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1:38:04

点击下载

作者:涂同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种植业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

种植业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试读:

编者的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农村逐步摆脱了困境,让艰难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农民开始富裕起来。从2004年起,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多予、少取、放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等一系列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以“一免四补”(免除农业税、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和综合生产资料直补)为标志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为缩小城乡差别,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跨入21世纪后,我国呈现出农村空前繁荣、农业空前发展、农民空前富裕的大好形势。

然而,在2010年以后,全国各地“三农”问题再一次显现出来,而且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全国各地市场处处出现了农产品销售价格上涨过快,居民生活压力加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则频频出现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造成菜(粮)贱伤农。这一现象与经济学规律所说的“商品价格因供求矛盾而上下波动”背道而驰。于是,人们开始细心观察,把目光一下子投到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人们开始冷静思考,我国农产品传统交易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点,作者认为,中国农村和农业下一步的发展只有走电子商务之路,才能真正的富裕农民,服务市民,从而进一步破解“三农”难题。如果今天我国农村不大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将来将无商可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的作者站在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前沿阵地,以全新的视觉,洞察我国“三农”工作的最新趋向,集30年“三农”工作之经验和10年电子商务之探讨,承载强烈的使命感和浓厚的农民情结,将传统的第一产业与最现代的商务模式有机融合,形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之《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种植业电子商务》、《渔业电子商务》、《畜牧业电子商务》、《林果花卉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机电子商务》共九本书。《农村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信息化;第三章 信息化与农村电子商务;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第八章 国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第二章 农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第三章 农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第四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第五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上开店;第六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第七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第八章 农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农产品基础知识;第二章 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第四章 农产品网络营销;第五章 农产品现代物流与批发市场;第六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农产品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农产品部分网站名录。《种植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 种植业基础知识

;第二章 种植业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种植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第四章 农业生产资料与电子商务;第五章 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应用;第六章 种植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种植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种植业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种植业部分网站名录。《渔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渔业基础知识;第二章 渔业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网上渔市电子商务平台;第四章 渔业现代物流;第五章 渔业网站的运营策划;第六章 渔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渔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渔业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渔业部分网站名录。《畜牧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畜牧业基础知识;第二章 畜牧业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畜牧业与信息化;第四章 信息化在畜牧业的全程应用;第五章 畜牧企业的网络营销;第六章 畜牧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畜牧业电子商务网站成功案例;第八章 畜牧业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畜牧业部分网站名录。《林果花卉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林果花卉基础知识;第二章 林果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花卉与电子商务;第四章 花卉现代物流;第五章 花卉网络营销;第六章 林果花卉网站建设;第七章 林果花卉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林果花卉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林果花卉部分网站名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乡村旅游基础知识;第二章 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旅游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第四章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第五章 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第六章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乡村旅游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乡村旅游部分网站名录。《农机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农机化基础知识;第二章 农机化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农机生产企业电子商务;第四章 农机流通企业电子商务;第五章 农机作业电子商务;第六章 农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农机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农机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农机部分网站名录。

丛书采用章节形式编写,逻辑推理,重点突出,内容完整,内涵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列举了大量本产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每个产业剖析了30个主要网站。为了方便读者搜索,每个产业还收录了100多个网址。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科普读物,涉农企业电子商务的操作指南,农村干部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参考用书,农业中职校师生的培训教材,“大学生村官”的必读书目,也可供广大“三农”工作者阅读。

这套丛书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武汉市电子商务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组织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武汉代表处首席代表、原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粟道云女士的精心指导。同时整理、参考或引用了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内容,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所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编者2011年5月20日第一章种植业基础知识第一节种植业的概述一、种植业的概念

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种植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据1999年统计,全国种植业总产值1410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

种植业是狭义的农业,也称农作物栽培业。在我国,种植业同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合在一起,为广义的农业。在国外,种植业一般同畜牧业合在一起,统称为农业。

种植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后期。在长达约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能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技术,于是形成了原始的种植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不断地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种类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播种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产品品质改善等方面。二、种植业的特点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农作物的生物机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和农产品。就其本质来说,种植业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它是一切以植物产品为食品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直接影响。我国种植业历史悠久,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其中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对畜牧业、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正确处理种植业与其他各业的关系,正确确定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三、种植业的分布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分南方和北方,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根据发展种植业的条件、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商品化程度,以及发展种植业生产的方向、措施,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并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我国农作物种植业区域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其中一级区分别为: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青藏高原青稞、小麦、甜菜区。四、种植业的地位

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因为只有绿色植物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和水分,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能,使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畜禽则主要以植物性产品为饲料,将植物能转化为动物能,而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所以,除依靠天然牧草放牧外,畜牧业均以种植业为基础。另外,人们要生存,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自人类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经济过渡到农业以后,这些营养物质无论来自植物性食品,还是来自动物性食品,其最初的来源都是种植业。种植业一直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种植业是由多种作物种植组成的综合体。按其产品特点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作物等的种植,其中的每一类作物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作物。这些作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但是它们各自在种植业中和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其中,粮食生产是种植业和整个农业的基础,因为粮食生产为人类提供最必需的生存资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其他作物的生产和林、牧、副、渔等业才有发展的可能。其他作物的种植也很重要,因为:①人们对种植业产品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粮食以外的种植业产品的需求还要增加。②其他作物的生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③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

加快发展种植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正确处理种植业内部各类生产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投入各类生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合理分配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第二节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一、种植业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总量平衡。种植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已经连续6年增产。截至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28亿吨,比2000年增加6653万吨,增幅达14.4%;人均粮食产量为399千克,比2000年增加了9%。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为570千克,城镇及农村人均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分别为76千克和199千克。农产品总量供给相对宽裕。

2.品种结构仍待完善。我国种植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小麦、稻谷作为主粮供给非常充足。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幅较大,饲料需求迅速发展,大幅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量,玉米供给停滞不前,导致玉米供给偏紧。在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下,国产大豆产量每况愈下,国内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达70%。棉花种植面积增长缓慢,而近年来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迅速,对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棉花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糖料作物产量波动较大,近10年来食品饮料行业产能扩张迅猛,对食糖的需求越来越大,食糖供不应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稳定生产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将是种植业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农产品价格稳步提高。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并每年保持一定增长幅度,另外,我国还对大豆、玉米、油菜子等农产品实施临时收储制度,以保护农民种植收益,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运行。近年来,小麦、稻谷、玉米价格稳步上行,大豆价格受国外进口大豆价格影响波动较大,棉花、白糖价格受产量大小年影响而振荡加剧。2009年以来,受国内极端天气影响,粮食作物生产受灾比较严重,而下游需求一直延续稳定增长态势,玉米、棉花、糖料作物出现供求偏紧的态势,价格涨幅较大。

4.农业物质装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机械化程度。近10年来,我国农用机械拥有量大幅增加,2008年主要农用机械总动力为82190万千瓦,比1998年增加了82%,年度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8%,水稻种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6%,56%、17.6%。

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改革30年来,我国培育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500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了2~3次大规模更新换代,超级稻、矮秆小麦等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提高粮食单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级稻实现了亩产800千克的跨越。另外,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44%。

6.种植区域化格局已经形成。一是粮食主产区基本形成。粮食生产中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南和东南地区,北方粳稻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小麦主要集中于黄淮海的冀、鲁、豫3省和西北地区,玉米主要集中于东北和冀、鲁、豫3省。二是经济作物产区初步形成。棉花形成三大产区,即新疆棉花主产区,冀、鲁、豫棉花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棉花主产区。花生、油菜和大豆为主的三大植物油料生产带已经形成并基本稳定,冀、鲁、豫3省花生区域生产格局基本稳定,长江中下游油菜子生产稳步上升,内蒙古和东北大豆生产基本稳定。北方甜菜产区、南方甘蔗生产区、蔬菜产区基本稳定,南方产区地位提高。苹果形成西北、黄淮海鲜食与加工兼用和东北加工专用型两大苹果生产带。二、种植业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我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成就。

1.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1亩折合667平方米,下同),2004—2006年3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千克,3年累计提高25.6千克。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4975亿千克,3年共增产668.5亿千克。到2009年实现连续6年增产,粮食产量超过5000亿千克。

2.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3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3.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3个柑橘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49%。

4.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入世以来,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蔬菜、苹果汁、橘瓣罐头、食用菌、番茄酱等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2006年园艺产品出口创汇8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倍,实现贸易顺差76.2亿美元,成为贸易顺差最大的一类农产品。

5.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通过积极推进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种植业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抗虫棉推广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70%0“双高”甘蔗、“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90%和80%。二是农业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高效施肥、高效施药和农田节水等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高效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6.4亿亩,相当于全国1/3的耕地面积。三是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不断完善例行监测、动态管理、产品认证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叶等食用园艺产品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6.种植业功能日益拓展。一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种植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种植业已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三、种植业投入产出比

从成本利润率来看,油料作物(大豆、油菜子)、苹果成本利润率最高,在50%以上。粮食作物成本利润率一般在30%左右。糖料作物中,甜菜优于甘蔗。棉花由于价格波动性较大,2008年出现种植亏损的情况。从每亩纯收益来看,种植苹果的收益最高,近2000元/亩。其次是油菜子、甜菜,在300~400元/亩之间。再其次是稻谷,近300元/亩。而大豆、玉米、小麦的收益在200元/亩左右波动。

尽管大多数农产品成本利润率在30%以上,但由于规模较小,农民总体收益较少,若以全国每户农民2亩地,作物种植季为一年两熟制,以每亩平均种植收益在300元/亩来计算,那么一年的总收益也不过1200元。这与农民外出打工收益相比实在少得可怜。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子、农药、化肥价格越来越高,进一步吞噬了农民种植收益。四、种植行业上市公司

根据申银万国证券研究的行业分类,种植业领域共有10家上市公司,其中丰乐种业、登海种业、敦煌种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从事种子的研制及销售,*ST香梨从事果蔬生产,新农开发、新赛股份从事棉花种植及相关业务,北大荒从事粮食作物生产,*ST中农目前暂停上市且资产重组可能性较大,将其剔除。

从股本规模来看,种植业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偏小,平均股本38235万股,其中北大荒规模最大,为17.7亿股,大多数公司股本规模在2亿~3亿之间。

从偿债能力来看,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6和1.0,登海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好于行业内平均水平,产权比率行业平均为1.16,说明长期偿债能力较弱,登海种业、荃银高科、*ST香梨产权比率较低,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从公司营运能力来看,种植业上市公司资金周转能力均较差,这与种植业的生长周期有关。

从盈利能力指标来看,种植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在28.6%,净利润率在10%左右,其中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的毛利率及销售净利润均明显高于行业内其他公司,表明盈利能力较强。

从成长性指标来看,2009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率均出现大幅回升。主要原因,一是2008年基数较低,有些公司出现亏损。二是2009年农产品价格普遍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带动行业景气回升,行业内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荃银高科为2010年新上市公司,其成长性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不表明其成长性较差。

从市盈率来看,2009年年报数据中种植行业平均市盈率为93,若以TTM数据来计算,目前种植业行业市盈率为66倍,高于农、林、牧、渔行业平均值54倍和全部A股的19倍。第三节种植业的发展前景一、种植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种植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阶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耕地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和质量下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呈逐年减少趋势。现有耕地2/3为中低产田,存在养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等问题。水资源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常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近2/3,拥有水资源量却不足全国的1/5。另外,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千克,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0.5千克,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

2.农业灾害威胁加剧。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严重发生,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呈加重趋势。气象灾害方面,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成灾率50%左右,因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损失粮食500亿千克左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我国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305亿千克,2005年达到345亿千克,2006年增加到447亿千克,2007年月份就达到445亿千克,同比增加81.5亿千克,因灾损失粮食呈逐年加重趋势。病虫害方面,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50亿亩(次),如不进行有效防治,产量损失可达40%以上。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力度,但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粮食仍达250亿千克以上。随着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快,灾害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加之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加,给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3.劳动力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9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妇女和中老年,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是种植业生产的兼业化趋势明显。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增加,出现了部分务工农民同时兼营农业的现象。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这部分农民往往经营比较粗放,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得不到有效提高。

4.科技进步亟待加快。在资源日趋紧张、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2%,比发达国家低近26个百分点。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不足,产前、产后、产中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其次是转化应用能力不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5.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土地规模仅为8亩,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提高种植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进组织制度创新。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的能力还比较弱,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健全。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例分别仅为35%和13%。二、种植业发展的趋势

1.种植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体制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现在国家允许土地流转,这利于土地向农业种植能手集中,也利于农业科技推广,从而实现连片种植、专业化管理,发挥适度规模经济效益。

2.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不仅可以引导种植业合理布局,也可以解决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加工企业延伸至种植环节,可以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如河南、河北的小麦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湖南、湖北的水稻加工,在全国均居于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种植业发展的任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保持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种植业发展正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时期,加快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这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在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过程中,有3个方面的任务,即保障有效供给、打牢发展基础和促进协调发展。

1.保障有效供给。确保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应。首先是确保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千克以上,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政策支持,稳定播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改善品质结构,增加种粮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是稳定原料作物生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单产,改善质量,保持棉花、糖料、油料等原料作物合理的自给水平。再次是保障园艺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国内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同时努力开拓国外市场,保持蔬菜、苹果、柑橘等优势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2.打牢发展基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在新品种培育、重大有害生物防控、节本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稳定提高种植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种植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制订和修订相关标准,使良种、耕作、施肥、加工、包装等都做到有标准可循,提高种植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促进协调发展。针对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配置效率,合理确定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节工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种植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波动,增强种植业发展的稳定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种植业与自然协调发展。四、种植业发展的措施

1.完善扶持保护政策。种植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要保持种植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根据生产、市场和效益的变化,及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切实保持农民的合理收益,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生产的作用。应在巩固、完善、强化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逐步构建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2.加强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按照确保20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目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大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为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加快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施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快种植业科技进步。通过项目带动和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建立“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机制。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力争在新品种培育、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示范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针对种植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的现状,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4.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指导灾区落实各项灾害防御措施。加强灾后恢复工作,努力弥补灾害损失。积极开辟水源,建设农田排灌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推广实用抗灾技术,增强抵御灾害能力。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变化,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变被动抗灾救灾为主动防灾避灾。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针,加强监测预警,加大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损失。加快构建新型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专业化病虫害防控服务组织。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地力培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良种繁育、病虫防控、地力监测、农田节水等设施。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机装备条件建设,加快技术和机具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数量,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6.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产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推行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加工的标准化可以提高种植业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借鉴工业化营销理念,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推行网上订单、配送、期货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7.创新生产组织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适度集中,扩大单位生产规模。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强化公益性职能,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以农技推广队伍为主体的公益服务,积极倡导和鼓励发展各种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市场化服务,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提供生产服务、沟通市场信息、促进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第四节种业发展的新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种植业大国,种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入世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同样影响着种业经济,冲击和拉动着种子市场的发展。当今,国外跨国种子公司早已瞄准了我国巨大的种子市场并逐步扩张,加快了重组兼并的步伐,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注入,实行资本、技术和人才要素的整合,我国种业已成为世界种业市场一个新的发展热点。同时,随着《种子法》的贯彻实施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一、种子产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时期实施种子工程以来,我国种子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健全,种子“三率”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新品种的选育推广速度加快,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目前,主要农作物生产用种已基本更换了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科技贡献率由“八五”期间的29%提高到目前的36%,是历史上种子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为“十二五”种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种子市场正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种子经营格局走向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体的种子经营企业正在加快改革、改制,实力不断增强。个体种子经营活跃,民营种子企业异军突起,外资种子企业不断扩大发展。区域封锁、垄断经营的格局开始被打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纵兼横并、资本走向集中已是大势所趋。种子经济正在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干预型转为市场经济调节型,由部门垄断转为行业竞争,由单一经营形式转为多种经营形式,由国内种子市场竞争转为国际种子市场竞争。目前我国有种子外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60多家,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种子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农业部已批准的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育繁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有20多家,其中民营企业有5家。二、种子产业经营集团化

面对入世带来的巨大挑战,我国种子行业长期以来“多法人、小规模、少网络、低效益”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小而全”的粗放经营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种子市场的准入制度将一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种子企业挡在了门外,种子经营集团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种业同行已经开始携起手来联合作战,纷纷组建强势种业集团,组成种业“航空母舰”,使种子科研、生产、经营由分散专一的状况逐步转向大联合、大集团格局,实现育、繁、销一体化。目前,中国种子集团公司与国内外17家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德农种业已与国内14家企业联合开发与营销,湖南亚华和合肥丰乐等上市公司也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快改革和联合,不断前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的实施,揭开了我国种业发展新的一页,既给我国种子市场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又积极与国际种业法规接轨。从国内来讲,有利于规范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创造公开、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从国际来讲,起到了积极完善我国种子产业管理体制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种业走向国际市场,加快了种业法制化管理的步伐。同时,使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企业自律能力提高,农作物品种管理、种子质量管理和种子市场执法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种子产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子产业已经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成效显著,但因发展较迟、起步较低、投入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通过“九五”时期种子工程的实施,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科研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突破性的品种少,育、繁、销一体化的格局尚未形成。科研与企业联合,在现阶段虽说是一种较理想的过渡方式,但由于体制的原因,产权、人权、财权及其他多方面不易剥离开来,难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销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2.强有力的执法体系尚未形成。随着种子市场的逐步放开和不断发展,种子管理工作已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目前全国仍有一部分县、市级种子管理与经营没有彻底分开,有的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导致执法不公、监管不力,使得不规范和非法竞争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二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学法用法不到位,执法经验不足,执法力度不够。三是执法经费不足,手段落后。大多数种子执法单位没有专门的执法经费和应有的执法条件,执法难度大,难以保证行政执法正常开展。

3.企业缺乏组建种业集团的体制基础。目前,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种子公司运行活力不强,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是有的政府部门对种子公司还未彻底放权。尤其是县级种子公司,依附性强,受行政约束大’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二是产权不清,缺乏组建种业集团的体制基础。三是企业自身改革改制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有些种子企业经营规模小而窄,抵御风险能力差,不适应种子产业多元化、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竞争和发展的要求。四、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

1.完善法制,强化管理。完善和健全法规体系是种子管理体制确立及有效运作的依据,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主管意识和行政执法意识,强化对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

2.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种子工程是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九五”至“十一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新的形势下要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尤其要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带动性和战略性项目的建设,继续实施好新一轮种子工程。

3.创新科技,增强后劲。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对种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依靠化肥、农药来提高单位土地生产能力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选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必将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4.加快改制,促进联合。加快推进种子公司尤其是国有种子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改制、改造和联合,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种子公司抓住机遇、深化企业改革和面对国内外挑战的关键。第二章种植业与电子商务第一节种植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一、种植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各行业中应用也越来越广,但种植业因为特殊的产业形态,其电子商务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其他产业。种植业因为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者的特殊群体,加上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使得种植业的电子商务目前依然处于初级试点阶段,真正的种植业电子商务体系尚未建立,一些种植业网站自称为电子商务平台,虽有一些电子商务的功能,但实质上还是种植业信息类网站,而且主要是政务类的。当然,种植业电子商务滞后,也与农业的标准体系、信用体系、电子支付体系及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息息相关。二、种植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1.电子商务有利于削减过多的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传统的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存在着营销手段单一、中介环节多、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经纪人素质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这不仅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同时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减少运输保鲜成本。另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种植者能直接、迅速、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适量的农产品,避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农产品过剩、积压、腐烂等。

2.电子商务有利于种植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由于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小,生产上存在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点,因此,必然会产生供求矛盾。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因流通成本高、流通半径小、产销链过长,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形势。电子商务这一交易平台,能解决区域性、分散性所产生的供求矛盾。

3.电子商务有利于促进龙头企业在行业协会中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电子商务,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龙头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能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如: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一头连着370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企业,一头连着45个国家250多个同行业组织,并参加了8个国际行业协会,取得了参与国际同业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专门机构,这些协会在架设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三、种植业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

1.种植业电子商务推动种植业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全球经济下我国农产品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农产品市场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如果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能完全了解,造成信息不对称,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增加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农民对农产品信息的了解、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种植业电子商务提升农产品市场份额。种植业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可以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营业时间,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同时,种植业电子商务可以将地理范围分散的、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另外,交互式的销售方式,使农民能够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从而提升市场份额。

3.种植业电子商务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或出售农产品之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价格比对,选择最合适的交易者。同时种植业电子商务能帮助生产者及时获得管理信息、生产技术。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在网上签订种子、化肥、农药及农产品的供销合同。农民还可在网上通过集体采购、招标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

4.种植业电子商务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种植业电子商务可以减少第三方或中介组织的参与,农民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可以直接进行交易,减少中间交易成本。有资料显示,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部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可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

5.种植业电子商务有效降低营销成本。使用互联网广告,其成本要比传统广告媒体节省75%。利用网络向全球发布本地农产品资源信息,宣传、推介本地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将本地区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网上农产品超市,不断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逐步引入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式农业”。四、种植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

通常人们都说,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天气。但跨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的应用,又将为种植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随着农村网络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将为中国互联网孕育出巨大的市场机会,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2.农业从业人员大于7亿人。

3.涉农企业数目超过100万家。

4.涉及领域:农业生产,交换和消费,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商品的批发、零售和服务,交通储运等。

5.市场潜力有待开发,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市场分散、信息不畅通、配套制度不完善,商品检验、支付体系、配送服务较落后。

6.B2B、B2C商务模式有一定基础,政府农业信息网络已形成,农业网站众多。第二节种植业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的原因一、种植业电子商务遇到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然电子商务可以为农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交叉并存的国家,种植业电子商务才刚刚起步。

1.电子商务基础薄弱。电子商务的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进步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因素都相互依存。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完善。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已建成的网络的质量尚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网上交易安全性还不十分可靠,网上信用体制不健全’支付的手段单一,物流配送系统规模小、效率不高。

2.种植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种植业电子商务要求网上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要求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然而,我国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比较严重’优质农产品特别是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较少。目前,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还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人们的品牌意识淡薄,申请商标注册或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比较少。

3.种植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种植业电子商务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农产品知识、商务知识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人才。随着传统农业商务模式向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变,传统农民也要跟随着向现代“电农”转变。“电农”是指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种植业生产计划、管理与运销的农民。种植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种植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种植业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反馈,种植业市场的管理和调节,都需要专门的技能,而这些恰恰又是农民所不具备的。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限制,一些懂得电子商务技术和管理的人员不愿到农村去,农村本身又难以培养电子商务人员,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影响种植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4.国外进口农产品的竞争。按照世贸协议规定,我国已取消对分销服务业的所有限制,包括批发、直销、零售、租赁及包装等服务,外资不仅可以控股批发企业,还可以组建独资批发企业。这样,国外农产品以及农业企业可以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势必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二、种植业电子商务面临的困难

1.基础设施不足。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都不具备上网条件,使得种植业电子商务信息的采集变得非常困难,种植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截至2010年底,我国涉农网站已达2万个,但大多数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中。因采集不到足够的供给信息,使得这些网站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

2.种植业生产分散。种植业规模不经济,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种植业的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这就决定了种植业生产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集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因此,种植业的生产往往非常分散,而分散的种植又使得其规模相对较小,难以集中,信息相当分散。同时,作为一种非加工产品,外形尺寸和内在的品质很难统一,更难进行人工控制,使得种植业实现标准化比工业要难得多,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大多数农产品在网上直销的困难程度。

3.农产品配送体系不健全。种植业电子商务真正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极少,像中农网这样的大型农产品商务公司也是与其他物流公司合作进行物流配送。目前,刚起步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多是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单位小,组织化程度低,法制不健全,物流技术难度高。在我国,整个电子商务大环境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经常会受到病毒的攻击,还有相关制度与法规的不健全,网络认证、支付、信用体系未完全建立。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种植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三、种植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观念较为落后。对发展种植业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到位,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基础差,教育相对落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网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网络交易的概念几乎为零。同时,受传统观念束缚,加上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的事实,使得部分农产品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不到位,认为电子商务不适合种植业,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种植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商务模式不完善。目前,我国种植业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服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利润的来源一般由下列几个方面组成:一是信息服务收费。但由于多种原因,如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低,信息时效性差,农民支付能力和认识不足等,使这部分收费难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二是政府项目经费支持。如在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扶贫项目过程中,通过购买公司开发的手持终端机等方式对公司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三是农业电子商务公司通过承包政府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如软件开发、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等获得财政上的支持。

3.没有考虑种植业生产的特点。开展种植业电子商务,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种植业生产的特点。种植业作为特殊的产业类型,其生产受到多种条件影响,比如政策法规、市场需求、气候、地理环境等。目前,我国种植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市场对接困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在物流环节,很多农产品具有季节性、不易储存的特点,在保鲜、运输、后熟处理上较为困难,这都使其物流环节相对于工业品更难于实现。四、种植业电子商务投入不到位

1.认识不到位。对我国种植业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比较模糊,特别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过分强调信息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网站商务功能的拓展,甚至将商务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对立起来,认为信息服务功能具有社会效应、公益性质,要求国家财政给予支持,而对网站的商务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2.投入不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种植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项目上,只重视政务网站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商务网站的资金投入,认为电子商务网站是经济行为,应该由企业来承担,政府不能参加商务活动,所以也不能投入建设商务网站。事实上,我国目前种植业企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种植业者真正需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去。

3.支持不到位。通常情况下,为了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宁愿上亿、上十亿地大规模投入建设有形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也不愿意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投资建交易市场,看得见、摸得着,是政绩工程,也是形象工程’而投资建电子商务网站是无声无息的。第三节国外种植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美国种植业电子商务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将互联网作为加速农业信息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就致力于加速农村地区网络设施的建设。美国农业部相关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配有互联网接口的农场数量已从2005年的51%上升到了55%,拥有电脑或租用电脑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5%上升到了59%。美国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其中使用拨号上网的比例从2005年的69%下降到了目前的47%。DSL、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更加普及,DSL上网人数已占农村网民的27%,比2005年增长了1倍,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也增至7%。目前,互联网技术如同拖拉机一样,已成为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美国互联网的普及刺激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运用给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从疑虑观望转向大胆使用,并从中尝到了甜头。美国农业部、商务部还与美国小企业局联合成立了“小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组”,以推动包括小型农企在内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有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可以说,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业信息流动,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市场协调性,跨越了时空距离,提高了企业的客户战略定位,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农业从业人员可依据网上实时市场信息,锁定交易对象,捕捉最佳交易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3年以来,美国农业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全美零售额的增长速度仅为6.8%。2007年,美国从事在线交易的农场比例已经达到35%,比2005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远高于1997年的20%。二、日本种植业电子商务

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12月就制定了关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战略,总的目标是缩小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差距,使农村充满活力。其特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日本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等。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如在日本网上市场中实力位居第一的“乐天市场”,可通过购买、出售、拍卖等方式交易水产品、肉类、蔬菜、面类、大米等众多商品。综合性网上超市数量在日本呈剧增之势。在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各类农产品信息公开、价格透明,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即可实现实时交易,削减了中间流通费用。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通过和生产者之间直接签订合同,节约了成本,降低了价格,且从农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