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快乐(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9:50:46

点击下载

作者:星云大师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活的快乐(典藏版)

活的快乐(典藏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活的快乐(典藏版)作者:星云大师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7-02-01ISBN:9787101120080本书由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参禅何须山水地 灭却心头火自凉《星云禅话》要出版了,这是我在《人间福报》头版,继《迷悟之间》、《星云法语》、《人间万事》之后,第四个每日不间断、连写三年的专栏。

回想《人间福报》创报之初,我为了鼓励大家多创作,同时为扭转一般报纸头版打打杀杀、口水横飞的风气,承诺每日提供一篇千字的稿子,给头版刊登。时间倏忽过去十四年,我不曾一日间断。《星云禅话》就是在二〇〇九年到二〇一二年间所写的内容,但是若要追溯撰写禅话最早的因缘,则要回到一九八五年。

当时我应台湾电视公司之邀,在节目上讲说禅的宝典—《六祖坛经》,节目播出以后,各方对于禅的渴求信息,如雪片般纷飞而来,于是有新闻晚报副刊邀请我,每日为它撰写一则关于禅的公案,题名“星云禅话”,美国与泰国的《世界日报》也一并刊登,这是我最早写禅话公案的因缘。

后来又有人建议,将禅话制作成电视节目,让更多的人享受禅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因此有了电视制作人周志敏女士所制作的“星云禅话”节目,在一九八六年播出。一年后,台视公司将它结集成《星云禅话》四册出版发行。

这以后,《星云禅话》多次再版再刷,佛光、联经出版社也曾先后出版过,到底出版了多少次、发行了多少本,我也不曾去深究。所谓搬柴运水无非是禅,出版发行又何曾离开禅!只不过有一样,我一直挂碍着,那就是过去这些禅话公案播出或出版时,我正忙碌于海内外的弘法布教,夜以继日地撰写,之中颇有些匆促而成,恐怕挂一漏万、未尽圆妥,时常想着有机会要将不妥之处修正过来。由于这个因缘,多年后“星云禅话”便在《人间福报》再次和读者、信徒相见。

这次所刊登的“星云禅话”,除了修正旧稿之外,大部分都是新增的禅话公案,一共有一〇八四则。从这些公案里,我们可以体会禅的大机大用。禅,不但有机锋,还有慈悲、幽默、洒脱、率真……它是生活中一股安定心灵的力量。运用禅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一些烦恼,多一些解脱,所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有千百种面向:禅是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禅是一朝风月,万古长空;禅是搬柴运水,穿衣吃饭;禅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禅是参究自心,本来面目;禅是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禅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禅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希望有缘的读者,能够在禅的三昧中,保任心的活水源头,在生活中受用无穷。

于丹女士,张毅、杨惠姗贤伉俪,以及名医杨定一博士,为本套书作序,在此一并致意感谢。

是为序。二〇一三年八月于佛光山开山寮推荐序因为心系人间

烈焰炙身

汗水映火舞

意志点亮生命

淬炼

艳火莲华一朵

刹那

即静 即禅

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幕的前十天,为了普陀洛伽山观音殿的千手千眼观世音,我和十几位伙伴在纪念馆昏天黑地全力赶工。

所有的人都听说星云大师中风住院了。

纪念馆的工程如火如荼,到处是赶工加班的工程队,夜晚,纪念馆里、纪念馆外,到处灯火通明,一切仿佛如常。

但是,每个人心里,有块石头。

忍不住去问佛光山的师父,所有出家众对星云大师的事,守口如瓶。

但是,每天早上,到佛陀纪念馆上工,仍然忍不住要打听一下,星云大师怎么样了?

这次,说星云大师已经出院了。

所有的人松了一口气。

但是,为什么不在医院多休息一下?没有答案。

我们继续在佛陀纪念馆里忙碌至深夜,十一点多收工,一大群人挤满车子,由纪念馆出来,往纪念馆大门走,预备回朝山会馆休息。

夜晚没灯,突然,看见车道的工地上有人,仔细看是佛光山的师父,中间有人坐在轮椅上,用镭射光笔在还没有完工的车道上,比划来比划去。

竟然是星云大师。

心里一惊,第一个反应是:老先生,您不要命啊?

突然想起,有一次,星云大师看到张毅,笑着问:

你知道我年轻时候,最想做什么工作?

我们一愣,都说不知道。

星云大师笑着说:我想做导演。

长久以来,我一直想不通,导演?为什么是导演?

那天深夜看到因中风刚出院,就三更半夜,坐在轮椅上用镭射光笔在车道工地上指挥的星云大师,竟然又想起这个问题。

他最终没有去做导演,而成为今天的星云大师,在他的生命深处,的确充满了一个导演的性格倾向:当你聆听他的开示,以及阅读他的文字,那种信手拈来都能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说明他是天生的传播高手。这种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话要说的动力,确实是所有导演的共同血液。

然而,当那种动力,由虚拟的戏剧,提升到人间的苦难关怀和众生的无明的解脱,导演的工作,可能变得无力而虚无。因为,面对真的无边人间苦厄,需要投入的,不再是短暂的创作工作,也不可能有任何个人的浪漫虚荣,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风花雪月的期待。

需要的是,真正的生命无我无私的投入。

因此,那个原来可能是个高明的导演的人,六十年来,心无旁骛地成了今天的佛光山的星云大师。琉璃工房 执行长/艺术总监推荐序听佛陀讲故事

大凡幸福的孩子,童年都是有故事听的。

无论偎在妈妈的怀抱里,还是躺在奶奶的蒲扇下,哪怕是蹲在村里老爷爷的板凳边,人性里最早的是非之心、善恶判断,就始自听来的那些故事。小时候只是听得痴迷有趣,长大后遇见世间沧桑,故事深处的道理,才分明起来。

公案禅话,就是历代高僧讲的故事。

而佛性,就藏在人人童年的本真之中。没有受到世事习染的本心倘能明朗坚持,就是中国本土禅宗修佛的境界了。

自达摩祖师东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自五祖弘忍传至六祖慧能,一花五叶,心心相印,舍末究本,一门深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五祖开示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清朗自性,遁入深深红尘,在猎人队伍中隐匿十五年,承接衣钵,一语道破“若识自心,一悟即到佛地”,只因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部奠定了禅宗基础的《坛经》甚至简约到了“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以般若智慧传递给众生一种充满肯定的态度。“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那么,红尘修佛,唤醒自性,所由路径何在?

听听高僧讲的故事吧。

六祖自猎人队伍中归来时,途经法性寺,听见两位僧人对着飘动的经幡争论不已,一人说是风在动,一人说是幡在动,历经磨难一心不乱的六祖一言开示:“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风动?幡动?》)

站在二〇一三年早春萌动的时节里,所有关于“末世”的恐慌都随着上一个年头的冬至日杳去,但是我们心里的纷扰还在,迷失在喧嚣悲欢中的惶惑一点儿没少,到底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还是命运把我们扔到了边缘,说到底,“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相差别现前”,看透了自己的心动,离心静也就近了一步。

而自己这一颗心,量大时足以造一座高楼,量小时用尽全部也只造一根毫毛,如同星云大师开示:“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苦能乐,能多能少,能早能晚,能冷能热,因为禅心本性,无所不能。”(《能大能小》)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绝对的身体行为自由是不存在的,但是心的自由却是无极的。中文这一个“闷”字,不就是“心”外关了一扇“门”,自己不打开,又有什么样的外力能帮你放出来呢?或许,人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用一生光阴,究竟把自己活成了浩荡大河还是涓涓小溪,两岸的宽度就取决于心量的大与小。

如果以为修为历练一颗心,只为放下烦恼逍遥出世,就辜负了“觉有情”的佛陀本心。这个攘攘红尘深处,藏了多少婆娑深情,弟子淘米时不慎冲掉一粒米,就被师父提点算账:一粒米生二十四个芽,长出二十四个稻穗,每棵稻穗长出三百粒米,一年下来就是七千二百粒,这些米再播撒下去,到来年就是五千一百八十四万粒米的收获。所谓“一滴润乾坤”,在乎了一粒米,那份谦恭与感恩就实证了一沙一石包容大千世界的华严精神。(《一滴润乾坤》)

想想我们今天的餐桌上,堆积如山的浪费,背后是多少不知惜福不知敬畏的狂妄心。

深沉而朴素的敬畏与感恩有时只在一个瞬间的本能中寄寓:小店主做了一笼热腾腾的包子,满身沾着面粉就欢天喜地跑去奉给禅师。禅师一见,马上回房穿上庄严的袈裟,出门郑重接受几个包子,只为敬重一份诚恳与热忱。佛如光,法如水,僧如田,良田福地的耕耘就是一生中的所有瞬间积累。(《工作热忱》)

想来今天世事人心,男人买到一座豪宅或宝马车的时候也未必就真有欢喜,女人买到LV的手袋或Dior套装的时候也未必就知足珍惜。这些奢侈品带不来的,大概就是那几个热包子奉上时不掺虚假的热忱,还有禅师庄严接受时发自内心的虔诚感激。

但,是不是听了这些故事就一瞬间醍醐灌顶呢?倘若去请教一句点化,赵州禅师会说:“老僧半句也无。”(《老僧半句也无》)而洞山良价禅师后来悟出的境界更好:“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无情说法》)

或许,这才是禅宗真正的曼妙之处:“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纷纷攘攘红尘深处,到处都有机缘去悟去懂,事事无碍,迷失的本心,一旦觉悟,澄明高远的境界呼之欲出。

星云大师曾经给我讲过他出家的真实经历:

结缘志开上人后,当年只有十二岁的大师立志弘法出家。被领到住持面前受戒,住持问:“这个孩子,是谁让你出家的?”

孩子想一想,气概十足地说:“是我自己愿意出家的。”

不期然,住持抄起藤条劈头打下来:“小小的年纪,好大的胆子!没有师父指引,你出得了家吗?说,谁让你出家的?”

孩子知错,顿时改口:“是师父让我出家。”不期然,藤条又落在头上:“这么大的人了,没有主见么?师父让你出家便出家?说,谁让你出家的?”

孩子想想,果然哪个单一角度都不周全,这次很圆融地回答:“是师父带我来的,也是我自己愿意出家。”

藤条依旧落下来,这一次根本不解释,只是问:“说,谁让你出家的?”

孩子被打得越发懵懂,但一心已定,只好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这个最不像样的答案终于让住持放下藤条:“坐下剃度吧。”

这段故事,我曾在学生就业前讲给他们听:未涉世事时,书生意气的少年心总带了些自以为是,言之凿凿乘愿而来,或秉承师命而来,都没有错,但一定会被世事历练,一次又一次地修理。此后渐次悟出单一角度的偏颇,学会周全兼顾时还是挨打,大部分人心中大不平衡,自此愤世嫉俗,把人间看作炎凉是非的深渊,放弃做有益的事,甚或连自己的善根本性都放弃了。而另外一小部分极具慧心的人却会向更高境界再多一步:不能因为挨打就放弃本心,踏实去做当下每一件认为该做的事情,这个复杂的世界防不住什么地方会出来棍棒,那么,你打我就是了。而这样一想,便是不挨打的开始。

这段故事,我也作公案听,真实经历何尝不是禅话。

这一套《星云禅话》,有多少史上公案,都被星云大师以自己的体温暖热,再输送到我们的心里。

禅宗讲求体用不二,定慧一体,空有圆融,性相一如。在一个过分嘈杂的时代里,明心见性,是一件既简练又深邃的事情。“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推荐序滚动心轮

应邀为《星云禅话》写序,我本来不敢承诺,一则深感荣幸;二则觉得不够资格帮星云大师写序,谈到禅,更是自觉不足。然而为表达对大师的尊敬,也就勉为其力。

在《星云禅话》套书中,大师透过圆融贯通的笔触,把禅门的故事、话头,运用到生活中。可看出大师对禅与佛法的中心理念,是佛法离不开生活与心念行为,从大师的修为也可以得到充分印证。大师平日的言行,充分体现了佛法的教导,展现出最高的智慧与慈悲,而不仅是理论或智慧的理解,这是大师最令人钦佩之处。大师的教法很独特,以身作则,力行佛法。然而这还不是最稀有难得的,是从信众所传达出大师的谦虚、平凡、无架子,与任何人都能圆融沟通,给人方便,包容佛法各派传承,这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而大师充分体现出这样的风范。

大师这样圆融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多年来坚持佛法,观照自己的行为与所教的相符相合,因此能感动全球数百万信众,弘扬佛法于五大洲。个人对大师的理念与修持非常景仰,平日所推动的各项活动,也都希望能符合大师的教导。譬如:大师倡导“三好”运动多年,所谓“三好”就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以身口意来奉行佛法。事实上,对于因忙碌生活、紧绷压力所带来的心灵危机,大师所推动的“三好”运动正切合现代人所需。个人也认为,当抱持感恩与慈悲的念头,自然会做好事服务人,说好话赞美人,存好心为人设想。行住坐卧都能落实三好,起心动念都是欢喜修行。

希望读者朋友在体会禅味之余,打开心胸,接受大师的话。以自己的身心行为,来验证大师的教导是否契合有用,更要时常参考大师的话,将佛法应用在生活中。长庚生物科技董事长卷一

人,只要心正,大地山河,都会随我们的心境所转。击碎虚空骨

日本禅门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梦窗疏石国师,他年少时千里迢迢来到京都,到一山一宁禅师处参学。

有一天,他到方丈室请示说:“弟子大事未明,祈请禅师直指开示。”

一山禅师严峻地说:“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说:“请和尚慈悲方便。”

可是一山还是威严地说:“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如此多次,仍然得不到一山禅师的开示。梦窗心想:既然与禅师无缘,长此下去也无法开悟,于是忍泪辞别一山门下,往镰仓的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

没想到,他在佛国禅师座下却遭到更无情的痛棒,这对殷殷求道的梦窗,实在是一大打击,终于他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弟子若不到大彻大悟,绝不回来见禅师。”

梦窗辞别了佛国禅师,来到了一个山林里,夜以继日与大自然做静默的问答。有一天,他坐在树下,心中无牵无挂,不知不觉到深夜,然后才回茅棚睡觉。上床之时,误认自己已到了墙边,糊里糊涂把身子靠过去,不料却跌了下来,在跌落的一刹那,不觉失笑出声,就此豁然大悟了。身心开朗之余,他脱口说了一偈:

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赝物;

一夜暗中飏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心眼洞明后,感恩之余,便去会见一山禅师和佛国禅师,呈上自己所见,机智密契,佛国大为称赞,立刻为他印证说:“西来之密意,汝今已得,必善自护持!”

这年,梦窗三十一岁。◎养心法语

古今中外禅师有一特色,大都语冷心慈,一山禅师的无方便、无慈悲,实则即方便,即慈悲;佛国禅师的棒喝,更是大方便、大慈悲。设无此二师,何有后来的梦窗国师?故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而秋霜冬雪,更可使万物成熟也。无响无闻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喜欢学密宗。学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学禅难,学密更难。有一天,皓月供奉(供奉:僧官名)去请示长沙景岑禅师:“如何是陀罗尼(密咒)?”

长沙景岑禅师不开口,以手指指着禅床右边。“这个?”皓月供奉怀疑地问。“你以为这不是陀罗尼密咒吗?僧众却能诵得。”长沙景岑禅师答。

皓月供奉又问:“还有人诵得否?”长沙景岑禅师又指着禅床左边。“这个?”皓月依然疑惑。“有什么不对,这里僧也诵得。”长沙景岑禅师回答。“你说左面、右面都有人在这里诵陀罗尼密咒,我怎么听不到呢?”皓月问。

长沙景岑禅师答:“大德岂不知‘真诵无响,真听无闻’?”

皓月再问:“如此说来,音声就不入法界性了?”“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长沙景岑禅师并说一首偈: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养心法语

一般人想从咒语音声里求得即身成佛,就如皓月供奉不解色法音声当体即空一样。虽然经过长沙景岑禅师指点,所谓密咒总持的一切义,就是陀罗尼的意义,是“即色即空”。但皓月仍然不解,以为音声不入法界性。他不知道法界性是不离色相而显,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我们把世间和出世间分成两个,把有和无也分成了两个。其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出世间,二而是一,一而不二。乞丐与禅

云溪桃水是日本有名的禅师,曾经在好几个寺院丛林里住过,是位饱参饱学的禅师。

他所驻锡的寺院,吸引了许多的学僧,可是这些学僧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得他非常灰心。于是他向大众辞去教席,劝学僧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桃水禅师的行踪,便再也没有人知道。

三年后,有位门人发现桃水禅师出现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上前恳求桃水禅师给他开示,桃水禅师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人问道:“那要怎样才有资格呢?”

桃水禅师说:“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生活个三五天,我或许可以教你。”

于是门人也扮成乞丐的模样,与桃水禅师共同度过了第一天的乞丐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桃水禅师叫门人和他一起把乞丐的尸体搬到山边去埋,两人忙到半夜才回到桥下休息。只见桃水禅师倒身便睡,而门人躺在臭气冲天的乞丐寮里,怎么样也无法安然入眠。

天亮之后,桃水禅师对门人说:“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有一些食物,可以拿来吃。”桃水禅师吃得是非常香甜可口,可是门人看着脏碗、脏食物,却一口都吞不下去。

桃水禅师这时就说:“这里的天堂是你无法享受的,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去吧!请不要将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住在天堂净土的人,不希望被人打扰。”◎养心法语

在一位真正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哪里?卑贱的工作里有天堂净土;境随心转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也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心离语言相

大颠宝通禅师前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

石头希迁问:“哪个是你的心?”

大颠禅师答:“见语言者是。”“有见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语的上面还见不出你的真心!”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

大颠非常惭愧,从此日夜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又过了好几天,大颠禅师又来请示。

石头禅师又问:“什么才是你的真心?”“扬眉瞬目。”“除却‘扬眉瞬目’以外,你再说一个什么是你的真心?”“这样的话,我没有心可以拿得出来了!”

石头禅师朗声说:“万物原来有心,若说无心,尽同毁谤。见闻觉知,固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入?你不用见闻觉知的心,又怎么能悟入真心呢?”

大颠禅师终于言下大悟。◎养心法语

所谓真心,是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此离一切相之心体,说有即不对,说无也是过。正如慧能大师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恁么是上座的本来面目?”参禅者能否会意?

为什么禅师们常说,无心才是禅心呢?因为有心都是虚妄心。虚妄的心,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每天从天堂到地狱不知多少来回。因此,禅者要能将自己安住于无心之处,正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体会到禅味,在“贫无立锥之地”里找到栖身处,那就是禅心了。当下见道

临济义玄禅师某次行脚到翠峰山,顺道参访翠峰禅师。初见面,翠峰禅师就问临济禅师:“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黄檗希运禅师那里来。”“黄檗禅师平常如何教导学僧呢?”

临济禅师回答:“能用言语表达的,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僧。”

翠峰禅师问道:“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如何参学?”

临济禅师答:“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禅师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翠峰禅师又问:“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禅师答道:“我举不出例子,因为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就如一箭射过西天。这一箭射到什么地方,实在不知道。”

翠峰禅师说:“足迹不能到达,心念总可到达。”

临济禅师答道:“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因为有到达的地方,就有不到达的地方。这是分别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包容十方的。”

翠峰禅师又问:“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那我们又如何见道呢?”

临济禅师答:“当下见道!”◎养心法语

禅,一再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灭绝你我对待,灭绝时空限制,灭绝生死流转,都不是言语可教,也不是足迹能到,甚至也不是心念所能想的。

所以,禅在哪里?禅超越有无,超越内外,超越知与不知,但禅也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的。正如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残缺的鬼

慧嵬禅师住在山洞里,他参禅打坐的时候,常有一些魔鬼来扰乱他。每当魔鬼现在他眼前时,他不但面不改色,毫无畏惧,而且对这些鬼怪说了很多赞美的好话。

比如说,有一次一个无头鬼在慧嵬禅师座前现身,他一见就说:“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头呢?其实,没有头也很好,以后就不会头痛,也不会胡思乱想,真是好舒服!”那个无头鬼听了,顿时消失。

又有一次,出现了一个没有身体,只有手脚的无体鬼,慧嵬禅师说:“你没有身体,就不会有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没有这许多痛苦,这是何等的幸福!”无体鬼一听,也突然消失了踪影。

有时候,没有口的鬼现身,慧嵬禅师就说:“没有口最好,就不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不会因语言造业而受罪,更不会祸从口出。”

看到无眼的鬼,他就说:“没有眼睛最好,免得乱看心烦。”

遇到无手的鬼,他就说:“无手最好,就不会偷窃打人,不会做坏事。”

每当各种幽魂鬼怪出现,慧嵬禅师就说出类似这样的话,魔鬼就会销声匿迹了。◎养心法语

一般人看到残缺的鬼,都会感到恐怖,但慧嵬禅师却说那样是多么幸福的事。能将祸视为福,能够转迷为悟,转秽为净,就是鬼也畏惧。

所以,无论是什么境界,我们都不用害怕,只要能以心来转境,不为境界所转,这就是禅心最大的用处。威德与折福

南北朝时,有一位僧稠禅师住在嵩山,寺中有僧众百人,每天靠着一个自然涌出的泉水,作为日常饮用水。某天,忽然有个穿着污秽衣服的妇女,两腿夹住一只扫帚,坐在涌泉的石阶上听僧众们诵经。众人当她是疯子,齐力要驱逐她出去。这位妇女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非常生气,就用脚踢泉水,泉水立刻枯竭,她也随之不见。

当时在旁的僧众非常惶恐,大家知道闯祸了,便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僧稠禅师。禅师面露笑容,从寺里慢慢地走出寺外,然后呼唤三声:“优婆夷!优婆夷!优婆夷!(指在家学佛的妇女)”

话音甫落,刚才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应声出现,禅师对她说道:“众僧正在行道,你应该善加护持,不可骚扰!”

优婆夷于是用脚轻轻地撩动一下枯竭的涌泉,水又冒上来了,此时大家都很敬佩僧稠禅师的威德与神异。

后来,齐文宣帝每逢办完了国事,都带着卫士到寺里参谒问道,但是每次僧稠禅师只是任由文宣帝来来往往,却从来不曾迎送过一次。由于经常如此,弟子们有的看不过去,便劝谏说:“禅师!陛下降临礼佛,对佛法的弘传大有帮助,而禅师您却从不迎送,恐怕会遭受非议吧!”

僧稠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从前宾头卢尊者有一次迎王七步,致使国王蒙难七年。我的道德虽然比不上,但我不能使皇上折福。”◎养心法语

论一般世俗的看法,齐文宣帝是皇上,但在真理的国度里,僧稠禅师是当时的法王,皇上与法王,究竟谁才是最尊贵的?

在僧稠禅师前不久,东晋慧远大师正在倡导“沙门不敬王者”,他有名的高论是:“袈裟非朝廷之服,钵盂岂庙堂之器?”僧稠禅师不迎王者,大概就是这个意义了。人面疮

悟达知玄禅师还是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僧人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耐心地为他擦洗敷药,照料他的疾病。病僧痊愈后,就对悟达禅师说:“将来你如果有什么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欣仰他的德风,备极礼遇,特尊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禅师自觉尊荣,心生骄慢。不久,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国师遍求群医,都无法根治,正束手无策时,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僧人的话,于是就来到九陇山,并道明来意,希望能解除人面疮的痛苦。

西域异僧指着松树旁的溪水说:“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悟达国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时,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慢着!你知道为什么你膝上会长出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记载袁盎杀晁错,你正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十世为僧,清净戒行,我苦无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了贡高我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着你身。现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闷绝过去,苏醒后,膝上的人面疮已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了。◎养心法语

三世因果业报,历历分明,谁也逃脱不了。虽然自性上没有罪业可言,但在事相上因果俨然,丝毫不爽,所谓现报、生报、后报,但不会不报,只有广做善事,多结善缘,忏悔消业,灭罪离愆,才能得救。悟达国师得遇圣僧迦诺迦尊者,是昔日善心所感,才获此神水去疮,解冤消业。后来悟达国师作《水忏》流行于世,普劝世人“但愿随缘消旧业,更莫招愆造新殃”。三世业报,可不慎哉?咸淡有味

以艺术家身份出家为僧的弘一大师,是近代佛门里非常有修行的一位大师。他安贫乐道,过着既是禅也是艺术的生活。我们从他的生活里,可以看出他在艺术的境界和禅的体验。

有一天,有名的教育家夏丏尊去拜访他,看到大师吃饭的时候,只有一碗咸菜配饭吃。

夏丏尊看到这种情形,很不忍心地说:“难道您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毫不介意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开水,夏丏尊又皱起眉头说:“连茶叶都没有吗?您每天都喝这种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又说:“淡有淡的味道。”

有一次,弘一大师住在一个小客栈里,夏丏尊发觉床上不时有跳蚤、臭虫跳来跳去,忍不住抱怨说:“这家客栈臭虫这么多!”

弘一大师说:“不多,几只而已。”

弘一大师用的毛巾已经很破烂了,夏丏尊说要送他一条,大师连忙说:“不用,不用,这毛巾才用十年,还可以再用几年。”◎养心法语

弘一大师出家后的生活,我们可从他对夏丏尊所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了解弘一大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他都觉得“有味道”,因为他有禅,有了禅就可以转化一切境界,丰富他的生活。

弘一大师一生的生活,无处不是味道。一个有臭虫的小旅馆,他可以当成是净土,这种“随遇而安”的“随缘”生活,正是禅者的最高境界。还重吗?

韩国的镜虚禅师,九岁时就依止清虚寺的桂虚禅师出家,三十四岁听到一沙弥问“牛无鼻孔处”而大悟,此后二十余年,广设禅院,为今日韩国曹溪宗奠定重要基础。

有一次,他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四处云水行脚,弘法度生。一路上满空都在嘀咕,嫌背负的行囊太重,不时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镜虚禅师从来不肯答应徒弟的要求,总是精神饱满地向前行走。

有一天,师徒二人经过一个村庄,见到一位妇女。镜虚想借机给徒弟一些启示,于是他忽然趋前握住这名妇女的手和她说话。妇女大惊,叫了起来,邻居闻声出来探视,见有妇女被人调戏,大家齐声喊打。

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立刻掉头就跑,徒弟满空只得背起行囊随着师父飞奔,师徒两人一连跑过几个村庄,见后面再没有人追赶,才在一条寂静的山路旁停下脚步。

这时,镜虚回过头来问徒弟说:“你现在还觉得行囊沉重吗?”

满空回答:“好奇怪,刚才一心随着师父往前奔跑,背上的行李一点都不觉得重了。”◎养心法语

由此可知,“轻”、“重”是自己心理上的感觉。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前途、目标缺乏信心,那么嫌远、嫌难、嫌重是必然的;如果对自己的前程有坚毅不拔的信心,有眼光、有担当,任何艰难、挫折、辛苦,都不会承受不得。所以,锻炼坚强的意志,训练禅心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有,不论是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甚至美丽,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可是,她不快乐,每天都是郁郁寡欢,连一个喜欢和她谈话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她说:“如果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相处、合作,和别人一样有慈悲的胸怀;讲一些禅话,听一些禅音,做一些禅事,用一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了。”

施主接着问:“怎么讲才叫作禅话呢?”“所谓禅话,就是要说别人欢喜听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幽默的话、说利人的话。”“禅音又是怎么听呢?”“禅音就是要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音声转为鼓励的音声,对哭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禅事该怎么去做呢?”“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有益于社会、国家、人间的事,就是禅事。”“禅心又是怎样用的呢?”“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此后一改富家骄气,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也不再自恃美丽,更不再盛气凌人,待人总是谦恭有礼,体恤关怀。很快地,大家都喜欢她、亲近她、赞美她,成为最具有魅力的女施主。◎养心法语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有了禅心、禅事、禅音、禅话,那真是法力无边,自他欢喜,所到之处,大家都乐意亲近。有了禅,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的人生,前途是无往不利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一位来自琉球的学僧,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信心,不远千里前来中国参礼遂翁禅师,跟随他参禅求道。

在道场参学的过程中,学僧日日随众出坡,勤劳作务,把握时间坐禅,精进参究,却始终参不出一丁点消息。寒来暑往,年过一年,学僧逐渐心灰意懒,甚至萌生放弃参学的念头。“禅师,我要离开了!”学僧向遂翁禅师告辞。

遂翁禅师拍拍学僧的肩膀,又是安慰又是激励地说:“不急,不急,再参七天就好了。”

七天以后,学僧还是参不透,沮丧地说:“我想离开,不参了。”

遂翁禅师还是说:“忍耐一下,七天吧,再参七天。”

学僧忍耐又忍耐,过了七天又七天,四十九天过去,学僧始终没有开悟。他垂头丧气,低声地对禅师说:“我还是参不出一点消息来!”

遂翁禅师仍然说:“再过五天吧!”

就这样,学僧天天死命地参究,日复一日苦苦地参究着,遂翁禅师则在一旁观察,不时地劝慰挽留:“再三天!”“再一天吧!”

学僧就问道:“如果最后一天了,不开悟怎么办?”

遂翁禅师收起过去温和的神情,一脸严厉地说:“如果再不开悟,只有死,不能再活!”

学僧心想,这可不得了,再不开悟,只有死啊!他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态,集中意志参禅。

就在这最后一天,学僧猛然想起遂翁禅师讲的“再不开悟,只有死”这句话来,就在一念专注、旋乾转坤的时候,忽然间虚空粉碎,豁然开朗,学僧终于悟道了。◎养心法语

一个人的耐心不够,不论做事业也好、读书也好、修行也好,是不会有成就的。青年人总是等不及瓜熟蒂落,希望一切速成,就像时下速成的食品、速成的用物,总是不能耐久。

这位禅僧一直到被老师逼至死地之后,参禅才终于有点消息,好在这位青年学僧还能接受师教,否则一个七、二个七都熬不下来,还谈到什么开悟呢?

悟的时候,就好像迷妄的虚空,忽然爆碎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呈现在前面,这也就是“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了。哪个是真身?

朝宗通忍禅师为明末清初的僧人,年少时,跟随靖江今长生庵的独知禅师剃度出家,二十二岁听到“无生”之说,心有所感,于浙江金粟寺参谒密云圆悟禅师,并且担任他的侍者。几年后,得到圆悟禅师的印可。

清朝顺治年间,朝宗通忍禅师于宝华山担任住持,当时座下有一位禅者问朝宗通忍禅师:“倩女离魂,究竟倩女是真身呢?还是幽魂是真身?”

这位禅者所提的“倩女离魂”,指的是元代作家郑光祖根据唐代传奇《离魂记》改编的杂剧故事。故事大意是说:

书生王文举与衡州张公弼的女儿倩女,从小指腹为婚,张母因王文举未有功名,不肯答应将女儿嫁给王文举。文举无奈进京应考,没想到倩女赶来相会,愿一同赴京。然而,文举看到的其实是倩女的魂魄,真正的倩女正在家中卧病。后来文举及第,二人一同返乡。这时候,倩女的魂魄也与病榻上的倩女合而为一,最后与文举正式成亲。

禅者问朝宗通忍禅师究竟何者是真身的话之后,就等着禅师回答。没想到,朝宗通忍禅师并不予以理会,二话不说就离开了。这位禅者不明所以,站在原地发愣。

然后,走没多远的朝宗通忍禅师,突然回头对着还在发呆的禅者大声问道:“喂,你明白不明白啊?”

就在禅者还愣愣地不知如何回应之时,朝宗通忍禅师轻轻地在他耳边说:“告诉你,管她是真身,管她是幽魂,女性,是不能私自与人约会的哦!”◎养心法语

禅门虽然以密语、密意来心心相印,所以不一定说出口,或明白的说明。但是禅实在是坦荡荡的,一切明白,一切现成,不容许画蛇添足。

这虽然是一则元代郑光祖所撰写的《倩女离魂》故事,在公案中却把痴男怨女的事情,拿来论道谈禅,其实真正的禅者会不认识倩女、幽魂吗?如果将倩女和幽魂分开来说,就犯了禅门的大忌,因为禅门讲一心不二,又怎么可以自己把它分成二个呢?为什么?

日本曹洞宗初祖永平道元禅师,在中国南宋期间,从日本远道而来到中土寻道求法。道元禅师一踏入大宋国土,便直接前往浙江天童山。

在天童参学初始,他因为求法心切,每天无不把握光阴,精勤不懈,埋首研读祖师大德的公案、语录。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四川云游僧,与道元禅师相谈甚欢。这位云游僧见他努力研读祖师语录,于是问:“你这样勤读古人的语录有什么用处呢?”

道元禅师笃定地回答:“为了明白祖师的行谊。”

云游僧又问:“知道了又怎么样?”

道元禅师进一步解释:“以后我回到日本,就将此行谊风范教化后人呀!”

云游僧不以为然地反问道元:“你去跟大家讲说了之后,又会如何呢?”

道元禅师有些迷惑了,他很不确定地说:“为了……为了要救度众生。”

云游僧睁大眼睛,直逼一句:“那究竟又如何呢?”

道元禅师被这最后一句问得哑口无语。从此之后,他不再看祖师的语录,就只是坐禅而已。

道元禅师后来回到日本,做了住持之后,有寺众向幕府将军化缘了二千石的道粮,道元禅师就问这僧人说:“你募集这么多的道粮做什么?”

年轻的禅僧说:“可以供养大众啊!”

道元禅师又问:“你供养大众了又怎么样呢?”

年轻的禅师答:“我可以成就他们,将来弘法利生。”

道元禅师再大声地问:“你成就他们弘法利生了,之后又怎么样呢?”

这禅僧终于不知所对。◎养心法语

禅,不是单纯的,所谓“参究”,就是要不断地打破沙锅问到底。世间上,再简单的问题,只要连续问上几个“为什么”,就难以再回答。

例如:“你为什么吃饭?”“为了肚子饿。”“肚子饿为什么要吃饭?”接下来就不容易回答了。所以禅门不仅要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云游僧不断的追问下,道元禅师终于从祖师语录的话头禅里走了出来,进入了心地参究。要知道,凡事必须从悟境里才能得到消息啊!天上地下无弥勒

云居道膺禅师是唐代的僧人,俗姓王,蓟州玉田(今属河北)人。二十五岁于范阳(今河北涿县)延寿寺受具足戒,为洞山良价禅师的法嗣。云居道膺禅师后来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云居山弘扬禅法,住山三十余年,徒众多达一千五百人。

有一天,良价禅师举了一则公案:

南泉普愿禅师问一位座主:“你讲的是哪一部经?”

这位座主回答:“《弥勒下生成佛经》。”

南泉普愿禅师又问:“弥勒菩萨什么时候会下生人间?”

座主回答道:“弥勒菩萨目前在兜率天宫,当来下生。”

南泉普愿禅师微笑着说:“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于是,云居道膺禅师便就着这一则公案,向良价禅师参问:“请问,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不知道是谁给他安名的呢?”

良价禅师被云居道膺禅师这么一问,大为震动,惊叹地说:“道膺阇黎!我当初也这样问过云岩老人(即云岩昙晟禅师),今天又听你这么问,真叫我通身流汗。”

接着,良价禅师就说:“现在,我反问你:弥勒不在天上,不在地下,究竟在哪里呢?”◎养心法语

经典里记载,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但是菩萨都已经证悟了自性,自性是遍满虚空、充塞法界的,哪里有天上、地下之分呢?所以,到处都是天上,到处也都是地下,只要能安住,那就是天堂佛国了。地藏被偷

唐朝广州文殊院的圆明禅师,俗姓陈,福州人,是福州长庆大安禅师的法嗣弟子。文殊圆明禅师最初在大安禅师座下参学,领悟法义之后,又到雪峰义存禅师处请益。他觉得在两位大德处得到的佛法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又到五台山参访。他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化现,不禁深受感动,从此便在各地随缘建寺,并且以“文殊”为寺院名。

有一天,枢密使李崇矩到南方巡视,顺道经过圆明禅师所在的寺院。他走进寺院,抬头一看,见殿里供奉着地藏菩萨圣像,就问寺里的僧人:“文殊院里怎么是供奉地藏菩萨呢?”

寺僧说:“因为文殊菩萨帮地藏菩萨到地狱弘化度众去了,文殊菩萨请地藏菩萨协助启示众生的智慧,这二者是不分家的啊!”

李崇矩又再问:“那地藏菩萨摊开双手是什么意思呢?”

寺僧答:“他手中的珠子被盗贼偷走了。”

李崇矩对于寺僧的回答,感到非常奇怪,回头问圆明禅师说:“既然是地藏菩萨,为什么还遭小偷呢?”

圆明禅师说:“现在已经抓到偷珠子的人了。”

李崇矩问:“那是谁?”

圆明禅师微笑说:“那就要请问李大人自己了。”

李崇矩闻言,当下若有所悟,于是礼拜禅师,然后辞别而去。◎养心法语

中国大乘佛教以四大菩萨来代表,所谓悲智愿行,就是观音、文殊、地藏、普贤。菩萨道没有分你我,本是一体,每一位菩萨都是“悲智愿行”。所以,文殊院供奉地藏王也没有奇异。

地藏王摊开双手有各种意义:一是示意文殊的智慧广大;二是示意观音的慈悲无边;三是示意普贤的大行深广;四是示意地藏的愿力无穷。摊开的双手,不都已经把悲智愿行表达得那么清楚了吗?如果不能了解,寺僧只有说珠子被偷了去。当李崇矩发觉被偷了,不就会自己找回来吗?还要多问些什么呢?沉香树活了没?

有一天,几位年轻的学僧随同佛光大觉禅师在庭院跑香走路。走着走着,大觉禅师忽然停下脚步,问道:“日前,庭院里新栽了两棵沉香树,你们有看到活了没有?”

众弟子一听,面面相觑,心想禅师怎么忽然提起二棵沉香树,都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其中,甲僧先说:“有吗?哪里种了沉香树?”

乙僧接着问:“是听过有说要种沉香树,已经种了吗?”

丙僧则回答:“树既然种了,还会不活吗?”

丁僧说:“那可不一定,已经种下的树,枯死的也很多。”

大家七嘴八舌,实际上也不知道树究竟有种没有种?有没有活?只是空话一番。

大觉禅师再问:“沉香树没有活吗?”

众人还是不知如何回答。

大觉禅师叹了一口气,说:“树,活不活,这不重要;看起来,你们大家心中的法水不够,这才是问题!”◎养心法语

寺院又称“丛林”,表示寺院周遭树木参天,具有山林特色。丛林,又表示僧众聚集像林木耸立,大家共住修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管人也好,树也好,都需要成长。想成长,树木要水分,人要佛法,唯有法水流长,才有佛日增辉的时候。

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禅师问庭院里的沉香树木活了没有,不用说,这是禅师在问大家,心地种植的佛法成长了没有。徒众学生不能了解禅师的心意,大觉禅师只有把底牌说出来,所以,心中的法水不够,沉香树木就不容易生长喔!不怕死的和尚

元朝末年的碧峰宝金禅师,人称金碧峰,是乾州永寿(今属陕西)人,俗姓石,六岁出家。年少就非常聪明,及长,辩才无碍。受具足戒后,前往缙云真禅师处参学,请求开示法要。心中起大疑情,废寝忘食参究达三年之久。一次,听到伐木的声音,忽然有所省悟,并且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今日方知。”

开悟后的金碧峰禅师四处云游,来到了宣州(今安徽宣城)。当时,朱元璋还在打天下,对于未来的帝王大业要定在哪一个地方还举棋不定,就有人告诉他说:“你可以前往拜见金碧峰禅师。”

于是,朱元璋亲自上山寻访,金碧峰禅师只是端坐未加理会。朱元璋生气地怒喝一声,金碧峰禅师也呵斥一声回应。

朱元璋更生气了,说:“你见过杀人的将军吗?”

金碧峰禅师也大声回答:“你见过不怕死的和尚吗?”

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抱拳向金碧峰禅师作礼,并且请教禅师说:“帝王之业,该在何处?”

金碧峰禅师回答:“帝王只在一地,不若佛法能遍于虚空、充实法界。”

朱元璋又说:“若就是一地,哪里为好?”

金碧峰禅师说:“建康龙蟠虎踞,有帝王之气。”说后,就闭眼不言,朱元璋只得作礼而去。

后来,明朝奠基在金陵,当地盛传皆因金碧峰禅师之言也。◎养心法语

金碧峰禅师不是地理师,他说了建康,大概是因为靠近安徽,有地理之缘,同时又是六朝圣地。佛教是不看地理,也不看时辰的,因此“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人,只要心正,大地山河,都会随我们的心境所转。只是,朱元璋杀业太重了,影响后代子孙,甚至影响了天下江山。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又怎么说呢?关山说法

日本临济宗的关山慧玄禅师,他曾在大德寺宗峰妙超禅师(即大灯国师)门下学习,并且得到他的法要。后来到美浓国伊吹山筑草庵隐居,平日帮农民做工打杂,作为自己实证的修行功课。

几年后,大灯国师圆寂,关山禅师奉花园天皇的旨意,到京都妙心寺开山。左近的农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惊讶失望,没想到这位平易近人的出家人,出身这么尊贵,却又这么谦虚没有架子。现在要离开了,大家心中为他欢喜,纷纷依依不舍地来向他告别。

有一对老夫妇平日与关山禅师相知相惜,也来到禅师的住处,请禅师为他们说法:“禅师,今后要再见面恐怕是不容易了,请您为我们做最后的说法,让我们终身奉行吧!”

关山禅师一如往常地招呼他们说:“好啊,好啊!请坐,请坐。”

两人坐定后,关山禅师口中喃喃地说:“你们听清楚了,夫妻不是只有同床共枕才头碰头,既是夫妻,思想要连在一起喔……”

禅师一边说,一边摸着两个人的头。忽然“叩”地一声把他们俩的头撞在一起。“哎呀,好痛,好痛!”夫妇二人不约而同地抱头大叫。

关山禅师哈哈大笑,说:“记住了,就是它,这就是佛法,不要忘记了喔!”

老夫妇两人虽然喊痛,听禅师这么一说,也若有所悟,跟着哈哈大笑。这一撞,就成了关山禅师临行前为他们说的法。◎养心法语

中国夫妻有的恩爱,有的同床异梦,但佛教不反对在家夫妻的婚姻生活。佛陀设教,有出家众,有在家众;在家众男婚女嫁,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既然成为夫妻,并不是到了老年就分开,不同床共枕,各自分离。其实,思想、精神、信仰,才更要相连结在一起。

所以,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尤其到了老年,虽然一般爱欲的生活减少了,但是共同的信仰、思想,不能有丝毫的分开喔!先生尊姓

北宋的五祖法演禅师,四川人,为临济宗杨岐派白云守端禅师的法嗣弟子。

有一天,法演禅师上堂说法,为大家说了一个故事,他说:

老僧昨天进城办事,忽然听到不远处有锣鼓声传来,原来是一个戏棚子正在上演木偶戏。台上有各式各样的木偶,有的穿戴豪贵,有的衣衫破烂,有的丑陋不堪,也有的俊美秀丽。总之,高矮胖瘦,各有千秋。每个木偶都能说能唱,会哭会笑,生动不已。

正看得入神时,忽然发现布幔后有人在操纵木偶,口中配合着每个木偶的动作,模拟不同的声音对话。老僧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到佩服,等到这出戏中场休息,就到后台找那个人,问他:“请问先生尊姓大名?”

不料,那个舞弄木偶的老先生冷冷地看了我一眼,呵斥说:“老和尚!你看戏就好了,还问姓名做什么?”说完就不再理会我了,转过身去整理他的道具。我被他这么一喝,简直是无言以对,无理可申。

请问在座的各位,昨天老僧在城里跌了一跤,今天在法堂里,你们有谁能替我翻这个案吗?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无人回应。这时,有一位学僧走出来,说:“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舞弄木偶的老先生本来就不把这件事当作一回事,禅师您偏偏要问他的姓名,岂不是戏中演戏,难怪被人呵斥了。”

法演禅师听了点头微笑:“戏中雷声,好听、好听!”认可了这位青年学僧的回答。◎养心法语

所谓禅者,对世间的事物都应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因此去询问耍木偶戏的老者尊姓大名,这就是没有意义的多此一举。演戏的老者倒也表现出本来面目,看戏就看戏,何必还要涉及其他呢?法演自觉碰了钉子,没趣而归,想在禅僧大众里找出一点消息。青年禅僧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戏外还演什么戏呢?法演禅师一听就赞叹“戏中雷声,好听、好听”,这也可见法演禅师的幽默了。谁是佛?

朗州(今湖南常德)大龙山的大龙智洪禅师,又号“弘济”,得法于宋代白兆山安州(湖北安陆)的白兆志圆禅师。

有一天,一名叫承德的学僧来到大龙山向大龙智洪禅师请法。当他远远走来时,大龙智洪禅师对旁边的侍者说:“佛来也!”侍者茫然,不能明白禅师的意思。

承德向大龙智洪禅师礼拜问讯,问道:“请问老师,谁是佛?”

大龙智洪禅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说:“你就是!”

承德一听赶快屈躬合掌:“学人不敢!”说完之后,又直起身来,说:“请老师告知,学生不知佛在哪里?”

大龙智洪禅师直捷地说:“因为你叫‘承德’,所以就不是佛了。”

承德听了似懂非懂,怀疑地问:“假如学人不叫承德,谁又是佛呢?”

大龙智洪禅师看承德还是未能领会,忽然大喝一声,说:“你是!”

承德被大龙智洪禅师这突如其来的一喝,终于有悟,当下欢喜礼拜而去。

大龙智洪禅师点点头,转头对侍者说:“佛去也!”

大龙智洪禅师的侍者终于了解到:如如而来,如如而去,原来,来去都是佛也!◎养心法语

千经万论都指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知道。就等于室中宝藏、衣里明珠,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假如大地众生都能回光返照,识得自己都具有跟如来一样的真如佛性,那么,这个娑婆世界还不能成为净土吗?画圈圈

有一群禅僧前来参访杨岐方会禅师,向杨岐禅师请求入堂参禅。

杨岐禅师说:“阵势刚做完,又生这许多杂事,你们如果是战将的话,要参禅到阵仗外面来讲。”

其中一位禅僧跨前一步,以坐具在虚空中画了一圈。

杨岐禅师说:“这有什么了不起?”

禅僧又再画了一圈。

杨岐禅师说:“一个坐具画一圈画二圈,又有什么意思呢?”

说完后,杨岐方会禅师便转身,不再理睬众人。

那位拿着坐具的禅僧,就把坐具丢出去,刚好披在杨岐禅师的背后。

杨岐禅师说:“到前面讲话,不要在后面搞鬼。”

禅僧终于对杨岐的门风有所体会。

杨岐方会问:“你对杨岐家风领会到什么程度?”

禅僧即刻说:“就在这里!”说完,肃立合十礼谢禅师。

杨岐禅师点头认可说:“以后遇到明眼人,要直截了当,不必玩别的花样。好了,坐下来喝茶吧!”◎养心法语

一群僧人想来向杨岐方会禅师参访学习,他们的程度一定不齐,所以各有心机。当杨岐要他们到阵仗外来讲话,意思就是要他们不要躲在幕后。走出阵仗的禅僧是很勇敢,但也只能用坐具画它一圈。这是什么意思?杨岐要他解释。禅僧又再画一圈,杨岐禅师终于告诉他,一圈二圈是没有用的,意思是生气呢?是悟道呢?所以当杨岐转身的时候,禅僧把坐具挥了过去,杨岐方会终于正面开导,不要在后面玩鬼把戏,当面说就好。这一群禅僧终于肃然起敬,合十为礼,杨岐禅师便说:“好了,坐下来喝茶吧!”这就表示接纳了他们。所以,禅门挂单又添新招术了。心静身凉

唐朝的诗人白居易,是河南郑州人,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经常到寺院参礼,与许多禅门的大德,像惟宽禅师、鸟窠道林禅师等都有来往。他一生的诗作很多,其中尤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如实反映社会现象,语言通俗,明白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声名远播至西域、朝鲜、日本等。尤其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可说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

有一天,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当时天气十分酷热,恒寂禅师却悠然安静地坐在房间内看经。

白居易忍不住说:“禅师,房间太热了,为什么不找个凉快的地方读经?”

恒寂禅师淡淡地说:“三界如火宅,娑婆如热炉,请问哪里清凉呢?”

白居易说:“后院树下、水边凉亭,都比较清凉呀!”

恒寂禅师看看室内,又看看室外说:“我也都到过,不过,我在房中心清自然凉。”

白居易为禅师的禅功深受感动,于是作了一首诗: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自然凉。◎养心法语

白居易号称“平民诗人”,平时修习净土,有诗云:“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也作么生,不达又如何?……”可见他对净土法门有甚深的信仰。他与恒寂禅师相遇,应该是在他信仰净土之后,总想到娑婆如热炉,净土清凉。净土在哪里?净土在心里,后来,白居易说了“心静自然凉”这一句话,在中华文化里成了不朽的名言。水往高山流

石霜楚圆禅师,广西全州人。二十二岁于湖南湘山隐静寺出家,后参谒汾阳善昭禅师,在他座下参学七年而得法。之后开法于袁州(今江西宜春)南源山广利禅院,住了三年,在此除了阐扬禅旨,偶尔也会有禅者慕名前来试探他的禅功。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禅僧前来拜会楚圆禅师,探问道:“什么是佛法?”

楚圆禅师回答:“水往高山流。”

禅僧不明白,天真地再问:“水都是往山下流,怎么会往山上流呢?”

楚圆禅师说:“所以我说你不懂。”

禅僧点点头,继续提问:“我不懂,那禅师您懂吗?”

楚圆禅师悠悠地说:“我懂。”

禅僧进一步再问:“那什么是佛?”

楚圆禅师对他眨了眨眼,说:“山水往下流。”

禅僧立刻说:“那是自然的事情呀!”

楚圆禅师说:“所以我懂,你不懂啊!”

年轻的禅僧再问:“请问禅师,那我怎么懂啊?”

终于,楚圆禅师说:“截断众流,没有高低。没有流水,没有动静,那个时候,你可知道佛是什么吗?”

禅僧若然有悟。◎养心法语

春秋时代,有音乐家俞伯牙和懂得音乐的钟子期,彼此因通晓音律而成为好友。当时,伯牙在汉江弹琴,子期听到了,不禁叹道:“巍巍乎若高山。”伯牙的琴音停了一下,又再响起,之后子期又再叹道:“洋洋乎似流水。”伯牙立刻往前拜访钟子期,二人结为金兰。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悲痛地将琴摔碎,誓言终生不再鼓琴。子期能听出伯牙的心意与琴音、大自然相融,难怪伯牙要引子期为知音了。

佛陀说:“佛说的,即非佛说;即非佛说的,都是佛说。”所以,正面的、反面的,高处、低处,那边、这里,统统都灭除你我的对待,那么青青翠竹、高山流水,哪里不能见到佛?能见到佛的法身,那才是法身的自然世界喔!好一座山

陕西西安的兴善惟宽禅师,浙江衢州人,出家后,最初研究律学,修习止观,并且参谒马祖道一禅师,在马大师的座下悟道。得法后,行化于浙江、苏州一带,曾经感得山神来到他的面前求受八关斋戒,后来驻锡嵩山少林寺阐扬禅法。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禅僧达清,前来向惟宽禅师参问:“什么是佛陀真正的本来面目?”

惟宽禅师仔细端详了达清禅者,意有所指地说:“好一座山啊!”

达清回答道:“山是很多,但没有见到佛的样子啊!”

惟宽禅师微微一笑,又说:“山很多,那不都是佛的样子吗?”

达清一听,若有所思。

惟宽禅师见达清有所疑惑,呵斥说:“没有用的东西,不敢直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