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怀香——茶具茶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8:31:30

点击下载

作者:艾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谷水怀香——茶具茶器试读:

文前插图

序言茶之舞池

茶叶最美时应是在茶具中绽放自己的那一刻,茶具就像一个舞池,为茶叶提供了最佳的舞动场地。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约动人、飒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记录;她的翩跹飞舞、回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视欣赏。茶具是幸运的,遇到了最美的茶叶,看她绚烂地起舞,演绎自己完美的人生,绽放自己瑰丽的生命;茶具也是孤独的,一叶茶只舞一支曲子,也只演绎一次生命,轰轰烈烈地来,酣畅淋漓地去,了无牵挂,别无遗憾,而茶具却要不断地迎接这些短暂的生命,看她们舞尽人生,然后独自潸然,别无选择。他的留恋,他的期盼,他的爱护,她全然不知,也全然不顾,他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承受生离死别,也正是因此,他看起来总是一副融合了喜怒哀乐、看透红尘的模样。他在最大程度地包容,也在最大程度地理解,不断地接纳,不断地放手。

茶具是历史上最为丰富的饮具,或华贵或古朴,可粗糙可精细,造型多样,色泽丰富,是一种集合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作品。赏茶具成为了茶人在饮茶、品茶之余十分重要的事情。

虽然茶具是根据人们的饮茶需求出现的,但因为爱上茶具才喜欢饮茶的人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茶具与茶叶如同唇与齿,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所以,茶叶与茶具的搭配总是相得益彰、完美无缺,让人不得不感叹艺术的美丽与宽广。

一位懵懂的少年,因为见到了世间最美丽的女子,于是开始下定决心让自己变得优秀,好与她相配;茶具也是这样,因为见到了风情典雅的茶叶,于是变得优秀。我不知道世间有多少这样的少年能因为那一份美丽,而执著地让自己变得优秀,我只知道,茶具为了配得上茶叶的那份美丽,开始了一段执著而艰辛的蜕变之旅。

从各种史料、文献、诗文中我们发现茶具的变化经历了从粗糙到精致,从笨重到华丽的过程,而这种变化是伴随着饮茶习俗而产生的。比如“芼茶”“茶粥”“煮茶”“斗茶”等,在这个过程中,茶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不一样的特质。

一个懂茶的人是不会不懂茶具的,茶具在诉说什么,思考什么,期许什么,无数关于茶具的问题我们将在本书中一一为大家作答。文前插图第一章茶具的前世今生发展历程开启饮器时代

说茶具之前,总是要先说饮器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的饮器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就有了,而且工艺很精细。迄今为止,在距今约1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大量陶器,正是这些用火烧制出来的陶器,开启了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陶器品种丰富,主要分为饮器、食器、储器、礼器等多种,食器包括碗、钵、豆、簋等,饮器则有杯、盉、斝、盅等。

当时的饮器既可以用来盛粥、盛汤、盛酒,也可以用来盛茶,也就是说茶具还没有独立区分开来。随着夏、商、周的灭亡,我国迎来了第一次大统一,人民进入了安居乐业的时代。人们用竹子、木头、金、银、铜、兽角等材料制成各式各样的饮器,用于不同的场合,而茶叶有时被当作祭品,有时又被当作药材。

春秋之前,饮茶就像那个时代一样,原始、简单、朴实,人们将采集的鲜叶直接放在锅中烹煮,作为药剂服用。到春秋时,为了降低茶叶的苦涩感,人们将茶作为蔬菜煮制,食之。饮茶跨越最大的一步,是人们将茶制成饮料,用来招待宾客。茶具的起源与千百年来人类的用茶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茶漏初见茶具

秦汉时期的茶叶是制成茶饼来食用的。即“芼茶”法:“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茶具便更加专业了。

在诗文著作中第一次出现“茶具”二字,是在西汉王褒的《僮约》中,而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茶具确实是出现在汉代。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浙江上虞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碗、壶、盖,和湖州出土的东汉时期内外施釉且器皿肩部刻有“荼”字的青瓷瓮,以及江西出土的东汉陶炉,茶扫陶炉陶质茶杯

这些茶具都发现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国考古史上无比重大的发现。

从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到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我国一直战乱不断,手工艺也一直停滞不前。待司马家族的晋代刚刚一统天下,杜育的《荈赋》就面世了,此后,这首《荈赋》不断被人们吟诵复制,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信息。尤其是“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这一句,首次道出了陶茶具的产地。从简单到精致

至唐初,人们饮茶时不仅加入葱、姜,还加入枣和薄荷来调味,为的是掩盖茶叶的青草味,在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饮茶的茶具有风炉、锅、茶夹子、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等。因为唐初的饮茶法使得真正的茶香无法发挥出来,所以,人们学会了采用蒸青法制茶,这种制法让茶逐渐成为了普通饮料,此时的茶具根据陆羽《茶经》中记录,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也就在此时,朝野上下有了“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之说,所谓“家藏一副”,是指包括碾茶、泡茶和饮茶在内的一整套茶具,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套茶具。一般有12或24件,是当时生活富裕、颇有讲究的人家必备的器具。此时,皇亲贵族多用金属茶具,民间则以陶瓷茶碗为主,因为陆羽提倡“精行俭德”,所以唐时的茶具多以古朴为特点,比如他在《茶经·四之器》中写道:“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吴远中·青鸟煮茶器谁家青鸟,信落我家丹池;贪醉流霞,一误再误了云期;云起合处恁问黄泉碧落;睥睨金尊一任天荒地老,谁解道千钧来换一瓢饮,却原来,来时千钧早勾销,弹指间丹砂已冷,自来羽化虹桥,池畔老苔,却仍用青黄在炉边偷换流年。从华美到奢靡

到宋代时,饮茶之风日渐风靡,斗茶风气盛行,这时点茶代替了煎茶。点茶与煎茶所需的器具基本相似,但对茶具的外形、色泽和质地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宋人对茶叶的烹饮法格外讲究使然。茶具规格提高,首先表现在器形上,即大碗改为了小盏。其次表现在材质上,比如黑釉盏就以建安的兔毫盏最受推崇。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最后表现在阶层上,黑釉盏是各个阶层通用的茶具,而御前赐茶是必须要用“大汤瓷”的,这种大汤瓷制样似铜叶汤耳,黄褐色。《东坡后集二·从驾景灵宫诗》形容得最为贴切:“病贪赐茗浮铜叶”。

正是这种全民饮茶的大环境造就了我国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此外,宋代还将唐时的改为了瓶,竹夹改为了茶钤,栟榈改为了茶筅。宋代兔毫盏宋审安老人所绘《茶具图赞》中的12件茶具

在宋代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到宋代的茶具有12件,且件件精致华美。它们分别是茶焙笼、茶槌、茶碾、茶磨、瓢杓、罗合、茶刷、盏托、茶盏、水注、茶筅、茶巾。

众所周知,宋代的茶文化是非常出色的,但我们有必要知道宋代不只是茶文化出色,而这是中国五千年封建王朝中为数不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个文化时代令后世无数文人仰慕不已。我们且来看关于茶文化的诗文著作就可略知一二。

先有大臣蔡襄在《茶录》中论茶说器,他不但亲自制作“小团茶”,使建茶闻名全国,而且在品茶、烹试时细致入微,《茶录》更是《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著作。后有皇帝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对当时的茶叶产地、采制、品质以及斗茶风尚的细致描述,这是一部富有趣味的知识性著作,为后人了解宋代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当时文人莫不有关于茶的诗作留待后人慢慢品读。梅尧臣“都篮携具上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是忙碌之余的一点放松;辛弃疾“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是一份难得的温暖;释绍昙“缀钵饭抄云子白,晴瓯茶泛雪花香”,则有一种浓浓的烟火气息。

总之,宋代关于茶的一切都是这般登峰造极。柴烧·茶盏返璞归真

到了明代,烹饮方法更为讲究,这是因为明代开始真正流行起了散茶,据《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茗饮之宗”的散茶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散茶的烹制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真切的烹茶法,使得之前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茶具都被淘汰掉了,就连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景德镇的白瓷,当时的茶以“青翠为胜”,所以,以雪白的茶盏盛青翠的茶叶实属美景一番。也就从此时起,壶与盏的搭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

从材质上来讲,瓷器和紫砂是当时最为推崇的茶具。明代的瓷器较之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紫砂壶更是誉满天下。选壶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选盏时,“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当时的壶以供春和时大彬为最优,盏则以宣德白釉小盏为佳,这种小盏因形似鸡心,所以也叫鸡心杯。除此之外,金、银、锡等金属茶具亦随处可见。

明朝的烹茶法虽简化了,茶具也淘汰了不少,但是茶具的品目却更加详细,做工也更加精致了。这种饮用方法简单、茶具多样而精致的特点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清朝亦是如此。若说不同,首先是较于明代,清代省略了洗茶这一程序。其次是工艺方面,清朝的“景瓷宜陶”在工艺上更加纯熟。此时的景德镇瓷器除了五彩瓷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其中珐琅彩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其完美程度令后人咂舌。同时,工艺的精进也使得茶具的造型更加活泼、多样,茶具品类琳琅满目,经常随着场合的不同而变换。比如,清朝宫廷常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场面宏大,茶具多用华丽精致的瓷器;民间饮茶则随性率真,多以紫砂壶饮之。

因此,此时的瓷器装饰生动华丽,紫砂壶也迎来了创作高峰。今天我们熟知的青花瓷就是当时专供宫廷使用的器具,而民间的紫砂壶手工艺人不断探索创新,当时的制壶大家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等人做出来的壶,造型别出心裁,泥料加工细腻规整,使得紫砂壶名扬海内外,经久不衰。紫砂壶瓷壶宏亿陶瓷12头手绘茶具

总之,从饮器进化而来的茶器,历经千年的演变,愈来愈精彩。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文明的提升,茶具也愈发精致。从秦汉时期茶具逐渐从饮器中分离出来,到三国时期的“芼茶”法,茶具逐渐专业起来。至唐朝时,茶具已名目繁多。团饼茶、煎茶使得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风靡一时,茶碾、风炉、茶釜等一应俱全。宋朝又在“点茶为主,煎茶为辅”的基础上升华出了斗茶和茶百戏。饮茶方法的多样使得茶具也更加多样。当时的黑釉盏、汤瓶十分华贵,考古出土的银制茶具和漆盏托也毫不逊色。明朝的散茶撮泡法让茶具书写出新的篇章,饮茶法越来越简单,茶具却越来越讲究,茶具被简化为壶、杯、盏、托、碗等为数不多的几样,直至现代。传播途径茶文化的传播

茶具的传播伴随的是茶叶在世界范围内的欣欣向荣。世界范围内,日本是最先引入我国茶叶的国家。

唐朝国盛民富,经济繁荣,便利的交通开辟了世界贸易的局面。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到了富饶的长安城,此后他们接触到我国的茶叶,由他们带回的茶叶得到了僧侣们的认同,僧侣们将茶叶视为神圣的药剂,可治百病,茶叶就这样进入了日本的佛寺。此后又于圣武天皇天平元年进入宫廷,出现在一些重要的仪式中。有资料显示,当时宫中大法要时常用茶作为供奉,体现了茶在日本人心中神圣的地位和洁净的象征。

现在,在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还保存着当时所用的茶具——茶碗。这个茶碗为当时大佛开眼供养时所用,它见证了我国茶文化在日本最初的繁荣。铁壶茶碗老铁壶印象[1]

几十年后的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将茶种带回日本并广泛种植。当时的皇宫法要会式里已有用茶的记录,但甚为短暂,因为遣唐使制度在宇多天皇宽平六年被废止了。

直至宋朝国力兴盛起来,日本荣西禅师再次将我国的茶带回了日[2]本,此时正是平安时代的末期,荣西不仅将茶带回了日本,更将我国的茶道一并带回。随着后来日本饮茶之风的盛行,我国的茶具也开始受到关注。日本人非常喜爱我国宜兴的紫砂壶和景德镇的白瓷。加藤左卫门到我国研究制瓷业返回日本后,开始发展陶瓷生产制造业。1510年五良大甫来我国景德镇研究瓷器后,更是将景德镇制造青瓷、白瓷的技术和所需的原料带回日本,开创了日本烧制瓷器的先河。这位五良大甫在我国学习制瓷的5年期间,还化名吴祥瑞,生产了祥瑞瓷器。16世纪,“日本茶道”创立后,茶具便伴随着日本茶道直至今天。老铁壶茶叶罐

继日本之后,茶开始传播到亚洲各地。大部分朝鲜人就饮用日本茶,他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用沸水烹煮,饮用时配以生鸡蛋和米饼,边喝茶边吸蛋,蛋吸尽后开始食米饼,并没有专业的茶具。饮茶时配以专业茶具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有土耳其、克什米尔地区、某些中亚地区和一些阿拉伯国家。

我国的茶和茶具于16世纪进入了欧洲,是由荷兰人引入的。当时进入荷兰的我国茶具是薄如蛋壳的精致茶壶和茶杯。将它们传播开来的则是富人的妻子们,她们通常会在家中专门布置一间茶室来招待客人,而且格外注重茶具的使用。她们将茶叶存放在银丝镶嵌的小瓷茶盒中备用,饮茶时每个茶壶还配有银制的滤器。除家庭茶室外,商业茶室的逐渐增加也为茶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欧洲的茶文化传播中,不得不提到葡萄牙公主卡特琳,她于1661年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把饮茶风也带进了英国宫廷。当时,茶在伦敦咖啡馆中专供男子饮用,单身女子不得入内。茶汤用小桶装盛,像啤酒。卡特琳进入王室后,英国宫廷逐渐养成了自己特殊的饮茶习惯。

17世纪乔治一世时期,我国绿茶随武夷红茶进入了英国市场。当时的英国人视茶叶为贵重物品,在家中设置装潢富丽的茶箱,加锁珍藏。这种茶箱用木料、龟板、黄铜或者银制成,里面分装绿茶和红茶。当时的饮用习惯是把可供一杯或数杯的茶叶放入壶内,然后注入沸水浸泡片刻,再续添沸水,直至每个人认为适当时方可停止加水,开始饮用。这里的壶是指来自我国的壶,小而精致,价奇高。在英国的茶具史上,安妮女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她喜欢饮茶且喜欢赏茶具,所以带动了宫廷内外注重饮茶的风气,当时上流社会的人士都以茶来代替早餐时的麦酒,所用茶具除茶杯和茶匙外还有茶壶,当时的茶壶就以安妮女王所欣赏的钟形银壶为上品。英式茶

除了皇室外,英国的政客文人也很喜欢饮茶,比如诗人拜伦,他喜欢在饮茶时加点乳酪进去。政治家葛拉德士顿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饮茶家。威灵顿这位名将喜欢饮茶是因为茶总能带给他清醒的头脑……

在欧洲,除了英国外,就属俄罗斯的饮茶风最浓了。俄罗斯人有一套自己的“俄罗斯式”饮茶法。用的工具有茶缸、茶壶、茶杯、茶盘、茶碟等。俄罗斯的茶具带有浓烈的俄罗斯风情,其材质通常采用铜、黄铜或者银,精美华丽,且体态较硕。

这样说来,欧洲国家饮茶以荷兰最早,其次英国,再次俄罗斯。饮茶法则是英国最考究,荷兰学习英国,俄罗斯又有所创新。欧式玻璃茶具

欧洲之后就是美洲了。美洲饮茶以美国为最早,在19世纪时,美国人已有晚餐饮茶的习惯。美国人饮茶喜欢饮袋装茶,简单方便,他们把茶分为两种,热茶和冰茶,热茶适宜冬天喝,冰茶适宜夏天喝。他们用壶泡茶,用杯饮茶,围着茶几,吃着点心。美国也有茶室,但和别国的茶室不一样,这里是小吃场所,名叫“茶园”。

美国之后是加拿大,加拿大人虽然茶叶消费量大,但几乎只饮红茶。他们饮茶用茶壶、茶匙和茶杯,其中茶壶特别喜欢陶制的。

再来看看大洋洲的饮茶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的畜牧业很发达,所以饮茶习俗比较像我国的内蒙古、西藏等地。他们多用锡罐和镀镍的壶来煮茶,茶汤浓厚。

非洲人也饮茶,比如摩洛哥人就以我国绿茶为宝,埃及人则喜欢红茶,他们在饮茶时喜欢加糖或薄荷,用玻璃杯冲泡。艺术作品的传播

茶具随着各地饮茶之风的兴起逐渐盛行起来,它融合了饮茶人的喜好、风格、文化、背景等,与茶叶一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茶具的传播远不仅于此,它还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正是艺术的神奇力量将它快速带领到了世界各地。

以日本为例,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的第一部茶著作,这本书让日本人民认识了茶的各个功效。藏于日本西京市博物馆的《明惠上人图》定格了明惠上人在松林下坐禅的画面,明惠上人高辨在宇治栽植了第一棵茶树,成了为日本爱茶人尊崇的对象。

此外,日本人还创作了采茶歌和采茶舞,采茶歌韵律简单、朗朗上口,很多儿童都会唱;采茶舞常由艺伎来表演。

日本也有写茶的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淳和亲王(后来的淳和天皇)的《散怀》:(明)姜隐《芭蕉美人图》(局部)绕竹环池绝世尘,孤村迥立傍林隈。红薇结实知春去,绿鲜生钱报夏来。幽径树边香茗沸,碧梧荫下澹琴谐。凤凰遥集消千虑,踯躅归途暮始回。

关于茶具,18世纪西川所绘的《菊与茶》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作用。这幅图的主体是一位日本绅士面对一盆菊花静坐,中心是一群女性,右侧廊下则是茶釜和茶壶之类的茶具。此外,一些关于茶道仕女的画作也会涉及日本的茶具。

处于东方的日本如此,西方亦是毫不吝啬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展现茶与茶具。

1771年,爱尔兰人像画家那塔尼尔·候恩为他女儿绘制的画像就无意识地成就了一幅动人的饮茶图。画中少女身着锦服,披一件皎洁似雪的花边针织披肩,右手捧碟,碟上放一只无柄的茶杯,左手用小银匙搅动杯中的热茶。再有就是乔治·莫兰的名画《巴格尼格井泉的茶会》,展现了一个家庭聚集在名园中用茶的情景。桌上的茶具精致华美,呈现出了格调高雅的温暖。此外,玛丽·卡斯特的《一杯茶》和米勒的《人物与茶事》等绘画作品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来说也都异常珍贵,不可忽视。

对于热情奔放的西方人来说,极富感染力的歌唱艺术怎能缺少。比勒的《亭中茶》就是一首喜剧歌曲,它叙述了一个住在乡下的年轻人邀请城中好友观赏被昆虫毁坏的园亭小径后,请他们随意坐在毛虫与青蛙之间,“饮茶于亭中”的有趣故事。另外,美国作曲家路易斯·艾耶尔斯·加纳特创作的一首高音歌曲《茶歌》,通过讲述准备日本茶道时的快乐时光,生动展现了茶文化的美丽。此曲的道白部分由一位来自日本的“褐色小姑娘”为大家展示,十分具有感染力。

再来看文学方面,1663年,埃德蒙特的《饮茶王后》赞颂道:“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伯考的《课业》一诗,通过这首诗我们领略到了无比欢快的饮茶方式,也窥到了西方人所用的茶具:

搅拨炉火,速闭窗格;

垂放帘帷,推转座椅。

茶瓮气蒸成柱,

沸腾高鸣唧唧;

快乐之杯不醉人,日本茶室一角

留待人人,

欢然迎此和平夕。

很难想象他们的“茶瓮”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具,能“气蒸成柱”,对于我国的任何一种茶具来说,它都能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了吧!

一不小心,茶具传播开了,通过生活,通过艺术宫廷名流,布衣百姓,纷纷将它视若珍宝。因为爱它,人们或吟诵,或歌唱,或书写,或描绘,世界有多宽阔,茶具的舞台就有多宽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