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蝴蝶:中国浙江余姚东风小学低碳行动纪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4:51:29

点击下载

作者:谢志强,赵淑萍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东风蝴蝶:中国浙江余姚东风小学低碳行动纪实

东风蝴蝶:中国浙江余姚东风小学低碳行动纪实试读:

导言: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大房子里

亲爱的读者,这部书重点写的是小孩子、小事情、小细节。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罗伦兹在纽约科学院提交的论文中分析了

种效应。这种效应,后来被诗意地归纳为“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事物的演变过程中,初始一个极其微小的因素,将会导致极其重大的结果。我们倒是愿意从温馨的一面去想象:东部绿地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花儿就会兴奋地绽放。

这就是小的能量,小的威力。它涉及“大”。其实,这部书里的小孩子、小事情、小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跟大地球、大循环、大气候有关联。所以这种“小”,就不再小了。凭借“小”抵达了“大”,因为,“小”最终都会融入大循环之中。

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不再孤立。这群东风小学的小孩子,他们或许没有想到“大”,但重要的是,他们在行动,在小事上的行动,这还不够吗?

或许,这群小孩子长大后,知晓了人类和地球的危机,会意识到,他们曾经的行动其实是在拯救地球——小事情,大价值,这还不够吗?

这群小孩子,在做小事情的时候,“低碳”这个新概念尚未出现,他们使用的词是“节能”“环保”。先有生活,后有观念。先有行动,后有概念。这群实践着节能环保的小孩子,现在也被誉为“地球小卫士”“节能娃娃”“低碳小达人”。

当一批小孩子和老师、家长,在做我们现在称之为“低碳”的小事情的时候,那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这些跟地球跟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始终有着某种深远的密切的关联。

这样,一度电不再是孤立的一度电,一滴水不再是孤立的一滴水,一张纸不再是孤立的一张纸,一个小孩不再是孤立的一个小孩,一个家庭不再是孤立的一个家庭,一所小学不再是孤立的一所小学,一座城市不再是孤立的一座城市……它们都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地球,我们面临一个共同的未来。

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将融入人类、地球的循环!每一个人现在的行为都将改变地球未来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中国浙江余姚市东风小学的一切已经改变或还在改变着地球的生态。

东风小学的师生们小手牵大手、大手牵小手,一路走过来,一走就是二十个春秋。人类的进化、发展史里,二十年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如此的坚持却难能可贵。近年来,不断有“末日警诫”——地球毁灭,而拯救地球——这个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实就靠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坚持。

在地球的大版图上,可能难以标出余姚这座城市,更难以标出余姚这座城市里的一所小学——东风小学。那么,我们就用故事去形象地充实地球的内涵吧。因为,这是与地球有关的小孩子、小事情、小细节。据此,我们可以相信地球不会毁灭!

按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倾向、追求和图谋一个“大”,宏大、巨大、伟大,而常常会忽视、轻视了“小”。但一片森林,不就是由一棵棵树组成的吗?一条大江,不就是由一滴一滴水汇成的吗?东风小学注重的就是“小”。

每个小孩子的旁边总会有大人。小孩是未来的大人,大人是过去的小孩。小孩盼望着长大,大人怀念着童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孩,这不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吗?

通常,我们以为自己就住在一间自己的房子里,日复一日,我们打开水龙头,揿电灯开关,使用电器设备……谁会去想,其实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大房子,老房子。多少人会去想,我们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的所作所为,总是跟地球这个大房子的现在和未来相关相连!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又将会怎样做?

蝴蝶已经展开美丽的翅膀,多好!亲爱的读者,现在打开这部书吧。且看东风蝴蝶翩翩飞舞,节能花儿纷纷绽放。一

一次普通的班队活动,拉开了二十年低碳行动的序幕。一则简短的新闻,促成学校与能源办联手。节能同盟就此缔结。“人离灯熄,人走水停”的习惯初步养成。

火炬

见到徐乾霖,是在余姚市兰江街道的人大办公室。

人们戏称徐乾霖为“校长爷爷”。因为在他手上,培养出了好几位校长,尽管,他早就离开了教育系统,一直在街道担任重要的职务。

看上去,徐乾霖比他的实际年龄来得年轻。年轻,如他所说,是因为他做事拿得起放得下,天天好睡眠。年轻,更在于他眉目之间流露出的对事物的敏锐感触和关注时的热情。老校园一角

当初,正是他独具慧眼,以王武老师班级开展的第一个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把节能教育纳入面向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之中。

1991年,余姚市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徐乾霖被调往东风小学任校长。对于这次“晋升”,他忐忑不安。当时,东风小学校舍简陋,空间狭小,校办厂负债,教师们精神不振,学校的教育质量上不去。

当时的东风小学,四年里调任了四位校长。他,就是第四位。

第一天去东风小学就任,他见到不少小朋友背着书包迎面走过。按理,这些学生应该就近在东风小学入学,可是,他们却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往其他的学校。发现这个现象,徐乾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从教导处获悉,从东风小学流失的学生居然有六十几个。

他知道,东风小学的师资不差。因为是余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好多老师都是优秀师范生直接留校的。只是,这一段时间,东风小学正处于低迷阶段。怎样振兴“东风”呢?新校长想的就是这个问题。他心里酝酿、寻找着一个契机。

机会来了,江北中学搬迁了,原址归到东风,一下子就带来了十三亩地。由此,学校建造了一条美观的新长廊。美丽的长廊

徐乾霖酝酿着,要通过这个长廊的落成典礼,凝聚人心,鼓舞信心。

请柬,一张张发出去。徐乾霖谋划着要让领导、社会知名人士来关注东风,扩大学校知名度。

彩灯,挂起来。彩旗,飘起来。要制造热烈欢快的气氛,让欢快的气氛感染师生。

开行政会、班主任会,布置任务,排练节目。这样,全校师生会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那天的中餐嘛,就在学校的礼堂吃。要做到高档不可能,但可以中西餐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到时,请干厨师行业的家长来帮忙。

一切布置停当。可到了落成典礼前一天,天却稀里哗啦下起了雨。

雨一阵阵,下得天气转凉了,下得徐乾霖的心也凉了。打电话问气象台,回答都说第二天要下雨。又打电话到东海舰队气象站问,对方倒是说天可能会好。怎么办?请柬都发出去了。

难道,东风就这么背运吗?难道,我这个校长也就这么个命吗?徐乾霖心里暗暗叫苦。

徐乾霖犹豫过。但随即,他给自己打气:“疾风知劲草”,越是困难的时刻,越能考验一个人。不是要振兴东风吗?家长、老师都看着呢。“下雨是好事情呀。”在行政会上,他说。话音一落,在座的中层干部都露出诧异的神色,校长这是怎么了?“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不是常说‘东风精神’吗?人家看着呢,这么大的雨,你们怎么办?没关系,一切行动听指挥。明天如果下雨,我,徐乾霖就淋着雨讲话。请各位支持,布置下去。”徐乾霖说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行政会议后马上是班主任工作会议。两套方案,两手准备。天晴天雨都得“喜”。

第二天早上八点钟,天气晴了!旭日东升,晴空万里。

天助东风!阳光照耀着校园,更照进了师生们的心田。

徐乾霖绘声绘色地叙述着十年前的一幕,几个细节都描绘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什么时候切入正题,讲节能教育呢?

长廊落成典礼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徐乾霖跟当时的大队辅导员,现担任东风小学党支部书记的顾伟民商量活动方案。他们酝酿了火炬行动。将近一千名学生,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举着火炬在姚江两岸进行火炬接力,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火炬由学生和家长制作,这是行动的火炬,是信心的火炬,是理想的火炬。在传递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东风的合力,师生们心中的火炬也被点燃了。

除了要抓学生的活动,还得抓教师的活动。东风的老师底子不错。首先就是上教学观摩课,把人家请进来,让自己走出去。再就是抓竞赛名次,奥数、体育、书法,作为百年名校,什么竞赛中都不能落后。

徐乾霖的口才真好。他思维严密,条理清晰。在他讲述时,几乎没有可以插进去提问的机会。于是,笔者心里又犯嘀咕,他什么时候才讲到节能教育呢?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师生们心热了,有了气氛,有了行动,有了成绩。而这时候,徐乾霖又开始思考,毕竟,相当一部分的活动围绕的是分数,是名次。有没有一种活动,可以长久持续地开展下去,让孩子受益终身呢?有没有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呢?

他终于言归正传,切入正题了!

1991年的第一个节能宣传周,青年教师王武带领学生上街宣传,《余姚报》(《余姚日报》的前身)刊登了这一消息。徐乾霖非常开心。“那时候,团市委学少部干事沈立群正跟王武谈恋爱。他们一起策划了这个活动。小伙子当初看见我还有点害羞。”徐乾霖说。是的,时间过得真快,当年的恋人早已修成正果,当年的小伙子现在是余姚市的侨办主任,而当年的一个小活动,竟然星火燎原。

习惯很重要。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成功的催化剂。王武的这个活动,使徐乾霖心里一亮。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再生资源却比日本、俄罗斯、美国少得多,所以人们在用水、用电时都得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节能教育,既是科技型的,可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同时也是德育型的,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这个活动,可以长期开展。而能源办主任董世镇的适时来访,更让徐乾霖下定了决心。双方一拍即合。徐乾霖校长在工作中

徐乾霖和教导处商量,是不是把写字课、读报课改成节能教育课?但是,课是不能随便改的。一方面,徐乾霖跟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衔接协调;另一方面,他得考虑节能课的资料——这个空白如何填补。这时,节能办的董主任又来了,送来5000元钱,而且提供了部分节能资料。那时,老师们做得最多的,是排演节能节目,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其次,培养孩子养成节能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实践中,“人离灯熄,人走水停”等习惯初步养成。节能的公开课也上了,反响很好。学校还首次被评为“节能先进单位”,获得10万度电的奖励。

正当节能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徐乾霖被上头看中了。他又要被委以新任了。

1995年,周仁康校长来了。

说起后两任校长,徐乾霖掩饰不住欣慰之情。因为,他们确实接过了节能教育的火炬,而且朝前大步迈进。起初“节能”,后来又纳入了“环保”。三位校长都有“东风情结”,平时聚会,一起说得最多的就是“东风往事”和节能环保。

说到这里,徐乾霖让笔者看了他手机里的一条短信息,那是范红月发给他的:“校长爷爷好,孙女给您拜年了。”“现在,我可以做阿太了。东风小学又来了新校长万银巨。后生可畏,他一定能把节能环保教育事业搞得更好。”他说。“我这个人就喜欢讲故事。以前,跟老师、学生,我也经常讲故事。”徐乾霖又说。

这是位讲故事的高手。他花大力气进行铺叙,说他是欲擒故纵也好,层层深入也罢,归根结底,他前头长长的铺叙就是追根溯源,让采访者关注节能环保教育的源头。

其实,他更善于用行动创造故事。没有行动,何谈故事?

萌芽

“王武!王武!”

团市委学少部的干事沈立群,在楼下扯着嗓子叫。

俊俏、窈窕的王武老师迈着轻盈的步子下来了。她出现在他眼前,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他心中一片光亮。

他们在皎洁的月光下走着。

可是,平时爱说爱笑的她今天好像有点心事。王武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王武,有什么事?”他问。他们正在热恋中,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的心。“你看,我们班搞个什么活动好呢?要新颖一点,能出彩的。”她说。

东风小学,当时的余姚师范附小,分配来的或调进来的都是很优秀的老师。小学里女老师多,优秀的女老师挤在一块儿,大家你争我赶,谁也不甘落后。再说了,新来的徐乾霖校长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振兴东风小学。这不,学校不仅开展了“火炬活动”,还开展了“火箭活动”。谁所在班级的班活动出色,上了报纸或者电视,谁的班级就增加几枚“火箭”。眼看自己班的“火箭”数量没上去,王武老师心里那个急呀。“你关心时事,嗅觉比我灵。你帮我出出主意。”这次,王武老师向她的男友求助了。“王武,你平时爱看小学生的报纸杂志,最近有什么新闻吗?”“我看了《中国少年报》,报上说,今年将举办全国第一个节能宣传周。以后每年都要举办。这个月的7至12日就是。”

沈立群拍了拍脑门。“是啊,今年是第一个节能宣传周,总书记还亲自题了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呢。王武,你就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吧。”

这倒是个好主意,好像还没有班级搞过这样的活动呢。王武老师的眉头舒展开了。那么,怎么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呢?“王武,你怕不怕难为情?要扩大影响,就把活动搞到大街上去。”

难为情?这有什么可难为情的。东风小学的学生经常要外出搞班队活动,比如徒步春游,比如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比如植树、慰问敬老院里的老人……哪次不是老师母鸡带小鸡似的,紧紧跟在旁边呢?再说了,王武老师读书时可是余姚师范的校花,能歌善舞,经常在校文艺活动中露脸的。带着学生上街搞宣传,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吗?“王武,这样吧,我帮你找些资料,你自己也想想。我们拟几条口号。你就带学生上街去喊节能口号。”

于是,两人商量后,拟定了这么几条口号:

省一点能源,多一点资源!

节能解危机,地球有转机!

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同学们,我们要到阳明路社区去宣传节能!节约能源不光是你、我的事,更是全人类的大事。我们分两次宣传。谁的口号喊得响亮、喊得好,老师呀,要奖励他(她)三朵小红花!”

平时,即使上课认真听讲、考试考前五名或者上台表演节目、公开课表现好,也不会一下子奖三朵呀。于是,每个同学,尤其是平时的那些小捣蛋们可认真了,鼓足腮帮子,扯着嗓子练习——争取三朵小红花呀。20多个小朋友,跟着一位漂亮老师上街去宣传了。他们走一阵,喊一阵。在大街上喊,在红卫桥上喊,还拉着横幅,有节奏地挥舞着小手。“好,好,小小年纪,好样的。”几位行人啧啧称赞。节能宣传队“那个带队的老师好漂亮!”几位小青年在背后评论。“东风小学的学生就是不一样,胆子大,大方!”也有人说。“是东风小学的?我女儿那个班有没有上街喊呀?”说话的是东风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哦,这是第一个节能宣传周!”路上的人议论纷纷。

1991年10月12日,王武老师没料到,东风小学节能和环保教育的序幕就这样开启了。

这一次节能宣传活动,很快见了报。因为,那时候这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太少了。虽然只是很短很小的一块“豆腐干”,也足以使王武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高兴好几天了。

校长徐乾霖看着报纸也笑逐颜开。虽然,东风小学并不是头一次上报,但像小学生提出了“节能”这一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意义毕竟不一样。况且,当时他正考虑如何开展一些长远、持久,能够影响学生品格塑造的活动呢。

王武老师接下去组织了一次以“节能”为主题的班队课。沈立群给她找了不少资料,她看着、看着,逐渐真正意识到了节能的重要性。上次宣传活动效果相当好,她和学生都深受鼓舞,但光喊口号不行,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199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同学们,上次我们上街作了节能宣传,大家表现得真不错。现在呀,我们要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来。我们怎样在生活中做到节能减排呢?当然是从节水节电,爱惜公共财物和自己的纸张物品开始。”

孩子们那一双双眼睛是如此专注。

接着,能源办的董世镇主任找来了。

后来,东风小学的节能教育就进入了正式轨道。

绿色的种子就那样萌芽了,随后是满目绿意。

十多年后,东风小学的节能环保教育被广泛地报道,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不计其数。在诸多的报道中,时常提到王武——这个东风小学开展节能教育的第一人。那时候,她只是个普通的班主任。

现在,她已经成为余姚市的优秀教师、语文学科的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她的座右铭。

而当年那位殷勤的小伙子,成了她的丈夫。当年那次两人共同酝酿的宣传活动,不知是否在这桩姻缘中起了关键的实质性的作用呢?

2010年夏天,王武老师目前所在的学校——余姚市实验小学也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类低碳活动。虽然,在家里及学校里她一直坚持节能环保行动,但那毕竟是个人行为,因而当低碳活动被提到整个学校的日程上时,她倍感欣慰。

她还是那样美,只不过,美得更成熟了。

联手

1991年,第一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结束后,董世镇惊喜地发现《余姚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余姚市东风小学的学生自发上街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当时,董世镇是余姚市人民政府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职责是管理、协调全市的能源工作。那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能源形势非常严峻。他记得,能源告急的信息频繁地进入能源办——工业发展与能源紧缺构成明显的矛盾,市里常常出现缺电缺油缺煤的情况。由此,节能工作相应地被列入了议事日程。

可是,整个社会环境上,节能还没成为人们的共识,更没有构成影响。有一次,董世镇去书店购买能源方面的书籍,开发票时,营业员在抬头的位置,写了“余姚能言办公室”。

董世镇说:不是能讲话的办公室,不是“言”,是“源”,源泉的源。

营业员立即表示了歉意。

董世镇没责怪营业员,但心里始终觉得有些无奈与遗憾。当他看到东风小学开展节能宣传的行动,他感动了,并看到了希望。东风小学的节能宣传活动给他带来了一个启发:节能是全社会的事情,要从小孩抓起,从源头抓起。以往,他主要深入消耗能源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如今他第一次为了节能这个主题进了校园。

余姚市人民政府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两个层面组成。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县长谢旭人(现任国家财政部部长)兼任。虽说是“兼任”,谢旭人却不是仅仅挂个名,他很务实,每周来能源办2至3次,当场协调、落实能源问题。他随手带一个备忘录,对有些情况,他掌握的信息甚至比能源办还全面、具体。

董世镇说:“领导重视,且内行,压力很大。”

东风小学的行动进入了视野之后,尽管眼前的工作千头万绪,让他应接不暇,董世镇仍决定暂时跳出定势的活动区域,直接去东风小学拜访徐乾霖校长。董世镇和孩子们在一起

能源办和学校,原本是两个关联不大的系统,隔行如隔山。但董主任和徐校长联手打通了几座山: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大人和孩子。

徐校长惊诧之余,很快知悉了董主任的来意,而且,两人还迅速达成了共识:培养小学生的节能意识,这是人生初始的重要一课。

董主任和徐校长商定并启动了两件事:第一,把节能教育融入教学。将算术和节能教育结合起来,在算术题里,插入能源知识。让学生知道,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度水,一个煤饼,长此以往后会有怎样的效果。第二,编写节能教材。能源办提供资料,老师们将工农业相关节能材料转化为小学生可接受的节能教材。

后来,他数次观摩东风小学的节能环保课,发现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里,有与节能有关的内容,并突出了实践性。还有一次,董世镇进东风小学时欣喜地看见,小学生在打扫卫生时,挑拣出了易拉罐、塑料瓶等可回收的包装废品。

每次有重要的节能宣传活动,董世镇就及时地与东风小学沟通、联系。浙江省首次举办节能演讲比赛时,他和学校的老师、学生一同前往绍兴的比赛现场。演讲赛中,东风小学队是唯一由小学生组成的代表队,竟然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获奖的是东风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俞燕燕和三年级学生李杰!主办方颁发的奖品——一架电子琴,好像也是专门为小学生准备的。

东风小学的节能行动逐渐深入,逐渐系统化,逐渐正规化,成效显著,影响逐渐扩大。上世纪90年代初,余姚经委曾奖励东风小学当年10万度电。这项奖励的主要对象是节能先进企业。

董世镇是东风小学节能与环保行动的参与者、见证者。他在能源办工作期间,跟该校的三任校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第一任徐乾霖,第二任周仁康,第三任范红月,他说:三任校长,一任一任,传递节能与环保的接力棒,一棒传一棒,跑得稳健、有力。学校把节能与环保的行动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使之成为老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办出了特色。17年来,董主任始终是东风小学节能环保活动的好参谋,节能环保教材编写的好顾问。

2000年元月,董世镇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如今,他和老伴仍居住在花园新村一套66平方米的房子里。

他说:家庭生活最能显出人的“原形”,即本色。

10多年的能源办工作,每天的工作主题都是“能源”“节能”。不知不觉,这两个关键词,很具体地融入了他的家庭生活,像过日子一样平常、自然。

现在,他73岁了,儿子和女儿也已成家。在66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和老伴形影不离,过着慢节奏的生活。

每天早晨6点钟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8点钟前是谷电。在能源办任职那会儿,他曾经号召大家使用谷电。

几十年来,他和老伴都尽量用谷电。谷电电压高,省时省电,同样一壶水,用谷电,烧得快。进入峰电时段,电压就会降下来。

随手关灯,一水多用,他和老伴也已养成了习惯。他说:“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跟许多东风小学的孩子在家做的一样。我们家两台电视机,只开一台;洗完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板,最后冲马桶。洗脸时,水只接半盆。”

这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已经内化了,系统了。他说:“现在知道了,这样的生活还有个新名词,叫‘低碳生活’。当然,没这个词,我们照样这么生活着。”

先有事实,后有概念——每个时代会赋予某些行动以新概念。但其实,概念只不过是一种强调。生活照常进行,太阳照常升起。而如今,节能已不是当年仅在一个有限的领域里由有限的人员操心的事了。董世镇欣慰而又忧虑地感慨:节能环保这件关系到人类和地球的共存的事,现今已被提升到如此的高度和广度。但目前,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节能宣传进工厂

怎样让水欢喜

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美国洛杉矶时间是晚上八点。

在电脑上拨通了网络电话。“Hello!”大洋彼岸的声音通过话筒传了出来。“May I speak to Sun Lihan?”第一句,用英语问话。“我是。”话筒中随即传来中文。在美国,人们应该都叫他英文名字,而且,美国人不可能用那么标准的中文语调称呼他的汉名。所以,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国内来电。

其实,早在两周前,笔者就通过电子邮件跟他联系,约好周末通话。外国留学生给学生作环保讲座

他叫孙历汉,是耶鲁大学2005届学生,后又到斯坦福大学读博士,目前在美国工作。

东风小学的节能与环保教材上,有他的照片——外形俊朗,气质阳光。东风小学的优秀毕业生很多,但范红月校长对他印象特别深。因为,95届学生孙历汉,曾经是她亲密的搭档。在她还是大队辅导员的时候,他是大队长。加之有一年,余姚电视台做了一档节目——“相约星期六”,请了东风小学的一群师生一起谈环保。其间,孙历汉的言谈给主持人和在场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2005年暑假他回国,在宁波天一广场上发现了垃圾桶的变化:并排的两个垃圾桶,分别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记,国内也对垃圾进行分类了,这说明我国在环保方面又跨出了一步——当时他有些欣喜。可随即他又失望了。他观察着路人的举止:人们把手上的垃圾随意一掷,瞧也不瞧,哪个桶近就扔进哪个。他走近垃圾桶瞥了一眼,根本谈不上分类。如此看来,这种垃圾桶就是形式而已,跟原来单个的并无差别。垃圾的危害,大家都知道:污染环境、水源,占地,而且传播细菌。中国的垃圾处理起步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2003年10月,国家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志,生活垃圾被重新分类。而且,垃圾桶也有过很多变迁,有塑料的,有不锈钢的,有玻璃的,还有陶瓷的……

可是,还是有市民将垃圾不加分类就倒进了分类垃圾桶,这样一来,垃圾分类反而提高了成本。

在美国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包装上,大都印有“请回收利用”的图案和字样。有些包装上还注明是利用第几次回收的再生材料制成的。居民家庭在处理垃圾时会自觉配合回收工作。几乎在每个家庭的厨房中,都有三个不同的垃圾容器,分别用来装纸、塑料、普通垃圾。用过的易拉罐和玻璃瓶或被送到商场回收处,或被整理好放在门口,等待专门的车辆来运走。

难怪孙历汉说:“我自以为从小接受节能教育,做得蛮好,可到了美国才知道自己远远比不过人家。美国大学生的节能意识更强,习惯更好,就连垃圾分类堆放也十分规范。”当然,这是他谦虚的话。美国教授看见他身上表现出来的节能意识和习惯时,都夸他素质好呢。这位留学生回忆起他的小学生活时,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情:一是编节能环保的手抄报,二是刷牙。

他编手抄报,用铅画纸。那是真正的手抄报,自己抄,自己画。自己找各种报纸、杂志,搜集材料。而且,在资料不多的情况下,还自己撰稿。现在好了,好些手抄报可以用电脑排版,整齐匀称,资料也是轻点鼠标就可网罗来了。“我的手抄报没有获过奖,但我还是喜欢编。我还在手抄报上给学校提建议。”他说。

其次,就是刷牙。那时候,学校布置节能作业:改掉一个浪费能源的坏习惯。他想啊想啊,最后想到了刷牙。原来他刷牙时总是不关水龙头。他就从这个不起眼的节能作业做起,这是每天都要自觉做的家庭作业。“刷牙时关上水龙头。别以为你刷牙速度快就可以不关水龙头,殊不知在你想起要关之前,18升水就已经从你眼前溜走了,一年下来就是13吨多。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做到的话,一年省下的水比17条长江的年径流量还多!”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孙历汉很快养成了刷牙关水龙头的新习惯。“美国的小孩子从小就有很好的习惯。也不是说要刻意地怎样做,因为在他们看来,节能环保是常识性的事情。”孙历汉说。电话中,他的声音非常有朝气。

原以为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见多识广,一定会来一番高谈阔论。可没有,他谈的是编手抄报,是刷牙,是节能与环保工作的细节,很实在很具体。其实我们每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的,不是吗?

孙历汉怀念母校,母校的教育使他养成了好习惯。习惯成自然,就像学习,就像阅读,就像节能,他一直这么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做着,无论到哪个城市,他都如此。他想起徐乾霖校长说的,有了好习惯,人生就成功一半了。和孙历汉通话后,笔者忽然想到,水的欢喜,其实就像花儿一样。日本的江本胜著的科普读物《水知道答案》中说,水是我们生命的泉源。而且,水在听到赞美、感谢的话和辱骂的话后,结晶不同。在听音乐后,也有变化。对于如此神奇而有灵性的水,浪费和亵渎真是一种罪恶。

刷牙时,怎么让水欢喜?

孙历汉的习惯,水一定欢喜。

在一群美丽的东风人面前,水的结晶一定很美,像一朵缓缓绽放的花儿。

延续

1996年10月8日下午,余姚日报社记者赖刚冒雨走进了东风小学。连续两日的绵绵秋雨,让师生们在节能周上街宣传的美好心愿笼上了阴影。为了搞好节能周宣传,学校专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安排了节能征文评比、节能文艺演出、家庭节能情况调查等活动。校园里,到处弥漫着节能宣传的气氛。宣传窗内,是大幅节能宣传画;教室里,是一版版节能周刊;老师们的办公桌上,是一大堆学生自己制作的节能卡,有心形的方形的还有车形的,上面“绿色照明,利国利民”、“请节约水电”等标语赫然在目。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孩子。有的说打着雨伞也要上街宣传,有的说自己怎样精心地制作了节能卡。一位男孩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他和同学搭档编了一出相声《节约大王》,对社会上浪费资源的现象进行了讽刺,正准备在文艺汇演中亮相。他还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去年编写的节能小报获了全校第3名。

这个孩子,就是601班的班长吴盛,是学校节能环保宣传的积极分子。后来,这位小学时期的节能环保宣传积极分子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节能宣传先锋。他是临床医学二系0301班的学生,是医学院团委宣传部部长、系学生会主席,又是学生党支部书记。热情开朗、幽默风趣、品学兼优的他深受同学们喜爱。

大学生活是那样美好,青春的梦想就在象牙塔内飞扬。然而,在多彩的乐章中也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夏天,天亮得早,但是,浙江大学4000多宿舍早晨6点仍然点亮了灯。这些灯,在清晨的光亮中显得那样苍白、疲惫。而到了傍晚,同学们三三两两去晚自习了,最后宿舍里常常是空无一人,却依然灯光明亮。看到这些,吴盛很痛心。他想起了小学时的那本节能教材,想起老师、同学们的较真和执著。优良传统要发扬,他这个节能员的职责也要延续。吴盛在大学教室里随手关灯

于是,他组织发起了节能活动,党支部先发宣传资料,劝导同学们节电节水,然后采取具体措施。比如,跟管宿舍楼的阿姨打招呼,让她留心是哪个寝室忘了关灯,然后当面提醒。阿姨提醒不成,让党支部出面“交涉”。这项活动持续了好几个月,立竿见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件事也触动了学校的宿管办。宿管办后来做了好几条节能标语,贴在每个宿舍的门背后,提醒同学们出门时随手关灯。

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医学院先进性教育先进个人……他获得了一连串荣誉。其实,能将一件事持之以恒的人,获得丰硕的果实是不足为奇的。

吴盛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代,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编写节能小报。学校每学期都有节能报评选活动,那可真是一场“人民战争”。为了编报,全家都出动了。已经退休的爷爷专门从报纸上剪下一块块“豆腐干”文章,那是关于节能环保的。爸爸妈妈四处搜集材料,在排版上给他出谋划策。他则负责绘画、抄写。那些节能环保文章他是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写上去的,因而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有时候,写到最后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因为是用钢笔写的,不能擦,一擦就是一块污迹,有损美观、整洁,他就咬咬牙又重新编一张。大学时,他是医学院《医学生》杂志的主编,工作出色,大概是小时候编节能报的经历锻炼了他的能力。

现在,吴盛硕士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新医生要在各个与专业相关的科室间轮转两年,他有机会接触各种病例。很多疾病的发病率比十年前都有所增加,如白血病、肺癌、胃癌、神经中毒以及各种呼吸道疾病,这都跟环境污染有关。看来,节能环保是一场持久战。如果说,先前指引他的是节能意识,那么以后,作为医务人员,从关爱生命出发他更要呼吁保护环境,呼吁绿色生态。

说起母校2011年儿童节时开展的节能环保20周年纪念活动,吴盛感到很遗憾,因为母校发来邀请,但工作不允许他走开。对母校取得的成就,他感到骄傲。如今,在同学、校友聚会上,他们会回忆起母校的种种,特别是节能环保活动。大家都说,节能环保活动还是友谊的纽带。因为经常外出宣传,特别是表演,各年级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合作。

20年来,东风小学培养了4000多位节能环保小专家。一批又一批的小专家升入了高一级学校,如今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走到哪里,就将节能环保的理念带到哪里,而且还影响着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正齐心修筑着一条绿色的长城。

雨夜行动

谢惠君老师给陆余军戴上了一朵鲜艳的节能花!

陆余军心里美滋滋的。只是,他又有点纳闷,那天晚上的事,是谁告诉谢老师的呢?难道黑暗中还有双“电子眼”吗?

星期二的下午,天气又闷又热。很快,天阴沉沉的,乌云浓浓的,天公要发威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很难看清楚了。班级里这才打开了灯。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没多久,突然,大家眼前一片阴暗,断电了!真是无奈!好在也快放学了。

下课铃一响,老师叮嘱同学们赶紧回家,免得被雨困在路上。

陆余军三步并作两步,终于跑到了家。回家没多久,大雨就倾盆而下。令人沮丧的是,学校没电,家里也没有电。看来,这又是一次大面积的停电。晚饭后,电还没来。妈妈拿出了蜡烛。陆余军就在烛光下做作业。

烛光摇曳着,陆余军揉揉眼睛,真累啊。他想起电的种种好处来了。看来,老师说得没错,中国地大物博,但资源按人均算却排在世界末尾。他还想起有资料说,夏天若上海每个家庭都把自家空调所设的温度调高一度,每小时可减少用电26万千瓦时,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发电厂的发电量。拓展到全国,这个数字就更惊人了,所以,小小一度温度对“电荒”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呢。“下次开空调,我一定不开到27度以下。”他对自己说。

突然,“刷”一下,似一道闪电划过,白亮亮的光刺得他眼睛都睁不开了。电来了!太好了!

妈妈去收拾碗筷,爸爸开了电视机。一切都进入了“正常轨道”。

陆余军吹灭蜡烛继续做作业。做了一会儿,他想起了一件事。下午上课时,突然停了电,放学了大家又急着赶回家,那教室里的日光灯,到底关了没有呀?如果没关,那一夜下来,会浪费很多电的。这是同学们自制的环保标语

陆余军看看窗外,黑乎乎的,雨下得正欢。他有点犹豫。但是,东风小学可是节能环保特色学校,关键时刻怎么能不付诸行动?“妈,我去学校关灯!”他抓起一把伞,还没等妈妈反应过来,就冲出了家门,冲进了雨帘。

天墨黑墨黑的,雨太大了,豆大的雨点随着风不停地击打“脆弱”的雨伞,不一会儿工夫,陆余军就浑身湿透了。从小到大,他还没被这样淋过呢。但是,他没有泄气,他似乎看到学校的“长明灯”正呼唤他,等他去解救,让它们闭上眼睛休息。想到这里,他加快了脚步,几乎是跑向了学校。

他终于跑到了学校。一进学校大门,只见教学大楼的三楼,有四盏灯正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在黑暗中如此显眼。那就是他们的教室呀。

陆余军赶紧一口气跑上楼,来到了教室,“啪啪”两下,就关灭了灯。走廊、楼梯顿时都一片漆黑,陆余军一下子陷入了黑暗,只好摸索着前行。

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睛适应了黑暗,就扶着走廊、楼梯的扶手,一步步向前移动。黑暗中空无一人,他觉得自己的心突突在跳。

到了底楼,陆余军想,后大楼会不会也有灯亮着呢。既然来了,那就好事做到底。他大着胆子来到后楼。一看,果然还有两个班级的灯亮着。他走上去,一一给关了灯。而后,他如释重负,同时,也感到自豪。

当他走出校门时,仪表大楼的钟响了,一共敲了八下。他加快脚步,又一次冲入了雨帘。

原来,黑暗中还真有一双“眼睛”呢。那是门卫师傅,电来了后,他正在校园里到处巡逻。正当他要上教学楼去关掉那些灯时,没想到,竟然有人捷足先登了。他看到了小家伙的身影。只是在黑暗中,他没有叫他,怕吓坏了孩子。他眼看小家伙走出校门,借着门口的灯光,他认出了那个小朋友,好像是601班的,姓陆,具体名字叫不上来。

第二天,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陆余军一直不明白,他这次雨夜行动,是谁告诉了老师呢?

冰箱不能待在厨房

冰箱放在厨房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啥?冰箱里放食物,厨房里煮食物。方便嘛。

可是,翁宁发现,从节能的角度看,这就不那么合理了。据材料显示,冰箱周围的温度每提高5℃,其内部就要增加25%的耗电量。因此,应尽可能将冰箱放置在远离热源处,以通风背阴的地方为好。

厨房里烧饭、炒菜的滚滚热浪,不让冰箱耗电量增加才怪。

自从上了节能环保课后,翁宁看待事物的眼光就特别了。“人走水停,人离灯熄”,他都做到了,而且,他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环保节能知识呢。

这不,新的节能课上说冰箱应放在通风阴凉处,如果在冰箱背后装上小电风扇还可帮助散热。

当天,他一回家就把眼睛瞄向那台厨房里的冰箱。厨房不大,冰箱和灶台离得很近,那台冰箱似乎在说:“小朋友,救救我。我热坏了。每天我都要花大力气散热。这样,我会很快衰老的。”

于是,翁宁要爸爸把冰箱“逐”出厨房,让它到客厅去安身:冰箱不能待在厨房里。

可爸爸听了只是摇头,说:“不用搬了,搬起来很麻烦。”是啊,冰箱怎么说也是个笨重的家伙,搬起来可不像椅子那样方便。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爸爸不想把冰箱摆在客厅。客厅布置得典雅美观,把那冰箱一搬过去,岂不大煞风景?

翁宁不依,他理直气壮地说:“爸爸,您知道吗,我国的能源是有限的,把冰箱放在厨房,一个月要浪费五六度电,如果人人都像您这样,我国的能源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听到这里,爸爸似乎有些动心了。

可是,一天过去了,爸爸还是没有搬动冰箱的意思。翁宁就催,爸爸说他累了,改天吧。

第二天,翁宁又催,催得爸爸不耐烦了。“欠了小孩债,一日讨到夜。”爸爸经不住他的死缠硬磨,只好去搬冰箱了。

一开始,冰箱摆在客厅里,好像突然闯进了一个陌生的客人,还真有点看不惯。特别是奶奶煮菜时,老是要到冰箱取东西,厨房的门小,她穿进穿出,还真不习惯。可过了一个星期,大家就适应了。觉得冰箱摆客厅,也没什么,有时要拿冰棍,拿水果,反而方便了。“妈妈,您开冰箱时怎么幅度那么大?”“奶奶,热的东西要完全冷却才能放入冰箱。”“爸爸,别那么频繁地开冰箱,要拿什么先想好。”

这翁宁像监工一样对着大人指指点点的。“现在的孩子真会变,过去还常浪费水电呢,现在,节约水电比谁都积极,还成了我们的监督员了。”奶奶逢人便说。

这个节能行为立竿见影。爸爸那天一看电费单,说:“上个月55元,这个月才40元。宁宁,你真行,你是这次电费下降的功臣啊!”

受到夸奖,翁宁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在,他又研究起电扇节电的方法了。晚上睡觉时,他要爸爸把卧室里的立式电扇放到门窗边去,而且,尽量使用中档和慢档。他还告诉妈妈,洗衣机最好是标准洗,脱水时间不能太长。“真是个百管儿子。”妈妈有点嗔怪又有点骄傲。

热水瓶焖绿豆汤

徐铖爱喝绿豆汤。绿豆汤清凉解毒,消暑止渴。炎炎夏日,她每天都要喝冰镇绿豆汤。喝上一碗冰镇绿豆汤,那冰爽,一直从嘴上流到心里,顿觉神清气爽。

外婆住在徐铖家。徐铖是外婆的心肝宝贝。为了她,外婆不怕麻烦,每天煮绿豆汤。外婆精心挑选新豆(陈豆烧不软,不好吃),煮之前还把豆浸泡上一段时间;绿豆汤煮好并冷却后就放入冰箱。看着徐铖喝绿豆汤时那惬意的样子,外婆笑容满面,似乎喝汤的是她自己。

不过,暑假才过去一半,外婆就唠叨开了:“哎呀,煤气怎么用得那么快?还不到两个月,火焰就发红,看样子就快用完了。真奇怪呀,以前可是能用三个月的呢。”

外婆开始分析原因,她检查了管道,没漏气。和爸爸核对一下上次灌气的日期,也没记错。再检查了一下煤气灶,也没有异样。“外婆,可以煮绿豆汤了。”徐铖在喊。外婆一边应着,一边准备洗绿豆。她把洗好的绿豆放入高压锅,看着蓝色的火苗呼呼地跳动着,外婆忽然明白了:每天煮绿豆汤,煮开后还用小火焖着,煤气用得不快才怪呢。

原因找到了,但没有解决的办法。谁让宝贝外孙女天天要喝绿豆汤呢。不过,现在外婆煮绿豆汤时,眉头有些打结。

晚上,徐铖缠着爸爸讲故事。爸爸讲过无数的故事了,从民间故事到神怪小说,徐铖就是被故事“喂”大的。爸爸渐渐觉得自己的库存少了。现在,不得不现身说法——讲自己的故事了。

于是,爸爸讲起了他读大学时候的故事。讲到冬天的晚上,他们寝室的同学把米倒入热水瓶焖粥的故事时,徐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爸爸说,有些地方还用热水瓶来煮鸡蛋呢。热水瓶是保温的。“热水瓶能焖粥?那用焖粥的方法来焖绿豆汤,行吗?”徐铖受了爸爸的故事的启发,一骨碌下了床,跑向外婆的房间。“外婆,外婆,你快来!”

外婆不高兴地走过来,显然是被小外孙女吵醒了。“有什么要紧事呀,这么晚了?”徐铖说她有了焖绿豆汤的新招,然后把方法讲了一遍。

外婆将信将疑地来到了厨房。她还专门烧了一壶水,怕现存的水不烫不能将绿豆焖熟。然后,她把绿豆放进一个空热水瓶,把水充好,盖紧了盖子。“热水瓶呀热水瓶,你可要努力哦!”徐铖默默给热水瓶鼓劲。第二天清晨,徐铖还在睡觉。这次,轮到外婆兴奋了。她把徐铖叫醒,手里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碗,笑眯眯地说:“铖铖,我们成功了。”“哦,真的?”徐铖既高兴又有点不敢相信。闻着绿豆的清香,她尝了一口,味道跟煮的差不多。

外婆笑了,笑得像个弥勒佛。她一是高兴这样能节约煤气,二是高兴外孙女这么聪明,能出这样的点子。这可是小外孙女的专利。

后来,外婆还用热水瓶煮过粥。去外面锻炼时,她把这个窍门传授给那些一起早锻炼的人。

估计,整个小区的煤气用量都要下降了。因为,外婆正到处推广小外孙女的“专利”呢。其实,这也是外婆用特别的方式在称赞自己的小外孙女。

列车上的怪小孩

别看章舜哲只有十一岁,可他见多识广,有很强的自理能力。爸爸妈妈外出旅游时,只要是假期,肯定带上他。小家伙跑过祖国的不少名山大川了。出去要带什么,在车上要备什么,要注意哪些事项,他可是一清二楚。

他坐过飞机,坐过长途汽车,坐得最多的还是火车,硬卧、软卧他都乘过。坐火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头的水龙头太不节能了。本来嘛,火车上地方挤,水量少,可旅客们还不知道节约。先前的旅客洗呀漱呀,让水哗哗流着,后去的旅客就没水了。只有等列车到了下一站后,水才能再次供应。这样的情况恐怕是周而复始地在列车上出现吧。

他问爸爸,火车上的水是怎样来的?爸爸告诉他,火车的每节车厢都有注水口,铁路沿线有水源补给站,站上人员就在那里给火车上水。碰到春运紧张的时候,上水简直就像打乱仗。可这么费劲才补给上的水,大家却毫不珍惜。章舜哲常常想,火车上的水龙头要是换成节能的就好了。

四年级那年暑假,他又跟着爸爸妈妈去山西太原旅游,他们看了乔家大院,逛了平遥古城,随后乘上了回程的列车。“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在铁轨上有节奏地行驶着。“滴滴答,滴滴答……”章舜哲上厕所时,发现厕所里的水龙头没关,在滴水呢。他马上拧紧了水龙头。学生设计的节能卡《节约每一滴水》

后来,他又跑去看,这次,是盥洗室的水龙头没关,他又关了。

接着,他又去看了好几次,当然,大部分时间水龙头还是关着的。但有了那两次“偶然”,他觉得很不放心。

爸爸妈妈觉得奇怪,这个平时有些“少年老成”的孩子,今天怎么就坐立不安,老在车厢里走动?“你安静会儿,看看书也好。”妈妈看着他时不时地走动,心烦。

可是,半小时后,他又向车厢尾部跑去。他老觉得水龙头在滴水。

第二天,天渐渐亮了,沉寂的卧铺车厢慢慢热闹起来。大家都来到盥洗室开始洗脸刷牙。列车员忙着打扫卫生。

章舜哲来到了盥洗室。他轻轻拧开水龙头,在水杯中接了大半杯水,就关上了水龙头。再用,再接,还是半杯水,每次接完水都小心地把水龙头关上。

旁边的游客却任由龙头中的水哗哗地流,漱口、刷牙、洗脸,一直没关水龙头。

章舜哲看着哗哗流着的水,很心疼,但也不好意思说。他就小心翼翼地开、关自己这边的水龙头。

很快,旁边的旅客多起来了。他们看到这小男孩开了关,关了开,慢悠悠的,就不耐烦了。

列车员走过来,笑眯眯地对他说:“小朋友,你为什么总关水龙头?你又要洗脸,又要刷牙,开开关关多麻烦呀!”

列车员为啥这样问?也许,她是很赞许这位男孩,有意问他的。也许,她对列车上大家洗漱的方式司空见惯了,这个小男孩引起了她的好奇。

章舜哲一脸认真地说:“那可不行,这样太浪费水了。我们老师一直教育我们用多少水,就接多少。要是每个水龙头都这样开着,每天要浪费多少水呀!”说完,他转身走了。

听了他的话,旁边的乘客都投以赞许的眼光,一位正在刷牙的乘客立马关上了龙头。

那位乘客回到座位,跟他的朋友们说起这事。他说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想到过这一点呢?这还是一个孩子呢,觉悟可比大人高。而且这火车上的水,白白流失的肯定多于使用的。如果水龙头换成感应的,强制节水就比较好。那乘客的座位就在章舜哲和他爸爸妈妈附近。爸爸妈妈听见了,别提有多高兴了。原来,儿子坐立不安是因为水。

章舜哲很自豪,自己关水龙头的行为,竟然引起了大人的好奇和反响。在家里,章舜哲同学就在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上可乐瓶

给洗衣机放假

不知为什么,王茵觉得妈妈这几天有点怪。

往常,全家人洗完澡,她就会把一大堆衣服塞进洗衣机,然后一揿按钮,就走开管自己做事了。这几天,她总是在卫生间,搓呀揉呀,过好一会儿才出来,然后就把一脸盆的衣服给晾了。

难道洗衣机坏了?没有。洗衣机好端端的。这洗衣机真是劳苦功高。刚开始,妈妈总把衣服、被套、床单一股脑地往里塞。有时候,甚至连棉拖鞋也被放在洗衣机里洗。有了洗衣机,妈妈省力多了。

后来,王茵上了东风小学。学校开展手拉手护卫队活动,王茵回家就讲要节能环保。爸爸妈妈很配合。客厅装上节能灯,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上可乐瓶,用淘米水浇花,打冷空调不低于二十六度。妈妈还主动去查冰箱、洗衣机的节能方法。有资料说洗衣机应尽量选择标准洗,脱水时间不宜过长,还有电源不能一直插着,一两件衣服尽量不开洗衣机。这些,妈妈都做到了。

这几天,妈妈怎么不用洗衣机了呢?

那一天,王茵做完作业,洗完澡,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电视里正放着《倚天屠龙记》,王茵的思绪,正跟着张无忌驰骋江湖呢。妈妈端着一脸盆的衣服走向卫生间,一看王茵在看电视,就说:“闺女,来帮妈妈洗衣服。”

王茵心里很不爽。她断定是妈妈不想让她看电视,故意找事让她干。她慢吞吞地走过去,嘴里还嘀咕:“真是的,为什么不用洗衣机洗嘛!却要动用人工洗衣……”

妈妈看她不高兴,神秘地说:“知道吗?手洗有许多好处呢!”“真的吗?”王茵不相信地问。手洗费时又费力,而且手经常接触肥皂、洗涤剂,会变得粗糙。

妈妈却开始列举手洗的种种好处。

妈妈说,手洗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不同颜色的衣服可以合在一起洗。这点王茵承认。有一次,她那条鲜艳的红裙子脏了,她就把它往洗衣机里一扔。洗好时往外一捞,糟了,一件白衬衫被染上色了。后来,妈妈就很小心,尤其是那些容易褪色的衣服,她都分开洗。有时候,洗衣机要洗两到三次才能把要洗的衣服全部洗完。

第二个好处呢?妈妈说是用手拧干的衣服不会变形。王茵一想也对。以前,脱水以后,她总看到妈妈的连裤袜缠成了细细的带子,绕住了爸爸的裤子。还有爸爸的名牌衬衫上有一条条褶皱,妈妈总是过几天就得烫一次衣服。“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节电节水。洗衣机用一次虽然耗电不多,但天天累积下来就会有很多电能溜走,这就有点浪费了。而且洗衣机洗一次的用水量远远大于手洗的。我们国家水资源缺乏,能用的自来水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节水怎么行呢?你说是不是?”妈妈阐述了最重要的一条理由。王茵听得入了神。原来,洗衣竟然有那么大的学问。现在,看到一脸盆的衣服,她跃跃欲试。妈妈在旁边教她:脏衣服要先浸泡一会儿。领子、袖子最容易脏,要多抹些肥皂搓洗。在漂洗中,最后的几盆水可以用来拖地板,冲马桶。

洗完衣服,妈妈看了看时间,前后不超过20分钟。如果换了机洗,哪会那么快。接着,王茵跟着妈妈去晾衣服。阳台上晚风吹来,看着亲手搓洗的衣服,闻着衣服上淡淡的皂香,王茵很有成就感。“闺女,你们学校不是让你们写节能环保小作文吗?你想好怎么写了没有?”妈妈说。

原来是这样!王茵恍然大悟。妈妈可是在给她提供素材呀。装节能灯、放可乐瓶、淘米水浇花、冷空调不低于二十六度,这些她都写过了。但是,手洗和机洗的区别,她还没写过,也没看到同学们写过。她想了一会儿,决定给自己的作文取个题目叫“给洗衣机放假”。

吵架

大年三十,方多多一家到外婆家吃年夜饭。

方多多别提有多高兴了。外婆家在慈溪掌起镇裘家,那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而且那儿的房子和房子间隔大,不像在余姚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上总是车水马龙,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而且,那里有好多池塘,里头有鱼,有青蛙,夏日还有蜻蜓在上空飞呢。(后来,他五年级时做小课题,研究浮萍,还专门到这里来“考察”拍照呢。)当然,让他最快乐的莫过于见到表姐了。表姐比他大一岁,从小常跟他一起玩,两人亲密无间。只是,上小学以后,姐弟俩相处的机会少了,所以只要一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

年夜饭真是丰盛。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满满的一桌。盘子一层层叠上去,有些菜甚至连动都没动过。晚饭后,方多多就听见了急雨般的鞭炮声。他跑出屋去,看到夜空中绽放着朵朵烟花。要是往年,方多多一定很开心,还会数烟花。但现在不同了,他是节能环保学校的学生了,处处想着节能环保。过年时的习惯能不能改革一下呢?菜那么多,根本吃不了。烟花爆竹,不仅浪费,还污染环境呢。“外婆,我们明年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过年呀?”他说。“乖孩子,过年不就图个一家团圆,热热闹闹吗?”外婆说。“外婆,您没必要做这么多的菜。您看,剩的比吃得还多。”方多多说。“那倒也是。”外婆点点头。

晚饭后,方多多看到厨房、大厅所有的灯全开着,亮堂堂的,感到很不舒服。平时,外婆很注重节约的呀。他问外婆原因,外婆说,逢年过节,有很多讲究。比如桌上一定要有一条鱼,鱼不能动,那就是年年有鱼(余)。再比如,年三十的夜晚不许讲丧气话,要讨口彩,图吉利。除夕夜家里亮堂堂的,那来年一定会一片光明。方多多说:“外婆,如果每户人家都亮堂堂的,该白白损失掉多少度电呢?你今年浪费了,明年停电多了,怎么称得上一片光明呢?”接着,方多多又劝外婆不要太迷信。外婆听了,笑眯眯地关了灯。

当晚,方多多和表姐睡一个房间。两人开开心心地来到卧室。谁也没料到,为了一盏灯,姐弟俩闹起了别扭。“关灯!”“开灯!”“关灯!”“开灯!”

表姐要开着灯睡觉,她从小怕黑,总是开着灯睡觉。有时,她妈妈会趁她睡熟,进去把灯关了;但有时,妈妈一疏忽,就开了一晚上的灯。

知道表姐有这样的“陋习”,方多多急了。能源很宝贵,岂能白白浪费?“我习惯开灯睡觉,又花不了几个钱,你操什么心?”表姐伶牙俐齿,声音又尖又脆。

方多多的舅舅企业办得大,多开支点电费不在话下。“仗着你爸爸有几个钱就可以这样吗?”方多多也咄咄逼人。

于是,一个关灯,一个开灯。一个开了,一个又关。外公和外婆听到争吵声过来了。他们在旁一会儿劝这个,一会儿哄那个,但都无济于事。

老是这样争执下去也不是办法,而且,一开一关,最容易损坏电灯。方多多看“武”的不行,就来“文”的。他使出杀手锏——启用从学校学的节能知识。

他对表姐说:“你知道吗?国家现在正缺电,你爸爸的厂不是经常断电吗?你节约一度电,不但可以节省很多钱,还可以把这些电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表姐一听,对呀。一到夏天,爸爸经常愁眉苦脸。工厂一断电,机器就运转不了。运转不了,就得停产。停产了,爸爸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看见气焰嚣张的表姐沉默了,方多多又乘胜追击,给她讲了电的来历和一度电的用处。东风小学的环保节能教材一年级第三课讲的就是电的知识。课文内容方多多背诵如流:“电是电厂的发电机发出来的。发电分为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等,现在还有高科技高效能的核电厂。电送到家家户户需要经过很多程序。所以,一定要节约电。”

表姐的学校里没有节能教材,方多多知道的她不知道,再说方多多的口才那么好,说得表姐瞠目结舌,终于心服口服,同意关灯睡觉。

可是,方多多还是不放心。

在离开外婆家前,他跟外婆说:“你和外公可要做好监督员,每天监督姐姐关灯睡觉。下次我来了,要专门向我‘汇报’。”“好!好!”外公外婆笑得乐开了花,一个劲地夸方多多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一篇报告,引发对环境的深思远虑。节能教育,融入环保意识。新一轮课改启动,节能环保校本课程系统实施。

农民的儿子

一点也看不出,气质儒雅的周仁康竟是“农民的儿子”。交谈中,他三次提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而且,口气里满含着自豪、自信。

他说:“我理性思维强,感性思维弱,这导致我做事,选择方向明确,却往往忽略细节。从1995年8月至2002年,我在东风小学当了七年校长,其中2002年至2005年担任书记。说到细节,我真的没印象。”

给周仁康续茶,不慎溢溅出,笔者急忙去抽面纸。周仁康(中)与他的行政团队

周仁康连忙制止,说:“我这有。”他掏出折叠好的一方手帕,天蓝色的格子手帕,打开,像一方小小的蓝天。

十几年来,笔者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携带手帕,像亮出一段久违的记忆。现在流行的是面纸、餐巾纸。手帕像一个记忆的细节,已然消隐了。

就从手帕说起。周仁康有记忆伊始,就有了母亲给他的手帕,这一带就带到了现在。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土地上劳作的父母很勤俭。自小,在周仁康心目中,一粒米、一块布都浸染着父母辛勤的汗水。所以,他骨子里对节能有着自然而然的认同。那是农民的后代遗传的朴素的文化基因——对物质的态度。

1973年至1977年,他自己也务过农。后来,他跳出“农门”,成了小学教师。几十年了,勤勉的他在教坛上硕果累累,已成为浙江省特级教师。

1995年8月,他开始担任东风小学的校长。他和前任校长徐乾霖曾是宁波教育学院大专班的同学,私交甚密,很是默契。接任校长后,周仁康面临着几个问题:怎么办出“东风”特色,继承什么?创新什么?

徐乾霖在任时,确立奥数、书法、警校、节能这四项为特色。

接的是好友的班,擅长理性思维的周仁康有自己的想法:教书育人要体现公共和社会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他决定强化节能元素。

他思索着,唯独节能教育,还没有学校专门地系统地进行过。交接时,徐乾霖已谈了编写节能教材的构想和相关的筹备工作。周仁康在学校的行政会议上,确定了按年级编写节能教材的工作,具体由当时的副校长范红月分管操作。1995年夏天,第一套以传授节能知识为主的教材诞生了。周仁康的印象是:那年夏天特别热,而编写教材的老师的心也特别热。

而在范红月的记忆里,那年夏天的夜晚,窗口吹进来的风特别凉爽。她还记得加班后的深夜,先生前来接她,平日熟谙的街路在那一刻是如此寂静、空旷、神秘。

在1995年到2006年的十余年间,东风小学已四易节能环保教材。

在对四套教材的比较阅读中可以发现,2002年编写的第三套教材是一个转折点。不仅是外观上的变化——从不起眼的B5黑白版本到16开的彩色版本,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

谈起这个转折,周仁康还提到了孙云晓的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1992年秋,中日小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联合举办夏令营。文章主要写中日小学生生存能力的对比,其中一个细节“刺激”了周仁康:在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把不要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可中国孩子却一路走一路丢。由此,他撰写了一篇文章以反思学校教育中的负效应,被《中国教育报》全文转载。文中,他强调了学校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其中更提到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凑巧,编写节能教材时,他查阅到了国家“九五”发展规划,对于规划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他的理解是:不但节能,还要环保。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将一所不起眼的东风小学,放在全国发展走向的大背景里,周仁康敏锐地感到一所小学该怎么做。因而在编写第三套教材时,他明确地指出:拓展环保内容。

还有一个契机——2000年,周仁康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千名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人为本”是培训时专家们各类讲座的核心。之后,他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了东风小学节能与环保的校本课程之中。其中,特别体现了将原来的知识性传授为主到以探求性学习为主的思路转变。

蝴蝶效应强调的是一个小因素对大环境的影响,而周仁康作为小小的东风小学校长,他的思维中总是装着“大”——世界、中国,以此决定东风小学的“小”的选择。大和小,小和大,往往是这样相辅相成的。

看着周仁康将蓝色的手帕折叠好,装入衣袋里,笔者便想到,它曾经替代过多少面纸,曾经避免多少木材被消耗啊。

周仁康笑着说:我骨子里还是农民的儿子,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热血。如今,我们仿佛仍能看见他走在从乡村到城市的那条无形而漫长的路上,他身上依然携带着母亲给他的手帕。他说:“现在,要买一块手帕很费事,大型商场买不到,只得去小商品市场寻找。”

可能是在一次学校行政会议上,周仁康拿出手帕使用。胡亿钧和柴利波看到了这个细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小手帕活动——倡导小学生带小手帕,不用餐巾纸。东风学子给幼儿园小朋友上环保课,送小手帕“这一方方小手帕,幸福的是地球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周仁康如是说。他还问道:我这算不算农民意识?

小溪会选择自己的流向

宁波有个三江口。三条江汇流在一个口,而过了这个口,河水的身份就自然地成了海水。姚江、甬江、奉化江这三江的流域,又有多少条小河小溪汇入!江河流经的地方,又有多少个湖、多少个池塘!那水,最终都汇入东海。它们流经的地方,又携带出山、土、草、木等物质,传达出某个流域的社会和自然信息。

姚江重要河段在余姚境内,它有雄伟的四明山为依托,承接着雨露。其中一段河,贴着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的遗址,蜿蜒而又开阔。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条河。孩子呢,就像一条溪,水量还小,流程还短,可是,小溪不是也含着流淌过的环境的信息吗?

余姚市舜水中学(其名源自明末著名思想家朱舜水)就是一片“河塘”。2008年,成芷煜自东风小学毕业,入舜水中学就读。她所在的初一(13)班有56名同学,像小溪流一样,来自全市各个小学,如今汇集在一家,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差异在细小的地方表现出来。且说草稿纸,来自东风小学的同学的习惯做法是:重复使用,而且,是正反两面都使用,字写得又密又小。作废了的草稿纸还要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可是,许多同学不这样做。成芷煜当了班长,她本能地考虑起了节能和环保。对她而言,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可在她去劝说其他同学时,冲突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一些同学习惯于这样的“潇洒”:草稿纸只写一面,字很大,龙飞凤舞,空处“天高地阔”。

一个同学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自己的纸,怎么用是我的权利。”

成芷煜向班主任余老师建议,余老师于是对全班学生提出了关于使用草稿纸的要求。

成芷煜跟上了配套措施:将每周五作为班级的废品集中日,草稿纸、瓶瓶罐罐等,集中分类,统一处理。

同时,周五有规定的班队活动。成芷煜引进了东风小学班队活动的惯例,将节能环保教材分发给全体同学。

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一张草稿纸或一个饮料瓶,在同学们的手里,悄悄地获得了新的“待遇”。它们,被分类,被集中,被那一双双善待它们的手,精心处置。

成芷煜也哭过。班里一个男生喜欢吃零食,有一次把一个没喝完的饮料瓶随手一扔。成芷煜盯住了他,可他不理这个“茬”。于是争吵开始了。成芷煜占着理,却吵不过他,回家就跟妈妈哭,诉说委屈。如今,说起那次委屈,她竟笑了。因为,那个男生已改变了乱扔垃圾的习惯。

初中第一个学期,成芷煜参加了舜水中学广播电台台长的竞选,获得成功。电台每周有一档节目,要自创自编。在常规的四个版块外,她加了一档“生活小提示”——这又是取材于东风小学的节能与环保教材,只不过,加入了符合中学现状的内容。

成芷煜知道,有了台长这个身份,她所面对的已不是一个班,而是整所学校,她要用“舆论”去推广自己的节能与环保理念。比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小卖部生意红火,成芷煜便针对性地提示:不要随手乱扔垃圾,要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舜水中学广播电台还设立了信箱,收集同学们的建议,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小小广播,地位自然而然提升。

植树节、地球日、节水日,成芷煜和电台的同学们还及时地制作了专题节目,并分发各种卡片,号召全体同学一齐投入节能环保行动。许多载体、做法,仍是从东风小学沿袭而来。

现在,成芷煜已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正面临着中考。不过,她说她永远忘不了记忆中的一次考试,那就像是一次面试。

2005年,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在首都展览馆隆重举行,一个省一个展厅。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单独拥有一个展厅。东风小学的节能教育展示成了宁波展厅的一个组成部分——小孩参加了大人的展览。

成芷煜是小讲解员之一。三个节能娃娃,讲节能故事很是出彩,成了展馆的亮点。他们讲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节能故事——小孩自己的故事。同时,展厅还展出了东风小学的节能与环保教材。参观者先睹为快,争索教材。数百套教材,转眼间被一抢而空。小天使还向参观的叔叔阿姨们赠送了节能卡。那么多大人喜欢小孩的东西,让成芷煜很有成就感。参展学生在2005年全国节约型社会展览会上,节能娃娃们赠送节能卡

回到余姚后,成芷煜写了一篇《节能娃娃的幸福之夜》。后来,这篇作文入选节能环保教材。2006年,该教材由浙江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成芷煜记得,展览会第三天,她感冒发烧,体温到了39摄氏度,浑身像被火烤一样,可是,她执意不离场,只在空档的时候躺在椅子上作短暂休息。参观者一来,她又振作精神开始讲解。

那天晚上,中央领导贾庆林亲临宁波展厅,成芷煜一个翻身从躺椅上起来。红扑扑的小脸蛋上绽开笑容,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节能与环保知识。贾庆林当场和小芷煜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还题词:“节约从娃娃抓起”。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来到小天使面前,说要考考她。考的是节水节能的常识,成芷煜对答如流。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听了介绍,说:“解放军要向小学生学习。”

成芷煜高兴地想到,小学生做的事儿,不仅关系到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也不仅关系到一个省,一个国家,它已跟整个地球相关联了,无形之中,更跟整个人类,整个自然联结在一起。

一条河,一条溪,最终都会汇入大海。成芷煜像一朵浪花,在许许多多的同行者组成的小溪小河里,她知道自己的流向。

小小维修店

“阳明东路,中医院旁边,敏顺电器维修店”,根据东风小学现任副校长张雅南提供的地址,笔者在阳明路上寻找。“敏顺”!招牌上的字赫然醒目。

一位中年妇女站在店内。“请问这是孙舒瑶爸爸的店吗?”“是的。”中年妇女听笔者这么问,有些诧异。

简单说明了来意后,妇女回答说她是孙舒瑶的妈妈。孙舒瑶已经读高三了,在高风中学寄宿,双休日有时候不回来。而店主孙国敏,恰好出去了。孙国敏出去了——笔者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是去配货了呢,还是又去做志愿者了?

其实,在采访中,父亲和女儿都是主角。东风小学的老师对孙舒瑶印象特别深,不仅因为她在校就读时是大队长和节能标兵,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她的爸爸孙国敏是个志愿者,不仅有爱心、乐于助人,而且很配合学校的节能环保教育,义务开展节能环保宣传。孙舒瑶读小学时,她爸爸是学校家委会的成员。

在网上搜索“敏顺电器维修店”,就查到了孙国敏的事迹。从1996年3月开始,他和一些志愿者就常走乡串村为民服务。他先后去了四明山、鹿亭、牟山、丈亭、陆埠、河姆渡、小曹娥等乡镇,并在城区大商场门前、国税局广场、工商局等地,为群众免费修理电器。他还和几位贫困生进行结对助学,参与爱心捐款。2002年7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注册中国志愿者,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的各项活动。

孙舒瑶妈妈让笔者在店里坐一会儿,说丈夫很快会回来。这电器维修店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整齐,橱柜上摆着各种旧电器。柜子的玻璃窗上贴着一位女孩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眉目清秀,笑得很灿烂,满脸阳光。这应该是孙舒瑶,一问果然。看来,爸爸妈妈很为这个女儿自豪。

妈妈对女儿小学时的事记得清清楚楚。她说,瑶瑶换过不少班主任,其中有两位姓徐。瑶瑶开始是一条杠,后来到了高年级,就是三条杠了。瑶瑶很乐意参加学校的节能环保活动,如上街拾可乐瓶,在金泰商场(那时叫“太平洋”)门口唱节水歌,回家在抽水马桶水箱里放水瓶。说起节约,她比大人还“精明”。吃饭她从不剩饭粒,家里多余的饭菜,她都舍不得倒掉。孙舒瑶与爸爸一起研究电器节能妙招

妈妈说,孙舒瑶大大咧咧,心直口快。她在高风中学寄宿,因为提倡节能环保还得罪过人。有时看到寝室的灯没关,就查是谁忘了关,然后说教一通。天刚热,大家要开空调,她就制止,说:“把门窗都打开,穿堂风很凉快的。”有一次,一位室友独自在寝室复习,开了两盏灯,她回去时发现了,便“质问”她:“你一个人为什么开两盏灯?”

妈妈说她这样肯定会得罪同学的,大家嘴里不说,心里肯定有意见。但女儿仍旧坚持。

在家里,她也是一个严厉的监督员。“妈妈,废弃的塑料件不能扔。”“妈妈,废电池的危害很大的。”

其实,她大可放心,她老爸孙国敏这方面很内行,而且做得很好。

这时,店里来了一个修电炒锅的。孙舒瑶妈妈去招呼。“我知道,你这个价格是不贵。我跑了好几家维修店了,能不能再给我便宜点?”顾客说。

趁她们在讲价格,我们看了看店里的那些牌子。“五好经营户”“余姚市志愿服务合作伙伴”“余姚市社区商业示范企业”“2008—2009奉献之星”……这类牌子有十多块。

等了好一会儿,孙国敏还不来。于是,我们要了店里的电话号码。

转眼间,暑假到了。按照那个号码打过去后,电话被接起——女生,说余姚方言。“是孙舒瑶爸爸的店吗?”“是”。“孙舒瑶在吗?”“我就是。”对方说起了普通话。

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后,笔者便委婉地问她高考是否顺利。“还好吧,我已经被宁大外语系录取了。”对方声音很是愉悦。

这些年宁大的分数线居高不下,看来她考得不错。

谈到节能环保,女孩用了“耳濡目染”四个字形容她从小所受的教育。她说这教育一是来自父亲,二是来自东风小学,她在这双重教育中慢慢长大。女孩口齿伶俐,表达流畅,是块学语言的料子。

说起母校东风小学,孙舒瑶充满了感情。她想起了手抄报、节能卡、塑料花篮。她说,每年假期老师都会布置他们做一张节能卡,要评比的。节能卡是用硬板纸做的,卡上画有图案,写上环保方面的寄语。这些寄语,有时是她抄写的节能口号,有时是她自己想的。不要小看这一张节能卡,它可大大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多彩节能卡

她还很自豪地说,有一次,余姚电视台来采访他们,要将那些变废为宝的作品在电视上展览。用废弃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做的花篮,用一次性塑料袋做的环保衣裳,美观漂亮。有一次,她的爸爸还用两张废旧的光碟做了一个音乐盒。爸爸对她的每次活动都很支持。

当让她谈谈对她触动很大的环保节能活动时,她说起一次去参观绿色蔬菜基地的经历。“哇,那里的辣椒好大好大,颜色鲜艳有光泽。那里没有噪音、尘埃,据说还不施化肥,灌的是有机质。”当时她就想,环境保护很重要。绿色环境中的蔬菜如此,那么人类呢,如果在好的环境中,不是也会更健康?

孙舒瑶说,小学里养成的节能环保意识,她也带到了中学里,“话说节能环保”成了她潜意识赋予自己的一种职责。她和同学在QQ上聊天时,会不经意地涉及节能环保。初中同学后来各自上了不同的高中,她跟他们电话、短信联系时,有时还会“传授”环保节能知识。

她的爸爸孙国敏帮别人修电器时,也会宣传环保节能知识。比如,怎样用冰箱节能,空调怎样用安全。

有时,妈妈开玩笑:“你老是宣传环保节能,以后用电节约了,电器损坏的机会减少,还不影响到你的饭碗?”但是,玩笑归玩笑,妈妈其实非常支持他们。别人来维修,妈妈还叮嘱:“别把废弃的零件丢掉,我们这里可以回收。”电话中不时夹杂着汽车开过以及顾客询问的声音。技术精湛,和气生财,他家的生意非常好。

孙舒瑶,这位宁大外语系的学生,一定又会把她的节能意识带入高校的校园。她希望自己影响同学,也希望同学去影响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片绿叶

照片中的女孩清清爽爽,短发及耳,戴着眼镜,一脸书卷气。“现就读于浙江大学英语系”,这是节能与环保教材中她照片下的说明文字。不知怎么,笔者对这位曾经的“节能小标兵”产生了兴趣。大概因为她一脸的文气和她男孩子般的名字。照片摄于2005年,6年过去了,她的境况如何?把“陈铓”二字键入百度搜索框,搜到几条国家行政学院2010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告。而录用名单中“陈铓”的原单位就是浙江大学。看来,她就是我们要找的陈铓。经过一番周折,通过东风小学打听到她的爸爸。爸爸又托东风小学“捎来”女儿的QQ号。

在QQ上查找她,发现她的网名叫“Esperanza”,这不太像一个英语单词,再查询,原来,这在西班牙语里是“希望”的意思。有一种直觉,这是一位自信乐观的女孩。请求加她为好友,并在备注栏里注上“东风小学”,可是,她没有接受,她的回复是“请问您是哪位?”这显然是一个谨慎的女孩。用简短的文字说明后,她接受了。“东风小学是我的母校,我是学校节能教育的受益人,不过我觉得我的生活很平凡,不知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素材给您。”她在QQ里说。她给了手机号码,说是上班不能聊天,下班后可以通话。

手机拨通了。那一头,是很标准的普通话。

陈铓进行了自我介绍。她说她是四年级转学到东风小学的。那时,爸爸陈百初从萧东镇的一所小学调到东风小学。她是跟着爸爸来的。

当时,陈铓非常新奇地发现,东风小学和原来她就读的农村小学不一样,学校里有一套节能教材!这套教材,开始她以为城市里的小学都有,可不久后发现,教材的编委都是自己学校的老师。那一刻,她很自豪。她印象很深的还有,每周一国旗下讲话,除了对上一周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教导主任还会大声表扬那些及时关灯的班级。他们站的位置正对着教学楼,哪个班级没有关灯,看得一清二楚。这时,忘了及时关灯的班级的学生和班主任,就会很窘迫。“人走水停,人离灯熄。”电话中陈铓流利地背出了这句口诀。在陈铓的心中,藏着一片绿叶,温润、清新、闪闪发亮,那是一张绿色的节能卡。节能卡是自己动手做的,一开始用铅画纸,后来,有了专门的卡片纸。陈铓当时所在的班级是书法实验班,班级里多的是书法、绘画人才。大家特别喜欢编报,做节能卡。小小节能卡,是书、画合成的精致作品。

那时,陈铓和她的同学常常上街去分发节能卡。她记得最远的一次,他们全班坐车去了慈溪周巷,在十字路口宣讲节能环保,分发节能卡。一些爷爷奶奶特喜欢他们赠送的节能卡,拿着节能卡笑逐颜开,啧啧称赞。

有一次,她把节能卡设计成一片叶子,立体的,折叠的两层,上下能够打开。表面细细地涂抹成绿色,那是春天的颜色啊。里面还画了一个大大的水滴,然后写上了自己的愿望。至于那句话,她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但那张绿叶却清晰如在眼前。这张节能卡,在学校的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争看节能卡

后来,她读兰江中学,又读浙江大学。“学业繁重时,我没有刻意地去作节能环保方面的宣传,但总是努力地默默地践行。记得,进大学时,寝室里大家一起制订寝室公约,我就提了很多关于节能环保的条款。”后来,她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好几次,她带着系里的学生去西湖边宣传节能环保,还为西湖美容——捡垃圾、清扫残枝落叶。

2010年,陈铓考公务员,被国家行政学院录用。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主持干部的教育培训,同时负责就这一块跟港、澳、台和亚洲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交流联络。她说,在这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单位工作,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要顾及国家的形象,这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她小学时上街宣传,在她亲手画下第一片春天的叶子时,就播下了种子。

筷子的故事

早上,应佳馨和妈妈一起去吃早点。“馨馨,等我一下。”妈妈说着,转身进了厨房。

妈妈去干啥呀?应佳馨想。就要去小吃店了,干吗还往自家的厨房跑?

妈妈出来了。手上拿着一个食品袋,里面装了两双筷子、两个调羹。“妈妈,今天为什么要带筷子和调羹呢?”“吃点心时用啊。”“点心店有的是一次性调羹和筷子。”“一次性用具不干净。”妈妈说。“怎么会呢?一次性筷子白白的,很光洁,很干净。”

妈妈这下严肃了,说:“一次性筷子并不卫生,而且如果每人每天用一双筷子,一年365天,要用掉好几亿棵树哪。”

应佳馨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她是东风小学的学生,学校一直提倡节能环保。于是,她不再问了,高高兴兴地跟妈妈一起去小吃店。

她们叫好点心后,就坐在座位上,拿出自家的筷子和调羹。旁边的几位叔叔正吃早餐呢。每个人都倒了满满一碟醋,正慢条斯理地在享用美味的小笼包。看她们拿出筷子,大家都用奇怪的目光看看她们,那神色好像在说:“那位妈妈,看来是有洁癖。”又相互看了一眼,自我肯定似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确实啊,有上餐馆自带酒水的,但从没有见过吃早餐自带筷子的。一次性筷子和调羹又不用付钱。外出用餐时,不妨带上自己的餐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