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与孩子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0:39:5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蒙台梭利与孩子教育

蒙台梭利与孩子教育试读:

内容提要

蒙台梭利把儿童看作是一个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了作用的结果,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她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同时,她也十分注意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从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下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因此,教师和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教助和鼓励,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第一章 婴幼儿的教育

□胎教与婴幼儿早期教育

妇女怀胎十月期间是十分注重胎教的,除了注意保健外,还注意精神修养,情操的陶冶,为胎儿提供身心舒畅、情绪稳定的母体环境,并通过有意识的感官活动,刺激胎儿大脑思维反应,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从古希腊时期起,胎教就流行于世了。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胚胎已有感觉。据中国史书记载,但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期,已有人实行胎教。周文王的母亲在怀胎时已注重胎教,周文王便是严于自律的胎教薰陶和潜移默化下孕育的一代聪慧贤德的君王。周文王为周民族统一天下、开创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胎教的效果和历史如此有声名,它的科学根据和操作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有不少典籍载有胎教的秘诀,但我们不宜盲目照办,也不宜全盘否定。最好是借助现代科学的新发明,互相参照。剔除迷信误传的部分,保留经得起理性分析的部分,行之有效才接近真理。

现代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对胎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研究,他们发觉,七八个月的胎儿对声、光已有反应,并能作出有意识的身体移动,对耳熟能详的音乐有特殊反应,孕妇如果常对胎儿说话和读生字、婴儿出世后对母亲的感情较为亲密,大脑也较发达。这些都是孕妇进行胎教的一般方法。

传统的胎教方法并不苟刻艰难。

另外,传统胎教要求孕妇和一般时期的妇女一样尽量使自己行为举止优雅、端庄、得体。他们应该不看不美好的东西,单独的时刻坐卧仍不失仪,大笑的时候也不放肆,愤怒的时候不破口大骂。还有,孕妇最好常常坐卧在宁静的房间之中(胎儿八个月时),接受美好言词和音乐的薰陶,这样有助于孕妇经常保持思想纯洁、心境平静、精神健康,少受情绪波动造成的干扰。此外,如果有吸烟,饮酒和不良习惯,怀孕妇女应该戒除这些坏习惯,这样做对婴儿身心健康、情绪和智力发展都大有帮助。

当然,孕妇由于身体自身的负荷已经很大,最好减少体力劳动,注意休息。若是由外力强迫孕妇做这做那,这便是侵犯人权的行为,不足为训。

若是通过协商而自愿忍耐挨训的话,这便无可厚非了,问题是孕妇肯不肯作出这样大的“牺牲”或“投资”。

谁不想拥有和培养一个将来的天才呢!要发现天才还得先“制造”天才。但是“胎教”的优生理论是否合乎科学呢?

据学者指出,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明,怀孕第8周的胎儿,大脑皮层就已粗略分层,到第23周,胎儿大脑皮层的6层结构已经形成,到出生前大脑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分裂已完成。

孕妇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建议孕妇注意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多接触美好事物,例如听旋律优美的交响乐或轻音乐,欣赏良辰美景或娇艳悦目的花卉,用美景来激发孕妇美好的情操,释放压力,开阔心胸,以促进胎儿大脑发展。

进行“胎教”须审慎和变通,一般认为,由于个别情况参差,专家的意见只适合一般大概情形,若一概而论而不辨别自己的独特情况,盲目照搬,就适得其反。

在这里,我们推荐“胎教”的三种方法:

1.抚摩训练法

对胎儿进行抚摩动作训练,以激发胎儿运动的积极性。

孕妇把双手放在腹部,用手指轻微地在胎儿部位抚动。胎儿在轻压下将作出回应,微微地蠕动,这样可以建立一种条件反射,提高婴儿的反映能力。据说经常得到抚摩的胎儿,出世后比未经抚摩动作训练的,在站立和行走运动方面会有较佳或较早的发展。

但是专家指出,早期宫缩者禁止用上述方法。

2.音乐训练法

音乐作为多种理疗方式中较简易方便的一种,也是胎教的良方之一。据测试,胎儿常对低调委婉的音乐作出反应,但不接受尖细高调的音乐。出世后的婴儿会对在胎教期听过的音乐作出愉悦的反应。

3.意识训练法

孕妇除了在营养和遗传方面直接传递给胎儿外,思维和感情都深深牵引着胎儿。古代诗礼传家的大族,鼓励孕妇对着胎儿朗读诗书,方便将来应付科举考试。在现代社会,孕妇则可对着胎儿朗读外语或诗歌,这样可帮助胎儿对外语或诗歌,有耳熟能详的愉快接触。若孕妇不厌其烦将自己的思想、动作和所见所闻逐一向胎儿解说,胎儿也世后,对环境较易适应,语言发展也较快。

截至目前胎教仍停留在研究阶段,多靠传闻和历史记载提供启示。由于孕妇实验的危险性较大在未有实实在在的验证时,进行胎教要步步为营,以便安全稳妥。

下面的信息是可靠的:胎儿在母体成长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胎儿是知觉和对外界有反应的。在这样和科学依据基础上,胎教是有达到一定程度教学效果的可能性的。

具体而言,13-15周的胎儿,味觉已初步发育成熟,大致上人类味觉系统在胎儿3个月时就已开始教育。新生儿一生下来就有味觉,而胎儿在4-5个月时,已初步建立了触觉反应。

5-6个月的胎儿的听觉系统已经和步发育成熟,胎儿已具有基本的听觉,对语言和音乐的感和能力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据最近的研究表明,胎儿听觉的发展,为胎教的进行提供了必备的前提和可能,为早期幼儿或胎儿的智力开发展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胎教是孕妇时期就应得到重视的,等孩子一呱呱堕地,有的父母就急不可待地开始了他们的教育计划,要尽早地增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这种方法可行吗?

从零岁即开始教育是可取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婴儿的听觉、味觉、触觉、视觉,在一出世后不久即迅速发育,大致上下到半年,上述知觉能力系统已初具雏型,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培育和适当地刺激,有助于婴儿感官和智力的发展。

婴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能力应尽早地进行训练。如果从5-6岁以前便接受音乐训练的话,88%的人成年后有绝对音高感知能力。如果自6岁半以后开始训练的话,成年后69%的人有绝对音高感和能力;9岁半后开始受训的话,成年后只有33%的人有绝对音高感和能力。由此可见,5岁前的音乐训练是事半功倍的。都必须具备绝对音高感知能力。

也可以说5-6岁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分水岭。若家长留意早期教育,5-6岁前已对儿童进行各种早期教育,其效益将事半功倍,宜早不宜迟,这是上策。

□行立有效的育婴秘诀

曾经有一位母亲,在怀胎时和婴儿时不停地给胎儿和婴儿诉说一日的所见、所闻、所做,不但诉说还耐心解释。日复一日,她亲手栽培出一位神童。

对于猜想,不宜全部信以为真。不过,传统社会有些人对胎儿朗读四书五经,以便为胎儿日后应考科举打好语文基础,这种记载在古籍中是有的。

至于自婴儿开始便进行教育,早期教育理论主张从婴儿期便开始根据婴儿的反应科学地循循善诱,这一理论的继承者之一便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讲师M.S.斯特娜。除了理论,还有她的女儿为证。她的女儿三岁起就会写诗歌和散文,四岁时能用世界语写剧本。她的诗歌和散文,从三岁起被刊载在各种报刊上,且汇集成书。

早期教育的成果有目共睹,无可质疑。不过,须注意的是盲目模仿是十分危险的,须有专业的意见和培训。否则东施效颦,揠苗助长,效果适得其反。我们建议,必须知彼知己,吸收别人的优点,根据自己子女的特性、兴趣和能力,加以适当地调整才可逐步试行,一发现有不良反应,便须急谋应变或停止试行。

可以说,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是活用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的结果。

首先她针对婴儿五官进行训练,适当地刺激耳、目、口、鼻、皮肤,锻炼婴儿的听觉、视觉、口语能力、嗅觉和触觉。

另外,她为婴儿创造自然、动态的学习环境。她对婴儿轻轻朗读诗歌,随着诗歌的语调变化,婴儿的反应也在变化。她还每天让婴儿聆听古今名曲,在孩子房间四周挂上各种名画摹本,陈列著名雕刻仿制品。自己抱着婴儿细诉所见所闻,细说所嗅所触。表面上絮絮不休,实际上对婴儿的学习下了大量心血的投资。

□幼儿爬行有助于体智发展

1.幼儿爬行有助于体智发展

爬行有助于体智发展,原理何在?当一个刚刚学会匍匐的幼儿在地板上用四肢爬行时,你注意到他的眼睛有什么变化?

爬行促进婴儿体智发展是,从扩展婴儿视野范围开始的。当一只手向前爬动并回复到原处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手,并且随着手的转动旋一周;而当另一只手又向前爬行并回复时,他的目光又重复上述动作。而且,这样的动作千百次的重复。

幼儿在地板上爬行,实际上训练了他自己的眼睛在以他的手臂为半径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活动。这为儿童以后的各种活动早早地锻炼了能力,奠定了基础。接着儿童还会进行其他的一系列活动,如阅读和书写、做手工和画画、制造和玩玩具等等。

有的落后民族允许他们的孩子自由地在地上爬行,有的民族则严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在地上自由爬行。结果可想而知,前一种的文化、技术水平远远高于后一种,后一种甚至在前一种民族能够书写、有了文字时,尚不能具备一定完整的思想,这样的民族在后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阅读上就遇到了很多困难。

这种类似情况在印第安落后民族中和其他落后民族中都出现过。由于允许自己的孩子自由地在地上爬行,他们在文化和思维能力方面都居于优越地位,其智力商数比另一个部落的人高些。

2.幼儿爬行有助于锻炼大脑

常言道:“熟能生巧”。这样简单的道理在婴儿刚刚诞生的初期就开始发生作用了。幼儿在自由爬行中,千百次地重复上述动作,就可以不断地锻炼大脑的视觉系统,就可以不断地锻炼大脑的视觉系统,使眼睛能熟练而灵活地活动,同时又使脑的视觉系统集中地同眼睛一起协调动作。

由于进行了这种训练,小孩子的眼睛就能在以后的长时期内熟练地在手的长度范围内进行活动,灵活地捕捉各种认识对象,并在对象同大脑之间形成最敏捷、最有准备的反映系统;同时又使大脑训练出能及时接受从视觉得来的反映的能力和迅速地分析综合视觉的反映物的能力,提高对视觉对象的认识能力。

总而言之,在遵循安全原则和体能允许的范围内,父母们应该多让婴儿们在地板上做“四足”运动。

□婴幼儿爬行的训练方法

1.视觉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关键

幼儿爬行有助于视力发展,所以爬行值得鼓励。一个人的视觉提供给大脑的知识和经验,比起身上的其他所有感官加在一起所提供的知识经验还要多。因此,人的视力状况、眼睛的能力、视觉向大脑反映情况的速度和精密度,将直接影响大脑所掌握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材料,证实如果一个在幼儿期得不到充分活动的机会的人,成年后脑力将受严重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脑力迟钝,最严重的甚至出现那种所谓“蒙古型畸形病”(部分是天生的)。“蒙古型畸形病”导致儿童脸白痴呆皮型脸,双眼吊梢,大舌头,头盖阔而短,智力属低能儿型。患者若能受爬行动作的训练,通过爬行锻炼肋与手脚的协同能力,对于先天性疾病带来的脑力迟钝有益无害。

2.具体训练幼儿爬行的办法

你可以仔细观察婴儿的动作,并有意识地促使婴儿更多地进行那种有益于大脑成长的动作。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引导小孩子用肚皮紧贴褥子的形式提早使四肢活动起来。可以选用很柔软、光滑的褥子,并给孩子穿上适当的衣服,不要使他的肚皮直接同褥面摩擦。在做这种运动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在小孩做这种运动的时候,可以使褥面稍稍地倾斜,以有利于孩子形成向前推进的习惯性动作;或者用你的手指不断地搔抓小孩的脚底,这样可以帮小孩更快地运作。但所有这些训练的意义是使小孩提早同周围环境打交道,更早地观察他周围的事物,有利于提高他的智力。

应该注意的是,年纪愈小,爬行时间就越短,一般以半分钟一次为宜,千万不可过度和勉强为之。一定要注意安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先天素质对婴幼儿的影响

1.先天系素和后天环境

遗传基因,十月怀胎和出生时的环境条件综合地决定了婴儿的体能和智能。正常健康的婴儿,在一般情形下智能大致相近。

父母应在心理上突破障碍,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尽自己的力量协助孩子发挥智能,以便尽父母的责任和功能。

资质(或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变动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占决定性的地位。人的天资一方面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另一方面源自于可由人力控制的后天环境。

2.善用环境激励婴幼儿成长

俗话说:“环境能塑造人”。对培养儿童成材来说,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很多学者强调遗传因素的影响,即重视素质的因素。

实际上,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应从不同时期来考察其程度的差异。

善用环境,善于激励儿童向上发展是家长和教师的重要任务。父母和教师应该积极地看待儿童的智力水平,不应只消极地迁就儿童的实际水平,应该尝试务实地引导儿童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有所改善,有所提高。

□提供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环境

在日渐小型化的现代家庭中。多数家庭仅以一对夫妇作为家庭核心,而通常夫妇都出外谋生,长辈亲戚未必有空或有能力代为抚育幼儿,故一般家庭都雇用外地女佣代为打扫居所,照顾幼儿。最近,西方学者研究所得,没有六亲同住的核心家庭,诚然可免于大家庭式的两代冲突,可是,如果祖父母辈能帮助照顾孙儿,他们的大量余暇时间和一定程度的精力,正可协助照顾孙儿女的成长,孙儿女能获亲属长辈(祖父母辈)的呵护和照料,再配合日间照料幼儿的专门工作人员(外地保姆)的专业看顾,这样对幼儿的成长更有利。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和应用指南,专门工作人员推荐的:(1)应提供一个安全的、可预计的环境给幼儿,以便幼儿能够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及作出合适的选择。(2)幼儿照顾者必须有责任感和热心,能敏锐地探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韶律感,又能与幼儿建立亲密而稳定的关系。(3)提供足够的广阔空间让幼儿去探险摸索,制造机会让幼儿可接触到其他儿童,可让幼儿去观察、模仿以及和其他儿童作社会接触。(4)尊重幼儿是一个主动、活跃的生活参与者,而非被动的训练接受者。

以上四点有利于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和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鼓励对技术、能力的磨练,促使幼儿对大自然好奇和好问的兴趣,还培养了主动探究的意识,诱导幼儿一生当中都会追求任何学习的机会。

充裕的物质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但这些只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

那什么是决定性因素呢?如何行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这个终身教育日渐风行的年代,学习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很多的东西才能不断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父母如何发挥特长去协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综合而论,抚育幼儿是有科学的原则要注意的。提供适当的空间和社会环境,以及循循善诱幼儿去发挥好奇心、去不断学习的心理环境,这些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颇为有利。

□帮助婴幼儿发展潜能

1.从婴幼儿开始教育

有些人主张在婴幼儿时期便开始进行教育,如果用适合的人选和用适当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去教导婴幼儿“成材”,这是可以梦想成真的。

例如日本教育学家井深胜指出,婴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成人的难易概念不适用于婴幼儿。父母认为乏味没意义的事情,幼儿孩会敏锐地积极地去接收,甚至成为影响一生的种子。

有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潜能呢?

最重要的是配合婴幼儿的生长阶段,不揠苗助长,不任其天生天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培养孩子是一件颇费心血的事情。父母要细心地寻找和抓紧时机,给孩子提供各种适当刺激。

婴幼儿期的经历,是以后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井深胜认为许多事情如果在婴幼儿期没有学过,年长才学比较难以学好。

2.注意语言的训练

在开口说话前,语言环境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周围的人物(如祖父母的乡音)能否发音标准和用字规范,对婴幼儿有深远的影响。

从出生时到牙牙学语时,婴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通常由幼儿的正规教师和父母组成)步步形成,婴幼儿对语言的吸收状况。此时的状况影响了以后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且是绝难改变的。因此父母要选择语言素质较高的教师,并严格要求自己。退而求其次,尽量让婴幼儿听到标准发音的儿歌,或讲故事的影音教材,也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井深胜还指出,婴幼儿的脑袋潜能无穷,若能循序渐进,婴幼儿便会几乎无所不学,几乎无所不能(能学)。

3.与社会和大自然接触

现实环境和新事物能够诱发婴幼儿对生活的兴趣与求知欲,因此除了注意语言环境外,多让婴幼儿在安全环境下接触现实环境和新事物,例如日本摩托车(Honda)大王田操一郎,在婴幼儿期被祖父抱到有摩托机器的地方,自小燃起对摩托(马达)的兴趣,激发了对这方面的深厚感情和兴味,长大后锲而不舍,终有所成。

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些漫不经心的浮光掠影,但对婴幼儿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许多有杰出成就的历史人物,回忆左右他一生成败的转折点,多数和幼年某些印象深刻的经历有关。带婴幼儿去参观大自然锦绣山河、历史文物博物馆以及动植物公园,婴幼儿更能呼吸繁富的文化气息、感悟自然界恬静的氛围以及接触物质文明睿智创造的结晶。

因此,在健康条件有保障时,让婴幼儿多参观、多游历,是帮助婴幼儿发展潜能的关键。

□认识婴幼儿记忆的特点

1.婴幼儿的识别能力

婴儿学习和记忆,必须从小到大、从零碎到全面逐步培养。

一般培训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通常成人的学习也是这样逐步深入的。可是,有些研究发现,婴孩的学习不一定是从简单入手的。例如说婴儿根本不懂欣赏古典音乐,然而有研究指出,对婴儿来说,巴哈的音乐和儿童歌谣、独奏或协奏,影响都是一样的。只要婴孩喜欢的话,古典音乐和简单单谣并无分别。

成人的“难、易”观念不一定适用于孩子。

人在受教育后,形成了一套依赖知识来作判断的逻辑思维,但是婴孩感官所作的判断,并不依赖知识(名词、概念),相反,名词、概念等知识,反而可能成为判断真相的障碍。婴孩是完全依赖直觉来评判事物的。

又如几个月大的婴儿,已有认出自己母亲面孔的能力。大多数婴儿已牢记母亲的面孔特征和母亲拥抱自己的特点了,陌生人是骗不到婴儿的。

2.婴儿的记忆能力

婴儿很早便具有相当的记忆力,婴儿具有类似拍摄全副景物的照相机的功能和具有辨认事物的惊人能力。婴儿还有记着面部表情细微差别的能力,故记忆字型和物件,并不太难。

婴儿具有认识数学上“集”的概念,故对“集”的倍数的认识并不困难。

有研究指出,两岁的婴儿开始记忆小汽车模型的名称,约一年后,该幼儿能准确地认出汽车类型、出品公司厂名,甚至型号,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三四岁的孩子更能说出汽车的名称,这是屡见不爽的例子。上述例子反映出婴儿有“全息”(全面印象“呈像方法”)的记忆能力,因此,成人认为繁复的事物,婴孩一样可以记住,在婴儿期便教他认记事物是可能的。

但是,婴孩的情况各异,父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切勿望子成龙心切,反而给孩子记忆造成障碍。

□婴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

1.婴幼儿思维活动的发展

婴幼儿的思维活动由于经验水准和智力的限制,他(她)们对事物的理解主要属于直接的理解(不需要经过间接的思考过程,就能立刻实现的理解);间接的理解(时间上经历一个逐步展开的理解,经过思考逐渐达到分化、精确的理解)还刚刚开始发展。

婴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逐步发展的,大致可以归归纳为以下几步:(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事物或动作来理解,到开始依靠词语的说明来理解。(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有一种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的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辨证关系。

家长该如何利用儿童的理解发展期去帮助婴幼儿发展智慧,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呢?古今中外渊远流传的谚语,谜语和寓言是也,其象征性内容使幼儿较易理解。

幼儿对谚语、谜语、寓言和象征性内容(如诗、漫画等)会较易理解。

2.幼儿理解力的特点

儿童对寓言和比喻词转义理解的水准是较低的,离不开直观形象的,而理解水准的提高是随着儿童年龄增的增大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1)处于低层次的理解,幼儿把寓言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同寓言或比喻词的转义或隐喻。其表现为大多数幼儿倾向于字面的解释,如“有头无尾”就是有头没有尾巴,“一针见血”就是戳一针就看见血;对寓言则是复述故事的情节。(2)局限于具体情节来理解寓言或喻义,离不开直观形象。如“刻舟求剑”故事说明“这个人是笨蛋,不用脑子,因为他只看到剑是从船边落下去,想不到船是会走的”;“一日千里”说成“一天可以做几年的事情”;这些说明和解释仍离不开具体的事物。(3)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和词的直观的形象来揭示寓言的寓义或比喻词的隐喻,如指“独木不成林”理解成“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把“一毛不拔”理解成“很小气”等。

当然,幼儿能够摆脱具体情节和直观形象而倾向于掌握寓义,这种思维活动方式的进步,并不一定保证其思维内容的正确,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范围和丰富程度不同。

第二章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婴幼儿心智潜能的四大发现

初生婴儿对光线、颜色、形状等多姿多彩事物充满了好奇,虽然他们已经具奋了初步的领悟力,而领悟力仍在初步发展,境家异彩纷呈的外部世界仍不断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

初生婴儿还不具备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所以,我们成年人无法从幼儿的“言语”中知道他们的心智能力,只好靠日常的细心观察了。

小宝贝的所有第一次,都是他们智力的初步显现。例如,小宝贝长出第一颗牙、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说出第一个单字、穿上第一双鞋子、第一次甜睡至天亮……等等,都使作父母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

传统的看法认为,初生婴儿的智力水平是不高的,但小宝宝的智力,真的仅止于此吗?事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最新证据显示,婴儿在很早的阶段,已经有十分活跃的思想。

由于初生儿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尚未形成,我们知道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但只要透过一些特别的方法和技巧,还是可以分析到小宝宝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我们会发现小宝宝一些特别的能力,例如,对数字已有基本的理解力、有早熟的语言能力以及对自然界定律有天生的认识。

1岁或1岁以上的小宝宝知道的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只不过他们还不能用成人世界的话语进行表达。

1.记忆能力

从前的心理学家一直认为,幼童要待语言能力形成后,才会有记忆的能力。但最新的研究却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记忆的能力。

心理学家们用下面的实验得出了以上结论:他把一些婴儿放在黑色的大木箱中,让他们看在不同位置上的电视节目,节目中有一系列彩色影像在不同荧幕上出现。从红外线摄影机观察后发现,经过重复5次播放后,婴儿已经能够知道下一个彩色影像将会在那个荧幕上出现。再经过数次的播放,婴儿已能够预知整个节目的程序。两个星期之后的测试表明,婴儿仍记得整个节目的程序。这表明婴儿的记忆力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

婴儿对眼前发生的事物有记忆能力,不仅于此,他们还具有分析预测的一定能力,对于复杂的事物也是如此。下面的试验表明了这一点。例如,有位心理学家把一个婴儿放在一个特制的可转动的婴儿床上,用缎带缚着婴儿的膝盖,观察他踢脚的动作。结果发现他为使婴儿车转动,便兴奋地踢脚。数星期后,心理学家再做同一实验,但婴儿的膝头则不再绑上缎带,婴儿车不能再转动了,婴儿却仍然踢脚,希望使婴儿车转动。到最后,他不再踢了。由于预测到了环境条件的改变,婴儿作出停止踢脚的反应。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会全盘否定原来的一切,因为当心理学家再次装上转动以后,婴儿仍就意识到了条件的再次改变,兴奋地踢起脚来。

此外,我们从以下的实验可以看到幼儿的良好记忆力,这个实验是把16个半岁大的婴幼儿放在一个黑房中,房内装有一个发出不同声响的发声器。心理学家透过红外线摄影机观察这些幼儿何时及怎样走近那发声器。两年后,这名心理学家再邀请这16个已是两岁半的幼童做同一实验,另外再请16个没有做过这个实验的两岁半幼童参加。结果正如人所料,那些曾经历那次实验的幼童,都全无惧意地走近发声器,而新加入的幼童,只有少数走近发声器,其余大部分的幼童则哭喊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实验,我们应该改变结论经常认为幼儿没有记忆力的看法,因为初生婴儿已经具备迅速发展的记忆力,这个时候要尽早培养和开发,父母也要开始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

2.推算能力

有心理学家曾对5个月大的婴儿的运算能力进行研究测试,得出以下结论: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领悟到一些简单的数学,并拥有基本的加数和减数的能力。

有心理学家曾经用洋娃娃做了一个加数和减数的实验,他预先把一个洋娃娃藏在屏风后,然后当着婴婴儿的面,先放一个洋娃娃在屏风后,接着又再放多一个在屏风后(表示一加一)。当屏风拉开,婴儿眼前出现三个洋娃娃时,婴儿忘却了去拥抱喜爱的洋娃娃,而做出良久的瞪视,似乎在想为什么洋娃娃的数目不对。成年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一、二、三与四个球的区别,而较大婴儿对区别的能力接近成人,早在10年前,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这个现象。而一般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拥有清晰的数量及数字运算概念。

心理学家都相信婴儿对数目的认识是天生的。虽然如此,婴儿有运算的能力并非必然的,父母不应该因此而把一些复杂的数学给小宝宝运算。

3.语言能力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形容那些初生至4个月大的婴儿是“语言学家”,他指出婴儿在未学会说话前,已经能够分辨出一些复杂的语音。他们能够从一类语言中,分辨到150种声音,而到6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分辨出自己母语的声音了。

曾经有心理学家尝试给婴儿听一个重复播放元音及辅音的录音带,当声音由“ah”转为“oooh”时,便有一个玩具熊从盒中弹起跳舞。那婴儿每当听到这种声音上的转变时,便立即望着玩具熊。这表明,婴儿已经具备对不同声音的分辨力了。

另外,8-9个月大的婴儿,其理解力已逐渐发展,譬如当妈妈指着一个球,教婴儿说“球”时,婴儿已经能够领会妈妈的意思。据一名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婴儿究竟懂得多少个生字,但幼童的理解能力必定比他的表达能力佳。婴儿学习讲话的能力与他的理解力并不相同,他们学习讲话的速度虽然有差别,但是他们的理解力却大体相同,处于已经较强的水平上。

4.物理的认识

实际上,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初步的基本物理概念。

心理学家在婴儿面前,用球弄出几个“不可能”的动作,首先把一个球像滚过一件固体的障碍物,把第二个球看似在两个平台之间弹跳,而把第三个“系”在半空,然后计算婴儿观看的时间,又记下他隔多久看另一个动作。

实验证明,婴儿对于一些违反物理常理的事物,会观察得较久,幼儿确有一些物理的概念。心理学家表示当一个未懂得说话的幼儿未能用言语去表达用肢体移动或接触某件物件时,他们便会观察那件东西在那里出现,何时在视线内消失,及推测几时又再出现。

□父母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年轻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宝宝好似一张白纸”。事实上,宝宝一出世已经具备了先天性的知觉和感觉,年轻父母千万不要对宝宝掉以轻心,口出狂言或行为不检,因为早期出现在宝宝视线中的事物和父母对宝宝的照顾,对宝宝一生的心理和成长影响深远。有的父母到了宝宝长大后才后悔,宝宝后来为什么绝食某种食物,原来是自己早年的一句玩笑导致的。

婴儿从呱呱堕地到满1周岁,他们的基本信赖感是这一时期的各项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信赖感作为心理的一方面,影响着宝宝此后的心理状况。由于人类的宝宝较其他的动物,显得格外无助和需要照顾,而父母的关怀与照顾态度,直接影响宝宝的成长和信任感。因此,打从宝宝出生起,父母就要对宝宝给予足够的照顾和关怀,这不单是培育亲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和信心,这对于他们日后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了令宝宝感到安全和有信心,即使父母未能亲自照顾孩子,只要负责照顾孩子的人(亲人或佣人)能够负责任和妥善地照顾宝宝,宝宝的心理成长也不会打折扣的。一年之内,最好不要频频迁居,经常更换照顾者也不好,因为如此导致的环境不稳定会增加宝宝的危机感,使宝宝无法获得安全感,于是“夜哭郎”、“哭公”等无所适从的反应便频频发生。

初生婴儿不会自己吃食,必须由人喂食,在谁喂宝宝最好方面,专家认为,虽然喂宝宝劳心劳力,但如果妈妈的情况许可,而又乐于留在家庭中照顾宝宝,那么,妈妈当然是喂宝宝最适合的人选。可是,有些家庭碍于经济的问题,或是个人的抉择,以致初为人母便要继续上班,而把宝宝交由其他人照顾。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当妈妈的也无须内疚自责,只要妈妈懂得争取时间与宝宝相处,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理成长都不会造成什么问题的。

初为人母便迫于上班的女性可以让固定的专门的人来照顾宝宝,但是应该尽量多地与宝宝见面和相处。既然与宝宝见面的时间有限,便要从质的方面着手,最好与宝宝多些身体接触,例如喂奶、换片、洗澡等工作,最好由父母亲自做,宝宝年龄稍长,可以喂饭、讲故事、陪孩子进入梦乡,尽可能与宝宝分享欢乐的时光,这都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社会是大家庭群居,宝宝出生后,通常都是有很多人照顾的,因此,无须担心宝宝不是父母照顾就有问题。相反地,假若妈妈放弃一切,留在家里喂宝宝而感到不安和烦燥、那么宝宝交由他人照顾,妈妈外出工作,也可能是更妥善的安排。有些妈妈选择每天外出兼职半天,以便有自己的寄托和私人时间,她们回家后,会更热衷照顾子女。

由此看来,是否由妈妈自己喂宝宝最好,这观点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论谁来喂宝宝,他们都一定要有耐性,懂得欣赏宝宝,这样才可以给宝宝愉快的生活和经验。因此,如果你需要找一个人来照顾宝宝,最好找那种喜欢小孩又有耐心、有经验的人。

目前的中国,每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由于独生子这种身份其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关系将出现新的变化,很多父母对这种情况是否会影响孩的性格和心智深感担心。

一般父母担心独生子会性格孤僻高傲、内心孤独,事实并非如此,应该说如果独生子娇生惯养,结果才可能如此。基本上,独生子的性格和心理与其他孩子没有分别。独生子只要得到父母正确的教导,让孩子懂得与别人相处,掌握社会技巧,他们的成长应该没有问题。

至于部分独生子给人印象孤僻,这跟他们父母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们的父母性格沉静内向,孩子的性格自然受到影响。

当今父母只有一个孩子,过分照顾和溺爱很容易出现,为了孩子好,应更加适当地管教,尤其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朋友,父母必须与长辈和亲友有默契,不要给孩子太多玩具和衣物,更不应为了对孩子好,而事事顺从他们的要求,不论父母之间或亲友之间,对孩子的教法都要有一致性,也免令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排斥那些苦口婆心的人。

父母应该为孩子多举行家庭活动,特别是参加一些社会服务,让他们学会过精神生活和通过分享精神的快乐而认识世间并非物质最重要。

要让孩子心理正常、性格健全完整,父母的管教态度也十分重要。原则上,要有效管教孩子,父母要做到以下五点:

1.预防胜于治疗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培养他们活泼的性情,不要让他们走向孤僻的一端,也不要太放任他们的侵略性,而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2.身教胜于言教

父母及长辈要以身作则,不应只会说道理,而不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3.鼓励胜于惩罚

心理学上曾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多用鼓励来对待孩子,孩子所取得的进步比批评的效果大得多,而且鼓励往往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表现,应该以欣赏、嘉许和鼓励为大原则,让孩子作自我超越,增强信心。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错,父母当然应该给予惩罚,而且惩罚要肯定和够份量,令他们真的明白和知错。在惩罚孩子时,父母的方面要言行一致,否则就容易让孩子觉得有人担护而被误导。

4.沟通胜于控制

控制往往妨碍了孩子能力的发挥,甚至令他们反感或投降,有些小朋友慑于父母的控制,这导致孩子不敢做决定,长此以往,孩子便会缺乏自信,不能自我意识,也不自我思考,万事依赖。父母应该加强与子女间的沟通,只要有沟通,大家都会感到舒服,关系也会好一些。

5.积极胜于消极

父母之间要态度一致,甚至过分照顾孩子的人都要执行同一的要求,任何问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例如,与其说孩子经常打架,没有人喜欢,而令到孩子自暴自弃,不如说孩子未学会与人相处,可以多学些社交技巧,这样孩子自然觉得比较容易接受,也会更起劲地改善自己了。

□怎样确保孩子心理健康

常言道:“身心健康”,这话是说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但我们只有“十大致命疾病报告”、“人民平均寿命报告”、香烟广告有“吸烟危害健康”的忠告,“空气污染指数”关乎人民呼吸系统健康……一切一切,似乎我们只关注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心理学家指出,小孩的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千万不可忽视。

如果小孩成绩明显退步、不肯上学、变得不再合群、难与别人相处、已受过入厕训练的孩子每次小便失禁,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一般是精绪困扰,因为孩子尚无从诉说,而多发泄到行动上。假如孩子长时期受到困扰的话,会容易大发脾气、打人、说谎、乱掷东西等。

由于小孩子情绪受到困扰,他们并不会主动向父母说出问题,故此家长要留子女的行为表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父母可以从以下四个特点来评判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状况:

1.良好的自我形象;

2.认识并接受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3.能够依据能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4.有适度的自制能力。其中,表达情绪的能力可以视为心理健康的指标。

如果发现小孩子有情绪困扰,家长可以耐心地引导他倾诉心声,然后加以指导,帮助他排遣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舒适的小孩子,无论是遇到快乐抑或不快乐的事情,也会表达出来,而他们表达情绪的对象必定是获得他们信任及又愿意听他们倾诉心事的人,因此,父母千万不要使小孩丧失时他们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而且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言语,多与他们沟通。

有些孩子或许未必敢向父母诉说心事,这有可能是由于父母太过忙碌,没有时间好好与孩子相处,令彼此关系变得生疏起来。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靠父母的努力,有时候亲子间的闲谈并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每天抽短短几分钟,例如睡觉前的一刻或晚饭过后都是不错的闲谈时机。父母与孩子最好在亲子关系中再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让孩子感觉到家庭中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这样一个没有诉斥和责骂的环境,将鼓励孩子的自由倾诉。

但是,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就不应该将信将疑,或不加重视,“讳疾忌医”是万万不可的。“预防胜于治疗”,家长应适宜在问题出现之前,协助子女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管教固然需要,但不要忽略孩子感情需要,更不要因他们表达“我好恨弟弟妹妹,他们出生后你便不理我”等感受而责骂他们。感受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孩子恨弟妹只因他们觉得妈妈给他们的爱愈来愈少,这时家长应该耐心解释以消除这种负面感觉,而不是责骂,否则只有“愈描愈黑”,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独生子女的心理需要

随着人口膨胀,我国提倡“只生一个”的节育计划,“一个现象”愈来愈普及;另一方面,由于现今社会的职业妇女大多把生育计划压后,生育机会也就减少了;此外家长也会考虑到养育子女所需要的金钱耗费高昂,社会又日益复杂化,父母都会经过审慎考虑才会把一个小生命带来这个世界。可以说,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有人口减少的趋势。

1.万千宠爱于一身

临床心理学家表示,独生子女使现代家庭形成“四、二、一”模式——一小孩既得到两个父母疼惜,又有四个祖父母庞爱,可谓万千宠爱集一身。这种备受关注的状况使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成长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二、一”模式的普遍存在,使新一代很少有横向的亲属关系,家族网络得越来越狭窄。将独生子女典型化也成为人们偏见形成的原因,他们负面地认为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合群、脾气差、适应力低、依赖性强、没有纪律又没有计划;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们聪明、具创意、有抱负、有成就欲、独立而成熟等优点。

有研究显示,独生孩子与有兄弟姊妹的孩子的性格差异,并非因兄弟姊妹的多少而影响,主要视家庭背景而异其中,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认识和看法大大影响着孩子将成长的环境。如果父母是自愿性成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则一切影响不大,但是假如父母因某些原因,如生育年龄已过或疾病,而被迫养育一个孩子而已,则该名独生子女便变成他们所有愿望的化身,对子女造成压力,性格发展便会大受影响。

2.独生孩子性格平均

在性格发展方面,独生孩子的性格表现通常也比较平均,何谓平均?就是性格因素作用降低。因为父母管教时较容易将他们视为单性,对性别的成见会较少,他们通常活得比较快乐和健康,毋须为“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情形而不欢。

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独生子女娇气、个性、神经质,脾气大,不好相处,优越感强等。但是随着独生人数增加,他们所受的困扰与一般有兄弟姊妹的人差不多,这只是一项误解。

独生子女的养育环境与外独生子女相比并非一味地有利。就聪明程度来说,独生子女受父母的物质、精神赋予颇大,广受父母长辈的注意,因此智商也较高,他们通常仅次有兄弟姊妹家庭中的第一胎。可是,他们没有机会与兄弟姊妹切磋,失去不少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儿童通常是从模仿中学习,独生的孩子便只能够由成人和家长教导,而成年人又习惯于以言谈表达抽象的概念,念小孩的学习受到局限。独生子女最大的损失便是实践机会,因为兄弟姐妹间的协助动作能帮助他们创造多种能力和塑造性格。

在3-7岁期间如果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他们会很容易吸收父母的价值观念,包括喜好和谈吐方式,动静甚至价值观。因为3-7岁期间正是孩子吸收力的最佳时期。只要亲子关系密切,父母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3.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

毫无疑问,独生子女常常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尤其是在家庭里,他们需要长时期一个人生活。从正面来看,他们可以借此学会有主见、有自发性,培养出独立、有创意、创新求变及有丰富想像力的性格,这些均是专业人士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为他们日后铺了一条有利的道路。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他们常常一个人面对孤独,依赖成年人,把对父母或照顾他们的人视为顾问,致使很多小孩子成了“人上人”,他们处于被迫成熟的状况之下,一张嘴就出惊人之语,让人感觉言行与年龄不相宜。

在其他小朋友中,他又不会太依赖同辈,不喜欢与他人一起,在小朋友中不受欢迎。这种孤芳自赏的性格,很容易受父母的期望影响,隐形的指标令他们自我竞争,过早的自我严格要求和参与竞争,容易给小孩造成心理压力、形成情绪困扰。

为避免小朋友承受太大的压力,父母应该接受子女的先天条件,明白他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要帮助孩子学习接受自己的限制。

4.容易失去宝贵童真

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父母接触,透过模仿与学习,思想很快便变得成熟而有信心,因此很容易便鹤立鸡群。与此同时,他们可能会失去短短瞬间的珍贵童真,童年的乐趣变得一片空白,人类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很多时候都在渴求童真的再来,以得求真正的快乐。父母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美好的童年,这样可贵的时光是一去不来的。

不比较不知道好,独生子女容易习惯于拥有的优越环境而不知足,故此父母应有意帮助他们肯定自己,使他们觉得自己有一种特别的地位,令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

5.独生子女的特殊心理需要(1)寂寞孤独,需要同伴

父母们经常发现独生子女自己和自己说话,特别是一个人玩的时候,他们似乎在与一个隐形的同伴对话,这是孩子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有些时候,他们可能对着洋娃娃或模型车自言自语,外化心中思想,家长应该任由他们投入于这种游戏中,甚至可以改变心态,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他们一起投入其中,“尝试”及“感受”各种不同情况。

假如他们属于内向的小朋友,却又可能有将心中所思所想藏于脑中,只沉醉于玩电子游戏、集邮、阅读、听音乐等较文静的活动时,父母也毋须勉强他们,只是要在适当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制造伴侣”,平衡他们的身心发展,否则便可能变得沉默内向了。(2)依赖家长,家长依赖

在一般核心家庭中,不仅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也依赖小孩,因此要肯定自己的重要性,才能寻得家庭乐趣。独生的孩子通常均有三种不同的依赖方式:

①垄断式——霸占父母的全部注意力,如果其中一名家长稍有忽视,即以行为或发出声音来吸引注意,直至成功为止。

②专注式——要求父母对他有特殊的对待,对待他与其他人的方式要与别人不同。

③偶像式——将父母偶像化,小事化大,有时更会把小事看成“感人事件”,这种方式在年纪较小的儿童中比较常见,是一种自然的成长阶段。(3)独霸天下,世界中心

独生子女通常不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尤其是在3~5岁期间,他们便不喜欢与同龄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要让孩子尽量多地参与些团体活动,教育他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成功。学校教育也是平衡孩子独占心理的一种方式,因此要关心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的情况。(4)抗拒他人,制造骚扰

独生子女的占有欲较强,对他人的排斥感也较强。对于闯入原有生活的人,他们会抗拒和想办法间接抗拒。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向他解释“这是不对的”,必要时可以向他们解释,第三者并非他的敌人,这种方法尝试一次未必有效,但是当小朋友三番五次知道无理的举动并不能解除第三者“威胁”时,便可奏效。

其实,独生子女许多时候处于矛盾中,有某阶段他们会要求有些兄弟姊妹陪伴,但是他们又害怕第三者的威胁,不愿与人分享。父母应该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告诉他们如何平衡自己的综合的需要。(5)需要自知,自律守己

在独生子女的脑海中,可能没有自己照顾自己的概念,皆因父母过分地为子女准备一切所需,甚至一段时间,独生子女大多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缺乏自我料理的能理。因此,他们仍然需要培养照顾自己的能力,使他们能自律,才能使他们能顺利踏足社会。

父母通常与独子独女的关系友善,但为了让子女的将来更美好,不可以过分溺爱,孩子接受父母教诲的时间只有很短,父母不可以为“时间尚早”,否则日后为时已晚。(6)与人合作,拓宽社交

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合作,通过合作孩子可以获得友谊、知识,还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也能意识到个体能力的差异,受到冲击,锻炼能力,主动上进。父母爱子女之心毋庸置疑,但是父母不可以处处维护,他们始终要面对失败,否则在踏足社会后,便很容易自卑,变得毫无抵抗力了。

通过社交活动,可以让子女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从群体生活中体验,以感受他人的观感,打破自以为是的角度。

分析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我们列出专家的建议,供家乡们参考:

①尽量为小朋友拓宽生活圈子,使他们在家庭以外,仍然能够找到更多保护和发展,如朋友、亲戚、老师、同学等。

②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平等地视孩子为有价值的个体。假如他未能做到要求的水平,也可接受他的限制,不可强定规范,否则儿童只会活在一个不快乐的影子世界中。

③与子女建立对话,并非只在语言上的对话,要有活动、有游戏、有生机,才能真正与子女建立关系。

④有强硬而坚定的政策,从小便训练小朋友自律,并定下清晰的观念,不可以因小孩的哭闹、发怒而放弃原则。

⑤不要本来倒置,让孩子临驾于婚姻家庭之上。在家庭关系中定立先后次序,要谨记婚姻是基础,子女由其中衍生,不可以因子女而令婚姻受损,否则两败俱伤,失去主次的意义——先有婚姻才有亲子关系。

⑥满足感和挫折感对小朋友的成长均十分重要,因此要让孩子感受挫败的滋味,让他们适应,面对失败仍能独自站起来,否则危机便十分严重。

6.教导子女要立场坚定

家长要面对许多问题,而独生子女的父母更是责任重大。通常家长最感束手无策的问题,就是子女发脾气。面对大哭大闹的“小雷公”,父母应该拿出应有的严肃,表现出自己对他的不满和不认同,千万不要为了缓和吵闹,随便哄力。他的计策屡次失败后,他便会改过。此外,更要他承担责任,处理善后的工作。需要的时候,让他抒发己见,肯定他的重要性。

如果他需要渲泄时,可以为他疏导,让他大声说话,抒发情绪。但是,不要任孩子哭闹而始终远离,因为有的孩子有自虐倾向,会使自己受伤。方法有父母找别的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总的来说,教导子女是需要承担许多责任,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是有帮助的。假如仍遇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家长可以请教一些临床心理学家,为自己解决难题。有困扰便必须寻求协助,不可以将之宣泄于小朋友身上,否则后果相当重。

□如何处理婴幼儿的情绪及行为

你的宝宝是否胆小如鼠,每逢见到陌生人便只懂躲在你的怀中?你的宝宝是否经常哭哭啼啼,任你如何逗玩,如何爱惜也无动于衷?你的宝宝又是否天生小霸王,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总是初则口角,继而动武?这些都属于宝宝的情绪问题。

儿童是有自己的情绪的,而且,其情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有情绪的便不是乖孩子的表现,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情绪是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不同反应,故此就算是小孩也会有情绪,这是自然而合理的。

儿童的情绪比较简单,伴随年龄的成长,简单的情绪才变得复杂起来。初生的宝宝大概只会有喜悦及不悦两种情绪,但当年纪稍长,他们会在开心时表现出好奇、快乐及有爱心,而在不开心时则会表现出恐惧、愤怒,甚至厌恶。情绪及行为是互相影响的,两者不能分开处理,因为情绪是通过行为去表现出来,而行为则是情绪的宣泄渠道。

1.父母影响孩子心理成长

要处理儿童的情绪问题,必先要了解构成儿童心理的要素,以下是父母影响孩子心理成长的五个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们这种愿望不可太切,记住,给孩子足够的发展,发挥空间,他才能找到自我。有时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不自觉的,只是潜伏在心内,但对孩子一些要求可能已造成一定压力。(2)父母的婚姻状况

父母是儿童安全感的源泉,如果父母终日吵闹不停,以致互不理睬时,子女会变成“磨心”,叫子女充作“传声筒”般的沟通工具,这是极不正确的做法。父母间的关系如果不和睦,就无法给孩子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离异家庭对孩子无异于剥夺童真。(3)父母的情绪状况

如果父母经常情绪波动,也会令小孩子的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父母不当的发泄情绪,小孩子只会有样学样,胡乱地闹情绪,故为人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4)早期与父母建立的关系

现代家庭中许多母亲外出工作,将幼儿托养于祖父母家中,甚至交由保姆照顾,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父母要注意,争取多点与幼儿相聚的机会,不要一星期才探望宝宝一次。而相聚时也多做点亲近的事情,例如帮宝宝冲凉、喂饭等,使宝宝不会当父母是陌生人。(5)对孩子管教的态度及方法

一家人对小孩子的管教态度要一致,尤其是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协调。如家中有老人家的,也需要他们合作。很多家庭中祖辈对孙辈的态度采取纵容,导致父母夹在中间,两头为难。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与祖辈家长沟通,以形成一致的正确言行,有利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2.处理儿童情绪的方法

有利于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1)认同小孩子的感受

当小孩子闹情绪,我们不可以用成年人的眼光来判断孩子的情绪反应是否合理,应该以温柔及客观的态度去了解小孩闹情绪的原因,之后用简单的言语替孩子道出心声,例如:“跌倒是不是很痛?”“爸爸去上班是不是很舍不得?”(2)调节环境与气氛

孩子闹情绪可能是对陌生的人与事物产生不安及恐惧,我们应该观察孩子怕什么,然后尽量移开那些使孩子恐惧的事物,也许,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能使孩子不害怕,但是,一旦发现他们感到害怕,父母要尽量把孩子抱在怀中,给予安慰。(3)运用想象力及幽默感

小孩子有时候会突然产生一些急切的愿望,比如刚上车就要吃雪糕,有的小孩甚至为此撤泼打滚。这时我们要尽量用别的有趣的事去分散的注意力,并引导他去想象一些美好的事情,比如下车后马上吃到最爱吃的雪糕,或者与父母一起吃更好吃的东西,这样他会平静下来等待。(4)鼓励正面的情绪发展

人是一种情绪的劫物,小孩更是如此。我们应谅解孩子需要有适当的情绪发泄,当孩子表现不安,恐惧或愤怒时,父母应该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及关怀,并移开刺激孩子情绪的因素。而当孩子有不当或过分的表现时,例如骂人及打架,父母应该予以适当的责备和教导。最后父母也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处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也学习处理不同的情绪。

3.管教孩子行为的方法及程序

当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后,父母也须学习如何管教孩子的行为。

行为管教是有方法可循的。首先,父母应该订立管教的目标,其中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分别。(1)短期性的目标是及时制止孩子的顽劣,危险或是不当的行为,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的。(2)行为管教的长期目标是要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树立是非观念,并选择并作出正错的行为。之后,父母需要有原则和有系统地管教孩子,具体的管教原则如下:

①嘉许

适当地嘉许及赞赏孩子正确及良好的行为。

②原谅

要原谅孩子一些鲁莽、粗心及善忘等小过失,严厉的管教应该着眼于故意挑战父母权威及明知故犯的行为。

③配合

不要急于求成,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对孩子行为的期望及需要他们遵守的规定,应该是配合孩子的年龄及其成熟程度。

④明确

期望不应太高,规定不应太严,而且应该清晰、明确及事先让孩子知道的。最好通过不直接的方式,拢个好机会明确地让他明白道理,理解后方能认同。

⑤责备

对孩子责备应该针对其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及自尊,强烈的打或骂都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及学习对错。责备不能太过分,同时有的孩子懂事早,对做错事易产生自责心理,家长应注意的是不要让自责发展到自虐的程度。

⑥身教

身教比言教更重要,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为远比说教更能影响他们。

对孩子施行管教时,有以下六步:

①保持冷静,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②将孩子的情绪行为分开处理,先处理好情绪,然后管教其行为。

③接受孩子所要表达的合理及适当的情绪。

④制止及约束不适当的行为。

⑤提醒孩子遵守父母事先订立的规定,及不遵守规定会带来的后果。

⑥教导孩子正确行为的做法(提供选择,让孩子参考)。

第三章 婴幼儿的品德修养

□孩子面前言谈禁忌

小孩子天真无邪,在不懂得分辩是非曲直之前,很喜欢效仿身边的家人的一些行为,特别是最亲蜜的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严重的甚至会让小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父母应该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那么什么样的言谈禁忌要注意呢?

1.勿在孩子面前吵架

众多实例证明,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是最伤害孩子心灵的。由于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依赖,最信任的人,他认为你们应该是最亲蜜,最友善的,当父母发生激烈的争吵时,孩子的心中便会激发起潜藏的恐惧,他害怕有一天家庭会发生变故,而父母吵架那一幕也深深印在了小孩的脑海中。

即使父母对某事物有不同的观点,也切不可用攻击的字眼,例如“你真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难道你不会为他人想想吗?”等,这些话虽然是无心之失,但却会令儿女感到困扰,甚至怀疑自己引起父母争执。因此,父母们应该记住以下数点:(1)让孩子知道你们只是在讨论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你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故此产生意见分岐的时候,但无论讨论结果如何,你们仍是相亲相爱的。(2)要让孩子明白引起你不满的原因,要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事情的经过。让孩子自己也体会一下事情的错对。在你和孩子解释过后,我想你自己也会平静下来,并和孩子强调不是他引起的讨论,让他不要胡乱猜测。(3)当讨论愈趋激烈而没法达成协议时,父母应该停止争论,让大家冷静下来。这样做既不会伤害夫妻间感情,也可以令小孩子知道,讨论问题不是吵架,不会令父母双方发愁。

2.勿因财政问题而沮丧

财政问题是每个家庭也必须面对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给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故此会尽量满足子女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努力建立一个成功的形象,以提升自己在子女面前的地位。假如面对经济困难或失业时,羞于面对,害怕对子女会有负面的反应,那么,只会令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故此,不宜在子女面前表现得沮丧失落。应该勇于面对现状,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孩子明白目前家庭财政上面临着一些问题,同时表示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安慰。其实,父母面对财政问题,只要处理得好,也不失为一个与子女增沟通的好机会,具体的方法有二:(1)要向子女坦白。当失业的时候,不妨向子女坦白承认,同时,让他们知道你下一步的计划,让他们明白你并没有放弃和沮丧,只要他们清楚知道父母的情况,便不会胡乱猜测,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惶恐。(2)与子女互相勉励。父母也可以趁机会,替子女上人生的一课。告诉子女,人生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让他们知道你会继续供给生活的必需品。

3.不要谈“性”色变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便会向父母无意识的提出一些性问题,此时,父母会感到很尴尬,不知道怎样回答。其实,适当的与子女谈性,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父母能够放开坦诚的态度,并掌握一定的技巧,便可应付自如,以下的方法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1)父母要相亲相爱。让子女感受到异性男女之间会相互吸引而产生感情,而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子女年龄允许的情况下甚至让他们明白夫妻间的性事是正常的而并非罪恶。(2)正确回答子女有关性及身体器官的问题。要正确告知子女性器官的名称及作用,如果你真的不太清楚怎样回答或是羞于启齿,可以坦白的告诉他们你不知道怎样回答,然后说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懂了,或者也可以告诉他们在以后他们学到的生理课上老师会详细的告知。家里要有些教父母应付子女性问题的书籍,那些答案相信可以满足子女的好奇心。(3)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时常提醒子女,怎样才是表示亲密的方法,拉手、亲吻等皆是很好的方法。同时,也要设定一些限制,例如不可以让子女触摸别人的敏感部位,也不应该偷窥别人洗澡。(4)要认真地说明同性恋者的问题。告诉孩子,同性恋是一种心理异常现象。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异性之间产生爱意,但也有一部分人会同性之间相恋。这些人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但是不可歧视。

社会上是确实有同性恋者,小孩子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媒介听到这个名词,与其让他们胡乱猜测,倒不如向他们坦白事实。让他们知道有同性恋这个事实,并不会间接使他们将来倾向同性恋。

况且,很多学校已开始推行性教育及教育是传播爱滋病的途径,故此,向子女灌输正确的性观念是必需的。同时,也要强调同性恋只是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应该歧视,也不应该崇尚。总而言之,是要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同性恋者。

4.不要过于渲染死别诺

每当有亲人患病或者死亡时,父母避免不了会在子女面前表现出悲伤的情绪,此时不宜对子女隐瞒真相,同时要适可而止,不可让子女觉得生死离别是很痛苦的事。告诉子女你对生死离别的伤感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父母也要留意以下各点:(1)提醒孩子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世事。困境和痛苦是短暂的,是会过去的。站立时,便可以一起去商场购物……等。无可否认,家中亲人患病而引起转变时,会令小孩子不安或怨恨,但最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起度过困难。(2)解释死亡是怎样一回事。应该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人生的必经过程,而死亡的定义,是心脏跳止跳动、脑部停止运作及人体停止呼吸。在孩子年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简单的向其说明人们会怎样处理尸体,是火化或是土葬。假如不幸小产或是胎儿不幸夭折,更要向小孩解释究竟发了什么事情。你可以说,宝宝仍未准备妥当要生,宝宝没有齐备赖以生存的部分。然后,向小孩子解释为何人体需要心脏、胸部、肺部及其他器官,令孩子进一步认识事情发生的原因。(3)给小孩子一点信心。当孩子患病时,要表现乐观的态度,要让其知道,生病是人生理上的正常现象,并且让其有信心康复,那么,孩子也不觉得患病是一件令人惶恐的事情。要记住,无论孩子有否询问你的病情,也应该表现出信心,因为小孩子有可能将恐惧感埋藏在心里。(4)找适合的机会讨论死亡。有一些孩子在一段很长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机会与家人一起面对亲人的离别之苦,那么他就会对死亡的感受很不真实,他的脑子里只存在着自己的主观意想。此时父母可寻找适当的机会与孩子谈论一下死亡的问题,小孩首次接触死亡的问题时,如果主角是与他没有深刻感情的人,他们一般会比较容易接爱。

孩子天性率真,身边的亲人就是他们学习的对象,故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也会对他们造成深刻的影响。请永远记住,你怎样教孩子,他都会全盘接受,故此趁早定下教育孩子的方向吧!

□训练孩子的行为从小做起

幼儿的行为是天真单纯的,抑或是无意识的,因为此时他自身还不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最初,当你发现你的宝宝手指插猫咪的眼睛或是将饼干乱散在地上,可能会一时宽容,而不舍得责罚宝宝。但当宝宝持续有这些行为,你可能已愤怒得对着他大喝大骂。

学习如何与人分享,以避免一些破坏安宁或孤僻的行为,是幼儿成长之中很重要的一环。当然,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而且需要你的帮助和引导。

幼儿的一些行为需要父母极多地注意,他们此时由于天然使然,会对于自己要求十分的固执。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他们为知道眼前物件是什么、有什么用途,就会去触摸、察看所见到的一切。此外,他们又不懂得收拾,不懂得什么是危险的,随时尝接触见的事物。大部分两岁大的幼儿都有打其他小朋友的倾向,或者抢夺他人玩具的行为。但记住,这些行为绝对是正常的。

虽然幼儿们的特征、行为都很类似,但始终他们都是不同的,有的会较固执,有的较具侵略性,有的则容易发脾气和大叫大嚷。你首先必须认识你宝宝的性格、长处和弱处,才能避免教导宝宝时有过高的期望。

婴儿到1岁大的时候,开始认识到“不”字的意义,便会开始挑战你的权威。在此之前,你的小宝宝所有的“百厌”行为。例如胡乱地按电视机,或到处乱丢食物,只是他们的反射行为而已,并不是有意的。

两岁至三岁间的幼儿已懂得去咬甚至从其他幼儿手中抢走玩具,假如他不能达成自己的意愿时,他便会乱发脾气,令人觉得极为厌恶。在这个阶段,你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和有影响的力的,如果你未取宽容的态度,并温柔的告诉他这样的“不对”,那么他在心理上知道不能这样做。因此他的这种行为便会减少,但你如果每次都对他高声喝斥责骂,那么他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所谓纪律就是为小宝宝定下一些规则的底线,让他知道什么事情是他能做的,这会令小宝宝更有安全感。同时,持续性和一致性地执行这些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今天责骂他把玩具到处乱丢,明天却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便会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是对,怎样才是错。不心分辩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能让小宝宝做的,什么又是可以做的。因为如果你只懂长年累月地对小宝宝说:“不”,而不会说“可以”,或者只懂得责怪他,他渐渐地便会习以为常,继而当你的话是“耳边风”。

当小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尝试拥抱他或亲亲他,因为他可能正需要你的关怀和注意,尤其在“战云密布”的那刻,你的亲吻便是最佳和气氛的良药。

良好的行为和文明礼貌是宝宝成长的两个重要环节,但是切记不过对小宝宝要求过于严格,并不可操之过急,当遇到宝宝做不对的事情时,应温和地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这是不好的。”宝宝听到后,初时可能表现得很惊愕,而且还会继续同样的行为,但你要持续你的态度,慢慢地宝宝便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当宝宝开始说话时,便应教他说“请您……”与“谢谢……”这两句句子。不过,切勿操之过急,因为直至3岁以前,他仍然需要你的提醒才记得使用。当宝宝做得对时,应该加以称赞。而最重要的是要做小宝宝的模范,故此你也要小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做个有礼貌的父母。

进餐时应该阻止小宝宝有任何不礼貌的行为,如乱吐食物。但一些行为如小宝宝以手代匙子进食时,不要表现得太过激烈。这只会令小宝宝觉得进食没有乐趣,严重的甚至会令他拒绝进食。到了3岁的时候,孩子应该学会如何整洁的进食,也知道不能满口食物地说话。4岁大的幼儿应该已懂得什么是适当的餐桌礼仪。

很多父母谈到如何教导孩子时,都显得困扰和无助,大概是由于他们还未掌握与子女相处的窍门吧!

在父母与小孩子相处之间,应尽量避免发生正面的冲突。同时教育孩子应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如果你让他收拾好玩具,而他极不情愿时,你可以暂时放弃对他的要求,而离开现场出去静一下,等平静下来后,再回来好好的说服他听话。同时,也不要记“仇”。你可能难以忘怀今晨小宝宝弄坏了录影机带来的愤怒,但小宝宝大概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为孩子安排好每天的时间表,让他定时定刻地进行每日的各种活动,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做好生活上的安排的重要性和好处,这样会令他感到安全,稳定,同时也让他从小开始学会安排生活的方法。

在教导小宝宝时,要采取积极与正面的态度。当你发觉小宝宝做每件事情你都说“不”的时候,也许你需要与他们一起投入令人快乐的事情中,例如游戏,令你俩远离那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带他到公园玩也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父母更应该对小宝宝多说些鼓励性的话。如宝宝正收拾自己的餐具,你应该说:“拿餐具时小心一点中呀!”而不是说:“不要把餐具跌烂呀!”要预期你的宝宝能做到最好,你也就能愿望成真!

当小宝宝“百厌”时,很多父母都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才好。其实,只要父母留意一下孩子为何会有这种行为,对症下药,便可把问题解决过来。

以下是一些经常发生在宝宝身上的问题及处理的方法:

1.自私

宝宝到了三岁的时候,很自私,而且占有欲极强,此时,他不懂得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当他发现别的小朋友手中有好玩的玩具时,便会毫不犹豫的抢夺。

解决方法:如果你的宝宝抢去别人的玩具,应该取回那玩具,交回物主,或将玩具放到小宝宝看不见的地方。交告诉他不可抢别人的东西。

2.发脾气

宝宝在小的时候很没有耐心当他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时便会大发脾气,放声大哭。假如他发觉不懂得如何玩弄手中的玩具时,他便可能在一怒之下将它掷掉。

解决方法:不要惩罚宝宝,应该安慰他,并鼓励他继续萌生挑战自己的意念。

3.追求别人注意

宝宝需要你无微不至的照看,他希望你时刻都守在他的身边,同时还要和他玩耍,他不允许你去很长时间做一件与他无关的事情,所以当你时常顾着打电话时,也同时发现小宝宝变得特别麻烦。

解决方法:当你与宝宝一起时,尽量不要作长时间的电话谈话,或与朋友作详谈。如果这是必须且重要的,你可以给小宝宝一些玩具或其他东西使他忙于应付。

4.疾病

与成年人一样,当小宝宝病倒的时候,心情及脾气也会变得较差。

解决方法:你要表现得极有耐心,同时要不断地鼓励他,要勇敢的去面对疾病,同时多拥抱他亲吻他让他烦燥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5.对别人太过粗暴

有些幼儿会较具侵略性,特别是男孩子。他们会对玩伴做出推倒、拉扯头发、甚至咬人等动作,令玩伴大哭起来。有些则过分热情,在拥抱小朋友时太过“粗鲁”而令别人哭了。

解决方法:留意小宝宝有没有做突如其来的“暴力行为”的迹象,有的话便要及时加以制止,并以玩具或其他活动分散他的注意力。当宝宝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一起玩耍时,加以赞许、鼓励,并尽量给小宝宝多些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如果他平日表示友善的方法过分粗鲁,尝试教小宝宝在亲其他小朋友时温柔些。

以下是两个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例子,父母的不妨参考一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