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寻梦·水西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2:52:37

点击下载

作者:韩吉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红楼寻梦·水西庄

红楼寻梦·水西庄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红楼寻梦·水西庄

作者:韩吉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01

ISBN:9787302399964

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序一 水西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张泉芬《红楼寻梦·水西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天津历史文化领域的一件喜事。

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兴盛于乾隆年代的天津历史名园水西庄位于今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与红旗路交口处的南运河畔。由当时津门富甲一方的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建造。查为仁的一首五古诗《水西庄》诗序中具体描述了水西庄:“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南距孔道半里许,其间榆槐柽柳之蔚郁。暇侍家大人过此,乐其水树之胜,因购为小园。……营筑既成,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

被誉为“运河明珠”的水西庄总面积达百亩以上,不仅是南北园林建筑景观的集大成者,又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的聚集之地。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四次驻跸水西庄,因恰逢水西庄紫芥花盛开,乾隆曾亲笔为水西庄题名“芥园”,并留下三首“御笔诗”,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史实,也成为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天津水西庄、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以水西庄为代表的盐商文化、园林文化、高雅文化与大运河孕育的码头文化共同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

2001年,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查良镛)先生曾到水西庄原址参观,听取了水西庄研究成果并题诗一首。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水西庄的研究,并通过多种形式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还多次撰文介绍水西庄,并精心题诗一首:“藕花香散水西庄,说到红楼意味长。独有痴人心最挚,夜深考索待朝阳。”指明了天津水西庄与红楼梦大观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992年以来,我市成立了水西庄学会,后来又成立了“水西庄研究中心”。韩吉辰主任、叶修成教授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致力于梳理水西庄历史文脉,研究水西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水西庄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红楼寻梦·水西庄》是作者韩吉辰先生经过二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始成的一本著作,从新的视角发掘了一些新史料、提出了新观点,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与认真细致探讨。

红桥区作为天津城市的发祥地,拥有以水西庄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当前,红桥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在加快推进天津西站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同时,积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打造文化产业新亮点。水西庄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水西庄复建工作,专门组建了复建水西庄项目领导小组,按照“尊重历史、恢复原貌、注重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开展文物和研究成果征集、规划选址、招商引资等各项前期工作,使水西庄复建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水西庄这颗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以崭新的姿态重现在世人面前!(作者系天津水西庄研究中心顾问、复建水西庄领导小组组长)

序二 《红楼梦》与水西庄文化

赵建忠《红楼寻梦·水西庄》出版,这是红学界一件可喜之事。水西庄的红学研究已经二十余年,取得显著成果。《红楼梦》与水西庄文化这一课题极有价值,由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与水西庄查家关系渊源的存在(从《楝亭诗抄》等文献可知),这就为水西庄与红学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可能。关于水西庄与红学的联系,红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与水西庄景点的相似性考察。众所周知,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环境,水西庄研究者尤其是韩吉辰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批珍贵史料,表明水西庄和大观园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韩先生关于水西庄景点的考察,有文本依据,如“藕香榭”与《红楼梦》大观园中名字完全相同,探春居住地“秋爽斋”与“秋白斋”仅一字之差,但文意也关联,还有一处景点为“一犁春雨”,与大观园中的“梨花春雨”也很相似……

除此之外,书名还有些关联,如对于“红楼梦”三字,以往红学家们进行考证,大多从唐诗中查找,但离曹雪芹时代久远。在曹雪芹同时代的水西庄查氏《沽上题襟集》中,有一首诗其中一句云:“红楼春未启,越客梦初醒”“红楼”,后面联“梦”,十分耐人寻味。无独有偶,西沽村距水西庄很近,历史上曾又名“黄叶村”,而乾隆间敦诚寄怀曹雪芹的诗恰有那么一句:“不如著书黄叶村”,这些相关证据的出现,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曹寅的诗集以及时人文献记载可以知道,查家、曹家有通家交谊,曹家被抄后,曹雪芹的去处我们目前知道有文献记载的是北京西郊等地,但水西庄地处大运河畔,是进京的必经之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曹雪芹路过水西庄并暂住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一些口碑传说。“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与其他史料综合看还是有一定依据的。这样,拥有繁华胜境的水西庄、深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后来接待帝、后巡幸的盛况,都会给当时避难的曹雪芹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成为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产生影响的客观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围绕大观园的原型等问题,众多学者进行过不少探索,曾提出过南京“随园”说、“江宁织造府”说、北京“恭王府”说、“圆明园”说以及近年来的杭州“西溪”说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根据,但如全面考察,这些说法条件都不是很充分,因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必须至少具备四个特点:第一是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三里半大”的面积;第二是要以水面取胜,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第三是要与皇帝、后(妃)的皇室巡幸等活动有关联;第四是这座私家园林还必须有使作者曹雪芹熟悉、体验的机会。从韩吉辰先生的水西庄景点与《红楼梦》大观园关系研究看,以上四个特点全都具备而且都能从《红楼梦》文本和相关文献中找到论据,因此更有说服力,当年红学界权威周汝昌先生和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査良镛)曾给予过支持,天津的报纸《今晚报》等媒体也有多次反映。我认为《红楼梦》研究所在地的水西庄不仅是天津红学研究的重镇,也应该成为全国红学的研究重镇。遗憾的是,与兄弟省市相比,我们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建议我们的媒体宣传应进一步跟上,政府有关部门也要继续大力支持。

水西庄当年曾经是天津文化学术中心和南北文化学术的交汇处,研究这座私家园林有着独特意义,这方面水西庄学会的专家、学者们做了很多开拓性、具有建设性的基础性工作,我在天津的不少报刊和文史杂志上都读过相关文章。2013年秋天,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天津红楼梦研究会”正式成立,同时我们还创办了《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刊物,每年固定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创刊号”已经出来。水西庄文化是天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很有挖掘价值,其中《红楼梦》与水西庄文化这一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随着史料的发现,《红楼梦》的许多谜团将会逐步揭开。

我相信《红楼寻梦·水西庄》这一著作的出版,将会有力推动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作者系天津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主编、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序三 天津不能没有“水西文化”

穆森

韩吉辰先生的《红楼寻梦·水西庄》马上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有欣慰,有感慨,有遗憾,亦有期许……“天津水西庄,天下传遗风。前辈繁华事,后人想象中。”这是金庸先生来津寻访水西庄时,留下的一首诗。是啊,站在今日的运河畔,很难想象昔日天津的风华。又有谁人知,天津也曾遍地园林,诗酒传奇,名篇佳话。

天津不是文化沙漠!在万余年的人文史,千余年的城市史,近百年的近代史中,水西庄这座园林实体所占据的时空并不算长。“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天津之所以出现了一座水西庄,并且绵延相传,被公认为津门文脉之宗,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水西庄的兴建和全盛时期,正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成熟期。先后有问津园、香林苑、帆斋、老夫村、水西庄、杞园、寓游园、沽水草堂、柳墅行宫等,形式各样,风格各异的私家、皇家园林依河而建,逢盛世则兴。潜移默化中,商业型开放、包容、非官本位的(日后发展成了亲民)天津文化形成了。

在这些园林中,无论是建筑规模和艺术造诣,抑或对当世及后世所发挥的影响力,无一能出水西庄之右者。究其原因,应是开放包容的天津文化催生了水西庄,水西庄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传承着津门文化之故。一座园林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当是永续的。水西庄之后的历代津门文坛领袖,如梅成栋、严修、严智怡无不以弘扬水西遗风,传承水西精神为己任,先后出现了梅花诗社、城南诗社、水西庄遗址保管委员会等“水西继往者”。

韩吉辰先生系统研究水西庄二十余年,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奚落,成绩斐然,终于踏平坎坷成大道!2011年中秋,我与韩先生及友人赵永强最后一次登门拜访周汝昌老。我们在一起畅谈着天津水西文化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津门往事等。谈到动情处,老先生一再叮咛我:“天津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不能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我已垂暮之年,耳聋目盲,但对家乡文化的眷念,仍怀赤子之心。责任重大,不敢懈怠呀!”“作为一个天津人,我斗胆建议,应该把文化气氛进一步宣扬起来……一个世界知名的天津市,过去不要讲,今天的你看看那个形势,世界皆知。主要看什么呢?要看看天津文化方方面面的面貌、气氛。我盼望天津所有的同志想想这个问题。”

如今汝昌老已逝,但那颗“赤子之心”依然在鼓舞着每一位津门学人,责任重大,岂敢懈怠!希望更多的有志者参与进来,汇集社会力量,收集水西文物,研究水西文化,倡导文化互助,让文化遗产温暖人心!(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管委会副主任、天津水西庄研究中心研究员)

水西庄的一次游园

这是乾隆十二年秋冬之交的事情。这年,运河名园水西庄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在水西庄的西边建立一个新的园林,叫作“小水西”。园内环境幽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房屋建筑非常精致,十分适合居住。水西庄在卫河(南运河)之畔,从“外河”利用桥闸,引来晶帘般潺潺运河水。为了庆祝新园的建立,在十一月十一日举行了一次游园诗会。号称“运河第一庄”的水西庄是一座很有特色的私家园林,面积巨大,景色宜人,集观赏和居住为一体,主人是巨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既然水西庄如此巨大,为什么还要再建一座小水西呢?

原来这年天津官府专门来人告知:明年乾隆皇帝带着皇后要进行东巡,路过天津。需要准备一个驻跸之地,众人研究以后一致认为运河之畔的水西庄最为合适。皇帝、皇后驻跸水西庄当然是天大的喜事了,要知道水西庄只是一个盐商的私家花园啊。可是驻跸以后官家必然管制起来,作为皇帝行宫的水西庄就不能自由居住和游览了。因此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在紧张修葺水西庄之后,又在水西庄周围建筑了居住的小园林。

风景如画的水西庄经常举行文人的各种游园,这次意义不同,因为马上皇帝、皇后要来驻跸,水西庄即将管制,不能继续客居,众人心情复杂。年过半百的査为仁令公子善长吟诗纪念,公子善长是年十八岁,非常聪敏。四面观望,心中略一思索,挥笔成就诗篇。诗曰:家大人水西庄筑成,命赋敬步原韵二首其一为:“小圃仍依卫水西,趋庭此日快存栖。风来叶里秋声细,影落亭前夕照低。三月桃花流曲岸,一行衰柳荫长堤。清于幽数平泉古,险韵时邀过客题。……”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觉察:这个情景——似乎十分熟悉啊!是的,是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带领公子宝玉游览大观园:“……宝玉听了,一溜烟就出园来。方转过弯,顶头贾政引众客来了,躲之不及,只得一边站了。贾政近日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宝玉只得随往,尚不知何意。”

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第一是场景相似,都是父子在游览一座巨大的私家园林;第二是时间相似,都是在“皇室活动”(元妃省亲)的前一年;第三最有意思,是大观园第一个景点“沁芳”的重要题匾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玉题写),与大公子查善长游园的诗句“三月桃花流曲岸,一行衰柳荫长堤”极其相似,意境完全相同不说,大公子查善长原句中的“堤、岸、花、柳、一、三”这些关键词都给予了保留。至于游览的季节,由秋冬之交改变为春夏之交。

每当笔者看到这个史料时,都会掩卷细细思索,为什么呢?原来运河名园水西庄似乎与《红楼梦》的大观园有着不解之缘。比如水西庄中有一个景点名叫“藕香榭”与大观园的景点“藕香榭”名称居然完全一致,脂批“轩名可思”,又陆续发现一些景点名称的相近,表明水西庄与大观园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还有“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口碑史料以及“曹雪芹著书黄叶村”(与水西庄不远处的西沽又名黄叶村)的诗句,再与这次水西庄游园题咏联系来看,难道其中有着什么惊人的秘密吗?这天水西庄众多女诗人也举行了“小水西”诗会,这似乎与《红楼梦》中有关情节也有关系,我们在正文中还将提到。

如果这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简单的比附,那可就有意思极了,原来《红楼梦》这部巨著不是作者曹雪芹本人简单的回忆,更不是作者家族的什么自传,你想啊,作者曹雪芹少年时绝没有机会随父亲游览这么一座巨大的私家花园(他的父亲被雍正皇帝罢官抄家后一蹶不振)。难道大观园是以运河水西庄作为基本原型的吗?“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追踪蹑迹”就是以水西庄这次父子游园作为部分素材的吗?难道少年曹雪芹隐姓埋名在水西庄这里生活过吗?那么他当时以什么身份、什么名字出现呢?他目睹过“元妃省亲”这样盛大的皇室活动吗?这一系列的巨大问号强烈吸引着我们,试图寻找其中的答案,在这部著作中将逐步进行探索解答,现在我们先从运河名园水西庄谈起。

第一部分 水西庄与大观园

第一章 运河名园水西庄

天津历史上曾拥有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查氏水西庄,号称“运河明珠”。这座文化品位极高的古代园林,曾经声播大江南北,名重朝廷内外。它随国运的昌盛而诞生兴旺,随社会的动荡而衰败湮没。乾隆皇帝的四次驻跸,以及与红楼梦扑朔迷离的种种关联,使得这座已经消失了一个多世纪的私家园林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学者研究的目光。第一节 水西庄的由来与变迁

水西庄位于南运河畔,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距今已经290多年。它兴盛于乾隆年代,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乾隆四年(1739)建“屋南小筑”;乾隆十二年(1747)建小水西;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芥园(原名介园,乾隆皇帝改为“芥园”并题写园名,后人一般将水西庄与芥园混称)。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芥园东侧建了河神庙,园盛之余又添庙热之况。三次大规模扩建以后,水西庄的总面积达150亩以上。

水西庄的园主査氏不仅是津门盐商巨富,和朝廷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贾而好儒”,几代园主均是天津的文化名人,他们重义好客,喜好结交名流雅士,因而水西庄曾经汇聚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使水西庄成为津门高雅文化的中心,从而名扬天下、影响深远。

自古园林关兴废。经历了乾隆盛世的水西庄,在道光年后逐渐衰败,至咸丰、同治年间,芥园大堤两次决口,庄内楼阁倾圮,但尚有遗踪可寻。清末民初,水西庄虽已荒芜多年,厅阁亭榭具已不存,但园林规模还在,断裂的乾隆御制碑仍然可见。1898年在水西庄的旧址上修起济安自来水公司芥园水厂,引水渠道等建设使得水西庄园林遗址受到彻底的损毁。至此,一代名园被破坏殆尽,荡然无存,只留下水西庄(芥园)这个地名。天津水西庄故址图(1933年天津市财政局绘制)(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

一百多年来,水西庄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内外,成为收藏界关注的一个亮点。现存的移至别处的石狮子、太湖石仍可使人想象水西庄当年的豪华;出自于水西庄内的大量诗书、文集和府县志书更可看出水西庄盛时文化活动的活跃;藏于查氏后人手中的祖像家谱可证查氏家族在清廷为官者辈出;而珍藏于天津博物馆中的两幅画图则形象地反映出水西庄当年的胜迹。北迁(宛平)查氏二世查忠、三世查国英、四世查如鉴影像图(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田雪峰《水西庄修禊图》(1847)(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此图描绘的是水西庄扩建部分——芥园朱岷《秋庄夜雨读书图》(1737)(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此图描绘查礼于夜雨中的水西庄读书的情形,再现了水西庄的原貌水西庄历史变迁图水西庄遗址保护委会员(1933年12月成立)委员于水西庄牌楼前合影(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河神庙御碑第二节 水西庄的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从构园总风格上分为三个大类,即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可以说,面积巨大的水西庄是当时北方私家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品。水西庄符合私家园林的构园原则,在造园艺术上追求天然情趣,从总体构思、随势赋形、因形设景、景点取名到植物栽植均独具匠心。水西庄有丘有水,且以水面取胜,南运河的河水是源源不断的水源,水西庄的江南色彩极为明显,文化气息极为浓厚,景点命名极为考究。

水西庄的植物景观占有突出地位。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西庄的花匠十分高明,成功引来的江南植物非常茂盛,有“青翠欲滴”的翠竹十数亩,有“色香味美”的红菱,还有梧桐、桂花、梅花、芭蕉等,甚至有“白雪红梅”这样北方极其难得的美景。水西庄最初的建筑皆为朴素材质。楹柱不施丹垩,栋梁不施彩绘,保持建材之本色,追求素雅格调“天然情趣”。虽在视觉上略显得单调,但是由于其体量在园中空间所占比例较小,在大面积的远近观赏植物簇拥、衬托之下反倒丰富了园中色彩。在造园构思上,选择了“面向卫水,背枕郊野”“近村仍近郭,通衢宜骑复宜船”的地方作为园址,可谓相地合宜;“地方作以为屋,不加丹垩”,可谓立意精当。营造手法上,或因高而借远,或凭水而借景,或遐想而借虚,可谓巧矣。水西庄布局示意图(天津营宸古建筑有限公司 提供)

水西庄的建筑风格虽然朴素,而景题却是非常考究的,比如制高点的数帆台,站在上面可俯视卫河上的顺逆行舟点点风帆,再远可望郊野的空漾景状。每个景点都可以从名字想象出其诗意,体味到造园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游人听其名观其景,触景生情。当然,后来为了接待乾隆皇帝和皇后,水西庄必然有极其豪华的一部分建筑,在其“天然情趣”的格调中,又使其带有一定的皇家园林色彩。据不完全统计,水西庄(包括扩建)先后共有名景三十余处,命名力求很有文化内涵,突出景点的特色,如揽翠轩、数帆台、枕溪廊、藕香榭、绣野簃、泊月舫、花影庵、红板桥、碧海浮螺亭、一犁春雨、苔花馆、来蝶亭、歇山楼、花香石润之室、茧斋、竹间楼、香雨搂、清机小舍、水琴山画堂、古春小茨、沽上校书房、古芸室、东轩、宝砚斋、疑梦楼、小息舫、玉笠亭、月明擫笛台、萱苏径、送青轩、若槎、读画廊、课晴问雨、西堂、澹宜书屋、小旸谷(茧斋)、御碑亭、河神庙、大门牌楼……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曾经慕名亲自来过水西庄,对于水西庄给予很高的评价,在《随园诗话·卷三》中称:“扬州有马氏秋玉之小玲珑山馆,天津有査氏心谷之水西庄,杭州有赵氏功千只小山堂,名流宴咏,殆无虚日。”地处北方的水西庄能与江南杭州、扬州的名园相提并论,称为运河三大私家园林,足见其名声之大,影响之远、成就之高。第三节 水西庄主宾人物

历史名园水西庄兴盛近百年,历经三代主人。

第一代主人查日乾(1667—1741),字天行,号惕人,又号慕园。查日乾以盐业发家后,做了不少有益于津门百姓的事,著有《春秋臆说》四卷、《史腴》四卷,辑《查氏七烈编》三卷,附词一卷等。查日乾以“为善维勤,以绥尔禄,保世光大,承家之福”确定儿孙名次。蒋缨、朱岷等合绘《慕园先生携孙采菊图卷》(1738)(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画中人物为查日乾(时年71岁)

第二代主人查为仁(1694—1749),是水西庄最重要的主人。查日乾长子,又名成甦,字心穀,号蔗塘,又号莲坡、花影庵主人、澹宜居士,庠生。査为仁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解元,被诬入狱,出狱之后在水西庄结交文人墨客,声望颇高,一生未仕。他还收留苏州孤儿染香子,并精心培养,如果这个神秘孤儿就是后来写出《红楼梦》的少年曹雪芹,那么查为仁的贡献可就太大了。

查为仁著作有三十二种,付梓者《蔗塘未定稿》《莲坡诗话》《绝妙好词笺》等。《蔗塘未定稿》九卷,其中《莲坡诗话》翻刻不断,先后被收入《清诗话》《续修四库全书》等丛书。辑《蔗塘诗集》二卷、《澹宜书屋六咏》一卷、《拟乐府补题》一卷。《绝妙好词笺》七卷,是与厉鹗同笺,卷首有厉鹗序,钱塘汪沆、陈皋校勘。此书先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四部备要》,且不断被翻刻。

水西庄的第三代主人是查善和,查为仁次子,著有《静喜草堂杂录》。此时查家家道大衰,水西庄已经逐渐没落。水西庄三代园主谱系示意图查为仁行书书影(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

水西庄位于南运河畔,交通便利,既有园林之胜,环境优雅,饮食精美,又有金石图书之富,更重要者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博雅好文,仗义好客,从建园到乾隆十四年(1749)查为仁去世,其间往来宾客数以百计。在水西庄查家宾客之中,与查为仁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者,一是高云和尚,一是谈汝龙。

高云和尚名元弘、字石庭,会稽人,俗姓姚,十七岁剃度出家,晚年又号杜鹃老人。查为仁皈影机息,虔诚禅宗,这与高云和尚影响密不可分。谈汝龙,著名学者,亦以事系西曹(入狱),自然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其情至深。除此二人外,也将其他宾客择要介绍于下:

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海宁人,康熙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工诗,著《爱日堂诗集》。雍正十一年(1733)南归,过津门,与老友查日乾重叙畴昔,写下《水西庄记》及七律二首、五律二首。

刘文煊,字紫仙,号雪柯,山阴人,贡生,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性峭峻,不屑干谒,进而遭忌。善画能诗,住水西庄与查为仁最契,赠答之作最多,年八十卒于津,著《雪柯诗抄》。

吴廷华,字中林,号东壁,仁和人,康熙举人,官内翰。乾隆二年(1737)来津居水西庄,受府尹程凤文、县令朱奎扬之聘,于汪沆同纂天津府、县二志。乾隆三年底,受方苞之邀,进京入值三礼馆,任纂修官,著《漂榆集》。

汪沆,字西颢,号槐塘,钱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来津居水西庄,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落选之后,当年即来天津,寓居于水西庄香雨楼。与吴廷华同聘纂修府、县志书,又撰《津门杂事诗》。其与查为仁谈艺最恰,尝为查为仁作《山游集序》,教查为仁长子查善长诗文。乾隆四年归里。

陈皋,字江皋,号对鸥,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来津居水西庄,与查氏兄弟相唱和,乾隆七年归扬州。

万光泰,字循初,号柘坡,秀水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来津居水西庄小旸谷,唱和之外,尝为查礼作《藕汀图》。四年归里,十年再来,十二年复离去。著《柘坡居士集》。

胡睿烈,字文锡,号炅斋,原籍山阴人,后占籍天津,清著名诗人,与查氏兄弟相唱和。

朱岷,字导江,号仑仲,武进人,查为仁由德州延之来津,娶天津孟氏女,遂家天津。以书画名于世,尝为查礼作《秋庄夜雨读书图》,著《怀南草堂诗稿》。

商盘,字宝意,号苍雨,会稽人,雍正进士,精音律,十三年入都,过天津,查为仁出歌者演剧,元郎度曲,毛郎叠奏,商盘自吹箫以和,别留诗以赠。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工诗词。乾隆十三年(1748)春由水路入都,经津门,查为仁留之水西庄,觞咏数月,不就选,与查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笺》。著《樊榭山房全集》。

杭世骏,字大宗,号堇浦,仁和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因言“满洲人官督抚者多”,获罪放归,查为仁撰《南园别录》七律四首饯别,杭尝为查为仁作《游盘日记序》《莲坡诗话序》,为查日乾撰墓志铭,拟为查为仁撰墓志而未果。著《道古堂诗文集》。

陆宗蔡,号染香子,吴县人,少贫苦,几致沦落,居水西庄,从查为仁学诗,不数月解吟。又与查为仁同游盘山、西山。善吹笛,水西庄有艺事,常以笛伴奏。

释成衡,字湘南,俗姓钱,嘉兴人,海光寺住持,诗书画有郑虔三绝。雍正二年(1724)归天童寺,查为仁撰诗送行。

陈仪,字子翙,直隶文安人。与查为仁交往甚密,他与怡亲王允祥关系十分密切。陈仪精于古文,学识渊博,浚治水患,经世济民,是清代著名学者、治水专家。雍正三年(1725)陈仪随怡亲王允祥治河,获得可喜效果。随后陈仪升为翰林院侍讲,继而任天津同知。后升为侍讲学士,以佥都御史官充任京东营田观察使,仍驻天津。在任天津的先后几年间,时常做客水西庄,结识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官员学士。

看来著名学者许佩璜(渭符)说查为仁“庇人孔北海,置驿郑南阳”,并非全是溢美之词。而陈元龙说:“昔郑当时置驿以通宾客,陈遵讌会宾朋,投辖使不得去,孔北海座上客常满,罇中酒不空,古今以为美谈。然诸公皆贵仕登朝,人自趋之,君(查日乾)身在湖海,无可凭藉,而高情旷达,使闻风者罔不爱慕,且有园亭池馆之胜,良辰美景,诗酒留连,歌咏太平,传为韵事,较之三子,又孰多而孰少耶?”这既是赞美,又道出水西庄人文之盛的主观原因。

然而综观水西庄众多宾客,主要不外乎三类人:一是失意或下台官僚;二是不得志之文人墨客;三是遁入空门的释道之家。这些人聚在一起吟诗作画、高谈阔论,于是很自然地跟清初政坛、文坛秘闻逸事联系在一起了。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关注两位与水西庄查家有关的宾客—赵执信和陈鹏年,这两位都是与曹雪芹之祖父曹寅关系密切之人,在红学研究中有着很重要地位。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长生殿》戏剧(洪昇所作),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赵执信不仅仅是李煦的好友,也是李煦妹夫曹寅的诗友,他们的交情深厚,绝非一般文士所能望见。赵执信与查家交谊亦深厚,曾经在天津查氏于斯堂居住(当时水西庄尚未建立),留下许多唱和诗篇。乾隆年间应查为仁之请为金至元夫人作铭志之文,可证查为仁是如何器重这位名家。

陈鹏年(1663—1723),字北溟,又字沧州,湖广湘潭人,清代官吏、学者。康熙三十年进士。历官江宁知府、苏州知府。陈鹏年在任期间,为民伸张正义,深受县人称誉。擢升江宁知府,在知府任内,因不忍朝廷追加江宁田赋,而被削职入狱。康熙皇帝因听信总督的谗言,要杀陈鹏年时,曹寅立即为之辩诬,免冠叩头,血被前额。苏州织造李煦怕触怒康熙,悄悄拉他的衣角,曹寅不听,愤怒地看着内兄李煦说:“云何也?”接着又叩头坚请,至碰阶有声,终于使陈鹏年得到赦免。陈鹏年与水西庄查为仁交往甚密,在《莲坡诗话》中记载多条陈鹏年诗话,并请陈鹏年为金至元夫人作生平传记。第四节 水西庄女诗人

水西庄查氏男子个个饱读诗书博学多识,一门风雅累业缥缃,而众多女子也不甘示弱,人才辈出。

自查为仁夫人金至元提倡于先,以后兰房嗣响,多有咏絮之风,诗词不断,他族罕有及者。水西庄众多女诗人著有诗词专著,传世者有六部。

金至元去世后,赵执信和陈鹏年为金至元小传作序并写传:金至元,字含英,河间府金大中女,浙江山阴人。适査为仁,夙娴内则,不苟言笑,性极孝,事父母及舅姑皆得其欢。幼读书,通大义,颖慧绝人,女红之外,书算琴管,无不精善,尤工于诗。著有《芸书阁剩稿》二卷,清拔孤秀,不染粉黛习气,平素密不示人,既殁,世争诵之。《津门诗钞》收录金至元《重过水西园》等诗九首。重过水西园一番雨过酿轻寒,七月南塘水半竿。最是重来好风景,秋光如染隔林看。

此篇描写七月的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带着些许的寒意,重新来到郊外园林(正在建设之中的水西庄),南塘里面的水都涨到半竿那么深,让人觉得舒服适宜,最美的风景是重新来到此地时看到的眼前景色,那笼罩着无限秋天气象的丛林,在阳光的映照下更加动人。前一句写明来的时间和看见的一些景物,后一句巧妙地化用了那句“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将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春尽日九十春光剧可怜,难追羲辔夕阳边。桃花不识东风换,犹弄妖红几朵妍。

诗中描述三个月的春光就像夕阳西下那样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那可爱的桃花还不知道春去夏来,依旧在那枝头卖弄自己的妖娆。诗人追忆春天的美好,借用桃花的不愿意知道夏天来临,还依旧花开枝头,表达自己对春天(青春年华)的无限惋惜。

水西庄女诗人经常举行诗会,有一次,远嫁外地吴门的查调凤回娘家省亲,在即将离别的时候,水西庄众女子写诗赋词抒发依依惜别伤感的情怀,这些诗词集成《兰闺清韵》诗册,语言清丽寓意新巧。下面是几位女诗人的诗词。小诗恭送鸣祥二姊于水西庄 并希 斧削廿年共长深闺里,今日轻分不禁悲。无限缠绵徒执手,满怀缱绻只颦眉。长河一望征帆远,小径重寻归步迟。此后鱼书须早寄,好凭消息慰相思。填西江月再送鸣祥二姊 并求 哂定

几度鸿声嘹呖,一天云影玲珑。轻帆挂去小楼空,袅袅炉烟欲动。

柳色暗随秋水,蓼花惯惹蕉风。相思相忆梦魂中,只恐檐铃敲应。

以上一诗一词为查绮文所作,自古伤心处,长亭外,古道边,今日姐妹分离,何时能再见,已不可知,今后姐妹唯有在梦中相会,希望鱼书多寄、青鸟勤飞,定不负姐妹一场,怀念之意。第一首诗写分离时刻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又写看着你离去的帆船,希望你今后多给我们来信,以解我们对你的怀念,写出了姐妹之间的情谊深厚。这首西江月,信笔写来,看似浅易平淡,实则意蕴深厚,生动地表现出姐妹情谊,生怕檐铃吵醒睡梦中相见的我们。调浣溪沙词送香初二姊归吴下 兼祈 顾误谁唱离歌剧可怜,送君归去木兰船,半篙秋水绿杨烟。千里梦魂惆怅路,几程风雨奈何天,片帆西望碧云边。

此词的填词者,署名蔚起,是调凤之妹。题中“香初”是指查调凤,号“香初阁主人”。此篇浣溪沙,写离别之时,千里梦魂惆怅,不知几时你才能够到达,看着远去的帆影,只能伤心于此。和六妹词又送二姊 并正遥拟归家枫叶红,数行鸿雁思无穷,帘栊深闭对西风。一带湖光明镜里,万家树色夕阳中,君在吴山第几峰?

此词牌应为浣溪沙,即上面蔚起所题之词牌,作者为查容端。看着天上的鸿雁,思念无穷,在那个湖光山色的江南吴门,万家暮色的夜晚,不知道你将要在哪里落脚呢?这首词以清浅的色笔、幽邈的意境,描写了在夜色降临的时候,一个思念自己闺密的姑娘的担心。此词清婉而有余韵,全篇不提情字,而姐妹情却跃然纸上。水西庄偕诸姑送香初阁主人于归吴门小诗 呈政携手依依别水西,关山极目柳垂堤。归帆此日泊何处,离恨他年想欲迷。纸壁句留诗矫矫,竹楼人去草萋萋。吴门旧是吾家土,乡思因君觉倍凄。

此诗作者为严月瑶,字阆娟,査为仁之儿媳,査善长之妻,长洲严文照之二女,有《阆娟诗草》《歙兰阁诗草》。诗中描述依依惜别于水西庄畔,何年我们才能再次相见,想着那人去楼空的香初阁,你要去的地方正是我的娘家吴门,想着你就让我想家的情怀更加激烈而凄凉,不仅让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水西庄的众女子,才华横溢风华绝代,只可惜多远嫁外地,诗词之作也只有零星几篇遗存至今,实为可惜之至。

宋贞娘是查为仁的侍女,字草亭,也有史料记载为查为仁侍妾,有《草亭诗草》。宋贞娘来到水西庄仅有十六岁,而查为仁已经年过半百,且年老体弱多病。宋贞娘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于戏曲舞台更是喜爱,在水西庄中是个异样的年轻女子。

请看宋贞娘的这首“和诗”:得过林亭且共过,敢云天女伴维摩。青山白石人难老,红树霜天景更多。半枕黄粱醒后觉,一杯桑落晚来酡。愿君乐事同无量,不向人间较若何。宋贞娘的这首诗,是应和莲坡老人诗而作,最后提及愿意与主人同享无量之乐趣,不计较人间的得失。水西庄众多女子诗人,自金至元夫人提倡于先,又有查莲坡老人鼓励教诲,诗才甚高,每逢家族有诗歌盛会,必有佳作,慕名而来者亦不绝于庭。在《红楼梦》大观园中,众多女诗人经常举行诗会,比如“菊花诗会”“海棠诗会”……这似乎与水西庄女诗人举行诗会是有关的。严月瑶《歙兰阁诗草》残页

第二章 大观园原型之必要条件

著名红学家邓云乡先生曾说:“大观园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问了二百多年了。”一般认为大观园应该由一所或几所清初园林花园作为原型,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升华而成。大观园是一座巨大的私家园林,是贾府为元春归省而营建的极其豪华的省亲别院,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典型环境。因此,《红楼梦》问世后不久,围绕大观园的原型、地点、建筑等问题,众多学者以极大兴趣进行探索。大观园的园林设计,对后世的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大观园有三个主要功能:居住、游览、接待皇室。第一节 大观园原型之谜

大观园是因为荣国府的一次皇室活动建造的,《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原来贾家大小姐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接着敘述造大观园的源起,理由十分充分。书中这样介绍,贾琏道: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及后贾蓉说道:“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这是介绍大观园的面积和方位。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首次详细介绍了大观园的重要景点的特点及匾额。第十八回介绍贾妃“于是先题一绝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后面第四十回、四十一回利用刘姥姥进大观园,又详尽描述了大观园众多景点的美景。我们看到,作者曹雪芹用了大量的笔墨有条不紊、立体描写了绚丽多彩的大观园,详细介绍了大观园的由来以及面积、景点等主要资料,在这个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中,演绎了众多少男少女形形色色、生动的生活。

多少年来,红学研究者费尽心机寻找大观园的原型、地点,发表了大量文章,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连地点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没有定论。有学者曾提出南京“随园”说、江宁织造府说、北京“恭王府”说、“圆明园”说,以及江南园林西溪说,等等,但都缺少实证,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在这些争论中又有些红学家干脆提出“虚构说”:大观园没有原型,即太虚幻境,纸上园林,是作者“胸中丘壑”,是曹雪芹在心中勾勒的图景。

的确,大观园是名著《红楼梦》所描绘的一个典型环境,但我们不认同大观园的“虚构说”,因为书中对大观园惟妙惟肖、使人身临其境的描写,应该是有原型的。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其言直,其事核”的写实性,是追踪蹑迹地追求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和真实感的。倘若有原型,那么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创作素材又来自哪里呢?虽然我们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作者应该曾经去过或生活过几座园林,他将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园林汇总、提炼,描绘出一座汇聚中国古典园林精髓的大观园,但是笔者进一步认为大观园应有一座园林为主要原型,它是作者长期生活体验过的私家园林,此外,加上其他一些园林的细节,综合写出大观园这个艺术环境。我们认为:高度浓缩这也符合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做进一步分析:如果这个“世外桃源”大观园的确存在原型,那么这个原型至少应该符合大观园所具备的如下四个特点之一:

第一,是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三里半大”的面积;

第二,是要以水面取胜、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

第三,是要与皇帝、后(妃)的皇室巡幸等活动有关联;

第四,是这座私家园林还必须有使作者曹雪芹熟悉和体验的机会。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在《今晚报》撰文:提出“藕香名榭在津门”的课题。引起笔者极大的兴趣,经过二十多年对水西庄的研究,通过对一批珍贵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发现:运河水西庄和大观园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以上四个特点条件全都具备!请注意,水西庄具备大观园原型四个必要条件的全部,而不是之一,这是非常重要的,至今笔者还没有发现其他的一座园林完全符合这四个必要条件。以下我们逐一介绍。第二节 大观园的面积与水西庄相近《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面积广大,为私家园林所罕见,大观园到底有多大呢?书中没有确切的数字,只是借贾蓉之口说出“三里半大”,这应该是指大观园的周长,似乎有些模糊,因为大观园的几何形状并不知道啊。有的红学家经过计算,一般以为大观园面积在“一百多亩”的范围。那么在清朝康雍乾时期,私家园林超过百亩的,是极其罕见的,即使是在北京显赫一时的王府,有个二十多亩的府第已经比较可观了。江南私家园林更以小巧精致见称,“半亩园”“一亩园”已经十分不错了,大致十几亩就很不容易了,如果有几十亩那是罕见的。所以江南私家园林其面积根本无法与“三里半”的大观园相比,很难成为大观园的原型。

由于找不到一百多亩的私家园林,有些人把目光转向皇家园林,比如占地一千多亩的圆明园。虽也有些景点根据,但从小说“追踪蹑迹”的原则来看,面积过于巨大,并不符合《红楼梦》故事的基本情节,黛玉小姐们每天在这一千多亩的园林来来往往岂不气喘吁吁累坏了?书中明确指出:大观园整个准备活动是贾府为迎女儿元春省亲而进行。……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幔,指出贾府人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仪注不一……《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清·孙温 绘)

这段描写多么细致入微,显然是以某处私家园林为事实根据的。如果帝、后在自己宫内御花园或宫外皇家苑囿(比如圆明园)游幸,没必要有那些礼节,也不用那么烦琐的仪仗。更重要的是,作者曹雪芹是“犯官之后”,无论如何是无法进入皇家园林圆明园!既然无法进入,何谈长期深入生活?又怎么能将圆明园写入《红楼梦》书中呢?

天津水西庄这座著名的私家园林,面积恰恰是一百余亩,完全符合“三里半大”的标准。水西庄建于雍正元年(1723),它的面积,最早记载于查为仁的五言诗《水西庄》序中:“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

吴廷华在《次日游水西庄》一诗中也云:“篱落周遭百亩强,三分亭台七林麓。”吴廷华在水西庄长期居住,而且编纂《天津县志》,他的考证精细是出名的,明确指出水西庄面积“百亩强”,即超过一百亩。水西庄曾三次大规模扩建,面积也随之扩大,扩建以后总面积确数,经现代学者考证,今芥园水厂(在水西庄遗址范围内)占地92 529.62平方米,约合138.8亩,加上已知河神庙(水西庄最后遗留的建筑)占地15.53亩,水西庄当时的总面积已超过150亩。

水西庄本身已经一百多亩,而且面积不断扩大,这三次扩建的时间都在作者曹雪芹写书期间,如果作者在水西庄长期生活,将这“百亩强”且不断动态扩大的私家园林反映在书中,借贾蓉之口说出大观园“三里半大”,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不将确切亩数讲出,这种模糊处理方法也是符合作者“真事隐”原则的。第三节 集景式的单身宿舍集群

很多红学家指出,认真分析“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内部建筑布局实在古怪奇特,不合人间情理。我们看到它既是一个观赏园林,又是少男少女的单身宿舍集群。因此,红学家冯精志在《大观园之谜》中指出:“如果生活中确有的话,(大观园)只能是古今园林中一个仅有的特例。”在封建社会的清代,北京诸多王府中住人宅院与后花园泾渭分明,绝不混淆。江南也没有大观园那类布局的园林,一般都不很大,一亩或几亩十几亩,以玲珑剔透见称。更要指出的是:无论后花园或大或小,绝不会允许让小姐(公子)晚上住在后花园中!

而天津运河边的水西庄,却正好是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园林。水西庄又称“水西别墅”,其基本建筑特点就是分成数十个独立景点,每个景点正是一位小姐或一位公子在此居住生活,有时外来的贵客嘉宾,也在其中一个景点居住。像“花影庵”为查为仁居住,“淡宜书屋”为查为仁藏书处,“竹间楼”是查为仁读书处,“清机小舍”为查为义夫妇居住,“香雨楼”为汪沆来水西庄时居住,“小旸谷(原名茧斋,三面见日,寒冬不火而暖)”为万光泰长期居住。

有趣的是,大观园中众少女以所居景点名称取号,林黛玉称“潇湘妃子”、薛宝钗称“蘅芜君”、贾探春称“秋爽居士”、李纨称“稻香老农”,史湘云没有固定居处,只得称“枕霞旧友”。这种以居处取号的做法,在水西庄女诗人中也早就存在。《兰闺清韵》是水西庄诸女诗人留下的诗词集。其中有《水西庄偕诸姑送香初阁主人于归吴门小诗》,提到的“香初阁主人”即查调凤,查为仁之二女。

至于水西庄的“集景”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园林的总体设计,分景区的风格以及花草树木,极为讲究。藕香榭是“菱藕香深”的水边建筑,绣野簃是翠竹丛生的幽静之地,而山上的“月明擫笛台”和水边的“泊月舫”是专为赏月而设,设置的一山上一水边,一高一低的景点,而大观园中的凸凹二馆只在贾母中秋赏月时出现过一次,“山高月小”或“皜月清波”情趣不同。贾母赏月时还令“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于是便出现“月明擫笛”之笛声悠扬情景。

大学士陈元龙的《水西庄记》,介绍了私家名园水西庄的集景特征:“……既成,亭台暇发,池沼萦抱;竹木荫芘于檐阿,花卉纷披于阶砌;其高可以眺,其卑可以憩。津门之胜,于是乎可揽于几席矣。”清代著名画家朱岷的《秋庄夜雨读书图》和田雪峰的《水西庄修褉图》,充分反映水西庄是集景式园林(见第7页)。此外,拥有广阔的水面、江南特产“红菱”和大片的竹林、梧桐、芭蕉、梅花都是水西庄与大观园共同的特点。现实中巨大的私家园林水西庄,极有可能是作家曹雪芹所依据的重要园林素材之一。第四节 以水取胜的“北国江南”

大观园中的广阔水面,使很多红学家疑惑不解,书中明确交代,大观园是宁荣二府的后花园,宁荣街热闹非凡必定在市中,那么大观园的园中水源从何而来?作者“追踪蹑迹”的描述,使大观园的广阔水面有了“源泉”─外河,明确描述那是从“外河”利用桥闸,引来源源不断晶帘般的河水。

总体来看大观园在理水方面是十分讲究的,一是园中水面广阔,“衔山抱水”的大观园中,有池塘、清溪、内河、引泉,“处处不离水”,有堤有岸,有港湾,这样的“以水取胜”的私家园林,实在难寻;二是活水潺潺,有“外河”水源,有进水之闸,完全可以满足园中各处水景的需要;三是依水建筑多,水面活动多,这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北方比较少见。故事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登过采莲船,菊花诗会、凹晶馆联诗、芦雪庵即景诗等都在池边吟成。

要寻找大观园的原型,必须要有足够水面的私家园林,而仅这点在北京城内就很困难。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曾颁布“非御赐,不准引用什刹海水”的禁则。禁令一下,内城的所有府邸花园断绝了水源。雍正年间和乾隆初期,禁令照行,一直到乾隆年中晚期,才有所松动。所以在曹雪芹写书的年代(乾隆初期),即便是王府花园,水面也是很受限制,绝不会从“外河”引进晶帘一般奔入的活水。在南京城的随园,水面也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与大观园的水面相比较(随园的总面积就不大)。“广可百亩强”的运河水西庄,却恰恰能满足这些条件。水西庄一直以水面取胜,誉满江南江北,诗人学者来此,无不对此感慨万分,留下的诗篇,很多写下了水西庄池塘、溪流的景象。

水西庄号称“二分修竹三分水”,说明其园内水面的面积颇为广阔,可以种植菱藕、乘舟游赏,园中池塘名叫琵琶池,依水建筑很多,如藕香榭、枕溪廊、苔花馆、泊月舫、碧海浮螺亭……

那么水源呢?与大观园水源相同的是,我们很容易找到水西庄的“外河”水源——卫河(南运河)。水西庄即在卫河之畔,从“外河”利用桥闸,引来运河水。另外还要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非常重视“水”的来龙去脉,风水上要求水来自乾方,因此水西庄之内河必须由乾方(西方)引入,这也是水西庄名称之来源,实际上水西庄是三面临水的。陈靖等绘《水西庄图卷(局部)》(1831)(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再现了水西庄暮春时节的优美景色第五节 元妃省亲与孝贤皇后巡幸《红楼梦》中第一回,即特地言明是作者“亲睹亲闻”,记述时“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曹雪芹在写书时,正值文字狱盛行,因此有巨大的政治压力,书中必须“毫不干涉时世”“故将真事隐去”。但是作者又极其渴求后人“解其中味”,使读者能够理解他的隐衷,了解他的真情,揭开隐去“真事”面纱。因此作者有时故意留个破绽,留一些线索,使后人多少可以了解一下真相,这个“度”是非常难以掌握的。有红学家指出:《红楼梦》书中有两个重要情节,写得虽真实入扣,但却“不甚合情理”,这就是“元妃省亲”与“秦可卿丧事”。

在“元妃省亲”这几大段详细的文字中,脂批很多,“形容毕肖”“难得他写得出,是经过之人也”“《红楼梦》最难之处,是别书中摸不着”。在封建社会里,“别书摸不着”的,只有皇帝、皇后行动的实录。此段有一重要脂批:“《红楼梦》惯用特犯不犯之笔,真让人惊心骇目读之。”曹雪芹敢于将皇室活动“毕肖”写下来,这种冒犯皇室的写法令人担心,这是“特犯”。而脂批中“不犯”之笔,又在替作者开脱,这是作者亲身目睹之事啊,并没有什么夸张虚构的罪名,真实再现并无什么错误。脂批一而再、再而三地替作者表明:“元妃省亲”这些描写,是有事实根据的。

很多红学家和读者,在“元妃省亲”的文字中,似乎感到了“贾(假)元妃”的后面隐藏着一位“真皇后”。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元妃省亲中的皇家仪仗,仪仗规模超过贵妃待遇,公然出现了“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这龙凤装饰是帝后的专用仪仗用品,其他嫔妃是绝不能随便使用的。这一细节不知是作者有意露了破绽,还是无意中将现实中亲眼见的帝后仪仗写入书中。这正是作者大手笔高明之处,用一处细节描述达到“泄露天机”的目的,既做到了“真事隐”,又能使后人“解其中味”。

实际上也只有孝贤皇后(富察氏)才有资格和可能省亲,真正能省亲的“元妃”的生活原型,似乎应是孝贤纯皇后。

还有许多读者,不明白“元妃省亲”为何一定要选在寒冷的冬末?如果选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可以描写得更丰富、更绚丽啊。这个疑问很多红学家无法回答,其实笔者的答案很简单:原来这一“省亲”盛况的原型素材“孝贤皇后巡幸水西庄”,就发生在天气尚寒的冬末春初!

从史料得知,乾隆十三年(1748)二月初四天气依然寒冷,乾隆帝、后乘船从北京通州顺运河东巡,途中路过南运河畔水西庄,按原定计划,帝、后巡幸了这座著名大型园林,水西庄举行了盛大迎帝后仪式。整个活动恰好在天气尚寒的冬末春初!乾隆皇帝带着孝贤皇后继续东巡,过天津后,到德州,下船去泰山、曲阜,回京途中却发生天大意外,孝贤皇后在德州运河落水而亡,时间是三月十一日。皇后死因,众人皆有“疑心”。皇后的遗体由御船运回,到北京通县,群臣隆重举行仪式盛大的葬礼。

这件全国震惊的皇后暴死案,曹雪芹当然会注意到。巡幸水西庄的盛况与皇后暴死,巨大的反差也会引起他的强烈震撼:“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正是这位年轻的悲剧皇后(时年三十六岁)的真实写照。这些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这位悲剧皇后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一个典型素材。

在乾隆十二年(1747),水西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原来“百亩名园”又增加了一些新景点,十一月扩建完工修葺一新,十一日查为仁率子女、媳妾等举行了盛大的贺新园落成诗会。乾隆十二年十月十九日,为迎东巡,迁查礼妻李钦墓葬。据《亡妻李安人迁厝小志》载:“天子将幸东鲁,天津为凤艒必经之地,于是津之人谓翠华临幸,不可无驻跸处,相度地势,惟水西庄为宜,而吾妻权厝犹在庄北,爰有迁厝之举。”

据《天津县新志》卷首“巡幸”记载:“乾隆十三年二月高宗东巡,三月回跸。临幸天津,恩恤长芦盐商,诏免次年钱粮十分之三,赏赉军民七十八十以上者。”在水西庄受到盛大欢迎,是否能借机见到亲人,史料未详记,但孝贤皇后之弟傅清一直任天津镇总兵,在津有住宅及亲属。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仅仅一个月,冬去春回,孝贤皇后却在运河上不明不白地暴死。她的亲弟弟傅清官运亨通,却于乾隆十五年(1750),即孝贤皇后暴死之后二年,自杀身亡;另一个弟弟傅恒,也因夫人之事家宅不宁。这些举国上下沸沸扬扬传播之事,使曹雪芹可以用艺术手法写成元妃形象,因为皇后暴死,死前巡幸水西庄这一盛举,史料上记载得比较简单,查氏为迎驾于水西庄准备了近一年时间,而巡幸过程却只有几个时辰。

大观园和水西庄都曾接待过皇后(元妃),在作者写书时,这次冬末春初的皇室活动是“元妃省亲”的绝好素材,也可以合理解释为何“元妃省亲”一定写在寒冷的冬末。

之前有一些红学家认为,“元妃省亲”的素材取自当年康熙皇帝驻跸江南曹家,这种说法至少有两点说不通:一是作者曹雪芹当时的年龄实在太小了(甚至根本没有出生呢),无法回忆如此真切,即使是听长辈叙述,也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当年康熙皇帝驻跸江南,到达时都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派春光明媚的风光,根本不是“元妃省亲”寒冷的冬季,似乎无法成为“元妃省亲”原型的素材。

还要提一下,至于孝贤皇后(富察氏)暴死后极其隆重的葬礼(国葬),就很可能是作者描述“秦可卿丧事”宏大场面的素材,秦可卿棺木使用的什么“樯木”,似乎就是暗指孝贤皇后(富察氏)遗体沿运河回运时“以船做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