体内有囊和气泡,可以增加身体的浮力,使其适应浮游生活,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布于全世界各个不同深度的海域。当放线虫死亡时,它们的骨骼沉于海底,能形成海底软泥。

赤潮

赤潮指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水体变色的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变成红、黄、绿和褐色。赤潮会给海洋环境、海洋鱼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影响。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一般指体型微小,没有或仅有微弱游动能力,可随水流而移动的水生动、植物。它们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生物,也包括某些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幼体。浮游生物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种。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由于它们分布广,繁殖力强,所以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食源。

浮游生物能“呼风唤雨”

最近,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型来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和大气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生物数量的改变能引起海水温度的改变,从而影响云的形成。云能阻挡阳光进入水中,并干扰从水中折返回大气的能量,进而影响天气的稳定性,甚至能够明显地影响从天晴到下雨的转变过程。

二、两胚层动物

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两胚层动物,即它们身体是由两层细胞组成的。一是表皮细胞层,一是襟细胞层,两层细胞之间填以胶状物质称中胶层。

海绵动物门

从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以前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它的细胞虽分化为二层但无器官和组织。海绵体壁多孔为入水孔,体腔是空的,上端开口为出水口,水从入孔流进体内,海绵吸收水中有机质后再由出口排出体外。海绵多为群体生活,彼此用胶质连接,生活在海底,专家称为底栖生活,难怪从海里采出的海绵都是一块块的,用力一捏水就流了出来,放进水里又吸满水。海绵体有骨骼支撑,按其大小分别叫骨针和骨丝,只有骨针才能形成化石,有的地层中可以形成几公分厚的海绵骨针灰岩,但总的来说海绵造岩的能力很弱,这与它体内不保存无机质有关。

古杯动物

古杯动物是一种绝灭了的海底动物,形状如同酒杯,其生活方式和新陈代谢作用基本与海绵类相同,但它是个体动物,一般生活在蓝、绿藻当中,最合适的生长环境是在水深20~30米的海底。它从早寒武纪开始出现,到了中寒武纪就绝灭了。因它对生活环境要求很严,不能在海水浑浊的地方生长,故不用它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准化石。

腔肠动物

尽管它也是二胚层动物,但要比前二种动物高等,即开始有了神经细胞和原始肌肉细胞的分工并具消化腔,所以叫它腔肠动物。它身体多为辐射对称,在消化腔口处有一圈或多圈触手,腔肠动物自寒武纪后期出现至现代,种类繁多,化石丰富。如海蜇皮,就是一种大型的腔肠动物。

1、海绵

海绵是海里的一种最早,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它没有头、脚的分别,整个身体只有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它的身体柔软,像塑料泡沫,全身多孔,所以称为海绵或多孔动物。

再生之王

海绵有惊人的再生能力,若把它切成小块块抛入海中,每小块都能独立生活,并很快长成一个新海绵;即使把它捣烂过筛,再混合起来,放入海中,只需几天的功夫,它们又重新组合成若干个小海绵。所以说海绵是世界动物再生之王。虽然如此,海绵仍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特别是对人类用途最大的浴海绵,它柔软而有弹性,吸水力强,用来洗澡或作外科手术时用以吸收血液或脓汁、清洁患处,需要量很大。全世界浴海绵年产量约1000多万吨,仍供不应求。目前,人们利用海绵旺盛的再生能力,进行人工繁殖。

海绵

提到海绵,会马上想到洗澡时用的海绵,以及床垫、椅垫、布娃娃里装的海绵。其实,这些海绵都是人们用塑料制成的。那么,为什么管它们叫海绵呢?真正的海绵又是什么呢?

原来,海里确实生活着一种叫“海绵”的动物。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生活着一种叫沐浴海绵的动物。它的骨骼很细,成网状。当它死去的时候,身体腐烂了,可是骨骼却没有烂。就像我们平时用的塑料海绵一样松软。人们觉得它的用处很大,就进行人工养殖和塑料仿制。

那么,海绵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原来,海绵的构造非常简单,它没有嘴巴,又没有鼻子,不会游动,只固着在水中的岩石上,海绵上面有较大的开口,周围壁上还有成千上万的小孔,里面有个腔,也就是它的肚子,肚子里充满了水。肚子周围的体壁很薄,只有两层细胞,两层细胞间有骨骼。

海洋中有几十万种海绵整日把水吸进去再吐出来,它们以此从水中提取食物。最大的海绵生活在安第列斯海中。它形如一个空心花瓶,高有1米,直径有80厘米。最重的海绵像一个大球,里面可盛100升水,这些水的重量至少是海绵的30倍以上。所以,海绵其实是个空壳。

三、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内、外胚层间非细胞结构的中胶层组成,体壁内是一个瓶状空腔,执行消化和循环的功能,有口无肛门,因此,人们把这类动物叫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大约有9000种以上,多数生活在海洋中。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大约有近万种,有几种生活在淡水中,如:桃花园和水螅。但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海蜇,海月水母以及各种珊瑚虫等。这类水生物身体中央生有空囊,因此整个动物有的呈钟形,有的呈伞形。

有毒的触手

腔肠动物的触手十分繁敏感,上面生有成组的被称为刺丝囊的刺细胞。如果触手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末端带毒的细线就从会刺丝囊中伸出,刺入猎物中。

进化的主线

在属于两胚层动物中,有海绵动物、古杯动物和腔肠动物三类。其中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相反,不能再进化,古杯动物早已灭绝。是腔肠动物将进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了奥陶纪出现的三胚层动物手里。

1、海葵

虽然海葵看上去像无害的水下植物,但它们却是很积极的捕猎者,用刺的触手捕捉鱼和小的无脊椎动物。尽管事实上它们是水螅型的,可它们却能在栖息地里缓慢移动。它们的栖息地主要是浅海的岩石海底。从它们的消化腔中吸进或排出海水,它们的大小就能发生惊人的变化,最大海葵的尺寸,跨度超过1米。

具有吸盘状足部的腔肠动物

海葵具有吸盘状足部,是海生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看上去像色彩艳丽的植物,而不像动物。多数海葵终生用吸盘状的足部固着在岩石等坚硬的物体上,利用具有刺丝囊的触手捕捉从附近游过的小动物。海葵是肉食动物,他们用带刺细胞的触须捕食小海洋生物。他们的细胞可以释放一种毒素,使猎物瘫痪,然后他们用触须把食物送入口中。有些水母可产生一种致命的毒素,但海葵的刺却不会伤害人类。

红海葵

许多种海葵看上去很像色彩艳丽的植物,而不像动物。红海葵等多数海葵终生固着在岩石等坚硬的物体上。它们利用具有刺丝囊的触手捕捉从附近游过的小动物。

2、水母

水母是一类拥有刺细胞的触手的,柔软身体的,可以自由猎食的动物,大多生活在海中。

刺细胞

腔肠动物体内有一种细胞名为刺细胞。刺细胞内有一个细胞核和一个外向的刺柄,内藏囊状的刺丝胞,刺丝胞里面有蜷曲、细长而中空的刺丝。当刺柄碰着外面某个动物体时,蜷曲的刺丝立即弹出,刺入其他动物体并放出毒素,麻醉或杀死被刺中的动物。

帆水母

帆水母的运动是凭借海风四处活动。帆水母以海洋小动物为食,常结成宽达100千米的大群在海面上漂游。在热带地区,它们常被暴风雨冲到岸边,因此有时能在海滩上见到上百万这种水母。

栉水母

栉水母是一类极美丽的海洋漂浮动物,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一般都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栉水母的伞向下延伸,并向内收缩把身体蜷成球形,体外有八条由栉板排列成纤毛带。它们的身体呈左右对称或辐射对称,胶质厚而透明,触手无刺细胞而是黏细胞。栉水母无胃丝,以浮游生物为食,属于终生型水母。

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外形酷似水母,是终生群居的一类浮游腔肠动物。在僧帽水母群中,由一个僧帽水母形成浮囊,其余的则负责刺杀、消化猎物,进行繁殖。当它们在水面上漂浮时,僧帽水母有毒的触手倒垂在水下,有时能伸到20米深的海水中。它们的触手能将人缠住并杀死。

解剖学

水母的躯体有两个“终端”。一个终端是口,以刺细胞点缀的触手环将口包围着;另外一个终端可能形成一个茎柄,把动物锚固有地上。若是水母,就形成了它的穹盖形的伞。口通入封闭的消化道,它没有肛门。所有的刺胞动物的特征是对称的躯体,上面有触手,触手从很大的消化腔辐射出去。

水螅型与水母型

水母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水螅型如水螅和海葵,是圆筒形,其生活是用它们的口锚固在海底上,用朝上面的触手捕获猎物;水母型如水母,为伞状,当它们游动时,它们的口和触手都朝着下面。有些种类,在它们生命的周期之中,在这两种形式之中选择变换。

要命的果子冻

有些水母和海葵的刺细胞能注射出某些自然界最毒的化学物质,刺冲水母的刺对游泳者可能仅是一个小小的伤害,而盒式水母却非常危险,甚至是致命的。海峰是水母的一种,远离澳大利亚海岸被发现。

温柔的推进

水母使用一种柔和的喷射推进器的方式,将其在水中推进。肌肉收缩,就强迫水从由躯体形成的“钟”形物中涌出,离开它的躯体的水的力量将水母向相反的方向推进。由于它的躯体是“富有弹性的”,每次收缩之后随即复原,为下一次向前推进做好准备。

3、珊瑚

珊瑚是由一种被称为珊瑚虫的身体柔软的小动物大量群居而形成的。珊瑚虫从芽体中生长,能通过向海中排卵进行繁殖。珊瑚虫以漂浮在水中的其他动物的幼虫或小动物为食。

红珊瑚

红珊瑚与多数珊瑚不同,它们的珊瑚虫呈白色,多生长在黑色、粉红色的骨骼上,而多数珊瑚的珊瑚虫颜色鲜艳,生长在灰白色的骨骼中。红珊瑚生长在200米深处光线较暗的海底。

脑珊瑚

脑珊瑚呈圆形,体表有深深的凹槽,看上去就像人的大脑。这类珊瑚由一排排的珊瑚虫的触手整齐地排列在珊瑚虫的两侧,口长在底部,形如凹槽。珊瑚的圆形构造有助于它们承受海浪的冲击。

珊瑚礁

可以构成珊瑚礁的珊瑚必须生活在明亮、温暖、清洁的水中。随着它们的成长、死亡,这些珊瑚的硬壳不断堆积,最后形成珊瑚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近海的大堡礁,长约2000千米,是地球上迄今为止由生物建造的最大的物体。

管风琴珊瑚

身体瘦长的珊瑚虫在管状外壳的保护下,一个挨一个地排在一起,形成了管风琴珊瑚。多数珊瑚在晚上才吃东西,管风琴珊瑚却在白天伸出它们的触须进食。大的触须交迭在一起,覆盖了更大的面积,从而更易捉到食物。这种捕食的方法与鹿角珊瑚的捕食方法极为相似。

蘑菇珊瑚

珊瑚是由单个巨大的珊瑚虫形成的。这们不像石炭质珊瑚和岩石粘连在一起,而是以一种疏松的状态附着其上。它们甚至可以移动,但距离不会太大。蘑菇珊瑚可以产生出一种含有刺状细胞的粘液。这些粘液会将侵入它们领地的别的珊瑚群体的边缘消灭。

玫瑰珊瑚

玫瑰珊瑚紧缩的壳皱给小海藻和海中生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家。珊瑚给它们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并给它们供给营养,作为回报,海藻将它们的一些食物送给这个住所的主人。

殉葬海底的艺术家

珊瑚是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动物的通称,珊瑚绝大多数群体生活,组成群体的每一单体称为珊瑚虫,虫体顶端及周围有许多触手的口,向下连接消化腔,腔壁上有肌肉,并可生成生殖腺。群体中所有个体的消化腔均为共肉连通。

人类依据珊瑚触手的数目将其分为三大类,即四放、六放和八放珊瑚。

四放珊瑚为化石种类,是单体珊瑚,最初出现奥陶纪,在二叠纪绝灭。

六放珊瑚是现今最繁盛类群,如海葵。这类珊瑚自三叠纪出现以来,一直繁盛至今,它们也是形成珊瑚礁的主要成员。六放珊瑚多为群体,如石珊瑚,由于具有钙质骨骼,不断生长的群体以死去者的骨骼为基础,附着其上继续新一代的生长,代代如此,周而复始,死者的骨骼使在海洋中形成珊瑚礁或珊瑚岛,这种能形成礁或岛的珊瑚,我们称之为石礁珊瑚即石珊瑚。它们生长迅速,骨骼发达,但对生存环境要求严格,一般生长要求水温在18℃以上,海水含盐度为27~40‰之间。近代的工业污染已使这类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八放珊瑚是现存珊瑚中的一个常见类群。它最早出现于志留纪,为群体具骨骼珊瑚,骨骼因种类不同而分为钙质和角质两大类,如常见的红珊瑚是钙质珊瑚,而柳珊瑚是角质珊瑚。

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其含量在90%以上,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镁、氧化铁及微量的钡、铋和锶等。坚硬的珊瑚骨骼,由于碳酸钙含量高,是制造石炭的好原料,也可用于建筑、修路等。另外珊瑚骨骼形态多变,姿态万千,加之有的洁白如玉,有的艳丽多彩,已成为装饰佳品或工艺美术原料,被称为海中“宝石”。

珊瑚骨骼还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

4、其它的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约有1万种,躯体仅为两层组织构成,只有很少的明晰的器官,大多数生活在海里。

海百合

海百合身体呈花状,有5腕,每腕再分为许多羽枝,部分种类海百合能自由地在海水里游动,部分则附在海床上生活。海百合是滤食动物,捕食时将腕高高举起,浮游生物被管足捕捉后送入步带沟,然后被包上粘液送入口。当它吃饱喝足时,腕枝轻轻收拢下垂,宛如一朵即将凋谢的花——那是它正在睡觉。

水螅

水螅是通过芽接繁殖的淡水腔肠动物,水螅是一种微小的圆柱状淡水动物,体长约1厘米,通常一头固定在水下植物或瓦砾上,另一头有许多刺毛触须。它们生活在溪流、池塘之中,通过芽接繁殖。每当条件适宜时,母体水螅身上就会长出一个小的肿胀部,最终会从母体中分离,变成一只新水螅。

水螅比珊瑚虫显得更加纤细苗条,如果不仔细观察,不会发现地在移动。水螅移动得很慢,它所能挪动的距离很短,因此很早以前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确认水螅不是植物而是动物,还只有200年的历史呢!

在水螅身体顶端的中央有一个星形的口,口的伸缩性很大,可以充分的张开,去吞吃比自己身体还大的食物。在顶端的周围长有5~12条像线一样细长的触手。水螅的触手充分下垂伸展时,长度可以达到身体的几倍或十几倍。

水螅的运动方式十分奇特,时而翻筋斗,时而滑行。一个小小的水螅竟有7种运动方式。它那纤细的触手伴随着柔软的身躯,时常表现各种优美的姿态和动作。

淡水里的水螅有很多种,我国常见的有灰水螅、褐水螅、柄水螅和绿水螅等。绿水螅的身体呈绿色,因为它的身体里有一些绿藻共生。

海团扇

海团扇这类珊瑚有些骨骼是直立的,很像是一个叶子的脉络纹理;另一些很低,像面包皮或折叠了的被单。珊瑚骨大约每年5%的速度生长。

四、三胚层动物

动物在外壁和内壁细胞层之间进而又分化出了一层细胞——中胚层,这就是三胚层动物,不要小看中胚层的产生,它在动物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进化的飞跃

中胚层为动物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成、复杂和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它的肌肉组织强化了运动的机能,使动物与环境的接触复杂化,由此促进了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育,提高了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和寻食的效率;高效率的觅食又使动物增强了营养,新陈代谢旺盛,排泄机能随之加强,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动物形态结构产生了强烈分化,同时,中胚层不仅有再生的能力,而且能贮藏水分和营养物质,大大提高了动物对干旱和饥饿的适应力,为动物摆脱水中生活,进入陆地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化的分支

中胚层产生以后,动物的进化产生了两支,一支是原口动物,一支是后口动物。后口动物是进化的主线,从原始的后口动物中,发展出了脊椎动物,最后又在脊椎动物中发展出了我们人类。原口是指细胞内陷形成体腔而留下的与外界相通的孔,这个孔以后就变成了动物的口;后口是指在体腔形成的后期,在原口相反的一端,由内体胚层相互紧贴最后穿成一孔,成为幼虫的口,原口则变成幼虫的肛门。

原口动物虽不是动物进化的主干,但它也分出了不少的门类,而且它们的总数是最多的,以陆地动物为例,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是原口类的。如大家熟悉的蟋蟀、蚯蚓、蜻蜓、蝉、蜘蛛……所有这些都是原口动物。

原口和后口的相似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尽管日后差别极大,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共同特征的,这除了共同具有中胚层外,还有以下几方面:

1、身体分节 仔细看看昆虫,它们的身体是由形状结构大体相同的体节组成,称同律分节,蚯蚓就是典型的代表。动物身体分节增加了灵活性,扩大了生活领域,加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此外,同律分节又为后来进化的异律分节打下了基础。

2、雏形的附肢 在出现体节的同时,腹部皮肤突起形成疣足,其上有硬毛,每节一对,是运动器官,是附肢出现的最初形式。它是动物强化运动的产物,而产生后又加强了爬行和游泳效能,为扩大动物的生活领域提供了条件。

3、具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体腔中充满腔液。体腔的出现使内脏器官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并使它们具有运动的可能性。因而大大加强了新陈代谢作用,是运动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体腔有原生体腔和真体腔之分,中胚层与内胚层外壁之间没有膜的称原生体腔,有膜的为次生体腔。在低等的原口动物中是原生体腔或根本没有体腔,高等动物具有次生体腔。

进化的令类

在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类中间支物,它们这些方面像原口动物,如具有次生体腔,生殖细胞是从体腔膜上产生的,但它们的体腔形成方式却与后口动物相同。这说明在动物分化初期,还没有显示出优势的情况下,万物竞争,走哪条进化道路任意选择。这类过渡动物有苔藓动物和腕足动物。对苔藓动物我们比较陌生,但对腕足动物就较为熟悉了,我们吃的淡菜、海豆芽都是腕足动物。由于它们都生活在水里,没有同陆地上过渡动物和侧生动物一样遭到绝灭,也使我们得以品尝到了它们的美味。

五、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三胚层无体腔动物。身体扁平,两侧对称。体壁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体内有体腔,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大约有6000多种,有自由生活的,如各种涡虫;也有营寄生生活的,如各种吸虫和绦虫,其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有:血吸虫、姜片虫,华枝睾吸虫、猪肉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等。这些寄生虫吸取人体营养,分泌毒素,损害人体健康,要注意防除。

扁平蠕虫

扁平蠕虫,是最简单的动物。它有一个特殊的“头”,它们的躯体扁平,像根带子一样,这使它们有较大的表面面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没有肺,要直接通过它们的皮肤进行呼吸,排泄溶解的废物,大约有8万种的扁平蠕虫,大多数是作为寄生虫在动物的体内或身体上生活。另外一些生活在土壤里,或淡水、咸水里。

扁形动物通常分为三纲:涡虫纲,如寄自由生活的涡虫;吸虫纲,如寄生生活的血吸虫;绦虫纲,如猪肉绦虫等。

分裂

大多数扁平动物是两性体——雄性和雌性两种性器官都有,尽管它们仍然配对进行有性繁殖,有些种类也能分裂成两个,进行无性繁殖。扁平蠕虫具有惊人的再生本领,从一小段”亲体“上就能再生。如果蠕虫被分割成两段,每一断片将生长成一条有头和感觉器官的完整的新虫;如果一条扁平蠕虫的头被伤害,它就长成一条分岔头的蠕虫;如果把一条蠕虫割下一段,它能在每一端都生长出一个新的头。

1、血吸虫

又称裂体吸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寄生于人体的有日本裂体吸虫、埃及裂体吸虫和曼氏裂体吸虫3种。血吸虫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造成血吸虫病流行的是日本裂体吸虫,其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体较短粗,体乳白色或微灰白色,常向腹面弯曲而呈镰刀状;口、腹两吸盘明显,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弯曲,形成沟状,直延至尾端,称抱雌沟,是雄虫抱住雌虫交配的部位。雌虫比雄虫明显细长,呈线状。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虫在此交配并产卵。虫卵的一部分随血流到肝脏,另一部分沉积在肠壁上,还有的游离在阑尾、胰、胃、脑等器官中。初产出的卵内含一个受精卵细胞和约20个卵黄细胞,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发育成毛蚴。由于卵内千周蚴分泌酶的刺激、溶解了周围的组织,虫卵经肠壁穿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内含毛蚴的虫卵呈卵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其一侧有一小刺,如遇清水,即可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可活2~3天,此时若遇钉螺就主动侵入,在螺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后逸出;如遇人、畜在水中活动,则经皮肤侵入体内;脱去尾问成为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在移行发育过程中未能到达门静脉系统的童虫,因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

血吸虫病的防治

血吸虫对宿主带来的危害以虫卵所致的损害为最重。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形成虫卵肉芽肿,最后导致肝脾肿大、肠壁纤维化、肝硬化和腹水;在儿童则可因反复感染而引起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生殖机能不好,形成血吸虫性“侏儒症”,丧失劳动力。中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12个省的部分县均有发现,最南处为广西横县,最北处为江苏宝应县。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其防治原则是年年查治病人、病牛,杀灭钉螺,管好人、畜粪便,粪便要储存一段时间再使用,防止能孵出毛蚴的虫卵落入有螺水体,管好水源。到1958年,中国已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近些年有钉螺的面积和病人有回升趋势。因此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地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2、猪肉绦虫

猪囊虫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它既可以寄生在猪身上,也可以寄生在人身上,引起猪、人的猪囊虫病。在人体的猪囊虫主要寄生在皮下、肌肉、脑部、眼睛等组织里,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猪囊虫病

人是吃了猪肉绦虫虫卵而感染猪囊虫病的。虫卵随食物进入人体胃肠道后,虫卵的胚膜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所破坏,虫卵中的六钩蚴破膜而出并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及淋巴系统,抵达人体各组织,发育为囊虫。多寄生在人体的皮下、肌肉、脑、眼等组织,猪囊虫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它自身不会繁殖,但可导致所寄生部位的猪囊虫病。

人感染猪囊虫的途径

1、内源性自体感染 猪肉绦虫病的患者,绦虫节片可随着胃肠的逆蠕动返流至胃,等于吃进了绦虫成虫。

2、外源性自体感染 猪肉绦虫病的患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的猪肉绦虫虫卵,该虫卵污染了自己的手或食物,又被自己吞食,引起自身感染。

3、外源性异体感染 自身没有患过猪肉绦虫病,但食入了被猪肉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蔬菜或水源等。

4、经胎盘感染 孕妇如果感染了猪肉绦虫病,虫卵可随血液循环经胎盘传给胎儿,这是猪囊虫病的一种特殊感染方式,较为罕见。

猪囊虫的寄生部位

1、皮肌型囊虫病 表现为皮下有结节,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的皮下,多在上肢、躯干、头面部等,下肢较为少见,无痛痒感,局部皮肤也无任何改变,患者多于无意中发现,寄生在皮下的囊虫对人体无明显危害。

有些囊虫寄生在肌肉里,患者自觉局部肌肉有酸胀感,肌肉囊虫多发生在四肢,特别是下肢较为多见,患者的四肢或臀部因囊虫的大量寄生,局部肌肉肿胀,而使肌肉外形极为丰满,但却十分无力,甚至行走困难,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囊虫性假性肌肥大症。

2、眼囊虫病 猪肉绦虫虫卵也可随血液循环到达眼睛寄生,多寄生在眼睛的玻璃体,也可寄生在视网膜下,眼睛的前房、结膜下及眼眶内均可寄生。一般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或眼前有异物感,如不及时诊治,可出现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

3、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对人体危害最大,绦虫卵中的六钩蚴随脑血流进入脑实质。由于囊虫对脑组织具有免疫性、化学性及机械性的刺激作用,故无论活虫还是死虫,均能引起严重的组织反应。

症状

1、癫痫型 即我们俗称的抽风。患者可出现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双眼上吊、四肢抽搐,可伴有尿、便失禁,抽搐中还可将自己的舌头咬破,这种抽搐大约发作2~3分钟左右,继而昏睡,醒来后感觉头痛、全身乏力。也有时间隔几分钟再次出现抽搐现象,称为癫痫持续状态。持续状态后患者多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癫痫小发作不伴有意识障碍只表现为局部肢体的抽搐。

2、高颅压型 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颈强直。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水肿,久之可导致视神经萎缩,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腰穿压力增高,如果囊虫寄生在脑室,可使脑脊液通路受阻,造成脑室扩大,出现阻塞性脑积水,此种情况极易发生脑疝而导致死亡。

3、脑膜脑炎型 由于囊虫寄生在脑组织,可引起炎性细胞的浸润,脑脊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患者可表现为头痛、低热等。

4、精神障碍型 类似精神病患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认知能力差,胡言乱语,不认识人,哭闹,外出乱走,或做一些非常人所做的事,或表现为燥动,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治疗

囊虫病可以引起这么严重的病症,那能不能治好呢?囊虫病是可以治疗的。有些药物的疗效也很好。但是,由于虫体寄生在组织内,服药后囊虫无通道排出,只是将其杀死,使之逐渐钙化或液化,虫体被杀死后的异性蛋白反应可产生很多甚至较为严重的反应。因此如果您不慎感染了猪囊虫病,请您一定尽早到有关医院专科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服药,以防止发生意外。

预防猪囊虫病首先应该预防猪肉绦虫病,这样就可以避免因猪肉绦虫感染囊虫病。其次,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吃的东西要洗净,避免将绦虫卵误食入口。

六、线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是三胚层具初生体腔的动物,多数种类是身体细长的圆筒形。消化系统体前有口,体后有肛门,在体壁以内还有与外界不相通的初生体壁。寄生种类多,对人类危害大,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等,都是常见的寄生线虫。预防寄生虫病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烫。家中切生菜和熟菜的砧板要分开,以防寄生虫卵进入人体。

线形虫

身体虫是身体呈细线形或圆筒形的一类蠕虫,常见的线形动物有钩虫、寄生在人体的蛔虫和蛲虫。在线形虫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个空腔,这是动物界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这种体腔使动物身体内部的器官有了一个存放之地,但这种体腔与体壁的肌肉层之间没有体腔膜,也没有任何孔道与外界相通,所以比较原始。大多数线形虫是非寄生虫,也有一些是寄生虫。

最多的动物

线虫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动物,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现它们。许多作为寄生虫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生活,在某些水浅的沙地,这些小蠕虫每立方米中超过100万只。线虫在外貌上相当一致,大多数长度不到3毫米,长长的圆柱状的躯体,每一端都呈圆锥形,很有弹性,有肌肉般的体壁。

铁线虫

有些寄生蠕虫如铁线虫,能游泳,并把卵产在淡水里,卵一孵化,幼虫就成为寄生虫,寄生在诸如蟹、昆虫等动物的体内,它们以后就靠寄生为生,直到死去。它们被称为铁线虫的来由是因为它们是在动物的供水槽里被发现的,并一度被认为是产生了生命力的马鬃。

1、蛔虫

原腔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感染途径

只有受精的蛔虫卵才能卵裂、发育。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入口。

蛔虫病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幼虫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脉、肝脏、下腔静脉而到肺;在肺内脱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虫。幼虫穿过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气管上升至咽,然后再被吞入胃,此即构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达小肠后发育为成虫。自吞食虫卵至成虫成熟约需75天,在小肠内生存期约为1~2年。

七、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是身体环状分节且有真体腔的动物。两侧对称,三胚层,具有中胚层及中胚形成的真体腔。体表多具刚毛,有的具疣足,刚毛和疣足为运动器官,排泄器官为后肾管。环节动物有8700余种,它们生活于海水、淡水或陆地上潮湿的土壤中,是结构较高等的的蠕虫动物。能改良土壤的动物,除了蚯蚓外,还有蚂蝗、沙蚕、螠虫等。蚯蚓能改良土壤,净化垃圾,增加土壤肥力。它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近年来,国内外人工饲养蚯蚓作为家禽饲料,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环节蠕虫

环节蠕虫,或环节动物,包括最熟悉的蠕虫类型,如蚯蚓、水蛭和沙蚕,钓鱼者用它们作鱼饵。大多数躯体细长,分成许多充满流质的节段。环节蠕虫有着发育良好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许多种类在每一环节上还附着一对与腿相似的附肢。

运动

环节动物如蚯蚓,有一个充满流质的躯体。躯体有两个肌肉层:一个是内部的纵向肌肉层,另一个是外部的环形肌肉层。要向前移动,就收缩它的环形肌,拉长它的躯干,细小的硬毛就从它的前部伸出来,固定在泥土里。随后,蠕虫就收缩纵向肌,将其躯干向前拉动。

昆虫的祖先

生活在非洲中部的食肉绒毛虫,具有环节蠕虫和昆虫的两种共同特征。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形成了蠕虫和昆虫之间的一个进化链。身体长度可达15厘米,绒毛虫的腿有43对之多,这使得它们可以像毛毛虫那样爬动。同昆虫又不一样,它们的外层很薄,且防水性不太好,这意味着它产只能生存在潮湿的地方。

1、蚯蚓

蚯蚓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这是动物在形态构造和生理动能向高一级水平进化的现象。它有一个肛门,一个口,环节上有肌肉和刚毛用来运动。它们有真体腔,能通过排泄管与体外相通。

蚯蚓的功绩

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蚯蚓是一种益虫,而最近科学家发现蚯蚓还能防治大气污染,他们培养出一种蚯蚓,体长15~25厘米,它们的粒状蚓粪中,含有能分解恶臭剧毒硫化物和氨气的放线菌和丝菌,而且1克蚓粪中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多达3亿个,这些微生物以蚓粪为生,它们善于吸附大气中的硫化物,氨气等臭气,并把这些臭气迅速分解为无毒无味的气体。

无足而行

蚯蚓没有足,怎么能“走路”呢?原来,它有一种特殊的机体构造,细长的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蚯蚓的体壁上有表皮层和肌肉。表皮层起保护作用,能分泌粘液,保持湿度,有利于体壁内的微血管进行吸收。蚯蚓的运动主要靠肌肉收缩。肌肉的外层是环肌,内层是纵肌,由长纺锤形的细胞组成。环肌收缩时,身体就伸长变细;纵肌收缩时,能使身体缩短变粗。环肌与纵肌交错进行收缩,就能爬行运动。蚯蚓的一个体节上还有生刚毛,这也是运动器官,在爬行时有支撑作用。

益虫

蚯蚓是一种有益的动物,迄今已知世界上陆栖的蚯蚓约25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利用蚯蚓来处理大量垃圾,变害为益。现在不少地方正在大量饲养蚯蚓,作为家禽和鱼类的饲料。国外还有制造蚯蚓食品的公司。中药地龙,就是参环毛蚓干燥体,有降压、解热作用。蚯蚓的利用,有着广泛的前景。

八、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具有贝壳的动物。软体动物的身体由头、足、内脏团三部分组成,体外有坚硬的贝壳保护。贝壳是由包在内脏团外面的叫外套膜的柔软组织分泌形成的。有一种叫珍球贝的软体动物,其外套膜在沙粒或其他异物进入以后,还能分泌形成珍球。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现存8万余种,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除了蜗牛、田螺、河蚌、牡蛎、贻贝等有壳类以外,乌贼、章鱼等也属软体动物。它们没有坚硬的外壳,而有轻松的内骨骼——海螵蛸,这是与其高速运动相适应的结构。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的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有8万多种,是无脊椎动物中第二大的类群,有些生活在陆地上,但大多数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软体动物不但包括许多体形小,移动缓慢的种类,而且还有一些体形较大、移动迅速,并且在无脊椎动物中十分聪明的动物。所有软体动物身体都很柔软,并且多数生有一层套膜。这层套膜能够分泌出一种可以形成贝壳的物质。大多数软体动物依靠一个叫作足部的肌肉组织来运动,不同的软体动物的足部有不同的用处,如爬行、挖土、摄食等。

软体动物的降生

多数陆地蜗牛在陆地上产卵,之后卵孵化成小蜗牛。池塘和海洋里的卵是果冻一样的一团,粘在水下的石头和水草上。还有的海螺在硬壳里产卵。多数双壳软体动物则把亿万颗卵产在大海中,这些卵发育成会游泳的微小幼虫,之后才长成软体动物。

1、软体动物的壳

蜗牛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有壳——覆盖里面的软体动物的硬盖。壳有助于保护动物不受侵害,也是躲避坏天气的好地方。

遮阳壳

在干燥的天气里,蜗牛缩进壳里以保持湿润,有时它甚至在开口处堵上防水塞。

海滩上的贝壳

在海滩上很容易找到像这只马蹄螺这样的空贝壳,但你知道什么样的动物住在里面吗?马蹄螺是一种海螺,是软体动物的一种。软体动物用自己宽宽的肌肉“脚”向前爬行。

双壳

有时软体动物有两个壳,就像这只蛤蜊壳。在蛤蜊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软体都躲在两片壳中。像其它软体动物一样,壳与蛤蜊软体是连在一起的。

壳体

双壳类壳体的贝壳是由嵌在有机“胶粘物”中的钙矿物质构成的,由一弹性绞链连接着。而且有牙槽或绞链齿,以防两片壳离脱滑开,好关闭壳体。双壳类动物就收缩一对闭壳肌肉,闭壳肌肉同贝壳是连在一起的。壳体的大小形状变化多端,许多很厚又有脊,使敌人不敢碰它;有一些带刺,好夹紧松散的沙子;还有些由于双壳动物吸收了食物而呈鲜艳的颜色。

2、壳的生长

软体动物自己长壳,随着动物的生长发育,硬壳也跟着长大。构成壳的那部分叫套膜,是包在软体动物体外的一层硬皮。如果气候恶劣或没有食物,它们就停止生长,这就使壳上的生长线排列不均。

吃白垩的蜗牛

为了保护自己,软体动物得使壳坚硬。陆上蜗牛必须生活在钙质丰富的地区,因为吃钙才能使壳坚硬。它们在白垩或石炭岩中找到钙,许多蜗牛就以白垩颗粒为食。海螺从海水里获得钙。

逐渐长大

小蝾螺的壳只有两三个圈,并且又长又尖。随着不断生长,围绕着开口处长出新壳,在身体周围形成更多更大的圈,尖刺也逐渐被磨损,但是壳尖是在第一年形成的。

抓牢

一旦鹈鹕脚贝壳完全长成,在它的底部就生出几个贝壳角,这些角很有用处——使贝壳在生活的水下泥地上能紧紧地抓牢。而且这种壳看上去像鹈鹕的蹼足。

形状如颜色

不同的贝壳形状也各不相同,是它们身上的套膜使其独具特色。许多贝壳图案和颜色都很美丽,如冠螺。但你也能找到带疙瘩、带刺或脊的壳。

层层生长

观察牡蛎,牡蛎壳显示了双壳软体动物的生长过程。第一年从喙开始生长,之后牡蛎向外延伸,长出层层贝壳。你能看见贝壳上波浪形的生长线,层层壳互相叠加,就像房顶的瓦一样。

3、腹足类软体动物

具有吸盘状足部的软体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包括蜗牛、鼻涕虫等软体动物和其他几种生活在水里的生物。陆地上的腹足动物有的有壳,如蜗鼻涕虫。生活在海里的腹足软体动物称为裸鳃类,它们的壳已经退化。

石鳖

石鳖是非同寻常的软体动物,在地球的海洋里已经生活了5亿年以上。虽然同腹足纲有亲缘关系,但它们有自己的分类,像蜗牛和蛞蝓一样。石鳖有单一的肉脚和粗糙的舌头,但它们有扁平的壳,由8片重叠的板片组成。如果一只石鳖从岩石上被拉下来,它就卷成一个很紧的球,以此保护自己。

漂流的“幼仔”

有些腹足动物,特别是陆生的蜗牛和蛞蝓是雌雄同体的,雌性和雄性两种生殖器官它们都有。然而,数量众多的水生物种性器官是分开的,它们凑在一起交配,产生带保护壳的卵块。这些卵一般来说孵化成非常小的蜗牛,但某些种类,它们孵化成漂浮的幼虫,能被洋流带很远很远的地方。

海蜗牛

海蜗牛形成了腹足动物的最大群体。与陆地蜗牛不同,一般在其触手的基部长着眼睛,它们长着鳃而没有肺。海蜗牛通过称为虹管的管子抽进水,流经鳃进行呼吸。水还流过一个一个特殊的嗅觉器官,称为嗅检器,能帮助食肉的和食腐肉的海蜗牛找到食物。海螺、油螺和食用峨螺都是海蜗牛型。

进食

蜗牛和蛞蝓以特有的方式得到食物,有些在水藻和植物中放牧,有的用毒刺叉鱼,还有几种能在双壳动物的壳体上钻洞,把它打通。吃什么无关紧要,大多数腹足动物使用其特殊的舌头——称为齿舌,将它们食物粉碎。齿舌上覆盖着无数钩子般的细小牙齿,能抓取、挖出东西。

腹脚

腹足纲软体动物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动物长有“腹脚”。我们想象一下蜗牛大而扁平的、用于爬行的脚,它就像是动物的腹部一样。

空房间

注意一下海滩上的这种典型腹足软体动物的壳,它是蛾螺的空壳,表面有厚厚的脊突,并且近顺时针方向从壳尖盘绕延伸至敞开的尾端。

螺旋壳阶

通过蛾螺的孔,你可以看到里面的蛾螺软体是如何围着中柱盘绕的。活蛾螺的身体靠一块强劲的肌肉盘绕那根中柱。

活蛾螺

在海滩上找只活蛾螺,看看它如何移动。蛾螺头旁边伸出来的长管叫虹管。脚底长的一小块壳叫厣,当蜗牛身体缩回后,正好把这块壳的开口盖住。

各种蜗牛

不同种类的蜗牛形状大小都各不相同。有些壳呈细长的锥形,有些呈帐篷状,还有的壳很平。这种林中蜗牛就像旋转的龙卷风一样。与多数其它蜗牛不同的是,它的壳是逆时针方向盘绕的。你能发现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壳?

哪个方向?

看你是否能找到逆时针方向盘绕的壳。你可以从壳尖向下看,用手指沿着螺旋的线向下划,就能分清壳盘绕的方向。壳的盘绕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

4、蜗牛

蜗牛属于一个被称为腹足纲的动物群类,虽然腹足纲动物作为吃植物的害虫最为人们所熟悉。但是,约7.2万种中的大多数却是生活在世界的大海大洋之中。数量最多的是食肉的猎食动物,有一些是用其烈性毒素将猎物毒晕。腹足纲动物连同枪乌贼、章鱼、蛤和牡蛎一起,都属于同一个动物门类,称为软体动物门。同大多数软体动物一样,腹足动物都有壳体保护着的柔软的躯体,腹足动物也有肌肉“脚”能四处爬动,舌头上长着很小的牙齿,能刮取食物。有三种主要类型的腹足纲动物:海蜗牛、海参和陆生的蜗牛、蛞蝓。

庭院大蜗牛

庭院大蜗牛已成为一种危害极大的害虫。每当晚上或者下过大雨之后,它们就会出来觅食,常常将植物咬断。天气干旱时,它们缩在贝壳内,用一种干燥后变硬的粘液将贝壳的开口封住。同多种蛞蝓和蜗牛一样,庭院蜗牛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因此任何两只蜗牛都能交配繁殖。

大赤旋螺

大赤旋螺塔高,体层大,壳顶常缺损。壳口大,螺轴光滑。螺层周缘和体层肩部有螺旋状排列的大瘤,壳表浅红色或奶油色。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学名赫云玛瑶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东风螺、法国螺,是一种繁殖很快的大型陆地贝类。它们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陆生蜗牛,重达800克,外壳长达20厘米。非洲大蜗牛有时被人们当作一种食物食物,近来这种蜗牛成了东南亚地区最大危害的之一。“建筑奇才”

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都能为自己建造可居住的“家”。其中,蜜蜂、喜鹊、纺织鸟、珊瑚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动物建筑师。在提及动物建筑师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螺类动物,它们盖房的本事可也不小呢!

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最喜欢的是海螺,因为海螺的壳特别美丽,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

螺是一位单身住宅建筑家,螺壳就是它精心设计的单身住房。我们知道,其他建筑师盖的房子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意搬动的,但螺的住房不同,它既小又轻,负在房主人背上可以四处移动,十分方便。因此,螺不必为回家问题而操心。

螺类动物的外壳虽然都呈螺旋状,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大区别,有像宝塔的,有像圆锥的,有像纺锤的,有像陀螺的,还有像盘子或越南式草帽的,更有像双锥的。有些螺长得圆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鸡蛋差不多。

螺壳的建筑非常考究,分内、中、外三层。中层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层用薄薄的、比较粗糙的彩色角质层作壳面,并常常饰以花纹;内层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别光洁,因为这层壳紧接着主人柔软、稚嫩的肉体。

螺壳的薄厚和坚固程度是根据所处自然环境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在多石的水底,为避免磨损,壳就长得很厚实;有些螺是过飘浮生活的,这类螺的壳长得非常薄而轻巧;在多淤泥的水底,螺怕陷到泥里爬行不出来,所以壳口和壳体长出许多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有些螺还在足的后端长着一个角质或钙质的壳盖,这是当门用的,螺遇到不速之客侵扰时,立刻缩回身体,关起大门,给来客吃闭门羹。

螺的坚固、美观、轻便的单身住房,深受海中的“单身汉”——寄居蟹的喜爱。螺死后,它的房产常常被不会盖房的寄居蟹所占有。

地球上螺类分布得很广泛,海洋、湖泊、河流、田间、高山、沙漠均能找到螺类动物的踪迹,连一些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大多数动物都无法在其中生存,但某种类的螺却能照常在那儿过日子。螺类动物之所以能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显然是与它们具有惊人的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分不开的。而这种能耐力与它们奇妙的螺壳有关。螺壳能御寒,能防热,还能避敌害,同时又能背着到处走,实在是一件建筑杰作。

5、虎斑宝贝

宝贝主要生活在热带海域。它们的贝壳下方有一条长长的开口,表面十分光滑并生有漂亮的斑点。虎斑宝贝是宝贝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虎斑宝贝在海边水下的岩石上四处爬动。带有褶边的触手有助于它们发现藻类以及海绵等小动物并作为食物。

海中鲜花

虎斑宝贝是一种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岛、台湾和西沙群岛。

它的外表很特别,贝壳很大,坚硬又厚实,呈卵圆形,背部膨圆,前端稍尖瘦,后端顶部向内凹陷。贝壳表面被珐琅质所覆盖,光滑又具有光泽。颜色灰白或淡黄,还点缀着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犹似虎皮,非常漂亮,虎斑宝贝也因此而得名。

虎斑宝贝一般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深的珊瑚礁及礁间的沙漠中,常躲藏在珊瑚礁石下或礁体的洞穴中。它很怕光,行动较迟缓,总是白天睡觉,黄昏后才出来觅食,喜欢吃海绵、小型甲壳类和孔虫。活动时,外套膜向外伸展,将贝壳包住,膜上生长许多色彩鲜艳的触手,就像海中盛开的一束鲜花。

繁殖

每年的3~4月是虎斑宝贝的繁殖季节,母贝把卵产在珊瑚洞穴和空贝壳里,然后卧伏在卵块上,一步也不离开,直到卵孵化。幼虫刚孵化出来时和母亲长得并不一样,附着在海底经过一段时间完成它由幼年到成年的变态后,才会变得像母亲那样美丽。

濒临灭绝

由于虎斑宝贝有着美丽外壳,当地人常在退潮后,捕捉它们,将其埋入沙内,等到肉腐烂,洗净后作为装饰品或赠送亲友的礼品出售,价格也卖得很贵,是当地人的一种副业。在当地人创收的同时,也造成虎斑宝贝的资源量急剧下降,20世纪50年代一人赶海,一晚上可采到几个,现在却很难采到了。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6、双壳类软体动物

具有两片贝壳的软体动物,双壳类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们的壳分成两半,由骨肉形成的交合部联接起来,身体躯干就生长在交合部之上。双壳类动物基本属于滤食动物,其活动能力很有限。有些双壳类动物,尤其是扇贝,已经掌握了一种靠“游动”逃避猎食动物的方法,它们能快速地开合两扇贝壳,喷出水流,靠水流推动身体在水中游动。

双壳类解剖学

双壳类软而扁的体躯由壳体的两片贝壳保护着,衬在两块板壳内表面的是一层很薄的组织层,称为套膜。里面含有的细胞壁能分泌坚硬的矿物质,这种物质形成了壳体。套膜里面的腔体中容纳着进食,呼吸和循环的器官。它还有肌肉样的“脚”,当壳体张开时就伸出来,双壳动物就是用它来运动、挖洞。双壳动物没有头,只有很少的感觉器官,通常在套膜的边缘处。

过滤进食

双壳类动物主要是过滤进食,它们通过一条被称作虹管的肌肉管得到食物和氧气。虹管通过鳃吸进水和食物颗粒,鳃上盖着很粘的粘液,点缀着晃动着的细毛,食物在鳃中被滤出并导入动物口中。如果动物是埋在泥沙之中,虹管就能伸出来,够到食物和水。毡皮镶边的壳体用它的肉脚去挖洞并固着在泥土里。

没有脊柱的巨人

双壳体动物大小变化很大,最小的淡水种类躯干小于2毫米,而巨蛤是世界上最大无脊椎动物之一。这种蛤只生长在太平洋的热带浅水里,它的横跨尺寸可达1.4米,它的能防御的厚贝壳重达400千克。巨蛤永久地生活在一个地点,用它们自己的体重固定着。

珍珠

双壳类的贝壳是被套膜分泌出来的,它由几层组成——很厚的外层能防水,还有几上内层,这些很厚的内层里,都有钙排置在里面,被称为珍珠质。如果一颗硬渣粒离开了它的应有位置,进入到一只牡蛎的套膜和甲壳之间的地方,它也会被珍珠质覆盖起来,并长成一粒珍珠。珍珠大约每五年1毫米的速度生长。

水底的生命

大多数双壳类动物生活在海床上,在沉积物里打洞,或将它们本身固着在岩石上。挖洞的双壳类动物利用收缩其肉脚,把自己拉进沉积物之中,在那里远离天敌更安全。为了进食和呼吸,它们在沉积物的上面伸出的两根带子,一根虹管吸进水和食物颗粒,而另一根则把水泵出。有些双壳类动物的管子可长达1米。

恢速运动者

极少数双壳类动物既不打洞却又能生活在海洋没积物表面之上,有的就是用它们的肉脚跳动,甚至能游泳。王后扇贝将其壳体的两片贝壳拍在一起,推出一股水流,它就这样游泳,速度惊人。与其它的双壳动物不同,它们非常活跃,而且需要关于它们周围情况的详洄信息。它们的“眼睛”是可以看到的,沿着壳体边缘分布,像是一些黑点。

艰难的时刻

对某些双壳类动物来说,有柔软的泥浆中打洞得以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动物在木头、珊瑚、甚至沙、石和石灰石岩石里钻洞安家,用它们的脚当做吸盘,对着岩石,艰苦地拉动,将自己的壳体敲碎在表面上,甚至还能用化学分泌物软化岩石。凿船虫在木材里打洞——通常是在船身里打洞,并把它们生产出来木屑吃掉。

握牢夹紧

取代挖洞,有些双壳动物将它们自己附着在坚硬的表面上,如岩石和海墙上,牡蛎分泌同贝壳物质,这种物质将它们与岩石融合在一起,而肌肉产生出坚韧的索线,再把它们锚固在适当的位置。这些双壳类动物常簇生在一起,这就可能出问题,例如,假若许多双壳类动物聚集在同一管道内,管道就可能被阻塞。

7、头足类软体动物

具有一个大头和若干腕的软体动物,头足类动物包括枪乌贼、章鱼和乌贼。它们全都有大脑袋和复眼,大多没有壳,但身体的柔软部分有一个由肌肉组成的、坚韧的囊包裹。头足类动物有若干长了吸盘的腕,用来抓取食物,又有一条管子把水吸进再喷出来,推动身体前进。游动时,它们的腕常常飘在身后。头足类动物大约有650种,全部生活在海水中。

隐藏的壳

多数软体动物长有壳,只是有些壳你看不见。蛞蝓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壳的蜗牛,但许多蛞蝓仍然有小壳,只是隐藏在软软的肉中。鱿鱼和乌贼属于另外一类软体动物,它们体内藏有类似壳的物质。

乌贼

乌贼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浅水中,它不是鱼而是软体动物。乌贼身体肌肉发达,呈流线型,边缘有鳍。它长着两只眼睛,嘴周围有10个触手,上面有吸盘。

行动迅速的鱿鱼

鱿鱼形状像鱼雷,游得很快。像乌贼一样,它们遇到危险时,会从头下的虹管中喷出一股水流,然后猛地向后游去。受到惊吓时,它们也能喷出一团墨汁来转移攻击者的注意力。

改变颜色

头足纲动物可能是黑色、红色、橘色、黄色、蓝色或紫色,颜色同种类有关。它们几乎可在瞬间改变颜色,惊吓入侵者,同它们的周围环境相融合,或以信号通知它们本类的其他成员。它们的皮肤内含有充满色素的细胞或载色体,被肌肉环包围着。当载色体膨胀时,皮肤颜色就深暗,而收缩时,皮肤颜色就浅亮。

发光

许多头足纲动物能产生亮光,被称为生物发光现象。它们用这种光同其它同类进行交流联络,或向猎物进行攻击。这种光是在被称为发光器的器官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出来的。发光器很复杂,有聚焦光线的透镜,有将光线开启、关闭的快门,有产生色光的滤光镜。火枪乌贼能发出多种颜色的闪光:白的、蓝的、黄的和红的。

8、乌贼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运动迅速,当遇到敌人侵害时能很快地逃走。它不但逃走快,而且捕食快,乌贼能通过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乌贼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米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千米。

大王乌贼

大王乌贼身体一般只有30~50厘米,但最大的大王乌贼能长到21米甚至更长,重达2000千克。它们的眼睛大得惊人,直径达5厘米左右;吸盘的直径也在8厘米以上。大王乌贼生活在深海里,以鱼类为食,能在漆黑的海水中捕捉到猎物。人们还没有见到过待在栖息地的大王乌贼,只能通过死亡或受伤后漂浮到海面的那些大王乌贼来了解它们的一些信息。

喷“墨汁”

乌贼体内的墨汁,平时都贮存在肚中的墨囊里,是“自卫”的有力武器。遇到敌害侵袭时,它会从墨囊里喷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得墨黑,自己却趁机逃之夭夭。乌贼的墨汁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麻醉敌入,乌贼墨囊里储存的这一腔墨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所以,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危急关头,它是不会随意施放“墨汁”的。

吸血枪乌贼

吸血枪乌贼分布在全球各海域中。这种动物身体乌黑,它们的眼睛会发光,口腔由漏斗状结构的腕像伞一样的支撑着。吸血枪乌贼生活在深海中黑暗的地方,从来没有人见到过它们进食。它们的眼睛可能会吸引鱼类经过漏斗状结构而进入它们的口中。

繁殖

交配之前,雄性枪乌贼改变它的颜色,吸引雌性,警告竞争对手。然后雄性和雌性面贴着面,臂缠绕着臂。有时,这会导致一对配偶绞勒而死。雄性使用变换的臂伸进它的套膜中,寻找精子包——称这为精包,它将精包放进雌性的套膜中,让精子同雌性的卵子受精,受精卵通常置于海床上。

海洋的猎者

章鱼和枪乌贼,两者都是可怕的捕猎者,它再用其胳臂样的触手去抓获猎物,如鱼、软体动物和蟹等。它们游泳速度超过许多海洋动物,这样它们就能捕捉到猎物,并避免它们自己被捕获。某些种类的枪乌贼能达到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并能跳出水面4米高,以躲避敌人。它们游泳时,通过一个被称为虹管的漏斗朝后喷射出一股水流,推进自己。

枪乌贼

枪乌贼生活在海洋的几乎每层水域之中,在其演化的进程中,笨重的外壳退化成一个内壳及套膜——甲壳下面一个组织层,在其他软体动物中,则进化成遍布周身的肌层。枪乌贼是机灵活泼的动物——视力强、脑子大、反应快。

颚与进食

乌贼有尖利的钩子样的颚,用以自卫、切断和撕碎猎物。它们还有一只锯齿状的舌头,称为齿舌,它的作用就像输送机的传送带,将食物拉进口内。有一些种类,将有毒物质注入猎物体内,这种物质是从它们的唾液腺里分泌出来的。

9、章鱼

章鱼和蜗牛有亲缘关系,但章鱼没有硬壳的保护。章鱼的身体富有弹性,能够挤进细小的洞穴。所有章鱼都是食肉者,主要以蟹等动物为食物。鸟喙状的嘴可以咬穿蟹壳,喷出能够麻痹神经的毒素。章鱼是一种长有8条腿或触须的软体动物,在软体动物中,章鱼和乌贼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群。它们使用触须和吸盘摄取食物,灵敏的触须能将小鱼、虾以及蟹等食物送进它的嘴里,章鱼的腕上共长有240个吸盘,它们靠这一排排的吸盘附着海底并随意爬行,触摸物体捕捉食物。吸盘的四周有一圈锐利的牙齿,捕捉猎物非常方便。

蓝环章鱼

蓝环章鱼主要生活在太平洋中,因身体上有鲜艳的蓝环而得名。它们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动物,分泌的毒液能置人于死地,但很少攻击人类。它们通常生活在海边,如果遇到危险,就会发出耀眼的蓝光,向对方发出警告。

没有听觉的章鱼

章鱼出现在地球上已有5亿几千万年了,而人类不过是一二百万年前才出现的。相比而言,章鱼可称得上是生物界的长老,加上它特有的习性,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

章鱼是海洋头足类动物,它具有很发达的视觉,却没有听觉,这是与它独特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章鱼的天敌主要是凶猛的齿鲸,齿鲸在捕食时,常常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这种声响在海水中能产生很强的冲击波,能把具有听觉的鱼类震聋震昏。这样,齿鲸就会趁机捕食鱼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章鱼为免遭齿鲸声音武器的伤害,听觉器官渐渐退化,在齿鲸的巨大响面前,就可以“充耳不闻”。为了生存的需要,章鱼进化形成了发达的视觉和高速游泳的本领。这些都能帮助它们及早发现齿鲸,迅速躲避它们的袭击。与章鱼生活方式类似的一些其他头足类动物,也都是没有听觉的。

敏锐的感观

章鱼力大无比,残忍好斗,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章鱼是一种敏感的动物,它的神经系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在脑神经节上又分出听觉、嗅觉和视觉神经。它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眼,不但很大,而且有角膜,周围有巩膜,还有一个能与脊椎动物相媲美的发达的晶状体。此外,在眼睛后面的皮肤里有个小孔,是专管听觉用的。

章鱼城

章鱼喜欢钻进动物的空壳里居住。每当它找到了牡蛎以后,就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在牡蛎开口的一刹那,章鱼就赶快把石头扔进去,使牡蛎的两扇贝壳无法再关上,然后运用触腕巧妙地移动石头。石头既是它们的建筑材料,又是防御外敌攻击的“盾”。在无处藏身之时,章鱼就自力更生地建造住宅,它们把石头、贝壳、蟹甲堆砌成火山喷口似的巢穴,以便隐居其中。章鱼在出击时,常常求助于石头。它将一块大石头作为档箭牌,置于自己面前,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石盾推向敌害来袭的一侧,同时利用漏斗向敌人喷水。当它退却时,又会用这石盾断后。章鱼可以运走比自己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头。在章鱼喜欢栖息的地方,常有“章鱼城”出现。这些由石头筑成的“章鱼之家”,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爱子心切

爱子心切这是章鱼的一个固有习性。它对子女爱护备至,体贴入微,甚至累死也心甘情愿。每当繁殖季节,雌章鱼就产下一串串晶莹饱满的犹如葡萄似的卵。从此,它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卵,而且经常用腕翻动抚摸它们,并从漏斗中喷出水来挨个儿冲洗。等到小章鱼从卵壳里孵化出来,这位慈母还不放心,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动物欺侮,仍然不肯离去。以至最后变得十分憔悴,有的因过度劳累而死去。

黑暗制造者

章鱼的背面有漏斗管,它正是通过漏斗管吸入水中的氧气的;同时,漏斗管又是章鱼游动的工具,它通过弯管向外喷出强大的水流,从而利用水流的反作用力向相反方向迅速移动。这种本领能够帮助章鱼在遇到危险时逃生。如果情况十分危急,章鱼就会释放“烟雾弹”来掩护自己逃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章鱼身体下方有一个墨囊,墨囊中贮存着黑色液体,喷出来后就会把周围的水染黑。如果进攻它的敌人接近,便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实际上追逐的只是一片黑色的墨汁,而章鱼早已经逃之夭夭了。

10、鹦鹉螺

鹦鹉是唯一一类生有永久性外壳的头足类动物。几百万年前,它们曾是海洋中数量最多的无脊椎动物之一,但今天存活下来的只有几种。鹦鹉螺的壳内含有许多充满空气的小室,可起到浮囊的作用。小室由一个肉质的盖保护着,它们便生活在这个小室里。鹦鹉螺的腕多达90条,但都很短、而且没有吸盘。

鹦鹉及其祖先

六个种类的鹦鹉螺都是仅有的有外壳的头足纲动物。随着鹦鹉螺的生长,它的螺旋壳上增添了一个个新的腔室,里面充满了气体,帮助鹦鹉螺控制它的漂浮力。同章鱼和枪乌贼相比,鹦鹉螺被认为是原始的,与菊石的化石更相似。

九、棘皮动物门

身体呈次生性辐射对称,体表具棘、棘钳和皮鳃,具发达的体腔和水管系统,全部生活在大海之中。棘皮动物的种类很多,有海百合、海星、海胆、海参和蛇尾五大类。它们食性多样,再生能力很强。棘皮动物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我国沿海有20多种海参可供人类食用,海胆卵也是比较高级的食品,棘皮动物的骨骼可作肥料,但海盘车是贝类养殖业的重要敌害,海胆能啮食海带及裙带菜,也是一类有害动物。

棘皮动物

这一类中的6000生物,如海参、海蛇尾、扁圆海胆和海百合等,所有棘皮动物都生活在海里,且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水压系统,帮助它们运动、吃食和呼吸。它们的躯体一般可分为五个相等的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域排列着。棘皮动物的躯体利用白垩板保护着。

无前后之分

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有一个明显的“头”和“尾”,而且或多或少的沿其体长呈几何对称的。棘皮动物却大不相同,它们的躯体有五个对称部分,从中域辐射开来,就像装了车辐的车轮一样。它们没有头、没有脑,也没有“前”、没有“后”,常常能向任何一个方向运动,嘴长在下边,肛门长在上边。

水压动物

一个棘皮动物的躯体内含有充满了水的管道水压系统。管道同管状的“脚”连接,这些脚通过躯体下边骨骼中的微小穿孔伸出外面,将水泵入吸盘样的脚,海星就能沿着海底爬行。管脚还有于取食和从水中提取氧气。

进食

大多数棘皮动物在海底生活,主要还是生活在沙子、泥土、岩山上。另外一些包括海参和扁圆海胆,将洞往下打到沉积物里。它们的食物多种多样——有几种是“放牧”式的,靠海藻和外壳长在岩面上的动物为食;有一些是食腐动物,或从海水或从沙子里筛滤食物;另一些则吃活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多数种类用朝下的对着海床的嘴进食。

自我保护

棘皮动物被许多海生动物包括鱼类和蜘蛛蟹所吞吃,被海潮暴露出来的那些也会成为海鸟的美味“快餐”。海鸟将海胆从高处摔落岩石上,将它们砸开来。许多棘皮动物如热带海胆,用它尖而有毒的棘使其具有独特的防御方式,然而海星和海蛇则故意将被敌人抓住的那只臂膀脱落。

繁殖

棘皮动物靠将精子和卵释放于水中进行繁殖,一旦受精,卵就孵化成幼虫。幼虫看上去与成虫非常不同,幼虫借助细小的鞭毛,靠着洋流散播开去。棘皮动物也能从它们被打碎的碎片中再生。

1、海参

海参柔软的圆柱形躯体往往被错误地当成奇异的海底植物,但事实上,海参是一种与海星有亲缘关系的动物,它们能贴着海底移动。海参的嘴位于身体的一端,周围长着一圈触须,可用来收集腐败物或捕捉浮游生物。它们保卫自己的方式最为奇特,如果受惊吓或者受到威胁,它们会把所有的内脏从肛门排泄出来,弄成黏呼呼、乱糟糟的一堆,这一招经常使捕猎者落入围套。2~3周之后,它们又会再生出一套内脏。

刺海参

与其他棘皮动物不同的是,刺海参的嘴都长在身体的一端。刺海参通过粗糙的皮肤和具有白色棘突的骨骼来保护自己。如果敌人靠得太近,受到威胁的刺海参会释放出一团粘乎乎的线团似的特质,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古老的动物

海参是潜居于从深海到浅海底部泥沙里的一种棘皮动物。在它那细长的、肉乎乎的身上,长满了肉刺,颇像一根黄瓜,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海黄瓜”。在海参身体前端的中央有一小孔,这是它的嘴。它从嘴里吸进海水,再从肛门喷出。在海参嘴的四周,有一圈圆柱状像茉莉花似的触手,这是它取食的工具。在它身体的腹面上还有许多管足,它凭借着这些管足,可在硬底质的海底爬行。

海参约有900种,分布在世界各海洋里。我国的海参种类较多,其中有20多种可以食用。像刺参和梅花参是中外闻名的海产珍品。

不少人都觉得海参软绵绵的,没有骨头,其实不然。海参是有骨头的,只是它的骨片大多退化而且埋在体壁内,又非常小,要在显微境下放几十倍才能看清。据统计,有的海参体内有近2000万个小巧玲珑骨片呢。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些骨片中较明显的是石灰环,它像一圈项链围在海参的咽喉四周,有的海参在泄腔附近还有薄薄的肛板。

从海参的小骨片上可以了解到它们发展的历史。早在6亿多年前,海参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它们生活在细沙海底、岩礁底或珊瑚沙底等地方。经调查研究发现,深海海参的种类很多,在4000米深处,它们占那里总生物量的50%,而在800米深处,则高达90%,可见深海参有极强的适应深海环境的能力。

海参不爱活动,行动缓慢,在生存的竞争中,“练”出了一套特殊本领,一旦遇到敌害,在万不得已的时刻,它能从肛门中把内脏拉出来,“送”给对方,自己趁机溜走。请不用担心,它不会死。这种动物的再生能力极强,过不了多久又能长出新的内脏。

夏眠

说来有趣,不少动物到了秋末冬初,由于气候寒冷及食物来源断绝,先后躲到树洞、岩洞、泥土下去“冬眠”。海参却相反,它有个夏眠的习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海参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当小生物多的时候,它们就大吃大喝,生活过得很愉快。然而,入夏以后,上层生物都浮到海面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这时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也浮到了海面上,以吃小生物为生的海参饿得爬不动了,作为应付这一期间挨饿的对策,它们除了“睡眠”外,别无办法。既然一般动物在冬季迫于食物中断可以进行冬眠,那么,海参迫于夏季的食物中断,又何尝不可以进行夏眠呢?

有毒海参

鲜艳的色彩和鲁莽勇猛的体形,使得许多海参在水下惹人注目,这种显明的炫耀对害敌是一种警告。海参的体躯有毒,碰到就有危险。有些海参用一种不寻常的方法得到毒物,它们吃掉海葵,“窃取”了海葵的螯毒细胞,将其结合进自己的皮肤中。

2、海胆

海胆全身长有密密的刺,有些海胆的针刺短而粗,有些则细而长,它们的颜色也有差别,但都呈放射性对称。海胆依靠身上的刺和管足走动,管足的末端有微小的吸盘,能够抓住任何坚固的表面,通过伸展和收缩这些微小的管足,它们可以快速移动。

心形海胆

心形海胆在海底深深的泥沙中不断做着挖掘工作,在泥沙下面,它们缓慢地移动,用管足采集食物颗粒。心形海胆的身体上方长有长长的管状脚,用来挖掘直通泥沙表面的坑道。这些坑道就是水中的通风口,使它们能够呼吸自如。

棘突

海胆是圆圆的,表面布满棘突。当海胆死后,这些棘突起就会脱落,只剩下空的骨骼。海胆的棘突可以保护自己不受食肉动物的袭击。长有锋利的棘突,可以迅速伸出并插进对方的皮肤里。其他海胆的棘突较硬、可以将身体紧紧地塞到岩石裂缝中。

扁圆海胆

像海胆一样,扁圆海胆是棘皮动物,它们没有臂膀,微小的矿物质颗粒融合在一起,使用得它们的躯体坚硬不可弯曲。这些动物在沙里打洞,利用其小刺的运动向前推进,它的表面布满小刺。

3、海星

海星是典型的棘皮动物。全世界大约有1500种海星生活在海洋里,多数海星都有5条腕,有的海星甚至有50条腕。一些海星的腕非常短,看起来就像是五边形的座垫。多数海星在腕折断或被咬掉之后,都能再长出新的腕。

面包海星

面包海星又称为馒头海星,因为形状很像一个馒头或面包,所以得名。海星通常有五条或五条以上的脚,但面包海星是没有脚的。它膨大的身体可以让它不需要拉开贝壳就能吃到很多食物,所以脚就慢慢退化了,面包海星喜欢吃珊瑚,它会爬到珊瑚上,把胃翻出来,盖在珊瑚上,把珊瑚的肉吃掉,只留下白色的骨骼,一只面包海星平均每天要吃掉面积为1平方米的珊瑚。

进食

普通海星生活在浅海中,以贝壳和其他软体动物为食。它爬到猎物上面,用管足将猎物的壳撬开。只要撬开很小的一个缝隙,海星就可以将骨滑进对方的体内,吃掉猎物软软的身体。

皮肤和骨骼

海星有很硬的内骨骼,内骨骼是由无数的埋置在连接组织的胶粘物中的碳化钙碎片构成的。这些碎片能相互滑过,这样尽管骨骼很坚硬,也能容许海星移动它的“臂膀”。有些小骨片呈刺状,在大多数海星中,这些刺都是相当坚硬,但在另一些中,却是非常尖利的。海星的皮肤覆盖在它的有刺的骨骼上。

4、其它棘皮动物

棘皮,在希腊语中即“皮肤上长有刺”的意思,下面介绍一下几种其它棘皮动物。

阳遂足

阳遂足又叫“海蛇尾”,是棘皮动物的一种。它们生活于海底,以死亡的动物为食,形似海星,但中央盘较小,腕细长,分界明显。长腕海蛇尾虽在外形上与海星相似,但运动本领比海星更强。刺海蛇尾沿着海底爬行时,有的腕前伸,有的腕随后,像蠕虫蠕动,又似蛇蜿蜓前行。它们的触手连在一个圆盘状身体上,伸缩非常自如,但触手十分脆,只轻轻碰一下,触手就会折断,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易碎的海星”

海百合

海百合不是植物,而是原始的棘皮动物。与它们的亲族不一样,它们能四处自由运动。海百合用一根茎柄锚固在海底,它们的五个羽毛状的臂膀收集悬浮在水里的食物颗粒,并将这些颗粒转送到嘴里。不寻常的是它们的嘴是朝向上边的。许多生物学家认为,棘皮动物是由海百合的先祖进化来的。

十、节肢动物门

身体附肢分节具有几丁质外骨骼的动物。节肢动物的骨骼长在身体外面,叫做外骨骼。它是由几丁——蛋白质构成的,是皮细胞层的分泌物,一旦形成后,便不能再生长。因此,节肢动物都有蜕皮现象。在蜕皮过程中,身体才能生长。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动物,大约有100万种。仅就其呼吸系统的特点而言,它们之中有鳃呼吸的虾、蟹类,也有用书鳃和书肺呼吸的鲎蛛类,还有用气管呼吸的蜈蚣和昆虫类。

节肢动物的进化

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躯干由一排节环构成。这一特征导致大多数科学家相信,若干年以前,有着非特化节环的环节动物蠕虫慢慢进化成了昆虫,渐渐地它们演化出了腿,一直到整个进程最终的时刻,它们的节环变得融合在一起,服务于特化的功能,如排泄和繁殖。

主要的类型

节肢动物进化至少要追溯到6亿年前,生物学家没有把握是哪一种节肢动物最早进化的,因为到寒武纪时主要种群已经出现。寒武纪是有化石保存下来,能鉴别不同物种的最早时期。现在,已有11个主要的节肢动物的类别得到公认:甲壳纲、蛛形纲、昆虫、多足纲。

节肢动物的分支

大多数节肢动物,其躯干被悬在成对的有关节的腿之间——腿的数目同种类有关。原始的节肢动物如蜈蚣,由许多节环构成,每节都有一对腿。在较高级的节肢动物如昆虫中,只有三对腿,位置在胸廓段。节肢动物变更它的腿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塔兰图拉毒蛛用它强健的腿挖洞,而祈祷螳螂在它们的前腿上有尖锐的突起,好捕捉并抓牢猎物。

关节

节肢动物的角质层形成了遍布其周身的特殊的甲片,为了易于活动,关节处的角质层更薄、更柔韧。肌肉固定在角质层上,对着角质层拉动,就能使肢干运动。有些节肢动物的关节如昆虫中的翼关节,含有一种橡胶样的物质,被称为节肢弹性蛋白,它能储存能量,并高效率地再释放出来,使得昆虫能飞行。

运动

当它行走时,一个节肢动物就向前摆动它的腿,并将其放在地面上。动物同一边的腿有序地活动着,这样,呈现出来的运动“波”就沿着,这样,每边总有足够的腿同地面接触,防止动物跌倒。

有毒的球丸

有些千足虫长着多达300条的腿,当它们要强行通过泥土或落叶堆时,这么多腿就会给它很大的推力。虽然有些是食肉动物,但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大多数千足虫行动缓慢,有着特殊的抗敌自卫手段。有的从它们节肢上的腺体中产生出毒素,如氰化物和苯醌,而另一些能蜷绕成很紧的球丸,呈现在潜在敌人面前的就成了带着很厚的角质层的甲壳球丸。

三叶虫

节肢动物的一个类型——三叶虫——只能从化石中才被了解。大约5亿年前,这些海底居民非常普通,被发现的化石至少有4000种。大多数三叶虫约有5厘米长,但有一些能达到1米以上。有一些能在海底打洞,而另一些则能行走和游泳。许多种类长有很大的复眼。它们的扁平的椭圆形躯体的化石表明了一种原始节肢动物的结构,它有许多相同的环节。

在“铠甲”中生活

所有的节肢动物都生有外部骨骼或角质层,它是由一种叫做壳质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在甲壳动物中,它又用碳化钙得到加强,而在许多昆虫和蛛形纲动物中,它是“鞣革”的——为使外部加强,壳质分子连接在一起。角质层保护软组织,为肌肉提供附着点,并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量。随着动物的扩大,角质层就变得拥挤起来,必须加以更换。大螯虾在它的成虫生活中都在生长,所以它需要定期地蜕去其坚硬的外生骨骼。

1、甲壳纲

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中的一个大纲,它们体外都有一层石灰质外壳,称为甲壳。典型的甲壳动物具有复眼,两对触角和若干分节的附肢。海洋里的节肢动物,主要是甲壳动物,全世界共有3万多种,如对虾、螃蟹等。它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水中游泳,有的海底爬行,有的附着在岩礁上固定生活,有的穴居,还有的寄生。

甲壳纲动物

观察一下甲壳纲动物如蟹和大螯虾,它们是怎样得名的就很容易知道了。它们的躯体被很硬的白垩质甲片包裹着,它们就好像躲在一个甲壳里。甲壳纲属于被称为节肢动物的动物类型,这一类中还包括昆虫和蜘蛛。像其它的节肢动物一样,甲壳纲动物被其外生骨骼保护着,并用有关节的腿四处活动。甲壳动物的种类近4万种,虽然生活在陆地上的种类不多,但有大量的甲壳纲动物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最小的比一个句点大不了多少,但最大的直径超过1米。

甲壳动物解剖学

甲壳动物在大小和形状上变化很大,但它们有些共同的特征,所有的都长有外生骨骼,随着它们长大,定期蜕皮。它们还有两对触角,且一般都生有复眼。甲壳动物通常通过在腿基部的鳃进行呼吸,有一些长着特殊的腿,能游泳。蟹和大螯虾是都有爬行的腿,前边的一对已成为强有力的螯。

甲壳动物的生活循环

像许多昆虫一样,甲壳动物的生命从卵开始,当它们长大后,形状就完全变了。一只雌性蟹谨慎地保护着它的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为止,卵产生出漂浮的幼体,称为幼虫,在水中它们随流漂走,慢慢变成大眼睛幼体蟹虫,最终在海床上定居下来,这些幼再由慢慢长成成虫的样子,并移向浅水和海岸。

取食技术

甲壳动物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取食,蟹和大螯虾大多数是在海床或岸边爬来爬去,用它们的螯采拾食物,或摔开其它动物甲壳。浮游甲壳动物,不是四处寻觅找东西下肚,而常常是等待着食物漂流而至,它们使用腿和触角作小过滤器,从它们周围的水中筛滤食物颗粒。

生活在陆上

对于大多数甲壳动物,陆地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同别的节肢动物不同,它们的躯体没有防止失水的蜡质层。有些蟹靠陆地生活,但大多数还必须回到水中去繁殖。最成功的陆上甲壳动物是木虱,它们生活在潮湿的栖息地,而且不在水里繁殖,它们有特殊的盛放卵的“育儿袋”。

大扫除

有些甲壳动物用与其它动物搞协作的办法得到食物。清洁虾用它细长的螯,从鱼的皮肤上捡取死皮和寄生虫食之,鱼类能辩认出清洁虾的颜色,它们常常排队等候着被清理。

藤壶

在许多海岸,有大量的藤壶覆盖在岩石上,博物学家一度认为这些动物是软体动物,但是它们实际上是甲壳动物,其形态是适应其特殊的生活方式的。一只藤壶的生命是从很小的幼虫开始的,在它碰到岩石之前一直在海里漂流,以后它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地点,从海水中过滤食物,并长出外壳,在壳中度过它生命的其余时间。

有些藤壶具有肉质的柄杆,但大多数是直接固定在岩石上的。它们的甲壳由分开的甲板构成,有些甲壳绞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盖子。退潮时,藤壶让盖子关闭,在涨潮时打开盖子进食,藤壶将其羽毛般的腿在水中掠过,捕捉那些漂浮过来的食物颗粒。

2、虾

虾是身体扁而长的一类甲壳动物,它们的外骨骼有石灰质,分头胸和腹两部分。头胸由甲壳覆盖,腹部由七节体节组成。头胸甲的前端有一只呈锯齿状的额剑和一对能转动的复眼。虾用鳃呼吸,鳃位于头胸部两侧,为甲壳所覆盖。它们的头胸部有两对触角,负责嗅觉、触觉及平衡,另外还有3对颚足,帮助把持食物。虾有5对步足,主要用来捕食及爬行。腹部有5对游泳肢及1对粗短的尾肢,尾肢与腹部最后一节合为尾扇,能控制虾的游泳方向。

清洁虾

清洁虾的颜色非常鲜艳,以鱼类身上的死皮和寄生虫为食。这对鱼类的健康十分有利,因此它们能长时间地附在鱼类身上而不会被主人赶跑。清洁虾主要产自加勒比海。在热带地区我们也可以见到一些其他种类的清洁虾。

螯虾

螯虾是生长在淡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外形与龙虾极为相似,但体积较小,原产于美国,属杂食性动物。由于它不挑食,且适应力较强,现已经分布在世界各地,大约750余种。螯虾有一对螯,其力量强大,眼睛突起,可看见各个方向的物体;有4对腹足,尾巴可用于滑水,并能朝后跳跃;1对触角,可碰触物体并分辨味道等。螯虾以鱼的尸体及水草等为食。

龙虾

龙虾生活在温暖海洋的多岩礁浅水地带,主要分布在印——西太平洋区。它体长一般20~40厘米,体重0.5公斤左右。我国有8种龙虾,最大的锦绣龙虾体重可达5公斤。龙虾行动缓慢,白天潜伏在海底礁缝隙里,夜间出来觅食。

龙虾包括龙虾和螯龙两类。龙虾全部是海产的,而螯有海产的,也有淡水产的。龙虾没有螯足,螯龙是3对螯足,而且第1对螯足特别粗大,这是与龙虾的主要区别,另外螯龙是和龙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幼螯龙虾体很像成体;幼体和成体差异很小,没有经过叶状幼体期。

龙虾的眼睛是复眼,这对它在跳跃时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好处。龙虾的头里面有脑和胃,其结构十分坚硬,并且还有很多突刺。它有腹足除了用来步行以外,其他时候都呈卷曲状态。里侧的多条小腹足,是雌虾孵卵的地方。

螯龙虾和龙虾肉味鲜美,是上等的宴席佳肴。螯龙虾外壳亮丽,可作工艺品。

对虾

对虾的种类不多,只有20多种,但分布却很广。几乎在世界各处的深洋浅海都有它们的浩浩荡荡的洄游大军。

对虾头上长有3对细长的螯足,全身裹着一节节能薄而坚韧的甲壳,身材“魁梧”,比虾类王国的其他成员更显英气。对虾的名称,听起来似乎有点人情味。因此一些人望文生义,猜想它们一定雌雄虾相伴为生、终日形影不离。其实恰恰相反,对虾生性孤僻,雌雄之间很少往来,更谈不上成双成对共度一生了。只是在繁殖季节,对虾才有一段短暂的浪漫插曲。有人曾亲眼观察到日本对虾甜蜜的爱情生活,并生动细腻地做了描述:在一饲育池内放入几尾成熟的雄虾和体姿丰腴的雌虾。开始的几天,雌雄举目有礼。但是一天夜里,一尾雌虾正在蜕皮,这时在它附近一尾雄虾仿佛突然觉察到了异性的存在。它一反常态,缓慢地爬向雌虾,柔和地围着雌虾绕圈子,同时用触角和步足轻轻地抚摸对方,显得温顺又体贴。如果雌虾没有任何表示,雄虾就进一步逼近。此时的雌虾由于刚刚蜕皮,正疲倦不堪,侧躺在池底。雄虾乘机拥抱住纤弱的雌虾进行交尾。交尾时,雌虾静静地依偎在雄虾的怀抱中。既然如此,对虾的名称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原来,过去这种虾在我国北方市场上出售时,常两个一对售出,于是人们就给它们取了这个名不副实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磷虾

这些小虾一样的动物是许多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磷虾在南极海洋富含营养的水域里非常普遍,在这里它们形成很大的虾群,每立方米的海水里含成年虾达6万只。以磷虾群为食的蓝鲸一天要吃2500千克。

3、螃蟹

螃蟹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它们的身影遍布河流、海洋和沙滩。螃蟹长着一对非常特殊的眼睛,名叫柄眼。柄眼的基部有活动关节,因此眼睛可以上下伸缩,伸出来时,犹如两个瞭望哨。螃蟹最厉害的防身武器是一对大螯,在求偶季节,这对大螯也用以招引异性。螃蟹在离开水后,会吸进大量空气。它吸进的空气愈多,鳃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就愈大,鳃里储备的水分和空气由口器两边吐出来,成为泡沫。

寄居蟹

寄居蟹同多数蟹不同,它们身体细长,腹部长而软,只有身体前端才有一层坚硬的外骨骼。为保护自己不受敌人攻击,它们常常躲进软体动物的空壳内。它们的腹部能绕成螺旋状,以适应贝壳的形状,腿与螯肢的开合也有助于它们在其他动物企图进入贝壳时将入口封住。随着身体不断长大,寄居蟹需要定期更换外壳。

断足再生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一套逃避敌害的策略。其貌不扬的螃蟹,当它们大难临头陷于困境时,便很快地将螯足或步足自行断掉,借以脱身,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能再生出新足来。那么螃蟹是如何长出新足的呢?

螃蟹的足在断掉后,约6天之内残留面上就长出一个软的结节。它被包在透明的几丁质囊中,人们叫它肢芽。在以后二三个星期的时间里,肢芽迅速生长并开始分节。它的上皮组织、横纹肌纤维、运动及感觉神经元等也出现了。这以后便进入一个缓慢的生长阶段,一直持续数月之久。最后,在临近蜕皮之时,肢芽又开始迅速生长,分节明显,各节之间的关节生长完成,表面出现了感觉毛和刺,感觉神经嵌入感觉毛,组织生长到此即告完成。蜕皮之后,肢芽脱去丁质囊,新的足就形成了。

上述情况给人们一个启示;如果从自切面上截断螃蟹的足,它是否还按这个方法再生呢?有人做过实验,将螃蟹足与身体之间的关节切断,观察其再生情况。结果发现,经过这样手术的螃蟹总是先再生完整的底节,然后再长出肢芽来。这表明,底节的存在是足再生的重要条件。后来人们又发现,在蟹足自切面附近,贮存着极丰富的蛋白质,它们是为足的再生做准备的。

从螃蟹的断足再生现象可以看出,螃蟹再生的结构与功能自成一系,它配合着自切一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增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使种群能够在漫长而残酷的自然选择下,得到生存和延续。

特殊的鳃片

螃蟹生活在水中,和鱼类一样用鳃呼吸,不过,与鱼类不同的是,即使离开了水,螃蟹也不会干死,这是因为它的鳃片可以储存水分,所以螃蟹不用担心爬上陆地后有性命之忧。

招潮蟹

在热带沿海潮区域常栖息着一种怪蟹。据说,当潮水将上涨时,它们会举起大蟹以示欢迎,故名“招潮蟹”。其双眼长在长柄顶端,能俯视海滩,一遇危险,便把眼柄横折入壳前端的凹槽,迅速入洞穴内。雄蟹的大螯一大一小,雌蟹的两螯一般大。雄招潮蟹在争夺雌蟹或洞穴时会互相搏斗。

最大的蟹

世界最大的蟹可能要算是日本的尖头蟹,它们是甲壳纲动物中个头最大的,它们有长长的爪,伸展后全长3.7米,它们的胸甲有64厘米宽。在日本,模样可怕的尖头蟹被捉来当食物。生物学家查德·歌登在他的《日本日记》中展示了一张照片:他把一只死尖头蟹的胸甲戴上头上,手里拿着尖头蟹的两只巨大的爪,爪比他的身高还高。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别名很多,又称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童蟹、飞蟹。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两前侧缘各具9个锯齿,第9锯齿特别长而大,向左右伸延。额部两侧有1对能转动的带柄复眼,额缘有4枚小齿,有胸足5对,螯足发达。第4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腹部扁平,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腹部均为灰白色。

4、其它甲壳纲动物

甲壳动物中大约有4万种,大多生活在海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

水蚤

水蚤并非真正的跳蚤,而是生活在湖泊和池塘中的一类小甲壳动物。它们的足非常小,触角却非常大,呈羽毛状。它们通过挥动触角在水中纵跃前行。水蚤在泥中产卵,第二年春天孵化。它们的卵经常附着在鸟类的爪上被带到其他地方。在气候温暖的地方,成年水蚤繁殖速度极快,但有许多被鱼类吃掉。

潮虫

潮虫是唯一一类能成功地在陆地上生存且分布较广的甲壳动物。它们常藏在木头下面潮湿的缝隙中,以那里的植物残骸为食。潮虫并不在水中生活,但它们却生有鳃,并且只有身体保持湿润才能呼吸。如果进入人类的房屋中,经常会脱水而死。雌潮虫产卵后将卵存放在身体下面的一个小袋里,早卵孵化后变成发育成熟的幼虫,幼虫很快便能独立生活。

茗荷`

茗荷,即茗荷儿,它们是一类甲壳动物,长着长长的坚韧的柄和五光十色的外壳它们常附着于海洋飘浮物和远洋轮船上,并随之远游世界各大洋,暴风雨降临的日子,它们常常被海水冲到海滩上,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它们能变成雁,又称其为雁藤壶。

浮游的甲壳动物

在淡水和海洋里,微小的甲壳动物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又潜在的动物生命的门类。大多数只有几毫米长,并构成浮游生物的一部分——贴近海面处漂浮着的大量的微小生物体,其中桡足类甲壳动物以微型水藻为食,它们可能是地球上最普通的动物了。

5、蛛形纲

蛛形动物大约有7万多种,包括蜘蛛、蝎、螨和蜱等动物,构成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仅次于昆虫,它们有头胸部和腹部,仅有四对脚而没有复眼。大多数蛛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以小动物为食。它们许多生有锋利的有毒螯肢,常用来向猎物体内注射消化液。等消化液将猎食消化后,就可以吸食猎物了。多数蛛形动物为卵生,但也有几种是胎生。

蜘蛛

尽管它们有些令人可怕,但大多数蜘蛛和蝎子对人类无害的。螨、扁虱和假蝎,这些动物属于蛛形纲种群。它们有着昆虫的一些特征:它们的分节的躯干被外生骨骼保护着,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而不在水里,总共6万多种,大多数为猎食者。许多蜘蛛可捕猎毁坏性的昆虫,但有一些蛛形纲动物却能传播疾病和损毁农作物。

水中的蛛形纲

大多数蛛形纲动物都是陆地居民,但有一些包括螨,却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最不寻常的蛛形纲是水蜘蛛,它周身覆盖着细绒毛,用来捕获空气。这些蜘蛛将空气泡变换成穹隆形的水下蛛网,作用如同一个潜水钟,里面容有充足的空气,供它们呼吸用。

螨和婢

螨和婢通常比蜘蛛更小,许多种类的长度都不足1毫米,它们有8条腿,其躯干融合为单一的环段。大量的螨生活在泥土和落叶堆中。全部无脊椎动物大约有10%的数量都能在这些地方发现。在许多淡水和陆上栖息地里,它们生长得很兴旺。它们还将自己附着在动物身上,许多是作为寄生动物生活的。

微型世界

螨的外形很小,这就使得它们能够拥入最小的栖息地,有些螨就骑在昆虫的背上,而有些竟生活在人类的眼睫毛上。因为栖息地的多种多样和它们很小的个头,很可能还有许多种类的螨未被发现,蜱靠吮吸动物的血液生活,如吸食牛、山羊、绵羊的血。

6、蝎子

蝎目有9科、1400个种,组成整个蛛形纲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蝎子是大型蛛形纲动物,栖息在沙漠、草原或森林等地区,有时甚至会出现在人们的居室里,蝎子是神话中星座的象征之一,一直以来就以令人畏惧、迷惑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蝎子体长可达15厘米或更长,其中包括它们的螯在内。螯是高度发达的须肢,它们的躯干有许多节,最后一节的末尾是螯针,用来自卫或杀死猎物。螯针末端的器官十分灵敏,常可用来侦察地面的震动情况。同时,它双钳上的触须则可以准确地感觉到猎物行动所引起的空气流动。一旦发现猎物,它双螯前伸,腹部高举,尾部翘起,准备螯刺猎物。

猎食高手

蝎子总在是夜晚或日暮时分独自外出觅食,并将猎物活生生地吃掉。它的猎物有蝗虫、白蚁、蜘蛛以及其它同类,甚至还有小型脊椎动物,蝎子有很多猎食方法。它们往往守在自己的洞口等待猎物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有些蝎子白天躲在地底下、石头下面,夜间开始四处游走,用双螯在沙漠的石块或植物中寻找猎物。如果蝎子用双钳捕获了体积较大的猎物,它还会进一步用螯刺刺猎物。蝎子将尾部举到前面,然后将螯刺刺入猎物体内。猎物刺后,几秒钟内便一命呜呼。蝎子能在十几厘米之外无须借视觉而感觉到猎物的存在,这些都得益于蝎子独特的器官,也使它们在捕食时无往不胜。

长蝎

长蝎不很强壮,很细长。其下部的腹板可为五边形,宽于其长,或长而窄。体色从浅黄到暗褐色或黄色。长蝎一般不擅长挖掘,但有的在地下打洞以躲避夏天的炎热和干旱。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欧洲、北部非洲。常见于既不太干也太湿的环境,在植被间或岩石和原木下,有的种生活在洞穴内。

繁殖

为了避开相互的螯针,蝎子交配要非常的小心:雄蝎将精子转输到雌性的一个叫精囊的小袋里。对节肢动物来说,不寻常的是幼蝎生出来就是活的,有些种类,幼蝎被驮在雌性的背上约两个星期,直到它们十分强壮,能自卫为止。

蝎宝宝

母蝎的怀孕期较长,它们在交尾后短则1~6个月,长则15~18个月后才会产卵。母蝎常在隐蔽的洞穴、石头和地下产卵,产下来的卵直接进入由母蝎前螯足围成的“孵育篮”中。大多数蝎子是卵生,但约有1/3种类蝎子的幼蝎是从母体中直接生出来的。蝎子每胎产下的幼蝎有20~40只左右。幼蝎自出生之日起,便会爬到母蝎背上。新生幼崽呈乳白色或几乎透明状,它们的附肢都有吸盘,螯针还无法发挥它的功能。它们无法进食,只能利用吸盘一只接一只地伏在母蝎背上,由母蝎带著行走。幼蝎在母蝎的背上一直得等到第一次蜕皮期。在蜕去细致而透明的表皮之后,除了身材之外,第一期的幼蝎与成年的蝎子在外形上已经相当接近。它们的身体颜色逐渐变深,触肢也开始长出爪,而螯针已经具有相当的威力。经过3~14天在母亲背上的童年生活,它们开始离开,并最终独立。

7、蜘蛛

在森林、田间、草原、水边、石下以及室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蜘蛛的蛛丝马迹,甚至在地下和水面也有蜘蛛在生活。蜘蛛约有3.5万种,遍布全世界。蜘蛛其外形丑陋,身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小小的头和膨大的腹部以腹栖相连,共有8只脚。蜘蛛长有触须,雄蜘蛛的触须长有1个精囊,蜘蛛与其他动物最不同的是在腹部后端生有3对纺织器,蜘蛛丝就产自那里。

捕鸟蛛

捕鸟蛛的体形较大,体表多毛,也叫食鸟蜘蛛。通常有浅褐色斑纹。尖牙竖直而不是横向咬食。它们有8只小眼,一起分布在背甲的前部。多数捕鸟蛛在夜间地面捕食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如青蛙和老鼠。它们用大型的螯肢压烂猎物,并向猎物体内灌注消化液,然后吸食消化后的液体。有些生活在树上,有些可以在地下打洞。很多捕鸟蛛能活10~30年,有的有烈性的毒液。

毒蛛

世界上最毒的蜘蛛是球腹蛛科的红斑蛛,也称黑寡妇蛛,及狼蛛科中的穴居狼蛛。它们只须0.006毫克的毒液就足已杀死一只老鼠。它们广泛地分布在苏联南部、欧洲东南与中亚细亚、美洲,及我国的海南、新疆等地。其中塔兰图拉毒蛛是最大的陆居无脊椎动物之一,虽然它的茸毛能弹拂到敌人的面上,引起皮肤发炎,但这种动物还是相当温顺的。

狼蛛

狼蛛的体色多变,从浅灰色到暗褐色,并有斑纹,如体上有条带、白毛和黑点。头狭窄,前两对足上有很多强硬的刺。狼蛛有4只大眼:后边的两只朝向侧面,前边相邻的两只朝向前方。它们还有4只小眼。这类蜘蛛有极好的视力,这是进行有效捕猎的需要。多数常在夜间沿着地面或在落叶内搜寻猎物。求偶行为复杂,其雌性随身携带卵囊,卵囊附着在它们的吐丝器上。当幼蛛被孵出后,由母体携带在背上活动。

花皮蛛

花皮蛛呈特有的乳褐色或黄褐色,并有黑色斑纹,足上有黑色条带。花皮蛛仅有6只眼,第一对足纤细,通常长于其他的足。乍看上去,头胸部的背甲几乎与腹部的大小相等。捕捉猎物时,总是先向猎物喷射一注粘性物质。这种物质从蜘蛛的有毒螯肢中喷出,可在瞬间凝固,从而能将猎物钉在地上。然后它们再用蛛丝绑住猎物并将其吃掉。这类蜘蛛常见于人类的房屋内。雌性在其躯体下携带一个浅黄色多疙瘩的卵囊,直到幼蛛孵化。

蜘蛛解剖学

一只蜘的躯体被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头部或头胸部以及腹部。头部有12件附属物:一对抓获猎物的须肢,一对犬牙般的可将食物撕碎的螯角,以及八条腿。大多数蜘蛛有四对单眼,跳蛛有高度发达的视力,起跳前好判断距离。

吐丝

所有的蜘蛛、假蝎和某些螨都有特殊的腺体,能产生丝。丝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产生于蜘蛛腹部,然后通过被称为吐丝器的突起抽出来,形成韧性很强的线。蜘蛛用来结网筑巢,保护卵,并用来同别的蜘蛛沟通联络。大多数蜘蛛能产生一种丝质的牵引强索,小蜘蛛能用它们的牵引绳索,将它们载往很远的距离,开拓新的栖息地。

织网专家

不同家族的蜘蛛织造它们自己形状的网,可能像被单样的、漏斗形的,或不规则形状的,然而,人们最熟悉的还是由球蜘蛛编织的螺旋形的网。虽然许多蜘蛛都是在老的网被损坏之后才去纺织新的网,可是球蜘蛛却能每夜都织一个新网,而且把老的网吃掉,让蛋白质循环。

狩猎蜘蛛

所有的蜘蛛都是食肉动物。有一些是偷偷走近并猛扑向它们的猎物,另一些则建造陷阱或精心制作丝网,去捕获它们的食物。它们使用毒牙注射毒液,征服它们的猎物。一旦被捕获,猎物就被蛛丝缠绕以防止它逃跑,蜘蛛这才用其消化道里的液汁将猎物消化。大多数蜘蛛以其它节肢动物为食,但是,有一些如捕鱼蜘蛛,能捕捉小的脊椎动物,包括鱼、蛙等。

8、马蹄鲎

鲎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节肢动物,和蜘蛛是近亲,它的头和胸相连,外形犹如马蹄,所以,渔民又把这个偶然猎得的奇怪的动物叫作马蹄鲎。

多眼的鲎

鲎头部正中的是嘴,在嘴的周围有6对长爪,行动宛如蜘蛛,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鲎蛛。鲎的全身披着硬甲,还有一条坚硬而长满针刺的长尾巴。这自然是为了防身。但是在鲎的身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在它的头部两侧各有一只复眼外,在头部正中还有一对单眼。它怎么有这么多眼睛呢?而且,既然是单眼为什么又冠以“对”呢?这是因为,它的这对眼睛,两只眼完全合在一起,只在正中以一条细细的黑线相隔。可不要小看这对单眼,它却是鲎行动的指南,又是近代仿生学者急于模拟之物。它像一具最灵敏的电磁波接受器一样,能接受到深海中最微弱的光线。鲎就靠着它,生活在深邃的海底,行动自如,从不迷失方向。

活化石

早在泥盆纪就生成了的鲎,要从时间上来算,它已经经历了4亿个春秋。从生物进化的进程来说,它却一直停滞在泥盆地纪,成为泥盆纪生物的活标本。当幼鲎由于阳光照射、温沙孵育而挣脱卵壳问世时,它的长相可以说和岸边冲积而至的三叶虫的后代一模一样,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它是古三叶虫的后代。

从环境来说,早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我国南方形成了地质学上称之为华夏古陆的大陆,也形成了厦门、宁波、湛江等深海水域。这个时期,海域温暖平静,没有致命的细菌威胁。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的安逸,就无需去战斗。脱离了生存斗争,生命也就中止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鲎,就这样告别了同期的生物,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有的5种活化石之一。

9、多足纲

多足纲,顾名思义,就是拥有很多对足的节肢动物。多足纲的动物大多每一节上都有一对足,多足纲大多生活在陆地。

蜈蚣

蜈蚣又叫“百足”。有几种蜈蚣甚至有更多的腿——最高纪录是177对,但大部分蜈蚣都没有这么多。幼蜈蚣最初没有很多的腿,身体长大后,它们便会长出更多条腿来。蜈蚣的身体由若干类似的部分组成,称为环节,每个体节有一对腿。它们的身体颇为扁平,所以能挤过狭窄的地方。蜈蚣喜欢栖息在阴暗漫漫的地方,它们常常爬行得很快,追踪昆虫、昆虫的幼虫或蠕虫,它们利用毒爪制服猎物。有些热带蜈蚣如果被抓着,会狠狠地咬人,将人的皮肤咬破而引起剧痛,但大部分蜈蚣对人类是完全无害的。

鼠妇

鼠妇是一种肢小的节肢动物,身体比多数亲缘动物短小。它们最多的有19对足,在遇到危险时,能像潮虫那样将身体蜷成一团。鼠妇生活在落叶中间,有助于枯叶分解,使土壤的营养得以循环,对环境改善有益。

马陆

马陆又叫“千足虫”,体长为2~280毫米,呈圆筒状。它们身体的每隔五节都长有两对脚,体节多达200节,所以它们的脚多达400只。靠这些脚的移动,它们能在泥土里钻行。马陆的口特别适合挖掘和咀嚼植物。大多数马陆靠腐烂的植物为生,还有一些则啃食庄稼,给农业带来危害。

有毒的球丸

有些千足早长着多达300条的腿,当它们要强行通过泥土或落叶堆时,这么多腿就会给它很大的推力。虽然有些是食肉动物,但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大多数千足虫行动缓慢,有着特殊的抗敌自卫手段。有的从它们节肢上的腺体中产生出毒素如氰化物和苯醌,而另一些能蜷绕成很紧的球丸,呈现在潜在敌人面前的就成了带着很厚的角质层的甲壳球丸。

10、昆虫纲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生命力最旺盛的一类动物。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将近100万种昆虫,有比人的一只手还大的甲虫,也有比一个句号还小的飞虫。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眼睛、触角和几套口器;胸部一般生有三对足和一至两对翅膀;腹部含有昆虫的生殖器官及大部分的消化系统。

昆虫的解剖学

昆虫是呼吸空气的动物,它有6条带关节的腿和一副在体外很硬的骨骼,躯干分成三个部分:头、胸部和腹部。头部长有对一的触角和一张适用于特殊食物的专门的嘴巴,胸部长有腿和翅膀,腹部里有肠和生殖器官。昆虫隶属于被称为节肢动物的群系,它不包括蜘蛛、蜈蚣和蟹在内。

复眼

昆虫的眼睛不像哺乳动物那样是由单一器官构成的,而是由许多独立的眼睛组成。所有眼睛的晶状体的映像综合成外部世界的一幅嵌合性画面,这种画面与人眼所看到的映像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它却使昆虫能够探测到极为微小的运动。像蜻蜓、苍蝇一类的昆虫,它们的眼睛覆盖了头部的大部分表面,使它们能够探测到来自各个角度的捕食者,因此拍打苍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昆虫的祖先

昆虫最早的祖先是水生的节肢动物中的多足类。在距今约3亿年的石炭纪地层中,就保留有远古时代的昆虫的化石遗迹。昆虫的祖先可能和蜻蜓及蜉蝣的幼虫一样,生活在浅水中。后来经过演化,其身体构造逐渐发生变化,成为具有现在的头、胸、腹三大段的体态,这种体态使其变得较适合陆地生活,于是它们爬上陆地,并有部分就永远生活在陆地上。

栖息环境

昆虫分布极广,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别强。除少数生活在海洋上的黾蝽外,它们多生活在地面、土壤、淡水、污水、咸水中以及动植物的体内外,甚至温度高达55℃的沙漠中。例如冰雪上的跳虫,冷冻机厂内管道中的水蝇,原油中的石油蝇等。虽然昆虫的生活范围包括赤道到两极,但它们大多只栖息在树上和草丛里。

食物

食物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种类的昆虫对自己的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例如危害白菜的菜青虫,不会去吃玉米。食物间昆虫身体的大小、食量和颜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偷吃粮食的米象、豆象,整个身体要钻到粮食粒里去,它们的身体就绝不会超过粮食粒的大小;而玉米钻心虫的幼期阶段是在植物茎秆里蛀食生活,不接触光线,所以身体的颜色多半是白色或者灰白色。

社会生活

绝大多数的昆虫是单独生活的。但在昆虫中,也有一些是真正过着社会生活的。最著名的要算蜜蜂、白蚁和蚂蚁了。社会生活的标准应当是: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过着集体生活,大家庭的成员有不同的品级和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维护群体生活,繁衍后代。社会性昆虫分工如此明确,一般是由于它们各层成员之间存在着“食物互惠”的关系。

智力

昆虫的脑是一簇复杂的神经细胞,它控制着昆虫的行为。昆虫虽然很小,却能产生出惊人的复杂行为,例如,一只蚊狮的幼虫,本能地知道如何在沙地里掘出一个圆锥形的小坑,然后藏在坑底。如果一只蚂蚁失足掉进坑内,蚁狮就轻轻拂击沙子,这样,这只蚂蚁就进一步地朝着狩猎者张大了的长颚落下去。

原始的与高级的

生物学家称某些昆虫种类是“原始的”,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与进化而来的最早的昆虫一点变化都没有。如果昆虫没有翅膀,如果昆虫不能把它们翅膀折叠在躯背上,如果昆虫不经历完全的变态,则这些昆虫就被认为是原始的。一个原始昆虫并不是劣于一个“高级的”昆虫——它可能是最能适应生存的。

11、鳞翅目

蝴蝶和蛾因它们全身被数以千计的微小的鳞片所覆盖而在昆虫中显得与众不同。很多蛾的鳞片没有光泽,而蝴蝶翅上的鳞却五颜六色。大约1.35万种生物属于鳞翅目。蝴蝶和多数的蛾类依靠长长的、管状的嘴进食,这种形状的嘴,不用时可以完好地卷起。不管是蝴蝶还是蛾,它们开始是以依靠植物为食的毛虫形式存在的,当它们长大成虫后才靠液体食物为食。蝴蝶和蛾类通常根据它们触须的形状、展翅的姿势不同而加以区分。

生命循环

蝴蝶和蛾类的生命循环由几个阶段组成。首先它们是以产在植物上的带硬壳的卵的形式存在,接着卵被孵化成毛虫,通过不断地进食充分生长后,毛虫开始蜕皮形成蛹。在这个阶段,体内进行着长度的生理变化,即完全变态过程,一直到形成蝴蝶或蛾类。以蝴蝶为例:

首先,这些蝴蝶将卵产在了植物枝干上,其后幼虫咬破卵壳形成毛虫,毛虫在4周内拼命地进食并间断性蜕皮。当毛虫准备变成蛹时,它把身子定在枝干上。蛹的外面有一层由丝缠绕起的坚硬外壳。最后,蛹壳破裂,形成了蝴蝶。蝴蝶用液体物质膨起它的翅,使之变硬,然后飞走了。

金属光泽

世界上大约有50种大闪蝶的颜色是由鳞片表面上的小隆起产生的。这些细小的隆起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反射光线,使它们的翅膀呈现一种有金属光泽的蓝色,看上去显得光彩夺目,雌蝴翅膀上的蓝色通常较浅,有些物种还呈橙色或棕色。

凤蝶

凤蝶的翅膀有特别的颜色,上有白、黄、橘、红、绿或蓝色的条带、斑点或斑块,很多种在它们的后翅上有尾状物。在繁殖的季节,雌虫会将圆形的卵产在寄生植物上——幼虫取食一定有寄生范围的叶片。幼虫通常在寄生植物上化蛹,蛹竖直并由一条丝“带”固定。凤蝶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特别在较温暖的地区。这个科包含的凤蝶有世界上最大的眼睛,非常稀有珍贵。

12、蝴蝶

属于大型的速飞蝶种群中的欧洲燕尾蝶有两对翅、三对肢、复眼、舌和帮助寻找食物的长触须。然而,并非所有蝴蝶和蛾类都是如此构造。有些雌性蝶没翅不能飞。有些蝴蝶只有两对行走肢,另外一对很小,接近头部,末端像刷子一样。

卷舌

蝴蝶的舌很复杂也敏感。它可以直接伸到花中去,但它也可以卷曲,使蝴蝶不动就能从不同角度获得食物。一旦蝴蝶停止进食,它的舌可以像弹簧一样完好无损地收回去。

地面上的聚会

特别是在热带,看见一群柠檬蝶聚集在一个泥塘边饮水是很平常的事,水中含有蝴蝶从平时的食物中得不到的矿物质。

生命周期

菜粉蝶卵孵化之后,经过幼虫、蛹、成虫三种变化。在春夏时期,这种生命的循环会出现好几次。它们有着适应环境的各种特性,通常以蛹的形态度过寒冷的冬天,在某些温暖地区,则以幼虫的形态过冬。

紫泽银丝灰蝶

紫泽银丝灰蝶的蝶翅正面蓝紫色,有金属光泽,后翅臀角有橘红色斑,末端有长、短各一小尾突,尾变末端白色。翅反面浅黄色,有显著的红褐条斑,条斑中央为银丝线纹。停息时,翅立于背,其后翅臀角的黑、红圆斑极似一个头,4根尾突悠悠晃动,看上去很像蝶的头部,晃动的是“触角”,而真正的头和触角则纹丝不动,此时如有敌害袭来,假头吸引了它的注意,在还未弄清蝶的前后时,灰蝶乘机逃逸。即使敌害扑向假头,也仅损伤部分后翅,灰蝶则得以逃命。

黑脉金斑蝶

黑脉金斑蝶是黑色和橙色的大型昆虫,也是非常出色的动物旅行家,它们的飞行能力足以让人惊叹。在北美,它们每年要在墨西哥的冬季住所和南方遥远的繁殖地之间来回飞行3000多千米。夏末,黑脉金斑蝶返回南方躲避寒冷的冬天它们常挤在同一棵树上过冬。互相争抢栖身的地方和晒太阳的机会,黑脉金斑蝶能从它们所吃的马利筋等植物中吸取毒汁并储藏在体内。它们体表鲜艳的颜色常能对敌害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在它们鲜艳的颜色不起作用、难以将鸟类吓走时,它们会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因此对那些对鲜艳的警戒色无动于衷的鸟类来说,它们是一种很危险的动物。

菜粉蝶

菜粉蝶可能算不上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蝴蝶,却是生命力最顽强、数量最多的蝴蝶之一。它们的幼虫以卷心菜及类似的植物为食,从而成为这些农作物的害虫。菜粉蝶原产欧洲,由于它们的繁殖速度十分迅速,又加上其顽强的生命力,使得它们的数量大增,今天除南极洲之外,各大洲都能见到这类蝴蝶。

枯叶蝶

枯叶蝶,顾名思义,就是蝴蝶可以变得如同枯叶一般,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它全身颜色就很暗淡。实际上它的翅膀背面颜色很鲜艳,在空中拍打、飞行时显得很漂亮。当停息在树枝上时,蝴蝶的两只翅膀合成起来,翅膀的腹面向外,显出枯叶的模样,因为翅膀腹面的颜色与枯叶几乎完全一致。枯叶蝶独特的停息方式使它在树上不易被敌害发现。这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在生物学上称做“拟态”。枯叶蝶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它翅膀腹面的花纹可以模仿所栖息树木上树叶的叶脉结构和花纹,颜色也与枯叶并无二样,翅膀边缘也有枯叶一样的锯齿状。拟态的程度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13、蛾

蛾类与蝶类同属鳞翅目,显然是一个大家族的近亲,但蛾类成员的数量远比蝶类多,约是蝶类的9倍,中国记录的有近7000种。蛾类通常色泽暗淡,但也有不少鲜艳美丽的个体。它们的触角通常呈羽毛状,而非棒状,静止时,飞蛾通常将翅膀水平展开。蛾类的卵多为绿色、白色和黄色,形状上通常有两类:一类为椭圆形或扁形,另一类为瓶形、球形、半球形、圆锥形或鼓形、卵散产或成块产于寄生植物上或土内,少数产于叶内。飞蛾都是在晚间出来飞行的,因为它们有良好的嗅觉和听觉,所以能适应夜游生活。

是蝴蝶还是蛾子

多数蝴蝶有漂亮的翅,在白天活动,而蛾类相反,蛾类的翅一般暗淡无光,喜欢夜晚活动。然而有些却不遵循这个规律,如日暮蛾,有着蝴蝶一样亮丽多彩的翅,但实际上是一种在白天活动的蛾类,另外,在鳞翅目中多数蝴蝶静止时它们的翅竖立在背上,而蛾类翅膀一般是覆盖于背上的。

触角

蝴蝶和蛾类用它们的触须或触角判别空气中的气味。这能帮助它们寻找食物和识别同类。多数蝴蝶有末端呈球杆状或钟状的触角。许多蛾类也长有细长的触角,而有些触角却呈羽毛状。

蛾的伪装

虽然外表看起来不鲜艳,但这恰恰是用来伪装自己的。比如木蛾,当它静止时,它的翅看起来像树皮。大菌蛾有毛毛的身躯和断翅似的花纹使它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

飞蛾扑光

夏天的晚上,当屋子里点上电灯后,常常有蛾子飞进屋来,围绕着灯光团团打转。如果灯光熄来了,这些蛾子就会很快飞散。可是,当灯光重新点亮时,蛾子又会从四通八方再度飞来。

那么,飞蛾为什么扑向灯光呢?过去,人们只认为飞蛾特别喜欢光亮,“飞蛾扑灯”说的正是飞蛾的趋光性。其实,飞蛾看不见红色光线,而对紫外光线的反应特别灵敏。因此,人们利用飞蛾的这种特性,在田野里悬挂起一盏雷紫外光灯,在灯下放置水盆或设下“陷阱”,让飞蛾在绕灯打转时跌进去,从而诱杀它们。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还发现飞蛾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它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当它越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在没有月亮的时候,飞蛾看到灯光时,错误地认为这是“月亮”哩!于是,它就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它只要使自己与远的月亮保持固定的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方向就不会错。可是,由于灯光离开飞蛾很近,飞蛾为了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就会不停地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地死去。

夜蛾

夜蛾体形中等,喜欢夜间活动,因此而得名“夜蛾”。夜蛾有较狭窄的前翅和宽阔的后翅。一般有暗淡的色彩,不过也有的夜蛾后翅有鲜亮的色彩或花纹,总之这些颜色都是有利于它适应自然环境的。雌性把卵单产或群产在寄生植物表面或土壤内。幼虫在天黑后取食,多数以咀嚼或钻蛀的方式危害寄生植物。

大蚕蛾

大蚕蛾体形笨重,有宽阔的翅,翅上常有显著的斑纹。口器完全没有功能,成虫不取食。雄性的触角羽状,而雌性的呈线状。分布在东南亚的大蚕蛾,在翅面积方面属最大的蛾,卵被产于范围广泛的树叶灌木,幼虫取食叶片。这种蚕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林区。

美洲月形天蚕蛾

美洲月形天蚕蛾身体肥大,多毛,翅膀颜色灰白,并有弯弯的长“尾巴”。美洲月形天蚕蛾的身体呈现一种很可怕的绿色,每个翅膀上还有一个明亮的眼点,这对于它们逃避敌害十分有利,这种飞蛾在山胡桃和核桃等多种树上产卵,通常一年繁殖两代。

14、毛虫

常见的毛虫多数为蝶或蛾的幼虫。这些幼虫动作缓慢,身体柔软而且营养丰富。为了确保后代得以繁衍,很多昆虫总是以惊人的数量进行生育,幼虫也以惊人的速度在成长。多数幼虫是没有防御能力的,但对于敌害,它们有很多逃避的方法。虽然毛虫的身体是软软的,但它们像其他昆虫一样也有外骨骼。毛虫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它们靠着天生利齿大嚼蔬菜和树叶。

毛虫的自卫

因为毛虫不能飞,它们时刻处在被攻击的危险之中。有些蝴蝶,如邮差蝶的幼虫全身长满长刺和刚毛,使它们难以被吞食。有些毛虫的伪装更巧妙,它们看起来像树枝或鸟类,使它们很难被发现。

毒刺

有一些蝶类的幼虫身体上是有毒的,它们因吃一些有毒植物叶子,身体里注入了是毒素,身上的毒刺使鸟类望而却步。红带毒蝶毛虫就属于这一类的,它们鞍背刺蛾毛虫颜色和外形都很抢眼。一只鸟如果咬过一口它的有毒刺的背脊,一生都会难以忘记那可怕的滋味。带蛾毛虫在针叶林里是常见的,它们因为有在行进当中头尾相连的习惯而得名。

伪足

像所有的昆虫一样,毛虫的胸腔上长着三对足。但毛虫还长着五对叫做“腹足”的伪足。这是从腹部生出的部份,当毛虫进食的时候,腹足用来把植物抓牢。

饮食

毛虫破卵而出后的第一餐往往就是吃自己的卵壳。在开始以叶子为食之前,卵壳给毛虫提供了极大价值的养料。毛虫吃掉了成百张叶子,经过几次蜕皮,身体越长越大,为蛹的阶段打好了基础。玉带凤蝶幼虫为了不被吃掉而选择只在夜里进食。在不到8小时的时间内,它可以吃掉一片比自己的身体长2倍多的叶子。白天,它会找一个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蒙头大睡。

15、鞘翅目

不是所有的甲虫看上去都暗淡无光的,金龟子科甲虫和木生甲虫都有亮丽的金属光泽。这些甲虫的颜色有的是由于阳光照到鞘翅上产生的光晕引起的,有的则是因为它们体内本来含有色素的原因。

甲虫

甲虫是昆虫家庭中较大的一群,大约有30万种,每3只昆虫中就有一只是甲虫。从陆地到雨林,几乎各种栖息地都有甲虫的踪迹。甲虫遍布全球,包括体长超过18厘米、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重量级”甲虫,还包括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小甲虫。所有的甲虫都生有坚硬的前翅,称为鞘翅。鞘翅合拢时,能并在一起将甲虫的腹部都盖住,并像外壳一样罩住后翅。这样甲虫就可以四处爬动,而不会损伤用来飞行的后翅。甲虫多生活在陆地上和淡水中。

身体结构

甲虫可以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所有的甲虫都有用于咬食食物的嘴,用于触觉和嗅觉的触须,大部分甲虫有两对翅,前翅演化成粗糙的革状覆盖物,叫鞘翅,用于保护后翅和腹部。甲虫的胸由鞘翅、后翅和六条腿构成。

飞行

有些甲虫如金龟子可以飞行,它们的前翅相对后翅要小得多。在飞行时,鞘翅展开不动并不断拍动后翅,从而产生了它们起飞时所需的空气动力。多数甲虫能飞,但有些甲虫因为前翅并在一起,因而变得一点飞行能力都没有。

甲虫嘴的结构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进食习性。很多甲虫的嘴适于以叶子、种子和花蜜为食。有些甲虫嘴的结构适于以腐烂植物、死的动物尸体和粪球为食,有些食肉的甲虫长有镰刀形的嘴。而象甲和大豆象,这些依靠植物或吸食种子为生的甲虫,通常具有坚硬,适于咬食的腭骨和长鼻状嘴。

繁殖

多数甲虫经历一个完全变态的发展过程。雌甲虫通常把卵产在土壤中或植物中食物充足的地方。幼虫看上去完全不像成年的甲虫,而且以不同于亲代的食物为食,多数甲虫几乎不哺育它们的幼虫。但有些蜣螂却为它们的幼虫建造用于孵化的洞穴。

甲虫能运用多种多样的信号来吸引异性。有些是利用自身漂亮的颜色和外表来吸引配偶;而有些如金龟子是释放信息激素;报死窃蠹在它掘出的洞中用头部拍打洞壁;而萤火虫可以利用特殊的器官放电来吸引配偶。

得与失

很多甲虫是有害的,它们吃庄稼、种子、纤维等。然而有些却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有些甲虫可以为花授粉;有些以动物的粪便和腐败的动植物为食,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瓢虫可以帮助园丁消灭蚜虫和一些介壳昆虫。

有些甲虫直接损害植物,有些充当传播疾病的载体,间接损害植物,榆树甲虫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它们的成虫和幼虫在榆树树皮下钻洞并传播导致芬兰榆树病的真菌孢子。在战后欧洲,这种疾病导致大量榆树的毁灭。

锹甲

锹甲头大,上颚发达,单看它的外形就足以让人感到惊奇了。它们的长相虽然很吓人,但它们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并不构成威胁。它们主要以树液或其他液体为食。锹甲约有125种,有的体长可达10多厘米。它们大部分是黑色或褐色的。一般生活在林地里,在热带地区较常见。雄锹甲的上颚分叉,它们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常为夺异性而打斗,但并不打斗致死,因为它们上颚的肌肉很脆弱,不能狠命撕咬对方而置对方于死地,如果一只锹甲在打斗中被打翻在地,腹部朝天,它便很难翻过身来。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很容易被鸟类等天敌掠食。

独角仙

独角仙属于大型甲虫。体壁坚硬,粗壮如牛。触角分节,末端又分叉成许多片呈鳃叶状。身体黑褐色,有金属光泽。复眼大而发达。口器为典型的咀嚼式。雄性个体顶部有1个发达的末端二回分叉的角状突,长2~3厘米,前胸背板有1个末端两叉的棘状突,而雌性则缺角状突起和棘状突起。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16、膜翅目——蜜蜂和黄蜂

蜜蜂和黄蜂是所有昆虫中最高级的。它们生活在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中,有着复杂的行为和高效的联系方法。它们和蚁类一起组成了除甲虫以外的第二大昆虫目——膜翅目。蜜蜂和黄蜂对人类很有益。蜜蜂可以生产蜂蜜、蜂蜡,而有的黄蜂可以消灭诸如蚜虫等害虫。蜜蜂和黄蜂是所有植物的主要授粉者,专家预测如果这些昆虫被毁灭以后,会给许多农作物的产量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中蜂

我们常说的饲养历史悠久的蜜蜂叫做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我国养蜂酿蜜可说是伴随着中国人民文明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在4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饲养中蜂。在大自然的百花丛中,你不但会看到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并时时在吸吮花蜜,而且你还会看到许多小蜜蜂在花丛中钻来钻去,忙着采集花粉和花蜜。

蜂王

蜜蜂经过悠久历史的进化发展,过着群体的社会性生活。它们已分化为3个类型的蜂型,而且各有严格的分工和职能。

一般一群蜂中,只有一头母蜂,叫蜂王,身体长大,产卵母蜂身体可长达18~22毫米,体重可达25毫克左右。它的职能专管产卵,繁殖后代,每天能产1500~2000粒卵,所产卵的重量往往超过母蜂的体重。它身体的好坏和产卵能力的大小,对蜂群的强弱和以后遗传性状的优劣,起着关键性作用。

工蜂

蜂群中最多的是工蜂,一群蜂少则有几千只,多的可达几万只。它们是一群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的雌蜂,一般不能产卵生育,身体较小,但却担负着蜂群中任务最繁重的工作,如除采集花蜜、花粉,酿制蜂蜜,哺育蜂儿,喂养母蜂和雄蜂,泌蜡筑巢,调节巢内温度和湿度,清理和守卫巢房外,还要外出到1~8千米远的地方采集花蜜和花粉。蜜蜂没有勤劳的本领是难以完成这些复杂繁重任务的。同时工蜂的数量多少和品质好坏,对蜂产品的稳产、高产至关重要。

雄蜂

蜂群中还有一类少数雄蜂,身体粗壮,头尾几乎成圆形,体长12~15毫米,体重150毫克左右。它的职能就是与母蜂交配,繁殖后代。它不干什么事,而且吃的蜂粮要比工蜂多好几倍。但雄蜂的品质和体质的好坏,对后代蜂群的强弱也有很大影响。

蜜蜂的语言

你知道蜜蜂采花蜜和花粉,是如何把蜜源植物的信息传递给同伴的吗?说来非常奇妙。它们是靠飞行的“舞蹈语言”告诉蜜源植物离蜂巢的方向和距离。这在昆虫中是蜜蜂的特殊“语言”。它们在舞蹈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圆形舞,意思是表示在离蜂巢50米以内有蜜源植物,但并未表示出方向来。另一种是“8”字形,摆尾舞,并散发臭味,以频率气味传信息,意思是表示蜜源植物距蜂巢是50~100米以上,在一定时间内,所飞“8”字形圈数和摆尾次数多少也可以表示出蜜蜂植物距蜂巢距离的远近。蜜蜂头朝上表示蜜源植物对着太阳的方向,头朝下表示蜜源植物背着太阳方向,蜜蜂的身体与巢穴上的垂直线所形成的夹角和“太阳角”是一致的,这种就可依此路线去寻找蜜源植物采集花蜜和花粉了。一只蜜蜂一次可采20~40毫克花粉。要酿1千克蜜,蜜蜂就需要要往返几万次,而且要采访几百万至一千多万朵鲜花。

完整的周期

蜜蜂和黄蜂经历了一个完全变态的过程——由卵孵化为蛴螬,由蛴螬变成蛹,由蛹形成成年蜂。在社会性生物中,如蜜蜂,它的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蜂,受精卵发育成蜂后或工蜂。当出现新的蜂后时,它会带着一群工蜂去寻找新的栖息地。

17、蚂蚁

据说,最早的蚂蚁可以追溯到一亿年前,它们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然而,硕大无比的恐龙灭绝了,小小的蚂蚁却一直繁衍至今。目前已知全世界有近8000种蚂蚁,个体总数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踪迹遍及全球。

木匠蚂蚁

蚁巢是蚂蚁的家,不同种类的蚂蚁有着各不相同的蚁巢。在寒冷的北方森林里,为了保暖和避风,蚂蚁便用它那坚硬而锋利的颚,在树木上打洞挖道,把巢建造在木头里。人们叫这种蚂蚁为“木匠蚂蚁”,而把它们筑的巢称之为“木头家庭”。木头家庭建成后,负责警卫的工蚁就用自己粗大的头部当“大门”,堵住洞口,阻挡敌人入内。有趣的是,当自己家里的工蚁采食回来时,只要用头上的触角轻轻地敲一下“大门”,警卫蚁就能辨认出这是“自己人”,立即放它进来。

花球家庭

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土地潮湿,还经常发大水。那里的蚂蚁没法在地面上建立家庭,只好采集泥土爬到树枝上去筑巢。它们齐心协力,口中衔着比自己身体重得多的潮湿泥团,川流不息地爬到树枝上,像燕子衔泥筑窝那样,筑起了圆球似的泥巢。巢内有许多房室和弯曲的通道。蚂蚁把各种花的种子“种植”在泥球上。不久,种子发芽,鲜花盛开,泥巢成了艳丽的花球。而植物的根须却成了泥巢的“钢筋”,牢牢地抓住了周围的泥块,因而花球家庭十分牢固,无论是风雨侵袭,或是烈日暴晒,都不会发生裂口和坍塌,不愧为建筑杰作。

叶制房屋

在非洲和亚洲的有些地区,生活着一种蚂蚁——织造蚁,它们能用叶子筑巢。选好合适的树叶后,一些工蚁用颚衔住叶子,另外一些工蚁用幼虫吐出来作茧的丝,把许多叶子缝缀在一起,造成蚁巢。织造蚁就居住在这种通风凉爽的叶制“房屋”中,天气炎热也不怕了。

地下宫殿

然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蚂蚁是生活在地下的。它们的地下“宫殿”十分宽敞,既有贮粮室、保育室,又有蚁后卧室。幼虫吐丝结茧室等,还有许多婉蜒曲折的通道。有一种切叶蚂蚁,它们建造的地下“宫殿”面积可达6平方米以上。生活在智利的沙漠蚂蚁,为了躲避烈日的烘烤,能钻到地下很深的地方筑巢。

种植者

生活在美洲中部和南部的切叶蚂蚁不愧为真正的“种植者”。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树林里,用剪刀状的双颚把叶子切成小片,顶在头上搬回蚁巢,乍一看好似撑着一把“伞”。叶片搬到蚁巢后,由其他工蚁咀嚼成浆状,作为培养菌类的原料。当菌类生长时,就成为蚂蚁的食料。地下的蚂蚁“菌园”十分庞大,有的长1米、宽0.3米,还配有专门的警卫蚁管理“菌园粮库”,不让其他外来蚂蚁偷食。

放牧者

蚜虫是成群生活在植物上的绿色小昆虫,它们具有长长的吸管,以吸取植物茎中的汁液为生。这些汁液经过蚜虫的消化,便变成一滴滴亮晶晶的粪便,这些粪便叫做蜜露,其中含有丰富的糖和氨基酸,是蚂蚁最可口的食料。只要蚂蚁用触角碰碰这些蚜虫,它们就排出粪便,让蚂蚁美餐一顿。正因为如此,蚂蚁会像人类保护奶牛那样保护蚜虫,常常用叶子或木条把蚜虫围起来,一旦遇到蚜虫的敌人,就用锐利的颚进行攻击,把它们赶走。有些蚂蚁对蚜虫的照顾可真细致周到,每到秋末时节,它们把蚜虫搬回蚁巢中越冬,初春又把蚜虫搬回植物上去寄生,真是地地道道的“放牧者”。

狩猎者

在蚂蚁社会中,既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有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例如,有一种体小灵巧的寄生蚂蚁,它们从不干活,而是把自己的巢营建在别的蚁巢旁边,不时地窥测附近蚁巢的动向。一旦有机可乘,便进行闪电式的掠夺,把别的蚁巢中的卵和食物抢劫一空。待别的蚂蚁闻讯赶来,它们已经全部撤走,只留下一个空巢。万一别的蚂蚁穷追不舍,它们能放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迫使追赶者止步。

18、等翅目——白蚁

白蚁多数为灰白色和白色,有点透明。由于这些昆虫怕光,所以总是生活在洞穴之中。它的主食是木材和含纤维素的物质。但是白蚁没有能分解木质的酶,全靠共生在它肠内的硬鞭毛虫的帮助,白蚁才能消化木质纤维。

劳动分工

白蚁被称为社会性动物。因为它们群体中的个体分工协作,共同维护这个群体。白蚁行走时队列整齐,沿着一条含特殊气味的路来回于进食的地方。工蚁和兵蚁担任不同的工作,进行劳动分工。

是蚂蚁还是白蚁

白蚁是2.5亿年前从类似蟑螂的生物进化而来,而蚂蚁是由蜜蜂和黄蜂等距现在较近的生物演化而来。多数蚂蚁像蜜蜂和黄蜂一样,有腰部和长的对称的触角。它们全身色黑、坚硬,相比之下白蚁是灰白色、软体。它们没腰,触角短、须状。白蚁倾向于在热带和亚热带生存,而蚂蚁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存。

等级

在白蚁的群体中,成员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蚁王和蚁后一辈子都呆在巢穴中。一只白蚁蚁后一天最多可产3万个卵,能长到15厘米那么长,无翅工蚁负责寻找食物、哺育幼蚁和维修巢穴,而长有巨颚的兵蚁担任着保卫整个群体安全的任务。

磁觉白蚁

澳大利亚的磁觉白蚁能建造很高的、面北朝南的土丘。在早晨和傍晚,土丘宽的一面吸收大量阳光可以保持巢穴温暖,在中午最酷热的时候,土丘窄的一面面朝阳光,可以防止巢穴过分炎热。

白蚁的土丘

蚂蚁和白蚁都会建造精美的洞穴。有些白蚁用自己的唾液混合土壤颗粒建造巨大的土丘。这个土丘被分为几个小室。中间是蚁王和蚁后进行交配的封闭小室。蚁后每天要产几千个卵,工蚁负责搬运这些卵到可以孵化成幼虫的特殊小室中去。

进食

白蚁依靠植物为食,并常在食物旁建筑巢穴。一个大的白蚁群落可以在几天之内把一棵树吃得干干净净。然而白蚁不能区分树和建筑材料,因而会导致严重的危害。蚂蚁通常是食草或食肉动物,食物广泛。有些蚂蚁会贮存种子等食物,其中最出色的是北美洲的蜜罐蚁。这种蚂蚁的工蚁可以用腹部贮存花蜜,在干燥的季节里,其它蚂蚁依靠它们进食。

白蚁的危害

已经存在了百年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但自1993年以来,就被成千上万只白蚁蚕食着。225吨重的美丽神像的基座因此千疮百孔。让人感觉奇怪的是,为什么小小的白蚁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它的主食是木料,所以神像基座就成了白蚁最好的栖居与繁殖地,美丽的神像也因此成了倒霉的牺牲品。

树白蚁

虽然白蚁的大多数种类都是在地面上建巢,但也有些物种一生多数时间在树上度过,树白蚁也分兵蚁和工蚁,兵蚁负责保卫工作,工蚁负责巢粮、造穴。兵蚁同生活在陆地上的白蚁一样,也会十分凶猛地为保护蚁群而战。兵蚁的头部像喷嘴一样,能向进攻巢穴的动物喷射一种有毒的液体。

新的群体

有些白蚁群体可以维持70多年之久。当群体中出现了有繁殖能力的雄飞蚁和雌飞蚁时,这些雄蚁和雌蚁一边配对,有可能形成新的群体。这些雄蚁和雌蚁一边配对,一边寻找新的巢穴。尽管许多鸟类和哺乳动物以它们为食,但它们中至少有1%能逃脱厄运而建立新的群体。

19、蜻蛉目

美丽的蜻蜓是我们所熟悉的昆虫,尽管它们数量相对较少。蜻蜓和豆娘一起组成蜻蛉目,并且是蜉蝣的亲戚。

巨大的祖先

蜻蜓和豆娘通常在清澈的湖面或河面产卵。大约有5000种乃至更多的种类,其中大多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它们翼展的范围是2厘米~20厘米,即便是皇蜻蜓——最大的英国品种,也比史前的亲属矮小许多。许多石炭纪时期的蜻蜓祖先的翼展有65厘米,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的昆虫。

豆娘

豆娘和蜻蜓属于蜻蜓目下不同的子目,尽管它们看起来相似,但也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别。豆娘身体较瘦,飞行较慢,它的前后翅大小相似,而且翅是圆形的与蜻蜓为一类。它休息时,翅膀是折起来的。

蜉蝣

蜉蝣是蜻蜓和豆娘的亲属。它们属于蜉蝣类,称为“一天的翅膀”。成虫活的时间不长,且不能进食,它唯一的功能就是繁殖后代。它们中的大多数——在1~5年内以蛹的形式生活在水下,以植物和小无脊椎动物为食。成虫聚在水面上交配。不过因为污染这种现象已很少见。

蓝豆娘

蓝豆娘看上去十分娇弱,但实际上非常健壮,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比较强。普通蓝豆娘能在-30℃的北极苔原地区生活。成年普通蓝豆娘经常以生活在植物上的小昆虫为食。它们将卵产在水生植物的茎中,它们的幼虫通常在水下呆1年左右。

20、蜻蜓

蜻蜓在长有翅膀的昆虫中是最原始的一类。它们大多躯体粗壮,色彩鲜艳,翅膀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蜻蜓的雌虫通常在水面上盘旋,用腹部点击水面产卵,卵落到植物上或水底。蜻蜓的幼虫在水中发育,常在泥浆或植物残骸上寻找食物。

蜻蜓的解剖

蜻蜓细细的身体,长长瘦瘦的翅膀,使它成为飞行速度比较快的昆虫之一。与大多数昆虫不同。它是用前后翅膀交替拍打来保护飞行时的平衡的。蜻蜓巨大的复眼一般长在头后面,这使它能看见12米远的东西。腿的位置在身体前部,但不是用来行走的,而是在蜻蜓捕食时,能改变形成“篮子”状。

求偶与繁殖

雄性蜻蜓在水附近占据一块领地,凶猛地防范入侵的敌人。碰到雌性蜻蜓,它就变换飞行的方式。用长在腹部顶端的特殊爪子抓住雌蜻蜓的头,表现出求偶的样子。雌蜻蜓将腹部拱起来与雄性蜻蜓交配,卵就产在水里或水边。

敏锐的大眼睛

蜻蜓头顶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可不是白长的,这对复眼给了它们非常敏锐和宽广的视觉,因为眼睛大而且生在头部最前端,并且它们的每一只复眼都是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的,所以蜻蜓能够在飞行时看清身体周围和下方的一切物体,便于侦查一切动静。

皇蜻蜓

皇蜻蜓的翅膀展开后将近14厘米,这么大的体形十分惹人注目,它属于欧洲个头最大、飞行最快的蜻蜓。它们像猎鹰一样多数时间在水域和沼泽上空盘旋,寻找食物,看上去勇猛非常,因此有人又称之为“猎鹰蜻蜓”。还未发育成成虫时,在水下生活的一段时期内,皇蜻蜓的幼虫极善伪装,这对于它们的生存十分重要。如果被个头较大的幼虫发现,它们就有可能会被这些同伴吃掉。

21、双翅目——苍蝇

蝇蚊类品种很多,大到可长达7厘米的苍蝇,小到通过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飞虫。总的说来,像蚊子,飞虫和蚊蚋等低级蝇类都很弱小,而如绿蝇、家蝇等高级蝇类一般很健壮、多毛,它们飞起来比飞虫、蚊蚋更快更稳。

蝇和疾病

纵观历史,数百万的人因患由苍蝇传播而引起的疟疾、黄热等病而死去。舌蝇会传播一种危害人畜的致命的昏睡症,这种威胁阻碍了广大热带非洲的发展进程。不叮咬的苍蝇也会因为携带粪便或腐肉及变质食物中的细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幼虫的生长

蝇的幼虫不像成虫那样有又长又尖的嘴可以吸食液体食物。所有的蝇都要经历改变它们形态结构的完全变态过程。每个卵都会孵化成为不会飞且与成虫形状不相同的蛴螬。这时幼虫一边生长一边蜕皮,最后形成有坚硬外壳的蛹,在这个阶段进行着剧烈的生理变化并最终形成带翅的成虫。

苍蝇

一般来说,人们讨厌苍蝇,因为它们会传播病和污染食物。但因它们可以分解生物遗骸,所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苍蝇属于双翅目,只长有一对翅。双翅目含有1.2万多种生物,占到昆虫总数的1/4。这类昆虫随处可见,很多此类昆虫无所不吃,而有些,如雌蚊仅靠吸食人和动物的血为生。

刺穿、吮吸

蝇类没有用于吃肉体食物的下腭,但它们的嘴特别适于吸食花蜜、血、活的生物组织或腐烂的器官组织等液体食物。雌蚊能够用嘴刺入猎物的皮肤然后吸血,如吐丽蝇等蝇类能在肉上分泌出消化液并用它们特殊的舐吸式口器吸入已部分消化的食物。

昆虫的飞行技巧

蝇类可以算是在空中最灵巧的昆虫了。很多蝇类可以往后飞、侧飞甚至倒飞,有些甚至可以倒着起飞和落地。蝇类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它们的后翅已经退化为平衡棒,这有点类似于回转器,可以帮助蝇类在飞行中保持平衡。后翅的退化使蝇类获得更强的空中操纵能力。

植物性食物

很多成年蝇蚊吮吸腐败的果实或吸食花蜜或花粉,从植物中获得液体食物,很多蝇蚊以一种花的花蜜为食。比如蜜蜂利用长长的吸管吮吸喇叭花的花蜜。有些蝇蚊,被植物故意分泌出的腐肉气味所吸引充当花媒的角色。

白日抢动

一些蝇类是凶猛的捕猎者。它们拥有着敏锐的眼力,通常白天在空中捕捉其他昆虫。它生有能逮住猎物的长腿,并用长长的嘴刺入猎物体内,将体内物质吸干。在它的头上长有坚硬的刚毛,从而能有效地对付猎物的反抗。

吸血蝇

有些蝇类是寄生虫,它们只依靠血和其它动物的肉为食。如依靠蝙蝠的血液生存的无翅蝇、蚊蚋和牛虻等蚊或叮咬蝇类,只是雌性才吸血,从而能获得产卵所需的蛋白质。

第三章 有脊椎动物

尽管脊椎动物在动物王国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们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它们显著的特征是有脊椎骨或脊柱。典型的脊椎动物体内有连接肌肉、四肢、复杂感觉器官和大脑的骨架。内部复杂的骨架使脊椎动物可以长的是相当大,而且适应性强,无论生活在陆地或水中都可以。科学家把脊椎动物分为五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进化

最初的脊椎动物是从5亿年前生活在海底泥层中小小的像虫一样的动物进化而来,这种动物看上去和与脊椎动物关系密切的文昌鱼相似。文昌鱼头露在沙子外面,从海水中过滤小的食物颗粒。尽管没有骨架,文昌鱼却有类似于脊椎的脊索延伸至整个背部。

不相像的亲缘生物

一些海洋被囊植物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脊椎动物的亲缘生物。当它们长成以后,它们固定在海床上,利用囊状身体过滤海水获取食物,然而它们的幼虫看起来很像蝌蚪,在它们背部有明显的支撑组织。它们体内含有脑和神经索,但当它们成年后,这些组织都会消失。

脊椎

脊椎从颈部延伸至尾部,是脊椎动物骨架的主要支撑部分。它们能保护从脑至全身的神经组织。它不是由单独一块骨构成的,而是由许多块相互连接的椎骨组成,大象的脊椎承担着它整个身体的重量。

皮肤

脊椎动物的皮肤呈鳞状、粘滑、多毛或羽状。如大象的皮肤几乎不长毛而且可厚达3厘米。这种皮肤可以免受伤害和寄生虫的侵入。

骨架

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是由骨或软骨组成的结实的骨架。它可以支撑身体,维持生物形态。骨肉固定在骨架上,关节使骨架变得易弯曲,从而使动物可以四处走动。

四肢

多数脊椎动物有四肢。在鱼类中,四肢演化成鱼鳍,而在其他脊椎动物中,它们可能是腿、上肢或翅膀。包括蛇类在内的很多脊椎动物已经没有了外肢的痕迹。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集在头部,可以帮助动物感觉危险,寻找食物和配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回声定位、电磁感应以及对热、痛、地球吸力的敏感度等在脊椎动物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下腭

几乎所有脊椎动物都有能处理食物的下腭。多数脊椎动物长有牙齿。而鸟类有类似牙齿功能的鸟喙。

大脑

多数脊椎动物特别是鸟类、哺乳类和人类都有大脑。大脑被一层坚硬的头盖骨保护着。大多数的脑高度发达,类似于人类大脑有思考和记忆功能。

心脏

脊椎动物的心脏被分为几个独立的小室并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总而言之动物越大,心跳越慢。一头象每分钟心跳大约为30次,而地鼠是600次,而人类大约为60次。

一、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脊索动物具有三大特点: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大特点是以上无脊椎动物所不具备的。现存脊索动物大约有4.1万种,根据脊索存在的情况,人们将脊索动物门分成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如海鞘;头索动物亚门,如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如鱼、雌、龟、雀、大象等等。脊椎动物都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它们的个体一般比较大,是人类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人们又将它们分成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其中哺乳纲为脊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鱼类

鱼类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种。鲨鱼、鳗和盲鳗都有由软骨而非骨头组成的骨骼,它们也有多达5~7个能分别张开的鳃裂。硬骨鱼的外形各异,包括从大而小的鳗鲡到多刺带鳍的丽鱼科鱼以及像两栖动物的肺鱼。

两栖类

两栖类动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但它们通常在水中繁殖。它们大部分有可以行走的四肢和可以呼吸空气的肺。但它们不长鳞片,皮肤疏松,潮湿的皮肤可以吸收氧气、帮助呼吸。

爬行类

爬行类最先是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与两栖类相比,它们有减少水分流失的干燥鳞状皮肤。它们的蛋有一层厚壳,可以产在陆地上。多数爬行类动物生活在地球的热带地区。

鸟类

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此时爬行类的前肢变成了翅膀,鳞状皮肤变成了羽毛,这不反有助于鸟类飞翔而且帮助维持鸟类的恒温。由于会飞,鸟类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生存。

哺乳类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温血动物,用母乳喂养后代是它们的特征之一。哺乳动物包括象、大猩猩和人类等。

二、最早的脊椎动物——文昌鱼

人们知道,动物界的进化,按着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这样的序列进行。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两者之间必有中间类型把它们联系起来。19世纪俄国科学家科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发现,正是它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一个最强有力的事实证据。为此达尔文对科氏的工作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最伟大的发现,提供揭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

身体结构

文昌鱼身体很小,呈柳叶状,很少有超过8厘米长的,生活在离海岸较近,具有沙质水底的浅海中。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埋在沙质的海底中度过的。文昌鱼没有头,没有偶鳍,身体分节十分明显,身上没有鳞片。

文昌鱼没有真正的脑子,除了对光线有较敏感的某种色素点之外,没有任何感觉器官。它前部两侧是鳃,鳃不直接向体外开口,而是开口在一个具特殊构造的围鳃腔里,这个腔通过腹孔与外界沟通。因此文昌鱼是通过鳃来呼吸的。鳃的结构比较复杂,是由纵横相连的非细胞的纤维质组成的,呈筐状。这种鳃不仅用来呼吸,而且还能从水底泛起的渣屑中滤取食物。这种极为原始的小鱼,虽然也有封闭的血管进行血液循环,但没有心脏。它的循环是由腹部血管中能够跳动的部分来带动,血液是无色的,血细胞也很少。

脊索

它的身体呈半透明状,因此在阳光较强的地方可以看到:它虽然没有脊椎骨,但却有一条纵贯全身、弹性强、能弯曲的脊索,位于身体背部,作为整体的内支架,它代表着脊椎骨的先期构造。在脊索的上方是神经索,下方是消化道。

活化石

正常状态的脊椎动物,以鱼为例,有一条呈水平位置的长轴。前端是头,所有感觉器官都集中在它里边。脊椎不是由软骨就是由硬骨构成,沿着脊椎的两侧除肋骨外,还有成对的鳍,通过肩带和腰带与身体相连,用作导航和平衡,或者推动身体前进。脊椎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脊神经髓、循环和消化系统的位置。脊神经位于脊索或脊柱的上方,而循环和消化则位于脊柱下方。鱼类用鳃来进行呼吸,除了最原始的类型外,所有的鱼类都有颌,是由前面第三对鳃弓转变而来的。

把文昌鱼的结构与正常状态下的具有脊椎的鱼的结构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何等的相似。只要大自然把文昌鱼的结构稍微进行加工和改造,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真正的鱼了。因此,文昌鱼构造上十分接近一切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它很可能在很早很早就出现了,但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它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所以在进化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文昌鱼,看到所有现生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在内距今6亿年前的祖先大致是一个样子的。

早期鱼类

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是约5亿年前的一些零散的鳞片。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它们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不能主动摄食。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们已有上下颌,能主动摄食。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3亿年前泥盆纪早期,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类的代表之一。硬骨鱼类是最进步的鱼类,一般认为,它们从4亿年前的棘鱼进化而来。

三、鱼纲

最初的鱼出现在约5亿年前。现在生活在世界的河、湖、海中的鱼类大约有2.5万多种。有些是体温不能适应周围环境温度变化的冷血鱼类,而有些鱼类却生活在极端的环境中。比如一些大西洋鱼类的血液中含有抗冻物质,使它们能够在0℃以下生存。而有些生活在沙漠热泉中的鱼类可以在40℃时生存下去。

鱼类的解剖

多数鱼类的表面覆盖着一层有保护作用的鳞片,且身体形态一般呈流线型。它们的内部器官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似,有可在水中呼吸的鳃和能帮助鱼类游动的鳍。鱼鳍包括尾鳍、背鳍、臀鳍等,其中胸鳍和腹鳍与其它脊椎动物的肢相对应。

鱼的类型

鱼类主要有三种类型。大约95%的鱼类是属于硬骨鱼,如鳕鱼和鳟鱼,它们的脊椎、头骨、肋骨、下腭等都是由硬骨构成。多数鱼有叫鳔的气囊,可以控制鱼的沉浮。鲨鱼类则属于软骨鱼,骨骼为软骨,无鳔。无颌鱼包括两类,它们体态呈烟囱状,无鳃。

不在水中的鱼

有些鱼大部分时间不生活在水中。跳跳鱼大部分时间就生活在泥地上,但它们需要保持皮肤湿润。它们通过特殊的鳃呼吸,当它们在陆地上时,它们能够在嘴和鳃中保持一定的水分。肺鱼可以通过鳔状的肺呼吸,而欧洲鳝鱼当它们在陆地上时可以通过皮肤进行呼吸。“鳞片”

鱼类鳞片有四种基本类型。多数硬骨鱼的鳞片是骨鳞,一部分重叠,呈覆瓦状排列在表皮下面,鲨鱼类的鳞片是盾鳞,它们像牙齿状结构的鳞嵌在皮肤里,形成砂纸一样的表面;腔棘鱼类有四层齿鳞而长吻硬鳞鱼长有钻石状的硬鳞;另外像鲶鱼等一些鱼类根本就没有鳞。

水下呼吸

像许多动物一样,鱼类也需要氧气来生存。鱼用嘴吸入含氧的水,通过头后的鳃抽吸进来。鳃有足够大的表面积来吸收氧,氧从中通过鳃膜进入鱼的血液。氧在血管中被输送至身体各部分。废物,包括二氧化碳,随水排出。

鱼类的洄游

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一定规律的,没有一定的方向和周期性,因而被称为“不定向移动”;另一种则相反,它的运动是有目的性的,时间和距离相当长,有一定路线和方向,而且在一年或若干年中的某一时间,某些环境条件下,作周期性的重复,因而形成了所谓“定向移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洄游。大马哈鱼和鳗鱼是洄游现象比较典型的例子。

洄游的原因

鱼类洄游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由于鱼类在水中生活,它的活动受温度水流和盐度等的影响,大多数是由水流的作用而引起的,特别是对幼鱼的洄游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鱼类也和候鸟一样,对温度的感觉相当敏感,它们只能在一定的水温中生活,当水温发生变化的时候,鱼类就要寻找适应生活的环境,从而产生洄游。由于它们身体的两侧有许多被称为“侧线”的感触器官,对水流的刺激尤为敏感,能帮助鱼类确定水流的速度和识别方向,例如我国沿海的大黄鱼、小黄鱼。

鱼类的繁殖

鱼类大多都是产卵繁殖。鲤鱼和狗鱼每次产卵10万枚、冬穴鱼30万枚、山鲶50万枚、鳊鱼每次产卵约2.5万枚、大鲟鱼和鳕鱼高达几百万枚、翻车鱼一次产卵300万枚,以产卵多为世界之最。鱼产卵后大多对其后代的生死存亡置之不理,因此,它们的儿女中只有百分之几能长成大鱼。但鱼类动物中也有极个别的关心其后代成长状况的。雄刺鱼会亲自搭建“产房”,然后将雌鱼引领其中,雌鱼产卵后便弃巢而去。而雄鱼则坚守岗位,在巢中护卫鱼卵,待到幼鱼孵化出来后,雄鱼仍然在一定的时间内,呵护它们健康成长。

1、圆口亚纲

圆口亚纲鱼类是最原始的鱼类,它们没有上下颌,口内长有很多牙齿,成为圆形的吸盘,用以吸食大鱼的血和肉。

无颌鱼

无颌鱼是鱼类中一个很小的群,仅由盲鳗和七鳃鳗组成。科学家对它们感兴趣是因为它们是非常简单的脊椎动物,人们认为最初出现的真正的鱼就是从它们的祖先进化而来。无颌鱼的身体很长,很像鳗鱼,它们无颌无肢、无鳞、无头骨或真正的骨头。

盲鳗

盲鳗是一种没有颌的原始鱼类,全长近1米。它们一般在海面以下100米深处生活,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及多种鱼类的尸体为食。盲鳗的牙齿像一排一排的梳子,能将肉从猎物身上刮下来。盲鳗和七腮有鳗亲缘关系,但与七腮鳗不同的是盲鳗不会攻击活鱼。有时候它们会钻进大鱼的尸体内,将尸体的肉全部吃掉,只剩下外面的皮和鱼骨。

七腮鳗

七腮鳗喜欢生活在极冷的海水或淡水中,而盲鳗则几乎在各个海域都能存活,但它们不会出现在淡水中。七腮鳗主要靠寄生在其他鱼类身上生存,它们常用吸盘吸附在大鱼身上。七腮鳗的幼体一般都潜状在水底,以浮游生物为食。它们咽喉的两则有许多小孔,这使得孔内的腮可以将其身体内部和外界连通。在一般情况下,吸盘能够阻止水流出入,同时还能够给血液充氧。

2、软骨鱼亚纲

鲨鱼、鳐鱼和魟鱼都是软骨鱼,它们的骨骼由软骨构成。软骨虽然比硬骨脆弱,但它的强度仍然很大,足以支撑海洋中最庞大的动物。软骨鱼没有鱼鳔,却有一个很大的肝脏,经过消化的养分像油一样被储藏起来,这里的比重比水要轻,起到了和鱼鳔类似的作用。但它的效果比起鱼鳔却要差一些,所以鲨鱼要经常地保持运动,否则就会一直沉下去。

软骨鱼

目前人类所知的软骨鱼大约有850种,这些鱼都生活在海中,身体都比较庞大。在这类鱼中,那些巨大的鲨鱼体长可达15米,但是也有某些软骨鱼体长仅仅30厘米。大多数软骨鱼都是活跃的捕食者,它们以其他鱼类为食,上下颌都长着锋利的牙齿。利用肌肉,软骨鱼的尾巴可自由不停地左右摆动,这和那些用身体的波动面前进的无颌鱼有些相似。软骨鱼具有流线型的身体,上面覆盖着像砂纸一样的粗糙皮肤。当它们在水中流动时,张开大嘴,就会吞进数量众多的浮游生物。有的软骨鱼会产卵,但大部分种类的软骨鱼直接生下幼鱼。

银鲛

银鲛是一种全长约为1.5米的软骨鱼,它们生活在200多米深的海底,以软体动物、贝壳类以及体形较小的鱼类为食。早在3亿多年前,银鲛就开始在地球上生活了,因为它们兼有硬骨鱼的许多特征,因此在鱼类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有“活化石”之称。这种鱼长相奇特,如果翻译其拉丁文名的话,大概的意思是“由许多动物组成的怪兽”。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银鲛长着大的球茎脑袋,兔子一样的嘴巴和一条长长的“老鼠尾巴”。银鲛是海底捕食者,它们吃软体动物和其他海底动物。与鲨鱼、鳐鱼不同的是,它们的鳃藏在一片皮肤的下面。这一特征在硬骨鱼中最为常见。银鲛属卵生,每个卵都包在一个长而纤细的卵壳里面。

3、鲨鱼

鲨鱼形体扁长,前宽后窄,呈流线型,有背鳍,尾巴上下竖立,犹如锋利的尖刀。它在水中的游速奇快,像闪电般一划而过。鲨鱼的皮很坚韧,生有花纹和斑点。鲨鱼和一般鱼类有许多不同之外:一般鱼类都有活动的鳃盖,而鲨鱼则以皮肤上的口来取代;它的脊椎是软骨;嘴巴大得出奇,牙齿也不像普通鱼类那样长在颌骨牙床上,它的牙齿只是腔中的“齿状突起”,而且是可以不断替旧换新的,所以它的牙齿锋利异常,能把任何生物都咬个稀巴烂。

海中霸主

鲨鱼的种类有250多种。它们以食鱼为主,也吃海豚、海豹和企鹅。其中以虎头鲨和大白鲨最凶险。虎头鲨产于热带海洋,有的重达270千克,它可以吞下整个海狮,有时也侵袭人类。最可怕的还要算大白鲨,体长可达12米,食人对它来说是很平常的事,甚至连巨大的海象也能被它一口吞下。

尖尾

一条标准的鲨鱼体态呈流线型,像鱼雷一样。一张可怕的大嘴上面渐尖的长鼻向前突出。它长有巨大的胸鳍和三角形的背鳍。鲨鱼有一条上叶比下叶长得多的歪尾。多数鲨鱼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相当敏锐。鲨鱼能判别水中的振动并会利用电子脉冲追踪猎物。

更换牙齿

因为它们的下腭与头骨连接疏松,所以鲨鱼嘴可以张得很大捕食猎物。前齿经常在进食中断掉或脱落,所以鲨鱼要间断性地换齿。有些鲨鱼在一生中要脱落、更换3万多颗牙齿。

大白鲨

大白鲨是深海中最危险的动物,它们可以长到一辆公共汽车的长度。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能捕食它们。大白鲨的撕咬力相当于人类的300倍,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猎物咬成两半。由于喜欢猎食人类和其他动物,因此被称为“食人鲨”或“噬人鲨”。一头成年大白鲨的体长7~8米,有的可达12米。它的嘴巴很大,边缘还长有小锯齿。当它的第一排牙被磨损时,它还会长出第二排牙来补充。

蓝鲨

具有流线型体形的蓝色鲨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鲨鱼之一。它的胸鳍长而弯。因此,可以使蓝鲨追捕猎物时,在水中翻转。蓝鲨有着“食人鲨”的恶名,而且它们常常袭击鱼网,吃网中的鱼,给渔民们制造麻烦。蓝鲨在近海进食,有时也在远海活动,而且常常是成群结队。蓝鲨袭击并能制服其他鲸鱼以及其他比它们大的鱼类。

鲸鲨

鲨鱼一向被视作凶猛的、善于攻击的动物,但是有一种鲨鱼却生性温驯,并不伤人,这就是海洋里最大的鲨鱼,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鱼类——鲸鲨。

鲸鲨体长20米,体重可达5吨,生活在热带和温带的海域中。它的体色青褐,装饰着深色的条纹和斑点,腹部颜色变浅。鲸鲨长着宽扁的大头,靠近脊背上方,每侧有两行皮脊,背鳍没有硬棘。它的模样虽然令人胆寒,牙齿也又细又密,但它的牙却不是用来撕咬食物,而是像蓝鲸的须板一样,起过滤海水、阻挡食物漏掉的作用。

鲸鲨吞食海水和浮游生物时,它的鳃似巨大的过滤器,滤掉海水,保留食物;同时又将水中的氧气吸收,再将排泄的废物释放,排出体外。

鲸鲨浑身是宝,除肉可食,皮可制革,肝脏可提炼鱼肝油外,它的内脏和骨骼还可加工成鱼粉,用于饲料、饵料生产,鲸鲨的鳍还可作鱼翅,是“上八珍”之一的海产美味。

4、鳐鱼

鳐鱼扁平的身躯适合海床上的生活。它们通过拍打像翅膀一样宽广的胸鳍在海水中“飞翔”。眼睛位于头的上部,嘴和鳃裂位于鱼体的下部,多数鳐鱼生有有力的下腭,可以用于粉碎带壳软体动物和浮游甲壳动物。

电鳐和毒剂

电鳐具有能产生电力的巨大器官,它们位于头部的两侧,能够放出200瓦的电力,足以击晕猎物和吓退捕食者。赤魟在它的尾部长有长长的毒刺,毒刺内含有的毒液会给捕食者以很痛的但不致命的打击。

鲳鲼

这种被西方人士称之为“魔鬼”的怪物,乃是生活中大海深处的一种巨型鱼——鲳鲼。鲳鲼体宽6米,重逾4吨,一张巨口横贯躯干,口旁探出两根柱状的长角。更出奇的是,鲳鲼身后长着一根又圆又细的尾巴,很像杂技节目中“鞭技”里的长鞭。

虽然鲳鲼块头庞大,性情异常温和,是潜泳者的友好伙伴。在蓝色的水下世界,探险家们一旦发现鲳鲼,就会情不自禁地骑到它的背上,跟它在水晶宫里旅行,鲳鲼的背部宽大平稳,骑在背上,仿佛不是在海洋中漫游,而是在无云的晴空下翱翔。鲳鲼十分好客,不管谁骑在背上,都愿意让“骑士”一尽游兴。

每逢风和日丽,碧波荡漾,鲳鲼会突然跃出水面,在距离海面4米高的空中滑翔,宛若一架重型轰炸机,它跃起时带起的海水随风飘洒,滚珠流银,似虹如瀑,美好至极。不过,它不会徐徐降落,到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