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1:42: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价值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成功经验,分析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对世界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生产网络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投资外向化、区域集团化以及经营跨国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为了满足劳动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需要以及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需要,社会保障区域集团化、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

2.国外一些国家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直接借鉴过来,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服务。世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社会保障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运行的实践经验。我们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就是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类研究,总结不同类型社会保障体制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进而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世界社会保障模式多有差别

进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价值之三,是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多有差别,具有分类比较的价值。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正因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尽相同,它们在制度理念、保障项目、缴费水平、资金给付、管理体制等方面各有千秋,这才为我们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提供了可比较的具体内容,才使我们有必要并有可能进行不同体制的比较,发现其内在的共同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一些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们进行社会保障体制国际纵向比较的价值所在,而“世界社会保障体制多有差别”则是进行社会保障体制国际横向比较的价值所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结合,会使我们在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闪光“段”和闪光“点”。

4.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这一国际争论热点问题的焦点之所在,也可以发现世界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点,以便清楚地知道世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至20世纪60年代末,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也得到了公民的广泛接受。可是,到了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社会保障支出的持续增加导致一些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由此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的争论。一部分人对社会保障持指责态度,主张取消社会保障制度,生活保障责任由个人承担;另一部分人对社会保障制度持肯定态度,主张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负面作用,由此产生了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利弊的争论,进而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的争论。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保障层次还比较低,保障水平还不算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为了健全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城乡居民疾病医疗保障问题;要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内容界定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内容界定,是要说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十分繁杂,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各不相同,每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项目也十分庞杂。所以,要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内容进行无选择的比较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只能采取归纳分类方法,以社会保障主体内容为主线,以国别社会保障事实为案例,有选择地进行比较研究。

1.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的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无论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立,还是社会保障资金供求标准的测算和制定,都需要有相对应的思想理论作为依据。因此,进行社会保障基本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也是实现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的基本前提。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归根到底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理论。这些理论实质上要解决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难题,使社会保障如何在需求与供给、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中做出权衡。

2.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比较

每种社会保障模式的产生,每个社会保障项目的改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理论比较是分析社会保障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比较是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工业化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条件。劳动者自主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减少分配不公,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同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3.社会保障水平比较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通常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是为了有助于中国建立一个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为此,我们不但对社会保障总支出水平进行比较,而且对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进行比较;不但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比较,而且对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分析;不但对社会保障水平整体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而且对社会保障水平分项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4.社会保障主要项目运行比较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是社会保障体系构成的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的展开及其在各国的不同实施状况的比较研究,是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重点内容。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中心内容之一,它的制度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往往代表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世界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内容包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形成比较研究;养老保险模式的运行实践比较分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的国际比较;世界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对各国医疗保险模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是我们全面了解世界医疗保险状况并进行更深人研究的必要途径,必将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比较分析世界就业保障理论与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工伤保险制度,是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劳动力市场状况及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为了全面地了解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对世界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和现实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5.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比较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它包括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等。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也呈现出各具千秋的态势,其中有北欧的福利国家管理模式、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管理模式、智利的社会保险基金私人运营管理模式等。所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是了解和研究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重要方式。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基金筹集管理、基金的投资营运管理和基金支付管理等内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也是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涉及全社会公民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资金直接关系着老年人、失业者、病人、贫困者等群体的生存保障问题,因此,社会保障事业必须依法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在世界上也各具特色,有国家统一管理模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模式,也有企业管理模式等。这方面的比较分析,会使我们了解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所起的重要作用。

6.社会保障发展趋势比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不断上升,给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引发了世界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各国政府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都在不同程度地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出现了与改革潮流相伴随的世界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呈现出如下趋势:(1)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上,福利国家开始更多地注重效率即更注重社会保障的激励功能;(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由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制度;(3)养老保险模式开始由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转变;(4)养老保险等基金由完全的公共管理转向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并存,并且私人管理的比重逐渐加大,私营化趋势日趋明显。

7.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他国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服务。

中国要改革开放,要向世界学习,同时中国也要融人世界之中。因此,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分析也应该包括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以及中外对比分析。中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现在正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即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有很多政策需要科学地论证,尤其是如何把国外的经验同中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更有待认真地对比分析和深入研究。

三、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方法选择

在本书中我们着重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论述。这种比较方法,就是从国际社会保障和各国国情实际出发,以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以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地讲,在本书中,我们通过运用纵向比较方法、横向比较方法和理论与实际比较方法,对国际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中的各国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障实践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力求在比较研究中,搞清国外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社会保障运行状况,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提供准确判断的思路。

1.宏观分析与微观解剖相结合(1)宏观分析是指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保障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来进行分析比较,即回顾社会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历史,比较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国家中的不同模式,分析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预测社会保障制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

二是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各个社会保障项目来进行分析比较,即分析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演变的历史和理论依据及形成条件,研究其不同模式及改革,探索其不同模式的发展演变趋势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2)微观解剖是指从社会保障不同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同项目在各国的运行状况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社会保障社会经济关系。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与社会保障的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和强制储蓄型模式相适应,国际上的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卫生服务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在微观解剖分析上,我们就要比较分析上述各种医疗保险模式运行中的医疗保险对象及享受条件、筹资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体制和卫生政策、医疗保险水平、医疗保险运行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各医疗保险模式在公平性、费用控制、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差异。

总之,把宏观分析与微观解剖相结合,就能既考察整体又考察个体,因而能全面地揭示社会保障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一般概括和典型分析相结合

一般概括和典型分析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森林和树木的关系。我们坚持一般概括就是要对各国和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建立原则、筹资方式、支付办法、管理体制、运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由表及里的研究,从中探求出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我们能够客观评价和正确选择提供依据。但是,森林是由一棵棵树木构成的,没有树木就没有森林。因此,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规律时,还要注重典型个体的实证分析。即要了解各国社会保障实践的真实情况、基本数据、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和联系,目的是为了给科学抽象和逻辑加工奠定事实、材料、数据、信息等实践基础。

3.历史总结与现实分析相结合

我们要以对社会中老、弱、病、残、失业者等弱势群体保护的责任为主线,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来分析保障的家庭机制、互助机制、政府机制各自的产生与主要机制、原理和作用规律,分析各自的优劣,特别是分析市场机制的“逆向选择”问题,政府机制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家庭机制的现实意义等。历史要为现实服务,特别要注重对当代世界社会保障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揭示其发展的新趋势,从而为今天的决策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和教训分析相结合

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来审视20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特点,提出和分析人类在20世纪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其在新世纪将如何演变。要顾及到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联系。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的前途和命运的大视野来进行经验总结和教训分析。目的是使我们借鉴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博采众长,少走弯路。

5.国际比较与国内借鉴相结合

120多年来,西方国家总结出了很多社会保障运行方面的经验,这是我们研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它有利于我们通过国际比较,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当然,由于国情和国力不同,我们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和概括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原则和规律,而不能照搬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要以敏锐的职业触角去捕捉新世纪所面临的课题,要研究新形势,探讨新问题,为人类形成新的观念、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规则和新的战略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课后习题详解

说明:本章无课后习题。

第二章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条件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祥于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它是以社会救助的形式出现的。

①《济贫法》(旧《济贫法》)

1601年,英国政府正式颁布《济贫法》(旧《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有:

a.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b.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

c.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

d..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

e.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

f.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②1834年新《济贫法》

a.主要原则

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b.作用

对贫民实行社会救济,安定了社会秩序,对英国在19世纪的大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欧洲其他工业化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制度借鉴。(2)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

德国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①建立标志——“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a.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

b.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

c.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②建立并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因

德国最先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其原因主要有:

a.德国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

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传播开来,德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劳动利益,与资产阶级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工人运动成了社会保险事业出台的催化剂。

b.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和对外扩张

帝国首相俾斯麦认为,若要达到加快发展和谋求欧洲霸主地位的目的,必须安抚好国内的工人群众,调和好劳资关系,实施一整套社会政策,其中包括社会保障政策。

c.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出现

新历史学派即讲坛社会主义学派,它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改良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救助中萌芽,以社会保险为主干,继续向外扩展,它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终于使社会保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1)社会化生产

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方式的转变,工人的伤残、事故、职业病、失业等事件时有发生。因而提出了疾病、伤残、事故、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2)家庭保障职能退化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家庭由生产实体转变为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缩小了。同时,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社会化,于是产生了保障社会化的要求。(3)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不仅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也规定了必须采取社会性保障的形式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社会保障的产生是无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工人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①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为社会保障制度赖以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新历史学派所谓的福利,就是通过国家的活动,举办一些公共福利事业,间接地对收入实行再分配,以缓和、协调当时的经济矛盾。

②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则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就越大;收入越平均化,福利越大,两者都会使社会福利得到增进。

③凯恩斯经济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重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凯恩斯的理论取代了经济自由者的理论,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④贝弗里奇计划,成为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提出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的报告,制定了一整套对英国全体公民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1)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所采取的各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总和。简言之,也就是由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保障整体。(2)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20世纪下半叶,英国首先宣布建成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接着西欧、北欧、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发达国家都陆续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

前苏联建国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建立了以国家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东欧、中国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仿效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采取的经济社会基本制度之一。

2.社会保障体的基本内容

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千差万别,但从其项目的划分和组合来看,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社会保障内容来界定,社会保障的体系大致可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特殊津贴等子项目。(1)社会保险

①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②社会保险的特征

a.普遍性

社会保险的各个险种,如生育、死亡、工伤、残疾、失业、年老、疾病等风险,对于一个劳动群体来说,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因而针对这些风险的社会保险带有普遍性。

b.强制性

通过国家立法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

c.互济性

参加者定期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其中有人遭遇风险而受到经济损失时,可以按规定领到一定数量的保险金,实行风险分担、互助共济。

d.补偿性

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限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入中断时才有权得到给付。但社会保险的给付并不与工资相等,从社会保险那里得到的收入损失补偿,只能是一定程度的补偿,即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e.储蓄性

参加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就个人而言,从参加社会保险开始便按规定长期缴费,等于为自己储蓄了一笔费用,供遭遇风险时使用,以渡过难关;就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储备基金。

f.自我保障性

社会保障资金入不敷出,关键在于社会保险资金收支违反了其原本的自我保障原则,而出现了逆差。按照社会保险的本性,保险津贴给付应当完全取决于保险供款,只是资金实在不敷给付之际,政府才最后出台补助,但以自我保障为基本原则。

③社会保险的内容

a.生育社会保险

生育社会保险是指对女性劳动者因在生育期间中止劳动失去工资所给予的补偿,是保护妇女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生育活动有一定的周期,包括怀孕、临产、分娩、育婴等。因此,生育社会保险要贯彻产前产后一律给予保险待遇的原则,一般应包括妇女产前产后一定时间内的带薪假期,有时还包括生育补助费。

b.失业社会保险

失业社会保险是指对那些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物质补偿的制度。失业者享受保险待遇是有条件的,即失业前必须工作过或缴纳过一定时间的保险费;失业后立即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表示有劳动意愿等。领取失业保险金有一定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失去领取的资格,否则不利于失业人员再就业。若到期仍未找到工作,则改领失业救助金,救助金的水平要低于失业保险金。

c.工伤社会保险

工伤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受伤,而被给予的健康恢复保障,使其在暂时不能工作期间的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工伤保险贯彻“补偿不究过失原则”;同时,工伤保险不实行个人缴费,资金都来自企业,政府只在特殊情况下给予资助,其目的是促使企业改善生产条件,加强职业安全管理。

d.疾病社会保险

疾病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乃至全体公民患病后,从社会群体(企业、社区)和国家获得医疗服务、假期和收入补偿。疾病补贴与工资呈正相关,即工资越多,劳动者获得的疾病津贴也多。十分明显地贯穿着贡献大、收入补偿多的原则。但在任何情况下,疾病津贴都不应高过原工资水平,最多与原工资标准持平,后者可视为疾病津贴的上限。此外,疾病津贴有一定的期限,超出规定期限不再置于疾病社会保险范围之内,而是转入社会救助领域,改领社会救助费用。

e.老年社会保险

老年社会保险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依法判定其进入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必须贯彻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原则。因此,退休金水平要适度,并且要随着物价的上升不断调整。同时,还要贯彻让退休的老人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在社会平均消费水平提高时,退休待遇也要相应提高,而不应使他们的待遇相对下降。

f.死亡社会保险

死亡社会保险即遗属社会保险,待遇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死者的丧事治理和安葬费用,另一部分是死者遗属享有的恤金。丧葬费包括死者穿戴的服装衣帽、整容、遗体存放、运送、火化、骨灰盒及其存放等费用支出。至于遗属领取的恤金,一般均按死者生前一定时限的工资收入发给,未成年子女和无收入的配偶还可按期领到补助。

g.残障社会保险

残障社会保险是指因病或因工伤(包括职业病)致残的劳动者享受残障社会保险待遇。它包括经常性补偿和一次性赔偿,还包括医疗服务、休养、康复疗养等内容。除了满足致残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要尽可能使他们恢复部分劳动能力,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2)社会救济

①社会救济的概念

社会救济即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②社会救济的对象

a.无依无靠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公民

这类公民绝大多数属于长期救助对象。多半指孤儿、无社会保险津贴的劳动者、长期患病者、未参加社会保险且又无子女和配偶的老人。

b.有劳动能力并有收入,但意外灾害降临,遭受沉重的财产甚至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

这类救助起因于突发性和损害程度很大的灾害,难以预测和预先加以防护。既然生活困难的造成源于客观因素,给予社会救助是完全应当、合情合理的。

c.指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公民

③社会救济的内容

a.贫困救济

救济对象主要是城乡突遭疾病、死亡,以及因企业破产倒闭而影响基本生活的困难户,包括农村一些因季节性缺粮而断炊的人员。对他们的救济,主要是济贫,保障他们享有最低生活水平。

b.灾害救济

灾害救济是指对因为受到洪水、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失去生活保障人员的救济,也包括对遭受战争之苦的地区和人民的救助。(3)社会福利

①社会福利的含义

a.广义的社会福利

就广义而言,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包含全部公共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和社会救济,以及社会保险在内。

b.狭义的社会福利

就狭义而言,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共同组成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社会福利主要使用其狭义的概念。

②社会福利的特征

a.在权利义务方面,它与社会救助一样是单向型的,甚至更强调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直接责任;

b.在资金来源方面,它与社会救助一样是单一型的,但它更重视单位和社区在资金供给方面的作用;

c.在保障手段方面,它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不同,更突出服务性,尤其重视提供服务及服务设施;

d.在反映方式方面,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不同,它注重策略性,常常是作为为达到长期目标而采取的过渡措施而出现的;

e.在保障获取方面,它有别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强调普及性,“人人有份”;

f.在保障标准方面,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不同,它强调一致性,无论贫富贵贱都是一个标准。

③社会福利的形式

a.现金形式的给付;

b.实物形式的给付;

c.社会服务形式的提供;

d.教育与职业训练项目。

④社会福利的内容

a.未成年人福利

第一,普遍未成年人福利;

第二,不幸未成年人福利;

第三,生活困难家庭的未成年子女补助。

b.老人福利

对象为属于老龄和长寿年龄的老人,不管有无退休收入。

c.残疾人福利

包括向残疾人免费提供假肢、康复服务、就业训练、福利生产,以及与不幸未成年福利难以截然分开的肓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教育等福利项目。

d.劳动者福

是指在业和失业者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服务。(4)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属于社会保障中的特殊保障。其对象包括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籍离退休人员,牺牲或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及其特殊时期的特殊对象。他们是社会上最受到尊敬的人,因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其提供的保障基金比较高,而且还提供服务。

3.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功能(1)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到1935年美国根据凯恩斯理论制定了《社会保障法》后,才真正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2)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社会保障的互济、互助有利于社会成员问的团结,有利于代际间的沟通,有利于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延续,可促进社会成员、社会各阶层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3)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保障对机会公平的保障作用

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地位、职业、民族、性别、年龄等均被强制性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每一个社会保障项目对于其适用范围的社会成员而言,即是一种机会公平的保障。

②社会保障对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促进作用

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避免社会成员因先天不足或某些社会风险的侵害而陷人生存困境,导致起点的不公平,恢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使他们重新投入社会生活之中。(4)社会保障体系是影响人们的消费、就业等行为的政策工具

社会保障可以作为一项政策工具来影响人们的消费、就业等行为,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4.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1)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阶段

当时的社会保障只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施的所谓“仁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被统治者无法生存时的反抗。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无论是西方的宗教慈善事业,还是东方所采取的救灾济贫措施,其行为都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施舍,即灾民与贫民并不天然具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他们是否能够得到救助,或这种救助能否解决灾民和贫民的生存危机问题,都完全取决于统治者和实施救助的教会等机构。

②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冶者反抗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被统治者在因灾害或因不幸事件陷入生存困境时发生与统治者直接对抗的行为。

③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的

基于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舍性质和“灭火”职能,加之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项目在世界各国都是极为有限的,并集中体现在救灾济贫项目上。

④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的

由于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事实上并不是一种必行的社会政策,加之受当时财力的局限,其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的。

⑤保障效果较差

由于项目太少,水平太低,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的实施效果较差,不仅不能解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问题,而且也不能真正解决得到救助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2)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主要有如下特点:

①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这一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保险,尽管政府与企业均承担着一定的保障职责,但劳动者要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仍须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

②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险面向劳动者,它保障的不是劳动者已经发生的生存危机,而是其可能发生的收入丧失或剧降的风险,其目的在于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并通过对劳动者的保险保障来解决其家庭生存危机。

③保障项目是膨胀型

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了对劳动者的年老、疾病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事件的保险,项目膨胀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些项目虽然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却是缺一不可的。

④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在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社会救助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社会保险项目的保障水平更是普遍高于社会救助项目,从而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⑤保障过程强制化、规范化

由于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而享受社会保障成了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便进入了强制化阶段和规范化阶段。(3)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

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这是社会保障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社会保障发展的最后阶段。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的特点概括如下:

①性质上是全民福利社会

即在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下,全体社会成员均能享受到多方面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项目的多样化使之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保障待遇。

②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阶段,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国家和社会设置各种社会福利项目的根本目的是使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并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③保障项目实现完备化

社会福利系统的建立及完善,使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和若干具体项目组成的庞大的保障家族,它们共同构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既从各个方面保障着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又能够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从多个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

④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社会福利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实施规律,便是官民结合实施。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动因

20世纪60年代,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一个辉煌时期。70年代,各国纷纷踏上了改革之路。其改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客观上,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经济危机导致社会保障体系收入紧缩,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再牢靠。(2)社会保障制度成熟面临人不敷出的财政预算危机。过于慷慨的社会保障承诺一旦遭遇普遍性经济危机,其缺陷便暴露无遗,同时又使各国财政不堪重负。(3)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2.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难题(1)全球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难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全球范围内的养老保障制度基本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正规的以社区和以家庭为基础的保障方式正在趋于衰落。正规的养老保障制度则被日益增长的费用所困扰。(2)福利扩张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费用负担过重是形成庞大预算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政府财政更是不堪重负。(3)医疗费用膨胀,收入补贴增长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医疗保障的能力与医学科学发展所能提供的服务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而医疗保障必须在这个距离上选择一个恰当的“最佳点”。然而这个最佳点十分难于确定,因为医疗保障不仅受资源能力制约,还与一个民族的文化、道德、传统习俗,以及人道这一类社会准则有关。(4)失业率普遍上升,失业救济费入不敷出

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与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等上涨紧密相关;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失业率也有上升趋势。(5)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受到新的挑战

在人口还年轻、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成熟时,政府容易向居民许诺慷慨的社会保障待遇。但在人口老龄化逼近,社会保障制度成熟,社会保障待遇的刚性必然带来居高不下的缴费率,政府成为全社会抱怨的对象。

3.世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主要趋势(1)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上,福利国家开始重视社会保障的激励功能

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矛盾关系,即促进公平,就要损失效率,而增加效率就要牺牲公平。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实行个人缴费,并且使个人缴费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相挂钩。社会保障的激励功能得到了加强。(2)养老保险体系由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制度

单一支柱的公共年金模式已无法承担社会保障的重荷,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开始出现。(3)养老保险模式开始由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转变

给付确定制在发生经济波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给付额可能届时就难以兑现。而缴费确定制一般是先确定缴费比例,由职工或雇主或只由雇主缴费,到职工退休时,根据缴费的积累额定期支取养老金。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转变是必然的趋势。(4)养老基金由完全的公共管理转向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并存,并且私人管理的比重逐渐加大,私有化趋势日趋明显

养老基金原来都是实行公共管理的,即由政府统一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单一的公共管理模式造成了大量的债务。私人管理开始受到青睐,职业年金和强制性个人养老储蓄的养老基金大都选择私人管理。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重要概念

1.社会保障体系

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所采取的各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总和。简言之,就是由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保障整体。就社会保障内容来界定,社会保障的体系大致可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特殊津贴等子项目。大多数国家都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社会救助为辅助,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

2.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是其核心。主要包括生育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老年社会保险、死亡或遗属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等。

3.社会救济

答:社会救济即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主要包括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

4.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社会福利

就广义而言,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包含全部公共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和社会救济,以及社会保险在内。(2)狭义的社会福利

就狭义而言,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共同组成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社会福利主要使用其狭义的概念。

5.生育社会保险

答:生育社会保险是指对女性劳动者因在生育期间中止劳动失去工资给予的补偿,是保护妇女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生育活动有一定的周期,包括怀孕、临产、分娩、育婴等。因此,生育社会保险要贯彻产前产后一律给予保险待遇的原则,一般应包括妇女产前产后一定时间内的带薪假期,有时还包括生育补助费。

6.失业社会保险

答:失业社会保险是指对那些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物质补偿的制度。失业者享受保险待遇是有条件的,即失业前必须工作过或缴纳过一定时间的保险费;失业后立即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表示有劳动意愿等。领取失业保险金有一定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失去领取的资格,否则不利于失业人员再就业。若到期仍未找到工作,则改领失业救助金,救助金的水平要低于失业保险金。

7.工伤社会保险

答:工伤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受伤,而被给予的健康恢复保障,使其在暂时不能工作期间的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工伤保险贯彻“补偿不究过失原则”;同时,工伤保险不实行个人缴费,资金都来自企业,政府只在特殊情况下给予资助,其目的是促使企业改善生产条件,加强职业安全管理。

8.疾病社会保险

答:疾病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乃至全体公民患病后,从社会群体(企业、社区)和国家获得医疗服务、假期和收入补偿。疾病补贴与工资呈正相关,即工资越多,劳动者获得的疾病津贴也多。十分明显地贯穿贡献大、收入补偿多的原则。但在任何情况下,疾病津贴也不应高过原工资水平,最多与原工资标准持平,后者可视为疾病津贴的上限。此外,疾病津贴有一定的期限,超出规定期限不再置于疾病社会保险范围之内,而是转入社会救助领域,改领社会救助费用。

二、思考题

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答: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化生产

①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方式的转变,工人的伤残、事故、职业病等事件时有发生。工人患病或伤残后,靠本人工资无力医治,失去劳动能力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②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劳动组织也促使劳动力过早地退出生产领域。

③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产生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造成工人失业,使劳动者暂时失去生活来源。

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扩大分配上的差距。

这些都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因而提出了疾病、伤残、事故、养老等社会保险问题。(2)家庭保障职能退化

①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家庭由生产实体转变为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缩小了。家庭功能的变化,使传统的主从保障与家庭亲属保障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②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社会化,生活社会化的组织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教育、卫生、城乡生活服务等都逐步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成员的个人需求往往成为一种社会的需求,于是便产生了保障社会化的要求。(3)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丰厚,人们的需求呈现着内容多样化和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

②社会财富的增加不仅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也规定了必须采取社会性保障的形式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

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它存在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1)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为社会保障制度赖以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19世纪末,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社会改良思潮兴起。施穆勒、布伦坦诺等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福利国家理论,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修正。新历史学派所谓的福利,就是通过国家的活动,举办一些公共福利事业,间接地对收入实行再分配,以缓和、协调当时的经济矛盾。(2)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则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点:

①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就越大;

②收人越平均化,福利越大,两者都会使社会福利得到增进。

为使国民收入总量达到极大值,就要采取资源最优的配置,为此他提出了国家采取最适度的配置措施。(3)凯恩斯经济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重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就业量取决于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内的有效需求。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出发,认为:

①必须抛弃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原则,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②还提出了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等观点。

凯恩斯的理论取代了经济自由者的理论,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4)贝弗里奇计划,成为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勋爵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份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的长篇报告,制定了一整套对英国全体公民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贝弗里奇报告对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和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个方面。(1)社会保险

①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是其核心。

②社会保险的内容

包括生育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老年社会保险、死亡或遗属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等。(2)社会救济

①社会救济的概念

即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②社会救济的内容

包括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

③社会救济的对象

包括无依无靠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公民;有劳动能力并有收入,但意外灾害降临,遭受沉重的财产甚至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公民。(3)社会福利

①社会福利主要使用其狭义的概念。它有以下三种含义:

a.公共福利事业

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兴办的以全体人民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如教育、科学、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

b.特别的、专门性的福利事业

主要是民政部门为残疾者、孤儿、生活无着的老人等具有特殊需要而又无力自理的人举办的疗养院、教养院等。此外,政府对突然性的传染病或其他灾害拨付的救助款项也属于这一类。

c.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

主要是国家为照顾一定地区或一定范围的居民对部分必要生活资料的需要而采取的优惠措施。

②社会福利的内容

包括未成年人福利、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和劳动者福利。(4)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属于社会保障中的特殊保障。其对象包括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籍离退休人员,牺牲或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及其特殊时期的特殊对象。他们是社会上最受到尊敬的人,因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其提供的保障基金比较高,而且还提供服务。

4.简述社会保障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

答:(1)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阶段及特征

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保障成为一种必要的稳定机制。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救助型阶段。当时的社会保障只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施的所谓“仁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被统治者无法生存时的反抗。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无论是西方的宗教慈善事业,还是东方所采取的救灾济贫措施,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平等,加之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从而都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施舍,即灾民与贫民并不天然具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他们是否能够得到救助,或这种救助能否解决灾民和贫民的生存危机问题,都完全取决于统治者和实施救助的教会等机构。因此,接受救助者不得不对给予救助者感恩戴德,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

②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冶者反抗

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被统治者在因灾害或因不幸事件陷入生存困境时发生与统治者直接对抗的行为。因此,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是统治者的“灭火器”,这是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根本区别的。

③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的

基于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舍性质和“灭火”职能,加之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项目在世界各国都是极为有限的,并集中体现在救灾济贫项目上。

④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的

由于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事实上并不是一种必行的社会政策,加之受当时财力的局限,其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的。

⑤保障效果较差

由于项目太少,水平太低,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的实施效果较差,不仅不能解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问题,而且也不能真正解决得到救助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2)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及特征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人队伍的迅速壮大,直接面向劳动者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工业化与市场经济的产物,就成了广大社会成员最迫切、最普遍需要的保障需求,这促使各国政府致力于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使其完成了由社会救助型向社会保险型进化的转变。

①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以这一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内容——社会保险为例,尽管政府与企业均承担着一定的保障职责,但劳动者要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仍须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因此,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是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②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险解决的是社会成员的未来或可能风险,而社会救助解决的则是社会成员的现时和现实风险,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显然较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产生了质的飞跃。

③保障项目是膨胀型

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了对劳动者的年老、疾病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事件的保险,项目膨胀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些项目虽然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却是缺一不可的。

④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在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社会救助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社会保险项目的保障水平更是普遍高于社会救助项目,从而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⑤保障过程强制化、规范化

由于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而享受社会保障成了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便进入了强制化阶段和规范化阶段。(3)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及特征

当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高度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的阶段后,在社会保险已经普及化的基础上,社会成员便必然要求不断地通过社会保障性措施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并开始进入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这是社会保障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社会保障发展的最后阶段。

①性质上是全民福利社会

即在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下,全体社会成员均能享受到多方面的社会保障,除社会成员按有关条件分别享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军人保障等待遇外,社会福利项目的多样化使之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保障待遇。国家和社会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进一步加重,而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加强。

②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在保持原有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国家和社会设置各种社会福利项目的根本目的即使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并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③保障项目实现完备化

社会福利系统的建立及完善,使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和若干具体项目组成的庞大的保障家族,它们共同构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既从各个方面保障着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又能够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从多个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是项目、内容完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④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社会福利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实施规律,便是官民结合实施。社会福利的普及化与高水平化,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高级社会保障阶段。这一阶段是保障项目众多且日趋复杂化、保障水平较高且日益上升、制度化的同时实现规范化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时期。

5.论述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几大难题及其变革趋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